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95 淨土全書-清-俞行敏 (CBETA)



淨土全書卷下


淨土果證



前文


王龍舒云。東晉遠法師。倡首修淨土。迨後王敏
仲侍郎及錢塘陸居士。徧集感應事跡。凡二百
餘傳。皆鏤板流傳。今不及盡載。取其齋戒修者。
及中人修者。及罪惡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愚
復附入近代所耳聞目擊。其中各有奇騐異應
者錄之。所以發人之信心也。


沙門往生類



慧遠祖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愽綜六經。尤善莊老。聞安法師
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過潯陽。
見廬山閒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材
木自至。刺史桓伊。乃為建殿。名曰神運。以慧永先住
西林。故號東林焉。遠住東林三十年。跡不入俗。克志
西方。與高僧鉅儒百四十人。結為淨社。蓮漏六時。禮
誦不輟。遠澄心觀想。初十一年。三覩聖相。沉厚不言。
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
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左右。又見水
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
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又見佛䭾耶舍。慧持。慧永。曇順。劉遺民等。在佛之側。
向前揖遠曰。法師之志在吾先。何來之遲也。遠目見
[002-0163a]
分明。與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三覩聖
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決矣。次日寢疾。至七日端坐
入寂。年八十二。時義熈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慧永



晉慧永。河內人。十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
太元初。駐錫廬山。刺史陶範。捨宅為西林。以居之。絕
志塵囂。標心安養。後義熈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
起。眾驚問。答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
唐玄宗追諡覺寂大師。


曇順



晉曇順。黃龍人。幼從羅什法師。講釋羣經。什嘆曰。此
子奇器也。後入廬山。修淨業。時寧蠻校尉劉遵孝。剏
寺江陵。延順經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別眾
坐逝。異香滿室焉。


僧叡



晉僧叡。冀州人。遊學諸方。遠歷天竺。還關中。從羅什
法師。稟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
眾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眾見叡榻前一金蓮
華倐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道昞



晉道昞。頴川人。幼師遠公。通經律。言與行合。念佛三
昧。究心無間。義熈十四年。豫章大守王䖍。入山謁。敬
請紹遠師入席。眾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
座而化。
[002-0163b]


道敬



晉道敬。瑯琊人。祖凝之刺江州。因從遠公出家。年十
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篤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
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眾
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


佛䭾䟦陀羅



晉佛䭾䟦陀羅。此云覺賢。迦維衛國人。甘露飯王之
裔也。年十六。博學羣經。深達禪律。姚秦沙門智嚴至
西域。要師達長安。演法東宮。與羅什法師。上下論議。
後入廬山。預遠公蓮社。譯出觀佛三昧諸經。宋元嘉
六年。念佛而化。


僧濟



晉僧濟。入廬山。從遠公學。遠嘆曰。紹隆大法。其在爾
乎。後疾篤。誠期淨土。遠遺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
濟執燭𠙥几。停想無亂。又集眾諷淨土經。五更。濟以
燭授弟子元弼。令隨眾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乘空
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于掌。徧至十方。歘然而覺。且
悲且慰。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虗空。
如有所見。須臾還臥。容色愉悅。謂旁人曰。吾行矣。右
脅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不變。異香郁然。


慧恭



晉慧恭。豫章鄷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繫念
淨土。臨終皆有奇應。又五年。恭病篤。雨淚叩頭。誓心
安養。念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臺相迎。恭乘其上。
[002-0163c]
又見蘭等于臺上光明中。告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
吾等不勝喜慰。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欣然奮
迅而逝。


慧䖍



晉慧䖍。少出家。戒行精確。義熈年中。投山陰嘉祥寺。
苦身率眾。後寢疾。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淨嚴
尼者。宿德篤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清輝妙狀。光
映日月。幢旛華葢。七寶莊嚴。尼驚異。作禮。問大士何
往。答云。往嘉祥迎䖍公耳。䖍疾雖困。神色如常。侍者
皆聞異香。泊然而化。


智仙



晉智仙法師。號真教。住白蓮寺十三年。西向十念。十
二時不暫廢。一夕微疾。命觀堂行人。誦彌陀經。未終
卷。安然坐脫。


慧通



晉慧通。從涼州慧紹禪師。咨受禪法。祈心安養。微疾。
于禪定中。見一人形甚端嚴。語通云。良時至矣。俄而
見阿彌陀佛。光明燁然。定起以告同學。安然而化。異
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晉法琳。臨卭人。專精戒品。止成都靈建寺。修淨業。常
持彌陀觀音二經。轉誦之時。輙見一偉貌沙門屹然
在前。建武二年。寢疾。注念西方。禮懺不息。見諸賢聖
皆集。合掌而逝。
[002-0164a]


曇鑒



宋曇鑒。平生片善。迴向西方。誓願見佛。一日定中。見
阿彌陀佛。水洒其面曰。滌汝塵垢。浴汝心念。及汝身
口皆悉嚴淨。又于瓶中。出蓮華一枝授之。定起乃與
寺僧敘別。夜漸深。獨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聲彌厲。
及明。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逝矣。


僧柔



齊僧柔。學方等諸經。惟以淨業為懷。卒之日。見化佛
千數。室內外俱聞異香。向西敬禮而化。


慧光



齊慧光。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實之
旨。一日有疾。見天眾來迎。光曰。我所願歸安養耳。已
而淨土化佛。充滿虗空。光曰。惟願我佛攝受。遂我本
願。即彈指罄咳。言氣俱盡。


慧進



南齊楊都僧慧進。年四十餘。居高座寺。誓誦法華。執
卷病生。乃發願造百部。以懺業障。化錢造畢。病亦隨
愈。願以造經功德。迴向淨土。忽空中有聲云。汝事已
辦。願亦已遂。其生淨土。非汝而誰。進答曰。進不敢以
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無退轉矣。齊明三年。年八十。
無疾而卒。


道珍法師



梁道珍法師。講涅槃經。天監中。憩錫廬山。慕遠公淨
業。禪坐中忽見。海上數百人。乘寶舫前邁。師問何之。
[002-0164b]
答曰。往極樂國。因求附載。報云。法師雖善講涅槃經。
然未誦彌陀經。豈得同往。師遂廢講。念佛誦彌陀經。
歷年不輟。將終四七日前夜四鼓。見西方銀臺來至。
空中皎如白日。聲云。法師當乘此臺。往生時。眾咸聞
天樂。異香數日不散。


神鸞



後魏曇鸞。少遊五臺。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
隱君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乃問曰。佛有長生不
死術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觀經
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其為壽也。河沙
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大喜。遂焚
仙經而修淨業。寒暑疾痛。曾無少懈。魏主號為神鸞。
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淨土。以汝同
志。故來相見。鸞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
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
修。因令弟子高聲念佛。西向稽顙而終。眾聞天樂自
西而來。良久乃已。


智者大師



隋智顗。號智者大師。姓陳氏。頴川人。目有重瞳。孩幼
見佛即禮。逢僧必拜。十八出家。于果願寺。誦法華經。
兼通律藏。往大蘇山。禮慧思禪師。師一見乃曰。昔日
靈山同聽法華。今復來矣。因授與法華三昧。三七日
身心豁然。晚入天台。降魔進行。化緣既息。于新昌大
石像前。示疾告滅。弟子請問生方。乃曰。吾諸師友侍
[002-0164c]
從觀音。皆來迎我。臨終說諸法門。令唱無量壽佛。乃
顧大眾。合掌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
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
聖行道力。功不唐捐。言訖稱三寶名。如入三昧。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懺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
師當往生淨土。豈償汝命。後于病中。發願以一生行
業。迴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


道喻



隋道喻。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像僅三
寸。後于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
大。心小即小。言訖見像身。遍滿虗空。告曰。汝當澡浴
清淨。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果見佛來。光明滿室。
遂坐而化。


智舜



隋智舜。入廬山。踵遠師淨業。大業初。講觀經畢。即示
疾。見鸚鵡孔[少/隹]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
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樂寺。善經論。精誠念佛。有僧道銓
者。至自齊州。齎阿彌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問
之則云。此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
世界。圖繪而來。海感慶逢遇。䖍篤禮敬。乃覩神光照
爍。于是模寫懇苦。願生彼國。後微疾。夜忽起。依常面
[002-0165a]
西。禮竟跏趺。至曉而逝。儼然如生。


二沙彌



隋汶州二沙彌。同志念佛。長者忽亡。至淨土。見佛白
言。有小沙彌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勸汝。汝方發
心。汝今可歸。益勤淨業。三年之後。當同來此。至期。二
人俱見佛來。大地震動。天華飄舞。一時同化。


善導和尚



唐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
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
超生死。于是篤勤精苦。若救頭然。每入佛堂。合掌胡
跪。一心念佛。力竭不休。雖寒氷亦須流汗。以表至誠。
出即為眾演說淨土。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護持戒品
纖毫不犯。飲食衣服有餘。並以迴施。好食送大厨供
眾。粗惡自食。諸有䞋施。用寫阿彌陀佛經十萬餘卷。
𦘕淨土變相三百餘壁。見壞寺及塔。皆悉修營。然燈
續明。每歲不絕。三衣瓶鉢。不使人持洗。不與眾同行。
恐談世事。妨修行業。展轉相授。有誦彌陀經十萬至
五十萬遍者。有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得念佛
三昧往生者。不可勝紀。或問導云。念佛得生淨土否。
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于是導自念阿彌陀佛一
聲。則有一道光明。隨其口出十聲。以至百聲。光明亦
如此。其勸化偈云。漸漸雞皮[鴳-女+隹]髮。看看行步躘蹱。假
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
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後謂人曰。此
[002-0165b]
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投身而逝。高宗皇
帝知其事。賜寺額為光明。


智欽



唐智欽。專習禪業。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後
于柳州阿育王塔前。然一臂求生淨土。弟子僧護。夜
半見庭前。光照異常。因問何人秉炬。凡三問。空中聲
曰。來迎欽禪師耳。護急啟窓。見佛身光明旛華寶葢。
滿虗空中。欽隨佛冉冉而去。


五會法師



唐法照。大歷二年。止衡州雲峰寺。慈忍戒定。為時所
宗。甞于鉢內。覩五色雲。有梵剎。曰大聖竹林寺。後詣
五臺見異光。果得竹林寺。入講堂。則文殊在西。普賢
在東。萬眾圍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
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
佛。得一切種智。又問當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彌
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
往生。後臘月朔。在華嚴院淨業道場。方憶二大士記
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汝華
臺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端坐而
逝。師甞于湖東寺。開五會念佛。感祥雲寶閣。覩阿彌
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虗空。又于并州五會念佛。感代
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遣使追尋。乃見師勸化之盛
遂詔入京。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


臺岩康法師


[002-0165c]


唐少康。縉雲仙都人。十五通法華楞嚴。貞元中。因詣
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
方化導文也。師祝曰。若于淨土有緣。當更放光。言已
光明閃爍。師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光
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聞空中謂曰。汝依我教。
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乃適新定乞錢。誘小
兒念佛。念佛一聲。與錢一文。年餘無少長貴賤。見師
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滿道路。又于烏龍山。
建淨土道場。每升座高聲唱佛。眾見一佛從其口出。
十聲則有十佛。若連珠狀。師曰汝見佛者。必得往生。
時眾數千。有不見者。悲傷自責。因倍精進。後二十一
年。十月三日。囑道俗曰。當于淨土。起欣樂心。于閻浮
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
光數道而逝。塔于臺子岩。號臺岩法師。


自覺



唐自覺。住真州。常發願。願因觀音。得見阿彌陀佛。于
是鑄觀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願。夜三更忽有金
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隨之。佛
[002-0166a]
垂手摩覺頂曰。守願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孰不
如願。後十一年。七月望夕。見一人形似天王。雲間現
身。謂覺曰。安養之期至矣。即于觀音像前。趺坐而化。


善胄



唐善胄。瀛州人。武德三年病革。謂門人曰。吾一生正
信。不慮淨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燒香嚴待。病久委
臥。忽起坐合掌。語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又自陳懺
悔。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臥曰。向者阿彌陀
佛來。汝等還見否。不久吾當去耳。少頃而逝。


懷玉



唐懷玉。台州人。注想淨業。近四十年。布衣一食。常坐
不臥。誦彌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
年。念佛間。忽見佛菩薩。滿虗空中。有一人手擎銀臺。
前以示玉。玉曰。吾一生念佛。本望金臺。何為不然。聖
眾遂隱。玉彌加精進。至三七日。向擎臺者。復來告云。
師以精進。得升上品。上品往生。必先見佛。可趺坐以
俟佛來。未旋踵間。異光滿室。又三日。異光再發。謂弟
子曰。若聞異香。我報身即盡。次日書偈云。清淨皎潔
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經十劫修道來。出示閻
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偈畢
香氣四來。弟子有見。佛與二菩薩。共乘金臺。臺旁千
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長歸。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師靈裕法師。常于寒陵山寺。講華嚴
[002-0166b]
地論。稽洽博詣。志結四方。願生安養。後自知命極。預
期八月。人未之測也。至八月朔日。無所患。問齋時至
未。即陞高座。身含奇相。爐發異香。引四眾受菩薩戒。
詞理切至。昂舉目高。視見天眾。繽紛管絃。嘹喨告眾
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由來非願常
祈心淨土如何。此誠不果遂耶。言訖。天樂還滅。便見
西方香華伎樂。充塞如雲。飛湧而來。旋環頂上。舉眾
皆見。昂曰。今西方靈相來迎。事須願往。但見香爐墜
手。即于高座而逝。足下有普光堂等字。遐邇驚嘆。


道綽



唐道綽。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習經論。晚事瓚禪師
學禪。又篤志神鸞淨土之業。有僧定中見綽數珠。如
七寶大山。平居為眾。講無量壽觀經。將二百遍。人各
掐珠。口稱佛號。或時散席。嚮彌林谷。六時敬禮。初不
廢缺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四月八日。歸寂。
聞而赴者。滿于山寺。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焉。


惟岸



唐惟岸。并州人。專修十六觀。因出見觀音勢至二菩
薩。現于空中。良久不滅。岸頂禮雨淚。而嘆曰。幸由肉
眼。得見聖容。所恨後世無傳。忽有二人。自稱𦘕工。未
展臂間。聖相克就。已而人亦不見。弟子怪而問之。岸
曰。此豈𦘕工哉。又曰。吾今往生。誰偕行者。小童子云。
願從師往。岸曰。可歸告父母。父母聞而笑罵之。子乃
歸寺。香湯沐浴于阿彌陀佛像前。趺坐而化。岸撫其
[002-0166c]
背曰。小子何乃先去。遂索筆焚香。向所𦘕菩薩前。作
偈云。觀音助遠接。勢至輔遙迎。寶瓶冠上顯。化佛頂
前明。俱遊十方剎。持華候九生。願以慈悲手。提獎共
西行。遂令弟子助聲。念佛仰目。西顧而亡。


啟芳圓果



唐啟芳。圓果。汾州人。時有并州僧衒初。念慈氏。期上
生內院。年九十。遇道綽禪師。得聞淨土。始迴心念佛。
日禮千拜。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
音勢至示我寶手。言訖而逝。七日異香不散。二師目
擊斯事。乃于悟真寺。共折楊枝于觀音手中。祝曰。若
于淨土有緣。當七日不萎。至期益茂。芳果慶忭。精心
觀想淨土。于觀想中。同覺身臨七寶池。池間有大寶
帳。見觀音勢至。坐二大寶蓮華。下有蓮華。瀰漫千萬。
阿彌陀佛從西來。坐一最大蓮華。迭出光明相照。芳
果禮佛問云。閻浮眾生。依經教念佛。得生此否。佛云。
如念我名。皆生我國。無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聞釋
迦世尊。與文殊菩薩。以梵音聲。稱讚淨土。前又有大
殿。殿有三道寶階。第一純是白衣。第二僧俗相半。第
三唯僧無俗。佛指謂芳果曰。此皆南閻浮提念佛眾
生。遂生于此。芳果既寤。歷與其徒言之。後五月。二人
無病。遽聞鐘聲。他人不聞。芳果云。鐘聲乃我事。俱時
化去。


辯才



唐辯才。襄陽人。潛修淨土。二十年未甞自稱。獨與護
[002-0167a]
戎任公善。謂之曰。才必生淨土。期在十年。一日令弟
子。報任公曰。向所期已。及任公至才曰。吾去矣。趺坐
而化。眾聞仙樂西來。異香散漫。


法祥



唐法祥。住楊都大興國寺。三十年修安養之業。凡有
饒益。必用迴向。因疾。弟子聞祥稱佛聲甚厲。又見房
西壁。有光若鏡。現淨土相。頻伽鼓翼。乃倐然而化。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賢懺法三年。感大士現身。晚歲
入大藏。陳願隨手取卷。得彌陀經。晝夜誦咏。至三七
日。覩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身。僖宗皇帝聞其事。
詔入內。賜號常精進菩薩。後一年。琉璃地復現。即日
而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


明瞻



唐明瞻。晚歲克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
猶得見佛。吾何慮乎。後因疾。于興教寺具齋。別道俗
時。僕射房玄齡杜如晦皆與焉。日過午。整威儀念佛。
遽曰。佛來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志通



石晉志通。鳳翔人。因見智者大師淨土儀式。不勝欣
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專心念佛。後見白[鴳-女+隹]孔
[少/隹]。成行西下。又見蓮華開合于前。通云。白[鴳-女+隹]孔[少/隹]。淨
土境也。蓮華光相。受生處也。淨土現矣。乃起禮佛而
終。茶毗有五色祥雲。環覆火上。舍利鱗砌于身。
[002-0167b]


永明壽禪師



錢氏。吳越禪師。延壽。本丹陽人。後遷餘杭。少誦法華。
初為縣衙校。多折官錢。勘之止是買放生命。罪當死。
引赴市曹。錢忠懿王使人探之。若顏色變即斬之。不
變來奏。臨斬。顏色不變。乃貸命。遂為僧。參天台韶國
師。發明心要。于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乃獲
辨才。下筆盈卷。著萬善同歸集宗鏡錄共數百卷。嘗
中夜見。普賢蓮華忽然在手。因思宿願未決。登智者
岩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行修淨土。冥心精
禱。七拈皆得淨土。于是一意專修。後住永明。日課利
益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
樂之音。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專切
者也。乃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開寶八年。二月二
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化。茶毗畢。為一塔。有
僧每日遶塔禮拜。人問其故。僧云。因病至陰府。命未
盡。放還。見殿左有僧像一軸。閻羅王自來頂拜。問此
是何人。主吏云。杭州永明寺壽禪師也。凡人死者。皆
經此處。唯此人不經此處。已于西方極樂世界上品
上生。王敬其人。供養于此。以此見精修西方者。為陰
府所重。


省常法師



宋省常。錢塘顏氏子。十七出家受具。戒行謹嚴。通大
乘起信。習天台止觀。續廬山遠公遺風。淳化中。住杭
州西湖昭慶寺。專修淨業。結淨行社。相國向公王文
[002-0167c]
正公旦為社首。士大夫與會者。凡百二十人。皆自稱
淨行弟子。一時比丘殆千人焉。師乃發誓願云。我與
一千大眾。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
願盡此報身。以生安養國。翰林承旨宋白撰[石*白-日+田/廾]。翰林
學士蘇易簡作淨行品序。至謂。予當布髮以承其足。
剜身以請其法。猶尚不辭。狀元孫何題社客于[石*白-日+田/廾]陰。
孤山圓法師撰師行業。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
念佛。有頃厲聲唱云。佛來也。泊然而化。


淨觀



宋淨觀。住嘉禾寂光菴。修淨土懺法十餘年。謂弟子
曰。我後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見紅蓮華。次日
又見黃華滿室。皆有化生孩兒。坐于華上。仙帶結束
三日入龕端坐。命眾念佛。頃之脫去。


慈雲懺主



宋遵式。台州臨海縣人。學行高古。名冠兩浙。專志安
養。嘗行般舟三昧九十日。苦學嘔血。入道場。兩足皮
裂。以死自誓。忽如夢中。見觀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數
蟲。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覺身心清涼。疾遂愈。著淨
土決疑行願及淨土懺法。行于世。天聖間。將化之日。
炷香禮佛。願諸佛證明。往生安養。至晚坐脫。人見大
星隕于靈鷲峰。時號慈雲懺主云。


潞府宗坦疏主



宋宗坦。潞州黎城人。申姓。年十六。落髮受具。少通義
學。垂五十年。名播講林。晚于唐鄧汝頴之間。講淨土
[002-0168a]
觀經。勸人念佛。求生安養。聽者如雲。皆稟淨業。政和
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夢阿彌陀佛。告曰。汝說法止六
日。當生淨土。覺而白眾曰。吾修求安養。似得因緣。相
應適來。佛告。我得生淨土。敢不信乎。次日雖覺不豫。
講唱不輟。五月四月丑時。自知時至。乃鳴鐘集眾。告
曰。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惟憑時刻。幸望大
眾。念佛助往。言訖坐滅。滿空雷鳴。白雲覆地。三日方
歇。師先有瑪瑙數珠一串。臨終盤于指上。眾人竟不
能取。


慈照宗主



宋子元。號萬事休。平江崑山茅氏子。母夜夢佛入門。
次旦遂生。因名佛來。十九歲落髮。習止觀。一日定中
聞鴉聲悟道。乃有頌曰。二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
轉沉吟。忽然聽得慈鴉呌。始信從前錯用心。于是利
他心切。慕遠公蓮社遺風。普勸念佛。受持五戒。一不
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五不酒念。阿彌陀佛五聲。
以證五戒。普結淨緣。欲令世人淨五根。得五力。出五
濁也。乃撮集大藏要言。編成白蓮懺儀。為法界眾生。
晨朝懺悔。祈生安養。四十六歲。障臨江州逆順境中。
未嘗動念。乾道二年。高宗詔至德壽殿。演說淨土法
門。賜號慈照宗主。三月二十三日。于鐸城倪建宅。告
諸徒曰。吾化緣已畢。時當行矣。言訖。合掌辭眾。奄然
示寂。二十七日茶毗。舍利無數。塔于松江吳覺昌宅。
勑賜最勝之塔。
[002-0168b]


法持



宋法持。居化度寺。修彌陀懺願。促閻浮之壽。早生安
養。後小疾。雨淚悲號。祈垂接引。厲聲念佛不絕。忽見
佛身丈六。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西向
而化。


本如



宋本如。號神照。住東山承天寺。與郡守張郇結社。一
日升座說法。與眾訣別。退而坐逝。時江上漁人。見雲
端有僧西去。明年啟塔。顏貌如生。蓮華產于塔前。


基法師



宋基法師。學于寶雲。住太平興國寺。精意念佛。一日
示疾。為弟子廣談玄旨。眾忽見西方現光。空中奏樂。
師曰。阿彌陀佛與二大士俱至。即右脇向西而化。門
人夢阿彌陀佛授記為超世如來。或夢師坐青蓮華
臺者。法智禪師嘆曰。臥病談玄。臨終見佛。是可敬也。


若愚



宋若愚。居雲川仙潭。建無量壽閣。勸道俗念佛。精勤
三十年。與道潛則章二師為友。潛能詩近名。愚與章
惟務實行。將順世。夢神人告曰。汝同學則章得普賢
行願三昧。已生淨土。彼正待汝。愚乃沐浴更衣。命眾
諷觀經。端坐默然。忽云。淨土現前。吾當行矣。書偈而
化。偈曰。空裏千華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踏得西方路
穩。更無一點狐疑。


守真


[002-0168c]


宋守真。永興人。講起信論法界觀。常于中夜。結無量
壽佛往生秘密印。繫念西方。一夕天曉。自覺身登淨
土。舉目見佛。因俯伏像前。忽曰。四十八願能度我者。
乃持香華。入殿供養。就坐而化。


有嚴



宋有嚴。住台州赤城崇善寺。依神照學天台教。晚年
結茆樝木之下。號曰樝菴。平生篤修淨業。有懷安養
故鄉詩。為時所傳。建中靖國元年。夏四月。將終。見寶
池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餞歸淨土詩。示眾。後七日
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隱。


師贊



宋師贊。雍州人。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絕。忽遇疾。暴
亡。俄而復甦。謂師及父母曰。阿彌陀佛來。此兒當隨
行。鄰人見空中寶臺五色異光。向西而沒。


智廉



宋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徧參宗門。晚節一意西方。
慶元改元。秋八月。別眾曰我夢中見阿彌陀佛。大眾
圍繞說法。佛云。諸善人等。當須專心淨業。來生我國。
我見勝相。往生必矣。乃書偈曰。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無滅無生。蓮華國裏。書畢。回身向西。結印而逝。


智深



宋智深。號慈川。學于海月。歸嘉禾。開長堂。供眾二十
年。專志念佛。常以淨業化人。得往生者甚眾。忽示疾。
客至問安。談論如常。時客方出門。即遷化。人見紫雲
[002-0169a]
向西而沒焉。


宗利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後入道味
山。築菴。名曰一相。越十五年。忽謂弟子曰。吾見碧蓮
華。徧滿空中。三日復曰。佛來矣。即書偈云。吾年九十
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
斷乾坤窄。奄然而化。


齊玉



宋齊玉。號慧覺。初于霅川寶藏寺。建淨土會。後住上
竺。夜半頂彌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謂首座曰。牀前多
寶塔現。非吾願也。所欲則淨土耳。可為我集眾念佛。
首座鳴鐘。僧至將百餘。玉云。今已見佛。端坐而逝。


處謙



宋釋處謙。精修淨土。一夕誦彌陀經畢。稱贊淨土。告
眾曰。吾以無生而生淨土。如入禪定。奄然而化。


圓照本禪師



宋宗本。常州無錫人。初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後
遷淨慈。奉詔入東京慧林寺。召對延和殿。稱旨。平居
密修淨業。雷峰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華殊麗。問之。
曰待淨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
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華。人言。以俟本公。
又蓮華無數。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墮人
也。有問。師傳直指。何得蓮境標名。答曰。雖在宗門。亦
以淨土兼修耳。後臨終安坐而逝。諡圓照禪師。
[002-0169b]


清照律師



宋慧亨。住武林延壽寺。初依靈芝習律。專修淨業六
十年。每對人。必以念佛為勸。建寶閣。立三聖像。最勝
殊特。有江自任者。忽夢寶座從空而下云。亨律師當
升此座。適社友孫居士。預啟別亨。即在家作印而化。
師往炷香。歸而謂其徒曰。孫君已去。吾亦行矣。乃集
眾念佛。為說偈曰。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想。持此不
退心。決定生安養。端坐而化。號清照律師。


晞湛



宋晞湛。山陰人。少為儒生。忽厭世出家。與瑩行人。建
無量壽佛殿于阮杜。專修淨業。坐不背西。久之常見
佛及二菩薩相。一夕面西念佛。正坐凝然。作印而化。


藏法師



宋僧藏。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禮拜。專修淨土。將終。
天樂次第來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別眾而化。


孤山圓法師



宋智圓。居西湖孤山。廣解諸經。刻心淨土。造彌陀疏
及西資鈔。勸發往生。將終。以陶器合瘞。後十五年。積
雨山頹。啟視陶器。形質儼然。爪髮俱長。


喻彌陀



宋思淨。姓喻氏。錢塘人。自號淨土子。早侍瑛法師講
法華。後專念佛。暇則𦘕佛像。凡𦘕必于淨室寂想。見
彌陀光明。乃下筆。紹興丁巳歲。端坐七日。一心念佛。
漠然化去。
[002-0169c]


太微



宋太微。兒時投錢塘法安法師出家。初授彌陀經。便
能背誦。及受具。扄門念佛。精進不怠。常縱步後山。忽
聞笛聲。豁然開悟。因畜一笛自娛。有凌監簿者。同志
淨業。稱微為淨土鄉長。一日叩門曰。淨土鄉弟相見。
微曰。明當相見于淨土。今誦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
不赴粥。往視之。見笛鉢禪椅已焚。跏趺地上而化。


久法華



宋可久。居明州。常誦法華。願生淨土。時號久法華。元
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越三日。還謂人曰。吾見淨土
境。與經符契。蓮華臺上俱標合生者名。一金臺標成
都府廣教院勳公。已生其中。一標明州孫十二郎合
生其中。一標可久。一銀臺標明州徐道姑。言訖。復化
去。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十二年孫十二郎亡。天
樂迎空。皆如久所云。


用欽



宋用欽。居錢塘七寶院。依大智學律。聞大智示眾曰。
生弘毗尼。死歸安養。出家學道能事斯畢。即標心淨
土。一志不退。日課佛三萬。甞神遊淨土。見佛大士種
種異相。謂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眾念佛。黎明
合掌西望。跏趺而化。


善住



元善住。字雲屋。蘇人。掩關六時念佛。病久不易。終時
異香滿室。有安養傳谷響集。行世云。
[002-0170a]


妙文



元妙文。蔚州孫氏子也。九歲出家。十八受具。二十一
抵京。依大德和尚。學圓頓教。十有一年。始出世。縱無
礙辨。若峽倒川奔。及乎閒居簡默。言不妄發。其涵養
冲挹。無欲速不躁進。大類如此。世祖召見。顧謂侍臣
曰。此福德僧也。詔居寶集。年逾八十。專修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預知時至。命諸弟子。高稱彌陀佛號。面西
趺坐。手結三昧印。泊然而蛻。


性澄



元性澄。字湛堂。俗姓孫。會稽人。母姜氏。夢日輪從空
而墮。遂生師。四歲常戲筆為佛像。授以佛經。即能成
誦。至元丙子。投石門殊律師祝髮。受具戒。習天台教
觀。至治辛酉。驟召入京。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賜無
量壽佛等經。丞相東平忠獻王。請升座說法。事聞。寵
賚尤渥。賜號佛海大師。晚還越之佛果。篤志淨土。修
一心三觀者七晝夜。屢感瑞應。一日月旦。眾以常儀
問訊。師遽曰。煩點視衣鉢。用表無常。眾為念佛。止曰。
佛須自念。明晨却送別。黎明眾集。端坐而逝。


盤谷



元盤谷。海鹽人。狀貌不揚。而志氣超邁。愽覽經史。性
躭山水。至元中。歷游五臺峩眉伏牛少室諸名山。甞
云。足跡半天下。詩名滿世間。時駙馬高麗瀋王。聞師
德望。聘講華嚴於抗之慧因寺。師展四無礙辨。七眾
傾服。王大悅。後至松郡搆精舍。勤修淨業。日課彌陀
[002-0170b]
佛號。年七十餘。無疾。預告以時。端坐而寂。


必才



元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臨海人。母趙氏。嗜善崇
佛。才娠十月。母夢梵僧振錫入堂。覺而生。師七歲善
屬句。脫口而就。年十二。挾冊從江西瞿法師祝髮。進
具戒。凝重沉默。觀行精勤。孜孜進修。無斯須懈。接人
以慈。誨人無倦。順帝特賜佛鑑圓照之號。一日忽覺
頭目岑然。即謂眾曰。吾緣盡矣。乃焚香。面西端坐。高
聲念佛。盡一晝夜。又告眾曰。汝等勿謂修持無騐。吾
淨土緣熟。三昧現前矣。即索浴更衣為書。以別相識。
遂合掌而逝。茶毗。有五色光。自龕中發。火餘。舌根如
紅蓮。齒牙若珂貝。舍利滿地。眾取之。一時俱盡。


旨觀主



元旨觀主。字別宗。杭人。戒德甚嚴。剏觀室于龍山之
陽。修行念佛三昧。雖避兵竄逐。亦不暫廢。臨終無疾
沐浴端坐而化。


祖輝



元祖輝。住四明郡城佛閣。逢人但云。阿彌陀佛說亦
說不得。人因號說不得和尚。鄞縣尉王用享夫婦敬
事之。一日詣其家別云。吾明日行矣。及明。眾集。即入
龕端坐。求甘瓜。啖盡一枚。念佛而化。


楚琦



明楚琦。蜀人。篤信西方。因抵燕京。聞樓鼓聲。大徹。洪
武初。三詔。說法京都。皇情大悅。後築室號西齋。一意
[002-0170c]
淨業。甞見大蓮華。充滿世界。彌陀在中。眾聖圍繞。將
示寂。書偈示眾曰。吾行矣。人問何生。答曰西方。又問。
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乃厲聲一喝。泊然而化。


寶珠



明寶珠。常遊杭郡嘉禾間。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無
恒居。平時惟念佛不絕口。人喚之。纔應對。即連聲念
佛。更無雜語。後于海門寺。忽若癲狂者。將半月餘。僧
呵曰。爾平生實行。當與世人作眼目。何得乃爾。珠曰。
既如是吾行矣。索浴畢。安然而化。


慧日



明慧日。號東溟。姓賈氏。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似道
謫戍時。師尚幼。志求出家。年二十二。從栢子庭講台
教。洞了大義。至正間。下天竺災。元臣高納麟。請師新
之。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至洪武二年。召
見奉天殿。朱顏白眉。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爾
等學佛者。如金剛楞伽心經。皆攝心之要典。何不質
諸白眉法師。自后召見。但以白眉呼之。五年辭歸上
竺。日修彌陀懺。以臻淨業。十二年七月之夕。夢青蓮
華。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淨土之祥見
矣。後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有九。


真青



明真青。湘潭羅氏子。生而頴異。十五補邑弟子員。十
九出家。參無字話。聞舟觸岸聲有省。後遷華頂天柱
峯。修大小彌陀懺。密持梵網心地品及十六觀經為
[002-0171a]
常課。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聖。師方
展拜。旁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熏修。萬曆癸巳
正月。忽抱疾。遂囑弟子曰。吾淨土緣熟。聖境冥現。當
于二十九日告終。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眾請
曰。和尚往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胡不上品生
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畢。泊然而化。


蓮池大師



明蓮池大師。字佛慧。姓沈氏。仁和世族子。幼英敏。年
十七補邑庠試。輙冠諸生。然志在出世。每書生死事
大四字于案。三十一投西山性天理和尚。剃度受具。
歷諸方。徧參知識。北游五臺。感文殊放光。過東昌。忽
有省。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
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隆慶辛未。乞食梵
村。見雲棲山水幽寂。遂倚壁危坐。絕糧七日。土人陳
如玉等為結茅。以棲之。村多虎。屢苦傷人。師諷經施
食。虎患遂息。歲亢旱。村民堅請禱雨。師擊木魚。循田
念佛。時雨隨注。如足所及。眾感異之。相與肩木荷鋤。
競闢其地。得碣礎。曰。此伏虎禪師雲棲寺故趾也。願
為師新之。不日成蘭若。自是四方學徒日進。六時觀
念。中夜警䇿。初師從參究念佛得力。遂崇淨土一門。
著彌陀疏鈔十萬餘言。更錄古德機緣喫緊語。編為
禪關䇿進。以示參究之訣。蓋顯禪淨雙修之義也。又
精嚴律制。為第一行。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
疏發隱等。以發明之。師道風日播。朝野感化。慈聖皇
[002-0171b]
太后。見師放生文。甚嘉嘆。遣內侍。賷紫袈裟齋資。往
供問法要。師以偈答之。將入寂。預于六月中旬。入城。
別諸弟子。不欲明言。近乎揑恠。但云。吾將他往。還山
連下堂供眾云。此處吾不住。將他往矣。眾罔測。常規
設盂蘭盆。師曰。今歲我不與會矣。有簿記。師密題云。
雲棲寺直院僧代蓮池和尚追薦沈氏先宗。後閱簿。
方見始知其預留此別語也。七月朔晚入堂。囑大眾
曰。明日要遠行。我言眾不聽。直待一撞一跌。纔信我
也。眾留之。師作三可惜。十可嘆。以警眾。次夜入丈室。
因示微疾。瞑目無語。眾請。城中諸弟子至。師開目云。
大眾老實念佛。言訖。命移坐向西。念佛趺坐而逝。先
是漏語見大蓮華。終亦不能秘其往生之騐云。時萬
曆乙卯。七月四日午時也。世壽八十有一。師自卜寺
在嶺下。遂奉全身塔焉。世稱蓮宗八祖。


佛石



明佛石。別號法雨老人。錢塘戴氏子。母夢僧以伽黎
覆體而生。襁褓惡聞腥羶。十四投禮淨明禪師剃染。
十八受戒於蓮池大師。歷游講肆。習天台教觀。甲午。
謁紫栢禪師於金陵。親承授記。臨行囑師云。良賈深
藏。還武林。即携一傘。肩一蒲團。入山為深藏計。行至
十八㵎中。林壑幽異。師快甚。遂縛傘於短松。蒲團趺
坐。抵暮。二虎咆哮。繞師不去。師囑曰。此地我若有緣。
汝須速去。言訖。虎即點頭。拽尾而去。于是誅茆壘石。
搆一小蓬。名流緇侶。相繼踵至。一日掘地。得殘[石*白-日+田/廾]斷
[002-0171c]
礎。知為古理安寺。因重建焉。師性孤卓。不動世緣。晚
歲謝客。避居峯頂。搆一室開一壙曰。吾生可棲。死可
塟。崇禎九年。七月十五日。忽示微疾。時值新秋。謂弟
子曰。今日晴朗。吾欲遠去。弟子曰。師方病。欲何往。師
曰。汝謂吾病耶。扶杖出𥨊室。盥沐趺坐。集眾囑付後
事。適有蔡居士至。師撫掌笑曰。居士證明。餘不及待
也。弟子請留偈。師走筆書曰。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
掘地討青天。而今好個真消息。夜半鐘聲到客船。書
畢。顧視左右。投筆而逝。


祖香



明祖香。江西新喻人。于山東龍潭寺。精修淨業。有居
士王傑者。築菴延之。未幾語傑云。某日當歸家。眾苦
留。香云。歸安養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舉龕入山。
化火自焚。


具宗



大清釋具宗。無錫人。講天台止觀。及念佛三昧。誨人
不倦。 順治己亥間。示疾。約時沐浴。但著一履。密表
隻履歸西之意。誦彌陀經畢。念阿彌陀佛十聲。舉筆
書大字云。廓落靈虗。無往來處。擲筆而去。趺坐三日。
顏色不變。感不信向者。回心奉佛。


新𠁼



大清新𠁼。諱大真。童身出家武林蓮居菴。受紹覺師
之法。行般舟三昧。終時諸弟子夜同夢見。滿空天神
執持香華。唱云。迎新𠁼大師。生西方也。及旦弟子聚
[002-0172a]
而候之。師身康念佛。相見如常。過三日午時。忽坐化。


林谷



大清林谷。紹興人。住羅山之西南。破衲蔴鞋。唯勸人
念佛為要。至終時。見白雲立佛來迎而化。土人改其
菴。曰白雲。


道樞



大清道樞。仁和人。每講經。以天台宗旨為大綱。勸人
以念佛工夫為前矛。平居勇猛念佛。不勤世緣。 順
治乙未年。夢偕神僧。登玉屏峯頂。丙申六月。微疾。二
十六日。蚤語眾曰。吾夜夢。神僧來迓。豈即昔之登玉
屏峯者耶。至戌時。忽見幡葢盈空。蓮華布地。即趺坐
合掌。朗誦法華經題七徧。念彌陀佛號百餘聲。安詳
而逝。顏色不變。龕几間馥馥。若有異香。


萬緣



大清萬緣。俗姓喬。長興人。為人愚鈍。平日詈之弗嗔。
譽之弗喜。專持彌陀佛號數十年。 康熙二年六月。
無疾。忽自縛草龕。有殷任之者。素與師善。謂曰。師既
縛龕。我往蘇賣茶。歸當為置褥。師曰。承汝盛心。恐不
及待。至九月初一日。微疾。但飲白水。初六日午時。自
入草龕。趺坐而逝。先年往生喬忠我。即其族也。


本冲



大清杭郡張家寺禪師。本冲。素專法席。開道羣蒙。


康熙十一年九月。示疾。旋回首。有頃復甦。謂大眾曰。
我平日缺念佛功夫。今去無坐位。汝等當助我念佛。
[002-0172b]
眾為合掌稱念。逾時而逝。觀此則知念佛法門超凡
入聖。利益非常。斷斷不可須臾緩矣。寶蓮道人特錄。
以垂確證。後學切當猛然篤信。真實禮誦。毋視念佛
為等閒。


王臣往生類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萬機之暇。雅好佛法。甞謂侍臣曰。朕為國
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淨土可以棲神。朕當
發願。求生彼國。于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
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臨崩容色愉悅。化佛
來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惟妻不修。有女。十四
死。七日更生。啟母云。兒見西方。七寶池上。父兄三人
已有蓮華。沒當生彼。母獨無是。以暫歸相告。幸母留
意。母感女言。頓發信心。念佛不倦。後命終。亦生安養
云。


劉遺民參軍



晉劉程之。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聞。自負其才。不侶
流俗。初為府參軍。即隱去。謝安劉裕交薦不就。旌其
號。曰遺民。入廬山。依遠公。共修淨土。專坐禪。作觀想
法。方半歲。即于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山十
五年。又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玉毫光照。垂手下接。
以臨其室。遺民慰幸悲泣。自陳曰。安得如來為我摩
[002-0172c]
頂。以衣覆我。佛乃為摩其頂。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又
見。身入七寶大池蓮華。青白相間。其水湛湛如無邊
岸。中有一人。項有圓光。胸有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
水。汝可飲之。遺民飲水。甘美盈口。及寤猶覺異香發
于毛孔。乃告眾曰。吾淨土之緣至矣。廬阜諸僧皆來
會。遺民對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
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阿彌陀
佛。及法華會中佛菩薩眾。以至十方佛菩薩眾。願令
一切有情。俱生淨土。祝畢。與眾話別。面西端坐。斂手
氣絕。年五十九。時義熙六年也。


張抗學士



晉張抗。積善。向佛誓課大悲心陀羅尼十萬徧。願生
西方。年六十餘寢疾。一心念佛。謂家人云。西方淨土
只在堂屋西間之內。阿彌陀佛坐蓮華上。翁兒在蓮
華池金沙地上。禮佛嬉戲。言訖。良久念佛而逝。翁兒
乃孫子名。方三歲而亡矣。


馬子雲縣尉



唐馬子雲。舉孝廉。為涇邑尉。押租赴京。遭風舟溺。被
繫。乃專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隱居。一日謂
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方業成。行且往生安養。
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異香滿戶。喜曰。佛來迎我。
言已而逝。


白居易少傅



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捨宅為香山寺。號香
[002-0173a]
山居士。晚歲患風痺。出俸錢三萬。繪西方極樂世界
一部。依正莊嚴。悉按無量壽經。靡不曲盡。頂禮發願。
以偈贊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
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又前答李觀察詩云。
近有人從海上回。海山深處見樓臺。中有仙童開一
室。皆言此待樂天來。吾學空門不學仙。恐君此語是
虗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此詩乃中年所作
樂天一生精究內典。勤修上乘。一心超脫輪𢌞。往生淨土。彼時李師稷觀察浙東。有一商客。在李所治明
州。同眾下海。遭風飄蕩。到一大山。瑞雲奇花。白[鴳-女+隹]異樹。盡非人間所見。山側有人迎。問道。是何等人。來得
到此。商客具言。隨風飄到。岸上人道。既到此地。且繫定了船上岸。來見天師。同舟人胆小。不敢上去。只有
這個商客。跟將上去。岸上人領到一所在。儼似大寺觀一般。商客隨了。這人依路而進。見一道士。鬚眉皆
白。兩旁侍衛數十人。坐大殿上。對商客道。你本中國人。與吾地有緣。方得到此。此山即塵世所傳蓬萊山
也。既到此地。可要各處看看去麼。商客口稱要看。道士即命左右。引他宮內遊觀。玉臺翠樹。光彩奪目。有
數十處院宇。多有名號。只有一院。關鎻得緊。在門縫裡。窺進去。只見滿庭都是奇花。堂中設一虛座。座中
有裀褥。階下香烟瀰漫撲鼻。商客問道。此是何處。却如此空鎻着。那人答道。此乃是白樂天前生所住之
院。樂天今在中國未來。故關閉在此。商客胸中原曉得白樂天。是白侍郎之號。便把這些去處光景。一一
記着。別了那人。走下船來。隨風使帆。不及十日。已到越中海岸。商客將所看之景。備細來稟。知李觀察。李
公盡錄其所言。書報白公。白公看罷。笑道。我修淨業多年。西方是我世界。豈復往海外山中。去做神仙耶。
故將此兩首絕句。回答李公。以示專修禪門㨗徑。不復更思篷萊仙島。識者咸謂。白公脫屣烟埃。投棄軒
冕。一種非凡氣骨。想來定是謫仙。但今生更加精進。一心信向西方。直當超脫玄門。徑徃極樂世界。所不
待言矣。附記于此。以為白公宿根之證云


江公望司諫



宋江公望。釣臺人。官諫議。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
方便文。以勸道俗。有子早亡。託夢云。大人修道。功業
[002-0173b]
已成。冥府有金字額。題云。嚴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責。
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無愛染。動靜不違佛法。語默
時契宗風。名已脫乎閻浮。身必歸于淨土。宣和末。知
廣德軍。一旦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
營淨室。設佛像。嘗人室禮誦。舍利從空而下。平時以
淨業。普勸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遊淨土。見繁
在焉。後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張廸助教



宋張廸。錢塘人。官助教。從圓淨律師。受菩薩戒。咨問
淨業法門。篤志修持。誓生安養。每念佛時。揚聲勇猛。
至失音猶不已。一日謂圓淨曰。定中見白色頻伽鳥
飛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參軍。問無為子楊公曰。經中
教人求生淨土。而祖師云。心是淨土。不必更求。如何。
楊公答曰。試自忖量。若在佛境。則無淨無穢。何用求
生。若未出眾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穢土而求生
淨土乎。司士感悟。欣躍而去。後二年。楊公守丹陽。忽
夢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來致謝。數日而訃
至。言司士七日前預知時至。與宗黨言別而化。正感
夢時也。


李秉中官


[002-0173c]


宋李秉。紹興中官也。領御藥院。初學禪于淨慈輝公。
有省。晚閱龍舒淨土文。遂日課佛號。與閣長元美殿
長林師文等數十人。結淨會于傳法寺。忽有疾。夢阿
彌陀佛。以金圓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見金光滿房。乃
囑別親屬。端坐結印而終。


胡闉宣義



宋胡闉。官宣義。平日雖信佛乘。而未諳淨土。年八十
四疾革。其子迎清照律師。乞垂示誨。照謂闉曰。公知
安身立命處否。闉曰。心淨則佛土淨。照曰。公自度平
昔時中有雜念染污否。闉曰。既處世間。寧無雜念。照
曰。如是則安得心淨土淨。闉曰。一稱佛名。云何能滅
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彌陀佛以弘誓願。塵劫
修行。威德廣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議。是以一稱其名。
滅無量罪。猶如赫日消于霜雪。復何疑哉。闉遂省悟。
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復至。闉曰。師來何暮。二大士
降臨已久。照于是率眾。厲聲念佛。闉乃合掌而逝。


文彥愽潞公



宋文潞公。諱彥愽。平生慕道甚力。專念阿彌陀佛。期
生淨土。晨香夜坐。未甞少廢。每發願曰。願我甞精進。
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每見一切人。
則勸以念佛。于京師與淨嚴法師。集十萬人。為淨土
會。如如居士有頌贊曰。知公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
十萬緣。不為一身作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臨終安
然。念佛而化。
[002-0174a]


馬圩侍郎



宋馬圩。厥祖忠肅公。守杭日。慈雲懺主教令念佛。舉
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寧小疾。易衣坐逝。
有氣如青葢。出戶騰空而去。家人皆夢。圩往生上品。


鍾離少師



宋鍾離瑾。提刑浙西日。遇慈雲懺主。遂篤信淨土。後
知開封。出則盡瘁國事。入則不寐念佛。年夜促家人。
起索浴更衣坐逝。舉家見瑾乘青蓮。仙樂迎引西去。


閻[邱-丘+看-目]榮承務



宋閻[邱-丘+看-目]榮。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呪念佛。將終。家人
夢。佛放光迎榮。及曉。榮西向趺坐。忽起行數步。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結社西湖。不問賢愚貴賤僧俗。但願
往生者。普請入社。有勸修文。行世。後無疾。西向坐化。


鍾離景融大夫



宋鍾離景融。官朝請大夫。常誦觀經。念佛不輟。掛冠。
結茅儀真東園側。甞曰。不識彌陀彌陀。更在西方外。
識得彌陀。彌陀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應。誦普賢
行願品。炷香敬聽。兩手作印而化。


錢象祖郡守



宋錢象祖。號止菴。守金陵日。以淨土真修為念。常于
鄉州。建接待十處。皆以淨土極樂等名之。創止菴高
僧寮。為延僧談道之所。自左相辭歸。益進淨業。嘉定
四年二月。微疾。書偈曰。菡萏香從佛國來。琉璃地上
[002-0174b]
絕纖埃。我心清淨超于彼。今日遙知一朵開。後三日。
僧有問疾者。公曰。我不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為人。
惟求生淨土耳。言訖。跏趺而逝。後有人夢空中云。錢
丞相已生西方蓮宮。為慈濟菩薩。


梅汝能縣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縣令。有志淨業。忽夢。僧授紙
百幅。鑿破為二八字。以問東靈照師。曰二八十六也。
豈十六觀經之謂乎。適一僧以經與之。忽不見。由是
誦經念佛。自名為往生。以見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
彌陀像。乃施錢百萬。為之粧飾。殿前池中忽湧一雙
頭白蓮。其華百葉。當年冬。無疾而終。


昝定國學諭



宋昝定國。號省齋。為州學諭。常念佛。讀淨土諸經。每
月三八。集僧俗。諷經念佛。嘉定四年。夢青衣童告曰。
佛令召君。三日當生彼國。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馮濟川諫議



宋馮檝。號濟川。遂寧人。由太學登第。初訪道禪林。晚
年專崇淨業。作西方文彌陀懺儀。後以給事中。出帥
瀘南。率道俗作繫念會。及知邛州。于後廳設高座。望
闕肅拜。著僧衣登座。謝官吏。橫拄杖。按膝而化。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東都人。官禮部侍郎。慈仁愛物。深契
禪宗。又悟淨土法門之勝。著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
平生精勤念佛。數珠未甞去手。行住坐臥。悉以西方
[002-0174c]
淨觀。為佛事。有僧神遊淨土。見古與葛繁同在焉。往
生有明騐矣。


蘇軾學士



宋蘇軾。號東坡。官翰林學士。南遷日。𦘕彌陀像一軸。
行且佩帶。人問之。答曰。此軾生西方公據也。母夫人
程氏歿。以簪珥遺貲。命工胡錫。繪彌陀像。以薦往生。
因獻頌曰。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
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
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
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橐。雖有大聖智。亦
不能分別。願我先父母。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
人無量壽。無性亦無來。


張無盡丞相



宋張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發。留神內典。號無盡居
士。甞著發願文云。思此世界。五濁亂心。無正觀力。無
了因力。自性惟心。不能悟達。謹遵釋迦世尊金口之
教。專念阿彌陀佛。求彼世尊願力攝受。待報滿時。往
生極樂。如順水乘舟。不勞自力而至矣。


韋文晉觀察



宋韋文晉。立行孤潔。建淨業道場。普度含識。六月某
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異香內外皆聞。


賈純仁郡倅



宋賈純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潛心淨業。長齋念佛。因
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頂上白光圓相。異香滿室。經宿
[002-0175a]
不散。


吳信叟進士



宋吳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後。預作一棺。夜臥其中。令
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
西方淨土有蓮胎。及早回頭歸去來。自亦從而和之。
緣熟時無疾而化。


張掄都憲



宋張掄。官兩浙都總官。期生淨土。刻勵念佛。闔門長
幻。靡不從化。鑿池栽蓮。日率妻子。課佛萬徧。孝宗皇
帝親書蓮社二字賜焉。


朱綱少府



明朱綱。京都人。業儒。中鄉舉。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職
官二府。致任。專修淨土。日課佛三萬。十五年無少怠
倦。臨終坐榻上。兩手擎珠。念佛不輟。異香滿室。乃云
佛來也。連聲稱念而逝。


戴百戶



明戴百戶。前衛世襲也。與陶百戶。共辦事。巡撫標下。
時錢塘江有殺人巨盜。號滿江紅者。黨勢熾盛。官吏
不敢捕。巡撫潛召二人。手給一牌。諭曰。我有機密事。
著汝二人去幹。如不能辦。當携棺來見。語畢即退。入
內衙。二人展牌視之。乃捕滿江紅也。相對無䇿。𢬵身
入賊巢。多方誘致。即正典刑。滿江紅臨刑。痛恨二人。
誓必索命。二人懼。棄職持齋。誦經念佛。多行善事。以
解此冤結。二人雖異地而修。然同時回首。戴百戶豫
[002-0175b]
別親屬。至期坐脫。良久又醒。謂親屬曰。陶兄臨時念
差錯走路頭。故我來與汝等說知。明日我當去。次早
復坐脫。鼻垂玉柱。異香滿室不散。


金光前代子



大清金光前。正黃旗代子。起身戎伍。目不識字。然見
有義之事。則必銳意為之。其妻龔氏。傳是廬州孝廉
之女。痛遭離亂。皈心西方。且粗知書史。凡遇梵典。晨
夕持誦。光前為之感動。而篤信焉 順治癸巳冬。奉
討不庭。相擕入閩。道出武林。聞具德和尚說法靈隱。
同往參問。親承開示。自此潛心念佛。愈切愈堅。辛丑
夏。還京。駐節錢塘江干。金忽示疾。龔為延醫。光前止
之曰。我昔與汝。親叩靈隱。今正欲于此作轉身之活
計。求和尚一證明耳。何以藥為。龔大笑曰。不意光前
亦得到此田地。遂徙帳入崇聖菴。葢欲夫死得其所
也。菴居旬日。龔造二棺。謂人曰。妾與金公偕行矣。顧
無人為公畢後事耳。事畢。我當往矣。光前聞之。即怡
然長逝。龔乃作書致靈隱。求為兩人秉炬。併囑飯僧
修懺等事。至七日畢。屏絕飲食。晝夜不臥。一心念佛。
女伴多來勸止。堅持勿聽。又七日晡時。視日蚤暮。覺
身稍倦。倚棺而盹。少頃醒曰。時至矣。端然趨寂。顏色
如生。其鋒之勇捷。即龐氏女。亦不是過。圭峰禪師云。
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
轉。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其光前夫
婦之謂乎。靈隱和尚為光前舉火云。人于生死顛危。
[002-0175c]
公于生死自在。只者自在底。便是成佛作祖[打-丁+霸-雨+西]柄。舉
世間人。瞻之仰之。千載之後。留于崇聖菴。作一段佳
話。又為龔氏舉火云。世被情愛牽連。爾唯生死獨斷。
棄此身如脫敝屣。訂歸期如書契券。善女子是真精
進。真法供養。亦是靈山會上。第一種大行大願。


蓮池大師曰。聞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過人者。多自
僧中來。然迷而不返者十九。不昧宿因者十一。其故
何也。五濁惡世。多諸退緣。賢者所難免也。故戒禪師
後身為東坡。青禪師後身為曾魯公。喆禪師後身躭
富貴。多憂苦。東坡最為親近法門。而曾公已不之及
彼。喆老之後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識。所以勸人
捨五濁而求淨土也。然則劉遺民而下。諸君子所得。
不既多乎。


處士往生類



張野茂才



晉張野。居潯陽。兼通華梵。尤善屬文。舉茂才屢徵散
騎常侍。俱不就。入廬山蓮社。修淨業。義熈十四年。與
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


闕公則



晉闕公則。遠公白蓮社中人。已亡。友人于東京白馬
寺。為作忌祭。忽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聲云。我是
闕公則。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達矣。故來相報。言
訖。不見。


張銓


[002-0176a]


晉張銓。野之族子也。高逸好學。耕鋤間。帶經不釋。屢
徵弗就。庾悅以其貧。舉為潯陽令。笑曰。古人以容膝
為安。屈志就祿。奚榮之有。乃入廬山。依遠公蓮社。研
窮內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無疾。西向念佛。安坐
而卒。


周續之



宋周續之。鴈門人。十二通五經五緯。號十經童子。養
心閒居。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廬山遠法師。預蓮社。文
帝踐祚。召對辨柝。帝大悅。或問。身為處士。時踐王庭。
可乎。答曰。心馳魏闕者。以江湖為桎梏。情致兩亡者。
市朝亦岩穴耳。時稱通隱先生。後居鍾山。專心念佛。
愈老愈篤。一日向空云。佛來迎我。合掌而逝。


庾銑



梁庾銑。新野人。武帝召為黃門侍郎。不赴。六時念佛。
一夕見道人。自稱願公。呼銑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
後四年。願復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生安養。


高浩象



梁高浩象。東平人。杜門靜坐。專誦無量壽經。嘗在觀
中。覺自身泛紅蓮于池面。初未見佛。乃即華上傾心
禮佛。遙想金容。光輝遠映。一夕見眾菩薩來迎。即時
化去。


宋滿



隋宋滿。常州人。計荳念佛。積三十石。開皇八年九月。
飯僧畢。坐逝。人見天華異香滿。乘空西去。
[002-0176b]


鄭牧卿



唐鄭牧卿。滎陽人。舉家念佛。開元中。病篤。有勸進魚
肉者。確乎不許。手執香爐。願求往生。忽異香充蔚。奄
然而逝。舅尚書蘇頲夢。寶池蓮開。牧卿坐其上。


張元祥



唐張元祥。居常念佛不輟。一日促家人云。西方聖人
待我齋畢同往。齋事訖。焚香跏趺。面西而化。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潤州觀音寺。誦彌陀經。念佛。忽小疾。夜
聞空中香氣樂音。似有人言。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
當行矣。念佛而化。異香數日不散。同寺元子平。後亦
聞空中音樂。即西向坐化。


李知遙



唐李知遙。長安人。善淨土教。五會念佛。為眾師範。後
因疾。忽云。佛來迎我。洗潄更衣。索香爐出堂頂禮。乃
聞空中說偈云。報汝李知遙。功成果自招。引君生淨
土。將爾上金橋。就牀端坐而化。眾聞異香。


汾陽老人



唐汾陽老人。于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晝夜念佛。貞
觀五年。命終時。大光徧照。面西而逝。人見乘蓮臺云。


房翥



唐房翥。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王曰。據案薄。君曾勸
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君承此福。亦合生淨土。翥曰。
先許金剛經萬卷。巡禮五臺。未欲往生。王曰。巡禮誦
[002-0176c]
經。固為好事。不如早生淨土。王知志不可奪。放還。以
此知勸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動幽冥也。


孫良



宋孫良。錢塘人。隱居閱大藏。尤得華嚴之旨。依大智
律師。受菩薩戒。日誦佛萬聲。二十年不輟。忽日命家
人。請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餉。望空合掌
云。佛及菩薩。已荷降臨。退坐而化。


王闐



宋王闐。四明人。號無功叟。凡禪林宗旨。天台教門。無
不洞達。著淨土自信錄。晚年專心念佛。西向坐化。異
香芬郁。焚龕時。獲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范儼



宋范儼。仁和人。絕心世務。其子不能治家。儼不之顧。
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誦法華。念阿彌陀佛。專心不
懈。忽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報儼云。明
日卯時當行。越一夕。佛菩薩來迎。就座合掌而逝。


陸沅道



宋陸沅道。號省菴居士。住明之橫溪。晨起焚香趺坐。
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福不
禳災。世緣斷處從他斷。劫火光中舞一迴。然後念誦。
不緩不急。聲如貫珠。每日法華一徧。彌陀萬聲。一意
西馳。年八十五。四月六日。沐浴整衣而逝。洎殮。忽聞
蓮華馥郁之氣。皆不知來處。近挹之。葢出自口中也。


孫忠


[002-0177a]


宋孫十二郎。名忠。四明人。早慕西方。于郡城東。築菴
念佛。後因病請僧百人繫念。忽仰空合掌。手結雙印。
怡然而化。闔城聞天樂異香。漸向西沒。二子相繼念
佛亦坐化。


沈銓



宋沈銓。家錢塘。同妻施氏專心淨土。平時諸善。悉用
回向。後及妻前後命終。皆感化佛持錫。接引而去。


唐世良



宋唐世良。會稽人。持戒念佛。年老疾病。猶不就枕。誦
彌陀經十萬過。謂家人云。佛來接我。言訖作禮。即便
坐逝。利行人。時在道味山。夜夢。西方異光。旛華天樂。
空中聲云。唐世良已歸淨土。


計公



宋計公。四明桃源鐵工也。年七十。兩目喪明。里中昝
學諭。以擘窠圖印施。勸人念佛。計公初授一圖。念滿
三十六萬聲。念至四圖。兩目瞭然。如是三載。念滿十
七圖。一日念佛。忽氣絕。半日復蘇曰。佛令分六圖。與
昝學諭。是勸導之首。分一圖與李二公。是俵圖之人。
囑其子。往謝之。言訖。沐浴向西而化。


沈三郎



宋沈三郎。晚歲回心念佛。因病請僧。念彌陀經。易衣
而終。縮膝欲起。二子局于名教。以易龕為難。曳其脛
直之。將入殮。忽舉首出衣被。矍然而坐。舉家大驚。二
子急前扶衛。乃以肘節捶之。子曰。助父坐脫耳。竟坐
[002-0177b]
逝。茶毗。有白[鴳-女+隹]二十九隻。飛鳴雲表。久之西去。


陸俊



宋陸俊。錢塘人。少事公門。久之棄去。以淨土為業。每
對佛懺悔。垂淚交[厂-一*臣*頁]。道友相見。說淨土因緣。纔十餘
句。便悲咽感嘆。臨終請圓淨律師。開示西方。諷觀經
至上品。淨曰。可以行矣。俊曰。眾聖未齊。姑待之。少頃
忽起。就竹牀。面西端坐而逝。


徐六公



宋徐六公者。嘉興人。務農為業。夫婦蔬食。精勤念佛
四十年。預作一龕。臨終易布衣草履。入龕端坐。頃之
曰。佛來迎我。即化去。


黃打鐵



宋黃公。潭州人。本軍伍。以打鐵為生。每鉗鎚時。念佛
不輟口。一日無疾。託鄰人為寫頌云。叮叮噹噹。久鍊
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即化去。其頌盛傳湖南。人
多念佛。


何曇迹



元何曇迹。年十八。持菩薩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
誦。人云太早。答云。見佛金相。旛華來迎。遂脫去。


吳子章



元吳子章。蘇州人。世業醫。與兄子才。同參雲屋和尚。
精勤念佛。合門奉法。至正間。無疾。合掌稱佛名。化去。


華居士



明華居士。江干人。醇朴無偽。與人不欵曲。中年屬業
[002-0177c]
諸子。獨處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後
將卒。自知時至。更衣正寢。手整冠。端坐別眾而逝。其
子先已作棺。于是易龕。如沙門故事。舉龕之日。觀者
如堵。遠近嚮慕焉。


蓮華太公



明蓮華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惟晝夜念佛不絕。命
終之後。棺上忽生蓮華一枝。親里驚嘆。因號蓮華太
公云。


顧居士



明顧源。金陵人。自號寶幢居士。幼能詩。善草書。中年
一志淨業。後微疾。集僧俗道友。十念阿彌陀佛。唱和
相續。語人云。我決定往生矣。人問何故。曰我見阿彌
陀佛。身滿虗空。世界金色。佛以袈裟覆我。我身已坐
蓮華中。時一眾聞蓮華香。諸子悲戀不已。居士曰。汝
謂我往何處。何處即此處。此處若明。何處不了。乃屏
人曰。毋多言亂我心。空中諸佛迎我。三鼓行矣。至期
怡然。含笑而逝。


郭大林



明郭大林。湯陰人。平生端潔雅素。出世為懷。遇僧教
以念佛。遂一心淨土。年七十六。一日無疾。與子別云。
明午當去。至時坐脫。


糖擔老人



明糖擔老人。住杭城艮山門內。平時賣糖為生。口中
念佛不絕。忽一日挑糖擔出。見人便曰。汝及早喫我
[002-0178a]
糖。我將歸去也。更至數相識家。約曰。煩儞明日來。幇
我擡棺。我要歸去。識者訝之。且信且疑。次早謂其妻
曰。可備酒食。以待來人。餉時識者皆至。老人引令擡
棺。到家沐浴。更衣拱手。語眾曰。我當自寢于棺。不勞
汝等。將身坐棺中。怡然就寢。遂長往矣。眾咸驚異。


劉通志



明劉通志。京都人。精懇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
鄰人李白齋先卒。通氣絕。自旦至午。復甦謂家人曰。
適見一舟。云往淨土。乘舟三十六人。白齋與焉。我亦
一數。但衣未鮮潔。又忘帶念珠。命我易衣取珠。舟艤
相待。家人急為易衣。珠掛其項。須臾而逝。


唐體如文學



明唐廷任。浙之蘭溪人。號體如居士。孝友醇慤。出自
天性。少遊黌校。有聲。已而覺世無常。傾心至道。參雲
棲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唯篤志
以西方為歸。萬曆癸卯。值耳順。仲冬之旦。忽謂諸子
曰。新春十有一日。吾行矣。數日前。禮誦如平時。至期。
盥潄整衣端坐。手結印。口稱佛名。含笑而逝。如入禪
定。


楊嘉褘文學



明楊嘉褘。字[邱-丘+看-目]華。泰和人。世家子也。年十三持不殺
戒。蚤虱無所傷。二十三肄業南雍。俄疾作。以萬曆乙
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夢遊地獄。見地藏大士于
冥陽殿。覺而放諸生命。延僧誦經念佛。謂人曰。吾將
[002-0178b]
逝矣。青蓮華現吾前。得非淨土境乎。遂晝夜念佛不
輟。命息燭曰。汝輩假燭為明。吾不須燭。常在光明中
耳。問何所見。曰蓮開四色。問見彌陀否。曰見彌陀現
千丈身。問觀音。曰身與彌陀等。問勢至。曰不見也。言
訖。忽躍起拈香。連聲語曰。彌陀經功德。不可說不可
說不可說。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


郝熈載文學



明郝熈載。錢塘人。法名廣定。生平忠信不欺。以德行
稱于黌校。晚歸佛禪誦。夙夜匪懈。萬曆辛亥。春二月。
得疾。每睡覺云。吾夢于山中求見佛。佛未見。見百鳥
叢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食時。忽舉首視窓外。謂其
子世翰曰。今日別是一乾坤矣。顧家人為置銀錢。俄
而曰。吾向恐見官備用。今無用此。三鼓云。有二童子
來迎。佛坐蓮華臺。現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戈廣泰



明戈以安。法名廣泰。錢塘人。性至孝。素積善行。而深
自韜晦。不求人知。晚歲精誠奉佛。與靈芝僧玄素。結
春秋二社。念佛。誦華嚴五經。忽謂人曰。吾大限將至。
當為西歸資粮。遂自室課誦。昕夕不輟。預定歸期于
臘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環視悲哽。居士笑曰。生
必有滅。奚悲為。吾方凝神淨域。面覲彌陀。若等慎勿
以情愛亂我正念。諄諄惟囑。玄素助念。無間雜語。至
期。寂然而逝。


孫大玗


[002-0178c]


明孫叔子。法名大玗。自幼警敏端確。年十二。隨父鏡
吾居士。奉四十八願彌陀像。入雲棲。因受五戒。歸而
斷葷血。息交游。罷呫嗶。矢志念佛。誓取金臺。而勤苦
不惜身命。俄而見兩比丘持蓮華。以一心淨土印可。
復見化人。誦金剛經一晝夜。乃矍然起坐曰。彌陀觀
音皆來迎我。結金剛拳印。大呼阿彌陀佛數聲。泊然
而寂。時萬曆辛亥。十一月十一日也。


俞羨陽文學



明俞羨陽。名汝廉。少補仁和弟子員。力學有聲。萬曆
間。應試房考。欲薦榜首主。考稍抑置。固爭不得。寧待
來科。遂下第。是年三十一歲。隨喪父日。從高僧游。泣
血寫經。以報親恩。因沉心釋典。長齋奉佛。修淨土教。
晨昏念佛不輟。晚年常拄杖持筐飯。賑濟蟲鳥。遇僧
至典衣齋之。天啟癸亥。正月朔。親友來賀節者。即語
之曰。予今上元日永別矣。初六日寫遺像。越二日備
棺衾諸斂具。至十五日寅時。呼兒媳。至榻前曰。神僧
來迎。辰初予去。自起沐浴。整衣冠畢。登榻跏趺而逝。
時年七十有二。後其孫灝。于 順治辛卯。中經魁旋
登甲第。亦不虗羨陽所學云。


韓承山



大清韓承山。平湖縣褚湖涇人也。為人誠朴。力務農
桑。積累家業。田園約千餘金。居恒惟持齋念佛而已。
年八十一。 康熈元年。四月之夕。忽謂其子曰。明日
汝可徧請親族來家。我欲與之話別。子依命請至。設
[002-0179a]
席相待。對眾言曰。我止有七日住世。特與汝等作別。
當盡歡而散。至期沐浴。更衣端坐。子女親屬。悉令環
坐念佛。自亦念佛。良久不動。近視之。已委蛻矣。


喬忠我



大清喬忠我。長興西門湖墊渡人。鬻竹器為生。兩手
削竹。口中念佛不輟。禮拜烏瞻普聞和尚。每瞻山結
制時。亦入禪堂坐七。 康熈元年。三日前。預告親朋
子女曰。我將歸去。至十月朔。更衣向西。正坐念佛。來
探視者。俱令念佛相助。對同道師僧曰。而今一別。當
于蓮華池中相會也。言訖悠然而逝。瞻山和尚予所
久交。其徒法慶古帆來棲。予以淨土相質。因為予言。
其所躬送者。以堅予信。予自五月發願虔修。至此纔
半載耳。乃平湖則有韓承山。長興則有喬忠我。兩人
異地同歸。一時並見斯亦奇矣。固知盡大地。是西方
盡眾生。是佛人自信不及耳。普願閱是書者。咸生信
樂。共赴蓮池。庶幾仰副阿彌陀佛之弘願云。


翟夢鯉



大清翟夢鯉。法名淨震。仁和臨江人。素行誠樸。篤信
淨土。十念無違。兼誦金剛。年踰古希。精神矍鑠 康
熈戊申。七月下浣。忽示微疾。至八月十三日。緇素親
友皆來探視。乃謂眾曰。感蒙垂顧。須念佛助我往生。
手自輪珠毫無倦意。頃云本欲即去。無奈錯過。明早
去罷。次日辰刻。眾又畢集。念佛而逝。


沈養素


[002-0179b]


大清沈養素。法名智恩。仁和臨江人。耑修淨業。寒暑
靡間。年登七十五六。涉險如夷。時稱佛號誦金剛。甞
展法華三十餘部 康熈戊申八月。偶抱小恙。遂自
言曰。我當追踪翟夢鯉也。因與子云。九月十五。我歸
去矣。子云。十五欠利。十六日好。高聲曰。寧可上前。莫
使退後。至十四日。念佛而逝。身有異香。數日不散。此
與翟君同里熏修。今乃前後接踵去留。自主若此。蓋
亦罕矣。普願覽者。感發而興起焉。


戴童子



大清童子。戴公烈。徽州休邑人。流寓塘棲鎮水北界。
生自儒門。週齡失母。為兒戲時。不踰禮法。年十二始
習舉子業。英英露頴。十三益聰敏。動止類成人。然賦
質清弱。因醫㿀疹。致傷胃氣。乃就醫吳門寓所。有蓮
池大師竹牕隨筆數種。每取其書。反覆細閱。若有會
心。七月初六日午刻。忽端坐。謂其祖曰。助我念佛。遂
朗稱佛號。其祖和之。始則聲高。漸至聲低。終乃無聲。
尚見唇動。頃之唇亦不動。兀然而化。時 康熙癸丑
歲也。此童殆宿具善根。臨終顯現。正念惺然。得未曾
有。四十八願有云。十方世界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
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彌陀經云。是
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信斯言也。此
童其流亞歟。故特錄之。以垂不朽。


予自六十初度。方始發願虔修。室人卓濟永步趨
予功。纔五年餘。臨終便爾洒然。復託夢生天業。已
[002-0179c]
附載卷終。用勸眾信矣。茲 康熙八年。歲次己酉
元旦。予佛前燈燭。四支俱結。異常巨華。其三華宛
如蓮臺。㝡後一華忽現佛像一尊。依山趺坐。面目
儼然。衣褶分明。適有親族。來賀歲者。悉令瞻禮。皆
嘆希有。此固佛祖顯靈。以堅予信。予自是益加精
進。謹告諸方善信。切宜懋勉。慎毋忽諸。寶蓮道人
特記。


尼眾往生類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禮念。先著淨衣。口含沉香。文帝后
甚重之。將終之日。眾忽聞沉香滿室。俄而光明如雲。
隱隱向西沒焉。


尼淨真



唐尼淨真。居長安積善寺。衲衣乞食。誦金剛經十萬
徧。篤志念佛。語弟子曰。五月內十度見佛。兩度見寶
蓮華上童子游戲。吾已得上品生。言訖跏趺而化。祥
光滿菴。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廬山念佛。虔願往生。忽聞空中音樂。謂
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見同志念佛精進者。皆有蓮
華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訖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錢塘人。專修淨業。甞夢佛光照身。及聞空
中善言開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時至。少頃聞奉念佛
[002-0180a]
聲甚厲。奔往視之。則合掌面西坐逝矣。異香滿室。樂
音西邁。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見佛菩薩來。光明照
寺。奄然而化。


尼無為



明蕭山來氏女。幼誓不嫁。蔬食念佛。年二十薙髮結
茆。專修淨業。三十游方參學。凡所歷處。有病苦者。隨
物取與煎湯。服之即愈。嘉靖間。宮中時疫。風聞于朝。
召赴有騐。賜無為心禪師之號。送歸故廬。將終日。有
神僧投宿。無為却之再三。神僧勸誡而進。權宿禪牀。
睡醒不見。知是神僧。便起坐偈云。六十四年活計。今
朝撒手歸西。得個菩提三昧。依然明月清風。即逝茶
毗。一團舍利。塔于冠山。


尼月朗



大清尼月朗。松江世族。吳氏女。父母欲為擇配。力阻
弗擇。年十七遇杭州尼千江化緣齋僧。懇求出家。次
年春。隨祖母諸眷屬。天竺進香。乘便。竟至千江庵。住
足。示無歸意。眷屬咸往勸之歸。決志不𠃔。眾知不可。


婦女往生類



文帝后



隋文帝后。獨孤氏。雖處王宮。深厭女質。常念阿彌陀
佛。以八月甲子命終。時永安宮北。種種音樂。自然震
響。異香滿室。從空而至。帝問闍提斯那。是何祥瑞。對
[002-0180b]
曰。淨土有佛。號阿彌陀。皇后業高。超登彼國。故現此
瑞耳。


姚婆



唐姚婆。上黨人。因范行婆勸。念阿彌陀佛。臨終見佛
菩薩來迎。告佛言。未與范行婆相別。請佛暫住。少時
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溫靜文妻



唐溫靜文妻。并州人。久患在牀。靜文勸以念佛。一年
不絕。遂見淨土。乃告靜文言。我已見佛。後月定去。又
以食獻父母云。今得隨佛往生。願父母及夫。專心念
佛。來西方相見。言訖而終。前三日見蓮華大如車輪。


荊王夫人



宋元祐間。荊王夫人。王氏。與婢妾精修淨業。唯一妾
懈怠。夫人斥之。妾悔悟。精進久之。謂他妾云。吾今夜
當生西方。是夜異香滿室。無疾而終。明日他妾告夫
人。昨夢化去者。託致起居云。[蒙-卄+並-前-刖-一]夫人訓誨。已獲往生。
感德無量。夫人云。使我亦夢。乃可信耳。其夜夫人夢
見。亡妾敘謝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但
從妾行。夫人隨之。見池塘廣大。紅白蓮華大小相間。
或榮或悴。種種不同。夫人問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
世間發念修西方人也。纔發一念。池內便生蓮華一
朵。若願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
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殞滅。次見一人坐蓮華
上。天衣飃揚。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云。何人也。
[002-0180c]
妾云。楊傑也。又見一人朝服坐于華上。妾云。此馬玗
也。夫人云。我當生何處。妾引行數里。遙望見一金壇
金碧照耀。妾云。此夫人化生處。乃上品上生也。夫人
既覺。訪問楊馬所在。則傑已亡。而玗無恙。是知精進
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神識已在淨土矣。後夫
人于生日。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子孫方具獻壽
之儀。已立化矣。


馮氏夫人



宋廣平郡夫人。馮氏。名法信。贈少師許珣之女。適承
宣使陳思恭。少多疾。往見慈受深禪師。教以持齋念
佛。精修淨業。夫人盡去葷血。衣埽塔服。專以西方為
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語
默動靜亦西方也。酌水獻華亦西方也。誦經行道亦
西方也。剎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為西方之津梁。十
年間無惰容。心安體健。一日忽書偈云。隨緣任業許
多年。枉作老牛為耕田。打疊身心早歸去。免教鼻孔
受人穿。族黨怪之。夫人云。支那緣盡。行即西歸。何怪
之有。乃臥疾。忽矍然而起云。吾神游淨土。面禮阿彌
陀佛。觀音左顧。勢至右盻。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
慶我來生其國。若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華嚴十六
觀經所說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聞妙香芬馥。三日
茶毗。舉屍如生。


觀音縣君



宋吳氏縣君。其夫都官員外郎呂宏。亦悟佛理。夫婦
[002-0181a]
各齋戒清修。吳氏有二侍女。亦絕葷血。勤力助為勝
業。其一頗好禪理。既病猶怡然。笑語而逝。如委蛻。然
其一奉戒克苦。或終月不食。但日飲吳氏所呪觀音
淨水一盞而已。忽見金蓮捧足者三。又數日見其膝。
又數日見其身。又數日見其面目。其中乃阿彌陀佛。
左右則觀音勢至也。又悉見其堂殿國界。皎如指掌。
曉然知其為淨土。問其詳。則云。彼皆清淨男子。經行
遊樂。無女人也。又問彼佛如何說法。云我得天眼。未
得天耳。故但見問答指顧。而不能聞所說也。如是者
三年。未甞一日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終。吳
氏事觀音有靈感。每于淨室。列置瓶缶數十。以水注
滿手。持楊柳誦呪。必見觀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
飲水輙愈。所呪水積歲不壞。大寒不凍。世號觀音縣
君。


陸氏宜人



宋宜人陸氏。錢塘人。朝請王璵妻也。甞誦法華。篤意
淨土禮懺。一會念佛萬聲。凡三十年。因微疾。忽聞天
鼓自鳴。人方驚異。即面西端坐。雙手結印而逝。


胡長婆



宋胡長婆。李氏。上虞人。夫喪後。日夜高聲念佛。及誦
彌陀經。凡十餘年。一日見有僧。覆以緋葢曰。汝十五
日子時往生。問師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會別諸
親。至期。有異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齒如白玉。
舌如紅蓮。睛如葡萄。皆精堅不壞。舍利不可數計。次
[002-0181b]
日焚處生一華。如白[璺-玉+卸-ㄗ]粟云。


龔氏



宋錢塘龔氏。晝夜念佛。誦彌陀經。後有疾。請亨律師
指示。陳說未終。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輟。一
夕夢龔氏告云。我已生淨土。汝七日當生。至期亦逝。


鄭氏



宋鄭氏。錢塘人。日課觀音經。念佛不輟。後病中索浴。
浴畢。西向坐。問家人云。聞磬聲乎。淨土諸聖且至。已
而合掌喜躍曰。佛菩薩來。觀音手執金臺。如來接我
登座。遂奄然而化。


黃氏



宋黃氏。四明人。早喪夫。因歸父舍。精修淨業。臨終見
佛來迎。結印徐行。儼然立化。家人篩[厂@火]于地。以驗生
處。見蓮華一朵生[厂@火]中。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斷食四十日。唯飲水念
佛。夢三僧各執蓮華。謂曰。吾先為汝種此華。今當往
生。既寤。請僧助念。端坐而逝。


項氏



宋項氏。名妙智。鄞縣人。寡居二女。悉令為尼。精勤念
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脫。錯與作棺。女曰。佛用金棺。無
嫌也。母喜。俄而異香滿室。西向結印。微笑而逝。


裴氏女



宋汾陽裴氏女。專志念佛。報盡日。索火焚香言。佛以
[002-0181c]
蓮臺迎我。我當往生。已而天華飛墜。安坐而化。


沈氏



宋沈氏。慈谿人。自幼蔬食念佛。歸章氏。一心不變。施
米貸被。以濟饑凍。後微疾。念佛尤力。忽見佛菩薩諸
天聖眾。普現目前。燈光千點。纍纍然。狀若虹橋。即日
吉祥而逝。


樓氏



宋樓氏。慧靜。適寺簿周元卿。甞披玩傳燈。發明見地。
尤以淨業為真修。念佛不輟。晚年被疾。忽見蓮臺紫
色化佛無數。異香滿室。語家人亟令念佛。頃刻而化。


周氏



宋周氏。妙聰。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華臺往生之
瑞。篤志念佛。期生安養。病中請僧行懺。自見其身。着
新淨衣。在樓閣上。作禮念佛。謂家人曰。勤修淨業。西
方相待。右脅西向而逝。


秦氏



宋秦氏淨堅。家松江。厭惡女身。與夫各處。精持齋戒。
閱華嚴法華光明般若經。無虗日。晨昏修彌陀懺。禮
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終。


鍾婆



宋嘉禾鍾婆。誦彌陀經。念佛二十年。為常課。一日語
子曰。見大白蓮華無數眾聖在此端坐。聳身而化。


孫氏



宋錢塘孫氏女。常念佛持呪。因病請清照律師。至。謂
[002-0182a]
曰。久病厭世。願求往生。師為談淨土因緣。大喜。至夜
夢。師持藥一盞。服之。流汗身心。輕安三日。後語侍人
曰。迦葉尊者來此。好金蓮華座。即瞑目結印而化。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陽。兩目俱盲。遇沙門。勸令念佛。越三
年。雙目開明。後忽見佛菩薩幡葢來迎。即日命終。


黃婆



宋潮山黃婆。持金剛法華。專心念佛。忽患痢疾。但飲
水不食。鄰菴僧善修。夢婆來。謂曰。將往西方。越二日。
婆西向念佛。端坐而化。遠近皆見紅霞覆婆之屋。


崔婆



宋東平梁氏。乳媼崔婆。淄州人。平生茹素。極愚。不能
與同輩爭長短。主母晁夫人。留意禪學。崔朝夕在旁。
但誦阿彌陀佛。䖍誠不少輟。不持素珠。莫知其幾千
萬徧。年七十二得疾。不下床。然持念愈篤。忽若無事。
時倡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無條嶺下無坑。去時
不用着鞋襪。脚踏蓮華步步生。諷咏不絕口。人問何
人語。曰我所作。曰婆婆。何時可行。曰申時去。果以其
時去。用僧法焚之。舌獨不化。如蓮華然。


鄭氏



元鄭氏淨安。錢塘人。念佛日無虗度。得疾。聞空中聲
曰。汝行有期。母得自怠。又見佛身金色。即奮起面西
端坐。召其出家子義修。諷彌陀經。倐然而化。其女夢
母報曰。吾已得生淨土。可聞之諸修師云。
[002-0182b]


周婆



元鄞縣寶幢市周婆。精修淨土。遇歲首。持不語。晝夜
常坐。盡月而止。遇暑月則施茶湯。歷久不廢。一夕夢
大荷葉。徧覆一市。覺自身持數珠。行道葉上。既而微
疾。鄰人夜見。幢幡寶葢。來入其家。黎明婆已合掌念
佛逝矣。


薛氏



明薛氏。武塘世族女也。生時母夢。長庚入懷。後歸周
生子。五人而寡。秉節。目誓供觀音大士香煙。結蓮華。
人異之。專心淨業。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萬
曆丁亥五月。得疾。醫進乳粥。確乎不許。逐絕粒屏藥
石。至九月六日。延僧禮懺。且曰。四日足吾事畢矣。乃
西向對彌陀像。晝夜繫念。囑諸子翊贊。禁諸婦女母
入。是日索水灌手。誦甘露真言。着淨衣。戴誌公帽。長
跪佛前。念然香讚佛偈。唱三皈依。禮三拜。輪珠念佛
一百八徧。逮午趺坐。結印而化。神氣熈然。較生存倍。
更開朗一。時在側者。俱聞蓮華香滿室中。諸子奉命
入龕。觀者數千人。歡喜頂禮云。


于媼



明于媼。北京昌平州邵村民。于貴之母。久積念佛。一
日浣衣甚潔。謂其子曰。予將生淨土。子未信。至期。取
几置庭心。坐几上。脫去。異香天樂。鄉人皆聞。


張母



明張母。陶氏。為長水守。約居士繼室。居士奉佛。母化
[002-0182c]
之日。課誦無間居士出禮普陀。母謂二子曰。吾平日
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
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歸成殮。俄而棺上出青蓮
華五朵。居士大駭異。自愧恒常與俱。不知其道行如
此。遠近見聞。靡不嘆慕。


孫氏母



明中官孫名之母。一生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時
至。告其子。欲坐脫。子哀泣止之。不得。乃為作龕。至期
入龕。安坐化去。


徐氏



明陸母徐氏。嘉定人。孀居。刻志淨業。夫昔有千金。出
貸。焚劵。不取奩飾。罄以施人。恒于佛所。禮誦不輟。如
是者十載。一夕忽呼侍人曰。看東方光發否。我往生
時至矣。汝輩可助我。遂高聲念佛。合掌而逝。


朱氏



明陳母朱氏。吳郡嘉定人。濬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
素向三寶。年八十一。其子參雲棲歸導。以念佛往生。
遂篤志淨業。越二載。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
名者三。母云。有二青衣。在此時。病久孱困。忽躍起。竪
脊端坐。諸子勸其寢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臥
之尸。自轉西向。一時駭異。以為精誠所感致云。


徐氏



大清餘姚徐氏。司馬執䇿徐公姑也。適烏山胡振嶽。
貲產饒裕。舉四子。一女年四十餘。夫喪。遂託委家事。
[002-0183a]
深居閫內。未甞一入寺廟。亦不持長齋。惟每日晨興
盥潄。焚香至心。禮念阿彌陀佛千聲。如是者二十餘
載。一日無疾。忽謂家人曰。有金童玉女。多人執綵旗
寶葢。在此迎接。越三日。當與偕行。屆期黃昏時。呼家
人永訣云。頃即去矣。長幼環集。並無他誡。但囑云。人
當念佛。正身端坐而逝。


太君江孺人



大清杭郡太君孺人江氏。餘杭儒宗。訒公嚴先生繼
配。都諫灝亭公沆之生母也。太君產於望族。賦質賢
淑秉性仁慈。年十五適訒公孝以承先慈。以逮下積
德裕。後勤儉治家。凡五十餘年。初訒公皈依蓮池大
師。篤信淨土。太君方青年。即奉教虔修。每鷄鳴輙起。
長跪佛前。誦經持呪。念佛千聲。諸爇香炳燭盥飲之
役。悉不呼睡婢。或勸之母自苦曰。習勤固我素。況自
了身後事。乃以累若輩。豈學道人所宜 康熈戊申
二月示微。疾數日旋差至三月六日。晨起課誦。一如
平時。達旦仍𥨊疾。進藥弗飲。曰我無他病苦。但覺肢
體憊甚。當不復起。安睡移時。忽大聲曰。觀音菩薩來
矣。趣具湯淨體。巾拭畢。甫就枕。又毅然欲起坐。子婦
恐過勞。力止之。復臥片刻。瞑目而逝。殮時顏色紅潤
異常。手足綿軟。心頂猶熱。此足騐太君善根夙植。德
盛功深。致感菩薩親來接引。臨終正念惺然。其往生
安養。永享無窮之樂壽。所必然矣。至如子孫振振甲
第。聯翩躬膺榮寵。食報於塵世者。特其緒餘耳。
[002-0183b]


傅氏



大清塘棲鎮西小河。沈易生室傅氏。法名德蓮。素敦
信向。持齋念佛。沈以瞽目。賣卜所得餘貲。悉以飯僧。
四方瓢衲聞風雲集。接踵而至。傅氏不憚勤勞。䖍誠
齋供者。十有六載 康熙壬子七月。忽示疾。伏枕旬
餘。至閏七月初一子時。索湯沐浴更衣。謂親屬曰。我
有金童王女。來相接引。因命扶起。前行數步。端坐椅
上。合掌念佛。瞑目而逝。瞻山法慶和尚。為說偈曰。老
婆弘願自剛強。典座行堂一力當。大道本無男女相。
真心不落斷常光。生前夙植華開日。展臂高超往上
方。豈讓靈昭能撒手。蓮生火內更馨香。


此係予比隣。眾所共知。多年禪宿。回首洒然。不過如是。在俗女流。臨終之際。動止恬適。自然而然。豈易得
哉直令人敬羨不置寶蓮道人特記


補遺



鍾氏



明鍾氏。仁和張後溪繼室。年四十夫喪。遂持長齋。篤
信念佛者。四十餘載。居常每聞天樂鳴空。又夜常聞
戶外佛聲。浩浩啟視。杳無人跡。如是異徵。屢屢槩見
泰昌元年。臘月十六日臥病。二十四日絕食。止飲白
湯數日。至次年元旦。為家人言。見徧室蓮華。并有幡
葢。懸于床前。口中念佛不輟。戌時吉祥而逝。


惡人往生類



張善和



唐張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羣牛作人言。索命。善和
[002-0183c]
大恐。告妻云。急請僧。為我懺悔。僧至。諭之曰。十六觀
經說。若人臨終。地獄相現。至心十稱南謨阿彌陀佛。
即得往生淨土。善和云。便入地獄也。不暇取香爐。即
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乃
云。我見阿彌陀佛從西來。與我寶坐。言訖而逝。


張鍾馗



唐張鍾馗。殺雞為業。病革。見一緋衣人。驅羣雞來。呌
云[口*豕][口*豕]。四畔上[口*豕]。血流被面。受大痛苦。有僧為舖像
燒香。念阿彌陀佛。兼令鍾馗一心專念。頃之香氣滿
室。恬然而逝。


雄俊



唐雄俊。寓成都。膽勇過人。不守戒律。甞罷道從戎。尋
復為僧。因聞經言。一稱佛名。滅八十億刼生死重罪。
乃大喜曰。賴有此耳。自是雖為惡。而念佛不輟。丁未
二月暴亡。經宿忽甦言。至冥司。主者曰。誤追汝。然汝
念佛。本無深信。今還人世。宜倍精進。人以為地獄漏
網。既而入山。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緇輩咸集。
告曰。吾時至矣。爾輩還城。見吾親知。為吾語曰。俊以
[002-0184a]
念佛。得生淨土。母以為地獄漏網人也。語笑之間。端
坐而化。


惟恭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親狎非類。酒徒愽侶交
集于門。暇則念佛。寺僧靈巋者同惡相濟。里人為之
語曰。靈巋造惡。惟恭繼跡。地獄千重。莫厭雙入。恭聞
曰。我雖積業。罪無所逃。然賴淨土教主。憫我愆尤。[托-七+友]
我塗炭。豈復墮惡道耶。乾寧二年。病革。巋自外還。見
伶人數輩。少年麗服。問所從來。答曰。西來迎恭上人
耳。一人懷中出金瓶。瓶中蓮華。其合如拳。俄頃增長。
如盤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馳。而忽不見。巋至寺聞鐘
聲。恭已逝矣。


瑩珂



宋瑩珂。受業霅川瑤山。酒炙無所擇。忽自念。梵行虧
缺。恐從流轉。令同住取戒珠禪師所編往生傳讀之。
凡讀一傳。為一首肯。既而室中面西設禪椅。絕食念
佛。越三日。夢佛告曰。汝尚壽十年。且當自勉。珂白佛
言。設有百年。閻浮濁惡。易失正命。所願早生安養。奉
事眾聖。佛言。汝志如是。後三日當迎汝。至期。命眾誦
彌陀經。乃曰。佛及大眾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因感疾。謂同學道
寧曰。我今心。識散亂。何藥可治。寧教以隨息念佛。明
如所教。至七日力已困憊。寧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
[002-0184b]
忽見二菩薩。次復見佛。瞑目而逝。


吳瓊



宋吳瓊。臨安人。先為僧。退道返俗。前後兩娶。生二子。
屠沽之事。靡所不為。常庖厨殺雞鴨等。則持而唱云。
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連稱佛號。乃施刃。每切肉。
念佛不輟。後目上生瘤。如雞卵。遂大憂怖。搆草菴。分
散其妻子。念佛禮懺。晝夜如不及。紹興二十三年。告
人云。瓊來日戌時去也。人皆笑之。次晚以布衫換酒。
飲畢。書頌云。似酒皆空問甚。禪宗今日珍重。明月清
風端坐。合掌念佛。呌云佛來即化去。


金大公



宋金[奭-人+大]。會稽人。網魚為業。忽猛省持戒。精進日課。佛
號萬聲。久而弗替。後無疾。語家人云。阿彌陀佛與二
菩薩俱來迎我。我歸淨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
聞異香天樂。終日不散。


馮珉



宋上虞民馮珉。少事游獵。見巨蛇。持矟將往刺之。時
蛇在巖下。欲噬黃犢。珉推巖壓之至死。蛇屢為崇。珉
修懺念佛經年。蛇不能害。一日請同社淨侶。誦彌陀
經。合掌而化。


畜生往生類



龍子



菩薩處胎經云。有一龍子。謂金翅鳥曰。我自受龍身。
未曾殺生。觸嬈氷性。壽終之後。當生阿彌陀佛國。
[002-0184c]


鸚鵡



唐貞元中。河東裴氏。畜鸚鵡。常念佛。過午不食。臨終
十念。氣絕。火化之。得舍利十餘粒烱然耀目。僧慧觀
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異。成都尹韋臯為之記。有了
空相于無念留真骨于已斃之句云。


鴝鵒



宋黃巖正等寺觀公。畜鴝鵒。能言。常念佛不輟。一日
立化。穴土塟之俄。而舌端出紫蓮華一朵。靈芝律師
甞為之讚。有立亡籠閉渾閒事化紫蓮華也太奇之
句焉。




潭州人。養一鸜鵒。俗名八哥兒。見僧念佛。亦學念佛。
遂捨與僧。此僧常教念阿彌陀佛。後斃。僧為小棺埋
之。塚上生蓮華一朵。開棺看。其根自口中生。人為偈
云。有一飛禽號八哥。解隨僧口念彌陀。死埋平地蓮
華發。人不回心怎奈何。葢阿彌陀佛有誓願云。眾生
念我名號者。必生我國。凡言眾生者。上自天人。下至
微細蟲蟻之類。皆是以此觀之。則此八哥兒。必生極
樂世界。為上善人矣。人而不知。人而不修。可痛惜哉。
事在潭州城外。因此而名其城門。


靈犬



大清杭郡橫河橋東街普慈寺僧天一。畜一犬。每遇
蓮社眾信齊集。誦經念佛。犬即蹲伏。而靜聽者有年
矣 康熙五年。六月六日。俗例猫犬同俗狥例。浴此
[002-0185a]
犬于池。次早死于圊側。僧眾憐之。為說三皈依。持呪
焚埋。犬忽起立。聽法音竟。復合前爪而仆。如合掌然。
一眾驚嘆。犬既現此神異。則知平日蹲伏時。必竭誠
信向。口雖不能言。而心自默念。其往生安養。作上善
人無疑矣。犬尚有此顯應奇跡。人之䖍修淨土者。更
當何如耶。天一為之誦曰。荒荒古苑半。蘼蕪。幸有靈
尨義未辜。踏徧苔蘚迎善客。吠殘蘿月警頑夫。遺駭
自把真心顯。公案誰參佛性無。多載盡誠。緣忽謝茶
毗莫異。海山狐特錄之。以與鸚鵡鴝鵒。並垂不杇。然
二禽猶能出口。犬則惟是默持。實亘古希有之異云。


念佛現應



前文


龍舒云。極樂國土。雖去此百萬世界。論其迹則不
勝其遠。然佛之慧性。含虗空世界。故無所不在。是
以一切眾生。舉意動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懇切。
無不應驗。謹將傳記所載。耳目所經。現世感應者
錄之。


請佛形儀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以神力往安樂國。見阿彌
陀佛。陳云。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儀形。請垂降許。
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
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遂傳寫流布。


勝會書名



長蘆宗賾禪師。遵遠祖遺範。建蓮華勝會。普勸念佛。
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丰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蓮
[002-0185b]
華勝會。乞書一名。賾問何名。答曰。普慧。書已又云。家
兄普賢亦乞併書。賾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
薩名。因思佛子助佛揚化。必有聖賢。為之幽贊。然則
與此會者。豈小緣哉。遂以二菩薩為會首云。


法門最勝



唐慧日。泛泊渡海。達天竺。參訪知識。咨稟捷徑要法。
天竺學者皆讚淨土。至健䭾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
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第七日夜。忽
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日頂曰。汝欲傳
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知淨
土一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回長安。普勸念佛。


夫婦見佛



宋葛濟之。句容人。稚川後也。世事仙學。妻紀氏獨精
誠念佛。元嘉十三年。方在機杼。忽覺空中清明。因投
杼仰瞻四表。見西方有佛現身。寶葢幢幡。映蔽雲漢。
喜曰。經言。無量壽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禮。濟之驚異
就之。紀氏指示佛所。濟之亦見半身。俄而隱沒。祥雲
五彩。親里咸睹焉。自是多歸佛法。


鬼不敢噉



佛世有一國。鄰于羅剎。雖剎食人無度。王約自今國
中。家以一人。次第送與。弗得枉殺。有奉佛家。止生一
子。次當充行。父母哀號。囑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
不得近。明晨往視見子。尚在將之而還。羅剎之患由
此遂息。
[002-0185c]


念佛却鬼



望江陳企。甞妄殺人。後見鬼現。企畏懼。急念阿彌陀
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現。後常念佛。臨終
坐化。後半年附本家孫女妙光云。我因念阿彌陀佛。
已生極樂世器。舉動言語。一如平生。親戚相知。皆來
看。至兩三日。家人云。惜乎你在生時。不曾傳得喜神
供養。企遂現儼然如平生。唯面帶少顏。葢西方長生
不老。其頭如佛之螺髻。葢成佛之漸也。


念佛聰辯



隋南嶽慧思禪師。精心事佛。因夢阿彌陀佛。與之說
法。自是聰慧過人。辯才無礙。


念佛薦亡



宋鎮江張繼祖。篤信西方。其乳母死。多為念阿彌陀
佛。追薦。一夜夢母來謝云。荷君念佛。已生善趣。


念佛眼明



宋懷寧縣營田庄。有阮念三嫂。患兩目。將盲常念阿
彌陀佛。遂得開明。


閻王勸婆



宋鎮江金壇縣株林村蔣婆。年七十許。死至陰府。命
未盡。當還閻羅。王問云。汝能念經否。對曰不能。王云。
汝不能念經。當念阿彌陀佛。既放還。蔣婆謂。閻羅王
教我念佛。更無可疑。故常念佛。近百二十歲。方終。其
生淨土。斷可必矣。


睡寢得安


[002-0186a]


宋劉仲慧。湖州長興人。患夜夢恐怖。有教以念佛者
遂至誠高念一百八徧。然後就寢。當夜神魂晏然。自
是繼念不輟。


念佛脫難



宋晉江邵彪。字希文。為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
安撫。彪自喜曰。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乎。行至前見
一官問曰。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對云不知。令引彪去。
見一大鑊煑蛉蜊。見彪乃作人聲。呌彪姓名。彪遂念
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蛉蜊皆變黃[少/隹]飛去。彪後果及
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見
佛力廣大。不可不敬。官職自有定分。而人不可以苟
求者也。


念佛止疾



宋王龍舒。附舟至鎮江。閘中闕水。不能行。乃于金山。
借四經。即阿彌陀經也。欲校勘刊板廣傳。舉筆之時。
右手有風。其指自掉。寫字不便。乃舉指念阿彌陀佛。
與觀世音菩薩。數聲禱告。乞除風疾。以成就寫此經。
禱畢。指遂不掉。以至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與菩薩只
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龍舒自記


念佛免死



有一老婦雙瞽。令小兒牽行。常念阿彌陀佛。一日息
于舊屋之下。屋忽傾倒。小兒走去。老婦在下。乃有二
木相拄。護于老婦之上。得不壓死。


念佛辟瘧


[002-0186b]


宋李子清。久瘧不愈。龍舒居士授之一方教。以臨發
之際。專志念佛。然後服藥。子清信而行之。當日減半。
次日復念。遂全愈。自是篤信念佛。


舍利迸現



宋贑州廉中大夫恭人。繡丈六身阿彌陀佛。方及半。
忽有舍利。現綵縷中。舉宅驚嘆。




真州鍾離少師。任氏夫人。修西方。雕阿彌陀佛像長
四寸八分。龕飾甚嚴。常頂戴行道。其像眉間忽迸。出
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


治病得愈



宋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有病者請往。
常得痊愈。州人敬信如佛。


兒孫免難



宋鎮江村落間。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額。念阿
彌陀佛。其孫方二三歲。因隨母至田野。忽失之。老人
尋訪不見。後數日。人告云。在溪外。果尋得之。見足跡
徧于灘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兒何緣過彼。又久而無
恙。人以為其祖至誠念佛所感也。


念佛脫械



元至正十五年。張士誠攻湖州。江浙丞相與戰。擒四
十人。囚檻送戮。夜宿西湖鳥窠寺。適大猷謀禪師徐
步廊下。囚因求救。師教至心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
陀佛。中有三人。信受其語。念不絕口。天曉發。囚易枷
[002-0186c]
鎖。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繫以繩。既而審鞫。知良民被
虜者。遂得釋。


念佛鬼敬



明海昌村民某。有老媼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陰府
報應甚悉。鄉人環而聽之。有一人在眾中。忽攝心念
佛。媼謂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問何故。曰汝心
念阿彌陀佛故。問何以知之。曰見汝身有光明故。村
民不識一字。瞥爾一念。尚使鬼敬。況久修習者乎。是
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女轉男身



大清杭郡府治前管米山皂隸王三官之母。孀居。年
老。日唯念佛。所積十餘金。悉向靈隱施捨。 康熈元
年五月。寢疾亡去。半日復甦曰。我去投一男胎。因彼
處纔。請收生婆。時辰未到。故我轉來。與你們說。更憩
半餉而沒。


念佛生天



大清仁和塘棲鎮卓孺人。法名濟永。乃左春坊卓朗
[雪-雨/粉/大]之姊。而為予元配也。生平性直心慈。篤信佛法。尊
禮玉林具德兩大師。間亦施捨僧尼。遇貧苦疾痛者。
必矜恤之。辛丑歲。予六十初度得王龍舒淨土文。心
切向往。遂專修淨業。卓亦依法。修習日課念佛。誦彌
陀經。已五六年矣。今 康熈丁未。閏四月初二日辰
刻。忽示微疾。初三日戌時。忽自坐起。瞑目安然。而逝。
及殮時。顏色如生。歡容可挹。眾咸嘉嘆。逆知其必歸
[002-0187a]
善地矣。至五七之夜。託夢與兒媳陳氏云。前者有天
神。執長柄香爐迎我。故我即去。因問云。曾知死否。答
云。初猶[朦-卄+並-前-刖-一]朧不知。今已知矣。我今不喜着艶服。直入
臥內開箱。換一荳菉色衣。一月白色衣洒然而去。蚤
起媳。詳述其夢。予檢視箱中。果有此二色衣焉。又是
夜老婢桂香亦夢。孺人層臺端拱。高坐前廳。所帶俱
冠纓珠絡。若諸天狀。又復現此一相。則其生天無疑
矣。謹據實具錄。一字無虗。用告眾。信萬萬。及蚤念佛。
發願往生。臨命終時。自有妙境現前。決然不爽。此其
明騐也。寶蓮道人特識。以堅己信。并以勵法界之共
信者。


佛示念佛十種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見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并諸眷屬。隱形守護。
*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 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杻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質對。
[002-0187b]
* 七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玅色身。
*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 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并諸菩薩聖眾。手持金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玅樂。


歷代尊宿



廬山遠祖師。悟摩訶般若深旨。號東方護法菩薩。而
六時念佛。三覩聖像。往生淨土 天台智者大師。妙
悟法華。一家教觀。萬代宗祖。而生則面西。辯十種疑。
疏十六觀。極談淨土 百丈大師。馬祖傳道嫡子。天
下叢林共宗。而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 永
明壽禪師。得無礙辯才。柱石宗門。偏贊西方上上品
生。敬及冥府 死心新禪師。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
切意淨業。著勸念佛文。令人發哀起信 真歇了禪
師。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而卓庵補陀。專
意西方。有淨土集。行世 慈受深禪師。得法于長蘆
信公。專心念佛。而謂修行捷徑。無越淨[邱-丘+看-目]。建西方道
場。苦口勸眾 圓照本禪師。道續天衣。宗弘雪竇。法
雷震地。師表兩朝。而淨業兼修。標名上品 石芝曉
法師。嗣月堂洵公。洞徹教部。以淨業化人。甞集大藏
諸書。有樂[邱-丘+看-目]文類。行世 寂堂元禪師。學禪于密庵
傑公。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夢紅蓮華
從地而出。由是十洲蓮宗大行 中峯本禪師。得法
[002-0187c]
高峯妙公。學者仰如山斗。而云。禪者淨土之禪。淨土
者禪之淨土。有懷淨土詩百首。勸人念佛 優曇宗
主。居廬山東林善法堂。著蓮宗寶鑑。奉旨板行。為淨
土中興 王以寧侍制。自稱彌陀弟子 晁悅之翰
林。答趙子昂書。稱西方淨土是真語實語 陳瓘侍
制。作延慶寺淨土院記。極贊念佛。以上略舉諸大尊
宿。其餘尊宿修淨土者。不可勝紀。


蓮池大師曰。自遠祖至優曇。歷代尊宿。無不崇奉淨
土。下士大夫。安可不斷疑決志勇猛銳進哉。


淨土全書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