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1 楞嚴經秘錄-明-一松 (CBETA)


No.283


大佛頂首楞嚴秘錄卷第一
天台 一松大師 說
語谿門人 靈述 記


題目


將釋以經。大分為二。初題目。二經文。初又二。初大佛
下法題。二唐天下人目。今先釋法題。

大佛下法題



題中大佛等
二十字。乃一經之總名也。就此一題有通有別。別題
中云大佛等。乃據經而立。非無由也。如後第八卷中
文殊請結經名。如來金口親宣。即此一經而有五種。
第一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
清淨海眼。第二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
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第三名如來密因修證
了義。第四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
第五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蓋如來金口
親宣如此。經家就五題中存其三隱其二成是一題。
則知大佛頂三字。略取第一題者。所謂存其一也。若
夫第二隱而不存。又知如來密因修証了義八字。全
存第三題者。所謂存其二也。若夫第四亦隱而不存。
又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八字。略取第五題者。所謂
存其三也。如是可見如來以妙智說彼五種。經家以
巧慧集此一題。故曰大佛頂云云。略敘一經之來由
如此。若釋其義。大佛頂之三字。古解甚多。今但舉其
[001-0044b]
一二。有云大之一字。蓋讚楞嚴大定。以其最尊是勝
猶如佛頂一般。故曰大佛頂也。若如是而釋者。明指
大是法體佛頂是譬喻。若以法喻而釋。此大佛頂之
三字。乃題是經之題。經是題之經。據何明文而有是
義。唯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不言如大佛頂。以
此則知以法喻釋此三字乃不可也。又有云。大即法
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蓋以三字分配三德。若爾則
此三德。何經不談。何題不闡。乃獨以此三字割截分
配。不唯於義不當。於文亦不穩。以此則知以三德釋
此三字亦不可也。畢竟何以謂之大佛頂。無他。即下
文所謂常住真心者便是。這種常住真心爾我現前。
若聖若凡若染若淨無不具者。良由曠大劫來因一
念不覺。為彼無明動轉。或於一切法念念分別。或於
一切物心心貪愛。既曰分別。乃無過不招。又曰貪愛。
乃無惡不造。因此招過造惡。常住真心本不生滅而
翻為生滅。常住真心本無去來而翻為去來。於是流
轉三界。汩沒四生。如環而無窮輪而不息。不唯眾生
者然。即阿難雖曰出家。乃見如來三十二相之相而
發心。雖曰多聞。乃緣如來八音四辨之聲而聽法。所
以遇登伽淫女亦為所轉。聞梵天邪呪亦為取攝。究
其所以。總由阿難不知常住真心。唯以聲色為事。以
故遇如來即為如來轉。見登伽即為登伽攝。是於如
來欲救護之。非無大神通也。乃手不為之援。非無大
樂說也乃。口亦不為之說。唯頂中放光光中化佛化
[001-0044c]
佛說呪而已。其故何哉。要阿難領會。佛既曰化。則所
有三十二相之相相非相。呪又化佛所說。則所有八
音四辨之聲聲非聲。而如來之相尚云非相。而登伽
之相豈得以相而為相乎。如來之聲尚云非聲。而梵
呪之聲豈得以聲而為聲乎。繇是可了內之見聞外
之聲色全體真宗無一可得。而常住真心自得顯現。
即就此常住真心這種廓徹圓融無不周徧。即是今
題中佛頂之大也。就此常住真心這種靈明洞照無
不明了。亦即今題中大頂之佛也。就此常住真心這
種尊極高勝無不超越。亦即今題中大佛之頂也。如
是大佛頂三字。全是常住真心之理體。皆因如來一
番放光化佛說呪之所顯現。所謂舉事顯理以象示
意者此也。何等事。何等象。即無見頂相無為心佛也。
何等意。何等理。即常住真心妙淨明體也。今理既顯
即事亦理。意既彰即象亦意。以故稱之為大佛頂也。
然此大佛頂之理體何人得之。唯是如來。故即曰如
來。如來者乃果人之號也。若夫眾生背覺合塵。但如
而不來。唯如來以妙明智合如來藏。亦如亦來。故稱
為如來。如來有三。一法身如來。所謂毗盧遮那遍一
切處。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者是也。二報身如來。所謂
以如實智契如實理。理如如智。智如如理者是也。三應
身如來。所謂智與理冥能起其用。如月在天影臨萬
水者是也。此三者皆能得之人也。若法身如來非得
非不得。所得者即佛頂廓徹圓融之大也。報身如來
[001-0045a]
非得而得。所得者即大頂靈明洞炤之佛也。應身如
來得即非得。所得者即大佛尊極高勝之頂也。則知
如來乃得大佛頂之理體者也。故曰大佛頂如來。然
此如來以何為因而能得之。故即曰密因。密因者。如
來即以大佛頂理體以為因心。最為微妙祕密之者。
如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既曰三摩提。名大佛
頂。應知奢摩亦名大佛頂。禪那亦名大佛頂也。奢摩
者。觀一切法皆空。乃一空一切空者是也。三摩觀一
切法皆有。乃一有一切有者是也。禪那觀一切法皆
中。乃一中一切中者是也。舉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
圓融不可思議。是為妙奢摩。乃報身如來。以大佛頂
之靈明洞照理體為因者也。三摩。乃應身如來。以大
佛頂之尊極高勝理體為因者也。禪那。乃法身如來。
以大佛頂廓徹圓融理體為因者也。故曰大佛頂如
來密因。然此脩乃是性脩。證乃是性證。以其性脩。自
不同凡夫偏乎俗。不同二乘偏乎空。不同偏漸偏乎
中。如彼人等皆不得謂之脩了義。唯如來全性起脩。
脩性中之所具。方謂之脩了義也。以其性證。自不同
或證乎天魔外道者。或證乎聲聞緣覺者。或證乎次
第歷別者。如彼人等皆不得謂之證了義。唯如來乃
泯脩在性。證性中之本有。方謂之證了義也。如是則
知以大佛頂三。發之乎奢摩等三。還得乎法身等三。
而顯現大佛頂也。故合而言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
證了義。就如來之果人所有如此。若就菩薩因人亦
[001-0045b]
不外此。故曰諸菩薩。諸菩薩者。一往而言。有大小偏
圓不同。故稱曰諸。若在今經之所的指。始於乾慧終
於妙覺。中間有十信十住等五十七之夥。故云諸菩
薩也。然此菩薩。亦以大佛頂性具理體發為行因。故
曰萬行。行以進趣為義。略言之即六度。廣言之即八
萬四千法門。今處中而說但言萬行。若眾生有六蔽。
從大佛頂性體行六度而對治之。若眾生有八萬四
千煩惱。從大佛頂性體行八萬四千法門而對治之。
今言萬行者。若介爾一念心捨即是布施。一念心不
犯。即是持戒。乃至一念心無痴即是智慧。六度既爾
十度亦然。十度既然。萬行亦爾。雖有萬行。莫不從大
佛頂理體而為脩習。故言諸菩薩萬行。則知如來果
人之所以得果唯此大佛頂。菩薩因人之所以。成因
亦唯此此大佛頂。如是若理若行若證無一不究竟
堅固者。故曰首楞嚴。首楞嚴者是梵語。此云一切事
究竟堅固。何以見得一切究竟堅固。如下文。如來對
阿難所明破妄心顯真見。及夫三科七大一一顯發。
無非常住真心妙真如性。又對富那所明妄之所起
大性但遍。始以非心非空乃至非常樂我淨一切法
俱非。次以即心即空乃至即常樂我淨一切法俱即。
三以心空乃至常樂我淨皆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唯
一如來藏本妙圓心等。如此兩番。豈非是理之究竟
堅固者乎。又自阿難請問忽蒙天王賜與華屋要因
門入而去。如來為其始則泛明二種決定。次則的指
[001-0045c]
圓通本根。三則更示安立道場。如此三番。豈非是行
之究竟堅固者乎。又因阿難請問乾慧及四十四心
乃至等覺。如來一一為其發明。豈非是證之究竟堅
固者乎。如是若如來果人。菩薩因人。果人之果法。因
人之因法。所有之理行證三。無往而不究竟堅固者。
故曰大佛頂云云也。別題已竟。


經之一字乃通題
也。梵語脩多羅。此云契經。何謂契經。以一經所詮上
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又經者常也。法也。常
則三世不易。法則十界同遵。又經者。此方聖人所作
謂之經。賢人所作謂之傳。西方佛說謂之經。菩薩所
說謂之論。以此代彼。故謂之經。又此通題之中。亦具
通別二意。若佗方眾生餘根峻利。六塵皆可為經之
體。如淨名之香飯。食輪等者法輪亦等。法輪等者食
輪亦等。即味塵可為經體也。如有土或放光或雨華。
觀此光與華者皆得悟道。即色塵可為經體也。如有
土以天衣為觸。觸著身者亦得悟道。即觸塵可為經
體也。如眾香國中。聞其香者亦得悟道。即香塵可為
經體也。如有國土令諸眾生但觀諸法。於一念中亦
得悟入。即法塵可為經體也。若娑婆世界之眾生。餘
根俱鈍。耳根獨利。故下文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
聞。則知此土唯聲塵為經體也。此就別言如是。若通
言之。即此土亦可色塵為經體。如佛現在。聞法音而
得悟者。乃聲塵為經體。若佛滅後。所有教法唯紙墨
傳持。眾生觀此白紙黑字亦能悟入。即此土亦可以
[001-0046a]
色塵為經體也。然又一往。聲唯現在。色通滅後。若更
推之。即滅後或從經卷中得者。乃屬色為經體。或從
法師及善知識聞而得入者。亦可聲為經體也。如是
則知此土聲色二塵皆通現在及滅後耳。上來因果
並稱。通別合舉。故曰大佛頂云云也。


若約五重玄
義而釋。此題人法為名。常住真心為體。微密觀照為
宗。破妄顯真為用。圓頓生酥為教相。及夫通別各有
教行理三。義皆可見。釋法題竟。

唐天下人目



人目具如通疏及
諸部。不復委記


經文


二經文分為三。即序正流通也。自如是我聞至歸來
佛所。為序分。自阿難見佛至十卷將末不戀三界。為
正宗分。自阿難若復至盡經。為流通分。初又分二。初
證信序。即如是等。二發起序。即時波等。初又有六。所
謂經前六事也。如次釋之。


序分


初如是二字。是所聞法體也。亦指法之詞。又信順之
語。指法者。前指乎一題之略。後指乎全經之廣。謂如
是之題如是之文雖總別有殊。其所詮者同一法體
耳。信順者。如世間之事。信者言此事如是。不信者言
此事不如是。今經法體。為九界眾生宜信順者。故言
如是也。此就一往。若欲深明其義。所謂不異名如。無
非曰是。今經所說心見五陰乃至七大。皆即常住真
心妙淨明體。豈非不異名如。唯此常住真心妙淨明
體。豈非無非名是。如此如是方是今經之法體也。


次我聞二字。是能聞之人也。謂上如是法體。非他人
[001-0046b]
聞。乃我阿難所聞耳。我以主宰為義。有分別我憍慢
我名字我。三種不同。阿難聞此經時。已證初果。見惑
已斷。則無分別我矣。結集之時。已證四果。思惑已盡。
亦無憍慢我矣。既無二我而云我者。唯為傳持教法
弘宣經典。不妨無我中立一個我。所謂名字我。亦即
真我也。


三一時二字。是說經時分也。不言某某時但云一時
者。如西土稱三際。此方分四季。乃彼此正朔不同。又
人間五十晝夜為四王天一晝夜。四王天五十晝夜
為忉利天一晝夜。乃人天長短亦異。所以止稱一時
也。若更推之。乃機教相逗感應道交為一時耳。


四佛之一字。是談經教主也。以其十身圓證三覺圓
滿如蓮華開若大夢覺最尊最貴超然獨立是為之
佛。即釋迦牟尼耳。


五在室羅等。是宣說處所也。梵語室羅筏。此云豐德。
其物也有貨財欲之豐。其人也有解脫多聞之豐。故
為豐德。


六與大等。是同聞伴侶也。分為三。初聲聞即與大去。
二緣覺即復有去。三菩薩即十方去。初又分五。即舉類
示數顯位歎德列名也。如次釋之。


初與大比丘眾
舉類也。義與嘗同。但云大比丘者。盖此經列眾應從
大乘。若非大乘則內秘外現不彰。如法華當約小乘。
若非小乘則開權顯實何着。所以自舉類至列名皆
大乘也。


二千二百等。示數也。可知。


三皆是等。顯
[001-0046c]
位也。無漏有二義。一滲漏。二漏落。於法性理一一持
而不失。故無滲漏。生死煩惱不使落於其中。故無漏
落。若就煩惱生死明無漏。不漏落於見思無明二種
煩惱之因及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果耳。羅漢具含
無生殺賊應供三義。所謂多含不翻仍稱羅漢。無生
者。若小乘斷見思煩惱之子縛。使分段果縛不復更
生。今大乘一入初住。分斷無明。分見中道。了知生本
不生滅亦無滅。故謂之無生也。殺賊者。賊以劫奪為
義。以其煩惱能劫奪功德財及法身慧命耳。在小乘
止殺見惑之八十八使思惑之八十一品。今就大乘。
不唯殺見思。更殺無明。故謂之殺賊也。應供者。在小
乘止應供天上人間以作福田之主。今大乘應供九
界眾生以作福田之主。如法華云。我等今日真阿羅
漢應於其中而受供養也。具有大乘無生等三義。不
曰羅漢乃曰大羅漢耳。


四佛子等。嘆德也。分二。初
佛子去正歎。二從佛去轉歎。雖有二番。總以顯位中
無生等三為歎耳。正嘆中。住持二字歎無生。善超一
句歎殺賊。能於二句歎應供。佛子二字直貫三句。言
佛子者。如來是法中之父。聲聞是法中之子。如世間
克紹箕裘克傳書禮者是克家之子。今在法中。從佛
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紹法王果位。能承法王
家業。是傳法之子。故稱佛子。住持者。其人既證無生。
全顯中道。不為空有二邊之所動轉。以觀智為能住
能持。以諦理為所住所持。所以約住持嘆無生德也。
[001-0047a]
善超諸有者。因果不亡曰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也。
以見思之因定招分段果故。若小乘既殺見思賊之
因。不復受分段死之果。乃超乎界內三有。今大乘分
殺無明賊之因。分斷變易死之果。更超乎界外三有。
故曰超諸有。所以約善超歎殺賊德也。能於國土等
者。其人既能應供九界。使諸眾生見之。莫不以其威
為畏以其儀為則。則一切眾生無一不成就其威儀
矣。故曰能於云云。所以約威儀嘆應供德也。正嘆如
此。


二轉嘆中。初從佛二句。轉嘆住持所以。二嚴淨
二句。轉嘆善超所以。三應身四句。轉嘆威儀所以。初
中意謂何以為佛子住持。乃轉云從佛等也。佛有不
思議三輪。身為神通輪。口為說法輪。意為鑑機輪。輪
有摧碾之義。身口意三皆能摧碾眾生惡業。故喻如
輪。以己所證度入他心。是為之轉。佛子助佛宣揚。故
云從佛轉輪。如來一期化導。有如是之教法可說。
有如是之眾生可度。其既助宣。即以應說之教法應
度之眾生遺付囑累於彼。故云遺囑。倘中間機教少
不相逗。及說法度生二相不亡。尚不堪遺囑。那得妙
堪遺囑。今能以如是之教契如是之機。機教相逗。人
法相宜。雖曰說法無法可說又不妨終日說法。雖曰
度生無生可度又不妨終日度生。故不曰堪遺囑。而
更曰妙堪遺囑。如是。若非住持中道何能若此。以故
從佛二句轉嘆住持之所以也。


次中。意謂何以為
善超諸有。乃轉云嚴淨等也。嚴以嚴飾為義。謂善無
[001-0047b]
不備。淨以淨潔為義。謂惡無不去。毗尼此云律法。即
禁止之義。如世間之律條也。於毗尼中大小開遮作
止持犯一一明了。所謂善無不備之嚴飾義也。又就
大小開遮等。不唯攝身不行。亦且攝心不起。乃至攝
相亦亡。所謂惡無不去之淨潔義也。故曰嚴淨毗尼。
如是。則諸有之若因若果無不超起矣。自既如此。還
化三有眾生亦嚴淨其毗尼。尊無不備者備之。惡無
不去者去之。亦超越三有之若因若果。故曰弘範三
界。如是。若非善超諸有何能若此。以故嚴淨二句轉
嘆善超之所以也。


三中。意謂何以為成就威儀。乃
轉云應身等也。能於十方世界隨類現形。使眾生見
者無不度脫煩惱之集因生死之苦果。故曰應身
。不唯現身十方。更能現身三世。使眾生見者所應

拔之苦無不拔之。所應與之樂無不濟之。而超越乎
煩惱塵坌生死牽累。故曰拔濟云云。上云度脫眾生。
下云越諸塵累。文互顯也。以越諸塵累眾生得以度
脫。以眾生度脫塵累得以超越。但約人約法異耳。如
是。若非有威可畏有儀可則何能若此。以故應身等
轉嘆威儀之所以也。上來正嘆轉嘆。其聲聞之德無
不明矣。


又可佛子二句為總嘆。住一心中所得之
三智。持一念中所顯之三諦。不超而超超過九界眾
生。如是。乃佛子之住持乃佛子之善超也。能於下別
嘆。初二句定也。二二句慧也。三二句戒也。乃無作三
學耳。應身等四句結其普利也。不止一土故云無量。
[001-0047c]
亦及三世故云未來。所謂化道橫遍十方竪窮三際
也。


五其名等。列名也。舍利弗此云鶖子。連母得名。
在大眾為智慧第一。今楞嚴觀眼識而入圓通者也。
目連此云大菽氏。在大眾為神通第一。今楞嚴觀意
識而入圓通者也。拘絺羅此云大膝。即身子之舅。在
大眾為論議第一。今楞嚴觀鼻識而入圓通者也。富
樓那彌多羅尼子。那即西方男名。尼即西方女稱。富
樓那此云滿。即其父也。彌多羅尼此云慈。即其母也。
連父母得名。故稱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為說
法第一。今楞嚴觀舌識而入圓通者也。須菩提此云
空生。其初生也庫藏俱空。及出家也解法相空。在大
眾為解空第一。今楞嚴觀意根而入圓通者也。優波
尼波陀此云塵性空。今楞嚴觀色塵而入圓通者也。
此之六人。乃千二百五十人中之首。故稱上首。


二緣覺。文雖略亦應約大乘釋。初心即有學也。有學
之研真斷惑。不唯研偏空之真。亦研中道之真。不唯
斷見思之惑。亦斷無明之惑。在無學之真窮惑盡。不
唯偏空之真窮。乃圓中之真方窮。不唯見思之惑盡。
乃無明之惑將盡。如是則知順觀生起逆觀遷滅。不
唯觀界內思議不思議兩種因緣。更觀界外思議不
思議兩種因緣也。又知舉無學不云後心。舉初心不
云有學。亦互顯耳。以其無學即後心有學即初心故。
雖學之有無心之初後之不等。不前不後俱來法會。
故曰復有云云。屬諸比丘等。正出所為也。義應作聲
[001-0048a]
聞緣覺之總結。意謂。上來所明之聲聞有如是之多
若彼。緣覺有如是之多若此。適值乎休度自恣之日。
所以同來佛所也。休夏者。僧當結夏今方解制。故謂
休夏。出家宜乎結夏。其有三意。一若欲安心入道必
須結夏。二若欲攝護生靈亦宜結夏。三若欲避諸譏
嫌也應結夏。譏嫌者。世人或譏出家者。鼠鵲尚有巢
穴行人反無處所云云。結夏雖一意涉乎三。則僧之
結夏不可少也。自恣者。有人云。九旬禁足勞頓之後
自宜肆散耳。若爾豈出家人之所應。當知自恣者。倘
自犯律。或有見者或有聞者或有疑而未信者任其
悉舉。然後恭對佛前懺悔披露。故曰自恣。


三菩薩。始於十方至上首也。若恒沙菩薩等從通序。
屬諸比丘等屬別序。文義間錯。恐未便耳。咨決心疑
者菩薩分內。不出解行證三。如似解而未解。似行而
未行。似證而未證。於心有碍其道何進。以故當九旬
禁足之後一一而咨決之。勿使猶豫在心有妨於大
道也。乃咨是咨請屬菩薩。決是開決屬如來。師資並
列。能所合舉。故言咨決耳。慈嚴者。慈為可愛。能攝愛
一切。嚴為可畏。能折伏一切。此一往也。若如實論之。
德無不備曰慈。惑無不破曰嚴也。將求密義者。欲然
未然謂之將耳。密義者。盖即指下之妙奢摩等三。及
最初方便也。如來敷座等者。入定也。乃如來之身如
金剛不可破壞故稱宴。如來之心如虗空不可動轉
故云安。法筵清眾者。就菩薩而言。已破無明已斷變
[001-0048b]
易故也。合大會而論。當自恣決疑已後。所有過𠍴悉
皆懺悔。所有疑惑無不消釋。故云法筵清眾。得未曾
有者。謂如來一番入定必為說法。當聞所未聞見所
未見為得未曾有也。迦陵仙音等者。如下文所明聲
塵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則聲塵亦清淨本然周徧法
界。如來已證此理。所有音聲徧十方也。在如來固證
法界之理。而菩薩亦早已得耳根圓通。不復待聲來
耳邊耳往聲處。雖在十方。自得聞佛音而來道場耳。
文殊師利為上首者。自有上意。一能領眾應供。二能
將呪往護。三能騰疑代問。四能揀選圓通使當機可
以脩入。五能請結經名令後世得以受持也。


二發超序。分二。初時波等當機誤墮。二如來等如來
悲救。初又二。初誤墮繇即時波等。二正誤墮即爾時
等。初又二。初時波去遠繇。二唯有去近繇。初又二。初
王臣設供。時波下也。二聖賢分應。佛敕下也。初又二。
初時波下匿王。二城中下臣庶。


初匿王中。波斯匿
此云勝軍。亦云月光。舍衛國之主也。諱日者。一曰忌
日。乃父死之辰也。有云。父死之日。倘或舉之。為子者
不勝哀悼。以是隱而不言。故云諱日。亦云忌日若爾。
其子不欲聞父死日矣。豈是子乎。當知言諱日忌日。
凡遇父死之辰。一切餘事。禁而不行。隱而不言。所以
稱諱日亦名忌日。為其等者。盖匿王為父營齊以資
冥福。可謂極其孝也。不欵他所請至宮掖。可謂極其
肅也。不遣臣下自迎佛來。可謂極其誠也。廣設珍羞
[001-0048c]
無上美味。可謂極其豐也。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可謂
極其敬也。其既如是。盖佛之自應不可免矣。


二臣
庶可見。盖王臣俱設供。以其是自恣日也。


二聖賢分應。問如來自應王家。勑文殊領眾應諸臣
舍。盖限以佛應王請。僧應臣齋。似不平等。佛菩薩豈
不平等耶。答佛是法中王也。王是人中王也。臣是人
王之臣。僧是法王之臣。以法王應人王。以法臣應人
臣。乃極平等非不平等也。


二近繇分三。初唯有下遠行無供。二即時下平等行
慈。三經彼下正行乞食。


初遠行無供中。先受別請
者。有人云。阿難曾為侍者自有三願。不受別請是其
一也。云何今受別請耶。答涅槃經明不受別請。不隨
如來受別請。非謂自耳。既有上座等。足見其日無一
人不應請矣。云先受別請及不遑僧次者。盖僧次論
心。心有廣狹故。別請應田。田有優劣故。若就田而言。
供多諸凡夫僧不若供一脩十善者。供多諸脩十善
者不若供一得初果者。從是而去傳傳轉勝。若就心
而言。供多諸阿羅漢不若於僧次供一凡夫僧。以此
可知別請專約所供之福田優劣。所以簡取以為別
請。僧次唯從能供之心量廣狹。所以應依僧次不宜
簡別。上座是同輩也。闍黎是軌範也。佛制二人比丘
遠行。防其毀犯嚴其行止耳。云獨歸。正見其無上座
與闍黎也。無供。見其不遑僧次也。今阿難既受別請
而不預僧次。及乞食而又無伴無供。乃誤墮近繇之
[001-0049a]
一也。


二平等行慈中又二。初行乞即時等也。二出意即阿
難等也。


初中云即時等。敘乞食之儀軌也。心中等。
敘乞食之心願也。初求而又云最後者。似乎不解。然
初求。在阿難方將乞食作念之時。最後。在王臣設供
雖有不同總為最先。除王臣外未設供者為最後耳。
檀越者。檀即檀那。亦即布施。越即超越。盖從來己之
所有念念不欲與人。是為慳。他之所有念念欲得於
己。是為貪。繇此慳貪無業不造。無苦不招。則知慳貪
乃生死苦海之本。今不唯不貪他有。且破慳囊而為
布施。生死苦海從此得超越矣。故名檀越。方行等慈
者。方即法也。如來具有平等大慈。阿難意欲法而行
之。故稱方行等慈。正是阿難作想之處。故云發意等
云云。若內有淨穢貴賤之心。外有淨穢貴賤之境。
心境隔別。能所對待。安能圓成平等。盖阿難期欲心
境雙亡能所絕待。方是如來平等行慈。而眾生之無
量功德得圓成也。


次出意中。謂阿難欲行如來等
慈。非出無因。實仰體如來呵誡之意。故曰已知云云
良繇空生迦葉一富一貧兩不平等。內有揀擇之心。
外有貧富之境。所謂心境隔別能所對待。是不均平
非均平也。是有遮非無遮也。欽仰等者。如彼二人。既
捨富從貧未免以貧而遮富。又捨貧從富未免以富
而遮貧。於是使貧者不無生謗。富者不無生疑。今欲
平等。貧不遮乎富。富不遮乎貧。貧富兩不相遮。疑謗
[001-0049b]
得以遠離。此乃如來意。阿難欲行故云欽仰及開闡
也。


三正行乞食中。肅恭齋法者。如分衛經云。入城不見
城相。見人不見人不相耳。


二正誤墮中。爾時等者。阿難初果聖人。云何為婬女
所轉邪呪所攝。以其但破分別之見惑。未破貪愛之
思惑故。究極而論。良繇阿難雖曰發心廼見相而發
心也。雖曰聽法乃緣聲而聽法也。既因見相發心。雖
如來三十二相之相與登伽婬女之相不同。其能見
之心則一。既因緣聲聽法。雖如來八音四辨之聲與
梵天邪呪之聲有別。其能聽之心不殊。以故昔日為
如來轉凡入聖。今日為婬女轉正入邪。總不出聲色
二字。以娑下出其能攝所以也。娑毗迦羅此云黃髮。
外道也。其於先世從梵天得此邪呪。登伽亦習此呪。
以此呪而攝阿難。故云以娑等也。婬躬等者。以登伽
通身淫態謂之婬躬。以阿難專持戒法謂之戒體。既
云婬躬撫摩將毀戒體。蓋登伽將欲婬犯阿難。非阿
難將欲就於登伽也。如下文云。如來知彼婬術所加。
及後文云。心清淨故尚未論溺。誠可驗也。


問云何
此經借阿難大權示墮淫室為發起耶。答佛菩薩度
世。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逆順關頭。縱橫自在。良
繇婬欲一著乃生死根本最為深害。故下文云。一切
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生從此生。死從此死。頭出
頭沒了不知覺。乃如來恐其喪法身殞慧命。故叮嚀
[001-0049c]
告誡為保護之。然昏迷者終不得悟。因此小而喪身
喪家。大而失國失天下。乃至危妻子辱父母者不可
勝數。其法身慧命安得保乎。是故今經借阿難之大
權示現。於昏眠睡中忽喝一聲。聾瞽中作一樣榜。為
後世之生死大海作舟航耳。


二如來悲救分三。初如來下齋畢旋歸。二於時下放
光說呪。三勅文殊下將呪往護。


初齊畢旋歸中。如
來知彼之知字。乃化他權智之鑒炤也。餘可知。


二放光說呪中。于時世尊等。若約脩性。具有兩種三
德。世尊頂者。表法身也。以無相頂最廣大故。百寶無
畏光者。表般若也。以百寶光明普炤耀故。光中出生
寶蓮。表解脫也。以蓮花染淨不二故。以此三法明性
中三德。若夫有佛化身。表乎般若。以佛即覺離一切
染故。結加趺坐。表乎法身。以趺坐入定寂炤不二故。
宣說神呪。表乎解脫。以呪之力不可思議故。以此三
法明脩中三德。初世尊等。皆就佛身故表性中三德。
次有佛等。皆就化佛故表脩中三德。總顯本始不二
脩性相即也。以一經所談理即法身行即般若証即
解脫故。用兩種三德以表發起耳。


三將呪往護中。問呪既神妙。何須往護令得脫耶。答
呪雖神妙。如世之帝王。凡有宣布必須遣官。非誥勅
之無力也。然此經以阿難誤墮為發起。如來欲救不
自說呪。轉令頂中放光。光復化佛。化佛說呪。無他。總
欲發起一經所以。舉象示意。召事顯理。舉何等象示
[001-0050a]
何等意。召何等事顯何等理。當知如來法身無相不
相。盡法界而言無非法身。如來般若無說不說。盡法
界而言無非般若。如來解脫無現不現。盡法界而言
無非解脫。良繇阿難迷而不覺昏而不知。見三十二
相之相而發心。緣八音四辨之聲而聽法。如是根境
歷然能所不亡。唯是生滅非不生滅。以故遇登伽婬
女之色。雖不同乎佛相。便為所轉。聞梵天之呪。雖不
似乎佛聲。亦為所攝。佛意從來以指標月。今阿難反
認指以為月矣。佛意從來以筌得魚。令阿難反執筌
以為魚矣。到此田地無可奈何。只得作大方便以無
相頂中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說呪。意欲阿難見光中
化佛知三十二相之相不可以為相。聞化佛說呪知
八音四辨之聲不可以為聲。然如來之相尚非相。而
登伽淫女之相豈得為相。如來之聲尚非聲。而梵天
邪呪之聲豈得為聲。於此不待轉登伽而登伽自為
我轉。那更為彼所轉。不待攝梵天而梵天自為我攝。
那更為彼所攝。不唯悟如來之相相非相。即登伽之
相亦相非相無非法身。又不唯悟如來之聲聲非聲。
即梵天之聲亦聲非聲無非般若。此皆如來神力所
現之大解脫。又知如來現非現無非解脫。無一而非
是如來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祕藏。若能了此。見色自
不干乎色。聞聲自不干乎聲。見色不干色不妨終日
見色。聞聲不干聲不妨終日聞聲。方謂之聞聞。方謂
之見見。所以下之所明。從破妄心顯真見以去。五陰
[001-0050b]
六入乃至七大。無一而非如來藏心妙真如性清淨
本然周徧法界。從是舉象示意意無不彰。召事顯理
理無不著。以故頂中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說呪。如是
則知序有性中三德而為發起。則正說所明究竟堅
固之理可見矣。序有脩中三德而為發起。則正說所
明究竟堅固之行及究竟堅固之位又可見矣。更而
言之。序有法身德。正說有究竟堅固之理。序有般若
德。正說有究竟堅固之行。序有解脫德。正說有究竟
堅固之証。所以發起是正說之發起。正說是發起之
正說。苟有上根利智之人目擊道存者。形教一番已
得益矣。但中下未明斯旨。更有下文之聲教耳。序分
竟。


正宗分


二正宗分。復分為二。初自阿難見佛至八卷中汝當
奉持。為正道。二自說是語已至十卷末不戀三界。為
助道。初又分為四。初明究竟堅固理。從阿難見佛至
四卷中尚留觀聽。二示究竟堅固行。從及諸大眾至
七卷中所作如願。三顯究竟堅固位。從即從座起至
八卷中名為邪親。四結究竟堅固名。從爾時文殊至
汝當奉持。初又為二。初從此至三卷盡。對阿難明破
妄顯真以開圓解。二從四卷初至尚留觀聽。對富樓
那明迷真起妄以開圓解。初又分三。初阿難下當機
啟請。二於時下大眾願聞。三佛告下如來答示。


初當機啟請中。菩提乃所証之果體。奢摩等三乃能
証之因行。若要從因至果。必須所入之門。即最初方
[001-0050c]
便也。奢摩等三。奢摩他體真止也。三摩方便隨緣止
也。禪那息二邊止也。合三止如此。奢摩他空觀也。三
摩假觀也。禪那中觀也。合三觀又如此。然聖人立法。
而非一偏。止者止其散。觀者炤其昏。在情而論。昏則
散。散則昏。立法對治。豈單止而不觀。單觀而不止。是
以奢摩他止三摩觀禪那止觀不二也。止觀共合又
如此。上來雖有三番分合。乃三番俱。舉一即三。言三
即一。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三義既同。且就三觀而明。
奢摩之空觀。空則俱空。中假亦空。所謂一空一切空
也。三摩之假觀。假則俱假。空中亦假。所謂一假一切
假也。禪那之中觀。中則俱中。空假亦中。所謂一中一
切中也。三一圓融不可思議。故云妙奢摩妙三摩妙
禪那。以此之因無別有因。全以果體而作因心。還以
因心而尅果體。故曰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等也。預提
下去奢摩等中心見五陰七大等。及富那章三如來
藏對顯亦可。最初方便者。問三種工夫下手所在。蓋
的指耳根為最初方便耳。所以下文揀選圓通。乃
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
入。又觀音自陳云從聞中入云云。信知耳根圓通為
最方便也。合而觀之。以其問妙奢摩等三故。初三卷
半經所明莫非酬其所問也。以其問最初方便故。自
阿難請入華屋已去所明亦莫非酬其所問也。以其
問得成菩提故。自七卷至八卷中始於乾慧終至妙
覺中間五十五位菩提之路。亦莫非酬其所問也。
[001-0051a]


二大眾願聞可知。


三如來答示中分二。初從此至三卷末如來酬請。二
爾時阿難至七言偈盡當機領悟。初又三。初酬奢摩。
從此至二卷中是也。二酬三摩。從汝猶未明至三卷
中是也。三酬禪那。從白佛言至三卷末是也。初又四。
初佛告下審問發心。二佛言下雙標真妄。三汝今下
勸進直心。四我今下正破虗妄。初又二。初問。二答。


問中言頓捨世間深重恩愛者。世間最重者無如父
母之恩。最深者莫若妻子之愛。除非出家學出世法
將以得慧命悟法身則無過此。是以頓捨世間深重
恩愛也。


二答中。我見如來等者。阿難大大病根正
為此耳。然見三十二相之相而發心。其內之見根。外
之色塵。及夫中間分別之識。根塵識三全屬生滅。是
以縱得初果。猶未免為登伽婬女所轉。梵天邪呪所
攝。若能了達根塵識三當體寂滅。又不妨根塵識三
法爾宛然。又宛然處寂滅。寂滅處宛然。遮炤一如。空
有不二。如是謂妙奢摩可也。妙三摩可也。妙禪那可
也。彼登伽也其奈爾何。所以下之所明奢摩等三。不
過除其病根而已。問云何須要審其發心。答脩菩提
行事非小可。務在發心端楷。如發心不正道那得來。
故下文云。若以生滅為因欲求不生滅果。無有是處。
蓋亦謂此。


二雙標真妄中。言善哉阿難等者。要看得好。蓋云汝
能發心可謂善矣。故稱善哉。然見相發心猶未盡善。
[001-0051b]
故又曰汝等云云。一切眾生者。以五陰之實法成眾
生之假名。即九界也。故云一切。若凡夫有六道。若聖
人有三乘。無始者。無明法性二俱無始。今言無始乃
無明也。此是集因。生死者。在六道有分段。在三乘有
變易。其雖不同總屬生死。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如環而無窮輪而不息。故云相續。此是苦
果。如是煩惱生死皆因不知真。故曰皆由不知常住
云云。及夫不知妄。故曰用諸云云。常住二句等分字
釋之。亘三世而不生不滅是為常。徧十方而無去無
來是為住。於一切虗妄永離是為真。於一切染汙不
着是為淨。觀照諸法是為明。諸法所依是為體。若夫
心即用性即體也。若總明之。當其三千性相一塵不
立。為之真空。一塵不立不妨三千性相。為之妙有。三
千性相處一塵不立。一塵不立處三千性相。為之圓
中。三一相即。三一不二。如是之心方是常住真心。如
是之性方是性淨明體。然此之真汝既不知。所以有
此無始之生死也。以不知真。所以用者唯諸妄想。故
云用諸妄想。若凡夫所用唯幻有。二乘所用唯偏真。
菩薩所用唯但中。如是對常住等之真空妙有圓中
而言。止是妄想而已。既是妄想。自非真體。所以有生
死之輪轉。則妄想是因。輪轉是果。然此之妄汝又不
知。所以有此生死相續也。云何此處既標其真而又
標妄。以阿難既問奢摩等三。如來下去為他答明。就
其破妄而言。破妄心破妄見破生滅因緣自然和合
[001-0051c]
不和合等無非是妄。故標其妄以為後破之把柄。就
其顯真而言。顯真心顯真見。乃至見見之時見非是
見。更有五陰三科無非如來藏心妙真如性。地等七
大無非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此皆顯真。故標其真以
為後顯之伏案。如是標真要他知真。標妄要他知妄。
若知真真應脩。若知妄妄應破。若能脩真妄自破矣。
若能破妄真自顯矣。到此時節。那得為生死相續。所
以為當機特標此耳。


三勸進直心又二。初正勸。汝今等也。二引同。十力等
也。可見。


四正破虗妄二。初阿難下徵審。二佛告下破顯。初又
二。初審將何愛樂。阿難等也。二徵心目所在。佛告等
也。


初審將何愛樂。有問有答。皆可見也。


二徵心目所在有二。初佛告下示意。二吾今下問答。
初又三。即法喻合也。


初法可見。


二喻中。譬如國
王等者。國王即常住真心也。以其能王法性土故。賊
即妄想也。所謂六媒引賊自劫家寶耳。兵即奢摩等
法也。


三合中。使汝流轉等者。阿難因是心目循聲
逐色。其初也為如來三十二相之色八音四辨之聲
流轉。其後也為登伽婬態之色梵天邪外之聲流轉。
皆是心目為咎耳。


二問答有二。初問。二答。


初問中。專問心目。以其屬
流轉故。


次答中。十種異生者。若依下文十二類生
應有十二。蓋空散消沈不在心目止言十耳。異生即
[001-0052a]
眾生也。唯識論中皆云異生。以其十種各各因招各
各果。以其因有善惡致果有好醜耳。浮根四塵者。指
眼根也。地水火風四大為其能成。色聲香味四微為
其所成。今通舉之。故云浮根四塵也。言世尊等者。蓋
阿難一向來認心在身內眼在面上。不敢直言。故先
舉十種以明其心在內。則知其眼亦在乎面矣。次舉
如來以明其眼在面。則知其心亦在內矣。但各舉一
邊以互顯耳。取以後就自己乃具言耳。意謂如來眼
在面上。例我阿難亦然。又謂十種異生心在身內。例
我阿難亦然。故曰我今云云


二破顯又二。初佛告阿難去破妄心。二聞已重復去
顯真見。初又二。初七處破妄心無所。即佛告阿難等
也。二三處詰妄體無無。即阿難在大眾等也。初又七。
初佛告阿難下破計身內。二阿難稽首下破計身外。
三阿難白佛下破計潛根。四阿難白佛下破計內外。
五阿難言我下破計隨合。六阿難白佛下破計中間。
七阿難白佛下破計無著。初又三。初佛告等舉事審
詳。二爾時等摩頂誡許。三佛告等例事牒破。初又分
三。初定內外。自佛告去也。二定先後。自阿難去也。三
定因繇。自阿難去也。


初定內外中。汝今現坐等者。
蓋以阿難例心。講堂例身。祇陀林例山河大地。明暗
塞空者。所以阿難在講堂內。祇陀林在講堂外。先定
其內外如此。


二定先後中。汝今堂中等者。蓋以阿
難在堂中先見如來等。例識心在內應先見心肝等。
[001-0052b]
如是外望方見林園。例識心在內亦應先見心肝次
見乎外。次定其先後又如此。


三定因繇中。汝屬林
園等者。蓋講堂既例汝身。汝心在內。何以得見外之
林園。以戶牗開豁例根之竅穴故。我等例心在內。因
根之竅穴得以見外。再次定因繇。又如此。則知三文
以事審定。然後下文即以其言為例翻破。此乃如來
之妙辨也。不爾。此文為無用矣。而如來之說豈無用
耶。下皆倣此。


二摩頂誡許中。摩阿難頂者。有二意。一將開常住真
心之解。先摩頂而許之。一首當七處破妄心無所。妄
心乃彼所計。今忽破之慮其恐怖。故摩頂而慰之。有
三摩提等者。三摩提因也。大佛頂果也。又三摩行也。
首楞嚴王理也。此乃因果不二行理同體者也。若三
摩之因而以大佛頂果名之。則知三摩所以為三摩
全大佛頂為三摩。又大佛頂之果為三摩因之名。則
知大佛頂所以為大佛頂全三摩為大佛頂。所謂因
果不二脩性相即者也。楞嚴之理。對顯亦然。乃結云
所謂行理不二脩性相即者也。具足萬行者。既三摩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又云具足萬行。正顯大佛頂果
德首楞嚴理體具有三摩之萬行耳。若六度而言。一
念無貪即名施。乃至一念無痴即名智。六度既爾十
度例然。十度既然萬行亦爾。故曰具足萬行。十方如
來等者。三摩既名大佛頂。又名首楞嚴王具足萬行
者。乃是十方如來出生死之門。到涅槃之路。以其全
[001-0052c]
果以成其因。全理以成其行。故云一門。以其因果不
二行理一如。不可以心思語議者。故云妙莊嚴路。如
是則知其門也是三摩提。其路也亦三摩提也。非一
方一佛者然。故云十方如來。阿難前問三種。今三摩
既名大佛。又名首楞嚴王。更具足萬行為十方如來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則奢摩禪那皆亦然耳。今當為
其發明之初。故總明之。然但就三摩者。蓋此經所重
在顯真故。然顯則俱顯。如奢摩中顯真心則云常住
真心。顯真見則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三摩中顯五
陰三科之真則云如來藏心妙真如性。禪那中顯地
等七大之真則云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所謂一立一
切立。不獨三摩是顯真之妙有者也。又當其顯真妄
心隨破。所謂一破一切破。不獨奢摩是破妄之真空
也。又破顯俱時。真妄相泯。所謂一統一切統。不獨禪
那是破立俱時之圓中也。所以謂之妙奢摩妙三摩
妙禪那。則破云三摩者。正顯三法圓融不思議耳。


三例事牒破又三。初佛告下依例重審。二阿難下牒
執推破。三是故下結非在內。


初依例重審中。有問
有答。更作一番審者。上雖舉事審詳。今欲破之。恐其
不知所以。故重審耳。


二牒執推破又二。初牒執。即阿難等。二推破。即爾時
等。


初牒執中。汝亦如是等者。意謂。汝云眾生在堂
不見如來及夫林泉無有是處。則汝之所言如此。然
在我看來。不唯眾生者然。即汝阿難亦然也。葢牒其
[001-0053a]
眾生在堂應見如來及夫林泉之言。則汝心在內之
執可例知矣。以上舉事審定中。意欲以阿難在講堂
例心在內。如來大眾例身內心肝等。祇陀林例身外
山河大地等。故牒之曰汝亦如是云云。二推破又三。
初爾時下奪破。二縱不下縱破。三必不下責破。



奪破中。爾時等者。意謂汝計明了之心實在身內。若
以汝言之事例之。猶汝阿難在講堂也。汝在堂中先
見如來等。例汝心在身內。亦應先見身內所有。故曰
爾時云云。雖就汝所計如此。今可有眾生先見身中
所有。猶汝在堂先見如來大眾。後及觀乎外物。猶汝
次見林泉等事否。故云頗有云云。先見及下能見二
見字義與知同。但就能例故云見耳。以此計心在內
不成矣。


二縱破中。應先補一轉計云。心雖在內不
能先見身內。如來即破之曰。縱許心在內不見心肝
等。乃縱其在堂中不見如來也。故曰縱不云云。若夫
爪之生。髮之長。筋之轉。脉之搖。如是等通乎內外者。
誠應一一分明曉了。乃例其在講堂雖不見如來則
大眾通乎內外者應當見也。故曰爪生云云。如是心
在身內不見心肝等。例汝在堂中。豈有不見如來姑
許其不見耳。又不見爪髮等。汝在堂中而大眾亦不
見豈有事乎。故曰如何不知。以此計心在內亦不成
矣。


三責破中。必不等者。意謂上來所明汝心在內
不知內矣。若汝必然不知。則汝心在內尚不知內。其
山河大地明暗塞空等一切外物。與內了不相關。如
[001-0053b]
何得知。猶汝在堂不見如來等。那得見堂外林泉等。
汝在堂中。必見內之如來及夫大眾。後見外之林泉。
以其身在內也。若汝計心在內。既不見內。則不同在
堂見如來大眾之例矣。內尚不知。外何能知。則又不
同在堂外見林泉之例矣。如何汝計在內。故曰必不
云云。以此計心在內又不成矣。上來奪破縱破責破
三番。皆按所定之事而例破之。方見前之汝今現坐
等及此如汝所言等有著落有開會耳。


三結非在
內可知。


二破計身外為二。初阿難等陳計。二佛告等審破。初
又二。初阿難下正陳。二是義下請證。初又二。初立計。
阿難等。二轉計。所以等。


初立計中。聞如來如是法
音者。即指上破在內不成之說耳。悟知等所立計也。


二轉計中分二。初所以下喻前。二一切下正喻。


初喻前中。譬如燈光等。喻前之識心在內不見內也。


二正喻又二。初舉法。一切等。二喻合。亦如等。皆可
見。


二請證中。同佛了義者。非題中之了義也。阿難
意謂。向之所計以不了義故被如來推破。想如來必
以在外為了義矣。今我悟知心實在外。欲同如來了
義之意。得無以了義而借妄於如來了義否。故曰同
云云


二審破分三。初佛告下以事審定。二佛告下牒計推
破。三是故下結非在外。初又二。初問。二答。


初問中。
適來乞食者。有人疑云。說經之日正屬王臣設齋。何
[001-0053c]
更乞食。如來亦應其供。何言我已宿齋。此蓋不知如
來說喻與法相似。便以為例。非實在乞食應供。上說
所以云適來。適者即適纔也。云宿齋等者。宿即預也。
含下一人食時之意。謂諸比丘既行乞食。還行就食。
故曰汝觀云云。一人二句。蓋例心在身外心與身不
相干耳。既有一人多人彼此相隔。那可一人食多人
飽。阿難答中亦即此意。例心在身外亦有彼此之分。
豈得心有知身亦覺乎。故下正破中即以此事例破。
雖有事理及更責三番。同此意耳。


二答中。軀命不
同者。羅漢子縛雖斷。果縛猶存。故云軀命不同云耳。


二牒計推破分二。初牒計。即佛告等。二推破。即身
心等。又分三。初身心下約理破。二我今下約事破。三
佛告下更責破。及結非在外皆可見。不復記。


三破計潛根分二。初阿難下陳計。二佛告下推破。初
又二。初汎陳。阿難去也。二的指。佛言去也。


初汎陳
中。知在一處者。此阿難之偷心也。因前來計在內在
內被破。計在外在外被破。所以此中不敢實指某處。
但一處耳。


二的指又分二。初如來徵。即佛言等。可
見。二當機答。即阿難等。文有三。法喻合也。


初法可
見。


二喻中。猶如等者。蓋以琉璃喻根。以眼喻心。琉
璃無礙乎眼眼即得見。以例識心潛根。根若見時。心
即分別也。故曰猶如云云。然阿難雖依此喻。則犯法
喻不齊之過。所以下文如來即此而破斥之。


三合
中文可見。


二推破亦分三。初就例審定。佛告下也。
[001-0054a]
二牒執推破。佛告下也。三結非潛根。是故下也。初又
二。初問。二答。


初問中。猶如琉璃下。應補云。汝之所
言如此。所執如此。我即以汝之所言所執問汝。故
曰彼人云云


二答中可見如此審實。定其法喻不
齊。以作破斥張本耳。


二牒執推破。為二。初佛告等牒執。二當見等正破。正
破又二。初當見下總破。二若見下分破。


初總破可
見。


二分破中。以見眼不見眼分破耳。若見等者。眼
是能見之根。有炤了者。物是所見之境。不動轉者。若
見山河又見其眼。能見之根同乎所見之境矣。故曰
眼即同境。然若根同乎境。境無動轉。則根亦不動轉。
云何如汝上之所云彼根隨見隨即分別。故曰不得
成隨。初破見已明。次不見可知。如是則見所立。乃法
喻不齊矣。那得潛在根內如琉璃合眼等耶。


三結
非潛根即是故等。可知。


四破計內外為二。初阿難下陳計。二佛告下推破。初
又二。初正陳。即阿難等。二請證。即是義句。


初正陳
中。我今等者。謂我初計心在內。被如來必不內知破。
乃至計心潛根。被如來法喻不齊破。然我之心豈終
無依。還應思惟得之。故云我今等也。開眼等下。應補
云。以其竅穴居外有竅則明故也。閉眼等下。亦應補
云。以其腑臟在中有藏則暗故也。在阿難雖有見明
見外見暗見內。其所計者重在乎內。意欲救第一之
在內耳。是以如來破斥。初文即云汝當閉眼見暗之
[001-0054b]
云云。乃至總結歸亦云。汝言見暗名見內者。可見
破亦專破其見暗見內也。


二請證可知。


二推破中分三。初佛告等約外見破。二若離等約內
對破。三是故下總結歸破。有人云。汝當下破其見明
見外之不成。若離下破其見暗見內之不成。此皆不
然。今初約外見。破其見暗見內之不成。二約內對。亦
破其見暗見內之不成也。初約外見破中又分為二。
初審定。佛告下也。可知。二推破。若與下也。又分二。初
若與下以對破。二若不下不對破。


初以對破中。云
何成內下。應補一轉計云。如來所言之暗雖在眼前。
則與內腑之暗不殊。故能成對。即破之曰。若成云云
意謂。汝言眼前之暗同於身中之暗故成內對。則內
暗之焦腑外暗之暗室同一暗矣。設若汝居暗室之
中。盡其暗室之暗皆汝之焦腑矣。那得暗室成汝焦
腑。


二不對中二句可知。所以見暗見內之不成也。


二約內對破分二。初正破。若離下也。二轉破。見面
下也。


初正破。初若離之前亦應補一轉計云。吾之
所言暗者。乃在身內閉眼而可見者。如來所言暗室。
在乎身引開眼方見。是以我之見內離乎外見也。既
離外見。豈不成其內對。即破之曰若離等也。蓋謂汝
言內暗不同室暗。以離室暗而內對得成者。故云若
云云。此牒文也。合眼去正破也。可知。


二轉破中
又分為三。初見面下在空非內破。二若在下自他混
亂破。三汝眼下身眼兩覺破。


初中。先應提起在空
[001-0054c]
非外之意。消文之後。更結成在空非外之過破之。下
二亦然。後應展轉結云。一身那成兩佛。一身不成兩
佛那得一人而有兩覺一人若無兩覺。那得如來之
見是汝之體。如來見既不是汝體那得根在虗空得
見汝面。虗空根既不見汝面那得開眼見明得見汝
面。開眼既不見面那得閉眼見暗名為見內。如是推
破。則見暗見內之不成亦明矣。


三說結歸可知。


五破計隨合。自此以去三種皆引經而作轉計。阿難
意謂。始自計內。次計外。三計潛根。四計內外。皆出己
見。所以一一被斥。今即如來所說之法立義為問。諒
不能破。故從此立皆引經而立。亦阿難之詞屈理窮
耳。隨合中二。初阿難下依經起執。二佛告下牒執推
破。初又二。初引經。即阿難等。二謬計。即我今等。



引經中。由心等者。蓋法本不生。由一念分別心生而
種種之法遂生。又心亦不生。由諸所分別之法生而
能分別之心亦遂生法既由心而生。心若未生乃法
性了不可得。心既由法而生。法若未生乃心體亦了
不可得。如是若法若心悉不可得。即所謂心法兩空。
又法即六塵等。心即六識等。即由塵發知。由知發塵。
全生自體耳。故曰由心云云。如來正意如此。


二謬
計。阿難不知佛意。乃謬計云。在如來之所說看來。則
心隨所合矣。而以如來之說驗我阿難之心。我思惟
心隨所合處亦應隨合而有。故云我今云云。亦非等
者。亦非二字應約即離並看。既曰隨所合。則何處不
[001-0055a]
徧。不可定其即內外中間之三。又不可定其離內外
中間之三。故曰亦非云云。應知阿難雖牒心法兩意。
所計唯在隨合。


二牒執推破。分三。初牒執。佛告等也。二推破。是心等
也。三結破。是故等也。然初牒執可知。


二推破分二。
初是心下總破。二若無下別破。


初總破中。是心等
者。總以無體而破其合也。意謂。既隨所合心則隨有。
則汝能合之心尚無自體。將何所合。如函蓋為合。其
函也有體。其蓋也亦有體。方能成合。今乃無體如何
成合。故曰是心云云。雖知不成其合。我且問汝。故下
有無體有體之二破也。


二別破為二。初若無等約
無體破。二若有等約有體破。


初無體中。則十九界
等但有其名而無寔事。將何為合。如十八界六塵。根
塵識三各有所合。若十九界七塵。則十八界之外有
何界。六塵之外有何塵而為合耶。今汝無體而欲隨
合。猶如乎十九界七塵無可成合之義。故曰是義不
然。則就無體而云隨合不成矣。


二約有體破。為二。
初內外出入破。即若有等。二一多徧局破。即阿難等。
初又二。初若有下正破。可知。二阿難下會歸。又二。初
阿難下當機轉計。二佛言下如來正會。


初轉計中
文可知。二如來正會中。佛言等。謂見雖是眼。其所以
見不在眼耳。蓋以室例身。阿難例心。門例眼。既阿難
在室。門不能見。則見在阿難不在門矣。以此例之。可
知見在心不在眼矣。故曰若眼云云。諸已死者。謂諸
[001-0055b]
人已死其眼猶在。不可作諸根已死眼根猶存。以諸
根死眼亦死故。


二一多徧局破。分二。初定。阿難等
也。二破。若一等也。又分四。初若一下以一體破。二若
多下以多體破。三若徧下以徧體破。四若不下以不
徧體破。皆可知。


六破中間為二。初阿難下依經起執。二佛言下牒執
推破。初又二。初引經。即阿難等。二謬計。即如我等。


初引經中。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者。謂方等中說楞伽
等經也。實相者無相不相謂之實相。無相者無生死
相。無不相者無涅槃相。涅槃生死兩不可得當體真
甞。故曰實相。言心不在內等者。心即實相之體。廓徹
圓融周徧法界。是以不在內不在外也。若有內外可
得豈是實相體哉。如是解釋。方是如來正意。如我下
乃阿難之謬計耳。如我等前亦應補云。據如來所說。
心不在內及不在外可知矣。故曰如我云云。內無所
見等。翻前所破所計也。今相知故等。正定中間也。


二牒執推破三。初約身處破。佛言等也。二約根境破。
阿難等也。三結非中間。是故等也。初又二。初佛言去
徵定。可知。二若在去推破。又二。初約身。若在下也。二
約處。若在下也。皆可知。


二約根境破。分二。初阿難
下當機轉計。可知。二佛言下如來推破。又二。初定。佛
言下也。可知。二破。若嫌下也。又二。初若兼等兼二破。
二兼二等不兼破。


初兼二破中。若兼等者。謂識心
兼根塵之二也。物是根塵。體是識心。心若兼乎根塵。
[001-0055c]
根有炤了之者乃更有知。塵是無知之者。若其兼之
則亦有知。根塵之物與心之體相雜亂矣。故曰物體
雜亂。何以故。根塵之物不同心之體故。故曰物非體
知。如是兩兼。一半分在塵。塵本無知亦有知矣。一半
分在根。根有照了乃又知矣。二皆有知。則根塵兩家
互成敵立。所謂爾我相知止成兩位。如何有汝心之
中位。故曰成敵云云


二不兼中。兼二不成者。謂既
不兼根又不兼塵。故曰兼二不成。根既不兼。其雖照
了亦難言知。塵若不兼。其雖無知亦難言不知。如是
不可以為知。不可以為不知。故曰非知不知。彼根塵
者汝其能生也。既云非知不知了無體性。汝心之所
生居乎中間有何相狀。故曰即無云云。前兼二就根
塵為物識心為體。如此消釋。若根為體塵為物。物本
無知。體能炤了。心若兼之。炤了者固有知。無知者亦
有知。若根若塵全無定局。故云物體雜亂。以其塵之
物非若根之體有炤了故。故曰物非體知。成敵等同
前。


三是故下結非中間可知。


七破計無著。為二。初阿難下依經起執。二佛告下牒
執推破。初又二。初引經。阿難等。二謬計。則我等。



引經中。雖曰既不在內等止顯偏空。有人因見共轉
二字。謂是般若轉教。蓋不知教相者也。若在般若。帶
通別二正說乎圓。那得有如此語。其言共轉者。乃或
為發起或為當機等助揚佛化為共轉耳。則知常
言等。即析於二十五有之有俱無等顯於偏真諦理
[001-0056a]
之空也。如來正意如此。則我下。乃阿難謬計也。則我
等者。意謂以如來之說定我阿難之意。以我阿難之
意還合如來之說。經是無著。我亦無著。兩相契合。第
不知如來肎印可否。故云則我等也。


二牒執推破。分三。初牒定。佛告等。二斥破。無則等。三
結歸。是故等。


初牒定中。為在為無者。意謂諸所物
象名為一切。汝言一切無著。以有在為無著耶。抑以
無在為無著耶。如是消釋。與下推破之意自合。不
必作他說。


二斥破。分二。初無則下正斥。二無相下
重破。及結歸皆可見。


問云何破其妄心多不至八
少不至六却當七耶。答如來法藥應病而施。蓋世間
所執計者不出四種。四種共有乎七。阿難既是大權
示現。豈不預為隄防。故一一對治有是七耳。一是一
切凡夫所計。即身內一番也。二是一切外道所計。即
身外潛根及內外三番也。三是偏漸菩薩初心所計。
即隨合中間二番也。四是二乘初心所計。即無著一
番也。此係師資並闡機應砧槌。為後世之法藥而設
為之。非阿難之寔有是事也。七處破妄心無所竟。


二三處結妄體元無。云三處者。一指咄破阿難此非
汝心。即汝今欲知等也。二指此是前塵虗妄想相。即
阿難矍然等也。三指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即阿難白
佛言等也。今預分二。初爾時阿難去當機責躬陳請。
二爾時世尊去如來現瑞開示。初又二。初爾時下責
躬。二惟願下請法。初又二。初皈敬。爾時下也。二陳詞。
[001-0056b]
我是下也。


初皈敬可知。


二陳詞中。我是最小等
者。阿難是斛飯王子。如來是淨飯王子。阿難初生適
當如來成道。則知阿難乃兄弟中最小。故云我是最
小之弟。自最小第至不知真際。具有往返兩番生起。
可見。


二請法又三。初正請。惟願等。二明益。令諸等。三諦聽。
作是下。


初正請中。開示我等奢摩他路者。上真際
是所詣之理。今奢摩是能詣之行。故前云詣今云路。


二明益中。令諸等者。闡提此云信不具。彌戾車此
云惡見。意謂若得如來奢摩他路開示一番。不唯我
等顯常住真心以得其益。即此輩亦應毀裂惡見而
生信矣。以前來不聞真性。所以不信而生惡見。今若
聞此真性。自當轉不信為信。轉惡見為正見也。



諦聽可知。


二如來現瑞開示。為二。初爾時下現瑞。二佛告下開
示。初又四。初爾時等放光。二普佛等。動地。三如是等
合界。四其世等遠聞。


初放光。表不思議智德。二動地。
表不思議斷德。三合界。表不思議理體。四遠聞。表耳
根圓通。初云從其面門者。面門在兩耳兩眉兩眼之
間。表三德祕藏。以面門是一身最尊之處。三德乃如
來極果之體。故以表之。放種種光。表從三德祕藏發
為妙奢摩等之智也。所謂全由果體發為真因。故以
從面門放種種光表之。其光晃曜。表此奢摩等智圓
觀圓炤全空全假全中。所謂泯一切法。泯則俱泯。即
[001-0056c]
中假亦泯。乃至統一切法。統則俱統。即空假亦統。故
以其光晃曜表之。如百千日。表百千三昧也。以此三
智而為妙行。百千三昧自得成就。故以如百千日表
之。表智德如此。


二從來智德未成。則不思議斷德
亦未能證。今智德既成。其六根所有無明悉皆斷盡。
故下文云。生死流轉也是六根。安樂妙常也是六根。
又云。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如是
則知生死流轉全在六根。是以應破六根無明。無明
破生死斷全成斷德。故以六種地動表之。表斷德如
此。


三前來智斷二德未成未證。這種不思議理體
亦不能顯。今論其智智德成。論其斷斷德證。其不思
議理體從是顯現。所有地獄界乃至佛界無不圓彰。
故以十方國土一時開現表之。既十界圓彰。如地獄
成一法界。法界外無別有法界。則九界亦不可得。如
佛界成一法界。法界外無別有法界。則九界亦不可
得。無非一大總相理體。故以諸世界合成一界表之。
又此理體全由智斷二德。蓋佛即智。威神即斷。故以
佛之威神等表由智斷得顯理體也。表理體如此。


四如是若智若斷若理悉皆得成得證得顯。而行人
自當從此發行而脩。以獲耳根圓通妙門。若耳根一
悟。其聲也聲是法界。其根也根是法界。無非法界。不
必如來之聲塵來菩薩之耳邊。菩薩之耳根往如來
之聲處。故以遠聞表之。表圓通如此。何以現瑞作如
此表。無他。總是如來化導不出形聲兩教。如是一番
[001-0057a]
放光。放光元是本具不思議智德。一番動地。動地元
是本具不思議斷德。一番合界。合界元是本具不思
議理體。一番遠聞。遠聞元是本具不思議圓通。今經
所明全為四種。所以現瑞之中法爾表報。非是勉強
配合。從是利根機宜目擊道存。當下便能成此智。證
此德。顯此理體。得此圓通。若夫鈍根未免聲教得益。
故有佛告以去之文也。


二開示。分二。初佛告阿難等直示二種根本。二阿難
汝今等正顯妄處無體。初又二。初佛告下斥迷。二皆
由下示由。初又二。初眾生。佛告等也。二行人。諸脩等
也。


初一切去是不脩行者。故分為眾生。二諸脩去
是脩行者。故分為行人。初中若總言之。一切眾生謂
九界也。種種顛倒。失真曰顛。認妄曰倒。謂九界眾生。
如六道於身受等四無常計常乃至不淨計淨。如二
乘於身受等四常計無常乃至淨計不淨。如偏漸菩
薩於身受等四常計無常亦無常乃至淨計亦淨亦
不淨。此皆不知本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是為失真
也。而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乃至淨不淨亦淨亦不
淨。是為認妄也。故云種種顛倒。若分言之。此單斥一
切凡夫不脩行者。於身等四起惑造業招報。是為之
三道也。此之惑業苦三。有了煩惱必造惡業。造了惡
業必招苦報。乃一定不移。故曰自然。則知一切眾生
是苦報也。種種顛倒惡業及煩惱也。從無始來。以無
明無始業果亦無始也。如惡句復以喻明可見。



[001-0057b]
中諸脩行者。斥一切脩行人。不能全性起脩須離性
而脩。不能全妄即真須捨妄尋真。以故不成無上菩
提也。菩提下應補云。不成菩提成何等。故云乃至。總
不出前明種種顛倒中二乘及偏漸也。所以乃至之
上還有一種成偏漸菩薩者。今超略之。故云乃至
。要知魔道亦從脩行而成。故下三決定云。縱有智

定現前。淫心不斷必落魔道。及殺盜妄心不斷必落
鬼道。及乎妖魅及愛見魔失如來種也。


二示由。又二。初皆由下標舉。二云何下徵釋。


初標
舉中。皆由等者。謂前不脩行者三道纏縛。修行者不
成菩提。總由不知二根本故。故曰皆由云云。錯亂修
習者。謂其不知全妄即真。捨妄體外更欲尋真。是為
錯。謂其迷妄不知是妄。從妄體上更起邪行。是為亂。
如是則上之脩行者固錯亂脩習。不脩行者亦錯亂
脩習。以凡夫中人大脩戒善外道亦脩邪三學故。其
喻可知。


二徵釋。又二。初云何句徵也。可見。二阿難
等釋也。又分三。初示真。一者下也。二示妄。二者下也。
三結責。由諸下也。


初中云諸眾生等者。亦指九界
為諸眾生也。能緣為攀。所緣為緣也。如人中以六塵
攀緣為自性。外道以斷常攀緣為自性。諸天以欲樂
攀緣為自性。二乘以但空攀緣為自性。偏漸菩薩以
次第攀緣為自性。雖各淺深邪正不同。以理該之。總
由不知無明煩惱之妄。乃是生死根本而認為自性。
故曰一者云云


次中云無始等者。乃真性菩提性
[001-0057c]
淨涅槃也。元清淨體者。所謂常住真心妙淨明體。即
真性菩提性淨涅槃之體也。識精元明者謂八識也。
以其生滅與真如和合而有。一分生滅為識精。一分
真如為元明。若迷之。真如亦是生滅。悟之。生滅亦即
真如。今真妄並標。故云識精元明。識精有二意。一是
識最為微細。所謂生住異滅分劑頭數。故名識精。二
是識發之於眼根則為見精。發之於耳根則為聞精。
乃至發之於意根則為知精。故名識精。元明者。謂其
本來元白淨故。若以識精等分配諸識。元明九識也。
識精八識也。能生句前七識也。有云是前六識也。今
合七者。六識固緣前之六塵。七識亦緣第八識為自
內我。以故配前七識也。緣所遺者。即上元清淨體也。


三中云由諸等者。責其不知真所以失真不知妄
所以用妄。枉入者。責其不知真而不求顯真不知妄
而不求破妄。以致流轉六趣之中。然非其所當然。故
云枉入。則知初云生死對次中涅槃言。云根本即煩
惱對次中菩提言。則汝今等正明生死根本之煩惱
也。自性者者字正結指生死根本。無他。即汝與眾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便是。此明其不知妄也。又知次
云菩提等亦對初中生死及根本而言。則汝等恐其
不知真體。故指識精等妄緣之所遺者便是。則知所
遺者者字亦結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也。上云元清
淨。下云緣所遺。文互顯耳。可知生死根本之煩惱前
攀緣等已具明矣。今復言識精等者為示其所遺之
[001-0058a]
真體故重明之。所以初明其不知妄。次明其不知真
也。


二正顯妄處無體。分三。初咄破緣心。阿難汝下等也。
二指屬妄體。阿難矍然等也。三委明無體。阿難白佛
等也。此即三處詰妄體元無耳。初又三。初阿難下舉
拳驗見。二佛告下。據見徵心。三佛言下直斥非心。初
又二。初正示拳。阿難等。二辨能所。佛言等。


初正示
拳中。如來舉拳者。前七處止破妄心無所而已。然阿
難不知此心畢竟是妄。又不知此忘心畢竟無體。今
欲詰其無體。故先示拳徵之。五輪指者。有云佛之五
指表地水火風空五大故名五輪。又有云如來指端
皆有輪相故名五輪耳。


二辨能所中。曜我心目者。
據意止應云目。而兼言心者。若為如來下文徵心預
立一案也。若非大權示現何能是哉。我與大眾同將
眼見者。亦阿難之躲閃處也。恐如來如前破斥。故兼
大眾言。


二據見徵心。分二。初佛告等正問。二阿難
等謬答。皆可見。


三佛言下直斥非心。亦可見。


二指屬妄體。分二。初阿難下阿難驚問。二佛告下如
來指屬。


初阿難驚問中。矍然等者。阿難前來疊疊
陳計。雖被如來重重破斥少無懼色。意謂我心不在
彼只在此。誰知到此中來。不唯所依之處不可得。即
能依之心亦咄破之。是以大生驚懼也。


二如來指
屬中。此是前塵等者。指六塵之諸法為前塵。此之諸
法乃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而滅。元非真寔。故云
[001-0058b]
虗妄相。今汝之心由此而生。故云虗妄相想。認賊為
子者。如其真性能資我法身。長我慧命。生我功德法
財。堪紹法王果位大乘家業。乃是我子。若虗妄相想
欲喪我法身。失我慧命。劫我功德法財。不能紹法王
位承大乘家業。是賊也。非子也。汝反認此為真性則
認賊為子矣。故曰認賊為子。失汝元常者。元即元明。
常即真性。此之元明真性本來具有。而菩提得成。涅
槃得證。今既認虗妄相想惑汝真性則元常失矣。自
當輪迴於六道流轉於三界。故曰失汝云云


三委明無體。分二。初阿難白佛下陳請。二爾時世尊
下答釋。初又三。初阿難下歷敘所用。二若此下備陳
所疑。三我示下結意請示。


初歷敘所用中。阿難白
佛言等者。論其來由。總因如來咄破非心。又曰此是
前塵虗妄相想。在如來所說如是。而阿難猶未知其
是非心是虗妄相想。所以有此一番之陳請也。令我
出家者。出家有三。一出世俗家。二出三界家。三出無
明家。若聞三寶尊名遂發至心。棄田園。捨家私。上別
父母。下離妻子。剃落鬚髮。著持衣鉢。猶如間雲。亦如
野[鴳-女+隹]。天子不得臣。諸候不得友。是為出世俗家也。從
此出家。若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依是而脩。必如是
而證。見思煩惱一破。分段生死自斷。不復輪迴六趣
流轉四生。從是如火宅之三界亦超。如牢獄之三界
亦超。是為出三界家也。若從善知識及法師邊聞。或
從經卷中得。這種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遂發微妙奢
[001-0058c]
摩等三。圓觀圓炤圓證圓顯所有之無明煩惱悉皆
斷盡永無纏縛。是為出無明家也。阿難所出之家其
世俗家不待言矣。其時已證初果。又下云。斷除脩心
六品已證二果。而三界家亦將出矣。若如下文所云。
消我億劫顛倒想。及斷除脩心六品微細煩惱。已橫
斷界外同體思惑。則無明家亦分出矣。故云令我出
家。及善知識者。知識有二。一者知識乎法。二者知識
乎機。凡諸佛所說偏圓頓漸等法無不領略。而指摘
之曰。何者是偏。何者是圓。何者是頓。何者是漸。如是
可謂善知乎法也。凡眾生所有人天大小等機悉皆
明了。而點示之曰。誰是人機。誰是天機。誰是小機。誰
是大機。如是可謂善知乎機也。從此自能以教逗機。
以機契教。說法度生。故稱之善知識。如法華疏云。聞
名曰知。見形曰識。又就他人分上而名其知識耳。敘
脩善已後應結云。就出家也是我心。就供養諸佛及
知識也是我心。就發心行行也是我心。那得不是我
心。故曰皆用此心。縱令等前應補云。不獨脩善者然。
縱使一念之差。一見之失。或致謗法也是我心。或退
善根也是我心。故曰縱令云云。更結之曰。如是論其
修善不外乎此心。論其造惡亦不外此心。那得非是
我心。而如來咄破云此非汝心耶。


二備陳所疑。分
三。初若此下土木無心疑。二雖此下執悋難捨疑。三
云何下嫌佛斥非疑。意皆可見。問何以見得此文具
此三疑。答提下如來所答之文而懸合之便可知也。
[001-0059a]
三我實下結意請示。可知。


二答釋。分四。初爾時下經家敘意。二如來下正釋所
疑。三即時下大眾嘿領。四佛告下如來結責。


初經家敘意中。欲令心入無生忍者。無生法忍。若通
途而釋。法性本無生滅。其生也緣生。生未嘗生。其滅
也緣滅。滅未常滅。唯是緣生緣滅。而法性之體了無
生滅。故稱無生法。此乃中道諦理。以此諦理忍可於
心。不能舉似乎人。故稱之忍。圓之初住別之初地纔
能顯此也。若在今經。唯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以為
無生法忍。令心者即令所破之此非汝心及前塵虗
妄相想。雖屬之妄妄無自體。由真而有乃全妄即真。
故所破之心可入無生法忍也。入者。即以此心發為
妙奢摩等三智以為現炤。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之無
性理自得而顯。故合舉言曰欲令心入無生法忍如
是。入之一字是智。無生法是理。忍之一字是位。即五
忍之一也。師子座者。師子乃獸中之王。不出則已。出
則百獸潛蹤。不吼則已。吼則百獸腦裂。喻如來法中
之王。不現身則已。現則魔外隱蔽。不說法則已。說則
魔外畏伏。所以稱其說法師子吼。謂其教味師子乳。
名其所居師子窟。號其所坐師子座。應知其座取意
為言。非取形如師子也。摩阿難頂者。未破七處妄心
無所之前。以其所計非一朝一夕而然。乃多生多劫
而致。一旦破之恐其恐怖。已曾摩頂慰之。今并破其
能依之心。阿難遂有瞿然驚懼。故亦摩頂為慰。
[001-0059b]


二正釋所疑。分三。初釋土木無心疑。如來等也。二釋
執悋難捨疑。若汝等也。三釋嫌佛斥非疑。我非等也。
初又可分三。初如來等總以諸法唯心所現破。二一
切等別以依正因心成體破。三阿難等舉色相虗空
況以真心破。


初中。意謂汝疑無心同諸土木。汝之
所疑如此。在我如來所嘗說者看之。未嘗有云心同
土木。故曰如來云云。如來等者。一往而言。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而的指之。諸法不出色心二種。即所謂五
陰眾生國土也。此之諸法。皆由真如不守自性一念
不覺而起。以不覺為因遂有虗妄相想為緣。這種根
塵器界之諸法雜然得生。則知諸法雖曰妄相全從
真體而有。如鏡中之影全影即鏡。如水中之波全波
即水。如是諸法之所生生唯心之所具。唯心之所具
具諸法之所生。即此乃知諸法唯心所現。汝心那同
土木。


二中。一切等者。意謂上言諸法者何。即十界
正報之因果十界依報之界塵。故曰一切云云。雖十
界正報不同。皆有其因而感其果。因既有善惡果遂
有好醜。所以有善道有惡道。有凡夫。有聖人有二乘
有菩薩。有因行者有極果者。優劣高下條然不同。是
為一切因果。如此因果全由此心而成其體。故曰一
切因果因心成體。又十界依報。合言之即世界。散言
之即微塵。雖十界界塵不同。亦由此心而成其體。故
曰一切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如是正報中。因之所以
為因無別有因。乃全心以成其因。果之所以為果無
[001-0059c]
別有果。乃全心以成其果。依報中例之亦然。即此又
知依正皆因心成體。汝心那同土木。


三舉色相虗空況以真心破中。又分二。初阿難等舉
色相虗空。二何況等況妙明心性。


初云何阿難等
者。意謂在我如來看之。法法唯心所現。法法因心成
體。即就其世界中所有色空二法言之。如有相狀之
最微者如草葉。最細者如縷結。雖一草一葉之最微。
推其所因必有根種之體性。一縷一結之最細。原
其所由必有元本之體性。莫說有相狀者如此。若就
虗空推之。亦有太清之名顯相之貌。


二中云何況
等者。意謂如是而推。色相也皆有體性。虗空也亦有
名貌。況汝之真性無自體乎。故曰何況云云。此即以
況心體也。清淨體者。無生死無煩惱之可得曰清淨。
入生死而不染曰妙。處煩惱而不污曰淨。圓炤一切
諸法曰明。能為不思議力用曰心。能具不思議理體
曰性。性一切心倒文也。應云一切心性。上來就一句
諸法而論諸法唯心所現。就十界依正而論依正因
心成體。最後更舉色相皆有體性。虗虗亦有名貌。以
況汝心必有其體。如是無性而非是心。那得汝心同
乎土木。而疑云我乃無心同諸土木耶。


二釋執悋
難疑中。若汝等者。意謂汝言離此覺知之心更無所
有為疑。我今問汝。若汝執悋此心畢竟不無。汝且離
了六塵事業應別有全性。纔可言離此覺知別有心
體。然汝今縱滅見聞等唯是法塵影事。那可言離此
[001-0060a]
覺知別有心耶。故曰若汝云云。諸塵事業者。作事未
成謂之事。事若一成謂之業。今言事業。正指根塵交
結之所以也。內守幽閒者。即是幽深間靜。但識心不
外緣耳。寔非湛然不動的境界。法塵分別影事者。法
喻交參之語也。心因法塵而有分別。如影之因形而
有。故云法塵分別影事。若滅見聞等猶為分別影事。
則知元非汝之心性。那可疑離此覺知更無所有執
悋難捨耶。


三釋嫌佛斥非疑中。塵非常住等者。意
謂汝言云何如來說此非心。蓋嫌我如來斥汝非心
為疑。汝阿難之疑如此。然我如來未嘗敕汝非心。汝
且於心細揣摩之。離了前塵汝之心性有體無體。若
畢竟無。汝之法身尚同斷滅而無脩證。故曰塵非
。但汝認此緣塵分別之心以為真心。若曰真心即

是法身。今既同乎龜兔毛角。豈汝法身亦同龜兔毛
角無脩而無證耶。如是汝自認此非心為心。何疑我
如來斥汝非心耶。前來阿難陳請之中備述三疑。如
來一一為之消釋。所以默然自失也。


三大眾默領
可知。


四如來結責中。世間一切等者。有云已得阿羅漢矣
但不得成大阿羅漢。如是恐揚之太高也。有云。四禪
四空中有二岐路。若從岐路即不得成阿羅漢。如是
恐抑之太下也。今成九次第定未得漏盡等者。雖成
九次定中之第九滅受想定。未盡虗妄相想。以故未
得成四果羅漢。以虗妄相想即思惑耳。如唯識七卷
[001-0060b]
中釋滅受想云。於藏識義未信受者若生無色不起
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據此與今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成羅漢者同矣。彼云恐無色心成斷滅者。以其
既在無色又滅其識。則色心俱無。所以恐成斷滅。若
在色界無此慮也。九次第定者。四禪四空各一及滅
受想為九耳。從初禪成以至二禪。循循而進。傳傳而
上。故名次第。


二顯真見分三。初阿難聞已去見性寂常。二阿難承
佛去見性無還。三阿難白佛去見性離相。初又三。初
直顯見性。即阿難聞佛下也。二重顯見性。即阿難雖
復下也。三更釋餘疑。即爾時阿難下也。初又二。初阿
難去陳請。二即時去開示。初又二。初迷悟齊陳。阿難
等也。二心眼並請。惟願等也。初又二。初阿難下陳迷。
二今日去陳悟。


初中。三昧者梵語也。華言調直定。
謂一切眾生曲而不直。佛菩薩以此而調直之。故云
調直定也。身心不相代者。蓋謂如來之身與我阿難
之心兩不相代也。失我本心之本心非元明自性之
本心也。蓋其初心意欲如來惠我三昧。到此中來畢
竟不得失其所望。故云失本心耳。譬如窮子等者。不
必言本覺如父始覺如子。其意但云未出家時。如來
是兄我是弟也。今已為僧。如來是父我是子矣。言窮
子者。未得如來功德法財。雖子而猶窮也。捨父迯逝
者。既為法子當依覺父脩行以開妙解。今不能脩行
開解如來教法。如背捨一般。故云捨父迯逝也。



[001-0060c]
中云二障所纏者。即煩惱與所知也。何處是其二障
所纏。但有多聞而不脩行。是其所知障之纏。為彼登
伽淫女所轉。是其煩惱障之纏。煩惱者。昏煩惱亂。因
其昏煩惱亂或為分別或為貪愛。一切善事勝行遂
不得脩。故謂之事障。所知者。所謂所知不是障被障
障所知。凡所理性遂不明了。故謂之理障。寂常心性
者。心相本空謂之寂。性體宛然謂之常。又此之心性
元非別有。一切諸法便是。以其一切諸法當體寂滅。
故曰寂。雖是寂滅而又宛然。故曰常。總之寂炤一如
寂炤不二耳。即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但變其文耳。


二心眼並請中。窮露者。無功德法財以資培謂之窮。
無權實父母以恃怙謂之露。發妙明心即真心。開我
道眼即真見。有人云。阿難已經如來七處破妄心無
所三處結妄體無元。如是逼拶。猶作心目發問。此不
然也。不知問的意思淺深。只看答的口氣何如。下
如來如此答法。豈阿難不離窼臼肎如是耶。又有人
云。此中當機與如來一請一說。乃是會見歸性。此亦
不然。若作會見歸性。有前後問答兩重四番不相應
也。前徵心中阿難曰。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否。此時早已會見
歸性。所以與前不相應也。若後文云。阿難雖復得聞
是言與諸大眾口已嘿然心未開悟。若是此中會歸
見性。其阿難與大眾何復口已嘿然心未開悟。所以
與後不相應也。據阿難請曰。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
[001-0061a]
來哀愍窮露發妙明性開我道眼。乃如來云何忽以
會見歸性答耶。所以與問不相應也。若謂阿難前來
不知寂常心性等語乃是會見歸性之問。云何如來
忽答之曰獲妙微密云云耶。所以與答不相應也。如
是前後後前問答答問多不相應。若以會見歸性看
自不應也。今作直顯寂常真性看。方與一問一答契
如函蓋。於前於後昭若日星耳。


二開示分二。初現瑞。即時等也。二為說。告阿等也。


初現瑞者。又作形益也。前一番為破妄心。此一番為
顯真見耳。從胷卍字等者。光表智。此智從萬德果體
而出。卍字乃萬德吉祥所致。故此卍字涌出寶光表
之。其光晃昱。表具此智能圓炤圓觀。故以其光晃昱
表之。一番觀炤。百千法門從此便得成就。故以有百
千色表之。總表智光如此。十方下表理境也。若智光
未成理境不顯。今智光既成。這種理境法爾顯現。故
以十方微塵等表之。如是全智即境。全境即智。境智
不二境智一如者也。這種智光理境。何人已證之果。
何人正脩之因。唯十方諸佛為己證之。故以徧灌等
表之。唯今日阿難等乃正脩之。故以旋至等表之。如
是果之所以為果無別以為果。唯以智光以為果。因
之所以為因亦無別以為因。唯以智光以為因。因果
雖殊。其智光一也。


二為說又二。初告阿下許說。二阿難下正說。


初許
說中。云大法幢者。幢以摧邪竪正為義。而言大法幢
[001-0061b]
者。乃邪無不摧正無不竪也。摧邪如前七處破妄心
之所依無所。三處詰妄心之能依無體。竪正即今顯
真見也。若摧邪中有竪正。如摧其所依內外乃至無
著之邪。其非內非外乃至非無著之正竪矣。如摧其
能依咄破緣心虗妄相想等之邪。其非緣心非虗妄
相想之正竪矣。若竪正中有摧邪。如後之離生滅顛
倒乃至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等也。所以謂之大法
幢。獲妙微密等者。如今讀法是義句也。若作文句。應
云獲妙微密性妙淨明心。一往訓字。不可思議曰妙。
深固幽遠曰微。無能測識曰密。離染污曰淨。能炤了
曰明。若如實論之。微密性者性體空寂故也。此乃即
俗而真。淨明心者心相宛然故也。此乃即真而俗。如
是真俗不二。遮炤平等。不可以心思之以語議之。故
云妙微密性。妙淨明心。此許說其發妙明心之請也。
得清淨眼者。煩惱不能染曰清。生死不能汙曰淨。以
其炤明一切悉皆真故。乃一眼中具有五眼方是真
見。此許說其開我道眼之請也。


二正說分二。初躡事審定。阿難等也。二依例發明。佛
告等也。初又二。初問。二答。


初問可知。


二答中。赩
如寶山清淨所生者。佛之金體全由無上戒定慧熏
脩得來。故云清淨所生。


二依例發明分二。初佛告下類定。二佛告下正示。


初類定中。云今寔言告汝者。非謂昔日是虗今纔是
寔。要知前來所明但破妄心從此以去方顯真見。所
[001-0061c]
顯者既真。能顯者亦寔。故云寔言告汝。其中問意可
見。答中云事義相類者。乃阿難之謬答也。以眼之有
見例手之有拳。其事相若。其義寔異。以故如來下斥
之曰。汝言相類是義不然。


二正示分二。初盲人見暗。佛告等也。二見不關眼。阿
難言等也。初又三。初佛告下直斥非義。二所以下轉
釋所以。三以是下正顯不滅。如是三重展轉推之。則
盲人矚暗以顯見性不滅。見性不滅乃見性當體真
常可知矣。


二見不關眼為二。初阿難下申難。可見。
二佛告下釋明。又三。初審定。佛告等也。二正明。阿難
等也。三結顯。是故等。也初可知。二正明又三。初阿難
下牒事。二彼暗下正例。三若燈下推破。又如是推顯。
則見不關眼以明見性不生。見性不生乃見性當體
真寂又可知矣。所謂滅未嘗滅。而滅者乃緣滅。非見
性之有滅也。生未嘗生。而生者乃緣生。非見性之有
生也。如此兩番皆直顯見性也。


二重顯見性亦二。初當機嘿請。即阿難雖復等。二如
來顯說。即爾時世尊等。


初中。阿難與諸大眾口已
嘿然者。蓋阿難由前來破妄心中七處破妄心無所
及三處詰妄體元無。知此二番不勝恐畏悲淚。故陳
發妙明心開我道眼之請。如來答將過來畢竟不說
明白。唯以盲人矚暗顯見性不滅當體真常。又以見
不關眼顯見性不生常體真寂。在乎如來無不明了。
然阿難輩仍未領悟。若自己未曾問還可再問前已
[001-0062a]
問矣。若如來未曾說還可待說今已說矣。到此時節
無可祭何。只得默然其口耳。心未開悟者。前已破妄
心無所。詰妄體元無。尚未知其無所無體之所以。今
又顯見性真常見性真寂時。亦未知真常真寂之所
以。故云心未開悟。


二如來顯說分二。初爾時世尊下寄陳如以悟阿難。
二於是如來下寄阿難以責大眾。初又二。初爾時等
陳如巧喻客塵。二即時等阿難迴解主空。初又三。初
如來問因。爾時下也。二陳那答果。時憍下也。三如來
印可。佛言下也。


初中。開五輪指者。前破妄心屈五
指。今顯真見開五指。若一往論之。總欲其專心耳。若
再而推之。所謂破妄處破無所破。破此中之所顯。顯
真時顯無所顯。顯前文之所破。猶之乎指屈即所開
開即所屈耳。誨敕阿難者。如來之所宣非別有宣。宣
阿難之所請。故曰誨敕。我初成道者。如來之所成非
別有成。成性中之所具。故曰成道。菩提者乃大乘之
果智。羅漢即小教之極稱也。客塵煩惱即見思二惑
也。自有界內外不同。若大乘所斷者是界外惑。亦名
別惑。小乘所斷者是界內惑。亦名通惑。有人云。此之
客塵不應是大乘。以其在鹿苑耳。雖然。也有大小之
殊。如五人得初果固是小乘。分證羅漢所斷者止是
界內。若八萬諸天等悟無生忍。豈非大乘真位。菩提
所斷者自應界外。則知斷界外見思者即證菩提。斷
界內見思者唯得羅漢。且菩提與羅漢各有多種。菩
[001-0062b]
提有三。一方便。二真性。三寔智。若五人所證。就顯邊
當教亦可謂菩提。然於三種猶未夢見。羅漢有二。一
斷通惑。是小乘。二斷別惑。是大乘。如法華云。我等今
日真阿羅漢應於其中而受供養是也。


二陳那答果分二。初時憍下總述。二世尊下別陳。


初總述中。獨得解名者。如來在鹿苑為五人轉四諦
法輪云。汝知否。汝解否。答云。我已知已解。故曰獨得
解名。


二別陳又二。初以主客喻。世尊等也。二以空
塵喻。又如等也。


初以主客喻中。譬如等者。行客喻
見惑也。既曰見惑。一切法上周徧計度。猶行客於四
方道中周流經歷。故曰譬如行客。因邪解還求邪理。
猶行客當薄莫時必投旅舍。故曰投寄旅亭。欲求邪
理未免計常。猶行客之宿無殊。更又計斷。猶行客之
食不異。故曰或宿或食。既或計乎常。或計乎斷。以常
破斷。以斷破常。常斷互破兩不相成。猶行客宿食事
畢。常斷破已更有計亦斷亦常。猶行客之不遑安住。
以客喻見惑如此。若夫偏真諦理。自離斷常等見。猶
主人自無所往。故曰若寔主人自無攸往。又以主喻
真理如此。於是若惑若理二者之間。思量惟忖過來。
可知其斷常等見為分別者如客之經歷不住。其偏
真諦理離四見者。如主之住無所往。故曰如是思惟
云云。如是則知見惑是客而非主矣。以是之故。我陳
那當時於見惑分別之上。悟得這種不住之義。名為
客也。故曰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二以空塵喻中。塵
[001-0062c]
喻思惑也。前之見惑以邪解解邪理。猶天之陰雨也。
見惑已破真理已顯。猶天之初晴也。故曰又如新霽。
見惑雖破思惑仍存。還以析空之智觀察偏真之理。
所謂重慮緣真。猶新霽已後日出晹谷光升於天。故
曰清晹升天。雖以觀智觀真諦境。但能觀止。是析空
所顯。唯是偏真。猶清晹之光入乎隙中。故曰光入隙
中。無他。以其離有顯空離俗顯真故耳。因此重重觀
察。而八十一品思惑念念貪著心心不捨之相紛然
現前。猶光隙中之塵相。故曰發明空中諸有塵相。思
惑之相昏昏擾擾若塵之輕輕[病-丙+失]疾。所謂野馬也。塵
埃也。熠熠不定者然。故曰塵質搖動。以塵喻思惑如
此。若夫偏真諦理全體空寂。所謂苦無逼迫乃至道
無能通。猶虗空之寂然也。又以空喻真理如此。於是
若惑若理二者之間。思量惟忖過來。可知其偏真諦
理離貪愛等者乃澄湛寥寂。猶空之澄寂。其思惑之
貪愛等相乃扶搖動轉。猶塵之搖動。故曰如是思惟
云云。如是則知思惑是塵而非空矣。以是之故。我陳
那昔日於思惑貪愛之上。悟得這種搖動之義。名為
塵也。故曰以搖動者名為塵義。在如來止問客塵二
義。陳那呈解出來。不唯解見思於客塵。亦解諦理於
主空。若非師資並演烏能如是哉。


三如來印可中。云如是者。蓋陳如既能以塵客喻煩
惱。又能以主空喻諦理。以其客塵之行動而喻之於
煩惱。以其主空之不遷不變而喻之於諦理。於是客
[001-0063a]
塵也主空也煩惱也真理也。以法立喻。以喻合法。法
喻雙齊正當佛旨。故印可之曰如是。問見惑具有十
使。何獨指四見耶。答利鈍十使。通乎凡外。今唯舉利
者之一。以甚外道執猶甚耳。問此經顯寂常心性。全
是中理及乎別惑。何借陳如所斷通惑所證偏理為
發明耶。答法無大小。大小在機。理無迷悟。迷悟在人。
陳如雖敘鹿苑之所斷所證。乃阿難大機既動。不妨
因之而悟寂常見性也。


二即時如來去。阿難迴解主空悟寂常之文也。如來
原欲借陳如之解客塵用悟阿難。今陳如既已述竟。
如來即引悟於阿難也。要知此意從阿難上文不知
寂常心性之請發來耳。分二。初即時等屈指令阿難
悟主客。二如來等飛光令阿難解塵空。則知如來初
借陳如主客之解逼拶阿難悟見性常也。二借陳如
空塵之解逼拶阿難悟見性寂也。如是則其前之寂
常之請亦答明矣。只此一文。若心性。若見性。兩種寂
常無不顯也。初又三。初屈指審定。即時下也。二依例
驗解。佛告下也。三如來即可。佛言下也。初可知。依例
驗解。分二。初佛言下以開合驗。二佛言下以動靜驗。
二飛光令阿難解塵空亦三。初如來下飛光審定。二
阿難下依例驗解。三佛言下如來印可。皆可見。


二寄阿難以責大眾。有人云。乃是結責阿難。此蓋不
然。開口便云大眾。豈是結責阿難。又云汝觀阿難。若
責阿難。豈令阿難觀阿難耶。則知定是借阿難之悟
[001-0063b]
責大眾之失也。分四。初於是下勸進。二汝觀下寔驗。
三云何下斥過。四性心下結責。


初中。若復等者。意
謂汝等同在楞嚴法會。同具見性寂常。其阿難也因
陳那悟見思於客塵。解諦理於主空。一番過來。已悟
得手自開合見無開合。佛手不住見性尚無有靜誰
為無住。此即於客塵主空之義得顯見性常矣。又悟
得我頭自動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此即於客塵
主空之義得顯見性寂矣。設若爾等復欲如阿難因
客塵主空之義以解見性寂常。亦應如搖動名塵等
也。故曰若復云云。應於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下補以
澄寂者名之為空二句。即以見性生滅悟見性不生
滅之常也。又應於以不住者名之為客下補以無攸
往名之為主二句。即以見性動轉悟見性不動轉之
寂也。經不云者蓋隱略耳。然其意未嘗無也。


二中
汝觀等者。正借阿難因塵空以悟見性寂寔驗一番。
又汝等者。亦借阿難因主客以悟見往常寔驗一番。


三中云何汝今等者。斥其既與阿難同在一會同
具寂常。阿難業已悟矣。云何汝等猶以搖動之身為
真身。不能悟見無所動為真身耶。猶以搖動之境為
真境。不能悟見無舒卷為真境耶。已上斥其不知真
之與妄。從始下斥其逐妄失真也。汝等既以搖動之
身為身。復以搖動之境為境。所以始而終終而始。逐
乎妄而失乎真也。於真反失為顛。於妄反著為倒。而
顛倒行事也。


四中心性等者。結其顛倒之狀也。性
[001-0063c]
心一句。以失真結責。認物一句。以逐妄結責。輪迴一
句。責其汝等寂常心性未嘗不具。今失性心之真反
認物為己。是乃輪迴於寂常見性中。若能悟之。即顯
寂常見性於輪迴中也。自取一句。責其流轉生死為
輪迴者。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乃汝等自取
者耳。


大佛頂首楞嚴祕錄卷第一
[001-006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