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253 禪法要解-姚秦-鳩摩羅什 (TKD)


[30-0284b]
禪法要解卷上圖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道遥園譯
行者初來欲受法時師問五衆戒淨
巳若婬欲多者應教觀不淨不淨有
二種一者惡猒不淨二者非惡猒不
淨何以故衆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
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
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
欲者令觀惡猒不淨著人相者令觀
白骨人相又觀死屍若壞若不壞觀
不壞斷二種欲威儀言聲觀巳壞悉
斷六種欲習不淨有二種一者觀死
屍臭爛不淨我身不淨死屍一等無
有異也如是觀巳心生惡猒取是相
巳至閑靜處若樹下若空舎以所取
相自觀不淨處處遍察繫心身中不
令外出若心馳散還攝緣中二者雖
不眼見従師受法憶想分別自觀身
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髪毛爪齒涕
淚涎唾汗垢肪冊皮膜肌肉筋脈髓
腦心䏏脾腎肺胃腸肚胞膽痰癊生
藏膿血屎尿諸虫如是等種種不淨
[30-0284c]
聚假名爲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
亦如是觀若心猒惡婬欲心息則巳
若心不息當勤精進呵責其心作是
念言老病死苦其爲至近命如電逝
人身難得善師難遇佛法欲滅如曉
時燈有破定法衆患甚多内諸煩惱
外有魔民國土飢荒内外老病死賊
其力甚大壞習禪定我身可畏於諸
煩惱賊中未有微損於禪定法中未
有所得雖服法衣内實空虛俗人無
異諸惡趣門一切皆開諸善法中未
入正定於諸惡法未能必不爲惡我
今云何著是尿囊而生懈怠不能精
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賢聖所呵不
淨可惡九孔流出而貪著此身與畜
生同死倶投黑闇甚所不應如是鞭
心思惟自責還攝本處又時亦復應
令心悦作是念言佛是一切智人直
說道教易解易行是我大師如是不
應憂畏如依大王無有怖畏諸阿羅
漢所作巳辦是我同伴巳能伏心如
奴喪主心巳調伏具種種果六通自
在我亦應自伏其心求得此事唯有
禪法要解卷上苐二張圖
[30-0285a]
此道無復異路如是思惟巳還觀不
淨復自欣歡作是念言初習道時諸
煩惱風吹破我心我欲得道上妙五欲
尙不能壞何况异者如長老摩訶目
揵連得阿羅漢道本婦將従伎樂盛自
莊嚴飾欲壞目連目連尒時說偈言
汝身骨幹立皮肉相緾裹不淨内充滿
無一是好物韋囊盛尿尿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直何足以自貴汝身如行廁
薄皮以自覆智者所棄遠如人捨廁去
若人知汝身如我所猒惡一切皆遠離
如人避尿坑汝身自嚴飾花香以瓔珞
凡夫所貪愛智者所不惑汝是不淨聚
集諸穢惡物如莊嚴廁舎愚者以爲好
汝脅肋著脊如掾依棟住五藏在腹内
不淨如尿篋汝身如糞舎愚夫所保愛
飾以珠瓔珞外好如畫甁若人欲染空
終始不可著汝欲來嬈我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我今巳滅盡五欲巳遠離
魔網巳壞裂我心如虛空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不能染我心
行者如是思惟決定堅固住心本緣
不畏衆欲若利根者一心精勤遠至
禪法要解卷上苐三張圖
[30-0285b]
七曰心得定住中根者乃至三七鈍
根者久久乃得如攢酪成酥必可得
也若不任習行是身雖復久習種種
方喻空無所得譬如攢水終不成酥
問曰何事不中答曰若犯禁戒不可
懺者若邪見不捨若斷善根及三覆
障所謂厚利煩惱五無閒罪三惡道
報如是等罪不應習行又摩訶衍中
菩薩利根有實智慧福德因緣不同
其事若不任習行當誦経修福起塔
供養說法教化行十善道問曰云何當
知得一心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軟輕樂瞋
恚愁憂諸惱心法皆巳止息心得快
樂未曾所得勝於五欲心淨不濁故
身有光明如清淨鏡光現於外如明
珠在淨水中光明顯照行者見是相
巳心安喜悦譬如渴人掘地求水巳
見濕泥得水不久行者如是初習行
時如掘乾土久而不止得見濕相自
知不久當得禪定一心信樂精勤攝
心轉入深定作是念巳毁訾五欲見
求欲者甚爲可惡如人見狗不得好
食而噉臭糞如是種種因緣呵欲禪
法要解卷上苐四張圖
[30-0285c]
爲過心生憐愍受五欲者自心有樂
而不知求反更外求不淨罪樂行者常
應精進晝夜集諸善法助成禪定諸
障禪法令心遠離集諸善法者觀欲界
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癰如箭
入心三毒熾然起諸鬪諍嫉妬煙相
甚爲惡猒如是觀者是名初習禪法若
習法時中閒或有五蓋覆心卽應除
滅如黑雲翳曰風力破散若婬欲蓋
起心念五欲卽應思惟我今在道自
捨五欲云何復念如人還食其吐此
是世閒罪法我今學道除剃鬚髪被
著法衣盡其形壽五欲情願永離永
斷云何還復生著甚非所冝卽令除
滅如賊毒蛇不令入室以其爲禍甚
深重故復次五欲之法衆惡住處無
有反復初時尙可久後欺誑受諸苦
毒嫉妬恚怒無惡不作如囊盛衆刀
以手抱觸左右傷壞復次設得五欲
猶不猒足若無猒足則無有樂如渴
飮漿未及除渴不得有樂猶如搔疥
其患未差不可爲樂復次欲染其心
不見好醜不畏今世後世罪報以是之
禪法要解卷上苐五張圖
[30-0286a]
故除却婬欲巳却婬欲或生瞋惱瞋
惱心生卽應除却衆生可念處胎巳
來無時不苦衆苦備具云何更増其
惱如人臨欲形戮何有善人重増苦
痛又復行道之人應捨吾我愛慢等
結雖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尙不生
念何况瞋恚拔樂根本復次如水沸
動不見面像瞋恚心生不識尊卑父
母師長乃至不受佛教瞋爲大病殘
害無道猶如羅刹當以思惟慈心消
滅瞋恚婬欲瞋恚旣止若得禪定則
爲快樂若未得禪樂情散愁憒心轉
沈重瞪瞢不乃卽知睡眠害心之賊
尙破世利何况道事睡眠法者與死
無異氣息爲別如水衣覆水不覩面
像睡眠覆心不見好醜諸法之實亦
復如是卽時除却應作是念諸煩惱
賊皆欲危害何可安眠如對賊陣鋒
刃之閒不應睡眠未離老病死患未
脫三惡道苦於道法中乃至暖法未
有所得不應睡眠作是念巳若睡猶
不止卽應起行冷水洗面瞻視四方
仰觀星宿念於三事除滅睡眠不令
禪法要解卷上苐六張圖
[30-0286b]
覆心一者怖畏當自思惟死王大力
常欲爲害念死甚近如賊疾來無可
恃怙又如拔刀臨項睡則斬首二者
欣慰當作是念佛爲大師所有妙法
未曾有也我以受學自幸欣慶睡心
卽滅三者愁憂當復念言後世展
轉受身経歷苦痛毒害無邊無量
如是種種因緣呵睡眠法如是思惟
睡眠則止若掉悔蓋起應作是念世
人欲除憂求歡喜故而生掉戲今我
苦行坐禪求道云何自恣放心掉戲
甚所不應佛法所重攝心爲本不應
輕躁縦心自放如水波動不見面像
掉戲動心不見好醜悔如禪度中說
問曰貪欲恚疑各別爲蓋何故睡眠
掉悔二合爲蓋答曰睡雖煩惱勢力
微薄眠不助成則不覆心掉戲無悔
不能成蓋以是故二合爲蓋譬如以
繩繫物單則無力合而能繫復次睡
眠心法因睡心重以心重故身亦倶重
因睡微覆眠覆轉増遮壞道法是故
二合爲蓋眠旣覺巳心不專一馳念
五欲行諸煩惱是名爲掉譬如猕猴
禪法要解卷上苐七張圖
[30-0286c]
得出羈閉自恣跳躑戲諸林木掉亦
如是巳念五欲行諸結使身口意失
而生憂悔作是念言不應作而作應
作而不作是故掉悔相因二合爲蓋問
曰作惡能悔不應爲蓋答曰如犯戒
自悔従今以徃不復更作如是非蓋
若心作罪常念不息憂惱乱心故名
爲蓋如是種種因緣呵掉悔蓋繫心
緣中若心生疑卽應令滅所以者何
疑之爲法非如愛慢今世不生歡心
後世令墮地獄有疑遮諸善法如歧
路勝豫不知那進便自止息行者如
是本所習法疑不復進卽知疑患遮
覆正道當疾除却復作是念佛爲一
切智人分別諸法是世閒法是出世
閒法是善是不善是利是害了了
分明今但受行不應生疑當隨教法
不應拒違復次佛法妙者修定智慧
如實如法我無是智云何自心籌
量諸法如人手執利噐乃可與賊相
禦若無所執而對强敵反以爲害我
今未得修定智慧云何欲籌量諸法
實相是不應然復次外道非佛弟子
禪法要解卷上苐八張圖
[30-0287a]
故應生疑我是弟子云何於佛而復
生疑佛常毁訾疑患是覆是蓋是
遮是㝵自誑之法如人旣知刺客卽
應除避疑亦如是誑惑行者欲與疑
慧而礙實智譬如病疥搔之轉多身
壞増劇良醫授藥疥痒自止行者如
是種種諸法而生疑想隨事欲解疑
心轉多是以佛教直令斷疑疑生卽
滅如是種種呵疑當疾除却行者如
是思惟除捨五蓋集諸善法深入一
心斷欲界煩惱得初禪定如佛経說
行者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
喜樂入初禪問曰得初禪相云何答
曰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未得到地
身心快樂柔和経軟身有光明得初
禪相轉復増勝色界四大遍滿身故
柔和輕軟離欲惡不善一心定故能
令快樂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是故行
者見妙光明照身内外行者如是心
意轉異瞋處不瞋喜處不喜世閒八
法所不能動信敬慙愧轉多増倍於衣
服飮食等心不貪著但以諸善功德
爲貴餘者爲賤於天五欲尙不繫心
禪法要解卷上苐九張圖
[30-0287b]
何况世閒不淨五欲得初禪人有如
是等相復次得初禪時心不驚喜譬
如貧者卒得寶藏心大歡喜作是
念言初夜中夜後夜精勤苦行習初
禪道今得果報如實不虛妙樂如是
而諸衆生狂惑頑愚沒於五欲不淨
非樂甚可憐愍初禪快樂内外遍身
如水漬乾土内外霑洽欲界身分受
樂不能普遍欲界婬恚諸火熱身入
初禪池涼樂第一除諸熱惱如大熱
極入清涼池旣得初禪念本所習修
行道門或有異緣所謂念佛三昧或
念不淨慈心觀等所以者何是行思
力令得禪定轉復深入本觀倍増清
淨明了行者得初禪巳進求二禪若
有漏道於二禪邊地猒患覺觀如欲
界五欲五蓋令心散乱初禪覺觀惱
乱定心亦復如是若無漏道離初禪
欲卽用無漏初禪呵責覺觀問曰如
初禪結使亦能乱心何故但說覺觀
答曰初禪結使名爲覺觀所以者何
因善覺觀而生愛著是故結使亦名
覺觀始得初禪未有餘著復次本未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張圖
[30-0287c]
曾得覺觀大喜以大喜故壞敗定心
以破定故先應除捨復次欲入甚深
二禪定故除却覺觀爲大利故而捨
小利如捨欲界小樂而得大樂問曰但
說覺觀應滅不說初禪煩惱耶答曰
覺觀卽是初禪善覺觀也初禪愛等
亦名覺觀以惡覺觀障二禪道是故
冝滅以善覺觀能留行者令心樂住
是故皆應當滅尋復思惟知惡覺觀
是爲眞賊善覺觀者雖似親善亦復
是賊奪我大利故當進求滅二覺觀
覺觀惱乱如人疲極安眠衆音惱乱
是故行者滅此覺觀巳求二禪譬如
風土能濁清水不見面像欲界五欲
濁心如土濁水覺觀乱心如風動水
以覺觀滅故内得清淨无覺无觀定
生喜樂入於二禪問曰云何是二禪
相答曰経中說言滅諸覺觀若善若
無記以無覺觀動故内心清淨如水澄
靜無有風波星月諸山悉皆照見如
内心清淨故名賢聖嘿然三禪四禪
雖皆嘿然以二禪初得爲名有覺觀
語言因緣因緣初滅故得名嘿然定生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一張圖
[30-0288a]
喜樂妙勝初禪初禪喜樂従離欲生
此中喜樂従初禪定生問曰二禪亦
離初禪結使何以不言離生答曰雖
復離結但依定力多故以定爲名復
次言離欲者則離欲界言離初禪未
離色界是故不名離生如是等是二
禪相行者旣得二禪更求深定二禪
定有煩惱覆心所謂愛慢邪見疑等
壞破定心是二禪賊遮三禪門是故
當求斷滅此患以求三禪問曰若尒
者佛何以故說離喜行捨得入三禪
答曰得二禪大喜喜心過差心變著
喜生諸結使以是故喜爲煩惱之本
又復諸結使無有利益不應生著喜
是悦樂甚爲利益滯著難捨以是
故佛說捨喜得入三禪問曰五欲不
淨罪喜則應當捨是喜淨妙衆生所
樂云何言捨答曰先巳答生著因緣
則是罪門復次若不捨喜則不能得
上妙功德以是故捨小得大有何過也
行者進求三禪觀喜知患憂苦因緣
所可喜樂無常事變則生憂苦復次
喜爲麤樂今欲捨麤而求細樂故言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二張圖
[30-0288b]
離喜更入深定求異定樂云何三禪
相滅喜捨此妙喜心不悔念知喜爲
害譬如人知婦是羅刹則能捨離心
不悔念喜爲狂惑麤法非妙第三禪
身受樂世閒最樂無有過者聖所經
由能受能捨無喜之樂以念巧慧身
則遍受入於三禪問曰此說一心念
慧初禪三禪何以不說答曰第三禪
者身遍受樂心行捨法不令心著分
別好醜故言一心念慧復次三禪中
有三過一者心轉細沒二者心大發
動三者心生迷悶行者常應一心念
此三過若心沒時以精進智慧力還
令心起若大發動則應攝止若心迷
悶應念佛妙法還令心喜常當守護
治此三心是名一心行樂者入第三禪
問曰如経第三禪中二時說樂何等
爲二樂答曰前說受樂後說快樂問
曰有二種樂受樂快樂無惱樂以何
樂故三禪名爲第一之樂答曰三樂
上妙皆勝下地但以受樂第一說名
樂地究竟盡故餘二樂者上地猶有
此中不以爲名問曰喜樂無喜樂有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三張圖
[30-0288c]
何差別答曰樂受有二種一者喜根二
者樂根喜根喜樂初禪二禪所攝樂
根無喜樂三禪所攝復次欲界初禪
樂受麤者名樂根細者名爲喜根二
禪三禪樂受麤者爲喜根細者爲樂
根譬如熱極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
名爲喜入大涼池舉身沐浴是名受
樂行者如是初禪覺觀故樂不遍身
二禪大喜驚故不能遍身三禪無障
㝵故樂遍其身是名差別復次樂受
有四種欲界六識相應樂名爲喜根亦
名樂根初禪四識相應樂名爲樂根亦
名喜根二禪意識相應樂受名爲喜
根三禪離喜故意識相應樂受名爲
樂根行者旣得三禪知上三樂一心守
護常恐畏忘失則爲是惱是故樂復
爲患當求離樂譬如人求富貴之樂
求時旣苦得時無猒則復爲苦得巳
守護亦復爲苦有人以求樂爲苦故
捨或有得樂無猒覺苦故捨或有旣
得守護爲苦故捨行者患樂亦如是
求初禪樂以覺顴惱乱故捨二禪大
喜動故捨三禪知樂無常難守故捨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四張圖
[30-0289a]
以是故當捨此樂求於四禪安隱之
地問曰行者依禪定樂捨於欲樂今
依何等而捨禪樂若捨禪樂得何利
益答曰行者依於涅槃樂能捨禪樂得
三利故所謂羅漢辟支佛佛道是故
捨禪定樂行於四禪安隱快樂以三
乘道隨意而入涅槃問曰云何知是
第四禪相答曰如佛說四禪相若比
丘斷樂斷苦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護
念清淨入第四禪問曰斷三禪樂應尒
離欲時巳斷苦今何故復言斷苦答
曰有人言斷有二種一別相斷二捻
相斷如湏陀洹以道比智揔斷一切
見諦結使是事不然何以故佛說斷
苦斷樂先滅憂喜若欲界苦應說先
斷苦憂喜而不說者以是故知非欲界
苦以三禪樂無常相故則能生苦是
故說斷苦又如佛說樂受時當觀是
苦於三禪樂生時住時爲樂滅時爲
苦以是故言斷樂斷苦先滅憂喜者
欲界中憂初二禪喜者問曰欲界中
有苦有憂離欲時滅何以但說斷憂
不說斷苦答曰離欲時雖斷二事憂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五張圖
[30-0289b]
根不復成就苦根成就以成就故不
得言滅問曰若三禪中樂生住時樂
滅時爲苦今說初禪二禪中喜何獨
不尒答曰佛経所說離三禪時斷樂
斷苦無滅憂喜初禪二禪不作是說
問曰佛何因緣不作是說答曰三禪
中樂於三界中受樂最妙心所著處
以其著故無常生苦以喜麤故不能
遍身雖復有失不大生憂以是故佛
経不說也不苦不樂者第四禪中雖
有不苦不樂受捨者捨三禪樂行不
苦不樂受不憶不悔念清淨者以滅
憂喜若樂四事故念清淨問曰上三
禪中不說清淨此中何以獨說答曰
初禪覺觀乱故念不清淨譬如露地
風中然燈雖有脂炷以風吹故明不
得照二禪中雖一識攝以喜大發故
定心散乱是故不名念清淨三禪中
著樂心多乱此禪定故不說念清淨
四禪中都無此事故言念清淨復次
下地雖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難攝
是中無出入息故心則易攝易攝故
念清淨復次第四禪名爲眞禪餘三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六張圖
[30-0289c]
禪者方便階梯是第四禪譬如山頂
餘三禪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禪佛
說爲不動處無有定所動處故有名
安隱調順之處是第四禪相譬如善
御調爲隨意所至行者得此第四禪
欲行四無量心隨意易得欲修四念
處修之則易欲得四諦疾得不難欲
入四無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
之亦易何以故第四禪中不苦不樂
捨念清淨調柔隨意如佛說喻金
師調金洋錬如法隨意作噐無不成
就問曰行者云何得慈心無量答曰
行者依四禪巳念一城衆生願令得
樂如是一國土一閻浮提四天下小
千國土二千國土三千大千國土乃
至十方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衆生
慈心遍覆皆願得樂譬如水刧盡時
消水火珠滅不復現大海龍王心大
發動従念生水出海盈漫及天澍雨
遍滿天下是時天地彌漫無不㐬溢
行者亦尒以大慈水滅瞋恚消慈火珠
慈水發溢漸漸廣大遍至無量無邊
衆生悉蒙潤澤常出不斷或聽說法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七張圖
[30-0290a]
増益慈心譬如大雨無不周普行者
慈念衆生令得世閒清淨之樂亦以
所得禪定快樂持與衆生亦以涅槃
苦盡之樂乃至諸佛第一實樂願與
衆生以慈力故悉見十方六道衆生
無不受樂問曰如阿毗曇說何等是
慈三昧觀一切衆生悉見受樂又経
中說慈心三昧遍滿十方皆見受樂
云何但言願令衆生得樂答曰初習
慈心願令得樂深入慈心三昧巳悉
見衆生無不受樂如鑚燧出火初然
細軟乾草火勢轉大濕木山林一時
倶然慈亦如是初入觀時見人受
樂願與苦者慈力轉成悉見得樂問
曰衆生實無得者云何皆見得樂而
不顚倒答曰定有二種一者觀諸
法實相二者觀法利用譬如眞珠師
一者善知珠相貴賤好醜二者善能
治用或有知相而不能用或有治用
而不知相或有知相亦能治用行者
如是賢聖未離欲者能觀法相四眞
諦等而不能用不行四無量故如
凡夫離欲行諸功德能有利用生四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八張圖
[30-0290b]
無量心不能觀實相故如倶解脫阿
羅漢等能觀實相具禪定故生四無
量四無量者得解之法以利用故非
爲顚倒復次佛法之實無有衆生云
何觀苦者爲實樂者爲倒所謂顚倒
無衆生中而著我相若常若無常若
邊若無邊等是爲顚倒行慈之人知
衆生假名如輪等和合名之爲車是
故行者慈心清淨則非顚倒復次若
無衆生以爲實者衆生受樂應是顚
倒而有衆生無衆生皆爲是邊不應
但有衆生以爲顚倒復次慈三昧力
故行者皆見衆生無不得樂如一切
入觀禪定力故於緣境界轉靑作赤何
况衆生皆有樂相而不見也如貴賤
貧富禽獸之屬各自有樂㸦相憐愍
貴者之患貧者所無貧者之患貴者
所無問曰餘道可尒地獄云何答曰地
獄衆生亦有樂分遠見刀山灰河皆
謂林水而生樂想見樹上女人亦生樂
想又我心顚倒故愛樂其身若欲殺
時逃避啼哭請求獄卒願見放捨若
語赦汝得脫此苦心亦可樂如是之
禪法要解卷上苐十九圖
[30-0290c]
等皆有樂分又復神通力故行慈之
心種種教化令衆生得樂或隨所有
而能與之及身口行助成利益如諸
佛菩薩深心愛念壞諸惡趣實令衆
生得種種樂以是故不但願與亦實
令得樂問曰行慈者得何功德答曰
行慈者諸惡不能加如好守備外賊
不害若欲惱害反自受患如人以掌
拍矛掌自傷壞矛無所害五種邪語
不能壞心五種者一妄語說過二惡
口說過三不時說過四惡心說過五
不利益說過譬如大地不可破壞種
種瞋惱讒謗等不能毁也譬如虛空
不受加害心智柔軟猶若天衣復次
行者入慈虎狼毒獸蛇蚖之屬皆不
能害如入牢城無能傷害得如是等
無量功德問曰慈德如是何者名慈
法答曰愛念衆生皆見受樂是心相
應法行陰所攝名爲慈法或色界繫
或不繫心數法心共生隨心行非色
法非是業業相應業共生隨業行非
報生是應修得修行修應證身證慧
證或思惟斷或不斷或有覺有觀或
禪法要解卷上苐二十張圖
[30-0291a]
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有喜或無
喜或有出入息或無出入息或賢聖
或凡夫或樂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
相應非道品先緣相後緣法在四禪
亦餘地緣無量衆生故名爲無量清
淨故慈念故憐愍利益故名爲梵行
梵乘能到梵世名爲梵道是過去諸
佛常所行道問曰云何修習慈心答
曰若行者作是念我除剃鬚髪不在
飾好破憍慢相若稱此者冝應行慈
今著染衣當應行慈令心不染食他
之食不虛受施如経所說若有比丘
漸修慈心則隨佛教如是不虛食人
信施復次若出家若在家行者作是
念慈心力故於惡世中安隱無患於
破法衆中獨隨法行於熱煩惱令心
清冷如近聚落清淨涼池復次行慈
力故怨家毒害不能復害如著革屣
刺不能傷行者處於欲界多瞋怒害鬪
諍怨毒種種諸害慈心力故无能傷
損譬如力士著金剛鎧執持利噐雖入
大陣不能傷壞復次是慈能利益利
益三種人凡夫行慈除諸瞋恚得无
禪法要解卷上苐二十一張圖
[30-0291b]
生於深禪定愛味心著命終隨業因
緣還復受報如是衆生當有何樂於
地獄三惡道是舊住處天上人中猶
如客住暫得止息以是因緣故佛但
說苦諦無有樂諦是故一切衆生無
不是苦衆生可愍不知實苦於顚倒
中而生樂想今世後世受種種憂惱
而無猒心雖暫得離苦還復求樂作
諸苦事如是思惟見諸衆生悉皆受
苦是爲悲心餘悲心義如摩訶衍論
四無量中說喜者行人知諸法實相
觀苦衆生皆爲樂相觀樂衆生皆爲
苦相如是諸法無有定相隨心力轉
若諸法無有一定相者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尙無有難何况餘道隨
意可得故心生歡喜復次行者作是
念我因少持戒精進等便得離欲逮
諸禪定無量功德念諸善功德故心
生歡喜譬如賈客賷持少物百千倍
利心大歡喜復作是念如是法利皆
由佛恩佛自然得道與人演說隨教
修行得如是利益是時心念十方諸
佛身有金色相好莊嚴及十力等無
禪法要解卷上苐二十二張圖
[30-0291c]
量福生於淨果世閒福德無過是者
求聲聞辟支佛者欲界多瞋慈力能
破及餘煩惱則亦隨滅得離欲界漸
出三界如佛所說慈心共倶近修七
覺大乘發心爲度衆生以慈爲本如
是慈心於三種人無量利益又習慈
初門又十六行令速得慈又使牢固
亦常修行一者持戒清淨二者心不
悔三者善法中生喜四者快樂五者
攝護五情六者念巧便慧七者身離
心離八者同行共住九者若聽若說
隨順慈法十者不惱亂他人十一者
食知自節十二者少於睡眠十三者
省於言語十四者身四威儀安隱適
意十五者所湏之物隨意無乏十六
者不戲論諸法行是十六法助慈三
昧悲者觀衆生苦如地獄餓鬼畜生
世閒刑徒飢寒病苦等取其苦相故
悲心轉増乃至樂人皆見其苦問曰
云何以樂爲苦答曰樂是無常樂無
猒足従因緣生念念生滅無有住時
以是故苦復次如欲天受樂如狂如
醉無所別知死時乃覺色無色界衆
禪法要解卷上苐二十三張圖
[30-0292a]
功德法身因是念佛心生歡喜復
次佛法於九十六種道中最爲第一
能滅諸苦能趣常樂心生歡喜又復
分別三種佛法一者涅槃無量常相
是究竟不壞法二者涅槃方便八直
聖道三者十二部経宣示八道如是
念法心生歡喜復次能知如是實相
行於正道離諸邪徑是爲正人所謂
佛弟子衆於一切衆中最爲第一自
思惟言我巳在此衆中是我眞伴彼
能益我以是因緣故心生歡喜願令
衆生悉皆歡喜定力轉成故悉見衆
生皆得是喜捨者行人如小懈極心
暫止息但觀衆生一相不觀苦樂喜
相猶如小兒若常愛念憍恣敗壞若
常苦切怖畏羸瘦是故有時放捨不
愛不憎行者如是若常行慈喜心則
放逸以喜樂多故若常行悲心則生
憂惱以念苦多故是故行捨莫令苦
樂有過復次行者入道得禪定味分
別衆生好醜是善是不善善者恭敬
愛念不善者則生輕慢如人得大珍
寶輕慢貧者見有寶者恭敬愛念
禪法要解卷上苐二十四張圖
[30-0292b]
破是二相故而行捨心如経中說修行
慈心除破瞋恚修行悲心除惱衆
生修行喜心除破愁憂修行捨心除
破憎愛但觀衆生得解脫故隨心所
作如人觀林不觀樹也又如世人寒
時得溫熱時得涼資生隨意者是
名爲樂若得官位寶藏歌舞戲笑是
名爲喜若失此衆事者是名憂苦若
無此三事者是名爲捨行者亦如是
具有四心自身受樂願及衆生心旣
柔軟見一切衆生悉得是樂又復見
諸天上世閒豪貴取其樂相願及衆
生心旣柔軟見一切衆生悉得是樂
修行慈時心生大喜以此大喜願與
衆生或従定起礼佛法衆讃歎供養
亦得心喜願與衆生及取外喜願與
衆生或時自見其苦老病憂惱飢寒
困苦欲令衆生離是苦惱我能分別
籌量心忍猶尙苦惱何况衆生無有
智慧忍受衆苦何得不惱則生悲心
復見外人刑戮鞭撻又聞経說惡道
苦痛取是苦相觀一切皆苦而生悲
心捨者自捨僧愛亦觀衆生無有憎
禪法要解卷上苐二十五張圖
[30-0292c]
愛及取外衆生受不苦不樂者従第
四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欲界
無苦無樂時取是相巳觀一切衆生
亦都如是無苦無樂復次如貴人唯
有一子愛念甚重心常慈愍世閒諸
樂願令悉得自能得者亦皆與之其
子或時遭諸惱患父甚悲念若子従
因得免其父大喜心生喜巳卽便放
捨任子自長父得休息行者如是於
四無量心中觀諸衆生亦如子想隨
巳所有樂事及取世閒種種諸樂願
令得之慈定力故悉見一切皆是樂
者行人従慈心起若見衆生受諸苦
痛取是相巳而生悲心悲心力故見
諸衆生悉皆受苦見受苦巳願令
衆生皆離是苦従悲三昧起若見衆
生受樂得道入涅槃者取是相巳而生
喜心欲令彼得而彼自得心識柔軟
悉見衆生皆得歡喜従此定起見衆
生不苦不樂者不憂不喜者取是相
巳而生捨心願令衆生不苦不樂不
憂不喜以善修捨定力故悉見衆生
不苦不樂不憂不喜得離煩惱熱復
禪法要解卷上苐二十六張圖
[30-0293a]
次若衆生有諸過舋捨而不問若恭
敬愛著不以爲喜是爲捨心如是等
四無量義如摩訶衍中說
禪法要解卷上
乙巳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禪法要解卷上苐二十七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