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42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清-自融 (X)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紫籜山沙門自融撰門人性磊補輯


松源嶽禪師


禪師名崇嶽。號松源。乃龍泉吳氏子也。師事密菴。得
法後。凡七竪剎竿。有嗣一十二人。人各有名。嶽為人
重。嘿每見貴客。則問曰。大力量人。因甚擡脚。不起見
禪流。則問曰。明眼衲僧。因甚脚跟紅線不斷。有對者
輙哂而顧之。時稱嶽得應菴之機得密菴之用云。蓋
嶽早歲厭塵棄家。以白衣參靈石妙。不契即上徑山。
徑山萬指軒騰。嶽隨眾末聽妙喜杲和尚說法。蒙無
所知。但聞杲盛贊。當今應菴真得臨濟正傳。嶽輙走
參應菴。應菴益難近。嶽乃奮勵。垢面露肘。不暇恤。應
菴憐之示嶽曰。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嶽隨聲進
[006-0609b]
曰。鈍置和尚。應菴喝之。嶽有省。應菴笑曰。者俗漢成
得甚麼。嶽乃求剃髮。時年三十矣。既受滿分戒。入閩
見木菴永。永諦視曰。樹倒藤枯。知落處麼。對曰。裂破。
曰。瑯琊道好一堆柴聻。對曰。矢上加尖。永休去。於是
嶽益自負。永曰。公每下語。老僧不能過。其如未在。他
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騐人不得。嶽曰。為人者。使博
地凡夫。一超入聖。固難矣。騐人者。打向面前過。不待
開口。已知骨髓。何難哉。永舉手反覆曰。明明向你道。
開口不在舌頭上。嶽憤去之。出嶺逢二道者。耦坐評
論諸方。嶽所舉心肯者。道者皆拂之。嶽曰。如是則誰
可君意。道者以指。書密菴不凡四字。嶽已知密菴為
人。遂至衢之西山。折節事之。幾進商略。密菴幾笑之。
嶽復心疑。乃至密菴移居雙徑。於入室時始徹。木菴
道。開口不在舌頭上。久之出世澄炤。演唱宗乘。以報
密菴。湖海以嶽言行無欺。多從之。遷光孝。遂有大名。
慶元間。詔移靈隱。葢晚年也。是時門弟有文禮輩。已
闡化大方。嶽仍陞堂入室。從未以風晨雪夕不打參
鐘甞以秘魔擎叉語。接謙頭陀。以有賊無贓語。接肇
道者。以心學無聞語。接陸遊樞密。遊得證後。隱鏡湖。
自稱放翁。嘉泰壬戌秋。嶽年七十有一。忽召眾言別。
有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玄關。佛祖罔措。跏
趺脫去。塔於北高峰。嶽居靈隱時。與密菴尊嚴無異。
初密菴居靈隱。嶽首眾僧。密菴常稱疾。闔戶不許通
謁。潛上座竊議之。嶽曰。不然。師嚴道尊千古。明鑑當
[006-0609c]
今。汲引豪貴者。將謂行道建立為心。殊不知禮。輕則
慢易生。辭繁而情識長。塵勞卜度。安有了期。緇俗既
為道而來。必發露真心。至誠激切。然後一言入耳。永
為道種。兜率悅之待張無盡。葉縣省之接浮山遠。是
也。若區區老婆禪。何足重哉。


贊曰。嶽公以白衣有省。於應菴語下。固非草草矣。終
乃死心於密菴。其祖父壼奧。如樊將軍擁盾入鴻門。
孰得而禦之。故驅耕奪食。於分座靈隱時。班班著聞
見焉。不然。彼天目禮輩。各抱奇志。其甘入公彀中哉。


淨慈雲禪師


禪師義雲者。號退谷。福州閩清黃氏子也。黃氏世以
詩禮傳家。雲有異姿。一目數行。然倜儻不善浮沉。每
病其宗。不達聖原。各執隅說。疑悞後學。乃淹貫性理。
先輩重之。時有胡嫗。居烏石山。年將百歲。精術數。眇
忽不遺。人爭謁之。雲亦詣嫗。嫗大喜。欵留數日。乃謂
雲曰。君福人也。當有大遇我目下即歸國有一敝裘
奉贈。聊表殷勤。雲受歸。恠其重。折線路。皆珍珠碎金。
雲失足嘆曰。嗟乎七尺丈夫。乃為胡嫗所買也。遂沉
棄其裘於江而北遊。國學羣士俱出其下。因釋中庸。
有所悟入。裂縫掖而去。問道於山堂淳禪師。淳曰。子
以聰明之質。枉顧山埜。山埜毫無所長。試言子之見
處。為子證據。雲論靜定工夫。娓娓千餘言。淳曰。子所
說道理。似不違背。更有一問。譬有一人。正走後面。百
千虎狼趕來。又有一人。扯住要問。靜定工夫。若答。它
[006-0610a]
後面虎狼迫至則傷身失命。若不答。他則靜定工夫
安在汝。於此時。畢竟如何施設。雲茫然。淳公大笑而
起。雲徹夜慚惶。撫膺嘆曰。塗路之學。終非實著。乃求
落鬚髮。擇絮務以自勵。且勇不自矜。行脚至吳。見鐵
菴。鐵菴與語。大奇之。雲又辭去。鐵菴曰。抱道衲子。須
以己度人。不可矯激其行。自居清白地上。以駭聾俗
於此行去。形卜於影。毫不生慚。斯可為人師範。雲書
其語於襟。遂造靈隱。機契佛炤。佛炤移住育王。雲為
首眾。佛炤命其秉拂。以為宛如雪堂。惜妙喜先師未
及見也。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雲雲。出世香山。次繼
育王。育王以佛炤遺風規摸濶大。歲計浩繁。雲獨以
朴儉為先。中多引去者。宗印禪師過訪雲。奉蔬食之
外。焚爐對坐。永宵清淡而已。印心笑之。間謂雲曰。氷
淡家風。千秋美典。至若尊宿。士夫過我。山門禮體。似
不可簡也。雲良久謝曰。我非不知也。老人住世。德尊
寰宇。歲計動滿千萬。諸方相習成風。非錦屏大碗。不
見客。雲甞竊恠。以為過當。據蒙見如尊宿惠慈山門。
有幸住持。則當率眾翹勤恭請。普施法利。此待尊宿
禮體也。至於士夫為道相訪住持。面無謟色。心無求
事。直辭開導。俾貴人知有林下氣象。其禮體也。不亦
優乎。否則古風淩夷。必為明眼取笑。印大然之。慶元
間。詔雲居淨慈。杖履渡江。同禪徒數十。皆敝衣楚楚。
意貌翛然。武林吏佐併紳士。迎於途。私相慰諭。易其
華服。而尊禮如一佛出世焉。既主淨慈。規制畫一。與
[006-0610b]
育王時無異。惟提唱綱宗。以為供養。其上堂曰。奔流
度刃。疾𦦨過風。啐啄同時。崕州萬里。有的道。如人學
射。久習則巧。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紆迥了也。
趙州到茱萸。靠卻拄杖。則且置。只如孚上座道聖箭
子折也。作麼生喝云。若不同牀睡。安知被底穿。又曰。
昔僧問雲門。殺父殺母。佛前懺悔。殺佛殺祖。甚處懺
悔。雲門曰。露還會麼斗。轉風雷吼。星移海嶽昏。誰知
席帽下。元是昔愁人。開禧二年示疾。侍僧以榻施褥
雲叱去之。曰。吾末骨立也。安用此。遂卓杖別眾曰。意
烏猝猝。萬人氣索。佛法向上。何曾踏著。臨行業識。茫
茫一任。諸方卜度。投杖斂目而寂。


贊曰。昔高菴聞成枯木。住金山侈甚。嘆曰。比丘法貴
清儉。豈宜如此。此與後生習輕肥者何異。得不愧古
人乎。按退谷處可為之秋。而能簡約乃爾。其清操真
足。龜鏡將來。


靈隱善禪師


禪師名之善。吳興人也。其先劉姓。世歷膴仕。善自視
欿。然年十三。志決出塵。其親謂之曰。吾家欬唾青雲
之上。若更何慕而欲為。之善對。曰欲為佛耳。其親惻
異。知不可禁。乃許受業於齊政沙門。內行純粹。人敬
愛之。出入經論。胸無宿義。乃徧扣禪坊。未得究竟。晚
謁佛炤光禪師。辨論風旛公案。光不諾。善固求明破。
光示曰。非風旛話露全機。千古叢林起是非。咄者新
州賣柴漢。得便宜是失便宜。善厲聲曰。啊㖿卻只恁
[006-0610c]
麼。光以杖擊曰。今日與君通一線。斬釘截鐵起吾宗。
光自此旬月不下堂。問其故。光曰。吾妙喜先師。擔子
幸卸肩矣。善歷衡湘。遊廬嶽。保養聖胎。於妙高峯下。
疊柴為室。不謀宿舂。一住十載。時以妙峯尊宿稱之
甞詠曰。廬陵米價報君知。浩浩塵中識者稀。回首不
知何處去。白雲流水共依依。又曰。有時笑兮有時哭。
調高和寡難拘束。一派清音徹九天。風前誰解聯芳
躅。隣山有座主。自負妙悟楞嚴。擕數徒屬訪善善揖
坐相視移時。座主曰。昨見大慧。有八還頌曰。春至自
開花。秋來還落葉。黃面老瞿曇。休搖三寸舌語雖工
俏。但未出經意耳。善驀召座主。座主應諾。善曰經意
且止。還出得大慧老人意麼。座主咿唔莫措。善呵呵
大笑而起。座主歸避席數月。復具師弟。禮請益於。善
善示偈曰。沒絃琴上無私曲。一曲彈來轉轆轆。斷崕
流水少知音。六六不成三十六。善東遊雁山。闡法於
臨海。慧因歷洪福。遷萬年。乃示眾曰。久參高士。眼空
四海。鼻孔撩天。見也見得。親說也說。得親行也行。得
親用也用。得親只是未識。老僧拄杖子在。何故將成
九仞之山。不進一簣之土。是時善之名滿江南。卒退
休臯亭。道俗仍以明州瑞巖居。善居無何。平江晉陵
請符叠至。善任緣而應。不執可否。善既久領眾事。法
令益略。衲子益新。及卻天童赴靈隱。葢暮年也。雖檀
旋憧憧。善仍蕭然一衾室中。長物竹篦禪杖而已。端
平二年。自題小像。遺龍濟宗鍪。復誡諸弟子曰。像法
[006-0611a]
垂秋。名利根深。如象沒深泥。珠沉巨海。識浪塵緣。終
無了日。我為僧七十餘載。目之所到。耳之所聞。衛護
法門。隱忍受垢者。間或有之求。其不奉明詔。不接公
卿。如寒巗枯木。確不可回者尠矣。人但知法門繇顯
而盛。殊不知繇盛而衰。故有緣之功於法門者。其功
一時也。無緣之功於法門者。其功萬世也。諺云。庭前
生瑞草。好事不如無。又豈謬哉。九月二十八日。書偈
趺坐。瞑目而寂。壽八十四。僧夏七十有一。火浴。舍利
無數。門人善珍。號藏叟。丐清之鄭公為銘。塔於靈隱
之西岡。


龍濟鍪禪師


宗鍪禪師者。號友雲。姓王氏。廬陵人也。幼不茹葷。年
十九。辭親修大僧事。長者多器之。既而遍見大有道
者。不事宗乘章句。獨以睡夢。時不能作宰為憂。晉陵
華藏善公遷靈隱。鍪南渡依之。踰年機不合。擬別參。
未發。偶見僧讀珍藏叟自贊。鍪亦隨翫。乃咀嚼其語。
始駭靈隱門賢非泛泛也。其詞曰。參禪無悟。識字有
數。眼三角似燕山愁。胡面百摺如趙婆呷。醋一著高
出。諸方敢道。飯是米做。鍪遂堅志請益於善。而兄事
於珍。久方契旨。辭去。道繇佛頂峯下。倦行憩山莊。磐
石。愛其山林蓊蔚。指問莊叟。叟告曰。內有龍濟古寺。
先係修山主故址。今廢鍪曰。居之可乎。莊叟曰。彼中
狼虎甚多。師能居之。何不可。鍪竟剪棘縛茅以居。木
食㵎飲。或雪寒無宿。火日啖菖𧃏數寸而已。有時長
[006-0611b]
笑而吟曰。山僧有分住烟蘿。無米無錢莫管它。水似
琉璃。山似玉。眼前儘有許來多。靈隱善公知之大喜。
自題小相。以贈鍪曰。妙峯孤頂草離離。橫按竹篦三
尺鐵。只許佛頂龍濟知。父子不傳真妙訣。於是有志
之士。飡風而嚮之。因人建立叢社焉。鍪甞書門曰。除
卻眼耳鼻舌那箇是你自己。若也道得許你。親見龍
濟。其或未然。且居門外有對者。鍪皆叱逐之。珍藏叟
聞而笑曰。恁麼為人。其靈龜曳尾乎。雖然也是六月
霜花。乃遣僧問曰。和尚曾接得幾人。鍪曰。山僧失利。
僧回舉似藏叟。叟唯唯。乃疏辭徑山。推鍪代之。鍪曰
先師壠土未乾。遺訓在耳。矧我龍鍾無似之人。更何
所圖甘言軟語。而與朱紫為隣哉。稱病不起。鍪年八
十。日不停務。夜據匡牀。合眾環聽垂訓。孜孜不倦。一
日告眾曰。先師春秋八十有四。吾年雖得企及。但法
運衰矣。罪在我躬。言訖涕下。已而彈指一聲曰。只此
是別眾語也。僧問。臘月三十日時如何。鍪曰。門無索
債人。眾悽然。請開末後方便。鍪曰。一燈在望。更無言
說。大地平沉。虗空迸裂。泊然而化。塔於佛頂峯上。初
道俗請建壽塔。鍪固止之曰。何哉老僧朝死夕埋。獨
汙龍濟一塊土。不必尋山擇地也。我每笑溺信形家。
圖穴興旺。使聖賢法緣媚於黃土。顧而為之。豈初心
乎。


贊曰。妙峯父子。始末行藏。不彚而符。所謂水月交羅。
鏡燈互入。豈可以孤峻而病之。易曰。十年乃字反常
[006-0611c]
也。


淨慈自得暉禪師


自得禪師。名慧暉。乃會稽張氏之寵子也。自少割愛
辭親。得度於澄炤寺。孤錫雲遊。見長蘆真歇。以為有
所證。於閃電機下。竟南歸。所遇叢社如逆旅。一閱而
棄之。遂投謁於覺宏智和尚。宏智威德自在。道望隆
當世。當世見者。皆為神悚。暉獨心負所畜。不藉通詞。
特擬觀光。於座下。宏智熟視暉而容之。暉微疑其所
以。乃自請挂塔。宏智召暉。至榻前。詰以寶鏡頌。暉驟
進語。智正色。遣出之。暉乃折節自悔。從前寶惜一齊
放下。一夕正往聖僧前燒香。適宏智來前。暉見之。頓
悟大旨自爾。問答無滯。得授記莂焉。紹興丁巳。開法
補陀。馳其提唱。語於宏智。宏智大悅。其語曰朔風凜
凜掃寒林。葉落歸根露赤心。萬派朝宗舡到岸。六窻
虗映芥投針。本成現莫他尋性地。閒閒耀古今。戶外
凍消。春色動四山。渾作木龍吟。又曰。釋迦老子窮理
盡性。金口敷宣一代時教。珠回玉轉。被人喚作拭不
淨故帋。達磨祖師以一乘法。直指單傳面壁九年。不
立文字。被人喚作壁觀婆羅門。且道作麼生行履。免
被傍人指注。衲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又
曰。巢知風。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不須計較作思
量。五五從來二十五萬般。施設到平常。此是叢林飽
參句。諸人還委悉麼。埜老不知堯舜力。鼕鼕打鼓祭
江神。谷之神樞之要裡許旁參。回途得妙。雲雖動而
[006-0612a]
常閒。月雖晦而彌炤。賓主交參。正偏兼到。十洲春盡
花凋殘。珊瑚樹林日杲杲。於是補陀風範與天童並
峙。其遷萬壽。次吉祥。又雪竇。皆名公巨卿為之勸請。
淳熈丙申。有詔補淨慈。上堂曰。皮膚脫落絕方偶。明
了身心一物無。妙入道寰深靜處。玉人端馭白牛車。
妙明田地達者還。稀識情不到唯證。方知白雲兒靈。
靈。自炤青山父卓卓。常存機分頂後光智契。劫前眼
所以道。新豐路兮峻仍皾。新豐洞兮湛然沃。登者登
兮不動搖。遊者遊兮莫忽速。亭堂雖有到人稀。林泉
不長尋常木。諸禪德向上一著。尊貴難明琉璃殿。上
不稱尊翡翠。簾前還合伴正與麼。時針線貫通真宗。
不墜合作麼生施設。滿頭白髮離巗谷。半夜穿雲入
市鄽。當是時大振曹洞宗風者。多出宏智之門。瑞巗
有石窓恭。光孝有了堂徹。常州善權有法智。而聞菴
居翠巖。法真居清凉。乃至大洪長蘆皆屬焉。以故淨
慈典軄班序者。半皆諸方弟姪。酧唱叶諧。稱為新豐
正韻也。庚子秋。退歸雪竇。白髮垂肩。逍遙怡懌。愛擕
禪客。談空白日。而笑落青山。常作偈曰。重重去盡自
平常。春煖風和日漸長。戶外鳥啼聲細碎。巖花狼藉
滿山房。以癸卯冬月二十九。沐浴而逝。痊於明覺塔
右。


贊曰。暉公以奇雋之。姿英發銳。上睹影響。於掣電光
中。便肯承當。及入天童爐鞴鎔成大器。輒能振大聲。
以達九重。其境何順也。細簡今古。匪流則亢矣。公乃
[006-0612b]
履滿不溢。順而能節。抑何謙以退也。芳型在望。不禁
高山仰止之思云。


北磵簡禪師


禪師名居簡。出潼川王。姓號敬叟。又稱北磵。葢居北
磵之日久也。簡姿秀而文當世尚之。遊廣福讀出世
典。輙棄冠。具戒。參別峰。別峰指見塗毒。塗毒示其心
要。簡以從前所學湊泊不可。疑情猛切。常立達旦。偶
過擇木寮。閱萬菴語云。欲識諸佛心。但向眾生心行
中識取。欲識常住不凋性。但向萬物遷變處會取。簡
於此忽省。以為萬菴與佛炤同條。遂別䇿造靈隱。機
契佛炤光禪師。於是往來妙喜下尊宿。一十五年。激
揚宗旨。大有力焉。乃辭佛炤。經甌閩。歷江西。過羅湖。
訪仲溫。仲溫與論。大喜曰。妙喜之後一人也。乃以妙
喜居洋嶼菴。竹篦為贈。且曰。公之後必大。未幾出住
台州紫籜。遷報恩。及廣孝。名大振。退居武林飛來峰
之陰。卿士猶物色之不顧。當是時出佛炤之門者。有
靈隱善徑山琰天童派東禪觀上方銛。交章勸簡。應
旴江刺史之命。又不顧。而江州使者以東林雲居力
致之。簡亦不顧。乃壽北磵集。行世。宿儒附之。葉水心
曰。簡公話柄特驚人。六反掀騰不動身。說與東家小
兒女。塗青染綠未禁春。簡嘆曰。狼虎之害。世人易知
也。文章害世。則難知矣。狼虎在山。藜藿不釆。文章欺
世。耳目沉淪。余比見近流施為濶略。非先聖之言不
言。非古哲之跡不舉。然境風乍飄。榮辱無主。取快一
[006-0612c]
時。名節掃地。則向之所言所舉。皆為飾詞。以欺世者
也。欺世之害。甚於狼虎。余頹躬不逮。深為是懼。所見
所聞。偶筆成集。若稍存心。欲以詩文鳴世。則又吾教
之罪人也矣。遂燬板。晚居淨慈。其門人大觀以高菴
楞嚴綱要頌。請簡發其旨。簡向慕高菴為人。乃聯和
而序之。淳祐丙午春。示眾曰。識得一萬。事畢了事。衲
僧一字不識。直饒恁麼。未稱全提。禹力不到處。河聲
流向西。歸方丈。大書四月一日珍重六字。至期。言語
移時。斂目而逝。簡初在紫籜。委羽有二姓。爭竹山。竭
產不已。仙居丞啟簡諷之。簡示以種竹賦。二姓之訟
遂止。台氓謠曰。簡公筆甜如蜜。


贊曰。齊桓侯有疾。在腠理以忽扁鵲。終至骨髓。雖司
命無柰之何。而末造眾生。言行參差之。疾不啻在骨
髓間也。故北磵生平行李。惟恐鍼石之不逮。然以文
字得度者。則北磵法化。寧當有別論也。否乎。


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