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405 雪竇石奇禪師語錄-清-通雲 (J)


雪竇石奇禪師語錄卷第十五
嗣法門人行正等編錄


佛事



為林野和尚封龕。云林和尚我師弟。十年行道四坐
道場。忽爾告終人天失望。正期長光佛日永作舟航。
豈宜縮手偷閒退藏於密。咦。我雖與你同條生不與
你同條死。說甚末後句。請坐雲龕裏。


起龕。云葉落歸根來時無口。木馬翻身泥牛解走。以
拄杖引行。


入塔。云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舉大地收。殺活縱奪照
用自由。茲我林野和尚。自從出蜀遊楚。抵南都乃至
東浙明州。中間歷叢林參知識。逗到鄮山廣利撞著
個老和尚。一語相投。十年來一條拄杖橫行海上。東
打西打管教佛祖不容駐足。撞著底衲子性命不留。
驀地一朝歇手。被伊超過一頭。既然如此全身奉重
一句又作麼生道。以拄杖卓云。為君直下蒼龍窟。坐
斷玲瓏體自悠。


為藏禪徒火。舉火炬云。藏上座。秪者個。相從我十年。
叢林力匡荷。一朝手撒開。乃云。日當午。休話墮。者裏
應須快轉身。老僧助你一把火。藏書偈擲筆而歿


為見咄禪人火。咄哉見上人。面門光燄燄。只者火柴
頭。一見不再見。


為古車禪徒火。當人一著遍界全提。應自知時轉身
在爾。直饒聲和響順形直影端。一道坦平規行矩步。
便與麼去。不妨轉轆轆地。是處古車鼻孔撩天方始
受用。舉起火炬云。委悉麼。烈燄光中著眼看。記取當
陽者句子。


為孤輪禪人說戒畢。以靈骨入塔。云晴雪滿山頭。白
骨無藏處。收歸入普同。頂𩕳紅日熾。咄。


為寶慈印沙彌火。以火炬作圓相云。一印當陽虛空
[015-0537c]
體露。寶明在爾受用無窮。不覺向外馳求。吳越遂分
兩地。直下回觀。本得一念便是家鄉。父母師長窮劫
不離生死。去來了無所寄。雖然廓爾如如。者個少他
不得。遂點云還會麼。烈燄光中急轉身。赤腳波斯難
趁及。


為寧遠慈雲寶慈入塔。舉一明三。明三即一。三一明
明。虛空出骨。召大眾。還見麼。以拄杖敲塔門。總向者
裏退藏於密。


為寶梁禪德火。天寒地凍觸目凝然。兩手撒開冰消
瓦解。便與麼去。人間天上任意遊行。此界他方縱橫
自在。不離當處嘗湛然。覓即明明不可見。豎火炬云。
還會麼。燎卻面門。便擲。


為會心上人入塔。三界惟心萬法惟識。會得心時虛
空出骨。以拄杖指靈骨召大眾云。骨在者裏。且道心
在甚麼處。遂送入。云普。


為空林大師起龕。門裏出身易。身裏出門難。不難不
易便與麼去。復云請。


入塔。云水肅千谿雲屯萬壑。真機獨露是處生涯。恭
惟吾空林大師。生緣吳門鹿城。遍參湖海知識。高踞
雙徑峰頭。兩目自空雲漢。後投金粟室內一心頓徹。
物我一如逢原自在。共侍我天童老人一十五載。聲
光嘖嘖叢林老成無出其右。雖則韜光慎重獨善其
身。誠為末世風規法門標朢。嗚呼。云往夫復何言。生
平高尚末後全提坐斷雲山今之是也。召大眾且道
不出那伽大定一句作麼生道。出頭天外看誰是個
般人。一喝。


為圓通禪師入塔。青山溢目綠竹滿前左右逢原現
成受用。茲我圓通大師年高有德。四眾依皈。戒肅風
清法門耆宿。可以為規範。可以為準繩。可以為舟航。
可以為津濟。同光混俗合水和泥。獨契大方高超物
[015-0538a]
表。今則化緣巳畢。葉落歸根。正恁麼時如何舉示。以
拄杖指塔云。大眾還會麼。無縫塔開光簇簇。全身直
入涅槃城。


為幻緣禪宿入塔。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覺了幻緣是
甚風骨。咦。為君幾下蒼龍窟。


為乍城一葦尊宿封塔。雨霽風鳴極目寒煙。冪冪海
天空闊。行空曉月。澄澄境物何殊。了無間隔。恭惟我
一葦大師年高臘茂。誠標望於叢林。德被道充。乃津
梁於士庶人天敬仰南北皈依。嗚呼。一條白棒忽然
袖手不拈。坐斷空山直得全提向上。召大眾。正恁麼
時且道如何。泥牛入海無消息。天岸空空雲自封。


為僧幢上座火。酷暑蒸人似火。都來沒處藏身。拶開
頂門隻眼。從教觸處維新。建上座老叢林。法門擔子
忽辭行。偷閒不顧老僧老。鬧裏抽身太不仁。舉火炬
云。高著眼了無情。火光烈燄燎卻面門。


為寶慶南源大師封龕。山空木落水肅霜明。智鏡全
彰靈機密運。贊叢林而不間師友。自成業以未竣法
壇。正期佛日高輝。遽爾身藏北斗。咦。幾樹庭梅香雪
冷。白雲靄靄自來封。


為妙德靈骨入塔。萬木凋零千山露骨。空生相現妙
德呈機。雖然遍界難藏。者裏應須放下。舉靈骨云。還
委悉麼。便送入。


為妙融禪人火。半雨半晴山夜瞑。春雲欲開欲不開。
以火炬點云。火光觸處通明亮。得妙隨圓歸去來。


為守先上人火。守先一著天空地廓。烈燄光中通身
快活。


為仗錫翠浪禪德入塔。千峰雨歇霜問候。仗錫山頭
翠浪空。消息竟從何處去。明明具骨體玲瓏。藏身處
沒行蹤。以拄杖擊云。大開無縫塔。入此圓光中。


為日聞火。雲開霧捲山青水碧。會麼。撩起便行西方
[015-0538b]
日出。


行狀



先師出蘇之太倉州徐氏。法諱通雲。字石奇。脫白於
本州南廣寺。繼住隆福。因誦中峰偈有感。矢願參方。
既而習靜。虞山刺血書華嚴大典。遇等慈老宿。知提
究本分。慈化後廣參知識。至雲門顯聖圓戒。隨眾參
請。疑情大發。卒參密雲師翁。屢呈所解。密叱之甚。曰
待你入處硬掙。後來為人手段自別。忽於棒下頓脫
凝滯。生太感激矢願匡扶法社。不避勞怨。不離左右
一十三年。崇禎丁丑年四十有四。赴興化黎太沖居
士請。為治病計。密殷勤囑累。授拂而別。仍題肖像付
曰。咄哉老癡。不識是非。但來問者。一味直槌。無物可
似。分付石奇。遂於普潤院掩關。三周寒暑。師雖深韜
鋒鍔。坐斷十方。然而玉韞珠潛。光輝自著黎君晨夕
問難飽喫獰拳。日用應緣作得主宰。乃若柴庵吳相
國賓吾魏司馬。皆負儒林重望。諦信皈誠。關期既滿。
三君率諸道俗敦請說法。淮海人士方知向上一事。
莫不謂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歸省師翁。立作座元。而
台之靈鷲山印。明者以住持請命。師應焉。辛巳秋入
院正之。給侍巾瓶自此始也。來歲密退隱通玄。師先
一日省覲。密喜師至。笑談訣別。是時得法諸弟子往
往耑令一方遠隔天涯。師力襄後事傳訃遐邇扶龕
返天童入塔。率眾請新住持。為今弘覺老人乃赴景
星之請。其地乃先德貫首座簡堂禪師隱跡之所。溪
山奇勝甲於緱城。一時英靈涌集。氣吞諸方。刀耕火
種不復作出山想。崇禎癸未雪竇燬。豪強乘間侵漁
故址。不可復問。寧紹士紳公牘三至。而侍御徐公心
韋授同門之誼勸駕尤力。師愀然動容。策杖而來。倚
巘架屋編荊作衛以處之。先是赴靈鷲日。密記曰狗
子無一隻。折箸無一雙。是汝住處。讖固在雪竇也。至
[015-0538c]
是甘之如飴。嘗以偈勉眾曰。山居茆屋十餘間。驀地
狂風盡打翻。珍重吾徒齊著力。大家扶起莫生煩。日
則俱眾作息。祁寒溽暑不廢晚參。明月在庭。坐嘗徹
旦。禪者環植之一一與之刮皮及髓。洞徹見元。飲之
以冰檗。飽之以雪霜于是會下多士見重諸方。越歲
八月。夢章羅公。虛谷顧公。心韋徐公等請就殿址說
法。師拾級而上曰瓊樓玉殿。百草頭上全彰。千丈報
身。瓦礫堆邊頓現。塵塵爾剎剎爾。突出無位真人。發
明現成公案。聞者心豁然而積敝未清。魔孽若而人
且有假法產充兵餉。媚茲驕軍悍將冀滿其溝壑。護
法殫誠禦侮多種。而師初不以得失介意利害填膺
也。諸山寇兵迭橫。師旅充斥饑饉相仍無不驚心駭
目。與師相厚善者。莫不以舍難圖易為勸。而師一切
不顧。慈以攝暴。忍以應強。久而又久。冥頑翕然從化。
公侯作我干城。法堂佛殿方丈庫廚湢室次第告成。
咸謂非師定力不可。雪竇之中興。碑有曰十年之內
山海交訌。朝來非象弭之夫。夕來則魚服之士。師蓋
與諸禪日在鋒刀頭坐臥者也。乃能需材則百圍之
木不難塹堙山谷以轉輸需石則千仞之岡可使奮
迅龍蹖而開宕。雲水趍於父事四眾說而子來幻出
方蹶之瑤天追還既湮之寶地斯為實錄。越歲庚寅。
興化黎君以舊訂致書甚懇赴之求見者舟楫蹌躋
老幼肩摩獻貲帛衣履至無地以容。師一視而巳。庵
址宅水中邑之富有議聚五十三人。如華嚴士數。聚
財編木以衛。逡巡未舉。師以供養之所入悉付主僧。
工方告竣。而泗水忽至。得免漂滌。叢林至今無恙賴
此舉也。鴻儒碩彥追隨掛搭。得法喜者不可勝數。解
夏東還。凡經由之地。若法姪法孫輩。察其保重法道
者獎之勵之。或以檀貲展轉給贈。其裸販化門者斥
之逐之。面詈而筆討之。兩淮吳越上下數十里之間
[015-0539a]
聞風震恐。頓知忌憚。諸方稱雪竇而不敢名競。推雪
竇為中流砥柱。匡扶大法。師以直捷行令以枯淡自
持。以珍重付授顧以廣大御眾有過犯者。改則許之。
嘗曰使人根皆端。不復用諸佛菩薩出現世間矣。每
遇險患。眾排擠至師前。師曰任緣而巳。眾意自解。賢
士大夫莫論有信無信。既見之後如飲醇醪。醉心不
捨。善哉徐石侶之言曰吾見石翁。溫而厲。恭而安。慈
悲中自稟巖峻。方是上古宗匠。咸安羅公夢章由明
州司理轉觀察復雪竇有巨功。休沐之日家蓮山與
師莫逆。師嘗以戒和尚等視。囑其遍護法社。癸巳春
二月。為師六旬誕獻祝。騰涌盡給諸弟子。丈室蕭
然而巳。歲甲午。西堂法幢幟偕余公孔謙以密印道
場請。則屐東甌。化儀之廣不啻遊興化時也。歲乙
未憫通玄蕩廢。則駕赤城之輿別立住持而還。昔佛
印元以甘露宣長老演法未有宗旨。竟遭逐。實古今
一轍。二十年間天童五請。大溈三請。金粟再請。徑山
龍池一請。皆毅然不允。而猶不廢普潤密印通玄之
行者。非法門關係。即師資義重。如鄞之大梅。有力據
為墳塋。師嘗竭誠恢復。怨謗勿恤也。既復之。後命西
堂幟主之慈有香山兵荒甚烈請為別院。師嘗歡顏
納受。雖艱困勿拒也。事平之後。不無異同則仍歸之
舊住。應物而不傷類。如此同參泯巖空林禪師廬四
明絕頂得塔地。旋往武林。遂歿焉。臨歿謂群弟子但
寄語雪竇。無別諭得訃親往奠。眾憚扶龕。議火化。師
謂非故人命乃料綑載之。費咸周給之。親送函塔。推
弘覺忞和尚為塔上之銘。曰吾不能文其德也。嗚呼。
世不云乎。一死一生交情乃見斯。誠風勵後學之一
端歟。丁酉之歲。兩殿完舉。摩空贔漢顧而悅之。亟掃
塔龍池婁東士紳有南廣之請。便道經過見梵剎
蕪僧徒寥落。不勝心惻。誅茆數間以居。期月欲還四
[015-0539b]
眾堅留不得。師許結雪竇局再至。盡出衣缽預鬻殿
材以安眾志。眾請持畚鍤浚鹽鐵支河直達於寺。以
便舟楫。師許之。遂成功。其開化之眾嚮慕之盛。復不
翅興化時也。時有趙伯州者。自稱知禪。遍探知識。攜
友來謁。語浮游無本。方擬湊泊。師示以兩掌。士怒輸
機。造謗辭甚酷傳至再三。冀師畏憚。一日憨睡。火燎
床簣間。家人倉皇以水潑救油裸若羊狀。蓋其參師
之日迺飽噉羊酒。登興也痛苦不可忍。遣親屬追取
謗辭至亟。竟號叫而斃。以故婁之人士益加重法。戊
戌夏歸雪竇。則修復顯祖諸塔。用酬夙願。適明公自
天童至。為定壽藏於妙高峰解齊純無凡誠二上首
力言從臾師為之頤解。遂成塔院於左方。為退居計。
門士倪伯屏集吳中人士。促逼赴南廣迺命正嗣主
法席。正以師精神未艾。院事艱巨力辭苦辭。師拂意
怒叱以為子道當事養志耳并囑夢章羅公勉正任
守成之擔。山門事無巨細託護衛焉。復命退庵恂居
守塔院。策杖至南廣商之。京督張公鹺臺胡公皆大
歡喜。互有弘施。殿堂方丈大悲閣廚庫煥然一新。師
以行腳發始。自負一願幾四十年。至是稍畢。將立住
持以自代。東歸妙峰。不謂歲除之辰。一旦疾作勢亟。
仗錫旋以諸弟子記莂請師作色無敢復言。問疾者
日眾。師曰汝輩擾攘謂我死耶。厲聲揮去。師以狂瀾
既倒不惜以身障。故至歿不變二侍。僧前後進命舉
吉時同以子時對微點首。次早果以子時示寂。嗚呼
痛哉。停龕多日。以待弘覺老人自浙西至。值雷聲頻
動。眾切虞慮觀者如市。唇吻紅潤容貌如生。弘覺老
人哭之慟。命勿掩龕扃。迎歸四明。啟人敬信。蓋諸弟
子不能從焉。寺鄰習尚遊俠。計留龕以恣觀瞻。群弟
子袖手窘迫無如何。倪公伯屏力排之。依違殆半。忽
火從寺西發。前後寮舍並燎。惟龕巋然獨存。無斑炙
[015-0539c]
痕。若輩乃始革心懼罪。從倪公斷得于四月十二日
扶龕東行。自婁至甬。千有餘里。舟車遞進。幢幡蔽道
哀聲動地。諸弟子駿奔左右不遺餘力。五月十三日
歸窆妙峰。嗚呼痛哉。吾師平生以真實心。履真實行。
至誠感人。無違勿屆未暇枚舉。正小子敢謂濟北宗
風。自密祖弘震之後。諸知識孰不垂鉤萬里。布網漫
天。騅鯨無逃於格外。吾師正令全提。不令人有憩足
地。故浮夸之徒望崖而返。唯操守敦篤。若而人水洒
梃逐不去。此師之異於當世也。吾師開闢雪竇。辛勤
廿載。瞬息罔懈。猶勉後人續未竟之緒。名山巨剎借
重光影不知凡幾。而師不欲以虛名可否斷斷然謝
之。此師之異於當世也。名器泛濫。師早發歎於靈鷲
之日。數年以來非無點胸自肯久弼叢林之士。而必
欲深鎚密鍊俟其晚。成此師之異於當世也。師吐為
辭語多絕塵之韻。侍者記錄成集。戒勿刊布。不欲稍
以伎倆一路起人咀嚼。惟隨機開導。關係大法流通。
宇內者有把關靈鷲景星雪竇興化密印六種。將結
集成帙。廣勵後學。嗣法弟子景星行常大梅行幟。不
孝行正仗錫。行旋金沙行研天王行林妙高行恂南
廣行制海岸行紹登岱行建南嶽行環西園行月及
庵主一人雄聖行致居士一人。滇南施于身囑偈祖
綱目萬因聖剃度野夫元等。克守師志。果熟香飄。光
耀于師未有艾也。宰官弟子員素。荷鉗鎚叨承印。許
應驗于撒手之際者。則有當湖馬嘉植培。原東甌余
道光孔謙李維樾拙予慈水姚宗文。益城會稽陶履
卓岸生昭陽黎希淳太沖是也。現闡化條于支那者。
則有滇南施于身。青城當湖倪。長玗伯屏姚江沈之。
恂恂如韓行甫仁甫堇。江周齊曾公唯。顧二榮心璧
是也。異日著於禪史開人正眼。斯其傑然者矣。師世
壽七十僧臘四十有五。諸凡行道巔末傳中譔次頗
[015-0540a]
詳同門倪公伯屏更加表章不敢贅述。茲唯據不孝
侍側以後親知灼見者。抆淚授管。仰質高明。實未能
揄揚師德於萬一。伏祈大君子不棄葑菲賜之釆擇。


年月日繼席雪竇弟子行正謹狀


塔銘



皇清康熙歲在癸卯春正。雪竇石奇和尚示寂於婁
東之南廣寺。越五月。歸葬於甬之妙高峰。從其志也。
丙午春二月。雪竇繼席弟子山夫行正以狀來請余
銘其塔。余與師雖未謀面。而師之行解雷耳。久巳隔
峰相見。其何能辭。按狀。師諱通雲號石奇。系出婁東
徐氏。父諱調元母孫氏。十歲失怙。寄養姊家。因篤疾
間陡現一境如夢。忽醒。曰前途灼然有條大路。何故
留滯於此。乃辭母告以出家之志。遂脫白於本州南
廣寺。適往嘉定。於護國寺壁間睹中峰祖師偈。云蹭
蹬莫隨愚伴侶。蹉跎又恐落風塵。悚焉猛省。矢願參
方。因母老未果。寄居隆福寺四年。既而住靜虞山。剌
血書華嚴經。遇等慈老宿。令看高峰語錄。提究父母
未生前一著。服膺弗替。後往藤溪聽講楞嚴。聞法師
舉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佛。憬然曰聽教非究竟也。
旋往中峰書完華嚴。至瓶窯見聞谷師。復到顯聖見
湛然師。疑情大發。卒參密雲老人。屢呈所見。密震威
叱曰待你入處硬掙。後來為人手段自別。于是棒下
頓脫凝滯。不離左右者一十三載。歲丁丑於普潤院
掩關三年。一踞猊座問難響答機辯泉流。淮海人士
翕然景從。辛巳應密雲師命。住持台之靈鷲。來年省
密。密親手授師衣。未幾密示寂。爾時得法諸弟子競
各布席一方。雲山渺隔弗克躬襄。後事獨師一人肩
之。後赴景星之請。景星溪山之勝甲於緱城。座下英
靈雲集。氣吞諸方。刀耕火耨不復作出山想。會癸未。
雪竇寺燬。乏主者。紳士延請再四。因杖策而至。山空
[015-0540b]
無依。惟有堆雲敗葉。寺址半為豪侵。如河南南陽之
不可問。乃倚巖架屋而居。先時密師記曰。狗子無一
隻。折箸無一雙。是汝住處。固在雪竇也。遂甘心居之。
以偈勉眾曰。山居茆屋十餘間。驀地狂風盡打翻。珍
重吾徒齊著力。大家扶起莫生煩時諸山谷間兵寇
縱橫。兼之饑饉相仍。所在無寧宇。師恬不介意。攝暴
以慈。伏強以忍。久之皈誠向化。皆為外護。法堂佛殿
方丈廚庫湢室次第落成。二覺祖庭崢嶸壯麗。頓復
前規。師入山所云。瓊樓玉殿百草頭上全彰。千丈報
身瓦礫堆邊頓現。非虛語矣。越明年。巳丑赴興化黎
君之請。遠近信嚮者。舟楫鱗比。老幼肩摩。諸方主席
之盛罕出其右。庵址宅水中。邑人慮有水患。方議聚
財編木為衛。逡巡未舉。師以檀信供養所入。罄付主
僧。紏工竣事。俄而泗水忽至。竟免漂溺。師之力也。師
珍重付授絕不以佛法作人情。自是兩淮吳越數千
里間。學道高流聞風興感。競推雪竇為中流砥柱云。
大抵師之門庭嚴峻而存心廣大。有過犯者改則許
之。嘗云若使人根皆端。不復用諸佛菩薩出現世間
矣。歲丁酉婁東士紳有南廣之請。師因浚鹽鐵河直
達於寺。以利舟行。其敀命之眾倡化之隆復不啻興
化時也。初師矢志力扶法社。自是幾四十年誓願巳
愜。且將東歸妙高。未幾疾作。歷數日。命二侍舉時皆
以子時對乃微點首。遂以是時逝。越數日。尚未合龕。
顏色如生。瀕舉龕歸四明。忽寺西失火。僧寮俱燼。而
龕獨巋然。人共異之。乃於五月十三日抵甬窆於妙
高峰之塔院。溯其生于萬曆甲午二月廿五日。卒于
康熙二年正月初十。世壽七十。僧臘四十有五。嗟乎。
濟北宗風自密師弘震之後。全提正令而橫身坐斷
百尺無枝。孰有如石奇和尚者乎。其闡揚法錄。曰把
關曰靈鷲曰景星曰雪竇曰興化曰密印。六種集行
[015-0540c]
世。其嗣法弟子一十二人。景星行常大梅行幟雪竇
行正仗錫行旋金沙行研天王行林妙高行恂南廣
行制海岸行紹登岱行建南嶽行環西園行月及庵
主一人雄聖行致至一時紳士之真心嚮道獲受鑪
錘者指不勝屈也。為之銘曰。


「 承源臨濟溯流楊岐。密老血胤人天共推。入處硬掙為人自別。凜奉師言提持直捷。乳峰生面千載重開。二覺光明爍破埏垓。靈鷲景星施設蔚隆。末後涵藏妙高一峰。大機大用邈不可即。雪瀑虹飛今古為式。」



康熙丙午春王二月


予告光祿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和殿
內秘書院大學士加一級雲棲弟子金之俊大周


後序



先師幾坐道場。時有言句悉命秘而弗行。重實行也。
正弗能從為之。隨時發刻不拘編次。先師既往神州
赤縣之鄉。巖棲壑隱之士悲惋不得復見。顏面謂可
以解廣眾之追慕者何哉。因稽往錄繁複者稍加芟
訂。總集十五卷釐上中下三冊。計近三百頁。梓以
世。憶昔如來滅度。大迦葉遣目連弟子呼提那羅漢
憍梵缽提等為如來結集法藏。而那提等不忍見佛
滅度並先涅槃嗚呼。在正今日敢任結集哉。于景星
永嘉二兄得不重增傷歎。


康熙七年桂月中秋前二日嗣法門人行正謹識






雪竇石奇禪師語錄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