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1 歷代三寶紀-隋-費長房 (TKD)


[31-0565a]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齊梁及周帝代錄者此相因修交禪
主也簫道成臨沂人受宋禪稱齊仍
都建康建元中安成有野火洞澤焚
燼唯數丈地草獨不然徃視其中得
一金像靈瑞旣感聖化復興所以司
徒竟陵文宣王子良汎志法流大有
弘闡相承七主二十三年讓梁蕭衍
蘭陵人受齊禪亦都建康帝旣登極
思與蒼生同契等覺共會遍知垂拱
臨朝盛敷經教廣延愽古旁採辵文
扇以淳風利於法俗至天監七年以
爲正像漸末信樂彌衰三藏浩慢鮮
能該洽勅沙門僧旻寶唱等錄經律
要事以類相従名經律異相凡五十
卷至十四年又勅沙門僧紹撰華
林佛殿衆經目錄四卷猶以未委至
十七年又勅沙門寶唱更撰經目四
卷顯有無譯證眞僞經凡十七科頗
爲覶縷三主五十四年二主都建康
一主都江陵爲西魏滅于文覺朔州
[31-0565b]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苐二張設鮮卑
魏丞相泰之世子泰薨嗣相位受西
魏禪号周都于長安至第三主武帝
邕世建德敦牂迄于作咢毁破前代
関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
佛塔掃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
八州寺廟出四十千盡賜王公充爲
苐宅三方釋子減三百万皆復軍民
還歸編戶慧日旣隱蒼生重昏相承
五主二十四年起宋武帝永初元年
庚申受東晉禪至周大定元年辛丑
奉璽皇隋其閒一百六十二載凡諸
譯經幷及注述論傳錄目華戎道俗
五十有一人合出修多羅比尼戒本羯
磨優波提舎阿毗曇論傳錄等一百
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捻結
以爲三代三都一十五主年世錄云齊沙
門曇摩伽陀耶舎一部一卷經沙門
摩訶乘二部二卷經律沙門
僧伽跋陀羅一部一十八卷經沙門
釋法意二部二卷經沙門
求那毗陀三部十二卷經沙門
釋法度三部三卷經律沙門
釋法願二部二卷經
[31-0565c]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苐三張設陳儀
沙門釋王宗二部七卷經及目錄
沙門釋曇景二部四卷經
沙門釋法尼一部二卷經
沙門釋道政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道備五部五卷經律偈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經抄
常侍庾頡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超度一部七卷律例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法瑗一部三卷注經
沙門釋慧基一部一卷注經
文宣王記室王巾一部十卷僧史
梁沙門尼僧法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經
沙門釋妙光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僧威一部一卷戒法
沙門釋僧祐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記傳
沙門釋道歡一部一卷偈
沙門曼陀羅三部一十一卷經
沙門僧伽婆羅十一部三十八卷經論傳
清信士木道賢一部一卷經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卷經
沙門眞諦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經論疏記
沙門釋僧旻一部八十八卷經抄
[31-0566a]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四張設沙門
釋僧紹一部四卷錄目沙門
釋寶唱八部一百七卷雜錄沙門
釋法朗一部七十二卷注經沙門
釋智藏一部八十卷義林武皇
帝蕭衍一部五十卷注經沙門
釋慧令一部十二卷經抄沙門
釋慧皎一部十四卷經傳優婆
塞袁曇允一部二十卷論杪簡文
帝蕭綱一部二百卷法寶集湘東
王文學虞孝敬一部三十卷内典愽要周沙
門釋曇顯二部二十卷經要沙門
壤那跋陀一部一卷論沙門
逵摩留支一部二十卷梵天文沙門
闍那耶舎六部一十七卷經沙門
耶舎崛多三部八卷經沙門
闍那啒多四部五卷經沙門
釋僧勔二部二卷傳沙門
釋慧善一部八卷論沙門
釋忘名十二部十二卷論經傳沙門
釋淨藹一部一十二卷三寶集沙門
釋道安一部一卷二教論齊無
量義經一卷見僧祐法上等錄右一
經一卷高帝世建元三年天竺
[31-0566b]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五張設沙門
曇摩伽陀耶舎齊言法生稱於廣州
朝亭寺手自譯出傳受人沙門慧表
永明三年賷至楊都繕寫流布五百
本生經一卷見三藏記他毗
利律一卷他毗利齊言宿德見僧祐錄右二
部合二卷武帝世外國沙門摩訶
乘於廣州譯善見
毗婆沙律十八卷見道慧宋齊錄及三藏記右一
部一十八卷武帝世外國沙門僧伽
跋陀羅齊言僧賢師資相傳云佛
涅槃後優波離旣結集律藏訖卽於
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花
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
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
陀寫倶陀寫倶欲涅槃付弟子湏
倶湏倶欲涅槃付弟子悉伽婆悉
伽婆欲涅槃付弟子目揵連子帝
湏目揵連子帝湏欲涅槃付弟子
旃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
法師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
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
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
於廣州竹林寺譯出此善見
[31-0566c]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六張設室升
毗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
午歲七月半夜受自恣竟如前師
法以香花供養律藏訖卽下一點
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
一年趙伯休梁大同元年於廬山
値苦行律師弘度得此佛涅槃後
衆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七年伯
休語弘度云自永明七年以後云
何不復見點弘度答云自此已前
皆是得道聖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
止可奉持頂戴而巳不敢輒點伯
休因此舊點下推至梁大同九年
癸亥歲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房依伯
休所推従大同九年至今開皇十
七年丁已歲合得一千八十二年若
然則是如來滅度始出千年去聖
尙邇深可慶歡願共勵誠同宣辵法
觀世音懺悔除罪呪經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出亦名觀世音所
說行法經見寶唱錄及三藏
妙法蓮華經提婆逵多品第十二沙門法獻
於于闐國得此梵本來見道慧宋齊及
三藏記右二經合二卷武帝世外

國三藏法師逵摩摩提齊言法意永
明年爲沙
[31-0567a]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苐七張設
門法獻時爲僧正獻於楊州瓦官寺譯出獻初以
宋元徽三年遊歷西域於于闐國得
此經梵本來幷佛牙經譯流行相傳
至今佛牙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
數人並執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
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閣上請開閣
視寺內卽隨語開閣主師至佛牙
坐前開函取牙作三礼以錦手巾盛牙
繞山東而去至今竟不測所在
百句譬喻集經十卷外國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出此卽苐
三譯或五卷見僧祐錄
二因緣經一卷第四出
逵長者經一卷右
三經合一十二卷武帝世天竺三藏
法師永那毗地齊言德進永明年於
楊州毗耶離寺譯出灰
河經一卷見始興錄及高僧傳三藏記等亦出
跋律一卷見三藏記
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楊州沙門釋法
度出見寶唱錄載佛
法有六義第一應知經一卷六
通無㝵六根淨業義門經一卷右
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沙門法願抄
[31-0567b]
歷代三寶紀苐十一苐八張設
集衆經依義撰出雖弘經旨異於僞造旣
摽名号則別成卷部世皆共列用爲疑經
故復載傳後葉識源幸同鑑勖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所制名數經五卷衆經目錄二卷右
二部合七卷武帝世釋王宗抄集衆經依
事類撰有似數林首題經名編預於錄懼
乱名實故復委論旣非正經世所疑惑又
撰大小乘目錄並見三藏記未
曾有因緣經二卷亦直云未曾有經見始興錄
訶摩耶經二卷亦名摩耶經並見王宗寶唱法上等三錄
二部合四卷羣錄直云齊世沙門釋曇景
出旣不顯年未詳何帝
意經二卷祐去失譯見法上錄右一部二卷齊世沙門
釋法尼出旣不顯年未詳何帝彌
勒成佛經一卷右
一部一卷先是長安釋道摽譯是第三
出小異護什本齊世江州沙門道政更復
刪攺摽所定者首尾亦名成佛又云下生而其
經首有大智舎利弗者是旣不顯年未詳何帝九
傷經一卷見舊錄安墓呪經一卷見別錄疑
提福藏法化三昧經一卷武帝世出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佛各說偈一卷見吴錄深自知身偈一卷見吴錄
五部合五卷齊世沙門釋道備出
[31-0567c]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九張設備後
改名歡雖見衆錄然並注入疑經辵教
子注經一卷抄妙
法蓮華經五十九卷抄阿
毗曇毗婆沙五十九卷抄百
喻經三十八卷抄維
摩詰經二十六卷抄華
嚴經一十三卷抄地
持經一十二卷抄菩
薩決定要行經十卷亦云淨行優婆塞經抄成
實論八卷抄勝鬘經
七卷抄阿差末
經四卷抄摩訶摩
耶經三卷抄胎經三
卷抄方便報
恩經二卷抄鴦掘魔
羅經二卷抄律頭陀
事經二卷三寶記十
亦云佛史法傳僧錄右子注及
抄經合一十七部凡二百五十九
並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愛好
愽尋躬自絹撰備忘擬歷不謂傳行
後代學人相踵抄讀世人參雜惑乱
正文故擧本綱庶知由委
[31-0568a]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十張設其外
猶有二十餘經並是單卷文繁不復
備錄但上題抄字者悉是其流類例
細尋始末自別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戒果
莊嚴經一卷或无經字有八章頌右一
部一卷武帝世永明五年常侍庾頡
採經意撰律例
七卷右一
部七卷武帝世永明七年沙門釋超
度依律撰出腹中
女聽經一卷第二出與先又莊校女經本同右一
部一卷永明元年中沙門釋法化誦
出見古錄衆錄相承並云誦出未詳
誦意依而列之以有先譯故免疑失
勝鬘
子注經三卷右一
部三卷楊州靈根寺沙門釋法瑗述注
解辵教
子注經一卷右一
部一卷山陰法華山沙門釋惠基述注解齊僧
史十卷右
一部合十卷司徒竟陵文宣王府記室王巾撰梁淨
土經七卷永元元年出年人歲
[31-0568b]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十一張設妙莊
嚴經四卷妙音
師子吼經三卷天監四年出年十六益意經三
卷天監元年出年十三阿那含經二卷
天監四年出年十六寶頂經一卷永元元
年出年八歲正頂經一卷永元二年出
年九歲法華經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
歲勝鬘經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歲藥
草經一卷永元三年出年十歲太子經
一卷三年出年十歲伽耶婆經一卷三
年出年十歲波羅捺經一卷中興
元年出年十一優婁頻經一卷中興
元年出年十二般若得經一卷天監元年
出年十三華嚴瓔珞經一卷天監元年出
年十三出乘師子吼經一卷天監二年出
年十五踰陀衞經一卷天監四年臺内華光
殿出年十六優曇經一卷維摩經一卷序七世
經一卷右二十一經合三十五卷太學愽士江泌女小
而出家名僧
法年八九歲
有時靜坐閉目
誦出前經楊州道俗咸稱
[31-0568c]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一苐十二張設
神授房驗經論斯理皎然是宿習來
非關神授且據外典夫子有云生而
知者聖學而知者次此局談今生昧
於過去爾若不爾者何以得辯外内
賢聖淺深過現乎故高僧傳云釋曇
諦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漢靈帝
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吴興諦
父肜嘗爲兾州別駕母黃氏晝眠夢
見一僧呼黃爲母寄一塵尾幷鐵鏤
書鎭黃旣眠覺見二物具存私密異
之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塵
尾等示之諦日秦王所餉母曰汝置
何處答曰不憶至年十歲出家學不從師
悟自天發此卽其事後隨父之樊鄧
遇見關中僧䂮道人忽然喚䂮曰童
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阿上本是諦
沙彌曾爲衆僧採菜被野猪傷不覺
失聲今可忘耶然僧䂮經爲弘覺法
師弟子爲僧採菜被野猪所傷䂮初
不憶此乃詣諦父具說諦生本末幷
示䂮書鎭塵尾等䂮乃悟而泣曰卽䂮
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爲姚萇講法花
貧道爲都講姚萇餉二物今遂
[31-0569a]
歷伐三寶記卷第十一第十三張設在此
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曰復憶採
菜之事㢱増悲悼諦後覽内外遇物斯
記晩入吴虎丘山寺講禮易舂秋各七
遍法華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屬文有
集六卷盛行世年六十餘終宋元嘉末
年也房曰弘覺法師弟子僧䂮師徒匠
道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復何限唯書鎭
塵尾保惜在懷及移識託生此之二物遂
得同往神外質礙之像尙得相隨況心
内慮知之法而不憶念所以鏡瑩轉明
刃砥㢱利渧聚爲海塵積成山世世習
而踰増生生學而益廣近近初始之月
終至十五團圓捨人還受人卽是次生
事憶而不忘其神功乎閉目靜思自是
女人情弱暗誦相續豈非前身時諷而
論神授何及愚瞽昧智慧之道乎薩婆
若陀眷屬荘嚴經一卷右一
經一卷天監九年郢州頭陀道人妙光
楊州治下弘普寺方逢此經聚徒誑惑
梁朝擯治故指厈明以誡於後敎戒
比丘尼法一卷右一
卷武帝天監三年楊州沙門釋僧盛於鍾
山靈根寺依律撰出見寶昌錄
[31-0569b]
歷伐三寶記卷第十一苐十四張設
出三藏集記十六卷法菀集一十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世界記一十卷
薩婆多師資傳五卷釋迦譜四卷
大集等三經記一卷賢愚經記一卷
集三藏因緣記一卷律分五部記一卷
經來漢地四部記一卷
律分十八部記一卷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一卷
善見律毗婆沙記一卷
右一十四部合六十七卷楊州建初
寺律師僧祐撰祐自著序云
夫眞諦玄凝法性虛寂而開物導俗
非言莫津是以不二嘿詶會於義空
之門一音振辯應乎羣有之境自我
師能仁之出世也鹿苑唱其初言金
河究其後說契經以誘小學方典以
勸大心妙輪區別十二惟部法聚惣
要八万其門至善逝晦跡而應眞結
集始則四含集經中則五部分戒大
寶斯在含識資焉然道由人弘法待
緣顯有道無人雖文存而莫悟有法
無緣雖並世而弗聞聞法資乎時來
悟道藉於機至機至然後理感時來
[31-0569c]
歷代三寶記卷苐十一苐十五張設然後
化通矣昔周代覺興而靈津致隔漢
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緣顯信有
徴矣漢未安高宣譯轉明魏初康會
著述漸畼道由人弘於茲驗矣自晉
中興三藏彌廣外域勝賓稠疊以
惣至中原慧士暐曄而秀生提什擧
其宏綱安遠振其奥領渭濱務逍遥
之集廬岳結般若之會像法得人於
斯爲盛原夬經出西域運流東方提
挈万里飜轉梵漢國音各殊故文有
同異前後重來故題有新舊而後之
學者鮮剋研覈遂乃書寫繼踵而不
知經出之歲誦說比肩而莫測傳法
之人授之受道亦巳闕矣夫一時聖
集猶五事證經况千載交譯寧可昧
其人世哉昔安法師以鴻才淵鑑爰
撰經錄訂正聞見炳然區分自茲以
來妙典閒出皆是大乘寶海時競講
習而年代人名莫有詮貫歲月逾邁
本源將沒後生疑惑奚所取明祐以
庸淺預憑法門翹仰玄風誓弘末化
毎至昏曉諷持秋夏講說未嘗不心
馳菴園影躍靈鷲於是牽課羸
[31-0570a]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十六張設恙
沿波討源綴其所聞名曰出三藏記
集一撰緣記二詮名錄三惣經序四
述列傳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明名
錄銓則年代之目不墜經序惣則勝集
之時足徴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並
鑚析内經研鏡外籍參以前識驗以舊聞
若人代有據則表爲司南聲傳未詳則
文歸蓋闕秉牘凝翰志存信史三復九思事
取實錄有證者旣摽則無源者自顯庶行潦
無雜於醇乳燕石不亂於楚玉矣其法
苑等並皆有序著述指訂不復具抄焉衆
經要覽法偈二十一首一卷右
一卷武帝天監三年沙門釋道歡撰
僧祐三藏集記注以爲疑故依舊編
雲經七卷見東錄
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見李廓及寶唱錄
殊師利般若波羅蜜經二卷一云文殊師利說般若波羅蜜經見李廓錄初出
三經合一十一卷天監年初扶南國沙
門曼陀羅梁言弱聲大賷梵本經來
貢獻雖事翻譯未善梁言其所出經
文多隱質共僧加婆羅於陽都譯阿
育王經十卷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楊都壽光殿譯初翻曰帝躬自筆受
後委僧正慧超令繼幷譯正訖見寶唱錄


[31-0570b]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十七張設孔
雀王陀羅尼經二卷第二出與晉世帛尸利蜜譯本同文小異見寶唱錄
殊師利問經二卷天監十七年勅僧伽婆羅於占雲館譯袁曇元筆受光宅
寺沙門法雲詳定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
卷菩薩藏經一
卷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二譯小勝前曼
羅所出二
卷者舎利弗陀羅尼經一卷此呪大有神力若能持者雲山八
夜叉王常來擁護
所欲隨心八吉祥經一卷若人聞此八佛名号不爲一切諸鬼神
衆難所侵十法經一卷
通元年譯解脫道論十三卷天監十四
年於館譯阿育王傳五卷天監年第二譯與魏世
出者小異右一十一部合三十八卷

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梁言僧
養亦云僧鎧幼而穎悟十五出家偏
學阿毗曇心具足以後廣尋律藏聞齊
國弘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爲求那
跋陀弟子復従跋陀研精方等愽涉多
通乃解數國書語値齊氏季末道教陵
夷婆羅潔靜身心外絕交故大梁御
宇搜訪術能以天監五年被勅徴召於楊
都壽光殿及正觀寺占雲館三處譯
上件經
[31-0570c]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十八張設其本
並是曼陀羅従扶南國賷來獻上陀
終沒後羅專事翻譯勅令沙門寶唱
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元等筆受天
子礼遇甚厚道俗改觀婆羅不畜私
財以其嚫施成立住寺太尉臨川王
問曰法師菜食爲當鮭食答云菜食
病時則索又問今曰何如答曰四大
之身何時不病王大悦卽爲設食並
寶唱錄及名僧傳載優婁
頻經一卷右一
卷唱錄直云天監十五年木道賢獻
上更不辯由委大乘
頂王經一卷亦云維摩兒經第二譯與晉世竺法護大方等頂王經同
本異出文少不等
右一經一卷武帝世大同年優禪尼
國王子月婆首那梁言高空辭齊入
梁仍被留住因譯此經
金光明經七卷承聖元年於楊州正觀寺及楊雄宅出卽第二
譯與梁世曇元讖所出者四品全別又廣壽量品後慧寶
傳蕭梁筆受彌勒下生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寶田寺苐二譯爲
沙門慧顯等名

德十餘僧出仁王般若經一卷苐二出與晉世法護出者少異同三年在寶
田寺翻見眞諦傳十七地論五卷太清四年於富舂陸元哲宅爲沙門
寶瓊等二十餘名德譯

[31-0571a]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十九張設大乘
起信論一卷同四年在陸元哲宅出中論
一卷如實
論一卷十八
部論一卷本有
今無論一卷三世
分別論一卷巳上並四年同出金光
明疏十三卷太清五年出仁王
般若疏六卷太清三年出起信
論疏二卷太清四年出中論
疏二卷九識
義記二卷大清三年於新吴美業寺出轉法
輪義記一卷同三年出右一
十六部合四十六卷武帝末世至承
聖年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波
羅未陀梁言眞諦遠聞蕭主菩薩行
化搜選名匠軌範聖賢懷寶本邦來
適斯土所賷經論樹葉梵文凡二百
四十㚒若具足翻應得二万餘卷多
是震旦先所未傳屬梁季崩離不果
宣吐遇緣所出略記如前後之所翻
復顯陳錄載序其事多在曹毗三藏
傳文房曰僧祐云道由人弘法待緣顯信哉昔有人有法無緣不値時今遇良時好緣而闕人無法蒼生可愍良足悲夫衆經
要抄一部幷目錄八十八卷
[31-0571b]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張設右一
部八十八卷天監七年十一月帝以
法海浩愽淺識窺尋卒難該究因勅
莊嚴寺沙門釋僧旻等於定林上寺
絹撰此部到八年夏四月方了見寶
唱錄華林
佛殿衆經目錄四卷右一
錄四卷天監十四年勅安樂寺沙門
釋僧紹撰紹略取祐三藏集記目錄分爲
四色餘増減之見寶唱錄經律
異相一部幷目錄五十五卷天監十五年勅撰名僧
傳幷序錄目三十一卷衆經
飯供聖僧法五卷二十五年衆經
目錄四卷十七年衆經
護國鬼神名錄三卷十五年衆經
諸佛名三卷十六年衆經
擁護國土諸龍王名錄三卷十六年衆經
懺悔滅罪方法三卷或四卷十六年並見寶唱錄右八
部合一百七卷帝以國土調適住持無
諸灾障上資三寶中頼四天下籍龍
王衆神祐助如是種種世閒蒼生始
獲安樂雖具有文散在經論急要究
尋難得備覩故天監中頻年降勅令
莊嚴寺沙門釋寶唱等捻撰集
[31-0571c]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一張設錄以
備要湏或建福攘灾或礼懺除障或
饗神鬼或癸龍王諸所祈求帝必親
覽指事祠禱訖多感靈所以五十年
閒兆民荷頼緣斯力也大般
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右一
部七十二卷天監年勅建元寺沙門
釋法郞注見寶唱錄摩
訶般若波羅蜜子注經五十卷右
五十卷武帝蕭衍年三十七卽帝位
在位四十九年年八十六帝以庭蔭
早傾常懷哀感毎歎曰雖有四海之
尊无以得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
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諸佛之母能消
除灾障蕩滌煩勞故採衆經窮述注
解又親講讀冀藉茲勝福望得展斯
思慕頻奉代捨身毎捨身時地爲之
震相繼齊講不斷法輪於鍾山起愛
敬寺靑溪起智度寺臺内立至敬殿
景陽臺立七廟室月中再過設淨饌
毎至展拜及宗廟蒸嘗未曾不涕泗
滂沲哀感左右預従者莫不掩淚普
通八年造同泰寺成樓閣殿臺房廊
綺飾陵雲九級壯麗魏永寧開大通
[31-0572a]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二張設
門對同泰寺因号大通元年三月六
日駕毎親臨幸寺礼懺雖億兆務殷
而卷不輟手披覽内外經論典墳恒
以夜逵曙自礼記古文周書左傳老莊
諸子論語孝經徃哲未詳前儒所滯
悉皆訓釋國學生數有限兼又隔以貴
賤帝毎欲招來後進備斯善誘故別
置立五館愽士以引寒俊致孔釋二
門鬱然麻茂前後有集百二十卷著
通史書菀等數千卷年事雖尊自
强不息未明求衣坐以待旦五更便
出外殿秉燭而省萬機流恩獄巿多
所弘恕其有應罪重憲不可矝原改容
久之焚香念佛然後下勅悲愍黎元
慈惻若是察姦擿伐有若通神自非
享晏不聽音樂後宮妃嬪並無羅綺
内殿小寢衣衾率素布被荒席草屨
葛巾無餘服玩天監中便血味備斷
日唯一食食止菜蔬蜀獻芋蒻噉覺
美日與肉何異勅復禁之帝王能然
信不思議菩薩君也
般若經抄十二卷
右天監十六年勅靈根寺沙門釋慧
[31-0572b]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三張設令撰
寶唱錄高僧
傳十四卷幷目錄右一
部一十四卷武帝世會稽嘉祥寺沙
門釋慧皎撰皎學通内外善講經律
著涅槃義十卷梵網戒等疏並盛行
世爲時所軌云成實
論類抄二十卷右天
監年優婆塞袁曇允撰與齊文宣抄
經相似亦見唱錄法寶
集二百卷亦云法寶連壁右一
部二百卷簡文帝蕭綱在儲宮日躬
覽内經指撝科域令諸學士編寫結
連成此部卷以類相従有同華林遍
略惰學者省有過半之功義林
八十卷右一
部八十卷普通年勅開善寺沙門釋
智藏等二十大德撰但諸經論有義
例處悉錄相從以類聚之譬同世林無
事不植毎大法會帝必親覽以觀講
論賓主徃還理致途趣如指掌也内典
愽要三十卷右一
部三十卷湘東王記室虞孝敬撰該
羅經論所有要事備皆收錄頗
[31-0572c]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四張設同皇
覽類菀之流敬法出家召命入開亦
更有著述云然此愽要亦是内學羣部
之要逕也周衆
經要二十二卷一百
二十法門一卷右二
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興
隆釋典崇重大乘雖攝萬機恒闡三
寶第内毎常共百法師尋討經論講摩訶衍遂命沙門釋曇顯等依大乘經
撰菩薩藏衆經要及一百二十法門
始従佛性終至融門而開講時卽恒
宣述永爲常則以代先舊五時教迹迄
今流行山東江南雖稱學海軌儀揩
則更無是過乃至香火梵音礼拜歎佛
悉是五明
論合一卷一聲論二醫方論三工巧論四呪術論五符印論周二年出
一卷明帝世波頭摩國三藏律師攘
那跋陀羅周言智賢共闍那耶舎於
長安舊城婆伽寺譯耶舎崛多闍那
崛多等傳語沙門智僊筆受婆
羅門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二十卷武帝世摩勒國沙門逵摩流
支周言法希爲大冢宰晉蕩公宇文
護譯
[31-0573a]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五張設志堅
定意天子所問經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譯沙門圓明筆受
大乘同性經四卷亦云佛十地經亦云一切佛行入智毗盧遮那藏經天和五年譯
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入如來
智不思議經三卷天和三年譯沙門圓明筆受寶積經
三卷天和六年譯沙門道辯筆受佛頂呪
經幷功能一卷保定四年譯學士鮑永筆受大雲輪
經請雨品第一百一卷天和五年譯沙門圓明筆受初出右六經
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國三藏禪
師闍那耶舎周言藏稱共二弟子耶
舎崛多闍那崛多等爲大冢宰晉蕩
公宇文護於長安舊城四天王寺譯
柱國平高公侯伏侯壽爲捻監撿挍
金光明
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品五卷
第二出在北胡坊歸聖寺譯沙門智僊筆受湏跋陀
羅因緣優波提舎經二卷於四天王寺譯沙門圓明筆受十一面
觀世音呪經幷功能一卷於四天王寺譯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右三
經合八卷武帝世優婆國三藏法師
耶舎崛多周言稱藏共小同學闍那
崛多爲大冢宰宇文護譯金色
仙人問經二卷於長安四天王寺譯上儀同蕭吉筆受妙法
蓮花經普門品重說偈一卷種種
雜呪一卷
[31-0573b]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六張設志堅
佛語經一卷上三經並在益州龍淵寺譯
右四經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逵
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周言志德於
益州爲捻管上柱國譙王宇文儉譯
沙門圓明筆受
釋老子化胡傳一卷
十八条難道章一卷
右二卷新州願果寺沙門釋僧勔撰
勔以像代邪正相參季俗澆情易爲
趍競未辯眞僞更遞譽毁今以十八
条難撿三科辵釋則聖賢皎然凡俗
見矣其序略云僞以老子與尹喜西
渡化胡出家老子爲說經戒尹喜作
佛教化又稱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
晧注未善尋者莫不信従以爲口實
異哉此傳君子尙不可罔况貶大聖
乎今誠尋此說非直人世差錯假託名
字亦乃言不及義翻辱老子意者勝
人君子不出此言將是无識異道誇
競佛法假託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
傳後作此異論用迷凡俗傳而不習
夫子不許妄作者凶老子所誡此之
巨患増長三塗冝應糺正救其此失
[31-0573c]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七張設法才
然教有内外用生疑似人有聖賢多
迷本迹今考挍年月究尋人世依内
經外典採羣逵誠言區別眞假使一
覽便見
散華論八卷
右八卷楊州遷玄寺沙門釋慧善撰
善工毗曇學以智度論毎引小乘以
證成義善故依文次第散釋譬諸星
月助朗太陽猶如衆花繽紛而散故
名散花論也論序略云然著述之體貴言約而
理豐余頗悉諸今覶縷者正由斯轍
罕人諳練是以角義慇懃逢文指
掌詳覽君子想鑑鄙心焉善太清季
上江陵承聖末入関在長安舊城崇
華寺住周冢宰別供養敷演法勝迄
于壽終六十餘矣
至道論一卷
淳德論一卷
遣執論一卷
不殺論一卷
去是非論一卷
修空論一卷
影喻論一卷
[31-0574a]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八張設法界
寶人銘一卷幷序猒食
想文一卷僧崖
菩薩傳一卷保定二年於成都燒身當燒身日數百里内人悉集看肉骨倶盡唯留
心在天花瑞相具在傳載房親驗見
韶法師傳一卷幷賛
驗善知識傳一卷擬陸果觀音應驗記
右一十二卷武帝世沙門釋忘名著
名俗姓宗諱闕殆南陽人爲梁竟陵
王友曾不婚娶梁敗出家改名上蜀
齊王入京請將謁帝以元非沙門欲
逼令反俗幷遣少保蜀郡公別書勸
喻報書云六不可其後略云沙門持
戒心口相應所列六条若有一誑生
則蒼天猒之靈神殛之死則鐵鉗拔
之融銅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
欺暗室况乃明世且鄕國殄喪宗慼
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迹
山中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敦修慧業
此本志也寄骸精舎乞食王城稱力
行道隨緣化物此次願也如其不爾
獨處丘壑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
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語恒勸善存
質去華見重於世
[31-0574b]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二十九張設
三寶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一十一卷武帝世沙門釋淨
藹依諸經論撰出弘賛大乘光揚像代錄
佛法僧事故云三寶集藹後猒身遂自
捐命其捨壽偈略云一見身多過三不能
護法三欲速見佛早令身自在得身自
在巳在在諸趣中隨有利益處護法救衆
生又復業應盡有爲法皆然三界皆無常
時來不自在他煞及自死終歸如是處智
者所不樂應當如是思衆緣旣運湊業
盡於今日凡三十餘偈山壁樹葉血遍
書巳然後捨命
二教論一卷
右論一卷武帝世旣崇道法欲齊三教
時俗紛然異端競作始以天和四年三
月十五曰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
官二千餘人於大殿上帝昇御筵身自
論義欲齊三教至二十曰復集論義四
月十五曰如前集議到二十五日司隷大
夫甄鸞上笑道論其例略云云至五月
十日大集羣臣評笑道論以爲不可卽
於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門釋道安
慨然遂纂斯二教論以光至理時以上
[31-0574c]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第三十張設帝帝
不能屈於卽倂毀其論中云舂秋左傳
曰魯莊公七年歲次甲牛四月辛夘夜
恒星不見星殞如雨卽周莊王十年也
莊王別傳曰遂尋易筮之云西域銅色人
出世所以夜眀非中夏之灾也案佛經如來
四月八曰入胎二月八曰生亦二月八
曰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眀而云出世
卽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爲正舂秋四
月卽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乃與
夏同杜預用晉曆筭云辛夘二月五
日安共董奉用魯曆筭卽二月七日用
前周曆筭卽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師
年紀及石柱銘並與舂秋符同如來周
桓王四年歲次乙丑生桓王二十二年
歲在癸未出家莊王十年歲在甲午
成佛襄王十五年歲在甲申滅度至今
天和四年一千二百五年矣房謂易筮
云銅色人出世此卽
是生安以爲成佛恐少乖謬耳歷代
三寶紀卷第十一譯經齊梁周甲
辰歲高
麗國分司大藏都監奉勅彫造
[31-0575a]
歷代三寶紀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