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51 四諦論-陳-婆藪跋摩 (TKD)


[29-0547b]


經說道諦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若道
能滅渴愛則不應說行至苦盡若不
爾者是言相違若俱滅集苦云何經
中不具足說若道能盡苦修道辦人
應無品苦若不爾者則不應言行至
苦盡若有爲法於无爲中無有行至
云何說言行至苦盡正行義言正行
者八聖道是決言何用聖名何義云
何但說道名爲聖不說餘助道若道
異分應說其相若言道唯是分則具
分與分無有差別道名何義云何此
經說於具分餘經不具若道是有爲
云何佛說本昔巳有若是無爲云何
說言有爲若道是一一人修時餘人應
得譬如衣等若不爾者則不應說由
此一道若諸聖人同得一道云何智
慧不同若智慧不同云何解脫平等
若道非心無情等物亦應有道若心
[29-0547c]
非心法修則不具若是心法諸相違
法云何一心竝有若道至除惑則相
違法一心竝有若不至者於他相續
云何不除若分倶起則有多作意若
次第起則但有一分云何止立八分
不増不減云何不取欲等餘法云何一
法作三種說中道能滅福惡行至盡苦
云何說正見爲初云何說先行正見
有何義見者旣無孰爲能見正見與
十善正見兩異云何若由正見一時見
諦應有多境若不爾者非念念滅若
正見巳了諸諦餘分何用正覺何義
云何三法成一若依二定證得流盡
正覺不具道分有闕此義應救正言
何義若有語言道修無定何以故佛
說定以聲爲刺若无不成道分正業
何義一切分皆是正業云何說一名
爲正業若離名正業離則非作云何
成業離撾打等云何不說名爲道分
正業正命與十善正業正命兩異云
何正命何義正命若身口業攝云何
別立何者正精進何相何用何緣何
義若但滅惡是善則无二精進若非
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張渭
[29-0548a]
善者滅諦則非善若一心修正勤卽
具足者則無四正勤若次第修者則
助道修不具何者正念何相何用何
緣何義諸有爲法刹那不住云何成
念何以故他見他憶無此義故若一
切諸法皆是念處念根卽是念處則
義不相應若念猶自不能守一法者
云何經說有念一守云何有時能憶
有時不憶何者三摩提何相何用何
緣何義正定若是定湏陀洹人應無
欲瞋若不爾者則違道理
汝問經說道諦云何此言何所因起
者答此問不爲開智人說何以故由
聞其名巳了義故従大悲所起辯涅
槃道顯隱覆義欲廣說言燈爲分別
智弟子故佛自問何以故由先問後解
多有利益廣辯緣起巳如前說復次
受化弟子問諸外道聞種種道未能
決了是道邪正爲除疑倒无眀等心
故佛自問自答何者爲道是八聖道
如疑路人導之善道汝問若道能滅
渴愛則不應說行至苦盡若不爾者
是言相違者答聖人従初發心是
修四諦論卷苐四苐三張

[29-0548b]
行用欲除滅苦爲此起道故說行至
苦盡是苦盡由因滅得成是故除因
譬如師子復次諸佛觀一切衆生墮
於苦難發心修道爲除他苦是修行
用如國譬經說又餘經說苦盡是出
家修梵行用如七車譬經又如來出
世爲三事故令他苦盡是最第一故
言行至苦盡復次一切有爲無常故
苦離有爲法故說苦盡如筏喻經說
法尙應捨何况非法復次由八聖道
能除取陰是故通說二滅言不相違
汝問若俱滅集苦云何經中不具足
說者答是渴愛滅由苦盡得顯復次
因盡非是正用以苦盡爲正復次聖
道能滅有爲及與取陰故說苦盡通
渴愛滅汝問若道能盡苦修道辦人
應無品苦若不爾者則不應言行至
苦盡者答依因緣盡故說苦盡如說
火盡名爲灰盡亦如根滅說爲樹滅
復次聖道能滅邪分別苦而不除宿
業報苦及界地及苦譬如氣噓旃陀
羅及優波斯那等復次聖道於有餘
涅槃能滅心苦於無餘涅槃能滅身苦
四諦論卷苐四苐四張渭
[29-0548c]
復次聖道能滅後有陰苦但宿行所
作隨逐未滅如輪及箭汝問若有爲
法於無爲中无有行至云何說言行
至苦盡者答涅槃無行道亦无行雖俱
不由歸向涅槃令得涅槃故說行至
苦盡譬如國路復次是方便言如說
諸流行沒水渧行盡流及水渧於盡
中無行而世說有行行至苦盡亦復
如是汝問正行何義答由此了知實
義故說正行又以進趣爲行如說行
一切處道又能徃安隱處故說爲正
行得次正是不背義行是歸向義由
此不背歸向涅槃故名正行汝問正
行者是八聖道是決言何用者答爲
反餘道爲成立一切處行道爲顯不
徃餘處復次能窮一切道苦能遮一
切煩惱業報燒熱能除自他惡罵重
罰惡道死等怖畏能除積骨如毗富
羅山能乾乳血淚以此功用故說
決言汝問聖名何義者答由體无流
一味解脫衆生依此相續得名聖人
如善法如經中說是聖正見復次
聖人所行故名爲聖譬如王路復次
聖四諦論卷苐四苐五張

[29-0549a]
人所說故名爲聖譬如師路復次聖
衆所事故名爲聖譬如牛路復次令
至極聖故名爲聖譬如國路如經說
聖正解脫汝問云何但道名爲聖不
說餘助道者答同一相故皆名爲聖
譬如火性復次同一解脫味故譬如
海水同一鹹味復次八道最爲上首
能攝餘助道如象跡譬經說汝問若
道異分應說其相若言道惟是分則
具分與分无有差別者答是具分與
分差別之相亦可見可說譬如五分三
昧亦如五分比丘住五分處道亦如
是與分有異是分乎等說名爲道何
以故是八種分若至乎等位能除煩
惱若沉若起則不除惑猶如調絃復
次是分圓滿說名爲道能辦事故譬
之如車雖然若眞實義分中說具分
譬如五分音樂及五分定道亦如是
唯分爲道今論所說唯分是道六義
證成一說道經言五根是道行至涅
槃此五根卽是道分故知唯分爲道
二爲經言三身攝道三身唯分三由
滅經言正見行於滅離道無滅四由
四諦論卷苐四苐六張渭
[29-0549b]
除經言若修習正見能除欲等若離
於道則不能除五由出離經言正見等
諸分能出離此若非道不能出離六
由清淨道經言般若是道爲得清淨
般若卽正見故知分是道汝問道名
何義答道以求覔爲義何以故由此
能得眞實義故亦以行爲義故亦以
行爲義者如世間言此道行向舎衞國
等道亦如是歸向涅槃復次眞實義
門方便行生理如此等皆是道義汝
問云何此經說於具分餘經不具者
答法藏論說假名有二種一自在假
名二依他假名說自體諸分名是自
在假名如正見等道分依他假者如
念等門及餘助道分何以故此道品
修非是散修復次爲勝逼故念處等
中隨一法勝逼故念處等中隨一法
勝餘同一名譬如鹹酸等味有諸餘
味隨勝得名又如諸界隨一勝故餘
隨得名復次於欲界中說道具分色
無色界或五或四爲滅自體四對治故
餘或増減隨界地故以此義故有具
不具汝問若道是有爲云何佛說
四諦論卷苐四苐七張渭
[29-0549c]
是古昔道若是無爲云何復說是有
爲法者答由此古言道是有爲何以
故有爲之法有新有故譬如穀等若
是無爲不應此言譬如虛空及以涅
槃如說身是昔業而非无爲如說聖
種及法諸師是故由此古言道非無
爲今論所辯道是有爲何以知之由
廣分別故如諦相應經及答逵磨塵
那問由有爲相故如經言依正思惟
若道未生得生巳生得増長有生長
故知是有爲由捨除故又如經言法
尙應捨何况非法滅是無爲則不可
捨緣内起故如經言是道依内起此
歸依難得若是無爲不依内起由業
名故如經言是道非黑白業能滅諸
業若是業者非無爲法由有食故如
經言七善提分以食爲因若無爲者
不湏食因以此義故道是有爲汝問
若道是一一人修時餘人應得譬如
衣等若不爾者則不應說由此一道
者答多道非一何以故果不同故由
道異故故果有異如路異故行異復
次體異故道異謂見道修道等亦如
四諦論卷苐四苐八張渭
[29-0550a]
四苦樂遲速復次根異故道異謂九
學九無學譬支佛佛由根差別是故
有異依種性故說由一道如世說一
穀如經言三世諸佛若觀若說是此
四諦而苦等三諦體實不常由一道
言亦復如是汝問若諸聖人同得一
道云何智慧不同若智慧不同云何
解脫平等者答觀一切一切種境界
得成正覺是故佛道不同二乘如經
言若人當知一切一切種境界當知
是人名爲世尊通逵平等道故唯
滅本惑三乘人等如經言解脫五陰
與解脫無異如多種火各燒然薪灰
盡無異由火不同熱觸光眀威德有異
如是智慧差別所滅惑除解脫是同
故佛定智威德及恩由道差別難可
思量如大輪經說汝問若道非心法
無情等物亦應有道若心非心法修
則不具若是心法諸相違法云何一
心竝有者答心是生死分是世間法
道是出世法兩不相應如法非法故
說道非心法依境名心求能名道兩若
一體則自性自知爲免此失故說道
四諦論卷苐四苐九張渭
[29-0550b]
非心法譬如壽命及無想无心等定
雖非心法而譬等中無道亦如是道
雖有心非心處位逵皆有故无不具
修復次修有三種謂守習破故無不
具然道亦可說是心法何以故與正
思惟同生滅故譬如一心如經言以
心作増上故得一心是名心定卽是
道分同一出離同成一事故共一心
而不相違汝問若道至除惑則相違
法一心並有若不至者於他相續云
何不除者答道不至惑而能除惑如
道不至破戒能除自破戒不除他破
戒除惑亦尒於自他相續雖俱不至
但除自惑不能除他惑分別部說非
至非不至此時除惑以不生爲滅故
譬如治病苦受巳至醫不能治何以
故不可轉苦爲樂故苦受未至醫亦
不治何以故無所有故若爾爲何所
治但作違緣令未生苦永不得起道
能除惑亦得如是汝問若分俱起則
有多作意若次第起則但有一分者
答由成一事故得俱起非緣別境故
無多意相雜俱起由功能故差別可
四諦論卷苐四苐十張渭
[29-0550c]
見譬如欲等汝問云何止立八分不
増不減者答此問不窮是故置答復
次對治八邪分故說八分復次爲攝
三身復次爲對治三刺三結三火三
毒故說八分復次藏論中說能成八
功德心故說八分由得正見故心清
淨由得正覺故心鮮潔由得正言故
心平坦由得正業故心無悔由得正
命故心軟滑由得正精進故心隨教
由得正念故心安住由得正定故心
不動汝問云何不取欲等餘法者答
但取勝法或取强用或取能任重擔
或俱攝盡正言正業正命是湏陀洹
分信爲三攝故湏陀洹具四智信欲
卽是信
復次此信亦正見攝湏陀洹人得智
信故喜猗捨正定所攝是故八分攝
諸分盡汝問云何一法作三種說或
說中道能滅福惡行至盡苦者答由
三猶事故譬如日能破闇名光能分
別盡依名曰能分別刹那等故名時
聖道亦爾能離二邊故名中道能
除黑白二業名滅福惡拔除身心苦
四諦論卷苐四苐十一張渭
[29-0551a]
故故說行至苦盡或除三世道故說
行至苦盡汝問云何說正見爲初者
答爲上首故譬於王如經言一切有
爲法中般若最勝
復次能作勝功德故若智慧勝諸德
皆勝如念利弗由正見故不觀他面
如首羅長者由正見故其心難動如
阿輸柯王由此正見他不能引如質
多羅長者能拔除灾撗本故如經言
由眀起故无眀滅盡是故正見爲初
汝問云何說先行者答由得正見餘
分得出世得無流得不共或說由正
見力餘分得解脫道名如經言比丘
是正見人身中意業爲得可愛勝美
果故如經廣說故以正見爲先行汝
問正見有何義者答謂不倒證照爲
見自所依止眞實種類无倒證照
復次眞如名正觀名爲見如實觀聖
諦故名正見
復次正者可讃歎義見者光眀義可
讃光眀故名正見如經言諸光眀中
此光最勝所謂正見
復次勝德境智行是名正見何以故
四諦論卷苐四苐十二張渭
[29-0551b]
是正定位說名正見如種子譬經說
復次理足論說由境正故智正不由
智正故境正有爲有流相相應故一
切唯苦決定知此是名正見如佛爲
大迦旃延說
又藏論說對治無智疑智倒智能度
苦等眞實此智名爲正見汝問見者
旣无孰爲能見者答衆緣聚集共成
此見无別一物爲其見者譬如花果
又如偈說
有見無能見何法爲見者従緣和合生
見色言是虛是法集時見合散无能見
但因緣所作如戾人无者
法従緣生不可說屬一如佛爲破求
那說我不說識爲能識何以故此名
具分假名所作故汝問正見與十善
正見兩異云何者答俗智在十善眞
智在八正能感後生以苦爲果觀業
爲境如此正見在十善法能滅三有
涅槃爲果緣諦爲境如此正見在八
聖道汝問若由正見一時見諦應有
多境若不爾者非念念滅者答一時能
成四事故說一時不爲境異故理足
四諦論卷苐四苐十三張渭
[29-0551c]
論說修觀行人以聖智慧通逵手孔
能斷諸惑
又餘經說若通觀三受諸事巳辦无
更所作由通相法諦無我相是故一
時通觀四諦如次第觀中緣無常苦
无我一時通苦諦汝問若正見巳了
諸諦餘分何用者答一切諸分能滅
自對治各各有用如吐下方
復次一切諸分於自事中各爲上首
共成一事譬如車分及車車分各有
自事共成運載道分及道亦復如是
汝問正覺何義者答未曾有計今日
如生是名正覺
復次是平等法由想行緣起故
復次體相境界果共相扶合故名
正覺
復次如見隨擇不捨名爲正覺如牛
呞食汝問云何三法成一者答同一
相故如餘道分復
次善聽計平等故譬如定分
次緣涅槃爲境如無相定故三成一
汝問若依二定證得流盡正覺不具
道分有闕此義應救者答若依二四
諦論卷苐四苐十四張渭
[29-0552a]
定修八正道便无初定覺觀分非無
道分中覺譬如初定及三摩提无有
覺觀
復次由事成故說有正覺不由體在
故如有學五根
復次能拔除對治故說有正覺譬如
正言汝問正言何義者答永受誓不
破名爲正言如瞿師羅傳
復次是言清淨由除願取垢滅故
復次法然所得永善行是名正言正
言戒有二種
一不令知如經言是人離妄語等二
令知如經言是人時諸實語等汝問
若有語言道修无定何以故如佛說
定以聲爲刺若無不成道分者答道
分故非刺譬如正覺喜覺分等
復次聲刺不定如見女人經言數見
女人爲修梵行刺然非阿羅漢刺巳
除刺故
又經言大象說在定行立等亦靜若
觀行人正思說法心則有定不由有
言故无定經部師說但離四言卽是
正言如世間說巳離如正作如說此
四諦論卷苐四苐十五張渭
[29-0552b]
馬快行此人善續汝問正業何義者
答經說離身惡業名爲正業
又經說是身業不析不流不頒自在
无取能生寂靜是名正業
復次由觀過失遠離煞生不作不行
遮止不樂是名正業汝問一切分皆
是正業云何說一名爲正業者
答若離此名別名不顯如法界法入
等非眼識等所緣故不令他知說名
正業一切諸業所依止故譬如業基
汝問若說離作名爲正業離則非作
云何成業者答不作故起惡業作守
護善應知是業如經言我說作我說
不作
復次能除黑白二業故說不作能作
對治業故說名作
復次正業亦名正業除由此名故作
不作義此名得成譬如由眼說見由
眼亦說不見若不作云何知有此業
答有多因緣此業可知由經言色有三
種一有見有㝵二無見有㝵三無見
無㝵又說有无流色又說由七福德
利故又說由教他亦有十業道又說
四諦論卷苐四苐十六張渭
[29-0552c]
比丘有法非十一入攝謂無見无㝵
不說無色
復次若无此業八分聖道則不具足
何以故正入觀時不行三業故難曰
是義不然何以故在方便中巳修三
業故如經言是人如是見如是知是
正見得修圓滿及正覺精進正念正
定先時正言正業正命先巳清淨答
依世間離欲道戒故說此言
復次波羅提木义戒亦不應有何以
故當受時在後在異心不應說名比
丘比丘尼
又經說此業名爲堤塘能遮破戒故
若無不能止惡經部師說此證殊多
甚爲希有義不如此何以故汝言由
說三色故知有无作者是義不然諸
觀行師目連阿尼樓駄等說有定境
色由定力得此色非眼根境界故
無見不障處所故名無㝵若汝言若
爾云何名色者此與無作等故還難
汝義汝言由說无流色知有无作者
是義不然此色亦是定力生由定無
流故色亦無流
四諦論卷苐四苐十七張渭
[29-0553a]
又諸師解阿羅漢色亦是無流非流
依止故難曰此義不然如經言何者
有流法謂一切眼一切色等此色非
流對治故說有流若爾此色或有流
或无流答若爾何有難曰相相雜故
答如有流相無流相不知有何相雜
復次若色入一向有流云何經中偏
簡擇說不通途說經曰有流色者謂
有取心堅覆藏所依故名有流色汝
言由七福德利故知有无作者此義
不然經部師說如汝受用施主施物
由受者功德被利益故施主雖在異
心由前施作意熏修相續次第轉勝
由此勝故能生未來隨多少報依此
相續說施主功德生長若汝言由他
相續勝負及隨用故若在異心是相
續轉勝云何得成者是義不然何以
故與无作等故汝執無作由他相續
勝負及隨用因他相續云何得成問
不増長福德種類中無教云何恒生
答由數習緣戒定作意故乃至眼中
増長隨逐問若爾郁伽長者經其義
云何經言若比丘持戒行善受用施
四諦論卷苐四苐十八張渭
[29-0553b]
主衣食等巳修无量心定身證此定
八林中住由此受用施主福德善樂
増流无量應當信知此中有何作意
故知相續轉勝是正道理汝言若無
作无教如他作業業道云何得成者
經部師亦作此說由此教故他或離
或令煞害等苦故能教者於微細相
續善惡増勝由此轉勝能生未來隨
多少報若人自作隨事成時相續轉
勝名爲業道是義應知果假因名故
是身口事果假身口名義亦如是如
意身口無教有大德說依衆生取陰
由三時作意得煞生罪謂當爲我煞
正煞煞巳此解亦不然雖有三意業
道未必得成何以故未斷母等命根
起三意人無逆罪故若人自害他命
由此三意得罪可然難曰等不可見
何故僧嫉誹謗無教而信受相續轉
勝答無此憎嫉但由心運身業道事
成若謂行者有別法異心我所不喜由
心加行是事得成此事成故相續轉勝
是義可喜何以故由心相續果得成
故汝言法入佛不說無色知有无教
四諦論卷苐四苐十九張渭
[29-0553c]
者此義巳答如定境界色汝言若無
此業八道不成故知有無教者此義
應辯朋友汝應爲說入諦觀人正言
正業正命云何得有此人在觀爲有
言說作業求覔四事故有此三爲當
不爾答不然何者正在觀時得此三
種無教由此得故若出觀後不在邪
言等中但住正言等是故因中假得
果名故說无教名正言等論主答是
中何不執如此若正在觀中離於無
教得在如是意得如是依由得此故後
出觀時不在邪言等中但住正言等是
故因中假得果名故說相續轉勝名
正言等以此義故道有八分
又上座部說但不作惡名爲三分何
以故由聖道力法決定不作依止無
流道故名无流未必一切處被數法
皆眞實有如八世法謂得不得名無
名譽毁樂苦是中不得更无別法
又餘師說波羅提木叉戒是三道分
依先方法作信受意由此作意能防
身口遮所作惡說名波羅提木义戒
若汝言人在異心則無守護者是義不
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十張渭
[29-0554a]
然由數習故犯戒緣來作意卽至說
此作意名爲堤塘何以故由憶先
誓差不作惡爲有此用故湏受
戒復次若如汝立有別无教能遮破
戒者則不應有失念犯戒不湏廣辯
若爾不爾決定應知八正道中戒有
三分爲道基故譬之如地以先行故
譬如王能度生死蕀刺稠林故譬足
可愛香故如天檀葉清淨傳傳能到
涅槃如七車譬又餘師說引經爲證
是道果故恭敬利養因緣故非守護
對治故翻令知所得故知有此戒又
餘師說云何無教是色而非身受答
无教屬身口業爲色所攝身受者與
心相應爲名所
攝復次無教是身業故屬身受是心
法故屬
心復次无教亦戒亦色色陰所攝身
受心法受陰所攝今論所辯此法心
業所依故由身口成就假得其名此
法與受何異答受陰所攝此法通諸
陰攝何以故依相續故汝問離撾打
等云何不說爲道分者答有學聖人
未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十一張

[29-0554b]
寂靜故譬如制罪以不遍故如非梵
行以不定故如布踈陀分爲資糧故
譬如施等今論所辯分眀八戒此中
說名三聖道分汝問正業正命與十
善正業正命有異云何者答可壞除
不可壞除従出世正見起無流其露
爲果従世正見起有流取陰爲果能
生福德是名業道能離福德名爲道
分汝問正命何義者答正命有二種
一白衣離五種賊賣二出家人出離
五種邪命復次依理求覔受用衣食
等四緣復次知足無失聖種所攝及
守護身口復次先因智慧遠離身心
邪具是名正命汝問正命若身口業
攝云何別立者答通在二攝由義異
故別立可知譬如諸陰通是行攝由
義異故別立四陰復次體有二故譬
如身觀經言於身觀身住復次正命
異前二分譬如惑數汝問何爲精進
者答行於處處隨地差別爲得種種
善法筞起身心不捨荷負復次爲滅
惡法證於善法常行勇猛是名精進
復次修行是處不倒身心勤力是名
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十二張渭
[29-0554c]
精進汝問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者答
筞起身心爲相不退惰爲用起精進
類爲緣藏論中說精進者勇猛爲相
不沉爲用四正勤爲緣勝利行爲義
若懈怠人行无勝利行復次難勝力
故若人有精進於煩惱戰鬪有難勝
力若懶惰人則無此事復次此行能
散破除捨是精進義汝問若滅惡是
善則無二精進若非善者滅諦則非
善答滅惡者唯是無物善則不爾故
精進有二復次滅惡名眞實善所餘
卽三善何以故有四善故離破戒臭
名爲滅惡戒香發起名爲生善譬如
熱靜異於冷生汝問若一心修正勤
卽具足者則无四正勤若次第修者
則助道修不具答一心得修四正勤
譬如一心通觀四諦何以故由此修
故未生諸惡不得生巳生諸惡不得
住善法未生得生巳生得堅住是故
精進由體故一由用故四又分別部說
若持戒觀行人爲除定對治修四正
勤巳生之惡能障定由精進故滅未
生破戒後不得生未生定得生巳有
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十三張渭
[29-0555a]
淨戒得堅固住以是義故精進唯一
事用有四復次有說四正勤次第起
譬如得定何以故有正勤但能破上
心惑有餘正勤能拔隨眠惑又有正
勤能生未生根又有正勤能令巳生
堅固故道品修非是散修有正勤故
汝問何者正念者答不忘先所知境
是名正念猶熟取相如經言心悎心
繫等是名爲念汝問何相何用何緣
何義者答境界後憶爲相心境不離
爲用六念爲緣自憶令憶名爲念義
譬如菩提自覺令覺復次藏論說心
澄淨爲相不忘失若失還現復次能
守境界是智依止故名爲念復次念
有四種一隨執名句味二能隨所執
義三能隨所思義四能隨通逵所思
義今論所辯正眀第四汝問諸有爲
法刹那不住念云何成何以故他見
他憶无此義故者答若知者異念則
不成如張見王憶若智相續異念亦
不成如見牛不憶馬等若智一念亦
不成無後智故及此三義則名爲念
又釋若不相関則他見他不得憶如
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十四張渭
[29-0555b]
此人見彼人不憶若因緣相関則他
見他得憶譬如童子少壯老弱智念
得隨逐生復次譬如種子不相関故
麦種不生穀芽若因果相関而有異
者是穀類等種子芽莖支節爲位得
隨逐生若一念亦不成因果不立故
如種子恒一芽則不生由相関不異
不一故念得成汝問若一切諸法皆
是念處念根卽是念處則義不相應
答今論所辯念根卽四念處但不以
境界分別根故譬如智根智量
復次念處有三種一自性念處但生
憶念譬如王二雜念處若法能助於
念亦名爲念如王臣佐亦得王名三
境界念處由念緣此起亦得名念如
王住處是故念根卽是念處義不相
違汝問若念獨自不能守一法者云
何經說有念一守者答念是守護中
第一増上緣故說一守譬如王勝如
經言一切諸法念爲増上緣爲守護故
復次一念能護一切行故說一守如
經言是念行一切處復次一切念能
守六根如當門人復次是念能錄四
諦論卷苐四苐二十五張渭
[29-0555c]
一心如人手捻陰陽筒口復次能守
一相續故名一守如護一子復次六
根被繫於一念柱不散住自境如六
衆生同繫一柱是故經言有念一守
汝問云何有時能憶有時不憶者答
有三因緣故能生念一數習由數習
身口意如夢中見二相由順逆相憶
似不似境三澄清由心澄淨念卽得
起如淨噐水得見面像若反此三則
不得憶又臨死及初生重苦所逼忘
失本念故不憶宿命復次有六因緣
能生於念如偈言
順逆及數習一處共會聚定力及因力
此六爲念因
順者如見他似兒便憶自子逆者由
觸熱故憶昔時冷數習者如所串行
事自然憶一處會聚者如人見菴羅
樹憶其酸味定力者如得三眀人憶
宿住事因力者猶如聖人及大行善
人憶過去生汝問何者三摩提答經
說心定住靜名三摩提又阿毗逵磨
藏說能攝法不散名三摩提復次是
心相續煩惱惡風所不能動如密室
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十六張渭
[29-0556a]
燈復次三摩提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
世間者能生世間果報與覺分相離能
伏上心惑出世間者能令度離世間
與覺分相應能拔隨眠惑今論所辯
是出世定汝問何相何用何緣何義
者答心定住爲相伏對治爲用依心
學爲緣復次藏論說一心爲相不散爲
用四定爲緣安心令直爲義如箭師
調簳世間說爲三摩提箭此言調直
箭如是調直心相續名三摩提如偈言
心跳擲散動難守亦難遮智人使調直
如箭師調簳
復次能安心平等譬如馭車取平坦
路避嶮曲道觀行人亦如是能安置
心於平等處門境相行能遮不平等
惡故名三摩提復次五蓋病銷如人
不病名三摩提汝問正定若是定湏
陀洹人應無欲瞋若不爾則違道理
者答所對治定在由得果故驗其得
定譬如五根復次專心向定故譬如
蜂雖繫穢處心慕蓮花故知恒在花
處聖人亦爾雖處欲塵心樂寂靜故
知恒在定復次如湏陀洹人無眀雖
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十七張渭
[29-0556b]
在而眀不失復次如佛婆伽婆雖有
覺觀不出散心恒在定故湏陀洹人
定亦爾故不違理問聖道八分次第
云何答由能依理觀聖諦故先立正
見於所觀法執視不捨次立正覺従
此次立正言正業正命於所觀法爲
離爲得次立精進於所離得求不忘
失次立正念由念不失於所見境心
不散動次立正定
復次若八法俱起則無次第而次第
說不无道理若人欲起涅槃應先求
正見如人欲行必湏有眼如所見理
執視簡擇次立正覺如所擇說次立
正言何以故若有語言依覺觀故如
言而行次立正業此二清淨次立正
命是人住戒若起勤筞次立精進有
精進故則念不失次立正念由有念
故心一不散次立正定
復次阿毗逵磨藏說此行以智慧爲
根本何以故四諦境深非智不了故
先立正見心觸此境次立正覺由此
二分於四諦中對自令知次立正言
由前二分如言發行次立正業由前
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十八張渭
[29-0556c]
兩分口說身行受用四諦次立正命
身心勤筞爲進諦理次立精進由此
精進於四諦境心用澄淨次立正念
由此正念於四諦境心及諸法永不
散動次立正定復次由正見故是觀
行人不墮増上慢中能如實分別自
所得故由正覺發起正言是自所得
能傳至他由此正言能立能破能決
令他信有智慧由有正業寕捨壽命
不犯非法故令他信有聖所愛戒依
法如量求用四緣故由正命令他信
有聖種知足復次由正見正覺及因
正言能師子吼由正業正命能顯所
說義由正精進未得令得未滅令滅由
有正念沉起平時不忘三相故定無
障由有正定滅除定障能引六通諸
德故後倶解脫
復次阿毗逵磨藏說由正見故說信
根信力及欲何以故由有智慧信欲
成故由精進故能攝正勤及精進根
力覺分由正定故攝心如意足及定
根定力喜猗捨定覺分等以是義故
當知三十七品是八道内攝復次正
四諦論卷苐四苐二十九張渭
[29-0557a]
見及正念是毗婆舎那分由此滅無
眀故慧解脫爲果所餘道分屬奢摩
他分由此離欲故心解脫爲果是故
略說道有二分一毗婆舎那二奢摩他
復次藏論說正言業命三爲戒聚由
有此戒拔除瞋惡根本正覺精進正
定三爲定聚由此拔除貪欲惡根正
見正念二爲慧聚由此拔除無眀惡
根以此義故道有三分
復次道有四一方便道者由此無㝵
道生無㝵道前皆名方便二無㝵道
者正能除障㝵對治故惑不㝵故名
爲無㝵三解脫道者解脫無㝵道所
㝵之惑初起名爲解脫四勝道者従
解脫道後所餘諸道皆名勝道問此
四云何名爲道答由此進至涅槃故
名爲道若爾解脫及勝云何名道答
道種類故轉勝故令前至後故能至
无餘涅槃故說名爲道復次道有四
種一苦道遲智二苦道速智二樂道
遲智四樂道速智樂道者謂依止四
定具分故定慧平等故无功用行故
以是義故名爲樂道離此皆名苦道
四諦論卷苐四苐三十張
[29-0557b]
謂依止未來定中閒定三空定等不
具分故定慧不等故有功用行故未
來定者有慧少定三空有定少慧中
間定者分不具故定慧皆少以是義
故名爲苦道此之二道若信根人得
名爲遲行若智根人得名爲速行是
八分聖道約定約根故有四行復次
聖道或說三十七助覺何法爲覺以
盡智無生智名之爲覺由三種人成
三品覺謂聲聞菩提辟支菩提無上
菩提能滅无眀令無餘故是自事巳
作不復更作如實覺故是名爲覺助
者三十七法隨従盡智無生是故名
爲助由名故說三十七不由於體今論
所辯體唯有十謂信精進念定慧喜
輕安捨戒覺阿毗達磨師說體有十
一卽開戒爲二所謂身口復有阿毗
逵磨師說體有十三謂足欲及心故
經一切所得法皆是助覺但此十旣
勝故偏擧之言三十七者謂四念處
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八聖道
七覺分問此七科助覺安立何處答
凡有四位一初發行信二通逵位三
四諦論卷苐四苐三十一張
[29-0557c]
見位四修位問次第云何答是觀行
人巳住於戒巳能了別生死過失涅
槃功德離四諦觀无別方便能了知
此過失功德爲攝多境散心令住一
處爲生對治伏四顚倒令心如理八四
諦觀是故在先觀四念處由四念觀
巳別諸法可取可捨爲取善捨惡故
次修行正勤因四念觀正勤得成
由正勤觀惑障巳淨助法巳立心
隨意住故次立四如意足由此定
力於不疑境心有増上由此信故
於不懈怠心有増上由此精進所
得善心有助无障於不忘境心有
増上由此念故攝在一境於無散中
心有増上由此定故如實觀境心有
増上由當體増上故於不退位心有
増上由不退故於通逵分心有増上
故次立五根是五根増長至最上上
品故下惑不能破故餘世間法不能
勝故无流心次第緣故不退聖位故
以是義故次立五力巳見彼此得失
巳得眞路巳得決心巳得眼巳得足
由五力故得出世行故次立八聖道
四諦論卷苐四苐三十二張渭
[29-0558a]
由八聖道破見諦惑巳得近盡智無
生智故轉此道名七覺分是故次第
立三十七四念處觀是初發行位卽
解脫分四正勤名忍位四如意足是
名位五根名相位五力名第一法位
此四通名決了位八聖道名見位七
覺分名修位盡智无生智各究竟位
是果非因故不立爲道復次此道或
說名梵輪梵輪者佛世尊及弟子所
轉故此聖道有六種義譬之如輪一
速疾行謂或一心或十二心或十五
心遍行三界四諦故名速疾二捨此
到彼謂捨世間到出世間等三上下
行故謂或在法忍或在類忍等四従
此至彼謂師従師相續解至弟子相續
解五轂輻輞相似故戒有三分爲轂
正見正覺正精進正念爲輻正定爲
輞六聖王輪未伏能伏巳伏能守護
由无㝵道能伏解脫道能守以是義
故名爲梵輪復次此八聖正見有五
分戒有六種謂三業教无教精進有
九分正念有八分正定亦八分此聖
道若廣說則有三十七分若中說則
有四諦論卷苐四苐三十三張

[29-0558b]
八分若略說或三分或二分偈言
若人求涅槃滅止及妙離應常行精進
聽思修四諦
四諦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