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00 緇門警訓-明-如巹 (CBETA)





緇門警訓卷第七



芙蓉楷禪師小參




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休心息念斷
絕攀緣。故名出家。豈可以等閑利養埋沒平
生。直須兩頭撒開中間放下。遇聲遇色。如石
上栽花。見利見名如眼中著屑。況從無始以
來不是不曾經歷。又不是不知次第。不過翻
頭作尾。止於如此。何須苦苦貪戀。如今不歇
更待何時。所以先聖教人只要盡却今時。能
盡今時更有何事。若得心中無事。佛祖猶是
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邊相應。爾
不見。隱山至死不肯見人。趙州至死不肯告
人。匾檐拾橡栗為食。大梅以荷葉為衣。紙衣
道者只披紙。玄泰上座只著布。石霜置枯木
[007-1074c]
堂與人坐臥。只要死了爾心。投子使人辦米
同煮共餐。要得省取爾事。且從上諸聖有如
此榜樣。若無長處如何甘得。諸仁者。若也於
斯體究。的不虧人。若也不肯承當。向後身恐
費力。山僧行業無取。忝主山門。豈可坐費常
住。頓忘先聖付囑。今者輒學古人為住持。體
例與諸人議定。更不下山不赴齋。不發化主。
唯將本院莊課一歲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
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隨人添減。可以備飯
則作飯。作飯不足則作粥。作粥不足則作米
湯。新到相見茶湯而已。更不煎點。惟置一茶
堂。自去取用。務要省緣專一辦道。又況活計
具足風景不疎。花解咲鳥能啼。木馬長嗚石
牛善走。天外之青山寡色。耳畔之流水無聲。
嶺上猿啼露顯中宵之月。林間鶴唳風回清
曉之松。春風起而枯木龍吟。秋葉凋而寒林
華發。玉階鋪苔蘚之紋。人面帶煙霞之色。音
塵寂爾消息沈然。一味蕭條無可輒向。山僧
今日向諸人面前說家門。已是不著便。豈可
更去陞堂入室。拈槌竪拂。東呵西棒。張眉努
目。如癎病發相似。不惟屈枕上座。況亦孤負
先聖。爾不見。達磨西來。少室山下面壁九年。
二祖至於立雪斷臂。可謂受盡艱辛。然而達
磨不曾措了一辭。二祖不曾問著一句。還喚
達磨作不為人得麼。二祖做不求師得麼。山
僧每至說著古聖做處。便覺無地容身。慚愧
後人軟弱。又況百昧珍羞遞相供養。道我四
事具足。方可發心。只恐做手脚不迭。便是隔
生隔世去也。時光似箭深為可惜。雖然如是。
[007-1075a]
更在諸人從長相度。山僧也強教爾不得。諸
仁者還見古人偈麼。山田脫粟飯。野菜淡黃
虀。喫則從君喫。不喫任東西。伏惟同道各自
努力。珍重。


黃蘗禪師示眾




預前若打不徹。臘月三十夜到來。管取爾熱
亂。有般外道。纔見人說做工夫他便冷笑。猶
有遮箇在。我且問爾。忽然臨命終時。爾將何
抵敵生死。爾且思量看。却有箇道理。那得天
生彌勒自然釋迦。有一般閑神野鬼。纔見人
有些少病。便與他人說。爾只放下著。及至到。
他有病。又却理會不下。手忙脚亂。爭奈爾肉
如利刀碎割做主宰不得。萬般事須是閑時
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
做手脚不辦。遮場狼藉如何迴避。前路黑暗
信采胡鑽亂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學口頭三
昧。說禪說道呵佛罵祖。到遮裏都用不著。平
日只管瞞人。爭知道今日自瞞了也。阿鼻地
獄中決定放爾不得。而今末法將沈。全仗有
力量兄弟家。負荷續佛慧命。莫令斷絕。今時
纔有一箇半箇行脚。只去觀山觀景。不知光
陰能有幾何。一息不回便是來生。未知甚麼
頭面。嗚呼勸爾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時。討取
箇分曉處。不被人瞞底一段大事。遮些關捩
子。甚是容易。自是爾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
只管道難了又難。好教爾知。那得樹上自生
底木杓。爾也須自去做箇轉變始得。若是箇
丈夫漢。看箇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
也無。州云無。但去二六時中看箇無字。晝參
[007-1075b]
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喫飯處。阿屎放尿處。心
心相顧猛著精彩。守箇無字。日久月深打成
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
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磨西來無
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闕。到遮裡說甚麼
閻羅老子。千聖尚不奈爾何。不信道。直有遮
般奇特。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頌曰。


「 塵勞逈脫事非常。
 謹把繩頭做一場。
 不是一番寒徹骨。
 爭得梅花撲鼻香。」



徐學老勸童行勤學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出家兒幸得
身離塵網。居於廣堂大廈。切不可以溫飽自
滿其志。少壯之時不勤學問。不究義理不正
呼吸。對聖前如何可以宣白。士大夫前如何
可以談吐。不學一筆字文疏。如何寫士大夫
往來書尺。如何回出家人。胸中貫古今筆下
起雲煙。方可了身了性以至於了命。若自懶
惰託言所稟。無受道之資。是自壞了一生也。
且如猿猴獸類也。尚可教以藝解。鴝鵒禽鳥
也。尚可教以歌唱。人為萬物之靈。如不學視
禽獸之不若也。為人師者自當尚嚴。師嚴而
後道尊。與其初年失於寬。而招異時之怨。不
若過於嚴招異時之感。人家子弟捨父事師。
師却不嚴而縱其懶。及其時過失學也。談吐
又訥。宣白又鈍。發遣又疎。寫染又拙。覺時事
事無能。方始自悔而歸咎於其師。何謂至感。
初年脫白從師。師長訓導極其嚴緊。於公事
畢。然後敢治私事。禁妄出。讀書要背。寫字
要楷。義理要通。道念要正。日漸月磨。復還固
[007-1075c]
有之天得造洞然之妙。由是性海清澄心珠
瑩徹。學仙者著脚蓬萊。學佛者安身樂國。到
恁麼時。却感師長嚴訓之功也。


月窟清禪師訓童行




咨爾童行聽子誡云。高以下基。洪由纖起。古
今賢聖莫不由斯。儒宗頗多釋氏尤甚。茲不
繁引。略舉二三。虞夏至尊尚曾歷試。可能二
祖猶服勤勞。一念因真千生果實。若其濫服
終無所成。任是毀形徒增黑業。爾等童耋今
各顓誠。履實踐真無隨流俗。處清淨地生難
遭心。見佛逢僧克勤敬慕。如能反責可謂丈
夫。施主交肩宜先祇楫。同衣相見莫後和南。
夕火晨香常常勿懈。齋餐蚤粥念念興慚。當
直殿堂供過寮舍。宜勤拂拭無怠應承。進止
威儀上流是則。言默要道下輩休詢。貝葉固
合精通。墳典尤宜博學。稍知今古。方解為人。
若似啞羊。出家何益。如來未成佛果。文武兼
能。永嘉才作人師。宗說俱備。晞顏晞驥子雲
有言。誦[竺-二+帚]誦苕釋尊無誤。各須努力莫謾因
循。立志堅高不墮凡地。故經云。立志如高山。
種德若深海。如斯苦口期。汝為人報答。佛祖
莫大恩。拔濟眾生無量苦。日日如是不愧自
心。頌曰。


負舂剗草示嘉模。紹續須還猛烈徒。一念豁
然三際斷。單傳直下老臊胡。


山谷居士黃太史發願文




昔者師子王。白淨法為身。勝義空谷中。奮迅
及哮吼。念弓明利箭。被以慈哀甲。忍力不動
搖。直破魔王軍。三昧常娛樂。甘露為美食。解
[007-1076a]
脫味為漿。遊戲於三乘。安住一切智。轉無上
法輪。我今稱揚稱性實語。以身口意籌量觀
察。如實懺悔。我從昔來因癡有愛。飲酒食肉
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今者對佛發
大誓願。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淫欲願從
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
世。不復食肉。設復淫欲當墮地獄。住火坑中
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淫亂故。應受苦報。我
皆代受。設復飲酒當墮地獄。飲洋銅汁經無
量劫。一切眾生為酒顛倒。應受苦報。我皆代
受。設復食肉當墮地獄。吞熱鐵丸經無量劫。
願我以此盡未來際。忍事誓願根塵清淨。具
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於無
盡眾生界中現作佛事。恭惟十方洞徹。萬德
莊嚴。於剎剎塵塵為我作證。設經歌羅邏身
忘失本願。惟垂加被開我迷雲。稽首如空等
一痛切。


雲峯悅和尚小參語




師舉百丈和尚示眾云。汝遮一隊後生。經律
論學故是不知。也入眾參禪禪又不會。臘月
三十日作麼生折合去。師云。酌然。諸上座去
聖時遙。人心淡薄。看却今之叢林。更是不得
也。所在之處聚徒三百五百。浩浩地。只以飲
食豐厚寮舍溫暖。便為旺化。其間孜孜為道
者能有幾人。設有十箇五箇。走上走下半青
半黃。總道我會了也。各各自謂握靈蛇之寶。
孰肯知非。及乎編辟挨拶將來。直是萬中無
一。苦哉苦哉。所謂般若叢林歲歲凋。無明荒
草年年長。就中今時後生纔入眾來。便乃端
[007-1076b]
然拱手。受他別人供養。到處菜不擇一莖。柴
不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懷雖則一期
快樂。爭奈三塗累身。豈不見教中道。寧以熱
鐵纏身。不受信心人衣。寧以洋銅灌口。不受
信心人食。上座若是去。直饒變大地作黃金。
攪長河為酥酪。供養上座不為分外。若也未
是至於滴水寸絲。便須披毛帶角牽犁拽杷
償他始得。又不見。祖師云。入道不通理。復身
還信施。長者八十一。其樹不生耳。終不虛也。
諸上座光陰可惜。時不待人。莫待一朝眼光。
落地。緇田無一簣之功。鐵圍陷百刑之痛。莫
言不道。珍重。


月林觀和尚體道銘




「 上士參玄人。
 光陰莫虛棄。
 渡江須用船。
 為人須有志。
 名相各不同。
 非一亦非二。
 佛法苦無多。
 於中無別伎。
 動著關捩子。
 非師自然智。
 徹底老婆心。
 觸人無忌諱。
 剎境一毫端。
 到此無回避。
 唱起德山歌。
 道者合如是。
 佛祖出頭來。
 吞聲須飲氣。
 作略遮些兒。
 古今無變異。
 混沌未分時。
 早有箇田契。
 人人本具足。
 不肯回頭視。
 箇箇達本鄉。
 切忌著名位。
 過去諸如來。
 不離而今咦。
 現在諸菩薩。
 轉次而受記。
 智者暗點頭。
 心空親及第。
 愚人不信受。
 拋家自逃逝。
 哀哉猛省來。
 現成真活計。
 箇裏用無窮。
 宗門第一義。
 左右逢其原。
 亦不離行市。
 銅頭鐵額兒。
 腦門須著地。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慈受深禪師小參




此心清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
全乖法體。纔退步便相應。只是不肯退步。纔
[007-1076c]
放下便安樂。只是不肯放下。大都是無始劫
來慣習成了也。古人學道先打當貪嗔癡。然
後放教一切處冷啾啾地。如臘月裏扇子相
似。直是無人覻著。亡得名利甘得淡薄。世間
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匾檐山和尚一生拾
橡子煮喫。永嘉大師不喫。钁頭下菜。高僧惠
休三十年著一緉鞋。百補千綴。遇軟地行則
赤脚。恐損他信施信心物難消。他總是妻子
口中減削。將來供養。爾了便要邀福懺罪。爾
十二時中種種受用。盡出他人之力。未饑而
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困而眠。道眼未明
心漏未盡。如何消得。故古德云。為成道業施
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山僧遮裏不可與爾
諸人打粥飯過日也。若是坐消信施。諸天不
喜。麁茶淡飯也難消他底。如今初學比丘飽
食高眠。取性過日猶嫌不稱意。在出家人。如
一塊磨刀石。一切人要刀快便來。爾石上磨
張三也來磨。李四也來磨。磨來磨去別人刀
快。自家石漸消薄。有底更嫌他人不來。我石
上磨。有甚便宜處。進食如進毒。受施如受箭。
幣厚言甘。道人所畏。爾灼然與道相應。萬兩
黃金亦消得。此事不是說了便休。須是實到
遮箇田地始得。高談大論瞞人自瞞。大不濟
事。如今叢林中無人說著遮般話也。莫道焦
山長老說禪。全無孔竅。記取記取。伏惟珍重。


汾州大達無業國師上堂




有僧問曰。十二分教流于此土。得道果者非
止一二。云何祖師東化別唱玄宗。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豈得世尊說法有所未盡。只如上
[007-1077a]
代諸德高僧。並學貫九流洞明三藏。生肇融
叡盡是神異間生。豈得不知佛法遠近。某甲
庸昧願師指示。師曰。諸佛不曾出世。亦無一
法與人。但隨病施方。遂有十二分教。如將蜜
果換苦葫蘆。淘汝諸人業根。都無實事。神通
變化及百千三昧門。化破天魔外道。福智二
嚴為破執有滯空之見。若不會道及祖師來
意。論甚麼生肇融叡。如今天下解禪解道。如
何沙數。說佛說心。有百千萬億。纖塵不去未
免輪迴。思念不亡盡從沈墜。如斯之類尚不
能自識業果。妄言自利利他。自謂上流並他
先德。但言觸目無非佛事。舉足皆是道場。原
其所習不如一箇五戒十善凡夫。觀其發言
嫌他二乘十地菩薩。旦醍醐上味為世珍奇。
遇斯等人翻成毒藥。南山尚自不許呼為大
乘。學語之流爭鋒唇舌之間。鼓論不形之事。
並他先德誠實。苦哉。只如野逸高士尚解枕
石漱流。棄其利祿亦有安國理民之謀。徵而
不赴。況我禪宗途路且別。看他古德道人得
意之後。茆茨石室向折脚鐺子裏煮飯喫。過
三十二十年。名利不干懷。財寶不為念。大忘
人世隱迹岩叢。君王命而不來。諸侯請而不
赴。豈同我輩貪名愛利。汩沒世途如短販人。
有少希求而忘大果。十地諸賢豈不通佛理。
可不如一箇博地凡夫。實無此理。他說法如
雲如雨。猶被佛訶云。見性如隔羅縠。只為情
存聖量見。在果因未能逾越聖情過諸影迹。
先賢古德碩學高人。博達古今洞明教網。蓋
為識學詮文水乳難辨。不明自理念靜求真。
[007-1077b]
嗟乎得人身者。如爪甲上土。失人身者。如大
地土。良可傷哉。設有悟理之者。有一知一解。
不知是悟中之則入理之門。便謂永出世利。
巡山傍㵎輕忽上流。致使心漏不盡理地。不
明空到老死無成。虛延歲月。且聰明不能敵
業。乾慧未免苦輪。假使才並馬鳴解齊龍樹。
只是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根思宿淨聞之即
解。如彼生公何足為羨。與道全遠。共兄弟論
實不論虛。只遮口食身衣。盡是欺賢罔聖。求
得將來他心慧眼觀之。如喫膿血一般。總須
償他始得。阿那箇有道果。自然招得他信施
來不受者。學般若菩薩不得自謾。如氷凌上
行。似劒刃上走。臨終之時一毫凡聖情量不
盡。纖塵思念未忘。隨念受生輕重五陰。向驢
胎馬腹裏託質。泥犁鑊湯裏煮煠一遍了。從
前記持憶想見解智慧。都盧一時失却。依前
再為螻蟻。從頭又作蚊虻。雖是善因而遭惡
果。且圖甚麼。兄弟只為貪欲成性。二十五有
向脚跟下。繫著無成辦之期。祖師觀此土眾
生。有大乘根性。惟傳心印指示迷情。得之者
即不揀凡之與聖愚之與智。且多虛不如少
實。大丈夫兒如今直下便休歇去。頓息萬緣
越生死流。逈出常格靈光獨照。物累不拘。巍
巍堂堂三界獨步。何必身長丈六紫磨金輝。
項佩圓光廣長舌相。若以色見我是行邪道。
設有眷屬莊嚴不求自得。山河大地不礙眼
光。得大總持。一聞千悟。都不希求一飡之直。
汝等諸人倘不如是。祖師來至此土。非常有
損有益。有益者百千人中撈漉一箇半箇。堪
[007-1077c]
為法器。有損者如前已明。從他依三乘教法
修行。不妨却得四果三賢。有進修之分。所以
先德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傳燈


法昌運禪師小參




大凡參學兄弟道眼未明。心地未安。入一叢
林出一保社。須當親近良朋善友。二六時中
將佛法為事。直須決擇令心眼精明。遮箇不
是小事。光陰易失時不待人。一失人身卒未
有出頭處在。莫與麼打鬨過時。今日三明日
四。遮裏經冬那邊過夏。記取一肚葛藤路布。
學解到處掠虛。摩唇捋嘴漢語胡言。道我解
禪解道。輕忽好人作無間業。將知此事大不
容易。沒量大人到遮裏討頭鼻不著。莫當等
閑開大口。法昌老漢無人情莫愛人。摩捋爾
贊歎爾。盡不是好心。一朝風火解散眼光落
地。善惡業緣受報好醜。生死境界一時現前。
那時便如落湯螃蟹。手忙脚亂。從前學得活
計神通佛法。總使不著。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追悔不及隨緣受報。改頭換面都未可定。豈
不見。古者道學般若菩薩且莫自瞞。切須子
細。纖毫不盡未免輪迴。絲念未忘盡從沈墜。
爾要識披毛戴角底麼。便是爾尋常亂作主
宰者是。爾要識拔舌地獄底麼。便是誑惑迷
途者是。爾要識寒氷鑊湯底麼。便是爾濫膺
信施者是。三塗八難盡是爾心自作。只為道
眼不明。方乃如是。若是諦當底人。豈有遮般
消息。法昌與麼說語。盡是契合諸聖。不獨為
爾三兄四弟。但未得忍菩薩皆有此過。豈況
[007-1078a]
天龍八部既來遮裏經冬過夏。莫生容易。老
僧钁頭邊討飯供養。爾說些子出家話。莫被
人我夯却一生空過。一旦四大分張。那時作
伎倆遲了也。有一般漢。聞人舉著他肚裏事。
嗔心忿起。便道佛法豈有與麼事。大悟不拘
小節。更問阿誰。我問爾悟見箇甚麼。還脫得
髑髏識想也。未十二時中且與五戒十善相
應。靈山會上還曾見。有無行業底佛麼。還有
妄語底祖師麼。大似將牛屎比栴檀。有甚交
涉。可謂醍醐上味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
毒藥。爾要得他日相應。但從今日去。一切處
放教枯淡。二六時中對五欲八風。如盲人視
物不為諸法管帶。亦不管帶諸法。六根門頭
檢點無絲毫過患。方有少許趣向分。法昌與
麼說話。如服瞑眩底藥相似。一期苦口他時
大有得力處。所以道。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
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無人替代。各自
努力。珍重語錄


古鏡和尚回汾陽太守




南陽忠國師。三詔竟不赴。遂使唐肅宗。愈重
於佛祖。然我望南陽。雲泥雖異路。回首思古
人。媿汗下如雨。如何汾陽侯。視我如泥土。戲
以玉峯寺。出帖請權住。豈可為一身。法門同
受污。萬古長江水。惡名洗不去。謹謹納公帖。
觀使自收取。放我如猿鳥。雲山樂幽趣。他年
無以報。朝夕香一炷。


雪竇明覺禪師壁間遺文石刻




夫傳持祖燈嗣續佛壽。此非小任。宜景前修
肅爾威儀。尊其瞻視。懲忿窒慾治氣養心。無
[007-1078b]
以名利動於情。無以得失介於意。無隨世之
上下。無逐人之是非黑白置之於胸。喜怒不
形於色。樂人之樂猶己之樂。憂人之憂若己
之憂。容眾尊賢克己復禮。無因小隙失素所
善。無背公義棄素所疎。能不可矜勢不可恃。
無護己短無掩人長。見德不可忘身。在貴不
可忘賤。且夫學本修性。豈慍人之不知。道貴
全生。無蘄世之為用。人或慕義理固推餘。必
也篤爾心。誠誨以規矩。博援群籍深示妙宗。
慈室忍衣不可須臾而離。大方寶所欲其造
次必是。動息有常嫌疑必慎。人不可侮天不
可欺。眾之去來無追無拒。人之毀譽無恚無
貪。內無所慚外無所恤。或若聲華溢美利養
豐多。畏四趣之果因。慎三寶之交互。死生未
脫業苦難逃。方其得志亟思利正。身如行廁
利稱軟賊。百年非久三界無安。可惜寸陰當
求解脫。古先諸祖舉有懿範。杖錫一味喫土。
丹霞只箇布裘。趙州青灰滿首。朗師編草為
氈。或深禪久修。或優詔不就大都。約則尠失。
奢則招譏。謙則有光。退則無忌。去佛愈遠行
道有艱。觀時進止無自辱也。


范蜀公送圓悟禪師行脚




觀水莫觀污池水。污池之水魚鱉卑。登山莫
登迤邐山。迤邐之山草木稀。觀水須觀滄溟
廣。登山須登泰山上。所得不淺所見高。工夫
用盡非徒勞。南方幸有選佛地。好向其中窮
妙旨。他年成器整頹綱。不負男兒出家志。大
丈夫休擬議。豈為虛名滅身計。百年隨分覺
無多。莫被光陰暗添歲。成都況是繁華國。打
[007-1078c]
住只因花酒惑。吾師幸是出家兒。肯隨齷齪
同埋沒。吾師幸有虹蜺志。何事躊躇溺泥水。
豈不見吞舟之魚不隱卑流。合抱之木不生
丹丘。大鵬一展九萬里。豈同春岸飛沙鷗。何
如急駕千里驥。莫學鷦鷯戀一枝。直饒講得
千經論。也落禪家第二機。白雲長是戀高臺。
莫罩朝籠不暫開。為慰蒼生霖雨望。等閑依
舊出山來。又不見。荊山有玉名璚瑤。良工未
遇居蓬蒿。當時若不離荊楚。爭得連城價倍
高。


保寧勇禪師示看經




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當淨三業。若三業無
虧則百福俱集。三業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
坐如對尊顏。則身業淨也。二口無雜言斷諸
嬉咲。則口業淨也。三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
意業淨也。內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於真
源。庶研窮於法理。可謂水澄珠瑩雲散月明。
義海湧於胸襟。智嶽凝於耳目。輒莫容易實
非小緣。心法雙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報
佛恩。


大智照律師送衣鉢與圓照本禪師書




某年月日。比丘元照謹裁書。獻于淨慈圓照
禪師。元照早嘗學律知佛制。比丘必備三衣
一鉢。坐具漉囊。是為六物。上中下根制令遵
奉。故從其門者不可輒違。違之則抵逆上訓。
非所謂師資之道也。三衣者何。一曰。僧伽梨。
謂之大衣。入聚應供登座說法則著之。二曰。
欝多羅僧。謂之中衣。隨眾禮誦入堂受食則
著之。三曰。安陀會。謂之下衣。道路往來寺中
[007-1079a]
作務則著之。是三種衣必以粗疎麻苧為其
體。青黑木蘭染其色。三肘五肘為其量。裂碎
還縫。所以息貪情也。條葉分明。所以示福田
也。言其相則三乘聖賢而同式。論其名則九
十六道所未聞。敘其功則人得免凶危之憂。
龍被逃金翅之難。備存諸大藏。未可以卒舉
也。一鉢者。具云鉢多羅。此云應器。銕瓦二物
體如法也。煙熏青翠色如法也。三斗斗半量
如法也。蓋是諸佛之標幟而非廊廟之器用
矣。昔者迦葉如來授我釋迦本師。智論所謂
十三條粗布僧伽梨是也。洎至垂滅。遣飲光
尊者持之於雞足山。以待彌勒。有以見佛佛
之所尊也。祖師西至六代相付。表嗣法之有
自。此又祖祖之所尚也。今有講下僧在原。奉
持制物有年數矣。近以病卒。將啟手足。囑令
以衣鉢坐具奉於禪師。實以賴其慈蔭。資其
冥路故也。恭惟禪師道邁前修。德歸庶物。黑
白蟻慕遐邇雲奔。天下叢林莫如斯盛。竊謂
事因時舉。道假人弘。果蒙暫屈高明俯從。下
意許容納受。特為奉持。如是則大聖之嚴制
可行。諸祖之餘風未墜。謹遣僧齎衣鉢。共五
事修書以道其意。可否間惟禪師裁之。不宣
準薩婆多中三衣長五肘廣三肘每肘一尺八寸準姬周尺長九尺廣五尺四寸


釋門登科記序




三代僧史十科取人。讀誦一門功業尤重。皇
朝著令帝王誕辰。天下度僧。用延聖祚尊崇
吾教。宣布真風。自古皆然。於茲尤盛。方今州
縣淨侍寔繁。每歲選人必量經業。開場考試
合格精通。公牓星羅獎平生之勤苦。綸恩露
[007-1079b]
墜許畢世以安閑。外被田衣內懷戒寶。為法
王子。作人天師。不事耕桑端受信施。棲心物
外旅泊寰中。釋子之榮豈復過此。近世出俗
多無正因。反欲他營不崇本業。唯圖進納濫
預法流。或倚侍宗親。或督迫師長。至有巡街
打化。袖疏干求送惠追陪。強顏趨謁頻遭毀
辱。備歷艱辛。為者百千成無數十。豈信有榮
身良策安樂法門。斯由當本昧出家心。抑亦
為人無丈夫志。況蓮華妙典鷲嶺極談。大事
因緣開佛知見。是諸佛降靈本致實。群生悟
入津途無量。國中不知名字。幸而聞見。那不
誦持。豈獨孤恩。誠為忘本奉勉未度者。宜加
精至早冀變通。已達者莫廢溫尋。終為道業。
百金供施實亦能消。四輩瞻依諒無慚德。幻
軀有盡實行不亡。故有舌相粲若紅渠。身骨
碎如珠顆。具書傳錄。識者備聞。況般若有經
耳之緣。法華校隨喜之福。幸依聖訓勿棄時
陰。近期於削髮為僧。遠冀於破魔成佛。若能
如此夫復何言。所患為僧不應於十科事。佛
徒消於百載。古賢深誡。寧不動心哉。


顏侍郎答雲行人書




近辱書誨。且以禪教之說。見教讀之深有開
慰。而向來亦嘗有所開示。適以多事不能與
師周旋。今復有言自非見愛之深。孰能以此
相警。顧我愚昧何足知之。然師所言者余竊
疑焉。於如來方便之道。似執一偏。猶有人我
之見。以我為是以人為非。於佛法中是為大
病。人我不除妄談優劣。只為戲論。爭之不已
遂成謗法。未獲妙果先招惡報。不可不慎。但
[007-1079c]
能於先佛一方便門。精進修行行滿功圓。自
然超脫。不必執我者為是。以餘為非也。修行
淨土。佛及菩薩皆所稱嘆。在家出家往生非
一。況今末法之中修此門者可謂捷徑。然於
是中間亦須洗去根塵。摧折我慢。於其他種
種法門。雖非正修行路。隨力隨分亦加欽信。
豈可妄論優劣。自為高下。達磨西來不立文
字直傳心印。一花五葉自曹溪來。悟此法者
如稻麻竹葦。在李唐時。世主尊崇如事師長。
以至於今師授不絕。特未可以優劣議也。若
必欲引教家義目。定其造證。謂如是修者方
入某地。如是行者方登某位。真所謂描畫虛
空。徒自勞耳。故經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
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願師屏去知見。
勿論其他。專心自修於淨業也。某每與師談。
見師多斥不立文字之說。使此說非善。則達
磨必不西來。二祖必不肯斷臂求之也。今禪
家文字遍滿天下。此乃末流自然至此。何足
怪耶。娑婆世界眾生知見種種差別。非可以
一法而得出離。故佛以方便設種種法門使
其東西南北縱橫小大。皆可修行。皆可證入。
華嚴會上文殊師利蓋嘗問於覺首言。心性
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問於德首言。如來
所悟惟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問於智
首言。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如來何故或讚布
施。或讚持戒。或讚堪忍。以至或復讚歎慈悲
喜捨。終無有以一法而得出離者。咸有頌答。
是師之朝夕所誦者也。斯理必深明之。夫受
病既殊處方亦異。今以手足之疾服某藥而
[007-1080a]
愈。他人病在腹心而責其不進手足之藥。乃
以治腹心之劑為非可乎。楞嚴會中二十五
行獨推觀音。豈可便優觀音而劣諸菩薩神
仙外道。於我法中皆為邪見。然華嚴知識或
在外道。或為人王。或為淫女引導眾生。若以
正修行者為是。則善財所參勝熱婆須蜜女
無厭足王等。皆可指為非也。千經萬論止為
眾生除病。病去藥除。何須無病而自炙。此心
垢重故修淨因。淨垢若亡復何修證。三界無
住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衣中之寶
只為衣纏。衣若壞亡珠當自現。聊敘鄙見以
復來誨。或別有可教者。更垂一言。幸甚。慎勿
支離蔓衍以成戲論也。邇來四大輕安否。所
苦不下食。今復差退否。某隨緣過日。只求無
事耳未間。千萬珍重。


陳提刑貴謙答真侍郎德秀書




承下問禪門事。仰見虛懷樂善之意。顧淺陋
何足以辱此。然敢不以管見陳白。所謂話頭
合看與否。以某觀之初無定說。若能一念無
生全體是佛。何處別有話頭。只緣多生習氣
背覺合塵。剎那之間念念起滅。如猴猻拾栗
相似。佛祖不得已權設方便。令咬嚼一箇無
滋味話頭。意識有所不行將蜜果換苦葫蘆。
淘汝業識都無實義。亦如國家兵器不得已
而用之。今時學者却於話頭上強生穿鑿。或
至逐箇解說。以當事業。遠之遠矣。稜道者二
十年坐破七箇蒲團。只管看驢事未去馬事
到來。因捲簾大悟。所謂八萬四千關捩子。只
消一箇鎖匙開。豈在多言也。來教未誦佛之
[007-1080b]
言。存佛之心。行佛之行。久久須有得處。如此
行履。固不失為一世之賢者。然禪門一著又
須見徹自己本地風光。方為究竟。此事雖人
人本有。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若不痛如煆煉。
終不明淨。圓覺經云。譬如銷金鑛金非銷固
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蓋謂此也。來教
又謂道若不在言語文字上。諸佛諸祖何謂
留許多經論在世。經是佛言。禪是佛心。初無
違背。但世人尋言逐句。沒溺教網不知有自
己一段光明大事。故達磨西來不立文字。直
指人心見性成佛謂之教外別傳。非是教外
別是一箇道理。只要明了此心不著教相。今
若只誦佛語而不會歸自己。如人數他珍寶
自無半錢分。又如破布裹珍珠。出門還漏却。
縱使於中得少滋味。猶是法愛之見。本分上
事。所謂金屑雖貴落眼成翳。直須打併一切
淨盡。方有少分相應也。某向來雖不閱大藏
經。然華嚴楞嚴圓覺維摩等經。誦之亦稍熟
矣。其他如傳燈諸老語錄。壽禪師宗鏡錄。皆
玩味數十年間。方在屋裏著到。却無暇看經
論也。楞伽雖是達磨心宗亦以句讀難通。不
曾深究。要知吾人皆是誠心。非彼世俗自瞞
以資談柄而已。姑以日用驗之。雖無濁惡粗
過。然於一切善惡逆順境界上。果能照破不
為他所移換否。夜睡中夢覺一如否。恐怖顛
倒否。疾病而能作得主否。若目前猶有境在。
則夢昧未免顛倒。夢昧既顛倒。疾病必不能
作得主宰。疾病既作主宰不得。則生死岸頭
必不自在。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待制舍
[007-1080c]
人於功名鼎盛之時。清修寡欲。留神此道可
謂火中蓮華矣。古人有言。此大丈夫事非將
相之所能為也。又云。直欲高高峯頂立。深深
海底行。更欲深窮遠到。直到不疑之地。來教
謂無下手處。只此無下手處。正是得力處。如
前書所言。靜處鬧處皆著一隻眼看。是甚麼
道理。久久純熟自無靜閙之異。其或雜亂紛
飛起滅不停。却舉一則公案與之廁捱。則起
滅之心自然頓息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即是
到家也。某亦學焉而未至也。姑盡吐露如此。
不必他示。恐有儒釋不侔者必大怪之。待制
舍人他日心眼開明。亦必大笑而罵之。
緇門警訓卷第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