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5 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宋-懷遠 (X)


No. 267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一并序
長水沙門 懷遠 錄


長水大師釋楞嚴經曰義疏者蓋直以一家要義而
消經也流通雖久而鈔闕焉一日門弟子稽首於余
請製鈔以輔疏余告之曰先師所作若文若義煥猶
日月何俟于記二三子曰於師雖明於某猶昧乃不
得巳集成鈔文六卷既釋疏之要義故以釋要命題
云耳。


時鉅宋四葉嘉祐辛丑十月望日序



將釋此經依長水義疏消釋疏文二節初題目二初
經疏通題二述作人號今初首楞嚴義疏註經此題
七字能所通別略有三重一首楞嚴經四字是所解
法題義疏註三字是能解疏目二首楞嚴是能詮法
題之別號經之一字是能詮之通號以通從別則非
餘經或云首楞嚴為所詮經之一字為能詮者蓋取
綺互相收之義也意以所詮法界妙定攝理行二經
以能詮經字攝首楞嚴三字如世織綺互現其紋也
三首楞嚴唯局當部是能揀義疏註經通餘疏餘經
[001-0079b]
為所揀故標首楞嚴為經疏之別目也。


首楞嚴者竺方之語宋云一切事究竟堅固未修此
定一切事法宛爾差殊為法所縛得此定時山河大
地色空明暗一切事法當處寂滅即是常住心性故
云究竟堅固法華云世間相常住古人云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然今經一題凡二十字但標三字者以此
三字正示中道妙行顯乎法界正體眾生諸佛同此
一源故天台云法界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既為
一經之宗要三世如來之所修疏取簡要故以標題
問大佛頂三字正詮三德妙理是一經所顯何不以
此標題耶答約言詮邊在迷屬事首楞嚴是行取理
為親故然師云本雖久遠圓頓雖實第一義雖理望
觀屬事故知首楞嚴為最要也然經之一字若取文
便令居首楞嚴三字之下今取義便故在于末謂以
義疏箋釋經文故也亦是以下經字之通彰於上別
以上首楞嚴之別彰於下通云云


△義者釋名曰宜
也謂裁制事物使合宜故疏主意云我今直以圓實
之義而解經文不更廣約五時諸教而消釋也。


△疏
者條也條理經文之義趣也又文心雕龍云疏者布
也謂布置物端撮題近意也。


△註者或從水作或從
言作若從言則以言義註釋經文故也若從水則如
一源之水若不流註則無以潤物疏不流註何由益
生故今流註以利群情也又註者連環屬著之義謂
以義箋于經下俾經下有義義上存科免致亢行令
[001-0079c]
人易曉揀異他疏與經別行。


△經者訓法訓常法乃
群機所軌常則萬聖同宣故曰經也又經者徑也此
經是三世如來趣實之通徑也。


△卷者可捲舒也。



第者居也。


△一則建數之首。


二述作人名。


△長水者秀州之水名也。


△沙門具云沙
門那此云乏道由為良福田故能斷眾生饉乏因修
八正道故能斷一切邪道故大經云斷一切乏斷一
切邪道是故修八正道者名沙門那亦飜勤息云云
合有釋字今不著者以此方無外道故西國外道亦
稱沙門故著釋以揀之亦有釋種不出家者著沙門
以揀之有此二患故曰沙門釋也。


△子璿者即疏主
之高諱也本名子玄字仲微梓里在錢塘俗姓鄭氏
投師落髮於南山普門寺因受學于嘉興僧判官洪
敏法師故以長水標號天禧中天台僧正崇教大師
慧恩奏請入山講演此經敕賜紫衣天聖年中錢塘
府主胡侍郎請於祥符寺開講道俗聽眾近一千人
薦賜徽號曰楞嚴大師然疏主天與其性妙悟茲經
早因諸方禪德虔命消經制單消經科一本現行于
世凡講茲經迄三十遍後遇海監保壽院慶南大師
敦請制疏遂往彼院九旬秉筆一疏告成宇內僧英
朝中卿彥靡不欽奉而躭閱者也。


△集者聚也劉熈
云會集眾綵以成錦繡會集眾字以成詞義今疏主
會集眾義以成此疏也亦謙也。


二偈文歸請二初歸命三寶然此一偈全是資中沆
[001-0080a]
法師語疏主本宗資中疏文意不忘本故特存焉然
歸三寶有其具闕不同有但歸佛者有但歸人者有
總不歸者此乃各隨作者之意今疏即具歸也然由
六種義故所以歸依三寶一是荷恩德謂佛大慈垂
教與僧令我於苦不至於樂有得即三寶於我有大
恩德為感荷故而歸命之二請加護故謂將欲制疏
恐多魔嬈有成難事故歸命之三為生信故謂疏主
種智未圓所述疏文恐鮮有信今承佛力而作必信
無疑四作儀式故夫臣子之道欲有所作必先告於
君父今遺法子將有撰集必歸三寶為後式故五表
尊勝故三寶尊崇首出庶物為世良田疏首歸之表
殊勝故六為益物故三寶之能廣益群品凡愚不覺
鮮有知者故特歸之以顯於物有大利也。


△稽首者
即能歸志誠也稽者稽雞音也以頭至地稽留少時也
即九拜之最重也九拜者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以頭
扣地也三曰空首以頭至手即拜首也四曰振動即
變其顏色有似哀悔五曰吉拜即先拜而後稽顙謂
齊衰不杖巳下者六曰凶拜即先稽顙而後拜三年
服者七曰奇基音拜先屈一膝也八曰褒拜即再拜也
九曰肅拜但俯下手即介冑者不拜但揖而巳今云
稽首即至重之拜也然能歸之人必具三業以身業
歸顯佛有天眼見以口業歸顯佛有天耳聞以意業
歸顯佛有他心知未歸巳前三業悉皆不善歸依之
後三業皆善也又因中以身業歸果上獲神通輪以
[001-0080b]
口業歸果上獲正教輪以意業歸果上獲記心輪輪
能摧碾業煩惱故稽首通下法僧而轉。


△我大師下
六句即所歸三寶然有三種謂住持別相同體住持
者雕鑄塑畫名佛經律論教名法剃髮染衣為僧別
相者佛即三身十身法即教理行果僧即三賢十聖
然亦五教淺深之異以三身等各別故故名別相耳
同體者即就一法之上有覺照義故名佛可軌持故
名法理智眾德和合名僧今於三中此經是開權後
說即正歸一體旁及餘二我字通于能所若屬能歸
即稽首我之大師若屬所歸即稱佛為我也然佛法
無我何以稱我謂揀彼此故即四我中能是世流布
所通真假。


△大師即十號中一也然茲一句唯屬釋
迦一佛以是此界化主故。


△十方調御尊即徧一切
以表諸佛同證故謂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也又
揀二乘不信有他方佛也唯許釋迦一人。


△調御者
涅槃云如來有四善法調御眾生。


△尊者天人所尊
重故具上九號故受尊稱。


△佛頂下二句歎法寶法
有四種謂教理行果佛頂即教法下云雖蒙如來佛
頂神呪。


△首楞嚴是行法下云有大佛頂名首楞嚴
具足萬行。


△大覺是果法即究竟覺也揀異相似分
真故云大覺。


△如來藏即理法又佛頂果也首楞嚴
行也大覺如來藏是理法下云空生大覺中詮此三
故名為教法藏者含藏為義體具眾德故。


△圓明下
二句嘆僧寶圓明即二十五聖盡證圓明之人也或
[001-0080c]
唯嘆觀音云云


△諸聖眾即普該聽眾也或可一切
諸聖皆圓明大士也。


△上首龍尊王即獨讚文殊也
菩薩成道先劫號龍尊王今迹居因位弼輔能仁智
德超群為眾綱領故云上首下云文殊師利而為上
首。


△常闢下總嘆大慈闢開也謂常開大慈門度脫
苦惱眾也門有能通無壅為義然有教門行門理門
之異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既云與樂拔苦必然或可
救即是悲謂佛以四攝法救拔苦眾生也。


△者即指
三寶是救攝眾生之者。


△願垂下結願利生願即睎
欲義疏主將欲製疏恐多魔嬈故乞威加也又此妙
難思法深而且隱謂教理行果俱不思議若匪三寶
助增智慧則無以解通幽旨故法華云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聖智尚難圖
度凡豈不祈加護一言加護有冥有顯冥即但求潛
應密助智力顯即現身摩頂說法慰安今但祈冥加
耳然廣論冥顯有四句三十六句等云云


△我即疏主
自稱也。


△顯說即疏主智也。


△妙難思即此教也謂
我欲以疏彰顯宣說此妙難思之教也能詮所詮皆
不思議故稱曰妙又將入末葉鬪爭堅牢恐異執者
多毀仰祈三寶護持必無所嬈。


△普共下迴向群靈
釋經之意只為利生。


△含靈即眾生之異目也又揀
相宗三無二有有不成佛者故特結云諸含靈也。



速證真如海者意云非謂令生證得人天聲聞等宗
蓋欲令眾生同證真如究竟果海故也。


△言真如海
[001-0081a]
者法喻雙舉也真者離諸偽妄如者無去無來法性
周徧如海廣大離虗妄故如海清淨無法不備如海
珍寶由此義故以海喻之。


將釋下二分文解釋二初分章。


△將者欲也且也。


△初
教起因緣者夫聖人設教必不徒然今經發興有何
所以故授之以教起緣由茲經由十因緣故而得發
起名教既興未知約法約人攝屬何藏故次辯藏乘
分攝藏通于大小菩薩有權實不以義求罔知旨趣
既知此經菩薩藏攝經藏所收未審詮法分齊極至
於何故有第三教義分齊教所詮義巳知至極未委
何等機宜於此悟入故有第四所被機宜所詮所被
既巳冷然未審能詮之教以何為體故有第五能詮
教體教體既明其如教下所詮宗於何事宗之畢竟
為趣於何故有第六所詮宗趣既知此經以如來藏
為宗首楞嚴定為趣弗審此經是何時說故第七明
教迹先後雖知是法華後涅槃前說未審傳來東土
是何年代飜譯為是何人故第八明傳譯時年既知
傳飜時代建立此經首題何目以題是一部綱總不
得不預知悉故第九通釋名題然科云通釋名題者
釋通名題也云云大綱雖識別中之義戶牖千端若
不廣解銷義難知故有第十別解文義。


△別解文義
者解別文義也云云然十中前八是懸談後二釋經
此法賢首建此十門若約天台五重玄義即人法名
如來藏心體首楞嚴妙定宗破疑生信用醍醐為教
[001-0081b]
云云


二隨釋十初因緣中分文。


△總別者總總一代別別
此經。


二正釋二初總中正示因緣。


△酬者酬報。


△因即因
地佛因地時欲析無上菩提遂啟四弘誓願煩惱誓
斷法門誓學眾生誓度佛道誓成然此四願只是悲
智二門智則巳圓悲心未滿眾生誓度生且宛然今
雖證果不捨因門故現身說教濟度含靈以答先願
也故妙經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今者巳滿足化一切眾生普令入佛道。


△酬請者佛初成道梵釋諸天請轉法輪也經云爾
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
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如
來默然受請故始自鹿苑終于[鴳-女+隹]樹說諸經法教化
眾生也經云即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等故曰酬請。


△顯理度生者說教顯理良為度生然顯理之言具
含總別若以一音說法隨類各解即總若說四諦十
二因緣顯生空理度凡夫外道說六波羅蜜法顯二
空理度不定性二乘及利根眾生令入大乘道說一
乘究竟法顯實相理度定性不定性及圓菩薩并上
上根凡夫令入究竟佛道然此一期竪配若細論四
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各通大小權實顯理亦異
且如四諦有生滅無生無量無作等云云天台說藏
通二教顯真空理別圓二教顯中道理真有即不即
[001-0081c]
中有但不但若約今經開權之後普收大小咸會藏
心即是唯一實理。


▲二克論佛意。


△原者掬窮也若
窮佛本懷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也故妙經
云諸佛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
佛知見所得清淨故出現於世乃至入佛知見故出
現於世天長疏主解云佛之知見非三非五故云一
廣博包含故云大諸佛儀式說此化生故云事機感
曰因佛應為緣故即所以也由此大事因緣所以出
現於世。


△開示悟入者法華論云開即雙開菩提涅
槃二無上果示即別示法身顯三身同體悟即別指
報身二乘不知說令知故八即因義修因契入也天
台作四位四智四門觀心釋之四位者開即十住初
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謂性德之理為惑所染
難可了知初心雖能圓信圓伏未斷不名為開必內
資觀力外假法雨破除通別兩惑性德知見朗然開
發也示即十行也惑障既除知見體顯法界眾德顯
示分明也悟者十迴向也障除體顯法界理明故曰
悟也入者十地也事理既融自在無礙從阿及荼自
然流入也一位即一切位故不異而異作此釋也餘
義詳彼取要為言能知能見即圓頓妙智所知所見
即實相妙理令物修此智契此理是佛本懷。


△雖三
車通許等者三車即三乘也聲聞緣覺菩薩此妙經
文彼云譬如長者有一大宅為火所燒其諸子等樂
著嬉戲不肯信受乃至云我今當設方便令免斯害
[001-0082a]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
憂悔如是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汝等出來皆當與汝斯即通許此喻法華前三乘權法也


△唯賜
白牛者喻一佛乘也文云爾時諸子聞父所說心各
勇銳爭出火宅乃至云各賜諸子等一大車此喻開權無權
唯一究竟佛乘


△無三及二者亦彼文也彼云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天台解云無般若之二通別二教無方等之
藏通別之三也意顯法華巳前三乘權法但是名字引導
眾生也。


二別三列釋中十初示真定。


△克示真三昧者克的
顯示也三昧云正受即首楞嚴定也然亦隨處為名
有云一行三昧金剛如幻真如等。


△遭難者佛赴王
宮齋請阿難僧次不遑遂往城中平等行乞逢旃陀
羅女名摩登伽從彼求水女生染心因遭邪呪攝持
不覺入彼婬室如來天眼遙知遂乃歸園說呪即遣
文殊持之往救方免茲難此則由無真定故受邪欺
也。


△故請諸佛等者阿難承佛呪力得歸祇林見佛
之後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不全道力殷勤
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
方便奢摩他云止三摩云觀禪那云靜慮又云思惟
修等即止觀雙運也。


△言諸佛成菩提方便者舉果
請因也意顯非祈權淺之行也亦深證此經法華後
說也以聲聞明請佛行故涅槃云復有一行名如來
行。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者定為因行所履故名為
[001-0082b]
路。


二廣引。


△再請者徵心之後重請行也故下文云爾
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
是如來最小之弟雖今出家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
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呪當由不知真際所指唯
願世尊開示我等。


△責巳者恨無始來一向多聞不
全道力又云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
代又云巳悉多聞不逮修習等皆責巳也。


△偈讚希
有者由佛約心約見脩歷諸門一一廣破從茲悟解
疑消於第三末經說偈讚曰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
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如來等者下云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
地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
門等。


△敕說圓通者由阿難請云我今猶如旅泊之
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等如來
欲示行門理宜選擇圓實要門令其悟入故詢諸聖
入道觀門故下經云若圓通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遂令二十五聖各說本初成道妙門後敕文殊揀顯
唯取觀音為要偏宜阿難及此界機也。


△指三世佛
同此一門者文殊云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
諸如來此門巳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
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道場加行者他力離魔障即
令修行者建立道場圍壇誦呪防禦魔障也。


△成就
聖位者即下所說地位皆由修此真定而成就也下
[001-0082c]
文於第三漸次始自乾慧終于妙覺不別而別成就
五十七位故。


△立此經名者即文殊請問經名如來
廣答五種名目文云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
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
救護親因亦名如來密印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亦
名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破滅七趣者妄念未蠲
升沈罔息真定一發七趣元空故下文云若得妙發
真三摩提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等。


△辯識
諸魔者即第九第十如來無問自說五十境界此等
皆為顯定勝功故曰皆為此也。


▲二破妄執執心七
處妄起三疑因緣自然其執非一故曰諸也執則確
然不捨迷則於理不明斯之二義決定相須若執妄
法必迷性明也。


△執常為斷者匿王計身死後斷滅
也文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
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佛
即為約觀河之見次顯性常也。


△七處徵心者如來
欲破阿難心是虗妄先詰心在何處譬如國王為賊
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阿難遂計心在
身內身外潛根隨合等悉被如來破無所在如下詳
辯。


△三凝拒爭者發心修行疑謗法退善疑無心土
木疑因佛斥咄此非汝心遂起三疑向佛拒爭也。



佛再語云等者下云若汝執悋分別覺觀所了知性
必為心者此心則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
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001-0083a]
乃至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離塵無體斯則
前塵分別影事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
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約心見二門者以心為
群妄之源見為我執之本諸妄雖多不離此起然心
即是見為門不同故分別破初破妄心顯真心即從
如來舉臂為光明拳乃至云一切世間諸修學人不
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悞為真實等
然亦非離現前一念別有真心但能妙體一念即空
假中三千具足即是真心但為情牢執重者徹底破
之須知破無所破無明即明真無別真一念即是如
斯方稱今經圓旨故下會通只於一念而示意在此
矣次從佛告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云何成拳汝
將誰見直至第三卷末即破妄見明真見也。


△人法
者妄執雖多不過人法人法性相之執若忘二空妙
理圓顯然亦須辯人法之執淺深方甄教之大小。


三顯妙心四初約迷顯。


△開顯妙明心者蓋為眾生處
迷不悟本常心性故佛現身說教而點示之開示顯
發一切眾生不思議心性故曰開顯妙明心也又心
性寂而常照曰明照而常寂曰妙寂照不二名妙明
心。


△審問發心者阿難悚巳隨邪由無定力故歸見
佛即請行門如來未即為說却約心見徵解意云解
若真正行可無邪故圓覺中文殊一章先明信解真
正為本起因正同此也故下經云汝我同氣情均天
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
[001-0083b]
愛阿難答云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
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
欲氣麤濁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
從佛剃落阿難既申茲意即知以愛出家夫出家者
是無為法無利無功德是真出家既因愛見出家難
逃生死根本解既未逃生死真實之體安明故云全
迷真實下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無始相續
者下云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
淨明體。


△即是菩提等者下云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者即指此真心也。


△自責等者下云將謂如來惠我
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
不知寂常心性等。


△許可等者妙明性即許說如來
藏心也故下經云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
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等。


▲二約破顯。


△乍者
漸也或也。


△徵則七處徵心。


△顯則八還顯見然徵
顯之義經中甚繁下文自見。


△三科七大者會諸妄
法當處絕待即是性常故文云汝猶未明一切浮塵
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
妙覺明體如是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生滅
去來本如來藏至第三經末盡是顯會之文由前廣
破不是真心恐愚法者不達破意離法求真故示法
法咸是真常各各周徧各各含攝此彼相容一多自
在斯乃微塵現土芥子納須彌性本若斯難曾留礙
[001-0083c]
故龍樹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空即假即中正同此
也。


▲三約悟顯。


△眾皆領悟者由佛約心見廣破後
會法法全真大眾悟解疑消自述悟心之相也。


△自
知心徧十方即下悟心廣大益故下經云阿難大眾
身心蕩然得無罣礙各各自知心徧十方等諸所有
物至含褁十虗即了物咸真益下云一切世間諸所
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徧圓含褁十方等。



身土等者即反顧遺身益下云反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虗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等。


△唯一本妙
等者即妙獲元心益下云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
不滅等。


△四約疑顯。


△洎滿慈等者滿慈因聞佛說
諸所有物皆即菩提遂疑云既即菩提自前何故復
有山河大地諸有物象次第遷流流終而復始等如
來乃舉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以斷彼疑也。


△再責因
緣者由佛結答滿慈云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
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等遂即難云如來
現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此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
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等前巳曾破因
緣今復重疑故云再責。


四斷疑網。


△決即決了。


△斷即斷除疑事不一曰眾
於理猶豫不明曰疑疑覆真理如網之[ㄇ@人/卓]蔽也。


△示
見者由佛顯見本來常住遂請問云我雖識此見性
無還云何知是我真性佛借通力俾見初禪意顯真
見周圓本來若此功過在人故見彰遠邇由是佛則
[001-0084a]
窮盡法界菩薩見百千界乃至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等。


△縮斷者由阿難旋歸講堂但見一室之事既適
見遠而今見狹遂疑莫是縮大見為其小見為是牆
宇夾之令斷故云縮斷佛即以器空之喻喻之令知
空無規矩器自方圓以並見無舒縮也。


△離身者由
佛示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巳為物若能轉物即
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阿
難不了真見周圓絕於彼此却欲轉前物象成我真
見在彼目前故疑云若此見精必我妙性現在我前
我今身心復是何物等意謂見性在前物上如來遂
於物象以即見非見而廣破之。


△因緣自爾者由阿
難於物象上推求是見非見俱不可得如來皆印云
如是如是以此大眾茫然失守於是文殊為眾咨詢
見性元是何物故無是非之相如來示云諸佛菩薩
於其自性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如虗空華元是菩提
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又疑見性是因緣自
然之法故下云誠如法王所說覺緣徧十方界與彼
外道所譚神我徧十方界有何差別等既非自然必
是因緣是義云何合因緣性等。


△和合非合者由佛
示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不了此旨遂請問云和合
非合心由未明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故佛
一一隨為破之。


△執相疑性者即富樓那聞如來說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等由執緣
生之相差別遂疑性中不合相融故文云世尊若地
[001-0084b]
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
二性俱徧法界不相凌滅耶佛即破云觀相元妄無
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
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相凌滅義。


△滅妄生妄
者滿慈疑云一切眾生與佛覺性本來清淨無狀忽
生山河大地如來今得妙空明覺何當復生如是諸
妄意云眾生既本清淨今忽妄生如來今雖滅妄何
時又生於妄耶如來舉迷方空華金鑛[厂@火]木四喻破
之。


△成真不真者下云一切諸法咸是成佛真體阿
難疑云佛巳成道今何得有地獄等七趣差別斯則
妄法融真之後再有不真也或可二句一意。


△修無
常因等者下經佛令行者因地發心須與果心相應
若不相應則無上菩提終不成就如種苦求甘烝沙
作飯阿難云如佛說言因地覺心要與果位名目相
應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
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體性堅凝如金剛王若此見
聽離於明暗畢竟無體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
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如來令羅睺撞鐘以顯心性
不滅用釋彼疑也。


五辯修行。


△辯別分折也俾權實不濫邪正甄分也。


△門者行也以能通至果理故。


△深解現前者藏體
難知由佛善巧巳獲明審若不修行空解何益雖有
多聞與不聞等遂請修行之方次作詣真之路故下
請云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天王
[001-0084c]
喻佛屋喻藏性欲入藏性安住必須行門而入故佛
為說止觀兩門為修行要三世如來因此而證菩提
也。


△逮及也。


△疇語詞也無始時之迷妄故曰疇昔
攀緣。


△決定者三世諸佛決定須假也。


△湛即止也。


△旋即伏也以定伏其虗妄之心不起成不生滅即
止觀也。


△審詳即觀也謂審諦觀察無始妄想頭數
分劑一一明知也如人識賊方可捉獲。


△一根等者
下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脫諸既泯覺性圓彰氷
泮水顯天理斯然故曰諸妄消亡不真何待。


六分別邪正者行人起行行有正邪若不廣辯無以
得知故須辯識方免邪歧。


△巳悟修行者由佛廣示
行門巳審修行之理故下經云我今巳悟成佛法門
是中修行得無疑惑等末代行人匪示令知如何甄
辨洗心非正往往隨邪於是慶喜愍眾故申茲請。



漏巵無底之盃器也。


△四種明誨者根本戒也欲趣
菩提須於四事無犯故下經云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婬心不除塵不可脫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
必落魔道是名如來第一決定清淨明誨乃至盜殺
妄語皆作此說三世如來皆須決定持斯四戒戒器
若完定水可貯。


△切即謹切也。


△洪大也。


△逭逃也
書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祈求也。


△却
退也欲求速屆前所退步豈可及乎欲得速至菩提
果所而却戒步其可及乎進步喻持戒也。


七顯呪功正呪纔宣婬難即脫詎非呪之功乎。


△承
[001-0085a]
力雖至等者獲益雖為至極但令文殊暗誦阿難未
得親聞呪詞故曰密言闕聞至第七卷中始來重請
說呪下云雖蒙如來佛頂神呪冥獲其力尚未親聞
唯願大悲重為宣說等阿難再請意欲傳通。


△況能
等者意云何須重請流通以有大利益故以此神呪
妙力密護六根之門六塵惡賊莫之能入無明業惑
可庶消亡矣。


△防隄也。


△閑禦也無始習漏種子為
定擊發難為制止故假呪力隄防閑禦無隳正行俾
現行之惑消伏未起之種不起。


△齋戒不稟而自備
者由持呪力不曾稟持齋戒之人自然稟持齋戒故
下云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乃至云不持齋者自持齋等。


△果證不遠而可得者
下云誦持我呪三七日後瑞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
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又云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消難獲利者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
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乃至設有眾生非三摩地
心憶口持金剛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誠是人應時
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無疑惑
又云十方如來所得功德悉與是人。


△自行者下云
十方如來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徧知覺降伏諸魔
制諸外道等。


△化他者經云十方如來含此呪心於
微塵國轉大法輪能於十方摩頂授記等。


△事者自
行化他修證菩提之事。


八明行位理絕修證者寂滅真如有何位次豈有行
[001-0085b]
之可修位之可證菩提涅槃同空華故故經云若有
一法勝過涅槃我亦說為如夢如化淨名云眾生如
諸佛如草木如等圓覺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起信
云從本巳來離言說相畢竟平等斯約真如泯相顯
實門說。


△事存階漸者此約生滅覽理成事門說即
有觀可修有菩提涅槃可證有煩惱生死可斷位次
階漸可歷反妄旋真法爾涉于階位如人習文取仕
及第之後須有升陟之次也。


△偏一則病空有者若
一向執無地位修證則墮空病龍樹云寧起有見如
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若一向執有則墮有見
執斷則撥無因果絕化群生成惡取空執常則不了
法空利成愛見因果相遼難容進趣也。


△圓通則融
者不生二邊之執即契中道妙理由即真而俗故凡
聖不濫慈濟群品即俗而真故自他平等無生可度。


△不損等者寂照平等也照體即寂故不損滅定寂
體即照故建立諸位也淨名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
下經云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等楞伽云初生即有滅。


△知機為請者下云如是修證佛三摩地未到涅槃
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詣何方所名入地中等。


△就行開示者經云爾時世
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
世求大乘者懸示無上正修行路等即於無生忍中
不別而別明五十七位以為行履之階漸也。


△不斷
等者雖斷惑而無惑可斷方為真斷以無明即明故
[001-0085c]
雖證位而無位可證方為真證以本成佛故。


△金剛
觀察者即首楞嚴定也此定能觀察一切諸法皆不
可得能破一切無明如金剛壞物也令於一一位中
斷無斷證無證也。


△十喻者如影響陽炎水月鏡像
虗空化乾城幻。


△奢摩他中用毗婆舍那者止中用
觀也既云漸次深入故知位地不無也雖非作意任
運自彰譬猶浣衣垢落先後天理斯然。


九示魔境。


△靡無也。


△鮮少也。


△克能也此詩語也
此是如來無問自說蓋為深矜末葉行人不了一實相
相外餘皆魔事恐彼悞生取著失正墮邪故不待請
迴坐自宣故下經云即時如來將罷法座迴紫金山
再來凭几普告大眾今日迴心趣大菩提吾今巳說
真實修行汝猶未明修奢摩他微細魔事等俾令行
人一一明辯使內外魔不得便也然其辨魔有其三
法一以定研磨二以智慧觀察三依本修治云云


十折妄源。


△源者本也經經皆說五陰虗妄而不說
是五種妄想所成獨有今經示之最顯也破色陰出
堅固妄想受出虗明妄想想出融通妄想行出幽隱
妄想識出罔象虗無顛倒妄想梵語塞健陀此云陰
陰即陰覆真性蘊即蘊積有為煩惱故也起則始迷
成識終結為色故云從細至麤破則反之然則起亦
頓起非有先後義說始終斷亦圓斷法爾麤垢先除
若其不然恐乖圓旨但是欲明行相須以次第顯不
次第也。


△識陰無體者不了一真成茲妄識若究其
[001-0086a]
源畢竟無體全是一心故圭山云識如幻夢但是一
心。


△湛入合湛者上湛是識下湛是真謂以定伏於
湛識合歸真如寂湛之理也斯乃真如是識邊際也。


△何所不該者以五陰攝於百法但除六無為餘皆
攝盡故頌云色攝十一全受想各當一八王識蘊收
七十三行攝無為非積聚不在蘊門攝故知五陰攝
有為盡。


△論即起信論也文意可見。


二藏乘分攝初藏攝上來巳知說此經之大意未悉
茲經三二藏中當何藏攝故次辨也梵云俱舍此云
藏謂能含藏故稱曰藏。


△三藏者經律論也梵言修
多羅宋云契經即契當法義契合機心也經即貫穿
所說義理令不散失攝持所化物機令無墜故又雜
心論有五義謂出生徵發繩墨結鬘涌泉等梵云毗
奈耶此云律謂明持犯法則大似斯方條法或飜云
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調則通於止作伏則唯
明止惡或飜云清涼或云滅等梵云阿毗達磨此言
對法法即所對對即能對然有對向對觀之異若以
實智對理名對向若以後得對事名對觀今於三中
即經藏攝然經必備詮三字但就勝得名。


△二藏者
菩薩聲聞約人立名也但於前三藏詮示大乘理行
果故名菩薩藏詮示小乘理行果故名聲聞藏莊嚴
論云人有三乘則合有三藏以緣覺人理果同故但
立二也若據教行有別亦可為三云云


△若此攝彼
者即今經為能攝二三為所攝也。


△持戒證果有小
[001-0086b]
乘者登伽證第三果阿難證二果等即攝聲聞四種
明誨即律藏阿難被徵匿王設難互相辯折即論藏
問此有彼義故攝彼彼亦有此義何不攝此耶答以
此能全攝彼彼但能分攝斯故故疏不論也。


▲一乘
攝諸乘者三五九一等乘也斯經所談諸法實相聲
聞緣覺皆獲一乘寂滅場地故唯一乘攝得此經也。


△亦該諸乘者下明五戒十善因果報應即人天登
伽阿難證果及諸聖觀門即攝小乘及權菩薩也斯
則逐器方圓無機不被蚊虻脩羅飲其水者皆獲充
足故總攝也三分攝。


△十二分者因緣本生本事未
曾有譬喻祇夜伽陀授記無問自說論議方廣契經。


△方廣攝此經者方者徧也廣者大也今經唯顯法
性廣大周徧平等故得攝也又下五名中一名大方
廣妙蓮華經契經可知若以彼為所攝此經為能攝
則總攝十二分也一以阿難示遭婬難為因如來說
教為緣即因緣分又下廣明因緣之義二下五名亦
名大方廣經即方廣分又一經備明法性方廣之義
三下云令汝會中定性聲聞皆獲一乘寂滅場地雖
無劫國記號其奈授記作佛即授記分四下云如來
將罷法座再來凭几普告大眾汝猶未識奢摩他中
微細魔事等即無問自說分五下云我今猶如旅泊
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要因門入一經之內備有
譬喻不能具書即譬喻分六下文匿王設難慶喜再
責因緣七處徵心三疑拒諍即論義分七下云妙湛
[001-0086c]
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又云我等平常未聞
五陰五妄相成等即未曾有分八明摩登伽歷劫愛
纏又述二十五聖本昔之事又云如我馬麥等無有
異即本事分九下云自憶受生如恒河沙等即本生
分說佛及弟子往昔之事名本事說佛及弟子往昔
受身名本生十下云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
一時聞等即伽陀分十一下云良哉觀世音入微塵
佛國得大自在力等即祇夜分十二契經如常故云
攝彼如前。


三教義分齊二初標章教為能詮義為所詮今以所
詮義之淺深判能詮教之優劣也。


△賢首者即華嚴
宗主藏法師滅後敕謚賢首大師。


▲二正辨中初約
教詮法通局顯分齊三初標。


△通局者通即終頓圓
三教以能廣博包含故以被機廣故詮義深故顯理
實故破惑妙故鮮圓頓故初後等故局即小乘及始
教也詮義淺故被機狹故解不圓融故又深必該淺
故通淺不該深故局亦可後四教為通愚法小乘為
局。


△教者教也聖人被下之言教凡成聖教愚成智
故。


初小乘教。


△小乘者運小機至小果故曰小乘何意
須說小耶以聖人演教為度物機若不逗機說教何
益若但說深謗之墮惡是故如來不動寂場而遊鹿
苑十二年間說小乘法而教導之此是愚法之人但
得無我猶不知五蘊之法當體即空如亡拳相五指
[001-0087a]
猶存然准經論亦破界內法執云云


△但說我空者一
切凡夫執有我相執一切法為我所有故此教中破
有我故若謂有我五蘊所成應有多我如一色蘊自
有一十種色應有十一種我作此推撿故知無我。



小說法空者阿含云無是老死無誰老死既云無是
老死即法空義更不廣明所以故曰小也。


△六識三
毒者前六識也貪瞋癡三能損法身慧命故貶之云
毒若以三毒為能熏現在色心為所熏即造業受生
輪轉六道名染根本若以不貪瞋癡為能熏色法為
所熏即斷煩惱出三界名淨根本染之與淨因三有
無除此別無根本故云但也。


△未盡法源者未極二
無住本也。


△故多諍論者詮識不至七八詮理不及
中道實相故諸宗師各執一見分成二十餘部互相
諍論如群盲摸象紛然是非由不極源故也。


二大乘始教始者即法空教也分教法相教也始即
初也入大之初門也分即支分也分得佛故談未終
極故得始分之名也。


△大乘者運大機至大果故雖
四教權實有殊對前愚法通受大名法空者始自色
心終于種智皆如幻化空華也故般若云無色無受
想行識乃至無智亦無得等又云若有一法勝過涅
槃我亦說為如夢如化。


△未盡法理者大乘法理不
空不有而空而有中實圓妙今但說空將知未盡也
法鼓經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說中論云空是大乘初
門又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然般若備談三教
[001-0087b]
正意在圓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今偏約不得意
邊斥也。


△一切法相者法相雖多不過五位一白法
縱說真如無為是諸法性亦墮法相之數故云但說
法相。


△有不成佛者彼說五性之人三分半人不得
成佛唯一分半人得成佛也既有不成故說名分終
等三教則不然下云定性聲聞無性闡提皆獲一乘
寂滅場地又云若有一人發真歸元諸器世間應念
化成無上智覺無情尚咸成覺詎有不成有情者哉
問此始教與愚法小乘優劣如何答前是正說我空
今此正說法空但未能見空實相故受始名既能體
法即空不為法縛可從此門通達實相故是大乘初
門故大論云為小乘鈍根弟子說我空為大乘利根
弟子說法空然但捨旁取正而說有執法者皆由著
我我執若亡我所自遣故正說我空始教既是衍門
故正說法空也此正同天台通教體法見空空含不
空號含中真前通三藏後入別圓故曰通教但深觀
此空能見不空受別圓接故知此教是入實之初門
也問始教斷證分劑與小何別答二教惑理是一觀
智全殊惑理一者愚法斷執取計名二麤之惑是我
執分別我執俱生即見思惑也若其始教今家則無
明文若以義求亦只斷我執分別俱生之惑但空六
凡法界之法證真諦理與小不殊故云惑理一也觀
智殊者以其所修觀智體折有異故云觀智全殊問
起信論中斷智相相續相名斷法執還與今始教斷
[001-0087c]
法執同否答不同彼是界外根本無明法執也彼論
六染文云二者不斷相應染即相續相依信相應地修學
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三者分別相應
即智相也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藏師判相續相是法執分別初地究盡智相是法執
俱生二地至七地究盡豈非此二麤是破無明位正
屬界外法執耶始教但斷界內法執若破無明即非
當分與後三教不殊若巳破無明即入祕藏即不可
言始教是大乘初門但見空理故知始教不斷無明
法執須善分別不可雷同問下疏云法相極於三細
豈非始教斷界外無明耶答此明分教了諸法生起
以賴耶為本縱說次第破十品無明證妙覺者皆是
教道之說為引機入證故也若實破證則與後三教
同分教之義即泯故天台明別教破無明是教道說
若實破無明則無歷別故彼文云入地自證權門自
開豈有親證而存隔歷又云初地即初住故當恁之
時無權可存或說有妄外真如不受熏變如雲外月
破盡三細究竟證得此理教道明矣。


三大乘終教終實二名但唯一體對前始分義立兩
名耳。


△隨緣者即真如不守自性成妄法也起信云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心性不生不
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等緣起之法
全有而成無性可得即是真如如水成波波即水故
從真起妄故曰隨緣妄即全真故云無性如金成器
[001-0088a]
器即是金。


△定性等者三聚五性一切眾生悉成佛
也涅槃云凡有心者皆得作佛圓覺云有性無性齊
成佛道。


△方盡等者對前辨果也詮法窮源故云至
極非同於權故云實理也。


四大乘頓教不談委曲直示心源故曰頓也然有約
部論頓即華嚴也逐機明頓即不定也如圓覺觀無
量壽等。


△不說法相者不說偏計依他色心等法也
此約真如門泯相說也。


△唯辯真性者獨顯圓成實
性也一實性外更無別法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八
識者是法相之源今此教中亦且不立菩提涅槃尚
不可立況妄諳乎。


△呵教者斥其無實也肇公云名
無得物之功圓覺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起信云一
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此皆破眾生
執言滯教成生死本。


△勸離者起信云從本巳來離
言說相離名字相等淨名云無有名字語言是真入
不二法門又云文字性離即是解脫達磨云我法以
心傳心等。


△毀相者金剛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下
云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泯心者楞伽云心生則種種
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般若云無智亦無得起信云
非色非心非智非識等故知有念即凡夫無念即諸
佛下云歇即菩提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是知剎那登
妙覺等佛於一朝如斯之論詎非頓乎。


△不依地位
者真如寂理何位次可及圓覺云知幻即離不作方
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思益云不從一地至一地等
[001-0088b]
五一乘圓教此之一教該收前四性相俱融含攝無
礙乃至草葉皆即真如即華嚴宗也。


△所說唯是法
界者謂心境理事染淨等法皆是實相故云唯是法
界或可此句總標性海圓融等是別列四種法界。



性界圓融理法界理性深廣常住無遷故曰性海理
體周徧無法不容故曰圓融。


△緣起即事法界謂眾
緣所造心境染淨等法各不同故。


△無礙即理事無
礙法界緣起事法皆理所成緣起無性不礙於理理
能隨緣不礙於事故知理事二無障礙也。


△相即相
入等即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
主伴如天網珠光影互入無礙無盡不可思議自在
若此以一事法全理所成理既本性周徧事亦稱理
周徧故得一事法能徧入一切事中故云一入一切
又一切事法既同一理所成周徧之理既全在一事
法中故得一切事法亦隨理同入一事法中故云一
切入一以一一事稱理成故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
光各徧一室其光互互相入也界者性也分也事言
界者即三科五蘊一一事法分限別故理言界者以
一切法當處寂滅唯一性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具
性分兩義云云然此四種法界舉一即具四言四體
即一一四無礙方曰圓融問楞嚴大師甞於筆削記
中將此五教對天台化法四教但開合之異彼則開
前合後此乃開後合前未審約但明開以何論合矧
彼雙遮雙照遮照相須三義一時方稱圓教詎容支
[001-0088c]
開被三根器乎答約義對論不無其理但由彼斯學
人專守一邊互成諍詰其中更有綿歷年紀聽此五
教都不明五教義者臆說云云今略以彼此文意粗
試通之且此云愚法小乘同彼三藏於理不疑也二
此云大乘始教屬諸法空經同彼通教修體法觀破
六凡法界證即空真其義頗齊若始教中分義屬法
相宗備說八識差別之修次第修證歷位淺深因果
殊隔同彼別教歷別漸修備學法門經無量劫修習
取證破盡十二品無明方顯佛界但中之理理非具
法絕待之中但有教道權談非是究竟實說天台云
有教無人既說佛界但理在九界外正同相宗說真
如在諸法外堅如玉石不受熏變其義一揆問彼何
以開為通別此何以合為一始答彼約理真中故開
此以俱衍權故合也三此云終教談真如隨緣成一
切法諸法無性當處即真同彼天台雙照空有之義
也四此云頓教明呵教泯相不著二邊直契圓成同
彼天台雙遮空有五此云圓教者包融性相該括始
終雖泯空有空有炳然雖示色空色空都寂法界圓
融無礙自在同彼天台非寂非照而寂而照義也斯
上終等三教即是不思議照不思議遮不思議遮照
一時也若達觀之士聞不思議言義自照著不俟更
陳其未了者直更細明然要先知斯終頓圓三教但
為門有異圓實無殊對彼之義方可冷然應知斯三
皆以不思議中道實相為體所詮之體既實詮體之
[001-0089a]
教無不圓妙所被之機同是圓頓所起之行皆悉無
作但由宜聞真如不守自性成一切法緣起無性一
切皆如之義而得入者即以終教接之其實於終教
雙照入者即達頓教雙遮圓教非遮非照而遮而照
義也以是不思議照故宜聞頓教雙遮圓教遮照同
時亦然入一達三了三即一如一王都入門異爾以
此而知入門異故須三修證同故只一一三相資方
被圓機足矣名偏意圓宜善知悉與彼天台三義一
時無相違也亦如天台於一圓教機宜異故橫開四
門四門之機雖異皆是圓機或宜空門入者餘三悉
趣空門入一達四王都不殊故知彼從圓有門入者
同此終教得入從圓空門入者同此頓教得入從圓
雙亦雙非門入者同此圓教得入應知此乃只一圓
實義開三教之殊彼亦唯一圓教義設四門之異此
由不開四門義開三教接物設既備設四門但受一
圓之目大抵而論三教四門只為便宜故設故今三
教即彼四門更無異也不可謂終教入故失於頓圓
之旨不可謂彼從有門入故失於空等門意苟執終
教定雙照者非獨實教上乘成可思議抑亦但得俗
諦之義尚不如分教分教雖理在事外不談相即無
礙而且二諦具明又但得用而闕於體何者照有照
空是用非有非空是體又雙照雙遮俱是用非遮非
照方為體若堅執不融飜成但俗但用麤淺之法如
斯弘教誠為他宗取笑自謂稟賢首宗講長水疏焉
[001-0089b]
知宗師妙旨頓被沈廢痛哉痛哉又若三教不皆圓
實者何以行願鈔明漸頓義云若法相宗行位地前
伏惑登地斷惑乃至金剛喻定解脫道中方成妙覺
名漸無相宗一向不說地位為頓然此並非稱性圓
證圓修今就此宗直談真界非漸非頓隨緣修證則
具漸具頓若終頓二教不同是圓融者何不指終頓
二教為非圓修圓證而秪將始教對揀權實耶又圓
覺疏將圓覺頓教與華嚴對辨齊平義巳即云終教
與此正同若然豈不三教義等耶問終等三教有優
劣否答雖俱圓實不異而異義分三品從雙照入者
為下雙遮入者為中遮照俱時入者為上若得此意
研覈教旨眾滯自消問華嚴疏說此經明事事無閡
指事全理名別教一乘終頓融事歸理至於法華會
三歸一名同教一乘如何謂言三教義一耶答且如
終教為揀異始教唯空教理俱權分教教權理實皆
是權淺特立終極稱實之教名為終教既實且極豈
得未究竟耶況終教既談理事無礙豈不達事全理
耶法華世間相常楞嚴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非
事全理耶譬猶波水無礙豈得不曉全波是水耶又
華嚴頓為菩薩說圓頓法名別教一乘法華為前三
時巳調熟者會歸一乘名同教一乘同別雖殊一乘
豈異若言異者更為可笑具教眼者如指諸掌蓋為
淺學執固之者須至備括一家教旨委而示之也問
人師立教各是一途何須強會答通論判教悉准一
[001-0089c]
代之經經既不殊詎可天隔又此和會蓋為表明所
稟起信鈔中之說非無由也。


三教攝。


△正唯終教者既三教圓實不殊故但約詮
義多小以判兼正今經多說迷真逐妄諸法生起本
末次第返妄旋真皆圓實故如下經云一切世界因
果微塵因心成體又云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所既妄
立生汝妄能等又云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其性真為
妙覺明體等一經始終多談斯義故云正是終教也。


△兼頓圓者如云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昧提彈指超
無學又云歇即菩提性淨明心等即頓教也若云地
水火風皆徧法界性火真空性空真火不相妨礙又
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又云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
微塵裏轉大法轉等又云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等皆
圓義也此文既少故判為兼若約一往詮言圓融勝
妙以立一經尊極應判云正唯圓教兼於頓終今既
三教齊致故但約文多少以判正旁則無咎也若約
五判應云此經分齊正唯終頓圓三兼於愚始二教
以下明五比丘所悟法及根境如空華等。


二約法生起本末顯分齊中初一心為本源。


△一心
源者謂此一心是染淨諸法之根本故論云摩訶衍
者一法二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
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等故知一心
是諸法本其猶水源為萬流之本此約因法顯故云
眾生心若圓覺經中約果法顯即云無上法王有大
[001-0090a]
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
及波羅蜜等。


二依一心開二門。


△二門者論云依一心法有二種
門然真如門中有離言真如依言真如依言中有空
不空真如等。


云依後門明二義科云後門即生滅門也。


△二義者
彼論云此識有二種義能生一切法攝一切法云何
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等。


△心體離念等者論
云所言覺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即是
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等一言其覺有
始覺本覺本覺復有隨染本覺性淨本覺之異不覺
中有根本枝末之別四依後義生三細謂依不覺故
起業等三相也一是業相業者為因義動作義論云
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
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二者轉相即轉前業相為能
見故論云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三是現相由能緣心帶所緣境故論云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等此三屬本
識對後事識麤位通稱曰細故論云復次依不覺故
生三種相與後不覺相應不離等。


△五依最後生六
麤最後即現相也論云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動
相等斯六屬事識位涉于外境其相顯著故稱曰麤。


△智相者執境外生起智分別愛與不愛等。


△相續
相者依前分別遂起苦樂覺心念念相應不斷等。



[001-0090b]
二正顯分齊初通指諸教。


△通詮本末者一心為本
九相為未。


▲二別顯今經則此經常住真心等者上
來通約諸教明生起義未知此經對彼其義云何謂
今經即以常住真心為一心源也下云一切眾生從
無始來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等一切世界
因果等法皆以此心為本而生起也。


△二根本者一
者無始生死根本即汝今者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
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即汝今者識精元明能
生諸緣緣所遺者等。


△咸言妙真如性者下云如是
五陰六入等皆如來藏妙真如性等斯乃法法當處
絕待全是真實即真如門也。


△瞪目者喻真妄和合
故則有法生如清淨眼觀睛明空由目勞動見空有
華華實不曾生起。


△合手者文云其人無故以二手
掌於空相摩等又云如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熱
勢多冷者從熱等皆喻妄生也。


△眚見等者文云如
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等
此約不了一真忽然妄起成生滅門也。


△性明圓等
者一真之性本自明圓因不了元明故有妄法發於
性上故曰因明發性然實全性成妄非如樹發於華。


△識精元明者約體指妄也斯識無體本是元常故
曰元明。


△性一切心者謂一切法以心為體性也。


△滿
慈致疑者因聞佛說清淨本然遂疑云何得有世界
山河也經文備如前引。


△本覺不覺者性覺必明即
本覺也妄為明覺即不覺也。


△了然自知者始覺也。
[001-0090c]


△三相即異同非同非異之三相也下云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等。


△四輪即經云覺
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
明立礙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
金相磨故有火光為變化生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
有水輪含十方界等。


△晦昧即業相亦即賴耶四分
中自證分證自證分也。


△為空即轉相四分中見分
也。


△結暗為色即現相四分中相分也故晦昧等即
三相也。


△引起等者下云如是擾惱相待成勞勞久
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
虗空虗空為同世界成異等。


△聚緣內搖者集聚外
境於內分別也由有境界緣故起心分別念念不斷
也。


△趣外奔逸者由念不斷故遂成分離取六塵境
下云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
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
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等。


△業果眾生
等者六麤中造業受報二相也合云三種今但約正
報為言也下云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
相續等。


▲由是下二總歎學人披閱此經始自一性
終至九界無不備談無不當處真實不是隱覆真相
而說足顯此經終實圓妙故也。


四所被機宜中初標章上來巳悉此經深妙且大聖
設化或說或默無不為機未審何機於此得入故須
辨之。


▲二隨辯中初料揀。


△樂著名相者有一類機
[001-0091a]
但樂名言法相者也且此經非相故不可思非名故
不可議是故著名相者不堪受此經也下文云見與
見緣如虗空華等。


△以文為解即文字法師不能忘
情合理者也。


△滯行位者計佛居果上我處凡夫行
位遙遠如何得臻上果心著有為遂生勞怠。


△情尚
等者爾雅云賓者服也凡有所皆言服在空也賓者
客也主既立無故客有所言皆向主故。


△自恃等者
天真即自然義也本來自然是佛何用更求於佛煩
惱本無更何所斷凡見進修之人即輕厭之也圓覺
云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
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等。


△固執者斯人
先聞小教便執在心堅守不捨後聞說大不肯信受
如人元擔於麻後遇金藏不能總擔又惜前功不肯
棄麻遂捨金去經云所未聞法聞之不疑是為希有。


△皆非器者如上諸過中隨落一過即非是堪受此
經之根器也。


△反上者謂雖尋文而文字性離雖覩
相而常照自心反上著名相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即反滯行位者也雖空不斷而中道了然反情尚於
空也理頓悟而事漸修反輕厭進習也精勤求法無
暫懈怠反棄金也。


▲二。


△普收凡有心者皆得作佛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又云飲其水者皆獲充足等此
約結緣下種故普收一切也。


▲二。


△益者淺深悟入
者證悟契入也俱無則因此熏成遠種也。


△金剛喻
者彼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剛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
[001-0091b]
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
善根亦復如是要穿有為煩惱身過到於無為智處
等縱謗墮惡由歷耳故終須醒悟如人因地而倒因
地而起也悟入等即種熟脫也。


△兼為餘性等者定
性聲聞定性緣覺及無種性人也二乘之人實不定
性但聞斯教決定回心且無性之人但無善性儻聞
今教善種自成遇緣發起必當成佛楞伽說二種闡
提一大悲菩薩二斷善根眾生佛說永不入者雖大
悲菩薩應知無信之但得聞教後必悟入也。


△三聚
者聚猶眾也每類非一故稱眾也然有三乘不同若
以五無間業眾生為邪定學無學人為正定餘漏無
漏人為不定即小乘說若以無種性人為邪定菩薩
性人為正定不定性人為不定即權教說若以一切
異生為邪定三賢巳去為正定十信為不定即實教
說今經即唯實也。


五能詮體性中初標章上雖巳明教所被機未委一
代教法以何為體而能詮辯無量事理耶故以四門
辨之然今辯體不同天台五重玄義辨體彼明所詮
之體如今經以如來藏心為體維摩不思議為體法
華實相為體等今此是顯能詮之體即當體體然據
歸性門亦攝所詮之體則此通彼局也。


▲初隨相門。


△聲名句文者聲是教主言音名句文是聲上屈曲
詮表然有三義一唯以聲為教體二唯以名句文為
體三通四法為體若但取聲唯是徑捷之聲且無詮
[001-0091c]
表若唯名句文又文等無所依故以名句文但是聲
上用故若無所依之聲則名等何有故須通取。


△體
用假實者聲是實即不可見有對色名句文是假屬
不相應行法非色非心但約分位假立論云名詮自
性句詮差別云云亦可通取一切法為教體但能生
物解即為教體如靈雲見桃華得道等淨名云有以
光明作佛事有以菩提樹作佛事乃至云八萬四千
塵勞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楞伽
云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有佛國土動身名
為說法且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成極樂國土聽
風歌而正念圓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只如
今經二十五聖於十八界七大性皆獲悟入此詎唯
名句文耶天台師云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聲
徧讀眾典佛不說法常聞梵音心不思惟徧照法界。


△若不等者如世功韻玉篇不屬詩書禮樂故不可
以教化下民移風易俗是故挾所詮義俱為教體天
台明教行理三種經旨于此。


▲二唯識門前二等者
能詮所詮也此二教體下離識所變也經云三界唯
心萬法唯識故知能所詮法皆從識變。


△本質影像
之異者謂以眾生為緣故於妙觀察智淨識演出八
音四辨之聲教名本質教眾生由佛聲教為緣故於
自心變起影像而緣名影像教斯乃眾生諸佛互為
增上緣也唯識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若對五
教通以四句揀之謂唯本非影愚法小乘唯影非本
[001-0092a]
終教亦本亦影始教非本非影頓教具足四句圓教
云云


▲三歸性門前收差別之教但唯一識今明此
識但是一心一心即真如也如水成波波全歸水故
圭山云識如幻夢但是一心。


▲四無礙門即事事無
礙法法相融生死真如夷齊一貫方為極唱。


△心境
下正顯無礙之相也心即唯識門境即隨相門理即
歸性門事即重指隨相唯識二門要成句故重言之
也此之三門即一論三即三而一互相依倚互相無
礙應知言色時一切皆色一切是經舉識時一切皆
識全識是經故得動止縱橫無非教體也。


△以一心
法有二門故者出所以也故者所以義如上心境理
事無礙者由一切法不離真如生滅二門故又此二
門全即一心故歸性即真如門隨相唯識即生滅門
二門不二即是一心故得交徹無礙也。


六所詮宗趣初標章一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然今家明宗若望天台五重玄義即含體宗用三科
如來藏是體非因非果修首楞嚴妙定能取於體通
因通果是宗惑業消滅起大神用是用若欲會者圓
融之教開合頗齊彼以即一而三故體宗用分以彰
修性之殊此以即三而一故三法合說乍似相反其
實相成。


▲初統論諸教。


△統論等者吾教自淺之深
皆以因緣為宗儒即宗於五常道則宗於自然佛則
宗於因緣一言因緣有內有外外即如以種子為因
水土人時為緣而芽得生又如泥團為因輪繩陶師
[001-0092b]
為緣而器得成內因緣者然有世間因緣出世間因
緣世間者十二因緣也無明為因行支為緣名色等
方得生起若出世因緣者即自性本覺內熏為因師
教善友外熏為緣則能成就佛果是知吾教淺深雖
異因緣是同如佛以願力為因須假度生為緣若無
眾生佛不說法然有四種不同一因緣故生死成壞
涅槃云我觀諸行生滅無常云何得知以因緣故知
二因緣故即空故龍樹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三因緣故即假如鏡像水
月等緣會不得不現四因緣故即中若言不從因緣
即是定有定無則墮斷常之過故中論云因緣所生
法即空即假即中然因緣是一由四人觀之有異下
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
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故知佛教因
緣收盡。


△宗途五者一隨相法執宗即小乘諸師依
阿含等經以造婆沙俱舍等論二真空無相宗即龍
樹提婆依般若等經以造中觀等論三唯識法相宗
即天親無著依深密等經以造唯識等論四如來藏
緣起宗即馬鳴堅慧依楞伽等經以造起信等論五
圓融具德宗即華嚴宗天親菩薩造論解釋今經約
文廣略當四約義尊勝應五。


二別顯今經中初擬他解初總。


△注偏計等者如夜
見繩迷謂為蛇蛇豈有實但是情有夜見杌木謂之
為鬼亦復如是偏計妄法亦爾情中則有理上元無
[001-0092c]
如病目見華華實無故故唯識云由彼彼徧計偏計
種種物此偏計所執自性無所有金剛云凡所有相
皆是虗妄起信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
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等未審今經之中還有
此文否故注云如虗空等下云見與見緣如虗空華
本無所有等。


△妄為色空等者下云本是妙明無上
菩提妄為色空及以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
非月注依他等者前約脫體無故云空今乃假有本
自寂然如日中見影影本自寂雖依身有身實不甞
現影如鏡中像非從內出非從外入見時不是新生
不見亦非滅去故寂如依麻有繩繩全假立麻雖做
繩麻性不變依他之性亦爾不待破除本自寂也唯
識云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妙經云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又云世間相常住等。


△注當處等者下
云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
等。


△藏性圓滿者計蛇之繩謂鬼之木做繩之麻此
三俱喻藏性也既知心境元寂則顯藏性本圓一切
眾生不能空寂心境故藏性弗及顯現若能空寂則
得藏性圓彰也。


△注此見等者下云此見及緣元是
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又云見與見緣
似現前境元我覺明。


△凡聖平等者由圓滿故平等
也圓覺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淨名云眾生如彌勒
如草木如。


△迷悟等者下經云殊不能知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
[001-0093a]
了不可得。


△聖凡無二路者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
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
脫。


△生死涅槃等者下云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
涅槃皆即狂勞虗妄華相等。


△忘情者行人由達心
境空寂故自然喪巳妄情一念不生即同於佛也。



則汝心中者下云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
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等。


△旋流無
妄者下文揀圓通文也彼云今此娑婆界聲論得宣
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旋流獲無妄等。


△等佛
者只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若乃忘情與佛平等。



即同如來者下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身心圓明不
動道場於一毛端現寶王利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方便易成就者下云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方便
易成就堪與教阿難及末劫沈淪等。


△三緣等者下
云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
故三因不生等。


△永絕輪迴等者業惑纔消輪迴自
絕故圓覺云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若得妙發
等者下云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尚無不殺
不盜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有無二無者即有
殺盜婬無殺盜婬俱無也下云有名鬼倫無名天趣
有無二無無二亦滅等。


△起大神用者三惑二死既亡
三智五眼圓發性德妙用自此而彰也。


△不須天眼
等者三漸次文文云是修行人先持聲聞四棄八棄
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
[001-0093b]
乃至云是清淨人修三摩提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
然觀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得大神通。


△安樂者得
禪定樂也又得涅槃常樂我淨之樂。


△身心快然等
者下云阿難與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
惑俱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等。


△自
在者不著涅槃生死也。


△一為等者下云我以不生
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
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等。


▲二。


△別五對者一以
說教為宗義意為趣二事法為宗顯理為趣事即義
中所詮三科五蘊破妄顯真等事也詮此事者為顯
理故三理境為宗修行為趣境即所觀真理為對能
觀智故稱之曰境四以修行為宗藏體寂滅為趣五
以藏性寂滅為宗起大神用為趣。


△相由者由教故
有義由義故顯理顯理故修行修行故趣寂趣寂故
起用起用故出假利生其猶於鏡垢盡明彰物對像
現爾。


二隨要釋中初約解行。


△許示者經云有三摩提名
大佛頂具足萬行等。


△徵解者却反徵問出家本懷
也經云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
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直至第三卷經終盡是
開示阿難圓解一約修證。


△雖獲等者即下請行之
文下云我今猶如旅泊之人雖獲大宅要因門入等
然據今文總有三重謂解行證今示下經但引解行
之文而不引趣證文者意云行成必證事可知也又
[001-0093c]
入通能所行證雙該也。


△若欲具明者應云解如來
藏為宗謂佛許示真修却約心見徵解行首楞嚴定
為趣故下請云雖獲大宅要因門入等次修此真定
為宗證彼藏體為趣下云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等
七教迹前後。


△集者即結集此經之人也。


△約類總
為一部者雖非一含所談而其所詮法義相同故合
為一也如人說事聞者有疑遇他事故不遑咨問及
後再面方獲咨詢以決前疑也今亦如是時雖不同
只是一經之事如華嚴七處九會但一經耳。


△匿王
致疑者敘外道之說疑身死後斷滅也下云我聞迦
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等。



阿難疑問者下經佛云一人成道依正咸真今佛成
道何故復有地獄餓鬼畜生等道乃至舉瑠璃王善
星比丘生身陷獄為有定處為無定處等。


△誅釋種
者瑠璃幼歲於釋摩南家學射其家新建一堂欲請
佛琉璃幼孩入中作劇由是釋種以言罵之曰汝是
何人輙汙我堂琉璃大怒告左右曰待我為王必須
語我我得報之後為王果誅釋種忖為此惡必招禍
報遂乘舶入海至中流間業火四焚直入地獄今此
大意云第二卷中匿王在座請問及匿王崩琉璃為
王方誅釋種今既舉琉璃陷獄為問驗知隔矌時遙
非一會一時說也。


▲二定文之部屬。


△耶輸受記者
引文證是法華後也下云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出纏
即登伽證第三離欲果授記即耶輸巳曾於法華會
[001-0094a]
中授記作佛也。


△持地等者下云我聞如來宣妙蓮
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等即妙經普門品終云爾時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
觀世音菩薩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身無量者既云應身
無量斯即是入無記化化禪能普現色身也經云以
佛道聲令一切聞也。


△顯露入實者下云了然自知
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等又云不歷僧祇獲法身又請
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既請佛行開權後
經理無惑也。


△盡證圓妙者如最初陳如云妙音密
圓得阿羅漢優波尼沙陀云塵色既盡妙色密圓等
此皆住持如來三德祕藏圓妙可知也。


△俱醍醐者
今經既在法華後說故知以醍醐為教相也若時若
部若教若人悉圓極也若不明終頓圓三俱是圓極
並無優劣而作淺深解者即疏主判云正唯終教大
乖經旨及法華後意也明教者悉之。


八傳譯時中初明飜譯。


△制止道場者道場即寺也
漢世名寺隋朝敕改天下寺字為道場改道觀為玄
壇。


△邊境者邊方戍遏之人也。


△中宗者廬陵太子
也高宗之子則天親毓一十八上登大寶之位後被
則天毀位貶於房州廬陵郡後得狄相犯諫遂陵却
詔迴荐升寶位恰當長安三年中宗即改為神龍元
年也正月升位二月即貶房融於嶺南知銓同五月
遇此三藏對譯茲經。


▲二敘流傳。


△大通即北神秀
[001-0094b]
和尚也。


△灌濤即縣名也。


▲二敘異同然據譯場中
有證梵義證梵文讀梵本有傳語證譯證義今般刺
密帝是傳語之人雲峯是飜梵為華之人房相與迪
公即受其語以書之也必潤其辭也。


▲二會通可見。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