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271 佛說大乘智印經-宋-智吉祥 (T)



《佛說大乘智印經》卷第二


西天三藏寶法大師賜紫沙門
智吉祥等奉 詔譯


爾時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若身、若心所獲
功德難修、難證,亦難悟入。何以故?舍利弗!諸
佛、如來眼觀諸色,是識不以色境而動;耳聽
諸聲,是識不以聲境而動;鼻嗅諸香,是識不
以香境而動;舌甞諸味,是識不以味境而動;
身取諸觸,是識不以觸境而動。所以者何?識
智自在,不於外境妄計好醜起愛憎故。


「舍利
弗!諸佛、如來意緣諸法,勝智相應,了知所觀,
無生非無生,是得最上無生;寂靜非寂靜,是
得最上寂靜;禪定非禪定,是得最上禪定;律
儀非律儀,是得最上律儀;戲論非戲論,是離
最上戲論;分別非分別,是離最上分別;斷滅
非斷滅,是得最上斷滅。


「舍利弗!諸佛、如來
凡有所說,離諸虛妄,無不真實;義味充饒,止
息諍論;心相平等,離諸異相不平等法;能令
聞者除去惡欲,不生邪見,離邪思惟。舍利弗!
諸佛、如來若於所證,無去無來、不常不斷、非
空非有、離見離聞、無大小形、無方圓相。


「舍
利弗!諸佛、如來於能證道相性圓滿,智慧光
明;遠離異相及非異相;無諸揀擇及非揀擇;
體若金剛,無破壞故;用如虛空,無取捨故;於
勝善法無所愛著;於廣大行亦無怖畏;心相
空寂,離論聞見。


「舍利弗!諸佛、如來於所安住
邊際勝定清淨圓滿,不厭闠閙,不樂空寂;於
[002-0477b]
一切時而常遊戲;於法、非法、情器差別悉能
了悟;無不如境,定力堅固;縱遇惡緣不可破
壞。


「舍利弗!諸佛、如來於諸世間尊貴、富饒一
切樂境,如夢如幻、如棄遺跡,不依輔相、宰官、
大婆羅門而有所求,是故不為名聞利養之
所繫縛。


「舍利弗!諸佛、如來或有所聞情、非情
聲,不緣此故而生差別,無差別心亦復遠離。


「舍利弗!諸佛、如來於諸所緣決定境相不生
勝解,非勝解心亦復遠離。


「舍利弗!諸佛、如來
於諸時分,不計延促、有盡、無盡、成壞、差別,非
差別心亦復遠離;了知諸法無言、無說、離去、
來今;於心、心所無有相應,無不相應;思惟計
念悉皆不生;無有此岸,無有彼岸;於諸情器
無上、中、下;深心堅固,不可破壞。


「舍利弗!諸佛、
如來所有身相無所動作,離諸事業;怨憎、違
戾、信向、親厚,以平等慈隱顯不二。由昔因中
離無邊障、修無邊行,於諸眾生施大悲智,真
實觀察,隨其所宜,具能饒益,令諸有情應自
所求歡喜滿足。故於所得身相智慧,唯自證
知,餘無所解;於自身色無有齊限,與虛空等,
無有隱顯,周遍一切,勝功德力之所莊嚴,相
好圓滿,無有缺減;於蘊處界中無在、無不在;
於諸有情所習事業悉能棄捨,除方便智示
現修作;內心清淨,外色清淨。


「舍利弗!如上所
說,皆是如來若身、若心勝善功德莊嚴之相,
周遍平等。若以汝等分別之心欲見如來勝
定任持所有身相,是如來身不可得見。」


爾時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色身圓滿
得名無相?云何智印三摩地周遍平等?」


爾時
[002-0477c]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如來身心相,
 由定智所生,
 不假外境牽,
 識相分別動。
 意緣一切法,
 與身無有異,
 離是非差別,
 所得為最上。
 若以小智力,
 欲見善逝身,
 如月印晴空,
 妄謂水中現。
 身相本微妙,
 復由勝定持,
 離長短方圓,
 無去來住立。
 內心寂不動,
 澄靜若虛空,
 息泯身心相,
 自然無所有。
 以無所有心,
 不著香味觸,
 離諸蘊處界,
 以此觀如來。
 如見水中月,
 雖不得真實,
 既離分別心,
 是亦名為見。
 如來智印門,
 非我獨能證,
 若大心眾生,
 希求無厭倦,
 得最上等持,
 依此勝定力,
 於佛智印門,
 亦當無所得。
 此經所生福,
 無盡如虛空,
 我以方便智,
 少略而讚說。
 十方諸佛土,
 百千酤胝剎,
 滿中諸珍寶,
 若人持供養,
 時經無量劫;
 不如聞是經,
 書寫或受持,
 是人所得福,
 比前行施者,
 復倍河沙數。
 若人行慈心,
 饒益諸有情,
 不如依此經,
 悟佛三摩地。
 若於眾生界,
 心常行忍辱,
[002-0478a]
 不如彈指頃,
 修習殊勝定。
 其所生功德,
 猶如須彌山,
 將以對微塵,
 大小莫為比。
 若人行精進,
 勇猛為諸善,
 不如聞此經,
 依教悟其理。
 所獲諸功德,
 百千萬億分,
 若以共較量,
 比況不及一。
 若人修禪定,
 安住無量劫,
 坐臥若經行,
 周遍諸佛剎,
 不如一時中,
 聞此經功德。
 若於塵沙劫,
 能修習智慧,
 斷除煩惱纏,
 名聞普周遍,
 不如剎那時,
 讚佛智印海,
 如以大海水,
 比較於一滴。
 若欲觀佛者,
 須離諸名相,
 了知諸法性,
 非空亦非有。
 若但了知空,
 設如蘇部底,
 於佛智印門,
 亦無所悟入。」」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舍利弗:「如我所說如
來智印三摩地法,若諸菩薩能於十方諸佛
世界為欲圓滿無礙智慧,應當修學是三昧
地,晝夜精進,身心安住而不散亂,亦不懈廢。
舍利弗!如是菩薩摩訶薩若欲願見十方世
界諸佛國土一切如來,悉皆能見。舍利弗!此
三摩地是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最勝法門、
甚深法眼,而於諸法得無障礙,通達了知,無
所忘失,是名如來最勝總持陀羅尼門。


「若諸
菩薩心欲圓滿一切說相,為欲成就無上菩
提微妙體性,應當志心精勤修學是三摩地
[002-0478b]
智印法門。


「若諸菩薩隨欲遠離諸惡業行,無
諸障礙,成就最上清淨之法,以智慧力摧伏
怨魔,遠離不善,諸相平等,如如來智無諸染
穢,諸業障盡,清淨無垢。安住如來究竟智地,
能使諸惡、一切魔怨咸皆止息,無所退動;覺
智明了,知彼一切諸眾生等種種分別、愛樂
境相、善不善業因果差別;了知一切諸眾生
等意地微細、煩惱結縛,善能知彼,解諸有情
一切縛法;應當修學如來所說方便最上勝
三摩地智印法門。


「若諸菩薩欲令眾生志樂
堅固,心欲思惟、求無上法,應當精勤修習如
是三摩地門,自然成就無上勝法。


「若諸菩薩
意欲宣說諸佛、如來應諸有情種種根病對治
等法,應當精勤修習如是三摩地門,自然於
法分別演說無有障礙。


「若諸菩薩心欲於彼
三乘聖法,分別曉悟真、俗諦相甚深法義,應
當精勤修習如是三摩地門,自然於法智慧
明了,不生闇鈍。


「若諸菩薩欲於酤胝百千劫
數了悟生滅、幻化、不堅,能證諸法真實自性,
清淨解脫,應當精勤修習如是勝三摩地。


「若
諸菩薩欲於生滅十二因緣——無明為始,發生
業行,招集苦報,貪染、執著、愛欲增盛,假有聚
成生、死、病相,變易無常,流轉諸趣——於生滅因
而自覺悟,應當精勤修習如是勝三摩地。


「若
諸菩薩欲了一切雜類有情,起見、造業、報相
差別、心識明昧、正念顛倒、異分有情,如實了
知根性利鈍,方便教示,漸令悟入真實正法,
住信行地,應當精勤修習如是勝三摩地。


「若
諸菩薩意樂成就諸佛國土、清淨業因、純善
[002-0478c]
境界,身心寂靜,眷屬調順,遠離嫉妬、憍慢過
失,親近恭敬,平等愛樂,無怨憎想,應當精勤
修習如是勝三摩地。


「若諸菩薩意欲發萌自
身智慧勝妙光明,照曜自他生死、黑暗、愚癡
重障,斷三界惑,滅諸苦報,自在解脫,應當精
勤修習如是勝三摩地。


「若諸菩薩欲知十方
所有世界一切有情死此生彼、壽命延促所
經長劫及以剎那生滅分限,定由先業招引
勢力所感如是,自類果報如實了知,前後決
定壽命根本,應當精勤修習如是勝三摩地。


「若諸菩薩欲知聲聞及辟支迦、菩薩、如來從
自因地所行妙行,於四聖諦斷滅、修證,十二
因緣逆順觀察,寂然自覺微妙甚深,十到彼
岸清淨因行,各各獲得究竟果報,應當精勤
修習如是勝三摩地。


「若諸菩薩欲於一切語
言、音聲、角論、辯捷應時詶對,不踈、不謬、方便
善巧,於諸世俗及以勝義顯示明了,令人易
解,不生疑惑,印證決定,應當精勤修習如是
勝三摩地。


「若諸菩薩意欲了知佛法正因,三
乘善行方便隨順,根本差別有上中下,稱性
悟入菩薩因地,漸以熏修,植諸善本,得如來
智,應當精勤修習如是勝三摩地。


「若諸菩薩
意欲成就諸佛如來圓滿覺智,不起分別,現
種種身,以平等慈任運攝受一切有情,令各
生起歡喜,愛樂修學菩薩心地行願,應當精
勤修習如是勝三摩地。


「舍利弗!如我所說三
摩地法,是為最勝;如摩尼珠,一切有情凡所
樂欲,悉得如意,無不滿足。舍利弗!若諸菩薩
摩訶薩等得此如來三摩地法,一切所須諸
[002-0479a]
法、聖財及微妙行,悉得如意,行願圓滿。是故
應當精勤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
偈言:


「 「如來所有智,
 最上更無等,
 隨性相差別,
 一切皆能證。
 平等智光明,
 普照諸縛著,
 能入智慧門,
 得無量自在。
 智相及智性,
 能印證諸法,
 分別諸善惡,
 及世俗勝義,
 曉了如是法,
 智慧無有盡。
 譬如大明日,
 光照於三界,
 普於諸幽暗,
 一切皆破壞,
 成就平等法。
 是真實聖智,
 一切三摩地,
 皆從智印出,
 名為諸佛種,
 亦名大摩尼,
 利益諸有情。
 亦如世間人,
 有最勝珍寶,
 財富無有盡,
 濟諸貧乏者,
 皆令得充足。
 法財施眾生,
 亦復無有盡。
 神通及智慧,
 最勝妙法門,
 皆從三摩地,
 智印寶所生。
 譬如諸國土,
 有大摩尼珠,
 諸王皆愛樂,
 臣佐普護持,
 如是摩尼寶,
 諸寶無有上。
 我說智印寶,
 殊勝最第一,
 總持智光明,
 破壞於諸見,
 境界悉明了,
 遠離諸冥暗。
 安住寂靜心,
 不分別好醜,
 修清淨智慧,
 財法無窮盡,
[002-0479b]
 貪染無所著,
 無六十二見,
 正念悉平等,
 入甘露法門,
 速得如來智,
 成就相好身,
 具足三十二,
 得最勝菩提。
 等一切佛覺,
 妙智已圓明,
 到菩提彼岸,
 證涅槃自性,
 具自他圓滿,
 功德悉成就。
 無量無邊際,
 甚深微妙法,
 總持陀羅尼,
 解脫常寂靜。
 能具足十力,
 又以大願海,
 布施波羅蜜,
 持戒及忍辱,
 精進與禪定,
 智慧常堅固。
 安住六度中,
 長時無間斷,
 無有諸怖畏,
 離煩惱苦業,
 魔羅與眷屬,
 不能得其便。
 能引導眾生,
 不捨於正法,
 漸入如來家,
 得遊智印門。
 能於賢劫中,
 及十方世界,
 一切諸佛會,
 親近皆隨喜。
 是名真佛子,
 無有能破壞。
 若有信解人,
 能書寫此經,
 或讀誦受持,
 愛樂廣流布,
 長時無懈倦,
 於義味明了;
 當知如是經,
 三世諸佛母,
 出生智印寶,
 如來功德藏。」」


《佛說大乘智印經》卷第二
[002-047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