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12 牧雲和尚嬾齋別集-明-通明 (CBETA)





牧師出世以來住古南最先予咫尺里居從遊服教
閱十餘年不才駑廢愧于本事少有請益師知予夙
習所存每示作詩文相勸誘也逮後予自粵嶺東西
鴻魚闊好師每吳門上下金玉嗣音繼予賚捧長安
量移岷蜀往返京口尋師鶴林未期之間遂得三過
一日霽雨秋涼登高杜鵑樓次供茗之暇繙帙巋然
維師語錄而外別集種種具焉考夫單提拈頌從上
相沿觸緒篇章諸方不乏維理絕于名言既殊本末
苟情存乎藻繢奚當妍媸然而淺深之致見矣大小
之數分矣世有讀斯集者以師為宗工將永明之錄
覺範之傳寒山石屋之詩軌轍相方以師為文士亦
陶王白蘇之間位置攸在予嘗聞世俗文章家有私
議之者矣曰吾于牧師姑未言其他就其才多著述
如此即不挾策應舉第閉門著書當澤永留名山也
此則雖不知者之詬詈亦足以概見云。


欈李王庭言遠敬題







詩文之在天地爛然如芳樹之花也無此則天地寂
寂矣然花不擇地而妍或在華堂或在名囿或在深
山幽谷花於華堂者富貴人之詩文也花於名囿者
才士之詩文也花於深山幽谷者高禪古德之詩文
也如謂高禪古德不必以詩文見長將使華恒嵩岱
諸名勝但有古榦蒼枝無夭喬嫣嫵之植也有是理
哉余少時見蓮池憨山二公著作每為心折手之勿
釋二公皆文優于詩近從牧老人遊留連子墨更為
高禪古德之僅有間一唱酬往復不覺其膝之至於
[001-0529b]
地也夫蓮池憨山法門導師擅長雅藻曷怪若老人
則臨濟宗風以白棒喝天下之英靈語言已多安用
文字然形上形下恃源而往有觸必應含毫伸紙忽
詩忽文若山之出雲水之遭風層起疊生俱以自然
入妙未嘗有意為詩文而詩文之至者出焉其近體
王孟也古詩陶韋也無韻之文洋洋灑灑又白太傅
蘇端明亞也雖汲汲揣摩日從事于詩與文之耑家
未能或過嗚呼豈偶然哉端木氏曰夫子之文章可
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張無
垢論語頌則謂天道文章未始有分然則讀老人別
集非讀老人別集也能聞其所可聞而其所不可聞
者亦思過半矣。


欠庵居士朱一是法名恒晦拜撰


















[001-0529c]


總目




* 文部七卷

* 卷之一

* 論
* 序
* 記
* 銘
* 卷之二

* 說
* 題跋
* 雜著
* 疏
* 榜
* 卷之三

* 傳
* 誌銘
* 祭文
* 卷之四

* 書啟
* 卷之五

* 書啟
* 卷之六

* 雜牘
* 卷之七

* 頌
* 像讚
* 偈部一卷

* 卷之八

* 偈
* 詩部六卷

* 卷之九

* 銅井時
* 古南時
* 卷之十

* 古南時
* 卷之十一

* 古南時之餘秋行鷹峰折蘆梅溪雲在
* 卷之十二

* 棲真時之一
* 棲真時之二海濱答詠
* 棲真時之三長夏吟
* 棲真時之餘
[001-0530a]
* 卷之十三

* 興福時
* 興化時
* 鶴林時
* 卷之十四

* 天童時
* 天童時之餘







嬾齋別集總目


目錄




* ○卷之一

* 文部

* 論

* 觀苦入道論
* 序

* 達澄昭公語偈序
* 元白可公出山詩序
* 鹽梅鼎公遊南嶽序
* 木陳忞公回粵省親序
* 魚喁艸序
* 別刻古庭和尚拈頌序
* 聽雲集序
* 柴菴先生和池上來詩序
* 宗鏡節錄序
* 呂幼安詩草序
* 永安聞慧堂世系序
* 殼音草序
* 竹杖序
* 贈郁素修序
* 鄭士敬先生六袟序
* 以廬山摩崖石刻涪翁所書七佛偈為山翁和尚壽序
* 贈丁虞卿序
* 記

* 雲浦上人書華嚴楞嚴二經記
* 乾元菴圖冊記
* 銘

* 正觀堂銘
* 震溪堂銘
[001-0530b]
* 木樹根銘
* ○卷之二

* 文部

* 說

* 衣說
* 警學詩說
* 墮蜘說
* 桲立字說
* 玄佩字說
* 鄰仲字說
* 古求字說
* 題跋

* 重刻洞聞和尚語錄跋
* 跋吳門杜子紆先生所書華嚴經第四十卷
* 跋一水上人書楞嚴經第五卷
* 跋顧敬修居士書法華楞嚴二經
* 書盂蘭盆經後
* 跋王兆吉居士書華嚴經
* 題蔣伯昌書華嚴經
* 題雨新上人書法華經
* 題惺中上人書華嚴經
* 跋雲浦上人書華嚴楞嚴二經
* 跋顧貞吉居士書法華經
* 題朱明徵畫羅漢冊
* 跋天童雲門永覺佛日四尊宿墨蹟
* 項孔彰居士求書神通變化四字跋
* 書王景雍孝惠先生卷
* 題張子聖源倚石揮麈圖冊
* 書芸居機公悼孫詩後
* 書爭坐位帖
* 書狄梁公碑刻後
* 題蘭卷
* 書陸包山畫冊
* 嬾齋印跋
* 觀松雪硯
* 記圖書古硯
* 雜著

* 雨窗閒話四則寫寄顧敬脩
* 壽生菴曉起得語三則畫示睿能禪子
* 疏

* 湛明禪人之江右持缽疏
[001-0530c]
* 月印上人投老叢林疏
* 四維寬公把茅疏
* 供天台阿羅漢及諸名山疏
* 天台文殊寺化供疏
* 虞山興福禪寺復殿東舊產疏
* 題修大藏經卷
* 海虞建廣善禪院疏
* 普見法門念佛疏
* 虞山拂水菴建地藏菩薩殿疏
* 嘉興真如寺禪堂重建韋馱殿疏
* 興化普潤菴募藏經疏
* 天童鏡池老宿募修祖塔冊
* 榜

* 興福禪寺結冬榜
* ○卷之三

* 文部

* 傳

* 廣陵同人禪師傳
* 靈巖戒雷法師傳
* 生緣傳
* 曹雲海傳
* 誌銘

* 達澄禪師道行塔銘
* 祭文

* 弔蘇州寶光寺筠亭石林隱蓮三長老文
* 告靈溪師文
* 祭考澄宇公文二首
* 祭妣文
* 祭祖文
* 祭兄伯澄公文二首
* 告祖文
* ○卷之四

* 文部

* 書啟

* 復梅里王言遠孝廉
* 答嘉善周君謨孝廉一字西玄
* 答眾社長
* 答許白生文學
* 答周貞可文學
* 寄太倉孫念莪封翁
* 寄李曉令于白門
* 示岫雲西堂
* 與中輝上座
* 寄山陰祁驥超居士
* 與周西玄二首
[001-0531a]
* 與唐琪圜
* 寄石幢禪師
* 與黃介子二首
* 復夾山林皋和尚
* 與元白大師
* 復黃介老
* 答吳伯明
* 與周貞可二首
* 寄天童木陳和尚
* 寄通玄林野和尚
* 答慈谿白龍寺冰懷法孫
* 與雪丆監院
* 與完白維那
* 與屠闇伯居士
* 與倪伯屏司李
* 與朱近修孝廉一字養明
* 與黃介子居士
* 與倪伯屏
* 與屠范二道長
* 與廣文楊公
* 謝黃闇齋參政
* 與倪伯屏
* 與屠闇伯文學
* 與吳伯明居士
* 復虞山諸護法
* 又啟
* 復錢牧翁宗伯
* 復孫光甫方伯
* 復嚴子張兵部
* 復錢嗣懿封翁錢嗣希進士
* 復翁子安孝廉
* 復孫孝若孝廉
* 復錢西翰孝廉
* 復陸禹舟陸定爾兩護法啟
* 復毛子晉檀越
* 復錢孺飴孝廉
* 復破山西林隱谷禪丈
* 復羅夢章道臺
* 復陳平若御史
* 復鄔簡在孝廉
* 復胡宅眾文學
* 東顧敬修居士
* 復孫孝若孝廉二首
* 復孫非臺居士二首
* 復虞山諸護法
* 復孫非臺
* 與孫孝若
* 謝錢牧翁宗伯
* 簡王兆吉護法
* 辭孫非臺護法
* 簡能仁木陳和尚
* 復宛陵詹曰至居士
* 復棲真林野和尚
* 復廣潤木陳和尚
* 復興化護法
* 寄雪竇石奇和尚
* 與黎太沖長者
[001-0531b]
* 復吳鹿翁相公附表書
* 復孫光甫
* 復孫非臺
* 寄王言遠
* 簡金壇蔣楚珍護法
* 簡蔣虎臣太史
* 簡興化吳鹿友相公
* 寄李平菴文學
* 寄詹曰至
* 與諸千如待詔一字合甫
* 寄吳伯明
* 與王雲來居士
* 復詹曰至
* 謝嘉善錢塞菴相公
* 復黃坡蔡遯翁
* 復柯敬明
* 與倪伯屏
* 與諸合甫
* 與葛瑞五
* 與葉嶽心
* 與陸平叔居士
* ○卷之五

* 文部

* 書啟

* 復京口鶴林諸護法啟
* 復雪竇石奇和尚二首
* 復溫州法幢大士法姪
* 寄朱近修
* 與范遵甫
* 與周公貞
* 復道峰木陳和尚
* 簡姚益城中丞
* 與五磊穎石法姪
* 與超果破顏法姪
* 與徐心韋侍御
* 與江寧劉覺岸居士
* 與詹曰至
* 寄祁驥超居士
* 寄倪伯屏司理
* 寄報恩浮石和尚
* 復黎太沖長者
* 復吳北海文學
* 復屠闇伯
* 復鄭子康
* 復范子遵甫
* 簡孫孝若護法
* 寄嚴髫珠居士
* 答陸葆翁
* 復芸居玄若老友
* 復顧敬修居士
* 復泯巖空林大師
* 答鍾雪緣文學
* 答呂幼安文學
* 簡王念尼道臺
* 答蓮花峰了源法姪
* 與孫非臺
* 東陸哉生
* 復耿玉齊護法
[001-0531c]
* 簡王念尼
* 答玉峰玄佩二法孫
* 簡韋海梁刺史
* 簡耿玉齊道臺
* 與李明遠文學
* 與朱養明
* 簡屠闇伯
* 復李端維李武曾昆仲
* 寄松陵包孝廉
* 與錢福先民部
* 與朱近修
* 復南澗曉菴法姪
* 復理融禪人
* 東韋聲玉刺史一半海渠
* 東耿玉齊道臺
* 復五磊穎姪
* 復王言遠
* 復朱近修
* 復柯敬明居士
* 東楊九春府尊
* 復白雲鹿門大師
* 東馬培元護法
* 東雪竇和尚
* 復與麼時書記二首
* 示石隱珍徒
* 示西華瑋首座
* 示睿能上人
* 示印象知客
* 示法平書記
* 與詹曰至
* 與徐心韋侍御
* 留簡報恩浮石和尚
* 與倪伯屏司理
* 復金子乾居士
* 與錢聖月居士
* 復周貞可
* 復翠微漢萍大師
* 與達本長老
* ○卷之六

* 文部

* 雜牘

* 與唯一禪師
* 與鹽梅禪師
* 答友
* 與山中友人
* 與婁江毆沖谷文學
* 復崑山諸千如文學二首
* 簡嘉善周君謨
* 簡馮荃升文學
* 簡吳伯明
* 復張靜垣
* 簡周西玄
* 與吳君訥
* 簡王言遠
* 復兄
* 與宋五陵鍊師
* 簡周西玄
* 與丁方流文學
* 與李曉令二首
* 與吳門玄若師
* 復吳伯明
[001-0532a]
* 復李曉令
* 寄靈章友人病中
* 與李曉令
* 與唐琪圜
* 與道侶
* 與王言遠
* 與孫集公
* 與李曉令
* 復天童木陳和尚
* 寄江陰軋明寺元白禪師
* 與社友
* 與沈傳中文學
* 答李曉令
* 復諸千如
* 答葉嶽心
* 答錢聖月
* 與許白生文學
* 與虎丘道侶
* 與諸合甫
* 與葛瑞五
* 與葉嶽心
* 與嚴髫珠
* 與葛瑞五
* 復松雨師
* 簡空林大師
* 示靈嶼上人
* 寄沈傳中文學
* 復姚江沈求如居士
* 復鄭子康
* 與李曉令
* 復王侶石
* 復李曉令
* 簡鶴師
* 與葉嶽心
* 與高靜之居士
* 與雪丆首座
* 與印象知客
* 簡吳稚先居士二首
* 與吳仲木
* 與陸哉生文學
* 與陸子念居士
* 簡陸葆翁
* 與靈嶼上人
* 與香際上人
* 與吳稚仙
* 與徐非一
* 復陸叔範居士
* 與陸藎臣
* 與陸平叔
* 與范遵甫
* 答鄭子康三首
* 與隱峰侍者
* 與廣潤木陳和尚
* 與梅谿菴主
* 與王侶石文學
* 寄曉令諸郎君
* 與商尊法姪
* 寄極樂菴嬾石監院
* 簡庉村浮石和尚
[001-0532b]
* 復錢聖月
* 簡周公貞
* 與范遵甫二首
* 與朱近修
* 與法平書記
* 簡木陳和尚
* 簡報恩浮石和尚
* 與玄若禪師二首
* 復周青士
* 復王薇垣
* 與錢聖月
* 與朱近修
* 東鶴師兄
* 與陸葆翁二首
* ○卷之七

* 文部

* 頌

* 雪竇石奇和尚書華嚴經頌
* 四大家書華嚴經頌有序十一首
* 普陀山舍利頌有序
* 千手眼大悲菩薩頌
* 雪彌勒頌十二首
* 和南宋天封佛慈禪師蜜蜂頌有序 二十首 附原頌及全明進禪師和并序
* 像讚附雜題書

* 一佛兩菩薩像
* 藥師佛乘白牛像
* 觀音像二首
* 繡觀音
* 大悲菩薩像
* 魚籃大士像
* 大士象王圖
* 羅漢像
* 十八大阿羅漢卷
* 十六阿羅漢卷
* 初祖達磨二首
* 天童老和尚二首
* 石車和尚三首
* 石奇和尚
* 林野和尚三首
* 自題頂相三首
* 三教圖
* 純陽大仙像
* 勝師伯像
* 仲師伯像
* 素純法師像
* 芸居玄若機公像
* 雲岫菴隱山老宿像
* 傳輝大德像
* 瑤山老師像
* 慧明上座像
* 潛菴老師像
* 雲在菴道嵩師像
* 從聞友人像
* 智林寺屺瞻開士像
[001-0532c]
* 雨菴大德像
* 巢修上人像
* 慈航老師像
* 石佛菴畫空老師像
* 明奇靜主像
* 長庚鏡池老宿像
* 濟寰老師像
* 石浪老禪像
* 李曉令持綸圖二首
* 孫冶堂行腳圖
* 丁長卿文學像
* 丁漢卿居士像
* 李道人侍母行樂
* 徐玉井道人像
* 戎明宇長者像
* 丁華宇道人像
* 陳衡山居士像二首
* 徐玉宇道人像
* 浩然居士像
* 殷元長事佛圖
* 徐定宇歸來圖
* 伍虞顛道人像
* 朱待予像
* 吳節侯文學像
* 曹母周孺人像
* 汪子瑜居士像
* 江君圖
* 項孔彰居士像二首
* 王南伯文學再生像
* 丁籲卿文學像
* 丁方荀像
* 王子佑松下憩圖
* 王順塘善友像
* 項素仙像
* 題畫
* 牡丹圖
* 畫菜七首
* 畫葡萄十一首
* ○卷之八

* 偈部

* 戊寅初住銅井山勝露居士伯明吳先生以四偈貽岫子有林下風味援筆次韻
* 山中吟十首
* 正月十日大雪
* 歲暮至上元夜紀述十首
* 庚辰冬開法古南入春偶成八首
* 穀日唐琪圜居士以登天目八詩手書緘寄步韻卻答
* 示楚萍二首
* 示慈舟二首
* 谿院言懷七首
* 獨坐
* 癸未八月朔日禮洞聞和尚塔有感六首
* 蒲菴二首贈慎獨師有序
* 武塘周西玄居士有喪
[001-0533a] 明之戚寄慰
* 新正四日答李曉令醉後句附原偈
* 春日走筆六首
* 天童山久雨有持扇乞偈者
* 偕高原石幢同人三公夜出石筍峰
* 宿天竺三生石
* 李明遠居士乞悼兒詩四首
* 重晤雲義先生
* 題秋亭
* 丁承清齋夜談二首
* 示玄谷二首
* 新正十八日壽虎丘本如老師
* 病起三首
* 乙酉春大雪破石一念二禪人聚彌勒佛像於中庭納子競觀悚然增敬以幻修幻無是過也戲拈四偈
* 鰲魚燈三首
* 走馬燈三首
* 火爆
* 竹扇
* 乙酉孟夏天童南山禮先師塔有感四首
* 梧山十七詠十八首
* 天童木和尚送被簡謝二首
* 和南源大師山居二首
* 早春寄訊錢塞菴相國二首
* 寄謝虞軋颺給諫
* 酬空林大師見寄
* 七夕鄭子康初來參偈贈
* 贈陸子念
* 病中謝客
* 雪彌勒二首
* 答李曉令
* 贈形家李同春
* 寄題錢聖月𠁼丆
* 禾中重建真如寶塔
* 峽石山慧力寺修鐘樓
* 子康鄭子清修梵行攝入法系命之曰恬作二偈貽之
* 贈范夢覺
* 示陳宣其文學
* 示陸咫顏文學
* 示王臨玉文學
* 題崑山戈玄淨先生略傳後
* 示丁方流
* 示吳彥正
* 贈丁和卿文學
* 贈丁長卿文學
[001-0533b]
* 偶成
* 達本上座乞題墨蘭
* 題徑山雪老人畫扇
* 壽朱近修母慈淵查孺人
* 書嚴髫珠米單文後二首
* 和海鹽劉霜厓邑侯持缽偈附原偈
* 酬髫珠居士二首附原偈
* 贈丁韓雲文學二首
* 曲肱而枕之示吳子進
* 雪窗獨坐迥禪展紙索書
* 示夏禹公
* 示張兩如
* 竹窗偶成
* 題李曉令草亭
* 題風竹圖
* 題王宣遠南詢畫冊二首
* 寶晉齋閱仇十洲臨李
* 龍眠畫佛嘗隨眾卷
* 梅里鎮重修東塔
* 禮夾山林皋和尚塔
* 悼黃介老有序八首
* 書徐虞求先生讀語錄二偈冊二首
* 莖虀偈有引
* 宣城詹曰至其生世之月日即其母氏去世之月日也寄箋須語以偈報之
* 鶴林詠古十三首
* 寄青蓮同參
* 送道場山曉音知客
* 謝事
* 贈顧聖復業醫
* 答王雲來文學
* 答陳復菴乩仙三首
* 過葑溪周雲巖道侶靜室
* 天童送蘭若上人出山
* 寄聚周上人
* 示曹雲海
* 讀新桂瞿公臨難諸作二首
* 示吳萃凡
* 示吳永侯
* 寄秋亭三子
* 臘雪二見
* 送麗中大德
* 送駿機大德
* 送祗園老禪回閩緣幹
* 示慈帆上人
* 碧峰禪人病中求示
* 和宋慈受深禪師登披雲臺十詠有序附原韻偈跋
* 和宋虛堂愚禪師虎丘十詠附原詠
* ○卷之九
[001-0533c]

* 詩部甲之一

* 銅井時

* 杪冬還山口占
* 招鶴兄西山看梅八首
* 庚辰夏再登銅井設關禁足
* 馮荃升文學冒暑過訪
* 新秋書事
* 晚秋寓湖上
* 冬日放舟鶴湖抵梅居晤周君謨孝廉書贈
* 龍湖早發擬之長水阻風泊王江涇作
* 題穎源弟靜室
* 婁江靜室曉作
* 宿虎丘西隱
* 過不二上人
* 題竹
* 再登程純甫書樓
* 張靜垣同舟至軋元菴
* 詩部甲之二

* 古南時

* 折蘆菴二首
* 開爐古南閱諸衲子除夕之作
* 村懷三首
* 溪濱落花觸目成偈五首
* 杪秋晤唐祈遠於烏戍書園
* 九日於住波菴小閣
* 宿當湖西林寺二首
* 題金山圖二首
* 寄懷天台靈鷲寺石奇和尚二首
* 贈褚鳳廷道翁
* 褚鳳廷宅看閩中將樂石
* 登魯菴水閣右個
* 寄吳門玄若機公二首
* 春暮雜詠十首
* 夢戒雷震公有序二首
* 夏晚同程純甫菴後散步二首
* 范遵甫覽予山偈擊節別後寄贈二首
* 久雨
* 刪竹二首
* 古木
* 返照
* 移蕉
* 摘瓜
* 曝書
* 觀帖
* 觀魚
* 納涼
* 又觀魚
* 將登天台寄王言遠孝廉
* 錢塘值雨
* 過棗樹灣
[001-0534a]
* ○卷之十

* 詩部

* 古南時

* 送王言遠北上
* 除夕次澄禪人
* 語風雪大師送天童老人入塔訖裁詩別眾感而次韻
* 舟過慈谿齋姚益城中丞宅因和山居之什
* 偕石幢高原間人三公過靈隱憩冷泉亭
* 韜光曉步
* 立夏前李曉令招游藿圜
* 漫書陸體莊扇
* 早熱
* 寄答唯一師
* 尋元白師於江陰乾明寺夜話
* 過丁氏湖莊
* 贈丁虞卿文學
* 再晤丁方流
* 歲暮答蔣聞大孝廉見懷
* 病中素閒友人見過
* 答倪閬民
* 七里港二首
* 臥疾移舟虎丘
* 寄友
* 題畫
* 從聞統公自拂水巖移關東塔寺過贈
* 春暮歸舟四首
* 寄吳門素純法師
* 歸燕識故巢十首
* 懷西湖
* 立夏前一日同道侶登硤石山值雨三首
* 丙戌夏自甬東還古南舊院錢聖月來訪出乃尊豈麈公閱唯識論遺筆見示兼贈二詩即韻答之二首
* 題嘉善祖燈菴二首
* 中秋後一日過小菴
* 戒香居
* 歲晚二首
* 和李無塵除夕元旦二首
* 新正三日寄李曉令
* 早春尋梅過一菜菴
* 飯後放舟溪東見硤石塔值象閒禪人引游李氏古墓
* 雪窗有懷二首
* 對雪
* 曉晴
* 李曉令貽詩招看圜中海棠喜而有答二首
[001-0534b]
* 期過藿圜阻雨曉令折海棠一枝併詩至
* 曉起見雲開有晴意寄曉令
* 是日雨止過曉令圜中劇談至夜二首
* 李曉令招敘海棠下兼惠趙松雪墨蹟報謝
* 曉令訂過石佛菴看花值雨阻約走筆自遣
* 新霽曉令招村郊野步遂過石佛菴看海棠眉菴隨喜脫沙佛像至夕曉令獨歸予拏二三衲乘月而返
* 謝石佛菴主
* 久雨寄朱養明
* 雨夜夢同岫雲禪者數輩策杖山谿之間坡石古秀其泉甚清喜而成偈覺來風景猶在眉睫童子請余筆之
* 春游紀事
* 題脫沙接引佛像
* 西樓四首
* 懷舊隱
* 有僧從吳興來得故人同人化公信有感二首
* 偶成
* 七月下浣過藿園竹下坐
* 送王言遠之任廣州
* 小春日壽吳鼎陶御史樁萱八袟二首
* 寄張鳴九文學
* 除夕次聖儀禪人韻
* 元旦
* 夜雪漫興二首
* 對雪口占三首
* 尋梅
* 初春送問松上人遇吳門兼簡王意菴
* 解制二首
* 尋梅
* 春游過李園
* 仲春三日壽李青來文學母徐孺人八旬四首
* 寄懷張心素
* 寒食即事二首
* 賦得佳節清明桃李笑十首
* 寄題敬亭山一峰菴
* 春暮有懷愍度師
* 過新城廣生菴
* 能仁寺
* 千佛閣
* 泛舟至沈翼軋先生墓
* 同邵含甫顧墳遠眺
* 飯郭清安宅
* 廣生菴答沈天祿見貽
[001-0534c]
* 爛溪舟泛
* 浮碧菴
* 游凌氏古壟
* 草菴
* 塔港放舟至軋元菴
* 草蕩遇風
* 早發鴈蕩
* 柳溪橋
* 王帶存招游園亭五首
* 嬾齋步子康韻二首
* 村居八首
* 中秋前一夕藿園看月時李子將有遠行
* 十五夜坐指月菴
* 大風呼權過秋亭攜鄭子看月
* 偕鄭子泛舟別溪菴適王介人周公貞亦到
* 登金山
* 焦山三詔洞
* 鄭子學佛庭下生芝道瑞也詩以貽之
* 送李曉令入粵
* 登施淳寶小閣
* 酬范子月夜見懷
* 初夏范子同余過秋亭小菴有作步韻
* 寄懷王言遠
* 紀游
* 書王祈兮屬
* 偶作二首
* 對松詩贈鄭平子先生有序
* 酬沈爾任文學有序附原詩
* ○卷之十一

* 詩部丙之一

* 古南時之餘一秋行

* 癸未七月下浣將歸海虞破山寺掃洞聞和尚塔舟發梅溪即事
* 舟次松陵值常湖馬遠之同泊
* 尹山道中
* 宿石家濱
* 過華蕩
* 舟中望維摩
* 雨中歸破山寺
* 自虞山過江陰訪黃介子居士舟泊長涇
* 登君山諸道侶偶集座中拈句五首
* 經春申君墓作五首
* 晚泊
* 舟行口占五首
* 返棹虞山過南湖值雨
* 破山寺夜坐二首
* 留別山中法屬
* 辭墓
* 別兄二首
[001-0535a]
* 答示倪閬民
* 過陸葆翁齋書贈
* 過顧園
* 𠁼菴曉作
* 寄吳伯明
* 過貝葉參晤培風師兼隨喜西方懺儀且誌久別
* 過孫冶堂半是山居
* 過毘盧菴次韻答周貞可文學
* 毘盧菴紀興十八首
* 詩部丙之二

* 古南時之餘二折蘆王言遠序一首

* 池上來有序設三十五首
* 詩部丙之三

* 古南時之餘三雲在

* 初秋過崑山雲在菴朱近修李曉令屠闇伯相期放棹錢聖月以詩為賦
* 雲在菴送李曉令
* 寄朱子近修
* 中秋日從雲在菴放舟至西莊
* 宿西莊偕陳畦之諸道侶泛月
* 雲在菴作八首
* 贈沈君如
* 登玉峰
* 彌勒間
* 劉公洞
* 一線天
* 從葛瑞五書參飯訖遂登玉峰絕頂
* 飯後見村南楓葉策杖微行因過葛氏園亭逸駒上人留晚餉口占四首
* 詩部丙之四

* 古南時之餘四鷹峰

* 九盤領
* 師子巖
* 合掌石
* 南湖
* 北湖
* 潮音閣
* 出生幢
* 望湖臺
* 鳴玉澗
* 鷹樓頂
* 黃沙塢
* 白雲菴
* 珠花泉
* 石帆山
* 澉城
* 泰駐山
* 舟里堰
* 丹井
[001-0535b]
* 高陽峰
* 下蓋山
* 六月三日游澉湖遂登吳公祠飽稚仙伊滿復過悟空古寺
* 和屠闇伯三作同晚眺也
* 下雲岫菴
* 詩部丙之五

* 古南時之餘五梅溪

* 梅溪八詠
* 柬素園黃闇齋總憲
* 送吳翠屏還金華山中
* 同諸子游普明廢寺
* 長水塘泛舟至梅溪
* 溪上遇一生上人
* 即事
* 題畫
* 題孝貞李氏傳
* 養痾梅溪答呂幼安明經惠詩
* 送胡濤公之雲間
* 次六月大風
* 缾中白蓮步韻
* 喜雨二首
* 立秋日作
* 詠秋色
* 七夕與諸子分賦二首
* 題此君伯仲圖贈濤公
* 麻杖八首
* ○卷之十二

* 詩部丁之一

* 棲真時之一

* 登雪竇山
* 尋雪竇顯禪師塔蹟
* 題珠木林
* 西阬
* 從下雪至上雪
* 遊隱潭
* 新霽登妙高臺
* 當午坐千丈嵐看瀑布有五彩色
* 自百步街至千丈崖底
* 散步至御書亭
* 新秋自雪竇山赴棲真即事九首
* 棲鳳沈傳中文學中秋日招游天門山橫山菴作時同雪丆監院鑑機慈恩德明慧光南臺瑞明懋卿諸道侶
* 過天門山
* 上橫山菴
* 從橫山乘月晚歸
* 題棲真碑誌
* 寄懷法海寶慶白雲三大師四首
* 初冬送雪丆監院同顧虛谷邑侯遊天台
[001-0535c]
* 開爐日酬示范遵甫
* 除夕懷及門諸子
* 初春寄懷空林大師于大陽山
* 過甑篦山菴
* 清明日沈傳中文學以詩惠艾餈步韻答謝
* 登伏獅巖
* 立夏前三日倪伯屏司李招遊柏香巖龍潭之勝
* 登舒濱吾印心閣有序
* 詩部丁之二

* 棲真時之二海濱春來

* 山行見新桃二首
* 鷂子磯閒坐觀採苔者二首
* 折古柏枝如劍
* 菜花
* 隔山見梨花如雪二首
* 聞金聲二首
* 范子為余述古澗奔流之勝因與同往
* 幽澗坐
* 就鄰菴乞茶
* 綠楊垂絲颺風
* 看野燒
* 望桃花阬樵採
* 海隄有數牛晚歸
* 二鴉搏一鷹十五首
* 前題
* 詩部丁之三

* 棲真時之三

* 長夏吟九十四首
* 詩部丁之四

* 棲真時之餘梧山剩句

* 初過棲真感懷二首
* 七月望前二日風雨暴作竹樹倒拔屋廬震動古殿不崩為幸八月上浣復大雨不止炊煙幾息有感而志二首
* 送范子下帷吳氏宅四首
* 曉起山閣見白波連山有懷范子二首
* 寄范子二首
* 范子過山因懷屠閣伯于剡城二首
* 答空林大師自大陽菴貽偈
* 答沈傳中文學見寄
* 宿明恩寺
* 初夏
* 古南僧來迎沈傳中文學以詩贈行有答
* 別范子
* ○卷之十三
[001-0536a]

* 詩部戊之一

* 興福時

* 開法破山酬徐白雨見贈二首
* 酬毛子晉見贈
* 缾梅
* 初春示憨崖上人
* 臥疾吟有序八首
* 重過藿園看海棠
* 謝倪伯屏見過
* 藿園牡丹盛開漫紀二首
* 從王侶石乞圖章
* 重過秋亭
* 病起有懷
* 坐西軒作二首
* 早秋還虞山舟過松陵宿承天寺
* 留別
* 蘇州無量寺懷舊三首
* 雨泊虎丘小武當二首
* 偶過溪菴即事
* 吳門曉發
* 舟次華蕩
* 悼崑山高靜之文學
* 過勺菴偶憶西莊舊遊
* 晤陸平叔
* 贈張季鴻
* 憩陸哉生西閣望雨
* 贈李小隱
* 過陸子念書齋即事
* 又贈書法華
* 答子念
* 憩陸顯文書室
* 眾香菴值雨
* 晚泛過慈雲菴
* 偕殷元長李小隱泛月二首
* 問戈莊樂居士疾不遇慨然有思
* 瞿愿中過晤勺菴同舟至眾香菴別
* 西舍歸舟有懷毛子晉
* 勺菴訪舊陸子念重以篇什見貽還山報之兼寄平叔諸同道七首
* 酬李明遠文學五袟見贈
* 壽貝葉齋培風師
* 偶作
* 勺菴度歲書懷二首
* 除歲寓勺菴同無關上人泛舟南湖
* 和除夕
* 己丑元日
* 新正二日陸氏昆仲招集平叔園亭四首
* 題畫
* 贈報國寺萃閒老師
* 仲春放舟過謁毛子晉信宿寶月堂兼晤顧麟士
[001-0536b] 殷介平馬退山時補刻大藏將竣賦言為贈
* 水月菴詢隱峰疾
* 謝古南眾護法
* 過蔣蕙仙孝廉菴
* 海印菴午睡有夢忽來
* 戒香居即事
* 海塘吟
* 毘盧菴明幻開士五袟
* 贈仲寅初
* 贈金陵彭師水
* 水鏡菴小憩
* 顧敬修居士見過山中
* 紀舊示顧君闇
* 煙知墩準提菴
* 勝法寺
* 從勝法寺過黃莊菴
* 黃莊菴同道侶夜話
* 瞿愿中過訪
* 華一岳為余寫炤賦謝二首
* 詩部戊之二

* 興化時

* 初過昭陽答孤峰上人
* 酬李平菴文學
* 酬李艾山文學
* 奉和賀疏林邑侯見貽
* 奉酬吳鹿翁相公
* 平菴以石刻七佛偈見貽乃黃山谷筆鑴廬山巖石者賦此為謝
* 和夜坐二首
* 西軒即事二首
* 和大山知藏誕辰二首
* 除夕和平菴作二首
* 辛卯二日同朱天乳諸君子散步池上
* 晚雪有懷平菴
* 人曰寫懷四首
* 徐同甫為余篆古圖章賦贈
* 酬楊廉甫進士
* 立春後甲子日偕平菴登土山
* 寄祥光上人
* 謝朱天乳惠藥
* 將還江南別鑒師
* 書扇與蕭道人
* 謝潘道人造法衣
* 別黎太沖長者
* 極樂解制寄謝吳鹿翁相公於潭西四首
* 留別平菴
* 別吳北海昆仲
* 舟發昭陽
* 寓廣陵靜慧園送天鼓法姪之江西
* 雪後登平山堂
* 丹陽道中
[001-0536c]
* 閒來居二首
* 舟次崑山
* 西城晚眺寄葛瑞五
* 悼李子曉令有序八首
* 同葛瑞五諸子登東山
* 詩部戊之三

* 鶴林時

* 初夏寄日章舊友
* 杜鵑樓小坐
* 解夏送自明知浴歸昭陽
* 曉步
* 喜李平菴渡江貽詩步韻奉迓二首
* 平菴到山
* 同平菴觀寺中古碑
* 贈瓜洲默如懿範二上人二首
* 小窗
* 雨後登杜鵑樓
* 謝張元囪問疾
* 漫興
* 睡起
* 九日三首
* 舟行口占
* 坐興濟菴東窗
* 贈周東谿老翁
* 綸如禪子畫菜供余喜而賦之
* 贈夏秀巖老翁
* 西華禮塔詩有序二首
* 秀峰山曉起
* 辛卯除夕歸自京口神情既衰僕僕有感
* 壬辰元旦
* 悼素園黃闇齋參政
* 過祖燈菴用舊韻
* 過閒閒居
* 甘窯
* 寫懷
* 獨坐
* 仲春隨喜本覺寺讀坡公三過堂詩步韻
* 奉酬遯翁先生見寄有序二首
* 永哀詩有序二首
* 壽屠闇伯文學母王孺人初度二首
* 寄郭千仞
* 寄郭清安
* 病中
* 遣懷
* 出門
* 久疾初愈過硤石山白水菴五首
* 遊悔圓和陳復菴乩仙
* 題放菴
* 俞言如招同范中昭文學坐潔古參納涼紀事
[001-0537a]
* 又題麻杖四首
* 輓嘉善錢塞菴相公四首
* 小窗多閒為商尊首座題菜
* 秋日偶成
* 山居曉作
* ○卷之十四

* 詩部己之一

* 天童時

* 七月十九姚廣若以畫扇洋布賀余生辰賦此答謝
* 贈魯魯山竹史
* 贈項孔彰畫松
* 劉開旭鑴余草書梅溪石上其法甚精口占贈之
* 壬辰春余病甚卜一枝投隱而卦辭甚迂及秋天童使三至曰命矣夫偶記短章示公貞周子
* 將之天童寄鍾雪緣
* 寄徐忠可
* 寄別朱子近修
* 酬范子遵甫
* 別秋亭鄭于子康兼諸道侶
* 初主天童送法幢幟姪還雪竇
* 小春望夜宿南山塔院二首山泉
* 龍潭
* 松寮
* 和雪竇和尚韻贈法幢老姪生辰
* 初春喜錢聖月入山夜話
* 送景星巖湛菴法姪
* 蘇州貝葉齋培風師寄箋索題道影
* 登招寶山
* 過半山菴
* 登定海城樓
* 總持寺
* 海雲菴
* 永福菴
* 阿育王寺
* 草堂
* 懷雪竇和尚
* 登玲瓏巖八首
* 謝徐心韋侍御見訪
* 送無等友人
* 山居寒食二首
* 獨步
* 答范子
* 贈聞季次乞戒
* 寄懷龍池和尚
* 初夏
* 漫作八首
[001-0537b]
* 寄隱湖毛子晉
* 懷顧敬修
* 懷芸居玄若禪師
* 答泯巖空林大師
* 秋興五首
* 晚步口占三首
* 寄近修朱子
* 寄屠闍伯
* 遣病
* 悼范子遵甫四首
* 感舊二首
* 病歟四首
* 興福鶴師兄五袟寄言寫懷
* 知命偈贈鄭子子康
* 壽泯巖空林大師
* 簡錢福先民部
* 贈田文蔚
* 再雪
* 示君蘭道友
* 甲午修褉徐心韋御史六袟以園亭奉普門大士延僧焚掃居然寶王剎也賦祝
* 贈定海張前川總臺
* 韋聲玉刺史見訪
* 奉贈王念尼道臺二首
* 贈劉大宗邑侯
* 畫葡萄行
* 登白雲山訊鹿門大師
* 大梅山
* 無雨三首
* 雪竇和尚貽雁蕩山圖展玩偶書
* 贈雪竇山下余子太
* 止山戒徒來自海虞有懷孫延侯老友
* 贈破浪上人
* 過東谷菴即事四首
* 贈魏太生行鍼法
* 郁素修惠圖章
* 趙氏三喪得舉謝陸葆初道丈
* 寄殷佩所
* 賦得疏雨滴梧桐五首
* 詩部己之二

* 天童時之餘

* 題甬東錢聖月歸來閣有序五首
* 乙未春日有僧自桐城來聞元白和尚領眾清泉寺蓋別十三年矣賦懷寄之
* 舟過松陵吳端公文學來謁自道生平所存展箋索語
* 仲夏寄懷沈爾任文學
* 過觀瀾菴二首
* 寄周貞可二首
[001-0537c]
* 秋日奉酬李平菴見寄










嬾齋別集目錄





















[001-0538a]


牧雲和尚嬾齋別集卷之一
東吳 毛晉子晉 編閱
鄂州 記室智時 較訂






觀苦入道論



世間法以不可力致者委之命與數故所遇窮達遼
者惟順受之此於世逵矣而其理有未窮乃出世法
則不然以吾人之生斯世也脩短不齊有富貴焉有
貧賤焉靈蠢萬殊有聖哲焉有壬昧焉此非天降非
人與無不從過去世搆因如疇昔樂施與則此生享
盈積疇昔奉齋戒則此生履崇高疇昔曾聽法修慧
則此生有智強識其貧賤愚蒙者反是此先佛如來
誠諦之語苟能知此則人之處轗軻患難自不怨天
尤人一一消歸自己而非世之所論不怨天不尤人
矣何則古今高識大賢言命與數雖欲人反求諸己
而曰數似于己外別有一制限在曰命又似乎己外
別有一定宰在所以李將軍有數奇之悲楚重瞳有
天亡之歎蓋將尤人不知反己乃至顏冉之夭夷齊
之餓此又博學者屢屢致疑而莫解也原其所號為
命與數者祗論夫一世一形之賦受其於死生輪轉
幽微之故未嘗發明也故昧者每以生為樂以死為
苦賢者則曰所欲有甚於生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此
不以死為苦矣然未嘗指生為苦聖者則曰朝聞道
夕死可矣此似以苟生為苦以道為樂然未明其道
之何如也若夫達出世法者當其遇坎坷而顛沛流
離也則必惕然以思此繇往因所致既惕然以思必
恍然而悟曰我既昔作坎坷之因茲欲履不坎坷之
境無是理也又將思過去已作現生之因則現生定
作將來之果因今以驗昔由往以知來因今以驗昔
[001-0538b]
則知定業之不化由往以知來則知定果之莫逃以
信因果分明故則現在所作又必矍然起驚曰未來
生死冥然無涯我于今也仍不作無坎坷之因乃欲
將來期受無坎坷之報有是理乎如是而思如是而
審如是而驚如是而慮則知患難貧賤未足為苦乃
生死殊為大苦矣以有生死而眾苦繫之矣思生死
為眾苦所繫則欲求脫生死之念必勃然而興求脫
生死之正念興則世間情念應時而破譬千年之暗
室一燈始然不知諸暗之何從也從是而疏世緣從
是而安貧賤從是而輕富貴從是而親善友從是而
堅正信從是而黜聰明從是而修智慧從是而躋覺
地從是而知佛恩夜寢夙興應事接物自不碌碌而
過此果因之理乃出世大關鍵未有不通斯旨而能
入道者但世之人情每欲富貴而惡貧賤是必以富
貴為榮貧賤為恥又豈不以生為樂而死為苦耶達
觀者不然富也貴也貧也賤也靡不有老病死也靡
不有老病死則富亦苦也貴亦苦也貧亦苦也賤亦
苦也生為其首也生生不息則其苦無竟故大發修
行之志堅執智刀斬裂塵網直躋乎無苦之岸則生
亦不可得老亦不可得病與死亦不可得然後為得
豈直富貴浮雲貧賤不移而已哉蓋生滅滅已寂滅
為樂乃諸佛之造詣群靈之本因迷而苦之悟而樂
之耳昔者齊景公登牛山見齊國之美潛然雪涕此
其時亦有見乎身世無常為苦而達者哂之以其迷
寂樂境認乾闥城而生戀戀也若徒謂生必有死生
為勞死為佚乘化以歸盡為達而不究生死幽微之
故則亦莽蕩邪見斯又景公之所當哂也以其見世
無常而不驚盲瞑無智其又惡能達觀無生無苦之
無上妙道也耶。



[001-0538c]


達澄昭公語偈序



達澄昭公與余同參金粟老人乃乙丑春二月也公
來自台蕩余發足自吳門相去千里海塘問渡忽焉
相值促膝方舟酬酢半餉予見公貌厚骨剛志邁言
簡有古衲子風公亦謂予氣味不異遂成莫逆夏末
公渡錢塘禮受業于歸琴川省親再期金粟山下分
袂月餘叢桂香中果如約而至復相把手然公孤高
之操陸沉眾中獨當老人棒喝下神骨聳然老人時
瞬青眼視而公唯自重若訥丙寅春煙霞癖發偕予
看明州山水挂瓢福泉山之法海寺所造日深語益
鮮利或拈弄古今或宴憩水石信口而吟信機而出
猶天籟鳴未過關者侗乎莫測第恨其隨誦隨捨一
日溪行予謂之曰我儕片言隻字莫非吐露衲僧本
分揭佛祖命脈何遽棄之公忽悟大笑曰從是當彙
成編任刺人眼予因戲之曰篇之首安何名公云虛
空不容彩盡予笑曰虛空固不容彩畫彩畫豈外虛
空耶公云打葛藤作麼予復笑而不言遂以名其篇。


元白可公出山詩序



衲僧衣線下一段大事輝今灼古非言句可指擬才
涉唇吻即覿面蹉過故我同儕欲求法於語言文字
已若掘地覓天況刻意工翰墨事吟詠於自己分中
何啻白雲萬里耶雖然若是得底人又且不然言所
不言跡所不跡嘗年無語其聲如雷終日口喃喃原
無一字如是則何妨開口何妨閉口何妨有句何妨
無句何妨一句何妨多句予友元白可公楚人也與
余同參金粟別來數年晦跡於徽之黃海日登眺三
十六峰坐石題詩吟風嘯月若下忘人世矣乙亥冬
會老人從心之年及門弟子散於四方者畢集太白
蜂下公亦負策而至自秋徂冬每於火罏頭出黃山
所詠示人同志咸愛其脫落繩墨有瀟灑獨得之韻
[001-0539a]
春日載陽制解公作詩別友卜日他行意覓一丘一
壑種田博飯追步古人不欲浪出頭角類骯髒蟲豸
於是黃巖木陳忞公聞而嘉之作歌以貽一時同志
賡者凡數篇公總集之索予為序予曰是集也胡言
漢語同友雖各出手眼然於公分上皆閒言語何用
為公曰拋磚引玉余之幸也固以請余因書前數語
不唯題今出山詩他日併可序公黃山集使明眼人
欲識我林下人面目不待文彩已彰自當於筆尖未
動時薦取。


鹽梅鼎公遊南嶽序



丙子春予隨眾作息太白山中時同參鹽梅鼎公將
遊南嶽諸同志各以言贈余聞南嶽之為山乃先哲
栖遲之處考之傳燈若思大之吞佛懶殘之煨芋讓
祖之磨磚谷泉之縛松其神機隱德格言密行昭著
天壤不可磨滅千百世之下固有聞其風而起者然
聞風而起者豈尋嘗之人哉是必有先哲之抱負斯
有先哲之舉止行色匆匆吾書質於鼎公當一笑而
攜笻。


木陳忞公回粵省親序



天下有達道親親其一也蓋吾人之有親猶水之有
源木之有根所從來者矣故魯夫子曰身體髮膚受
之父母不敢毀傷尊其本也而吾祖竺乾聖人則教
人辭親割愛毀形棄俗其故何耶或以此為然則古
人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誡矣以此為不然則古
人有斷髮文身逃荊蠻而不返者稱為至德道果安
在耶是非事親之道居嘗達變各盡其事之之心互
見於形骸休戚者歟抑又聞之立身揚名以顯其親
故曰以天下尊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又曰
孝子之事親也不擇地而安之親苟不安雖視天下
猶棄敝屣乃昔竺乾聖人宮掖晏然父昆相在忽自
[001-0539b]
眇輪王之尊輕天下之養獨竄窮山貽戚父母又何
稱焉是非於其身有大不得已者歟逮夫睹明星而
歎一切群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則其身大不得已
者恍然覺憬然悟夫然後如法尊其親而非世間之
尊如法養其親而非世間之養如法安其親而非世
間之安教垂五天流及震旦嶺南賣薪之客不期然
而踵其跡籍客十金贍母登黃梅入槽廠傳衣夜渡
震旦之法幢賴獦獠漢至今存焉立身揚名自不必
論要其纘緒大覺佑啟天人利溥萬世此其孝豈世
間之為孝哉予謂世間之孝本乎身之所始出世間
之孝本乎身之無始本乎身之無始則無生本乎身
之所始則有生有其生矣則冬溫夏凊生事死祭孝
斯在矣而不能致親息苦輪趣道樹首出三界無生
則能致親解生死之縛忘愛憎之情洞堅密之身入
如來之地矣而且親吾親以及人之親一體同觀安
於嘗樂此其為孝豈世間之孝可測量哉雖然世間
也出世間也其孝必待其人而後行吾同參木陳忞
公族出嶺南初業儒因觀身有大不得已乃裂縫掖
披田衣毀形割俗遑遑四方盡所以安身致孝之道
於是投豫章之匡廬歷楚之黃檗末入天童老人室
掌記最久槌拂之下正眼洞明大不得巴者無覓處
曰吾得達道矣是可以省吾親安吾親矣丁丑夏乞
假歸覲余唯公之致孝無忝竺乾古訓而其發跡又
踵乎賣薪能祖茲歸也倘不志靜退念祖宗標格非
風動非旛動直振其家聲使天下人知嶺南獦獠漢
猶在則如來大法不大有光於世乎其所謂揚名顯
親者又何如耶是述世出世孝法為贐而贅之以辭
辭曰。


爰有人兮來嶺南芒鞋竹杖四海參有親不顧奉旨
甘如法致孝追瞿曇生死關頭夢正酣劃然打破真
[001-0539c]
奇男時當六月暑不堪青山朵朵燒晴嵐忽來別我
出巖菴歸思惻惻萬里含髮毛具見各毿毿人誰無
親君獨諳竺墳魯誥我亦探父母其順樂且湛君初
厭離去冠簪淵乎所志猶江潭勞勞俗眼真若憨詎
知君孝青於藍還鄉拄杖今復擔本身說法舌不談
溯之古人面無慚前三三與後三三。


魚喁艸序



余林下人也不知世間文字庚辰冬偶過禾中曉令
李子頻來道聚一日攜所作魚喁艸見示且索弁語
余惘然因問魚喁何義答曰語出淮南子大凡魚相
忘於江河或水濁口則仰焉余於時不覺有感既而
披其一題誦其一詩則目前得一境界忽喜忽愕自
不知其故及掩卷隱几所歷境界又復了不可得因
憶舊所誦維摩經云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或有以香飯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
以音聲文字而作佛事有以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
作無為而作佛事楞嚴則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
聞似乎古佛所秘出世法門亦多泄之語言三昧然
欲當機領解必待夫信之萌緣之稔也否則猶石之
受水了不相入乃若詩者無擇信否纔一諷詠一側
耳可中即躍然若有所得斯何故耶夫子曰詩可以
興其信然耶此余讀曉令詩有感是知曉令之感發
之魚喁余之感乃發于曉令曉令初知魚之感而余
并知曉令之感余知曉令之感而曉令不知余之所
以感曉令知魚之感而魚也復不知曉令之所以感
彼此相感若相知若不相知魚耶喁耶水耶感而興
者其何始耶人乎物乎詩乎感而復者將安詣乎余
終惘然也請還質之曉令。


別刻古庭和尚拈頌序



滿月處空清淨無翳而盲者不見非月之罪也江湖
[001-0540a]
滔滔布帆疾馳而不知津者望洋而歎非江湖之過
也從是言之釋迦老子果有秘密藏乎祖師西來意
果有關鑰門外漢不得而入耶借以月論之彼其在
空有目皆見寒光著人不待指點指點者為盲夫也
自非神妙之手其何能焉所以靈山話月曹溪指月
古今宗師機緣拈頌層見疊出皆話月指月之若也
當其闡揚語有不一或指於空或指於方或指於山
或指於水或指於屋梁或指於庭砌或指於前後左
右盲者隨而執之得於此不信乎彼於片影生滿足
想較高下焉是故指之權所係亦大矣甚至昭其用
也指以淨光則執如珠如鏡揭其體也指以圓像則
執如盤如盆若是者彼盲固可笑要亦指法未妙乃
不能啟盲之悟而徒益盲之迷夫指而益盲之迷不
若不指聽月之自然之為愈也何也月未嘗不在盲
者之頂額也是故古今以西來意視為膜外物者盲
夫也從而指點見小識局筆庸詞鈍是指月於屋梁
指月於庭砌不及也或者組繪其詞隱隔其旨盲者
不覺從而咀嚼譬若初欲見月乃竟忘月徒愛指之
纖好又非指之者之過歟是故以指彰月以言明道
過與不及均失也予觀古庭和尚拈頌其運筆甚靈
從而味之意圓詞爽旨深格高絕蹊徑之岐無穴鑿
之病直截而婉轉老煉而優柔見古人之大全渾然
如空中樓閣雲霞縹緲是能妙于指者己丑春予游
鹽官于弟子默庵案頭見其全刻獨愛其拈頌深有
所養命侍者手錄於篋中吳門顧敬修居士訪予破
山見之捧讀為未曾有曰此後學典刑也請別授梓
以流通予曰善師諱善堅考其系為無際派嗣蓋臨
濟下兒孫也。


聽雲集序



人生遇合世出世固自不偶昭易澤國也極樂孤菴
[001-0540b]
也予初至歌想滄浪竿投綠水而已居無何有一翁
來訪鬚鬢皤然瞻其容聆其語益儒者也出詩貽余
誦其詞高其韻視其印誌為木頭老子木頭老子蓋
儒而詩者也余喜之既而四方來學聚於一堂風甚
冷淡木頭老子樂之一日攜一矮榻及團蒲直來堂
中晨香夕燈行住坐臥與衲子俱余始知木頭老子
又儒而禪者也適大山勝公自牛頭山來余請典藏
職大山又儒而衲衲而愛詩木頭老子不覺與之合
焉飲食居處靡不同也余益奇之昔者吾友斷峰雲
間人亦儒而後禪鍼芥天童先師惜沒焉其法不見
於世木頭老子蓋曾與之抵足焦山討論竺典木頭
老子之入佛年且久矣而絕無泛濫之語橫溢之機
其學問有淵源佛理窮精奧不立異同其骨氣不為
時抑不求人聞獨以了手一著為念在儒為慥慥君
子法中亦可謂耆年禪伯也乃醉心於孤庵歲暮忘
歸余亦不知其合也擁爐煨芋秉燭炊茗每誦其詩
而樂之然詩乃木頭老子之緒餘也。


柴菴先生和池上來詩序



柴菴先生有廬在煙水茭蘆之間顏曰大歇以其歇
也足不入城市日惟耕漁之與侶鷗鳥之與親篆煙
橫斜梵帙滿案間事吟詠余以池上來詩投之有當
於意和而終篇客有問曰池上來詩何為而作也余
應之曰甲申之歲神京分崩海內騷然予思避地入
山入山不得而寓於池上詠池上懷山中也夫豈懷
山中哉客曰然則池上之吟大歇之詠殆相近耶余
曰不知也客曰池上之居先生之廬亦相遠矣乃異
地而同聲異服而同調何也余曰不知也客曰吾知
之矣唐人有醉中往往愛逃禪者夫禪達人之所嗜
也先生之嗜其在是歟余復應之曰我何知哉夫達
人既醉念之所至感慨淋漓天機畢露及其醒也或
[001-0540c]
失之矣今先生醒而無醉參酌禪典日臻妙境非以
禪為遊戲唐人未可以方也余聞古之人志之所存
各有所寓蒙莊之逃於貧寓言玩世寧曳其尾子陵
之逃于釣羊裘五月溪山自得柴桑之逃於酒躬耕
種秫終身醉鄉柴桑豈沉酣之人哉今詠其詩沖和
雅淡想見其胸中介如石焉以此論之柴桑既醒而
醉醉而醒醒而復吟其又逃於詩者歟客曰命之矣
歌孺子之歌乃去。


宗鏡節錄序



佛滅度後後五百歲支那國中有聞達磨西來直指
人心立地成佛之說曰吾斯之未能信焉學者分河
飲水大法幾裂譬夫一人之身而左右手足各有相
戕之勢有宋永明智覺禪師於是乎懼製宗鏡百卷
挈大藏之綱會經論之文具精微之辯折衝性相吻
合宗說其書出焉能決學者之疑而全大法之體後
之作者遵而循之由平康正直之道達廣博嚴麗之
域無泣岐矣然古今隨其所好剔繁就簡錄其要妙
有四家焉初黃龍庵晦堂禪師者曰冥樞後會稽陶
石簣先生廣之曰廣樞楚之袁中郎先生者曰攝錄
近有海虞陸子平叔者曰節錄余於宗鏡未披全文
平叔謂余曰三公之採宗鏡小異而大同不過在性
相屈信之間黃龍所集甚約陶廣之袁彷彿於陶今
不佞參以臆見一一卷中全其旨趣之直捷略其章
句之重複百世之下似有得乎永明之心永明其牖
我矣我師其樂為序之乎余唯唯曰夫永明何言哉
本頭自在迷者狂馳將求佛於千生永明蓋欲悉破
學者之深疑而扶其正信所謂以慈悲之故有落艸
之談也永明何言哉永明苟無言則子亦未嘗節斯
錄余又惡乎序之平叔曰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斯永明之大旨也序之可乎余曰是方便也昔裴河
[001-0541a]
東得法於黃檗嘗書所見一編呈於檗檗接置之問
曰會乎若便會得猶較些子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
宗即永明亦自言之矣幻人問化士谷響答泉聲欲
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如是章句為心耶為法耶將
惡乎序之余獨思夫黃龍石簣中郎三公一為大宗
師二皆博雅大儒道德文章傳播海內而獨傾信于
永明則知宗鏡之書誠為甘露門矣陸子亦儒者少
年時伯仲翩翩為佳公子咸以文章世其家英華勃
發視青紫如拾芥邑中大人先生與之游而恒避其
鋒然性喜奉瞿曇氏余剃染遂相識世居五渠之舍
上鄉譽嘖嘖意其圖南必九萬里自余出破山行腳
相隔二十餘年歸則陸子居然道服矣余奇之身臞
如鶴道韻若老衲向之豪邁之氣化為精進宴處一
小閣梵唄清絕見方外流相親如骨肉齋中屏去聲
色軒榭之間惟修竹老梅相對所給侍不過一蒼頭
然亦喜閱宗鏡溽暑祈寒無間心有所得手自錄之
積有歲月累成四冊是謂節錄也余以意度之夫嘗
一臠即知全鼎此上機也黃龍所集也雖然有種種
問斯破種種疑百疑不破則百信不生此永明不惜
繁其詞而廣之攝之均有不得已也雖然懼割截也
若夫批卻導窾猶全牛也則陸子得之戊子秋余過
勺菴一訪其伯仲繾綣杖履靡間夙夜因有詩贈之
云法緣夙結瞿曇氏世相全空般若經則陸子者信
亦奇士也。


呂幼安詩草序



余與幼安交有年矣初不知其能詩即幼安未嘗言
詩又未嘗以詩貽余其文心慧業蓋天成也平日遇
名緇野衲如故知宿阿蘭若中聞晨鐘夕唄必憬然
自得少年時銳志古文辭自期觀光上國為邦家楨
未肯苟干其祿時輩推之甲乙以來則又浮雲富貴
[001-0541b]
居家泊然而已今夏大暑余過梅谿值幼安小舫于
青龍港似導引者余初不知幼安在舫疑他客命舟
子少遜避舫尾及抵院則幼安也因大笑于是幼安
乃有詩貽余余始知幼安能詩然讀其詩悠揚典麗
又非若初為者然因論之曰呂子向不詩今始詩向
不詩非不詩也全詩具于胸中非其時不發古所謂
積厚流光者非歟余謂呂子真文人也寔慧人也如
呂子者始可與言詩也矣。


永安聞慧堂世系序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秉彝之好人所同有茲有
人焉彊梁恣睢狠戾自用或者撫之曰子之性與堯
相若其人雖未能服堯之服行堯之行然私心喜之
或謂之曰子之立行去堯遠矣其必愀然不樂繇是
言之鳥無有不飛水無有不下從善之心蓋本然也
古今寧有間歟佛祖之道如水之行地中無往非水
城隍山澤喧闐寂靜又何能取舍吳門天宮寺肇自
唐景福五年開山為了然重葺為嗣順歷歲既遠廢
而復復而廢大明正統九年承天弘演重為開山郡
光祿大夫楊翥撰文記之演為育王住山別峰之孫
金山文海之子族居嘉禾識見通敏住承天永安在
道原禪師之後道原嗣天台韶國師為法眼宗宋景
德間修傳燈以進得賜入藏道原主承天永安演住
天宮亦從承天永安來是則天宮寺之有永安者蓋
承天分枝也弘治間天宮永安師徒又蕃衍一析于
東一析于南雖三分于寺實同宗焉天啟五年後裔
機公字玄若嚴淨毗尼丹碧輪奐懼無先德之嘉言
懿行後進失所模範乃考諸傳燈采道原禪師機語
及住承天永安元正禪師上堂問答等語載在一冊
以貽後人元正係臨濟宗為報本元禪師法嗣而弘
演無法偈垂世未詳何如人其樹偉繢于天宮者僅
[001-0541c]
見于楊之文也嗚呼粵自靈鷲傳燈東西演化方袍
圓頂何莫非釋迦氏之子孫不得已人異其宗家分
其譜而佛祖之道則一也彰大同之道啟遠裔之信
即使其祖道原而法元正慕前德而衍後修私淑之
義殆不遠矣所云鳥無有不飛水無有不下業為佛
祖之徒其孰能自外于是世之系之感之發之機公
此譜其永安之世教乎。


殼音艸序



殼音者殼中之音也西方有鳥名曰迦陵在[穀-一/禾+卵]時其
音已壓凡鳥種性異也莊生齊物論曰無以異於鷇
音斯言鳥之初生張喙而鳴無思焉無慮焉是非之
情有所不入也惟天而已矣余投破山雪柏老人年
已高髮盡白揮麈尾婆娑木座上歲時任運佛祖之
位悠然忘懷行同嬰兒或取涼中庭足忘納履或就
暄廊廡手不揖人木几左右一爐一茗咿唔之音弗
輟也而紙筆隨之余也蒙稚從旁窺立老人歌遂思
歌老人詠遂思詠日月久之不自知柴塞之化而天
機之張也佛心祖印踴躍而入時雨春風笑談而解
於是凡有感觸亦必有語語必呈老人眼老人初必
頷之既而曰諺所謂多年鳥子殼中先老其殆子歟
斯時也余復不知老人此語之為游戲耶提獎耶將
謂我如初生鷇音而忘是非耶抑為迦陵種性坐壓
凡鳥耶總之亦絕無思慮於其間任天而已矣嗚呼
老人既沒殼音誰證因憶曩日娑羅塔前初遇不偶
然者。


竹杖序



山翁和尚以村竹手製為贈時和尚將還匡盧


我林下人之於世泊如也視人間寶玩直土苴耳然
五綴之缽雙環之錫獨何珍重之曰表法用也缽用
循乞示出世正業杖用遊行示出世正道先佛後佛
[001-0542a]
同一轍焉有大宗師神而明之每于用處發其機要
永嘉詣曹溪振錫三下卓然而立是也德山因飯遲
托缽出法堂低頭入方丈是也又麻谷到章敬振錫
三下卓然而立敬曰是是到南泉泉曰不是不是夫
此機也豈常流所測哉復有大宗師者得佛祖之用
行逸格之令缽從瓦鐵而杖不必錫臨濟三度問佛
法大意黃檗三度棒之則錫杖化為木杖矣大禪佛
參小釋迦小釋迦打以四藤條後號于眾曰集雲峰
下四藤條天下大禪佛蓮花峰祥庵主平時舉杖云
古人到者裏為甚不肯住自代云為他途路不得力
作麼生得力去良久云楖栗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
萬峰去豈非錫杖又化為藤條楖栗乎噫維錫與木
及藤條楖栗乃佛祖廓示正法眼後之作者未可異
同于其間往歲丙戌余結冬梅谿飯後經行古墓中
見異竹焉節疏而條直曰是宜杖也取以歸媿短于
裁製竹之精華不現雖采之旋擲之壬辰夏病初起
艱于持重視木杖如金錫焉乃以一僧舊方竹杖為
用復過梅谿偶見漚麻者取皮而棄其骨余曰是亦
可杖也入手果輕圓修潔階墀之下隨意所之因賦
詩曰落落丘中有修修莫掩藏以能高骨格致我略
玄黃扶老秋無畏投人夜有光就中新用處初不類
諸方頗好之優游林薄無時不俱獨念履險乘危則
非其所長也於是遠行仍用方竹竹舊甚適山翁法
兄和尚于中秋前四日從虎嵒枉溪上余見手中亦
用竹杖光澤可愛顧余舊竹黧黑憔悴和尚心若憫
焉余因憶丙戌冬事乃問村竹亦可如山竹作杖乎
和尚曰天之生材何限方所苟能裁製皆成法用余
曰此處有竹似可杖余得而復棄和尚訝曰試觀焉
命余引步至前古墓見竹焉則定神凝思仰觀俯察
量尋揆尺僅得一竹攜歸院中遂自炙之濯之刮之
[001-0542b]
磨之群衲擁觀和尚曰製杖豈小道哉御法柄亦猶
是也非材無用斲有材無使傷因其本然發其光耀
本質固好不廢揩磨則其成材也大立于前表裏精
粗無不妙矣時侍者進茗口忘啜日夕矣乃復手拭
于月明之下有頃覺觚稜之間皆生白焉眾始駭和
尚之善製杖矣且疑和尚為一小物何勤勤若是孰
知和尚之托微意抑初不為己用哉凌晨復摩挲再
四纖痕淨盡通體圓潔乃手授于余曰吾此去歸匡
廬舊隱兄此行將入天童不天各一方乎常相見者
唯此杖耳余惻然謝之念和尚精神尚強而頂髮則
無黑矣此行歸江西道途邈遠晤面難期同門落落
誰復如和尚之愛我乎離群索居誰復如和尚因杖
而誨我以接物之方乎憧憧參學奔走吳越孰能如
和尚善於裁成而親炙乎腸不覺九迴也和尚春仲
從東甌歸作詩三十首淋漓慷慨處患難心無少慍
履公庭節無少損與古覺範大慧蓋相匹焉法門之
棟梁臨濟之大樹捨和尚將誰屬茲其可躡雲觀瀑
拂石而高臥乎余益有感也雖然匡廬古法窟也而
祖庭甚侈和尚固欲白駒空谷當必有憫世大士排
闥而入請慰眾山之望明年余在三佛地聞法鼓填
然遙振于五老峰頭者必和尚也余憑竹杖喜躍當
如何。


贈郁素修序



內美未充而外揚或者譽之居之不疑彼何人哉世
出世學術之大患也惟其欲速外揚學不至術不精
叩其所得曰如是而已矣察其所安則貨利也特借
途于學術故學術惡彼而去之古之人不然志于學
不恥惡衣食或譽之將不自安曰此譽奚宜至哉其
意非惡乎譽也自知學未至也即使學至其志愈弱
不自滿其骨愈強不自息可也彼見學術之量猶瀛
[001-0542c]
渤無涯進乎寸有尺在前過乎尺有尋在前盡乎今
有古在前尺寸有盡瀛渤之量莫盡今之尺寸可窮
古之尺寸難窮名何為哉惟其不根于名而名隨之
不苟于譽而譽親之斯又天地間與仁惡佞自然之
理也慨今末世古人難得乃于素修郁君見之其力
學篆文云在童子時至于今歲月深矣其篆成矣其
譽來矣為人真樸簡直不落蕩遊之習絕迂夸之語
其學可行矣卒未肯足跡四方求知于人客山房中
日與石友自朝至夕乎摩神運心無他營但求其術
之至而已矣一篆愜意則喜見眉睫津津然不自覺
蓋其生平一石當前雖天地萬物陰陽寒暑羅列交
現乃不知為何物況身世窮達聲色貨利云乎其用
意如此余見顧謂諸弟子曰學道如郁君其庶幾焉。


壽吳門鄭士敬先生六袟序



士敬先生乙未清和齒登耳順士君子爭集咸以耳
順壽之而先生則投箋于余以散亂無記內省夫無
記散亂釋氏之語也孟軻氏則曰學問之道無他求
其放心而已矣昔有問于宗宿曰起滅不停云何宗
宿應曰直須寒灰枯木一念萬年問者退復叩一尊
宿尊宿犬喝曰是誰起滅問者恍然悟入夫散亂者
起滅之謂也惟其有散亂則有無記曰求其放心攝
散亂之謂歟夫問者之問諸口答者聲入而心通也
答者答諸口問者其亦聲入而心通而恍然有悟歟
夫子十有五則知志于學三十而立焉四十而不惑
焉五十而知天命焉六十而耳順焉夫子聖者也自
十五而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學中之境若不易躐等
彌入而彌深余愧十有五未知志于學不先一簣何
以成山雖踰五十罔知天命惟先生始志聖人之學
今臻聖人之年前乎此者立與不惑與知天命皆見
於躬行宜士君子聞耳順而稱慶也然順乃先生之
[001-0543a]
耳也余未及先生之年未知聖人之學又安知先生
之耳是故耳順乃先生獨知之境也然則一曰寒灰
枯木一大喝之先生聲入而心通其必有分焉無記
散亂斯無地而寄余野人也拈此野語先生亦樂遊
方之外必有取於是。


贈丁虞卿序



昔管子以叔牙為知交遊處匪朝夕也其或有一晤
對一促膝遂悉其生平者乎虞翁長者也余得訪于
十年之前又獲晤于十年之後滄桑變遷干戈擾攘
其胸襟固自若也其躬行所可見者有五世耕于野
樂聖之道天民也誦詩讀書惕若乾乾君子也知雄
守雌反華歸樸老氏也教子以義繼事承家仁人而
孝也不求聞達高臥湖鄉又逸民也至聞南巢倒戈
應天順人而終念乎揖讓晚號虞翁其自信歟子謂
韶盡美又盡善然則虞翁誠得孔子之意者余游方
之外交固疏而所見有如此乃樂為道之諗于深知
翁者一印同異贊曰。


耕讀傳家孝友鍾性晚以草木是娛而琴酒多興虞
翁虞翁其生今之世信而好古不知老之將至者耶。


以廬山摩巖石刻涪翁所書七佛偈為山翁和尚壽序



乙未之秋客有來自青徐間者向余曰大覺山翁和
尚將還廣陵矣菊月是其誕周行七步獅子吼矣法
臘既高指天指地前無釋迦後空彌勒誠獨尊矣子
為同門稱最契將何以壽之余茫然無所應久之客
去乃思古今人情皆有好或投所好則合投所不好
則暌雖幅員之廣君孤之奉苟非其好有不屑視者
是故君子觀其所好則知其志之所存誦其詩讀其
書貴知其人也昔者虞舜登庸位在九五苟拂其志
寧遵海濱于是知舜之所好在親而不在九五伯夷
[001-0543b]
叔齊餓于首陽采薇而歌其所好在仁求仁得仁雖
孤竹可不處首陽可高臥夫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
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繇是言之人
情之所好其係亦大矣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乃
宋之大儒則又以子陵一釣當之余故知富貴浮雲
曲肱樂道彼六合之內亦有然者況沙門觀三界如
幻達萬法如夢其心如枯木石頭世之榮名利祿無
自而入其有所好乎雖然枯木石頭仍有所好也特
所好有異於世者所異者何法也請言其法蓋佛祖
授受俾人息妄緣詣真際解脫世間而登道岸者是
故沙門之於世也無尊爵無顯名三衣麤疏一缽五
綴亦甚卑也至論其所好所謂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則其志有足取者至以其法悟人博地儕於古佛而
不下於先聖賢此其法不又尊乎識者曰出家乃大
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誠然其語矣今之沙門行
其志於四方者眾矣其孜孜以法求人如飢渴者非
我山翁和尚歟余諳和尚胸中絕無他好者是將何
以壽之乃若香華枝樂名衣上服檀越持矣霞絛錦
軸鉅文宏詞宰官懸矣伊蒲之饌甘美之果弟子陳
矣余又思擬將何物為和尚壽耶一夕坐中庭偶見
和尚為曉音禪客書草菴歌一篇勁而古視題款乃
初住道峰時作余訝問音曰和尚在道峰住持事繁
何有餘暇作此音答曰此和尚中夜筆也余益訝之
音進曰和尚誨人不倦筆硯布施至忘飲食此未足
盡其尤好七佛偈書蓋千百紙矣隨人所須無吝余
曰有是哉乃知和尚真得所好也真能以法誘人也
憶在昭陽結冬有貽余山谷七佛偈為廣鑑瑛禪師
書刻於廬山巖石者余亦珍而藏之蓋六年矣于是
忭舞曰是可為和尚壽矣夫山谷宋學士也而有合
于廣鑑為書是偈其亦尊於法耶當其時更有居士
[001-0543c]
曰蘇子瞻以怪石供僧佛印發于文佛印鐫文于石
說者曰沙門觀法果如幻耶一怪石何好之甚也余
曰是宜好非爾所知也夫子瞻與佛印為禪喜游其
心志一寓于石耳非以石而能致沙門之好也是故
君子觀怪石之好則知佛印之所存觀七佛偈之好
則又知和尚之所存怪石焉七佛焉前後一揆也余
以是知和尚必與此刻為水乳其他皆非所好是則
余雖持多年故紙為和尚壽不愈於持香華諸供養
耶和尚聞之其必囅然一笑雖然和尚適有是好無
是好不能顯此刻余適有是刻無是刻無以合於和
尚嗟嗟和尚之好山谷之書相去蓋百年而乃合
焉猶旦暮遇也其亦有待耶余筆之於文寧不為叢
林盛事。




雲浦上人書華嚴楞嚴二經記



法界之性如光與音推覓不得而實無不遍緇友雲
浦會稽人剃染蘇州海慧菴結屋太平蕪湖號冷瓢
就冷瓢中書佛華嚴經方竣兵燹作乃攜經至海慧
值歲荒饉檀施絕少復罄其衣貲書楞嚴一部志可
嘉也辛卯十月望前余從京口下吳門憩閒來居暮
雨中浦持二經過余修敬畢未及數語置經於案遂
別而去余因憑几思曰若人之來其有意乎將謂我
能證知法界之性欲三印可耶抑亦自念其為法之
勤欲表而出之耶因又思之法界之性從本以來彌
滿清淨若人未書是經法界之性未為減也不書可
也已書是經法界之性未為增也書之亦可也書不
書在人於法界性無所損益雖然由是經以知法界
之性言以載道也由書是經乃能精一其志開法界
門人能弘道也不書是經又烏乎可浦之行其大矣
乎嗟乎人生芒芒終身焉汩汩知身而不知世界知
[001-0544a]
世界而不知法界苟知法界則吳越一天也何地盡
山多指為兩域乎滄桑一幻也何定鼎割城悲為兩
事乎蠻觸一體也何左強右弱分為兩戎乎佛生一
性也何螢火太陽執為兩光乎死生一如也何持瓶
餉遠認為兩空乎成壞一際也何剎那百劫視為兩
時乎所以海慧此法界也若人之降伏塵勞也冷瓢
此法界也若人之生如來家也華嚴此法界也重玄
之德佛證窮也楞嚴此法界也法界事事究竟堅固
也又且若人之來此法界也信能必至如來地也若
人之去此法界也如來宮殿無有邊也乃至余眼閱
之余心思之余舌證之皆無障礙而遊於言詞三昧
無非此法界也是故以法界證法界空合空無二相
也以法界入法界水投水無二味也極而論之法界
之性大不可思議也言詞喪也心慮忘也芳草綠落
花紅余之筆舌又何能形言也乎當瞻仰象王獅子
哮吼迴旋可也於是投筆起座袖手顧視復還其經。


松陵乾元菴圖冊記



人之情有雖去此百千里而思悠悠不置者必其所
好在是也人之志有雖處之勝地授之大任聲名洋
溢歸者多而從者眾恒有不釋然者必其所適不在
是也余在俗髫年見比鄰少年以紛譁相競遂心薄
世間逮入法一丘一壑蒲團草座始與志適然賦稟
庸僻無高人達士探奇選勝之韻宇內之名山大川
無暇登討第志在枯寂雖不期山水而遇山水清寂
曠遠之處意即合焉曩住銅井湖光山色行坐在目
居常飯食訖遂獨曳杖出門跏趺于山椒日鹵而不
覺解事弟子常挈茗相從又時過鄰菴賞花看竹晚
沐已乘月而歸或信宿焉留連於春芳秋香之下此
住山之樂與志甚適也後下銅井過禾中古南一土
鎮耳喜舴艋甚便梅村竹嶼靜侶二三時偕泳游亦
[001-0544b]
甚適焉將忘其老奈之何業風遠吹直至太白峰下
住持之縛松關廿里使人不易出侍者曰春風和矣
岩花放矣予方跼路一室中酬應人事以一指而喻
眾指以一心而齊眾心雖非紅塵之僕僕豈如青嶂
之閒閒噫亦甚不自適矣幾何其不病乎且也無鄰
叟可以話心曲無方舟可以濟足力雖處雲上猶繫
籠中日長如年每忽忽而不自得正無以遣情排悶
乃企周禪人自松陵持乾元菴圖冊來余展而觀之
躍然得見所好忘所不適指以示周曰茲菴乃吾舊
所游也常在意中雖千百里而不置今子不遠將來
余睹蒹葭之橫直煙水之微茫風平波息龍湖如鑑
余恍若至其處是宜忘山中之不適而適此適也子
可謂貽吾所好也雖然此乾元之境也境中有人焉
其稱木浪者參先師於育王根利而有得惜歸不壽
余因之得交其上下其稱愍公者年長矣謹愨而好
道記菴之始末即其筆也此老為木公之上其下數
人事余若師大率皆有向上志欲高飛遠舉惜有菴
之勝即有菴之事役而未能是故余之所好在龍湖
而龍湖之好又在人耳嗟嗟吾衰矣何當出山一葦
杭彼開襟話舊寫今日予之所思適他日予之所適
也乎辭曰。


龍湖之水兮春煙淼茫龍湖之蘭若兮春鷗在旁茭
蘆青青兮荇藻含香微風一葉兮于以采芳疏鐘清
磬兮宛在中央翩翩道侶兮上下允臧懷斯念舊兮
幾換星霜孤蟾靜夜兮讀經琅琅龍湖之人兮眷眷
而不能忘。




正觀堂銘



世出世間事有宜銘即不銘於筆而有眾欣然共銘
於心者必其事為最勝因緣大有益於群情也昔蘇
[001-0544c]
長公為成都法師敏行作大悲閣記表於西南開化
米信其記以菩薩證道從聞而入始於聞而至於無
所聞從無所聞而至於無所不聞夫證道而至於無
所不聞則菩薩折攝之用咸備清淨寶目母陀羅臂
左右開合八萬四千或慈或威神化莫測所謂觸而
不亂至而能應蓋不期然而然者而世乃以千手千
眼稱之斯亦菩薩憫世狹劣特示少分而已所以然
者夫眼生於面手根於身眾情所知也捨兩眼之外
不知更有所謂眼矣捨兩手之外不知更有所謂手
矣而聲色紜紜交乎前無不以兩眼物色兩手執持
乃菩薩則異於是千眼為視千手為用千眼為視不
住色也千手為能轉物也此妙智淨覺眾情所未
喻第向以眇小自居卒然見菩薩手眼皆千變化奇
幻自不覺聳然動容肅然加敬曰是菩薩者何眼之
廣耶手之多耶其神力所致歟將道德所感歟是菩
薩者得瞻依之必能脫我於塵勞必能置我於道岸
於是菩薩悲心與眾生信力融結為一勺水獻花行
道禮拜菩薩等行其慈眾生默開其慧菩薩不以高
陵眾生眾生不以卑遠菩薩眾生以兩眼畢見菩薩
之千眼以兩手能舉菩薩之千手兩眼能見千眼兩
眼未嘗不即于眼也兩手能舉千手則兩手又未嘗
不即千手也其故何哉千尋之木枝葉婆娑而根本
則一也雖眾生未能以是觀菩薩而菩薩必以是觀
眾生是為正觀奇哉有情亦有手眼芒芒昧昧自不
能明必觀菩薩始獲開悟則菩薩之手眼其可不彰
于世乎天宮寺永安房雨新上人律身清淨發願廣
大有念乎菩薩功德外募檀信內罄衣缽搆堂三楹
三年而成像設未也有檀越顧敬修氏夙領佛記樂
法無倦居恒欲求妙好旃檀肖菩薩像慮像成無棲
像所是二上士皆含千手眼于一念乃時節之巧機
[001-0545a]
會之來虔奉是像即居是堂依正恰稱聞見為之踴
躍焉其法祖玄若大比丘奇此因緣乃顏其堂曰正
觀表菩薩之正眼寂然嘗照無奔逸相菩薩之手展
握自在援溺拯迷是眼與俱若公與余蓋法門久交
走書來囑作一銘誌余因助發正觀之義明菩薩之
化功且念斯堂之成也菩薩之所居也天龍鬼神緇
流道俗皆已銘諸心矣奚待余銘于筆耶重其事不
惜繁其辭願入是堂者一瞻菩薩皆得正觀而銘又
何辭銘曰。


「 大悲正眼
 智為其根
 一而彌曜
 萬而不昏
 昔有尊宿
 問於臨濟
 急下禪床
 當胸把住
 暗中摸枕
 賺殺雲巖
 通身遍身
 大費涎黏
 何如菩薩
 開手見眼
 覿體示人
 超諸方便
 咨我同人
 等具妙明
 攀緣苟息
 酩酊必醒
 天宮吉祥
 永安常住
 知恩報恩
 五體投地」



震谿堂銘



震溪吳門王子子佑之別字也其堂子佑所搆也子
佑素未面其具信根嗜法味蓋得之緇流道侶交知
之間茲作堂顏之以字者何義或曰子佑上世家於
洞庭昔文恪公曾以震澤名其書四方之賓朋稱王
氏必曰震澤主人子佑仍斯名不忘所始也余曰夫
如是子佑已自銘矣今遠緘溪藤來山中冀必有異
聞因遂駢其說夫震陽在初九天體也有雷之象群
陰固結之時天心卒復擬其埶微陽若不能敵于群
陰然雷霆之奮昏蟄盡驚醒聾聵於夢鄉以進君子
之道而開小人之疑無若震焉子佑儒者斯義稔知
之矣例之吾法覺海澄圓絕無陰翳奈何所立炤亡
遂爾惑霧興焉癡雲暗焉纏綿於妄想膠執於名字
而本真隱矣苦世火宅有生不覺夢中蝴蝶恣意餐
采其情戀戀至于業風橫吹異類錯變紛紛紜紜咸
[001-0545b]
莫知其故于是大雄氏出喻以無常示以苦空誘以
車玩指以衣珠如鼓迅雷震其頂門大根之士一念
迴機群執盡喪有若千年之室冥冥蒙蒙照以一燈
朗然分曉未可以諸暗之聚合而謂徵明之不勝也
陽之克陰覺之驅迷大概如是子佑好佛者因以是
進之昔玄沙備禪師得雪峰之道有僧來參請垂示
沙曰汝聞偃溪水聲否僧曰聞沙曰從者裏入此亦
震之用而世未之或聞者也余深嘉子佑之作是堂
也發佛祖之秘蓋從是得入偃與震不謀而合溪與
水不言而自喻矣東坡居士曰溪聲便是廣長舌此
文字禪也因不以是為註腳銘曰。


「 覺海澄圓
 清淨本然
 山身溪舌
 名字誰宣
 照亡所立
 昏霧斯集
 異類變更
 有生疲繭
 大雄哀哉
 從是而來
 宵中一炬
 雲中一雷
 鼾夢既覺
 法界寥廓
 溪耶水耶
 無受無作
 持以信力
 洞開重門
 萬物紜紜
 各歸其根
 事得理融
 理隨事變
 半偈緣空
 五車文絢
 佛祖在邇
 箕裘有光
 世而出世
 偉矣斯堂」



木樹根銘



余不善植花禪子供茉莉一本愛其香而存之越明
年枝葉四布有加于昔花開以百數計木樹根者爛
于深山不知幾何年矣皮脫而心空采薪之侶將置
燢下余見而惜之取以障其花峻拔之狀有如崗巒
映帶林薄洞穴天成可觀當停午炎氛逼人解衣磐
礡覺中庭有爽氣既悅其幻乃復作銘銘曰。


「 惟天之道
 法乎自然
 此木樹根
 在山忘年
 手攜成山
 不營一簣
 惟花近之
 林薄相類
 一青一朽
 神理各全
 花香凌晨
 直達其巔」


嬾齋別集卷一
[001-054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