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2 高僧傳-梁-慧皎 (TKD)


[32-0888c]


[32-0888c]
高僧
傳卷第十三興福經師導師
内梁會稽嘉祥寺沙
門釋慧皎撰興福第
十四人釋慧
達一釋慧元二釋慧
力三釋慧受四釋僧
慧五釋曇翼六釋僧
洪七釋僧亮八釋法意九
釋慧敬十釋法獻十一釋
法獻十二釋僧護十三釋法悦十四
釋慧達姓劉本名薩河幷州西河離
石人少好田獵年三十一忽如暫死經
日還蘇備見地獄苦報見一道人云
是其前世師爲其說法訓誨令出家
徃丹陽會稽吴郡覔阿育王塔像礼
拜悔過以懺先罪旣醒卽出家學道
改名慧達精勤福業唯以礼懺爲先
晉寧康中至京師先是簡文皇帝於
長干寺造三層塔塔成之後毎夕放
光達上越城顧望見此刹杪獨有異
色便徃拜敬晨夕懇到夜見刹下時
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許得三
[32-0889a]
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鐵函函中又
有銀函銀函裏金函金函裏有三舎
利又有一瓜甲及一髪髮申長數尺
卷則成螺光色炫燿乃周敬王時阿
育王起八万四千塔此其一也旣道
俗歎異乃於舊塔之西更堅一刹施
安舎利晉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爲
三層又昔晉咸和中丹陽尹高悝於張
侯橋浦裏掘得一金像無有光跗而
製作甚工前有梵書云是育王第四
女所造悝載像還至長干巷口牛不
復行非人力所御乃任牛所之徑趣
長干寺尒後年許有臨海漁人張係
世於海口得銅蓮花跗浮在水上卽
取送縣縣表上上臺勅使安像足下契
然相應後有西域五僧詣悝云昔於
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乱藏置河
邊王路旣通尋覔失所近得夢云像
巳出江東爲高悝所得故遠涉山海
欲一見礼拜耳悝卽引至長干五人
見像歔欷涕泣像卽放光照于堂内
五人云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
至晉咸安元年交州合浦縣採珠人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張内
[32-0889b]
董宗之於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晉
簡文帝勅施此像孔穴懸同光色一
種凡四十餘年東西祥感光跗方具
達以刹像靈異倍加翹勵後東遊吴
縣礼拜石像以像於西晉將末達興元
年癸酉之歲浮在吴松江滬瀆口漁人
疑爲海神延巫祝以迎之於是風濤
俱盛駭懼而還時有奉黃老者謂是
天師之神復共徃接飄浪如初後有
奉佛居士吴縣民朱應聞而歎曰將
非大覺之垂應乎乃潔齋共東雲寺
帛尼及信者數人到滬瀆口稽首盡
虔歌唄至德卽風潮調靜遥見二人
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銘誌一名
惟衞二名迦葉卽接還安置通玄寺
吴中士庶嗟其靈異歸心者衆矣達
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晝夜虔礼未
嘗暫廢頃之進適會稽礼拜邑塔此
塔亦是育王所造歲久荒蕪示存基
蹠達翹心東想乃見神光燄發因是
修立龕砌羣鳥無敢捿集凡近寺側
畋漁者必無所獲道俗傳感莫不移
信後郡守孟顗復加開拓達東西覲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張内
[32-0889c]
礼屢表徵
驗精勤篤勵終年无改後不知所之
釋慧元河北人爲人性善喜慍无色
常習禪誦經酄化福事以爲恒業晉
太元初於武陵平山立寺有二十餘
僧飧蔬幽遁永絕人途以太元十四
年卒卒後有人入武當山下見之神
色甚畼寄語寺僧勿使寺業有廢自
是寺内常聞空中應時有磬聲依而
集衆未嘗差失沙門竺慧直居之直
精苦有戒
節後絕粒唯餌松柏因登山蟬蛻焉
釋慧力未知何人晉永和中來遊京
師常乞食蔬苦頭陀修福至晉興寧
中啓乞陶處以爲瓦官寺初摽塔基
是今塔之西毎夕摽輒東移十餘步
旦取還巳復隨従潛共伺之見一人
著朱衣武冠拔標置東方仍於其處起
塔今之塔處是也記者云寺立後三
十年當爲天火所燒至晉孝武太元
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數
十都无知者明旦見塔巳成灰聚帝
日此國不祥之相也卽勅楊
法尙李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四張内
[32-0890a]
緖等速令修復至九月帝崩有戴安
道所製五像及戴顒所治丈六金像
昔鑄像初成而面首殊瘦諸工无如
之何乃迎顒看之顒曰非面瘦也乃
臂胛肥耳旣鑢減臂胛而面相自滿
諸工無不歎息又有師子國四尺二
寸玉像並皆在焉昔師子國王聞晉
孝武精於奉法故遣沙門曇摩抑遠
獻此佛在道十餘年至義煕中乃達
晉司徒王謐嘗入臺見東掖門口有寺
人擲摴戲摴所著處輒有光出恠令掘
之得一金像合光跗長七尺二寸謐
卽啓聞宋高袒迎入臺供養宋景平
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龍光寺
釋慧受安樂人晉興寧中來遊京師
蔬食苦行常修福業嘗行過王坦之
園夜輒夢於園中立寺如此數過受
欲就王乞立一閒屋處未敢發言且
向守園客松期說之期云王家之園恐
非所圖也受曰若令誠感何憂不得卽
詣王陳之王大喜卽以許焉初立一
小屋毎夕復夢見一靑龍従南方來
化爲刹柱受將沙彌試至新亭江尋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五張内
[32-0890b]
覔乃見一長木隨流來下受曰必是
吾所見者也於是雇人牽上豎立爲
刹架以一層道俗競集咸歎神異坦
之卽捨園爲寺以受本鄕爲名號曰
安樂寺東有丹陽尹王雅宅西有東
燕太守劉鬪宅南有豫章太守范甯
宅並施以成寺後有沙門道靖道敬
等更加修飾于今崇麗焉
釋僧慧未知何人少來好修福業晉
義煕中共長安人行長生立寺於京
師破塢村中始迂域其處起草屋數
閒便集僧設齋至中夜堂内兩燈忽
自然行進前數十步油纂如故无所
傾覆大衆驚嗟訪諸耆老咸言燈所
移處是昔時外國道人起塔之基於
是就共修立以燈移表瑞因號崇明
寺焉
釋僧翼本吴興餘杭人少而信悟早
有絕塵之操初出家止廬山寺依慧
遠修學蔬素苦節見重門人晩適關
中復師羅什經律數論並皆參涉又
誦法華一部以晉義煕十三年與同
志曇學沙門俱遊會稽履訪山水至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六張内
[32-0890c]
秦望西北見五岫騈峯有耆闍之狀
乃結草成菴稱曰法華精舎太守孟
顗富人陳載並傾心挹德贊助成功
翼蔬食澗飮三十餘年以宋元嘉二
十七年卒舂秋七丁立碑山寺旌其
辵德會稽孔逭製文翼同遊曇學沙
門後移卜秦望之北號曰樂林精舎
有韶相灌蔳並東岳望僧咸共憩焉
時有釋道敬者本琅琊曾族晉右將
軍王義之曾孫避世出家情愛丘壑
捿于若耶山立懸溜精舎敬後
爲供養衆僧乃捨具足專精十戒云
釋僧洪豫州人止于京師瓦官寺少
而修身整㓗後率化有緣造丈六金
像鎔鑄始畢未及開摸時晉末銅禁
甚嚴犯者必死宋武于時爲相國洪
坐罪繫于相府唯誦觀世音經一心
歸命佛像夜夢所鑄像來手摩洪頭問
怖不洪言自念必死像曰无憂見像
胸方尺許銅色燋沸會當行刑府參
軍監煞而牛奔車壞因更剋日續有
令従彭城來云未煞僧洪者可原遂
獲免還開摸見像胸前果有
燋沸洪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七張内
[32-0891a]
後以苦行卒矣
釋僧亮未知何人少以戒行著名欲
造丈六金像用銅不少非細乞能辦
聞湘州界銅溪伍子胥廟多有銅器
而廟甚威嚴無人敢近亮聞而造焉
告刺史張邵借健人百頭大船十艘
邵曰廟旣靈驗犯者必斃且有蠻人
守護詎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與檀
越共如其有咎躬自當之邵卽給人
船三日三夜行至廟所亮與手力一
時俱進未至廟屋二十許步有兩銅鑊
容百餘斛中有巨蛇長十餘丈出遮
行路亮乃正儀執錫呪願數十言蛇忽
然而隱俄見一人秉竹笏而出云聞法
師道業非凡營福事重今特相隨喜
於是令人輦取廟銅旣多十不取一
而舫巳滿唯神床頭有一唾壼中有一
蝘蜓長二尺許乍出乍入議者咸云
神最愛此物亮遂不取於是而去遇
風水甚利比羣蠻相報追逐不復能
及還都鑄像旣成唯燄光未備宋文
帝爲造金薄圓光安置彭城寺至宋
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宮寺今猶在焉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八張内
[32-0891b]
釋法意江左人好營福業起五十三
寺晉義煕中鍾山癸酒朱應子先是
孫恩建義之黨竄居此山分其外地
少許與意爲寺號曰延賢寺後杯度
去來此寺云此處尋有諸變後時當
好地對天堂易爲福業俄爲野火所
燒後齊諧及張益等藉杯度之旨語
在度傳乃與意共行山地更欲修立
無水不可住意惟杯度之言乃竭
誠礼懺乞西方池水經于三日懇惻
彌至忽聞空中有聲撲然著地意恐
是金帛試令人掘入二尺許泫然清
流遂成澗不絕於是立寺意後不知
所終
釋慧敬南海人少遊學荊楚亦愽通
經論而常以福業爲務故義學不得
全功凡所之造皆興立塔像助成衆
業後還鄕復修理雲峯永安諸寺敬
旣精於戒節而志操嚴明故嶺外僧
尼咸附諮禀後被勅爲僧主訓領有
功敬有一奴子及沙彌忽爲鬼所打
後山精見形詣敬具謝愆失云部屬
不解撗撓法師眷屬有頃悉皆平復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九張内
[32-0891c]
凡興造福業皆迴
向西方臨終之日室有奇香經久乃
歇釋法獻廣州人始居北寺寺歲久
凋衰獻率化有緣更加治葺改曰延祥
後入藏薇山創寺寺成後有兩童子携
手來歌云藏薇有道德懽樂方未央
言終忽然不見舉寺驚嗟咸歎神異
獻後入禪忽見一人來云磬繩欲斷
何不治獻驚起徃視垂將委地由其
手接得無折損獻出家以來常酄
化福
事而捿心禪戒未嘗虧節後不知所
終釋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
至梁州乃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
京師止定林上寺愽通經律志業强
捍善能匡拯衆計修葺寺宇先聞猛
公西遊備矚靈異乃誓欲忘身徃觀
聖迹以宋元徽三年發踵金陵西遊巴
蜀路出河南道經芮芮旣到于闐欲
度蔥嶺値棧道斷絕遂於于闐而反
獲佛牙一枚舎利十五身幷觀世音
滅罪呪及調達品又得龜茲國金鎚
鐷像於是而還其經途危阻
見其別記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十張内
[32-0892a]
佛牙本在烏緾國自烏緾來芮芮自芮
芮來梁土獻齎牙還京五十有五載密
自礼事餘無知者至文宣感夢方傳道
俗獻律行精純德爲物範琅琊王肅
王融吴國張融張綣沙門慧令智藏
等並投身接足崇其誡訓獻以永明
之中被勅與長干玄畼同爲僧主分
任南北兩岸畼本秦州人亦律禁清
白文惠太子奉爲戒師獻後被勅三
吴使妙簡二衆畼亦東行重申受戒
之法時畼與獻二僧皆少習律撿不競
當世與武帝共語毎稱名而不坐後
中興僧鍾於亁和殿見帝帝問鍾如
冝鍾答貧道比苦氣帝嫌之乃問尙
書王儉先輩沙門與帝王共語何所
稱正殿坐不儉答漢魏佛法未興不見
其記傳自僞國稍盛皆稱貧道亦預坐
及晉初亦然中代有庾氷桓玄等皆
欲使沙門盡敬朝議紛紜事皆休寢
宋之中朝亦頗令致礼而尋竟不行
自尒迄今多預坐而稱貧道帝曰畼
獻二僧道業如此尙自稱名况復餘
者挹拜則太甚稱名亦无嫌自尒沙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十一張内
[32-0892b]
門皆稱名於帝王自畼獻始也畼以
建武初亡舂秋七十有五獻以建武
末年卒與畼同窆于鍾山之陽獻弟
子僧祐爲造碑墓側丹陽尹吴興沉
約製文獻於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
在上定林寺牙以普通三年正月忽
有數人並執仗初依扣門稱臨川殿
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㸦閣上請開閣
撿視寺司卽隨語開閣主師至佛牙
座前開亟取牙作礼三拜以錦手巾
盛牙繞山東而去至今竟不測所在
釋僧護本會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剋
意常苦節戒行嚴淨後居石城山隱
岳寺寺北有靑壁直上數十餘丈當
中央有如佛燄光之形上有藂樹曲
幹垂陰護毎經行至壁所輒見光明
煥炳聞絃管歌讃之聲於是擎爐發
誓願愽山鐫造十丈石佛以敬擬彌
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緣同覩三會
以北齊建武中招結道俗初就彫剪疏
鑿移年僅成面樸頃之護遘疾而亡
臨終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
辦第二身中其願剋果後有沙門僧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十二張内
[32-0892c]
淑慕襲辵功而資力莫由未獲成遂
至梁天監六年有始豐令吴郡陸咸
罷邑還國夜宿剡溪値風雨晦冥咸
危懼假寐忽夢見三道人來告云君識
信堅正自然安隱有建安殿下感患
未瘳若能治剡縣僧護所造石像得
成就者必獲平預冥理非虛冝相開
發也咸還都經年稍忘前夢後出門
乃見一僧云聽講寄宿因言去歲剡
溪所囑建安王事猶憶此不咸當時
懼然答云不憶道人笑曰冝更思之
仍卽辭去咸悟其非凡乃倒屣諮訪追
及百步忽然不見咸豁尒意解具憶前
夢乃剡溪所見第三僧也咸卽馳唘
建安王王卽以上聞勅遣僧祐律師
專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
抽捨金貝誓取成畢初僧祐未至一
日寺僧慧逞夢見黑衣大神翼従甚壯
立于龕所商略分數至明且而祐律
師至其神應若此初僧護所創鑿龕
過淺乃鏟入五丈更施頂髻及身相克
成瑩磨將畢夜中忽當万字處色赤
而隆起今像胸萬字處猶不施
金鎛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十三張内
[32-0893a]
而赤色在焉像以天監十二年舂就
功至十五年舂竟坐軀高五丈立形
十丈龕前架三層臺又造門閣殿堂
幷立衆基業以充供養其四遠士庶
並提挾香華萬里來集供施徃還軌
迹塡委自像成之後建安王所苦稍
廖本卒巳康復王後改封今之南平
王是也
釋法悦者戒素沙門也齊末勅爲僧
主止京師正覺寺敦修福業四部所歸
悦嘗聞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
宋車騎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光
相之工江左稱最州境或應有灾崇
及僧尼撗延亹戾像則流汗汗之多
少則禍患之濃淡也宋泰始初彭城
北屬羣虜共欲遷像引至万夫竟不
能致齊初充州數郡欲起義南附亦
驅逼衆僧助守營塹時虜師蘭陵公
攻陷此營獲諸沙門於是盡執二州
道人幽繫圍裡遣表僞臺誣以助乱
像時流汗舉殿皆濕時僞梁王諒鎭
在彭城亦多小信向親徃像所使人
拭之隨出終莫能止王乃燒香礼拜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十四張内
[32-0893b]
至心誓曰衆僧无罪弟子自當營護
不使羅禍若幽誠有感願拭汗卽
止於是自手拭之隨拭卽燥王具
表其爭諸僧皆見原免悦旣欣覩
靈異誓願瞻礼而關禁阻隔莫由
克遂又昔宋明皇帝經造丈八金像
四鑄不成於是改爲文四悦乃與白
馬寺沙門智靖率合同緣欲改造丈八
無量壽像以申厥志始鳩集金銅屬
齊末世道陵遲復致推斥至梁初方
以事啓聞降勅聽許幷助造光跗杪
官工巧隨用資給以梁天監八年五
月三日於小莊嚴寺營鑄匠本量佛
身四萬斤銅融瀉巳竭尙未至胸百
姓送銅不可稱計投諸爐冶隨鑄而
摸内不滿猶自如先又馳啓聞勅給
功德銅三千斤臺内始就量送而像
處巳見羊車傳詔載銅爐側於是飛
鞴消融一鑄便滿甫尒之間人車俱
失比臺内銅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實
靈感工匠喜踊道俗稱讃及至開摸
量度乃踊成丈九而光相不差又有
大錢二枚猶見在衣条竟不銷鑠並
莫測其然尋昔量銅四萬准用有餘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十五張内
[32-0893c]
後益三千計闕未滿而祥瑞冥密出
自心圖故知神理幽通殆非人事初
像素旣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礼懺忽
見素所晃然洞明詳視久之乃知神
光之異鑄後三日未及開摸有禪師
道度高潔僧也捨其七条袈裟助費
開頂俄而遥見二僧跪開像髻逼就
觀之焂然不見時悦靖二僧相次遷
化勅以像事委定林僧祐其年九月
二十六日移像光宅寺是月不雨
頗有埃塵及明將遷像夜有輕雲
遍上微雨沾澤僧祐經行像所係
念天氣遥見像邊有光燄上下如
燈如燭幷聞槌懺礼拜之聲入戶
詳視揜然俱滅防寺蔣孝孫亦所同
見是夜淮中賈客並聞大航舶下催督
治橋有如數百人聲將知靈器之重
豈人致焉其後更鑄光跗並有風香之
瑞自蔥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
論曰昔憂塡初刻栴檀波斯始鑄金
質皆現寫眞容工圖妙相故能流光
動瑞避席施虔爰至髪爪兩塔衣影
二臺皆是如來在世巳見成軌自收
迹河邊闍維林外八王請分還
國起高僧傳卷第十三第十六張内
[32-0894a]
塔及甁灰二所於是十刹興焉其生
處得道說法涅槃肉髻頂骨四㸦雙
跡鉢杖唾壼泥洹僧等皆樹塔勒銘
標揭神異爾後百有餘年阿育王遣
使浮海壞撤諸塔分取舎利還値風
潮頗有辵落故今海族之中時或遇
者是後八万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諸
女亦次發淨心並鐫石鎔金圖寫神
狀至能浮江泛海影化東川雖復靈
迹潛通而未彰視聽及蔡愔秦景自
西域還至始傳畫氎釋迦於是涼臺
壽陵並圖其相自茲厥後形像塔庿與
時竸列洎于大梁辵光男盛夫法身无
像因感故形感見有參差故形應有殊
別若乃心路蒼茫則眞儀隔化精志慊
切則不石開心故劉殷至孝誠感釜庾
爲之生銘丁蘭溫淸竭誠木母以之
變色魯陽迴戈而日轉杞婦下淚而
城崩斯皆隱惻入其性情故使徴祥
照乎耳目至如慧達招光於刹抄慧
力感瑞於塔基慧受申誠於浮木僧
慧顯證於移燈洪亮並忘形於鑄像
意獻皆盡命於伽藍法獻專志於㸦
骨竟陵爲之通感僧護蓄抱於石城南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十七張内
[32-0894b]
平以之獲應近有光宅丈九顯曜京畿
宋帝四鑠而不成梁皇一冶而形備妙
相踊而無虧瑞銅少而更足故知道
藉人弘神由物感豈曰虛哉是以祭
神如神在則神道交矣敬佛像如佛
身則法身應矣故入道必以智慧爲本
智慧必以福德爲基譬猶鳥備二翼
焂舉千尋車足兩輪一馳千里豈不
勤哉豈不勖哉
讃曰眞儀揜曜金石傳暉爰有塔像
懷戀者依現奇表極顯瑞旌威巖藏
地踊水泛空飛篤矣心路必契無違
經師第九
帛法橋一支曇籥二
釋法平三釋僧饒四
釋道慧五釋智宗六
釋曇遷七釋曇智八
釋僧辯九釋曇憑十
釋慧忍十一
帛法橋中山人少樂轉讀而乏聲毎以
不畼爲慨於是絕粒懺悔七日七夕
稽首觀音以祈現報同學苦諌誓而
不改至第七日覺喉内豁然卽索水
洗漱云吾有應矣於是作三契經聲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十八張内
[32-0894c]
徹里許遠近驚嗟悉來觀聽爾後誦
經數十万言晝夜諷識哀婉通神至
年九十聲猶不變以晉穆帝永和中
卒於河北卽
石虎末也有弟子僧扶亦戒行清高
支曇籥本月支人寓居建業少出家
清苦蔬食憩吴虎丘山晉孝武初勅
請出都止建初寺孝武従受五戒敬
以師礼籥特禀妙聲善於轉讀嘗夢
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製新聲梵嚮清
靡四飛却轉反折還喉疊哢雖復東阿
先變康會後造始終循環未有如籥
之妙後進傳寫莫匪其法所製六言梵
唄傳響于今後終於所住年八十一
釋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業與弟
法等俱出家止白馬寺爲曇籥弟子
共傳師業響韻清雅運轉无方後兄
弟同移祗洹弟貌小醜而聲踰於兄宋
大將軍於東府設齋一徃以貌輕之
及聞披卷三契便扼腕神服乃歎曰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後東安嚴
公發講等作三契經竟嚴徐動塵尾
曰如此讀經亦不减發講遂散
席明高僧傳卷苐十三苐十九張内
[32-0895a]
更開題議者以爲相成之道也兄弟
並以元嘉末卒
釋僧饒建康人出家止白馬寺善尺
牘及雜技而偏以音聲著稱檀名於宋
武文之世響調優游和雅哀亮與道綜
齊肩綜善三本起及大挐毎清梵一
舉輒道俗傾心寺有般若臺饒常遶
臺梵轉以擬供養行路聞者莫不息
駕踟躕彈指稱佛宋大明二年卒年
八十六時同寺復有超明明慧少俱
爲梵唄長齋時轉讀亦有名當世
釋道慧姓張尋陽柴乘人年二十四
出家止廬山寺素行清貞愽涉經典
特禀自然之聲故偏好轉讀發響含
奇製無定准条章折句綺麗分明後
出都止安樂寺轉讀之名大盛京邑
晩移朱方竹林寺誦經數万言毎夕
諷識輒聞闇中有彈指唱薩之聲宋
大明二年卒年五十一
釋智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謝寺愽
學多聞尤長轉讀聲至清而爽快若
乃八関長夕中宵之後四衆低昂睡
蛇交至宗則昇座一轉梵響干雲莫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張内
[32-0895b]
不開神畼體豁然醒悟大明三年卒
年三十一時有慧寶道詮雖非同時
作法相似甚豐聲而高調製用无取
焉宋明忽賞道詮議者謂逢時也
釋曇遷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篤
好玄儒遊心佛義善談莊老幷注十
地又工正書常布施題經巧於轉讀
有无窮聲韻梵製新奇特拔終古彭
城王義康范曄王曇首並皆遊狎遷
初止祗洹寺後移烏依寺及范曄被
誅門有十二喪无敢近者遷抽貨衣
物悉營葬送孝武聞而歎賞謂徐爰
曰卿著宋書勿辵此士王僧虔爲湘
州及三吴並携共同遊齊建元四年
卒年九十九時有道塲寺釋法畼凡
官寺釋道琰並富聲哀婉雖不競遷
等抑亦次之
釋曇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東安寺
性風流善舉止能談莊老經論書史
多所綜涉旣有高亮之聲雅好轉讀
雖依擬前宗而獨拔新異高調清徹
寫送有餘宋孝武蕭思話王僧虔等
並深加識重僧虔臨湘州携與同行蕭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一張内
[32-0895c]
守吴復招同入齊永明五年卒於吴
國年七十九時有道朗法忍智欣慧
光並无餘解薄能轉讀道朗捉調小
緩法忍好存
撃切智欣善能側調慧光喜騁飛聲
釋僧辯姓吴建康人出家止安樂寺
少好讀經受業於遷畼二師初雖祖
述其風晩更措意斟酌哀婉折哀
獨步齊初嘗在新亭劉紹宅齋辯初
夜讀經始得一契忽有羣鸖下集階
前及辯度卷一時飛去由是聲振天
下遠近知名後來學者莫不宗事求
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
王夢於佛前詠維摩一契同聲發而
覺卽起至佛堂中還如夢中法更詠
古維摩一契便覺韻聲流好著工恒日
明旦卽集京師善聲沙門龍光普智
新安道興多寶慧忍天保超勝及僧
辯等集第作聲辯傳古維摩一契瑞
應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後人時
有傳者並譌漏失其大體辯以齊永
明十一年卒中興
有釋僧恭當時與辯齊名後遂退
道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二張内
[32-0896a]
釋曇憑姓楊揵爲南安人少遊京師
學轉讀止白馬寺音調甚工而過且
自任時人未之推也於是專精規矩
更加研習晩遂出羣翕然改觀誦三
本起經尤善其聲後還蜀止龍淵寺巴
漢懷音者皆崇其聲範毎梵音一吐輒
鳥馬悲鳴行途住足因製造銅鍾願於
未來常有八音四辯庸蜀有銅鍾始於
此也後終於所住時蜀中有僧令道光
亦微善轉讀
釋慧忍姓蕢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
寶寺無餘行解止是愛好音聲初受
業於安樂辯公備得其法而哀婉細
妙特欲過之齊文宣感夢之後集諸
經師乃共忍斟酌舊聲詮品新異製
瑞應四十二契忍所得最長妙於是
令慧滿僧業僧尙超朗僧期超猷慧
旭法律曇慧僧胤慧彖法慈等四十餘
人皆就忍受學遂傳法于今忍以隆
昌元年卒年四十餘
釋法鄰平調牒包殊有宮商
釋曇辯一徃无奇彌久彌勝
釋慧念少氣調殊有細美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三張内
[32-0896b]
釋曇幹爽快碎磕傅寫有法
釋曇進亦八能流編善還國品
釋慧超善於三契後不能稱
釋道首怯於一徃長道可觀
釋曇調寫送清雅恨功夫未足
凡此諸人並齊代知名甘
淅左江西荊峽庸蜀亦頗
有轉讀然止是當時詠歌
乃無高譽故不足而傳也
論曰夫篇章之作蓋欲申畼懷抱裒
述精志詠歌之作欲使言味流靡辭
韻相屬故詩序云精動於中而形於
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也然東國之
歌也則結韻以成詠西方之贊也則
作偈以和聲雖復歌讃爲殊而並以
愶諧鍾律符靡宮商方乃奥妙故奏
歌於金石則謂之以爲樂設讃於管
絃則稱之以爲唄夫聖人制樂其德
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類
聽唄亦其利有五身體不疲不忘
所憶心不懈惓音聲不壞諸天懽喜是
以般遮絃歌於石室請開甘露之初門
淨居舞頌於雙林奉報一化之恩德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四張内
[32-0896c]
其間隨時讃詠亦在處成音至如億
耳細聲於宵夜提婆颺響於梵宮或
令无相之旨奏於箎笛之上或使本行
之音宣乎琴瑟之下並皆抑楊通感
佛所稱讃故咸池韶武无以定其工
激楚梁塵無以較其妙自大教東流
乃譯文者衆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
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
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
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
無授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
屬意經音旣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
山之神製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爲
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
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籥亦云祖述
陳思而愛好通靈別感神製裁變古
聲所存止一十而巳至石勒建平中
有天神降于安邑廳事諷詠經音七
日乃絕時有傳者並皆譌廢逮宋齊
之間有曇遷僧辯太傅文宣等並殷
勤嗟詠曲意音律撰集異同斟酌科
例存仿舊法正可三百餘聲自茲厥
後聲多散落人人致意補綴不同
所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五張内
[32-0897a]
以師師異法家家各製皆由昧乎聲
旨莫以裁正夫音樂感動自古而然
是以玄師梵唱赤鴈愛而不移比丘流
響靑鳥悦而忘翥曇憑動韻猶令鳥
馬踡跼僧辯折調尙使鴻鸖停飛量
人雖復深淺籌感抑亦次焉故夔擊石
拊石則百獸率舞簫韶九成則鳯凰
來儀鳥獸且猶致感况乃人神者哉
但轉讀之爲㦤貴在聲文兩得若唯
聲而不文則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
而不聲則俗情无以得入故經言以
微妙音歌歎佛德斯之謂也而頃世
學者裁得首尾餘聲便言檀命當世
經文起盡曾不措懷或破句以合聲
或分文以足韻豈唯聲之不足亦乃
文不成詮聽者唯増怳怱聞之但益
睡眠使夫八眞明珠未揜而藏曜百
味淳乳不澆而自薄哀哉若能精達
經旨洞曉音律三位七聲次而无乱
五言四句契而莫爽其間起擲盪舉
平折放煞游飛却轉反疊嬌弄動韻
則流靡佛窮張喉則變態無盡故能
炳發八音光楊七善壯而不猛凝而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六張内
[32-0897b]
不滯弱而不野剛而不銳清而不擾
濁而不蔽諒足以起畼微言怡養神
性故聽聲可以娛耳聆語可以開襟
若然可謂梵音深妙令人樂聞者也
然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爲
唄至於此土詠經則稱爲轉讀歌讃
則號爲梵唄昔諸天讃唄皆以韻入
絃管五衆旣與俗違故冝以聲曲爲
妙原夫梵唄之起亦兆自陳思始著
太子頌及睒頌等因爲之製聲吐納
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
風烈也其後居士支謙亦傳梵唄三
契皆湮沒而不存世有共議一章恐或
謙之餘則也唯康僧會所造泥洹梵
唄干今尙傳卽敬謁一契文出雙卷泥
洹故曰泥洹唄也爰至晉世有高座
師初傳覔歷今之行地印文卽其法也
籥公所造六言卽大慈哀愍一契于今
時有作者近有西涼州唄源出關右而
流于晉陽今之面如滿月是也凡此諸
曲並製出名師後人繼作多所譌漏
或時沙彌小兒互相傳授疇昔成規
殆无辵一惜哉此旣同是聲例故備
之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七張

[32-0897c]
論末唱導
第十釋道照一釋曇
穎二釋慧璩三釋曇
宗四釋曇光五釋慧
芬六釋道儒七釋慧
重八釋法願九釋法
鏡十釋道照姓麴平西人少善尺牘
兼愽經史十八出家止京師祗洹寺
披監羣典以宣唱爲業音吐寥亮洗
悟鹿心指事適時言不孤發獨步於
宋代之初宋武帝嘗於内殿齋照初
夜略敍百年迅速遷滅俄頃苦樂參差
必由因召如來慈應六道陛下撫矜一
切帝言善久之齋竟別䞋三万臨川
王道規従受五戒奉爲門師宋元嘉
三十年卒年六十六照弟子慧明姓
焦魏郡人神情俊邁祖習師風亦有名
當世釋曇穎會稽人少出家謹於戒
行誦經十餘万言止長干寺性恭儉
唯以善誘爲先故屬意宣唱天然獨
絕凡要請者皆貴賤均赴貧富一揆
張畼聞而歎曰辭吐流便足騰遠理
穎嘗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八
張内
[32-0898a]
患癬瘡積治不除房内恒供養一觀
世音像晨夕礼拜求差此疾異時忽
見一蛇従像後緣壁上屋湏臾有一
鼠子従屋脫地涎涶沐身狀如已死
穎候之猶似可活卽取竹刮除涎唾
又聞蛇所呑鼠能療瘡疾卽刮取涎唾
以傳癬上所傳旣遍鼠亦還活信宿
之間瘡痍頓盡方悟蛇之與鼠皆是
祈請所致於是精勤化導厲節彌堅
宋太宰江夏王義恭最所知重後卒
於所住年八十一
釋慧璩丹陽人出家止瓦官寺讀監
經論涉獵書史衆技多閑而尤善唱
導出語成章動辭製作臨時採愽罄
無不妙詣宋太祖文皇帝車騎臧質
並提携友善雅相崇愛譙王鎭荊要
與同行後逆節還朝於梁山設會頃
之譙王敗璩還京後宋孝武設齋璩
唱導帝問璩曰今曰之集何如梁山
璩曰天道助順况復爲逆帝悦之明
旦別䞋一万後勅爲京邑都維那大
明末終於寺年七十二
釋曇宗姓虢秣陵人出家止靈味寺
少而好學愽通衆典唱說之功獨
步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二十九張内
[32-0898b]
當世辯口適時應變无盡嘗爲孝武
唱導行菩薩五法礼竟帝乃笑謂宗
曰朕有何罪而爲懺悔宗曰昔虞舜
至聖猶云子違爾弼湯武亦云万姓
有罪在子一人聖王引咎蓋以軌世
陛下德邁徃代齊聖虞殷履道思冲
寧得獨異帝大悦後殷淑儀薨三七設
會悉請宗宗始歎世道浮偽恩愛必
離嗟殷氏淑德榮幸未畼而滅實當
年收芳今日發言悽至帝泫愴良久
賞異彌深後終於所住著京師塔寺
記二卷時靈味寺復有釋僧意者亦
善唱說製睒經新聲哀亮有序
釋曇光會稽人隨師止江陵長沙寺
性意嗜五經詩賦及算數卜筮无不
貫解年將三十喟然歎曰吾従來所
習皆是俗事佛法深理未染一毫豈剪
落所冝耶乃屛舊業聽諸經論識悟
過人一間便達宋衡陽文王義季鎭
荊州求覔意理沙門共談佛法聲境
推光以當鴻任光固辭王自詣房敦
請遂従命焉給車服人力月供一万毎
設齋會无有導師王謂光曰獎導羣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十張内
[32-0898c]
生唯德之本上人何得爲辭願必自
力光乃迴心習唱製造懺文毎執爐
處衆輒道俗傾仰後還都止靈味寺
義陽王旭出鎭北徐携光同行及影
和失德義陽起事以光預見乃齎七
曜以決光光杜口無言故事寧獲免
宋明帝於湘宮設會聞光唱導帝稱
善卽勅
賜三衣甁鉢後卒於寺中年六十五
釋慧芬姓李豫州人幼有殊操十二
出家住穀熟縣常山寺學業優深苦
行精峻毎赴齋會常爲大衆說法梁
楚之間悉奉其化及魏虜毀滅佛法乃
南歸京師至烏江追騎將及而渚次无
航芬一心念佛俄見流船忽至乘之
獲免至都止自馬寺時御史中丞袁
愍孫常謂道人偏執未足與議乃命
左右令候覔沙門試欲語之會得芬
至袁先問三乘四諦之理却辯老莊
儒墨之要芬旣素善經書又音吐流
便自旦之夕袁不能窮於是敬以爲
師令子弟悉従受戒芬又善神呪所
治必驗後病篤服九人勸之以酒
茶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十一張内
[32-0899a]
曰積時持戒寧以將死虧節乃語弟
子云吾其去矣以齊永明三年卒于
興福寺年七十九臨終有訓誡辵文
云云
釋道儒姓石渤海人寓居廣陵少懷
清信慕樂出家遇宋臨川王義慶鎭
南兗儒以事聞之王贊成厥志爲唘
度出家出家之後蔬食讀誦凡所之造
皆勸人改惡修善遠近宗奉遂成導師
言無預撰發響成製元嘉末出都止
建初寺長沙王請爲戒師盧承祖伯仲
孫等共買張敬兒故庿爲儒立寺今
齊福寺是也儒以齊求明八年卒年
八十一時閑心寺有釋僧喜亦善唱
說振譽於宋末齊初
釋慧重姓閔魯國人僑居金陵早懷
信悟有志従道願言未遂巳長齋菜
食毎率衆齋會常自爲唱導如此累
時乃上聞於宋孝武大明六年勅爲
新安寺出家於是專當唱說禀性清
敏識悟深沉言不經營應時若瀉凡
預聞者皆留連信宿増其懇詣後移
止瓦官禪房永明五年卒年七十三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十二張内
[32-0899b]
時瓦官復有釋法覺又敦慧重之業
亦擅名齊代
釋法願本姓鍾名武厲先穎川長社
人祖世避難移居吴興長城願常爲
梅根冶監有施愼民來代之先時
文書未挍愼民逐偏當其負願乃
訴求分罪有旨免愼民死除願爲
新道令家本事神身習鼓舞世間雜
技及著友占相皆備盡其妙嘗以鏡
照面云我不久當見天子於是出都
住沈橋以庸相自業宗殻沈慶微時
經請願相願曰宗君應爲三州刺史
沈君當位極三公如是歷相衆人記
其近事所驗非一逐有聞於宋太祖
太祖見之取東冶囚及一奴美顏色
者飾以衣冠令願相之願指囚曰君
多危難下階便應著鎖謂奴曰君是
下賤人乃蹔得免耶帝異之卽勅住後
堂知陰陽秘術後少時啓求出家三
啓方逐爲上定林遠公弟子及孝武
龍飛宗殼出鎭廣州携願同徃奉爲五
戒之師會譙王搆逆羽檄嶺南殻以
諮願願曰隨君來誤殺人今太白犯南
斗法應殺太臣冝速攺計必得大勳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十三張内
[32-0899c]
果如願言殻遷豫州刺史復携同行及
竟陵王誕舉事願陳諌亦然願後與
刺史共欲减衆僧床腳令依八指之
制時沙門僧導獨步江西謂願濫匡
其士頗有不平之色逐致聞孝武卽
勅願還都帝問願何詐菜食願答菜
食巳來十餘年帝勅直閤沈攸之强
逼以肉逐折前兩齒不迴其操帝大
怒勅罷道作廣武將軍直華林佛殿
願雖形同俗人而遷心禪戒未嘗虧
節有頃帝崩照太后令聽還道太始
六年依長生捨宅爲寺名曰正勝請
願居之齊高親事幼主恒有不測之
憂毎以諮願願曰後七月當定果如
其言及高帝卽位事以師礼武帝嗣
興亦盡師敬永明
二年願遭兄喪啓乞還鄕至鄕少時勅
旨重疊願後出憩在湘宮鑾駕自幸
降寺省慰願云腳疾未消不堪相見帝
乃轉蹕而去文惠太子嘗徃寺問訙願
旣不命令坐文惠作礼而立乃謂願曰
葆吹清鐃以爲供養其福云何願曰
昔菩薩八万伎樂供養佛尙不如
至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十四張内
[32-0900a]
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此何足道其
秉德邁時皆此之類其王侯妃主及
四遠士庶並従受戒悉遵師礼願徃
必直前無有通白感致隨喜曰盈万
計願隨以修福未嘗蓄聚或雇人礼
佛或借人持齋或收糴米穀散飴魚鳥
或貿易飮食賑給囚徒興功立德數
不可紀願又善唱導及依經說法率自
心抱無事宮商言語譌雜唯以適機爲
要可謂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後
入定三日不食忽語弟子云汝等失
飯籮矣俄而寢疾時寺側遭燒寺在
下風煙燄必及弟子欲輿願出寺願
曰佛若被燒我何用活卽苦心歸命
於是三面皆焚唯寺不燼齊永元二
年年八十七卒
釋法鏡姓張吴興烏裎人幼而樂道
事未獲従値慧益燒身啓帝度二十
人鏡卽預其一也事法願爲師旣得
入道履操永霜仁施爲懷曠拔成務
於是研習唱導有邁終古齊竟陵文
宣王厚相礼待鏡誓心弘道不拘貴
賤有請必行无避寒暑財不蓄私常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十五張内
[32-0900b]
興福業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齊隆寺
以居之鏡爲性敦美賞接爲務故
俗交知莫不愛悦雖義學功淺而領
悟自然造次嘲難必有酬酢齊永元
二年卒年六十四其後瓦官道親彭
城寶興耆闍道登並皆祖述宣唱高
韻華言非忝前例傾衆動物論者後
之今上爲長沙宣武王治鏡所住寺
因改曰宣武也
論曰唱導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衆
心也昔佛法初傳于時齊集止宣唱
佛名依文致礼至中齊疲極事資啓
悟乃別請宿德昇座說法或雜序因
緣或傍引譬喻其後廬山釋慧遠道
業貞華風才秀發毎至齋集輒自昇
高座躬爲導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辯
一齋大意後代傳受逐成永則故道
照曇穎等十有餘人並騈次相師各
擅名當世夫唱導所貴其事四焉謂
聲辯才慱非聲則無以警衆非辯則
無以適時非才則言无可採非慱則
語无依據至若響韻鍾鼓則四衆驚
心聲之爲用也辭吐後發適會无差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十六張内
[32-0900c]
辯之爲用也綺製彫華文藻撗逸才
之爲用也商攉經論採撮書史愽之
爲用也若能善茲四事而適以人時
如爲出家五衆則湏切語无常苦陳
懺悔若爲君王長者則湏兼引俗典
綺綜成辭若爲悠悠凡廉則湏指事
造形直談聞見若爲山民野處則湏
近局言辭陳厈罪目凡此變態與事而
興可謂知時知衆又能善說雖然故
以懇切感人傾誠動物此其上也昔
草創高僧本以八科成傳却尋經導
二技雖於道爲末而悟俗可崇故加
此二条足成十數何者至如八関初
夕旋繞行周煙蓋停氛燈惟靖燿四
衆專心叉指緘默爾時導師則擎爐
慷慨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无盡
談无常則令心形戰慄語地獄則使
怖淚交零徴昔因則如見徃業覈當
果則巳示來報談怡樂則情抱畼悦
敍哀慼則灑淚含酸於是闔衆傾心
擧堂惻愴五體輸席碎首陳哀各各
彈指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後夜鍾漏
將罷則言星河易轉勝集難留又
使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十七張内
[32-0901a]
人迫懷抱載盈戀慕當爾之時導師
之爲用也其間經師轉讀事見前章
皆以賞悟適時拔邪立信其有一分可
稱故編高僧之末若夫綜習未廣諳究
不長旣無臨時捷辯必應遵用舊本
然才非巳出製自他成吐納宮商動
見紕謬其中傳寫譌誤亦皆依而唱
習致使魚魯淆乱鼠璞相疑或時礼
拜中閒懺疏忽至旣无宿蓄恥欲屈
頭臨時抽造謇棘難辯意慮荒忙心
口乖越前言旣久後語未就抽衣謦
咳示延時節列席寒心觀途啓齒施
主失應時之福衆僧乖古佛之教旣
絕生善之萌祗増戲論之惑始獲濫
吹之譏終致代匠之咎若然豈高僧
之謂耶
高僧傳卷第十三
乙巳歲高麗圈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高僧傳卷苐十三苐三十八張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