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6 決定藏論-梁-真諦 (TKD)


[17-0333c]


略說生緣所攝自因具足是名爲至
何者爲至似因略故因緣具足是以
得生故名爲至如是選擇知假名有
至若實有則有二種謂生因有不離
因有若生因有如未得法従前以來
无至爲因豈義得生若如是者永不
得生不離法因有以是善法不善无
記一時得至復故㝵法亦應共生是
故兩因皆悉不然復法生因各現諸
緣所攝自種如之因卽此種子故名
爲至餘別因緣在現前故名離餘緣
在此牽緣以此自在假名爲至此自
在以諸人者諸法被生被滅更樂現
前速牽生緣是故名至略有三義一
者種子成就二者自在成就三者現
前成就種子成就者一切惡法諸无
記法及生得善無功用生此諸種子
未有定破聖道拔斷諸善種子未爲
邪見之所破壞是名種子成就六何
[17-0334a]
知耶諸法種子乃至未壞與不善法
若現不現如此等人悉名成就以諸
善法功力所造有諸无記生緣所攝
諸因具足是名自在成就諸現在法
在於現前自相故生是名現前成就
何者命根依過去業處處受身爲業
所牽有量時住以此牽命卽名命根
又復命根分別有二謂定不定有隨
不隨有少有多有後无後有得自在
有不自在閻浮提人離其壽命餘有
決定數閻浮提中或壽无量或復短
促乃至十歲欝單越人定壽千年是
處隨命无餘緣死餘處不隨於閻浮
提壽十歲人是名短促有諸畜生於
一日中七死七生乃至一日一夜非
想非非想諸天壽命八萬大刧羅漢
壽命亦復有後若諸學人於現在世
定入涅槃諸凡夫人最後生身壽命
有後其餘諸人無復有復自在命根
諸阿羅漢菩薩及佛能延壽命其餘
壽命不得自在何者衆生種類似分
略說處處受生諸衆生類同界同道
同生同類同年同姓長短等行以依
決定藏論卷中苐二張當
[17-0334b]
此分是諸相似是名衆生種類似分
有諸衆生依是界分各有似分於一
界中衆生受生以依五道各有似分
一一道中諸衆生有諸衆生依生分
生一一生生依類分生一一姓生有
諸衆生色聲高廣事業似分有諸衆
生善惡似分各有似分如煞生人共
諸煞生乃至邪見共邪見人如離煞
人共諸離煞乃至正見共正見人湏
陀洹人共湏陀洹乃至辟支佛共辟支
佛菩薩共菩薩佛共佛名相似分一切
衆生皆是假名云何衆生似分而是實
法凡夫性者三界見苦所斷煩惱種子
未斷名凡夫性又凡夫性復有四種
一者無涅槃性二者聲聞性攝三者
辟支佛性攝四者佛性所攝離十煩
惱无有別性名凡夫性何者和合性
因緣具足諸法得生種種因緣種種
法生名共作因和合性者復有六種
受和合入生和合六入住和合工巧
智和合淨和合相従和合受和合者
因内外入及思惟等諸識得生三種
和合故觸得生因觸和合故得生受
決定藏論卷中苐三張當
[17-0334c]
入生和合者无明緣行乃至老死六
入住和合者依於四食及以命根工
巧智相應業作具人力是名工巧和
合淨和合者十二難得自他功力相
従和合者如有一人爲大國主如法
治化衆生荷頼四海安寧離如是分
無別和合字和合者依法性相而立
假名依如是義是名爲字句和合者
巳說依自相法善法惡法淨法不淨
法選擇分別以名合爲句是句和合
味和合者名與句合字義具足是味
和合於諸略義悉皆是名於處中義
是名爲句於廣說義稱之爲味唯依
於名唯得知名不知於義若依於句
知諸法性亦知於鳴不得知廣選諸
法依於味身知諸法義以此名身句
味身爲五學處得知假名隨方俗語
立名不同若於鳴中无處不同耳相
聞故何者五學處一者内學二者因
學三者聲學四者醫方學五者世工
巧學何者起生諸行因果相續未斷
是名起生復次起生有種子生猶如
諸法有種現起復有起生種子果生
決定藏論卷中苐四張當
[17-0335a]
如有種子未滅種本現前起生如菩
薩地有名流生四非色陰有色流生
如内外十入於法入中无作色生有
逐流生如次第法十二因緣有逆次
第十二因緣以此起生卽是相續无
別有法何者齊法依無始時各各分
齊種子因果法不相雜諸佛出世及不
出世法常然故有滅分齊猶如逆順十
二因緣有正法齊謂如五陰及十二
入十八界等无有増減有受分齊如
三受法亦無増減有住分齊謂一切
身乃至壽命諸外法住至一大刧有
變分齊如諸衆生巳生色界退生欲
界有限量齊如諸衆生生有色處身
有限量外法世界亦有限量何者應
爾爲說諸法爲安諸法爲正知法此
中方便卽名爲應分別有四一者見
應二者因應三者論義應四者法爾
應如聲聞地後當廣說何者迅疾諸
行生滅迅疾不住有行迅疾卽是生
滅有力勢迅疾謂地行象馬及以人
等又空行天鳥諸夜又等有鳴迅疾
如聲出時有水迅疾如江河流有火
決定藏論卷中苐五張當
[17-0335b]
迅疾如大猛焰焚燒乾輩射迅疾者
如人善射箭去迅速智迅疾者謂諸
聖人簡擇修行速知諸義通迅疾者
謂大神通運身速疾意速疾者依心
速疾神通迅速何者次第各相對諸
行相續依次第生是名次第有生次
第如十二因緣有滅次第如逆因緣
无明滅故乃至老死滅老死滅故憂
悲苦惱一切皆滅又有道俗法用次
第於晨朝起料理身體著衣營務嬉
戲試藝洗浴塗香著華嚴身食諸
飮食眠臥消息是俗次第何者道法
次第亦晨朝起次第如前乃至著衣
持鉢次第乞食得飯便還安坐而食
洗手拭鉢淨足坐禪講說讀誦作善
思惟於晝日中經行立坐此二種事治
心障治法於夜半時眠臥消息於後
夜分速疾而起著衣等事於大衆中
隨其大小恭敬問誶依次第坐如法
行籌幷受臥具有生次第従少至老
則有八時又有見諦次第先觀苦諦
次集滅道又九定次第又學次第以
依戒學生於心學次生慧學何者名
決定藏論卷中苐六張當
[17-0335c]
時依日出入識時分齊依諸行法有
生滅故立三世名以名爲時如年時
節一月半月日夜刹那羅婆牟忽多
過去現在未來等法此名時者離諸
行法无有別時何者名數數諸異法
令知多少是名爲數復次數者従一
二法乃至多數復至數後名阿僧祗
以従此後無復數名何者種子離諸
行法无別種子以此行法如是起生
如是進入是名種子亦名爲果子果
別異不可雜觀何故不雜依現在果
知過去因依現在因知未來果以此
因亦名爲果因果不雜如穀麦等芽
葉枝節未開巳開離此諸法無別種
子如是觀察一切行法是種子相巳
說斷壞惡法種子何者斷壞善法種
子一者恒事惡法與善相違斷壞善
根二者著邪見故邪見重故亦斷善
根如諸外道三者以邪見故誹謗一
切作五逆罪亦斷善根四者巳斷不
善惡法種子善根卽斷如阿那含登
地菩薩復次一切諸法種子以爲一
聚與果巳竟而至於果謂而中上復
決定藏論卷中苐七張當
[17-0336a]
更略說諸種子相而得在於阿羅耶識
中一切諸法著妄想習以此習氣亦
名實法亦名假名従此諸法无別有
相無不別相如眞如法復次習氣遍
一切處諸惡罪法若依此習而攝一
切諸法種子諸出世法何者爲本而
得生耶諸惡法種不爲其因此出世
法眞如境界作緣得生若不取習爲
緣得生何故演說三涅槃性復說有
人无涅槃性有如此義一切衆生有
眞如境而爲緣生障無障故解脫各
異有諸衆生永障種本不能通逵眞
如境界說此衆生無涅槃性有諸衆
生不依此義說涅槃性諸智慧障永
依於本亦非解脫爲障種本明於此
義有聲聞性辟支佛性不如前義是
名佛性是故無失說出世法所生相續依阿摩羅識而
能得住以此相續與阿羅耶識而爲
對治自无住處是無漏界无惡作務離諸煩惱何者爲作略說有三一不淨法二者善法三无記法不淨作者是則十不善業道身
口意生受行不離爲増上緣此身口
決定藏論卷中苐八張當
[17-0336b]
業使他令知是名不淨作善法者離
此十惡而不修習此身口業使他令
知是名善作无記者以此威儀如諸
工巧此身口業是無記作復有諸業
不令他知唯自發心以是心中覺言
語依善不淨無記等法是名心作唯身
生起此无異法是名身作非是動轉
何以故一切行法刹那滅故故无至
處唯是言語是謂口業如是心行此
思惟法卽是心作何以故刹那滅故
従此至彼是義不然離行生起更無
餘業眼耳心等亦不能取是故作者
亦假名有若有諸人隨惡眷屬彼處
得生漸以長大其自思惟依此事業我
得壽命如是業行樂忍而行是時得
知其無覆護依不善根无諸覆護所攝
勇猛甚深不正思惟勢力攝故是人
卽得大不善根此人未得煞生不善
餘不善道所生不善亦未得證乃至
未作従作之時隨其有犯逐業隨時
復生不善猶如前人生惡友處各隨
其類増長惡業亦復如是乃至不離
无護思事則無覆護以日日中思増
決定藏論卷中苐九張當
[17-0336c]
長故作是業故諸不善根皆得増長
以安邪思不信嬾墯憘忘攀緣惡智
共行使習是業使作是業従此向後
有種本故以習作故於相續中是現
世者名不覆護以依捨因乃至未捨
諸不信智此中惡業不信後世有惡
果報卽名不信嬾墯者此惡法中隨
意而住不能捨離是名嬾墯憘忘者
諸有過失智人所謗如實不現是名
憙忘攀緣者心惱散乱此心相續恒
生不住是名攀緣惡智者以此顚倒謂
惡爲善謂善爲惡是名惡智以作惡
戒爲増上緣此不善等諸不善法惡
爲伴而生不住是惡戒不依前者
如實道理則名善法如此分別若有
諸人堪受戒者以授善戒如有諸人
従他得戒亦従自得有得自戒不従
他得唯比丘戒何以故諸比丘戒皆
不可得一切人受若比丘戒不従他
受堪受戒者不堪受者以此一切若
自能得出家戒者如來法制便不得
住法律制戒正說難知是故比丘戒
法非自受得若有諸戒離比丘戒自
決定藏論卷中苐十張當
[17-0337a]
能得者何故従他而受此戒守護
禁戒有二種分自羞羞他欲自犯戒
則羞於他如此禁戒従他而得自羞
者我自護持无有缺犯是名得戒有
自羞者則有他羞有羞他者未必自
羞是故自羞於法力勝是自受者若
善護持所生功德无有差別若従他
受有此別異應先發心親覲請師作
礼等事威儀如法思惟言說令知所
作名身口意業作前方便若自受得
唯是心作是思離者則非覆護信等
五根以取思離爲増上緣則名覆護
復受持戒有百種相以従十種不善道
法依受遠離不殺生中唯受一分乃
至邪見亦受片分是名十種不殺戒
中所受多分乃至邪見此別十種復
別十種不殺生戒而具足受乃至邪
見此更十種若依少時一日一夜若
半月日乃至一年受離殺戒乃至邪
見是名十種若依多時過度不至壽
盡受不殺戒乃至邪見復是十種乃
至壽盡受不殺戒乃至邪見更別十
種巳受不殺見生不殺乃至邪見是
決定藏論卷中苐十一張當
[17-0337b]
名十種自受善戒更酄他受此更十
種以善言辭讃歎禁戒此復十種巳受
煞乃至邪見自生歡喜是名十種
此十十種受戒相貌合成一百所生
功德隨戒多少以此覆護復有八種
一者能生覆護二者攝受覆護三者
守持覆護四者治犯覆護五者而覆
護六者中覆護七者上覆護八者清
淨覆護未受先思我今欲受離惡禁
戒是名能生正受之時是名攝受巳
受戒竟思離諸惡乃増上緣五根所
攝時共種本間間善持如所受戒守
護思惟近惡友故若煩惱故生起惡
作卽自羞慙則不缺犯莫令有失應
墮惡趣是名守持若憙忘失造作諸
惡速疾生念以此過失發露懺悔慙
愧自改後不更犯名治犯相若復善
道少分之中少時受持唯自
守護不酄於他善說言辭不爲讃嘆
見同善行不生隨喜亦不憙樂是名
爲下若復多分善持禁戒不至壽盡
巳自持戒又酄於他巧說言辭不爲
讃嘆見同行善不生愛樂是中覆護
若復具決定藏論卷中苐十
二張當
[17-0337c]
足受持禁戒乃至小罪皆悉不犯是
名爲上若以依此清淨禁戒无恨心
故乃至初禪破戒根本卽永斷除依
舎摩他故是定覆護如初禪中第二
第三乃至第四亦復如是復別有異
此破戒本遠離對治所攝定道甚深
斷除此是第一清淨持戒依此淨戒依
定覆護得見眞諦卽證阿那含果於
是時中諸破戒本悉永斷除依未來
禪若得初果於是時中惡道生本皆
悉斷除此又有戒皆悉清淨聖人所
樂以此第二清淨禁戒是名无漏持
戒覆護此無漏戒得羅漢時對治淨
異於滅惑果此八種戒巳合爲一更
分爲三一者受行覆護二者捻持覆
護三者清淨覆護前三種戒是受行
覆護次有二種是捻持覆護下中上
戒是方便行是禪定戒及无漏戒是
名清淨覆護此三覆護次第轉勝何
故如來說此三戒謂比丘戒優婆塞
戒及以八戒三因緣故諸受化人能
離惡行復離貪欲此中佛說是比丘
戒有諸受化唯離惡行不離貪欲此
決定藏論卷中苐十三張當
[17-0338a]
中佛說優婆塞戒何以故在家迫迮
坐煩惱處恒被繫鎖具足戒品難可
受持有諸受化惡行貪欲皆不能離
是故如來爲說八戒何以故此受化
人二不能故爲前二戒而作因緣其
自思惟不堪重禁此前三分現離惡行
後有四分現離貪欲不婬一分現二
處離比丘戒者四分義攝一者受具
足分二者隨具足戒受制戒律三者
護他心戒四者具足守戒受具足分
者白四羯磨如受大制従初依此比
丘禁世是名比丘受具足分従此向
後隨比丘戒於波羅提木叉謂正命
等此一切處恒持覆護是名隨具足
戒受制戒律有此二分威儀具足是
名護他心戒威儀行處如聲聞地後
自當說於小罪中見畏不犯同於重
戒若有犯者皆悉發露是則名爲具
足守戒依於五力得生四分爲有信
力解脫戒滿依精進力具正命分依
於念力守護諸根依於慧力因緣分
滿依於定力四分具足何以故若无
五力則無四分有三分攝優婆塞戒
決定藏論卷中苐十四張當
[17-0338b]
何者爲三一者他所貴重離破壞分
二者有犯過失改悔清淨三者受持
不破不奪他命不盜他財不得邪婬
是名初分遠離妄語是第二分遠離
飮酒是第三分又五分攝於八戒何
者爲五一者離破壞他二者離壞自
他三者有犯改悔四者爲不失戒憶
念護持五者念分不散離於奪命及
離偸盜是名初分離於婬欲是第二
分何以故遠離婬欲不壞自身自妻
妾故不壞他身離婬他故離於妄語
名第三分次離三處是第四分何以
故當習歌儛華香嚴身高廣牀座飮
食非時漸漸習知觀身空无我受此
戒憶念不犯離於飮酒是第五分何
以故恒自憶念我今有戒以依此分
醉酒狂逸都不得發比丘尼戒式叉
摩尼沙彌沙彌尼戒此等悉屬出家
戒故依比丘戒而得此戒優婆夷戒
者屬在家故戒相似故如優婆塞禁戒
无異何故佛制諸比丘戒亦沙彌戒
說此二部比丘尼戒又說三部謂比
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戒以諸女人
決定藏論卷中苐十五張當
[17-0338c]
多煩惱故次第應受比丘尼戒是故
佛制比丘尼戒說爲三部若沙彌尼
住於小戒依次更受式叉摩尼戒若能
得住式叉摩戒戒品轉多不得速爲受
具足戒決湏二歲學行六法若樂住
此便授具戒如是多時漸持小戒次
第轉久能持具戒何故沙彌戒中制捉
金寶八戒不遮以此沙彌住出家戒
出家之人而此二品强不相應謂五
欲樂嚴身嬉戲隨意放逸二者用舉
陳宿遮前品故說離三種謂歌儛作
樂香華嚴身高廣牀座及非時食遮
第二品離捉金寶以此金寶一切陳
宿爲作根本従一切物以此爲勝何
故沙彌歌儛嚴身分爲二戒於八戒
中合而爲一於出家人不相應故重
制爲二於在家人非不相應輕故作
一脫若有犯唯一懺悔若出家人犯
此二戒應二種懺何故黃門及不能
男不得出家受具足戒此黃門等若
作比丘能作女罪作比丘尼摩觸身
故能作男罪此二種處不堪住故不
得出家受具足戒以此黃門及不能
決定藏論卷中苐十六張當
[17-0339a]
男多煩惱故煩惱障故不能發此正
思惟力依於此力數數思惟精勤修
習清淨梵行何况能得過人聖法是
故不得出家受戒何以故難得善人
生於是處不可分別何故黃門及不
能男乃受三歸及於五戒亦不得名
稱優婆塞優婆夷者親近比丘及比
丘尼名優婆塞及優婆夷此黃門等
善攝諸根若比丘比丘尼等亦不可
得常相親近比丘比丘尼獨處屛覆
不得親近及按摩等皆不得如優婆
塞等親近比丘故不得稱名優婆塞
此黃門等若善持戒得福皆同何者
非戒非戒離前所說戒及非戒隨所
造作善不善業従身口意以此一切
可知非戒及非非戒以是禁戒自可
受所従他受此兩種戒所生功德有
差別不受戒之時若心意同亦同護
持生福无異幾種因緣不得具足比
丘禁欲得不得略說有六一者心破
壞故二者身根不具三者人根不具四
者斷善根故五者繫屬他故六者護
他心故若王縛緣怖畏賊難負他決
定藏論卷中苐十七張當
[17-0339b]
財物畏不得活作是思惟我今苦惱難得活命爲我在家有是等苦諸出家人安樂得活是故我今出家入
衆現同行道得活不難依此思惟便
卽出家爲怖畏故受持禁戒有處律
制莫令比丘知我犯禁衆僧和合驅
逐出衆其心壞故故非比丘具足禁
戒是名心破壞故復更思惟在家難
活若其出家資身爲易求生不難及
至盡壽得修梵行亦如他人修行不
異如是思惟卽便出家如此出家非
破壞心雖得具戒而非清淨若癭癩
瘻狂痟等病如遮法說是名第二身
根不具是破壞身若得出家不能敬
重供養師長如是不能供養於他便
復受他清淨梵行師友信施衣食臥
具受此重施不易可銷復亦不能増
長善法先所修善並皆退失是故身
根不具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若是黃
門及不能男人根壞故不得出家受
具足戒如前所說諸因緣等不能男人
有三種異一者具足不能二者有時
非時三者毁傷損害出生以來本无
男決定藏論卷中苐十八張當
[17-0339c]
根是名具足不能人又半月能男謂
前十四日不能唯第十五日能又使
他摩觸則能不觸不能又見他行慾
則能不見不能是名有時非時又復
刀杖傷損病壞墮落値毒觸火呪術
所斷先有男根後則失壞悉不能男
是名毁傷損害不能男人一者本是
黃門而不能男二者本非黃門而不
能男三者本是黃門非不能男使他
觸身則能生樂是名人根不具斷善
根者作諸逆罪汙比丘尼破内外道
賊住種種不共住无住壞善根故而
不得受具足禁戒何以故是人不羞
於自他故不淨染故無慙愧故善法
損減繫屬他者謂是王人陰謀王家
王所識將負他債息及他人奴他家
使人荷任他債自身質債父母不聽
繫屬他故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護他
心者謂諸化人護他心故不得授戒
何以故諸龍化身以爲人形求欲出
家欲聞正法求受具戒若得具戒眠
臥之時還復龍身睡眠逼故巳成比
丘言是比丘諸阿監彌諸優婆塞參
決定藏論卷中苐十九張當
[17-0340a]
承修誶便見龍身於諸比丘皆生疑
心謂諸比丘並非實人誰敢供養諸
龍諸鬼護他心故不受具戒此六因
緣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若離諸師及
以和上戒不具足僧數不滿界不清
淨亦不得戒幾種因緣優婆塞戒而
不得受略說有二一者心破壞故二
者人根不具故心破壞者永不得受
一切禁戒不能男者得受五戒而不
得名爲優婆塞如前所說諸因緣事
復次八戒者心破壞而不得受隨従
他故爲利養故心不清淨口說受戒
如前所說有諸因緣不得受戒離此
諸緣得三種戒復幾種因失比丘戒
一者捨戒二者犯重三者失根及二
根生四者斷於善根五者命終若巳
善受諸比丘戒五緣則失佛法滅盡
未受戒者欲受不得巳受不失何以
故於是時中末世巳至无有一人心
不破壞而求受戒何况能得四種道
果優婆塞戒生悔心故善根滅故壽
命盡故佛法滅故如比丘戒五戒亦
爾復次八戒至明晨朝又心破壞是
日決定藏論卷中苐二十張

[17-0340b]
命終則失八戒何者无想定離遍淨
欲未離上欲作心思惟謂是解脫唯
斷於心及心數法如是寂靜名无想
定此是假名非別有法略說有三
下中上修以下修故於現世退不
能速疾還更修習生無想天身光狹
劣不同諸天壽命不具中間得退中
修者若退失時還習速得生無想天
光明轉勝壽命未盡亦得中退上修
者勤修習故不得退失若得生彼光
明壽命悉皆具足不得中死所以者
何生得心滅數亦滅名无想生何者
滅盡離不用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欲
作心思惟求寂靜處无受无想於受
想中而見過患卽生猒離受體四禪
想體四空於八禪定悉皆猒離正滅
於心及心數法卽入滅定滅六識故
是名滅定非滅阿羅耶識故此亦假
名非實有法亦有三種下中上修亦
如前說唯不說生以諸學人得入滅
定謂阿那含名身證者无學人得入滅
定二分解脫於無想定學无學人並
不修何以故以諸聖人有所生處不
決定藏論卷中苐二十一張當
[17-0340c]
見解脫聖人知見不生彼處離於此
處別有勝處以生此處永不能得修
習善法是障難處何者虛空唯无色
處顯現虛空何故空處無一切色說
名虛空是故假名說空非是實法何
者非數滅以因緣自得現前故生諸
法離此生因餘法不生究竟寂滅名
非數滅是時諸法卽不得生過此生
時不復更生未來未起不得言有若
未來法因緣應生和合則生爲誰所
遮而令不生名之爲常是故无別一
法名非數滅是諸學人巳見眞諦卵
生濕生欝單越生無想天生女人黃
門及不能男无根二根復有愛願不
更得生名非數滅同一種相何以故
是諸學人復生愛染能作
生業无有是處未拔種本故業受生
何以故是諸色心不相應法従於生
相至非數滅於心法中非是心數若
於色中非是可見非不可見
以是義故名不相應色及不如意及
有捨處名色分別聲分別者衆生數
因非衆生因衆生非衆生因事分別
者是口所作住分決定藏論卷
中苐二十二張當
[17-0341a]
別者如前說香分別者謂根莖皮心
葉華果是香分別香味觸中无事分
別住分別者如前色說味相分別者
謂甛苦等住亦如前觸有多種分別
如前第三境者於十方中卽可得知
第四境者三世分別第五境者實不
實取分別可知第六境者於一邊處
得取具足如是自分諸有色塵明了
分別何者思惟能生識者於共於諸
根不破壞者與明了塵同興發心如
此思惟能生諸識是名色陰境分思惟
雜思惟者於欲界陰入住是處色界
色生於此身云何上界諸色與下界
共別處而住不別處耶答曰不別處
住猶如沙水是名色陰雜分思惟色
陰分別思惟究竟
決定藏論卷中
壬益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決定藏論卷中苐二十三張當
[17-0341b]
決定藏論卷下當
梁天竺三藏眞諦譯
心地品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