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059 大比丘三千威儀-後漢-安世高 (TKD)


[24-0572a]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叔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弟子者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
家在家者初受五戒爲本遮三惡趣
求人无福以未能永捨家眷屬緣累
故更加三戒助前五戒一日一夜種
未來世永出因緣出家者行有始終
上中下業下出家者先以十戒爲本
盡形受持雖捨家眷屬因緣執作於
俗人等是出家於具戒者故是在家
是名下出家其中出家者次應捨執
作緣務具受八萬四千向道因緣雖
捨作業緣務身口行意業來能具足
清淨心結猶存未得出要上及不足
下比有餘是名中出家上出家者根
心猛利次應捨結使緾縛捨結使緾
縛者要得禪定慧力得禪定慧力心
得解脫得解脫者名淨身口意業出
於緣務煩惱之家永處閑靜清涼之
室是名上出家中出家者始受具戒
沙門儀法未能周悉要湏依止長宿
有德行者是以優波離問佛成就幾
法盡令不依止耶佛荅凡成就二十
[24-0572b]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張叔
**五法不依止廣而言之二十五法取
要言之但能知二部戒爲本今但成
就十法一者不知廣利二部戒共議
共議者當一篇中或同或異或僧戒中
輕尼戒中重或尼戒中輕僧戒中重
或前篇中有或後篇中無或戒本中
有或餘戒中無或餘戒中無或餘戒中
有或戒本中無如是等戒不知分部是
名不知戒二者不知是罪非罪或是
佛法罪非世界罪或世界罪非佛法罪
或亦佛法罪亦世界罪或非佛法罪非
世界罪佛法罪非世界罪者制戒後
長財離衣等是世界罪非佛法罪未
制戒前煞盜等是亦佛法罪亦世界
罪者制戒前制戒後犯婬欺戒等是
或非佛法罪非世界罪制戒前煞草
木等是若比丘觸食夜食比丘失食宿
觀能作此三事若食此食是罪若可信
人共食宿食是非罪如是等事不知是
名不知是罪非罪三者不知輕不知重
不知輕者如與戒沙彌一犯婬戒極慚
愧死不更犯終身易位不受人請衆中
慨惻願聽我爲比丘終身酄化作福
[24-0572c]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三張叔*如
是人等現世雖不得道種將來世受罪
輕微是名不知輕不知重者如掐樹葉
比丘迦葉佛時墮龍中至今受報未
盡不知犯輕戒而罪重是名不知重
四者不知有殘无殘罪如盜一人五
錢後還主如煞旃陀羅等是不知無
殘罪中有殘是名不知有殘不知無
殘者如二十事中親厚竟中索好衣
衣主還索若不還五錢以上犯波羅
夷不知如是比丘中有殘無殘是名
不知无殘五者不知一制者有戒始終
不開或有一因緣一開是名不知一
制六者不知二制或有戒二三因緣
合爲一戒或有因緣二開乃至六開
是名不知二制七者不知偏制是名
淨國不受食如事外國不洗大小行
便如寒雪國聽著複衣如是比不犯餘
國便犯是爲不知偏制八者不知一
切制如殺等无國不遮是名不知一
切制九者不知布薩羯磨布薩者秦
言淨住義言長養比丘和合若作百
一羯磨而不知和合是名不知布薩
十者不知請歲羯磨請歲者求人
[24-0573a]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四張叔念出
巳之過若見聞疑語我若五人以上作
百一羯磨廣自恣要差二人所以二人
者僧自恣竟自相向出罪不得求餘人
自恣餘人僧不差故二三四人三語自
恣一人心念口言若不知是者名不
知請歲若成就十法不知上事者雖
滿五歲若過盡令依止宿長有德者
若不依止日日犯突吉羅若知上下
十法者若滿五歲得離依止師離依
止師巳當學作師法滿十歲當得度
人若不知五法盡令不得度人五
法者一者廣利二部戒二者能決弟
子疑罪二者弟子遠方力能使弟子
來四者能破弟子惡邪見及教誡勿
使作惡五者若弟子病能好看視如父
養子若有五法成就滿十歲得與人作
和上若不知事者終身不得度人度
人者得突吉羅罪旣離依止巳得度人
度人者當與徒衆者應知聚衆法衆
中无知法者百人千人不得一處住是
以優波離問師云何比丘寓一處住如
啞羊佛言若比丘不知四法一者不知
說戒不知戒事者未知廣利共議
[24-0573b]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五張叔法基
決定順經二者不知說戒事十四日十
五日冝廣冝略四人以上行籌廣說二
人三人三說戒一人心念口言若說戒
時有事難起始說戒序第二第三篇
竟應作一白羯磨今有事起巳說戒
序意餘者僧常聞若僧問不知上事
者是名不知說戒事三者不知羯磨
應白一更白二應白二更白四非法
別衆非法者先羯磨後白有事人不現
前設現前不語有此事便唱別衆者應
囑授不囑授有事人界外羯磨界内衆
僧亦爾結内界竟方結外界是非法別
衆或非法衆聚一處或衆和合布薩非
法如是比是名不知會羯磨四者不知
會坐說戒自恣時有客比丘來應更說
不應更說應次第聽不使次第聽先比
丘應出界而出客比丘或時客來少雖
不應更說設客有重德若剛强能作鬪
乱事應更說而不說如是比是名不
知會坐若衆中不知上四法不得一
處住應當請知法人來若請不能得
應舉衆依他知法衆住若不請不依
他知法衆住者舉衆得突吉羅罪巳得
[24-0573c]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六張叔
**離依止復得度人徒衆使得次應淨身
口淨衣食淨身者洗大小便剪十指
爪淨口者嚼楊枝漱口刮舌若不洗
大小便得突吉羅罪亦不得僧淨坐
具上坐及礼三寶設礼無福德若不
嚼楊枝若食若服藥若飮得三突吉
羅罪若不淨衣向聚落得突吉羅罪
淨食者非大僧觸非是不可信人共
食宿非是不淨器者非不澡豆洗鉢
器不用木器及以内食亦不自種作
及販賣得如是等是淨衣所以淨衣
者踞坐食者佛始成道食糜家女糜
竟自念若有出家弟子者云何坐云
何食觀諸佛法皆著淨衣偏踞坐食
一坐食我弟子法亦如是所以著淨衣
者欲作限㝵能防衆戒故所以踞坐爲
淨衣故亦反俗法亦爲草坐食易故因
踞坐不如法得九突吉羅罪一者腳前
却二者闊腳三者搖動四者豎立五者
交六者垂三衣覆足七翹八累腳九
累骨盡皆犯突吉羅因不踞坐得三
突吉羅罪所以坐受香者達波國有
比丘住處婦女行香觸比丘手因起
[24-0574a]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七張叔
**欲心卽時罷道師問所以卽說因緣
因是白佛佛卽制戒若立受香者得
突吉羅罪所以不得數數食一食者
若作若乞及以盪器卽妨半日之功
亦長婬怒癡結復不異於俗人是以
一食上雖知沙門儀法種種別異未
論出家人所作業務業務者一者坐
禪二者誦經法三者酄化衆事若具
足作三業者是應出家人法若不行
者徒生徒死或有受苦之因
若比丘成就是十法得度人授人具
足戒成就威儀畏愼小罪多聞能持
師所說法善誦二部律分別其義能
教弟子増戒學増心學増慧學能除
弟子疑亦能使人除其疑能治弟子
病亦能使人治其病若弟子生惡邪
見能教令捨亦能教人使令捨若弟
子圈土覺起能迴其意亦能使人迴
之若滿十歲若過十歲有成就十法應
授人具足戒知重罪知輕罪知麤罪
知有餘罪知无餘罪知有羯磨罪知
無羯磨罪因緣滿十歲若過十歲有成
就五法應授人具足戒能教弟子増戒
[24-0574b]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八張叔*學
増心學増慧學所行審諦繫念在前
有成就五法三法如上聰明辯大有
成就五法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
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有成就五法
自住戒教人住戒自住定教他住定
自住慧教他住慧自住解脫教地住
解脫自住解脫知見教他住解脫知
見又成就五法成就無學戒衆无學
定衆无學慧衆无學解脫衆無學解
脫知見衆又成就五法能教弟子増
上戒増上梵行知犯不犯知悔過未
悔過滿十歲若過十歲應授人具足
戒度沙彌爲作依止亦如是上下比
丘僧皆明聽今日歲節四方皆會佛
難得見法難得聞賢者會難歲節易
竟今諸賢者自見若干生若干死巳得
生法中巳得受戒巳得聞法巳得好
行従前歲中至今所犯若貪婬若瞋
恚若愚癡今日皆當說所犯罪過相
忍愚癡不得匿藏所犯罪人於衆人
中因欺便爲妄言墮不中止罪便輕
戒自毀犯婬比丘字迦留多犯殺比丘字
迦留犯盜比丘字迦留桓犯妄語
[24-0574c]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九張叔*比
丘字迦桓皆在舎衞國中起室比丘
字迦留在舎衞國中弄陰出精比丘
字迦留多在羅閱祗國中有比丘字迦
留多將五百弟子在尼衍國中十三
事中有三事不應懺何等三抱持匿
地不應懺不眞相助不應懺婬戲檀
越婦女及靑衣不應懺是爲三不應
懺其餘十事皆應懺若犯過一日卽
悔應作三日懺若過三日不悔應作
七日懺過七日不悔應作十五日懺
若過十五日不悔應作三十日懺若
過三十日不悔當更受戒不者非沙
門若欲懺者當得二十人不滿二
十人不應懺言過三十日更受戒者律無此文竟不知出何典
十事皆應懺當滿七人比丘少一人
不應懺若犯一日卽悔應作三日懺
若過三日不悔應作七日懺若過七
日不悔應作十五日懺若過十五日
不悔應作三十日懺若過三十日不
悔者當作九十日懺九
十事皆應懺若犯過一日卽悔應作三
日懺過三日不悔應作七日懺過七
日不悔應作十五日懺過十五日
[24-0575a]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張叔*不
悔應作三十日懺過三十日不悔應
作九十日懺若懺當滿四人有
十事應作羯磨羯磨德一者久正戒
二者名聞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
能起功德六者有德七者當可比丘
僧八者可檀越九者能致檀越十者
當滿十歲復
有四事應行一者舎屋敗二者无檀
越三者饒蚊虻毒虫四者國君嫉妬
道復
有四事應行一者塔使二者比丘僧
使三者三師使四者學盡三師所知應
従師求盡至明者所
有四事到他國不著袈裟无罪一者
无塔寺二者无比丘僧三者有盜賊
四者國君不樂道有
七事不應止一者鬧門間二者屠殺
處三者祠祀處四者橋下五者橋頭
六者四徼道七者空閑處此七處惡
鬼所止處臥
起欲出戶有五事一者起下牀不得
使牀有聲二者著履先當抖擻三者
正住著法衣四者欲開戶先三彈
[24-0575b]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一張叔*指
不得使戶有聲五者戶中有佛像不
得背出當還向戶而出出不得住與
人言澡
嗽有五事一者不得蹲二者不得向
佛塔亦莫背三者不得向和上阿闍
梨諸師亦莫背四者不得於瀆上若
淨地五者不得中與人共語亦莫受
人礼用
楊枝有五事一者斷當如度二者破
當如法三者嚼頭不得過三分四者
踈齒當中三嚙五者當汁澡自用刮
舌有五事一者不得過三返二者舌
上血出當止三者不得大振手汙僧
伽梨若足四者棄楊枝莫當人道五
者常當著屏處取
袈裟著時有五事一者手搔身不得便
著當更澡手二者手未澡不得便持
袈裟三者袈裟不得従上牽下當以右
手逆排左手従下受四者以下持袈
裟當先抖擻之乃申著五者不得従
前掉著臂上復
有五事一者當先到等不得令下著
地二者當下兩頭不得令著足三
[24-0575c]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二張叔淺者
著袈裟不得正向佛塔亦莫背四者
不得向上坐若三師亦莫背五者襞
袈裟不得以口銜亦不得以兩手奮繞
塔有五事一者低頭視地二者不得
蹈虫三者不得左右顧視四者不得
唾塔前地上五者不得中住與人
語當
念有五事一者當念佛功德二者當
念佛經戒三者當念佛智慧四者當
念佛恩大難報五者當念佛精進乃
至泥洹復
有五事一者當念比丘僧二者當念
師恩三者當念父母恩四者當念同
學恩五者當念一切人皆使解脫離
一切苦復
有五事一者當自念學慧二者當念
除三毒三者當念求要道四者視塔
上草生念以手去之不得捉拔五者
見有不淨卽分除復
有五事一者天雨當脫履塔下乃上
礼佛二者巳當従次第坐依大小坐
當問訙三者僧有衆事若使行卽當
行四者欲出行當有所報師令知
[24-0576a]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三張叔
**五者聞揵搥聲卽當出會
暮入戶有五事一者欲入當住三彈
指入不得使戶有聲二者履汙泥當
於外脫去三者當如法解袈裟著常
處四者當取履拭持著屏處五者巳
當澡洗却住隨意所願
欲上牀有五事一者當徐却踞牀二
者不得匍匐上三者不得使牀有聲
四者不得大拂拭牀席使有聲五者
洗足未燥當拭之
在牀上有五事一者不得大欠二者
不得吒⬤普寸喈三者不得歎息
思念世閒事四者不得倚壁臥五者
欲起坐當以時若意走不定當自責
本卽起經行有五事一者當於閑處
二者當於戶前三者當於講堂前四
者當於塔下五者當
於閣下復有五事一者不得於閣上
坐二者不得持杖寺中行二者不得臥
誦經四者不得著屐五者不得大擧足
蹈地使有聲臥有五事一者當頭首向
佛二者不得臥視視三者不得雙申兩
足四者不得向壁臥亦不得伏臥五
者不得
[24-0576b]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四張叔志
*豎兩膝更上下足要當枕手撿兩足
累兩膝
夜起讀經有五事一者不得念我經
戒利餘人不如我二者設不利不得
言我經戒不利正爲某比丘事故乱
我意三者不得坐念人惡四者設明
日欲問所疑不得說餘直當說不解
者所知而巳五者不得念言當持是
經中語以行問人使窮但有是念非
賢者法在寺中有五事一者不得持
舎後履上塔上二者不得逆塔行三
者不得背佛出門戶四者不得唾塔
上五者不得行塔欄木坐上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取非物著非處
二者舎後還不得過用摩摩德水澡
手三者不得妄用衆家手巾四者不
得於衆家井上澡足五者不得妄取
衆家一切人物有所取當報主復有
五事一者不得與白衣共調譺相罵
二者與人共語不得頷頭三者不得
於上座牀上坐四者不得於上座前
踞五者不得與和上阿闍梨並坐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上樹二者不得
[24-0576c]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五張叔
持梨擲與人三者不得持水灑人四
者水中有虫不得飮若洗五者人罵
比丘比丘不得報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瞋恚撾罵畜生
二者不得惡口罵人作畜生三者不
得坐臥令使有盡牀上四者不得花
香脂粉自著身上五者不得歌詠作唱
伎若有音樂不得觀聽
飯時有五事一者比丘以飯不得言
我知何時當死但復自飽飯來二者
比丘飯已飽人復持飯來與比丘不
得受三者比丘飯有餘不得持擲人
亦不得以擲草上四者飯有餘當持
瀉淨地五者人有少所餘請比丘去
飯不應住行應請飯復有十事一者
住當彈指直入二者當視席坐三者
席下有錢刀菓蓏不應坐四者若兵
器衣物在坐下若承塵土不得坐上
五者若金銀好漆器在前不得把持
形相六者不得數顧視檀越家婦女
七者當如法坐八者未食不得爲人
說法九者不得飯上有所求索十者
飯未飽不得語
[24-0577a]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六張叔公茂
不應作礼有五事一者至舎後還不
得中道爲人作礼亦莫受人礼二者上
座臥不得爲作礼亦莫受人礼三者
上座澡嗽口不得爲作礼自嗽口亦
莫受人礼四者上座收槃未竟不得
爲作礼自前槃未收亦莫受人礼五
者上座飯不得爲作礼自飯亦莫受
人礼
不應作礼有五事一者若讀經若持
經不應爲上座作礼二者上座在下
處自在高處不應作礼三者上座在
前若已去不應従後作礼四者不得
座上爲上座作礼五者不得著帽
爲佛作礼若三師比丘僧上座其罪
重比丘著泥洹僧有五事一者不得
到持下著上二者當使四邊等三者
襞頭當近左面四者結帶當於右面
五者帶當三繞不得垂兩頭
露著泥洹僧有十事一者上無僧迦
支不得著袈裟二者不得持上塔佛
像前三者不得持入講堂中四者不
得持三師前住五者不得上座共說
經六者不得持與上座共並坐七者
[24-0577b]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七張叔
不得持至摩波利牀上坐八者不得
持入上座室中九者不得持入食堂
中若僧前十者上无僧迦支不應出
門下樓三尺
著三法衣有五事一者著泥洹僧上
无中尼衞不得著安陀會二者著中
尼衞上无安陀會不得著鬱多羅僧
三者著安陀會上无鬱多羅僧不得
著僧伽梨四者三衣當令中外等五
者不得過三色如法行步是爲道法
持鉢有五事一者當令帶堅二者當
著左腋下三者行時當使外向四者
不得使不扈相近五者飯巳持鉢當
還使自向
澡鉢有五事一者當用澡豆若皂莢
二者不得於淨地三者不得向塔比
丘僧若三師四者不得跳擲棄水五
者不得以汙巾拭中外各當有常巾
手摩燥爲善急欲出會時當著日中
使燥向火
持戶鑰有五事一者欲出時常當先
所披貫臂著指二者欲閉戶不得幷
持鑰牽大戶當諦視三者欲開戶
[24-0577c]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八張叔公茂
不得幷持鑰大排戶當徐脫之四者著
常處取持自近五者至七日當拭去
鉎持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與女人連席坐
二者若賢明醫師不得従問諸藥諸事
三者不得與世人諍語四者母人與
比丘對坐不得妄說不急事五者誤
見因緣不可意卽當起去
行至人家讀經有五事一者當四人
倶二者往當隨次如法坐三者當視
因緣可讀經不不可讀經不四者若
坐席人不欲聞經當退止五者若座
中有醉者惡言形相經者不應復讀
比丘至郡國縣長吏有三事應徃一
者爲三師事故二者爲病死亡來呼
比丘讀經故三者請比丘飯故
有七事不應徃一者不得妄徃侯事
二者不得事事往到三者不得强徃
従請事四者設往不得爲說諸藥事
五者若呼比丘問世閒事若難異經
六者呼比丘教相星宿視歲善惡七
者比國起兵欲呼比丘冝軍事如
賢者不應往
[24-0578a]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十九張叔者羅
上高座讀經有五事一者當先礼佛
二者當礼經法上座三者當先一足
躡阿僧提上正住坐四者當還向上座
五者先手安座乃却坐巳
坐有五事一者當正法衣安坐二者犍
搥聲絕當先讃偈唄三者當隨因緣
讀四者若有不可意人不得於座上
瞋恚五者若有持物施者當排下
著前
不應說經有五事一者人不敬三師
二者人犯戒三者誹謗佛道四者比
丘問經不如法五者不應爲白衣說
比丘戒經得罪
復有五事一者相牽連臂二者同小
牀三者人知少所經欲來難比丘四
者說經人不聽五者人病酒皆不應
爲說法
欲坐禪復有五事一者當隨時二者
當得安牀三者當得端坐四者當得
閑處五者當得善知識
復有五事一者當得好善檀越二者
當有善意三者當有善藥四者當能
服藥五者當得助爾乃得猗隨時者
[24-0578b]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十張叔者羅
謂四時安牀者謂繩牀軟座者謂毛
坐閑處者謂山中樹下亦謂私寺中
不與人共善知識者謂同居善檀越
者謂令人无所求善意者謂能觀善
善藥者謂能伏意能服藥者謂不念
萬物善助者謂禪帶
禪帶有五事一者當廣一尺二者當
長八尺三者當頭有鉤四者當三重
五者不得用生草亦不得用金鉤
有五事不應用坐一者衆坐時二者
入城時三者九十日竟時四者與三師
同處爲恭敬五者至白衣家若客舎
皆不應獨自一室中安隱時得用作
私匿
有五事一者當用熟韋二者當如法
作三者不過再重四者不得絲綴之
五者著當如法不得使濕著
有五事一者不得著礼佛二者不得
著入衆坐三者不得著上佛塔上四
者不得著經行五者天雨不得著自
得分衞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著入三師室二
者不得持問經三者不得著持爲和
[24-0578c]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十一張叔茂昌
上阿闍梨作礼四者不得著爲衆僧
作礼五者曰暮不得用洗
有五事應相入室一者問訙二者病
瘦往贍視三者問經四者有所借五
者衆人使往呼住有五事一者當於
外彈指二者入當脫帽三者當作礼
四者當正住人教坐乃坐五者不得
忘持入經
問經有五事一者當如法下牀問二
者不得共坐問三者有不解直當問
四者不得持意念外因緣五者設解
頭面著地作礼反向出戶復有五事
一者不得教買某來我欲飯之二者
不得持菓蓏與沙彌汝持授我我欲食
之三者不得調譺臥人牀上四者不
得唾人淨地五者人如法呵之不得
怒去是爲恭敬
和上當有十五德一者當知戒二者
當持戒三者當不犯戒四者當知經
五者當自守六者當教經七者當教
誡八者當教習意九者當教稍稍受
十者當教法則十一者當自有隱德十
二者能致檀越十三者不得有獨匿心
[24-0579a]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十二張叔茂昌
十四者人持物來當言皆爲衆人物十
五者占視病瘦當令差
復有十五事一者有弟子當能衣食
二者當能經紀三者當能解經令知
義四者有深經好語皆悉當教弟子
五者有所問當能報語六者當能分
别爲說三惡道罪七者當能教點慧
如我勝我八者當教持戒分別知所
行九者當教曉戒隨說十者當審弟
子意節度與阿闍梨當有五德一者
當有四阿含二者當有戒具德三者
當有慧德四者當有大德五者當自守
復有五事一者作師當自持戒二者
設弟子衣被破敗當能給與三者弟
子病瘦當能贍視四者當致布施分
別爲說罪福五者十歲應作和上所
知當具悉
復有五事一者當教學慧二者當教
多誦經三者當教能解經四者當教
深經五者當教莫與人諍經
復有五事一者當教誡二者當教稍
稍受三者當教知戒四者當教持戒
五者當教隨和上十歲盡所知事事
[24-0579b]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十三張叔
*師有五事一者當畏敬師二者當隨
師教誡三者當隨順師意四者當識
師語五者不得違師教
復有五事一者朝暮徃問訊安否二
者往當著袈裟脫帽三者徃至戶前當
三彈指不得縱撗入四者當頭面著
地作礼前長跪問消息五者若師言
賢者某人來說卿所作不如法汝自
知犯過不設有卽當悔過言某實愚
癡若无有不得還語師教去卽起作
礼還向出戶
復有五事一者當爲師取賓揵澡槃
出淨洗著水持還二者當拂拭牀席
次襞被杌三者當爲師襞袈裟著常
處四者自却住師教坐不得便坐師
三言坐乃應坐若問卿經利不若不教
誦不應便誦五者若自問經戒視時
可問不應問
復有五事當報一者沐浴剃頭二者
澡洗三者出行若近讀四者若作衆
事五者病瘦服藥有弟子事師二十
事若比丘作法衣服有五事一者當
頭面著地作礼二者當如事說某到
[24-0579c]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十四張叔六
*某今持作某白如是三者師默然不
報當起作礼去四者若聽使作當如
法受教五者師若言是未可作某使
廣若干長若干當隨師教不得
違復有五事一者三衣不具急當具
足二者巳具不復多作三者法衣破
敗應當作四者衣未極敗不應作五
者作法衣當如度得作三色靑黃木
蘭是爲衣
服染法衣有五事一者當用淨器二
者當屏處三者當令竿堅四者不得
離去五者當數持
視著法衣有五事一者至檀越家不
得開胸前入門二者不得以法衣掛
肘入三者不得摸法衣入門四者不
得擔法衣入門五者不得左右顧
視行到時著法衣有五事一者道中
見三師當出右肩二者覆兩肩當従
喉下出右手三者覆兩肩得従下出
右手四者行泥中得持一手斂衣五
者還入戶恐汙衣得兩手斂
衣不應著僧伽梨有三事一者作塔
事二者作招提僧事三者作比丘僧

[24-0580a]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十五張叔
*復有十事一者補未訖二者浣未燥
三者沙彌持鑰出未入四者大風五
者雨墮六者大水七者大火八者縣
官九者盜賊十者與女人事
復有五事一者泥濕二者霜露三者
大陰四者入出五者遠行
曝法衣有五事一者風起不得曝二
者六日當還一曝三者不得當人徑
四者不得太久五者不得卽襞且當
盡起
浣法衣有五事一者不得持足踏二
者不得兩手著擩三者不得兩手捉
提四者不得持衣披戲人五者不得
襞著席下居
復有五事一者著淨巾上二者欲襞
持入當従人受三者持入當著常處
四者不得持餘衣著上五者不得襞
法衣臥上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无三法衣入衆
僧坐二者法衣不具不得入寺中止
三者至舎後未淨手不得著衣四者
至舎後未用水不得上塔五者至舎
後當脫袈裟僧迦支
[24-0580b]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十六張叔塗
沐浴鬀頭報有五事一者従十五日
至十五日報具沐浴剃頭應報五者
澡洗當報三者除手足爪應報四者
自知常若小小不應報五者自知不
應時皆不應報欲出行報有五事一
者當頭面作礼二者當正住如事說
三者巳可當礼四者若師可止不得
違五者欲還入室讀經
入浴室有二十五事一者當低頭入不
得上向二者當隨次踞勿當日前三
者不得讀經狂語四者日達嚫不得
以水洗五者不得取日水用六者不
得持水澆火七者不得呵火多少八
者不得多用人水九者不得於中浣
手巾衣十者浴巳卽出去十一者和
上阿闍梨在中不得入十二者三師
浴當入迴之十三者三師浴當持衣
住外待十四者巳出易衣當取浴布
浣之十五者自入浴當報十六者入
當著麻油十七者當用土十八者用
澡豆十九者當用灰二十者當用湯
巳乃用水二十一者當多少誦經二
十二者當持水澡浴處二十三者不
[24-0580c]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十七張叔寸元
得住上座前二十四者設無日當達
嚫礼越主二十五者出不得當風住
急入室
入溫室有二十五事一者當隨次坐
二者各自讀經三者當思惟念道四
者不得妄起至上座前五者不得與下
座共說世事六者聞揵槌聲當先礼
佛七者當礼比丘僧八者不得至上
座處坐九者不得左右顧視語十者
不得唾汗淨地十一者不得呵叱下
座十二者不得呵人火十三者不得
數起出入十四者行不得使足有聲
十五者出當牽戶反閉之十六者設
戶巳閉當彈指十七者不得大排戶
使有聲十八者巳彈指安心讀經十
九者自讀經不得中語二十者人讀
經不得妄語二十一者讀經未竟不
得數起使牀有聲乱人意二十二者
讀經未竟不得先去臥二十三者達
嚫未巳不得便開戶去二十四者當
礼佛二十五者當礼上座
入堂室有五事一者當礼上坐二者不
得解袈裟著上座前捨起三者不得
[24-0581a]
大比丘三千威儀上卷苐二十八張叔
大聲四者不得聚語笑五者上座說
經當一意聽
復有五事一者人說經時有是非不
得中斷人語二者巳竟徐起問疑三
者不得諍經以惡意相向四者不得
瞋恚臥人坐上五者當思惟自責
對問經有三事應問三事不應問一
者人身安隱應問二者人歡喜時應
問三者人自說經隨時因緣應問人
身不安隱不應問若不歡喜不應問
人說他事不應問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