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51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明-智旭 (T)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六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彚釋


【○二十三非親織衣戒。大乘為眾不同學。】


「若比丘。自乞縷線。使非親里織師織作三衣者。尼薩
耆波逸提。」


【緣 䟦難陀欲縫僧伽梨。入舍衛城。至居士家。處
[006-0389c]
處求線。乞得線多。遂使織師織作三衣。自作繀。自
看織。居士見而譏嫌。故制。


相 若看織。若自纏。若自作繀。盡突吉羅。比丘尼
捨墮。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織師是親里。與線者
是親里。自織作鉢囊等小用物。
僧祇律云。自行
乞縷。越毗尼心悔。得者。越毗尼罪。織成者。捨墮。


十誦律云。使非親里織師織者。捨墮。從非親里乞
縷。突吉羅。若自織。令五眾織。突吉羅。
根本律云。
若酬價織者。無犯。
薩婆多論云。若少衣。正應乞
衣。不應乞縷作衣。須縷縫衣作帶。無罪。


○二十四求織好衣戒。大乘同制。是惡求多求故。】


「若比丘。居士。居士婦。使織師為比丘織作衣。彼比丘。
先不受自恣請。便往織師所。語言。此衣為我作。與我
極好織。令廣大堅緻。我當少多與汝價。是比丘與價。
乃至一食直。若得衣。尼薩耆波逸提。」


【緣 舍衛城有一居士。出好線令織師為䟦難陀
織衣。織師語䟦難陀。彼即遣織廣大堅緻者。織師
言線少。䟦難陀至居士家更乞線。居士婦出線箱。
即恣意擇取好者。持與織師。織師言價少。即更許
與價。居士從他處還。見非先所勅織。問知其故。便
生譏嫌。故制。是後比丘。疑不敢。答自恣請。亦不敢
索不如者。佛言。先受自恣請者不犯。


相 求得衣。捨墮。不得。突吉羅。比丘尼捨墮。餘三
眾突吉羅。不犯者。或為他。他為巳。不乞而得。

[006-0390a]
祇律云。若但往勸。不許價得衣者。越毗尼罪。

誦律云。不犯者。自有物。令織師織。


○二十五與衣瞋奪戒。大乘同學。】


「若比丘。先與比丘衣。後瞋恚。若自奪。若教人奪取。還
我衣來不與汝。若比丘還衣。彼取衣。尼薩耆波逸提。」


【緣 難陀弟子善勸化。䟦難陀。語言。與我共行人
間。當與汝衣。餘比丘。語言。汝以何事共䟦難陀行。
彼癡人。不知誦戒說戒布薩羯磨。後彼比丘即不
隨行。䟦難陀乃索前衣。比丘不還。即瞋恚強奪。比
丘高聲言莫爾。比房聞之。集聚問故。白佛結戒。


相 奪而藏舉。取離本處。捨墮。不藏舉。不離處。突
吉羅。比丘尼捨墮。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不瞋恚。
彼人即還衣。或餘人勸令還衣。若借衣者無道理
故奪。若恐失衣。若恐壞。若彼破戒破見破威儀。若
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為此事命難梵行難。如
是一切奪取不藏舉。
僧祇律云。或合與別奪。或
別與合奪。或合與合奪。或別與別奪。合奪者得一
波逸提。別奪者得多波逸提。若與衣時作是言。住
我邊者與。不住者奪。或言。汝適我意者與。不適意
還奪。或為受經故與。不受經還奪。一切無罪。或賣
衣未取直。直未畢仍取衣。無罪。或弟子不可教誡。
為折伏故奪。後折伏巳還與。無罪。
十誦律云。奪
得。捨墮。不得。突吉羅。
薩婆多論云。奪五眾。及與
學。行別住摩那埵。盲瞎聾瘂。被舉人衣。盡捨墮。奪
[006-0390b]
狂亂病壞心犯四重五逆人五法人衣。盡突吉羅。
比丘尼奪比丘衣。突吉羅。奪尼等衣。盡捨墮。若先
根本與他衣。後為惱故。暫還奪取。捨墮。衣捨還他。
波逸提懺。若先根本與他衣。後根本奪。應計錢成
直五錢犯重也。若先暫與他衣。後便奪取。以忿恚欲令
彼惱。突吉羅。若為折伏。令離惡法。暫奪無罪。


辯 問。四分奪破戒破見等者不犯。薩婆多論奪
與學乃至被舉人衣盡捨墮。此復何從。答。若先與
衣。後因破戒等故奪。則是折伏之心。所以不犯。若
本是與學等人。先以愛與。後以瞋奪。則是恣任凡
情。所以結過也。


○二十六過七日藥戒。此是遮罪。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有病殘藥酥油生酥蜜石蜜。齊七日得服。若
過七日服者。尼薩耆波逸提。」


【緣 諸比丘秋月風病。形體枯燥。又生惡瘡。佛聽
服時非時五種藥。畢陵伽婆蹉在羅閱城。多有所
識。亦多徒眾。大得酥油生酥蜜石蜜。諸弟子積聚
藏舉。處處流漫。房舍臭穢。諸長者見而譏嫌。故制。


相 若犯捨墮藥不捨。更貿餘藥。一捨墮一突吉
羅。比丘尼捨墮。不犯者。過七日酥油。塗戶響。若蜜
石蜜。與守園人。若至七日。即與比丘食之。
根本
律云。應在午前。當淨洗手。受取其藥。一同梵行邊
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有此病緣清淨
醫藥。我今守持。於七日內自服。及同梵行者。如是
[006-0390c]
三說。若巳服一日。即告同梵行者云。此病藥。巳服
一日。餘有六日在。我當服之。乃至七日。皆應告知。
過七日巳。尚有餘藥。應捨與淨人。或與求寂。

攝云。為好容儀。或著滋味。或求肥盛。或詐偽心。服
食諸藥。皆惡作罪。
十誦律云。若重病不犯。食是
四含消時。應作是念。我以治病故含。不為美味。


五分律云。應捨與僧。僧捨與白衣沙彌。若用然燈
塗足。捨藥比丘不得用。一切比丘皆不得噉。


○二十七雨衣求用非時戒。大乘同學。】


「若比丘。春殘一月在。當求雨浴衣。半月應用浴。若比
丘。過一月前求雨浴衣。過半月前用浴。尼薩耆波逸
提。」


【緣 佛在祇園。毗舍佉母請佛及僧。時天大雨。佛
勅比丘雨中浴。婢來白時到。遙見比丘裸形浴。疑
是外道。還白主母。佛既受供。母請八願。願與客比
丘食。遠行比丘食。病比丘食。病比丘藥。瞻病人食。
食粥。比丘雨浴衣。比丘尼浴衣。佛皆聽之。時六羣
即一切時求雨浴衣。不捨雨衣。便持餘用。故制。


相 三月十六日應求。四月一日應用。過前求。過
前用。皆捨墮。
僧祇律云。此衣不得受當三衣。不
得淨施。不得著入河中池中浴。不得小小雨時著
浴。當大雨時被浴。若雨卒止。垢液。著入餘水中浴。
無罪。餘時亦不得裸身浴。當著舍勒。或餘故衣。不
得著雨衣種種作事。若食時欲以油塗身。若病時。
[006-0391a]
若多人行處。得繫兩頭作障。至八月十五日。當捨。
一比丘僧中唱。大德僧聽。今日僧捨雨浴衣。如是
三說。若至十六日捨者。越毗尼罪。捨巳。得用作三
衣。亦得說淨。亦得入餘水浴。種種著作。無罪。

婆多論云。尼得畜浴衣。不得畜雨浴衣。比丘畜雨
浴衣凡有二事。一雨時障四邊。於中浴。天熱時。亦
以自障。於中浴。二以夏月多雨。常裹三衣擔持行
來。若閏三月。不應前三月求。比丘不畜雨浴衣。無
罪。


○二十八過時畜急施衣戒。大乘為眾生故得畜。
然須如法淨施如前說。】


「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諸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
是急施衣。當受。受巳。乃至衣時。應畜。若過畜者。尼薩
耆波逸提。」


【緣 佛在毗蘭若夏安居竟。婆羅門設供施衣。佛
聽比丘受夏衣。六羣即一切時常乞衣。安居未竟
亦乞衣。亦受衣。又䟦難陀在一處安居竟。聞異處
大得衣。乃處處分得衣分。持入祇桓。少欲比丘白
佛訶責。時舍衛國梨師達多富那羅二大臣。受王
命征反叛。自念未知得生還否。欲為僧設食施衣。
諸比丘以安居未竟。不敢受衣。白佛。佛聽受。乃結
戒。


釋 急施衣者。受便得。不受便失。衣時者。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自恣十日
[006-0391b]
在得急施衣。應受。應畜至衣時。若九日在得急施
衣應受。應畜至衣時更增一日。乃至一日在得急
施衣應受。應畜至衣時更增九日。


相 過前過後。俱捨墮。比丘尼捨墮。不犯者。奪衣
失衣等故過前。奪失等想故過後。
根本律云。若
在夏中。或施主欲自手行施。取亦無犯。若差得藏
衣苾芻。或施主作是語。我行還自手當施。雖過時
分。畜亦無犯。
薩婆多論云。除十日急施衣。一切
安居衣必待自恣時分。若安居中分。突吉羅。


○二十九後月離衣過六夜戒。大乘比丘同學。僧
祇云。夏三月未滿。五分云。安居三月。未滿八月。
十誦云。三月過。未至八月。未滿歲。根本云。在阿
蘭若處作後安居。按迦提。翻功德。又翻昴星。昴
星直此月故。謂七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名迦提
月也。滿字。准餘四部。應須讀聯下句。謂受後安
居者。雖隨前安居眾。七月十五自恣。仍須滿此
一月住阿蘭若。以終後安居局。故不許離衣也。】


「若比丘。夏三月竟。後迦提一月。滿在阿蘭若有疑恐
懼處住。比丘在如是處住。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舍
內。諸比丘有因緣離衣宿。乃至六夜。若過者。尼薩耆
波逸提。」


【緣 佛在舍衛國。諸比丘安居竟。後迦提一月滿
在阿蘭若處住。多有賊難。皆趣祇桓聚住。佛知其
故。聽留一一衣置舍內。六羣即留衣舍內。囑親友
[006-0391c]
比丘巳出行。受囑者出衣曬之。諸比丘白佛制戒。


釋 阿蘭若處者。去村五百弓。遮摩羅國弓長四
肘。用中肘量。有疑處者。疑有盜賊。恐怖者。中有恐
怖賊盜。舍內者。村聚也。
五分律云。一一衣者。若
僧伽梨。若優多羅僧。隨所重寄一衣。不得寄安陀
會。以著身故。不得寄二。以禮拜入僧乞食。不得單
著故。有因緣者。若有塔事。二師事。及以他事。


相 第七夜明相未出前。不捨衣。不手捉衣。不至
擲石所及處住。明相出。捨墮。不犯者。劫奪等想。船
濟不通。及餘阻難。
僧祇律云。除僧羯磨。得一月
不失衣。
五分律云。若一宿二宿。乃至五宿。事訖
不還。突吉羅。
律攝云。本心暫去。即擬還來。因事
稽留。不至衣所。無離衣過。
善見律云。若阿蘭若
處眾僧多。房舍堅密。不須寄衣聚落。寄衣巳。六夜
一往看。見衣巳。還阿蘭若處。


○三十迴僧物入巳戒。大乘同制。】


「若比丘。知是僧物。自求入巳者。尼薩耆波逸提。」


【緣 舍衛國有一居士。恒好惠施。欲飯佛僧兼施
好衣。䟦難陀語言。施僧者多。汝今食可施僧。衣可
施我。居士聽之。次日眾僧赴請。居士見威儀具足。
發大聲悔不施衣。比丘問知其故。白佛結戒。時諸
比丘。不知是僧物非僧物。為許僧不許僧。後乃知
是僧物。巳許僧。或作捨墮懺。或慚愧。佛言。不知無
犯。
[006-0392a]


釋 僧物者。為僧作。巳與僧。巳許僧。物者。衣鉢坐
具針筒。下至飲水器。


相 知是僧物。自求入巳。捨墮。若僧物轉與塔。塔
物轉與僧。及四方僧物。現前僧物。比丘僧物。比丘
尼僧物。轉轉相與。盡突吉羅。比丘尼捨墮。餘三眾
突吉羅。不犯者。巳許。不許想。若許少。勸令多與。若
許少人。勸與多人。許惡。勸與好者。
根本律云。巳
許。許想。及疑。捨墮。未許。許想。及疑。突吉羅。巳許。未
許想。未許。未許想。無犯。
僧祇律云。若有人欲布
施。問比丘言。應施何處。答言。隨汝心所敬處。復問。
何處果報多。答言。施僧果報多。復問。何等清淨持
戒有功德僧。答言。僧無犯戒不清淨者。若人持物
來施比丘。應語言。施僧得大果報。若言。我巳曾施
僧。今正欲施尊者。受之無罪。若知物向僧。迴令向
巳。捨墮。是物僧不應還。僧應受用。若迴與餘人。波
逸提。知物向此僧。迴與餘僧等。皆越毗尼罪。知物
向此畜生。迴與餘畜生。越毗尼心悔。
五分律云。
若施主自迴欲與僧物與巳。不犯。
薩婆多論云。
若物向他。迴令向巳應捨還之。若迴此塔物向彼
塔。迴此僧祇物向彼僧祇。不須還取。但作突吉羅
懺。若自恣臘。迴此眾僧向餘僧者。應取還。作突吉
羅懺。不還者。計錢成罪。面門臘亦如是。


○三結問。】


「諸大德。我巳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
[006-0392b]
是中清淨不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
持。」


【四。三十捨墮法竟。


○五。九十波逸提法三。初總標。二別列。三結問。


○初總標。
僧祇律九十二。五分律九十一。】


「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釋 根本律云。波逸底迦者。是燒煑墮落義。謂犯
罪者。墮在地獄傍生餓鬼惡道之中受燒煑苦。又
此罪若不殷勤說除。便能障礙所有善法。


○二別列九十。初妄語戒九十等佛衣量戒。


○初妄語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救眾生故得開。】


「若比丘。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釋 象力釋子。與外道梵志論議。若不如時。便違
反前語。若僧中問時。即復違反前語。梵志譏嫌。故
制。


相 見聞觸知等八種妄語。說而了了。波逸提。不
了了。突吉羅。說戒時。乃至三問。憶念有罪而不說。
突吉羅。比丘尼波逸提。餘三眾突吉羅。
根本律
云。違心而說。皆得墮罪。若不違心而說者。皆無犯。


附 律攝云。佛弟子言常說實。不應為盟自雪。表
他不信故。設被誣謗。亦不應作誓。
十誦律云。不
得自呪呪他。不得以物自誓誓他。不得自投竄令
他投竄。呪與投竄一種故即今投狀訴神等事


○二毀呰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若但毀呰。結輕。
[006-0392c]
若合自讚。結重。若增上煩惱犯者。失菩薩戒。】


「若比丘。種類毀呰語者。波逸提。」


【緣 六羣斷諍事。種類罵比丘。比丘慚愧。忘失前
後不得語。故制。


釋 相。
種類毀呰人者。卑姓。卑行業。卑伎術工
巧。或言是犯過人。多結使人。禿瞎人。禿盲人。如是
等。若面罵言。汝是旃陀羅家生。乃至眾患所如人
等。若喻罵言。汝似旃陀羅家生等。若自比罵言。我
非旃陀羅等。盡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若以說
善法而面罵喻罵自比罵者。了了不了了。盡突吉
羅。說善法者。阿蘭若。乞食。補納衣。乃至坐禪人。面
罵云。汝是阿蘭若等。喻罵云。汝似阿蘭若等。自比
罵云。我非阿蘭若等。比丘尼波逸提。餘三眾突吉
羅。不犯者。相利故說。為法為律為教授故說。為親
厚故說。或戲笑說。失口說。獨說。夢說。誤說。
五分
律云。毀呰餘四眾。突吉羅。比丘尼毀呰比丘比丘
尼。波逸提。毀呰餘三眾。突吉羅。


○三兩舌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


「若比丘。兩舌語者。波逸提。」


【緣 六群傳彼此屏語。遂至眾中未有鬬事而生
鬬。巳有鬬事而不滅。故制。


相 了了不了了同上。比丘尼等同上。不犯者。破
惡知識。惡伴黨。非法非律羯磨。無義無利數數語
等。
[006-0393a]


附 官處言人者。突吉羅。
十誦律云。若白衣。於
寺中欲作惡事。侵惱比丘。應苦切語令其折伏。若
不折伏。不應直向王言。先語是惡人知識。次語王
夫人及王子大臣等。若是人捨惡便止。莫令得事。


○四與婦女同室宿戒。大乘同學。】


「若比丘。與婦女同室宿者。波逸提。」


【緣 阿那律從舍衛國。向薩拘羅國。路至無比丘
住處村。聞一婬女家。常安止賓客。即往寄宿門下。
時有諸長者亦來投宿。坐相逼近。婬女愍念尊者。
令入舍內。尊者結加趺坐。繫念在前。婬女於初夜
來求作夫。默然不答。亦不觀視。到後夜。婬女復脫
衣來前捉之。尊者湧身空中。婬女慚愧。著衣合掌。
懺悔至三。尊者下在本處。說微妙法。婬女得法眼
淨。受三歸五戒。為優婆夷。次日尊者受其供養。說
法而去。還僧伽藍向眾僧說。少欲者譏嫌。白佛結
戒。


釋 室者。有四周牆壁障。上有覆。或前厰而無壁。
或雖有覆而不徧。或雖覆徧而有開處。


相 比丘及婦女或先後到。或俱至。若欹臥。隨脇
著地。波逸提。隨轉側波逸提。與鬼畜女。及黃門二
根人同室宿。突吉羅。晝日婦女立。比丘臥。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不知有婦
女。屋缺覆障。若行。若坐。病臥。捉縛。
五分律云。若
同覆異隔。若大會說法。若母姊妹近親疾患。有有
[006-0393b]
知男子自伴。不臥。皆不犯。
律攝云。若天龍女可
見形者。及傍生女同處宿。咸得惡作。小傍生女不
堪行婬者。不犯。若有父母夫主等守護者。同宿無
犯。


○五同未受大戒人三宿戒。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舉未受大戒人共宿。過二宿。至三宿。波逸提。」


【緣 六群與諸長者共在講堂止宿。一比丘散心
睡眠。轉側露形。有比丘以衣覆之。復更轉側露形。
如是至三。長者譏嫌調弄。故制。後佛在拘睒毗國。
諸比丘以羅云未受大戒。遣出。羅云往廁止宿。世
尊知之。詣廁引入自房共止一宿。明日集比丘告
言。汝等無慈心。乃驅出小兒。自今聽比丘與未受
大戒人共二宿。若至三宿明相未出時。應起避去。
若至第四宿。應自去。或使彼去。


相 犯不犯同上。比丘尼波逸提。
僧祇律云。若
與未受具人同屋宿。當以縵障。若齊項。若齊掖。縵
下至地。不得容猫子過。
十誦律云。有病比丘。使
沙彌供給。雖臥無犯。是中有不病比丘。不應臥。


根本律云。若安居後。有惡比丘來入寺中。師主應
與求寂同房宿至夏終。勿致疑惑。夏罷巳。能驅者。
可擯斥之。不可擯者。應將求寂別詣餘寺。如在行
路。雖過二宿。通夜應眠。勿生疑惑。


附 根本目得迦云。不合與俗人求寂授學人別
在人等同坐。必有難緣。無犯。
[006-0393c]


○六與未受戒人共誦戒。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與未受戒人共誦者。波逸提。」


【戒因緣經云。若比丘。向未受戒者說一句戒法。波
逸提按善見律。亦同此意。蓋以五篇之名。惟大僧法。沙彌等知。便成遮難故也


緣 六群與諸長者。共在講堂誦佛經。語聲高大。
如婆羅門誦書聲。亂諸坐禪者。故制。


釋 未受戒人者。除比丘比丘尼。餘者是。
僧祇
律云。雖比丘尼受具戒。亦不得教。若授弟子經應
教言。待我誦斷。汝當誦。若不受語者。不復得教。


五分律云。並誦者。俱時誦。或授聲未絕。彼巳誦。或
彼誦未竟。此復授。


相 師不教言我說竟汝可說者。突吉羅。比丘尼
波逸提。不犯者。我說竟汝說。若二人同業同誦等。


善見律云。佛涅槃後。迦葉為上座。五百阿羅漢
所集三藏。若共未受具人同誦。波逸提。若法師所
撰文字。共同誦者不犯。


○七向外人說他粗罪戒。大乘同制。義疏云。說過
者有兩。一陷沒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治罰
心。欲令前人被繫縛等。此二心皆是業主。必犯
重戒。若獎勸心說。及被差說罪。皆不犯。又犯七
逆十重。前人失戒。失戒後說。但犯輕垢。】


「若比丘。知他有粗惡罪。向未受大戒人說。除僧羯磨。
波逸提。」


【緣 佛在耆闍崛山。時有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
[006-0394a]
丘在下行坐。六群語諸白衣。此等犯如是事。故罰
在下行坐。有過比丘聞之慚愧。餘比丘亦慚愧。白
佛結戒。後舍利弗為僧所差。在王眾人民眾中說
調達過。生畏慎心。佛言。僧差無犯。


釋 粗惡者。波羅夷。僧殘。僧者。一羯磨。一說戒。


相 若說了了。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羅。除粗罪。以
餘罪向未受戒人說。突吉羅。自犯粗罪。向未受戒
人說。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以餘人粗罪向未受
戒人說。突吉羅。比丘尼波逸提。餘三眾突吉羅。不
犯者。白衣先巳聞此粗罪等。
僧祇律云。比丘尼
雖受具戒。亦不得向說。
根本律云。若於不知俗
家。作不知想疑。向彼說。得墮罪。若於知俗家。作不
知想疑。向彼說。得惡作。不犯者。於不知俗家。作先
知想等。
五分律云。教向甲說。而向乙說。教說此
罪。而說彼罪。皆波逸提。
十誦律云。若羯磨此比
丘作說罪人。餘比丘說者。突吉羅。若令向此人說。
此處說。向餘人餘處說者。突吉羅。若僧作隨意隨
時隨處說罪羯磨者。說無犯。
薩婆多論云。寧破
塔壞像。不向未受具人說比丘過。若說過罪。則破
法身故。若說二篇罪名。波逸提。說罪事。突吉羅。


辯 問。五分教向甲說而向乙說等。皆波逸提。十
誦向餘人餘處說。僅突吉羅。此復何從。答。既被僧
差。則所向雖或失當。似宜從十誦結輕。然設以惡
心欲令陷沒。故向乙說。復宜從五分結重也。
[006-0394b]


○八向外人說證法戒。大乘同學。】


「若比丘。向未受戒人說過人法言。我見是。我知是。實
者。波逸提戒因緣經。乃因向沙彌說。故制。」


【緣 起自婆裘園比丘故制。如初篇中廣說。


相 了了。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羅。向鬼畜說。突吉
羅。向受大戒非同意者說。突吉羅。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眾突吉羅。不犯如初篇中說。
五分律云。受
大戒人不問而向說。語語突吉羅。不犯者。泥洹時
說。
十誦律云。實是阿羅漢乃至得阿那般那念。
向他說。波逸提。實好持戒。向他說。突吉羅。天來等。
波逸提。土鬼來。突吉羅。
律攝云。對俗人現神通。
得惡作罪。不犯者。為顯聖教。現希有事。或欲令彼
所化有情心調伏故。雖說無罪。
薩婆多論云。為
名利故。言我清淨持戒。實誦三藏。隨所誦經。隨所
解義。隨能問答。向人說者。盡突吉羅。
摩得勒伽
云。向狂人。散亂心人。重病人說。突吉羅。


○九與女人過說法戒。此是遮罪。大乘同學。護譏
嫌故。必若不起譏嫌。隨機廣略。無犯。】


「若比丘。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知男子。波逸提。」


【緣 迦留陀夷乞食到長者家。在姑前與兒婦耳
語說法。姑見生疑。故制。是後比丘不敢為女人說
法。乃更結此戒文。


釋 五語者。色無我乃至識無我。六語者。眼無常
乃至意無常。有知男子者。解粗惡不粗惡事。

[006-0394c]
攝云。五六相應所有言語。名五六語。


相 比丘尼波逸提。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有知
男子前過五六語說。若無有知男子前授五戒。說
五戒法。授八關齋。說八關齋法。說八聖道。十不善
法。十善法。及女人問義。應答。若不解。應廣說。

分律云。為女人說五六語竟。語言。法正齊此。從坐
起去。更有因緣。還復來坐。為說不犯。若說五六語
竟。更有女人來。為後女人說。如是相續。為無量女
人說。皆不犯。若自誦經。女人來聽。若女人問義。要
使得解。過五六語。皆不犯。
薩婆多論云。女。謂能
受婬欲者。若未堪任作婬欲者。突吉羅。


○十掘地戒。此是遮罪。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提。」


【緣 六群為佛修治講堂。周匝自掘地。長者譏嫌
斷他命根。故制。乃更教人掘。長者復譏嫌。佛更結
戒。


釋 地者。巳掘地。未掘地。若巳掘地經四月。被雨
漬。還如本。
十誦律云。地有二種。生地。不生地。多
雨國土。八月地生驚蟄後。立冬前。少雨國土。四月地生夏四
月也。除是名不生地。

律攝云。生地者。謂未曾掘。若
曾經掘。被天雨濕。或餘水霑。時經三月。是名生地。
若無雨濕及水霑潤。時經六月。亦名生地。異此非
生。


相 若用鋤。或以钁斵。或以椎打。或以鎌刀剌刀。
[006-0395a]
乃至指爪掐傷地。打橛入地。地上然火。一切波逸
提。若不教言知是看是。突吉羅。比丘尼波逸提。不
犯者。若語言知是看是此是淨語也。令彼淨人自知自看所應掘所應置處。
比丘不應直言掘是置是也。若曳材木。曳竹。若籬倒地扶正。若

反塼石取牛屎。取崩岸土。若取鼠壤土。若除經行
處土。若除屋內土。若往來經行。若掃地。若杖築地。
若不故掘。
僧祇律云。若河邊坎上。以脚蹋墮。蹋
蹋波逸提。坎岸邊行。土崩無罪。若營事比丘。多有
塔物僧物。欲藏地中。若在露處生地。不得自掘。當
使淨人知。若在覆處死地。得自掘藏。釘栓古橛字
𣐍亦爾。若死土被雨巳。不得自取。使淨人取盡雨
所洽際。然後自取。無罪。掘地。波逸提。半沙。越毗尼
罪。純沙。無罪。石薑石糞[厂@火]。亦如是。
十誦律云。掘
不生地。一一掘突吉羅。掘生地。一一掘波逸提。手
畫地乃至沒芥子。一一畫突吉羅。若比丘作師匠。
欲新起佛圖僧坊。畫地作模。不犯。餘比丘畫者犯
罪。若生金銀等鑛處。若雌黃赭土白墡處。生石處。
黑石處。沙處。鹽處。掘者不犯。
根本律云。掘生地。
波逸底迦。非生地。惡作罪。釘橛。波逸底迦。拔橛。惡
作罪。若營作苾芻欲定基時。得好星候吉辰。無有
淨人。應自以橛釘地記疆界。深四指者無犯。

分律云。餘三眾無事掘地。突吉羅。若取燥土。不犯。


○十一壞鬼神村戒。此是遮罪。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壞鬼神村。波逸提。」
[006-0395b]


【緣 有一曠野比丘修治屋舍。自斫樹木。故制。


釋 鬼者。非人是。村者。一切草木是。


相 若自斷。自炒。自煑。教他斷炒煑。盡波逸提。打
橛著樹上。以火著生草木上。斷多分生草木。盡波
逸提。斷半乾半生草木。突吉羅。比丘尼波逸提。不
犯者。言知是看是。斷枯乾草木。及一切誤斷。

分律云。若比丘一一所須。語淨人言汝知是。若不
解。復語言汝看是。若不解。復語言與我是。若自伐
鬼村。若使人言伐是。波逸提。生草。生草想。疑。皆波
逸提。乾草。生草想。疑。皆突吉羅。乾草。乾草想。生草。
乾草想。不犯。餘三眾無故殺生草木。突吉羅。若為
火燒。若折。若斫。知必不生。不犯。
諸比丘住處庭
中生草。聽使淨人知。
薩婆多論云。有三戒大利
益佛法。不得擔。不殺草木。不掘地。若不制三戒。國
王當使比丘作役。三眾是淨人。故不犯。
不得上
樹取果。搖樹取果。
摩得勒伽云。以[厂@火]土沙覆生
草。突吉羅。語餘人言取是果。我欲食。突吉羅。生果
未淨全咽。突吉羅。取木耳。突吉羅。打熟果落。突吉
羅。打生果落。波逸提。
善見律云。木倒笮比丘而
不死。雖手中有刀斧等。寧守死不斫木掘土以脫
命。何以故。掘土斫木。得墮罪。智慧人寧守戒而死。
不犯戒而生。若人放火來燒寺。為護住處。得剗草
掘土以斷火。不犯。樹有二種。一水生。二陸生。蓮華
浮萍。水生。若水中翻覆。突吉羅。若離水。波逸提。若
[006-0395c]
須華果。得攀樹枝下。使淨人取。不犯。不得令枝折。
若樹高。淨人不及。比丘得抱淨人取。不犯。若樹押
人。比丘得斫樹掘地以救其命。不犯上云不得。是自救故。此云
不犯。為教他故。全同大乘教意

僧祇律云。有國土作穀聚。畏非
人偷。以[厂@火]火燒上作識。即此為淨。如摩摩帝有倉
穀未淨。畏年少比丘不知法。使淨人火淨。至倉穀
盡。比丘恒得語言舂去。不犯。
根本律云。凡授事
人。為營作故。將伐樹時。於七八日前。在彼樹下。設
諸祭食。誦經呪願。說十善道。讚歎善業。復應告言。
若於此樹舊住天神。應別求居止。此樹今為三寶
有所營作。過七八日巳。當斬伐之。若伐樹時。有異
相現者。應為讚歎施捨功德。說慳貪過。若仍現異
相即不應伐。若無別相。應可伐之謂使淨人知。非謂比丘可自伐


證 根本雜事云。得叉尸羅國。有醫羅鉢龍王。化
身為摩納婆形。持滿篋金。徧遊諸處。說偈問言。何
處王為上。於染而染著。無染而有染。何者是愚夫。
何處愚者憂。何處智者喜。誰和合別離。說名為安
樂。若有解者。即以金篋供養。然無有人能解釋者。
漸行至婆羅尼斯國。復如是唱。有人報言。有上智
人。住阿蘭若。名那剌陀。當解斯義。未幾。那刺陀至。
龍以偈問。彼聞記憶。告言。十二年後。當為汝釋。龍
言時太長久。漸求減至七日。時那剌陀。即往告五
苾芻。苾芻答言。汝可問佛。即詣鹿林。禮足而坐。佛
[006-0396a]
為說法。證預流果。願求出家。佛言。先為摩納婆解
釋頌義。然後出家。應如是答。第六王為上。染處即
生著。無染而起染。說此是愚夫。愚者於此憂。智人
於此喜。愛處能別離。此則名安樂。彼若不解。更為
說頌。若人聞妙語。解巳修勝定。若聞不了義。彼人
由放逸。彼若更疑。汝可對彼以爪截葉。若問世尊
出世。報言巳出。若問何處。報言在施鹿林。時那剌
陀受佛教巳。至彼龍所。具答如上。彼龍化作轉輪
聖王。往世尊所。佛言。汝愚癡人。於迦攝波佛時。受
佛禁戒。不能護持。感此下劣長壽龍身。今者何故
還起詐心。汝今可復本形。龍言。世尊。我是龍身。多
諸怨惡。恐有眾生共相損害。佛勅金剛手為之守
護。龍王別至一處。遂復本形。身有七頭。頭尾相去
有二百驛。一一頭上。各生一醫羅大樹。被風搖動
膿血皆流。霑污形骸。臭穢可惡。當有繩蛆諸蟲。徧
其身上。晝夜唼食。是時龍王。即以本身詣世尊所。
禮足却住。白言。唯願世尊為我授記。當於何日捨
此龍身。佛言。當來人壽八萬歲時。有佛出世。號曰
慈氏。為汝授記。當免龍身。龍王悲哭。諸頭眼中一
時淚出。成十四河。駛流驚注。佛令裁止。勿致損國。
頂禮佛足。忽然不現。大眾問其往因。佛言。迦攝佛
時。此龍於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閑三藏。具習定門。
經行醫羅樹下以自策勵。樹葉打額。即便忍受。後
時繫心疲倦。從定而起。策念經行。葉還打頭。極痛。
[006-0396b]
發瞋怒心。即以兩手折其樹葉投地。作如是語。迦
攝波佛。無情物上見何過咎。而制學處。令受斯苦。
由彼猛毒瞋心毀戒。命終墮此龍中。


附 五分律云。不得為鬼神及外道師作塔。巳作
者不聽壞。
根本尼陀那云。於天神處。不應供養。
亦勿欺凌。


○十二異語惱他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學。】


「若比丘。故作異語惱他者。波逸提。」


【緣 闡陀犯罪。諸比丘問之。即以餘事報言。汝向
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語我。為語誰耶。是誰
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云何言我有罪。諸比丘
譏嫌白佛。佛令僧為作餘語白。乃結戒云。若比丘
餘語者。波逸提。闡陀因不作餘語。便觸惱眾僧。喚
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
不語。不應語便語。佛更令僧作觸惱白。而結此戒。


相 僧未作餘語白而餘語。突吉羅。若作白巳而
餘語。波逸提。僧未作觸惱白而喚來不來等。盡突
吉羅。若作白巳而觸惱。盡波逸提。若上座喚來不
來。突吉羅。比丘尼波逸提。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
重聽不解。或前語有參差。故似餘語。前人作非法
事。或一坐食。有病難等。故似觸惱。
根本律云。若
苾芻。見獵人逐麞鹿等入寺內。彼問。頗見有鹿從
此過不。不應答言見。若是寒時。報言。可入溫室向
火。若是熱時。報言。可入涼室飲水。若彼云。我不疲
[006-0396c]
倦。我問走鹿。應先自觀指甲。報言。我見指甲。若更
問者。應觀太虗。報言。我見太虗。若彼云。我不問指
甲及太虗。然問可殺有情於此過不。即應徧觀四
方。作如是念。於勝義諦。一切諸行。本無有情。報言。
我不見有情。此皆無犯。若餘問時不如實答。皆得
墮罪。


附 不恭敬戒。餘部皆有此戒。大意與前戒同也。
十誦律云。若比丘。不恭敬者。波逸提。闡那於上座
說法律時。作異語答難。故制。僧當為記不恭敬事。
白四羯磨。若未記前。語令莫作。答言不作。而實作。
或答言當作。而實作。皆突吉羅。若僧記不恭敬後。
語令莫作。答言不作。而實作。或答言當作。而實作。
皆波逸提。
五分律云。輕三師及戒。一一波逸提。
輕餘比丘。突吉羅。乃至師令掃地而不掃。教順掃
而逆掃。皆突吉羅。比丘尼亦如是。餘三眾突吉羅。


律攝云。不敬僧伽。得墮罪。不敬別人。得惡作罪。
五種教勅。不得虧違。一國王。二如來大師。三眾中
上座。四阿遮利耶即阿闍梨。五鄔波駄耶即和尚


辯 國王教勅。謂國家常法也。比丘不得干國憲
故。若非理勅令朝拜作役等。所不應從。藏中有集
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六卷。比丘不可不看也。又除
如來大師。若二師上座有非法教。亦不應從。

分律云。不應在和尚。和尚等多巳十夏。阿闍梨。阿闍梨
多巳五夏前。通肩披衣。著革屣有所取與。除在白衣
[006-0397a]
舍不犯。又道行及日入時。得著革屣。又見二師上
座。應起迎。除一坐食。或作餘食法不食。或病。應作
是語。大德忍我。有如是因緣不起。】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六



音義




蘇對切。箸絲於筟車。


五法人
受調達破僧五法著。


舍勒
內衣短裙也。


阿那律
或云阿㝹樓䭾。阿那律陀。阿泥盧豆。阿
泥律陀。此翻無滅。亦翻如意。亦翻無貧。過去饑世。
曾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於天人中受如意
樂。無所貧乏。至今果報猶不滅也。佛之堂弟。天眼
第一。



丘縛切。大鉏也。



音捉。



音廉。鉤刀。亦名鍥子。



側絞切。



苦洽切。



音者。赤土。



上演切。白土。



音責。壓也。



音鴨。按也。亦壓也。
[006-0397b]


得叉尸羅
未見翻譯。


醫羅鉢
亦云伊羅䟦羅。伊羅。樹名。此翻臭氣。䟦
羅。此翻極。由此龍王往昔損此樹葉。故致頭上生
此臭樹。


摩納婆
此翻儒童。


婆羅尼斯
舊云波羅柰。河名也。去河不遠。造立
王城。或翻為江遶城。


那剌陀
未見翻譯。



音使。又去聲。馬行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