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61 寶行王正論-陳-真諦 (TKD)


[17-0626a]
寶行王正論一
卷則陳天竺三藏眞
諦譯安樂解脫品第
一解脫一切障圓
德所莊嚴礼一切智尊衆生眞善友正
法決定善爲愛法大王我當說由法流
注法噐人先說樂因法後辯解脫法衆
生前安樂次後得解脫善道具名樂解
脫謂惑盡略說此二因唯信智二根因
信能持法由智如實了二中智最勝先
藉信發行由癡貪瞋怖而能不壞法當
知是有信吉祥樂名噐巳能熟簡擇身
口意三業恒利益自他說爲有智人煞
生盜邪婬妄言及兩舌惡罵不應語貪
瞋與邪見此法名十惡翻此卽十善離
酒清淨命无逼惱心施供養所應敬略
說法當尒若但行苦行決不生善法以
離智悲故若唯有苦行不能除損他與
救濟利益施戒修所明正法大夷路
棄行邪道自苦受牛罰是生死曠澤无
飮食樹陰或狼所食噉長遠於中行因
煞生短壽逼惱招多病由盜致乏財侵
他境多怨妄語遭誹謗
[17-0626b]
兩舌親愛離惡口聞不愛綺語他憎嫉
由貪害所求瞋恚受驚怖邪見生僻執
飮酒心訥乱不施故貧窮邪命逢欺誑
不恭生卑賤嫉妬无威德怯恨形色醜
不問聰故癡此報在人道先巳受惡趣
煞生等罪法如所說果報無貪等及業
說名善習因惡修及諸苦皆従邪法生
諸善道安樂皆因善法起常離一切惡恒行一切善由身口意業應知此二法由一法能脫地獄等四趣第二法能感人天王富樂由定梵住空得受梵等樂如是略說名樂因及樂果復次解脫法微細深難見无耳心凡夫聞則生驚怖我无當不生現來我所無凡人思此畏智者怖永盡世間我見生他事執所繫佛由至道證依悲爲他說我有及我所此二實皆虛由見如實理二執不更生諸陰我執生我執由義虛若種子不實芽等云何眞若見陰不實我見則不生由我見滅盡諸陰不更起如人依淨鏡得見自面影此影但可見一向不眞實我見亦如是依陰得顯現如實撿非有猶如鏡面影如人不執鏡不見自面影寶行王正論苐二張則
[17-0626c]
如此若扸陰我見卽不有因聞如是義
大淨命阿難卽得淨法眼恒爲他說此
陰執乃至在我見亦恒存由有我見故
業及有恒有生死輪三節无初中後轉
譬如旋火輪生起㸦相由従自他及二
三世不有故證此我見滅次業報亦然
如此見因果生起及滅盡故不執實有
世間有及無愚人聞此法能盡一切苦
由无智生怖於无怖畏處涅槃處无此
汝云何生怖如所說實空云何令汝怖
解脫无我陰汝若受此法捨我及諸陰
汝云何不樂無尙非涅槃何况當是有
有无執淨盡佛說名涅槃若略說邪見
謂撥无因果此今非福滿惡道因最重
若略說正見謂信有因果能令福德滿
善道因最上由智有无寂超度福非福
故離善惡道佛說名解脫若見生有因
智人捨无執由見滅共因是故捨有執
先俱生二因實義則非因假名无依故
及生非實故若此有彼有譬如長及短
由此生彼生譬如燈與光先長後爲短
不然非性故光明不生故燈亦非實有
如此因果生若見不執無巳信世眞實
寶行王正論苐三張則
[17-0627a]
由亂心所生見滅非虛故卽證得眞如
是故不執有不依二解脫色是遠所見
若近最分明鹿渴若實巳云何近不見
若遠於實智卽見世間有證實則不見
无相如鹿渴如鹿渴似水非水非實物
如此陰似人非人非實法計鹿渴爲水
徃彼若飮此若无執爲水如此人愚癡
世間如鹿渴若執實有无此卽是无明
癡故无解脫執无墮惡趣執有生善道
若能知如實不二依解脫不樂有无執
由擇眞實義若墮於无執何不說墮有
若言由破有義至故墮无如此破无故
云何不墮有无言行及心由依菩提故
若說彼墮无何因不墮有僧佉鞞世師尼揵說人陰約世汝問彼若說過有无是不可言法以過有无故汝應知甚深佛正教甘露如曉无去來亦无一念住若體過三世何世爲實有二世无去來現在實不住世生及住滅此言云何實若恒有變異何法不念滅若無念念滅云何有變異若言念念滅分具分滅故不等證見故此二无道理若念滅皆盡云何有故物若堅无念滅故物云何成寶行王正論苐四張則
[17-0627b]
如刹那後際前中際亦有由刹那三分
故世念无住是一念三際應擇際如念
前中後三際不由自他成非一念分故
若無分何有離一多云何離有何法无
由滅及對治若言有成无此无及對治
何法有無故是故世涅槃由義不成有
世間有後際他問佛默然是尊一切智
故智人識佛由此甚深法不說非噐處
如此解脫法甚深天繫攝諸佛一切智
故說无依底於无依著法過有无二邊
世人受依善由癡驚怖失彼自失壞他
怖畏无依處王願汝不動莫由彼自壞
爲汝成不壞我當說眞理由依无倒合
離有无二執此過福非福甚深義明了
非身見怖空二人境當說四大及空識
一聚俱非人若合離非人云何執人有
如六界非人聚故虛非實一一界同然
由聚故非實陰非我我所離陰我不顯
不如薪火雜何依陰成我地界非三大
地中亦无三三中亦无地相離㸦不成
地水火風大各自性不成一離三不成
三離一亦尒一三及三一相離若不成
各各自不成彼相離云何若各離自成
寶行王正論苐五張則
[17-0627c]
離薪何无火動㝵及相聚水風地亦然
若火不自成三云何各立三大緣生義
相違云何成若彼各自成云何更㸦有
若各自不成云何㸦成有若言不相離
諸大各自成不雜則不共若雜非獨成
諸大非各成云何各性相各成无偏多
故相假名說色聲香味觸簡擇義如大
眼色識无明業生擇亦尒作者業及事
數合因果世短長及名想非想擇亦然
地水風火等長短及小大善惡言識智
智中滅无餘如識處无形无邊遍一切
此中地等大一切皆滅盡於此无相智
短長善惡業名色及諸陰如此滅无餘
如此等於識由无明先有於識若起智
此等後皆盡如是等世法是然識火薪
由實量火光世識薪燒盡由癡別有无
後簡擇眞如尋有旣不得无云何可得
由无色所成故空但名字離大何爲色
故色亦唯名受想行及識應思如四大
四大如我虛六界非人法
寶行王正論雜品第二
如分分折蕉無餘盡不有約六界扸人
盡空亦如是是故佛正說一切法无我
寶行王正論苐六張則
[17-0628a]
但六界名法決判實無我我无我二義
如實撿不得是故如來遮我无我二邊
見聞覺知言佛說无實虛二相待成故
此二如實無如實撿世間過實亦過虛
則世間依實故墮於有无若法遍不如
云何佛得說有邊及无邊有二與无二
過去佛无量現來過笇數過數衆生邊
三世由佛顯世間無長因此際約世顯
世閒過有无云何佛記邊由法如此深
於凡秘不說說世如幻化是佛甘露教
譬如幻化像生滅尙可見此像及生滅
實義撿非有世間如幻化生滅可見尒
世間及生滅約實義皆虛幻像无従來
去亦无有處但迷衆生心由實有不住
世體過三世若尒世何實誰言說有无
有无實無義故佛約四句不記說世間
由有无皆虛此虛不虛故是身不淨相
塵證智境界恒數數所見尙不入心住
况正法微細甚深无依底難證於散心
云何可易入故佛初成道捨說欲涅槃
由見此正法甚深故難解若法非正了
卽害不聰人由不如執此墮邪見穢坑
人識法不明由自高輕法起謗壞自身
寶行王正論苐七張則
[17-0628b]
下首墮地獄譬如勝飮食偏用遭危害
若如理量食得壽力强樂若偏解正法
遭苦亦如此若能如理解感樂及菩提
智人於正法捨謗及邪執於正智起用
故成如意事由不了此法人起長我見
因此造三業次生善惡道乃至未證法
能除滅我見恒敬起正勤於戒施忍等
作事法爲先及法爲中後謂无虛眞理
現來汝不沉因法現好名樂臨死无怖
來生受富樂故應恒事法唯法是正治
因法天下愛若主感民愛現來不被誑
若非法治化主遭臣猒惡由世間憎惡
現來不歡喜王法欺誑他是大難惡道
惡智邪命論云何說爲正若人專誑他
云何說正事因此於万生恒遭他欺誑
若欲使怨憂捨失取其德己利由此圓
卽令怨憂惱約施及愛語利行與同利
願汝攝世間因此弘正法王若一實語
如生民堅信此如尊妄語不起他安信
實意起无違流靡能利他是說名實語
翻此爲妄言一捨財若明如能隱王失
如此主悋賄能害王衆德若王靜諸惡
德深人愛重因此教明王故應事寂靜
寶行王正論苐八張則
[17-0628c]
由智王難動自了不信他永不遭欺誑
故決應修智依諦捨靜智王則具四善
如四德正法人天所讃歎能伏說清淨
由智悲无垢恒共智人集王法智生長
善說人難得聽善言亦難第三人最勝
能疾行善教若善非所愛巳知應疾修
如藥味雖苦樂差應强服壽无病王位
恒應思无常次生猒怖想後專心行法
見決定應死死従惡見苦智人爲現樂
故不應作罪見一念无怖若見後時畏
若一念心安云何後不畏由酒遭他輕
損事減身力由癡行非事故智人斷酒
圍棋等嬉戲生貪瞋憂諂誑妄惡口因
故應恒遠離婬逸過失生由想如身淨
尋思女身中實无一毫淨女口涎唾噐
齒舌垢臭穢鼻臭由洟流目淚種類處
腹尿尿腸噐餘身骨肉聚癡人迷可猒
故貪著此身根門最臭穢是猒惡身因
於中若生愛何緣得離欲譬如尿尿噐
猪好在中戲於身不淨門多欲戲亦爾
此門所以生爲棄身土穢癡人邪愛著
不顧巳善利汝自見一分尿尿等不淨
此聚說名身云何汝生愛赤日爲生種
寶行王正論苐九張則
[17-0629a]
廁汁所沷養如知身不淨何意苦生愛
穢聚可憎惡臭濕皮緾裹若能處中臥
則愛著女身若可愛可憎衰老及童女
女身皆不淨汝何處生欲設糞聚好色
軟滑相端正起愛則不應愛女身亦尒
内臭極不淨外皮所覆藏是死屍種性
云何見不知皮不淨如衣不可暫解浣
云何穢聚皮可權時汰淨畫甁滿糞穢
外飾若汝憎此身穢種滿云何汝不猒
若汝憎不淨云何不惡身香花鬘飮食
本淨而能汙如汝倂憎惡於自他糞穢
云何汝不猒自他不淨身如女身不淨
自身穢亦尒是故離欲人於內外相稱
九門流不淨自證自浣濯若不知不淨
而造愛欲論希有極无知無慙及輕他
於最不淨身何方利益汝多衆生因此
无明覆其心爲塵欲結怨如狗鬪爭糞
如搔癢謂樂不癢最安樂如此有欲樂
无欲人最樂若汝思此義離欲不得成
由思欲輕故不遭婬逸過従獵感短壽
怖苦重逼惱未來決受此故應堅行悲
何人若他見生彼極驚怖譬糞穢汙身
流出毒惡蛇是人若至彼衆生得安樂
寶行王正論苐十張則
[17-0629b]
譬夏月大雲田夫見欲雨故汝捨惡法
決心修善行爲自他倶得无上菩提果
是菩提根本心堅如山王因十方際悲
及無二依智大王汝諦聽此因我今說
感三十二相能莊嚴汝身支提聖尊人
供養恒親侍手足寶相輪當成轉輪王
手足滑柔軟身大七處高由施美飮食
於他等豐足身圓滿端直指足跟圓長
汝當感長壽由悲濟死因大王堅持法
令清淨久身由此足安平當得成菩薩
行布施愛語利行及同利由此指網密
手足八十文腳跗高可愛旋毛端向上
由長不棄背本所受持法由恭敬施受
明處及工巧故得鹿王膊及聰明大智
他求自有物我疾能惠施由此臂傭大
得爲世化主親愛若別離菩薩令和集
此感陰藏相恒九慙羞衣常施樓殿具
細軟可愛色故感天色身潤滑光微妙
由施无上護如理順尊長感一孔一毛
白毫端嚴面常說善愛語又能順正教
上身如師子頸圓喻甘浮看病給醫藥
或令他養護故得腋下滿千脈别百味
於自他法事常能爲端首頂骨鬱尼沙
寶行王正論苐十一張則
[17-0629c]
撗豎頰匿瞿由長時巧說實美滑善言
得八相梵音及舌根修廣巳知事實利
數數爲他說得好如師子面門方可愛
由尊他不輕隨順行正理齒白齊必勝
譬若眞珠行由數習此言謂實不兩舌
故具四十齒平滑堅道淨由瞻視衆生
滑无貪瞋癡眼珠靑滑了瞼睫如牛王
由如此略說大人相及因轉輪王菩薩
美飾汝應知隨相有八十従慈悲流生
大王我不說爲避多文辭雖諸轉輪王
同有此相好淨明及可愛約不逮如來
従菩薩善心一念中一分輪王相好因
尙不能等此一人万億刧修善根生長
於佛一毛相此因亦不感諸佛與輪王
相中一分等譬如螢與日於光微有似
寶行王正論菩提資糧品第三
諸佛大相好従難思福生我今爲汝說
依大乘阿舎一切緣覺福有學无學福
及十方世福福如世難量此福更十倍
感佛一毛相九万九千毛一一福皆尒
如此衆多福生佛一切毛復更百倍増
方感佛一好如是如是多一一好得成
乃至滿八十隨飾一大相如是福德聚
寶行王正論苐十二張則
[17-0630a]
能感八十好合更百倍増感佛一大相
如是多福德能感三十相復更百倍増
感毫如滿月能感白毫福復更千倍増
此福感難見頂上鬱尼沙如此无量福
方便說有量於一切十方如說十倍世
諸佛色身因尙如世無量况佛法身因
而當有邊際世間因雖小若果大難量
佛因旣无量果量云何思諸佛有色身
皆従福行起大王佛法身由智慧行成
故佛福慧行是菩提正因故願汝恒行
菩提福慧行於成菩提福汝莫墮沉憂
有理及阿舎能令心安信如十方无邊
空及地水火有苦諸衆生彼无邊亦尒
此无邊衆生菩薩化大悲従苦而拔濟
願彼般涅槃従發此堅心行住及臥覺
或時小放逸无量福恒流福量如衆生
恒流无間隟因果旣相稱故菩提不難
時節及衆生菩提與福德由此四無量
菩薩堅心行菩提雖无量因前四无量
修福慧二行云何難可得福慧二種行
如此无邊際菩薩身心苦故疾得消除
惡道飢渴等身苦惡業生菩薩永離惡
行善苦不生欲瞋怖畏等心苦従癡生
寶行王正論苐十三張則
[17-0630b]
由依无二智菩薩離心苦有苦時若促
難忍何况多无苦時長遠有樂云何難
身苦永不有假說有心苦悲世間二苦
故恒住生死故菩提長時智人心不沉
爲滅惡生善是時无間修貪瞋及无明
願汝識捨離无貪等衆善知應恭敬修
由貪生鬼道由瞋墮地獄由癡入畜生
翻此感人天捨惡及修善此法是樂因
若是解脫法由智捨二執佛像及支提
殿堂幷寺廟最勝多供具汝應敬成立
坐寶蓮花上好色微妙畫一切金寶種
汝應造佛像正法及聖衆以命色事護
金寶網繖蓋奉獻覆支提金銀衆寶花
珊瑚琉璃珠帝釋靑大靑金剛貢支提
能說正法人以四事供養文和敬等法
常應勤修行於尊恭敬聽勤事而侍護
菩薩必應行亡後亦供養於天外道衆
不應親事礼因无知邪信莫事惡知識
佛阿含及論書寫讀誦施亦惠紙筆墨
汝應修此福於國起學堂雇帥供學士
與建永基業汝行爲長慧解醫巧曆數
皆爲立田疇潤老小病苦於國有濟益
起諸道伽藍園塘湖停屋於中給生具
寶行王正論苐十四張則
[17-0630c]
草蓐飮食薪於小因國土應起寺停館
遠路乏水漿造井池施飮病苦无依貧
下姓怖畏等依慈悲攝受勤心安立彼
隨時新飮食果菜及新穀大衆及湏者
未施莫先用㞞繖甁鉤鑷鍼綖及扇等
荃提寢息具應施寺停館三果及三辛
蜜糖酥眼藥恒應安息省書呪及藥方
塗首身藥油澡盤燈麨果水噐及刀斧
應給停館中米穀麻飮食糖膏等相應
恒置陰涼處及淨水滿噐於蟻鼠穴門
飮食穀糖等願令可信人日日分布散
如意前後食恒施於餓鬼狗鼠鳥蟻等
願汝恒施食灾疫飢餓時水旱及賊難
國敗湏濟度願汝恒拯恤田夫絕農業
願給糧種具隨時蠲租稅輕微受調斂
施物濟貧債出息不長輕直防許休偃
以時接賓客境内外刧盜方便斷令息
隨時辵商侣平物價鈞調八座等判事
自如理觀察事能利万姓恒恭敬修行
應作何自利如汝恒敬思利他云何成
如此汝急思地水風火等草藥及野樹
如此或暫時受他无㝵筞七步頃起心
爲捨内外財菩薩福德成難量如虛空
寶行王正論苐十五張則
[17-0631a]
童女好色嚴惠施求得者故獲陀羅尼
能持一切法愛色具莊嚴幷一切生具
施八万童女釋迦佛昔時光明種種色
衣服莊嚴具花香等應施依悲惠求者
若人離此緣於法无安行則應施與之
過此後莫惠毒亦許施彼若此能利他
甘露不許施若此損害他若蛇嚙人指
佛亦聽則除或佛教利他逼惱亦可行
固謹持正法及能說法人恭敬聽受法
或以法施他莫愛世讃歎恒樂出俗法
如立自體德於他亦如此於聞莫知足
及思修實義於師執恩施應敬行莫悋
莫讀外邪論但起諍慢故不應讃自德
怨德亦可讃莫顯他密事及惡心兩舌
自於他有過如理觀悔露若由此過失
智者訶責他自湏離此失有能拔濟他
他辱巳莫瞋卽觀宿惡業莫報對他惡
爲後不受苦於他應作恩莫希彼報答
唯自應受苦共求衆受樂若得大富貴
自高不應作遭抂如餓鬼莫起下悲行
假設失王位或死由實言亦恒說此語
无實利默然如言如此行願汝堅行善
因此好名遍自在成勝量應作熟簡擇
寶行王正論苐十六張則
[17-0631b]
後則依理行莫由信他作湏自了實義
若依理行善好名遍十方王侯續不斷
王富樂轉大死緣百一種壽命因不多
此因或死緣故恒應修善若人恒行善
是所得安樂於自他若等此善樂圓足
依法爲性人臥覺常安樂夢中見善事
由內无過惡若人養父母恭奉自家尊
恭善人用財忍辱有大度軟語不兩舌
實言同止樂此九天帝因盡壽應修行
由昔行九法天主感帝位時時處法堂
至今恒說此一日三時施美食三百噐
福不及刹那行慈百分一天人等愛護
日夜受喜樂免怨火毒杖是行慈現果
无功用獲財後生於色界得慈十功德
若人未解脫教一切衆生堅發菩提心
菩薩德如山菩提心牢固由信離八難
因戒生善道數修眞如空得善无放逸
无諂得念根恒思得慧根恭敬得義理
護法感宿命布施聽聞法或不障他聞
疾得如所愛與他相値遇無貪作事成
不慳財物長離慢招上品法忍得捻持
由行五實施及惠无怖畏非諸罵能辱
故感大勝力支提列燈行幽闇乘火燭
寶行王正論苐十七張則
[17-0631c]
布施續明油故得淨天眼供養支提時
卽設鼓聲樂蠡角等妙音故獲淨天耳
於他失默然不談人德闕隨順護彼意
故得他心智由施徙舟乘運致羸之人
恭謹瞻尊長故獲如意通令他憶法事
及正法句義或淨心施法故感宿命智
由知眞實義謂諸法无性故得第六通
最勝是流盡平等悲相應由修如實智
故自得成佛恒解脫衆生由種種淨願
故佛土清淨衆寶獻支提故放无邊光
如此業及果巳知義相應故應修利他
卽菩薩自利
寶行王正論正教王品第四
王若行非法或作非道理事王人亦讃
故好惡難知亦有世間人非愛善難教
何况大國王能受善人語我今愍念汝
及悲諸世間故我善教汝實益若非愛
眞滑有義利依時由慈悲佛令教弟子
故我爲汝說若聽聞實語應住於无瞋
可取必湏受如浴受淨水我今說善言
現來有利益汝知應受行爲自及於世
由昔施貧苦
故今感富財因貪不知恩廢施无更得
世間唯路糧不雇无人負
寶行王正論苐十八張則
[17-0632a]
由施供下品未來荷百倍願汝發大心
恒興建大事若行大心事是人得大果
小意陜劣王心願未曾觸好名吉祥事
三寶依應作望王后等毛若事非汝法
死亦起惡名王不作最勝廣大事能起
大人希有用能障下人願以命成此事
无自在棄物隻身入未來若於法安財
前至逆相待先帝諸産業棄本屬新王
能爲前王生法樂好名不用財受現喜
若施感來樂非此二唐失唯生苦无歡
將終欲行施臣㝵失自在祚絕故捨愛
隨新王樂欲若捨一切物汝今安弘法
亦常在死緣譬如風中燈先諸王所起
平等功德處謂天神廟堂願如本修理
離殺常行善持戒愛容舊巧増財无諍
勤力恒修善清淨无積聚不捨於他事
安立爲導首受彼功德藏盲病根不具
可悲匃无依於廟不得遮平等與彼食
道德无求人或住餘王界供事亦相似
應作无此彼於一切法事應立勤力人
無貪聰智善不侵法畏罪了正論行善
親愛四觀淨美語不怯弱上姓能持戒
識恩知他苦如理巧決斷八人㸦相羞
寶行王正論苐十九張則
[17-0632b]
爲國立八座柔和有大度膽勇甚愛王
堅實能用財无放逸恒善熟思所作事
能別十二輪常行四方便應立爲大臣
持法戒清淨了事有幹用能生長護財
解義巧書笇於他心事等畏罪親愛王
富財多眷屬冝立爲職掌月月應問彼
一切財出入問巳法事等喜心善教誨
爲法處王位不求名欲塵王位勝有利
異此則不如大王卽世間多㸦相食噉
立地王位義汝諦聽我說長老於三處
上族解是非畏惡多相順願彼*王事
罰繫鞭杖等若彼依理行王恒潤大悲
於彼更施恩爲利一切人應恒起慈心
若彼最重惡亦應生大悲重惡極害心
必於彼行悲彼卽是悲噐正行人悲境
貧人若被駐五日湏放散餘人亦如理
隨一莫拘留若於一人所起長繫駐心
隨人生不護因此惡恒流乃至彼末散
雖繫亦安樂莊飾浣飮食藥扇等相應
王欲他成噐依悲立善教善惡人皆同
不由瞋及欲熟思實知巳人増起反逆
不煞不逼彼願王擯他上看自家如怨
由參人淨眼恒念无放逸願作如法事
寶行王正論苐二十張則
[17-0632c]
賞重加供養有恩人令得如思德勝負
報償亦如是將接爲饒花賞施爲大果
王樹忍辱影民鳥遍依因王持戒能施
有威得物心譬如沙糖九香刺味相雜
若王依道理愚法則不行无難無非法
恒有法歡樂不従昔世引不可將入來
王位従法得爲位莫壞法王位如肆家
若傳如所價爲不更求得此用汝應行
王位如肆家王傳如所價爲欲更求得
此用應修行轉輪王得地或具四天下
但身心二樂餘富貴皆虛但對治衆苦
謂身喜樂受心樂是想類皆分別所作
對治苦爲體及分別爲類世間一切樂
虛故无眞實洲處土居止坐處及衣等
飮食臥具乘妻象馬用一若心隨一緣
卽由彼生樂餘境非緣故是時虛无用
五根緣五塵若心不分別雖復得成塵
不由此生樂此塵根所緣餘則非能所
故所餘根塵眞實无有義此塵根所緣
心取過去相分別起淨想於彼生樂受
一塵心所緣心塵不同世旣離心非塵
離塵亦非心以父母爲因汝說有子生
如此緣眼色說有識等生去來世根塵
寶行王正論苐二十張則
[17-0633a]
不成由无義不出二世故現塵根无義
如眼見火輪由根到亂故於現在塵中
根緣塵亦尒五根及境界是四大塵類
一一大虛故塵根文不有若大各離成
離薪火應然若離无別體塵亦同此判
四大二義虛故不成和同旣實无和同
故色塵不成識受想及行一一體不成
不合乘緣生非有故无合如分別喜樂
緣苦對治成如此所計苦因樂壞故成
於樂和合愛緣无相則滅於苦遠離貪
由此觀不生若依世言說心爲能見者
不然離所見能見不成故觀行覩世間
如幻實不有无取無分別般涅槃如火
菩薩見如此於菩提不退由大悲引故
後相續至佛諸菩薩修道佛說於大乘
无智憎嫉人自害撥不受不識功德失
於德起失想或憎嫉勝利故人謗大乘
若知罪損他功德能利益故說誹謗人
不識憎嫉善由不觀自利一味利益他
大乘衆德噐故謗人灰粉信人由僻執
不信由嫉憎信人謗尙燒何况瞋妬者
合毒爲治毒如醫方所說苦滅惡亦尒
此言何相違諸法心先行以心爲上首
寶行王正論苐二十二張則
[17-0633b]
以苦滅他惡善心人何過苦來若能利
應取何况樂或於自及他此是本首法
由能棄小樂後若見大樂智人捨小樂
觀於後大樂若不忍此言醫師施苦樂
犯罪不可恕故汝義不然或見事不冝
智者由義行或制或開許此義處處有
諸菩薩威儀悲爲先智成大乘說如此
何因可誹謗无知故沉沒上乘廣深義
故誹謗大乘成自他怨家施戒忍精進
定智悲爲體佛說大乘尒有何邪說漏
由施戒利他忍進爲自利定慧脫自他
略攝大乘義略說佛正教謂解脫自他
此六度爲藏何人能撥此福慧爲種類
佛說菩提道立此名大乘癡盲不能忍
如空難思量福慧行成故諸佛德難思
於大乘願忍大德舎利弗佛戒非其境
故佛德難思云何不可忍於大乘无生
小乘說空滅无生滅一體自義莫違反
眞空及佛德若如法簡擇大小兩乘教
於智人何諍佛不了義說非下人易解
一三乘說中護自體莫傷若捨无非福
若憎惡无善若欲愛自身大乘不應謗
菩薩願及行
迴向等彼無若依小乘修寶
行王正論苐二十三張則
[17-0633c]
云何成菩薩菩薩道四依於小乘不說
何法佛所修而說能勝彼約依諦助道
佛與彼若同修因旣不異云何果殊越
菩提行捻別小乘中不說於大乘具辯
故智應信受如毗伽羅論先教學字母
佛立教如此約受化根性有處或說法
令彼離衆惡或爲成福德或具依前二
或爲遣此二甚深怖劣人或深悲爲上
爲他成菩提是故聰明人應捨憎大乘
當起勝信受爲得无等覺由信受大乘
及行大乘教故成无上道中間種種樂
施戒及忍辱多爲在家說此法悲爲上
願汝修成性由世不平等王位若乖法
爲好名及法事及出家勝
寶行王正論出家正行品第五
初學出家人敬心修禁戒於木叉毗尼
多學破立義次起正勤心捨離麤類惑
數有五十七諦聽我當說恠謂心相違
根是結他失覆惡罪名秘及著惡顯善
張他名欺誑諂謂曲心續嫉於他德憂
悋心怖畏捨無羞及无慙於自他無恥
不下不敬他動亂瞋方便醉謂不計他
放逸不修善慢類有七種我今當略說
寶行王正論苐二十四張則
[17-0634a]
若人起分別従下下等等従下及等勝
說此惑爲慢下人計自身不如於等人
說此名下慢由自下等類下人高自身
與勝人平等此惑名高慢由自高等勝
下人計自巳勝於勝類人說此名過慢
如癕上起泡於五種取陰自性空无人
由癡故計我說此名我慢實未得聖道
計自身巳得由修偏道故說名増上慢
若人由作惡而計自身勝兼復撥他德
說此名邪慢我今无復用或能下自體
此亦名下慢但緣自體起爲求利養讃
故守攝六根能隱貪欲意此惑名貢高
爲得利供養於他起愛語此惑緣世法
說此名謝言爲欲得彼物若讃美此財
說名爲現相能示自心故爲欲得所求
現前非撥他說名爲訶責能伏彼令順
由施欲求利或讃彼先德說名利求利
此五邪命攝若人緣他失心數種種誦
說名爲愔隘此或習恨心驚怖不能安
由无知及病於下麤自具毀呰及懈著
欲瞋癡汙想說名種種相不如現觀察
說名非思惟於正事懈怠說名不恭敬
於師无尊心說名不尊重上心欲所起
寶行王正論苐二十五張則
[17-0634b]
於外名堅著上心堅欲生最重名遍著
自財生長欲无足心名貪愛著於他物
是名不等欲於非境女人求得非法欲
自无德顯德說名爲惡欲離知足恒求
說此名大欲願他知我德說名爲識欲
不能安苦受說名爲不忍於師尊正事
邪行名不貴如法善言教輕慢名難語
於親人愛著思惟名親覺由欲於方處
思得名土覺不慮死怖畏說名不死覺
由眞實功德願他尊重我此思緣他識
說名順覺覺由愛及憎心思自益損他
緣自及餘人說名害他覺憂憶染汙心
元依名不安身沉說名極遲緩名懈怠
由隨上心惑曲發身名頻身乱不節食
說名爲食醉身心極疲羸說名爲下劣
貪愛於五塵說名爲欲欲於他損害意
従九因緣生三時疑灾撗說名爲瞋恚
由身心重故事无能名弱心晦說名睡
身心掉名動由惡事生悔憂後燋然名
於三寶四諦猶豫說名疑若出家菩薩
湏離此麤類若能免此惡對治德易生
此中諸功德菩薩應修治謂施戒及忍
勤定慧悲等捨自物名施起利他名戒
寶行王正論苐二十六張則
[17-0634c]
解脫瞋名忍攝善名精進心寂靜名定
通眞義名智於一切衆生一味利名悲
施生富戒樂忍愛勤焰熾定靜智解脫
悲生一切利此七法若成倶得至究竟
難思智境界今到世尊位如於小乘中
說諸聲聞地於大乘亦尒說菩薩十地
初地名歡喜於中喜希有由三結滅盡
及生在佛家因此地果報現前修施度
於百佛世界不動得自在於剡浮等洲
爲大轉輪王於世間恒轉寶輪及法輪
第二名无垢身口意等業十種皆清淨
自性得自在因此地果報現前修戒度
於千佛世界不動得自在仙人天帝釋
能除天愛欲天魔及外道皆所不能動
第三名明焰寂慧光明生由定及神通
欲瞋惑滅故因此地果報現前修忍辱
於万佛世界不動得自在作夜摩天帝
滅身見習氣一切邪師執能破能正教
第四名燒然智火光焰生因此地果報
精進度現前多修習道品爲滅惑生道
兜率陀天主除外道見戒由得生自在
於十方佛土徃還无障㝵餘義如前地
第五名難勝魔二乘不及聖諦微細義
寶行王正論苐二十七張則
[17-0635a]
證見所生故因此地果報定度得現前
爲化樂天主迴二乘向大第六名現前
正向佛法故由數習定慧證得滅圓滿
因此地果報般若度現前他化自在天
能教眞俗諦第七名遠行遠行數相續
於中念念得无生及無滅因此地果報
方便智現前得爲大梵王能通第一義
證方便勝智六度生无間於三乘世俗
爲最第一師童子地不動由不出眞觀
无分別難思非身口意境因此地果報
願度常現前勝遍光梵主淨土等自在
二乘等不及於眞俗一義倶修動靜故
行二利无間第九名善慧法王太子位
此中智最勝由通達四辯因此地果報
力度常現前爲遍淨梵王四答難无等
第十名法雲能雨正法雨佛光水灌身
受佛灌頂位因此地果報智度常現前
爲淨居梵王大自在天王智慧境難思
諸佛秘密藏得具足自在後生補處位
如此菩薩地十種我巳說佛地與彼異
具勝德難量此地但略說十力等相應
隨此一一力難量如虛空如此等可言
諸佛无量德如十方虛空及地水火風
寶行王正論苐二十八張則
[17-0635b]
諸佛无量德於餘人難信若不見此因
難量如此果爲此因及果現前佛支提
日夜各三遍願誦二十偈諸佛法及僧
一切諸菩薩我頂礼歸依餘可尊亦敬
我離一切惡攝持一切善衆生諸善行
隨喜及順行頭面礼諸佛合掌酄請住
願爲轉法輪窮生死後際従此行我德
巳作及未作因此願衆生皆發菩提心
度一切障難圓滿无垢根具淨命相應
願彼自在事一切具无邊與寶手相應
窮後際无盡願衆生如此願一切女人
皆成勝丈夫恒於一切時明足得圓滿
勝形貌威德好色他愛見无病力辦具
長壽願彼然解脫諸苦畏一向歸三寶
於方便善巧佛法爲大財慈悲喜淨捨
恒居四梵住施戒忍精進定智所莊嚴
圓滿福慧行相好光明照願彼難思量
行十地无㝵與此德相應餘德所莊嚴
解脫一切過願我愛衆生圓滿一切善
及衆生所樂能除他衆苦願我恒如此
若他有怖畏一切時及處由唯憶我名
得脫一切苦敬信我及瞋若見及憶持
乃至聞我名願彼定菩提願我得五通
寶行王正論苐二十九張則
[17-0635c]
恒隨一切生願我恒能生衆生善及樂
若他欲作惡於一切世界願遍斷彼惡
如理令修善如地水火風野藥及轉樹
如他欲受用願我自忍受願我他所愛
如念自壽命願我念衆生万倍勝自愛
願彼所作惡於我果報熟是我所行善
於彼果報熟一人未解脫於有隨生道
願我爲彼住不先取菩提能如此修行
福德若有體於恒沙世界其功不可量
佛世尊自說如此因難量衆生界无量
利益願亦尒此法我略說能生自他利
願汝愛此法如愛念自身若人愛此法
是實愛自身是所愛應憎此憎由法成
故事法如身事行如事法如行事慧然
如慧事智者淨順有智慧伏他說正理
由自惡疑他此人損自事是諸善知識
汝應知略相智足慈悲戒智慧能滅惡
善友應教汝汝知敬順行由內外勝德
汝必至勝處實誓說愛言樂性不可動
正事増諂曲願汝自易教巳捨无有悔
有焰熾心寂无懈緩掉動不貢高和同
願清涼如月有熾盛如日甚深如大海
堅住如山王一切果所離衆德所莊嚴
寶行王正論苐三十張則
[17-0636a]
衆生所受用願汝一切智我不但爲王
說如此善法如理爲餘人由欲利一切
大王此正論汝日日諦聽爲令自及他
得无上菩提勝戒敬尊長忍辱无嫉妬
不悋財知足救濟墮難事能行善惡人
攝持及制伏弘護佛正法求菩提應行
寶行王正論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