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七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門人正印重編
經序
刻千佛名經序
世界以音聲為體。道德以名言為用。而綱常倫理非
名言無以立矣。名言于世大矣哉。是以古聖先賢垂
名萬世千載之下。俗流常品仰名尋德。以革凡習。則
知聖賢非名無以垂化。凡愚非名無以導心。而成聖
成賢不可不知名言為重矣。乃至出世玅法。諸佛菩
薩亦以名言為常住。法身名字不朽即廣長舌常轉
法輪也。原其三劫三千佛。因聞五十三佛名而發菩
提心。俱成正覺。而三千諸佛亦以洪名展轉。開悟眾
生。佛佛道同名。於世亦一也。有罪障之輩。經微塵劫。
不聞佛名字而菩提種子何由生焉。悲夫。我輩何幸。
得遇釋迦法中。感我覺皇。宣說諸佛名字。凡一歷耳
根。永為道種。況復稱揚讚嘆。唱和禮拜。各自淨信。成
佛無疑矣。病僧自建五臺以來。每率清眾日課千佛
名經。兼修諸品懺法。有俞居士宿植德本。感悟佛恩。
刻千佛名經。一報佛恩。一化群品。一自為佛種。此居
士刻經之本意。予因言此。使傍觀出家兒日日翹勤
五體。和聲禮拜。知非虛勞也。
心經標言序
如來稱曰空王。法門稱曰空門。是則萬德慈尊。以空
為體。一切教法。以空為宗。所以五時設化。般若居中。
破前顯後。照有滌空。莫不由斯力耳。然則般若為諸
部之樞機。是經乃般若之領。要悟斯經者不過數十
言。微塵剎海。無量法門。全體窺矣。如其用力徵而克
功遠。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歟。絕學居士自言一生
在般若心經得力。及見心經標言。分經析義。如檢自
家屋裏珍奇。纖無疑滯。其辭匹鏡花水月。其義奪杲
[007-0691a]
日晴空。性相全彰。宗教圓備。豈非剖一微塵見大千
經卷者哉。惜未見其人。但從其子頗聞居士一二進
止。其子凝之。穎悟超拔。可克父業。庚申秋馳書及壙
記標言。求予一言。乃就梓。茲見居士脫體受用。全在
般若光中。焚香合爪讚歎。真世諦中法眼再來人也。
是為序。
金剛般若經四依解序
原夫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開示悟入佛之
知見。故佛知見者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也。如
來一代藏教。唯此一事。但隨眾生心量所見不同。故
有五時設化之別。初演太華嚴。正示菩提自相。主伴
融通。依正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總之是無上菩
提。不思議境相也。當時二乘人在會如聾若啞。其凡
夫可知。如來不得已。將此不思議菩提分示少許。以
就下劣根器三乘人。同見丈六金身。說阿含等教。二
乘人始得信入。依之出分。斷生死。證有餘。涅槃名人
空般若。是少分菩提。即自覺也。以二乘根器狹劣。得
少為足。自任是二乘耽涅槃。怖生死。不能進修無上
菩提。故如來說方等大乘等教。彈偏斥小。贊大褒圓。
激勵二乘。發大乘之心。此示半分菩提。亦能自他俱
覺也。二乘凡夫見佛彈斥。乃愧小忻大。厭偏慕圓。雖
欲發大乘心。而執實有大乘小乘法相。不能發清淨
菩提心。故佛復說般若空教。破前大小乘法相之執。
令離相發最上乘清淨菩提心。此示滿分菩提。空有
俱空。即究竟覺也。既發菩提心。當發菩提果。故佛說
法華等教。與之授記作佛。吐佛四十九年冤氣。方露
本懷。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又云。若有聞
法者。無一不成佛。可謂傾心吐露。然眾生既發菩提
心。佛與授菩提記。如來出世能事畢矣。故繼之以涅
槃。是知如來出世五時。設化原始。要終總一阿耨多
[007-0691b]
羅三藐三菩提之大事也。般若當第四時。如來談般
若有四處十六會。此金剛般若於四處在第二處。於
十六會當第九會。此經傳至震旦。凡經六譯。今本即
什師弘始四年長安草堂寺譯者。此經自古迄今。論
疏不下千有餘家。西域古今不知有幾。所見有四人。
支那疏記雖多。止見三人。今有曹谿決疑。蘊璞筏喻。
海內並譽。參於古人亦互有所長也。古今疏記多以
二論為主。據二論於經文多難銷會。若十八住為的
天親。不宜分二十七疑。二十七疑如準無著。何判為
一十八住。二大士既難為準餘者。可知是則但隨各
人所見。成就各人一段金剛智。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如世間文字愈做愈奇。愈出愈有。非以一美能絕其
後。亦非一得盡廢其前。以理無盡。智亦無盡也。觀衡
於古人論疏多未曉然。無礙智不及古人。故也因注
心本文。一日閱寶集經云。菩提者。無色無相。不可言
說。心亦無色無相。不可顯示。眾生亦爾。又云。菩提者。
非過去未來現在心。及眾生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豁
然知此經文雖重沓。不出心佛眾生。此三法無差別。
是名菩提心也。經中又云。若有諸眾生善根廣大。超
諸眾生。如須彌山王出過一切。是初發心。施波羅蜜。
因又知此經重重言內外財施及法施。是菩提心初
相也。又閱心地觀經。有十種波羅蜜。每一種有三相。
如布施外財。但名施波羅蜜。布施身命內財。名親近
波羅蜜。為求法者說四句偈。一無所得名真實波羅
蜜。則知此經重重以內外財施較量。說經功德是以
二種波羅蜜較顯真實波羅蜜。是知菩提以無所得
為自相也。知此端倪。觀此經文字條然次序。略為科
釋。復參證諸家論疏。有符節相合者亦取焉。前後疏
通。倫次分明。如一氣之談。輒敢命筆分注經文之下。
名曰四依解未全依古人。故也其解始終唯發明阿
[007-0691c]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義而已。觀衡識見不如古
人。實霄壤懸隔。經如日光。古人如明目人見日光全
分。衡眚人不能如古人所見。但隨自見所見得日光
少分。盡自已見量而已。非不欲見古人見處。但眚自
障耳。即所見自相分境界托日光生起。不從他人見
分生起。今之科分唯依經文生起。得與不得。過歸於
已。不敢污古人也。若論佛知見。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經中有摸象喻。凡以有思惟心入佛知見。如瞢人摸
象。古今疏論既如摸象。衡以眚自任。亦不愧也。儻不
以眚為恥。同觀佛日。雖未見全分。已勝不觀者也。若
高明如古人者。亦不敢強焉。四依者一依法不依人。
未全依古人節判故。二依義不依語。唯探經義。不工
文字故。三依智不依識。唯依菩提心。不馳騁知見故。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唯依清淨實相不分別。有無
枝葉故。斯解見雖微昧。志在弘通。縱未符佛意法意。
計過不甚多焉。
首楞嚴經四依解序
夫首楞嚴者。乃人人日用。能見能聞。能覺能知之自
性也。蓋此性即是常住真心。一真法界。聖凡不二。物
我同源。如是廣大圓明玅性。而眾生用之能見能聞。
能覺能知而不識知廣大圓明。實自狹自小。自私自
昧。可謂日用而不知也。圓覺序云。終日圓覺而未嘗
圓覺者凡夫也。斯之謂歟。原此見聞知覺常住真心。
照而常寂。名為奢摩他。而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非
即空如來藏。又此常住真心寂而常照。名為三摩提。
而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即即不空如來藏。又此常
住真心寂照不二。名為禪那。而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即空不空如來藏。是則三藏本
乎一心。三觀原無二體。究竟常住。無壞無雜。故名首
楞嚴。苟能于此見聞覺知。薦得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007-0692a]
而首楞嚴大定備在我而不在於經也若然者心外
無法法外無心舉心則念念真詮觀經則字字本性
豈容心法能所對待之分哉孰能達此又不唯一經
之文義不屬於他盛矣盡眼之所見耳之所聞鼻之
所嗅舌之所嘗身之所覺意之所知盡於虛空遍於
法界塵塵剎剎事事法法亦不出此見聞覺知六湛
圓明之外是則十方世界乃吾見聞覺知之性量十
方諸佛乃吾見聞覺知之心光諸佛於眾生心中轉
大法輪眾生於諸佛光中聞第一義斯則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
轉大法輪如是玅用眾生日用個個圓成豈唯諸佛
獨能哉若爾廣大性量廣大真用即此日用見聞覺
知而不知不覺不能廣大真實受用孰之過歟經云
汝復欲知無始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
更非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
寂淨玅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知此離吾見聞覺知
別無片事可得豈非十方世界囫囫圇圇是一輪見
聞覺知玅真如性耶第眾生日用不知勞我覺皇出
現於世將錯就錯從迷指迷將此見聞覺知分作五
時名教總欲生住異滅復歸一性圓常因當機有淺
深故乘時有先後至於斯經也開三乘之區宇統五
教之宏綱權實並融性相俱徹初標常住真心分別
為二種根本後明二決定義究竟歸常住真心其究
妄也即處即體以推心心本非心若同若別以分見
見亦非見其究真也無內無外以示圓圓自何圓不
動不變以顯常常如所常或舉拳或垂手滿盤托放
阿難目前或交光或灌頂親手撥在大眾口裏或剖
剝於物象或直指於見精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
不和合掃除戲論而妄想自空曰清淨曰本然曰周
[007-0692b]
遍曰不動搖但不分別而實相全露發揮三種藏性
細釋深玅疑惑以應玅奢摩他之請詳明二決定義
繼選耳根圓通以滿最初方便之酬復示壇儀法行
以為末世攝心重宣秘密伽陀以作當來護念見聞
之真宅既悟莊嚴之玅門已知借路還家由因達果
立三漸次滅二倒因番十二類生日用不知之沉習
成十二聖位稱性圓明之玅覺當機舉果求因問答
事訖世尊依因示果修證義周隨請真詮之名便示
了義之目阿難末問七趨情想之昇降如來自說五
陰迷悟之淺深總是日用不知未全道力是知一經
所示所說大意不出當機所恨所請二關精研所恨
未全道力之致使盡日用不知之愚發明所請得成
菩提之因便克自性圓明之妙全經之旨旨盡于斯
要其如來種種方便費盡多少婆心不過指示人人
日用見聞覺知就是如來成佛真體如能極盡擔當
不唯當下與諸佛把手共行便能高跳毘盧頂𩕳上
去也可不快哉可不快哉是經自唐譯已還千有餘
載傳疏相繼二十餘家犁文搜義曲盡幽微究妄研
真了無滯礙大觀諸疏似乎白日之下弗藉剔燈細
閱本經實矣太虛之中不勞施點何乃自見未圓不
能如龍游空超超於文義之外鈍根不猛偏好猶蟲
注水曲曲于字句之中茲不揣沉冥妄作分釋自知
不免聚笑於大方之口且圖取快於偏陋之心知我
罪我我心一如是我非我各有高見衡不敢強知焉
開章分門不越古式節文發義唯依本經故以四依
名之。
刻圓通懺序
十方法界世出世間根塵染淨一切諸法皆是本有
光明玅相別無一法間雜其中所以事事法法皆可
以透露向上一事都可以為教體但隨差別因緣不
[007-0692c]
無優劣遲速於根塵中推之勝玅莫過於音聲圓通
無過於聞性是知耳根一門不獨我娑婆世界為上
即十方世界亦稱第一也蓋我娑婆世界釋迦文佛
以音聲為教體觀音大士以聞根為方便正合此方
之教堪導此方之機是知諸經教中皆稱讚觀音大
士善得圓通法門西天東土樹教弘宗一切聖賢莫
不宗此一門莫不宗于觀音大士衡根性下劣不能
超越自在因歸依觀音大士崇此一門撰集禮觀音
儀一卷勸緇白同入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楚南諸郡
從化者勝乙亥秋禮青原祖庭過螺川挂錫西峰蘭
若有任之郭居士宿慧深契一見此卷如逢家寶歡
喜踴躍即欲梓行遍布謹潔身心自已書寫更為條
理次第每一願後繪其行像以便作觀梓成屬余序
感居士之誠慧行雅合又喜同為圓通法侶因拈筆
祝曰願修此懺者各人莫孤自已本有聖性莫孤觀
音大士圓通無礙之慈悲莫孤各人師長父母生育
提攜莫孤檀越流通護法之深恩必期親見觀音大
士本來面目深入真實圓通乃爾。
刺血書華嚴經跋
吉州廬陵爾念彭居士法名音潡老實明白志學信
佛居貧不厭禮誦精勤又善楷書淡食刺血書華嚴
大經及法華金剛諸大乘經典書成莊嚴精緻送諸
蘭若供養此一玅行在出家輩行之似不甚難不難
而難之不知出家所事何事在居士處俗諦中不以
家室為累身心唯佛是事行此難行法施是比之深
山苦行頭陀無愧豈泛常塵品所能為哉此一行在
出家輩行之實希有況在俗諦中行之更為希有又
在末季俗諦中行之是更甚為希有也法華經云若
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如是大乘圓玅法門一字入
耳一句染神皆為菩提種子決定成佛況能目觀口
[007-0693a]
誦手捧心持刺血書寫豈不成佛耶又觀此一行是
佛事耶非佛事耶若是佛事本是佛心心事皆佛體
用一致非佛而何疑哉有謂書經用紫粉青墨豈不
清淨何用血書血是腥物一點染人衣服尚生厭惡
何以書出世清淨佛法耶曰此一勝行出載聖經是
佛明言是菩薩玅行華嚴行願品云剝皮為紙析骨
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卷積如須彌充滿法界此為
證量也又此勝行乃菩薩稱法性所作不思義玅行
非有身心有我見者所能為也又以皮骨血汁書經
者非以皮骨血汁為美乃美佛法為重而身可輕也
紙帛金墨為外財皮肉骨血為內財捨外財易捨內
財難若不為此難捨能捨何以見忘身為法耶若以
法性觀之有情無情有漏無漏聖凡平等誰染誰淨
誰增誰減誰生誰滅是生滅染淨增減皆屬妄想計
度若謂血點於衣生惡心而墨汁點於白衣又豈不
惡耶審此惡心既同則血墨之染淨亦均豈可謂墨
淨而血染哉又試看血入墨汁則不見染墨入血中
則見染是又血淨而墨染矣又金汁果淨入眼不應
生障血汁果染入目不應生光是又血淨而金垢矣
然金墨血汁豈實有染淨哉是染淨皆人自心分別
耳若無分別法法皆如誰非佛體誰非自性若紙素
若白㲲若樺皮若貝葉若毫筆若指爪若草木若金
石若皮骨若血肉上至諸天日月下及山河大地中
之人物萬事同一清淨法身共一光明寶藏從古至
今觀閱不盡講演不盡思解不盡書寫不盡是真經
卷是真文字是真法門是真秘藏書經至此筆筆是
般若生光點點是如來示跡縱橫自在無非佛事是
謂真佛也復為之贊贊曰佛子安住俗諦中能為頭
陀希有事剌血書寫諸法寶身心舉止皆佛事末世
能為此深心一切佛恩皆報足知恩報恩得佛心心
[007-0693b]
既如佛即佛子佛子即為佛攝受現前當來必成佛
我今稽首極稱讚功德甚深不思議字字不錯亦不
亂點點無名亦無相。
血墨合書玅法蓮華經跋
丁丑春余自吉州復匡山進法雲寺為憨先師掃塔
即休夏山中適四月八日本山清眾同乞毘尼有庫
主靜修公亦從其次修公素性質直樸厚精勤在五
乳主庫有年始終不二盆器米麵鹽醋之屬出納有
量毫未輕忽即本職之餘見有當為而未為之事無
不勇猛於前未有避忌彼此之私自領戒之後倍加
勝行刺血合墨書法華等經細窺公之操履於十二
時中無頃刻之暇不生倦色非多生定願大力所持
何能臻此病僧是秋辭先師塔登雲居為灑掃祖庭
因緣所留至歲暮公持所書法華經至歐峰頂上請
病僧一語證明於後病僧乃謂之曰即本經有六種
法師書寫是其一也又六種中求自他俱利而書寫
一行獨為其最以有卷軸文字之相能令受持讀誦
解說供養諸行之所發起故也抑所書經卷流傳世
間即大地清淨眼目即將來大光明幢即諸佛法身
常住即慧命相續不斷實則超越諸行遠矣至於刺
血為墨剝皮為紙析骨為筆書寫經卷積如須彌盈
滿法界此又稱如來藏不思議玅行是超越中之大
超越遠之更遠之矣公於不思議微玅法行已示少
分此亦隨世所知之心量耳或謂書經用香墨豈不
清嘉何以血汁為重耶曰如世古今有割股救親親
病即愈股豈投症之藥耶股是悅親之味耶無乃重
親輕身故耳因捨身報親所以能動天地感鬼神起
親痾勸諸人古今稱為至孝豈可以諸味之美諸藥
之靈而較優劣哉此刺血書經一行出諸聖典乃不
思議大人境界非以血光為美特為重法忘軀唯法
[007-0693c]
無餘以究竟清淨法身圓滿一真法界豈可以血墨
染淨難易世諦之見而為分別哉唯稱讚尊重不及
是為知識復以偈讚之偈曰佛子實住真實地所行
無事不真實有身無身不分別難行能行不思議是
血是墨書此經一點一畫全體示塵塵剎剎一毫端
劫劫生生唯本際諸佛法身離彼此常住世間作饒
益佛子能行諸佛行真實是佛何疑惑。
禮板的達像跋
天竺國梵儀大僧入諸夏肇自迦葉摩騰竺法蘭二
師始至洛陽正漢明帝永平間嗣有曇柯迦羅之于
魏佛馱跋陀羅之于晉等比不可枚舉自漢至明初
梵儀大僧往往至震旦者皆眾中尊僧寶之龍象也
歷朝聖主咸以師禮接之其來總為一佛法大事第
各有宗尚因各有所宗亦各有授受名分名分既彰
互有旗鼓互有隆替總之佛法一脈綿綿不絕而梵
師至此各付所得付得其傳或返本國或示寂此土
其所傳之人多是此土唯元世祖供尾麻刺室利梵
儀相繼七世儼七佛繼化六世皆天竺人第七世是
震旦人所習皆天竺儀範名曰疑牙納囉釋彌此云
智光此人彼名以表七世皆密宗也第六世名板的
達薩詞拶室利即今南都西天寺北京真覺寺五臺
山圓照寺舍利塔是也此板的達大師為兩朝人主
所尊重初為元順帝遣官迎至京都安于西山法雲
寺即今真覺寺順帝親從受戒禮接甚隆大師不負
初志辭歸五臺山住善法寺即今圓照寺也大師日
夜惟文殊是其密證國朝初太祖高皇帝詔授善世
禪師賜銀章開戒度生利益深廣倍於前五世多矣
至于七世智光大國師名稱夷夏德被天人其光明
饒益又超于前六代遠矣是則有天下梵師相繼與
國終始則元世諸君皆賢王焉知非諸大國師陰有
[007-0694a]
所資助玅有所修致耶至於國朝禮儀樂品優於前
代勝多亦我太祖高皇帝興隆三寶睿算密等不可
思議之弘庇是歷朝崇奉三寶義意深矣衡初出家
依五臺圓照寺惠仁和尚剃落禮塔長輩告曰此是
板的達善世禪師之塔共有三處南都北京及此是
也甲申衡舟泊白門城下有禪客自西天寺來者言
寺有板的達舍利塔衡躍然而喜知是法派鼻祖也
秋日策杖叩於塔前見塔磚頹落無力一灑掃惟有
太息而已詢知有佛牙得瞻禮又詢知有手卷擬是
名公手蹟主者持至則故紙數張即印字前後失次
不成讀因囑幼仁張公訂明次序莊嚴成卷以永鑑
來哲知歷朝崇三寶之隆密化輔政之益不虛云爾。
華嚴經綱要序
華嚴大經者乃毘盧遮那佛稱法界量顯現自性因
果本玅莊嚴究竟圓頓總持法門也文豐義富事渺
宗玄要而收之不出四法界而已蓋四法界者一理
法界此界也以真性法中本無生佛名言豈有自他
影像世出世法染淨因緣當體全空究竟清淨不可
思議是謂理法界也二事法界斯界也即理法界至
虛而靈淨極而玅不動本然循業發現頓變相見二
分幻開迷悟兩途情與非情聖凡依正熾然同異究
竟所有不可思議是謂事法界也三理事無礙法界
是界也即理外無事事外無理理不拒事縛脫歷然
事不拒理生滅寂爾波濤萬殊而全彰水體水性一
味而遍示波瀾空有並施性相不二不可思議是謂
理事無礙法界也四事事無礙法界茲界也合上三
界圓入一真理事既不相違彼此自是無礙以事入
理理無盡而事事無盡以理收事理無殊而事事無
殊舉一念而三世圓明吹一毛而十方炳現正中有
依一毛孔中有無量無邊世界依中有正一微塵裏
[007-0694b]
有無窮無盡如來一多互融延促自在不可思議是
謂事事無礙法界也是則世出世間色心諸法不出
此四種法界又此四界唯是一心離心之外無法可
言此心亦是強名不可言議不可思議即一真大法
界也如來證此法界性示此法界相廣此法界量放
此法界光攝此法界機彰此法界會盡此法界理演
此法界經是經一名而有三部品偈既廣卷數勝多
人間難於秘藏龍宮久為密護像法住世龍樹大師
博盡世間琅[王*函]因搜海中寶藏逢斯玅典無上真乘
慨大法不聞何以見自心現量圓宗未會豈能開法
性光明注神淵記得下部之始終竭力宣揚廣上根
之知見初流布於于闐次傳演於支那自經出興無
論餘國但此方禪教師將緇素明賢發無礙辨才得
無師智慧雄機大用豎論橫談生死涅槃自在無畏
立在毘盧頂上超於威音劫前從古至今算數莫計
豈非皆從此經法化而出耶或在諸餘經典及師友
因緣一念相應得見自性亦須從此經印證方能弘
自性圓通所以古人云無不出乎此法界無不還歸
此法界斯之謂歟今古從此經得大受用得大自在
不可不知此經之所出耶不可不知龍樹大師之所
與也是經疏論代有當家唯清涼大師獨超越諸作
體法界觀開合此經實文殊之應身乃毘盧之遍照
以六相十玄發其幽旨以五周四分收其全文分章
剔義若朗月之照晴空逐句揭宗猶海印之現乾象
義無不備事無不周是疏鈔與經可謂君臣道合也
疏鈔一出自唐至明代不虛講至於我朝神宗年次
亦講未歇時奈何二十年來不聞有處論及疏義究
此玄宗人與物俱為減消身與心並之虛弱事推容
易道懼艱難無論黑白皆為時氣所奪也即僧輩中
為座主者或經或論多不肯深求或句或文唯從輕
[007-0694c]
快以為簡易以為分明反以古人疏論為迂談率以
時尚口語為切玅是以比來法席皆貴指點本文講
解漸於虛浮疏鈔將同湮沒使如來一字法門書海
墨而不盡破塵經卷包法界以無餘全若無聞況復
得意法運至此良可惜哉蓋古人疏論皆依智宣流
或總大意條陳或從細文曲別或正釋或旁通或合
明或助顯或指證或懸分圓轉入微開合不一嗟乎
今之學者多識心淺近因視古之疏論謂智境支離
又則此時狹劣慢習日滋日深輕淺狂見時染時厚
即於本經多望涯而返豈獨古疏厭繁不尋復有弄
機緣作究竟宗乘鄙藏教為糟粕文字每掉頭弗顧
掩耳不聞何乃逐末忘本認派迷源顛倒至斯何因
啟悟邪風狂扇一期難回我憨山先師乘法界大願
示生此際痛惜時蔽注意大經遊心古疏提綱挈要
斷義分文不三年而全經大旨首尾昭然即一座而
疏有未發復為補出收群詮于指掌窺法界于毫端
一性圓明百無覆蓋俾學者或因綱要以博疏鈔又
因疏以入經因經以見性使狹劣之習漸近而漸遠
廣大之境愈入而愈深此綱要之所以而作也是清
涼大師為本經之勳臣我憨山先師又為疏鈔之導
師也正提挈閣筆之日適曹溪堅請之時義不能辭
行為彼應因此經疏源流未敘綱要起止無題不時
先師示寂曹溪此種公案遂成缺典幸得益公法屬
竭力募刻新安剞劂氏梓工方完惜益公又卒勞累
斯亦未及請序大方丁丑春衡為先師掃塔因緣特
之匡山法雲蘭若得此新刻如獲舊藏法法現前受
用不盡由是罄此微言用以鳴後云爾。
刻方冊藏經目錄序
吾本源自性廣大圓滿湛然常住究竟無盡而發現
一切諸佛菩薩緣覺聲聞人天諸有世出世法亦無
[007-0695a]
有盡所以諸佛菩薩有說不盡的法輪度不盡的眾
生嚴不盡的佛土蓋吾自性無盡故諸發用亦無有
盡且比觀過去莊嚴劫千佛有說不盡的法門度不
盡的眾生有賢劫千佛繼之賢劫千佛有說不盡的
法藏度不盡的眾生有星宿劫千佛繼之如我釋迦
文佛有說不盡的法輪作不盡的佛事有迦葉繼之
以別傳阿難繼之以結集諸菩薩繼之以論疏又阿
難尊者有傳不盡之法藏作不盡之佛事繼之地湧
之眾流通於天上人間諸洲諸國總一正法眼藏涅
槃玅心有得之而為顯有得之而為密有得之而為
性有得之而為相有得之而為禪有得之而為律於
吾正法眼藏涅槃玅心一無所有其流通之普亦無
遐邇前後之次我支那國自漢明帝遣蔡愔等迎摩
騰竺法蘭二梵師持佛經像而至此土始見三寶之
相普聞三寶之名嗣之法顯諸師嗣之玄奘諸師皆
此土高賢之天竺求教者有梵師自西域持梵筴入
支那者或一人持一經一律一論而至者或一人持
多經多律多論而至者或多人持一經一律一論而
至者或多人持多經多律多論而至者所至之時不
等所持之法不一至於達磨不持一字而至然前後
諸師持來法藏雖廣略大小顯密性相有文字無文
字種種不同而於本有一事無增無減無欠無餘囫
圇一大光明藏自漢至唐所來法藏較之天竺未來
者百千萬億分中我支那國中未及一分耳抑支那
弘法諸師於經律論顯密性相等教各有所宗亦各
有師資授受代不乏人又此土一代藏教名目部類
卷帙分劑有序歷來諸師編次目錄各有所見有取
來時朝代先後為次有取廣略大小部類為次有取
經律論疏為次有取說時先後為次 神廟初年有
紫柏老人見南北二藏板印造艱難遠方更難於持
[007-0695b]
行流布立意轉梵莢為方冊印造流布二俱輕便與
二三子確議無疑勸諸大心檀越捐身命之財鐫堅
固之板初發手於五臺山玅德菴已刻就數百卷顧
冰雪積歲恐侵及板移於杭之徑山山在江南極於
溫暖山不為峻易於上下剞劂供給事事得便乃紫
柏老人一大快事此一大事始興於 神廟八九年
間至三十一年紫柏老人為弘法歷難卒於燕都門
下諸大弟子扶龕南還塔於徑山與大慧老人塔相
與呼應意在此老生死以方冊藏板為身心自紫柏
老人去後四方刻資歸聚亦微因就施者之方任力
刻之於是四方有道力者隨討未刻名目同式就梓
自癸卯歲至壬午歲將四十年梓未虛日其事猶未
竟已刻者不及歸山未刻者懈不速完突有利根上
座乃貴竹赤水人也穎悟卓然玅有大人標致慨紫
柏老人未盡因緣為佛祖慧命所係不覺泣淚流涕
矯首歎曰大丈夫出世一番不作大丈夫事則不如
魚鳥矣況可名人乎天地萬物毛羽草木皆吾通身
骨肉豈屬他乎哉過去乃吾之過去未來乃吾之未
來現在乃吾之現在紫柏老人未盡之願乃吾未盡
之願自已未盡之事自不勇猛於前又誰待焉奮力
精進堅誓曰此身不竟此事願此身碎為微塵耳立
此堅誓已策杖遍討徑山嘉興吳江金壇諸處已刻
成者某某經律論某某傳疏記錄名目卷帙板數一
一查明未刻者亦如是查清名目板數多少記於指
掌心目之間先之雲間商之徐李黃諸大檀越欣然
就事已刻者十之八九未刻者十之一二耳不期半
載可完利上座欣聞 新主登元大興善事上疏請
旨催四方已刻之板同歸徑山復請御製序以光方
冊藏經之首此實脩延 國祚密助王化一首善也
嗟哉紫柏老人為此一事海內奔馳三十載未目竟
[007-0695c]
其事將非因緣時節有待今日耶老人未盡之事有
八四方之板未歸徑山一也板未完未製方冊藏首
序二也貯板之方搆造未廣三也因板未完板頭錢
未總則定數四也板頭錢預修貯板之室未得良策
多有昌用五也目錄依五時之次其正譯重譯華梵
傳述未盡其詳六也搜括古今名集遺漏未全七也
因板未完勸者施者鳩工者未勒名於石以昭千古
八也是紫柏老人所有當盡未盡之謀而利上座一
一能盡之是紫柏老人與利上座可謂首尾一貫也
首尾之體本一首尾之用不二說利上座是紫柏老
人再來可也說與紫柏老人同是地湧之儔來盡佛
法未盡因緣亦可也此段因緣決非偶爾紫柏老人
諸有未盡而盡于利上座矣利上座將來垂後亦有
未盡因緣信來哲亦能為利上座一一盡之矣盡之
又盡之未盡復未盡盡未來際此段光明無有窮盡
是則亙古亙今徹天徹地惟此一無盡大事因緣也。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七
遼東錦州松山所見任
浙江湖州府總巡廳信官余三瀛發心捐貲
喜刻
顓愚和尚語錄第七卷計字九千五百三十三
該銀五兩七錢一分九厘敬為
慈母張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圓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賴菩提而安寧老稚謹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嚴寺經坊附板
[007-069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