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4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符秦-尊婆須蜜 (T@BEIZANG)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五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四大揵度首



又世尊言。比丘色無斷智亦無所知。無斷滅
欲愛未盡不斷苦原。云何色無斷智。云何亦
無所知。云何無斷滅。云何愛未盡滅。或作
是說。自相斷智智相應。觀彼自相諸結使
盡永斷無餘。從此以來常懷和合。自斷智拔
諸結。使彼無欲愛。色拔諸結使更不復染。或
作是說。以世俗道斷智。以第一道。知彼世俗
[005-0754c]
道者。結使得斷。彼已盡。謂第一道拔諸結使
彼欲愛盡。或作是說。以四諦道知。以思惟道
斷。知四諦道滅盡。思惟所斷道欲愛盡。或作
是說。身諦處所是知智慧處所。是斷智施處
所。欲愛盡休息處所不起。復次於是此色分
別知色。彼色亦無常。知苦空無我。彼空無我
色恒隨愚癡。彼滅無常苦無復愛著。彼欲
愛盡。如是自隨愚癡不除己愛。無明斷愛盡
無餘。身壞命盡身名識除。如是不有等苦盡。
以何等故。地種為堅相。或作是說。於中無
有事法性自爾。問設地堅無緣者。水亦當無
緣。如水無有堅。如是因無地也。或時為水。
是故當說地有緣。或作是說。有不堅緣。不以
財果相應有其緣也。問財無有因緣則有常。
一切相應相類異流轉諸行。或時有或時無。
復次地是其事。堅有堅報。問亦曾見軟成
堅。是故堅無有緣。答曰。一切諸四大。或時有
堅有實有軟因緣成堅。是故軟與堅地為因
緣。火種風種亦復如是。如地種堅相可使不
堅相耶。或作是說。不可得也。獨自思惟自
相不知思惟。思惟無量斷思。水種火種亦如
是。可得四大一時俱生。有多少數也。答曰。
可得也。憂鉢花以風相知。有一四大處。彼
有四四大耶。或作是說。有一大則有四大。不
得分離。問有一則有四大者。終不有一欲使
無四。或作是說。有一則有四大。世尊亦說。
諸所有色彼則有四大。由四大生。問此但說
色是謂為色。若如汝經說。則無有四大。或作
是說。曾見如石在火精練然後乃軟。故彼
[005-0755a]
無者亦不成軟。是故一切是也。或作是說。有
一則有四。設地無水者則有壞敗。問欲使壞
敗在處處耶。或作是說。不遍有一切。若當遍
有一切者。石無有水風不可得。問便有增益。
答曰。於中長者則在處處。復次此不有定。不
遍有一切所。可無處彼不可得。以何等故。四
大謂煖法非冷法耶。或作是說。若四大是冷
法者。則在處處。一時有煖有冷。問此所造
色則無處處。是故一時有寒暑。或作是說。若
四大是冷法者。此非四大。當言五大。問此
亦是我疑。何以故無五大。或作是說。煖法冷
法大事興。是故四大當言非冷法。復次此四
大亦煖法亦冷法。若無煖法者。但當言冷法。
初新眼識當言是微非眼識知。答曰。當言非
眼識知。無有根微妙未知智知。問如彼色新
者一切無見。答曰。一一不可見。合集然後可
見。如身中垢一一不可見。垢盡然後可見。復
次色最鮮明。當言造眼識。不習餘色有鮮明。
如是不可沮壞。得餘四大所造色耶。或作是
說。不可得也。此在處處。問如色處所。如瞻蔔
花香甚香好。云何無處所。或作是說。不可得
四大增益。四大因緣依彼四大。復次不可得。
四大中間。說可得者。則彼無有造色。彼則
有非不有。瞻蔔花香瞻服當觀。如是此
身非以瞻蔔花香從彼生少有迴轉。又世尊
言。如火梵燒野澤。當言火燒耶。不燒當言燒
耶。或作是說。不燒當言燒。如依造色火生當
言燒。或作是說。無有不燒而燒。設燒而燒者
則無有燒。此變易義。世俗之數所造。火燒者
[005-0755b]
是謂野澤。復作是說。火無所燒到便燒。若未
到無因。若起當言燒。若滅當言燒。或作是說。
滅當燒彼有此想。火燒野澤當燒。問彼生則
有想火燒火。或作是說。火無所燒。此亦如
上所說。


「 色所知相者
 堅并及多少
 如有一煖色
 色住二相燒」



諸所有火盡有所燒耶。說有所燒。盡是火
耶。答曰。或是火非有燒。過去未來火在木。鑽
火在舍。火神祠火也。頗有所燒彼非火耶。
答曰。汝為寒耶。燒彼非火耶。如所說炎暑繁
熾生老病死。頗有火有燒耶。答曰。依彼所造
火現在欲怒癡也。頗有非火非燒耶。答曰。除
上爾所事則其義也。以何等故。弊惡四大生
微妙色。或作是說。緣所造色。依彼四大便有
色生。色緣彼色。香緣彼香。味緣彼味。是故展
轉增。或作是說。四大增上所生色。復以餘事
彼則有勝。或作是說。緣四大生色。非一因緣
想應彼則有勝。如一弦琴高下隨曲聲與歌
同。如眾人有咽喉聲各有異字亦復異。復次
四大境界各有異。是故四大與色不同。問有
一人見色。非與色聲香味同。答曰。彼非一色。
彼或有好醜。依彼色或依香或依味。亦見多
少色聲香味。如琉璃雲母方鹽苦摩利瞻蔔
花自然。自然者當言減當言增。答曰。當言有
增有減。或作是說。不增不減。非有增非有減。
復次若觀彼事。亦不有增亦不有減。是故不
作是說。等生四大展轉相觸。當言不觸耶。或
作是說。當言觸也。各各集聚。或作是說。當言
[005-0755c]
不觸。空無所有。初各各不相觸。復次當言觸
三昧中色。彼有觸想根依四大。當言根轉有
下。當言根轉有上。或作是說。當言不高不下
亦不移動。或作是說。設當有下有高者。則有
移動。或作是說。此則散亂。如車輪轉轉不常
住。義無有處彼亦如是。復次觀有住相。於中
有高下未知根。是故根力四大。於此間是苦
法。色聲香味依四大色聲香味。當言下當言
上耶。或作是說。亦不下亦不上。此皆集聚。設
有下有上者。則當有散。復次當言雜裸。如
車輪轉轉不常住。若一色可得者。於彼中間
色復有色耶。或作是說。可得若亦無邊。亦無
有中間。盡無所有。問設彼有中間者。則非
第一義有餘中間。復次不可得空無所有。最
細微色者得聲香味。或作是說。得皆為集聚。
問今非有細微色耶。彼則為微。或作是說。色
最細微。彼色聲香味不住獨處。設當有者。一
一不別。復次更有異剎土想。設當少所有者。
一切無吾我。我亦如是。色不去離色習不可
稱。問若四大若小若大者。彼所有色聲香味。
當言觸彼色耶。或作是說。亦離彼色色則有
壞。問四大壞色亦有壞。問云何得知四大壞
色壞四大亦壞。問亦見希望壞所依亦壞然
希望不壞。復次彼不觸。設當觸者則為細滑
更樂。問如觸身根。彼非細滑更樂。答曰。非以
觸身根有細滑更樂也。彼處以何識知。或作
是說。用二識知。眼識意識。復次或不以識知。
何以故。彼非識處住色聲香味細滑法本所
造處。聲當言耳根來耶。當言於彼間聞。或作
[005-0756a]
是說。當言來。順風聞聲。逆不大聞。問設順
風來者。逆風何以不聞。或作是說。當言彼間
聞。如大市中聲甚高遠四方皆聞。問迴轉速
疾則無方。有方便憍慢。如旋無枝輪其像如
輪。若聞其聲周遍四面。如以一滴油著水
器中皆悉周遍。答曰。觀無枝輪人向不同。非
以聲速疾得住義也。設當聲滅者則少有所
攝。當言彼相依來。當言彼不相依來。問如
人來者彼則有聲也。相依來不是其聲。若
聲從耳根來。當言依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
或作是說。當言相依來。問彼則有是各相依
來。不以聲故而耳根。


「 若有少勝者
 不觸根一色
 一微依更樂
 依住聲相應」



香鼻根當言來。為於彼間聞香耶。答曰。當
言來香無處所。鼻聞香鼻根來者。當言彼相
依來。不相依往。問依痛作諸想。當言相
依來。如藏羅薩羅花逆風聞香。當言香近
鼻根不近鼻根耶。或作是說。當言不近。設當
近者則為細滑更樂。復次當言近也。不以
不觸彼聞香也。味當言舌根來耶。當言於彼
知味。答曰。當言來。非以舌根無處所知味。諸
味從舌根來者。彼當言相依來。當言不相依
來。答曰。當相依來非不相依知有味。味舌根
當言近當言不近。或作是說。當言不近。設當
近者則為細滑更樂。復次當言近。非以不近
彼有所攝。更樂身根當言來耶。當言於彼住。
答曰。當言來。彼不以身根觸無處所。諸更樂
與身來者。當言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或作
[005-0756b]
是說。當言相依來。各各相依。復次當言不相
依來。彼相依則所造色。可見者其義云何。或
作是說。自現故曰可見。或作是說。從眼中得
故曰可見。復次可現示人故曰可見。不可見
者其義云何。如上義無異。有對法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對住故曰有對。或作是說。選擇故
曰有對。復次覺知空義故曰有對。法者其義
云何。如上義無異。可得餘色處所。或作是說。
不可得此集聚義。或作是說。不可得色處想
著。復次住三世知有處所。如彼處所。是故不
餘無對。有對造作處所空空處有何差別。或
作是說。空無有形可數處。是故空識色空界。
或作是說。空不可見色不可見識處可見。或
作是說。空無有對。有對是空識。復次不可移
動謂虛空。造色本末是空。識相亦微妙。可
住無住得無住住。得青無青得無青青。如此
四義前已說。以何等故。樹若干種蔭影不異。
或作是說。是樹蔭因緣。或作是說。緣四大有
其蔭。復次蔭無有義。在在處處冥去無處
所。彼彼常住不移處。自作識想。


「 香味現更樂
 有對住不移
 因緣境界盡
 二情樹及影」



以何等故。大海水同一醎味。或作是說。昔仙
聖呪術使然耳。或作是說。海中眾生大小便
使然耳。或作是說。彼有大鹽山使然耳。或作
是說。潮波水激波。猶如此間見水澇為鹽。
復次彼器自然使水成醎。如此間見器淨水
淨器。不淨水如四大相觸各各聞聲。彼義云
何。或作是說。緣四大是其義。實相觸其故各
[005-0756c]
各聞聲。問此間作聲彼間響應聲連屬。答
曰。本行報故。如埏埴器輪。或作是說。前已生
響聲各各相應。非以中間更有聲異。聞初
聲然後有中間聲。欲使彼非聲因緣耶。復
次彼聲展轉有其諦故。如盆器聲拷便出聲
展轉聞聲。如有神通地壁皆過空亦無礙。彼
云何知此是地此是空。或作是說。若最有方
方便者此是地此是空。如所說入地踊出其
猶能浮入出水也。水中常可用力空不用力。
或作是說。空無所著不入三昧。亦復自知
空去地遠地亦是空。復次意性迴轉名色有
勝。有染著處所。如地不可見空亦如是。空無
有義。如所說染著眾生。空為地想地為空
想。欲使彼想獲果實耶。或作是說。由想故彼
獲果實。問彼則自想。壞耶。或作是說。彼不
以想故得獲果實。彼想顛倒。問空為地想則
有壞。地為空想亦作壞。不以想故戒有顛
倒。設當以想戒顛倒者。一家同相。然後眾
生空為地想地為空想。此不相應。齒者當言
根相應。當言非根相應。答曰。諸血肉相著。彼
根當言著。彼便有痛。若肉血不著齒。彼非根
所縛。設彼無有痛。當言無苦不淨。當言非根
縛。答曰。當言非根縛。不以捐棄不淨時有
苦痛也。不淨當與欲俱起數數畜積。答曰。當
言與欲俱起。彼生有長益。空為何相。或作是
說。空相不可數。或作是說。容受為空相。復
次空無有義。是故彼無有相。觀在物言有空
耳。又世尊言。無邊無際。去此東剎土流轉
反覆時。世尊亦說。世無限數此不可記。說是
[005-0757a]
語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此不可記。斷滅有
常。剎土無有邊無有限。現其有多。復次眾生
境界世尊不然。彼生死方便無有眾生邊際。
如無數集聚有二果。如兩石相磨便有火出。
或作是說。彼不一集會火因大聲因聲有聲。
二事合會成火因緣。或作是說。彼或有集會
便有聲出。或有火出。是故彼不與相應。復以
因緣力便有色色非因緣。當觀如是。如心彼
或有色習。或聲或為相應。


「 一味兩相觸
 無想及神通
 齒澤有二相
 無邊無有限」



微當空當言不空。或作是說。當言不空。設當
空者則有往來。以生勝故則有往來。或作是
說。當言空。何以故。彼無有壞敗。設不空者亦
有壞敗。或作是說。微妙自然空。初第二處。則
當有勝各各有異。若無勝者彼故空。是故究
竟不壞敗。彼自覺知時。彼三昧壞。是故彼不
自覺初時則壞。是故當言虛空。復次當言
空何以故。相應無有空。設此微妙當住者。
彼非相應住。是故住相應。初時則住勝。若不
住中間相應者則不空。設中間相住。相應亦
不空相應亦空。是故當言相應空。微妙者當
言有方當言無方。如所說彼集微妙方便成
就。如所說當亦有方當言亦無方。設微妙
者集無有限量。於彼有減。復次無有方不
有無方。空無所有不可具說。若於此若於彼。
以何等故。內六入三入謂之死。或作是說。此
緣無記。或作是說。此是死根。復次此還境
界還有死想。與一色聲香味細滑。彼當言
[005-0757b]
一因。當言無數因。或作是說。當言一因一相
應生。問云何果不壞有相應果。相自然壞
得無果報。問不以自然得果報。證我相應便
有果報。是故相應不壞。答曰。雖相應無記。是
故相應無因相應作因。彼亦復無也。或作是
說。當言一因為四大因。問云何四大不壞有
壞果報。答曰。事相應故。或作是說。當言無數
因。色為色因。香為香因。味為味因。復次當言
無所因。相應壞則果壞。是色相應異香亦異。
問有眾多相應。一微妙耶。答曰。一微妙眾多
色聲香味之數有。其微妙想得六大勝。知
色所由各有上中下。或作是說。得如薪出火
如牛屎火。觀事增減自相亦有增減。答曰。上
中下各有勝。或作是說。火亦增火。若鑽火時
若見日光出光皆是因緣果有壞敗。可得火
自相。或無自相。或作是說。不可得也。何以
故。非以熱知熱上中下。彼各有宜聲。當言空
當言不空。或作是說。當言不空。設聲空者聲
無所攝。不以事故。心持心俱有壞。亦見聲自
作。是故彼不究竟。彼心不生。問以本故心聲
出響應。若二俱事者此理不然。是故此無
苦。或作是說。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彼則當
久住。何以故。聲無有壞此非妙。是故聲空。
或作是說。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則當數數
聞。若不數數聞者。是故當言空。或作是說。若
聲自然空者。初第二第三處。則有勝無有異。
復次聲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中間相應亦
當住。此亦如上所說。聲當言有方。尋聲當言
無方。或作是說。當言有方。尋聲知有人。亦知
[005-0757c]
一切東方有聲。非餘方聲。問不取彼聲。或
有須聲處所。彼則有聲。如言頭有痛不知
所在。痛所生處彼亦當見。如是聲有處所。彼
聲亦當現。復次不當言有方。聲等俱生不當
言無方。俱當觀聲。若此若彼方。當言成就。當
言不成就。或作是說。當言成就。如日初出光
從東方。所沒處從西方。問若閻浮利日出。欝
單越日沒。若閻浮利日沒。欝單越出。是故
不成就。問一切四方中央有須彌山。是欝單
越成就。問此亦不同。須彌山在一邊。一北
一南。東西方亦如是。北方從北方。或東或南。
是故欝單越不得成就。復次當言不成就。何
以故。此非義以生思惟觀便有智慧。彼亦不
住性成就。色或無也。或作是說。當有過去
亦爾未來現在亦爾。問此因緣無辯何事。答
曰。因緣有礙。復次觀彼住。物等行其業空無
所有。亦不造新。能說等業。以何等故。暖水
之時先從上熱非下熱。或作是說。鎗麁更緣
先熱。冷氣下流。復次先從下熱。反由火炎多
少炎先至上。冷氣下住。


「 二微妙入
 水大諸根
 二聲東方
 水熱在後」



頗有一色不前不後四方盡現耶。或作是說。
無也。一色微妙彼不可見。方不成就。是故
無也。復次作四角想擲毱空中。此毱或墮東
邊。或墮西邊。或墮南邊。或墮北邊。以何等
故。彼燒丸鐵既軟且輕。或作是說。是火
木荕力亦用風力。彼風力輕。水力使軟。火
力使淨。或作是說。不獨彼鐵餘有輕者相則
[005-0758a]
自壞。彼性自爾必熟不疑。復次自然觀。輕
重自然。於其中間或時觀輕或時觀重。彼則
軟細地種等。生彼鮮明者。由地種生。當言與
火相應。應如四大所造青色四大所造黃色
耶。或作是說。青色微妙。或作黃色。非青色
如青黃石。復次餘四大所造青色。餘四大所
造黃色。或依微妙或依黃。非以一色微妙相
依。如是青赤。如是青白。如是黃赤。如是黃
白。如是赤白是謂六。問如四大所造酢味。
彼四大所造醎味也。或作是說。或四大所造
酢味。則四大所造醎味。亦見其義酢醎。復
次餘四大所造酢味。餘四大所造醎味。或有
微妙依酢或依醎味。如是醎苦。如是酢辛。
如是酢甜。如是酢穢。如是鹽苦。如是鹽辛。
如是鹽甜。如是鹽穢。如是辛苦。如是辛甜。
如是辛穢。如是甜苦。如義所說。頗地種因
水種耶。或作是說。無也。無有四大。復因四大
各各別異。復次有曾見地種有軟時。如剛物
融消。頗地種因火種耶。或作是說。有如鑽
木得火。頗地種因風種耶。答曰。有耶。如扇
則有風。頗水種因地種耶。或作是說。無也。如
種無有餘因此各別異。復次有如剛融消。頗
水種因水種耶。答曰。有如水杇故。頗水種因
火種耶。答曰。無耶。非以中間有熱氣。頗水
種因風種。答曰。無也。不以中間風生風。頗
火種因地種耶。答曰。無不以中間軟堅生火
也。頗火種因水種耶。答曰。無也。不以中間軟
堅火生水。頗火種因火種耶。答曰有。亦見火
還生火。頗火種因風種耶。答曰。無也。不以
[005-0758b]
中間風堅火生風也。頗風種因地種耶。答曰。
無也。非以餘種。復因餘種此變易法。復次有。
亦見虛空中風集雲雨。頗風種因水種耶。答
曰。無也。不以中間軟堅生風也。頗風種因火
種耶。答曰。無也。不以中間熱堅風生火。頗風
種因風種耶。答曰有。亦見虛空中風漸漸速
疾。頗泥黎中陰還因泥黎陰耶。答曰。有
如從泥黎中死。泥黎中陰現在前生泥
黎。中受泥黎形。頗泥黎中陰因畜生陰
耶。或作是說無也。非以餘趣。復次有如從
泥黎中死受畜生陰。如是一切諸趣。一一諸
趣各各有五義。一切四大覺別所知。問欲使
住有開闢耶。復次說世俗相。眾生四大一
切有對一切四大依色。或作是說。一切四大
依一切色四大所造。或作是說。三大依色一。
風不依色。非以依風得色。復次地種水種依
色非以中間此四大依火依風而得色也。云
何得知。餘四大餘所造色。答曰。非一切色有
牢固。非一切色中間知四大當說如聚揵度
中。而無有異。


「 一切方鐵丸
 色味及持陰
 攝彼諸知法
 知有若干想」



身幾陰幾持幾入所攝。當隨象根。答曰。身
根身持身入色陰所攝。四大身四持四入色
陰所攝。色身九持九入色陰所攝。痛身法持
法入痛陰所攝。想身法持法入想陰所攝。意
身法持法入行陰所攝。受身法持法入行陰
所攝。名身句身法持法入行陰所攝。象身馬
身車身輦身。十七持十一入五陰所攝。色陰
[005-0758c]
幾陰幾持幾入一切所攝界。若干種色陰色
持。彼色持色入色陰所攝。棄捐色持十四持
十入五陰所攝神山處。色陰十八持十二入
五陰所攝。如尊者舍利弗說。有炎則有火有
火則有炎。然見炎各異處。說是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等生語。或作是說。展轉無中間
故說此義復次欲解縛故。故說此義。如尊者
舍利弗說。汝諸賢。如壽如盛煖此法成辦。
非為不為。不辨色不因色習。說是語時其義
云何。或作是說。欲界色界性所造此方便說。
或作是說。欲界色界性造展轉無礙。亦方便
說。復次三界所造展轉相依。日當言因日光。
當言因四大。或作是說。當言因日光色因有
色。或作是說。若覆蓋色便生煖氣。影者是光
因緣。當言無緣色則不生。復次當言因四大。
煖氣為光淨。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或作
是說。聲亦因四大亦因自然。或作是說。當言
因四大。四大相因便有聲出響。應當言因聲。
當言因四大。或作是說。當言因聲。前已生聲
彼因自然。復次當言因四大。由四大有聲。彼
於中間生不觸。自鳴者當言因聲。當言因四
大。或作是說。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或作是
說。於其中間本聲不自鳴。復次當言因四大。
四大不自鳴。諸所有圓色者。彼所有色聲香
味亦圓耶或作是說彼不於中圓。彼有一處圓。
問設有圓者色聲香味亦當圓。云何彼不圓。
答曰。如有白色毱色。如是彼有一白無色聲
香味。如是當有圓。彼有一處圓。或作是說。彼
一色圓非以色故有色處所。復次觀住有對
[005-0759a]
則知有圓。不以住故便有色也。以何等故。色
法不謂之中間次第耶。或作是說。色不有壞。
復更生餘色。是故彼無中間次第。復次以
少中間生眾多色。眾多中間生少色。云何得
知性明各各別異。或作是說。所造永盡所
生即滅。復次因緣集聚。展轉有生微者。即生
便住與身纏縛。或作是說當言與身俱縛。如
心意迴色亦如是。復次微色不可限量。色習
者或心意俱生。彼迴轉時知有心意。性無有
色。何以故。識少中間有眾多色生。是故色性
無也。無所造。是故俱生當言住也。如不見
麥一萌牙陰有迴轉。云何得知。一麥牙緣
彼影耶。影亦緣牙。或作是說。自然得知彼
自然迴轉。復次彼身有自然後得知。亦見麥
陰。牙生諸莖。亦見麥種因緣生萌牙。於中
得知。設本麥因緣。緣生則有所得。有諸萌
牙生。設後緣麥等生得者。影亦當迴轉。於
中得知是二因緣麥也。


「 身界光炎壽
 影響靜圓色
 因緣光性縛
 亦不見一麥」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四大揵度第五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契經揵度首



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居處巖峻遊
止山澤。名婆那伽婆蹉居處巖峻。其義云
何。或作是說。三昧得自在。捨前三昧更入餘
三昧。復捨此三昧復遊餘三昧。如是居處巖
峻。或作是說。入逆順三昧。如是居處巖峻。或
作是說。入㯹褰度三昧。是故居處巖峻復
次諸隱處巖峻。於無數中解脫。是故處巖峻。
[005-0759b]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利己不
利彼。或有人利彼不利己。或有人利己亦利
彼。或有人亦不利己亦不利彼。此有何等
別異。答曰。利己不利彼者。自居平等欲使彼
不平等。雖依彼有居平等。彼不於中得平等
意。利彼不利己者。欲使彼發平等意。自不居
平等。雖與彼說法有法想。少有平等不應與
彼說。利己利彼者。自處平等。亦教餘人使處
平等。雖彼不得教者。彼二因緣說平等得。不
利己亦不利彼者。自不處平等。亦不教人使
處平等。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
所生結盡不更受餘結。或有人不受餘結盡
非所生結。或有人所生結盡不受餘結亦盡。
或有人所生亦不盡不受餘結亦不盡。說是
語其義云何。答曰。所生結盡不受餘結者。中
般涅槃。不受餘結盡非所生結。生無色界
中阿那含。所生結盡不受餘結盡者。阿羅
漢。亦不受所生結盡。亦不受餘結盡者。彼是
餘學人亦是凡夫人。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受身痛
不受命痛。或有人受命痛不受身痛。或有人
亦受身痛亦受命痛。或有人不受身痛亦不
受命痛。說是語言其義云何。答曰。受身痛
不受命痛者。欲界色界命終無色界阿那含
者也。受命痛不受身痛者。無色界命終便
般涅槃也。受身痛亦受命痛者。欲界色界命
終若阿羅漢也。亦不受身痛亦不受命痛者。
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於現法
[005-0759c]
中行般涅槃及身壞。非不般涅槃也。或有無
行般涅槃非行般涅槃。或有行般涅槃無行
般涅槃。或有人無行般涅槃。亦無行般涅槃。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猶如有一人。
以眾多行。以大方便。以大慇懃。滅五下分結。
於此間命終生色界中。眾行少少方便少少。
慇懃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於法中行般涅
槃及身壞無行般涅槃。第二於此間少彼多
者。第三二俱不大者。第四或作是說。猶如此
人緣行依三昧。滅五下分結。於此間終生色
無色界。依般涅槃三昧。滅上分五結。是謂此
人行般涅槃及身壞無行般涅槃。第二於現
法中緣般涅槃身壞緣行。第三第二俱者緣
行。第四二俱緣涅槃。或作是說。猶如人於此
間為苦滅五下分結。生色無色界中受樂。滅
上分五結。是謂此人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
者。若人於此間受樂。滅五下分結。生彼受苦
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無行般涅槃。云何此
人現法中行般涅槃及身壞。無行般涅槃。第
三二俱苦。第四二俱樂。復次此人愚戇。凡夫
人滅下分結。生彼得捷疾智。滅上分結。是謂
此人於現法中行般涅槃。第二於此間捷疾
智故彼間愚戇。第三二俱愚戇故。第四二
俱捷疾。以何等故。阿羅漢成就世間第一
法。然非苦法忍。或作是說。不捨苦法忍。得須
陀洹果時。然不滅世間第一法。問此亦是
我疑。何以故。捨苦法忍。然非世間第一法。答
曰。由死處所。世間第一法果果遊。滅苦法忍。
阿羅漢果果遊者。是故世間第一法不滅也。
[005-0760a]


或作是說。禪攝世間第一法。學攝苦法忍。阿
羅漢禪成就者非學法。是故世間第一法成
就阿羅漢。非苦法忍。問若依禪等越次取
證。彼禪攝苦法忍。欲使禪成就苦法忍耶。
答曰。學攝禪苦法忍不學亦不不學。禪攝世
間第一法。以捨此學。此學禪然非不學亦
非不學也。問如所說若禪攝世間第一法者。
是故禪成就世間第一法。是事不然。或作是
說。得微妙無漏法。或有不成就。非世間第一
法。是故不成就苦法忍。問得增上世間第一
法。微不成就。


復次作默然想。復次諸善根。緣增上中下法。
當言成就。若凡夫人五下分結盡。彼當言
一處阿那含耶。或作是說。不得作是語。如阿
羅漢一切結使盡。阿那含不一處所盡趣處
盡。阿羅漢一處盡不。復次若彼賢聖道一處。
五下分結盡斯陀含。亦當復說一處阿那含。
況當凡夫人。若欲界結使於中間少。有不盡
也。


又世尊言。人有五恚誹謗諸賢。口出惡言瞋
怒無常。作不倩罪人所憎嫉。說是語時其
義云何。或作是說。若人與不相得不觀行作
意。懷猶預誹謗諸賢。是謂此人誹謗愁惱彼
人。懷顛倒意醜惡喜諍。除四所犯。諸犯罪業
身懷猶預。於中復犯餘事。是謂人所憎嫉。
或作是說。婬欲偏多瞋怒無常。不避尊卑為
人憎嫉。而前欺詐幻惑。讒人無實常習非
法。復次彼人以精進意。去欲戢悉欲行頭
陀。威儀禮節常不失時人所信樂。歎譽彼
[005-0760b]
人不還使還。是謂此人當言犯法。此人不
順戒律。意常親近。於其中間所得利養。亦歎
譽說。常威儀禮節得不喜。亦不修行不知恩
養。是謂此人當言不存。設有人增上戒不成
就戒。喜鬪諍訟誹謗諸賢。是謂此人喜怒無
常。若人微妙行行中。分別戒律諷誦禁戒。事
事學知。無戒無智慧者。是謂此人常懷猶
預。復次有人微妙行中。分別戒律諷誦禁
戒。是謂此人人所憎嫉。如憂陀那耶婆嵯
羅耶說。云何尊者婆羅墮闍。以何因緣此
諸比丘年少端正。出家未久修善功德。於
深法中娛樂順教。諸根柔和顏色暉暉。皮
體軟細樂靜知足。如野鹿象。盡形壽清淨修
梵行知足。如野鹿象。其義云何。答曰。坐禪
諷經而不順從不著事務。是謂知足。隨法乞
求亦不染著。是謂如野鹿象。


又世尊言。我見調達無有毫釐之善。我不
記之。調達入地獄更歷劫數不可療救。所以
然者。如調達入骨徹髓三歸命佛。當言彼
調達此非善法耶。或作是說。此非善法。此亦
非歸命三尊。瞋恚盛故說此語。設當入地獄
者。如所說。若歸命佛者。彼不墮惡趣。設當實
者。若不向三惡趣。如所說。調達入地獄經
歷一劫。是故彼調達無有善法。或作是說。調
達亦有善法。猶不能拔調達還。是故彼不可
療救。調達有三不倩罪。復次彼有頂法調
達。由此方便故曰有善法。


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遊四空定。名
跋陀婆梨。四等力成就名僧迦摩寺。此二人
[005-0760c]
有何差別。或作是說。尊跋陀婆梨得軟身護。
以自多娛樂。彼以此娛樂先得護堂。尊者僧
迦摩寺得增上護。然不多調習。於中先見護
力成就。復次尊跋陀婆梨得四禪四等心。恒
諷誦習。於中得自在先見護堂。尊者僧迦摩
寺遊六善來堂。是謂先發意得護力成就。云何
知阿羅漢而不復更生。或作是說。以捨諸結
使。有諸結使便生。阿羅漢無有結使便不生。
亦未曾見無結有生者。於中知阿羅漢不復
更生。復次身愛諸垢永盡。故曰阿羅漢。不於
中間無明有愛更染著身。以是之故。阿羅漢
不復更生中陰之中。當言如所趣。當言往不
如所趣。或作是說。當言往如所趣中陰。是山
神之處。如世尊言。彼有如是慢。譬如極黑羊
毛。亦如冥室無明。復次是中陰之傍。復次
當言往如所趣。如死欲至時善惡俱至中陰。
亦如是隨行善惡。各趣其所中陰。當言住過
七日。當言住不過七日。或作是說當言。住
過七日。何以故如。隨行善惡亦無方便有。過
七日者。問如七日中間未得處胎。便當斷滅
耶。答曰。不斷滅故。度中陰形。復次乃至因
緣集聚俱住不斷。若不得生因緣者。是故久
住。


「 步遊四句中
 世俗凡夫人
 王婆利毫釐
 護阿羅漢陰」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強記智慧。宣布
智慧。順從頑鹵齊一句。說是語時其義云
何。或作是說。強記智慧人者。發語便知義如
易化者。若比丘如彼法便滅。世尊亦知。宣布
[005-0761a]
智慧說即解。如所說。比丘非汝色非汝。痛想
行識非汝。世尊亦說。順從頑鹵人者。以若干
行誘進便順從。云何比丘為色。諸所有色彼
盡四大。四大所造廣說。頑鹵齊一句人者。
亦不解義。或作是說。強記智慧人者利根。心
心相知。分別智慧人中根。順從人者軟根。頑
鹵人齊一句者無有根。或作是說。強記智慧
人者。宿命求解脫力。宣布智慧人者。宿命求
軟解脫。頑鹵齊一句人。宿命之中不求解
脫。復次強記智慧人設便知。如尊者舍利弗
質便默然。分布智慧人者。分別曉了然後能
知。如尊者弗迦羅婆梨審明義理。順從人
者。隨時學增上戒律。隨時降伏心意。隨時學
增上智慧。此之謂也。本性所習漸學戒律。漸
受訓誨承受奉行。如尊者羅雲漸漸至道。頑
鹵齊一句人者。受句義。亦不解義理。亦不
解深法。以何等菩薩本宿命時。不等越次取
證。或作是說。以盟誓故。以此誓願當出世作
佛未度當度。未解脫當使解脫。或作是說。菩
薩思念觀。彼以智慧意常發願言。度諸眾生。
或作是說。菩薩逮一切智以自具足。以眾生
故不等越次取證。復次諸根未熟故。不等越
次取證。以何等故。阿那邠堤長者。供養四
如來不於彼佛出家學道。或作是說。此盟誓
因緣。以願誓故當供養餘如來。或作是說。親
族力勢不能去恩愛意。或作是說。彼長者意
常樂寂靜。好施鈍根。以寂靜故。不趣惡趣之
功德處處獲大報。鈍根者不見。家累之慈。
以是故不出家作沙門。復次彼長者婬意偏
[005-0761b]
多。常樂婇女之間作方便。一切諸佛如所造
事得賢聖道。以何等故。不成男不應法義。或
作是說。諸情闕少。是故不應法義。或作是
說。心馳萬端不得三昧。是故不應法義。或
作是說。障諸報實宿所作緣。得受此形不依
智慧。復次遂障結使彼結所蓋。不得休止
心無慚愧。又世尊言。作偷婆有三事。多薩
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比丘漏盡者。轉輪聖
王。以何等故。學辟支佛不入此三事。或作
是說。是如來勸教語。說佛則說辟支佛。說比
丘漏盡者則說學。彼或有漏盡者。復次彼
亦是數。以此眾生故現其深義。此勸教語
如上所說。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六阿羅漢。退法阿羅
漢。念法護法住法分別法無疑法。此有何
差別。或作是說。種種無學根。上上中上下中中上中下下上下中於彼下下中成就。謂
退法阿羅漢也。下上成就者。謂念法阿羅漢
也。中下成就者。謂護法阿羅漢也。中中成就
者。謂住劫阿羅漢也。中上成就者。謂分別法
阿羅漢也。三上成就者。謂無疑阿羅漢也。彼
聲聞增上下成就。辟支佛者上中成就。多薩
阿竭上上成就。或作是說。猶如一人方便造
業。有不慇懃者。亦有鈍根。彼以方便業不
慇懃。鈍根求等心解脫受證。彼復以方便不
慇懃。鈍根於等心解脫便退轉。是謂退法
阿羅漢。猶如一人方便求甚慇懃。鈍根彼以
方便甚慇懃。鈍根得等心解脫受證。彼以方
便慇懃。鈍根護等心解脫。是謂護法阿羅漢
[005-0761c]
也。猶如一人常方便求甚慇懃。然鈍根彼
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鈍根得等心解脫證。
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鈍根等心解脫。亦
不增亦不減。是謂住劫阿羅漢也。猶如一人
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彼以常方便求甚
慇懃。然根利得等心解脫證。彼以常方便求
甚慇懃。然利根方便得無疑。是謂分別法阿
羅漢也。猶如一人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
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得無疑等心
解脫證。是謂無疑法阿羅漢也。復次若人恃
怙他力。尋生得等心解脫證。是故等心解脫。
猶如羸病人尋起無持扶人便還臥床。是謂
退法阿羅漢也。若復有人等心解脫不牢固。
但恐失意欲求死以刀自害。是謂念法阿羅
漢也。若復有人等心解脫。護等心解脫。我
能護此盡形壽守持。隨時育養。是謂護法
阿羅漢也。若復有人等心解脫。超越鈍根住
中根。是故等心解脫不退轉。亦不增不死。是
謂住劫阿羅漢也。若復有人等心解脫。初
始有益得諸根。彼恃怙外。力得無疑。是謂分
別法阿羅漢也。若復有人自以己力初始得
增上根。住等解脫自知時節。是謂無疑法阿
羅漢也。


又世尊言。阿難鞞舍離甚樂無極。跋闍復彌
亦甚快樂。遮波羅寺亦甚快樂。瞿曇彌那拘
驢亦甚快樂。閻浮利有若干種快樂。無比人
民茂盛。以何等故世尊作是說。或作是說。正
坐入定使諸比丘生樂希望。或作是說。鞞舍
離城甚樂無極。穀食豐賤乞求易得。跋闍復
[005-0762a]
彌甚樂無極。人民和順不遭苦厄。遮波羅
轉法輪處瞿曇彌尼拘陀。種種座具少事寂靜。
閻浮利地有若干種園菓。種種人民茂盛智
慧業明。復次世尊亦復現去諸縛著。滅若
干彼無欲永息。


「 初發意菩薩
 出家不成男
 三塔六羅漢
 鞞舍離在後」



又世尊言。遊鞞舍離從今以後。不復更見鞞
舍離更無三佛來鞞舍離。何以故。尊作是說。
或作是說。更不復受胎。復次等智滅彼死
迹。欲鞞舍離城樂法眾生報諸狐疑。是謂
彼時。以何等世尊請摩訶迦葉與半座坐。或
作是說。時諸比丘輕易迦葉起染污心。不知
迦葉入大法要。以是故世尊與半座坐。欲使
比丘心開意解。懼獲不善報。或作是說。彼尊
者有種種功德。世尊先所化。恐諸比丘犯禁
戒罪。或作是說。第一尊重尊者阿那律。世尊
往視依衣。更請摩訶迦葉與半座。或作是
說。世尊欲付授戒律。後來眾生信受其言。復
次未曾有與弟子半座者。復次世尊欲布現
大德。又世尊言。諸比丘等。若沙門婆羅門晝
有夜想。夜有晝想。彼心意顛倒。比丘如我晝
有晝想。夜有夜想。於我心無有顛倒。說是語
時其義云何。或作是說。彼起天眼除外想修
向明想。觀晝如觀夜無異。彼或無異。彼或
時晝有夜想。夜有晝想。然世尊不爾。或作是
說。彼沙門婆羅門。於眠寐中夜有晝想。晝有
夜想。是彼顛倒。復次閑居右脇倚臥。觀如是
色入禪中。然世尊若行若坐常如一定。
[005-0762b]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三如來。於是比丘於
現法中實有無疑。自得智慧亦教他人入智
慧。云何自得智慧。或作是說。彼不可得虛無
有實。況當得實。復次是世尊勸教語也。作
是語。我覺此。或作是說。若彼著色心所念法。
自譽戒盜自憑仰作。以實為虛。世尊觀彼見
盜。復次是彼邪見。五陰之中是我所實住。佛
所語亦如是。不有餘陰言我所以何等故。以
外道盡欲愛等越次取證。相應不退轉法此
之謂也。或作是說。彼以二道滅諸結使。或以
世俗道。或以無漏道斷諸結使。或作是說。若
依禪等越次取證。彼觀禪便有道生。彼不
見諦所斷。是故不退轉。復次彼等越次取證
時。修行忍智得等方便力勢尋益。若力勢
無益者。不於力勢中退轉。是故不退轉。


又世尊言。四雙八輩幾果成就幾無果成就。
或作是說。五果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趣阿羅漢及阿羅漢。一非果成就。趣須陀洹
果證。二人或果成就。或果不成就。趣斯陀
含果證。趣阿那含果證。彼趣斯陀含果證者。
方便欲愛未盡等越次取證。當言非果成就。
有得須陀洹果。求趣斯陀含證。當言彼果成
就也。以無為須陀洹果。趣阿那含果證。彼
欲愛盡等越次取證。當言非果成就。彼復得
斯陀含果。求趣阿那含果。當言彼果成就。無
為斯陀含果彼果有為。當言諸根壞敗。是謂
知有八人。


又世尊言。四沙門無有五。說是語時其義云
何。答曰。道智為如來自得證果。無著說道清
[005-0762c]
淨說法而轉法輪。彼故敷演道命。為學諸
智慧。斷諸疑網誹謗道者。無究竟行。無戒律
威儀犯諸戒。為沙門服皆悉覺知。彼第二沙
門當言攝辟支佛。第三沙門當言攝凡夫人。
第四沙門當言攝外道。異一切假沙門被服。
計吾我著命計眾生。彼一切於道退轉。


又世尊言。無染著謂戒。


「 無染著袈裟
 袈裟被服始
 意已得所欲
 袈裟非無著」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有三種。濁身口意
穢濁。彼若思惟校計。是謂無穢。袈裟服虛稱
詐逸。非神仙所學。彼非其宜。此謂之忍。亦
非移動。如實而對意常審諦。彼若不得忍。
被罵便報罵。被打便報打。此非沙門法。況
當作如此行。是故不應袈裟。故彼袈裟無
著。又世尊言。若已生刈斷更不種。說是語
時其義云何。答識對生受。於四禪止處生
行垢因緣。所造之義便有斷絕。來無有對亦
不受生。四禪止住處亦復不生。選擇取要。
設與四神止處因本行緣。彼亦不受。已除
棄愛已盡受。第二人馳走。當言此無學亦無
威儀。亦不觀於無上智慧涅槃滅盡。得仙人
法是謂大仙人。


「 初迦葉睡眠
 最勝無有欲
 已說四袈裟
 斷滅不復生」



又世尊言。


「 習智至無智
 降伏作牢固
 有漏盡無餘
 是謂為梵志」



說是語其義云何。尊者大迦葉契經是說也。
[005-0763a]
自持法比丘習智智者。學雖諸梵行人住彼
業者獲法養生之具。彼亦是法戒律之義。故
曰。智者知不於中間住已修行心得觀覺照
住二解脫。彼已思惟無明愛盡。欲說眼根
此沙門法。故曰有漏盡無欲。故曰為梵志者。
世尊即是大梵志。心垢已盡。


又世尊言。


「 比丘無有欲
 有欲見大懼
 於欲不退轉
 是謂為涅槃」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智慧相應寂靜。以自
娛樂無有憂慼。是謂比丘無有欲。無事清淨
靜事。為苦惱有欲。彼見法者乃能覺知。是謂
有欲。見大懼於欲不退轉。捐棄諸垢善漸漸
益等相應。是謂三昧。一切結使盡覺賢聖道。
是謂涅槃。以何等故。入慈三昧不可傷害。或
作是說。諸天衛侍而護其身。或作是說。彼三
昧者閑靜無事。害不加身身不有壞。復次受
色界四大身。


又世尊言。


「 麑鹿歸野
 鳥歸虛空
 法歸分別
 羅漢歸滅」



分別人者何者是。答曰。學謂之分。能分別色
痛想行識賢聖之道。皆悉分別。


又世尊言。


「 無想有思想
 思想不有想
 如是變易色
 緣想有其數」



變易色人何者是。或作是說。生無色界阿那
含。當言變易色想。彼則色想變易。復次阿羅
漢。於中亦變易想。阿羅漢不於五陰有所變
[005-0763b]
易。修行究竟。以何等故。世尊謂調達食唾子。
或作是說。爾時調達方便欲壞眾僧。以是之
故。世尊呵之。恐諸比丘意有移動。或作是說。
淳惡之人以染和誨之。數數住求欲壞聖
躬。爾時世尊逆其意利語誨。或作是說。若
於佛得供養具。調達欲使入已。故曰食唾
子。復次調達本有大神足。化作小兒形。金縷
帶腰住阿闍世太子抱上。宛轉戲笑。彼時阿
闍世太子抱弄嗚口與唾使吮。彼時調達亦
復食唾。太子亦復知此尊調達。爾時世尊以
沙門息心意。呵曰。食唾子也。云何調達先善
根斷壞眾。壞眾僧仁後善根斷。或作是說。
調達本善根斷後壞眾僧。亦告人民善惡無
果報。以是誓故。發意壞眾僧。問非以今壞眾
僧有非法想或作是說。調達先壞眾僧。後善
根斷。非以善根斷壞眾僧。有劫數償罪。設當
彼告語者。善惡無果報。不以壞有非法相也。
問若壞眾僧非已善根。欲使向惡趣耶。世
尊亦說。我不見調達毫釐之善。契經句廣
說。復次調達從壞僧以來。齊是以來善根本
斷。如彼告語。我壞瞿曇沙門。眾僧。斷轉法
輪。便歡喜踊躍。彼當言善根本斷。從是以來
作眾惡事無變悔心。是故壞眾僧善根本尋
斷。云何善根本斷得善根本。或作是說。設生
泥梨中者。知受泥梨苦痛。我作是罪今受
此報。此當言得善根本或作是說。如此受泥
梨中陰。便有觀心有是果實。當言得善根
本。復次於現法中或有得者。於彼有善知識
者。便起悔心。漸漸教至道。鹿𨄔腸者其義
[005-0763c]
云何。漸漸𦟛髀故曰鹿𨄔腸。七合滿盈其
義云何。肉脈平正鉤鎖骨。七處滿足平住
色不變移。是謂七合滿盈。師子臆其義云何。
身無高下不前却。是謂師子臆。味味知者其
義云何。輕軟微妙皆悉能知。是為味味曉
了。


「 不養賢恐懼
 慈及諸所趣
 無想有想唾
 曩昔云何相」



以何等故。鳥畜生昔日皆能語。今不能語。或
作是說。爾時從人中終生畜生中。以前所習
故能語也。問如今從人中終生畜生者。亦復
能語。或作是說。所可食噉與人無異。如今
無有此食四大改異。以是之故不能語也。問
如今與微妙食使噉者。能語不乎。或作是
語。昔日時人無鬪諍訟無殺害心。爾時畜
生見人亦不恐懼。與共止住聞其音響。故
能知語。問如今生畜生人無有恐懼。復能
語耶。或作是說。今亦能語。但不可解。若得
音響辯才便能解語。如夷狄語語不可解。若
俱解二語者彼則能知。問昔時之人得音響
辯才。便能知乎。復次不見畜生知文字者。
或聞欲音響者。鸚鵡鴛鴦此便可解。然世尊
喻無有差違。智者所說欲使人解。是事不然
精進者云何自知不墮惡趣。或作是說。知無
解者不墮惡趣。我無此犯戒意。是故不墮
惡趣。或作是說。得功德力。如寤寐中善意不
變。彼便作是念。我命終時有不善報不墮惡
趣。或作是說。不誠之思墮惡趣中。亦不生
惡念。彼有熾盛眾生。我不墮惡趣。或作是
[005-0764a]
說。彼無有此方便能自覺了。世尊亦說。如
是精進者覺知。亦自知所趣。我生彼間。如我亦知精進所趣。以刀自害若飲毒藥。問精
進雖知故不如佛究竟。復次若有教戒者。不
恃怙戒。我不生惡趣。亦不得第四禪。心發
涅槃想有趣三惡道也。遠離七處。亦作是說。
大行分別契經。以心穢濁眾生趣惡道。世
尊亦說。如壽百歲奉具足戒。然戒羸不捨能
拔惡趣邪。欲使六師逼迫眾。將拘利人入
惡道中。此之謂之惡。彼得第一精進。彼亦
好信世尊者。有惡趣法智慧自在也。諸邪
定者彼一切成就邪見耶。設成就邪見者。彼
一切成就邪定耶。或作是說。諸定邪見者。彼
一切成就邪見。設成就邪見。彼一切成就邪
定。五逆為邪見成就邪定。或作是說。諸成
就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定。頗成就邪定非
成就邪見也。斷善根本不成就五逆。復次諸
定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見也。頗成就邪
見彼非邪定耶。想心成就邪見。諸定等見
者彼一切成就等見耶。設成就等見。彼一切
定等見耶。或作是說。諸定等見彼一切成就
等見也。設成就等見彼一切定等見。賢聖之
道是等見。彼定成就等見。復次諸定等見者。
彼一切成就等見也。頗成就等見非定等見
耶。等心想心一切成就等見。諸上流者彼
一切阿迦尼吒。設阿迦尼吒處。彼一切是上
流耶。答曰。或有上流。非阿迦尼吒處。或有
阿迦尼吒處非上流也。或有上流及阿迦尼
吒。或非上流非阿迦尼吒處。云何上流非阿
[005-0764b]
迦尼吒處。若阿那含生色界中。然憶上事
不定阿迦尼吒也。若欲界中生若阿那含。生
無色界然憶上事。若欲界所生。是謂上流非
阿迦尼吒處。最初阿迦尼吒處。是謂阿迦尼
吒非上流。若阿那含生色界中。然憶上事
定在阿迦尼吒。是謂上流及阿迦尼吒。云何
非上流非阿迦尼吒。


答曰。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以何等故。阿那含
阿羅漢住劫不移動。或作是說。住劫者不
為世所迴轉也。復次得等解脫。柔軟下根超
越住上。是故等解脫亦不增亦不減。故曰。住
不移動。然阿那含當言住已得誓願。凡夫
人者當言善心命終。當言不善心命終。當
言無記心命終。或作是說。當言不善心念。
非以善心有所住處。問如世尊言。臨欲終時
得善心。所念已還等見。是謂契經有相違。
或作是說。若生惡趣中者。彼不善心命終也。
若生天上者。彼善心命終。如最後心。住受生
亦復如是。或作是說。當言無記心命終也。以
無記心自住身中有報數望終。復次若不修
善。不修善法。不住後心亦不滅。是故當言
無記心命終。若作是說。必死無疑。是時當
言命終有所避處。以何等故。阿羅漢不得最
後善心。或作是說。自住心受報望終。然爾時
無善。是故不得善。復次若修善終時亦不住。
復次彼心無記本行休息。又世尊言。與共止
住然後得知。或有不知顏色和悅。其義云
何。答曰。若聞彼毀譽輕舉。信用樂受他語。
雖顏色悅。彈指頃信樂忍受。有威儀禮節
[005-0764c]
身樂靜寂得歡喜。外如不密內懷詐偽。若復
說法之時。無義辯才無法辯才。如是不如至
實。是謂愚癡。又二等信等戒等聞等智慧
等施。現在前時何者最是大果。二俱清淨。
一俱清淨。或作是說。二分別俱清淨。世尊亦
說。於彼比丘布施之家。二分俱清淨。是謂檀
越親。第一之德。問云何兩意。或作是大果。
或非大果。答曰。田業良如良穀子。猶田業良
彼穀子好。問猶田猶穀子。然不隨時。是故難
可齊。或作是說。二分俱清淨。已得清淨。作
如是施。心所有因緣得諸報實。問若施勝者
則施無有等。當說等施。復次量二果平等思
念所行。是故彼施二俱清淨。有諸果實。問
如向者世尊言。於彼比丘二分俱清淨。檀嚫
者第一之施。如是則差違。答曰。多二分俱
清淨。意所念行亦清淨。心意平等果亦平
等。云何殺害之蟲有淨法生。或作是說。邦
國時俗使親友明黨意所思惟。復次如水波
動。世俗等者。彼有淨行者。或以行報故便
有。止淨行者。墮殺害中於彼生。中間行報
因緣便受其殃。親近善知識而聽受法。思惡
露不淨。如是殺害之人也。云何清淨之人而
生黑法。或作是說。隣國時俗使爾親友朋黨
意所思惟。復次如水波動。彼不善等者。清
淨行者。或以行報閉塞不善行已。得淨彼
生中間便受行報。彼親近不善知識。聽不善
法。亦不思惟惡露之行。如是清淨便生黑
法。


又世尊言。二法成就。若不有善自不精進。
[005-0765a]
若他精進牢固不移。云何他精進牢固不移。
或作是說。以五法內自省察。教他精進牢固
不移。若一切違與共相應者。則有壞敗。復次
學他非法不應法而犯。未曾有如義法不爾。
以何等故。世尊言聲聞第一耶。或作是說。現
微妙法。或作是說。現聲聞威儀。或作是說。
擁護法故。或作是說。為諸比丘發勇猛意等
行具足。復次以二因緣故。世尊言聲聞第一
弟子。現授決義故。於彼解脫現變化故。


「 畜生語精進
 上流住不移
 凡夫人止住
 施之所供養
 黑白無戒人
 此弟子第一」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契經揵度第六竟。
《尊婆須蜜論》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