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3 續高僧傳-唐-道宣 (TKD)


[32-1103a]


周湎陽仙城山善光寺釋慧命傳一戴逵慧曉慧朗
陳南岳衡山釋慧思傳二
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三
隋京師清禪寺釋曇崇傳四
隋慧曰内道塲釋慧越傳五
隋蔣州履道寺釋慧實傳六
隋文成郡馬頭山釋僧善傳七僧襲僧集
隋相州鄴下釋玄景傳八玄覺
隋趙郡障洪山釋智舜傳九智贊
隋九江廬山大林寺釋智鍇傳十
隋天台山國清寺釋智越傳十一波若法彥
釋慧命姓郭太原晉陽人晉徴士郭
琦之後也以梁大通五年辛亥之歲
生于湘州長沙郡天摓英姿秀拔羣
表雖居綺年人多傾異覺夢之際光
觸其身明悟条序深有殊致時湘部
名僧相謂曰珎闍梨位地難測然入
如來室者卽慧命矣故自結髪日新
開裕八歲能詩書體皃凝遠識者知
[32-1103b]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二張承
**非常器然而銳精聽習妙入深義故
使理超文外照出機前智不驚愚貞
無絕俗道親物踈州閭贊重年十五
誦法華經兩旬有半一部都了尋事
剃落學無常師專行方等普賢等懺
計據華嚴以致明道行自襄沔聞恩
光先路二大禪師千里來儀投心者
衆乃徃従之後遊僊城山卽古松仙
之本地也先有道士孟壽者幽拪積
歲祈心返正必果所願捨所居館充
建寺塔及命未至山久壽忽怳焉如
夢大見神祗嚴衞館側至覺驚喜登
巖悵望遂覩梵旅盈林乃命至也
趍而礼謁卽捨所住爲善光寺焉供
事騈羅衆侣咸會晩於州治講維摩
經大乘駕御之津入道乘玄之迹禪
智所指罓弗倒戈旣滿九旬便辭四
部衣鉢隨従還返故林有法音禪師
者同郡祁人本姓王氏不言知巳兩遂
得朋同就長沙果願寺能禪師修學
心定未結數旬法門開發諮質遲疑
乃惟反啓懼失正理通訪德人故首
自江南終于河北遇思邈兩師方祛
[32-1103c]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張承
**所滯後俱還仙城僅得五稔預知亡
日乃攜音手於松林相顧笑曰卽斯
兩處便可終焉侍者初聞未之悟也
不盈旬望同時遇疾命以周天和三
年十一月五日精爽不謬正坐跏跗
面西念佛咸覩佛來合掌而卒同衆
有夢天人下地幢幡照日又聞房宇
唱善哉者奇香異樂聞熏非一音以其
月十七日亦坐本處所現瑞相頗亦
同倫然命音兩賢俱年三十有八矣
卽於樹下搆甓成墳有弟子清信士
鄫子文立碑于寺門人慧朗祖傳命
業不墜禪風化行安沔道明隨世初
命與慧思定業是同贊激衡楚詞釆
高掞命寔過之深味禪心慧聲遐被
著大品義章融心論還原鏡行路難
詳玄賦通述佛理識者咸誦文或隱
逸未喻於時有注解者世宗爲貴自
居山舎學徒騰聚名溢南北有菩薩
戒弟子濟北戴逵學聲早被名高列
國乃貽書於命曰竊以渭清涇濁共
混朝宗之源松長箭短同秉堅貞之
質幸預含靈五常理冝範圍三教是
[32-1104a]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四張承以
闕里儒童闡禮經於洙濟苦懸迦葉
遷妙道於流沙雖牢籠二儀蓋限茲
一世豈如興法輪於鹿菀蕩妾想於
鷲山半滿旣陳權實斯顯誠教有淺
深人無内外禪師德聲遠振行高物
表攝受四依因牧羊而成誦負笈千
里歷龍宮而包括故能内貫九部搜
雪山之秘藏外該七略探壁水之典
墳支遁天台之銘竺眞羅浮之記曇
賦七嶺汰詠三河寶師妙折莊生據
公著論表集若呑雲夢如指諸掌加
以妙持淨戒如護明珠善執律儀譬
臨玄鏡禀羅云之密行種賓頭之福
田撫挹定水便登覺觀高蔭禪支將
逾喜捨是以不遠瀟湘來儀沔陸植
杖龍泉乃爲精舎迴車馬首卽創伽
藍鑿嶺安龕詎假聚砂成塔因山搆
菀無勞布金買地開土雲會袂似華
陰法侣朋衝衆齊禝下禪室晨興時
芳杜若支提暮啓蹔入桃源香山梵
響將阮嘯而相發日殿妙音與孫琴
而高韻紫蓋貞松仍撝上辯洪崖神
井卽鎣高心故以才堪買山德邁
[32-1104b]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五張承
同輦崇峯景行牆仞懸絕弟子業風
皷慮欲海沉形洎渚宮淪覆將歷二
紀晝倦坐馳夜悲愕夢未能忘懷彼
我歸軫一乘遣蕩胸衿朗開三逵旣
念鼠藤彌傷鳥繫昔在志學家傳賜
書五禮優柔三玄饜飫頗絕韋編搆
述餘緖爰登弱冠捃摭百家及乎従
仕留連文翰雖未能探龍門而挮會
稽賦鷦鷯而詠鸚鵡若求其一分亦
髣髴古人但深悟聚泡情悲交臂常
欲蟬蛻俗解貪味眞如一日鄖城許
修隗館屈膝情欣係襪遇同進履
未盡開衿遽嗟飄忽尋拂衣世網脫
屣牽絲滄浪濯纓漢陰抱甕行飡
九轉用遣幽憂漸悟三空將登苦忍
仙梁觀玉不廢従師深澗折桃無妨
請益所希彌天勝氣乍酬鑿齒鴈門
高論時答嘉賓冬暖如舂願珎清軌
室邇人遐彌輭襟帶餘辭淺簡望無金
玉幽林沙門釋慧命酬書濟北戴先
生夫一眞常湛徼妙於是同玄万聖
乘機違順以之殊迹是以西関明道
東野談仁彫朴改工有無異輭今若
[32-1104c]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六張承
**括此二門原茲兩教豈不歸宗三轉會
入五乘籍淺之深資權顯實斯若池
分四水始則殊名海控八河終無別
味檀越幼挺奇才夙懷茂緖華辭卓
世雅致參玄智涉五明學兼三教益
矣能忘蹈顏生之逸軌損之爲道慕
李氏之玄蹤雖復六經該廣百家繁
富聖賢異准儒墨分流或事曠而文
殷或言高而旨遠莫不納如甁受說
似河傾明鏡匪疲洪鍾任扣子建挹
以奇文長卿恧其高趣故雖秦楚分
墟周梁段俗白眉靑蓋龜王之價弗
渝拪鳯臥龍魚水之交莫異加以識
鎣苦空志排塵俗形雖廊廟器乃江
湖是以屬歎牽絲興言世網辭同應
陸調合張嚴嗟失火之遽傳愍清波
之速逝方應濯足従道洗耳辭榮九
轉充虛四扇排疾然後尋八正以味
一眞解十緾而遣三患斯之德也寜
不至哉貧道識鏡難清心塵易擁定
慙花水戒非草繫才侔撤燭學謝傳
燈内有愧於德充外無狎於人世是
以淹滯一丘寓形蓬柳端居千仞託
[32-1105a]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七張承
志筠松測四序於風霜候二旬於眺
魄至乃夜聞山鳥仍代九成晝視遊
魚聊追二子蓽戶弊衿旣在原非病
朱門結駟亦於我如雲所歎藤鼠易
侵樹猿難靜勞想鷲頭倦思雞足至
於林凋秋葉曾無獨覺之明谷響舂
鶯終切寡聞之歎忽承來問曲見光
譽幽氣若蘭清音如玉誠復溢目致
懽而實撫膺多愧雖識謝天池未辯北
溟之說而事同泥井慙聞東海之談
所兾伊人於焉好我黃石匪遥結期
明旦白駒可縶用永今朝善敬清猷
時因素礼言不洗意報此何伸時或
以逵卽晉代譙國戴逵今考挍行事
非也晉書云大元十二年徴隱士戴
逵不久尋卒至梁大通三年經一百
四十三載命公方生計不相見又非
濟北明矣時又有沙門慧曉厥姓傳氏
亦以禪績獻公文才亞於慧命北遊齊
壤居止靈巖數十年閒幽閑精業衆
初不異之也及鄕民有任山荐令者曉
法鄕歲久思問親親行至縣門使人
通令令正對客未許進之踟躕之閒
[32-1105b]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八張承
又催通引客猶未散令且更延曉悟
曰非令之爲進退乃吾之愛憎耳豈
鄕壤之可懷耶命省事取紙援筆而
裁釋子賦紙盡辭窮告曰若令問覔
可以此文示之吾其去矣於是潜遁
故賦云咄哉失念欻尒還覺是也及
後追靈巖窮討不見出賦示僧方知
曉之才也於是人藏一本用袪鄙希
曉後尋諸名岳養素拪心時復流目
人世而還晦形幽阜卒不測其所終
釋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
恕慈育知名閭里稱言頌逸恒問嘗
夢梵僧酄令出俗駭悟斯瑞辭親入
道所投之寺非是練若數感神僧訓
令齋戒奉持守素梵行清愼及禀具
足道志㢱隆逈拪幽靜常坐綜業曰
惟一食不受別供周旋迎送都皆杜
絕誦法華等經三十餘卷數年之閒
千遍便滿所止菴舎野人所焚遂顯
厲疾求誠乞懺仍卽許焉旣受草室持
經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復又夢梵
僧數百形服壞異上坐命曰汝先受
戒律儀非勝安能開發於正道也旣
[32-1105c]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九張承遇
清衆冝更翻壇祈請師僧三十二人
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後忽驚寤方知
夢受自斯巳後勤務更深剋念翹專
無棄昏曉坐誦相尋用爲恒業由此
苦行得見三生所行道事又夢彌勒
彌陀說法開悟故造二像竝同供養
又夢隨従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華
心自惟曰我於釋迦末法受持法華
今値慈尊感傷悲泣豁然覺悟轉
復精進靈瑞重沓甁水常滿供事嚴
備若有天童侍衞之者因讀妙勝定
經歎禪功德便尒發心修尋定友時
禪師慧文聚徒數百衆法清肅道俗
高尙乃徃歸依従受正法性樂苦節
營僧爲業冬夏供養不憚勞苦晝夜
攝心理事籌度訖此雨時未有所證
又於來夏束身長坐繫念在前始三
七日發少靜觀見一生來善惡業相
因此驚嗟倍復勇猛遂動八解發本
初禪自此禪障忽起四肢緩弱不勝
行步身不隨心卽自觀察我今病者
皆従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
心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
[32-1106a]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十張承
空如是觀巳顚倒想滅心性清淨所
苦消除又發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
歲慨無所獲自傷昏沉生爲空過深
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霍尒開
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逵十
六特勝背捨除入便自通徹不由他
悟後徃鍳最等師述巳所證皆蒙隨喜
研練逾久前觀轉増名行遠聞四方
欽德學徒曰盛機悟寔繁乃以大小
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
衆雜精麤是非由起怨嫉鴆毒毒所
不傷異道興謀謀不爲害乃顧徒屬
曰大聖在世不免流言况吾無德豈
逃此責責是宿作時來湏受此私事
也然我佛法不久應滅當徃何方以
避此難時冥空有聲曰若欲修定可
徃武當南岳此入道山也以齊武平
之初背此嵩陽領徒南逝高鶩前賢
以希拪隱初至光州値梁孝元傾覆
國乱前路梗塞權止大蘇山數年之
閒歸従如巿其地陳齊邊境兵刃所
衝佛法云崩五衆離潰其中英摓者
皆輕其生重其法忽夕死慶朝聞相
[32-1106b]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十一張承
従跨險而到者塡聚山林思供以事
資誨以理味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
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華琉璃寶函
莊嚴炫曜功德傑異大發衆心又請
講二經卽而叙搆隨文造盡莫非幽
賾後命學士江陵智顗代講金經至
一心具万行處顗有疑焉思爲釋曰
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
法華圓頓旨也吾昔夏中苦節思此
後夜一念頓發諸法吾旣身證不勞
致疑顗卽諮受法華行法三七境界難
卒載叙又諮師位卽是十地思曰非
也吾是十信鐵輪位耳時以事驗解
行高明根識清淨相同初依能知密
藏又如仁王十善發心長别苦海然
其謙退言難見實故本迹叵詳後在
大蘇弊於烽警山侣拪遑不安其
地又將四十餘僧經趣南岳卽陳光大
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旣至告曰吾寄此
山正當十載過此巳後必事遠遊又
曰吾前世時曾履此處廵至衡陽値
一佳所林泉竦淨見者悦心思曰此
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獲之
[32-1106c]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十二張承
**房殿基墌僧用器皿又徃巖下吾
此坐禪賊斬吾首由此命終有全身
也僉共尋覔乃得枯骸一聚又下細
尋便獲髏骨思得而頂之爲起勝塔
報昔恩也故其徃徃傳事驗如合契
其類非一自陳世心學莫不歸宗大
乘經論鎭長講悟故使山門告集曰
積高名致有異道懷嫉密告陳主誣
思北僧受齊國募掘破南岳勅使至
山見兩虎咆憤驚駭而退數曰更進
乃有小蜂來螫思額尋有大蜂喫煞
小者銜首思前飛揚而去陳主具聞
不以誡意不久謀罓一人暴死二爲
猘狗嚙死蜂相所徴於是驗矣勅承
靈應乃迎下都止拪玄寺嘗徃瓦官
遇雨不濕履泥不汙僧正慧暠與諸
學徒相逢於路曰此神異人如何至
此舉朝屬目道俗傾仰大都督吳明
徹敬重之至奉以犀枕別將夏侯孝
威徃寺礼覲在道念言吳儀同所奉
枕者如何可見比至思所將行致敬
便語威曰欲見犀枕可徃視之又於
一日忽有聲告洒掃庭宇聖人尋至

[32-1107a]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十三張承如
其語湏臾思到威懷仰之言於道俗
故貴賤皁素不敢延留人船供給送
別江渚思云寄於南岳上十年耳年
滿當移不識其旨及還山舎毎年陳
主三信參勞供塡衆積榮盛莫加說
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小大或寂
尒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乱舉臨將
終時従山頂下半山道塲大集門學
連曰說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告衆
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
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常坐苦行
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
無此人吾當遠去苦行事難竟无答
者因屏衆斂念汦然命終小僧雲辯
見氣乃絕號吼大叫思便開目曰汝
是惡魔我將欲去衆聖畟然相迎極
多論受生處何意驚動妨乱吾耶癡
人出去因更攝心諦坐至盡咸聞異
香滿於室内頂煖身軟顏色如常卽
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驗十
年宛司苻矣舂秋六十有四自江東
佛法弘重義門至於禪法蓋篾如
也而思慨期南服定慧雙開晝談
[32-1107b]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十四張承
理義夜便思擇故所發言無非致遠
便驗因定發慧此旨不虛南北禪宗
罕不承緖然而身相挺特能自勝持
不倚不斜牛行象視頂有肉髻異相
莊嚴見者迴心不覺傾伏又善識人
心鑑照冥伏訥於言過方便誨引行
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多
由損生故其徒屬服章率加以布寒
則芆納用犯風霜自佛法東流幾六
百載惟斯南岳慈行可歸余嘗參傳
譯屢覩梵經討問所被法衣至今都
無蠶服縱加受法不云得成故知若
乞若得蠶綿作衣准律結科斬捨定
矣約情貪附何由縱之思所獨斷高
遵聖撿凡所著作口授成章無所刪
改造四十二字門兩卷無諍行門兩
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
要三智觀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於世
釋智顗字德安姓陳氏穎川人也有
晉遷都寓居荊州之華容焉卽梁散
騎孟陽公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
夢香煙五釆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
人語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
[32-1107c]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十五張承
**至何以去之又夢呑白鼠如是再三
恠而卜之師曰白龍之兆也及誕育
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閒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盛陳鼎俎相慶乃火滅湯
冷爲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門曰善哉
兒德所熏必出家矣言訖而隱賓客
異焉隣室憶先靈瑞呼爲王道兼用
後相復名光道故小立二名字參㸦稱
之眼有重瞳二親藏掩而人巳知兼
以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年一紀來口
不妄噉見像便礼逢僧必敬七歲喜
徃伽藍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門品
初契一遍卽得二親遏絕不許更誦
而情壞惆悵奄忽自然通餘文句豈
非夙植德本業延于今志學之年士
梁承聖屬元帝淪沒北度硤州依乎
舅氏而俊朗通悟儀止溫恭尋討名
師冀依出有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
寺沙門法緖而出家焉緖授以十戒
導以律儀仍攝以北度詣慧曠律師
地面撗經具蒙指誨因潛大賢山誦
法華經及無量義普賢觀等二旬未
淹三部究竟又詣光州大蘇山慧思
[32-1108a]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十六張承
**禪師受業心觀思又従道於就師就
又受法於最師此三人者皆不測其
位也思毎歎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
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卽示普賢道塲
爲說四安樂行顗乃於此山行法華
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品心緣苦
行至是眞精進句解悟便發見共思
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
思云非尒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
昧前方便也又入凞州白砂山如前
入觀於經有疑輒見思來冥爲披釋
尒後常令代講聞者伏之惟於三三
昧三觀智用以諮審自餘並任裁解
曾不留意思躬執如意在坐觀聽語
學徒曰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
於是師資段觀名聞遐邇及學成徃
辭思曰汝於陳國有緣徃必利益思
旣遊南岳顗便詣金陵與法喜等三
十餘人在瓦官寺創弘禪法㒒射徐
陵尙書毛喜等明時貴望學統釋
儒並禀禪慧俱傳香法欣重頂戴時
所榮仰長干寺大德智辯延入宋凞天
官寺僧晃請居佛窟斯由道弘行感
[32-1108b]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十七張承
故爲時彥齊迎顗任機便動卽而開
悟白馬警韶奉誠智文禪衆慧命及
梁代宿德大忍法師等一代高流江
表聲望皆捨其先講欲唘禪門率其
學徒問津取濟禹穴慧榮住莊嚴寺
道跨吴會世稱義窟辯号懸流聞顗
講法故來設問數関徴覈莫非深隱
輕誕自矝揚眉儛扇扇便墮地顗應
對事理渙然清遣榮曰禪定之力不
可難也時沙門法歲撫榮背曰従來
義龍今成伏鹿扇旣墮地何以遮羞
榮曰輕敵失勢未可欺也綿歷八周
講智度論肅諸來學次說禪門用清
心海語嘿之際毎思林澤乃夢巖崖
万重雲日半垂其側滄海無畔泓澄
在于其下又見一僧搖手申臂至于
岥麓挽顗上山云云顗以夢中所見通
告門人咸曰此乃會稽之天台山也
聖賢之所託矣昔僧光道猷法蘭曇
密晉宋英逵無不拪焉因與慧辯等
二十餘人挾道南征隱淪斯岳先有
靑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積四十載定
慧兼習蓋神人也顗未至二年預告
[32-1108c]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十八張承
**山民曰有大善知識當來相就冝種
豆造醬編蒲爲席更起屋舎用以待
之會陳始與王出鎭洞庭公卿餞送
迴車瓦官與顗談論幽極旣唱貴位
傾心捨散山積虔拜殷重因歎曰吾
昨夢逢强盜今乃表諸軟賊毛繩截
骨則憶曵尾泥中仍遣謝門人曰吾
聞闇射則應於弦何以知之無明是
暗也脣舌是弓也心慮如弦音聲如
箭長夜虛發無所覺知又法門如鏡
方圓任象初瓦官寺四十人坐半入
法門今者二百坐禪十人得法尒後
歸宗轉倍而據法無幾斯何故耶亦
可知矣吾自行化導可名隨所安當
従吾志也卽徃天台旣逵彼山與光
相見卽陳賞要光曰大善知識憶吾
早年山上搖手相喚不乎顗驚異焉
知通夢之有在也時以陳太建七年
秋九月矣又聞鍾聲滿谷衆咸恠異
光曰鍾是召集有緣尒得住也顗乃
卜居勝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
螺溪之源處旣閑敞易得尋眞地平
泉清俳佪止宿俄見三人皁帽絳衣
[32-1109a]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十九張承竿
*執疏請云可於此行道於是聿創草
庵樹以松果數年之閒造展相従復
成衢會光曰且隨冝安堵至國清時
三方捻一當有貴人爲禪師立寺堂
宇滿山矣時莫測其言也顗後於寺
北華頂峯獨靜頭陀大風拔木雷霆
震吼魑魅千羣一形百狀吐火聲叫
駭畏難陳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煩痛如被火燒又見亡沒
二親枕顗膝上陳苦求哀顗又依止
法忍不動如山故使强而兩緣所感
便滅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敵勝怨
乃可爲勇文多不載陳宣帝下詔曰
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
國之望也冝割始豐縣調以充衆費
蠲兩戶民用供薪水天台山縣名爲
安樂令陳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毎夏
常講淨名忽見三道寶階従空而降
有數十梵僧乘階而下入堂礼拜手
擎香爐遶顗三匝久之乃滅雄及大衆同
見驚歎山喧其行逵靈感皆如此也
永陽王伯智出撫吴興與其眷屬就
山請戒又建七夜方等懺法王晝則
[32-1109b]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二十張承
理治夜便習觀顗謂門人智越吾欲
酄王更修福攘禍可乎越對云府僚
無舊必應寒熱顗曰息世譏嫌亦復
爲善俄而王因出獵墮馬將絕時乃
悟意躬自率衆作觀音懺法不久王
覺小醒憑几而坐見梵僧一人擎爐
直進問王所苦王流汗無答乃遶王
一匝坦然痛止仍躬著願文曰仰惟
天台闍梨德侔安遠道邁光猷遐邇
傾渴振錫雲聚紹像法之墜緖以救
昏蒙顯慧日之重光用拯澆俗加以
遊浪法門貫通禪菀有爲之結巳離
無生之忍現前弟子飄蕩業風沉淪
愛水雖飡法喜弗祛蒙弊之心徒仰
禪悦終懷散動之慮曰輪馳騖義和
之轡不停月鏡迴幹恒娥之景難駐
有離有會歎息何言愛法敬法潺湲
無巳願生生世世値天台闍梨恒修
供養如智積奉智勝如來若藥王覲
雷音正覺安養兜率俱蕩一乘云云
爲天王信敬爲此類也於卽化移海岸
法政歐閩陳疑請道曰昇山席陳帝
意欲面礼將申謁敬顧問羣臣釋門
[32-1109c]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二十一張承
誰爲名勝陳暄奏曰瓦官禪師德邁
風霜禪鏡淵海昔在京邑羣賢所宗
高步天台法雲東藹願陛下詔之
還都使道俗咸荷因降璽書重沓徴
入顗以重法之務不賤其身乃辭之
後爲永陽苦諫因又降勅前後七使
並帝手疏顗以道通惟人王爲法寄
遂出都焉迎入太極殿之東堂請講
智論有詔羊車童子列導於前主書
舎人翊従豋陛礼法一如國師瓘闍梨
故事陳主旣降法筵百僚盡敬希聞
未聞奉法承道因卽下勅立禪衆於靈
曜寺學徒又結望衆森然頻降勅於
太極殿講仁王經天子親臨僧正慧
晅僧都慧曠京師大德皆設巨難顗
接問承對盛啓法門晅執爐賀曰國
十餘齋身當四講分文折義謂得其
歸今日出星收見巧知陋矣其爲榮
望未可加之然則江表法會由來諍
競不足及顗之御法卽坐肅穆有餘
遂使千支花錠七夜恬耀擧事驗心
顗之力也晩出住光曜禪慧雙弘動
郭奔隨傾意清其陳主於廣德殿
[32-1110a]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二十二張承
下勅謝云今以佛法仰委亦願示諸
不逮于時撿括僧尼無貫者万計朝
議云筞經落第者並合休道顗表諌
日調逵誦六万象經不免地獄槃特
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道也豈関
多誦陳主大悦卽停搜簡是則万人
出家由顗一諌矣末爲靈曜褊隘更
求閑靜忽夢一人翼従嚴正自稱名
云余冠逵也請住三槗顗日冠逵梁
武法名三槗豈非光宅耶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陳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講
仁王帝於衆中起拜殷勤儲后巳下
並崇戒範故受其法文云仰惟化導
無方隨機濟物衞護國王汲引天人
照燭光輝託迹師友比丘入夢符契
之象久彰和上來儀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翹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
内外兩教尊師重道由來尙矣伏希
俯提所請世世結緣遂其本願日日
増長今奉請爲菩薩戒師便傳香在
手而瞼下垂淚斯亦德動人主屈幸
従之及金陵敗覆筞杖荊湘路次盆
城夢老僧曰陶侃瑞象敬屈護持於
[32-1110b]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二十三張承
卽徃憩匡山見遠圖繪驗其靈也宛
如其夢不久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
有茲山全無侵擾信護象之力矣末
剗迹雲峯終焉其致會大業在蕃任
捻淮海承風佩德欽注相仍欲遵一
戒法奉以爲師乃致書累請顗初陳
寡德次讓名僧後擧同學三辭不免
乃求四願其辭曰一雖好學禪行不
稱法年旣西夕薳守繩牀撫臆循心
假名而巳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
以禪法見期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乱
身闇庠序口拙暄涼方外虛玄久非
其分域閒撙節無一可取雖欲自愼
撲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三徴欲傳
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
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
嫌誚避嫌安身未若通法而命願許
其爲法勿嫌輕動四三十餘年水石
之閒因以成性今王途旣一佛法再
興謬課庸虛沐此恩化内竭朽力仰
酬外護若丘壑念起願隨心飮啄以
卒殘年許此四心乃赴優旨晉王方
希淨戒如願唯諾故躬制請戒文云
[32-1110c]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二十四張承弟
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趍胎
教夙漸福履攸臻妙機頃悟恥崎岴
於小逕希優遊於大乘笑息止於化
城誓舟航於彼岸開士万行戒善爲
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宮室先基
趾徒架虛空終不能成孔老釋門咸
資鎔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誠復能
仁奉爲和上文殊冥作闍梨而必藉
人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於無竭善才亡身於法界
經有明文非徒臆說深信佛語幸遵
時導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
淵澄因靜發慧安無㝵辯先物後巳
謙挹成風名稱遠聞衆所知識弟子
所以虔誠遥注命楫遠迎每慮緣差
値諸留難師亦旣至心路豁然及披
雲霧卽銷煩惱今開皇十一年十一
月二十三日於揚州捻管寺誠設千
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爲孝亦名
制止方便智度歸宗奉極作大莊嚴
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
一子云云卽於内第躬傳戒香授律儀法
告曰大士爲度遠濟爲宗名實相
[32-1111a]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二十五張承
**符義非輕約今可法名爲捻持也用
攝相兼之道也王頂受其旨教曰大
師禪慧内融導之法澤輒奉名爲智
者自是專師率誘曰進幽玄所獲施
物六十餘事一時迴施悲敬兩田願
使福德増繁用昌家國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請顗曰先有明約事無兩違
卽拂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尋送
至于城門顧曰國鎭不輕道務致隔
幸觀佛化弘護在懷王礼望目極銜
泣而返便泝流上江重尋匡嶺結徒
行道頻感休徴百越邊僧聞風至者
累迹相造又上渚宮鄕壤以答生地
恩也道俗延頸老幼相攜戒塲講坐
衆將及万遂於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舎
勅給寺額名爲一音其地昔惟荒嶮
神獸蛇暴創寺之後快無憂患是舂
元旱百姓咸謂神怒顗到泉源師衆
轉經便感雲興雨霔虛誣自滅捻管冝
陽公王積到山礼拜戰汗不安出曰
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嘗怖懼
頓如今曰其年晉王又辵手疏請還
辭云弟子多幸謬禀師資無量劫來
[32-1111b]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二十六張承
志憑開悟色心無作昔年虔受身雖
踈漏心護明珠定水禪支屛散歸靜
荷國鎭蕃爲臣爲子豈寂四緣能入
三昧電光斷結其類甚多慧解脫人
厥朋不少卽曰欲伏膺智斷率先名
教永汎法流兼用治國未知底滯可
開化不師嚴導尊可降意不宿世根
淺可發萌不菩薩應機可逗時不書
云民生在三事之如一况覃釋典而不
従師今之慊言備瀝素款成就事重
請棄飾詞顗答書云謬承人乏擬迹
師資顧此庸微以非時許况隆今命
彌匪克當徒欲沉吟必乖深寄王重
請云學貴承師事推物論歷求法界
厝心有在仰惟久殗善根非一生得
初乃由學俄逢聖境南岳記莂說法
第一無以仰過照禪師來具述此事
于時心喜以域寸誠智者昔入陳朝
彼國明試瓦官大集衆論鋒起榮公
强口先被折角兩瓊繼軓纔獲交綏
忍帥讃歎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無畏釋難如流親所聞見衆咸
瞻仰承前荊楚莫不歸伏非禪不智
[32-1111c]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二十七張承
驗乎金口比釋所談智者融會甚有
階位譬若羣流歸乎大海此之包舉
始得佛意惟願未得令得未度令度
樂說不窮法施無盡乃従之重現令
造淨名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儀並
才華冑績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
受持後蕭妃疾苦醫治無術王遣開
府桞顧言等致書請命願救所疾顗
又率侣建齋七日行金光明懺至第
六夕忽降異鳥飛入齋壇宛轉而死
湏臾飛去又聞豕吟之聲衆並同矚
顗曰此相現者妃當愈矣鳥死復蘇
表盍棺還起豕幽鳴顯示齋福相乘
至于翌曰患果遂瘳王大嘉慶時遇
入朝旋歸台岳躬率禪門更行前懺
仍立誓云若於三寶有益者當限此
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従化不久告衆
曰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欲歸山今
奉冥告勢當將盡死後安措西南峯
上累石周屍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
見者發心又云商客寄金醫去留藥
吾雖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觀心論
隨略疏成不加點潤命學士智越徃
[32-1112a]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二十八張承
右城寺掃洒於彼佛前命終施牀東
壁面向西方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
又遣多然香火索三衣鉢扙以近身
自餘道具分爲二分一奉彌勒一擬
羯磨有欲進藥者答曰藥能遣病留
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所遣年不
與心合藥何所留智晞徃曰復何所
聞觀心論内復何所道紛紜醫藥累
擾於他又請進齋飯答曰非但步影
而爲齋也能無觀無緣卽眞齋矣吾
生勞毒噐死悦休歸世相如是不足
多歎又出所制淨名疏幷犀角如意
蓮花香爐與晉王別辵書七紙文極
該綜詞采風摽屬以大法末乃手注
疏曰如意香爐是大王者還用仰別
使永布德香長保如意也便令唱法
華經題顗贊引曰法門父母慧解由
生本迹彌大微妙難測輟斤絕絃於
今曰矣又聽無量壽竟仍贊曰四十
二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徃無人
云云又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
法界三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有問
其位者答曰汝等嬾種善根問他功
[32-1112b]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二十九張承
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云云吾不領衆
必淨六根爲他損巳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諸師友従觀音勢至皆來迎我
波羅提木义是汝宗仰四種三昧是
汝明導又勅維那人命將終聞鍾磬
聲増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爲期
云何身冷方復響磬世閒哭泣著服
皆不應作且各默然吾將去矣言巳
端坐如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
舂秋六十有七卽開皇十七年十一
月二十二日也滅後依有辵教而殮
焉至仁壽末年巳前忽振錫披衣猶
如平昔凡經七現重降山寺一還佛
壟語弟子曰案行故業各安隱耶擧
衆皆見悲敬言問良久而隱自顗降
靈龍象育神江漢憑積善而託生
資德本而化世身過七尺目佩異光
解統釋門行開僧位徃還山世不染
俗塵屢感幽祥殆非可測初帝於蕃
日遣信入山迎之因散什物摽域寺
院殿堂廚宇以爲圖樣告弟子曰此
非小緣所能締搆當有皇太子爲吾
造寺可依此作汝等見之後果如言
[32-1112c]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十張承
**事見別傳徃居臨海民以滬魚爲
業罾網相連四百餘里江滬溪梁六
十餘所顗惻隱觀心彼此相害酄捨
罪業教化福緣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卽以買斯海曲爲放生之池又遣沙
門慧拔表聞于上陳宣下勅嚴禁此
池不得採捕國爲立碑詔國子癸酒
徐孝克爲文樹于海濱詞甚悲楚覽
者不覺墮淚時還佛壟如常習定忽
有黃雀滿空翺翔相慶鳴呼山寺三
曰乃散顗曰此乃魚來報吾恩也至
今貞觀猶無敢犯下勅禁之猶同陳
世此慈濟愽大仁惠難加又居山有
蕈觸樹皆垂隨採隨出供僧常調顗
若他涉蕈卽不生因斯以談誠道感
矣所著法華疏止觀門修禪法等各
數十卷又著淨名疏至佛道品有三
十七卷皆出口成章侍人抄略而自
不畜一字自餘隨事流卷不可殫言
皆幽指爽徹摛思開天煬帝奉以周
旋重猶苻命及臨大寶便藏諸麟閣
所以聲光溢于宇宙威相被于當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瘞以石門関以
[32-1113a]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十一張承金
鑰所有事由一関別勅毎年諱曰
必廢朝預遣中使就山設供尙書令
楊素性度虛簡事必臨信乃陳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勅授以戶鑰令
自尋視旣如前告得信而歸顗東西
垂範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衆四千餘人寫經一十五藏
金檀畫像十万許軀五十餘州道俗
受菩薩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士三
十二人習禪學士散流江漢莫限其
數沙門灌頂侍奉多年歷其景行可
二十餘紙又終南山龍田寺沙門法
琳夙預宗門親傳戒法以德音遽遠
拱木俄森爲之行傳廣流於世隋煬
末歲廵幸江都夢感智者言及辵寄
帝自製碑文極宏麗未及鐫勒値
乱便失釋
曇崇姓孟氏咸陽人生知正見幼解
信奉七歲入道慱誦法言勤注無絕
後循聽講肆雄辯無前乃以慧燈欲
全本資攝念聖果將克必固定想因
従開禪師而従依止逮乎受戒志逾
清厲遂學僧祗十有餘遍依而講
[32-1113b]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十二張承
解聽徒三百京輔律要此而爲宗後
弊於言說更崇前觀額上鼻端是所
存想山閒樹下爲其居處旣而光明
内發色相外除形木若枯心灰猶死
偏精六行冠逵五門開公處衆稱爲
第一遂得同學齊敬又号爲無上士
也及歸亡辵囑令攝後徒于時五衆
二百餘人依崇習靜聲馳隴塞化滿
関河尋路追風千里相屬塡門盈室
坐誨門人或初修不淨或終學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則周武皇帝特所
承乃下勅云崇禪師德行無玷精
悟獨絕所預學徒未聞有犯當是尊
以德義故則衆絕形清可爲周國三
藏幷任陟岵寺主卽従而教導僧尼有
序響名稱焉毎爲僧職滯蹤未許遊
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免末辵法淪
蕩便従流俗外順王威内持道素又
授金紫光祿等銜並不依就雖沉厄
運無癈利人大象之初皇隋肇命法
炬還炤卽預百二十僧勅住興善尋
復別勅令宰寺任重勤辭遜又不受
之而道冠僧羣王公戒範昔以佛法
[32-1113c]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十三張承
頽毀私願早隆謹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帝乃立九寺以副崇願皆
國家供給終于文世高唐公素禀行
門偏所歸信遂割宅爲寺引衆居之
勅以虛靜所歸禪徒有譽賜額可爲
清禪今之清明門内寺是也隋氏晉
王欽敬禪林降威爲寺檀越前後送
戶七十有餘水磑及碾上下六具永
充基業傳利于今天子昔所承名今
親正業開皇之初勅送絹一万四千
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綾二百疋錦
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後千石皇后又
下令送錢五十貫氈五十領剃刀五
十具崇福感於今願流於後望建浮
圖一區用酬國俸帝聞大悦内送舎
利六粒以同弘業于時釋教初開圖
象全闕崇興此塔深會帝心勅爲追
匠杜崇令其繕績料錢三千餘貫計
塼八十万帝以功業引費恐有匱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捻一
千三百對以助隨喜開皇十一年晉
鎭捻揚越爲造露盤幷諸莊飾十
四年内方始成就擧高一十一級竦
[32-1114a]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十四張承
**耀太虛京邑稱最爾後䞋辵相接衆
具繁委王又造佛堂僧院幷送五行
調度種植樹林等事並委僧衆監撿
助成崇旣令重當朝徃還無壅宮閤
之禁門籍未安湏有所論執錫便進
時處大内爲述淨業文帝礼接自稱
師兒獻后延德又稱師女及在于本
寺則勅令載馳問以起居無晨不至
自所獲外利盡施伽藍緣身資蓄衣
鉢而巳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遷
化寺房舂秋八十矣皇情哀慘下勅
葬焉所湏喪事有司供給皁白弟子
五千餘人送于終南至相寺之右爲
建白塔勒銘存今初崇未終七日寺
内幡竿無故自折門外汲井忽尒便
枯衆恠其由也及至晦夜崇辵告曰
吾有去處今湏付囑卽以衣資施於
三寶及至後夜覺有異相就而觀之
方知氣絕無疾而逝形色如生因以
奏聞莫不懷慟
釋慧越嶺南人住羅浮山中聚衆業
禪有聞南越性多汎愛慈救蒼生拪
頓幽阻虎豹無擾曾有羣獸來前因
[32-1114b]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第三十三張承
爲說法虎遂以頭枕膝越便捋其鬚
面情無所畏衆咸覩之以爲異倫也
化行五嶺聲流三楚隋煬在蕃搜選
英異開皇末年遣舎人王延壽徃召
追入晉府慧曰道塲幷隨王至京在
所通化末還楊州路中感疾而卒停
屍船上有若生焉夜見焰光従足而
出入于頂上還従頂出而従足入竟
夕不斷道俗殊歎未曾有也王教歸
葬本山以旌誠敬
釋慧實俗姓許氏穎川人少出家志
敦幽尙遍履名山梁末遊步天合綜
習禪業入房閉戶出卽蕩門衣鉢隨
身惟留床席寔輕清之丈夫也陳祚
伊始負錫龍盤絕跡人世五十餘年
貴尙頭陀恒居晏默自少及終脅而
親物雖形衰年積而精節之志老而
彌厲以仁壽四年八月二十三日遷
于蔣州履道寺之房舂秋九十有六
辵旨令尸陀北嶺後收窆於山南奉
造三層塼塔就而紀德
釋僧善姓席氏絳郡正平人童少出
家便従定業與汲郡林落泉方公齊
[32-1114c]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十六張承
名各聚其類依巖服道徃還駱驛白
鹿太行抱犢林慮等山振名四遠歸
宗殷滿有弟子僧襲者愍斯汾曲徃
延通化善以山衆常業恐有乖離雖
經頻請曾未之許襲曰前後邀迎三
十餘度元元之情情無巳巳磨踵有
盡誓心難捨善乃従焉居住馬頭山
中大行禪道蒲虞晉絳荷襆相諠衆
聚繁多遂分爲四部卽東西二林杯
盤大黃等處是也皆零房別室星散
林巖宴坐所指十一切入而爲摽據
徒屬五百肅然靜謐仁壽之歲其道
彌隆及病篤將極告弟子曰吾患腹
中冷結者昔在少年山居服業糧粒
旣斷嬾徃追求噉小石子用充日給
因覺爲病耳死後可破腸看之果如
所言又累日各勤修業不勞化俗癈
尒正務若吾終後不須焚燎外損物
命可坐于瓮中埋之以大業初年三
月十一日加坐如生卆于大黃巖中
道俗依言而殯僧襲本住絳州結心
定業承習善公不虧其化晩住晉州
寶嚴寺充僧直歲監當稻田見煞水
[32-1115a]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十七張承
陸諸虫不勝其酷因擲棄公名追崇
故業以善師終曰他行不在借訪時
人又並終沒遂賷諸供度就山設會
悲慟先迹顧奉無由尋其辵骸莫知
所在忽聞爆聲振裂響發林谷見地
分涌8出于外骸骨如雪唯舌存焉
紅赤鮮映逾於生日因取骨舌兩以爲
塔襲以貞觀十五年正月九日卒於
山舎舂秋六十有四臨終神思安隱
稱念而逝時晉州西小榆山有沙門
僧集者苦節山林聚徒禪業養蛇畜
鼠馴附可以手持常現左右驅逐不
去有俗人來輒便自隱
釋玄景姓石氏滄州人十八被舉秀
才至鄴都爲和王省事讀書一遍便
究文義湏便輒引曾無所辵五載之
中無書可讀晩従和禪師所聽大品
維摩景旣後來門側立聽深鑑超拔
將歸受學和以定業之望參問繁廣
令依止慧法師授以大乘祕奧之極
旣沷乃心便志存捨俗二十有七與
諸妻子執別告云自臨漳巳南屬吾
所遊名涅槃境臨漳巳比是生死分
[32-1115b]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十八張承
**尒之行徃也吾誓非聖更不重涉還
従和公剃落授以正法景晨霄思擇
統解玄微遭周滅法逃潜林薄又以
禪道内外相融開皇初年就緣講導
儀設華約事事翹心故三時法會必
香湯洒地熏爐引導前經後景初無
一絕洗穢護淨欽若戒科常讀開經
行不過五尋訖更展其例如前故毎
振法皷動卽千人屯赴供施爲儔罕
匹所以景之房内黃紫緇衣上下之
服各百餘副一時一換爲生初善經
身一著便以施僧其感利之殷爲如
此也後因臥疾三日告侍人曰玄覺
吾欲見彌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主
又云賓客極多事湏看視有問其故
答云凡夫識想何可撿挍向有天衆
邀迎其爾後異香充戶衆共聞之又
曰吾欲去矣當願生世爲善知識遂
終於所住卽大業二年六月也自生
常立願沉骸水中及其沒後遵用前
旨葬于紫陌河深瀅之中三曰徃觀
所沉之處返成沙墳極高峻而水分
兩沠道俗異其雅瑞傳迹于今玄覺
[32-1115c]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三十九張承
孝慈居性祖學先謨後住京師隷莊
嚴寺純講大乘於文殊
般若偏爲意得榮觀帝壤譽顯當鋒
釋智舜俗姓孟趙州大陸人少爲書
生愽通丘索工書善說庠序咐焉年
二十餘猒世出家事雲門稠公居于
白鹿始末十載常樂幽隱不事囂雜
纔有昏情便有靈祗相誡或動身衣或
有聲相又現白服形量丈餘遶院相
警徃徃非一嘗與沙門曇詢同修念
定經于四年後北遊贊皇許亭山依
倚結業聲績及遠有資其道供者便
權避之遂經紀載不湏資侍又獵者
逐雉飛入舜房苦加勸勉終不肯止
將雉去情不忍此因割耳辵之
感舜苦諌便投弓解鷹従舜請道漸
學經義於是課篤數村捨其獵業斯
則仁濟之誠也後專習道觀不務有
緣妄心卒起不可禁者卽刺股流血
或抱石廵塔湏臾不逸其慮也故髀
上刺處班駮如鋪錦焉其翹勵之操
同伍誠不共矣處山積歲剪剃無人
便以火燒髪弊服辵食屢結寒炎度
[32-1116a]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四十張承景
分功無忘造次性少貪惱手不執財毎
見貧餒淚垂盈面或解衣以給或割
口以施由此内撤外化所親之中見
其彌敬寸人出家並依舜行練心節
量踵武揚風後年疾旣侵身力斯盡
常令人稱念繫想淨方遂終于老末
感氣疾忽増十有五日勵念如初卒
于元氏縣屈嶺禪坊時年七十有
二卽仁壽四年正月二十日也初葬
于終所山側後房子縣界嶂洪山民
素重舜道夜偸尸柩瘞于巖中及徃
追覔皆藏其所三年之後開示焚之
起白塔于崖上自舜之入道精厲其
誠昔處儒宗頗自矜代忽因旬假得
不淨觀腸腑流外驚猒叵陳所見餘
人例皆不淨内溢乃就稠師具蒙印
旨爲雲門官供當擬是難因就靜山
曉夕通業不隷公名不行公寺而内
德潜運遠聞帝闕開皇十年下詔曰
皇帝敬問趙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
舊禪房寺智舜禪師冬日極寒禪師
道體清勝教導蒼生使早成就朕甚
嘉焉朕統在兆民之上弘護正法
[32-1116b]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四十一張承
夙夜無怠今遣上開府盧元壽指宣
徃意幷送香物如別時趙州刺史楊
逵以舜無公貫素絕名問依勅散下
方始知之乃爲繫名同果寺用承詔
旨而舜亦不臨赴山民爲之起寺三
處交絡四方聞造欣斯念定而莫堪
其精到不久還返斯勇猛之誠不可
例也毎於冬初化諸緣集多辦複貯
之衣就施獄因舂秋二時方等行道
餘則加坐幽林塊然不寐及登耳順
心用力疲轉讀藏經凡得四遍左手
執卷右手執燭十宿五宿目不曾斂
佛名贊德誦閱如流昏晝六時礼懺
終化有弟子智贊幼奉清誨長悟玄
理攝論涅槃是所綜愽今住藍田化
感寺承習禪慧榮其光緖比多徴引
終遁林泉
釋智鍇姓夏侯豫章人少出家在楊
州興皇寺聽朗公講三論善受玄文
有名當曰開皇十五年遇天台顗公
修習禪法特有念力顗歎重之晩講
涅槃法華及十誦律弘敷之盛見重
於時又善外學文筆史籍彌是所長
[32-1116c]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四十二張承
晩住廬山造大林精舎締搆伊始並
是營綜未又治西林寺兩處監護皆
終其事然守志大林二十餘載足不
下山常修定業隋文重之下勅追召
稱疾不赴後豫章請講苦違不徃云
吾意終山舎豈死城邑道俗虔請不
獲志而臨之未幾遂卒于州治之寺
時以爲知命也舂秋七十有八卽大
業六年六月也氣屬炎熱而加坐如
生接還廬阜形不摧變都無臭腐反
有異香
道俗歎訝遂緘于石室至今如初焉
釋智越姓鄫氏南陽人也少懷離塵
之志父爲求婚方便祈止長則勇幹
清美于時樂陽殿下統御荊州徴任
甚高非其所欲惟以情願出家王感
彼誠素因遂夙心剪落巳後隨方問
道仍到金陵便値智者北面請業授
以禪法便深逵五門窮通六妙戒行
清白律儀淳粹又誦法華万有餘遍
甁水自盈經之力也學徒雖衆其最
居稱首有臨海露山精舎梵僧所造
巨有靈異智者毎臨命越令影響之
[32-1117a]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四十三張承晦
迹巳後台嶺山衆一焉是囑二十年
間詢詢善誘無違辵寄便爲二衆依
止四部歸崇姿容瑰偉德感物情頗
存汲引毎於師忌勅設千僧官齋越
以衣秋之餘以充大施隨文皇帝獻
后崩曰設齋呪願毎獲百叚曾不固
留括州刺史鄫係伯臨海鎭將揚神
貴師友義重待遇不輕大業十二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寢疾經旬右脅而
臥卒于國清舊房舂秋七十有四臨
終之時山崩地動境内道俗咸所見
聞台山又有沙門波若者俗姓高句
麗人也陳世歸國在金陵聽講深解
義味開皇併陳遊方學業十六入天
台北面智者求授禪法其人利根上
智卽有所證謂曰汝於此有緣冝湏
閑居靜處成備妙行今天台山最高
峯名爲華頂去寺將六七十里是吾
昔頭陀之所彼山祗是大乘根性汝
可徃彼學道進行必有深益不湏愁
慮衣食其卽遵旨以開皇十八年徃
山所曉夜行道不敢睡臥影不出
山十有六載大業九年二月忽然
[32-1117b]
續高僧傳卷苐十七苐四十四張承
**自不初到佛壟上寺淨人見三白
衣擔衣鉢従湏臾不見至於國清下
寺仍密向善友同意云波若自知壽
命將盡非久今故出與大衆別耳不
盈數日無疾端坐正念而卒于國清
舂秋五十有二送龕山所出寺大門
迴輿示別眼卽便開至出仍閉是時
也莫問官私道俗咸皆歎仰俱發道
心外覩靈瑞若此餘則山中神異人
所不見固難詳矣時天台又有釋法
彥者姓張氏清河人周朝廢教之時
避難投陳於金陵奉遇智者以太建
七年陪従入天台伏膺請業授以禪
那旣蒙訓誨不停房舎毎處山閒林
樹之下專修禪寂三十年中常坐不
臥或時入定七日方起具向師說所
證法相有人聽聞曰如汝所說是背
捨觀中第二觀相亦有山
祗數相嬈試宴坐怡然不干其慮大
業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圈清舂秋
六十六智者門従極多故
叙其三數耳續高僧
傳卷第十七癸卯歲高麗國分司
大藏都
監奉勅彫造
[32-1117c]
續高僧傳卷第十八承大唐
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習
禪三本傳十三附見四隋西京
禪定道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