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m0009 十二門論疏-隋-吉藏 (T@HARA)



No. 1825 [cf. Nos. 1568, 1826]


十二門論序疏




大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時講語。此序
理深事博。言約義周。略曉六條方乃可讀。
一須深見論意。二精通法華。三妙識般若。四
善鑒老莊。五博尋儒典。六巧制文章。余昔
已著三論文玄正言。序是人制不我釋之。但
師每講常讀此序。而淺識之流意多紛謬故
略陳綱要以賜門人也。序為六分。一標大宗。
二釋題目。三敘造論意。四讚論功能。五讚
論利益。六作者謙讓。


實相之折中下第一標大宗。折中者折物令
齊。謂之折中。書云。片言可以折玉斯論明生
死涅槃萬化之法即是實相。故云實相之折
中也。所以作此語者凡有二意。一者欲秤歎
斯論。二者指斥餘人。餘人凡有四人。皆明實
相並折而不中。一者世俗之道。皆是安家全
國不淨之法。非實相之折中也。二者九十六
術。欲明己道為真。並是虛妄非是實相。故
折而不中。三者五百小乘論師。各執諸法相
有決定相不信畢竟空法。亦是明實相而不
折中。四者有所得大乘學人方廣之例。雖信
畢竟空鈍根自害。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
為空見所害。亦是折而不中。故指斥餘人也。
今秤歎龍樹此論明實相而是折中。故言實
相之折中也。問云何為實相。答叡師後釋之
凡有十不。謂不內。不外。不人。不法。非緣。非
[001-0171b]
觀。不實不虛。非得。非失。故名實相。道場之
要軌者。實相謂所觀之境。道場即能照之慧。
非實相無以生實觀。非實觀無以照實相。雖
境智宛然而實緣觀俱寂也。此之二句無理
不該無言不攝。十二門與中論名部雖異。斥
病顯道其義大同。實相即是中道也。道場謂
正觀也。宣之於口謂之論也。又實相即實相
波若。道場之照觀照般若。宣此二義謂文字
般若也。又實相即境界佛性。道場謂觀智及
菩提果性。在觀既明累無不寂。即果果性。說
四為開非境非觀不智不斷即中道正性也。
故坐道場見佛性方得成佛。宜作此釋之。問
何故明道場復云要軌。答中論法品云。得實
相有三種。謂三乘人。涅槃云。見中道者有其
四品。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乃至上上智觀
故得諸佛菩提。今欲簡彼二乘。二乘未窮實
相之原。大士方盡其理。故偏言道場也。要
軌者明實相之軌。凡有三論。一無畏之廣。二
中論處中。三此論之略。在言雖略而為入道
場之要故也。有諸大乘論言廣難尋。斯論辭
略顯詣。故云要也。叡師復明悟實相故則凡
得二益。一六道迴宗三乘改轍。謂累無不盡。
次整歸駕於道場畢趣心於佛地。謂德無不
圓即其事也。又實相即如如異名。謂如如境。
道場即如如智。斯二即是二法身。宣此二種
名為應化。現金光明三身品。攝論實相即法
身。道場之照謂內應身。說斯二義謂外應身
化。又實相即本有涅槃。道場之照即始有之
義。並是無名相中假強名相說。隨處立名。今
[001-0171c]
示此論深博。故略敘眾義。又此論通釋大
乘教。則無義不攝故脩含一切也。問序者
依何文作此說。答後云。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即是實相。通達是義具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謂之道場。


十二下第二釋題目三字即三也。十二是一
方大數治病通經。枝謂支別即十二不同也。
一科法也。更有餘義文疏已述。門者開通無
滯之秤也。藉十二言教開實相之妙理。通行
人之觀心也。餘義文疏既陳。論之者釋論也。
窮其原者窮三乘之原也。原唯有一。昔權說
有三。而封異者未尋其本故謂有三耳。若考
而窮之唯一原也。故無量義云。從於一法生
無量義。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不相
名為實相。法華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涅槃
云。是一味藥隨其流處有六種味乃至亦有
三乘之味。皆是明一原也。盡其理者上令二
乘徙轍。今令六道迴宗。此論既正釋一乘。令
九道眾生同成佛也。問破三何故云窮原。洗
六而云盡理。答原理名殊體一。從一原而有
三流。三乘諸子未窮其源故謂三異。若從流
以尋原則知原唯一。則便捨流以還原。六道
既其失道。故是乖理之義。所以須明盡理也。
又窮其原斥聖惑也。盡其理破凡迷。即令悟
不凡不聖不生死不涅槃等也。又窮其原斥
內迷也。盡其理破外執也。諸論義師未尋其
本有五百部異。若窮原者知理唯一也。九十
六術自謂得理。故異道紛然。若盡理者則眾
異息矣。又窮其原破學大乘人成有所得執
[001-0172a]
也。盡其理者斥學小乘之流也。以未盡理故
有小耳。如其盡理理既無二。何有大小耶。然
本對異流故言一耳。若捨異而存一乃至五
百皆是未窮其原未盡其理。宜深照斯意方
見作序人心。若一理之不盡者上二句標兩
門。今雙釋也。以不盡理故有六道。惑趣之
乖。惑者迷也趣者理也。謂迷一道故成六道。
一原之不窮則眾途扶疎者。眾謂多也途即
道。以不窮原故有三乘異道乃至五百部也。
扶疎謂開廣增盛之義耳。殊致之迹者。殊者
異也。致理也。迹謂足迹。即三乘足迹而不
泯寂。何猶得成佛耶。問何故作此釋論字耶。
答若直釋者應云交言曰論。然今叡師釋三
字三意明之。若釋十二取其數之大意而釋。
謂此十二無病不除無教不顯。無理不申無
觀不發。故一方數圓。故云十二也。次釋門訓
名依字釋之。今釋論取論意及論功能以釋
論。非訓名而釋。何以知之。文云。論之者欲
以窮其原盡其理。故知就意及功能釋也。


殊致之不夷下第三敘造論大意也。又開三
別。初辨造論緣由。二正明造論。三明造論利
益。大士初建弘誓令九道眾生皆歸一極。今
遂保著三乘封執六道。豈不憂哉。是以龍樹
菩薩開出者之由路者。上是悲心今是悲事。
又上是大悲內充。今方便外救。即吐言作論
也。有二。前總唱十二。次正言造論。今即初
也。出謂令六道出分段三乘離變易。同勉二
種火宅所燒故云出也。出必有所因。故以十
二門為出者之由路。假斯路而出也。作十二
[001-0172b]
門以正之者。前總標由路今敘由路事。六道
三乘並皆失道。是故秤邪。蕩彼邪迷故作十
二以正之。三乘六道並是邪路。今十二門是
正路也。問云何令六道迴宗。答有三畢竟空。
如百論述之。一者六道本來寂滅。故畢竟無
六。二者虛妄故無六謂六道。亦無六趣。如渴
人見災內六處水流。實無六趣。三者諸佛菩
薩隨六說六亦無六趣。如隨見水人說有六
水。實無有六。以悟六本不生故六道迴宗也。
三乘徙轍者。二乘折法未悟本空。大士雖知
本空照猶未盡。今此論顯畢竟空諸佛行處。
令三乘人究竟了達故。門門之中皆秤畢竟
空。智度論云。畢竟空是諸佛所行故也問云
何為開路塞路。答有二種塞。一六道舊迷。二
學教封著。今除此兩梗敞十二之路。從一一
路皆入實相也。正之以十二則有無兼暢事
無不盡者。第二正明造論。凡有五轉十不。謂
不內不外。不法不人。不緣不觀。不虛不真。不
得不失。其言巧其義深。其文約其理富。無病
不破無教不申。無理不通無緣不益矣。今初
破內病。病乃萬端有無為本。又是障中道之
根。又如來常依二諦說法。以不達因緣有無
二諦故。成性有無二病。二諦既無教不該。二
諦之迷亦無迷不攝。又小乘多著有病。學大
者多滯無病。又凡夫著有二乘滯空。又愛多
者著有見多者著空。是以斯論破此二也。問
但破有無亦申有無。答具二義。要先破有無
方申有無。故下文云有二諦。即其事也。又云。
但解釋空申第一義也。通達空則通大乘。具
[001-0172c]
足六度謂世諦也。問云何為兼暢。答有三種
義。一破有後破無故云兼。二申世諦復申第
一義故云兼。三病無不破教無不申暢大士
之懷。故云兼也。暢亦三。一有無病除為暢。二
者二諦教通為暢。三暢佛菩薩心為暢也。事
盡於有無則亡功於造化者。上破內迷今斥
外執。斯論正破於內。故先斥內傍破於外。故
後除外。造化者莊周云。魍魎因影。影由形。
形因造化。造化不知所因。今寄斥震旦莊周
以破天竺外道。良由此土無別外道。又一言
之內彼此雙盡。故斥此呵彼也。問此論何處
破造化耶。答作者門破自在天。即是其事。以
自在天能造化萬化故名造化。問何故破自
在即。答有無是內迷之本。造化為外執之
根。故伐其本而柯條自壞也。問何故事盡有
無則亡功造化。答破有無非但內病得除外
造化亦壞。而秤亡功者惑者執自在天造化
萬化故為大功。令破除之自在不能造化。故
云亡也。理極於虛位明法無我。喪我於二際
者。破人令得人無我。前除內外兩法今次破
內外二人。即生人法二空。所以先破法後破
人者論文爾也。故下文有為無為法空故。何
況我耶。又前諸門多除法。至作者門方正破
人。所以先法後人者。法本人末。法難人易。
法內人外。外道計人內多執法。正破內傍破
外故也。又若觀門次第則先明人空後辨法
空。今就說門也。又小乘已知無人猶執有法
故。不得迴小入大。今欲令迴小入大故。先破
法後除人也。虛位者實相。真如法位異名也。
[001-0173a]
今明。有為無為法畢竟空。明理極在於此空。
故云理極虛位也。內道外道二我皆除故喪
我於二際。又前破有為無為法既空。則有為
我無為我亦空。故云喪我於二際。又即陰離
陰皆是二際。又我與我所名為二際也。喪我
在乎落筌者第三節。上雖內外兩除人法俱
破。但是破立猶未破破。但是緣盡觀猶未觀
盡緣。今欲破立兩冥緣觀俱寂。故有此一對。
問叡師取何文作此意。答後三時門正明破
破。爾前明除立。故序斯意也。落筌者落是除
亡之異名。故亦云亡筌除筌等也。夫欲除所
破之我。必須亡能破之筌。若能破不亡則所
破不盡。故云喪我在乎落筌也。網魚物為筌。
網㝹物為蹄。問何故以能破為筌。答論主所
以作十二門能破之言教者。為欲破眾生我
人等病耳。故以能破之教為筌也。如得魚不
用筌。病破即除教也。筌亡存乎遺寄者。釋忘
能破之所以也。能破之筌所以得除。要須遺
其所寄。本寄能破之筌除所破之病。豈可存
能寄耶。必須忘此能寄所破方淨耳。遺即忘
之異名。此用莊周要其會歸遺其所寄之言
也。筌我兼忘始可幾乎實矣者。破立並忘緣
觀俱寂者。始可近諸法實相。可幾即近也。幾
乎實矣則虛實兩冥者第四對。意上除能破
所破之虛。今復泯非能破非所破之實也。得
失無際者第五對。意惑者謂能破所破為虛
緣觀俱寂為實。則二存為失兩忘為得。虛實
之病除捨。得失之念尋生。故復泯之也。冥而
無際者。上來敘龍樹五轉破病開道造論意。
[001-0173b]
今第三明得益。得益有二。初明所離益。次明
所得益。所離則累無不寂。所得則德無不圓。
累無不寂不可為有。德無不圓不可為無。即
中道法身為益大矣。問叡師依何文作讚。答
下云。又能除大苦與大利事。故名為大。即得
離文。離益中有二離。得益中有兩得。二離
者。一離六道二離三乘。一一中皆用玄儒兩
書語以顯佛法義。造次即儒書語。兩玄謂老
子語。忘造次於兩玄者論語云。造次弗如也。
語默失度動止乖儀。故云造次。寄此明六道
迴宗也。兩玄者即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借此語以目前五轉。始自內外兩除終竟
得失無際謂重玄也。泯顛沛於一致三乘徙
轍。謂聖人益也。一致者老子有得一之言。故
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
天下。又法華一道清淨也。顛沛者亦出論語。
即儒書。猶是無三謂三。顛倒義耳。即是三乘
徒轍。整歸駕第二得益。前離中皆借外書語。
今得中並用內教事。初明大乘果益。乘是寶
乘直至。道場者證也。五乘即至非是乘因至
果。故云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為大。後句
辨大乘因益。下論云。文殊彌勒等大士所乘。
謂因益文也。


恢恢焉下第四歎論功能。又二。初讚當時蒙
利。次歎後代得益。亦初是盛行天竺。次辨化
流震旦。即前後二時得益彼此兩處蒙利也。
初又二。前歎論主智諦。次明群生得益。恢恢
焉者借莊周解牛喻二智也。庖丁解牛不傷
皮完。而全牛體解散牛體便空。故外篇云。庖
[001-0173c]
丁十二年不見全牛。即牛體空也。龍樹方便
波若不壞假名。明一切法即畢竟空也。如不
傷皮割完也。二乘折法明空。即傷皮割完也。
而言虛刃者即般若空慧觀一切法皆畢竟空
也。又書中云。虛刃者刀遊牛空虛之間為
虛刃。即實慧觀一切法空也。又虛動於刃似
如割完傷皮。故名虛刃。無間謂虛無間之間
也。恢恢者大也。故書云。天網恢恢疎而不
漏。用此事者餘人見牛體實有。丁覩其空之
義。其義甚大。故云恢恢也。問此歎何物耶。
答牛喻世諦牛空為第一義。不傷牛而空。不
壞假名而明實相。故具明二諦正明第一義。
刃正喻般若實慧也。奏希聲於宇內者。借老
子聽之不聞曰希聲也。即是二諦教也。言滿
大千實無所說。豈可有心而聽可得聞乎。故
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也。
像法決疑經云。如來從初得道夜乃至涅槃
不說一句。豈非二夜常言無一字之可說哉。
前明第一義今歎世諦。前歎實慧今美方便。
故具二智二諦四義。此非但歎龍樹智諦。通
敘十方三世佛智諦如此也。天地上下為宇。
往古來今稱宙。謂大教彌布十方耳。濟弱喪
於玄津者第二得益。初得益次離益。莊周云。
少失鄉土名弱喪。喪失也。弱少也。即六道與
三乘皆是失中道本鄉之人也。別正取二乘
為弱喪。即窮子是也。故云譬如童子幼稚無
識捨父逃逝久住他國也。玄津即是斯論。入
此論之津歸中道本鄉也。出有無於域外明
離益也。前歸中道為得。今離有無為離。又
[001-0174a]
前令三乘得益。今六道迴宗。亦前是外事。今
是內事。玄儒等書無非有無。而言非有無者
同盜牛之論也。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謂天大.
地大.道大.王大。今云域者是限域之域。謂
有無為眾見之根障道之本。與道相隔。故云
域也。


遇哉下第二後代蒙利。亦是第五造論利益。
就文又二。初敘遇法。次明蒙利。蒙利亦二。
初明值教。次辨得益。值教亦四。一夷路坦。
二幽關開。三震和鸞。四馳白牛。前外國既四
歎。故此土亦復四也。叡師淨名經序云。自慧
風東扇講肆流詠已來。格義迂而乖本六家
偏而不即。中百二論文未及此。又無通鑒誰
與正之。前匠惙章遐慨思決言於彌勒者良
在於此。前大宗明。四論未來玄義多謬。又於
理猶疑。待見彌勒決耳。今論既來決疑正理。
深為幸遇也。夷者平也。坦者坦蕩也。今開二
乘等幽隱關故云幽關既開。真得震和鸞於
北冥馳白牛以南逈。和鸞者即天子之大駕。
五露中鸞露。有鸞鳥吐於和音。又云。鸞者鈴。
即和鈴也。喻大乘也。莊周云。北冥有魚。今
不用斯事耶。大品云。是般若從南方轉至北
方。肇云。北天之運數其然也。即釋後代幸遇
之所由也。和鸞借外事。白牛引法華內事。又
大乘有二。一總敘乘體。即萬德是也。故以和
鸞為喻。二別明乘宗。即平等大慧。故喻之白
牛。又前是大乘後明一乘。又上車今牛。上外
事今內事。悟大覺於夢境第二蒙利。蒙利為
二。初明始益次明終利。二種生死長夜為夢。
[001-0174b]
悟此夢非夢。即夢為覺也。即百化以安歸謂
終益也。百化萬化猶萬物之異名耳。達此百
化即是實相。而實相是安穩道。故得還源反
本秤為安歸。又前明夢喻以明覺。今舉覺事
以辨悟。文正爾也。夫如是者。上明得悟此敘
無復餘疑。如大陽既出無復暗地。既覩斯論
疑滯永除焉。復者出莊周發語之辭也。耀靈
者日也。方正也。玄者黑也。陸者處也地也。未
晞者出毛詩。東方未晞也。未晞即未明也。既
覩此論於大乘無復暗惑矣。


下作者自謙。可知也。如日正盛盲人謂之未
明。斯論盛行愚人謂之未解。鄙則鄙惡。倍是
倍戾。庶者望也。日用者書云。用日不知。今謂
用日時日日有宜益。歲計謂一日二日乃至
一歲二歲。計者是計歲耳。況才之美者。上是
自謙今明推德。景者敬也。
十二門論序疏



十二門論疏卷上


沙門釋吉藏撰


觀因緣門第一



有玄義已入大科。餘未盡者五意釋之。一釋
名門。二次第門。三根本門。四有無門。五同
異門。


第一釋名門者論名有三。一者十二。二者門。
三者論。問何故不多不小但明十二。答意乃
無窮。略明五義。一者此之十二無理不通無
[001-0174c]
累不寂。隨病設藥。一方事圓。故但明十二。二
者雖復八萬法藏。略攝但有十二部經。今通
釋十二部經故論亦十二。問何以知然。答十
二部經但為顯於一理。此十二門亦但為通
理。以通理故則識一切教。是故當知釋十二
部經明於十二。三者眾生迴流生死有十二
因緣。此論亦觀十二因緣畢竟空寂。則十二
緣河傾佛性河滿。故但明十二。問何以知此
論明十二河傾佛性河滿。答涅槃經云。佛性
者名第一義空。此論觀察因緣明甚深空義。
故云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此義即通
達大乘。則良證也。問河有幾種。答略明其
二。一者十二緣河。二佛性河。生死深曠迴流
不息。悉能漂沒六道眾生。故名為河。佛性
亦爾。深而無底曠而無邊。五十二位大乘賢
聖皆在其中。故名為河。但二河傾滿凡有四
句。一者因緣河滿佛性河傾。二佛性河滿因
緣河傾。三二河俱傾。四兩河俱滿。妄想若
生正觀便滅。謂生死河滿佛性河傾。正觀若
生顛倒則滅。謂生死河傾佛性河滿。本對邪
心故稱正觀。邪想若息正亦不留。故二河俱
傾。為眾生故示現生死方便涅槃。故二河俱
滿。四句之中初對所破。餘為所申。四者十
二是一數之極。如淨名經天女答身子云。吾
止此室十有二年。求於女相竟不可得。龍樹
亦爾。就十二門求生死戲論本來皆空。故但
明十二。五者不應致問。若問是事則一切難
生。但應忘指取月。寧得求筌多小。


次釋門然自有。經為論門論為經門。經為論
[001-0175a]
門者即是經資於論。由稟佛經發生二智。然
後造論故經為論門。論為經門者謂論申於
經。以稟教生迷邪言覆教。破除邪言佛教申
明。故論為經門。問一切諸論悉是經門以不。
答有所得大小諸論非但不能通經。翻為翳
障。故非經門。四依所作無所得論能通佛經。
乃名為門耳。問諸大乘論悉能通經。皆是經
門。何故此論偏受門名。答諸大乘論悉明中
道而中論受名。今亦然也。雖並通經而以能
通受稱。但門具二義。一者開通無滯。二者遮
閉眾非。故法華經云。唯有一門而復狹小。一
門序其開通狹小明乎遮閉。以九十六術不
能出苦。唯有一理可以超累。故云一門。又
乘無有五。故稱為一。虛通無礙所以稱門。在
家起愛外道著見所不能入故稱狹也。斷常
二見有所得菩薩。亦未得遊目之為小。又不
容人天機故狹。不受二乘機故小。又言語道
斷故名為狹。念想觀除稱之為小。橫絕百非
故名為狹。竪超四句目之為小。問今釋十二
云何乃引法華。答斯論正解大乘。法華唯明
一極。經論符會宜應引之。問為用理為門以
教為門。答具含二義。理為門者凡有三義。一
至理虛通當體稱門。二理能通生觀智。則境
為智門。三理能通教。則體為用門。教稱為
門亦具三義。一者無礙之教當體虛通。故名
為門。二教能通理教為理門。三因教發觀。則
境為智門。問悟理發觀云何從教生耶。答慧
有三種。聞慧則藉教而生。思修因理而發。是
故教理俱發觀。問十二稱門為是理門為是
[001-0175b]
教門。答有人言。用理為門。今謂不然。後文
云。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理無十二云何名
十二門。又既稱。從十二門入於空義。云何
從理更入理耶。又就能化之義從理出教。可
以理為教門。今正令所化悟入云何用理為
門。今所釋者。以教為門凡有二義。一者教有
十二名十二門。二者因教入理。故為理門。問
教具幾義能為理門。答略明三義。一者破除
迷倒。謂遮閉眾非。二能顯於正理。則開通無
滯。三發生觀解。此之三義由事言教。是故稱
門。問今言。觀因緣門因緣為是門為非門。因
緣若是門。觀有果無果等亦是門。若爾云何
破其有果無果。因緣若非門云何論云初是
因緣門。答此十二門可具四義。一者所破義。
如有果無果等。此是門之遮閉義。二者所申
義。謂假名因緣。三者通理義。謂因緣無自性
即是寂滅故。以空因緣為因緣空門。故論云。
十二入於空義。四者由此空因緣顯於因緣
空能通生二智。故因緣名門。問以空因緣為
因緣空門者。為空因緣生二智。為因緣空生
二智。答由空因緣生實慧方便。悟因緣空生
方便實慧。即是二諦發生二智。二智是三世
佛之父母。二諦為祖父母。是故此論明眾聖
之根本也。問前云十二種言教為門。今復言
因緣為門。為因緣與言教為異不異。答由言
教識因緣由因緣通實相。故離因緣無別教。
離教無別因緣。亦不得即因緣是教。亦非教
即是因緣。但得名因緣教教因緣耳。問今正
以何為門。答十二門論師但謂以教為門。今
[001-0175c]
檢論文具以因緣與教為門。但要由因緣教
方識教因緣然後悟入實相。是故二種合為
門。問此論辨門與淨名入不二法門有何異
耶。答理無二轍。但約教不同略有三異。一
者此論正以教為門。淨名以理為門。一道清
淨故稱不二。真極可軌所以云。法至妙虛通。
因之為門。問何以知淨名用理為門。答彼稱
入不二法門。蓋是悟入理。故目理為門。問既
以理為門何由悟理。答藉不二之教通不二
之理。故教為理門。問若爾具以理教為門。云
何但言以理為門。答義有傍正如前釋之。品
題入不二法門。非是入不二之教。正是入不
二之理。故理是正入。而非不由教復教為理
門。二者此論總以一極之教用教為理門。則
門無階級。彼淨名乃就淺深次第凡有三階。
一者諸大士等寄言明不二之理。未辨不二
之理無言。所謂淺也。二者文殊明不二之理
無言。而由言於無言以為次也。三者淨名鑒
不二無言。而能無言於不二以為極也。三者
經明因緣二即是不二。非破二明不二。論具
二種。一者破有所得因緣。二者申假名正因
緣義。故與經不同。所以然者。佛在世利根聞
因緣二。即悟二無二故不須破。末法鈍根學
正因緣成邪因緣。要須破邪因緣。方得申正
因緣故經論為異。問破邪因緣是門不。答由
破邪因緣得申正因緣。故破邪因緣是門家
之門也。次明觀義。所言觀者正觀也。是照
達之名。略有三義。一者檢有所得邪因緣不
可得。故名觀因緣。此是所破義也。二者照達
[001-0176a]
假名正因緣故名觀因緣。此明所申義。三者
觀因緣無自性即是實相故名觀。前二義即
是實慧方便。後一是方便實慧。故所觀即二
諦。能觀名二智。問此應是論因緣。云何名觀
因緣耶。答觀辨於心。論宣於口。故稱論為
觀。此是吐論主觀心以示於物名觀也。又論
主不欲直口言說諸法是空。若口說空者此
是口為說空行在有中今觀悟因緣空故言觀
因緣耳。又此是正觀審諦了達因緣畢竟空。
簡異邪見闡提撥於因果故言觀因緣也。


第三釋論。通而言之。佛及弟子有所作述並
得稱經。亦俱名為論。故地持云。佛大小乘經
稱為內論。以有所言說皆是論辨法實故皆
名論也。又以盡言秤論。佛之所說窮法源底
名為真論。付法藏云。提婆菩薩造百偈故。百
論文皆稱經本。智度論云。迦旃延子造發智
經。外國稱修多羅。此間正翻為綖綖能持物
物則得成。以教詮理理方得顯。但綖語非便。
故用此間至聖所說經字擬之。而有。涌泉顯
示出生繩墨及以結鬘。此皆是經之義用非
正相翻。今欲示師資不同故師說名經資言
稱論。以師所說可則可常能顯至道故稱為
經。資之所作但論佛語更無異製。故稱為論。
問經論何異。答略明五種。一者佛多隨緣次
第。論多隨義詮緒。二佛經散說。論則集之。三
佛經廣明。論則略說。四佛經略說。論則廣
之。五佛經直說。聞便得解。論則前破邪迷後
申釋佛教。問云何名論。答直語秤說。交言曰
論。但論有二種。一者盡言二者不盡言。如小
[001-0176b]
乘論等。雖復破邪邪猶未窮。雖復顯正正猶
未極。言既有餘不能以盡言釋論。若隨分稱
盡者義亦可然。至如方等諸論無邪不窮無
正不顯。言既暢盡故以盡言釋論。又小乘之
論雖顯至理無言未知言則寂滅。故不得以
盡言釋論。大乘之論非但妙顯無言。而即言
寂滅。故是盡言為論。具此二種盡言故云盡
言釋論。


次第門第二



問門有十二何故初辨因緣。答關中舊釋云。
因緣者蓋是萬動之統號造極之所由。所由
既彰則虛宗可階。統號既顯則起作易泯。是
以作者標為題首演而破之。演而破之非唯
斷常斯寂。亦乃教無不通。敢是希宗對教無
不兼通。通由此法所以為門。然此釋言巧意
深。難可加也。今更數義以顯成之。一者因
緣義總為佛法大宗。迷因緣一切皆迷。悟因
緣則無法不悟。是以因緣在十二之初。自後
諸門皆從因緣內而離出之。二者從因緣入
於實相。其言易顯。是故初明因緣。又因緣具
上四義。謂所破義。所申義。通理義。發觀義。
破因緣病則無病不破。是破義周。問云何無
病不破。答申因緣則破性義。復破因緣則破
縱義。破性名破世性病。破因緣名破假病。
一切病不出性假。故無病不破也。無數不申
者。佛法正是因緣故無教不申。通理發觀前
已明之。如有無等門無所申義。故不在論初
也。次觀有果無果門者。前品窮法於緣。緣無
生果之能。縱今緣能生果。為先有而生先無
[001-0176c]
而生。為亦有亦無而生。有不須生。無不可
生。半有同有。半無同無。以此三關求果無
生。因悟實相故以為門。觀緣門者初門窮檢
無生。次門縱求不得。惑者復謂。經辨四緣能
生萬物不應都空。是故以略廣二關求果無
從。故以為門。又初門總明因緣空。次門別檢
因不可得。次門別求緣義無蹤。觀相門者對
教之徒雖聞。總別求果無蹤。復謂萬像各有
相貌。是故今云。有為無為並皆無相。故以
為門。觀有相無相門者。前門明無通相。此門
辨無別相。故以為門。觀一異門者重開一異
撿通別二相無蹤。故以為門。有無門者重就
有無求通相無蹤。故以為門。觀性門者萬法
有二。一相二性。上求相無蹤。今檢性不得。
故以為門。觀因果門者。自上八門破因不能
生果。今此一門明無因不能生。故以為門。觀
作者門者。自上來九門檢無所作之法。今此
一章求人無蹤。故以為門。觀三時門者自上
已來求人法無蹤。但破前因後果及因果一
時未說前果後因。今明三時都無。故以為門。
觀生門者論首以來撿異法之生。今此一門
撿即法有生。異之與即生義無蹤。為令菩薩
得無生忍。是故最後辨觀生門。此略示一途
生起次第。至後當委述之。門雖十二不出三
空。初有三門。求有法不得。名為空門。次有
六門。求相無蹤。謂無相門。後有三門。求起
作無蹤。即無作門。有人疑。不應用二空釋論。
蓋是順人背論有此疑心。若諦尋文旨顯在
論文。論云。大分深義所謂空也。此空是實相
[001-0177a]
之異名。般若之別稱。又智度論云。涅槃城
有三門。謂空無相無作。故遊三門入於涅槃。
此論從十二門以入於空。空即涅槃。中論云。
諸法實相名為涅槃。又般若云。諸法甚深者
謂空無相無顛。今欲明甚深義故辨三門。問
三空淺深不。答具二義。一無淺深。求一切有
不得名為空門。撿萬化相貌無蹤名為無相
門。求一切起作不得名無作門。是以十二門
一一皆云。一切法空。二約緣淺深。求有不得
名為空門。或者乃不執有遂取空相。次求空
相無蹤。名無相門。空門除有無相破無。此二
泯竟猶有作意則觀猶未泯。故次泯於觀。則
外內並[穴/俱]。緣觀俱寂。義乃圓備。


根本門第三



問萬行為因乘。眾德為果乘。此論但明空義。
云何釋大乘耶。答此論明於乘本。乘本若成
乘義則立。言乘本者所謂諸法實相。契斯實
相則發生般若。由般若故導成萬行。皆無所
得能動能出。故名為乘。又今明實相則具萬
德。對虛妄故名之為實。用之為身目為法身。
諸佛以此為性稱為佛性。遠離二邊名為中
道。照無不淨目為般若。累無不寂稱為涅槃。
故但明實相即萬義皆圓。問云何悟此實相。
答以十二種門通於實相。令諸眾生從一一
門得悟實相。又乘有三種。一乘因。二乘緣。
三乘果。乘因者所謂實相。乘緣者即是萬行。
乘果者謂如來法身。問何故但明此三。答由
實相故萬行成。萬行成故果德立。要須辨三。
問何處有此三文。答攝大乘論明。乘有三。一
[001-0177b]
者性乘謂真如。二隨乘即萬行。三得乘謂佛
果。此三猶一體。但約時故分三。即是三種佛
性義。性乘謂自性住佛性。隨乘謂引出佛性。
修於萬行引出因中佛性。三果乘則果德佛
性。此三佛性釋涅槃經甚精。是故涅槃經。或
時明佛性是果。或時明是因。或明佛性是空。
此論正釋於空。則是解根本佛性。故涅槃
云。佛性者名為一乘。今既釋一乘即釋佛性。
問三論但明空義。正可釋於大品。云何解佛
性一乘。答三論通申大小二教。則大乘之義
悉在其中。豈不明一乘佛性。問何處有明一
乘佛性文耶。答中論四諦品云。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此即
法華之文。法華還序初成道時華嚴之事。明
知華嚴法華顯在中論之內。又偈云。雖復懃
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終不得成佛。
長行釋云。如鐵無金性。雖復鍛鍊終不得成
金。即佛性文也。觀如來品明法身絕四句超
百非。與涅槃經金剛身品更無有異。即法身
文也。


有無門第四



龍樹自有三論。初造無畏論。十萬偈。次從無
畏論撰其要義。五百偈。名為中論。十二門有
二釋。一云同中論。從無畏出。二云就中論內
擇其精玄為十二門。所以有此三部者。一者
示說法有其三門。一廣說。二略說。三不廣不
略處中說。二者眾生根性有上中下。是故說
法有廣略中。三者廣略從情豐約異。悟不必
廣配上根略據下品。問何以知此三部有前
[001-0177c]
後耶。答龍樹傳及付法藏經並云。無畏十萬
偈中論十二出在其中。十二既指如中論說。
則知在中論後也。問此二十六偈與中論云
何同異。答初門二偈。前偈中論所說。似因
緣品釋八不第二偈。次偈引七十論偈。第二
門一偈。同中論別破四緣初偈。第三門三偈。
初是結破四緣偈。次是立四緣偈。後舉非緣
決破四緣偈。第四門十一偈。初偈中論所無。
餘十偈全同三相品。第五門一偈。同六種品
第三一偈。第六門一偈。第七門一偈。中論
無。意同三相品聚散門破。第八門一偈。同中
論行品第二偈。第九門一偈。中論無。意同釋
八不初偈。第十門二偈。初同破苦品初偈。次
偈同因緣品釋八不第二偈。第十一門一偈。
中論無。採中論因果品十家中破三家意作
之。第十二門一偈。同中論三相品三時門破。
今總以三類明之。一者全用中論。二者引七
十論。三二論所無。或同無畏論。


同異門第五



此論與中論同顯正道。俱息戲論至理不殊。
就其文義略明十異。一者名有理教之異。二
宗有二諦境智不同。三中論䨥申大小。十二
但顯大乘。此三玄義內以具論之。四申破有
傍正異。中論正破傍申。此論正申傍破。所以
然者。中論初牒八不。即云略說八事總破一
切法。故知以破為正。此論命初云略解摩訶
衍義。不稱為破故以申義為正。五辭有愛見
之異。愛見者此是剛柔之名。比論觀行因
循。文旨宛約名為愛論。中論多杭拆內外。彈
[001-0178a]
謝大小稱為見論。故名愛見論異。六品有觀
破異。中論多題破名。十二但稱為觀。關中亦
云。中論祛內以流滯十二門觀之精詣。所以
有觀破不同者。一同上愛見。二者中論正破
傍申。此論正申傍破。故有觀破不同也。七偈
有合離異。中論合是因緣一品。此論離為三
門。八文有廣略異。九出有前後異。此二如
前釋之。十有長行無長行異。


問云何正申傍破正破傍申。答不言此論正
意申而傍破。亦不言中論正意破而傍申。但
此論申於佛教邪執自破。中論若破邪執而
佛教自申耳。


問此論長行誰之所作。答中論長行青目所
作。百論長行天親所製。有人言。十二門論偈
是龍樹所造。長行還是青目所注。而偈又有
青目所引如初門。七十論偈第三門二偈。作
者門一偈令四偈。是後人所引。又釋。偈及長
行皆龍樹自作。略引三證。一者中論五百偈
其文既廣。故有後人所注。百論亦然。此論
止有二十六偈不成卷軸。又似中論。宜自釋
之。二者青目注中論云。龍樹菩薩為是等故
造此中論。而十二云。我愍此等欲令開悟。又
云。是故我今解釋空。既稱為我。則知是龍樹
自言。百論則修妬路別之。故知則子本為異。
而此論不爾。故知是龍樹自作。三者龍樹作
論示有多體。作中論既純是偈。作十二門長
行間之。今明。此事難知。若必有明證云。長
行是後人所作者不敢違之。


此論文裁一卷義有三章。初總序造論意。次
[001-0178b]
別明十二門以為論體。三總結論之旨歸。就
初有五。一標略解大乘。二明造論利益。三釋
得造論意。四正明造論解於大乘。五結所釋
旨歸。初有五句。一標說曰。二明當說。三辨
略解。四辨能解。五序所解。說曰者發論不同。
中論初標八不序其所論。百論首敬三寶欲
明請護。此論直標說曰。蓋是製作不同。適時
而用。又標說曰者交言曰論直語名說。今簡
異。文言故言說曰。所以直說者龍樹出世。其
猶如佛。示無人敢問。故自標說曰。又示所解
大乘甚深無人能問。故自標說曰。又示要略
簡除外問故標說曰。今當者第二句明許說
也。說之在後。今略標許義。故稱今當。略者
第三明其略義。一對無畏之廣故以斯論為
略。二對中論之廣故以今文為略。又無畏之
廣正觀處中。今是略說。又於大乘有二分。一
者有分。二者空分。今但釋空不釋於有。故
名為略。又示大乘甚深作者謙讓。故稱為略。
如金剛藏說十地義十地甚深。今但略說。又
欲示廣雖八萬。所詮者一道今但論道。故稱
為略。又示略能攝廣顯廣略無二。故稱為略。
又示像末鈍根不堪多聞。是故略說。如智度
論云。崑勒三百二十萬言。後世人意淺力小
壽命短促。諸得道人略撰為三十二萬言。解
者第四次明解也。智度論釋無作品。明十門
說般若。謂解釋開示分別法句淺易等。龍樹
具用十門以釋大乘。今略標一解。所言解者。
破一切迷申釋佛教。故稱為解。摩訶衍者第
五標所解。標所解者一簡異小乘論。如成實
[001-0178c]
云。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此但釋小乘。今簡
異之故標大乘也。二簡通申大小乘論。今論
獨申大乘。故偏標大也。問中論何故不標解
大乘。答八不即是大乘。故不須標大。又中
論正申於大傍申於小。此論但申大乘不兼
申小。故獨標大也。又中論初明能所義。此論
初明所能義。能所者八不是所申。故名能所
義。今明所能者略解之言此是能申之論。摩
訶衍謂所申之經。又中論初標八不。是經資
於論。今前明略解。謂論申於經也。又一切論
有四。一者前深後淺。即中論。初明大乘為
深。後辨小教為淺。此明十方三世諸佛出世
意有傍正。正為大乘故興。傍為小緣故出。中
論申此意也。二者前淺後深。即百論。前明捨
罪後明捨福。前明生空後明法空。此示三世
佛出世令物修行。自淺至深百論申此意也。
三者始終俱深。即十二門。此示三世佛為諸
菩薩顯說甚深之法。十二門申此意也。四初
後俱淺。如小乘之論也。又釋大乘者三世佛
出世意。本為一大事因緣事不獲已。故說小。
說小終為明大。今欲申三世佛本意故偏釋
大。又大是真實小是方便。大是根本小是枝
末。得本實即得未權。故偏釋大。問下第二明
略解利益。前之五句皆是總標。此下四章稱
為別釋。今前明略解之利。所以前明略解之
利者。示菩薩造論以濟物為懷故也。又造論
多端。或為顯他之短明己之長。或招引名利
徒眾勢力。或自畏忘漏。是故造論。今悉不同
之。但為益物故明於利。又智度論云。菩薩得
[001-0179a]
無生忍後更無餘事。唯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龍樹詫迹海宮逮無生忍。唯欲弘道利人故
前明於利。又大品云。菩薩為於大事故起。
大事者所謂救度一切眾生。今龍樹是行般
若人。亦為成大事。是故今明利益。又前明
略解大乘。謂上弘大道。今辨下利眾生。菩
薩運懷唯此二事。又華嚴云。金剛但從金性
出不從餘寶生。菩提心唯從大悲生不從餘
善生。故菩薩以大悲為本。是故造論但為益
物。就文為二。前問次答。此亦得是問。亦得
是難。所言問者。如來說經已有大益。解釋大
乘有何利耶。所言難者。佛三達照鑒五眼洞
明。所應利者皆已利竟。餘未利者已作。得利
因緣今解大乘復有何利。又佛說經為有利
耶為無利耶。若說經有利何用論耶。若說經
無利何用經耶。答中有二。一明所申之經。二
辨造論利益。所以前明所申之經者。一欲歎
所申之經甚深。即顯能申之論第一。令物於
論起信故前序佛經。二前明佛經者敘眾生
所迷也。以佛經甚深利根能解。末世鈍根不
能了悟。故前序所迷後序能破。三欲引經為
例。如來說經既有大利。我今造論寧無益耶。
若答上難者。佛為益利根人。是故說經。我
為益鈍根人。是故造論。佛為與佛結緣之人。
所以說經。我為與我結緣之人。是故造論。事
同阿難化於須跋。亦如羅云度城東老人。就
序佛說經為二。一明教二辨緣。緣是教緣。教
是緣教。故教稱於緣緣稱於教。教稱於緣應
病授藥。緣稱於教如法服行。故感應相應即
[001-0179b]
便悟道。初又三。初牒摩訶衍。二明能說之
人。三辨所說之教。十方三世佛者明能說之
人也。所以標多佛者恐一方化偏非盡理之
說故標多佛也。又簡三藏教主但有三世佛
說無十方佛說故標多佛也。又諸佛出世或
說小乘或說大乘。畢竟而言無不說大。故標
多佛也。如法華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也。又簡論雖略即是遍申十方三世諸佛教
盡故標多佛也。又顯迷教即是遍迷十方三
世諸佛大教故標多佛也。甚深法藏者明所
說之法也。橫絕百非竪超四句。故稱為深。深
中之深。故言甚也。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名
為甚深。又九道眾生不能測知。唯佛與佛乃
能究盡。故名甚深。然於佛本甞有深。但約
眾生不知故言深耳。為三乘六道模軌。故稱
為法。累無不寂德無不圓。故稱為藏。為大
功德利根者說第二明教所被緣。久習五度
名大功德。早修般若是故利根。又習前三度
名大功德。修於後三稱為利根。前明所說法
大。今明所為人大。又初能說人大。甚深法
藏所說法大。今明受法人大。故云大功德利
根也。


末世眾生下第二明造論利益。又明三別。初
明下利眾生。次明上弘大道。第三總結有斯
二益。是故造論。就初又二。第一明眾生稟
教起迷。第二明論主破迷作論。前有四句。末
世者起迷時也。佛無滅分三時。一正法五百
年。二像法一千年。三末法一萬年。今言末世
者非是第三時也。但正法為本故以像法為
[001-0179c]
末。末是微末之義。像是似末故是一義。若分
像末亦得分三。眾生者第二明迷教之人。薄
福鈍根第三明迷教所由。以不久修福慧故
名薄福鈍根。又修有所得福慧亦是薄福鈍
根。雖尋經文不能通了第四正明起迷。有四
種眾生並皆失道。一在家起愛任運而失。二
出家外道名自樹失。三小乘人失不知說小
為通於大。而執小拒大。四大乘人失學無所
得大成有所得大。但就大乘中又有二失。一
棄本尋末。二求本多謬也。又佛法有二。一
小二大。此二種各有二種。一但二不但。所言
但不但者凡有二種。一緣但不但。二教但不
但。緣但不但者。佛教是因緣不但義。而稟
佛因緣不但教故成有所得但也。二教但不
但者。佛赴但不但緣說但不但二教也。問但
不但出何文。答智度論云。二乘空名但空菩
薩空名不但空。問大乘但不但云何。答大品
云。為新學人說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不如
化。此則但生滅是化。故名但也。末世不識
緣教但不但。故云雖尋經文不能通了也。我
愍此等下第二作論申經。天魔為愛火所燒。
外道諸見所害。執小拒大謗法毀人造無間
業。偏執大乘斷空撥無罪福。亦現世斷善
後入無間。菩薩可哀愍也。欲令開悟者為此
鈍根人就大乘中略解十二事開悟。然眾生
同菩薩不須造論。若眾生實異菩薩亦不須
造論。正言同菩薩於緣成異。故造論也。大
品云。眾生際即是實際。菩薩不建立眾生於
實際。以眾生不異實際。實際於眾生成眾生
[001-0180a]
際。故菩薩建立眾生於實際。然眾生際既非
際。寧復有實際。故知未曾虛實也。又欲光
闡如來無上大法下。第二明上弘大道。眾生
迷教邪義覆於正經。今欲上報佛恩略明大
意。今文約而易顯。久傳於遐代。故摩耶經
云。龍樹菩薩燃正法炬滅邪見幢。什法師云。
龍樹菩薩令如來大法三啟閻浮。龍樹傳云。
智慧日已頹。斯人令再耀。世昏寢已久。斯人
悟令覺。並是下愍上弘之意也。


是故略解摩訶衍義第三結造論意。問曰下
第三釋成上略義。前問次答。問意云。摩訶衍
文字章句尚不可數。況欲一一解釋其義。此
乃翻成為廣。何名略耶。智度論云。摩訶波若
即十萬偈。三百二十萬言。與四阿含等。其
餘雲經大雲經諸經無量。如大海中寶。又云。
諸天龍阿修羅經千萬億偈。又于填國龍
樹傳云。華嚴大本有一四天下微塵品三千
大千世界微塵偈。一部經文字尚不可數。況
集諸大乘經總名摩訶衍。云何可知。文
尚不可知。況復欲釋其義。又此言亦得遮於
造論。摩訶衍經文理已圓。何須更釋。如其更
釋則佛經文理未圓。又眾生尋讀佛語尚不
能遍。更復解釋何由可用。必欲令物學論則
隱廢佛經。尋末棄本理所不應。諸意具如中
論已說。答曰下明我亦不一一隨佛語而廣
解。但就佛語中擇其精玄略解十二事耳。又
佛經無量意在明道。我今但略釋道則眾教
自通。又眾生迷雖萬端以障道為本。今但破
道迷則眾迷自破。又答上問者。正為佛經無
[001-0180b]
量難可尋究我今略釋令取悟為易。又諸佛
有廣略說法。我今依略而說。又諸佛攝廣為
略。我今釋略則便通廣。


問曰下第四釋成所解。即是解前標章中摩
訶衍義。又是解大乘之意也。前問次答。問意
云。已知略解之意。今既欲解釋。云何名摩訶
衍耶。此總問大乘名義。答曰下為二。一者
正答。二者總結。正答為二。一者略以六義釋
大。二指經廣說。六義即為六答。今第一待二
乘之小故名為大。然諸佛所行之道實非大
小。但對二乘小。是故名大。問大乘之大與
涅槃大此有何異。答一往無異。問若爾涅槃
云。不因小涅槃名大涅槃。今云何因小乘名
大乘耶。答諸論師多云。不因小涅槃名大涅
槃。是絕待大。今文是對小乘明大乘。是相待
大。今謂不爾。二文俱絕待大。亦俱是相待
大。俱是絕待大者涅槃云。不因者此明非是
體不自大待他方大。乃言。體自是大不因待
他方名為大。今大乘亦爾。故俱是絕待也。俱
相待者。今待於小乘名之為大。此非是體不
自大待他名大。乃辨諸佛所行之道不可說
其大小。但對二乘小強稱為大。問若爾涅槃
體自是大則非是絕待。今對小之大翻是絕
耶。答涅槃體是自大未絕大小之名。翻是相
待大。今若云非大非小則大小雙絕。不知何
以目之對於小乘強稱為大。此方是絕大也。
問非大非小可是絕待。既猶稱對小名大。云
何是絕。答亦如所問。據其非大非小言窮慮
絕。此是絕待。今非大非小猶稱為大。此猶是
[001-0180c]
待。問若爾一切大名皆是相待。云何舊云有
二種大一相待大二絕待大耶。答舊語有義。
若一往直言對小明大。此是相待。若非大非
小大小雙絕。不知何以美之。強稱云大此名
絕待。蓋是對前相待故云絕待。若望一切名
言未絕悉是待也。問若涅槃體是自大非絕
待大者。此言應非究竟。答如前問也。低羅波
夷實不食油強名食油。涅槃亦爾實無名相強
名相說。故一切名言皆是相待。若言窮慮
絕方是究竟。諸佛最大下第二義。從所至處
受名。所至之處為大能至之乘亦名為大。諸
佛大人下第三從能乘人受名。有人言乘體
是因。從果受名故稱為大。今明。蓋是以義判
文生此謬耳。前句是因乘。從果受名。今是
果乘。當體為目。如法華云。佛自住大乘。如
涅槃云。乘涅槃船。皆是果地之乘也。而文意
所以名大者。果法從人受名。於九道中最大。
大人所乘法故名大。又能滅除下第四就
用明大。乘有二用。一者所除用。謂滅二生死
苦及五住因。二能與用。謂涅槃因及大涅槃
果。故名為大。又觀世音下第五從因中
之人立名。故名為大。然乘是諸佛至道未曾
因果。亦非人法。故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
滅。為眾生故強稱。人法及以因果故。因人
所乘即名為因。果人所乘則名為果。在法名
法在人名人。故智度論云。若如法觀。佛般
若及涅槃是三即一相。其實無有異。故知人
法更無二也。此中舉四菩薩者。前二他方後
二此土。則總攝一切。又以此乘下第六就功
[001-0181a]
用立名。明般若正觀能究源盡理照無不周
故。稱盡法邊底。般若一度既爾。一一諸度皆
盡理究源。故名大也。既得六義釋大。即六義
釋妙。初對二乘之麁名妙。次能至妙處名妙。
三妙人所乘名妙。四妙用名妙。五因中妙人
所乘名妙。六能窮盡諸法平等大慧。故名為
妙。釋法華有五種妙。亦得是五種大。一小前
大。謂初成正覺菩提樹下。未趣鹿薗說小故
名小前大。二小中大。從趣鹿薗說小乘。此中
即明佛乘謂小中大。三小後大。從說三藏竟
次說大乘道。是小後大。四攝小大。從說法華
會小歸大。五無小大。即淨土中但有大名無
有小稱。如香積佛土云。我土無二乘名。但有
大菩薩眾也。此五大但約時約處明之。大判
佛經一途而說也。妙亦有此五。復有絕待妙
絕待大。如上釋。是為六也。如般若中下第
二指經廣說。上略明六義。餘未盡者如經說
之。又論主上雖自釋。恐物疑之今引經為證。
問一切諸經皆釋大乘。何故偏引般若。答趣
引其一。又龍樹云。雲經大雲經十種大經。此
摩訶衍於中最大。是故偏引。又般若正明實
相。此論亦明實相義。既相應是故偏引。問
龍樹釋摩訶衍有多.勝.大。何故偏釋大耶。
答略舉其一。餘二可知。又舉一即攝餘二。故
但釋於大。問一乘大乘此有何異。答具有一
異。言其一者大體無二。故稱為一。一乘包含
故名為大。故法華云。為諸聲聞說大乘經名
妙法蓮華。故知法華名為大乘。言其異者大
乘之名通於今昔。三乘教中亦有大乘。一乘
[001-0181b]
教中亦有大乘。但三乘教中猶未明。唯有此
大無有於小。是故大乘未得稱一。問三乘中
大復為得稱一義以不。答亦有斯義。如云一
乘二乘三乘。以佛乘為一乘緣覺為二乘聲
聞為三乘。作此論之亦得稱一。具出法華。問
地持論中七義釋大。與今何異。答彼論就無
階級中辨於階級。竪論大義。言七種者。一謂
方等經菩薩藏。此是教大。所以前明教大者
要根本由教然後方得發心修行。二發心大。
謂發大道心。三解行大。至道種性解行純熟
名解行大。四淨心大。初地菩薩得無生忍其
心清淨名淨心大。五眾具大。謂大福大智通
為佛道資糧名為眾具大。六時大。謂三大僧
祇劫修行。七果大。謂大菩提果。此七義中
第七義而上諸佛大人所乘義同。餘之五義
與前五義大略相似。而初義與引般若經略
同。以是因緣故名為大第二總結。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下。第五結所解旨歸。前
雖唱解摩訶衍義。然摩訶衍有無量義。未知
正釋何義。是故今出所解旨歸。故有此一章
來也。就文為四。一標空體。二明空用。三結
解釋。四明解釋之方。所言大分者有人言。如
大品大數五千分或增或減。故名大數。此非
釋也。有人言。大乘中般若空為一分。復以中
道空理為一分。以此二分合名大乘。今二分
之中以般若空為深義。故云大分深義所謂
空也所以作此釋者。此是成實人義。謂般若
空為乘智。空理是乘境非乘智。故作此釋耳。
論直言大分深義所謂空也不以空主於慧。
[001-0181c]
故亦不同之。今所釋者。上以六義釋大乘。然
此論但解於大不釋於小。今就大乘中更復
簡之。所言大者即上摩訶衍也。所言分者大
乘具含萬德。而用正觀為乘主。正觀由實相
而生。則實相為本。正觀及萬行為末。末即
是有。本即是空。故大乘具含空有。今但釋空
之一分故名大分。問約二諦是何諦耶。答二
諦者大乘具含真俗。故為二分。今明空即是
第一義也。深義者前雖釋一分。或可為末世
鈍根釋淺近之分。是故次明深義於深義中
有無量門。未知釋何深義。是故次云所謂空
也。智度論釋深奧品云。深奧者空是其義。
無生滅是其義。問是何等空耶。答一解云。是
空三昧空。得此空觀故令諸法空。又解云。是
外所緣法空。故名空三昧。前解是智空。後
釋是境空。論主皆破之。離是二邊說於中道。
謂諸法因緣生無有一定法故為空。何以故。
因緣生法無自性。無自性故即畢竟空。畢竟
空從本以來空。非佛作亦非餘人作。諸佛為
可度眾生說是畢竟空。是空相是一切法實
體。故名為深。詳論此意非境非智不觀不緣
不因不果。百是不能是。百非不能非。非但是
是不能是。非是亦不是。非但非非不能非。是
非亦不能非。總而言之。橫絕萬法竪超四句。
故名甚深也。問既得以空為第一義。第一義
是甚深者有是世諦。世諦應是淺耶。答義正
爾也。故中論四諦品云。世諦者一切諸法本
性空。而世間謂有。於世人是實。故名諦。則
知以凡夫所見有是淺聖人所知空為深也。
[001-0182a]
問自佛法西域而度誰前得此意耶。答叡師
淨名序云。格義迂而背本。六家偏而不即。安
和上鑿荒途以開轍。標玄旨於性空。又云。以
爐冶之功驗之。唯性空之宗最得其實。其後
影。肇。融。叡。皆遊其門。故肇公涅槃論云。聖
人無數於外無心於內。彼已寂滅。浩然大均
乃曰涅槃。涅槃如此圖度絕矣。以圖度不
至名之為空。影公中論序云。內外並[穴/俱]緣
觀俱寂。豈容名數於其間哉。問何故云非名
數耶。答二諦是數。真俗境智等為名。今以不
可說二不二故云非數。絕真俗等一切名故
云非名。叡師此論序云。虛實兩[穴/俱]得失無際。
四師語異意猶一也。問此空既非因果境智。
亦得有多名耶。答智度論云。是空有種種名。
謂無相無作寂滅離相法性涅槃等。故法華
云。皆是一相一味。所謂離相解脫相究竟涅
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即法華名此空為一
乘涅槃。無量義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
法謂無相也。如是無相不相無相。不相無相
名為實相。即以空為無量義處三昧。涅槃經
以空釋成聖人義。以何義故名為聖人。常觀
諸法性空寂故。問此空若非因果境智。何得
智度論云實相生般若。即實相為境般若為
智。般若是果實相是因。答此是非因非果強
說因果。非境非智強稱境智。故下論云。緣是
一邊觀是一邊因是一邊乃至中是一邊偏是
一邊。離是一邊名為中道。即其證也。若通
達是義者。上釋空體今第二辨空用。若能解
悟此空則生般若。般若生則導萬行運出生
[001-0182b]
死。故云通達大乘六度皆備。此不二二分境
智為二。故說實相為所通達。般若為能通達。
然實未曾能所亦非境智。問通達大乘與具
足六度何異。答大乘據果六度為因。以通達
於空因果皆備。故叡師序云。整歸駕於道
場畢趣心於佛地。正用今文意也。又通
達大乘為總具足六度為別。是故我今但解
釋空第三結解釋。有此利益須但釋之。解釋
空者。下第四明解釋之方。此十二言教有四
種功用。一能顯理與理為門。二能發觀與觀
為門。三遮塞非道。如涅槃云。斷塞諸道。謂
四句百非。四障閉邪觀。謂凡夫二乘有所得
生心動念皆不得入也。


問云何言十二門入空耶。答明我今以十二
事顯明於空令物悟入。初是因緣門論有三
分。初分竟前。今是第二正明十二門入於空
義。以為論體。問中百二論並皆開之。此十二
門為開不開。答一師相承多不開之。凡有二
義。一者此十二門因修婉轉始終相成故不
須開。二者一一門皆無法不窮無言不盡。故
諸門後皆云。有為空故無為亦空。有為無為
尚空。何況我耶。此即門門皆說諸法空故故
不須開。今亦得云開者凡有二義。一者此論
既秤但解釋空。宜就三空分之。初三門明於
空門。次四門明於無相門。後五門明無作門。
論文實有此意。二者此論既明諸法實相。為
令眾生悟無生忍。宜就無生分之。可為六雙。
初十一門破異法生不得。最後一門求即法
生無從。即法異法生不可得。則一切無生令
[001-0182c]
眾生悟無生忍。此一雙也。就異法中又二。初
十門明前因後果及因果一時生義無從。第
十一門明前果後因亦不可得三時無生則生
義盡矣。此第二雙也。初又二。九門明法無
生。第十門明人無生。人法無生謂第三雙也。
初又二。初八門求一切法相不可得。次一門
撿諸法性義無從。即內性外相一切空為第
四雙也。初又二。前三門求所相法無從。次
四門撿能相不可得。則能相所相俱空第五
雙也。前又二。初門總求因緣生不可得。次兩
門別求因緣生。不可得謂總別一雙。此皆一
途大格其不盡者至門門初當委述之。一一
門為三。初長行發起。二偈本正明門體。三
總結。此三即是標釋結也。長行發起如前釋
之。


眾緣所生法第二正明門體。就文為二。初偈
次長行。此偈文約義包非是一意能盡。今略
述之。一者就破病為解釋。上半破外道義。外
道執諸法有自性。如僧佉。五塵和合別有瓶
體性。無塵為一。衛世師別有瓶法。與塵為異。
勒娑婆別有瓶法。與塵亦一亦異。若提子別
即瓶法。與塵非一非異。外瓶既爾內總身亦
然。今明瓶為眾緣所成。即無自性。若有自
性不假眾緣。故上半破一切外道。令一切外
道藉因緣知外瓶內身悉皆是空故。從因緣
門以入空下半破內道義。內學之人乃不言
眾緣和合別有實瓶。而有無性假瓶。是故今
明若無有自性云何有是法。故亦無假瓶。令
內學人從因緣門悟假瓶空。二者上半破薩
[001-0183a]
婆多義。薩婆多云。未來有自性法假緣即生。
如木有火性。假緣成於事火。是故破云。名
有自性即不假緣。今既假緣即無自性。令薩
婆多從因緣門悟法性空。下半破成實。成實
師云。雖無自性之法而世諦有於三假。是故
今明若無自性則無有法。令悟此三假即是
四絕。三者上半破犢子部義。犢子部云。四大
和合有眼法。五陰和合有人法。今明根從大
生則無自性。人由陰有義亦同之。為令犢子
從因緣門悟無人法。下半破譬喻佛陀。既無
自性則無有法。不應別計有於假人。四者上
半破假有體義。明由於微陰眾緣故有人柱。
則人柱無有自性。自性即是自體。既無自性
即無自體。下半破假無自體義。假無體故
雖無自體而有假用。今明既無自體即無有
人。令誰用耶。五者什師未至長安有三種義。
一者心無義。二即色義。三本無義。心無者。
明心體是無而不無萬法。肇公評之云。此得
在於神靜。而失在於物虛。今此一偈破心
無義。明心及萬法皆眾緣生則無自性。若無
自性則心境俱空。云何心空境不空耶。次即
色義云。明色無自性故言色空。而因緣假色
此即不空。肇師評云。此乃悟色不自色。未領
色之非色。今偈破云。因緣生色即無自性。若
無自性即是無色。云何言有無性色不可空
耶。本無義者。未有諸法先有於空。空為
其本有為其末。此偈破云。因緣生法性本自
空。非是先空後方是有。故此一偈定佛法得
失。故作十二以正之。六者此偈俱破內外空
[001-0183b]
有二見。因緣所生法此破內外無見。外云。無
黑白業無黑白報。故無能生所生。今明黑白
果報從黑白業眾緣所生。云何言無耶。方廣
云。有分無故諸分亦無。如柱無故微無人無
故陰無。今明微陰因緣成於人柱。何得無耶。
故上句破於無見。下三句破於有見。著有見
者決定謂有人法。是故今明眾緣所
生無有自性。若無自性而畢竟空。云何諸法
決定有耶。


自上已來雖有六條略就破十家義以釋此
文。今次為不學問人但過去久習善根直令
端坐觀察內外即悟入空以釋之。眾緣者四
支百體語其因也。所生法者七尺之身言其
果也。是即無自性者。以果從緣緣會而成。成
由會者豈有性耶。若無有自性云何有是法
者。法即是果法也。既無自性即無身果。故
藉頭足因緣即悟此身空。故云觀身實相。觀
佛亦然。內身既爾外舍亦然。次直就理教釋
者。今以空因緣是門為能通。以因緣空為理
是所通。此即從因緣所悟入不所。故前序云。
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然能既不有所亦不
無。如是五句皆不可得。此即從因緣所悟入
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心行斷言語滅亦名波
若。故云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
除言語法亦滅。亦名佛性中道。故涅槃云。見
緣起為見法。見法即見中道。見中道即見佛
亦見佛性。即其事也。然只因緣所畢竟無蹤
迹處所。勿令失因緣所。雖畢竟無而蹤跡因
緣所宛然。故肇公云。欲言其有有非真性。欲
[001-0183c]
言其無事緣既形。如此了悟即發生二慧。因
緣所宛然。而畢竟空即方便實慧。雖畢竟空
而因緣所宛然。即實慧方便即發生二慧。即
是境智義。取因緣所能通義故名為門。取其
能生義目之為境。既發生二慧則具足六度
萬行。便名大乘。故大品云。見燃燈佛得無生
則萬行具足。既得無生二慧。故出斷常生滅。
名出三界得薩般若。故前云。通達是義則通
達大乘無所障礙。


又就二空釋此偈。因緣所生法是則無自性。
辨性空門破於性病。若無有自性云何有是
法。明因緣空破於假病。一切諸病唯有性假。
故今備破之。次一師約四重二諦釋之。初重
因緣所生法為俗諦。是師即無自性為真諦。
此以因緣空有為世諦。因緣有空為真諦。亦
是空因緣為世諦。因緣空為真諦。今從空因
緣入因緣空。因世諦悟第一義。他因緣空異
空因緣。今只空因緣是因緣空。勿起二見也。
次重因緣所生法此明若空若有皆是因緣。
如因空故有因有故空。空由有成有由空成。
故此空有並名世諦也。是即無自性明。由空
故有。有無自性。是即非有。由有故空。空無
自性。是則非空。非空非有名為真諦。令從空
有二悟入非空有不二。即以二為不二門。第
三重二不二皆是因緣。由不二故二。由二故
不二。故二不二並是因緣名為世諦。是則無
自性者明。由不二有二。二無自性。是即非
二。由二有不二。無二無自性。故非不二非二
不二名為真諦。故從二不二門入非二不二
[001-0184a]
理。第四重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並是因緣悉
名世諦。因緣無自性則無二不二亦無非二
不二。言斷慮窮乃名真諦。諸意中以後門為
究竟。可適時而用之。


問云何適時而用。答師作此意為對二病。一
對成實師有是世諦空是真諦。故明空有皆
是世諦非有非空方是第一義。汝之真俗皆
是我之俗耳。既不得真亦不成俗。今乃具
足。為對十地及攝論師有法界體用以中道
為體。空有為用。空有為二諦。非空有為非安
立諦故。今明此皆是我之第三重世諦耳。既
未得真。何由有俗。又初重二諦為凡夫。次重
為二乘。後二為菩薩。又為漸捨破眾生病故
作此四重。又為釋諸方等至種種異說。或云
空為真有為俗。或云空有皆是世諦。非空有
第一義。之第二重意。又云不著不二法。以無
一二故。即第三重文。又云諦了分別諸法時
無有自性。假名說悉欲分別世諦義。菩薩因
此初發心。一切諸法言語斷。無有自性如虛
空。悉欲分別真諦義。菩薩因此初發心。第
四重文。今欲遍釋諸方等經異文故作此四
重二諦。即四重門理也。


問何故前就破義釋後就二諦釋耶。答要前
須破諸病。然後始得申明二諦。以有所得障
佛二諦故也。


問偈下句明云何有是法無何等法耶。答觀
偈文正是明無果法。所以明無果法者。以一
切有為皆是果故。果法既空則有為皆空。又
緣皆無性由緣故果。果無自性。由果故緣。緣
[001-0184b]
無自性。皆無自性俱無果因。


眾緣生有二種下第二長行解釋又開五別。
一總列內外緣果。二略破內外二法。三廣破
外法無生。四廣破內法無生。五總結。初又二。
一總列內外緣果。二別釋內外緣果。初又二。
前列內外二果。內謂眾生數外謂非眾生數。
欲明內外俱空故雙列二種也。眾緣亦有二
種下第二列內外二緣。偈文前列眾緣後列
所生。此是因果次第。今前果後因者。一就文
逐近釋。以接果釋果。二果顯因昧故前果後
因。三偈正明果空。欲顯此意故前果後因。外
因緣者下第二別釋內外緣果即成二別。釋
外緣果為二。初總標。如泥下次別釋。此下凡
列五事。前三據緣成。後二約因生。此皆大判
為言耳。然泥生瓶亦是因生義者考而言
之。前一後二。是因生次兩是緣成。但瓶中不
舉泥。故但是緣成耳。所以歷舉五事者。一為
根性不同受悟非一。如金師浣衣之子。又泥
洹法寶入有多門。又欲歷法觀行故舉此五
條。此一一中皆前明能生之緣後辨所生之
果。即是釋偈眾緣所生法。當知外緣等法下
第三例餘外法。內因緣者第二釋內緣果亦
三。初總標。謂諸無明下第二別釋內因果義。
各各前因而後果第三總結因果。十二相望
皆前因後果。三世論之二因五果三因二果。
二分論之七支為前分因果五支後分因果。
如是內外下第二略破內外二果。自上已來
總釋偈第一句。


今總釋偈第二句二諦分之。自上已來釋於
[001-0184c]
世諦。今釋第一義諦。論主更不別破。直明若
有自性不應假緣。既假緣生則知無性。又論
主直列外人因緣即是破其自性。此是借眾
緣以破性也。又此論正申傍破。直申佛假名
因緣而有。所謂性義自壞。如外人若執性義
則佛因緣義自壞。


若法自性無下第三廣破外緣生法。就文又
三。一標三無二釋三無三例諸法。初標三無
者。一自性無二他性無三共性無。所以標三
無者。一欲明無自即無他共。自於自是自於
他是他。自他合論則名為共。當知一自含於
三種。以自無故三種即無。二相待可解。三類
例無。汝計自既無。他共亦爾。問何故明此三
無。答舉自無釋偈第二句。他共兩無釋於下
半云何有是法。以外人雖聞無自。猶謂自他
共有則非是無法。是故今明求自他無從即
無有法。何以故下第二釋三種無。文但解二。
以共無別體故不釋之。初釋自無。借他破自。
以因他故所以無自。若謂下第二次釋他無。
就破他中又開二別。一者破果二者破因。初
中又二。前就疎他門破。次就親他門破。疎他
門破非所因之他。親他門破所因之他。非所
因他他而不生。所因之他生而非他。破疎他
中有四。一取外意二正破。三廣類餘法。四
總結非。今是初。文而詳。若謂者前借他破
自。外便謂乃無自性因他而有。今取此意故
云若謂。則牛以馬性有下第二正破。舉牛馬
破內法他。據梨㮈破外法他。一一中皆具四
難。一者牛望牛為牛。他望馬亦他。既俱是
[001-0185a]
他。應當俱生。二俱應不生。三馬不生牛牛生
牛者。亦應馬生於牛。牛不生牛。四者馬不生
牛牛生牛者。馬是牛。他牛非牛他。餘皆應
爾。第二廣類餘法而實不爾。第四總結非。
若謂下第二次破親他。就文有三。一取外意
二總非三釋非。外云不以他性故有者明他
有二種。一相因他二不相因他。梨㮈不相因
他蒲席相因他。不相因他即不相生相因之
他。是故相生以通論主上四難也。是亦不然。
第二總非。以後決前亦有四難。汝親疎俱他
則俱生。二俱並不生。三親生疎不生亦應疎
生親不生也。四者有生不生則有他非他。何以故
下第三釋非。凡有二難。初明因蒲有席。即是
相因不名為他。前得他失因。今得因失他。而
言蒲席一體者。外謂蒲外別有自性之席而
異於蒲。即是假別有體家及犢子衛世三家
之義。故今破云。汝未有蒲時即無席。因有蒲
是故有席。席攬蒲成蒲席一體。何名他耶。此
是借一破異。非論主用總別一體因果一體
以破外也。又蒲有即席有蒲無則席無。豈不
一耶。若汝不一應蒲有席無席有而蒲無。又
如中論。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又汝既言
用蒲作席。豈不一耶。若不一則不作。若一則
作。若謂蒲於席為他者第二重取外意破之。
汝必言蒲於席為他不受蒲席一體者。若爾
蒲於席既是他。則不應言因蒲有席。前句得
因非他。今得他非因。就親他中有此進退二
破。又蒲亦無自性下自上已來破果。今第二
次破因。亦是舉因以破於果。蒲從緣生則無
[001-0185b]
自性。無自性則無蒲。以何為席。毘曇明蒲
八微所成無別有蒲。不著此破。但有八微。今
明八微猶如蒲也。故雜心云。乃至一極微塵
亦從二因生。當知即是無無性二因者所作因共有因
故空。成實明別有假蒲體用者正為今文所
破是故席不應以蒲為體者。上破假別有體。
今破假無分別體也。如人以五陰為體。柱以
四微為體。故今明五蘊四微尚無自體。云何
假為體耶。餘瓶蘇下第三類破餘法。


內因緣生法下第四次別破內法。就文為三。
初舉內類外。二引論偈破。三長行解釋。一欲
以內例外。既三門求外無從。內亦如是。二明
無外可待。是故無內。三以內類外。外既妄
計。內亦如是。四外大死身為內。內大散壞為
外。外內不二。外無則內無也。所以就內外作
觀者。無始不值諸佛菩薩。於內外起愛見。故
迴流生死。今龍樹還就內外令悟入道門。以
論主得無生之悟。還如行而說令末世眾生
如說而行。以見實相反生正觀煩惱便息。肇
公云。道遠乎哉。體悟內外則是正道。故知未
值善師以道為非道。今值正論悟非道為道。
經云。菩薩未得菩提。菩提為生死。得菩提生
死為菩提也。七十論者今所未詳。偈則為三。
初標。緣法實無生第二取外意。第三開二關
破之。今是初。然十二因緣本自無生。故涅樂
云。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乃至不因不果。金光
明云。無明體性本自不有。無所有故假名無
明。問若十二因緣實無生者。下文不應破於
無生云。生法不成故無生法不成。答今言實
[001-0185c]
無生者。實無外人所見生。此是言其無生者
明其無有生。非謂有無生。若有無生如下所
破。又菩薩所行未曾生無生。深奧品云。佛問
善吉。菩薩何處行。答云。菩薩無所行處。故
知不行生無生。但對破凡夫二乘生滅故云
無生耳。生既去無生亦盡。如雹摧草草死則
雹消。若謂為有生者第二取外人意。凡夫外
道二乘不信十二因緣本自無生。故五百部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故牒外義也。下半第三
開二關嘖之。又初句是奪破。今縱關以二門
嘖之。又初句以大乘無生破凡夫二乘有生。
是對緣假破。今以二門嘖之。是就緣假破。顯
在長行。長行釋三門。即三釋。二門如文。釋
第三門又三。一牒偈本即是定關。二解釋謂
作難。三總結。初如文。若一心中有者第二作
難。然成實明十二因緣必前後相生。毘曇具
有二種。自有一剎那有十二。自有十二時具
於十二。今此中總破二義。今前明。若一心中
有是一剎那中有義。毘曇不以為過。如四相
一時並起心數一時共生。今明凡有三義。若
一時俱有。唯是能生無有所生。如其俱無唯
是所生無有能生。若一有一無則能所不並。
云何得一時共生。又因果一時有者第二重
破。既名因果相生。必前因後果。云何一時。
若一時如牛二角。非因果義。若眾心中有者
破第二義。前分是無明也。前無明分共心滅
已則斷滅。後行分與心俱。則無因。無因即不
得生。故言後分誰為因。問云何名共心滅耶。
答正是攝論明。煩惱業種子依阿梨耶識。阿
[001-0186a]
梨耶識即是心也。前煩惱與種子共梨耶滅。
後五果誰為因耶。若望成實開善義。煩惱與
業附行陰成就來現在。雖來現在復有實法
滅義。則行陰心滅。誰為五果作因耶。滅法無
所有何得為因者。此重取意破也。恐外人
云。前分礙後故不得生。要須前分滅無後方
得生。故次第緣名為與處義即其事也。故今
破云。滅法無所有。無所有則無有因。云何為
因。十二因緣下第三總結。


是故眾緣皆空下第五總結齊法。就文別明
三空。即為三別。一明為法。二辨人空。三明
無為空。問何故但明此三空。答此三空攝一
切有為無為空。即是法空。次是人空。故生法
二空攝一切空也。問何故前辨法空。後明人
空耶。答法為人本。故前明本空後辨末空。又
此論多破內學。內學多計於法小計於人。是
故前明法空。又法空難得人空易得。今欲舉
難況易。又觀行次第前人空後法空。今是說
門。據深為言。故前明法空後辨人空。法空
中三句。一明緣空。二則果空。是故下總結。


緣果皆空。有為法尚空下第二次明我空。問
有為無為此並是法空。我是生空。何故不以
法空為一類而前說法空。次明我空後方明
無為空耶。答此論破小乘內學。內學人多計。
人是有為。是故破有為法即便破我。二者欲
明一切諸我並因五陰有為故。破於有為即
便破我。文有三句。一舉法況我。二明本空故
末空。三引經。今是初也。舉法況我者舉本況
末以難況易。又以有況無。然法是有求尚無
[001-0186b]
蹤。橫計之我云何有耶。因五陰下第二釋。上
舉法況我前明相因而有。次辨二種俱無。相
因有中前法次譬。若陰入界空下第二明二
種俱無。前明法說無。次明譬說無。又法空
故。我空者此明有為之我。有為既空故我亦
空。若無為之我本因有為。有為既空。我無所
因。故我亦空。大品佛母品云。神常無常等
十四句皆因五陰。涅槃云。是諸外道雖復說
我。終不離於陰界入也。問犢子計。我非為無
為。應不被破。答此文正破犢子。俱舍論破我
品明犢子義。云犢子別有我體。故不即陰。而
因於陰故不離陰。如別有火體故不即薪。而
因於薪故不離薪。是故今破云。汝本因陰。是
故有我。在陰既無。何所因耶。又我不可說。若
因於說說無故不可說即無。若不因說何由
有此不可說耶。又依中論涅槃品。若涅槃是
有為即是有為。我若是有亦是有為。今亦
爾。我若是有亦是有為。如佛說下第三引
經。前雖破我而犢子不信。故引經證之問此
引經與前何異。答前明我所空故我空。今引
經以我空故我所空。互借破也。非如成實論
以實過假以空過實也。今明。我之與法皆出
妄情。但借妄止妄。故人法互釋彈。前借法妄
破人妄。今借妄人止妄法。又若不破法則我
心不淨。如灰炭猶在樹想還生。是故破法為
成淨我。破我亦為成破法。是故今文互借破
之。


如是有為法空故下第三次破無為法空。無
為有三種。今但破涅槃者。若依毘曇義涅槃
[001-0186c]
是善。餘二無記。不足破之。依成實義三無為
一體。既破涅槃餘二即破。又大小乘人保著
涅槃為最究竟。餘法不爾。故偏破之。此中
破二種涅槃。一者破滅五陰名涅槃。二破無
生名涅槃。初中又二。前就法破涅槃。次就人
破涅槃。初中又二。第一總破。第二釋。破初
句如文。何以故下第二釋破。此通大小乘義。
小乘人滅分段五陰名小涅槃。大乘人滅二
生死果五住惑因名大涅槃。今明。五陰本空。
何所滅故名小涅槃。二死五住亦本非有。何
所滅故名大涅槃。又我亦復空下第二舉我
破涅槃。既無能得之人。何有所得之法。又上
破無所得法。今破無能得人。復次下第二破
無生涅槃。有此文來凡有二義。一者上破滅
五陰名涅槃多是小乘。大乘人明五陰本來
無生名為涅槃故。今破大乘義也。二者大小
乘人聞論主上云五陰本來自空。便謂本來
無生即是涅槃。是故今次須破無生。就文為
二。初牒如文。若生法成者第二正破。文顯易
知。是故有為無為下。門中第三總結三空釋
涅槃義。問若如此文大小涅槃皆破。即無涅
槃。云何經云說二涅槃三涅槃四涅槃耶。答
依論主云。此中破始得明涅槃耳。如此中明
生死涅槃畢竟空。顯道未曾生死亦非涅槃。
不知何以字之強為立名名為涅槃。故涅槃
經云。涅槃無名。強為立名名為涅槃。如不食
油強名食油。問云何言無名耶。答無名者不
可名涅槃不涅槃。強為作名名為涅槃。諸大
乘皆爾。故華嚴云。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001-0187a]
生死非雜亂。涅槃非寂靜也。問何故強為立
名名涅槃耶。答為對眾生生死故立涅槃名。
問對何等生死立涅槃名。答對有五住惑業
生滅此生名有餘滅。對有二生死果生滅此
二死生名無餘滅。故立二也。金光明三身品
立三涅槃。明法身究竟是無餘。對餘二身非
究竟是有餘。法身不住生死滅生死之著。應
化身不住涅槃滅涅槃之著。滅此二著名無
住處涅槃。言四涅槃者三如上。第四本來清
淨即是佛性本有名為涅槃。四出攝論。
十二門論疏卷上之本




十二門論疏卷上之末



觀有果無果門第二



若於因緣得悟者則因緣是門。若不悟者因
緣於其人即非門。智度論釋三三昧門義正
爾。如治病差者□是藥不差者於其非其藥。
又於悟因緣因緣是門。不悟即非門。當知此
因緣未曾門非門。如涅槃迦葉作定相難。四
無量應一二三不應有四。佛就無定相答。乃
至或說道為非道。非道為道。今亦爾。或說
門為非門。非門為門。不如他定有二諦理有
教通之決定。是門迷者自非門耳。今次因緣
明有果無果門者。上門有四。一無病不破。二
無教不申。三無理不顯。四無利不獲。謂六道
迴宗三乘徙轍。整歸駕於道場畢趣心於佛
[001-0187b]
地。故不須餘門。則一一門皆具四義。但眾生
惑病不同根性各異。自有從因緣門入。自有
從有果無果門入。故有此門來也。二者就義
次第。因緣門總就因緣求果不得。以悟入無
生。故名為門。今二品別就因緣求果無生。以
之為門。自總至別是觀門次第。三者前就因
緣求果不可得。今此門更開三關以縱破之。
若必言因緣能生果者不出此三。此三既無。
則畢竟無生。有縱奪不同故有此門來也。四
者上直申假名正因緣生即是無生故以之為
門。今破惑者執因緣中決定有果無果生不
可得故以之為門。故前門是申正因緣而邪
義自壞。今正破邪迷而因緣自申。二門相對
申破傍正不同故相次也。


問有無與因緣例不。答有例不例。言其例者
病因緣假因緣病有無假有無此義例也。言
不例者破病因緣申假因緣。破病有無不申
假有無。所以然者。因緣因果未曾有無。而惑
者計因緣中決定有無。此則但破不收。故因
緣望有無有於二句。因緣亦破亦收。有無但
破不收。故涅槃經云。若言因中定有果無果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名謗佛法僧。又執有無
四句為愛人。繫屬於魔。故知決定有無但破
不收。今言觀有無門者。觀有無亦有亦無此
三病畢竟不可得悟入實相。故名為門。若見
有無亦有亦無即是三見。便塞實相故非門
也。


問若爾破此三病以何為門。答藉此破之言
教能通實相。故名為門。
[001-0187c]


問因緣亦以教為門。今亦以教為門有何異
耶。答因緣門有二義。一者藉因緣之教悟入
實相。二者藉教識因緣。因緣能通實相。故
因緣是門。今但取破有無之教。則用破為教
門。不用有無為門也。


問云何以破為門。答立義者直明能生果不
言緣中有果無果。論主開張此三窮於能生
果故以破之言教名為門。然因果宛然而畢
竟淨。無縱跡處所眾生如此了悟不須論主
破之。良由眾生不能如斯了悟。遂見有見無
見亦有亦無。今就實相如此有無畢竟無縱。
故名為破。何時有此有無等諸見可破耶。又
今破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諸見既息。故愛見
息。愛見息故恩息。因息故生死果息。生死
果息故涅槃亦息。竟無所息故生死去涅槃
去。此去無所去豁然了悟。是故此破名之為
門。計因果有無有內道外道不同。然道不曾
內外隨人行道自成。內外耳外道計有無有其
四句。僧佉因中有。世師因中無。勒沙婆亦有
亦無。若提子非有非無。薩衛二世有。僧祇
二世無。天親俱舍論雙異二家。亦有亦無。現
在作因則未來有果。現在不作因即未來無
果。成實師立中道義。明有果理故非無無果
事故非有。今具破此內外四句。


問中百二論亦破有無。與今何異。答百論兩
品正破二外道有無。中論品品破內道有無。
若望此門彼二論並是略破。今有三十餘門
破於有無。故名廣破。又彼二論散破有無。今
束破之。又彼二論寄餘法破有無。如五陰三
[001-0188a]
相等中亦破有無。今此門但就因果破。於有
無門又為三。一長行發起。二偈本破。三長行
釋。


就偈為二。三句總非。第四句呵嘖。又第四
句亦名攝法。以三句求生無蹤。離此三外誰
有生耶。又龍樹明照無生。敢九十六術言有
生耶。五百論師言有生耶。


問此偈與前品兩偈何異。答前品初偈總明
內外無生。次偈別明內法無生。但前偈直明
果從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是即無果。今
偈重就因緣中嘖果。故云因緣中若前有果。
若前無果亦有亦有亦無並不生果。是即兩
門始終並是破果。但上門舉緣破果。今迴嘖
果所以為異。所以兩門並破果者。至第三門
方乃破緣故也。又二門並破果。果通有為。有
為既無無為亦無。故有為無為一切空。又二
門求果無蹤。則知無緣。故借緣無破果有。
借果無破緣有。


問何故破亦有亦無不破非有非無。答第四
猶是第三。故不破第四。


問若爾第三猶是前二。亦應不破第三。答既
顯第三猶是前二。即顯第四猶是第三。故須
破第三也。


就長行為二。第一前釋偈三句。第二次釋第
四句。以齊萬法。就釋三句又二。初總唱三句
不生。第二別釋三句不生。初如文。所以三
句並不生者。若令三種生成即無第一義諦。
若無第一義諦亦無世諦。何以故下第二別
釋三句不生。即為三別。就釋因中前有果不
[001-0188b]
生。就破救論之問答凡有八番。第一牒有。第
二破有。第三救。第四重破。第五重救。第六
重破。第七重救。第八重破。即成四立四破。
故有八番。若就能破門論之凡有五門。初章
就生不生門有七破第二據變不變門有四破第三就
果麁細門有四破第四就嘖果不成門有五破第五嘖
異果門有四破都有二十四門若因中先有果生
者第一立也。是即無窮第二破也。


就生不生門凡有七破。一俱生破。二俱不生
破。三以同嘖異破。四將異並同破。五無異
破。六無用破。七嘖用破。今略釋之。然後附
文可見。俱生破者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已
亦有。亦應更生。令已未俱生名俱生破。俱
不生破者若已生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
亦應不生。名俱不生破。以同徵異破者既同
是有。云何有。一生一不生異故名以同徵異
破。將異並同破者未生既有。生已應無。將已
未之異並有同義名將異並同破。無異破者
有義既同。則已未既無異。無用破者縱果已
有何用更生。嘖用破者異既已有。應有可見
之用。此七門因循次第而來。就俱生破又四。
一標無窮。二顯無窮。三釋無窮。四結無窮。是
即無窮第一標無窮也。如果前未生下第二
顯無窮。無窮有五種。如中論所說。今正就已
生物明更生故名無窮。故名顯無窮也。問為
此是一物無窮生為生無窮物。答是一物無
窮生也。何以故下第三釋無窮。言因中常有
故者已生之果不異彼未生。故是因中之常
有也。從是有邊復應更生者有人言。有無二
[001-0188c]
邊。汝今著有故言從是有邊。今謂不爾。已
生之果謂之有邊。將欲作難。先牒外人有義
邊也。問此就何義難也。答此就未生徵其
已生。未生亦有生已亦有。未生是有既其得
生。生已亦有亦應得生。故言從是有邊復應
更生。又未生是有。既在因內已生是有。亦在
因內。所以作此難者恐外人云果在因中。是
故得生。果在因外不復更生。是故今明。因外
之有不異因內之有。故是因中常有。內有既
生。則外有亦生。又只因內之有生言。此則是
生已更生。汝因內已是有竟復不應生。遂言
生者當知即是生已更生。若因內之有生已
更生。則因外之有亦生已更生。如是一物無
窮過生。是則無窮。下第四總結。


若謂下第二俱不生破。前是縱生門。令未生
已生一切皆生。又生已更生有無窮生。今是
奪生破。則未生已生一切不生。就文為三。一
取外意。二正破。三牒宗呵嘖。取外意者救無
窮之過也。外云。因中果名未生。因外果名已
生。未生可得有生。已生云何更生。故無無窮
過也。是中無有生理第二正破。此將生已徵
之未生。未生是有。生已亦有。生已是有既其
不生。未生是有亦應不生。已未二門畢竟無
生。故云無有生理。是故前有下第三牒而呵
之。


復次下第三以同嘖異破。又開二別。初牒外
義。先第一將未徵已。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
已亦有亦應得生。則二俱應生。第二將已徵
未。生已是有未生亦有。生已是有既其不生。
[001-0189a]
未生是有亦應不生。故此二門理應俱生。俱
應不生。今外人云。雖俱是有而未生者生生
已不生。不應作俱生俱不生難也。是二俱有
下第二破也。外人義自相違。以有是同而生
未生異故。論主投其有同以徵。不應生不生
異。所以然者。汝有義既同。則應同生。不爾
同應不生。若有是同而一生一不生無有是
處。


復次下第四捉異並同破。提外人生未生異
以徵果體不應始終有同。汝已未相違。亦應
有無相違。未生既有。生已則無也。又汝反
世情言未生是有者。亦反世情已生便應是
無。又此亦得是並。若必言生未生異亦應有
無異也。已未相違故。是二作相亦亦應相違
者。正作有無相違難也。二所作果體之相亦
應相違。則未生之果既其是有。已生之果即
應是無。問何故名作相。答果是起作相。故
名作相。


復次下第五無異破。前正難次釋難。正難中
前牒。世間未生是無生已是有。故言有與無
相違。無與有相違也。若生已亦有下正難外
也。汝若避前第四生已無難便當果體始終
都有。是故今明。若生未生二俱有生者。生已
未生有何異耶。又此亦得並。若生未生同是
有者。亦應生未生同皆是已也。生未生俱已。
若以未生為未生已為已。亦應已生為未未
生為已。又若有已有已則有有有無。具四
難也。釋難亦中二。初何以故正釋之。次傳破
其無異。
[001-0189b]


復次下第六無用破。自上已來難並縱橫。今
並停之直逈嘖其有義。汝既已有何用更生。
直作斯嘖辭理則窮無言可對。又夫論義之
方有難有並有嘖。上已明並難。今次嘖也。此
嘖僧佉及二世有義。若言有果理者亦作斯
嘖。既已有理。理已出空已入有竟。何須更
出空更入有耶。若更出空入有即墮更生。如
是無窮。還墮前五破。故此一破與前進退相
成也。


復次下第七嘖用破。更復縱之。若不改有宗
必言有者。汝因中有瓶。則具色香味觸。若爾
則應可見。若不可見則應非有。又泥中有瓶
則應為六根作境能發六識用。亦應云若爾
可聞等也。又若不能作境而言有者。石女兒
等亦不能作境亦應有也。又不作境者而有。
亦應作境者不有。


問曰下第三外人救義。上破僧佉及二世有
部并有果理家義。今眾家共興此一救也。此
一問據別而言正通第七嘖用破。因中雖有
果以未變故不可見。不應聞有便謂可見。亦
不應言不可見。故謂不有。未變者但有果性
及理力等。未有事果相貌名為未變。亦得備
通七難。第一俱生難云。未生是有生已亦有。
未生既生。生已亦生。是則無窮者此事不然。
我因中乃前有果而未變故。須變而生。已生
之果已變故不須更生。何得言未生既生生
已亦生耶。通第二俱不生難者。前難云。已生
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應不生者此事
不然。我已生之有此是已變故不須更生。未
[001-0189c]
生之果此即未變。是故得生。不應作俱不生
難也。通第三以同嘖異難者。上難云。未生
是有。已生亦有。既同是有。而有一生一未生
無有是處者不然。我未生未變故須變而生。
已生已變故不須更生。雖同是有而得一生
一不生也。通第四將異並同難者。上難云。既
有生未生異則有無亦異。未生既是有。已生
則應無者不然。我未生是未變之有。生已是
已變之有。云何作一有一無難耶。通第五無
異難者。上難云。生已亦有未生亦有。既同是
有。生未生便應無異者不然。我未生是未變
之有。已生是已變之有。既有變未變異。則生
未生亦異。何得言無異。通第六無用難者。上
難云。因中既已有竟。何用更生者不然。未
生未變。是故須變此即有用。云何作無用難
耶。通第七如前。答曰下第四破救。有此一
救。內頻興四破。一徵相破。二嘖變在因中
破。亦云。安變在因中破。三窮變在因外破。
亦云抽變因破。四不定破。初難有三。第一牒。
第二從以何相下正嘖相。此嘖其未變之前
相貌也。言埿中瓶果既未變故自體不可見
者。必應假相知有。夫相有二。一者自相二者
他相。自相是非眾生相。他相是眾生相。埿中
俱無此二相。何以知有瓶耶。又俱無。二相
俱則不可用二相證瓶。又俱無。二相俱應生
二相。又埿出牛馬不應生瓶。若有生不生則
有有有無。亦四難也。是故汝說下第三牒呵。
復次下第二責變在因內破。上嘖相今嘖體。
亦三。一破二釋三結呵。若變法即是果者
[001-0190a]
牒外義也。問外前云。因中有果而未變。則變
與果異。今云何言變法即是果耶。答論主欲
開二關引敵定變同果。知其懸言即也。所以
然者。論主知其必不受變即是果。便墮無果
之難。故今且云。即是也又欲遍破一切故
具開二關應定云。汝變為是果為非果。若是
果者因中有果。即應有變。若有變即可見。
若變非果則因中無變。則應無果。今且開一
關故偏云即也。何以故下第二釋破。釋破有
二。初明既前有果即是前有變。二明既前有
變則應可見。上何得言未變故不可見。略據
可見耳。還復宗具七難。因中之果可見。已生
之果亦可見。俱可見則俱生。是即無窮。成第
二難已生可見應既不生未生可見亦不生。
成第三難同可見。一生一不生無有是處。成
第四難者。未生既可見生已應不可見。成第
五難者同是可見。生與未生有何異。成第六
難未生已可見。何用更生。是故下第三結呵。
若謂未變下第三責變在因外破。亦三謂難
釋結。難中二。初取外意。明本立因中有果而
未變則變與果異。云何作即難耶。是故云變法
不名為果也。言不名為果者。若此變非是
果。則果畢竟不可得者第二破也。因內無變
後時又無。即畢竟無果。乃免可見之嘖覆墮
無果之過也。何以故下第二釋破。汝明因中
無果則果不生。今因中先無變云何生變。故
瓶等果下第三結破也。若謂變已是果者第
四不定破。所以有此一破來者。重破其因外
之果即是變。因內果未變。此義是眾家統本
[001-0190b]
宗故重破之。破亦三。前取外意。次作因中
無果難。三結成不定難。今是初縱彼變在因
外。又縱變法是果。具二縱也。則因中前無下
第二破也。汝既言變是果而在因外。則知因
內無變果。故云因中前無。是即不定下第三
結成不定過。問云何不定。答若言因中有果
性是因有果。因內無變為無果。此之不定不
名為過。以數論及外道立義正爾。今就文明
者汝本宗立因中有果。今復謂。變已是果。則
知未變時因中無果。二言相違故言不定。


問曰下第五重救。立因中前有變以通上四
難。問外先云。因中果未變。今云何迴宗立有
變耶。答不違宗也。前云未變者但有果性未
變成事。故不可見。今言。有變者已有變性。
若無變性則墮無果。故不相違。問何以知立
變性耶。答外云有變。但八因緣不可知。故
知有性耳。今先作外人二義。一立宗二防難。
立宗者因中有變即是因中有果。若因中無
變便墮因中無果過也。次防難者引八緣也。
難云。因中既有變應當可見。若不可見則不
應有。外通云。有二種不可知。一有不可知。
二無不可知。有不可知如八緣。無不可知如
㝹角。汝不可聞有便謂可知。不可聞不可知
便謂無也。次別通四難者。第一嘖相難云。若
因中有果應有相。若無相便非有。答云。因中
雖有以同八緣不可知。不應嘖求相也。第二
難云。因中既有變應可見。若不可見便應非
有。答云。雖有但同八緣故不可見也。答第三
難者。我變在因內。云何乃作變在因外難耶。
[001-0190c]
通第四難者。因中先已有變。此即定有。豈墮
第四不定難耶。就文為三。一總標二義。二
別釋二義。第三結成二義。以非論主。初文
二義者。一明先有變以立義宗。二明不可得
以防論主可見之嘖。合此二言通前四難。如
向釋。凡物下第二文也。如是諸法下第三文
也。


答曰下第六重破。就文為二。第一奪破。明因
內變果不同八緣。則著上未變之前可見之
過。第二縱同第八。則始終常細。則墮生後不
可得之失。初又二。前總明不同八緣。以不
同八緣故還滯前四難。正墮可見之失也。次
何以故下第二別釋不同八緣。文相可知。若
瓶細故不可得者。第二縱同第八。則始終常
細。亦二。初正難。次何以故下釋難。釋難云。
未生常細不可見者生已亦細亦不可見也。
生已未生俱定有者。此舉有定釋成細定。汝
有義既定不可改有令無。細義亦定。不可轉
細令麁。不可見義亦定。不應可見。


問曰下第七此重救。救上二難。未生時細。則
同於八緣無不同之過。初細後轉成麁故由
細成麁。豈可令始終常細。故免第二失。先細
後麁數論等同有此義。問此立未生時細。與
上第一救未變故不可見。有何異耶。答前明
未變都未有瓶之相貌。今言。細者已有相貌。
但相貌微細故與上不同。


答曰下第八破。此一答中有十一難。一關正
破麁細。初有二難。總破因中有果。初二難者
第一作因中無果難。第二相違難。今是初。上
[001-0191a]
明始細終亦細。今嘖本無麁果末亦應無。末
遂生麁即是本無今有。豈非因中無果耶。故
進退成破。又反並。若無麁遂生麁者有細應
不生細。又因中前無麁下第二作相違難。此
中前雙牒有無。因中前無麁者牒其無麁。顯
墮因中無果過也。又欲發成有麁之難也。若
謂因中前有麁第二縱牒因中有麁。則免因中
無果之過。不應言細故不可得者乃免無果
之失。復墮違言之過。今果是麁者此復作
非果難之果是麁。汝言細故不可得是麁即
非果也。今果畢竟不應可得者。因內無麁因
外之麁復非是果。竟何處有果耶。是故不以
細故不可得者。牒外義總結呵之。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若就麁細門分之。
上來四二就麁細門破竟。今第四嘖因果不
成。若就破救十一難論之。今是第三明因用
廢。問何故作此二義目之。答上來並是問答
接次。今此一章直就因中有果別生諸破。不
同上來三章。是故具作二義目之。初難有二。
前牒外義。是即因因相壞者第二破也。初正
破。次釋破。初正破云。若立因中有果者則因
果俱壞。而重稱因因者蓋是發語之辭。又一
因是外人所立之因。今牒彼立目故言因也。
次汝所立因此因不成。故復言因也。果亦爾。
問此破與上來破何異耶。答上但明因中不
得有果未明因果俱壞。故與上異也。何以故
下第二釋。偏釋因相壞。縷器非疊果因故者。
此之二事正舉譬破之。若因壞果亦壞者。此
乘無因之勢以明無果。何以故下傳釋因無
[001-0191b]
故果亦無。


復次下第四明果相壞。又開三別。一正難。二
釋難。三總結。言若不作不名果者。因中前
有果則果非因所作。因不能作果故云不作
不名果。何以故下第二釋難。明疊寄縷中住
疊非縷果縷非疊因。若以奇住便是果者。果
寄器住應是器果。此即一切皆果。不爾一切
非果。若言疊是縷果果非器果者。亦應果是
器果而疊非縷果也。如是即無因無果下第
三總結。問此中但應嘖有云何亦嘖無耶。答
上來破有略折稍欲入無。故逆呵元也。


復次下第五嘖標相。與前第四破中嘖相異
者。前嘖體相今嘖標相。是故異也。今云因中
有果而不可得者。序論主上來覓果體及果
體相不可得也。應有相現者正嘖果標相也。
如聞香知有華者列此五物皆有標相也。如
是因中若先有果應有相現者正嘖果標相。
令同上五物也。今果體亦不可得者序上來
破體也。相亦不可得者序今求相不可得也。
如是當知下總結因中無果也。問聞聲見鳥。
聲是鳥標相。今見輪繩即知有瓶。輪繩是瓶
標相。何言瓶無標相。答二義不可。一者繩
輪猶是瓶因。上已就因內求果無蹤。今不應
更舉。二者聲為鳥相。尋聲見鳥。繩為瓶相
尋繩不見瓶相。非例也。


復次下第六遍檢果。遍檢果者就若自若他
若因若果一切處求果無蹤名遍檢果。凡有
五句。初是因中無果。若因不作下明他因無
果。若縷不作下明無因不得有果。若果無因
[001-0191c]
亦無者乘無果勢破因也。是故下結非因中
有果。


復次下第七有常過。從上遍檢果生。上明因
不作非因不作復不得自然而作。而言有此
果。是故此果名之為常。文亦五句。初明果
常。若果是常下第二句明一切皆常。若一切
皆常下第三句明常無常俱無。是故常無常
下第四呵嘖其俱無。是故不得言因中前有
果下第五結非本宗。


復次下若就五種破門自上已來四門已竟。
今是第五嘖異果。所以別開此門者。以上來
皆是義勢相接。今更別開章破之。所以復是
一門破也。此門亦有四破。一重果過。二作為
果。三正二因。四二作壞。合前七為十一也。
今是初。若因中先有果生牒外義也。所以牒
者凡有二義。一者義勢不接前。更引別開破
門故重牒也。二重牒因中前有果為顯成有
重果過。良由因中前有故成重果。所以重牒。
即果更與異果作因者。正作重果破也。明
縷中已有疊。疊是既縷家果。既已有疊即應
可著。著復是疊家之果故是重果。而言異果
者著果異疊果。故名異果。而言果更與異果
作因者。此縷既有於疊。即為疊作因。此縷中
之疊則堪著之。是故此疊復與著作因。故云
果更與異果作因。問此與初章無窮過有何
異耶。答上明已生果更復應生。此是前後
無窮。今就一時中而頓嘖之。令縷中有疊
疊則堪著。疊復為著作因。如母腸中有子此
復應有子。如是七世皆在母腸中一時頓有。
[001-0192a]
故與上為異。破本有佛性義。汝言眾生中本
有佛性。為異眾生為不異。若不異猶是眾生。
眾生既無常佛性亦爾。佛性既常眾生亦爾。
若眾生無常佛性常。亦應佛性無常眾生常。
若有常無常則不應一也。若眾生與佛性異
則已有佛。此佛已應放光動地。已應化眾生。
所化眾生復本有佛性。亦應放光動地。如是
無窮。若謂如地前有香者第二作為果。作為
果者若縷中之疊未堪著。縷緣合始堪著者。
此疊非縷中先有。緣合始有。為緣所作非是
本有。違本宗義。故名作為果。又進退皆屈。若
本有即為異果作因。若未有待緣作方有即
墮因中本無果。


就文為三。一取外意。二正破。三結。非前有取
意中前譬後法。所以取意者上以重果過外。
外不受此難。明縷中雖有疊疊未堪著。故不
得與著作因。如地雖前有香不以水灑此香
未有發鼻識之用。縷中雖有疊緣若未會不
能與著為因。故無重果之過。是事不然下第
二論主破。前總非。次何以故下釋非也。今
云不然者不然其法。非是不然其譬。所以不
然其法者。若假緣合方有則果成始有。非因
中本有。故云不然也。何以故下第二釋不然
也。前正釋次傳釋。正釋云。如汝所說可了時
名果此是緣合時始名果也。瓶等物非果者
明若緣合時始名果則瓶等本有應非果也。
此是本始相對緣合方始名果。瓶本有應非
果也。何以故下第二傳釋。可了是作瓶等前
有非作者。可了是緣合始有。為緣所作。瓶等
[001-0192b]
本有非緣所作。是即以作為果者。依汝義緣
合始有為緣所作。此即果也。則應云瓶等本
有非緣所作應非是果。此即乖汝本有之宗
故。次結云因中有果是事不然。問何故作可
了之言耶。答可了者猶是可生。但為外人言
地中有香因水故發則生因墮於了因。故作
可了之言。又欲發下正二因破故作可了之
言也。


復次了因下第三正二因。所以有此破來者。
重為釋成上香譬故來也。恐外人云如香本
有果亦本有。非始造作方有。是故今明。若爾
水是香之了因。非是生因。埿應瓶了因非是
生因。此文與上進退成難。上得生因則失本
有。今得本有則失生因。故有此文來也。言
正二因者為外人周正生了二因。則彼義自
壞。了因二義。一但能顯物不能生物。二能兼
了餘物。生因異此二義。一能生物。二但能
生瓶。是故不同。何得言果本有耶。果若本有
則生因成於了因。了因既有多用。生因亦作
多用也。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下第四明二作壞。因中
既其有果。則皆成已作。無復二作。若謂因中
先無果下第二次破因中無果。所以破無者。
前破執有家今破執無家。如僧佉衛世及二
世有無。又猶是一人改於有宗而執無義。又
論主上借無破有。謂論主破有用無。是故執
無。又破無為成。破有以無見不息有執還生。
是故破無令有心都淨。


文為三別。一破二救三破救。今是初。應有第
[001-0192c]
二頭生者四大中無一頭亦無二頭。既生一
頭亦應生二也。又無二不生二。無一亦應不
生一。又無二而不生二。無一而生一者。亦應
生二而不生一。又有生不生則有有不有。


問曰下第二救。救意云。四大是一頭因緣。故
能生一頭。四大非二頭因緣。故不生二頭。以
因緣不因緣故有生無生。無四難也。


答曰下第三破救凡有七破。一多因過。二多
果咎。三俱無嘖。四生相壞。五同疑因。六三
作癈。七懸搆嘖。今第一多因過也。問此破與
第一何異。答上捉一因以對二果。今捉二因
以對一果。所以異也。如石中無瓶埿中亦
無瓶。既從埿亦應從石。埿是瓶因石亦是因。
故名多因。然猶得重破上義。埿中無瓶是瓶
緣者。亦無二頭應是二頭緣。無二頭非二頭
緣者。無瓶亦非瓶緣。此則俱緣俱非緣俱生
不生。又顛倒過。埿是瓶緣非二頭緣者亦應
是二頭緣非是瓶緣。又若有緣非緣則有有
不有。


復次下第二多果過。埿中無一果而生一果。
無一切果應生一切果。故名多果過也。


若因中先無果下。第三俱無嘖。沙之與麻二
俱無油。則俱不生。俱無則俱生。不爾沙生
麻不生。顛倒過也。若麻生沙不生。則麻有而
沙無也。


若謂曾見下。第四生相壞。先取外意。外人云。
我曾見人取麻不取沙。是故麻生油沙不生。
是故取麻不取沙。以曾見之言答四難。以上
破不可用言通故。但引眼曾見救。是事不然
[001-0193a]
下總非。何以故下釋非。問此與前第三俱無
破何異。答上句以沙無類麻無。今縱有而生
相不成。是故異也。生相不成如初門。油不自
不他不共也。又汝引曾見救。我亦引曾破。汝
生相不可得。又汝引曾見救。何不引曾聞救
耶。汝已曾聞。初門求生相不成。今何故救
耶。是故下結呵外人。


復次下第五同疑因。同疑因者因名生疑之
所以。若了一事則萬途可明。何故近捨於今
麻遠引曾見。今義既惑。曾見亦謬。俱惑所以
名同疑因。又我今非但破其現麻。一切三世
所有麻悉皆破之。縱汝遠引曾見不出所破。
汝已於此現麻生疑。雖引曾見亦懷疑耳。今
麻昔麻同不能生。於同生疑。故名同疑。此即
指三世麻為因。同疑此因名同疑因。又依文
釋者。因中有果無果亦有亦無。此之三種名
之為因。汝今不解因中無果。與上不解因中
有果及半有半無無異。同不了此三種。故名
同疑因。文具有此三種意。問云何得破曾見
耶。答外人舌不能通故引曾見為證。但曾見
之義符內外大小人情。此事難破故以三門
嘖之者。但嘖其見麻生油故也。則汝為曾見
麻中有油。為見其無。為見半有半無生油耶。
以此三門嘖眼見即眼見便壞。所以然者無
有人眼見。麻內有油故生。乳內有酪。童兒已
有兒。食已有糞也。故知麻中無油眼無所見。
半有同有。半無同無。故以三門嘖之。


復次下第六三作廢。就文為四。一牒外義。諸
因相不成下第二標因不成。何以故下釋因
[001-0193b]
不成。所以因不成者夫物得生事在於因。因
若前無即造功無用。故云無作無成。作據其
始成約其終。既無成作之功。則無因也。如是
作者不得有所作下。第四結無三作。作者名
人。使作者名他人。作是現前作是果。因中若
無果既無此三事。


若謂因中前有果下第七懸搆嘖。所以名懸
搆嘖者。論主懸搆取外人意以難於內與外
同過。故名懸搆嘖。就文為二。一者假作外難
內。二明內通外難。外難內中凡有二難。一
者難論主因中有果。二者難內同無三作。若
謂因中先有果者。此第一反質。論主執有果
也。所以謂內執有果者。以見內借有破無故
謂內破無執有。是故云。若謂因中先有果。上
破有中亦應有此難。但以後例前。舉一可知。
又二世有無及僧佉衛世計因果不出有無。
若破有必立無。若破無必立有。前見論主破
有謂論主執無。今見論主破無必應立有。是
故作此難。又一切破有二門。一內破外。二外
破外。上來明內破外竟今明外破外。所以內
外並破外者。欲明因中有果畢竟不可得。畢
竟是障道及壞因果義故也。破因中有果既
有內外二破。破因中無果亦有二破也。即不
應有作作者作法別異第二齊過難。我執因
中無果既無有三作。汝執因中有果亦無三
作也。


是故汝說下第二論主通其二難。就文為二。
一總非。二別答。總非中有三。初句牒外無
三作難也。因中無果下第二敘外難意。汝作
[001-0193c]
此二難以難於我欲成汝因中無果者。故是
牒外意也。


是亦不然下。第三論主非其破有立無也。


何以故下第二別答二難。前遂近答第二齊
難。論主明。若我執有難無可受汝難。我不執
有難無。云何受汝難耶。又我有無俱破。汝今
破我有者乃助我破。非破我也。又有無並出
汝謂情。今還難汝有汝自通之。非開我也。又
汝不立有我亦不立有。汝今破有。此是虛
設。竟不開二家。是故因中無果者呵外人立
無也。所以呵立無者。外前質有為欲成無在
難既非。則無義便壞。故呵無也。復次下答其
初難。意同前難。但前據無三作。今明因中非
前有果。亦不受因中先無果者。外見論主破
有便謂執無故。復明不受於無也。


若謂因中先有果下。第三段次破亦有亦無。
凡有二難。一相違破。二指前破。相違破者就
因中一果體不得亦是有亦是無。以有無相
害故不言因中有性。為有無事為無。此不名
通。只問其性之有無為相違耳。復次下第二
縱是亦有亦無。同上二門所破。是故下前明
因中有果無果等三句竟。此下第二釋偈第
四句誰當有生者。并齊萬法即為二別。初結
果空。有為空故下第二結歸三空也。
十二門論疏卷上之末
[001-019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