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1 歷代三寶紀-隋-費長房 (TKD)


[31-0557a]
開皇
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宋世
錄者劉裕字德輿彭城都鄕人初生
之辰神光照室長七尺六寸受東晉
禪稱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
中有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飾過興樂
福之徒奮競日甚文帝以問何侍中
曰范泰及謝靈運皆稱六經本是濟
俗性靈眞要會以佛經爲指南此賢
逵言實誠有譡若使率土之濱皆純
此化則朕垂拱坐致太平尙之對曰
中朝以遠難復盡知渡江以來王道
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尙人倫
之羽儀郤超王謐等或号絕羣或稱
獨步略數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
無乏於時慧遠法師云釋氏之化無
施不可臣謂此說有契理奥何者百
家之鄕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
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穆傳
此風教巳遍寰區編戶億千則仁人
百万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
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
[31-0557b]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二張筵國
則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故佛啚
澄入鄴石虎殺戮减半澠池寶塔放
光符健推鋸用息蒙遜反噬無親虐
如豺虎末節改悟遂成善人法逮道
人力兼万夫幾乱河渭面縛甘死以
赴師厄此豈非是内化被哉時吏部
郞羊玄保在坐進曰臣竊恐秦趙論
彊兵之術孫吴盡呑幷之計將無取
於此也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
言尙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
德則兵氣衰若以孫吴爲心志在呑
噬亦無取於堯舜之道豈唯釋教而
巳哉帝悦曰釋門有卿亦猶孔氏之
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准此而
談可謂至矣法由人顯佛囑帝王自
是宋朝釋教隆盛名僧智士欝若稻
麻寶刹金輪森如竹⬤相承八主五
十九年其諸譯人華戎道俗二十有
三合出修多羅毗尼戒本羯磨優波
提舎阿毗曇論傳錄等凡二百一十
部四百九十卷結爲宋代建康錄云宋
沙門佛陀什三部三十六卷律
戒羯磨
[31-0557c]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三張筵順
一沙門釋智嚴一十四部三十六卷
經沙門釋寶雲四部十五卷
經沙門釋慧嚴一部三十六卷
經沙門伊葉波羅一部十卷阿毗
曇沙門求那跋摩七部三十八卷經論
記沙門僧伽跋摩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曇集
傳沙門求那跋陀羅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
卷經集
喻沙門曇摩蜜多一十一部一十二卷
經沙門疆良耶舎二部二卷
經沙門曇無竭二部六卷
經安陽侯沮渠京聲三十五部三十六卷
經沙門功德直二部七卷
經沙門釋惠簡二十五部二十五卷
經沙門釋僧璩一部二卷羯
沙門釋法穎三部三卷戒本及羯
磨沙門竺法眷六部二十九卷
經沙門釋翔公一部二卷
經沙門釋道嚴二部三卷
經沙門釋勇公四部四卷
經沙門釋法海二部二卷
經沙門釋先公一部一卷
經沙門釋道儼一部二卷

[31-0558a]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四張筵
宋彌沙塞律三十四卷見道惠宋齊錄別錄云二十四卷此恐誤
彌沙塞戒本一卷見竺道祖錄
彌沙塞羯磨一卷見竺道祖錄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廢帝滎陽王世
罽賓三藏毗尼師佛陀什宋言覺壽
少受業於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逵
禪要壽以景平元年七月到於楊都
先是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
本來未及翻譯而顯遷化京邑諸僧
聞佛陀什旣善此學於是衆議請令
出之卽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龍光寺
譯爲三十四卷什執梵文于塡沙門
智勝傳語龍光寺沙門竺道生東安
寺沙門慧嚴等更㸦筆受參正文理
儀同侍中琅琊王練爲檀越至二年
十二月方訖仍於大部抄出戒心幷
羯磨等文並行於世
普曜經八卷第二譯與蜀出竺法護翻本同文小異見宋齊錄及祐皎傳記
或六卷四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亦云阿差宋經見李廓
生經五卷見別
廣愽嚴淨經四卷元嘉四年出見宋齊錄亦云廣慱嚴淨不
退轉經亦云不退轉法輪經與晉世竺法護所譯阿惟越致遮經同本別譯名
異文別

[31-0558b]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五張筵菩薩
瓔珞本業經二卷毗羅
三昧經二卷眀居士入定事見東錄祐云疑阿那含經
二卷四天王經一卷善德婆羅
門問提婆逵多經一卷一音顯正
法經一卷或云一音演正法經調伏衆生
業經一卷善德優婆
塞經一卷法華三昧
經一卷淨度三昧
經一卷石一十四
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涼州
沙門釋智嚴弱冠出家遊方愽學遂
於西域遇得前經梵本賷來逵到楊
都於枳園寺共寶雲出嚴之神德備
高僧傳不復委載付法藏經
六卷見李廓錄佛所行讃
經五卷於六合山寺出見寶唱錄或云傳馬鳴撰見別錄唐七十卷新無量壽
經二卷於道塲寺出是苐七譯與支謙康僧鎧白延法護羅什法
力等出者各不同見道惠宋齊錄及高僧傳淨度

三昧經二卷法顯賷梵本來見竺道袓雜錄右四
部合一十五卷文帝世涼州沙門寶
雲少歷西方善梵書語天竺諸國字
音訓釋悉皆備解後還長安復至江
左晩出諸經多雲刊定華戎兼
[31-0558c]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六張筵通言
音允正衆咸信服初時關中有竺佛
念善於宣譯苻姚二代獨檀其名領
會眞文最爲稱首其江左翻傳譯梵
爲宋莫踰於雲初與智嚴恒共同出
嚴旣遷化雲後獨宣故不多載大般
涅槃經三十六卷見寶唱錄及高僧傅右一
部三十六卷元嘉曇無讖晉未於姑臧
爲北涼沮渠氏譯本有四十卷語小
朴質不甚流美宋文帝世元嘉年初
逵于建康時有豫州沙門范慧嚴清
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處士謝靈運
等以讖涅槃品數踈簡初學之者難
以厝懷乃依舊翻泥洹正本加之品
目文有過質頗亦改治結爲三十六
卷始有數本流行未廣嚴後一時夜
忽然夢見有一人形狀極偉乃大厲
聲而謂嚴曰涅槃尊經何以率爾輕
加斟酌嚴旣覺巳懷抱愓然且乃集
僧欲改前本時有識者咸共止云此
蓋欲誡勵後人耳若必苟違乖舛理
者何容卽時方始感夢嚴以爲然頃
之又夢神人告曰君以弘經精到之
力於後必當得見佛也恐將來
[31-0559a]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七張筵哲不
知根元故復記述雜阿
毗曇心十卷或十一卷右十
卷文帝世外國沙門伊葉波羅宋言
自在於彭城爲北徐州刺史王仲德
譯至擇品緣㝵未竟遂輟菩薩
善戒經二十卷於祗洹寺譯第二出與謙所翻八卷者小
異見竺道祖錄及高僧傳後弟子於定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雜阿毗曇心十三卷初伊葉波羅出至檡品停今續譯都訖成
三十三卷見高僧
四分羯磨一卷元嘉八年於祗洹寺出是苐二譯與魏曇帝出者同見高僧
傳別錄寶
唱錄等優婆塞五戒略論一卷元嘉八年於祗洹寺出亦云王
戒相亦云五戒略論見高
僧傳及唱錄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十二
戒亦云三歸優

婆塞戒見高僧
沙彌威儀一

卷經律分異記一卷右七部合三十
八卷罽賓國三藏法師求那跋摩宋
言功德鎧元嘉年來逵乎建鄴文帝引
見勞問慇懃帝因言曰弟子常欲持
齋不殺迫以身殉物不獲従志法師
旣不遠万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
跋摩曰夫道在心不
[31-0559b]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八張筵在事
法由巳非由人且帝王與疋夫所修
各異疋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
剋已苦躬將何爲用帝王以四海爲
家万民爲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威悦
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天命役
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
穀滋繁桑麻欝茂如此持齋齋亦
大矣不殺亦衆矣寧在减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爲弘濟耶帝乃
撫机歎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
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虛說滯近教
者則拘攣篇章至如跋摩法師所言
眞謂開悟明逵可與談於天人之際
矣乃勅住祗洹寺供給隆厚譯出前
件經論記等常於定林寺安居時有
信者採花布席唯摩所坐花釆更鮮
衆咸驚異後還祗洹奄然而化摩未
終前預作辵文偈頌三十六行自說
證第二果付與弟子阿沙羅云吾歿
之後可以此文示天竺僧幷此土人
也又摩亡時徒衆並見一物其狀若
龍長一疋許在尸側直上空其辵偈
云前頂礼三寶淨戒諸上座濁世
[31-0559c]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九張筵多諂
曲虛僞無誠信愚惑不識眞懷嫉輕
有德是以諸賢聖現世晦其迹我求
那跋摩命行盡時至所獲善功德今
當如實說不以諂曲心希望求名利
爲勸衆懈怠増長諸佛法大法力如
是仁者咸諦聽我昔曠野中初觀於
死尸膖脹虡爛壞臭穢膿血流繫心
緣彼處此身性如是常見此身相貪
蛾不畏火如是無量種修習死尸觀
放捨餘聞慧依止林樹閒是夜專精
進正觀常不忘境界恒在前猶如對
眀鏡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靖轉身
極眀淨清涼止是樂増長大歡喜則
生無著心變成骨鎖相白骨現在前
朽壞支節離白骨悉磨滅無垢智熾
然調伏思法相我時得如是身安極
柔軟如是方便修勝進轉増長微塵
念念滅壞色正念住是則身究竟何
緣起貪欲知因諸妄生如魚貪鉤餌
彼及無量壞念念觀磨滅知彼所依
處従心猿猴起業及業報果依緣念
念滅心所知種種是不別法相是則
思慧念次第滿足修觀種種法
[31-0560a]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張筵相其
心轉明了我於爾炎中明見四念處
信行従事境攝心緣中住苦如熾然
劒斯由渴愛轉愛盡如涅槃普見彼
三界死炎所熾然形體極消瘦喜自
樂方便身還漸充滿勝妙衆相生頂
忍亦如是是於我心起眞實正方便
漸漸略境界寂滅樂増長得世第一
法一念緣眞諦次第法忍生是謂無
漏道妄相及諸境名字悉遠離境界
眞諦義除惱獲清涼成就三昧果離
垢清涼緣不涌亦不沒慧淨如明日
湛然正安住純一寂滅相非我所宣
說唯佛能證知那波阿毗曇說五因
緣果實義知修行名者莫能見說論
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逵
者無違諍修行衆妙相今我不宣說
懼人起妄相誑惑諸世閒於彼修利
相我巳說少分若彼善知者善知此
緣起摩羅婆國界始得初聖果阿蘭
若山寺遁迹修遠離後於師子國村
名刧波利進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
従是多留難障修離欲道見我修遠
離知是處空閑咸生希有心利
[31-0560b]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一張筵大平
養竸來臻我見如火毒心生大厭離
避乱淨乎海闍婆及林邑業行風所
飄隨緣之宋境於是諸國中隨力興
佛法無問所應問諦實眞實觀今此
身滅盡寂若燈火滅
雜阿毗曇毗婆沙十四卷元嘉十年於長于寺苐二重譯
與前本大同小
摩德勤伽毗尼十卷一云薩婆名毗尼元嘉十二年於祙陵平
樂寺出見道慧
宋齊錄大勇菩薩分別業

報集一卷龍樹菩薩勸發諸王
要偈一卷請聖僧浴文一卷並見高僧傳
及別錄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

世天竺三藏法師僧伽跋摩宋言衆
鎧元嘉十年届自建鄴善律藏明雜
心彭城王劉義康崇其戒範請以爲
師名重京邑道塲慧觀以跋摩妙解
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等雖復譯
出未及繕寫更重請翻寶雲傳語觀
自筆受一周乃訖其後相續出摩
德勒伽等雜阿含經五十卷於瓦官寺譯法顯賷來見道慧
宋齊錄衆事分阿毗曇十二卷共菩提
耶舎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元嘉二十年於道塲
寺譯慧觀

[31-0560c]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二張筵
受見道慧僧祐法上等錄

掘魔羅經四卷亦道塲寺出見道慧宋齊及僧祐法上別錄等
去現在因果經四卷於荊州辛寺譯是苐三出與漢世竺
大力吴世謙所出本起瑞應等本大同文少異見始興及僧祐李廓等錄
釋六十二見經四卷見別錄祐錄云一卷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見李廓錄
現在佛名經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七曰於荊州爲南譙王劉義宣
亦名花敷現在佛名見始興錄及高
僧傳菩薩行方便神通變化經三卷見李
廓錄淨度三昧經三卷見李
廓錄相續解脫了義經二卷於東安寺譯見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
四錄大法皷經二卷於東安寺譯見道慧僧祐李廓及別
錄等阿蘭若習禪經二卷見李
廓錄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一卷於丹陽
郡譯寶雲傳語慧觀筆受見道慧宋齊
錄祐廓同無量壽經一卷孝建年出是苐八譯見道慧宋齊錄與虎僧
鎧支謙白延竺法護羅什竺法力寶雲等所出本
大同廣略文異賓頭盧突羅闍爲優陀

延王說法經一卷般泥洹經一卷孝建元年於辛寺譯是苐二出或無般
字與晉世竺法護雙卷泥洹大同
小異見道慧宋齊錄八吉祥經一卷元嘉二十九年於荊州爲司空南譙王
譯是苐二出與吴世支謙出
者小異見僧祐及寶唱錄無憂王經

一卷於荊州辛寺譯見吴錄
[31-0561a]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三張筵
出無量持門經一卷見吴錄
三小刧經一卷見別錄
四食經一卷見別錄
十二遊經一卷苐二出與晉世迦留陀伽譯者小異見舊錄
十二頭陀經一卷
異處七處三觀經一卷苐二出出雜阿含或無異處字
三因緣經一卷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卷或云思惟念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
十報法三統略經一卷
罪福報應經一卷
六齋八戒經一卷
十三頭陀經一卷
四人出現世閒經一卷出雜阿含
四品學法經一卷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申兜本經一卷或申日
舅甥經一卷出生經
那先經一卷異出本
日難經一卷一云越難經
君臣經一卷出生經
鞞摩肅經一卷
鸚鵡經一卷出中阿含
[31-0561b]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四張筵負債
爲牛經一卷出生經那頼
經一卷出生經二僑
生經一卷出出曜經釋摩
男本經一卷阿蘭
那經一卷老母
經一卷樹提
伽經一卷阿遬
逵經一卷大意
經一卷目連
降龍王經一卷阿難
見伎樂啼哭無常經一卷出雜阿含舎利
弗等比丘得身作證經一卷佛徃
慰迦葉病經一卷請般
特比丘經一卷一云時佛命
阿難詣最勝長者經一卷目連
弟布施望卽報經一卷舎利
弗般泥洹經一卷出生經摩訶
迦葉度貧母經一卷阿那
律七念章經一卷雜藏
經一卷虛空
藏菩薩經一卷菩薩
訶欲經一卷第二出阿彌
陀經一卷
[31-0561c]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五張筵
諸法無行經一卷
貧子湏頼經一卷見李廓錄
殺龍濟一國經一卷出六度集
無量義經一卷見李廓錄
無涯際持法門經一卷
墮珠著海中經一卷出生經
當來選擇諸惡世界經一卷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一卷
佛入甘露調正意經一卷出大十二門經
過去行檀波羅蜜經一卷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巳上不注諸錄者並見別錄
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於東安寺譯見僧祐錄
二藏法師自述喻一卷見雜錄
右七十八經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
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
宋言功德賢善大乘學時人亦稱爲
摩訶乘亦云衍元嘉十二年來至揚
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劉義康南譙王
劉義宣並師事之勅住祗洹寺仍請
令譯雜阿含等寶雲傳語慧觀筆受
後隨譙王鎭撫荊州復於辛寺又出
無憂王等經前後所翻凡百餘卷多
是弟子法勇傳語譙王嘗請講華嚴
[31-0562a]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六張筵經跋
陀自忖未善宋言心懷愧歎卽專係
心旦夕礼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
夢有人白服持劒擎一人首來其前
曰何故憂耶陀因稽顙具以意對其
人答曰無所多憂卽便以劒易於陀
首更安新頭語令廻轉訖因問曰得
無痛耶陀答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
悦旦起道義備領宋言於是就講辯
注若流後還楊都屬帝讌會王公畢
集勅見跋陀未及淨髮白首晧然帝
遥望見顧謂尙書謝莊等曰摩訶衍
師聡眀機解但老期將至朕試問之
其情必能悟人意也跋陀上階帝迎
謂之曰摩訶乘師今日不負遠來之
意自外如何唯有一在摩訶乘師卽
應聲答曰貧道慕化遠歸帝京蒙供
養來垂三十載天子恩遇銜愧甚深
但今七十老病之人更無餘期唯一
死在帝大賞悦嘉其機辯勅陀進近
御筵而坐擧朝屬目榮而美之兼工
呪術備在僧傳不復委載祐錄止云
賢譯出經七十三卷得知不盡今案
衆錄悉具列之
[31-0562b]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七張筵禪秘
要經三卷亦云禪法要元嘉十八年於祗洹寺譯見祐錄五門
禪經要用法一卷見怙及唱錄觀普
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出深功德經亦云普賢觀
經見祐錄
虛空藏觀經一卷亦云觀虛空藏菩薩經亦直云虛空藏菩
薩經見道慧宋齊及祐等
諸法勇王經一卷見李廓
佛昇忉利天爲母說

法經一卷轉女
身經一卷象
腋經一卷郁伽長者所
問經一卷虛空藏菩薩神呪經一卷巳上六經並見李廓
魏世錄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

世罽賓三藏禪師曇摩蜜多宋言
法秀生而連眉爲人沉邃甚有慧鑑
常有善神潛形密護毎之國境神
必託夢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遊
方教化爲志習性清修不拘名利初
到燉煌卽立禪閣於閑曠地植㮈千
株開園百畝禪衆濟濟趣者如雲
元嘉年初來到建鄴届止中寺晩
祗洹卽譯禪經及以神呪兼復傳畫
迦毗羅神王像形迄至于今
是其則也
[31-0562c]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八張筵元巳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無量壽觀經一卷
右二部合二卷文帝世西域沙門疆
良耶舎宋言時稱性剛直寡嗜欲善
三藏學多所識知尤工禪思元嘉年
初逵京邑帝深加賞勅住鍾山道林
精舎以上二經是轉障之秘術淨土
之洪因常受持諷誦故沙門僧含析
請譯出含躬筆受並見道慧宋齊錄
及高僧傳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苐二出與晉世竺法護譯者小異
外國傳五卷竭自述遊西域事
右二部合六卷武帝世永初元年黃
龍國沙門曇無竭宋言法勇招集同
志釋僧猛等二十五人共遊西域二
十餘年自外並化唯竭隻還於罽賓
國寫得前件梵本經來元嘉末年逵
于江左卽於楊都自宣譯出見王宋
僧祐慧皎李廓法上等錄自著行記
五卷
治禪病秘要法經二卷孝建二年於竹園寺出或無經
字見道祖魏錄僧祐寶唱等錄又
淨飯王般涅槃經一卷

苐二出
[31-0563a]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十九張筵
八関齊經一卷異出本
普眀王經一卷
佛大僧大經一卷二見名
生死變識經一卷
忿惒檀王經一卷
長者音悦經一卷
賢者律儀經一卷亦云威儀
進學經一卷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亦云五相經
耶祗經一卷
摩逵經一卷
五百梵志經一卷
旃陀越經一卷
五反覆大義經一卷
迦葉禁戒經一卷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
弟子事佛吉凶經一卷
五苦章句經一卷
釋種問優婆塞經一卷出雜阿含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
菩薩誓經一卷
中陰經一卷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孝建二年於鍾山定林上寺出見祐錄亦


[31-0563b]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二十張筵
云大愛道經
嫲夷比丘經一
卷梵摩皇經一
卷優婆塞五法經一
卷五恐怖世經一
卷末羅王經一
卷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見道慧宋齊
及三
藏記觀世音觀經一卷見僧
祐錄諌王

經一卷清信士阿夷扇經一卷亦云阿夷扇持父
子經弟子慢爲耆域述經一卷亦云弟子爲耆域術慢
或云弟子戲誕經上來不注見處者
並出別錄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

卷孝武帝世北涼河西王沮渠蒙遜
従弟安陽侯京聲屬涼運終爲元魏
滅京聲竄竊南奔建康晦志卑身不
交人世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卑絕
妻孥淡榮利従容法侣宣通正教是
以黑白咸嘉敬焉所譯前件雜要
衆經旣諷習久對衆弘宣臨筆綴文
曾無滯㝵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
加賞接資贍
隆厚見高僧傳
[31-0563c]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二十一張筵菩薩
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經見道慧宋齊錄無量
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經見
僧祐錄
右二部合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門
功德直以大眀六年於荊州爲沙門
釋玄畼譯畼刊正文義辭旨婉密而
畼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後
適成都止太石寺卽是阿育王塔乃
手自作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傳至
于今
藥師琉璃光經一卷大明无年出一名拔除遇罪生死得度經
一名灌頂經出大灌頂經祐錄注爲疑房勘婆羅門本今有梵本神言小異
商人求財經

一卷僧王五天使經一卷疑僧
善生子經一卷亦云異出大向
拜經懈怠耕者經一卷舊錄云懈怠耕
兒經釋迦畢罪經一卷一本作家字出
生經貧窮老公經一卷或云
貧老殺身濟賈人經一卷出六
度集舎衞城中人喪子發狂經一卷
阿含譬喻

經一卷請賓頭盧法
經一卷阿難見水光瑞經一卷一
云水光經
[31-0564a]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二十二張筵呪願
經一卷瞿曇
彌記果經一卷學人
乱意經一卷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乱意經出増一阿含竊爲
沙門經一卷佛母
般泥洹經一卷與安陽侯出者小異大本同長者
子六過出家經一卷出出曜經獵師
捨家學道事經一卷出出曜經瞿曇
彌經一卷旃闍
摩梵志謗佛事經一卷出生經二老
男女見佛出家得道經一卷眞僞
沙門經一卷或直云眞僞經佛涅
槃後諸比丘經一卷亦云小般泥洹經亦云泥洹後變異
經亦云泥洹後比丘世變經
大力士出家得道經一卷亦云力士跋陀經出離阿含自他無
注並見別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

帝世沙門釋慧簡於鹿野
寺出十誦僧尼要事羯磨
二卷右一部二卷廢帝世大明七年
律師釋僧璩於楊都中興寺依律撰
出亦云略要羯磨法見僧祐三
藏記十誦律比丘戒本一卷大明年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一卷太始年

[31-0564b]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二十三張筵成大
十誦律羯磨雜事幷要用一卷太始年出
右三部合三卷眀皇帝世律師釋法
穎於楊都長于寺依律撰出盛行江
左便見祐三藏記及寶唱錄
無盡意經十卷
海意經七卷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五卷
寶頂經五卷
阿述逵菩薩經一卷太始年於廣州譯第三出與晉世竺法護
再出者大
三密底耶經一卷亦云賢人明律
右六部合二十九卷眀皇帝世

天竺沙門竺法眷於廣州譯見始興
僧祐出三藏記及寶唱等
三錄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經二卷亦云決了
諸法如幻化
三昧經右一經二卷宋世不顯年

未詳何帝譯羣錄直注云沙門翔公
於南海郡出見道安及始興錄僧祐三
藏記亦載瓔珞本
業經二卷佛藏大方等經一卷亦云問
眀顯經右二經合三卷宋世不顯

年未詳何帝譯羣錄直注云沙門釋
道嚴出見
[31-0564c]
歷代三寶紀卷苐十苐二十四張筵成大
始興錄及法上錄並載
空淨三昧經一卷亦名空淨大感應三昧經
車匿經一卷亦名車匿本未經
勸進學道經一卷與梁史共出亦名勸進經
梵女首意經一卷亦名首意女經
右四部合四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
帝譯羣錄直注云沙門釋勇公出見
始興及趙錄法上錄亦載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一名大乘瓔珞莊嚴經一名轉女身
菩薩問答經與晉世竺法護順權方便經同本異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與晉世竺法護文殊
行律
本異出右二經合二卷宋世不顯

年未詳何帝譯羣錄直注云沙門釋
法海出見始興錄法
上錄亦載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一名逮慧
三昧經右一經一卷宋世不顯年

未詳何帝譯羣錄直注云沙門釋先
公出見趙錄及法
上錄亦載決正四部比
丘論二卷右一部二卷昇眀元年沙
門釋道儼依
諸律撰出歷代三寶紀卷第
譯經宋
[31-0565a]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譯經齊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