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69 五家宗旨纂要-清-性統 (CBETA)



三山來禪師五家宗旨纂要卷下
普陀嗣法門人 性統 編


溈仰宗



溈山禪師


溈山禪師。諱靈祐。長溪趙氏子。得法於百丈海和尚。
初至大溈。木食㵎飲。十餘年始得仰山慧寂禪師相
與振興其道。故諸方稱曰溈仰宗。


溈仰宗風。父子一家。師資唱和。語默不露。明暗交馳。
體用雙彰。無舌人為宗。圓相明之。


圓相起因



圓相之作。始於南陽忠國師。以授侍者躭源。源承讖
記。傳於仰山。遂目為溈仰宗。總有六名。曰圓相。曰暗
機。曰義海。曰字海。曰意語。曰嘿論。躭源謂仰山曰。國
師傳六代祖師圓相九十六箇。授與老僧。國師示寂
時。復謂予曰。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來。大興
此道。次第傳授。毋令斷絕。吾詳此讖。事在汝躳。我今
付汝。汝當奉持。仰山既得。遂焚之。一日。又謂仰山曰。
向所傳圓相。宜深秘之。仰曰。燒却了也。源曰。此乃諸
佛相傳至今。何乃燒却。仰曰。某甲一覧。已知其意。能
用始得。不可執本也。源曰。於子即得。來者何如。仰曰。
和尚若要。重錄一本。乃重錄呈似躭源。一無差失。


三山來頌云。國師父子太無因。讖記傳來直到今。
畵得圈圈九十六。青天白日換人睛。


暗機



仰山親於躭源處受九十六種圓相。後於溈山處因
[003-0277a]
○此相頓悟。有語云。諸佛秘印。豈容言乎。又曰。我於
躭源處得體。溈山處得用。謂之父子投機。故有圓相
辨的於人。或畵[○@牛]此相。乃縱意。或畵[○@佛]此相。乃奪意。
或畵[○@人]此相。乃肯不全意。或畵[○@卍]此相。乃全許意。或
此相。或點破。或劃破。或擲却。或抹却。皆是截斷
眾流也。更有種種多相。無非賓主縱奪。權實機關。總
看時節因緣。隨機拈弄。乃入[邱-丘+厂@墨]垂手。方便設施。又或
閑暇。師資辨難。互換機鋒。只貴大用現前。不存軌則
耳。


一日。梵僧來參。仰山於地上畵○此相示之。僧進前
添作此相。以脚抹却。山展兩手。僧拂袖便行。


仰山閉目坐次。有僧潛來身邊立。山開目見。遂於地
上。畵此相。顧視其僧。僧無對。如此皆暗機之類也。


三山來云。如此絡索。是甚麼弄猢猻底閑家具。雖
然如是。也要大家知委。


三山來頌云。覿面相呈事最奇。隨宜縱奪在臨機。
一輪明月輝霄漢。照破河山影畵眉。


義海



仰山一日坐次。有僧來禮拜。山不顧。僧問。和尚還識
字麼。山云。隨分。僧乃左旋一匝。云。是甚麼字。山於地
上書箇十字。僧右旋一匝。云。是甚麼字。山乃改十字
作卍字。僧又畵○此相。以兩手托起。如修羅擎日月
勢。云是甚麼字。山畵圓相圍却[○@卍]字。僧乃作樓至勢。
山云。如是。如是。善自護持。善哉。善哉。好去。僧乃禮謝。
[003-0277b]
騰空而去。時有一道者見。後經五日。問山。山云。汝還
見否。者云。吾見其僧騰空而去。山云。此是西天羅漢。
特來探吾宗旨。者云。某甲雖覩此種種三昧。不辨其
理。山云。吾以義為汝解釋。此是八種三昧。覺海變為
義海。體同名異。然此義合有因有果。即時異時。總別
不離隱身三昧也。如此皆義海之類也。


三山來云。烏焉自別。刁刀不同。者僧點畫分明。仰
山體勢完備。正眼看來。且不識者箇字在。


三山來頌云。河洛交呈。鳥蟲迭變。剖羲畫之奇踪。
劃蒼頡之異撰。月印川以無痕。珠入盤而自轉。看
看。具眼阿師薦不薦。


五觀了悟和尚與仰山立玄問玄答



此相謂之舉函索葢相。亦名半月待圓相。若將此
相來問。有更添半月對之。答者以葢覆函。故曰函葢
相稱。以現圓月相也。此相名抱玉求鑒相。若將此
相來問。即於其中書厶字答之。此相謂之覓良鑑。答
者識玉便下手也。[○@ㄙ]此名鈎入索續相。若將此相來
問。但於厶字側添亻字答之。乃問者鈎入。答者索續。
乃名續成寶器相也。[○@俬-禾]此名已成寶器相。若將此相
來問。但於內書土字答之。[○@土]此名玄印玄旨相。獨脫
超前眾相。不著教意所攝。若是靈利底。對面分付。擬
之則不見也。三祖云。毫釐有差。天地懸隔。苟不具眼。
焉能辨此。


三山來云。玄問玄答即不無。若一向滯在裏許。未
[003-0277c]
免成耙脫印子矣。何以為吾宗向上之旨哉。學者
師其意。而用之可也。


三山來頌云。一人拈起一人圓。兩兩相將各一邊。
識得兩邊符合處。收來依舊月團圞。


辨第八識



此是眾生具有六識。添空一識。名為七識。七識不
可得。名第八識。亦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脫。亦名八丈
夫。總有四八三十二相。此是果相。因智報德。七識亦
名傳送識。七八二識不相離故。來為先鋒。去為殿後。
以至追思過去。攀援現在。念慮未來。三細.六粗.五意.
六染.七識。分彼分此。分是分非。八阿賴耶識。名為白
淨識。本無瑕玷。無佛無眾生。無你亦無我。古德頌云。
賴耶白淨本無愚。三細分時有六粗。八萬四千從此
得。大千沙界作凡夫。夢心桎梏原非有。病眼空花豈
是無。反掌之間成十善。依然赤水獲玄珠。第八識亦
名含藏識。若是悟底人。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
識轉為妙觀察智。反觀第八識為不動智。空無內外。
名大圓鏡智。即一體也。平等性智總號也。以妙觀察
智收前六根.六塵.六識。乃至八萬四千塵勞。轉為成
所作智。成所作智轉入妙觀察智。妙觀察智轉入平
等性智。平等性智轉入大圓鏡智。即一體也。是相宗
師。若有問難能轉者。即轉在那箇識。按楞伽經云。佛
誡大慧。初中後夜。常以妙觀察智當淨現流識。轉六
根為成所作智。如手仰時。不應問覆手何在。亦如水
[003-0278a]
為冰時。不即有異。故云煩惱即是菩提。百法.唯識二
論。但取其義。莫著言句也。六祖偈云。大圓鏡智性清
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
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其名無實性。若於轉處
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六妙觀察智.七平等性
智因地轉。五成所作智.八大圓鏡智果上轉。


三山來云。還見麼。○喚作識亦得。○喚作智亦得。
且道能轉底在甚麼處。○打破鏡來纔向道。


三種然燈此見曹山錄中非仰山語因前收在溈仰宗故不欲移動也



曹山云。然燈前有一種。一未知有。同於類血之乳。
一知有。猶如意未萌時始得本物。此名然燈前。有
一種知有。往來言說.聲色.是非。亦不屬正照。亦不
得記。同類血之乳。是漏失邊事。此名然燈後。直是
三際事盡。表裏情忘。得無間斷。此始得正然燈。乃
云得記載祖庭事苑


如何是然燈前 首山云。諸佛在我前 智門祚云。
空劫無閑人 五祖演云。令人疑著。


如何是然燈後 山云。諸佛在我後 祚云。衲僧天
下走 演云。一場懡㦬。


如何是正然燈 山云。青山無異路 祚云。火星入
牛斗 演云。錯認定盤星。


頌。解得分明珠走盤。未能透脫幾多難。如瓶注水
無遺漏。隔海風光冷眼看然燈前


頌。不見明珠不走盤。長天靜夜黑漫漫。古今十世
[003-0278b]
無增減。拈起牛頭尾上安然燈後


頌。問處分明答處親。塵塵剎剎總逢君。一聲黃鳥
青山外。占斷風光作主人正然燈


三山來云。前後且置。直須正照俱忘。猶較些子。
 頌曰。然燈前後不相因。正是然燈略較親。三際情
忘無所住。堂堂得見本來人。


香嚴三照語頌



本來照 擬心開口隔山河。寂寞無言也被訶。舒展
無窮又無盡。卷來絕跡已成多。


寂照 不動如山萬事休。澄潭徹底未曾流。箇中正
念常相續。月皎天心雲霧收。


常照 四威儀內不曾虧。今古初無間斷時。地獄天
堂無變異。春回楊柳綠如絲。


三山來頌云。三照由來一照同。何分前後與當中。
箇中若了全無事。一點靈光暎不窮。


仰山設九十六種圓相。開為百二十。合為九十六。共
一十九種門設施。圓收在於六門。一.圓相。二.義海。
三.暗機。四.多字學。五.意語。六.默論。


三山來頌云。祇箇從中辨假真。一門闢破許多門。
門門施設成何義。貴在臨機妙用親。


仰山臨終付法偈云。一二二三子。平目復仰視。兩口
無一舌。此是吾宗旨。後龍潭智演為四偈。


三山來云。仰山平生弄盡虗頭。喜得臨行一句傾
心吐出。別無剩旨。若非龍潭註破。惹得無數人打
[003-0278c]
瓦鑽龜。委悉麼。一輪明月空歸去。萬朵河山鏡影
中。


龍潭智四偈



一二二三子。[○@牛]牛字清風起。[○@俬-禾]佛來看不就。[○@人]人
來爭綱紀。


平目復仰視。兒孫還有異。未辨箇端倪。出門俱失
利。


兩口無一舌。止止不須說。西天僧到來。烏龜喚作
鱉。


此是吾宗旨。揚聲囉囉哩。鏡智出三生。吹到大風
止。


溈仰宗旨頌



權分九十六圈圞。脫印相承有所傳。垂手為人曾
作拜。橫身應物善交拳。禪天雲散心光現。義海波
澄月影圓。明暗相參看變態。莫教辜負草鞋錢。
[003-0279a]


仰山九十六種圓相圖





末前句○ 第一句方員任器。頭角全彰


日用句○ 第二句體用互收。名言不立


末後句 第三句隱顯無私。旁通者畔


修羅三昧擎日月勢





女人三昧羅剎不隱




[003-0279b]


 已上開為百二十。合為九十六種。總不出
十九門施設也。


一.垂示三昧門  二.問答互換門。


三.性起無作門  四.緣起無礙門。


五.明機普互門  六.暗合賓主門。


七.三生不隔門  八.即幻明真門。


九.用了生緣門  十.就生顯法門。


十一.冥府生緣門  十二.三境順真門。


十三.隨機識生門  十四.海印收生門。


十五.密用靈機門  十六.啐[口*豕]同時門。


十七.隨收隨放門  十八.卷舒無任門。


十九.一多自在門。


圓收六門



一.圓相 ○ 二.義海○○ 三.暗機○○。


四.多字學○○五.意語 六.默論


總斷



三山來云。種種圓相。雖是多門設施。不過師資辨
驗。臨機拈出。毋論是生是佛。情與無情。那能越得
圈子去。莫道九十六箇。即百千萬億。剎剎塵塵。種
種變現。無過一箇包羅。得其意者。勿執其本。庶幾
用而無礙可也。識者酌之。


雲門宗



雲門禪師


雲門禪師。諱文偃。姑蘇嘉興人也。俗姓張氏。受具遊
方。初參睦州陳尊宿。發明心要。州指見雪峰存禪師。
[003-0279c]
再蒙印可。初至靈樹。開法嗣雪峰。後遷雲門光泰寺。
其道大振。天下學者望風而至。號雲門宗。


雲門宗風。出語高古。迥異尋常。北斗藏身。金風露體。
三句可辨。一鏃遼空。超脫意言。不留情見。以無伴為
宗。或一字。或多語。隨機拈示明之。


雲門示眾云。函葢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作麼生
承當。眾無語。自代云。一鏃破三關。後德山圓明密禪
師遂離其語為三句。函葢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
逐浪句。


雲門三句



函葢乾坤句 本真本空。一色一味。凡有語句。無不
包羅。不待躊躇。全該妙體。以事明理。體中玄也。


如何是函葢乾坤句。


三山來云。總在裏許。
頌曰。函葢乾坤事莫窮。頭
頭物物露真風。頂門亞豎摩醯眼。萬象森羅一鏡
中。


截斷眾流句 本非解會。排遣將來。不消一字。萬機
頓息。言思路絕。諸見不存。玄中玄也。


如何是截斷眾流句。


三山來云。不通一滴。
頌曰。截斷眾流意若何。算
來一字已成多。推排解會徒勞力。肯把要津放得
過。


隨波逐浪句 許他相見。順機接引。應物無心。因語
識人。從苗辨地。不須揀擇。方便隨宜。句中玄也。
[003-0280a]


如何是隨波逐浪句。


三山來云。一葉扁舟。
頌曰。隨波逐浪過前川。綠
笠青簑把釣閑。一曲漁歌江際晚。高低棹破水中
天。


雲門宗八要



一.玄 一玄者。凡有用處。玄妙難思。不在尋常語句
內。無容測度。不可思量。故名為玄 毗盧頂上起
寒濤。沒手泥人斬怒蛟。瞶耳千程聞蟻鬬。失明萬
里見秋毫。


如何是一玄。


三山來云。燈籠騎露柱。
頌曰。幾度乘風泛小舠。
彩雲影裏漫撐篙。舉網撒破虗空面。又向山頭釣
巨鼇。


二.從 二從者。凡有指點。皆隨機拈弄。或因其見解
而接引之。不另標特解。故名為從 萬頃清風雨
後山。暖鶯鶯語巧喧喧。溪花野水不知數。總在春
風和照間。


如何是二從。


三山來云。柳絮隨風。
頌曰。桃紅李白鬬芳妍。一
夜東風色更鮮。猾蝶狂蜂何處去。慣尋香氣到花
前。


三.真要 真要者。就其本體。真實切要。而言不屬玄
微奧妙。支離蔓衍。故名真要 看盡雲山雨翠深。
秋霜助日夢魂清。有人問道無餘事。雲在青天水
[003-0280b]
在瓶。


如何是真要。


三山來云。六月日頭到處熱。
頌曰。脚底茫茫路
轉賒。東西南北盡天涯。風塵踏遍無閑思。竟畢回
頭始是家。


四.奪 四奪者。隨所拈弄都是刀鎗。就機奪機不容
擬議。任彼千般知解。一味搶攙。故名為奪 一陣
白蘋一葉風。滿池零落玉芙蓉。巨鱗吸盡滄溟水。
留得[狦-狂-王+王]瑚照日紅。


如何是四奪。


三山來云。不遇無情霹靂手。埽蕩烟塵將屬誰。
頌曰。拓土開疆也大難。幾回血汗染征衫。可憐三
尺魚腸劍。漫假雄才手靖邊。


五.或 或者。疑而未定之辭。或隱或顯。或東或西。用
無一定。語絕方所。此機竅之不容捉摸者。故名為
或 把定要津路不通。路殊不復辨西東。梅花玉
片開晴岸。柳絮金絲遇曉風。


如何是五或。


三山來云。我到者裏却不會。
頌曰。習習香風過
樹頭。去來何處覓踪由。行人無數空惆悵。幾度尋
思恨未休。


六.過 過者。用到極頭。十分孤峻。無你挨拶處。無你
轉身處。迴避不及。忒煞無情。故名過 古德擎叉
過也難。雪籠台頂衲衣寒。是非得失俱收拾。分付
[003-0280c]
諸方仔細看。


如何是六過。


三山來云。一分心悻一分慈。
頌曰。狼毒心腸何
太孤。提刀仗劍忍於屠。命根斷處難思算。幾箇男
兒是丈夫。


七.喪 喪者。隨人上下。喪失天真。不見本來。癡迷狂
走。又或執著己見。喪却目前。如此之類。皆謂之喪。
刻舟求劍真云昧。待兔守株何太迷。可歎幾多無
目漢。也隨人脚走東西。


如何是七喪。


三山來云。貪觀眼前浪。失却手中橈。
頌曰。弱喪
窮兒實可哀。家珍拋却自何來。自從別去娘生面。
落落長途喚不回。


八.出 出者。脫體轉身。不拘一處。不守一隅。隨機應
用。八面四方都有出身之路。故名出 南辰北斗
只西宮。火裏生蓮奮目紅。野色更無山隔斷。月光
直與水光通。


如何是八出。


三山來云。天上人間自在飛。
頌曰。鳥道羊腸路
太多。脚頭脚底任蹉跎。隨他曲折芒鞋滑。步步如
龍疇奈何。


雲門三種病動止因三種偏枯落二邊



一.未到走作 避影勞形無是處。離陰滅跡枉徒然。


三山來頌云。東去西來無了日。南奔北走到何年。
[003-0281a]
紅塵擾擾忘歸路。夢斷家山實可憐。


二.已到住著 幸然棄有方回首。却便沉空不轉身。


三山來頌云。長安雖樂實難居。到處優游任卷舒。
莫教閉門高枕臥。養成痼疾倩誰除。


三.透脫無依 走南進北無方所。盡日優游不到家。


三山來頌云。不入塵牢不受纏。拋枷打鎖許多年。
誰知作箇長流客。蕩蕩無依去不還。
古尊宿總頌。未到家山烟水秋。歸來那更不回頭。
就中透得無依止。此病閻王替汝愁。


雲門二種光不透脫疑情猶未盡回首到家遲



一切處不明。面前有一物是一 聞聲見色隨疑轉。
驢糞從他換眼睛。


三山來頌云。白雲朵朵翳雙睛。一線青天也是塵。
撥盡黃金知何日。不愁寂寞不愁貧。


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箇物相似。亦是光不透
脫 遇物臨機生見解。是非卜度自狐疑。


三山來頌云。夢破方知一物無。法塵盡處亦何孤。
誰知暗裏相逢處。依舊從前障眼珠。


古尊宿總頌。十處逢緣九不通。疑情一片滯頑空。
何勞揀擇尋宗旨。來意還他去意同。


雲門一字關



僧問雲門。如何是雲門劍。門云。祖 如此之類。凡有
所問。但以一字酬之是也。


三山來云。雲門恁麼道。謂是齒不關風。謂是舌頭
[003-0281b]
太短。有人透得此關。許你親見雲門。


三山來頌云。一字關。一字關。何不成雙獨成單。單
單一字誠難測。一字誠難測也難。難。難。目前隔箇
須彌山。


抽顧



雲門見僧來。每以目顧之。即曰鑑。或曰咦。而錄者曰
顧鑑咦。後來德山密禪師刪去顧字。叢林目之為抽
密嗣門


三山來云。非父不生其子。
頌曰。雲門鑑咦。德山
抽顧。方便機關。父作子述。擾擾叢林卒未休。而今
猶在欣相慕。


巴陵三句



僧問巴陵。如何是提婆宗。陵云。銀盌裏盛雪。


三山來頌云。銀盌盛雪。內外明徹。不是巴陵。有口
難說。


如何是吹毛劍。陵云。珊瑚枝枝撐著月。


三山來頌云。珊瑚枝枝撐著月。一道寒光照不歇。
大鵬一口吸滄溟。驚起魚龍皆惡發。


祖意教意。是同是別。陵云。雞寒上樹。鴨寒下水。


三山來頌云。雞寒上樹。鴨寒下水。信爾自然。忘其
彼此。一般景致兩般看。紅是桃兮白是李。


雲門聞語。乃云。他日老僧忌辰。只須舉此三轉語供
養老僧足矣。


三山來云。巴陵三句。可謂得雲門血脈者。若但以
[003-0281c]
此供養。猶覺未在。何故。不見道。智過於師。方堪傳
授。也不得匇匇草草。


雲門宗旨頌



睦州爐鞴雪峰機。打就金毛獅子兒。三句楷磨區
法則。十門規度別機宜。樹凋葉落西風急。雲淡天
低晚日遲。情見到頭窺不得。離心意識始方知。


法眼宗



法眼禪師


法眼禪師。諱文益。餘杭魯氏子。得法於漳州羅漢桂
琛禪師。初住撫州崇壽。次住建康清凉。大振雪峰.玄
沙之道。周顯德五年閏七月間示寂。江南李後主諡
曰大法眼禪師。


法眼家風則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句裏藏鋒。言中有
響。三界惟心為宗。拂子明之。


眼初同紹修.洪進過地藏院。阻雪。值圍爐次。藏問。山
河大地與上座自己。是同是別。眼云。是別。藏豎兩指。
眼云。是同。藏亦豎兩指。便起去。次日。送至門首。藏指
庵前太古石問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且道此石在
心內。住心外。眼云。在心內。藏云。行脚人著甚來由。安
片石在心頭。眼無對。遂解包。依席決䇿。一日。呈見解。
說道理。藏曰。佛法不恁麼。眼云。某甲詞窮理盡也。藏
曰。若論佛法。云云眼於言下大悟。後因行脚話不知
最親切。始悟徹。作偈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
心。眼聲耳色。不到耳聲。眼觸何色。耳聲難成。眼色何
立。色心不二。彼此無差。有人會得。騰煥吾家。乃立華
[003-0282a]
嚴六相義。


華嚴六相義





此乃華嚴六相義。舉一齊
收。於一一法中。有此六義。
經中葢為初地菩薩說也。


三山來云。六相即不無。還出得○者箇麼。


三山來頌云。桃李枝頭色色新。紅如脂抹白如銀。
雖然笑破東風面。都是園林一樣春。


法眼華嚴六相義頌



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異若異於同。全非諸佛意。
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
中不留意。不留意。絕名字。萬象明明無理事。


三山來云。法眼恁麼道。未免裂破舌頭。
頌曰。六
眼由來義不同。不同同處妙相通。同中有意同無
異。兩岸蘆花對蓼紅。


六相總論



若究置欲免斷常邊邪之見。須明華嚴六相義門。則
能任法施為。自忘能所。隨緣動靜。不礙有無。具大總
持。究竟無過。此六相義。是辨世間法。自在無礙。正緣
顯起。無分別理。若善見者。得智慧總持門。不墮諸見。
不可廢一取一。雙立雙忘。雖總同時。繁興不有。縱各
具別。冥寂非無。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無心會。詳法
界內。無總別之文。就果海中。總成壞之旨。今依因門
智照。古德略以喻顯六相者。一總.二別.三同.五異.五
[003-0282b]
成.六壞。總相者。譬如一舍是總相。椽等是別相。椽等
諸緣和合作舍。各不相違。非作餘物。故名同。椽等諸
緣遞相互望。一一不同。名異相。椽等諸緣一多相成。
名成相。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無作。故名壞相。則知
真如一心為總相。能攝世間出世間法。故約攝諸法
得總名。能生諸緣成別號。法法皆齊為同相。隨相不
等稱異門。建立境界故稱成。不動自位而為壞。又云。
總相者。一合多德故。別相者。多德非一故。同相者。多
義不相違故。異相者。多義不相似故。成相者。由此諸
義緣起成故。壞相者。諸緣各住自性不移故。此上六
相義者。是菩薩初地中觀過世間一切法門。能入法
界之宗。不墮斷常之見。若一向別。逐行位而乖宗。若
一向同。失進修而墮寂。所以位位即佛。階墀宛然。重
重鍊磨。本位不動。斯則同異俱濟。理事不差。因果無
虧。迷悟全別。如論大旨。六相還同夢裏渡河。若約正
宗。十地猶如空中鳥跡。若約圓修。斷惑對治習氣。無
非理行相資。缺一不可。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
道無虧。普賢以行會理。根本之門不廢。


三山來云。種種譬喻。可謂明惺。若論衲僧分中。似
覺未在。何故聻。本來無位次。誰敢強安名。


總別同異成壞之相。互換投機。句意超脫。而後學輩
多渣滓其語。何啻如牛毛耶。殊不知總則舉體分明。
別則法法不濫。同則同一法性。異則功用自異。成也
無法可成。壞也無法可壞。若能體用純真。一即六。六
[003-0282c]
即一。如金作器。器器皆金。雖熾然分別。而了無絲毫
可現之相。如是則十處十會。塵塵爾。剎剎爾。念念爾。
復何疑哉。便是透脫十成。百了千。當還我金剛王寶
劍來。


三山來云。者多口阿師。未免性命落在五雲手裏。
隨喝一喝云。還知痛癢麼。若也知得。千零百碎。依
舊面目團圞。若也不知。團圞面目總被千零百碎。
者裏更有為五雲出氣底麼。試出來道看。


宗要偈七首



即物契神 勤求勝積功。理契古今。同同得妙。何處
㵎松西北風。


示機 吾有一言。天上人間。若也不會。綠水青山。


毗盧頂上 一真收不得。萬類莫能該。蚊子生頭角。
泥鰍上舞臺。


迦葉門前 覿面露堂堂。全機不覆藏。剎竿頭倒卓。
紅日上扶桑。


三界唯心 三界唯心萬法澄。盤鐶釵釧一同金。暎
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萬法唯識 不曾出世立功勛。萬國文明草木春。野
老不知堯舜力。鼕鼕打鼓祭河神。


總頌不移寸步越河沙。地獄天堂混一家。佛祖位
中消息斷。何妨盡賞洛陽花。


又有四機



箭鋒相拄 機鋒相敵也。
[003-0283a]


三山來頌云。兩陣交鋒莫可當。彎弓架矢豈尋常。
箭頭的的相逢處。脫却征衣笑一場。


泯絕有無 不存朕兆也。


三山來頌云。大用臨機不可窺。卷舒出沒妙相隨。
竝無面目教人見。誰向虗空強畵眉。


就身拈出 當面直提也。


三山來頌云。自從闢破祖師關。掣電轟雷任往還。
不識當機拈弄處。低頭已隔萬重山。


隨流得妙 即境設施。


三山來頌云。祖意明明百草頭。相逢到處逞風流。
隨家待客無豐儉。把筯拈匙一笑休。


天臺韶國師。初自疎山來。自謂得旨。令徒眾入室。自
不入室。一日。法眼上堂。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眼云。是曹源一滴水。韶在眾聞之。忽然大悟。以所
悟聞於眼。眼云。汝向後為國王所師。吾不如也。


三山來云。父聞子健。恨不殺身。
頌曰。曹源一滴
水。洗盡耳中塵。座前龍象客。幾箇是知音。惟許通
玄解報恩。


韶國師四料揀



聞聞 放。


三山來頌云。萬籟傳聲。無彼無此。放開耳門。都在
裏許。


聞不聞 收。


三山來頌云。猿嘯鳥吟。落花流水。是聲非聲。歸真
[003-0283b]
亦爾。


不聞聞 明。


三山來頌云。剛到長松下。又從幽㵎過。蹉跎泉石
裏。逐處演摩訶。


不聞不聞 瞎。


三山來頌云。四方咸閴寂。八面不通風。小鼾天地
老。一枕夢周公。


法眼宗旨頌



即俗明真總萬方。法身從此露堂堂。山河大地皆
標的。草木叢林盡發揚。秋雨徧催梨葉老。春風齊
拆杏花香。義天覺海周沙界。窺管持蠡試測量。



附錄



三身四智說


三身



三身。謂法.報.化身也。法身毗盧遮那。此云徧一切處。
報身盧舍那。此云淨滿。化身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
默。在眾生身中。即寂.照.用也。寂即法身。照即報身。用
即化身。金光明最勝經。一切如來有三種身。具足攝
受阿耨菩提。化身者。如來在昔修行地中為諸眾生
修種種法。得自在力。隨眾生意。隨眾生果。現種種身。
是名化身。應身者。謂諸如來為諸菩薩說於真諦。令
其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為除身見眾生怖畏歡
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智本願力故。
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頂背圓光。是名應身。法身者。
[003-0283c]
為除煩惱等障。為具諸善法故。惟有如如法如如智。
是名法身。前二種身是名假有。第三種身是真實有。
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
一切諸法無有別法。


復次。諸佛利益自他。自利益
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又瓔珞經云。五分
法身。以識性別。戒香攝身。定香攝意。慧香攝亂。解脫
攝倒見。度知攝無明。是五分香瓔珞其身。


三山來云。諸經解說。甚是分明。祖師門下。覺大遠
在。良久。云。喚作法身得麼。振身云。喚作應身得麼。
顧視左右云。喚作化身得麼。五分真香即不無。要
問諸人鼻孔在甚麼處。


三山來頌云。話到本來一物無。無生面目何曾殊。
祇因者箇婆心重。別相安名總一如。


四智



大圓鏡智 如大圓鏡現眾色相。


平等性智 觀一切法悉皆平等。


妙觀察智 善觀諸法無得而轉。


成所作智 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轉八識則能成四智也。


三山來云。智亦不可得。識又作麼生。


秘藏詮註云。佛轉八識而成四智。八為大圓鏡智。七
為平等性智。六為妙觀察智。五為成所作智。識惟分
別。智能決斷。


三山來云。糊餅饅頭。是一是二。
[003-0284a]


大乘莊嚴論云。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具三身。


三山來以拂子擊禪床一下。云。此是識。復擊一下。
云。此是智。又擊一下。云。此是身。汝等諸人作麼分
解。復擊一下。


古德云。眼等五識為成所作智。意為妙觀察智。化身
攝。末那為平等性智。報身攝。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法
身攝。


三山來云。且道報化法身。又以何為攝。


智通禪師問六祖三身四智旨要。祖曰。清淨法身。汝
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
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疑。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祖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
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
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
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其名無實性。若
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三山來云。將謂是箇祖師。


八識拈評


前五識轉成所作智 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



前五識謂眼.耳.鼻.舌.身。此乃四大和合而成。皆各司
其用。云體本來無過。止因外有色.聲.香.味.觸之塵。內
[003-0284b]
之根與外之塵相偶而識生焉。罪業所由起也。不轉
則為識。轉則成所作之功而各效其用矣。第六意識
乃意根。而意為六根中之頭目。意識一動。則眼貪色。
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起徧計之情。轉則
妙於觀察。見色非干色。聞聲不是聲。香臭不分。甘苦
不別。粗細一體而成自然之智矣。起信論云。三界虗
偽。唯心所作。離此則無六塵境界也。毗婆沙論。問曰。
心意識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別。即心是意。意即是
識。祖師云。徧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謂之
佛性。不會喚作精魂。雖然如是。蹉過者甚多。錯會者
不少。


三山來云。用會作麼。雖然如是。蹉過即不可。具眼
底辨看。


第七末那識 轉平等性智



楞伽云。末那者。此云染汙。葢由六識既動。意根著處。
即成汙染。七識亦名傳送識。前粘六識。後連八識。七
識無定體。亦無定用。因意識分別好醜。七識即從而
分別之。故以此分好分醜傳送於第八識。八識則受
而含藏。故云七八二識不相離。倘意識轉為妙觀察。
則七識亦不分彼分此而轉為平等性矣。染汙之名。
何自而得哉。是以體清而用亦不濁也。


三山來云。本非汙染。那求清淨。原無分別。說甚平
等。雖然如是。若不撥轉關棙。吾恐生死海中頭出
[003-0284c]
頭沒。無了期也。欲不汙染得乎。


第八阿賴耶識 轉大圓鏡智



第八多異熟性。故名含藏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
為因。招感今生異熟心是果。異熟者。異世熟染之性。
不期然而自合也。阿賴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
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如明鏡不
與影像合而含影像。亦名如來藏識。伽陀云。諸法於
藏識。識於法亦爾。更互為因相。亦悟為果相。若於含
藏處破諸惡見。捨我執等。但如大圓明鏡。物來則照。
物去不留影像。都無能入如來真空妙藏。與諸佛同
證同得。有何不清淨者哉。故曰大圓覺智性清淨。


三山來云。○。者箇是大圓鏡。阿那箇是含藏識。○。
者箇是含藏識。阿那箇是大圓鏡。含藏識且置。止
如打破鏡時。又向甚麼處會取。道。道。


第九阿那識 亦名純淨識



合論云。寄說阿那識。此云執持。為第九純淨識。如五
六七八等識。常依九識以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
如水暴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為依。故六七八
識常以淨識為依。何謂九為淨識。為二乘人久住在
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
死種外別立淨識。使令悲智漸漸得生。達識成智。則
賴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門。末那為平等之源。一
[003-0285a]
自他之性。第六起觀察之妙。轉正法之輪。五識興所
作之功。垂應化之迹。斯則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
其體。但轉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但伏六識。不取
塵境。故名識滅。是故離心之境。文理俱虗。即識之塵。
詮量有據。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垢淨心明。本來是佛。


三山來云。是濟世航。登者得渡。是起死藥。服者得
甦。須知純淨就真體而言。若染汙即不得矣。實志
修行者勗諸。


按三身四智諸說。採摭經論。歷據詳明。與溈仰辨
識處大相關係。可資深禪正修者。不落旁蹊而行
正路。故予有取焉。往往同流之士必謂。吾單傳直
指之宗。何借此為。殊不知學道者為心意識之所
困苦甚矣。虗明自照。本自無他。風境搖搖。倏然走
作。通人達士。猶未免焉。況其下者乎。可無方便觀
照之力乎。倘因其披剝之說破其虗妄。擣其窠窟。
即吾受用處皆大圓鏡智也。精金萬煅。不再鑛矣。
三山來云。此老不可謂非婆心也。


三山來禪師五家宗旨纂要卷下
[003-0285b]

No.1282-B志略



妙喜杲祖集人天眼目。已自引蔓牽枝。高峯老人纂
要之出。得非畵蛇添足耶。是以鐵祖有密授之戒。老
人示寂幾二十年。語錄已經重刻。而纂要真本重扄
笥中。非吝也。無如家賊難防。向因燕京翠崖典藏鑰
時。請稿重述。同寮輩私相傳錄。將遍諸方。且烏焉之
混。刁刀之差。轉行轉訛。壬午春。寧子執本請曰。其訛
如此。不幾瞎悞人眼。何若以真本付梓。庶見從上諸
祖真面目。其裨益不小。予思事不可執一。執一不變。
非通道也。遂以稿授寧。朝刻而夕行焉。善閱者勿謂
為吾門相傳家事可耳。


康熙癸未孟春 嗣法門人 普陀性統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