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心鏡卷第三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釋智聰述
彌勒菩薩章
【至論諸法。本元清淨。絕名離相。尚非是一。何況有
諸。眾生未了。常在輪迴。聖人哀之。無名相中。假名
[003-0399a]
相說。於不二中。而辨其二。是故慈氏。究論迴根。慇
懃啟問。】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至輪迴境界起循環見。」
【彌勒補處大士。今居兜率內院。常說妙法。今預斯
會。請究生死根本。輪迴始末。如鍾在架。非扣之則
不鳴下正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至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大寂滅海者。行法云。般涅槃海。涅言不生。柈言不
滅。即不生不滅也。今言寂者。即彼之不生。今言滅
者。即彼之不滅也。海即無涯。佛以圓覺為性海。若
入圓覺。而不能了生死者。則佛海中死屍花林中
腐鼠也。豈不自警哉。輪迴根本者。法界次第云。生
死根本。即名色為始。以初受一期妄報。歌羅邏時。
但有名色二法。當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
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智度論云。一切
世間中。但有名與色。智者云。一名者。心也。但名字。
故曰。名是心。及相應數法。雖有能緣之用。而無質
礙可尋。既異於色。而有心意識。及諸數法。種種之
別也。二色者。有形質礙之法。謂之色。是十八界。及
一入少分。皆是質礙之法。並無智覺之用。既異心
意識法。故指為色。有幾種性者。曰心。曰意。曰識。曰
受想行識。曰六根。曰六塵。曰六識。十八界也。曰身
三。曰口四。曰意三。曰見思。曰塵沙。曰無明。皆是輪
迴種性。其實。八萬四千塵勞。恒河沙數煩惱。皆屬
[003-0399b]
幾種內。不可用心思。不可以數極。既總是輪迴根
本。只合為一問也。修佛菩提者。佛名曰覺。覺有情
也。菩提翻道。即大道心。成就眾生也。眾生旅泊三
界。無由出於火宅。只為迷菩提之路。情著不覺。大
聖啟大道心。出三界獄。令諸眾生。遊寂滅海。到菩
提岸。依何法門。修行幾等。如迷方人。無指路者。終
無出期。智者云。如來未興於世。爾時雖有十善法
之化。是為舊善。未有三寶之可歸。大聖初成正覺。
先為提謂長者。開授三歸。以為入道之根本。進行
之初首也。三歸。正破三邪濟三塗。接三乘。出三有。
況百千三昧。無量行門。非止一路。故云差別。迴入
塵勞。設化度生者。圭峯云。眾生無邊誓願度。即從
空入假。或大悲濟物。或病既多。方藥非一。若無方
便。如少湯添氷。恐落愛見。大悲故須問也次結益語。】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至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慈室云。慧目。即如如智也。心鏡。即如如境也。智如
於境。境如於智。即文殊章。圓照覺相也。此非圓覺
寂照之功。無上知見。永失。亦是贊請之辭。】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聖智慜物。為物作則。故慇懃三請次讚許戒聽。】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至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無生忍。非易可階忍有多種。有生忍有法忍。唯無
生忍。圓位初住菩薩證之。一品無明既破。一分三
德分顯。證無生忍。凡遇難緣。如割水吹光。分身百
[003-0399c]
界。救苦眾生何啻挾泰山。以超北海。】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如犢思乳。如蜂依蜜。爭得不聽次答輪廻根本。】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至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佛頂云。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媾發生。吸引同業。
以是因緣。故有生死。又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故
有生死。五欲貪嗔。皆曰種種。若極其漏源。平等性
中。無生佛名。亦無輪迴。及不輪迴。生死交謝。寒暑
迭遷。因於妄動。至有物遷變。今且略陳元始。四明
云。良由眾生。性具染惡。不可變異。其性圓明名之
為佛。性染性惡。全體起作。修染修惡更無別體。全
修是性。故得迷逆之事。無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
造業。輪迴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長劫用理。長
劫不知。不由不知。便非理佛。以全是故。名理即佛。
今欲窮源。從真起妄。初既是真。如何以變之為妄。
此理難明。須知無明法性。同體平等。性內具有善
惡。但性善。其性則柔。性惡。其性則剛。能剛柔。在平
等性內。如天地。天性剛而其柔。如霜雪霧露等。地
性本柔。亦能剛。如金銀銅鐵等。皆從地生。在平等
性中。未分生佛。如水如氷。未分氷水。只為妄動。惡
性力強。真如內熏。其性惡。隨善緣起。起作淨用。若
極淨則為佛也。成佛了。惡與妄。無明業性。还在性
善中。不斷纖毫。先君子為小人所化。暫為小人。今
遇善人所化。仍為君子。即本來人也。肇云。梵志出
[003-0400a]
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在乎。梵志云。吾
猶昔人。非昔人也。惡煩惱性。轉為性善。亦名性善。
亦云理毒害。煩惱本不動纖毫。為之本來面目。四
明指要云。除無明。有差別。此性中之惡。與凡夫見
行之惡。如何分別。如水與氷。眾生情執。執氷不知
是水。即氷。故云情生智隔。想變體殊。終日用水。只
作氷想故。有天堂地獄之異。淨[邱-丘+看-目]穢國之殊。今且。
要。窮今身從何處來。極輪迴本。棱嚴云。皆由不知。
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煑沙。欲成嘉饌。縱經塵
劫。祇名熱沙。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
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即有為生滅心。此心攬
妄塵為體。緣會而生。緣散而滅。二者。無始菩提涅
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
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覺。枉入
諸趣。識精者。廼即今虗妄浮心也。元明者。即如來
藏性也。地藏性。不合隨染緣。則成九法界。隨淨緣
成佛界。故曰能生諸緣。雖染淨俱緣。而得失兩異。
淨緣得真性。染緣失真性今別指染緣。故曰緣所
遺者。云枉入諸趣。涅槃經。亦有二種根本。一者無
始無明。二者現在愛欲。意同此經次約受生以辨輪迴。】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至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受生別者。且言六道輪迴最初一念。於大覺性熏
起迷妄。無明宿業。順六道性。處處受生。因風火二
大。馳我神識。酬其宿債。作福相似。來生我家。皆由
[003-0400b]
起自貪欲貪屬愛。愛欲為因。愛命為果遂攬父母
遺棄。成五蘊色身。故有胎卵濕化。四生之始。殻中
生曰卵。胞胎生曰胎。潤濕而生曰濕。無而條有曰
化。天道地獄。純是化生。脩羅具四生。人亦具四生。
鬼道。胎化生。畜生具四生。人有卵生者。昔西土。毗
舍佉母。生三十二卵。為三十二子。濕生人者。如奈
女。於奈樹上。生一池水水中生一女。既無父母。以
奈為姓。故曰奈女。值佛證果。亦云菴提遮女後瓶
沙王得之。生一男。曰耆婆天醫也。淫是耽染愛著。
但是情染。總名為淫。縱是化生。亦初依業有。如斯
之類。皆由心染氣傳。受性稟命既性命由淫。淫復
由愛。故云愛為根本也下明欲助成因。】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眾生欲心。在內。若未見境。欲心未起。以由境故。牽
起欲心。佛頂云。爾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生
死不斷。如膏助火。寧不轉熾。欲助愛心。造業愛報。
肇云。眾生所以久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
於心。則無生死。潛神玄默。與虗空合。其德。是名涅
槃。遺教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是以鑊
湯。雖沸。不煑無欲之人。如佛弟難陀。著其妻故。佛
引之遊天宮。見一宮天女。勝玅。而獨無夫。難陀遂
問天女。天女答曰。佛弟難陀。持戒生此。為我丈夫。
難陀為欲持戒。要生天。佛又引之。遊大地獄。忽一
獄空。陀亦問佛。佛云爾自問獄卒。卒曰。佛弟難陀
[003-0400c]
為欲持戒。報盡來生此獄。以斯念之。五欲無常。如
花上露。見陽則晞。若知而不戒。則遺教所謂。老象
溺深泥者是也下明展轉相依。】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至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光明云。是身虗偽。猶如空聚。良由眾生。最初攬陰
成身。陰者。五陰和合。假名為身。如攬五指。故有拳
名。凡夫不了。執此假名。而為我等。廣有十六我人
知見。今諸經。略云五陰。我者。聚陰等法。於中若即。
若離。計我。我所之實。人者。亦於五陰。妄計我是行
人眾生相者。於五陰中。此五共生。故曰眾生。壽者。
亦於五陰。妄計我受一期報壽。命者。亦於陰法中。
妄計我命根。連持不斷。以執此故。計有我身。故名
身見。今於十六中。具出四見。皆是妄想。並無實事
男托胎時。見母為所取境。見父為所競境。於母起
貪。於父起嗔。父流為是己有。乘茲妄念。故得托胎。
女人反此。委在涅槃經。男女之名。由是妄想。而為
始也。此身幻質。名為假名。既由妄想。反從精血。以
驗此身。名為虗偽。如上二空境中。是生空境也。欲
謂貪婬。命謂身命。若無愛欲諸緣不生。身亦不有。
當知欲因愛有。身因欲生。既有此身。還生於愛。由
愛身故。還為欲因。復感來報。生死。如是展轉相續
無窮也次明惡業苦報。】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至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欲境者。則色聲香味觸。五欲境也。眾生見此五境。
[003-0401a]
起違順相。且如色境。順則成喜。逆則成嗔。或不相
從。謂之境背。背愛心。便生憎嫉。即嗔心生。便有打
罵殺害。種種惡業。因色而起。餘四知境。亦復如是。
順逆者。色若順心。而乃耽著淫盜飲啖。侵凌綺語
亦造眾多惡業。以此逆順二業。招惡強報。先墮地
獄。次作畜生。後作餓鬼。受三惡報。次生人間。貧窮
下賤。復與宿昔究冤僭。始相酬對廣如楞嚴經文此經文
雖無畜生報。意亦含攝之矣。當知色欲。能生於火。
燒諸世間。如西竺。述伽婆。市魚為業。一見貴公主
出。忽生愛樂。因而久病其母問其故。說如上事。母
由是。常供貴人之魚。公主問其供魚之意。欲何所
求。母乃言子愛欲事。公主設計。相期於自在天廟。
尅日而至。漁者先到。其神以睡魔著之。令彼熟寐
貴人左右求之。無有。忽看紙錢堆中。見彼睡著。不
醒。用物遺之而去。覺未聞異香。見物知貴人來。忽
然思念。身上欲火發生。先燃其紙錢。次燒及天廟。
故云欲火燒天廟。將繩繫子咽出龍樹大論下明善業樂報。】
「知欲可厭愛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欲者。五欲。唯色最初。人畏之焉。若論欲性。本菩提
性。如帶刀入陣。不獨衛身。亦獲名利。菩薩用色。觀
色法界。離五欲境。別無佛性。今且論厭欲。樂善。如
大論云。有須陀洹。在人間住。亦有妻。正斷欲界九
品思。斷思盡。即超欲。而於欲境。倍勝常情。妻不喜。
每憂之。忽有一聖人至。言及此事。彼云。吾教汝。但
[003-0401b]
云須陀洹果。法應如是。妻如其言。語於其夫。夫。欲
心頓斷。如湯消冰。[厂@火]飛煙滅。鄰人不知其故和之。
夫取一𦘕瓶出。五彩粧成。甚是可愛。云若與吾。翫
此瓶。妻貪此𦘕瓶。常不釋手。夫忽討此瓶。妻度與
夫。夫閃。此瓶墮地。破碎臭穢流出。夫云。與吾拾此
𦘕瓶來。妻云𦘕瓶打破。夫云。以吾觀汝。猶如𦘕瓶。
復說偈曰。猛者入定觀。身心所興塵。見已生穢惡。
猶如彩𦘕瓶。豈非知欲可厭也。又如佛在世時。一
婦人。生三四子。悉皆死亡。其母以憶子。心狂。披髮。
裸形。而走。忽一日。直至祇園寺。徑造佛前佛。威神
故。忽然猛省。無禮蹲地。佛令阿難。取袈裟與之披。
後歸去。同夫來見佛。皆證阿羅漢若是厭惡樂善。
極則止生人天。若於欲。深省者。可登聖階。人天五
戒。三歸。五戒為首。種種福利。皆天人果報也。上來
通言人天之善。向下四禪天。初禪梵王。二禪少光
等。三禪少淨。四禪無雲福生。廣果等。此四禪天。皆
因修禪定得生下明不動業報。】
「又知諸愛可厭惡放弃愛至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入道之門。先須伏愛欲。前云。捨惡樂善者。在人間。
修三歸五戒。孝養父母。行世仁慈修橋布路。寫經
造佛。掃塔塗地。種種善利得生天上。初是四天王
天。二忉利天。極至六欲天。或生人間。富貴。故云復
見天人。今云。又知諸愛可厭放。弃愛樂音落捨。禪是
弃者。弃前欲界。欲樂麤強。此人厭弃。生梵天。若如
[003-0401c]
修四無量心為王。愛者。二禪天。此天有四支禪。內
淨支喜支。樂支一心支既存喜樂。故曰愛禪。樂者
三禪天此禪。第一快樂。勝前二禪。亦有五支禪。怡
悅之心。名之為樂。捨者。四禪天。此天有四支禪。斷
苦樂故。滅憂喜故。不苦不樂。行捨念淨。行者。欲離
前三禪時。種種呵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
與捨俱發。離樂不悔。此心名捨如上弃愛樂捨此
四。反生禪味。著於定心。藥反為病。還滋愛本。此上
色無色界。非可易登。因離欲故。修增上善。得生此
天。雖然仍是輪迴。不成聖道。若望修圓覺者。霄壤
之殊。故云不成聖道次正歡斷。】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貪欲。愛渴。此二輪迴根本。不得不除。貪是三毒之
首。愛因此起。乃著物之端。因愛故攬五陰為體。如
鱗集仰流。此貪愛。六凡皆有。但輕重之殊。殺戮重
者。即地獄。輕者。鬼畜報。愛亦有輕重。勝則生天。劣
則人界。貪愛。體是無始無明。修圓覺者。能觀貪愛。
皆是佛性中道。終日貪愛。不礙菩提。文殊自云。我
是貪欲師利。此如抱虎弄蛇。不達性則。為物所傷。
善達性者不獨入佛。亦能入魔下明菩薩用愛非同凡夫。】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至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如傅大士布袋和上。和須蜜多女。如觀音為馬郎
婦。猪頭。稠樹。皆以欲法化人。雲門南泉德山等。皆
用魔法入佛。菩薩慈悲。利物。若純用善。其間。惡逆
[003-0402a]
重者。善化不受。示惡入惡。於惡達惡為性惡法門。
以攝惡者。此明觀行即佛此位已修圓觀。觀三諦
境。境觀融融雖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藏。理慧
相應。心觀明朗。天台智者。正居此位。法華五品位
也。今云勞慮永斷者。即永伏煩惱性不起。此人解
心虗通。故云得法界淨即彼淨解。此之淨解。如蟲
蝕木。偶為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故云。為自障礙。但
用圓覺之觀。圓於自心。未圓十界。心未遍圓故云
而不自在。既未斷見愛。無明。貶之為凡夫。到此覺
性。永無退失。故云隨順覺性四相似即佛。】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至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四相似。即佛。天台云。似者。二物相類。如鍮似金。若
瓜比瓠。猶見火先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飲者可
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為。如法華六根清淨。即是其
相。此位未入分真。位。如真金。今居十信後心。相似
位。如鍮比金。今且是鍮。更入一步。鍮變為金。本覺
清皆是菩提。蓋麤惡重者。從惡入易。從善入者。不
傷物。如把線放[鷂-缶+工/山]。縱未成佛。不失人天也下除愛獲顯益。】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至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欲愛。大小乘俱斷未盡。聲聞尚有習氣。如迦葉聞
琴起舞。云。吾於三界五欲。吾已斷竟。此是界外。勝
玅五欲。吾聞之不能自安。界外五欲。亦云法愛。亦
云法塵。今且就末世眾生。修圓覺人。先降心治性
愛心習漏。如冰清玉潔。不牽輪迴。心純是法。與法
[003-0402b]
相應。更念茲在茲。求圓覺。速得開悟。圓覺即止觀。
散即止。昏即朗。憎愛自然消落。如印印泥。即壞文
成次明五性差別因依。】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至依二種障而現淺深。」
【本貪欲者。即根本無明。具十法界。善惡之性。發揮
無明。枝末無明也。此無明。隨染淨緣。成凡成聖。凡
夫雖迷。而其迷中。假實依正。未始離性。須知染緣。
熏於性染。方成染法。淨緣熏淨。方成淨用。性染性
淨。其體本融。全體而起。隨染緣。則染淨俱染。隨淨
緣則染淨。俱淨。不二門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
千果成。咸稱常樂。今此無明。具染淨緣。發揮顯出。
五性差別。不等五性者。永嘉云。一闡提性。枝末無
明。二決定性。三不定性。四菩薩。根本無明也。五佛
性。別教果佛也。二障全在信不具者。名闡提性。二
破事障見思之惑。名決定性。取滅度想者也。三破
見思已。不取滅度想者。如方等會。有密求耻小者。
名不定性。四菩薩性者。破理障者。破障理無明也。
佛性者。就當教。究竟破也。此非是被機。立五性教。
亦非為聲聞緣覺。立此教名。但佛點出。迷圓覺之
人。成五差別亦是惑有厚薄。證有淺深。答彌勒。生
死根本之問也下釋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一名理障者。即根本無明也。能覆出世間。真明之
惠。而能增長生死。礙正知見。屬菩薩斷。二名事障
[003-0402c]
者。起信論。謂之六麤。亦從見愛而起。初受一期妄
報。歌羅邏時。四大五蘊。根塵等。此惑謂之。見思。屬
聲聞緣覺所斷。若不斷者。生死相續。輪迴不息次徵
起五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文。諸說不同。圭峰云。本以發心。修證。約斷二障。
故成五性。此都不斷。故非五數。慈室云。此總勸。非
指根性。於通途敦勗。又一說云。未曾斷惑。不當五
數。與圭峰同意。又與稜伽。五性中。無性同。圭峯亦
云。若據棱伽文。即當第五無性也。諸說不同。在人
取捨。今觀此文。諸經中有闡提性。未破見思無明。
即今云。未破二障此種性。本是佛法中外人。亦有
佛性。又有經文。貶之為無佛性人。若不是一種性。
如何云。善男子。此二障未斷滅等。驗此是闡提性
也。涅槃云。佛告純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發麤惡言。誹謗正法。無慚愧。不改悔。名為趣
向一闡提道。又梵行品云。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
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教戒。名一
闡提也下明二乘種性。】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至未能顯住如來境界。」
【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息諸攀緣。斷見思
惑。為聲聞。更侵息氣。名為緣覺。緣覺亦多種不同。
有部行。部黨而行。如今時社會。有稟十二因緣。先
觀無明至于老死。盡此是依教修行人。又一種獨
[003-0403a]
覺。春觀百花競秀。夏觀萬卉咸衰。覩外境榮枯。類
內心起滅。謂之獨覺也。圭峯云。雖至長者之家。猶
在后園除糞。止宿草庵。法華云。雇汝除糞。正二乘
也下明菩薩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至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薩。修圓覺者。獨圓之教。不兼於別。發大心。修
大行。先當發願。即四弘誓也。自未得度。先度於人。
要心勤斷二障。無明業識已伏。若石壓草。入品非
遙。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居此位。已伏無
明。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二障斷。名銅輪位。即十
信菩薩。既斷見思。謂之事障也。若斷理障。即登圓
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
作佛。龍女成佛。即此位也。故云。二障永斷。永斷之
言。該四十二位。住行向地。等覺。并後心。方無明永
盡。破阿梨耶。無明業識。最後一品。如貼體汗。衫著
時最先。脫時最後。亦云金剛水際入妙覺位。如十
五夜月。更無斜光。古云。昨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故云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也。
下明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至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圭峰云。皆證圓覺者。譯師訛也。應云。證諸眾生。皆
有圓覺。可謂聰明人前。有三尺暗。豈不聞上文云。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成豈非證耶。法華云。一百八
十劫。空過無有佛。既無佛出世。證明。眾生應無圓
[003-0403b]
覺耶。見今眾生。有不遇佛。後五百歲眾生。應無圓
覺也。又須知圓覺之性。常自現前。只未遇緣。如兩
木相因。方能生火。修圓覺者。逢善知識。依彼因地
法行。修妙奢摩他。深觀也。觀力有淺深。修證有漸
次。此漸。根性利鈍。遲速之漸也。若遇真正導師。訓
以正修行路。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融融。如入
鑪鞴。念念化成。無上知覺。若入此煆。銅鐵鍮鉐。化
為真金。故云根無大小。皆成佛下明外道種性。】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至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人之覺道。最初。須擇師。選友若不別邪正。雖勞苦
行。非涅槃因。迦葉尊者。尚云。未聞涅槃。皆名邪見。
何況去聖遙遠。邪師充滿世間。龍樹初覺隱身術。
幾乎喪命。後遇十三祖。捨邪歸正。佛世有二人。一
人犯婬。一人犯殺。求優波離懺罪。反為結罪。後求
淨名懺悔。居士云。汝將罪來。我與懺悔。二人覔罪
相。不可得。淨名云。我與汝懺罪竟。永嘉云。有二比
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
如赫日消霜雪。又西土。天親菩薩。先覺小乘。廣造
眾論。毀大乘教。後遇無著。始知大乘。欲毀舌懺悔。
無著云。汝以舌毀。今復以舌讚。何須截舌。今之邪
正且指兩教二乘。三教菩薩。都屬邪。至法華開顯
涅槃談常。方名曰正。若是九十五種外道。都是邪
法。師徒弟子。總是邪見。即非論修圓覺者。若是正
修行人。須求真善知識具擇法眼。具擇法眼者。佛
[003-0403c]
世五品。滅後四依。昔一蛇。頭尾爭大小。頭云。我是
大。我有眼。能見。有耳可聞。有舌可[嚐-旨+甘]。尾云。我是大。
我有尾。若我不隨你。你終去求食不得。其尾一日。
待頭將欲求食。以尾舘著樹根。其頭果然去不得
終日受飢。事無柰何。許尾做大。尾在前行。忽遇溪
坑。不知險阻。墮坑喪命。無有慧眼。不擇良友。正知
見者。亦復然也。古云。親慕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
濕衣。時時有潤下結五性。】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差別者。荊溪云。遇熏自異。非由性殊。五種人。與圓
覺不異。於不異中遇熏自異。仲尼有云。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如今
之世。魔強法弱正廢邪興。一木安能。技泰山之頹
乎下明菩薩出假化物。】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至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菩薩。從涅槃空。出建立假。破塵沙惑。有五事。可出
假。一者大悲。二者方便。三者精進。四者忍辱。五者
智慧。今此經。具二。大悲。方便也。大悲者。慈能拔苦。
悲能與樂。如觀音。七難二求。皆[托-七+友]苦與樂。三十二
應。皆為眾生。作則。釋迦因地化為魚山。肉米。唐世
民荒。人取螺蚌為食次年歲豐。人亦取食。忽得蚌
長二三尺。打破擘開。皆不能。集眾送至水處放之。
臨水忽自開。內一身佛像。唐文宗皇帝。好喫蛤蜊
唇。御厨盈盤而進。忽一。擘不開者。帝乃異之。燔香
[003-0404a]
禱祝。忽自開一身菩薩。形相可敬。如棱嚴云。佛滅
度後勑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
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
章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姧偷屠販。與其同
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法華云。我本立
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凡此。皆依宿昔願
力。現同事攝。以設化也次勸修發願。】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至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後五百歲。魔強法弱。非同佛世。人純道真故今之
時世。紅紫亂朱。附佛法外道。熾盛世間。無力量者。
隨染其化。以盲引盲。所以吾佛。付囑起增上心須
青白眼。甄別邪正。棱嚴中。阿難讚佛偈云。願今得
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又云。舜若多性可銷
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若遇修圓覺人。用寂照。止其
昏散。昏散既去。心鏡自明。惡人邪法。自不入心。用
正觀。觀察心。緣大極。目注玄虗。一念法界。含裹十
方。佛之與魔。相去幾何。邪之與正。有何欠剩。其間
云。莫值外道及二乘者。此被願力不深人。迷真重
者。無擇法眼人也。增上心者修圓觀也。不思議境。
境觀融融。二障銷落。行住坐臥。無非解脫。觸目對
境。無非圓覺。如登清淨殿。入莊嚴域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至便歸大圓覺。」
清淨慧菩薩章
【長安肇法師。稱摩訶衍論云。諸法不動去來處。是
以言常而不住。稱其去而不遷也。不遷故。雖往而
常靜。不住故。雖靜而常往。故往而弗遷。雖往而常
靜。故靜而弗留矣。然莊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
以臨川。斯皆感往者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清淨
慧聞覺性圓滿。本來不動。云何修證者。所得差別。
而有位次淺深之殊。肇云不動者。即諸法實相也。
而動者。法華三草二木也。肇云雖動。而不動。言照
而寂也。又言雖靜而常往者。即寂而常照也。此章
大意。論靜中動。故有位次階降。】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至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其間。本所不見。眼也。本所不聞。耳也。菩薩慧眼。不
及佛眼。故云本所不見等。請法儀式。具釋前章次正
問。】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至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清淨慧。本意問圓覺性。性自圓滿。不流不動。不生
不滅。可謂滿而不溢。及令末世修圓覺者。亦依如
來妙奢摩他妙觀修之。本合一超直入如來地。與
佛相似。何故證得之時。有佛菩薩聲聞緣覺之殊
六凡在迷者。亦具圓覺性。有天人阿修羅鬼畜地
獄之異。欲佛開顯。迷悟生佛。三乘五性。所證所得。
階位高下淺深。使諸末世。至不疑之地次戒聽。】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至及諸大眾默然而聽次正說。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至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003-0404c]
【圓覺之性。人所難知。有二種性。一者真性。清淨真
如是也。此乃離無明外。三教果佛所證。如雲外月。
如水上油。二者。即染之性。此性染時。十界俱染。淨
時。十界俱淨。此性與無明同體。無明即法性。法性
即無明。雖分二名。體即是一。亦謂之理毒害。亦謂
之性惡法門。此性顯時。從凡夫地上。修圓覺妙觀。
觀五陰境空。達本性空寂。到境觀雙絕處。病去藥
亡。能所雙絕。於雙絕之處。融妙三千。一時顯現。豁
然同皆真淨。法法皆實。故曰真。非染礙。故曰淨。如
是則。一切眾生。皆毗盧體。一切國土。悉常寂光。又
須知此圓覺之性。非獨佛有。九法界眾生共之。蓋
性無定一之性。乃三千之性也。以佛具三千。方攝
心生。眾生具三千故。方融心佛。我心具三千故。豈
隔生佛。若心無佛性。豈能攝佛。佛無生性。何能攝
生。故知性體無殊。一切咸徧。華嚴云。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今之覺性。乃即染之性。即染之性。乃
曰非性。亦可云。凡所有性。皆是非性。若見諸性非
性。非性乃真圓覺性。此性。既以九界為性。驗知不
是定一之性。故曰非性。性有者。乃真性隨緣。變為
一切諸性。故曰循諸性起。此圓覺。若寂然不動。則
無取無證。於實相中。無菩薩眾生差別。亦由菩薩
眾生。未證實相。未破無明。但幻生幻滅。非實性相。
即非圓覺境界。故曰無取證者。若真圓覺性。即染
是圓覺之性。則能隨染淨緣。染則十界俱染。則無
[003-0405a]
佛無眾生。若淨則十界俱淨。即獨尊於佛。此佛性。
隨淨緣。則四聖起。若隨染緣。則六凡起。雖隨染淨。
性不曾變。故曰寂而常照。感而遂通。諸家不知性
具染惡。故惡時便作惡會。淨時便作淨會。先輩多
把真如。分為兩派。錯會佛性也下引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圭峰云。眼能見一切物。唯不能見自眼根。又如眼
光。照矚物時。境自萬差。見只是一。故云平等。慈室
亦云。眼只是一。誰為能觀。誰為能見。南嶽止觀云。
眼不自見。水不自濕。刀不自傷。今言本來自平等。
鵠白。烏黑。天然之理。[鴳-女+隹]長。鳧短。亦天然理。性自平
等。天然也。非造作。而有白黑長短也。今言無平等
者。無人能平之。然後等也。鵠白非染就。烏黑豈作
成。皆無自而然。豈可截[鴳-女+隹]之長。續鳧之短。假使得
成。亦屬造作。且人將物帛。染為五色。乃造作也。今
為圓覺之性。性自天然。非人為之偽也。故云無平
等者次明功用有殊。】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至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者。此言聲聞緣覺。兩教二乘。
三教菩薩。不獨五性差別。亦聲聞緣覺等。此等皆
於滅未滅人也。今依天台宗。明小衍。小者。明四大。
實從無明生。實從無明滅衍教。明四大。有三教不
同。通教四大。體本自空。故本不生滅。由無明故。見
有生滅。如幻化生。如幻化滅。別教四大。體是佛性。
[003-0405b]
由無明故。四大生滅。性無生滅。相有生滅。圓教四
大。體亦佛性。而性本具九界四大。故九四大。若生
若滅。皆是法界。是故性相。俱不生滅。乃不思議。論
生滅也。與法華經。世間相常住。其義宛然。此四明法師之
文於滅未滅。正二乘聲聞。雖斷見思。觀四大五蘊
空。證不生滅。止是三界裏。分段之身。不生滅。故云
於滅。三界外。無明塵沙。有變易生滅。故云未滅。中
間三教果頭佛。三教菩薩。都是妄功用。但止化城。
未到寶所。今有一種。不師聖教人。自立己見。硬把
身心制縛。縱得一知半見。皆邪法。如持雞犬戒。教
人坐禪。不識法度。從朝至暮。坐得焦枯。轉加瞪瞢。
梁氏云。如破塊落空谷。如飛蛾赴明燭。斯言不謬。
今大覺。預鑒末俗云。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
化。除圓佛修證。極自覺聖智。如圓鏡。虗豁靈通。真
證不生不滅地。此之生滅。既歸性中。即無生滅。與
不生滅。如世間人。鎻了自己屋宅。失却鑰匙。經多
歲月。遠游他國。在彼亦別造舍宅居止。終非究竟。
後還歸本鄉。拾得元來鎻鑰。開本己舍宅。先所用
物。不動纖毫。更非他求。復本家業。大聖終極。復本
性。元物不動。無明即是無明。四諦十二緣。本來不
動。謂之本來面目也。人自不了。自取生滅。縱證小
聖。仍非家業。故得妄功用中。自生自滅。吾佛斥非。
皆非正路。寂滅隨順者。則始本一合。修性同源。無
修無性。行法云。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滅諦寂靜。如
[003-0405c]
上經意。述圓覺者。有五性差別。并聲聞緣覺。諸小
菩薩。於妄功用中。隨力所證不同。故有淺有深。不
明其麤。豈辨其細。以後明圓教。純圓獨妙。但圓頓。
本無位次借別教位次。以明淺深。今依台宗。立六
即位次。隔量。不爾。恐凡夫以濫極聖。此節經文。唯
四明慈室真解。以明斯義。但其間。明義未圓。今依
經依祖。分為六段。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
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真即佛。從初住菩薩。至等
覺菩薩。名分真即佛。六究竟即佛。妙覺佛。即者。是
也。亦云六是。曰理即是也。眾生即是佛。故云六是
一理即佛。】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至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天台云。若佛不出世。眾生不知自有佛性。若佛不
說。無能知者。一理即佛者。言圓覺遍一切處。諸法
無不明了。雖五無間。皆解脫相。雖昏盲倒惑。其理
存焉。斯理灼然。世間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
損。得之不高。失之不下。故言眾生。理即佛也。四明
云。然若不知性染性惡。所有染惡。定須斷破。如何
可論。全體即是邪。全體是故。免於退屈。六分別故。
免於上慢。六不離即。即不妨六。六即義成。圓位可
辦。良由眾生。性具染惡。不可變異。其性圓明。名之
為佛。性染性惡。全體起作。修染修惡。更無別體。全
修是性。故得迷事。無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業。
輪廻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長劫用理。長劫不
[003-0406a]
知。與今經同。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念念
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妄受生死。不知自己有
佛。失本妙明。此謂之理即佛也二名字即佛。】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至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佛。無明長夜。生死巨關。無佛長鎻。故佛
出世。開甘露門。照世光明。令知三寶十號。是常住
味。此光此味。乃從眾生心性流出。還使眾生解此
光味。即本性佛。須達聞名。身毛皆竪。昏夜大朗。巨
關自闢。名字即佛也。與今文同。若遇善友。即善知
識。教授之師。從此起修。開悟領解也。亦由力熏。知
本具圓覺性。發明起滅。但未曾修。未曾證。猶如世
人。知石有玉質。木具火性。不假雕琢。擊發之也。知
而不為。法體仍迷。縱然求師。真明未發。徒自勞慮。
又如世人。臨河羨魚。百千計較。若闕筌網。終無獲
理。此名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以伏為斷至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明觀行即佛。此位已修圓觀。觀三諦境。境觀融
融。雖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藏。理慧相應。心觀
明朗。天台智者。正居此位。法華五品位也。今云勞
慮永斷者。即永伏煩惱性不起。此人解心虗通。故
云得法界淨。即彼淨解。此之淨解。如蟲蝕木。偶為
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故云為自障礙。但用圓覺之
觀。圓於自心。未圓十界。心未遍圓。故云而不自在。
既未斷見愛無明。貶之為凡夫。到此覺性。永無退
[003-0406b]
失。故云隨順覺性四相似即佛。】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至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四相似即佛。天台云。似者。二物相類。如鍮似金。若
瓜比瓠。猶見火先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飲者可
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為。如法華六根清淨。即是其
相。此位未入分真位。如真金。今居十信後心相似
位。如鍮比金。今且是鍮。更入一步。鍮變為金。本覺
清涼。其猶冷水。似覺飲之。知消煩熱。見解為礙者。
此菩薩。已斷見愛。初信斷見。二信至七信斷思。八
九十信斷塵沙。雖用圓解。斷見思。仍住解慧。故云
見解為礙。此解為智。智反為障。亦云為礙解。礙解
斷。猶住見覺。解礙未斷。復用覺觀。觀力既強。解礙
自破。雖藥治病。病去本藥隨亡。猶執其藥。藥反為
病。雖以空覺。覺其解礙。此覺復為礙故。到此將登
圓住。踞涅槃山頂。住虗湛覺觀之中。未肯前進。十
六觀經。佛現六十萬億之身。似位見此殊相。速進
無生。謂之增長念佛三昧。住觀覺中。謂之而不自
在。故結云。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未入地
地。借別十地名。為圓十住。此是別初地。圓初住佛。
未究竟。故云隨順也五分真即佛。】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至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五分真即佛。四明依起信。并華嚴。明初住位。此菩
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作佛。大
千火起。一唾能滅。大千一空。一吹便成。頓修頓證。
[003-0406c]
初發心。發本覺心也。常用寂照。寂而常照。故云寂
照雙融。破一品惑。證初住。破十品。證十住。今論初
住功用。入此住。心法雙亡。境智俱泯。寂照同源。無
能無所。有照者。觀也。有覺者。境也。上文云。清淨覺
相。覺相即境也。若立境觀。俱為障礙。此人常覺不
住。覺常照也。亦不住照。照覺俱不住。境智雙亡。如
日依空不住空。常境無相。常智無緣。謂之同時寂
滅。雖百界度生。無生可度。金剛云。實無眾生可度。
真是菩薩次引喻。】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至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譬境智寂照。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境屬所斷。智
屬能斷。境智一合。無復分張。誰為能斷。誰為所斷。
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既融。色心依正。同一覺
體。八相成道。百界度生。雖是藥病。仍以藥治。故云。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境智亡了。唯有真智獨存。故
云無滅礙者以喻釋亡言教。】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至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修多羅。此翻契經。詮理辨性。莫不由茲。法華云。一
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如何有經可發明。世雄垂
慈設教。模範眾生。然後成佛。且如孔子。不立五經
治世。今時如何取士。教如筌蹄。可取魚兔也。但不
可執教。教仍是病。故云標月指。未識月時。假指指
之。因指見月。見了須亡指。若執指為月。尚猶不可。
何況月非指乎。一大藏教。皆是假施設。金剛云。如
[003-0407a]
我說法。猶如筏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古云。一兔
橫身當古路。蒼鷹纔見便來擒。近來獵犬無靈性。
却向枯樁舊處尋。如來種種言說。亦復如是。已入
地者。隨順覺性。初住聖人。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
靜二相。了然不生。何止於隨順覺性六究竟即佛。】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即究竟覺。即者。是也。要見究竟佛。但於一切障礙
處見之。障礙即無明業識煩惱重障是。要見。用佛
眼見。用佛智知。佛頂云。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
舉心。塵勞先起。此明究竟佛。亦云妙覺。天台云。道
窮妙覺。住極於茶。音乍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
相。四明云。始覺道窮。本覺理極。本始既泯。無以名
焉。強稱妙覺。後明既乃極證。證一切諸法。盡十法
界。依正色心。因果善惡。淨穢生佛。地獄天堂。魔界
佛界。盡入圓覺性海。亦謂之融通諸法。亦謂之入
惡入魔。一如無二如也下標十對。次一得失對。】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大抵世間事。凡在乎有念。則為病。若無念者。當時
無念而得。今亦無念中失。既無念而得。得之何喜。
既無念而失。失之何憂。既乃無念。何喜何憂。既無
其念。得失何有哉。解脫者。即絕思慮之心。既絕思
慮。得失豈非解脫乎次二成破對。】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成法生也。破法滅也。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一切諸
[003-0407b]
法。皆因緣而生。亦因緣而滅。非有緣則不生。非有
因則不滅。緣生而生。緣滅而滅。須到寂滅為樂處。
則不生不滅矣次三愚智對。】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通為者。愚癡濁水也。般若清水也。清濁雖異。濕性
元同。般若之濕性。通愚癡之濕性。老子亦云。大辯
若訥。大巧若拙次四邪正對。】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菩薩翻道。外道。亦云。此二道字。但邪正之異。菩薩
之道正。正即是邪。外道之道。雖是邪。邪即是正。佛
之與魔。相去幾何。邪之與正。有何欠剩。同是者。邪
正歸一也次五真妄對。】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演若達多。晨朝以鏡照面。放下鏡。不見其面。問一
切人覔頭。爾見我頭。在處問人。人謂此人狂矣。佛
云。此狂纔歇。歇即菩提。無明者。狂性也。真如者。菩
提也。無明若歇。歇即真如。境界。即指目前境界。無
非真如。無非無明。無異境界也次六染淨對。】
「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
【戒定慧淨也。婬怒癡穢也。文殊云。我是貪欲師利。
以理用事。無非梵行。以情用事。善惡不可同日而
語次七依正對。】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依正也。眾生正報。人之身也。國土。人之所依。山河
[003-0407c]
屋宅等也。究竟到家。依即是正。正即是依。依正不
相妨。色心無[ㄇ@企-止/圭]礙。華嚴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又
云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斯之
謂也次八苦樂對。】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天宮地獄。以事相論之。霄壤之殊。究理言之。不出
人一念造。古云。天堂地獄門相對。只在人心一念
中。淨土亦只人一念心也。心淨則佛土淨。荊溪云。
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
之一念次九有性無性對。】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有性者。有情。應蠢動之物。皆有情性。無性者。無情。
如草木瓦礫之類。皆無情也。成佛了。有情無情。總
名為佛次十縛解對。】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煩惱即是菩提。在因地時。煩惱。成佛後。變為菩提。
眾生將煩惱作煩惱用。佛將煩惱作菩提用。有時
亦將煩惱。只作煩惱用。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也下明
心鏡照上十雙六即。皆順覺性海慧。】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
【佛慧如海無涯。能映照一切森羅萬象。雖照了諸
相。皆色相。如水底樹影。故云猶如虗空次結位。】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如上明六即佛。至究竟即。妙覺極聖。無過之者。但
[003-0408a]
圓覺寂照之性。隨六即轉。在凡在聖。並皆具之。覺
性。無淺深。隨證有淺深耳。今至極證。亦云隨順者。
此且約六而言之。若論即字。則是也。一切諸法。無
非是者。有甚隨與不隨次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諸菩薩至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但諸。且言十二大士。及末世眾生。佛滅後後五百
歲。亦有修圓覺者。常以寂照。照此妄念。純是覺性
任運不起。又此妄心。本是圓覺。不須息滅。若息滅
者。即無圓覺。去冰求水。無益於求。雖住此妄想。此
妄既是圓覺。不屬思惟。不屬造作。不假修證。本性
具故。若向思惟處見。則是了知。今云不加了知。不
在修之乃爾。要須知妄想多。則覺性大也。水長船
高故也。上雖真妄同體。又須於無了知中。不辨真
實。若辨真實。則存了知。到此不存真如。方見本來
無也。彼諸眾生。末世之人。佛在世時。為真正導師。
則無疑誨。去聖逾遠。邪法熾盛。龍虵混雜。恐聞此
圓覺即成佛道之語。或生驚畏。所以叮嚀。若是正
信受持。必不生驚畏。何以故。知本性具。本不改變。
踏著故鄉田地穩。更無南北與東西。覺徧虗空。覺
徧法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云隨順覺性下驗果知
因。】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至為成就一切種智。」
【智人多有。不知今生富貴。前世種得。一飲一[口*豕]。根
椽片瓦。莫非修因。況乎聞大乘圓覺。又聞而修。修
[003-0408b]
而證者也。此非供養諸佛今復親近耶。阿難與佛。
同於空王佛時。發心修行。阿難樂多聞。故未成聖
證。釋迦精進。今先成佛。如莊嚴王邪見。五逆調達。
皆有緣種。遇靈山得受記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至皆名隨順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心鏡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