KR6c0056 金剛經註解-明-洪蓮 (CBETA)



No.468-A



朕惟。佛道弘深精密。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
覺人。超萬有而獨尊。從曠劫而不壞。先天地而不見
其始。後天地而不見其終。觀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蓋可見矣。是經也。發三乘之奧旨。啟萬法之元微。論
不空之空。見無相之相。指明虗妄。即夢幻泡影而可
知。推極根原。於我人眾壽而可見。誠諸佛傳心之秘
大乘闡道之宗。而羣生明心見性之機括也。夫一心
之源。本自清淨。心隨境轉。妄念即生。如太虗起雲。輒
成障翳。如寶鏡蒙塵。隨韜光彩。由此逐緣而墮幻。安
能返妄以歸真。惟如來以無上正等正覺。發慈悲至
願。閔凡世之沉迷。念眾生之冥昧。為說此經。大開方
便。俾解黏而釋縛。咸滌垢以離塵。出生死途。登菩提
岸。轉癡迷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經之功德廣矣
大矣。雖然。法由心得。非經無以寓夫法。經以人傳。非
言無以著夫經。爰自唐宋以來。註釋是經者無慮數
十百家。雖眾說悉加於剖析。而羣言莫克於折衷。朕
夙欽大覺。仰慕真如。間閱諸編。選其至精至要經旨
弗違者。重加纂輯。特命鋟梓。用廣流傳。俾真言洞徹
[001-0757b]
祕義昭融。見之者。如仰日月於中天。悟之者。若探寶
珠於滄海。豈不快哉。豈不偉哉。嗚呼。善人良士。果能
勤誠修習。虔禮受持。緣經以求法。因法以悟覺。即得
滅無量罪愆。即得獲最勝福田。證果人天。永臻快樂。
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謹書為序。以俟將來。


明永樂
癸卯四月八日序

No.468-B金剛經集註原序



天中天之大覺。聖中聖之能仁。開菩提解脫之門。示
般若真如之理。放白毫光。徧照微塵剎海。舒廣長舌。
敷宣最上大乘。斯大乘經者。誠諸佛之靈襟。實群生
之淵府。離名離相。非色非心。蓋天蓋地。亘古亘今。其
實書不到頭。亦乃卷不到尾。迷之則永劫沉淪。悟之
則登時解脫。迷悟雖有差殊。生佛曾無間隔。斯經在
處。即為有佛。洪惟太宗皇帝。不忘靈山付囑之情。遂
啟流通之念。故乃留神內典。簡閱諸編選其至精至
要經旨弗違者。重加纂輯特命鋟梓。用廣流傳。而後
親運睿思。煥發序文。有云。先天地而不見其始。後天
地而不見其終。觀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蓋可見矣。
[001-0757c]
信哉至尊誠言萬古為龜鑑焉。奉佛弟子來福等。覩
斯最上大乘。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久病得痊安。如
遠客歸故里。踊躍歡然。信受奉行。由是會約同志。罄
捨珍資。命工重刊印施。遐邇流傳。普願五濁眾生。快
登般若慈航。速達菩提彼岸。仰冀時和歲稔。雨順風
調。國泰民安。法輪常轉者矣。


正統三年六月上旬吉
日大功德禪寺住持右覺義洪蓮敬書

No.468-C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舊序



金剛經者。乃諸佛傳授之心法。而天人光明無盡藏
也。靈山會上。拈華微笑。迦葉音攝已了此一大事。世尊在靈
山會上。拈起青蓮華。迦葉破顏微笑是時佛本無經。經亦無說。然法無

頓漸。人有利鈍。性無加損。乘有上下。由是見聞覺知
文字論說紛然自此而熾。至唐時。解註已有八百餘
家。心法隱於耳目之傳。殃及後代兒孫。莫此為甚矣。
竊以諸佛說法。不離自性。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
起用。吾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
亂。自性定。常見自心自性。自修自度。不從人得。即是
自性釋迦。自心彌勒。先天地而不為始。後天地而不
[001-0758a]
為終。所以一宿覺云。法身覺了無一物。本原自性天
真佛。山谷道人亦云。公若知本原佛亦不相似。此又
百丈竿頭。進步下注脚也。蓋性無生滅。氣有聚散。煉
氣合性。則千聖同源。萬靈常在。經中所謂金剛不壞
身者。此乃學佛之極功。初非有待於外。切忌從人脚
音根足踵走也。嘗謂諸佛無輪迴。聖賢無地獄。然未至
於聖賢諸佛。隨人唱和。一切付之無有。此後世小人。
敢於無所忌憚者。決裂於為惡。趦趄於趨善。流轉六
塵。拘攣四相。愛河漂浪之深。慾海沉溺之苦。形骸未
變。而行甚虎狼。幽陰未墮。而魄沉鬼魅。乃知造物之
無造。而四生六道之自造也。見第三分造化因心等偈我佛大慈
氏橫說縱說。感應無邊。如一月水萬竅風。聽其目取
悉皆充足。亦不過為眾生解黏釋縛。妄幻掃除真實
現前。還汝本來面目。而無一眾生可度也。雖然。道本
無言。言之則麤。禪本無說。說之則末。所以德山棒德山
入門便棒臨濟喝。臨濟入門便喝大愚三拳。臨濟三度問黃檗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
打。後得大愚點破。忽然大悟。不覺失聲云。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愚云。你見箇甚麼便恁麼道。臨濟於大愚肋
下𡎺三拳。愚遂托開云。汝師黃檗。非干吾事天龍一指。俱胝和尚。欲往諸方參尋。天龍和尚
竪一指而示之。俱胝當下在悟。每云。我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無二法門付之

亡言。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
纔舉話頭。且喫茶去。趙州和尚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

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祖師言。後來尊宿。舉揚不一到這裏。懸
崖撒手。口耳俱喪。纔有所重。便成窠臼。巖頭示眾應無所
住而生其心。六祖因此句悟道蓋所重所住。皆為禪病。 諸
[001-0758b]
佛祖所訶也。如上見成公案。會得時。活潑潑地。不會
得時。只得弄精神。蓋好事不如無也。文遠侍者禮拜。被趙州打一棒。
遠云。禮拜也是好事。州云好事不如無或謂吾道自濂溪河洛諸公開

其秘。朱張文宣二先生集其成。詔如日月。人病弗繇
耳。子於是學。存養省察。亦有年矣。今乃遽然自叛其
說。而於異學張本。以犯天下之不韙。何邪。僕曰此一
卷經窮鄉委巷。匹夫匹婦。人人受持誦念。叩其理義
母總切然不知下落。今掇拾諸解之英華。因其所向
而順導之。使人人知佛之行。此亦覺則同覺成不獨
成之意。元城劉先生有言曰。芻蕘之言。聖人擇焉。且
佛法豈不及於芻蕘之言乎。公因舉法華經云。或遭
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猶如
割水吹光。水火之性不動搖。亦如[這-言+蜀]諸毒苦。吾性湛
然。此乃得觀音無畏之力。僕謂若參到無畏境界。則
生死涅槃。猶如空華。得馬亡羊。無非夢幻。三境九幽。
皆為淨土。三清之境九幽之獄玉食糲飯。均是一飽。山林朝市。
到處隨緣。逆境順境。總是樂國。心與般若相應。則六
根四大。何聚何散。身與真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
何樂。王荊公讀維摩經有感。詩云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香塗共一空。宴坐世間觀此理。維摩雖病有神
通。有黃龍臨刑頌云。將頭迎白刀。一似度春風。又華嚴經云。以白栴檀塗身。能除一切熱惱。得清涼也

儒家謂之無入不自得。佛氏謂之隨順覺性也。又況
國初以佛學名家者。不可勝舉。如王文正公。[日/黽]文元
公。楊文莊公。文公。近世陳忠肅公。李忠定公。扶皇極。
開太平。持危扶顛。排姦斥邪。風節凜然。與日爭輝。然
[001-0758c]
亦何貶於儒道。文元公法藏碎金諸書。無非開佛心
見。文莊公平日五鼓盥漱。誦金剛經者。三十年而不
輟。文公與璉禪師遊。出其所得。撰景德傳燈錄。以淑
後人。由是而觀。區區之迹。未可論人也。或曰。德山携
金剛經鈔。南遊見龍潭。至夜入室。揭簾而出。潭乃點
紙燭付之。方接吹滅。山當下大悟。盡焚其鈔。德山長搆金剛
經。後聞南方禪宗大興。遂携疏鈔南遊。先到龍潭。至夜入室。侍立更深。潭曰。子何不下去。山遂揭簾而出。潭乃
點紙燭度與。山方接次。潭便吹滅。山於此忽然大悟。來日山遂取疏鈔於法堂前將一炬火提起云。窮諸元辯
若一毫致於太虗。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將疏鈔便燒今子捃摭筌蹄。正所

謂百年鑽故紙。無有出頭時。答曰。要熟須從這裏打
過。如未造德山地位。便欲焚鈔。切恐子未夢見金剛
經在。一日舉似潘舜卿。龔德莊。大噱極虐切笑也曰。唯舜
卿載初清修之士。不茹葷酒。深於此經。同共編集去
取之功尤多。圭捐金鋟梓。以廣法施云。


宋紹定辛卯
長至日大中大夫浦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
金魚袋攻仕楊圭謹識


金剛經道場前儀



金剛經啟請



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至心。念淨口業真言。然
後啟請八金剛。四菩薩名號。所在之處。常當擁護。


淨口業真言


[001-0759a]


修唎音利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


淨三業真言



娑[口*縳]音縛[口*縳][禾*尤-尢+木]音術娑[口*縳]達摩娑[口*縳]婆
[口*縳][禾*尤-尢+木]度憾


安土地真言



音那音謨三滿哆多上聲一母䭾喃度嚕音魯度嚕
地尾薩婆訶


虗空藏菩薩普供養真言



音鵝誐曩三婆[口*縳]無發切呼至呼倈呼烘日羅斛


奉請八金剛




* 奉請青除災金剛除一切眾生宿世災殃主大海
* 奉請辟音闢毒金剛除一切眾生瘟毒病患主災毒
* 奉請黃隨求金剛令一切眾生所求如願主功德
* 奉請白淨水金剛除一切眾生熱惱苦主一切寶
* 奉請赤聲火金剛令一切眾生九明見佛主生風
* 奉請定持災金剛除一切眾生災難苦主琉璃
* 奉請紫賢金剛能令一切眾生心開悟解主堅牢藏
* 奉請大神金剛能令一切眾生智芽成就主龍王


奉請四菩薩




* 奉請金剛眷菩薩慈也
* 奉請金剛索菩薩悲也
* 奉請金剛愛菩薩喜也
[001-0759b]
* 奉請金剛語菩薩捨也


發願文



「 稽首三界尊
 皈命十方佛
 我今發宏願
 持此金剛經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云何梵



「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云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開經偈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拈香讚



爐香乍爇。音泄法界蒙熏。祇園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
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聖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金剛經道場前儀
[001-0759c]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目錄




* 法會因由分第一
* 善現起請分第二
* 大乘正宗分第三
* 妙行無住分第四
* 如理實見分第五
* 正信希有分第六
* 無得無說分第七
* 依法出生分第八
* 一相無相分第九
* 莊嚴淨土分第十
*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001-0760a]
*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目錄


金剛經五十三家註解姓號目錄




* 寶積如來
* 自在力王如來
* 日月珠光如來
* 金海光如來
* 通王如來
* 法常滿如來
* 文殊師利菩薩
* 後秦僧肇法師
* 天台智顯大師
* 梁傅大士
* 達磨大師
* 四祖忍大師
* 五祖大師
* 六祖大師
* 永嘉大師
* 宗密禪師
* 馬祖大師
* 百丈海禪師
* 南泉願禪師
* 歸宗禪師
[001-0760b]
* 黃檗運禪師
* 臨濟大師
* 太陽玄禪師
* 同觀察禪師
* 圭峯禪師
* 慈受深禪師
* 祖印明禪師
* 海覺元禪師
* 琪禪師
* 圓悟禪師
* 徑山杲禪師
* 保甯勇禪師
* 真淨文禪師
* 古德禪師
* 雲菴了性禪師
* 茨菴僧微禪師
* 若訥禪師
* 富沙子榮禪師
* 冶父道川禪師
* 唐玄宗皇帝
* 逍遙翁
* 仙游翁集英
* 周史卿真人
* 晉謝靈運
* 王日休居士
* 龐蘊居士
* 顏如如居士
* 張無盡居士
* 李文會居士
* [日/黽]文元居士
* 劉虯居士
* 陳雄居士
* 無名氏No.468


金剛經注解卷之一



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僊遊翁集英曰。金剛者。金中精堅者也。剛生金中。
[001-0760c]
百煉不銷。取此堅利。能斷壞萬物。五金皆謂之金。
凡止言金者。謂鐵也。此言金剛。乃若刀劒之有鋼
鐵耳。譬如智慧。能斷絕貪嗔癡一切顛倒之見。般
若者梵語。梵語者西方之語也唐言智慧。唐言者中國之言也性體虗
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語波羅蜜。唐言到彼岸。
欲到彼岸。須憑般若。此岸者。乃眾平聲生作業受苦。
生死輪迴之地。彼岸者。謂諸佛菩薩。究竟超脫。清
淨安樂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惡。即
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六道者天人阿脩羅地獄餓鬼
畜生無舟而不渡。以般若六度為舟航。度。與渡同。六度見此後陳
渡六道之苦海。又西土俗語。凡作事了辦。皆言

到彼岸。經者。徑也。此經乃學佛之徑路。以金剛智
慧。徑到彼岸。


冲應真人周史卿作揚亞夫真讚解云。鐵之為物。
其生在鑛。其成為鐵。性剛而體不變。火王去聲而器
乃成。佛之所以喻金剛也。又因其兄看圓覺經以
書示之曰。古人有云。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山+止][鬱-山+止]黃
華。無非般若。真如與翠竹一體。蓋無色聲香味觸
法也。六塵般若與黃華一類。蓋無見聞覺知也
陳雄曰。波羅蜜有六。或布施。度慳貪或持戒。度婬邪
忍辱。度嗔恚或精進。度懈退或禪定。度散亂各占六度之
一。唯一般若。能生八萬四千智慧。則六度兼該。萬
行俱備。是故如來。以智慧力。鑿人我山。以智慧因。
取煩惱鑛。以智慧火。鍊成佛性精金。夫植善根者。
[001-0761a]
始而誦經。終而悟理。得堅固力。金剛是也。具大智
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羅蜜是也。五
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成佛。六
祖大師。一夜聽五祖說法。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言下便悟。茲其所以為上乘頓教也歟。


顏柄曰。只這一卷經。六道含靈。一切性中。皆悉具
足。蓋為受身之後。妄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理沒此一段靈光。終日冥冥。不知不覺。故我佛生
慈悲心。願救一切眾生。齊超苦海。共證菩提。所以
在舍衛國中。為說是經。大意只是為人解黏去縛。
直下明了自性。自性堅固。萬劫不壞。如金性堅剛
也。】


譯者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奉詔譯」


【譯者。用中國之言。翻改西土之語也。


按晉書。鳩摩羅什。天竺人也。父鳩摩羅炎。龜茲西漢
書。龜茲音邱茲王聞其名。請為國師。王有妹。遂乃逼以妻

云聲焉。既而羅什在胎。其母慧解佳買切倍常。母遂與
俱出家。年十二。其母携到沙勒。姚興後秦迎羅什入
逍遙園譯出眾經。羅什死於長安。薪滅形碎。惟舌
不爛。】


法會因由分第一


「○法會因由分第一」


【說法聚會。由此起因。】


「如是我聞。」


【王日休曰。是。此也。指此一經之所言也。我者。乃編
[001-0761b]
集經者自謂。是阿難迦葉阿入聲。迦音家。葉音攝也。如是我
聞者。如此經之所言。乃我親聞之於佛也。弟子嘗
問佛云。他時編集經教。當如何起首。佛言從如是
我聞起。


李文會曰。如是我聞者。如來臨涅槃日。阿難問曰。
佛滅度後。一切經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
聞。次顯處所。是故傅大士云。如來涅槃日。娑羅雙
樹間。阿難沒憂海。悲慟不能前。優波初請問。經首
立何言。佛教如是著。萬代古今傳。若以諸大宗師
言之。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
類。無可等倫。是者。只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
更無別法。又云。法非有無謂之如。皆是佛法謂之
是。


川禪師云。如是。古人道。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且
道變向什麼處去。咄。不得亂走。畢竟作麼生。道火
不曾燒却口。如如。明鏡當臺萬象居。是是。水不離
波波是水。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我
者。為性自在。強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無我。
不二自在。名為真我。又云。淨躶躶赤灑灑。沒可把。
頌曰。我我。認著分明成兩箇。不動纖毫合本然。知
音自有松風和。聞者聽聞也。經云。聽非有聞。亦非
無聞。了無取捨。名為真聞。又云。切忌隨他去。頌曰。
猿啼嶺上。[鴳-女+隹]唳林間。斷雲風卷。水激長湍。最愛晚
秋霜牛夜。一聲新雁覺天寒。】
[001-0761c]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音祈樹給孤獨園。」


【肇法師曰。一時者。說此般若時也。


李文會曰。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


川禪師曰。一。相隨來也。頌曰。一一。破二成三從此
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已是一生參學畢。時。如人飲
水。冷煖自知。頌曰。時時。清風明月鎮相隨。桃紅李
白薔薇紫。間著東君總不知。


疏鈔云。佛者。梵語也。具云佛陀。唐言覺者。謂自覺
覺他。覺圓滿故。一切有情咸具此道。悟者即名佛。
迷者曰眾生。


李文會曰。佛者梵音。唐言覺也。內覺無諸妄念。外
覺不染六塵。又云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應身
佛也。相而非相。報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川禪師云。佛。無面目。說是非漢。頌曰。小名悉達。長
號釋迦。度人無數。攝伏羣邪。若言他是佛。自己却
成魔。秖把一枝無孔笛。為君吹起太平歌。


六祖曰。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祇者。匿王
太子祇陀。樹是祇陀所施。故言祇樹。


疏鈔云。經云。舍衛國有一長者名須達拏。常施孤
獨貧。故曰給孤獨長者。因往王舍城中護彌長者
家為男求婚。見其家備設香華。云來旦請佛說法。
須達聞之。心生驚怖。何也。須達本事外道。乍聞佛
名。所以怕怖。至來日。聞佛說法。心開意解。欲請佛
歸。佛許之。令須達先歸家卜勝地。惟有祇陀太子
[001-0762a]
有園。方廣嚴潔。往白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
我當賣之。須達便歸家運金。側布八十頃園竝滿。
是以太子更不復愛其金。同建精舍。請佛說法。曰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音鼻邱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僧子榮。引智度論三卷云。如來臨入涅奴結切槃時。
告阿入聲難言。十二部經。汝當流通。復告優波離言。
一切律戒汝當受持。阿難聞佛付囑。心沒憂海。時
優波離尊者。語阿難言。汝是守護佛法藏者。當問
佛未來要事。於是優波離尊者。同阿難往問世尊
四條事。第一問一切經首。當置何言。答曰。一切經
首。當置如是。第二問以何為師。答曰。以波羅提木
叉。是汝大師。此云戒。第三問依何而住。答曰。皆依
四念處而住。四念者。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
觀心不住。四觀法無我。第四問惡性比邱。如何共
住。答曰。惡性比邱。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擯。梵語梵檀者。猶
中國言默擯。默擯者。正如黃魯直云。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百戰百勝不如一忍。擯者。敬而遠之之意。此處
惡性比邱之道也如來於是付囑言訖。在俱尸羅大城。娑

羅雙樹間。示般涅槃。阿難聞佛入涅槃。悶絕憂惱。
不能前問四事。


王日休曰。梵語比邱。此云乞士。謂上乞法於諸佛。
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於世人。以為世人種福。此
所以名乞士也。大比邱。則得道之深者。乃菩薩阿
羅漢之類也。俱。謂同處也。謂佛與此千二百五十
[001-0762b]
人。同處於給孤獨園中。


陳雄曰。比邱。今之僧是也。


李文會曰。比邱者。去惡取善。名小比邱。善惡俱遣。
名大比邱也。若人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
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川禪師頌曰。巍巍堂堂。萬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
種光。聖凡瞻仰。外道歸降。莫謂慈容難得見。不離
祇園大道場。】


「爾時世尊。食時著音酌衣持鉢。」


【王日休曰。爾時者。彼時也。佛為三界之尊。故稱世
尊。三界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僧若訥。引毗羅三昧經云。早起諸天。日中諸佛。日
西異類。日暮鬼神。今言食時。正當午前。將行乞食
之時也。


李文會曰。爾時者。佛現世時也。世尊者。三界四生
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食時
者。正當午食將辦之時也。著衣者。著柔和忍辱之
衣也。


疏鈔云。著衣者。著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條大衣也。
持鉢者。持四天王所獻之鉢也。


遺教經云。漸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入舍衛大城乞食。」


【僧若訥曰。寺在城外。故云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輪
王子。而自持鉢乞食。為欲教化眾生捨離憍慢也。
[001-0762c]


李文會曰。乞食者。欲使後世比邱不積聚財寶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僧若訥曰。不越貧從富。不捨賤從貴。大慈平等。無
有選擇。故曰次第。


李文會曰。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
也。】


「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


【王日休曰。乞食而歸。故曰還至本處飯食已畢。收
衣鉢洗足者。謂收起袈裟與鉢盂。然後洗足。以佛
行則跣足故也。


李文會曰。洗足已者。淨身業也。】


「敷座而坐。」


【顏丙曰。敷。乃排布也。排布高座而坐。


智者禪師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如然。為長人
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
三空理。跏趺示入禪。疏鈔云。三空者。三輪體空也。施者。受者。并財等。名三輪也。
施者。反觀體空。本無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觀身無相。觀法無名。身尚不有。物從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
彼此無妄。其物自空。故云三輪體空


川禪師頌曰。飯食訖兮洗足已。敷座坐來誰共委。
向下文長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濤起。】


善現起請分第二


「○善現起請分第二」


【善現。即須菩提也。起來請佛說法。】


「時長老須菩提。」


【王日休曰。長老。謂在大眾中。乃年長而老者也。
[001-0763a]


李文會曰。時者。空生起間之時也。長老者。德尊年
高也。須菩提者。梵語也。唐言解空是也。


僧若訥曰。梵語須菩提。此翻善吉善現空生。尊者
初生時。其家一空。相師占之唯善唯吉。後解空法。
以顯前相。


僧了性曰。須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頓悟空寂之性。
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須菩提。空性
出生萬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隨緣。應現利人利
物。亦名善現。萬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隨德應現。
強名五種。】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會曰。須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問。右膝著地
者。先淨三業。摧伏身心。整儀贊佛也。合掌者。心合
於道。道合於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萬法。無
可比類也。


僧若訥曰。言偏袒者。此土謝過請罪。故肉袒。西土
興敬禮儀。故偏袒。兩土風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
弟子侍師。示執捉之儀。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
文殊問般若經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
將請以無。相之正行。


王日休曰。白。謂啟白。希。少也。世尊。佛號也。先歎其
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001-0763b]


【王日休曰。如來者。佛號也。佛所以謂之如來者。以
真性謂之真如。然則如者。真性之謂也。真性所以
謂之如者。以其明則照無量世界而無所蔽。慧則
通無量劫事而無所礙。能變現為一切眾生而無
所不可。是誠能自如者也。其謂之來者。以真性能
隨所而來現。故謂之如來。真如本無去來。而謂之
來者。蓋謂應現於此。而謂之來也。若人至誠禱告。
則有感應。若欲為一切眾生設化。則現色身。皆其
來者也。此佛所以謂之如來。然則言如如者。乃真
性之本體也。言來者。乃真性之應用也。是則如來
二字。兼佛之體用而言之矣。此經所以常言如來
也。梵語菩薩。本云菩提薩埵。音朵欲略其文而便於
稱呼。故云菩薩。梵語菩提。此云覺。梵語薩埵。此云
有情。有情則眾生也。一切眾生有佛性者。皆有生
而有情。唯菩薩在有情之中。乃覺語者。故謂之覺
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則妄想也。菩薩未能絕盡其
情想。唯修至佛地。則情想絕矣。故佛獨謂之覺。而
不謂之有情。佛言一切諸佛。解脫諸想。盡無餘故
是也。佛又云。十一地菩薩。皆有三種愚癡。豈非所
謂愚癡者。亦情想之類乎。此菩薩所以謂之有情。
而不得獨謂之覺也。


陳雄曰。菩薩受如來教法者也。諸菩薩。指大眾言
之也。大眾聽如來說法。固當信受奉行。儻如來不
起慈悲心。衛護眷念俾信受是法。則惡魔或得以
[001-0763c]
惱亂。不付委囑託。俾奉行是法。則勝法有時而斷
絕。故須菩提於大眾聽法之初。未遑他恤。惟願如
來起慈悲心。為之護念付囑也。


李文會曰。如者不生。來者不滅。非來非去。非坐非
臥。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也。善護念者。善教諸人不
起妄念也。諸菩薩者。諸者不一之義。菩之言照。薩
之言見。照見五蘊皆空。謂色受想行識也。菩薩者。
梵語也。唐言道心眾生。常行恭敬。乃至鱗甲羽毛。
蛆蟲螻蟻。悉起敬愛之心。不生輕慢。此佛所謂蠢
動含靈。皆有佛性也。善付曯者。念念精進。勿令染
著。前念纔著。後念即覺。勿令接續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奴沃切多羅三藐彌略切又亡沼
三菩提心。」


【王日休曰。梵語阿。此云無。梵語耨多羅。此云上。梵
語三。此云正。梵語藐此云等。梵語菩提。此云覺。然
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乃無上正等正覺也。
謂真性也。真性即佛也。梵語佛。此云覺。故略言之
則謂之覺。詳言之則謂之無上正等正覺也。以真
性無得而上之。故云無上。然上自諸佛。下至蠢動。
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覺圓明普照。無偏無
虧。故云正覺。得此性者。所以為佛。所以超脫三界。
不復輪迴。


僧若訥曰。菩薩初修行。皆發此廣大心也。】


「云何應於陵切住。云何降胡江切伏其心。」
[001-0764a]


【王日休曰。應。當也。云。言也。云何者。言如何也。須菩
提於此問佛云。為善之男子。或女人。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謂求真性成佛之心也。發求真性
成佛之心。云何應住。謂當住於何處也。云何降伏
其心。謂當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訥曰。須菩提正發此二問。一問眾生發無土
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諦理。二問降伏惑心。
云何可以折攝散亂。一經所說。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會曰。云何降伏其心者。須菩提謂凡夫妄念。
煩惱無邊。當依何法。即得調伏。】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
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李文會曰。如汝所說者。是佛贊歎須菩提能知我
意。善教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進。勿令染著諸法
相也。諦聽者。諦者名了。汝當了達聲塵。本來不生。
勿逐語言。詳審而聽也。


王日休曰。諦。審也。謂仔細聽也。】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
住。如是降伏其心。唯以水切然。世尊。願樂五教切欲聞。」


【李文會曰。應如是住者。如來欲令眾生之心。不生
不滅。湛然清淨。即能見性也。


龐居士曰。世人重珍寶。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
靜見真如性。


逍遙翁曰。凡夫之心動而昏。聖人之心靜而明。又
[001-0764b]
云。凡人心境清淨。是佛國淨土。心境濁亂。是魔王
穢土也。


黃蘗禪師曰。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
以安心。屏事以有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
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
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亡境猶易。
亡心至難。人不敢亡心。恐落於空。無撈摸處。不知
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
欣厭。若欲無境。當亡其心。心亡則境空。境空則心
滅。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秪益紛擾。故萬
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無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區
區更求解脫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見自性。即無
妄念。既無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應諾之辭。
然者恊望之謂。願樂欲聞者。欣樂欲聞其法也。


陳雄曰。唯者。諾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顏丙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唐言謂無上
正等正覺心也。應者當也。住者。乃常住不滅也。須
菩提問有向善男女。發菩提心者。應當如何得常
住不滅。如何能降伏其心。佛稱善哉善哉。乃讚歎
之辭。發菩提心者。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
者。只這是也。唯然者。乃須菩提領諾之辭。與曾子
曰唯無異。樂者愛也。願愛欲聞說法也。


智者禪師頌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極泥洹。此云寂滅一覽
集入滅品云能事既畢人泥洹。舍利以留為佛事云何降伏住。降伏住為

[001-0764c]
難。二儀法中妙。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虗。竪窮三際。橫亘十方。彌綸八極。包括
二儀。所謂包括二儀者。與此二儀法中妙之意同三乘教喻寬。法華經三卷。佛言乘
是三乘。便得快樂。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樂獨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善哉

今諦聽。六賊免遮攔。】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非小乘。正宗非邪宗六祖壇經曰。乘是行義。王日休曰。乘乃車乘之
。】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李文會曰。摩訶薩者。摩訶言大。心量廣大。不可測
量。乃是大悟人也。


王解詳見第二分。】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眾。法華經讀作平聲。」


【六祖曰。一切者。總標也。次下別列九種。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謂之眾生。上自諸天。下至
蠢動。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眾生也。眾生雖無數
無窮。不過九種。下文所言是。


李文會曰。眾生者。謂於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
捨心。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輪迴六道是也。


僧若訥曰。言眾生者。應去聲呼。今皆平聲呼之。自
古相承。稱呼之便。】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
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若無想。」


【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
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
[001-0765a]
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墮阿鼻。平聲起心修心。妄見是
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
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
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
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
喜捨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
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
想。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鳥。細而蟣虱是
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獅象。中而人。小而猫鼠是也。
若濕生者。如魚鼈黿鼉。以至水中極細蟲是也。若
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獄。中而人間。米麥果
實等所生之蟲皆是也。上四種。謂欲界眾生。若有
色者。色謂色身。謂初禪天至四禪天諸天人。但有
色身而無男女之形。已絕情欲也。此之謂色界。若
無色界者。謂無色界諸天人也。此在四禪天之上。
唯有靈識而無色身。故名無色界。若有想者。此謂
有想天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已上。
皆謂之無色界。不復有色身故也。若無想者。此謂
無想天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
然不動。故名無想天。若非有想非無想者。此謂非
想非非想天諸天人也。此天又在無想天之上。其
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
不能有想。故云非無想。此天於三界諸天為極高。
[001-0765b]
其壽為極長。不止於八萬劫而已。


李文會曰。若卵生者。貪著無明。迷暗包覆也。若胎
生者。因境來觸。遂起邪心也。若濕生者。纔起惡念。
即墮三塗。謂貪嗔癡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
煩惱。本自無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又教中經
云。一切眾生。本自具足。隨業受報。故無明為卵生。
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淫為濕生。欻起煩惱為
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不能廻光內燭。有所貪漏。
即墮四生。謂胎卵濕化是也。色聲香味。迴光內燭。
無所貪漏。即證四果。謂須陀洹等是也。


傅大士曰。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機酬。先答云何住。
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濕化。咸令悲智收。若起眾生
見。還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謂凡夫執有之心。妄見
是非。不契無相之理。若無色者。執著空相。不修福
慧。若有想者。眼見耳聞。遂生妄想。口說佛行。心不
依行。若無想者。坐禪除妄。猶如木石。不習慈悲智
慧方便。若非有想者。教中經云。有無俱遣。語默雙
忘。有取捨憎愛之心。不了中道也。臨濟禪師曰。入
凡入聖。入染入淨。處處現諸國土。盡是諸法空相。
是名真正見解。你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浮沉也。
非無想者。謂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李文會曰。我者。佛自謂也。皆者。總也。令者。俾也。入
者。悟入也。無餘者。真常湛寂也。法華經云。佛當為
[001-0765c]
除斷令盡無有餘。涅槃者。菩薩心無取捨。如大月
輪。圓滿寂靜。眾生迷於涅槃無相之法。而為生死
有相之身也。滅者。除滅。度者。化度也。


六祖曰。如來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
悟入。無餘者。無餘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
義。令滅盡一切習氣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
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
淨無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煩惱
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眾生。如來大悲普
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證道歌曰達者同遊涅槃
路。註云。涅槃者。即不生不滅也。涅而不生。槃而不
滅。即無生路也。冲應真人周史卿對喫不拓和尚
指香煙云。要觀學人有餘涅槃。爐中[厂@火]即是。要觀
學人無餘涅槃。爐中[厂@火]飛盡即是。


王日休曰。梵語涅槃。此云無為。楞伽經云。涅槃乃
清淨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然則
涅槃者。乃超脫輪迴。出離生死之地。誠為大勝妙
之所。非謂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誤認以為死。大
非也。此無餘涅槃。即大涅槃也。謂此涅槃之外。更
無其餘。故名無餘涅槃。此謂上文盡諸世界所有
九類眾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眾生。皆自業緣中現。故為人之業
緣。則生而為人。修天上之業緣。則生於天上。作畜
[001-0766a]
生之業緣。則生為畜生。造地獄之因緣。則生於地
獄。如上文九類眾生。無非自業緣而生者。是本無
此眾生也。故菩薩發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實
無一眾生被涅槃者。以本無眾生故也。


僧若訥曰。第一義中無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見
可度。即是生滅。良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何生可
度。所謂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陳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眾生不能自悟。佛
實開悟。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令自心中愚癡邪見
煩惱眾生舉皆滅度矣。滅度如是其多。且曰實無
眾生得滅度者。蓋歸之眾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
六祖壇經云。自性自度。名為真度。淨名經云。一切
眾生。本性常滅。不復更滅。文殊菩薩問世尊。實無
眾生得滅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淨。無生無滅。
故無眾生得滅度。無涅槃可到。此皆歸之眾生自
性耳。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
界性。一切唯心造。造化因心偈云。賦象各由心。影
響無欺詐。元無造化工。羣生自造化。】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高麗祖名稷。避諱改即為則。」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
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
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
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
[001-0766b]


僧若訥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識心。相續不斷。於
中執我此見。乃計內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稱為
人。於此諸境。一一計著。分別優劣。有彼有此。此見
從外而立。故云人相。如眾生相者。因前識心。最初
投託父母。續有色受想行四陰。計其和合。名眾生
相。如壽者相者。計我一期。命根不斷。故云壽者相。


陳雄曰。貪嗔癡愛。為四惡業。貪則為己私計。是有
我相。嗔則分別爾汝。是有人相。癡則頑傲不遜。是
眾生相。愛則希覬長年。是壽者相。如來不以度眾
生為功。而了無所得。以其四種相盡除也。圓覺經
云。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菩薩發菩提無上道
心。受如來無相教法。豈應有四種相哉。設若有一
於此。則必起能度眾生之心。是眾生之見。非菩薩
也。菩薩與眾生。本無異性。悟則眾生是菩薩。迷則
菩薩是眾生。有是四種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
故者。辯論之辭也。佛恐諸菩薩。不知真空無相之
說。故為之辯論。而有及於四種相。十七分二十五
分皆云。


顏丙曰。一切眾生者。涅槃經云。見佛性者。不名眾
生。不見佛性者。是名眾生。摩訶者。大也。佛告須菩
提及大覺性之人。若卵胎濕化。乃蠢動含靈也。有
形色。無形色。有情想。無情想。乃至不屬有無二境。
眾生體雖不同。性各無二。此十類眾生。我皆令入
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涅槃者。不生謂涅。不死謂槃。
[001-0766c]
經云。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滅度者。滅盡一切
煩惱。度脫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無餘涅
槃。無餘者。羅漢雖證涅槃。尚有身智之餘。經中謂
之有餘涅槃。唯無身智餘剩者。方謂無餘涅槃。又
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既悟本性空寂。更滅
度箇甚麼。若四相未能直下頓空。即非菩薩覺性
也。


李文會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攀
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
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
眾生相者。謂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
惡。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著諸相。希求
福利。有此四相。即同眾生。非菩薩也。


臨濟禪師曰。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
何不識取。但於一切時中。切莫間斷。觸目皆是。只
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所以輪迴三界。受種種苦。
敢問諸人觸目皆是。是箇甚麼。一一山河無隔礙。
重重樓閣應時開。


川禪師曰。頂天立地。鼻直眼橫。頌曰。堂堂大道。赫
赫分明。人人具足。箇箇圓成。秪因差一念。現出萬
般形。】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妙行無住分第四」


【奧妙之行。本無住著。】


「復次須菩提。」
[001-0767a]


【王日休曰。謂再編次佛與須菩提答問之言也。此
乃敘經者自謂。


顏丙曰。復次。乃再說也。】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佛言布施。猶儒家所謂應用也。」


【疏鈔云。言應無所住者。應者。當也。無所住者。心不
執著。


李文會曰。菩薩於法者。總標一切空有之法也。應
無所住者。一切諸法。應當無所住著也。法華經云。
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謂一心也。心即是法。法
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謂言心外即別有法。
逆生執著。住於法相。此同眾生之見解也。逍遙翁
曰。凡夫不識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別他境。
不為助道。但求福門。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
尚凡見僧來問話。唯竪起一指頭。佛鑑禪師頌云。
不用將心向外求。箇中消息有來由。報言達磨西
來意。秪在俱胝一指頭。菩薩了悟人法二空。心無
取捨。能知凡聖一等。空色一般。善惡一體。


臨濟和尚頌曰。心境頓消融。方明色與空。欲識本
來體。碧水白雲中。是菩薩心無所住著也行於布
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謂除我人眾生壽者四
相。煩惱妄想取捨憎愛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
內破一切執著。外即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布施。皆
應無住。不見有我為能施人。不見有他為受施者。
不見中間有物可施。三體皆空。住無所住。清淨行
[001-0767b]
施不愛已乏。不望報恩。不求果報也。凡夫布施。希
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師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
力盡還墜也。


逍遙翁曰。誦金剛經者。若人了知住無所住心。得
無所得法者。此名慧業。若人日積課誦之功。希求
福利。此名福業。二者相去絕遠。如霄壤也。法華經
云。若於後世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
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虗。


張無盡云。夫學道者。不可以溫飽為志。本求無上
菩提出世間法。若以事不如意為怨。而圖衣飯為
心者。又何益於事。】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謂形色。聲。謂音樂。香。謂鼻之所聞。味。
謂食物之味。觸。謂男女之慾。法。謂心之所校量思
惟者。乃教化眾生。不使著於六塵也。


陳雄曰。摩訶般若經云。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舌
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又懺法云。眼著色。耳著聲。
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觸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
此言住。亦識著之謂。凡夫六根不淨。貪是六者以
快其欲。是名六塵。一不如其所欲。則必布施以求
滿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薩受如來無相
教法無諸欲之求。無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
切眾生。如水行地中。無有罣礙。無所住行布施者
[001-0767c]
然也。華嚴經云。不求色聲香與味。亦不希求諸妙
觸。但為救度諸羣生。常求無上最勝智。正此之所
謂行布施也。又華嚴二十四卷云。眼識所知種種
諸色。耳識所知種種諸聲。鼻識所知種種諸香。舌
識所知種種諸味。身識所知種種諸觸。意識所知
種種諸法。又天地八陽經云。眼常見種種無盡色。
耳常聞種種無盡聲。鼻常嗅種種無盡香。舌常了
種種無盡味。身常覺種種無盡觸。意常思想分別
種種無盡法。詳此二經。既言種種諸聲。種種無盡
聲。則王氏所言聲謂音樂者。恐失之拘於音樂矣。
既言種種諸觸。種種無盡觸。則王氏所言觸謂男
女之慾者。恐失之執於男女之慾矣。


張無盡曰。不住色布施者。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
空也。梵語檀那。此云施。菩薩無色可捨。名為布施。
如藥對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藥俱遣。色空泯
絕。中道皆亡。了無一法可得。二乘之人。捨色取空。
為不住色而行布施。玄奘法師所譯經云。不住於
色。不住非色。香味觸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
無住。無空可取。無有可捨。空有同如。一體平等。平
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無施。不得有無
二邊障礙。施心廣大。猶若虗空。所獲功德。亦復如
是。故經中舉十方虗空較量施福。即斯意耳。傅大
士檀波羅蜜布施頌曰。施門通六行。六行束三檀。
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
[001-0768a]
安。子榮曰。二邊即有無。二邊不立。有無俱遣。中道何安。[日/黽]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見有中之空。二乘著
空。不見空中妙有。不著見於二邊。不取相於中道。惟佛知見欲識無生處。背境

向心觀。
○不住聲者。清淨無罣礙也。梵語尸羅。此
云戒。二乘之人。意謂從聲色起。遂向聲塵中分別。
聞樂則喜。悲則哀。欲捨此聲。而取無聲。名之為戒。
菩薩。無聲可捨。色若是有。聲從是生。色既本空。聲
從何起。若能如是悟者。雖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
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在在處處。心常清淨。傅
大士尸羅波羅蜜持戒頌曰。尸羅得清淨。無量劫
來因。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參辰即參商二星。〔二〕出一沒。常相遠
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權依離垢地。當證法

王身圓覺經注云。佛為萬法之〔十六〕
○不住香者。謂見色清淨也。
梵語羼音懺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
貪著。欲行遠離。故名忍辱。正是捨色取空。不了中
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薩忍亦無忍。辱亦無辱。
須是自性清淨。不生起滅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
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猶如明鏡。能攝眾像。盡入
其中。無有罣礙。清淨含容。無有邊際。傅大士羼提
波羅蜜忍辱頌曰。忍心如幻夢。辱境若龜毛華嚴經云。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常能脩此觀。逢難轉堅牢。無非亦無是。

無下亦無高。欲滅貪嗔賊。須行智慧刀。
○不住味
者。謂眾生性。與如來性。無所分別也。梵語毗離耶。
此云精進。了知舌根本空。為不住味。故云受諸飲
食。當如服藥。或好或弱。不可生憎愛也。黃蘗禪師
[001-0768b]
曰。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
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圖適
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也。二乘之人。雖不住飲食
之味。尚猶貪著諸法之味。以貪著故名為精進。菩
薩之心。於諸法相。悉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傅大士毗離耶波羅蜜精進頌曰。進脩名𦦨地。良
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真俗二智三空境上袪。無明念
念滅。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高下執情除。觀心如不間。何啻

至無餘。
○不住觸者。謂心無取捨也。內無菩提可
取。外無煩惱可捨。梵語禪那。此云靜慮。二乘之人。
認觸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離諸觸。色身既本
無。諸觸何曾有。又云。了觸即無生。不住虗分別。一
切諸萬法。本來無所動。六祖曰。一切萬法。皆從心
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又大陽禪師曰。大陽一禪。
竟日如然。滔滔不間。觸目遇緣。若能如是。法法現
前。傅大士禪波羅蜜禪定頌曰。禪河隨浪靜。定水
遂波清。澄神生覺性。息慮滅迷情。遍計虗分別。由
來假立名。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華嚴合論第四卷云。遍計
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
也。梵語般若。此云智慧。諸法屬意。意屬識。此識是
妄。金剛三昧經云。所見境界。非我本識。二乘之人。
分別諸相。皆是妄識。本識又何可得也。菩薩了知
本識究竟。故無分別。傅大士般若波羅蜜智慧頌
[001-0768c]
曰。慧燈如朗日。蘊界若乾城。華嚴四。十二卷云。龍依宮住。而能興云。有
人仰視。所見宮殿。當知是乾闥婆城。子榮曰。乾城者。即乾闥婆城。海上龍蜃化現餘氣。人見樓閣。忽爾還
無。此破眾生妄執五蘊色身為實有也明來暗便謝。無暇蹔時停。妄

心猶未滅。乃見我人形。妙智圓光照。惟得一空名。
又智者禪師六波羅蜜萬行齊修總頌云。三大僧
祇劫。阿僧祇。數名。阿者。無也。僧祇者。數也。乃無數劫萬行具齊脩。既悟無
人我。長依聖道流。二空方漸證。人法二空三昧任遨遊。
三昧。是梵語。中國言正定。亦云正見創居歡喜地。長樂遂無憂
臨濟禪師曰。佛有六通者。謂入色界。不被色惑。入
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
惑。入身界。不被觸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達此
六種。皆是空相。不能繫縛。此乃無依道人。雖是五
蘊穢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薩。


黃蘗禪師曰。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精明者。一
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
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
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一切皆
空。束六和合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
蕩然清淨。】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六祖曰。應如無相心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
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故云無相布施。


僧若訥曰。應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塵也。不
住於相者。乃不住六塵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
[001-0769a]
人天果報而已。


李文會曰。菩薩應如是布施者。謂捨除一切煩惱
憎愛之心也。然煩惱本性。皆是妄見。有何可捨。經
云。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逍遙翁曰。天煩惱性。是佛境界。觀煩惱性空。是正
脩行學人。若止依此觀練精至。不須求別法也。夫
見性之人。十二時中。凡遇逆順境界。心即安然。不
隨萬境所轉。一任毀謗於我。我既不受。惡言謗黷。
返自歸己。所謂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執火
炬。擬欲燒天。徒自疲困。終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隨
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鈔云。何以故者。此證問意。施本求福。今令不住
於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
不可思量。若達三輪體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
者。心不住有為之福也。三輪者。施者。受者。并財等。
是三輪也。施者返觀體空。本無一物。故云理空。受
者觀身無相。觀法無名。身尚不有。物從何受。故曰
受空。施受既空。彼此無妄。其物自空。故曰三輪體
空。


陳雄曰。世尊答文殊曰。財施為凡。法施為聖。蓋凡
夫布施。必以滿三千世界七寶。為求福之具。財施
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報自期。數未盡
免輪迴。菩薩布施。但一心清淨。利益一切眾生。為
[001-0769b]
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雖不徼福。自然
離生死苦。受大快樂。歷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長
今。是所謂無限福德。實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憫
末世眾生。被六塵染。未可遽化。姑誘以福德無限
之說。使之頓悟法施之會。維摩經云。當為法施之
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顏丙曰。住者。著也。菩薩於佛法中。應當無所著布
施。布施者。捨施也。所謂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布
施。六者謂之六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
情塵相對謂觸。貪著有為謂法。人性清淨。本無六
根可得。六塵又向什麼處安頓。所以佛云應當如
是布施不住於相。若不著相捨施。其福德量等虗
空。非思量可及。


李文會曰。不住於相者。非但見色是相。一切種種
分別。皆名為相。如是之相。皆從因緣而生。應知一
切分別。皆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是故佛言
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
可言住諸相。法相既本無。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
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遙翁曰。須知諸法。如夢如幻。如影如響。如水中
月。如鏡中像。又云了達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
虗空。自然無礙。心住於相。即屬有法。故知一切法。
不住一切相。即能見佛性也。


川禪師曰。若要天下行。無過一藝精。頌曰。西川十
[001-0769c]
樣錦。添華色轉鮮。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虗空
不閡礙同絲毫念。所以彰名大覺仙。】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音否音弗也。世
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
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李文會曰。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謂虗空。我思量之。
實無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覺悟。心無能所。
即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豈更有可思量。但應如
所教住者。謂諸學人。當依佛教。住無所住。必得悟
入也。


謝靈運曰。聖言無謬。理不可越。但當如佛所教而
安心耳。


陳雄曰。佛謂所教之住。與華嚴經住無所住同。如
來教菩薩法。不過住無所住之法。菩薩受如來教。
非敢變異。但當如其所教者。以無住為住處。楞嚴
經云。得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
師利。當云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不住法。為
住般若波羅蜜。復問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
蜜。文殊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此住之法
詳矣。無非住無所住之意。三昧經云。如來所說法。
悉從於無住。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


顏丙曰。四維者。四隅也。如東方。東南方。西方。西北
方之類。東西南北。及四維上下方。總謂十方。佛問。
[001-0770a]
如十方虗空可思量不。須菩提答。不可思量。蓋大
莫大於十方虗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曰。佛言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虗空不可思量測度。菩薩當如佛所指教處住。佛
教所謂住者。湛若十方空。無所住而住。頌云。若論
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不須望。凡
夫情行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


如理實見分第五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此如如之理為真實見解。】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寶積如來解曰。如來真身。本無生滅。湛然常住。託
陰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胡貫切此凡相各別。
故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頌曰。凡相滅時性
不滅。真如覺體離塵埃。了悟斷常根果別。此名佛
眼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如來。乃謂真性之佛也。佛呼須菩提
而問之云。可以用三十二相見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須菩提言不也。而又白世尊云。不可
以身相得見如來。是其言不也者。乃大略言之。下
乃詳言之也。】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王日休曰。此如來謂色身佛也。須菩提又自問。何
故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乃自答云。如來所說身相。
[001-0770b]
非是真實。故云即非身相。謂無有真實身相也。


川禪師頌曰。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嶺上莫尋山。
鶯啼燕語皆相似。莫問前三與後三。】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
見如來。」


【陳雄曰。須菩提欲人人見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
相之說。色身是相。中無真實之體。故云皆是虗妄。
法身非相。却有真如本體寓乎其中。若見諸相非
相。是見色身中有法身。見自性中有如來。而如來
豈可外求。即吾性見矣。壇經云。佛即是性。離性無
別佛。


顏丙曰。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可。
如來者。乃自性。不屬去來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
而生。若執虗妄身相。而欲見如來之性。譬如認賊
為子。終無是處。所以佛告須菩提云。凡所有相。皆
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能迴光返照。
得見身相。無形可得。即是見自性如來。


傅大士頌曰。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恐人生斷
見。權且立虗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聲。大藏一覧集。示
生品曰。菩薩以四月八日因母晝寢以示其夢。從右脇入。夫人夢覺。自知身重。菩薩住胎十月滿足。四月
八日。菩薩化從右脇而生。自行七步舉其右手。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九龍空中。吐清淨水。灌太
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名太子為悉達多。漢言頓吉有身

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川禪師曰。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麼處。頌曰。有相
[001-0770c]
有求俱是妄。無形無相墮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間。
一道寒光爍太虗。】


正信希有分第六


「○正信希有分第六」


【生真正信向心。此人最為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
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陳雄。引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善法。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蓋實信者。實
諦之階也。須菩提疑眾生不能生實信。故作此問。
而佛恐沮眾生實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說。


僧若訥曰。持戒者。諸惡莫作。脩福者。眾善奉行。夫
持戒脩福者。即種善根者也。


傅大士頌曰。因深果亦深。理密奧難尋。當來末法
世。唯恐法將沉。空生情未達。聞義恐難任。如能信
此法。定是覺人心。


川禪師曰。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
頌曰。三佛儀形總不真。眼中童子面前人。若能信
得家中寶。啼鳥山華一樣春。】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
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六祖曰。何謂種諸善根。所謂於諸佛所。一心供養。
隨順教法。於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
尊長之處。常行恭敬供養。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
[001-0771a]
名種諸善根。於一切貧苦眾生。起慈愍心。不生輕
厭。有所須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惡
類。自行柔和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歡
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於六道眾生。不加
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箠。不食其肉。常
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


王日休曰。何謂種善根乎。至誠稱其佛號。或拈香
一炷。或為一拜。或以一物供養。皆謂之種善根。


僧若訥曰。顯其已多種善根者。見佛多。聞法多。修
行多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
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
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
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佛性。本來清淨。無有
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
信一切眾生。盡得成佛。是名淨信心也。


傅大士頌曰。信根生一念。諸佛盡能知。脩因於此
日。證果未來時。三大經多劫。六度欠安施。證道歌曰。六度
萬行體中圓。註云。六度者。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昏散。智慧度愚癡

熏成無漏種。阿毗達磨論云。漏者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僧問清平和尚曰。如
何是有漏。平曰。笊籬。僧曰如何是無漏。平曰。木杓方號不思議

李文會曰。得如是無量福德者。此謂如來知見眾
生。無諸妄念。心常清淨。敬信其法。所得智慧勝妙
[001-0771b]
功德。不可測量。


川禪師曰。種甘草甜。種黃連苦。作如是因。獲如是
果。頌曰。一佛二佛千萬佛。各各眼橫兼鼻直。昔年
曾種善根來。今日依前得渠力。須菩提。須菩提。著
衣喫飯尋常事。何須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
法相。亦無非法相。」


【肇法師曰。無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無
非法相者。明法非無。遣著無心也。


僧若訥曰。法相者。有見也。非法相者。無見也。捨二
邊之著。故云無也。


川禪師曰。圓同太虗。無欠無餘。頌曰。法相非法相。
開拳復成掌。浮雲散碧空。萬里天一樣。】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則著我人眾生壽者。」


【李文會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眾生壽
者相也。


逍遙翁曰。有念無覺。凡人境界。有念有覺。賢人境
界。無念有覺聖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說則難為說。
又云。欲外安和。但內寧靜。心虗境寂。念起法生。水
濁波昏。潭清月朗。脩行之要。靡出於斯。


黃蘗禪師。謂裴丞相曰。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
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
[001-0771c]
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虗空。無有邊際。唯此一心。
即便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
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無
所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
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
遇緣即施。緣散即寂。不假脩證。本自具足。若不決
定信此是佛。縱使累劫脩行。終不成道。取法相者。
謂言心外有法。故著諸相也。又曰。造惡造善。皆是
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都
總不如便自認取本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
無心。將心無心。心却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
取非法相者。謂有取捨善惡凡聖等相也。


慈受禪師曰。順天門外古招提。爛熳春光照錦溪。
物物更無心外法。箇中能有幾人知。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二相本來同。遍計虗分別。
依他礙不通。圓成沉識海。流轉若飄蓬。圓成之理墮在識海。
流轉生死有若飃蓬欲識無生理。心外斷行蹤。】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李文會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者。此謂有無俱
遣。語默雙亡。若取法相。即有法執。若取非法相。即
有空執。有執則煩惱熾然。無執則信心清淨。


傅大士頌曰。有因名無號。無相有馳名。有無無別
體。有之與無。本無各別之體無有有無形。有無之形本來無有有無無自
性。有無之間。無此自性妄起有無情。有無之情人自妄起有無如谷響。
[001-0772a]
勿著有無聲。


川禪師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頌曰。得樹攀枝未
足奇。懸崖撒手丈夫兒。水寒夜冷魚難覓。留得空
船載月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邱。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音伐。」


【王日休曰。筏。謂編竹木成牌。以渡人。乃過水之具。
亦船之類也。以是義理之故。乃指土文所言之意
也。佛嘗謂汝等比邱。當知我之說法。如船筏之譬
喻。是未渡之時不可無船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
時。不可無佛法也。既渡之後。則不須船筏。喻既了
悟真性之後。即不須佛法也。如此則既悟之後。佛
法尚當捨去。則非佛法而為外道法者。尤當捨去。
故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傅大士頌曰。渡河須用
筏。到岸不須船。此言盡之矣。】


金剛經註解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