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74 湛然圓澄禪師語錄--(門人)明凡 (CBETA)




會稽雲門湛然澄禪師語錄卷之八
門人明凡 錄
吳興丁元公
山陰祁駿佳 編




釋迦佛



蒲團箕踞。默有所思。佛不念佛。如意施為。伴閑度日。
審眾生機。


出山釋迦佛



舉足下足。無非道場。指真自語。不許思量。森羅萬象。
全無伎個。這個如是。莫論青黃。


雪山修道



撇却王宮。甘守空寂。食柏飡松。一麻一麥。歷盡艱辛。
大事了畢。雲月溪山。共轉十力。


自在觀音



巍巍獨坐默無言。聲色場中展妙玄。覿面不教觀自
在。反聞聞性却安然。


水月觀音


[008-0822a]


明月波心寧有意。寂然不動兩相容。去來自在如如
體。略著思惟墮幾宗。


矮彌勒



肚皮寬濶沒星星。拄杖橫肩大步行。三十丈身三尺
相。不知那個是真真。


睡彌勒



放憨肚皮。提個布袋。榮辱不驚。安然忍耐。笑臉難買
人不嗔。閉眼方名觀自在。


浴彌勒



世人不識背後眼。這漢因拋一片心。枕子夜間曾摸
著。誰論通身與遍身。


觀音



大蟲被犬咬。驚人又好笑。覿面別無嗔。沉思即不妙。


觀音達觀大師索頌



滿耳非聲。何音可觀。滿眼非色。若個自在。非色非聲。
不內不外。片月長空。落大千界。孰是圓通。須彌內芥。
落盡皮膚。這個不壞。




細草蒲團終日坐。覿面相呈祇這個。神筆僧繇道不
會。不會應問破竈墮。




東一筆。西一筆。幻出色相稱奇特。若言此是觀世音。
莫怪達磨道不識。



[008-0822b]


儀容挺特。端嚴自在。踏瓣蓮花。風流體態。金沙灘上
度馬郎。至今還不盡慈悲債。




不是聲。不是色。聲色叢中現奇特。若人逼迫求救者。
勸君但念觀音力。




水墨逞神通。良工略施巧。何者是觀音。大蟲被犬咬。


觀音陶石簣請頌



抽却腦楔。拔却眼釘。歷歷明鑑。不繇前塵。六根圓泯。
孰是觀音。綠水青山。此清淨身。




百花叢裏現神通。徹底掀翻處處同。不解鷓鴣鳴底
事。幾番錯恨五更風。


䟦陀婆羅沐浴圖達觀大師索頌



四大無主。萬法無性。塵不因洗。體非染淨。觸著便知。
了無遺剩。是十六人。同行同證。


達磨



熊耳山前客。相看過我廬。久思甘露味。何故一言無。
莫言無。天花滿地鋪。不知春到何言語。萬姓咸皆換
舊符。




坐破蒲團。圖個什麼。斷臂安心。始酬其價。


準高僧事蹟



難思神力實非凡。一衲無多葢九山。滾滾木從水底
[008-0822c]
出。喧喧人作異端傳。皆從曠劫修行得。豈是尋常容
易看。試問準公何所為。引臂長舒過剎竿。


楚石琦禪師衣[犮/皿]



衣葢八百里。[犮/皿]覆三千界。毒龍業火滅。清涼得自在。
羅剎盡其力。莫能揭其葢。舉心重若山。忘念輕如芥。
佛佛相授受。祖祖曾無外。隨身三百畝。得者不窮敗。
遇賊不為劫。入火不為壞。遺作子孫計。永教紹饑餒。


達觀尊者舍利



緣生之法無有因。無因又因白業生。眾生緣熟舍利
現。無緣對面如目盲。非色非心亦非我。無形無相無
方所。堅剛一片虗空身。擬涉思惟即話墮。五色新鮮
真靈異。八斛四斗無窮計。或得[厂@火]壤或雨烟。隨所知
量不思議。老人行履無他方。一味時中毗舍偈。了得
身心本性空。歷諸患難如平地。往往勸人受持者。坐
脫立亡等兒戲。亦甞限數脫狴牢。自利利他終不二。
舍利舍利曠劫修。豈比尋常好容易。若得見聞供養
者。即時布種無生位。


鷹窠頂雲岫菴無壞關主𢌞泉師請



昔日聞名未見伊。今朝容貌尚依稀。天涯海角尋相
似。若個眉毛不下垂。真眾生父。為人天師。凜然風彩
仍如舊。留與諸方作範儀。


雲棲和尚



五雲山下。壁觀峰前。規模如在。此話未圓。噫。玄音落
落兮寂若不聞。玅相巍巍兮光被大千。
[008-0823a]


無瑕上座



磊落大人相。威嚴不可測。求之不可求。識之不可識。
靄靄扇慈風。沛然被八極。形超象數先。名載無生籍。
末後一著子。文言收不得。淨名高舉不二門。空生巖
畔花狼藉。


古卓和尚



一個蒲團。一罏寶香。兀然而坐。無可思量。謂其是也
頭上添頭。謂其非也何曾兩樣。他年欲問和尚真。祇
這却堪留供養。


月軒旻禪人



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堂堂如在。默默無言。是歟非歟
俱休問。到底輸他一著先。


靜峰初禪師



千年甞在。偶爾不識。恐昧將來。記之於筆。古今歲月
常如此。落花滿地無人拾。


會慶寺血書經



大千經卷。藏一微塵。破而出之。用示羣萌。至人妙解。
善運其神。瀝乾十指。書此一乘。語言文字。共露全身。
一點一畫。與華藏等其深。敬之讚之。盡吾力莫能竭
其誠。


吏部袁六休居士



提不動的拄杖。舉不起的拂子。銕似硬的脊梁。雞皮
樣的臉觜。我今一一拈來試問大眾。且道是伊不是
伊。
[008-0823b]


自題畵像



似我又非我。開口便話墮。畢竟是阿誰。六月火邊坐。




對面不相識。莫是山中客。依稀似欲言。又覺長年默。




倚巖打坐。傍家行脚。窮年失伴堪寂寞。一段身心絕
逗留。長嘯孤雲與野[鴳-女+隹]。




揮麈獨坐。欲譚何事。終日無言。示第一義。




數竿修竹下。一片鷹石間。獨坐思前古。忘懷祇面山。




楖𣗖橫擔。銕鞋踏破。以心取心。圖個什麼。逢人尋覓。
走徧天下。眉毛眼上。鼻孔下大。喫粥喫飯。休更差過。




難入頭。好相識。易見面。認不得。微塵有剩。虗空逼塞。
這個無知老漢。只好拈來挂東壁。




四明鄮山阿育王寺舍利塔記



聞之古德云。欲滅罪愆。無如親近舍利。欲集福樂。無
如舍利。欲成妙道。無如舍利。昔如來入城。時有童子
聚石為塔以供養佛。佛為授記。此童子者。我滅百年
當作輪王。而有神力。大興我教。于是阿育王應記而
生。獲佛舍利八分之一。造塔八萬四千。維時耶舍尊
[008-0823c]
者五指放光。召飛羽鬼。送四天下一時安布。晉太康
三年。獵人劉薩訶者。并州離石人也。死見閻王。閻王
告曰。汝乃智積菩薩。一迷至此。造極重業。罪當地獄。
我憫汝愚。示汝出罪之方。凡汝中國舍利寶塔浮江
石像。悉阿育王所造。汝能求現舍利。汝罪可滅。繇是
獲返陽世。徧禮一十二年。南行會稽海畔山陬。苦莫
能得。忽聞天樂隱隱從地底發。標剎為識曰。舍利不
遠矣。竭誠七日夜。寶塔涌出。今寧波鄮山所稱阿育
王寺。即此舍利塔所藏八吉祥地也。薩訶從茲出家。
尋復得道。號慧達國師。塔紺青色。高一尺四寸。方廣
七寸。而有四櫺。舍利中懸。金鐘覆之。旋轉不定。窻楞
雕刻。殆非目力所及。四方觀者。或見如珠。五色不同。
一多大小。莫識分齊。或現光明。或現聖像。或現金銀
琉璃世界。或現宮殿樓臺。隨所見心。應所見量。其真
神物。不可思議也耶。甞聞 國初三請大內。三度飛
回。是知佛于東南緣復不淺。我東南人泯然不知。此
豈善信之過。實為僧者不善讚揚之過也。夫薩訶獵
人。以舍利故。非惟宿業頓消。抑且現生證果。何況具
有福德之人。以石壘塔。尚得轉輪王位。何況廣廈大
木以覆此塔。木雕漆布。一瞻一禮。尚獲福利。何況舍
利真身。老朽近見大殿將頹。發願修理。所費不貲。自
越入閩。廣此勝因。述茲緣起。告諸來者。


重興顯聖寺[石*白-日+田/廾]記



茲山者玉笥山也。茲寺者雲門寺也。以馬祖高弟大
[008-0824a]
珠和尚於此住持。故有是額。樂天有石路雲門裏花
宮玉笥前之句。寺廢。後周顯德間。僧重耀建顯聖懺
院于雲門之故址。宋乾德元年勑改今額。理宗皇帝
祖吳宣憲王陵𥨊在寺後。勑改顯聖陵院。隣有六寺。
二菴。謂淳化。雍熈。長慶。壽聖。淨聖。餘皆廢。惟茲寺獨
存。陵為胡元所毀。寺僧維之。僅存故蹟。而術士家傳
有隹穴。好事者多垂涎。屢興訟。嘉靖間。住僧景詮上
本克復。萬曆間。復訟縣。姑蘇翁公愈祥宰其事。獲妥。
太史陶君石簣。太學張君𤀹元。請予住持。寺產舊頗
多。今皆廢。僅頹屋三楹。田四畆。山五畆。地十二畆。予
用價二十九兩從龍華贖回。協力二十餘年。始得大
殿禪堂僧室一新。幾五十餘間。復置田四十餘畆。予
朽矣。年逼風火。恐後來者不知前人艱苦。認為己物。
恣意盜賣。故備述往事。以為求鑑云爾。


濟溺記



人之難遠者好色。亦復難行者仁義也。古曰如好好
色。是知好色者不易易言其遠離矣。而又安知有過
者焉。甞聞光祿顏君客吳門。有程氏二女。為仲姬所
逼。欲自溺。舟子得之以售。商人。商人將轉鬻於妓。顏
君怒曰。良家女敢爾耶。遂白巡司。程覺欲贖以歸。二
女有難色。顏君卒然憫念。乃云。本欲活之。反致死地。
是豈得計耶。遂捐金以贖。此人所難能者一也。當其
艾年。同載以歸。而心不迷亂。人所難能者二也。倍與
奩資擇婿以嫁。人所難能者三也。人有三難。君得并
[008-0824b]
之。不期仁義而仁義著焉。寧不為丈夫所為。皆出人
一頭地非耶。余遊歷諸省。未見好德濟艱者若顏君
矣。惡世荒淫。能凜然卓然。屈指曾有幾人乎。故余筆
記。永貽云爾。


白蓮寺放生社記



夫地水火風。乃人物共稟之體也。見聞知覺。亦人物
等具之性也。性體既等。寧有好生惡死之心而不等
乎。宋儒以為人靈物蠢。當供人享。此逆天理損仁德
之語也。莊周有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答云。子非吾。
安知吾不知魚之樂。如此則人尚不知人。又安知物
盡蠢。而當供人之享耶。若以宋人之言為然。則惻隱
之心。體物之念。又何施焉。上古之世。未有五糓。飲血
茹毛。習以成俗。春秋之時。君臣父子。尚不相保。況及
于物。故於賓朋交際禘祭之禮。未能盡絕。而聖賢何
甞不痛心哉。觀夫聖人却子路之禱。大賢創聞聲之
誡。寧不為啟人之微意也。惟佛大聖人為四生慈父。
恩沾沙界。澤及昆蟲。使人明罪福。識因果。彰報應。殆
盡體無遺之道也。然人黠慧。籍宋人之言。資克饞口。
非特來生之冤對難迯。抑且惻隱之心喪盡矣。茲者
許居士與白蓮寺諸師友。共結放生社於寺首。每人
日出錢一文。無繁費也。遇生即放。不定時日。無濫殺
也。所用微而所積大。實得聖賢之深意矣。余嘉其德
而立之記。若夫先聖賢好生之德。憫物之情。余不得
而盡知之。但請考諸方冊。可以備矣。
[008-0824c]


梁湖卜士記



西域大耳三藏至。稱得他心通。帝詔南陽忠國師勘
之。國師曰。你得他心通是否。曰是。國師良久問曰。且
道老僧即今向什麼處去來。藏曰。和尚是大善知識。
何得向西川看兢渡。國師復良久問曰。且道老僧即
今向什麼處去來。藏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向天
津橋看弄猢猻。師復良久又問曰。且道老僧即今向
甚處去來。藏罔措。不能答。古今商量者云。國師前二
度。現他受用身三昧。以心緣物故。藏得而知之。後一
度現自受用三昧。以心不緣。非惟三處不可得而知
之。便是三世諸佛無摸索處。昔有隣人陳姓者。語予
曰。梁湖有一術士。凡買卜者至。但執其課筒。對天禱
祝。不必顯言其事。術士一一知之。予往試問。執課筒。
對天空祝。不言某事。術士曰。汝尚未禱。教我斷個什
麼。今之人例云。自受用三昧。皆在聖賢分上所具。不
知塵勞凡夫悉皆具足。何也。彼陳姓者。乃塵俗中人。
豈知為自受用三昧他受用三昧耶。但心不緣物。則
彼鬼眼睛不能覿耳。聖人曰。百性日用而不知。良可
悲夫。


隱嶺祟記



溈山偈曰。未達法惟心。起種種分別。達法惟心已。分
別即不生。吾推惟心之旨。百姓於日用之中。猶空之
涵物。而無物非空矣。惜乎癡狂之輩。或擎空遠餉。或
掘地討天。或遠趨問覺。安知循身上下。內外四方。無
[008-0825a]
非空乎。夫云惟心。非有外物。則眼之所見。耳之所聞。
鼻之所齅。舌之所辯。身之所觸。意之所思。莫不皆心。
然猶無明所醉。而執為色聲香味觸法焉。昔嘉靖間
倭[冠-寸+ㄆ]作業。上虞之隱嶺。有人被賊所殺者。日出作祟。
來往之人皆苦之。有識者云。此必賊所殺者。以後若
見之。但云倭來矣。彼當自退。其人一依言者。祟不復
現。魏將張遼。唐時王彥章。皆有威名。村裏有小兒啼
不止者。其母曰王將軍來矣。兒啼即止。吾謂啼兒得
非為其所殺者耶。夫六根為六塵所寓。今已四大敗
壞。而猶能作祟。豈六根之所及也。六根尚無。六塵何
有。非惟心而何物使之然也。况隔世而猶怖威名。是
知惟心之妙。豈身世之可隔耶。




龍居菴普同塔銘



夫莊周以天下無藏。特據器界。肇公了四大本空。別
示根身。雖則各就其長。未若雲居有言。青山有限。白
骨無窮。吾生不離大眾。而死豈能異乎。繇是造普同
塔。而處十方師友。非惟根身器界。兩相混融。抑且生
死去來。曾非離背。是真得佛之心者矣。所以諸方梵
剎咸倣其範以行之。茲者臯亭山之東。黃[鴳-女+隹]峰之下。
古有永慶寺。為元兵燹廢。故址已屬民間。一濂慎公
訪求復得。謀於文谷印師。里人共相畫計。改寺為菴。
署曰龍居。葢取龍象共居之意也。慎公辭世。餘願未
果。囑諸弟子曰。此菴當與十方共選有德者主之。毋
[008-0825b]
令甲乙相承。於是共議擇一江湘公。代領其事。弘廣
慎公之業。前後一新。內外肅如。眾盈百數。勝出他剎
矣。復於東崗之下。建普同塔三。其中則本山眷屬。東
十方雲水。西諸優婆塞。使生死不相離。親踈不相混。
是真得佛祖之遺意也。予繇東魯回。湘公迎余至龍
居。再三誠懇屬余以銘。因序其事。而為之銘曰。空生
大覺。大覺依身。身依器界。器界依空。各不相到。彼此
互容。本無生死。何有始終。法性法爾。事理融通。繇迷
真性。成此妄計。五行相克。分彼同異。猶如水泡。大小
成勢。消泡復水。非一非二。若色身者。自他一隱。惟有
智人。了法如是。會彼同異。入無生地。




般若經敘品偈論都敘序



夫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雖無所不知。究其所以知。
則未甞知也。般若無為而無所不為。雖無所不為。究
其所以為。則未甞為也。葢繇般若淵深若海。窮之莫
究其底。巍峩如山。登之莫達其頂。故云不可以知知。
不可識識。諸佛之慧命。諸菩薩之達道。諸眾生之安
宅。實乃十界之棲托。莫不繇之也。故知是經。以常見
論之。三乘二時所說。大根會通。融九會皆是初成。而
後世有聞此。不生信心者。皆繇宿世不種靈根故也。
或曰。般若乃方等之後。佛欲帶小說大。而諸子未明
父旨。雖云領知眾物。猶住門外。止宿草菴。不敢希取
一飡。豈同法華面付家財。聞成佛記。何得頓類大乘。
[008-0825c]
而過贊若此耶。答曰。既云帶小轉大。寧不欲付家財。
若曰廢權入實。成佛何非前法。聲聞不悟。徒自愚癡。
落後發明。方知本有。葢得失在人。豈法有大小耶。所
以法華會三歸一。實乃即小之大。無別有大。涅槃義
一名五。曾非一外別有五名。故曰。般若涅槃佛性金
剛三昧首楞嚴定。皆一義也。是知般若一法。徹始徹
終。盡凡盡聖。皆繇此一門。成其出入階降之差。諸佛
之所以諄諄教誡。學者當深窮其旨趣矣。奈六百卷
浩瀚之文。小聖尚非其分。豈凡下之能易窺哉。所以
古人深慨未來根鈍難堪。刪削定制放光光贊摩訶
等經。雖多少不同。莫不皆繇大經之所流出。而龍樹
菩薩內懷祖印。兼闡教乘。因念後世於諸部般若。彼
此不能會歸。小大不能通貫。繇是註大智度論若干
卷。冀開其迷。惜乎經簡論繁猶莊子之註郭象。亡羊
泣岐。開悟須得其要門。何幸時當末季。至人再來。有
大沙門蘊空曉禪師者。慨大藏之重繁。參考再四。較
南北之本。類明重單之譯。撮其大意緊要之言。會成
一部。題曰彚目。削智論之餘文。錄其最要。名曰箋釋。
前代哲人。如生肇慧遠等。諸大法師。所作放光光贊
般若等經之序文。大經五十五卷九十品之題目。撮
彼品內之大意。註於題下。稱曰撮錄使後來見者。一
藏之奧典。示如指掌。六百卷之大義。曉若日星。嘔心
血二十餘年。成部帙數十餘卷。撮大經入於微塵。一
多並現。擲須彌於芥內。小大何妨。圓融無礙。自在縱
[008-0826a]
橫。此恩此德。世莫加焉。苟非龍樹之再來。必是靈山
之受囑者矣。不爾。則何能忘疲倦。入藏海。處龍宮。搜
至寶。刪繁文。撮要義。無非皆為佛之慧命也。可謂道
越羣情。思超過半。其猶獅子之哮吼。無畏勇猛。作決
定說。亦如象王之遊步。縱涉恒河。直窮其底。如是作
略。如是大用。欲知其深奧者。請觀數帙之文。則知如
來一代之教。如探囊取寶。使大小是非。皎然莫隱。邪
僻戲論難逃其跡。真所謂擲大千於界外。移妙喜於
此方。若非淨名之流。應居童壽之亞。功侔上古。利及
將來。經云。足動大千。草入劫火。未足為難。如來滅後
能持此經。是則為難。此如來之明證。故予無得而贊
焉。天啟六年丙寅仲春日序。


受生幻智二法門序



夫道無方也。行無門也。無方則隨時破立。無門則惟
利是從。此古今不刊之格也。世有無知者不善所擇。
多諸偽濫。惟智者之所慨焉。且時人作預修。還受生
錢者。經教無文。不根若此。若云人之受生。必於曹案
假借使用。閻君豈贓濫之徒耶。若云死後無可使用。
必須預寄獄庫。吾未見世人先將財帛寄司獄。以備
入監之費。恐智者弗為爾。人能修德。則天人欽仰。心
希聖賢。則國家褒寵。刑憲地獄。豈有二焉。復謂婦人
生產。必入血湖。遙指目連為證。且地獄者幽冥也。幽
冥也者。無識無知。無識無知。而云羽州追陽縣。不知
何省所屬矣。夫有陰陽則有夫婦。有夫婦則有產育。
[008-0826b]
產育者必入血湖。豈閻君不繇產育而生于木石耶。
如亦繇之。則伊母在獄。而子何治乎。曰若然則血湖
之說不足信也。曰非不足信。間為一種婦人不生敬
慎者之所設。非施之一槩也。予每私議如此。豈知有
同音者焉。嘉禾鹿園居士葉君。儒門白足。藝苑高奎。
初則淹貫六經。今也闇閑釋典。慨此二謬。刻此二門
望轉其習。一曰。妙德夜神說菩薩受生藏。二曰。摩耶
夫人說大願幻智解脫門。懇予作序。余愧幼不讀書。
又兼學淺。安能與大方鬪巧。然其用心。正合愚意。聊
為解說。夫受生者。以法界無礙自在力。於一切處受
生。非一人道。其猶月行霄漢。影落百川。然非心意思
議所及。豈錢帛囑託使之然乎。誕育者。以真心無性
三昧門。於一切處誕育。非一如來。其猶虗空。體非萬
象而不拒萬象發揮。尚非鐵圍石壁所障。豈血湖地
獄使之可拘乎。統三世為一際。生即不生。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於當念。閻君云乎哉。徧十方為幻腹。無生
即生。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血湖云乎哉。苟能
如是。則未離兜率已降王宮。未出母胎度人已畢。直
下承當。即名佛子。信心一念。已越諸流。如斯妙利。非
葉君其孰能知之。


金剛三昧經註解序



夫真心獨露。若皓月之朗於太虗。法性無虧。似驪珠
之耀於滄海。了了不昧。日用明明。無生即生。以真如
不守自性而變現隨緣。生即無生。以實相本來無物
[008-0826c]
而一塵不受。求之叵得。如木中火。決定是有而方處
無憑。體之即神。比鏡內花。儼然可見而取不能得。無
方妙用。猶映色之摩尼。影雖移而體實不變。具足本
來。若迷家之貧子。身雖困而寶未甞無。嗟夫。我輩沉
埋曠劫。迷背日深。本有家財。致生難認。良繇不逢善
友。開悟何從。故我如來。離兜率降王宮。捨富貴逃雪
嶺。苦行六年。覩明星成道。作眾生之慈父。為九界之
師宗。三七思惟。法輪大轉。葢為利鈍難齊。所以教分
漸頓。四十餘年。欲說不能說。權實互覆。涅槃時近。欲
休不能休。罄示一心。其猶握金剛劍。用斬羣疑。豎正
法幢。破諸邪惑。革小乘而純入一乘。會百川而同歸
大海。真救病之良藥。運寶筏以濟人。是故世尊無問
自說。既甘露而普救沉疴。伽陀說偈贊揚。鼓琵琶而
相席打令。解脫發廣問之端。知六度皆歸無相。心王
間無生之義。識三行惟一自心。無住示法身。非來非
去。大力啟果德。有證有修。身子重聞一偈之因緣。達
真空具含四德。梵行守真修之一味。即俗諦頓具四
緣。地藏騰七品之餘疑。阿難請一經之名字。始末究
竟。祇是一心前後辨明。寧逃法性。惜乎澆漓末世。妙
典難逢。茲得無瑕師。夢祈神授。刻此流通。旨奧文奇。
讀者彷彿。繇是不揣愚庸。伸此管見。若夫昔人片言
而擲地金聲。一語而大千廣被。余何敢言。但心慕大
乘。鄉希贊嘆。奈聖言莫測。凡智叵思。倘或誵訛。願施
懺悔。
[008-0827a]


玄沙備禪師語錄序



聞夫不落階級。囑云好去尋思。洞貫金剛。不意中途
折擔。布單纔展。乃云。不敢自欺。凡聖削除。方向[曷-曰/月]中
流出。磕著足指處。頓悟苦樂無生。當場盤詰時。報道
非干西土自知宗乘有據。血脈相傳。所謂黃河水從
源頭上濁來也。近來多見諸方唱導者。師法無憑。談
禪者出世無准。自稱悟道。妄意為人。詰其來源。無可
指的。豈能如玄沙大師。遠傳鷲嶺。近接曹溪。為石頭
之親孫。作雪峰之真子。心印列祖。教貫楞嚴。對境無
心。遇虎恰似家猫。現前大用。斷蛇猶如握土。故諸碩
德。多就決疑。余生末世。恨不能面稟嘉猷。法道澆漓。
無繇見其全錄。昔年入閩特訪故踪。牌坊如昔。石圈
尚存。奈大殿墾作山田。僧房改為民舍。捫心無地欲
住焉能。茲得林居士萬容。聿興此志。重建寶坊。偶得
全錄。如獲衣珠。念此將來。即已付梓。專人走越。乞余
題辭。自惟膚學。何敢與大方闘巧。博地凡愚。未能與
聖賢接語。少伸大槩。用慰遠來。其玄風妙旨。盡在錄
中。若能入目便知。昔人如在。其或循文背義。覿面猶
迷。雖得之在我。何關文字。然悟必繇緣。少他不可。凡
具通方眼者。諒必不以文字為病爾。


趙州語錄序



竊惟破家蕩產。於十八上而善舞太阿。縱賓奪主於
聖賢前而逢場作戲。一物不將來。直教放下著。不起
一念時。向道須彌山。鎮州蘿蔔頭。諸方謾云。即是師
[008-0827b]
承。青州布衫子。學者休向。言中取實。拈一莖艸而作
丈六金身。惟一個齒而盡知滋味。時常老實頭殺活
臨機。頓超他用棒用喝。三寸綿軟舌。縱橫自在。未甞
用怪語奇辭。其猶水上按葫蘆。看他東捺西轉。室中
懸寶鏡。任教凡來聖來。南泉之真子。馬祖之嫡孫。拈
提向上宗乘。善解拖泥帶水。其惟趙州一人而已。惜
其語不能盡傳。僅獲一帙。學者如逢至寶。真如甞御
鼎一臠而盡知眾味。飲大海一滴而備諳百川。但舊
刻不佳。亦且板殘字滅。今發心重刻。利益將來。深恰
老朽之心。聊題數語以冠篇首云爾。


天宮寺放生會序



夫生生為不生。勿謂不生為不生須知生是不生之
生不生乃是生之不生。達此者。可以語無生之道也
流水長者。深知及此。所以見十千游魚。水涸命盡。為
誦金光明經。諸魚是夜盡脫魚報。生帝天。靈山會上
皆授佛記。故余謂欲度生者。必先自得無生。然後利
生接物。無不如願。若流水長者。可為放生之良範也
吳中天宮寺禪者身住應門。不為常習所障。志結二
十餘輩。聚放生會。繼長者風。請余決疑。故以生不生
之意語之。令彼先於自度。然後度生。此萬古不易之
規也。譬夫救溺者先自備船筏。及竿索之類。然後自
他可以並濟。若不知方便。自無所仗。赤身入水。自他
俱溺。此必然之勢也。子當以是語告諸同會。須知自
己生死為重。若能自出生死。不憂眾生不能度也。至
[008-0827c]
囑。


序祖師來原序



諸方各祖其祖。宗教相攻。過於水火。而祖師堂唯以
達磨配享。不列教祖者。似忘其本也。或曰。非忘本也。
達磨以代代相承。教祖則瀚漫無據。故唯設達磨耳。
此語未盡善也苟非摩騰竺法。先以白馬西來。登空
說法。降伏五嶽道士。四眾發心。達磨雖祖。突來東土
有何憑據。孰解信受。予知達磨所指。指彼二人所傳
之經意。豈有他哉。是知功亞於佛。而不設享者。忘其
本也。若別論之。則禪不忘其祖。而教忘之也。合而論
之。則兩家皆忘之矣。故予向年設祖師位。初曰。東土
傳經第一代摩騰尊者。次曰。東土弘宗第一代達磨
尊者。三曰。建立叢林規矩百丈大智禪師。四則本山
開山和尚。未知是否。伏望四方尊宿。不廢公論者。有
以教之云爾。


心經大意序



眉毛挂劍。血濺梵天。水按葫蘆。略著便轉。圓融活潑。
巧發機宜。無出般若心經歟。所以非文字而即文字。
何妨四六舖舒。即語言而非語言。豈礙熾然言說。故
曰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般若如清涼池。四面
皆可入。非偶然之語也。經標智慧渡彼岸者。非謂菩
薩更渡彼岸也。觀自在者。欲令眾生自觀自在也。以
自在故。於一空中。雙遮則非空非色。非根非塵。乃至
無智無得。雙炤則即色即空。不增不減。以及不滅不
[008-0828a]
生。誠能如是。何苦厄之不度。涅槃之不究竟乎。友谷
師。深得般若旨趣。言文之表。註釋此經。題曰大意。與
旅泊居士過訪。出以示余。片時數過。不忍釋手屬余
著辭。自愧識淺。何敢措語。但師為雲棲白足。叨忝同
參不可無片言隻字。代資鞭影云爾。


涅槃經會疏序



夫大般涅槃經者。乃如來顧命之言也。蘊成曠劫而
久秘不談。方便調機而待時方說。所以大小對帶。半
滿開宗。頓漸偏圓。初中後唱。唯此奧旨。最後極談。猶
庫內之珍財。臨終始付。海中之神寶。劫盡乃亡。大哉
世尊。慈悲莫並。精求竭力。等救沉淪。伺機四十九年。
本懷未罄。唱滅二月十五。盡吐肝腸。故得十外皈依。
闡提亦悟。昆蟲草木。悉以沾恩。象馬蛇虺。咸皆被澤。
內凡外凡而功超曠劫。天類人類而果證無生。能事
既畢。即告涅槃。於是日月無光。山林變白。大地震動。
鳥獸哀鳴。是凡是聖。盡失所天。情與無情。誰非號泣。
是知此經一唱。無復遺餘。至矣盡矣。他莫能尚。舊經
四十卷。譯辭繁贅。靈運刪削。言理簡直。開宗判教。五
七八家。灌頂精詳。互存得失。繇是重參至理。註此玄
文。惜乎陳隋兵亂。䟽未入經。彼此分張。勢同吳越。況
復藏中久匿。學者尠窺。末世澆漓。盡疲至道。致使法
眼[朦-卄+並-前-刖-一]垢。佛日沉埋。哀哉痛哉。實傷心腑。故予不揣愚
庸。而輙敢效顰。欲會此經而發心有日。再三披閱。宗
趣麤知。奈旨奧文深。有倣郭象。錯綜前後。多苦亡羊。
[008-0828b]
於是不懼闡提之罪。甘負謗法之愆。芟繁錄實。貴在
貫通罪歟福歟。並伸懺悔。


重刻正法眼藏序



正法眼藏者。難言也。請以喻明。譬如眼之洞見森羅
萬象。取之無窮。用之無盡。故名曰藏。夫藏者。含藏最
廣。邪正相襍。涇渭難辯。甚至邪能奪正。正反為邪。故
泉眼不通泥沙立壅。法眼不正。邪見層出。剔抉泥沙
而泉眼通。剪除邪見而法眼正。自非至人。其何擇焉。
昔竺乾有九十六種背正趨邪。二十八人摧邪持正。
逮我東土。白馬西來。正教始興於濁世。名相尋陷於
邪宗。繇是達磨大師。掃除繁萎。直示本心。嗣後五宗
分派。各別門風。會其樞要。卓乎純正。詎意人根䆮劣。
法久弊生。或承虗接響。以瞎枷盲棒。妄號通宗。或守
拙抱愚。以一味不言。目為本分。彷彿依稀。自稱了悟。
或搖唇鼓舌。以當平生。如是有百二十家癡禪。自賺
賺人。淪溺狂邪。故我大慧老人。承悲願力。運無畏心。
決擇五家。提挈最正者。凡百餘人。裒以成帙。目曰正
法眼藏。是書也。如懸白澤裘精妖喪魄。秉金剛劍。魔
外潛踪。四七古錐宗眼。二三老漢家珍。不涉程途。一
覧具足。知為後學指南無加此矣。時有普善菴沙門
慧悅居士春門徐弘澤。自慶奇遇。嗟彼未聞。冀報佛
恩。募資重刻。屬余為序。以貽同志。而參學者。即使游
法界無邊之門。融古今剎那之念。猶是功勳邊事。若
能了悟。則自心何知。自眼何見。非見非知。是真得正
[008-0828c]
法眼藏者矣。


無趣禪師語錄序



夫祖道不可絕繼。風穴於法堂痛哭。克家之子難得。
仰山自記再來。莫不以諸佛慧命為懷。度生為急務
者也。所以獅子有罹難之憂。預傳法髓。達磨忍服毒
之苦。得嗣方休。是皆深體祖佛授受之志矣。惟無趣
老人。幼專魯誥。壯博禪宗。道聞雞聲而悟。學得野老
傳心開托臨濟棒喝之宗。光揚馬祖磨磚之用。慈悲
密用。權實並施。承接從上正源流。成就克家真師子。
實為人天大樹。末世津梁。寧不為仰山再來之儔乎。
某自恨生此象季。不遇至人。每嘆前朝豪盛。近代絕
聞茲得南明禪者。持老人語錄相示。不覺忻喜。何期
濁世。遇此希聲。片言隻字。盡吐諸佛肝腸。豎拂拈槌
極唱諸祖骨髓。開卷則疑惑潛消。再玩則勇猛頓發。
實為明時之盛典。釋氏之法幢。將來學者。體而行之。
非惟己事可辦。抑且佛祖之慧命有望矣。


車溪禪師語錄序



聞夫一光東亘。五葉花開。密運羣機。千差兢入。所以
諸方各宗其宗。門風自是不同。共學所學。知見曾何
有二。車溪禪師。乃臨濟直下兒孫。實無趣克家之子。
默籌七事。妙協三玄。播黃檗吐舌之風。顯高安𡎺拳
之用。掌殺活機。權衡學者。秉吹毛劍。勘驗諸方。遐邇
咸推獨步。古今屈指一人。苟非承夙願之再來。寧不
為多生之根熟耶。某生不遇時。學無所附。福輕罪重。
[008-0829a]
不能面稟嘉猷。道聽途傳。歲月徒增渴想。茲因南明
禪者。持錄相示。焚香頂讀。自覺潛神。再玩淵微。初心
頗愜。何期不出蝸居而聞所未聞。生逢斯世而遇此
難遇。如展智囊。始知己見之[朦-卄+並-前-刖-一]朧。似入大海。方信江
河之狹淺。自慚無德。莫可讚揚。略敘數辭。聊申翹致。




重刻華嚴經䟦



一葉落。天下秋。不言而信。一陽復。大地春。不令而行。
故能無量為一。若百川之歸大海。一為無量。似皓月
之印百川。圓融自在。活潑難思。其惟大方廣佛華嚴
經歟。是經也。如來指明眾生自性。日用具足。非因修
得。而眾生為無明所蔽。迷背自心。故於初成正覺之
時。乃云。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良繇妄想執
著而不證得。繇是頓轡華嚴圓示一乘無外之法。指
明法界。發揮凡聖不二之宗。淨穢交徹。非是該羅。重
重相映。猶帝網之傳輝。彼彼互融。若千燈之合影。內
外無礙。如芥子之納於珍瓶。大小相收。如微塵之遍
含大地。既非思議之境。寧容意識所到。甞聞翻譯則
天童爇香。誦持則修羅敗衂。註䟽則夢感金像。造論
則齒放白光。葢以是經不可思議。故其利益亦不可
思議也。中菴[鴳-女+隹]林二師。自念時當末季。恐或堙沒。發
心重刻。欲冀遠傳。不意泥洹時至。中道而止。茲得炤
雙融。法無說。諸友繼起。罄心竭力遍募四方。克成其
事。可謂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予主福城。目
[008-0829b]
覩其績。心竊嘉焉。故書數字。誌於部末云爾。




興善寺重修大殿舍利塔䟽



夫佛法有三時焉。謂正法像法末法也。正法者。如來
現在。面稟嘉言。一念發心。便證果也。像法者。如來滅
後。碎身舍利。流布十方。造寺建塔也。末法者。稟前二
法。薄興供養。而信心去古遠矣。茲者興善寺。去嘉禾
東南治三十里。後周坦法師所建。法師道行精嚴。華
夷所重。寺建二舍利塔。得得航海。乞二鍮石。以為其
頂。至 國朝千有餘載。殿宇幾經興廢。而二塔儼然
獨峙。人因異之。故興復之不難者。咸塔之力也。余於
今春。過石佛主期學徒鷲蘿峰。乃房僧也。邀余登覧。
見大殿狼藉二塔將圮。乃語眾曰。大殿工繁。殊難修
理。今此二塔。若或不修。則塔頂毀墮。欲再復之。不亦
難乎。答曰。村居荒僻。鷲等德薄。人不取信。雖欲修葺。
不勝難甚。余頷之回東塔。有善人廣恩。余勸之即施
十金。為發心始。倘有見聞生信。則眾手可成山也。因
記本末。告諸來者。且遠方既施。而近境不可無心。凡
往來隨喜者。但百十分文。隨力隨量。共成勝事。福攸
歸矣。


徑山古千僧閣募造禪堂䟽



夫無佛作佛。無法說法。是諸佛之常儀。諸菩薩之弘
願也。自我佛滅後千年。正法始來。其時也宗於理行。
昧於自心。兢執言教。多陷牛跡。繇是達磨得得遠來。
[008-0829c]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道至六傳。宗風大振。廣播四方。
其間得旨者。不可數記。其叢林哄然。當時若論綿亘
流遠。唯我雙徑為天下魁。所以國一開山之後。代八
十人。其為王侯所重者。如護國法濟等。班班有之。大
慧杲公。高廟所重。眾盈三千。道冠天下。於大殿之北。
建千僧之閣以延之。至我  國朝。寺改古向。以故
賢能隱避。寥落難言。先年得無邊師。僉同眾議。改復
古向。繇是四方羣集。賢者復來。茲髻峰院主。與眾禪
友。得得過越。邀余入山。建立長期。安禪集眾。葢望祖
道之重興也。奈久廢難以卒興。眾廣無以安措。於是
禪友虗含。聿起大心。欲於千僧閣後。別建禪堂五間。
傍增僧舍。工程浩大。僧力難為。遍叩大檀。方能了事。
伏惟運神於插標之頃。梵剎已竟。垂手於布金之際。
寶殿完成。大心承紹。功不浪施。但肯相悉。便請標名。


募刻淨諸業障經䟽



余聞福事雖多。要知所擇。是以十善修行。報感生天。
半偈隨喜。功超沙界。其優劣如此。能無擇乎。故善勝
則福勝。緣輕則福輕。此必然之事也。假如造橋砌路。
究竟果報。利益人天。供佛齋僧。較量功德。祇完一己。
孰若價踰七寶。功勝小乘。直使片言隻字。四方流聞。
萬世廣播。以大乘經。書刻流通。用廣其傳。未聞者聞。
未見者見。非惟佛慧無窮。抑且令受持者。斷輪迴。出
生死。證涅槃。成菩提。未有不本於此者矣。若以其功
德較量。直以虗空喻之。而勿能齊焉。向余簡閱大乘
[008-0830a]
律部。見淨諸業障經。菩薩戒本經。并揭磨儀軌。真後
學之津梁。渡世之寶筏也。是以抄錄佩帶。日課有年
矣。禪友徹泉。過石佛。見予躬讀。欣然發願。募諸四方。
刻以流通。余時合掌加額曰。豈期濁世有知音。若是
禪友者。因喜而授之。其間文旨精玅。功德淵深。如來
自讚。展卷當見。能遵此志。必會龍華。少助片緣。非同
浪施謹䟽。


徑山千佛閣募齋僧米䟽



華嚴經曰。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
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夫所謂報恩者。非特
山僧。登曲彔木床。揮麈舉論為然。即檀那捨供。大眾
輔翼。以及負勞運力者。皆名傳法也。所言報恩者。非
特大士捨身。比丘成道者為然。即眾信修檀度。學忍
辱。以及持戒精進。莫不皆名報恩也。猶如幻戲登場。
缺一則不能成其戲矣。邇來末世諸方。教乘頗演。直
旨尠聞。惟雙徑國一開山。相傳八十代。代不乏人。自
月林禪師歸寂之後。經百有十載。宗風堙沒。智者泣
途。里境相傳。謂寺改其向。以致寥落。近得髻峰廓菴
二上人。僉同眾議。復其初向。自戊申創起。今始落成。
於是四海英賢爭赴。稍覩舊規。可謂弘法報恩。兩兼
其美矣。奈因眾廣。日給難敷。特持短䟽。徧告十方。惟
冀體同體之仁。秉護法之念。捨庫藏中。有餘貫粟。成
出世間無盡福田。實為福慧兩全。共成勝事。謹䟽。


徑山大殿募米齋僧䟽


[008-0830b]


夫西方遠十萬億剎土。以念佛為資糧。雙徑高三千
六百丈。以粥飯為要事。若也棄靜入纏。未免牽於塵
累。歸山遠市。將何度於饑倉。雖欲笑傲雲山。超然自
適。寧能日吸於清風。如欲安心在道。四事無虧。必仰
資於檀信。今我雙徑。兩浙名山。四海所宗。巍然獨峙
於羣峰。傑兮道魁於天下。御墨屢頒。高宗以之駐驆。
名人時詠。蘇老以之題[石*白-日+田/廾]。莊嚴壯麗。有誇於兜率。無
為寂靜。逈出於人間。所以昔人有言曰。百萬松杉雙
徑杳。三千樓閣五峰含。邇來寥落。逈異昔時。騷人弔
古。過客興悲。歲月綿延。難以復振。向得無邊師。重新
大殿。繼有觀院主。復搆禪堂。於是雲水絡繹不斷。龍
象濟濟來歸。一時失欵。有缺賓主之情。欲待無能。必
藉檀那之力。因佳其事。代為䟽言。


重修阿育王大殿緣䟽



夫福繇緣起緣因境就。境得人成。此古今不易之論
也。所以緣興在乎境勝。地傑然後人靈。惟阿育王寺
神。乃天中聖人也。地擅吉祥之號。兼此二美。為天下
冠。實勝功德處也。夫阿育王者。昔為童子。見佛入滅。
聚石為塔。以為供養。佛即記云。過後百年。當作輪王。
大興我教。果符佛記。得佛舍利。八分之一。碎七寶以
造塔八萬四千。遣飛羽鬼。送四天下。有八吉祥地。可
以置之。所以大明境內有十九處。此當其一。餘皆貯
塔。莫睹真蹟。此居塔外。人皆可以手持目見。夫劉薩
訶者。西川之獵戶也。死至陰司。閻王告曰。汝乃智積
[008-0830c]
菩薩。何故造業如此。當墮地獄。吾憫汝故。示出罪之
處。若能求見舍利。汝罪可滅。繇是得返陽世。禮拜一
十二年。至于甬東鄮山。天樂鏘鏗。七日不歇。舍利從
地涌出。非惟滅罪。抑且現世成道。號慧達國師。 國
初三取。三度飛回。是知此地。名八吉祥。我信之矣。邇
來年久。大殿幾頹。故予發心修理。繇是特持短䟽。徧
告信施大檀。善男信女。各發誠心。共成勝事。所謂眾
手移山。不難成就。獨力撑天。諒可得哉。是䟽。


募刻華嚴經䟽鈔䟽



夫心源湛寂。智海汪洋。攝凡聖以同歸。融事理而莫
剩者。其惟大方廣佛華嚴經歟。此經上中下三部。義
趣淵深。信住向五位。後先並入。其猶芥納珍瓶而內
外歷然。塵含法界而大小齊至者。無礙自在之謂矣。
具斯妙利。憫世絕聞。繇是龍樹於龍宮簡閱。知凡輩
何堪。特簡下部十兆餘言。傳流西竺。舉世稱奇。目如
意寶。流我東土。十分之一。賢首竭苦行幾載。遇文殊
而勸讀發明。清涼秉宿願多生。作䟽鈔而廣伸妙義。
復得圭峰。繼弘斯道。聞之者焚身捨臂。思報佛恩。吾
觀古人之用心。精誠竭力。[逅-口+巿]相傳持。無非為慶己之
奇逢。恐後世之絕續爾。邇來末學。鬪諍堅固。僧家以
安適自居。公府以左道為禁。舉世不聞名字。何能少
解真乘。佛祖于大寂定中。寧無悲愍哉。茲者嘉禾鹿
園居士葉君。少游萟苑。為黌門之白足。晚究心宗。典
義學之參頭。閱大小之教。探性相之微。還源復性。惟
[008-0831a]
尚華嚴。義博文豐。無出大鈔。慨古板之將湮。欲新刻
而繼世。奈何刻資須假眾緣。予美其誠。讚歎不已。聊
書數字。用題薄首。少助影響之功。共成莫大之德。凡
我同志。各出隻手。




募刻涅槃經會疏引



大涅槃經者。乃世出世莫大之玅典。實如來最後之
極談。所以四十九年不聞。盡迷佛性。二月十五特唱。
一眾知皈。六念三修。直趨菩提之路。五行十德。頓超
方便之門。十外歸依。二子攝伏。若凡若聖。安住祕密
藏中。情與無情。總收大涅槃內。功超日月。德勝乾坤。
炤大地以無虧。育群有而不剩者也。所以如來顧命
之際。天人魔外之儔。倔僵無雙。尚悔心而戀慕。蜂䘍
毒蛇之類。愚癡無比。亦含淚而歸依。無情若大地山
林。亦已變白。蠢動如蛣𧏙白蛵。悉以悲鳴。蟲獸尚知
報德。為人豈無深思。奈是經緣。奧黠慧何知。故灌頂
老人難歷百城。運神思而註疏。荊溪尊者。深體父意。
再精治以完文。惜乎經疏兩處。致使學者探吳而失
越。余故𨤲會。庶挈領以知綱。起筆於辛亥之春。告成
於壬子之夏。不能刻棗。未遂初心。茲遇定凡居士。會
首化諸同志。冀今世以及後世。一燈而傳萬燈。法身
何限。慧命無窮。可謂真報佛恩。不忘付囑者矣。


募造東塔天王殿引



聞夫四十八願而願願度生。五十三參而參參見佛。
[008-0831b]
所以清涼大師。演華嚴性海於此地。闡法界一乘於
多門。福慧雙修。猶星天之行布。禪教兩學。若萬派之
歸宗。圓融自在。大小共繇。故茲山為嘉禾生福之地。
行善之場也。近因山門回祿。四天王無處安身。發願
重營。老比丘無能幹辦。繇是置簿五十三冊。人領一
冊。冊化五十三人。人出一錢。合計五兩三錢。或一人
獨出。或鳩眾共成。隨緣皆可。積少成多。猶為山之始
于一簣。合力共謀。若掬水可為巨海。勝會難逢。良緣
休蹉。予言如是。各出隻手。


募造鏡臺山大師菴引



事逢時會。緣得因成。非偶然者也。鏡臺山大師菴者。
即高峰大師藏衣鉢處也。吾徒麥浪。隨予雲門度夏。
簡禪宗或問。後見雲棲大師。以高峰海底泥牛話相
詰。予時以傍僧推出。乃云。大眾證盟。麥浪一見。似有
所得。至今十餘年矣。入苕溪為卓海幢居士所知。請
就武康。開向上事。感徒眾剖心。以詶法恩。道士捨邪
而趣正見。使狂者獲醒。惡者從善。繇是遠近歸依。兢
思甘露。故卓君等。為卜古址。以彰大師之遺踪。建禪
室以棲十方之龍象。刀耕火種。鑿石栽蓮。池中得二
龕。一藏佛影。一藏衣鉢。體質雖朽。而顏色尚鮮。時節
雖遐。而因緣不爽。昔雲棲舉話。麥浪傳虗。居士結菴。
遺踪復證。此因緣會遇。不謀而然者也。凡我在會之
眾。寧非大師之遺塵乎。故根椽片瓦。各發自心。粒米
文錢。隨力喜捨。可謂良會難逢。爭先莫讓。
[008-0831c]




淨土偈



西方元不遠。眼底盡黃金。白鳥鳴峰頂。頻伽繞樹林。
拈來非逆順。用處莫沉吟。但見彌陀佛。華開自在心。




欲觀琉璃地。須看心境微。風聲鳴雅樂。雲動散天衣。
鳥贊如來德。花開大士機。舉頭紅日近。元是住居西。




塵念氷消處。心珠自放光。洞明今古事。了證法中王。
有物元非物。無常却是常。彌陀若個是。開口便成雙。




西方好。西方無煩惱。衣食自然來。珍寶砌街道。平等
無貴賤。長生無老少。彌陀寄信來。勸我歸去早。




西方好。蓮池側瑪瑙。鸚哥宣佛法。行樹嚴七寶。勢至
時顰蹙。觀音傷懷抱。眾生不肯去。何其自迷倒。




西方好。襯足皆瑤草。念佛與念法。念僧皆仙鳥。六時
聞其聲。合掌共行道。勸我須早去。免受閻王拷。




西方好。得到自然了。身冷散天衣。肚饑有神棗。浴池
純寶砌。羅網行樹繞。脫此煩惱服。著彼無生襖。




百行無如念佛好。念佛之人少煩惱。忙閑不廢用工
[008-0832a]
夫。他日免受閻王拷。行也念。住也念。行住之中著方
便。法法頭頭本現成。何須更問娘生面。坐也念。臥也
念。散亂昏沉打一片。圓淨明珠炤大千。此界他方都
踏遍。我歎世人不少省。念念常逐塵勞境。守財夷虜
妻子奴。役役那能一念靜。我嘆世人纏五欲。身心日
夜事勞碌。到頭萬事總成空。若個能生極樂國。極樂
國。去不遙。目前一念可頓超。落花流水演空色。有情
妄謂隔雲霄。七寶樹。寶間錯。琉璃為地黃金閣。香風
吹體適溫和。飯食訖已作天樂。我將極樂比娑婆。娑
婆世界有八苦。世人不信聽我宣。一一為君從頭數
一生二老三多病。愛別離兮不長命。冤憎會兮人怎
逃。求不得兮五陰盛。此之八苦亘古今。欲免除。是悟
無生。不爾。饒住非非想。那能逃得生死侵。我將娑婆
比極樂。二者相較真不若。此土事事屬無常。彼方法
法皆正覺。九品蓮。黃金臺。曠劫彌陀發願來。若有眾
生稱我字。一念花中長聖胎。生極樂。無他方。彌陀切
勿論閑忙。工夫純熟心華發。大地山河盡放光。念佛
好。須及早。勿使光陰暗棄了。屈指低頭論古今。英雄
多少埋青草。君不見。居士王龍舒。一生為人念阿彌。
臨終立化顯靈[騇-古+一/心]。筆尖頭上產神珠。又不見。荊夫人
時同婢妾誦真經。身雖不出娑婆界。上品蓮中標姓
名。


自號沒用



溪邊一腐塊。其形若沉檀。取之無所用。刻之無所長。
[008-0832b]
棄水不之去。付火不之然。能死盜賊心。善却世人貪。
日夕三光下。優游天地間。都云沒用物。我道得安閑。


又號散木



商丘有喬木。其木濶百圍。其頂冲霄漢。其年不可知。
全身佩荊刺。到底皆虬枝。嗅氣令人狂。嚼味爛唇皮。
世人不之諳。識爾者子期。多能復多役。致我長相思。


示朱交蘆



山河大地廣長舌。明暗色空熾然說。瘖瘂盲聾最便
宜。聰明靈利反成拙。一言要勘老維摩。三個證龜喚
作鱉。欲識西來真實旨。踏著稱錘元是鐵。


緣生偈



法從緣生。法從緣滅。生滅皆緣。自性直截。不了直截。
認彼問答。問答不週。剎那遷流。爾問我答。爾默我休。
無住之者。一二不收。一本不二。一亦非一。一二既非
緣豈為實。以其不實。萬法所出。晝夜迭興。互成窹𥧌。
二者相違。何辨真偽。當其覺時。了知夢非。當其夢時。
安知覺是。既不相知。胡可憑據。見覺聞知。其義相次
不了幻興。執成迷昧。苟能達此。到如來地。




述懷



道人一意學癡憨。世事空空無所關。權製荷衣遮病
體。傍家行脚傲雲山。腰包未解心先唯。拄杖纔拋意
自閑。枕石溪邊時假睡。靜聞流水響潺潺。


途中


[008-0832c]


為客千里出。渺然萍藻心。回頭綠樹隔。問路白雲深。
驀直無容議。狐疑似欲尋。夕陽也投宿。淡影隱踈林。


舊路嶺



屹崪陟雲磴。迢迢翠影低。山城隣古寺。天漢接前谿。
怪石玲瓏處。奇松俯仰西。隔林清磬響。知是近招提。


途中二首



辭京已半月。客路幾盤桓。谿峻浪花逆。山高風色寒。
馬蹄輪石磴。鳥道渡雲端。絕頂如窮到。方知身世寬。


其二



屈曲臺山路。崢嶸霄漢齊。谿聲近聽好。山色遠看低。
旅況隨時度。風塵逐馬蹄。日闌嵐氣擁。設宿問招提。


山行口占



坐久忽勞生。携笻門外行。好花山徑滿。細草暮烟輕。
虎蹟新泥印。風聲襍雨清。遙看猿落㵎。著意抱枯莖。


登西臺



覓險尋奇不覺勞。層層石磴響風[颱-台+癸-天+虫]。懸崖萬仞鳥不
度。峭壁千重雲卷濤。回首却教群岫小。擡眸又見遠
山高。幽林獨坐疑求伴。忽見猿猴挂樹梢。


古清涼



精藍恰近碧溪邊。聽得谿聲日夜傳。數鳥群呼隔林
去。兩山排出白雲前。厨中熟煑連根菜。室內唯參五
味禪。倚檻漫吟詩興遠。仰看只剩一絲天。


上西臺過清涼橋



西峙將隣頂。崎嶇路轉彎。人行彩雲裏。心入畵圖間。
[008-0833a]
谿水穿空去。石橋依寺還。松前蹔箕踞。消得半時閒。


中臺



萬山寂寂護高臺。四顧風情面面開。一路天河憑濫
渡。幾行秋雁傍時來。太華有意留星斗。淋雨無心長
石苔。直是道人生計少。破衣曾把白雲裁。


北臺



屴崱高巖馬不前。委蛇散步入霞巔。凌虗乍識無多
地。仰面唯餘尺五天。星月傍簾疑散雪。風雲渡檻似
鋪綿。渾忘身世知何處。唯見臺山幾朵蓮。


東臺



望海峰前望轉遙。擬從海外駕雲飄。狂心不識高千
里。癡眼猶疑上九霄。匍匐江山如有意。低昂草木似
相招。紅霓應是文殊遣。雨過山腰布錦橋。


那羅洞



鐵壁崖心通小竇。聖賢居護宅神龍。五王寺伴天城
跡。望海峰前箬笠踪。有意漫勞窺縫罅。無心何所不
從容。文殊滿目君知否。變化林邊幾處逢。


再登北臺



崔嵬復崔嵬。再登此高臺。五月名花發。六月寒氷開。
忽爾烟雲合。凜然風雪來。長年無暑色。爽彼幽人懷。


與普門社三際



青嶂有緣堪憩足。白雲是處可藏身。道人放意馴麋
鹿。睡擁麻衣枕石根。


其二


[008-0833b]


白雲與我最相知。我住山時他亦隨。侵早和風辭嶂
外。晚來依舊護柴扉。


其三



山中潦倒事尋常。明月憑他自轉廊。獨坐夜深隨去
住。却來煨個芋頭甞。


其四



黃葉隨風度竹籬。看看堆積滿堦墀。呼童旋掃烹黃
獨。瓦竈強將糞火煨。


其五



風來吹我竹籬響。錯謂禪流叩草蓬。起坐相迎看端
的。數堆黃葉聚庭中。


同春坊傅商盤過滹沱河訪戒菴



鐘山界白練。沱水遶僧家。危閣一吟眺。長空見落霞。
凄凄兩岸草。德德數聲蛙。南畝禾時熟。應知足歲華。


雲印老人千佛寺講法華經



如來有使者。千佛與相儔。舉念天華落。聞言石點頭。
真空無一字。權說有三週。門外亡家客。竛竮亦自繇。


有感



孰謂蒼天不負賢。幾多豪傑困林泉。稽劉豈是無知
者。沒世村庄學種田。




有學何如有福彊。蠢然却得坐高堂。詩書滿腹成何
事。空抱琵琶對月光。


示遊客


[008-0833c]


客來索我詩。迅筆敘衷曲。說與行路難。歸家無榮辱。


端陽即事



堪笑世間人。物命當人事。祇識我取歡。安知命所係。
現前眷屬和。去後冤家對。我勸急省取。三途莫兒戲。


思鄉



辭越三千里。思鄉十二時。逢人問豐熟。敘話多別離。
朝起清雲下。暮觀玄斗移。羈身無所事。歸去故人疑。


上元後日與馬中丞誠所過蓮花菴



春風吹上苑。草色青階除。楊柳萌金糓。梅花綻玉糈。
愛蓮因鑿沼。結社搆深居。索偈應無說。談心論有餘。


季春同錢月童朱劍石諸友遊安化寺登毗盧閣望白家庄義塚



平明出東郭。勒馬訪幽居。綠樹遮鶯語。熏風解客裾。
登高一眺望。千古恨無餘。彼此離鄉客。空教記玉魚。


送傳司業商盤歸定襄四首之一



若過臺山路。休參無著禪。粥鍋獅子現。拍手哭蒼天。


送黃庶子慎軒歸蜀



相逢不久話離別。正值中秋月皦潔。把盞問君蜀道
難。吟詩惠我西來訣。旨深不識論入微。夢惺應知口
莫說。脫履歸山雖是樂。朝廷有念君當出。


贈陶[鴳-女+隹]洲



不作千年松頂夢。却來洲上事春潮。他時冲翮飛空
外。任意搏風度九霄。


寒食弔古


[008-0834a]


土堆做就肉饅䬦。不到渠邊誓不休。一陌紙錢酧志
極。問君此外復何求。


贈王新建越衝



種性天然貴。生成獅子身。應隨龍作伴。不與兕為隣。
畵戟懸雙日。轅門祇一人。治衝明世界。閴爾靜邊塵。


初夏思鄉



攸攸夏日長。讀易在北窓。窓外千行柳。陰陰生微涼。
默然觀造化。評論知其詳。樹上有黃鶯。聲聲似有情。
以其忘彼此。向我分外鳴。我有離鄉念。彼將天地輕。
豈曰不如物。祇為各有因。廢剎我受托。難辜檀越心。
身雖住北地。夢𥧌南山岑。


自警



今日期明日。恍然誤白頭。道心在疑惑。世事空悠悠。
名墮聖賢數。行同凡夫儔。高談與濶論。返省自生愁。


苦熱



盛夏日作威。行人汗如浴。林間鳥不飛。室內僧知足。
但念盤中飡。農夫何桎梏。能消五熱煩。惟有六月六。


過安化寺望白家庄義塚



君是離鄉客。我亦背井人。彼此既相關。其誰不動神。
姓名詮竹簡。白骨露風塵。日望鄉關信。愁聞歲月新。
紙錢孰為送。來往唯浮雲。兔死狐何悲。亦知為同羣。
同鄉無異土。傷悼何殷勤。屈指祇自知。衷腸難訴君。


行路難



行路難。路難不在登高山。愚癡盡道蠢無用。靈利猶
[008-0834b]
嫌心事奸。上古人皆重淳樸。而今一味尚輕薄。事人
直道還見疑。素性那堪更雕琢。麤麤衣。稀稀粥。意無
非是樂有餘。心不求人便是福。因把往事細思量。思
量往事空勞碌。數卷書。一林竹。園蔬野果皆天祿。不
求榮不招辱。出入無拘馴麋鹿。有時拽杖傍溪游。自
覺身心無所求。倦依芳草睡一覺。浮雲流水兩悠悠。
醒來抖擻疑歸家。夢眼摩沙見藤花。因採藤花入深
塢。蕨芽仙草無窮數。只知富貴在眼前。那識人間有
萬戶。旋轉松門遇佳客。話濃就地坐磐石。涼風率至
滌我襟。爽然自愜汗乾額。問我懷中是何物。報言世
上不之識。道人懶意擇精麤。一一拈來皆可食。客又
問我行路難。路難不在登高山。


送陶鶴洲還越



君回越中去。寄我越中思。徂歲曾栽柏。今春活幾枝。
水田當小滿。僧眾值忙時。致問吾徒輩。艱辛知不知。


越中書至



纔接越中信。思鄉轉覺深。開書識遠意。問客知近音。
欲住恐無事。要回似有心。躊蹰兩難便。所以自沈吟。


和邢秋部乾陽臥佛



赴緣已訖守林泉。無事攤書白晝眠。百萬人天呼不
起。懶將名利涉人間。


顯聖寺二首



幽興憑誰寄。携笻傍竹吟。徑苔留虎跡。溪水雜人音。
怪石藏深曲。飛禽度水岑。野僧無活計。獨坐自披襟。
[008-0834c]


其二



獨坐竹林幽。超然得自繇。微風聲瑟瑟。雛鳥語啾啾。
土列笋頭出。苔斑石汗流。祇知林下樂。安識有王侯。


和白法齋



一段身心鐵石堅。連城價重未為妍。爭如與世無為
者。種得西方幾朵蓮。




十里方圓一掩關。聊將鋤钁斷青山。白雲欲護幽人
意。帶[鴳-女+隹]和風傍夜還。




懶僧終日懶擡眸。與世浮沉過了休。一個話頭忘記
却。任他柳絮換狐裘。




竹林有精舍。愧無賢者居。殘僧六七輩。琪樹兩三株。
伴座顛頭石。聞經乞命魚。飛飛庭際鳥。頻索飯厨餘。




奇哉焦冥虫。其體若隣虗。肉眼不可見。天眼始知渠。
肚子涵滄海。眉角納須彌。以其最小故。包含無有餘。


同陶石簣伯仲諸友夜遊



霜夜月明白如晝。清酣乘興遊山曲。小橋溪凍水無
聲。遠岫雲迷峰不綠。徐步相邀覓上方。遙指精藍似
朝旭。漫同學士話無生。無奈更闌寒更促。




我詩無奇特。一味老實頭。下得一籮種。秋成三擔收。
[008-0835a]
客來分煑粥。米少熟熬油。清澹雖云苦。人前省告求。




我詩無造作。素性懶穿鑿。有漏即笊籬。大乘是井索。
吉凶可判然。何用求龜灼。問我西來意。檑槌研木杓。




熏風度竹林。戞戞吹我襟。閑坐無所事。靜聽流水音。
踑踞不循禮。放蕩空人心。異鳥莫能辯。來我頭上吟。




門前一溪水。屋後一林竹。三莖四莖斜。七莖八莖曲。
白日無空閑。清風常自足。老僧俗氣多。糞火煨蘿蔔。


訪古雲門



尋幽陟雲際。深處萬峰連。弔古興長歎。吟詩借舊聯。
烟炊香米飯。石瀉響山泉。嬴得雲遊[鴳-女+隹]。赤松時往還。


其二



乘興訪古寺。夤流憶舊遊。花香迷去路。鳥語勸歸休。
溪淺時閒釣。林深分外幽。渾忘來處樂。祇意守林丘。


和陶石簣遊雲門



若耶溪源似天墮。片片鱗紋孰為剉。溪上翁眼空四
海。窮年適足釣磯坐。水心灔澦何堅剛。一任古今風
雨磨。西子漫誇傾國姿。從來嬴得虗名大。


和徐霍桐



閒伴二三子。時同造物遊。雲過山錦繡。松引徑清幽。
[石*白-日+田/廾]古停殘炤。笻聲渡碧流。當年全盛日。應不讓瀛洲。


仲春寫懷


[008-0835b]


戞戞竹有聲。熏風滌我襟。罷書北窓下。閒步南山岑。
問彼名利客。誰思泉石心。仙禽解隨後。聽我逍遙吟。




淋淋三月雨。颼颼東北風。落梅堆滿地。凍木長新容。
最苦畬田父。開懷思蟄龍。老儂何所似。衲被煖烘烘。




雲門六座寺。幾個無事僧。拽杖勤登眺。狂心懶誦經。
前村梅吐蕚。北嶺鹿羣行。拍手供長嘯。𦕈然天地輕。


咏大參朱雲崢居士玉炤樓



越王城伴山水佳。大夫求靜厭喧譁。買園搆室遠朝
市。采藥尋薇却驕奢。三徑種菊復種柳。一泓鑿石栽
蓮花。東皐西峙分突屼。蒼松茂竹兩相誇。竹聲奏瑟
下秦女。松韻鳴琴擬伯牙。路僻不堪受車馬。溪深亦
頗通輕艖。耶溪遶砌傍樓出。古蹟人傳謝敷家。山水
豈減晉時美。文章獨顯明世華。不慚東坡賦赤壁。甞
惜太守咏瑯琊。瑯瑘若耶一山水。清濁高低不相似。
秦望嵯峨鑑水清。白泉涓涓流石蘂。溪嵐多半香爐
烟。歌聲應是采蓮女。蓮女妖嬈無比並。纖手摘菱弄
清泚。澄潭皓月兩相涵。麗珠走入晶盤裏。魚龍不知
水為命。誤隨老儂踏山徑。山徑迂迴轉若邪。逶迤偶
到長者家。朱門白壁天地別。云是朱君開別業。架上
詩書幾千卷。樓上青山有萬疊。修竹陰陰圍百畝。羣
峰磊磊座之右。主人好俠不倦客。金杯滿斟對飲酒。
不學池飲樹飲與席飲。只要吟詩一首酒一斗。酩酊
[008-0835c]
不覺月吐輝。笑尋歸路始分手。


過范雨亭別舘



携笻信步出東郭。正當日午度樵風。范君別業在何
處。人指[偲-心+各]仢清溪東。芙蓉燦燦兩岸映。籬槿叢叢覆
幽徑。金菊正肥長霜葩。芰荷消瘦老秋莖。轉入池亭
興展賖。洞天深處野人家。四山排闥非裝點。萬嶂千
巖若正邪。迤𨓦次第登高樓。凭空一眺豁胸眸。野田
千片飛白鷺。耶溪數道繞清流。至人能覓佳山水。臥
龍金谷豈相似。一一皆堪入畵圖。村庄處處清烟起。
金風陣陣響林麓。盡是蒼松與茂竹。下彼衛樂賽天
韶。大者嗚嗚小𠿗𠿗。主人好飲懶用杯。酒缸對酌醉
如泥。狼藉杯盤三灶烹。石牀斜臥如箕踞。夕陽西去
尋歸路。兩手扶笻懶擡步。路人笑我何猖狂。我笑路
人你不悟。


登香罏峰



短笻獨上香罏峰。逍遙不與人世同。壯哉天地一芥
子。廓落孤身等太空。逸翮如飛上霄漢。顛狂誤謂游
崆峒。倦行趺坐就磐石。玉樹奇花多玲瓏。石崖萬丈
不見底。蒼蘚磷磷清風起。小禽羊角入雲端。老儂衣
薄寒毛竪。烟嵐忽爾滿山谷。四面平鋪擬裀褥。仰看
紅日麗天心。人說雷雨過山腹。濃雲乍散續還斷。翠
靄欲流芳草綠。瀑布飛飛簾幕珠。山禽滑滑啼林麓。
鹿麋知我忘機者。馴遶左右伴幽獨。伴幽獨。吚吚如
訴還如哭。中心要見出世因。可惜時人不知福。
[008-0836a]


月夜即事



明月白如晝。偏爽幽人懷。朗然一吟賞。整裓幾徘徊。
溪聲清且寂。松影合還開。列坐青山伴。當空瀑布來。
石橋拳枕睡。游夢入天台。時逢二三叟。形古貌[懨-猒+火]偉。
談玄洞肺腑。開我積生迷。擕手道宿契。徐往不思回。
持笻渡石㵎。點破溪中苔。直上絕峰頂。頂上有瓊臺。
名花與茂竹。玉樹珊瑚柴。珍寶砌樓閣。瑤池珠翠培。
仙桃大如斗。神棗尺一枚。異味世無識。瓊漿琥珀杯。
高歌復長嘯。其樂真奇哉。欲別不忍去。又被鳥聲催。
醒來在橋上。再四自疑猜。不意此是夢。依依空抱腮。
尋思不可再。遐想何崔嵬。人事亦如此。得喪胡欣哀。


題石女峰



壁立無情似有情。不嫌風雨妬紅裙。從來無限風流
趣。豈肯輕身托與人。


老僧崖



補衲崖前立。繇來不計年。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傳。


聞吹桐



昨為尋梅出。今來探白蓂。草生鋪綠砌。花發滿空庭。
應律[厂@火]猶在。吹桐聲已聽。春情何太薄。不肯片時停。


山居雜咏



山居無長物。清風四時有。繩床和衲睡。不讓華山叟。




我詩有便宜。終不費心機。信口道長短。適意無是非。
如來釋迦老。孔子是仲尼。問我如何者。回他囉囉哩。
[008-0836b]




捫虱茅簷下。昏昏不舉頭。披衣仍曝日。白眼看王矦。




山居有何趣。幽獨勝塵寰。麋鹿常為伴。龍蛇辨不難。
舉槌呈覿面。搖拂過千山。問我西來意。酬他只指彈。




春到梅知早。因開隔歲花。暗香和月白。清影弄窓紗。
枯幹瓊枝發。騷人國色誇。此心無外慕。素質厭繁華。




東隣誰喧嘩。云是王大宅。昨夜生個兒。邀朋廣設席。
家私數百萬。靠托有所得。初觀似恩主。細看還是賊。




聞有烏先生。狀元十七八。翰林排位次。門第書科甲。
四十登三公。閻王已發帖。窮通在眼中。富貴如電爍。




西隣動哭聲。謂是母哭兒。兒方念三四。母已六十餘。
徒以兒可惜。安識自己癡。少年既已逝。老大欲何為。




丈夫志氣欲冲虗。纔有施為便不如。祇有山田堪屈
節。不妨腰膝軟如泥。




山居何所有。貧病老俱全。白髮嫌頻剃。緇衣恨易穿。
鍋炊無米粥。竹筧自來泉。抱病未為苦。清閑即是仙。



[008-0836c]


老儂一味懶。去住總無心。著韈不知倒。披衣失整襟。
閒來陟峰頂。足倦坐松陰。世事渾如夢。憑高望遠岑。




題詩寄寥寂。乘興步前廊。明月如有意。篩金落草堂。




欲入雲門路。沿谿一徑通。休教傍顧問。指點亂峰中。




芟草街除下。閒吟幾句詩。看心當動處。著意在忙時。
惜菊勤澆水。梳花摘故枝。子規聲太切。連呌我何如。




去古何其遠。山僧事送迎。清貧猶有辱。濁富且無驚。
佛祖尊王位。公卿重世名。先生五斗粟。下我水雲情。




開池不待月。畜水備澆蔬。抱甕雖云拙。消閒不可無。
天緣隨分足。物欲自相疎。不意夜來月。如同信使符。




我詩無巧句。摸寫實功夫。钁得一段地。種成兩樣蔬。
不栽[葸-十+夕]與韮。多半是葫蘆。擬學趙州老。譚禪只說無。




豬羊當用食。不食無冤儔。咂骨察其味。潛心觀所繇。
昔時食我肉。今世以身酬。兩足不肯避。四足欲何修。




自身如泡幻。常懷千載憂。妄心不能足。日夜思經求。
起屋七八透。買田千萬坵。神枯心思盡。病作臥床頭。
[008-0837a]
兒女滿堂屋。誰為展憐眸。分分皆力置。件件安可休。
雖死不能捨。願作護家狗。趨富拒貧賤。波波顧前後。
一朝筋力竭。厭我已老朽。將我烹之食。辜恩世無有。
隔生不復認。對面如千秋。父子情義絕。徒增兒女[仁-二+丸]。




金風乍作征人悲。野老朝陽補破衣。剪得浮霞修直
裰。袈裟又半逐雲飛。




簷前卒卒墮黃葉。窓裏貧僧愁更切。寒暑催遷不蹔
停。未明大事空叨呾。




水面優游意興多。何方漁曲暢婆娑。移舟棹打天邊
月。品笛聲沈水底歌。失宿江雛空露脛。逃鈎燒尾背
浮波。形容萬一無能補。難把餘情仔細哦。




聞道春郊多秀色。山翁拽杖印蒼苔。住觀繞岸楊初
綠。忽見平江鳥夜來風捲濤頭珠散雪。山浮水面碧
莊臺。龍魚跳躍烟波外。風雨相從笑滿腮。




野老山中但學孩。柴門終日未甞開。地罏火盡重增
炭。瓦權糧疎間雜䅘。鼾臥夢魂常自在。忘緣名利已
成[厂@火]。破衣懶向朝陽補。每把浮雲漫剪裁。


幽燕懷山中



山中多樂事。逈然異城郭。長年少閒事。白日多寂寞。
[008-0837b]
所樂無他伎。所貴無拘束。散步時獨吟。縱曠絕稜角。
為客樂不少。何意生煩惱。受用勝常時。未似山中好。
不見寒山子。願言寒山老。永無塵累牽。自謂可長保。
菓熟猿摘多。山深客過少。水清茶有味。葉墮風自掃。
携手招拾得。共返來時道。


偶述



獨住孤庵野水邊。頹儂爛倒一枯禪。身貧無衲為寒
計。赤體難遮却自然。


汎舟



獨向滄溟汎小舟。飄颻顛舞類狂鷗。道人活計隨時
度。那得塵寰萬斛愁。


數聲漁笛蓼花洲。撲面波瀾不自繇。唯我乍同蘋草
白。耽尋佳句滯中流。


漁家樂



家計一生非別有。孤身隨處甚逍遙。江魚村酒無餘
味。酣醉橫眠待日高。


綠楊蔭下攬孤舟。拳枕鼾眠萬慮休。醉醒移橈隨分
去。更無名利惑心頭。


柳綠桃紅映碧波。清閒無事且高歌。光陰有限休虗
度。慢酌寬懷學護鵞。


夜宿蘆汀晝出湘。人間浮利懶思量。直鈎不釣貪生
者。負命希求度渴腸。


虗利浮名久已休。禦寒不已葢羊裘。時人不識漁家
樂。却謂呈身衒漢矦。
[008-0837c]


龍山



偶然無事步高峰。極目雲山千萬重。隱隱村歌深樹
裏。漂漂漁泊澣波中。苔莊恠石龍形古。露滴蒼松[鴳-女+隹]
髮濃。為笑皤翁活計少。窮崖獨坐究心宗。


懷白公故墓



夕陽西下水茫然。流落江湖不記年。旅雁年來垂弔
淚。游人時至問先賢。斷[石*白-日+田/廾]有字應難識。荒草無端到
處延。不是聖朝留寵錫。幾無寒食楮飄錢。


村暮



牧童吹角過前溪。已覺殘陽墜隴西。野霧橫郊籠樹
色。哀猿尋穴遶山啼。滄浪漁曲沈波底。霄漢游禽歸
路迷。我向村墟閒步裏。却將天氣晚來題。


題廬山池寺四仙亭



撒手懸崖上。崢嶸似接天。逈然名利外。不與世相連。


題虎谿橋



昔年曾慕虎谿橋。千里驅馳不憚勞。莫謂靜修能却
死。也輸溪水到今朝。




擬歸去來辭



歸去來兮。未知曠劫之何依。恨無始之不悟。失善友
之提携。認色身為自己。執幻世為安居。虗生浪死。枉
受輪迴。縱貪嗔而造業。逐名利而空馳。苟悟榮華之
不實兮。棄朝堂而早歸。未諳身世之非真兮。猶繫縛
於子妻。縱逍遙以自適。樂田園兮娛嬉。豈其無常之
[008-0838a]
卒至。歲月之相催。𩯭紛紛兮霜雪堆。身漸漸兮容顏
頺。不覺五陰之前逝。豈識四大之分離。業識紛紛兮
不可得而主持。泉路茫茫兮知何處可依棲。家財縱
有兮焉帶。兒女雖孝兮何知。業隨身而自受。魂獨逝
以孤悽。胡為乎而不預覺。急發心而歸依。悟真如之
不變。何身世之可羈。識妄心之不有。了夢境之原虗
達法界平等兮。豈聖凡之可間。觀真性無生兮寧自
他之有殊。不去不來兮涅槃即是生死。不垢不淨兮
煩惱胡非菩提。如是乎若菱花之瀉影。歸去來猶日
月之東西。吾何知焉。惟知是而無疑。




良知歌



良知非是有知知。良知亦非無知知。知得有無知斯
在。直向有無中薦取。若謂有知見不圓。執著無知又
一偏。有無疊成六十二。欲了除是悟言前。悟言前。透
心法。日用了了惺惺著。待客迎賓出現成。何須百計
求方略。入斯門。得自在。神通應現週沙界。縱橫妙用
總無方。答話不須揀內外。饑便飡。睡便臥。行住坐臥
祇這箇。柳綠花紅三月天。世界拈來如許大。有等道
人彊作主。只管人前弄死語。顛拈倒用總不知。徒把
良知作規矩。有等道人恣彊辯。何曾夢見娘生面。出
語茫然混正邪。徒事規模執方便。不知性。迷自心。無
始劫來認識神。若教火內翻身後。未審那個是天真
解天真。識通變。入門便討公文[騇-古+一/心]。虗懸寶鑑定龍蛇。
[008-0838b]
慧劍高提光焰焰。不用思不用算。鳶飛魚躍道一貫。
良知良知若個知。知得良知金不換。


溺女歌王雲萊請



人間溺女自有因。非謂性僻殘親生。張家有女貌如
神。自幼護惜如珠珍。長大嫁與李家去。金箱連步珠
裝身。悶悶只嫌嫁資少。兄弟相看猶生嗔。歸來日夜
惟啼哭。父母不安倍珠玉。餘財使盡又無多。賣田賣
地兼賣僕。只要女心生歡喜。賣僕又恐女不足。嫁得
女家如石崇。不識自己已賣屋。滿得女意自身空。家
中大小吸清風。大怨小怨無日了。擬向女家養身老。
冷眼相看冷面打。茶飯三飡不甚飽。思量往日錯用
心。還是兒子是真親。天下無有不是父。兒子雖嗔不
甚怒。溺女還是溺女招。天神宜鑒溺女過。前人墮穽
後人防。致使溺女無控訴。


補孝歌有序



余曾祖千。身長九尺。父為虎擒。隣人報知。驚往救
父。打虎三拳。虎怒。爪傷祖面去。時陶君世芳聞於
府縣幾旌表有隣人王姓者為府吏。索銀于祖。祖
曰。有銀買孝子。不若買田遺子孫。繇是吏隱匿不
行。陶君有孝子歌隣人徧誦。年久稿遺不可得。予
因作補孝歌以誌其事。


聖世天下平。人物忘彼此。白晝虎臨村。咆哮喧天地。
虎無傷人心。人起逐虎意。人驚虎亦慌。吾祖不知避。
子聞父危難。竭誠忘生死。見父不見虎。顧親不顧己。
[008-0838c]
猛力石虎拳。怒爪傷身體。逐虎出墻外。負親歸家裏。
祇知父可救。不識脣露齒。服藥未有方。殷勤拜天地。
心誠佛亦靈。此際有神明。天賜父子全。共享有餘齡。
時有陶長者。具聞乞旌表。司府曾申文。吏弊不消繳。
長者歌徧傳。年久無尋討。我生何其晚。竟不得真稿。
因作補孝歌。後代因我識。若有知我心。續之不可失。


旅泊歌贈沈定凡號旅泊居士



君不見身心如幻復如電。蜉蝣天地若寄居。旅泊人
間無拘戀。明識娑婆不我家。安身自有空王殿。空王
殿。拈來一一有方便。縱橫逆順任施為。見聞知覺本
成現。兀兀騰騰總自然。好惡是非都不辨。天真自是
絕安排。略著思惟不可見。承願力。受付囑。示身此界
混愚俗。有財布施不憂貧。無事牽心便是福。富貴處
之如浮雲。妻拏爭礙空王腹。直將煩惱當菩提。誰羨
無生極樂國。行便吟。倦便坐。醉飽[鼻-丌+十-〡+儿*勾][鼻-丌+十-〡+儿*勾]只貪臥。懶將
名利掛[曷-曰/月]襟。夢中猶想陳摶做。脫巾露頂絕嫌疑。跣
足髼頭無禮數。或時白眼空四海。或時摩腹誇高大。
拄杖橫挑日月肩。眉毛牢把虗空鎻。乾坤撮來芥子
安。倒用顛拈無不可。嗟世人。識不破。橫搏四大成自
墮。夢眼睜開仔細看。父母未生誰是我。若教火內再
翻身。試問其間是甚麼。我將天地比此身。去來長短
無定真。或時一夢更三世。或時七日已千春。似有似
無似恍惚。誰生誰死誰昇沉。優游三界如旅泊。世間
若箇是知音會稽雲門湛然澄禪師語錄卷之八
[008-0839a]

No.1444-B會稽雲門湛然澄禪師塔銘



曹洞二十六世傳至慈舟。舟得一人曰澄公。是為湛
然和尚。師生有異徵。長而大目哆脣。直腸信口。頴悟
無礙。志求無上。初投玉峰。即儆勵晝夕。期參悟大事。
復見隱峰。峰示行住坐臥。但參念佛的是誰。三日夜
有省。而師自念彌勤。一切處精苦疑嘿。時年二十矣
及往妙峰剃染。諮決心要。脅不就席者三年。而難行
苦行。實於此時行之。乙酉。偶聞僧論傅大士法身偈。
便能記持經書。始解一切義理。然或數日不粒。而坐
參不倦。自誓必得乃已。因閱雪竇與僧論柏樹子話。
有行者頌曰。一免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
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師便能對機著語
及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乃大發明。從此於一切
公案了了。出語縱橫。不存軌則。而猶自謂所詣未極。
又三年庚寅。夜坐凝寂忽若虗空震絕須臾而甦。師
時年已三十矣。性根洞朗。言語契機。拈經示人。源派
洋溢。於諸佛事。不思而應。世共推之。以為大辯才焉。
慈舟說法於止風塗師至。舟曰。止風塗向青山近。越
王城伴滄海遙時如何。師曰。月穿潭底破。波斯不展
眉。舟又問洞上宗旨。師呈偈曰。五位君臣切要知。個
中何必待思惟。石女慣弄無針線。木偶能提化外機。
[008-0839b]
井底紅塵騰靄靄。山頭白浪滾飛飛。誕生本是無功
用。不覺天然得帝基。舟曰。語句綿密。不落終始。真當
家種草也。遂付法偈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吾
今授受時。大地為甘露。咄。五乳峰頭無鏃箭。射得南
方半個兒。師之授受若此。師甞歎末世佛法。大乘旨
趣無聞。著書若干篇。曰宗門或問。曰慨古錄。復著楞
嚴臆說。法華意語。金剛三昧經注。涅槃會疏。思益梵
天所問經解。語錄八卷。盛行於世。山東德王刺血寫
書。請師至府問道受戒。讚歎敬服。初時師詣雲棲蓮
池授具。池舉高峰海底泥牛話。師傍推出一僧云。大
眾證明。池頷之。其機用電捷若此。壬寅至都中。隨達
觀應劫。禪林有嚴色。師以平易簡亮。傾重一時。嵊縣
汝登周公。初請師就剡谿明心寺說法。翰林輝黃公。
用先吳公。魯唯張公。諸達官皆執弟子禮。請問法意。
翰林望齡陶公。舜鼎王公。[奭-人+大]齡陶公承[噗-口+火]祁公。承事
尤加敬切。時月川澄。達觀可。憨山清。聞谷印。諸知識
皆修敬讓。諸宰官請師。重修阿育王殿。市木閩還。航
海遇宼。聞師名。尋即懺罪。且授號矢護送。請築江塘。
而相力音聲。悉稱佛號。夷夏感悅。皆篤信禪宗云。時
人共為之語云。師現肉身渡生。方便善巧。應物時宜。
隨機暎徹。無上摩尼。全體直示。解與行符。名聞葢不
虗也。師名圓澄。嘉靖辛酉生會稽。姓夏氏。年六十有
六。僧臘四十有三。天啟丙寅。臘月初四日。化于紹興
府之天華寺。門人及遠近來者。哭師甚哀。山林震動。
[008-0839c]
奉全身塟于顯聖寺南。鉢盂山之陰而塔焉。後十年。
崇禎丙子春正月。居士丁元公持師行狀。見懿典求
銘。刻之山中。懿典拜而言曰。


聖朝尊尚佛法至矣。而禪學之弊。今且以合頭棒喝
為佛事。而視理義文。節為不足為。以支離偏見。為無
上悟門。而視三藏大典。為麤淺言句。以杜撰無理語
錄。為向上真詮。而視天下古今。為可欺誑。以私通賄
賂。為師資道合。而等授受於販漁。以夤緣達官為門
庭。而列寶座于權位。唯師嗣佛正傳。末法標榜。大振
洞宗。綱維後學。其卓絕不羣。遇人本色。實德實行。化
理嘉猷。東南一人而已。銘曰。


「 明星在宮
 山中大雄
 有口無舌
 三際真空
 嵩巖雪月
 震塞儵忽
 惟茲宗乘
 香雲地窣
 大哉慈舟
 廣運海秋
 龍摶金鳥
 截[纜-罩-卓]泥牛
 湛然清天
 旃檀布烟
 絕學無學
 馭航即安
 波風浩浩
 注溢匪造
 深壑委冥
 毒鼓震焯
 惟月之明
 枯木華芳
 亦如鍊師
 金成火忘
 弘願所現
 大覺如起
 肉身利行
 慈雲若水
 若水在天
 是為澤美
 和風帝前
 永師峙年」




賜進士第通議大夫恊理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
侍讀學士前翰林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右
春坊諭德中允贊善兼本院侍講修簡討直
起居注纂輯章奏管理文官
[008-0840a]
誥敕
正史纂修官陳懿典薰沐頓首拜撰

No.1444-C會稽雲門湛然澄禪師塔銘



師名圓澄。字湛然。別號散木道人。會稽東關夏氏子。
祖千。打虎捄父。邑中推為孝子。師生而頴悟。具辯才。
觸事解了。性不覊。雖人所苦難賤簡事。率躬親無所
諱憚。父時產落。徙居蔣家山為郵卒自活。老且病。師
年纔十一二。即代其役。持檄往來數十里間。不避風
雨寒暑。夜穿虎豹之羣。亦不懾也。親沒。乃求度世。往
臥僧寮中。有鬼撼其床榦。累囑之不肯去。師曰。山鬼
伎倆止此矣。遂鼾睡達旦。去依玉峰。師始習文義。次
依隱峰師。時祖庭荒寂越中衲子。初未有問祖師西
來意云何者。峰稍通其旨。見師應對敏捷。乃曰。是兒
似可參禪。師忽聞參禪字。如逃虗人聆親舊謦欵其
側。身心踴躍。不能自己。每欲置問。而苦無下口。恍惚
經七日。猛入室叩請。峰曰。但看取念佛是誰。師於是
刻刻提持。𥨊食俱廢。經三日。方禮經次。頓覺有省。趨
似峰。峰曰。似則似。是則未是。師㦬懡而退。一似有物
礙膺。茹吐不得者。行坐惝恍。眾謂其癡。如是者三年。
萬曆甲申時。年二十四。乃詣天荒山。投妙峰師。峰為
祝髮。圓僧相。時冬月寒甚。體無複裩。而通昔參叩。未
甞就枕。明年採茶於葉家山。聞僧誦傅大士法身偈。
[008-0840b]
於是礙膺之物。為之脫然。然能茹之不能吐也。入郡
城分衛。受戒於雲棲還。以高峰海底泥牛話。叩南宗
師。宗越所推。為宗門老宿也。舉未竟。宗厲聲一喝。師
點頭而已。掩關於天妃宮三年。閱雪竇與僧論柏樹
子因緣。自是始解下語。又掩關寶林寺三年。憶與錦
堂師。論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始豁然。無復疑滯。乃
頌曰。舉一舉二別端倪。個裏曾無是與非。雪曲調高
人會少。獨許韶陽和得齊。二老何曾動舌。諸方浪自
攢眉。擬意[鷂-缶+工/山]過新羅。刻舟求劒原迷。又頌雲門十五
日話。自是出語。皆能脫去窠臼。不存軌則矣。住止風
庵。與南宗晨夕究竟。時慈舟師自少林來。為南宗同
門友。因請憩錫。師以所悟求證。兼聞洞下宗旨。呈偈
相印可。遂定師資之禮焉。至京師。與達觀。月川。諸大
老。分道揚鑣。未甞少讓。諸師亦斂袵稱歎。生平不為
律縛。脫略軌儀。從前所為。一不覆藏。腸直如弦。舌快
如矢。遇人無貴賤新故。皆以本色語相鉗錘。雜以諧
調。未甞有所揀擇。諸方頗有少叢林之譏。然識者自
貴尚之。不以率故貶其道價也。中年以來。耳根幾斷。
而應機迅捷。受命如響。所交縉紳。皆當代名士。而與
余兄弟特善。所以獲管窺茲事。得師力為多。得法後
踞講席者。凡四十餘。開堂說法凡六。其嗣法者六人。
為明懷。明盂。明方。明澓。明有。明雪。皆能舉揚宗乘。為
後來眼目。所著有宗門或問。慨古錄。若干卷。思益簡
註。楞嚴臆說。法華意語。若干卷。會涅槃疏。金剛三昧
[008-0840c]
註。若干卷。及門人所記法語。若干卷。皆行於世。晚年
頗崇有為。見人即勸行施。曰吾將究竟檀波羅蜜。具
足功德法財。然後已。余見每調之。師厲聲曰。子一毛
尚不肯落。乃欲開大口瞞人天耶。余笑曰。昔黃龍設
三關。不若吾師一關之難度也。所修大剎凡五。治石
塘。自西陵至㠙曹。二壩為里。凡一百六十。建亭橋凡
幾。凡可利濟有情。無不從事。末復欲修鄮山阿育王
寺。資已具。屬順世乃已。弟子明敬始克成之。師於嘉
靖辛酉八月五日。生於東關。兒時常游戲天華寺之
廢址。時其地已歸勢人。師每發願[懨-猒+火]復。既得法已。游
行於四方。未暇及也。余兄女。女章氏者。早[婺-矛+牙]。捐資贖
以為寺。寺成以奉師。天啟丙寅秋。講法華於華嚴寺。
十二月四日期畢。至天華為眾小參。因示微疾。遂逝。
豈昔人所稱葉落歸根者耶。享年六十有六。僧臘四
十三。門人迎遺蛻塔于顯聖寺南山。師手所定也。其
弟子明懷譜師遺事。請銘於[奭-人+大]齡。會[奭-人+大]齡方宦游嶺
南。久未屬草。洎歸而懷亦順世。適明方繼主天華。法
席。明雪分化弁山。復以塔銘為請。因以平昔所聞。攷
諸年譜。敘而銘之。銘曰。


「 森羅萬象
 一法所印
 孰佩其符
 以揚正令
 大末緣火
 蟭螟巢空
 往寧有至
 來亦無從
 曹源一滴
 巨浪滔天
 即心即佛
 語直而圓
 窮其變相
 千七百則
 如開武庫
 滿貯矛戟
 試拈寸刃
 便可殺人
 束而不御
 徒手逡巡
[008-0841a]
 堂堂澄師
 隆頂秀目
 周雲四垂
 詎階尺木
 曹溪耶溪
 異流同源
 寄跡洞下
 非有專門
 䟦難陀龍
 無耳而聽
 師之圓通
 於是乎證
 玉笥嶪嶪
 花宮四敷
 逶夷南岡
 吉祥所儲
 慧日既匿
 靈炬俄隕
 庸庸攸灼
 緒弗其燼
 後千萬年
 不替引之」



崇禎癸酉歲佛成道日柴桑居士陶[奭-人+大]齡謹識

No.1444-D會稽雲門湛然澄禪師行狀



師名圓澄。字湛然。別號散木道人。會稽夏氏子也。父
名世瑞。號鏡軒。母顧氏。宋英公竦之裔。南渡有安奇
駙馬者。所自祖也。母夢僧而娠。十有四月生。七日啼
不止。有僧過之囑云。自誓不昧。止宿於此。啼作麼。遂
不復啼。長而大目昂鼻。哆脣露齒。直腸信口。年十七
喪父。十九喪母。窶甚充郵卒。因錯投公牒。被攝懼辱
自投于江。漂流數里。漁者救行。澤中遇一僧。目之云。
是能出家。有大用。師即求度出世。往臥僧寮中。有多
鬼撼其牀𠏉。屢囑之。不肯去。師謂山鬼伎倆止此。竟
鼾睡旦去投玉峰師。充圊頭。始習文義。一日入方丈
求授經。玉叱曰。丁字不識。不作苦行。求甚麼經。師曰。
尚求參悟大事。何況區區文字。玉異之。付法華經曰。
此諸佛骨髓。珍重熟讀。自有得。隨訪隱峰師。隱器之
[008-0841b]
對眾云。此子可參禪。師遂求示。隱曰。行住坐臥。但參
念佛的是誰。三日夜有省。知法不假他求。趨似隱。隱
曰。似則也似。是則未是。且一切處疑嘿著。時年二十
矣。壬午。往天荒山。妙峰和尚處剃染。懇求要訣。峰唯
指念佛。冬無複裩。而通宵參究。未甞就枕。三年充圊
頭。行難行苦行。乙酉。葉家山聞二僧論傅大士法身
偈。便能記持經書。解一切道理。往北塔寺不納。遜居
荒廟中。五日不粒。坐參不倦。詣雲棲。求蓮池大師授
具。還訪南宗師。入門便問曰。海底泥牛[啣-止+山]月走。是甚
麼意。宗一喝。師不能答。遂憤然曰。不悟不休。即於天
妃宮。掩關三年。不發一語。偶閱語錄。至雪竇與僧論
柏樹子話。有行者頌曰。一免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
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師便能
轉機著語。又因燈滅。隔窓取火有省。隨頌一首。令呈
南。南曰。我道他是個人。猶作如是去就耶。師聞復令
請益。南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參。師於此漸入。一
日憶乾峰和尚舉一不得舉二話。遂豁然無疑。頌曰。
舉一舉二別端倪。個裏元無是與非。雪曲調高人會
少。獨許韶陽和得齊。二老何曾動舌。諸方浪自攢眉。
擬議[鷂-缶+工/山]過新羅。刻舟求劒元迷。又頌雲門十五日話
曰。日日犯土黃。日日是好日。鐵蒺藜兮無孔笛。分付
禪和莫近前。擬議須教性命失。從此于海底泥牛話。
及諸誵訛公案。一切了了。出語皆脫窠臼。不存軌則
矣。啟關參錦堂和尚。錦大賞曰。宗門寥落極矣。再振
[008-0841c]
之者。非子而誰。時戊子歲也。又二年。一夜靜坐凝寂。
忽若虗空霹[靂-秝+林]。聲震大地。須臾而甦。遍體汗釋。如脫
重擔。此庚寅七月二十一日也。時師年已三十矣。性
根洞朗。言語契機。於諸佛事。不思議應。於諸經旨。玄
會徹微。詣雲棲蓮池大師。一日舉高峰海底泥牛話。
師推出傍僧曰。大眾證明。大師頷之。又火浴僧回。大
師問。亡僧遷化後。向甚麼處去。眾著語皆不契。師出
云。謝和尚罣念。大師休去。既還越。日乞食。暮宿塔山
金剛神脚下。時大學士金庭朱公。太史石簣陶公。太
學𤀹元張公。同游應天塔下寶林寺。至天王殿。聞鼾
[鼻-丌+十-〡+儿*勾]聲。使覺之。問曰何人。師曰。無事僧也。諸公與酬問
數語。相謂曰。語淡而味永。高人也。揖師問依止何所。
師曰。饑則化飯喫。倦則此地打眠耳。諸公共葺靜室
以居。師一日靜坐。忽如冷水潑身。詩偈如泉涌。自念
曰。此聰明境耳。時己丑春也。自此囊錐漸露。賢士大
夫爭重之。萬曆十九年辛卯。慈舟和尚謁普陀回。至
紹興憩大善寺。幻休和尚子。洞宗嫡嗣也。黃兩高居
士。請於止風塗說法。師趨座呈所見求證。舟問曰。止
風塗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滄海遙時如何。師曰。月穿
潭底破。波斯不轉眉。舟又問洞上宗旨。師呈偈曰。五
位君臣切要知。個中何必待思惟。石女慣弄無鍼線。
木偶能提化外機。井底紅塵騰靄靄。山頭白浪滾飛
飛。誕生本是無功用。不覺天然得帝基。舟曰。語句綿
密。不落終始。真當家種草也。遂召入室印證。復曰。汝
[008-0842a]
後鼓兩片唇皮。截斷天下人舌頭有分在。即付法偈
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吾今授受時。大地為甘
露。咄。五乳峰前無鏃箭。射得南方半個兒。師始匡徒
說法。稱人天師也。師生而頴悟。具大辯才。觸事了了。
性不覊滯。雖人所苦難賤簡事。率躬親無所諱憚。生
平所為。一不覆藏。遇人無貴賤親故。皆以本色語相
鉗錘。中年以來。病患耳根幾斷。而應機迅捷。受命如
響。壬寅入京。值達觀大師應劫。禪林有嚴色。師以平
易簡亮。推重一時。黃袁陶諸公卿。皆及門請教。冠葢
傾都市。而師絕不以為意。一日達觀大師同月川法
師。陶石簣黃慎軒兩太史。左心源曾仲水米友石諸
公。嘉熈寺翫月次。慎軒臥問。馬祖翫月因緣。師曰。汝
臥我立。不得為汝說法。慎軒亟起謝過。月師云。內翰
錯過了也。達師云。我下語不及此公。又僧[鴳-女+隹]林參達
觀大師。大師曰。你信得及麼。林曰。信得及。大師云。既
信得及。可將法華經拋在尿桶內得麼。林如所言。諸
方疑駭。後師特往問林。林云。實有此事。師曰。你當時
見何道理。便恁麼來。林曰。我忽憶善財參勝熱婆羅
門因緣。便乃如此。師云。如今還有疑否。林曰。此是地
獄之因。豈得無疑。師曰。我今問你。你須實答。汝信得
及否。林曰。信得及。師曰。汝真信得及否。林曰。真信得
及。師曰。真信得及。割取頭來。林不知所措。師便喝。尋
還越。請開法者日益盛。己未山東德王。刺血寫書。請
師至府。殷勤修敬問道受戒。師至杭州。聞谷師慧聞
[008-0842b]
師等數員知識法師。及諸縉紳護法。各命侍者。持柬
迎師。慧聞法師柬內云。今日大眾要與和尚作家相
見。和尚若來。已墮情識。和尚不來。猶缺慈悲。師閱畢。
即將眾柬一齊扯碎。正色厲聲云。這些客作漢。敢於
老僧處納敗闕耶。師至即陞堂正立。慧云。和尚莫要
般門弄斧。師與一掌云。速道速道。慧無語。師曰。死漢。
聞谷師遂率眾作禮。丙寅臘月。於顯聖寺。呼大眾前
作付囑語。初四日至天華寺上堂。明智出眾禮師。白
往九華。師曰。汝去。老僧即今起程。語畢。復為眾語。至
夜分丑時。右脇示寂。門人迎全身。至顯聖寺。龕三年。
丁卯。塔於寺南鉢盂山之陰。師生於嘉靖辛酉歲八
月五日寅時。住世六十有六。臘四十有三。上堂開法
會六。初壽興寺。次雲門廣孝寺。次徑山觀音殿。即古
千僧閣。次嘉興東塔寺。次雲門顯聖寺。次紹興天華
寺。講演經論會四十餘。初周海門居士請於剡谿明
心寺。次顯聖寺。次張太學宅中。次山陰壽聖寺。次梅
墅彌陀庵。次上虞百官陽草偃。次下心壩。次寶林寺。
次秀水石佛寺。次海鹽天寧寺。次嘉興東塔寺。次顯
聖寺。次蕭山關王廟。次顯聖寺。次紹興大善寺。次顯
聖寺。次顯聖寺。次南京圓覺禪院。次延壽寺。次崑山
一宿庵。次紹興天華寺。次湖州道場山。次紹興華嚴
寺等處。師頌五位偏正曰。正中偏。啞子喫苦向誰言。
開口已招人貶笑。祇應肚裏哭蒼天。偏中正。物物頭
頭行正令。信手拈來用得親。擬欲求玄俱是病。正中
[008-0842c]
來。云何石女也懷胎。天明生個白頭子。九月楊花遍
地開。偏中至。狹路相逢不須避。線去鍼來本自然。目
擊道存兩會意。兼中到。動靜不分真個妙。著衣喫飯
本尋常。却似大蟲裹紙帽。又三玄三要頌曰。老儂不
識字。錯讀己已巳。去問大大人。答我渠似你。師甞歎
末世佛法。大乘旨趣無聞。著楞嚴臆說。法華意語。金
剛三昧經注。涅槃會疏。思益梵天所問經解。陶太史
請注。又宗門或問。慨古錄等。語錄八卷。行世。付法弟
子。指南明徹。麥浪明懷。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爾密明
澓。曇茂李黃葉。具足明有。瑞白明雪。無學能幻。居士
雁田柳湞。參學如天倪明聞。香幢明海。柱石明梁等。
其餘印心者。林下水邊。繼起未艾。洞上逆流。汪洋無
既。復有久依法席。去而嗣臨濟。稱雄彼宗者。亦皆受
法乳恩知所報者也。師于一切利益之事。無不具行。
若築石塘。自西興抵曹娥二百餘里。若剡谿南下。至
濠而勢逼。流沙停漲。水勢日西。齧會稽日受築塘之
苦。師白當事者令剷去沙洲。水乃漸伏。若修阿育王
殿。市木閩還。航海遇𡨥。聞師名即懺罪。且授號矢護
送。若越城戒珠寺鐵鑄佛像。葺前殿。若徑山造彌陀
佛。若山陰修柯橋融光寺。并佛菩薩像。若修東關大
石佛殿。若長慶寺造羅漢像。若錢塘江湄建茶亭。并
渡船。若𦦨口施食。水陸放救生命。又若為夏氏置饗
祀田等。不可悉紀。不肖丁元公奉教有年。備聞行事。
敢述斯錄。冀名達手。銘筆傳馨。謹狀。
[008-0843a]

附文


No.1444-附a禪宗或問自序



夫如來出世以大事為本懷。諸祖相傳惟真心為究
竟。良由曲高和寡。十地尚乃魂驚。旨直言深。上慢多
生退屈。是以長者著敝垢之衣而語諸窮子。大士示
眇目之相而同號作人。方便二十餘年。始得心相體
信。然則蒙授不退之記。猶迷直指之宗。所以揭示於
百萬眾前。惟迦葉一人而已。千年之下教法始傳我
土。遐邇之間性相自相矛盾。豈意人根淺薄不能玅
悟佳猷。多崇乾慧一槩墮於見坑。各擅化門多方執
成邪謬葛藤窠。經絡識心是非窟埋沉情解。於是達
磨大師得得遠來。開示上乘一心。掃除名相。呵斥邪
修。奈何人未之信。九年冷坐。旁起妬心服毒六番。知
音始遇。其猶刖足之卞璧。按劍之隋珠。尊貴無雙致
生難認。自後諸師極力弘揚此道。語錄多所不聞。獨
永明大師撮宗鏡百卷。羅三藏之靈文。明教和尚集
輔教一篇。括百家之異說。莫不盡善盡美。曲委萬途
示諸指掌顯然了解。惜乎文言浩博。淺昧難知。故予
於對客之際。少欵清談輙呈管見。如將盃杓擬測天
[008-0843b]
池。不意柳子朱子輩集以成帙。雖非攘羊之直。毋乃
家醜自揚。諸方後學初機聊資鞭影。高明遠識希冀
指南。可謂同體佛心用垂來鑑。若也因指見月則滿
目具陳何妨文字。藉語知心則全體擔當悟必有由。
所以酒樓前洞明祖意。俚語可憑。肉案頭玅契佛心。
村言不廢。實乃得之在己。見聞知覺尚且無名。失之
由緣。邪正是非必須辨白。自惟出佛身血。懺悔無門。
頗諒襯凳之勤不加深誚。


明會稽雲門顯聖寺住持嗣祖沙門圓澄撰

No.1444-附雲門顯聖寺散木禪師宗門或問


會稽歇庵居士 陶望齡 校正
參學門人 柳湞
朱嘉謨 編


乙未四月念日有客過訪。縱譚樂甚。不覺話及宗
門中事。


客驚悸起問如獲故物。謂師云。參禪為脩行之要。
何以諸方或云念佛為徑超之旨。或云持呪為獨
脫之門。廼至看教誦經作福禮拜各分戶庭。是非
[008-0843c]
互立。請師決之。開後學之重昏。為法門之寶鑑。


答曰。據佛化門一一無非正教。然則大小殊途。頓漸
成異。不分而分。非異而異。子欲委悉。須審發心。為復
因念佛發心耶。因持呪發心耶。乃至看教誦經發心
耶。曰。吾發心者非持呪看教誦經發心。何以故。某在
家初不知有此等法門脩持。亦不因念佛發心。何則
在俗亦已念佛。但不知生死。故我發心耳。曰。然如子
所言生死者。古云心迷則生死始。心悟則輪迴息。子
為生死發心。當知參禪為脩行之要。其餘不待辨而
釋然矣。何則。念佛者念此心也。看教者辨此心也。持
呪者護此心也。參禪者參此心也。雖則同證此心為
本。良由餘門漸而非頓。參禪頓而非漸。所以云。直指
人心見性成佛。又云。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
是以諸方說漸說頓。少林得皮得髓。得失同異。自可
分也。


客曰。參禪之要。以何為入手之門。


答曰。參禪無別奇特。但於生死之心真切用力。便是
入手之門。何則。子所謂生死者。只如古人道。生從何
來。死從何往。能無疑否。曰此無疑耳。曰何謂無疑。曰
我見楞嚴經曰。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
妄想。想相為身。是知生從不覺而生。又云。世界眾生
業果三種妄緣和合而生。緣散則滅。各循本因。受報
好醜。生死死生。曾無有息。所以若人命終善惡境現。
隨業受生。是知死隨報感而往。何疑之有也。予曰。子
[008-0844a]
知生死而不知無生死也。不覺而生妄也。隨業而往
亦妄也。如此以為無疑者。何以聖賢出興[逅-口+巿]相告報。
斷生死入涅槃。絕輪迴證解脫。是豈欺我哉。曰何謂
無生死耶。予曰。如經所云則妄色出于頑空。頑空出
於晦昧。晦昧出于不覺。未審不覺出于何也。不覺因
覺。豈有無因而有不覺者乎。子能知此則輪迴息。迷
此則生死始。究此為發心之本。悟此為入道之要。只
此便是參禪下手之門。豈別有所謂參禪乎。非特學
者以究心為本。諸佛出世亦以此為要。所以經云。諸
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故弘傳序云。妙
法蓮華經者。諸佛降靈之本致也。是佛出世四十九
年說法三百六十五會。其間大小偏圓隱顯秘密莫
有不指歸一心。故曰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自佛
初生便云。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已露這箇消息了也。
至乎覩星悟道乃云。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良由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便乃向鹿野苑中雙垂二
相。廣轉法輪。良由小機不堪。隱勝現劣。巧說三乘。雖
得法華圓入佛乘。猶涉言詮。未為究竟。直至拈花示
眾。迦葉破顏。方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一相無
相。付囑大迦葉。展轉相承。西天四七。唐土二三。以至
天下老和尚以心印心。祖祖密付。其間或有往他國
而求嗣。入深山而尋徒。或傳衣而罹難。或航海而傳
宗。或斷臂以求自心。或痛心而憂絕嗣。如是者十死
九生。孜孜護持。豈非佛祖欲眾生究心為本也。
[008-0844b]


客曰。如來胡不直指明心入道。何以却說三學萬
行之門疑惑後學。佛心當不其然。


答曰。佛本欲以一乘化眾生無有餘門。故曰若以小
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良由小
機不堪。三七思維。循諸方便。故曰我若讚佛乘。眾生
沒在苦。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
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亦應說三乘。作是
思維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諭我。善哉釋迦文。第一
之導師。是知三乘是權。一乘是實。一乘豈非一心也。
故楞伽曰。欲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故如來雖則權
說三乘。終歸真實。故法華曰。是法於久後。要當說真
實。真實離於文字。非究心親證之指。其他孰能知之。


客曰。究心為入道徑旨。何以從上先德或看教明
心。或誦經悟道。乃至念佛持呪廣興福緣種種行
門各各解脫。彼則何也。


予曰。此是如來神力方便之所建立。經不云乎。時諸
佛世尊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但云助不云正。旨
甚明矣。予非臆說。楞嚴云。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若論漸則諸門無不圓通。若取頓須求直指。故經云。
聖性無不通。逆順皆方便。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盖音塵圓消離于生滅。可為悟心之門。是知諸皆方
便。惟悟心為能得也。


客曰。師引二十五圓通證成。則知餘皆方便。不再
疑也。柰何彼中以觀音當機耳根為教體。師以迦
[008-0844c]
葉親承悟心為緊務。是二者勢相矛盾。未審如何
會入。


答。彼中正陳方便。作教家之標的。此則直究自心。乃
入道之弘規。觀音雖述耳根圓通。其入由於聞思三
慧。故云彼佛教我從聞思脩入三摩地。迦葉雖欵意
根得道。傳法實由示眾拈花。故曰正法眼藏用付迦
葉。然非觀音毋以顯頓漸之門。非迦葉毋以弘徑直
之旨。如是則觀音示能入之宗。迦葉傳所歸之趣。是
二者如動靜之不能離也。子毋以是非自負。唐喪光
陰。但崇參叩。入有因緣。如香岩擊竹。靈雲見桃。玄沙
祝指。溈山撥火。是等於十八界悟道。莫不皆從參叩
而得也。故云。有疑有悟。不疑不悟。儒云。用力之久。一
旦豁然。當深信焉。以是而知。二十五聖所脩之法皆
方便。而遲速成其異矣。二十五聖所獲之果皆自心。
而淺深所以別也。然達磨之宗出於淺深遲速之外。
故云教外別傳。實為尊貴。非易聞耳。


客曰。近來知識例云。欲明心地須當廣愽教乘。依
教脩行方離魔業。若不識教盡屬盲脩。師云究心
不在看教。得不悖於理也。


答曰。子不聞佛呵阿難云。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
積劫多聞。不能免離摩登伽難。又汝雖歷劫憶持十
方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脩無漏業。遠離世間憎
愛二苦。又云。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返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又古云。千劫學定不如一日學慧。千劫
[008-0845a]
學慧不如一日學道。惟則老人曰。結責多聞勸脩無
漏。如是等語非一經一教所載。子胡不之信。却云必
須識教修行。不爾則盲脩無用。此真閭巷之談耳。不
然則六祖非得髓之徒。神秀為的傳之嗣。今之識教
者豈有過于德山。此老初云。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
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惟我知焉。出家兒。千劫
學佛細行。萬劫學佛威儀。不得成佛。南方一類魔子
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窠穴。絕其狐種。
遂擔鈔疏出蜀。路逢婆子買點心。婆指擔曰這箇是
甚麼文字。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曰金剛經。婆曰。
某有一問答。道得則施與點心。若道不得且請別買。
曰但問。婆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
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箇心。德山杜口無言。便覺鋒
銳稍挫。婆指見龍潭。聽法夜深。潭曰胡不放參去。德
曰外面黑不可去。潭燃紙燭與之。德方接過手。潭與
之吹滅。德山豁然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恁麼道理
便什麼。德曰自今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次日堆
疏鈔于法堂。手執炬曰。窮諸玄辨。似一毫入于大虗。
竭世樞機。如一滴投于巨壑。焚之。夫悟心可以焚疏。
則脩心不在識教。不待辨而明矣。


客曰。從上禪德說法如雷奔電掃。對機似風捲星
馳。豈有不從愽學強記而得。否則何由使之然也。


答曰。寶藏論云。愽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隣。過此二者
謂之真過。絕學尚謂之隣。豈愽學而可凝哉。香岩大
[008-0845b]
師在百丈會中強記第一。答十答百曾無擬滯。溈山
問曰。我不問子禪。不問子道。但向父母未生前道取
一句看。岩默然不能加答。曰却請和尚道。溈曰。我道
得是我的三昧。於汝有何交涉。岩退省舊日所看之
書。並無一句答得。遂焚書籍。乃云。今生不做學佛法
僧也。休止白崖山三載。一日出垢。拾瓦礫拋之。擊竹
作聲。豁然大悟。遂作偈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脩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踪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上白溈山。山曰子徹也。仰
山曰。不然。此心機意識著述所成。更作一偈看。岩復
作一偈。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
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
禪未夢見在。岩復作偈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
不會。別喚沙彌。仰曰且喜師弟會祖師禪也。溈曰不
可更道意識著述也。且道此事若在愽學。為什麼當
時答不得。若不待悟明。後來為什麼連難無疑。古云。
壺中有世界。別是一乾坤。斯言信矣。故六祖云。道在
心悟。何關文字。且如一人看書。得曉一[邱-丘+看-目]之景致。所
謂某山某塔某寺無不備識。人或問之。未必不指東
為西喚南作北。還他當地小兒初不識字人。或問之。
彼答一一諦實一一無差。愽學耶。強記耶。辨才耶。聖
智耶。以其親見故也。是二人較之。不啻霄壤明矣。子
謂悟心須籍愽學。則小兒焉能指路。故云。只恐不是
佛。是佛何愁不解語。
[008-0845c]


客曰。上古禪德。祖祖相承師師密印。故可印證自
心。近來末法澆漓。師承少遇。倘得悟心。誰為印證。


答曰。譬如有人久忘故物。一日忽憶尋覔不已。倘或
得見疑惑氷消。是人更欲求別人證否。又如演若達
多怖頭狂走。忽然狂息見頭如故。豈有更欲問人此
是我頭耶非我頭耶。若欲更問。何異于狂。本分自心
如能得悟。豈有更欲求人證許方乃消疑耳。如玄沙
出嶺參禪。偶傷足指。作念云。是身無我。痛從何來。是
身是苦。畢竟無生。休休。遂回雪峰。峯問曰。備闍黎。何
不遍參去。沙答曰。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峰
然其語。不聞玄沙欲求人印證者也。寶壽隔江見歸
宗。宗以扇招之。壽則橫趨而去。宗復召之。壽竟不回
顧。寶壽胡不過江求證。或謂三祖不見二祖。但悟得
二祖安心因緣乃繼祖燈。故法華云。後世無佛。若見
此經。則為見佛。大丈夫漢當自強其道。豈愁無人印
證。況祖師機緣語錄俻載方冊。皆可鏡心。故郁山主
等未聞其有印證之師。會元亦收于祖錄。可不知乎。


客曰。若然者。何玄䇿對智煌禪師曰。空劫已前。無
師自悟即得。空劫已後。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
復何謂也。


答曰。彼時有師不求印證固非也。此時無師而不欲
學者亦非也。空劫無佛可也。末法無師亦可也。無佛
無師言異而義一。時別而心同。比夫人之幼而無力。
須得父母看成。倘幼而喪親者。為復自成其身而創
[008-0846a]
立家業耶。為復自棄其生而付諸水火耶。歷觀古人
立大功業者。多有幼而無怙長而自成其身。豈曰無
親而不欲全其生。


客曰。佛在時諸大聲聞尚然得少為足。乃至邪悟
邪脩。佛莫之救。況末法無師。得無悞耶。


答曰。此非真人之所為也。彼大聲聞正恐後世不知
學道分齊。故乃興權啟發未悟。法華云。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可謂打鼓弄琵琶。相逢一會家。若謂聲
聞實乃如此。豈非謗耶。譬有人失却一兩金。各處尋
獲。或別得三五數乃至九錢九分。不見本金。是人能
息其心否。曰。是人不得本金。終不能息。予曰。然。若能
見其原金。則尋覔之心不求息而自息矣。何況妙明
元心不獲妙悟。中間豈能自息疑心。如獲真正悟明。
然後考諸方冊了了無疑。如鏡照鏡。似心合心。豈有
不知其時者哉。古人云。萬象之中獨現身。惟人自肯
乃方親。當初謬向途中覔今。日方知火裡氷。可以決
疑矣。


客曰。據師所論。學道不在多聞。悟心不愁無證。於
理頗當。何以前來引古云。千劫學定不如一日學
慧。千劫學慧不如一日學道。則定慧當非正脩之
門矣。何以法華曰。如來所得法。定慧力莊嚴。又古
人云。定慧二門。如車之二輪。鳥之二羽。苟缺一則
不免其顛仆。脩心離於定慧。恐不能入于菩提之
鄉。義同撥無。予實疑也。
[008-0846b]


答曰。如悟自心。此心即定即慧。非心外別有所謂定
慧也。何則。定慧乃是無相之門。心外無定。定外無心。
乃至慧外無心。心外無慧。若以相求。便屬邪道。所以
金剛云。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
羅蜜。豈別有定慧待汝脩也。譬如空之虗洞。妙含萬
象。非無象外之空。實無空外之象。須知即空即象。即
象即空。豈別有所謂空。別有所謂象也。故六祖云。但
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若見性則禪定解脫皆舉之
矣。


客曰。若然。則所謂戒。所謂定與慧。皆虗名耶。不必
諦信。


答曰。非謂虗有其名而不必信之。但因百千異號同
具本心。所以云。設事有千差。合理還歸一。當時世尊
因權教菩薩乃至有學聲聞等迷理失事。故將一大
乘分別說三。後來法華會權入實。拂其羊鹿牛名。惟
一大乘。等賜諸子。猶涉名言。直至拈花始稱本懷。當
是時。所謂心性亦無著脚處。何況其他焉。有拂位而
不拂法乎。所以道至忘言則全體戒定慧。豈謂無戒
定慧耶。何則。譬如有人不識耳目。問諸別人何者是
耳何者是目。彼人報曰。見者是目。聞者是耳。其人當
以因見識目。因聞悟耳。不可執其所見所聞以為自
己之耳目也。何以故。自眼不能自見。自耳不能自聞。
聞見因塵。認緣失真。得無悞耶。如能返觀無見無聞。
方是真識耳目。則全見全聞曾非外物。豈謂無見聞
[008-0846c]
耶。


客曰。悟心便全體戒定慧。於理或當。若不廣集福
德。烏得便同於佛。況我世尊脩六度行各五百生。
方名滿足。其餘難行苦行不可具舉。


答曰。如來福德者乃無為相也。若有為相者乃人天
果報。所以經云。若住於相行于布施。如人入暗即無
所見。若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又云。忍辱波羅密即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
密。是知如來六度皆無為相也。又玄覺曰。住相布施
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
不如意。爭是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若無為
實相之門非悟心頓超之旨。吾不知也。


客曰。若然。則不必脩於六度萬行。但直究自心。是
不。


答曰。非謂離于六度萬行而別有究心也。六度萬行
即是究心之旨。何則。若以分別心而取彼非此是。只
此是名有為。但行於六度萬行不起著心。取捨兩忘。
直入無為。此真脩六度萬行者也。所以經云。菩薩所
作福德不應貪著。若也起心作念。我當脩于六度。我
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若也作念不必脩於六度
萬行。直究自心便得成佛。是人大失善利。非佛種也。
何則。聲聞不脩六度萬行。故不能證于無上菩提。所
以迦葉云。見是菩薩不可思議法門。我等聲聞祇應
號泣。聲振三千大千世界。古人云。若起精進心。是妄
[008-0847a]
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豈許恁麼道也。


客曰。如師所云。參禪為究心之要。某無疑矣。然參
禪是後人所目。經教無聞。為諸佛子還宜以論明
妙道。豈可如宗門把無義味話頭令人提究。如栢
樹子.乾屎橛.麻三斤之類。恐非佛意耳。


答曰。此實佛意也。何則。豈不聞梵語禪那此云聞思
脩。謂思彼所聞。脩彼所思。證彼所脩。名之三慧。諸佛
諸祖莫有不從此三者而證者也。今祖宗門下以一
參字易彼思字。豈有異哉。且上古之世機熟根利。聞
思便證。降此以還。加以深參方悟。是知參比於思更
進一步耳。故經有四馬之喻。前後可知也。子所問無
味話頭。亦原于佛意。非祖師私創也。何則。如來一代
時教。大小偏圓莫不盡善。其上根者見義忘詮。中下
之流迷心執教。多陷牛跡。佛雖掃拂。有指月等喻。猶
涉名言。故或拈花示眾。昇座默然。意皆一貫。故六祖
已前亦皆論明佛性。後來諸家各立戶庭。密設玄機。
掃除意見。削彼是非。用力之久一旦豁然。則乾屎橛
下彼旃檀香。栢樹子渾是金剛劍。何則。佛所謂實相。
所謂真心。須在悟明。豈名言之可幾哉。顧此二者。亦
非名言之可幾也。


客曰。解師所言。則知看教參禪曾無二理。而遲速
有異滯脫各途。務從其要。然經有嘆持呪功能。故
經云。若不持我頂光神呪。得離魔惱坐於道場。無
有是處。何以明之。
[008-0847b]


答曰。此易明也。惟則老人將楞嚴經科為五分。初見
道分。二脩道分。三助道分。四證果分。五結經分。明科
持呪為修道分。何須說也。故云。見道方脩道。不見復
何脩。今未得悟心則脩道不知其方。既未能脩道。不
若先究自心而後為可也。佛恐後世脩道者陷於魔
業。故凡說經必說呪以護之。亦有不同。如法華者所
護說法。故標曰法師。楞嚴所護道心。標曰行人。乃至
治鬼治病差別不同。大抵不出助脩也。苟能悟心。所
謂真言者皆出于吾[曷-曰/月]中矣。何以故。觀音大士悟圓
通後。便能于一首現八萬四千首。一眼現八萬四千
眼。結一一印。誦一一呪。狀如涌泉不可竭也。故僧問
古德云。如何是真言。德云。作麼。作麼。且道這箇是真
言不是真言。參。


客曰。師謂參禪勝于餘門。某無疑矣。然佛說十六
觀經。念佛往生淨土。似有易於參禪。未知孰為優
劣。


答曰。念佛惟憑彼佛提携。全叨願力。參禪克究真心。
祇是自因。求人求己優劣可見。且十六觀經。佛因韋
提希夫人難遭逆子身禁獄中速求解脫。為說此經
作勝方便。且佛出世四十九年。其間所說法要不可
勝舉。其指于淨土者萬中之一耳。子胡不疑諸餘而
疑此一節乎。子不見法華曰。諸佛世尊。種種方便。種
種譬喻。種種因緣。是法皆為一佛乘故。為諸眾生演
說諸法。如是則當知觀經之設豈非為一佛乘之助
[008-0847c]
耶。然則經指方便者。義可知矣。


客曰。若惟觀經果比餘經。不止萬中之一。何以餘
經皆指淨土。如華嚴普賢菩薩語善財曰。面見彼
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楞嚴大勢至云。都攝
六根靜念相繫等云云。又如之何。


答曰。諸經皆指淨土者。大意不過讚持經之勝報。感
生淨土而已。亦非指此一途必云得某功德。生某淨
土。得某法門。乃至見彌勒等。此皆流通經法。豈曰專
指往生。華嚴為善財遍歷百城圓收萬行。十願包羅。
土歷剎塵。佛供恒沙。非止淨土一國彌陀一佛者也。
楞嚴揀選圓通。勢至正陳方便。如是者凡二十四人。
明非此方教體。若以勢至為楞嚴正意。則觀音無處
容身矣。故文殊曰。聖性無不通。逆順皆方便。此方真
教體。清淨在音聞。夫在音聞者。非聞思脩三慧禪那
而孰加乎。如是當知。楞嚴意指非前二十四法門。亦
明甚矣。行願品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
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徧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
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徧禮
剎塵佛。乃至恒忍一切諸眾生。當知善財非專于淨
土也。明矣。


客曰。如師所言。法華是一實之談。何以亦指淨土
也。經曰。若如來滅度之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
聞是經典如說脩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
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此又何云。
[008-0848a]


答曰。此有二義。一者明法華功勝餘經。後五百歲鬪
諍堅固之世。女人聞經脩行尚得生於淨土。豈況聲
聞菩薩受持不獲勝妙功德者乎。以劣倣勝。其勝可
知矣。似指他佛。二者會合前文還是釋迦。何也。方便
品云。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
是等經受持讀誦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
便得決了。天台釋餘國為方便有餘土也。良由法身
常住。非生非滅。機應既盡。方便唱滅。分應餘國。故名
方便餘土。醫師喻中甚明。又云。我于餘國作佛。更有
異名等。盖為佛在世時。諸大聲聞聞法得記。各稱本
懷。佛滅度後。倘聞經生解。欲發信心。當何決了。佛意
云。當生餘國。還見于我。而得決了。若據壽量品中狂
子病愈長者還來。智者悟心。靈山如故。當知餘國見
佛。明為方便。始知寂場不異古今。


客曰。師之所論無不了了。近來諸方何以一槩示
人念佛。更無他語。何也。


答曰。巴歌易和。雪曲難酬。此常途之事也。近來法門
浸敝。多出聽嚮之流。入耳出口祇欲人前裝大模樣。
衒惑于人。不知自己全然缺於師法。今日出家。明日
收徒。經教有所未聞。知識未能親近。外假威儀。內心
如墨。凡弟子有問則答曰念佛千了百了。不知是何
道理。只恐彼此[朦-卄+並-前-刖-一]朧。唐喪光陰。伊誰之過。古云。師不
明兮弟不明。兩人相伴落火坑。可不鑒諸。苟或有問
云。如何是念佛。即心離心。圓脩別脩法門。彼師則便
[008-0848b]
生嗔。不知自缺師承。反責前人無理。或以胡指亂答。
取笑達者。苟圖名利掩彼善根。其害匪細。金剛經云。
無有定法名阿㝹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無定法。豈止
念佛一途。雖則無定開示皆為阿㝹菩提者。苟不以
剋的究心為佛本懷。吾弗知矣。


客曰。諸方師德倘有濫為。過已知矣。雲棲和尚何
以一皆念佛勸人。


答曰。子莫謗雲棲。雲棲必不如是。何也。他如開雜貨
舖。人買珍珠與之珍珠。人買鼠糞則與鼠糞。曾無定
計。予昔年曾近座下。凡見和尚示眾。皆圓示真心曾
無異道。一日和尚詰予曰。古人云。海底泥牛㗸月走。
岩前石虎抱兒眠。鉄蛇鑽入金剛眼。崑崙騎象鷺鷥
牽。此四句內有一句能縱能奪能殺能活。若人檢點
得出。一生參學事畢。你作麼生。予將旁僧推出云。大
眾證明。和尚復詰曰。南泉斬貓。不得學趙州頂草鞋。
你作麼生。予便抽身出堂。大眾報云已出去矣。和尚
即休。又一日有西堂湛源出問云。德山托鉢因緣意
旨如何。和尚展卷示之。如此對客開示日無少乏。山
房襍錄中別舊溪先主號云。溪水本無新與舊。久居
方表舊溪名。自從認得溪邊主。不趂桃花入武陵。又
雲遊詩云。問渠行脚事如何。面面相看口如木。又雪
師子詩云。掃聚成形染便雄。通身皎潔玉光濃。幻裝
也解驚群獸。不是尋常一色功。又自贊真云。依肉像。
出紙像。紙像固不真。肉像還成妄。那箇是雲棲和尚。
[008-0848c]
又題云。十𦘕九不像。惱殺丹青匠。庶幾此近之。權留
作供養。若道這便是。依然成兩樣。不兩樣。三十棒。是
皆譚禪也。又拈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謂開我迷雲。空
生宴坐不言。帝釋云善說般若。拈云。良久處欲望開
迷。陰霾萬里。宴坐邊擬聞般若。說竟多時。既然如是。
鞭頭得旨空裏飛花者畢竟是箇什麼。參。又拈自性
西方惟心淨土。拈云。若直指西方。不但過此娑婆十
萬億剎者為非也。設箇自性已涉程途。若實譚淨土。
不但寶池金地種種莊嚴者為非也。纔道自心翻成
垢穢。離此二邊作麼生是西方淨土。參。既云十萬億
剎非直指。寶地莊嚴非實談。當知惟權惟假。意可推
矣。如是等語俻載彼錄。豈雲棲不欲參禪而惟脩淨
土乎。雖然。雲棲曲盡萬途豈止二門。何者。和尚直抵
燕京訪詢辨容月心諸大尊宿。親領圓融法門。故說
無定方。且姑舉數端以什子疑。其發隱戒䟽朔望布
薩。是主戒也。歷講法華.維摩。妙宗圓覺等經。是主教
也。作證訛集.崇行錄。是主論也。教受瑜伽。是宗呪也。
放生呪食濟貧扶乏。是脩福也。其餘萬德萬行難以
具述。且三時課誦是百丈已來諸方各剎住持大體。
今指雲棲惟脩淨土。其猶見門墻未見堂奧而妄度
人家財。不亦誣乎。矧彼之門墻亦非易窺者。今凡住
雲棲者。或往隨喜者。皆不能深叩微妙。但見僧眾濟
濟佛聲浩浩。退謂人曰。雲棲惟求生淨土。若有如古
人撥草瞻風。便見雲棲有通天作用。辭海波騰。未易
[008-0849a]
言也。


客曰。某惑于人言。失却雲棲和尚。因師所舉。自為
恨也。然經云。念佛一聲能免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參禪之益豈能勝于此乎。


答曰。子莫錯解佛語。盖謂凡夫背佛。不念佛語。廣作
業因。故於生死之際無有邊涯。譬如蕩子不念父母。
流浪他鄉。受諸苦惱。無有返期。苟能一念思憶家山。
漸覺迴途。承順慈親。受無量樂。眾生亦爾。其或發心
念佛恩德。便隔凡流歸於聖域。豈曰一聲佛號便得
如是。若然。則五逆強徒但心心造惡。口口持名。應無
罪矣。何以善星比丘身親面佛。生陷泥犁。是知念佛
一聲據其發心為語也。又佛者心也。昧心造業。果報
無涯。其猶處夢。深成不覺。苟得悟心。大夢俄醒。黑業
頓消。所謂八十億劫猶屬分限。不爾則虗唱無益。慢
道佛語難信也。


客曰。都云念佛雖未極於成功。將來善種亦不虗
廢。苟參禪得悟果超勝餘門。若不得悟心則光陰
唐喪。空無所獲。為此人多念佛不欲參禪也。師以
何旨定之。


答曰。梵語阿棃耶。此云含藏識。即第八識也。能含藏
善惡種子。故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
時。果報還自受。既云善惡之業悉皆不忘。況般若之
緣而可忘耶。宗鏡云。般若有經耳之緣。法華有隨喜
之德。蠎聞懺以生天。龍聽法而悟道。物尚如此。況人
[008-0849b]
而不如乎。永嘉云。吾早曾經多劫脩。不是等閒相誑
惑。又高峯云。一生不就。三生必克。是豈欺人哉。若此
般若因緣如空用其力。則一切諸法皆無其因。經教
無文。不知何因有此語也。經載人食金剛少火燃薪
等喻。明如皎日。不必辨也。子胡不信此而疑彼謬說
耶。


客曰。師所發明無不了了。然教載成佛必具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廼得成佛。如舍利弗云。若得作佛
時。具三十二相。乃名得真滅。今禪門但云見性便
得成佛。都不言相好。何也。


答曰。經云。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否。須菩提言。如是如
是。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佛告須菩提。若以三十
二相見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若然。則
法華所言三十二相豈有相之相耶。何以故。身子智
慧第一。不在空生之下。未必以相見之也。參禪悟心
之士。無相尚不取。況有乎。


客曰。三十二相是非相者。可少無疑。然佛有無量
神通三昧。乃至種種功德。俻如華嚴。今禪門既稱
成佛。何以不具如此法門也。


答曰。若論稱性門中。一切皆具。禽獸昆虫皆能辨事。
況人而不具神通乎。但迷昧不知。非謂無也。所以云。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且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子能知
[008-0849c]
乎。且如眼之放光也。森羅萬象洞鑑分明。混而不襍。
分而不離。重重涉入。彼此互容。此不碍彼。彼不碍此。
相入則一為無量。相即則無量為一。如月印千江。海
吞萬象。曾無間然。此即華嚴普光明殿無障碍大總
持神通三昧之門也。耳鼻舌身亦復如是。彼時法身
大士領覽法身境界。各各充足無疑。二乘凡夫執認
根塵。未能證得。故楞嚴會上揀選圓通。令人自悟。將
六根優劣推求。如悟圓通。則知根根塵塵週遍法界。
所謂眾生與佛本不相差也。嘗論之。如鳥之處巢也。
人負而置之別林。彼林不窄。此巢不壞。鳥即驚云。不
知何等大人將我世界取之置於何方。我未之知也。
如淨名住不思議神力。斷妙喜世界置于娑婆世界。
彼界不壞。此界不窄。本性如故。彼諸菩薩除補處者。
其餘皆作是言。不知何人取我世界。如來願見救護。
所謂不思議神力者。比夫負鳥巢者。何以異矣。又如
蟻之負微物也。勢如泰山。合于眾力。極其志思。竟日
不能數步。有人運土者。連蟻担之餘處。易如反掌。蟻
即驚云。彼大人者具不思議神力也。能負世界過于
不可思議世界。我等不知。誰能救之。夫彼起未曾有
之驚。此即以為尋常之事。豈許蟻之思議可知。是豈
不類不思議菩薩之神力乎。故永嘉云。六般神用空
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又龐居士云。日用事無別。惟
吾自偶偕。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
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子所謂三昧者。
[008-0850a]
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此即一行三昧。此是三昧王三
昧。出生一切三昧也。苟能從此一念無為體上圓鑑
萬機。即是海印三昧。隨機應變。事理無碍。即是獅子
遊戲三昧。證此一心得決定解。一切不疑。即是師子
無畏三昧。運決定法。稱機適教。巧盡三乘。即是現一
切色身三昧。故法華云。妙音菩薩現一切色身三昧
者。以妙音聲為能應之機也。觀音菩薩現三十二相
者。以妙觀心為所應之機也。揀能非所而曰妙音者。
以其不二之音稱適無虧。豈非妙乎。揀所非能而曰
觀音者。本不自觀以觀觀機。豈非觀乎。群機雖異。能
現之心常一。故曰現一切色身三昧。真心雖一。其所
赴之機不同。故曰三十二相。群機雖多不出三十二
者。三十二是總。一切是別。總別相攝。還是現一切色
身三昧也。其餘三昧皆可例推。不盡舉也。


客曰。師所話及處多舉法華。謂一乘之譚無有過
也。又云世尊拈花百萬人天唯迦葉一人得旨。似
有過於法華。若然。法華會上諸大聲聞悟心得記
不可信矣。何者。一悟之後不復再悟。一記之後豈
有再記也。苟如是。何以於拈花之際皆不之知也。
請師明示。


答曰。此有二義。一者為傳法故。是以百萬眾中咸推
迦葉一人。知宗有所據。不相混濫。非無知也。如波離
持律。目連神力。旃延論義。樓那說法等。豈餘則不能
乎。如淨名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過四十二洹河
[008-0850b]
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乃至時彼佛
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㝹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
莫不自見。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
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既云文殊神力
使之默然。非諸菩薩無神力不能往也。意顯淨名之
德耳。二者顯頓法故。是華嚴以降。中間阿含.方等.般
若多說往劫積功。如法華亦云。大通下種未設本地
風光。或有說之猶涉言詮。未能言外知歸。雖則身子
等乃如來許以信得入。因聞生信。因信發解。解同佛
心。即得受記。豈曰即證佛乘。故曰過若干劫。供若干
佛。乃得作佛。明知以信得入也。如拈花之際。言語不
足以載。思惟不能以至。非功行可及。非意識可知。苟
不以親證其心。他孰能擬哉。所以云。如將梵位直授
凡庸。實非細事。豈易知也。且如來於無量劫中艱辛
難得之法。到此方稱本懷。譬如良醫力窮藥性。撮此
良方。狂子無知。視為毒藥不肯服之。深可嗟也。


客曰。蒙師委曲發明。則如來出世本懷以究心為
本。固無疑也。未知教門諸師亦有棄教參禪者否。
彼教家皆云。依經了義。觀教明心。離此別求異端。
皆名外道。師偏主禪宗。未知孰是。請為辨之。


答曰。吁是何言歟。彼所謂識教者。未必其然。虎皮羊
質豈真虎耶。昔者百丈.南泉.藥山.大溈諸大老。是真
識教者。何也。初則愽學三乘。終則歸心的旨。所以云。
[008-0850c]
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等語。俻載
群書。法華亦云。是法於久後。要當說真實。豈有尚言
詮不求真實者哉。苟許其言。何以亮座主見馬祖潛
隱西山。孚上座即入雪峯之室。長水.良遂彼何人哉。
今之所謂識教者能如彼乎。


客曰。若如是。悟心之後還許看教否。


答曰。悟心之後正須看教。何以故。未悟以前涉獵文
字障自悟門。所謂所知障障正知見。故教亦遮而不
許也。悟心之後執掌藏鑰。廣會權實。利生接物巧應
群機。苟執認不圓。是名法執不忘。非真大乘也。雖然。
學與不學。當自知時節。不在問人。思之。


客曰。悟心明宗我知之矣。未知悟心之士還念佛
否。


答曰。悟心之士。念與無念皆無定計。何也。古人終日
無念。不乖於念。終日念。不乖無念。無念不乖念者。如
趙州.大溈等皆云。念佛一聲噪口三日。又云。佛之一
字吾不喜聞。此是高提向上機關。向空劫以前與諸
眾生把手共行。遊於千佛頂𩕳。密示本源。非故意貶
佛。如雲門呵佛之類是也。後人既不悟心。効他嚬蹙。
為過非細。可不戒諸。念不乖無念者。如永明壽.芙蓉
偕.天衣懷.圓照本。不廢宗門而以念佛為事者。正如
洞宗挾帶通途正中。妙挾空刼今時。二皆無碍。所以
云行至水窮山盡處。也須作伴做工夫。此其事也。何
以故。良由末法澆漓。人多乾慧。雖得悟心。苟不假念
[008-0851a]
持心。恐有微細現流習氣難以速淨。故云。理雖頓悟。
事假漸脩。彼人苟執一隅。皆非圓意慎之。


客曰。悟心之後正須念佛。吾已知矣。未審還假作
福否。


答曰。悟心之後正好作福。何以故。凡夫所作福田。趣
果惟在人天。二乘所作福德。發心僅求小果。菩薩所
作福德。事事皆名佛德。故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
以然者。參禪悟心之士。佛慧開發。法法妙圓。如眾色
歸空同為空色。百川入海咸名海水。故法華云。供佛
造像乃至禮拜低頭無非佛行。且凡夫作福如蟻步。
二乘作福如人行。大乘作福如雲飛。圓心作福如契
虗。雲行猶有往來之狀。心契虗理則何所不該。是以
圓心行人出入無相。非彼所知。豈曰悟心不必脩福
也。又三乘之于六度必先布施。漸歷至于智慧。同異
失准。圓心之于六度必先智慧。而攝前五度。一念圓
該難易。皎然非常境界。極宜深究不可忽也。


客曰。如師所云。若悟自心無碍圓修。未知亦可生
淨土否。


答曰。真正悟明。必生淨土。何以故。悟者悟自心外無
土。土外無心。此界他方同歸方寸淨土。天宮總是家
山。形直影端。聲和響順。大德大位理必如然。豈有悟
心而不生淨土者哉。且念佛如不分證淨心。豈有決
獲往生。何以故。隨聲唱和未必皆歸淨土。教有明文。
所以雲棲勸人念佛以千繼計萬。今載往生者止有
[008-0851b]
二三。馬祖會中眾惟五百八十餘人悟道。故知淨土
之易不異參禪之易。參禪之難即是淨土之難。難易
之事在人不在法。頓漸之宗在志不在得。所以云。小
聖不及大凡。聖僧讚嘆仰嶠之宗。黃檗豈如羅漢破
結。如世讀書。一人壯年而已職小宦。一人弱冠而頓
發大心。未必定至三公。其志實為可尚。是二人較之。
不啻霄壤矣。


客曰。若然。何以真如[土/口*土/口]青草堂還轉輪迴即置而
不論。且如五祖戒深獲悟明。叢林標榜。轉世還耽
富貴。貪酒戀花。不得佛印提携。幾乎沈迷不返。


答曰。悟心之士得失是非曾無二致。生死涅槃豈有
兩人。了達無生無死。生即無生。遊戲法海。廣作慈航。
曾無有倦也。且如傅大士為彌勒化身。念法華仰山
山應記。乃至豐干彌陀。般若勢至。達磨觀音。普賢拾
得。諸大聖賢遞代出興。子胡不之疑而偏疑數者。子
所謂不得佛印提携幾乎沉迷不返。假如彌勒元在
天宮。大士曾為捕魚之叟。頭陀極陳方悟。勢至不離
佛側。瓔珞還為丐食之童。遇師指授發明。世尊成佛
塵點劫中。豈煩天人頻警。覩星方悟。盖表悟假因緣
道有時節。豈曰沉迷不返。如是則東坡輩現宰官身
而為說法。未可知也。苟不然者。則圓覺銷金出鑛之
喻必也徒然。佛語猶成戲論。


客曰。若然。何以永明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差路。
彼為國師真子。法眼親孫。豈有不知禪外無土乎。
[008-0851c]
而曰十人九差路者。何也。


答曰。彼偈目曰料揀。正揀四禪入定之徒。樂獨善寂
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者說也。豈指如來最
上乘禪達磨心印亦如之耶。何者。身心一如。心外無
餘。曾無心外之土。土外之心。即身即心。即禪即土。所
以云。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作人師。來生為
佛祖。所謂來生者。亦即一念也。故佛云。汝今一念亦
生亦老亦死。所以永明未生淨土感閻羅王禮拜。不
出娑婆為韶國師的子。故天衣云。生則決定生。去則
實不去。猶如眾器含空。千江印月。是以器成非生。器
存非住。器壞非去。何以故。空非有為。故佛性亦然。寧
分來去。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經有明文。今有濫語之
徒。謬引鴈過長空之語配之。違旨甚矣。且水如真心
不動。鴈如六塵起滅。鴈有來去之形。水無去留之跡。
元有二物。此古人喻心境交加之際。見理如是。豈可
以決生不去之語配之也。彼所謂決生者。如器壞空
消。似有所去。去即生也。空無方所。實無可歸。歸即去
也。故如來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一念普觀無
量劫非去非來非住。於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
十力。非心境對待之語可知也。


客曰。師之所論皆原經說。甚可知也。但如師等出
家之輩。無鄉山可戀。無名利可拘。獨脫無為。參禪
了達故可也。恐某在家之徒未能耳。


答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
[008-0852a]
自強。彼有為法且當自強不應自屈。況乎無為本性
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但因迷悟有殊。聖凡似別。故世
尊不得已權開僧俗之門。隨人力量。如龐居士.甘贄.
陸釘校等未必出家而後悟道也。譬如越城四兵圍
遶。危如累卵。急若噬嚌。頃刻之間命成[厂@火]燼。若也逃
生。誰分僧俗男女富貴貧賤。除有甘為賊黨自棄其
命者。不在此論也。人身亦然。生老病死四魔圍遶。危
急過是。若論逃苦就樂。誰能不能。除有甘為魔子永
輪三界者。亦不在此論也。子云不能者。但不能深厭
生死之苦。樂著嬉戲。不肯出於三界。甘為火宅所燒。
苟能厭之。別無方便。但於時中以何方便得出生死。
如是思惟。如是究竟。如是檢點。如是訪問。日久年深
忽然得悟。頓見本心。此時子來吾與汝語。僧俗跡也。
男女亦跡也。生死迷也。涅槃亦迷也。誰知本地風光。
祖翁田地。其來久矣。


客曰。男女乃權分之跡。生死乃迷背所成。據師所
喻。某頗信矣。何云涅槃亦名迷者。寔所不預。重增
迷悶。乞與決之。


答曰。佛為眾生違背自性。枉受生死尠不知止。為說
涅槃。梵語涅槃。此云滅度。度生死故。苟能悟心。則知
生死性空。苟知生死性空。則涅槃性亦空。何也。生死
病也。涅槃藥也。若所迷之病既除。則能治之藥何有。
病愈而服藥不休。返增病本。惑破而執心有得。即是
迷源。故予言生死涅槃惟有其名。男女僧俗兩皆是
[008-0852b]
跡。背寔迷名。豈識肇公無當之論。忘真執跡。相辜自
己平等之心。所以二乘自謂身心疲懈。不能于五道
利生。為厭生死。權趣涅槃。於寶所則不敢正眼相窺。
于化城則自謂滿心受樂。世尊於法華會上斥彼不
寔。元我化為。疲息既除。當求前進。及乎化城之執既
破。乃告寶所在近而已。不言有處。若執為寔。豈不名
迷。


客曰。我知之矣。經不云乎。窮子捨父逃走。久住他
國五十餘年。及乎住立門側。猶生驚怖。乃至長者
得病。大付家財。曾無二人。當時但謂我是聲聞。菩
薩之法我等無分。誰知五道眾生同為佛子。亦猶
聲聞聞般若之法。謂是菩薩之事。不敢希取。我亦
然也。未知從上國王大臣在富貴之中。亦有參禪
者否。


答曰。西天悟道未可定語。如此土唐太宗洞明至道。
同光帝心契真乘。肅宗憲穆師學南陽。宣宗為鹽官
侍者。以至宋之太祖太宗皆參禪學。餘皆置而弗論。
且如同光帝問興化曰。朕獲中原一寶。只是無人酧
價。化曰借陛下寶看。帝以手托樸頭示之。化曰君王
之寶誰敢酧價。帝大喜。子所謂大臣者。如崔趙公學
於徑山。陸大夫師于南泉。王大傅.白樂天.張無盡.楊
次公.李都尉.楊大年等。當時衲子莫如慈明。已謂不
過楊李之門不名作者。給事馮公易衣告寂合眼而
逝。同僚曰大夫既來去自由。何不留取一偈接引後
[008-0852c]
人。公復開目索筆書偈曰。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
言盡。龜哥眼赤。如是等類備載祖席。不能盡舉。子當
自考。


客曰。僧俗都不相妨。悟後可尋文字愽問先知。故
可也。只如女人柔弱。又不能遍訪賢良。文字全然
不識。未知亦有方便令彼脩否。


答曰。女人若辨肯心。正好參禪。何也。教明二障者。所
謂煩惱障.所知障也。女人惟一。學人具二。煩惱障輕。
所知障重。女人無之。只是無明重覆。不得發心。若也
發心。曾無二念。一直頓超也。如靈照女.淨居尼.妙總
尼等皆處女也。龐行婆.俞道婆.秦國夫人等。彼皆優
婆夷也。且如妙總禪師者。一日馮濟川語大慧曰。和
尚所示者。某會也。慧曰汝作麼生會。川曰什麼也不
得。蘇魯娑婆呵。不什麼也不得。悉哩娑婆呵。什麼不
什麼總不得。蘇魯悉哩娑婆呵。慧顧師曰汝作麼生。
師曰曾聞郭象註莊子。識者云却是莊子註郭象。觀
他問答綿密。特語超常。豈女人則不能耶。又俞道婆
本以賣餅為業。一日遇一禪師問曰。師為我說法。某
當施餅。師曰。臨濟一日上堂。汝等諸人有一無位真
人。在汝面門出入。未證者看看。只什麼參。自有悟處。
婆參三年。一日忽然大悟。凡見師僧但云兒兒。法燈
珣往勘之。婆纔見乃曰兒兒。珣曰爺在什麼處。婆即
轉身取巾帽頂之。珣與一踏云。賺我來。賺我來。婆曰
兒來我還惜汝。珣徑往不顧。他得一把金剛劍相似。
[008-0853a]
便解作活計。逢佛殺佛逢魔殺魔。初不有文字語錄
評唱頌古。但向自己𦚾中流出。可謂一門深入矣。


客曰。若也一門深入。不拘文字。何以諸方一槩提
舉評唱考覈古今。謂之通宗。豈復參禪一門又成
是非也。


答曰。此皆敝也。古之所謂說禪者。實無一法與人。但
向方便門中委曲發明。學人于領不到處起疑參究。
久久自悟。既悟之後通身具眼。另立門庭。或棒喝交
馳。或機鋒峻捷。乃至竪拳竪指瞬目揚眉。不言而會
也。後人樂之。聾瞽未聞。取笑達者。天童.雪竇.投子.丹
霞取以頌之。圓悟老師深嗟末法。復以評之。作法門
寶鏡。塞杜撰之師。為後世之良規。掩効顰之臉。豈意
法久敝生。萬端穿鑿。將十六本評唱熟讀爛記謂之
參宗。禪書外學採摭奇言註頭隱尾謂之秘要。以之
謂師師密付。以之謂以心印心。大可悲傷。學人無知。
不覺遭此毒氣。將破瓦盆認作琉璃寶。孜孜護持。復
誑後人。我於某師親聽評唱。密授秘要。汝能恭敬。吾
當授汝。其人忘身給侍。惟恐不獲。及乎得之。依舊黑
漫漫地。便擬廣學內外教典。恰似讀書文士。以此[逅-口+巿]
代相承。祖師心印不復現矣。東漢時張豐為𣵠州太
守。力好方術。遇一方士授以特石。指曰。此五色玉璽
也。得者當為天子。繫于肘後。尋謀叛。自稱無上將軍。
連兵四年。被祭遵擒之。遵曰何故反。豐曰肘內有璽。
使人破之。乃頑石耳。豐愕然就死。將此較今之研窮
[008-0853b]
評唱以謂自得真寶特石耳。苟逢作者剖而析之。則
愕然不知所之。亦猶是也。


客曰。若然。古之所謂用棒用喝竪目揚眉。乃至綿
密語句。苟不以評唱通之。焉得契古人之意乎。


答曰。子謂拈鎚竪拂等必須評唱通之。何以自迦葉
而下未有評唱。悟道者不可勝計。萬松而後影響之
徒。多見的傳之嗣絕聞。所以古人云。總是今日。老胡
絕望。盖此非文字可示也。故云。與人實法土難消。道
火何曾把口燒。又云。句中無句獅子吼。句中有句野
犴鳴。既云不與實法。句中無句。而可以實法解之也。
所以碧岩集出。大慧碎其板。紙衣錄語。雲門斥其痴。
當知此事非語錄可盡也。且如世間有人于共聚之
處。以千計萬其中僅二人共事。一人動目。一人領解。
二人皆去。眾人疑之。倘有効彼動目者。眾人未必能
知。二人未必不笑。何者。在二人元非無事。在眾人元
非有事。其効者徒增其醜耳。如或有人詢問。智者深
窮力究忽爾發明。則知其事不在動目處也。餘人詰
之但曰唯唯。必不以動目示之。豈文字語言能通耶。
今有不悟自心而徒為効顰者。不知重增其醜耳。


客曰。若然。彼評唱語錄則無益于人矣。


答曰。非謂無益。良由後世倘有悟道者。少遇師法。或
可藉以印心。實非新學之事。猶如刑政等務。乃已仕
者之事。豈書生也而即可以侵之耶。近來浸敝。新戒
比丘未辨出家之心。先有為人之意。瞞眛自己。輕薄
[008-0853c]
上流。自謂我參公案。我達禪宗。莫之能救。故曹山立
正命食。揀非命者即非時之食也。但能于自己不明
之處著實參究。豁爾通玄。然後考諸方冊。誰謂無益。
古云。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盖言悟明自然通達。
若先愽後脩。多障所知。良由易辨金鍮。難分煤墨。所
以泣岐尋羊者非羊之難。實岐之難也。依希似量。人
多有之。可不獨究其心乎。


客曰。悟心自達。理誠為然。柰何諸家建立名相不
同。所謂三玄三要。五位四句等。各各有原。苟不究
彼文字。何以得明差別。師有辨否。


答曰。子之所難者。難彼門庭施設也。豈知入理深譚
曾無二致。況差別名相是後人所目。彼時稱機稱理
曾無一法與人。豈有所謂五位四句七事三玄。乃至
其餘乎。彼所立雖多。不出六句可以槩收。吾以近事
與子釋之。則知實在悟心不在施設也。所謂縱奪句。
問答句。探拔句。遮顯句。賞罰句。回互句是也。縱奪者。
如有二童。一童呼曰某郎。彼叱曰汝敢喚我某郎。此
曰若然呼你作麼始得。彼曰老相公。此曰呌我作什
麼。古之所謂賓主縱奪者。未必不若此也。問答者。如
有一人市中買物而回。路途逢人問曰。手中是什麼
矣人舉手中物示之。此以無答而答。彼亦不言而信
矣。古之所謂問答者未必不若此也。探拔者。有人明
識彼家無刀。故意問之曰。人傳爾家持刀殺人。彼報
曰我家以蚌[殼-殳]切菜。那得有刀殺人乎。一詰便招。無
[008-0854a]
容擬議。古之所謂探拔者未必不若此也。遮顯者。古
有秀才專能關說。縣宰怒之。乃曰。我有一對。如能對
得。吾即聽汝。曰願聞。宰曰。月明月明月月明。何故中
秋更月明。才不能對。旁吏私語曰。年過年過年年過。
只有今年最難過。宰喝之。且縣宰自謂愜意。秀才依
然不覺。吏亦不知所以。古之所謂遮顯者未必不若
此也。賞罰者。如有一人。婢能多語。對客飲酒次。禁之
曰。不許添語。違則重責。一客起令曰。凡說葉之大者
勝。勸飲一盃。一曰梧桐葉大。一曰芋葉大。一曰荷葉
大。婢曰。不足為大。豈不是芭蕉葉大。其主遂與一掌。
只此一掌便具賞罰。何者。賞者賞其當。罰者罰其禁。
一機兩應。得失同具。古之所謂賞罰者未必不如此
也。回互者。如有人屬牛者。人往借其牛。不敢觸諱。但
告之曰。大力一借。主人曰我家並無大力。曰。如無。犂
田者何。答曰。乃牛。非大力也。時人咸咲其不知回互
耳。雖然不若曰牛。彼此無隱。可謂真言也。古之所謂
回互者未必不如此也。此乃人于交接之際尋常所
用之事。豈知所謂賓王縱奪乃至賞罰回互也。如虫
禦木巧出一時。寧能存心意於其間哉。古人悟達自
心。於應機接物之際。非應而應。不合而合。豈有名目
存於其間也。後人強而目之。擬而學之。則自己大光
明藏不復現矣。何也。良由此事非心識文字之可及
也。所以云。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雖然不得打在無事甲裡。須知古人云。出言須會旨。
[008-0854b]
弗自立規矩。斯言可信也。


客曰。師云直究一心。與道門一氣同別何如。彼云
一氣流行發生萬物。又云。天地之根乃玄牝之門。
師云萬法從心。似同一途。何以異也。


答曰。此盖言萬法生于虗妄。虗妄依乎一心。彼云一
氣者。乃陰陽流行之氣也。在陰非陽。在陽非陰。一何
為定。又云。大道無形。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既無形名而有一氣。真是邪因。彼謂玄牝為天地之
根。玄者有而不可見也。牝者無而能生物也。盖言萬
物生于有無者也。彼謂黃庭之下。丹田之上。為玄牝
之門者。或直指丹田者。或言泥洹者。或言色身內者。
或言色身外者。曾無定指。豈得類一心元鑑決定之
真說哉。


客曰。彼謂禪者脩性不脩命。但出陰神。玄門性命
雙脩。形神俱妙。能出陽神陰神。能見人而人不能
見。又不能取物。陽神能見人而人亦能見。又能取
物。似有不如。師何明之。


答曰。妙性如空。曾無出入。若認往來。還如見鬼。彼將
識神認作自心。起滅無因。故云。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依希執認。以此識心還脩于識。
故所謂嬰兒姹女。內搆陰陽。相逢離坎。十月胎成。昇
于黃庭。透于泥洹。成此神我。便誇形神俱妙。不知真
生死根也。何以故。且如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有身有患。理必如然。南山文豹之喻。正如之矣。前云。
[008-0854c]
能見而復能取于物者。不是無形有形而能免生死
者。吾不之知也。可謂自語相違。過非小小。思之擇之。
彼清淨經亦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
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于空。空無
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既云
無無而有形神。常寂而有往來。無物而能取物。無形
而人能見我。無心而我能見人。所謂自相違者殆甚
也。彼謂陽神取物。難逃五百年雷火之灾。吾宗門。成
佛尚且不貴。況陰神乎。


客曰。一氣一心皎然無惑。儒教一理比之何如。


答曰。聖賢創言一理。未敢議其同異。但後儒以己之
未知。推及聖賢之已知。似為濫也。何者。如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盖言自心本明之德。非從外得。當自明之。
如日性之熱。月性之凉。火性之燥。水性之濕。廣及萬
物。以至吾身。眼如是見。耳如是聞。乃至意如是思惟。
識如是了別。莫不皆然。曾非外物。說者謂。人之所得
乎天。而必曰天之所付于人。天能付于人者有也。人
所受于天者無也。天有人無。一理孰當。天之賦于我
者。未知我是何物。何則。天付之然後有我。則未付之
前應無我也。無我誰當受于天也。若有我而後付之。
已有我之能受。受彼天之所付。未知所付之理何物
也。有能有所。似同二物。未知何者是我。何者非我也。
聖人曰。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則無生。無生而云得
于天者。吾不之知也。焉知死則無死。無死而曰斷滅
[008-0855a]
者。吾不之知也。彼云人死之後魂昇于天。魄降于地。
形骸朽壞。精神漂散。縱有剉燒之作。曾無所施。乃至
善惡之報。輪迴之理。鬼神之跡。雷霆之事。悉皆撥置
無因。大同𥧌語。不懼悟者。何者。苟許其言。則盜跖得
其宜。聖人失其所。強者任其志。弱者就其戮。富者奪
之。好者取之。如是則天下不待一人。家國豈容一主。
忠臣良將孝子節[嬾-束]彼皆愚痴不足取也。何也。苦身
節欲所圖何事也。盖據彼謂一死之後得失皆空。善
惡無報。則却惡行善者皆愚矣。然何以聖人云。朝聞
道夕死可也。假若夕死既空。則聞道亦奚為。彼聖人
豈誣人也。故吾謂。一理一心曾無二致。後儒失旨。惑
亂天下。大可哀哉。


客曰。師所謂後儒失旨。何以中庸亦云。天命之謂
性。豈非命猶令也。


答曰。此亦見于傳註。聖賢之意非然也。何則。傳註濫
引商書天之明命之意以註此書。失旨殊甚。彼盖言
天明命商家為天子也。豈天能將性命于人乎。苟性
必天命于人者。何以堯舜之仁。桀紂之暴。盜跖之強。
乃至上智下愚善善惡惡以及萬品。天胡不等皆命
之。而各私于人也。天苟私之。則堯舜當仁。桀紂當暴。
盜跖當強。如是則聖人設教。欲惡者遷善。強者脩仁。
暴者行慈。得不悖于天乎。烏得云聖人參于天也。是
性必天所命者。則應先有天地。而後有太極之理命
于人矣。何以宋儒註太極圖云。太極以陰陽五行乾
[008-0855b]
男坤女化生萬物。又云天地一太極。男女一太極。萬
物各一太極。既云各一太極。則人與天地義同昆仲。
共出太極。何云天能命人也。易云。太極生兩儀。兩儀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皆云太極而後天地。未知何據
而云理從天所命也。依中庸。則先天後理。依太極易
經。先理後天。二說混淆。自語相反。以此之故。難類吾
門一心之妙理。決定之真說也。今儒門皆宗舊說。一
槩無疑。予幼不從。學出自胷臆。皆原至理未知可否。
子自思之。


客曰。玅性本然非從外得。先儒失旨於理甚當。但
儒教治世法法可儀。事事可則。人所易為。釋教寂
滅空理。渺無可著。人所難為。故不之學也。師力主
心宗。何能勝于常道乎。


答曰。子不知難易耳。且人之初生。必先無為無難無
易無是無非。而人莫不皆具也。莫不皆然也。及其長
也。習乎有為。難易分焉。子謂難于無為。而易于有為
者。人莫不求利也。莫不好爭也。且利之與爭皆出有
為。有為有事而曰易。為吾不之知也。且人之欲行仁
義也。與人貿易當直一金與一金。當直百金與百金。
彼不仁者強欲加之。此仁者必責其不仁。彼不仁者
亦責於仁者曰。汝何不仁。欲取我便宜。是二者斯須
不相離矣。故曰仁義之生。是非之本。若吾謂難于有
為而易于無為者。人莫不求安也。人莫不求樂也。且
安之與樂莫過無為。無為無事而有易難者。吾不之
[008-0855c]
知也。所謂空者有二焉。有有無對待之空者。儒教所
設也。有有無俱泯之空者。釋典所載也。俱泯空者。廓
週沙界。圓裹十虗。彌綸八極。妙括二儀。為事理之真
源。作聖賢之宗祖。我佛證之。眾生迷之。諸經載之。諸
祖傳之。予所謂自心妙悟之境。釋教之所載也。對待
空者。對有說空。對非說是。對病說藥。乃至對不仁義
而說仁義者是也。盖上古之世淳風真朴。所謂仁義
有無是非。猶如眼中之楔。故不之聞。世態漸遠而人
心巧偽一異兢生。故聖人不得已說法治之。是以仁
義治其不仁義也。是治其非也。正治其邪也。空治其
有也。所謂儒教之所說也。以此而推。仁義道德是非
有無得失邪正皆表顯對待之語。同是一空可以極
之矣。則豈非妙極一心勝于五常之道乎。


客曰。五常之語開于堯舜不原上古。古無今有則
知空義可憑。何以孟子云。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
已矣。彼賢人也。不知仁義為空。而曰有仁義乎。


答曰。彼云有仁義者。空貨利之利劍也。何者。此義如
不空。則貪取無厭。此義如空。則約取有道。貪取無厭
者以其不空。不空則有己。有己則有家。有家則有國。
有國則有天下。既皆有焉。則天子責於諸侯。諸侯責
于大夫。大夫責於庶民。既皆責焉。而不至乎貧富相
爭。強弱相吞。善惡相欺。彼此相鬪。而能治天下者。吾
不之知也。約取于道者以其空。空故無己。無己則無
家。無家則無國。無國則無天下。既皆無焉。則天子不
[008-0856a]
責諸侯。諸侯不責大夫。大夫不責庶民。既皆無責焉。
而不至乎貧富一分。強弱一身。善惡一觀。彼此一家。
而不能治天下者。吾不之知也。是以空則堯授於舜。
舜授于禹。不空則商伐乎桀。而周伐乎紂也。故曰聖
人無家。可以治國。聖人無己。可以同眾。是皆空義也。
則知孟子之言仁義者。亦即空義也。若然。何以宋儒
云儒教不空而釋教空也。良由不知仁義治不仁義
之空藥也。而曾不知本來之身初非病患。執藥為身
者痴也。若無不仁義之病。仁義何有哉。執仁義以為
道本者。是執藥為身也。何則。妙明元心初無名相。安
得有所謂仁義不仁義乎。


客曰。師謂仁義為治病之良藥。莊子謂仁義為病
性之禍本。猶駢拇之枝于體者也。故指曾史之仁。
楊墨之辨。師曠之聦。離朱之明。皆傷于性也。盖欲
一其性情。如[鴳-女+隹]之不待絕。𠒎之不待接。苟欲接絕
皆不免于傷生。是二者何以異。


答曰。莊子擬乎上古之世。淳朴之風。依乎無為。指乎
自然。難于曾史楊墨離朱師曠者。不知有無邊之性
德也。彼四者於性中之德。比于毫毛不知其少也。易
于𠒎[鴳-女+隹]鴟梟者。不知有無邊之妄能也。此四者比于
性中之妄。猶若微塵不知其多也。性德本有。而離朱
等各專其一。謂之傷性可乎。妄能本無。而𠒎[鴳-女+隹]等昧
之不覺。謂之適性可乎。譬如世間有一大宅。眾人居
之。不見日月。不見虗空。不識出路。間或有人于窻牗
[008-0856b]
間窺見虗空日月。異乎眾也。謂之傷眾可乎。或有智
者尋門而出。異乎眾也。謂之悖眾可乎。聖人出宅者
也。曾楊等窺空者也。𠒎[鴳-女+隹]等居昧者也。若然。彼所謂
自然者。邪因也。何則。非然不然。無然非自。彼謂楊朱
之辨。其辨亦多矣。苟許其言。則果聖人讓之。吾又謂
不然。譬如有人病患沉疴。幸遇良醫與之湯藥。加之
針灸。彼旁者據自己無病之身而責之曰。身本無病。
用此針灸得不殘其身也。則人皆咲其痴矣。何則。無
病之身加之針灸得名殘身。此人現患沉疴。加此針
灸。得非全其身耶。故吾謂五常為治病之藥。非彼違
時之語可比也。子毋辨也。道非辨得。辨則失其道矣。
所以云。多方辨論。不若悟心。苟能洞徹。則古今一道
也。聖凡一心也。事理一揆也。物我一如也。既皆一之。
何有此是彼非彼是此非乎。脫體大用無可不可。指
天為地。喚南作北。指泰山為培塿。喚掬水作大海。人
不之疑矣。所以云。是無可是。非無真非。是非無住。萬
法無主。我無三寸。鼈可喚龜。迦葉不肯。一甚攢眉。大
須妙悟。不在輕言。保之惜之。


客曰。一日所言多方。所論必曰參叩自心。前來雖云
切念生死。未知參叩之方。請師示之。


答曰。善哉問也。前來所辨者皆原經論。故知是法可
尊而力讚之。然我非悟者。既未悟。焉能以參叩之方
示子乎。雖然。不得辜子之問。權借古人發揚處舉一
兩段以副子心。古人云。欲參禪者。須發三種大心。必
[008-0856c]
獲妙悟。成就不疑。三種者何。一者發大信心。二者發
大勇猛不退心。三者發大疑情。信者信自心與十方
諸佛無二無別。生死涅槃無二無別。菩提煩惱無二
無別。無明佛性無二無別。既皆無二。諸佛已証。我等
當証。直下信得及。把得住。行得穩。如未能証得。盡此
一生曾無二念。決此一信到頭。天曉分明方知成佛
久矣。所以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當
知諸佛道圓無上。德等恒沙。証此一信字也。善財遍
歷百城。廣參知識。決此一信字也。諸經載此一信字。
諸祖傳此一信字。靈雲見桃悟此一信字。香巖擊竹
了此一信字。故知若聖若賢。自始自終。說法轉輪成
道利生。皆不出一信字耳。子能發此信心。必須起大
勇猛。如一人與萬人敵相似。直下莫教眼差手慢。這
裡方是利害時節。所以云。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
當知將從前惡知惡覺恩愛是非無明煩惱利名物
欲頓然放下。如利劍斬一握絲相似。一斬一切斷。更
無不斷者。令胷中虗豁豁地去。冷氷氷地去。如喪考
妣去。如忘至寶去。然後起大疑情去。何謂疑情。但于
古人悟道因緣。或對機示眾。或經論差別。或意識不
及義解不行。如是等種種因緣著實參叩。不管得與
不得。奮勇直進。莫生退屈。挨拶不行若銀山鐵壁。此
時可名到家消息也。不較多也。只少㘞地一聲。通身
汗出耳。若向這裡開得一隻眼。須知心佛及眾生是
三無差別。非欺我也。此時無邊三昧門。無邊辨才門。
[008-0857a]
無邊差別門。無邊神通門。無邊福德門。如是等種種
法門一齊開發。說也說得。辨也辨得。用也用得。默也
默得。坐也坐得。臥也臥得。豈不為慶快平生大事了
辨也。


客曰。師謂古人因緣思解不行處。著實參叩。久之
自然妙悟。信無疑也。然話頭無味。究不多時便乃
打入名利愛欲昏沉散亂之鄉。何能制之。


答曰。良由信道之心未篤。脫苦之心未切也。何以故。
子或看經論。或聞師家種種開示。則知生死五欲皆
苦也。未能真見其苦耳。苟能真見。寧無切乎。且如有
人身患沉疴。或躭欲樂。倘或兵火四至。是人或復但
躭欲樂不思逃難之心耶。為復但惜沉疴不起求生
之念耶。當是時。不見欲樂。不見沉疴。不覺昏沉。不知
散亂。但見苦相。急欲逃生。無一物可愛。無一物可取。
徑身獨脫。更不之顧。是人逃之十里未名免難。乃至
百里千里亦未名免難。直至清平無難之地。方名免
難也。今人不能悟心而欲免生死之難。無有是處。子
所謂打入昏迷之鄉者。脫苦之心未切耳。求道之心
如篤則。萬境不當其前。身如朽木。心若死[厂@火]。見色聞
聲渾忘所以。故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
味。苟如是。烏得有所謂昏沉散亂也。


客曰。古人根利機熟。信心堅固。故能趣入無疑。今
人根鈍信淺。焉能如此。


答曰。子謂古人根利機熟者。何以趙州八十年行脚。
[008-0857b]
長慶七破蒲團。香林四十年不雜用心。靈雲三十年
方能了悟。從上尊宿皆是艱難而得。子今用功幾年
而云根鈍機淺。盖不之學耳。且卞璧雖貴。不知兩刖
其足。而後價重連城。鏌鎁能寶。尚乃九載功成。方能
刃利吹毛。凡物尚然。豈無上妙道顧思其易乎。世尊
塵刼修行置而勿論。子能如雪山大士半偈全身乎。
能如常啼菩薩慶法賣心乎。能如二祖大師求心斷
臂乎。能如脇尊者一生不臥乎。能如雲岩不恥下問
乎。能如汾陽遍參知識乎。能如雪峯三登投子而九
上洞山乎。能如踈山萬里賣布單三十年當受記乎。
子徒知六祖天然。岩頭.仰山等輩之易。而不知難於
無量刼中也。所以永嘉云。我早曾經多刼脩。不是等
閑相誑惑。可以証矣。


客曰。如師坐關守靜。一心一意。更無異緣。故可用
心。所以云。外絕攀緣。內心無喘。可以入道。今時流
輩雖獲出家。身雜異俗。或名利所牽者。或住持所
拘者。或執事所勞者。或世情有關者。或衣食所苦
者。如是等輩尚雜于日用。何心于道乎。


答曰。子難易于動靜之塵。而不知本性初非動靜也。
且水之本靜也。風擊則波興。而水性無動。如是則動
而未曾動也。風息則波澄。而濕性依然。如是則靜而
未曾靜也。虗空洞豁。不礙萬象發揮。日明夜暗。草生
木長。雲行鳥飛。豈有虗空同其生滅者哉。是以楊岐
總十載院事。起臨濟正宗。百丈不作不食。為萬年龜
[008-0857c]
鑑。溈山典座賭淨瓶于眾中。雪峯飯頭悟妙道於鰲
山。雲峯化主桶𣐝脫于後架。石鞏獵戶弓箭折于庵
前。丹霞天然頴悟而三年曹廠。六祖肉身菩薩而八
月碓坊。古人皆以事理兼脩。豈一向避喧求靜者耶。
如子之意。只消前來馮濟川一偈可以釋疑矣。子謂
塵事所拘能。過彼居官者乎。休休。日暮矣。子如不信。
直饒予辨似懸河。亦破子疑不得。子如肯信。不必他
餘。但向一機一語思解不行處著實參叩。行也如是。
坐也如是。著衣吃飯亦如是。阿屎放尿亦如是。迎賓
待客亦如是。語默動靜亦如是。乃至日如是。夜如是。
月如是。年如是。參來參去。驀忽地脚根線斷。八字打
開。則知從前奇言妙句。檢點將來。是什麼干屎橛。破
草鞋。古人云。絕後再甦。方始欺君不得。其言可信也。
予愧無德。未曾敢與人舉語。鑒子之誠。不覺潦倒。予
則言之。而子果不以人廢言。密以行之。勿語諸人乃
可耳。倘諸方聞之加以呵責。我罪何逃。雖然古云己
未度而欲度人者。菩薩之用心也。吾雖非菩薩。安得
人人於此議其是非乎。更有一偈與子舉之。偈曰。


諸方議論宗殊說。欲取真金多認鐵。名相紛紛未足
憑。野人耿耿思分別。也知螢火莫然山。志效螳螂擬
拒轍。知我罪我兩由人。付諸水火從君折。




明萬曆念參年歲次乙未肆月 日曹洞正宗第參
拾壹代比丘沒用頭陀圓澄撰
[008-0858a]


參禪釋難或問

No.1444-附b參禪釋難或問補遺




客曰。如師所云。玄沙不出嶺。寶壽不渡江。則妙明
元心本在自悟。不待師承印証。各人本地風光。誰
所不具。理果當然。何以風穴有應讖之憂。太陽懷
覆宗之慮。既非師証覆宗絕嗣。彼何謂也。


答曰。皆為後人耳。經不云乎。我此法印為欲利樂世
間故說。盖恐後世之人不求正悟。悟亦不真。胡說亂
道。賺悞晚輩。必假師承印許方可為人。此深防外道
邪慢之過。非曰初心用功參禪恐其無師而不致力
也。汝但真參實悟。然後求師印証。弗為遲矣。故岩頭
天然頴脫往師德嶠。靈雲見色明心方覲雪峯。所以
黃檗見百丈舉馬祖一喝因緣不覺吐舌。丈曰子嗣
馬大師也。檗曰。不然。因師所舉得見馬大師。且不識
馬大師。倘嗣馬大師。以後喪我兒孫。丈曰子何所憑。
檗曰。不見道。智與師齊咸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
受。丈曰如是如是。黃檗可謂萬世之龜鑑矣。今人徒
知嗣馬大師則喪我兒孫。不知不嗣百丈則喪我兒
孫又甚也。近來諸方稱善知識。竪拳竪指胡道亂喝
者。詰其師承全無的據。猶如偽名為仕者。公驗皆無。
[008-0858b]
寧非自搆其罪也。古之所謂喪我兒孫者。得不謂此
時之說耶。嗚呼。師子傳衣罹難。達摩得得航海。四祖
深山覔子。五祖夜半傳心。其憂覆宗絕嗣之患。非止
風穴.太陽。其來久矣。我輩不思佛祖之用心。棄而弗
顧。哀哉。


問曰。如來一代時教不出止觀之門。故曰如來所
得法。定慧力莊嚴。豈非定慧之力必籍止觀所成
乎。首楞嚴中。阿難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
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如來欵答曾不壞乎三
者。天台大師亦以三法教人。可謂妙契佛心者矣。
諸方獨稱達摩之禪名為傳佛心印。天台得非傳
佛心印乎。師能有旨為我辨否。


答曰。阿難既請最初方便。當知十方如來由三方便
之門得成菩提。非謂菩提不異方便。如來但由定慧
莊嚴自心。豈云自心本是莊嚴。若知如來無所得而
得菩提。則知方便不是方便。莊嚴即非莊嚴。以是而
推。當知天台三法教人。傳佛方便之心。達摩一心直
指。傳佛真實之道矣。門庭施設。教法千差。入理深談。
自心頗得。古云。誰能入不由戶。出不從門。天台以之
也。須知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達摩以之也。天台
如漸昇堂奧。達磨如鎮坐中庭。雖則二皆傳佛之心。
如來禪.祖師禪不可相濫耳。


問曰。彼中次第三觀。本非圓宗行人所脩。較諸禪宗
誠不可及。若彼一念不思議三觀。豈有不同之理耶。
[008-0858c]
答曰。金鍮易辨。煤墨難分。既云不思議。可容辨也。盖
欲學者達宗旨之端由。當于無辨中施其辨耳。若彼
宗學者能忘言會意。格外明宗。于中求其同相不可
得。况有異乎。所謂口欲言而詞喪。心欲思而慮忘。直
下不容心思言議去也。若也承言執旨。滯相迷詮。實
謂有不思議之可得。有不思議之可脩。非惟不契達
摩之禪。亦乃失于天台之旨。既失天台之旨。尚不能
與天台合為一家。安可與達摩較其同異哉。雖然。須
知天台不思議之觀。可謂從門而入。畢竟不是家珍。
達摩直指人心。所謂流自胷中。方名盖天盖地。是以
永嘉經年造觀。往師六祖。南岳觀密作用。受法曹溪。
是非優劣。了然現矣。


附答明鼎子問


問。雲棲主張念佛歸於一心。一心者謝盡六塵。單
持淨念。固非隨聲唱和之流。亦非集起忽滅之輩。
久久淘汰。打成一片。則念佛即是參禪。參禪即是
念佛。念長一分禪長一分。念增一寸禪增一寸。彼
錄所載不一而足。如是則師前云究心後正好念
佛。我亦云念佛後正好參禪。何必舍土趨禪。翻成
二見也。請明示之。


答曰。子所謂謝盡六塵。非唱和生滅之徒。前不云乎
而非頓也。楞嚴云。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
兵要知賊之所在。若不識知而能討之。無有是處。子
謂憑塵念佛。是躲其賊也。予謂究心破惑。欲除其賊
[008-0859a]
也。故聲聞于結伏而不斷。菩薩于結破而不起。豈可
以躲根與破惑同日語哉。又謂念長一分禪長一分。
吁是何言歟。古云。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無一法。不
成法身。若增一法不成法身。若欠一法不成法身。念
苟可長。禪作麼生長。若可長。則吾心多一物矣。我云
參禪後好念佛者。苟能發悟。活計隨時。無可不可。子
云念佛後好參禪者。未審何處是念佛之後。若云開
悟之後。何必更說參禪。若未獲開悟。念佛何曾有後。
參禪直取自心。不見有身土之二。子徒起取捨之情。
能妙悟自心。則知心外元非有土。


再問。參禪究心非上根利智鮮能承當。中下之輩
心如獮猴。須以方便拴縛之。若槩以禪理相語。彼
將如聾如啞。徒成夢說。何如教之念佛。則上根之
者彼此互融。中下之者淨念相繼。日久功深。何分
利鈍。廣被群機。無所不攝。當此末法尤為善巧。較
之參禪但可接上根而難以接中下者。豈不徑庭
哉。請决所疑。


答。三乘方便本是假名。法性平等。聖凡不二。當時世
尊入普光明殿。現受用三昧。凡下果是不堪。非不堪
也。信不及耳。諸大菩薩內秘外現。騰疑請釋。然後知
其人人本具。箇箇不無。皆堪承紹。故後等賜諸子。不
言有高下矣。今子執言有上下之根。有利鈍之異。且
試論之。見聞知覺誰具誰不具乎。彼時難信大士決
明。正啟今日之不信。今日參决古人指示正。參當時
[008-0859b]
之難信也。所以云。古今一道。聖凡一心。豈分上下今
古乎。但不能信心參叩。如其能之。彼極愚痴之徒。正
是大機。何以故。彼全體不會。全體現前。只欠箇承當
耳。念佛躲根輕易度日。雖有遠因。易潛業識。故祖師
云。繫念乖真。昏沉不好。子當鑒諸。


補問

No.1444-附c達觀和尚招殃傳



達觀老人遭橫於癸卯之季冬。而眾議駭然。或謂其
道力之未全。或謂其我慢之招得。或謂其定業之難
迯。而石簣居士請予折之。予曰。皆不知達觀老人也。
予獨知之。老人垂大權之跡。逆行順化。一舉而兩得
矣。何也。由末法澆漓。世道侵喪。人心浸獘。師法不揚。
致使如來慧命將危。特以示之也。故老人於戒定智
慧曾無虧缺。獨絕師承損其行耳。何則。老人受業師
者。為凡心未盡還。俗娶妻。老人以方便力強之復道。
返以師禮待老人矣。諸方尊宿未有可其意者。獨大
千和尚師事數年。而竟不之嗣。故同參之友皆行師
資之禮。而終致于非刑者。此其所以現逆也。昔者石
門禪師嘗從雪竇顯公而後出世。却為大覺璉公之
嗣。座下有一婆子出眾云。這漢何得辜恩如此。雪竇
老人與汝抖搜尿腸日夜談禪。始得今日。何以却拈
[008-0859c]
大覺之香。捋門胸前一砟。於是經三日𤻕發胸前而
死。嗚呼。此亦埀範現逆之類也歟。吾又聞黃蘗巖頭
皆云。智與師齊減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受。由是
而觀。則老人雖有超師之作。焉忍棄其源流也。其源
流一絕。使後世邪慢之輩效學其疣。而佛法不滅則
幾希矣。故佛祖不欲斷其血脉。于此特嚴其報應也。
居士曰。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吾聞。昔者小壽禪師
住西湖之寂慶。彼時王公出鎮杭州。一日訪壽直至
臥榻而壽不起。座推蒲團於地。公就而坐。極談終日
方去。執事者勸曰。王公貴人也。一旦有事則[示*戈]係山
門。何得輕忽如此乎。次日王公復至。壽乃聲鍾擊鼓
萬指出迎。王公下轎握壽手曰。何不學昨日行徑耶。
壽指傍曰。在節度即得。柰左右何。二人相咲而已。于
是諸方皆美壽之善通變者也。達老不然。無分賢愚
一槩籠絡。觸怒當任。身罹非殃。招之有由。何關師資
乎。予曰。不然。乃足下不知老人之順化也。自佛法之
流震旦者二千餘年矣。初來之盛。王侯仰重過於至
尊。故齊祖之訪道安。臨門不起。趙州之待石勒。床坐
而見。南陽忠公。獻宗扶輿而自若。懶贊融師。詔書三
讀而不聞。是豈慢於王侯也。莫不皆欲高護法幢垂
範末世。使世出世間之有辨矣。故遠大師作尊僧篇
六卷。許由之論僧不拜俗。三上其本。並體佛心。影嚮
法事。爾來法道下衰。僧多拜俗。乞尾哀憐有損聖賢
之體。循情詢俗全無道者之風。故老人深痛時獘。有
[008-0860a]
倣古人。忍使殺身不甘坐視。所以垂此順化之範也。
古者齊高祖訪椆公。迎不起座。送不出門。左右勸之。
彼國主也。何以怠慢乎。曰。吾聞賓頭盧尊者送王七
步。減王之福。天下大荒七年。吾雖不逮聖僧。而形貌
似之。不欲減王之福耳。由是而推吾知老人坐待公
卿者非慢之也。寔不欲減公卿之福。所以知其為順
化也。嗚呼。長者之求子而子為之躃地。不輕之告人
而人為之打擲。夜光之投人。非不貴也。而反為之按
劍。美玉之献君。非不忠也。而反為之刖足。是知恩反
成怨。為善招殃。代皆有之。老人化儀孰與伸焉。惟足
下乃史氏也。于世甚為有力。當細思而傳諸未聞。可
謂共出一隻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