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5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唐-慧苑 (CBETA)


No.221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一
本末合盡文前十門中九門
京兆靜法寺沙門慧苑述


前文


刊定記者。苑以薄祐。□□和上遽遷生所。製茲略疏。
經纔四分之一。始自妙嚴品。訖乎第二十行。并能造
十定疏前之九定。而懸談與中間及十定後疏。並未
修葺。其已撰者不遑剪刻。今故鳩集廣略之文。會撮
舊新之說。再勘梵本。讎校異同。順宗和教。存之以折
衷。簡言通意。牋之以筆削云爾。


將釋此經。略開十門。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攝。三顯
教差別。四簡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所詮宗趣。七顯
義分齊。八部類傳譯。九具釋題目。十依文正釋。


一教起所因


初中有二。先總辨名意。後正顯教起。言總辨名意者。
觀夫大像無形。赴感則形而無極。大音無說。應器則
說而無窮。蓋知形不自形。感赴而形矣。說無自說。器
應而說焉。無形而形。彌十方而不廣。赴無極而不疲。
無說而說。互九世而不延。應無窮而不倦。大方廣佛華
嚴經者。實可謂不思議之祕藏難測量之教海。文言
浩汗。該眾典以為源。理趣淵玄。會殊途而同致。其為
體也。則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用不滅為無生。以不生
為無滅。事包萬類。理極一如。理無事而不融。事無理
而不液。故觸類成教。即教亡言。混真俗於雙際。跨空
[001-0570b]
有於中道。筌蹄絕寄。教網踰張。魚兔無依。義山彌峻。
其為德也。同異類之殊體。則微細容持。同異類之別
軀。則展轉重現。微細之境難信。曉之以芥瓶。重現之
相易疑。喻之以帝網。其為用也。則不分而遍。不去而
臻。一多大小而互為延促。靜亂而相攝。多劫入於一
念。非卷非舒。微塵納於世界。無增無減。於是剎該淨
穢。娑婆震而華藏動。主融報化。瞻盧舍以見牟尼。括
三際之二七日。乃闡揚之時分。總五位之一多身。為
輔翼之圓滿。即此即彼之體用。不起而昇四天。互隱
互顯之主伴。不謀而應十剎。現能仁之海印。七處昭
彰。開所化之蓮華。九會彪炳。若乃具金剛種。雖八難
而聞經。闕智眼因。對十身而莫覩。善財詢友。表隨順
以南行。妙德從機。顯濫觴於東廟。然則大以體性包
含。方廣業用周遍。佛謂兩悟圓極。華喻萬行披敷。嚴
則通能通所。經則為貫為攝。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第一者。世謂世間。則眾生之別稱。主謂
君主。則諸王之異名。妙即法門深妙。嚴是威德莊嚴。
品乃品類。第謂次第。一是創名為數之首。斯經有三
十九品。此品建初。故稱第一。故曰大方廣佛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第一。按梵本。此品具名薩婆嚕鷄印拏
上倈良追驃訶柰耶鉢攞叵婆娜忙鉢里勿多。此云名
一切世主莊嚴法門威德品。釋曰。此品雖亦說同生
眾莊嚴法門顯佛威德。然以異生有三十九眾同生
唯一。從多為稱。又此品亦但顯世主功德利益等相。
[001-0570c]
威德之言為顯佛者。功德施般若論云。一切經首列
眾者示現如來大威德故。


後正辨教起所因中三。一宿因故。二現緣故。三所為
故。初中二種。一願力故。此復二種。一化主願。二助化
願。故普賢三昧品云。十方諸佛告普賢菩薩言。以毗
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
故。所謂能轉一切法輪故。十住品云。十方諸佛告法
慧菩薩言。又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乃至云。令
汝說法。十行十向十地品等皆同此說。現相品頌云。
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
又云。十方中所有。諸大世界海。佛神通願力。處處轉
法輪。又云。如來大威力。普賢所成願。一切國土中。妙
音無不至。二善根力故。亦有二種。一說法菩薩自善
根力。二同會菩薩眾善根力。此中善根。除願智以外
一切善根。十住品云。爾時十方諸佛告法慧菩薩言。
及汝所修諸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十行
品。十方諸佛告功德林菩薩言。及諸菩薩眾善根力
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迴向品云。十方諸佛告金
剛幢菩薩言。諸菩薩善根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
演說法。


第二現緣事有四。一智慧故。二加持故。三勸請故。四
三昧故。初智慧者。迴向品云。爾時十方諸佛告金剛
幢菩薩言。及由汝智慧清淨故。乃至云。令汝入是三
昧而演說法。十地品。爾時十方諸佛告金剛藏菩薩
[001-0571a]
言。亦是汝勝智力故。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
諸佛法光明故。二加持者有二種。一他方佛加持。二
當會佛加持故。普賢三昧品云。十方諸佛告普賢菩
薩言。佛子。此是十方諸佛共加持汝。乃至云。所謂能
轉一切佛法輪故。十住品云。爾時諸佛告法慧菩薩
言。十方各千佛剎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
是毗盧舍那如來威神之力。乃至云。令汝說法。十行
十向十地等品。皆同此說。又上下文中。明諸菩薩對
佛說法讚頌等。皆云承佛神力者。是其類也。三勸請
者。如現相品中諸菩薩等念請。普賢三昧品中諸菩
薩偈請。名號品中諸菩薩念請。賢首品中文殊勸說。
十住十行十向等品。皆是十方諸佛勸說。十地品中
三家勸請。乃至入法界品等。其中勸請如文應知。恐
繁不具。四三昧者。於九會中。但諸菩薩將欲說法。先
承佛力。入定方說者。皆即是其教起緣也。


第三所為中。廣有無量。略標十種。一機感故。此中機
感有二種。一者現在機感。二者未來機感故。初發心
功德品云。是時十方萬佛剎塵數同名法慧佛。讚法
慧菩薩言。汝今能說此法。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塵
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彼記。於當來世。過
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皆號清淨心。所
住世界各各差別。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
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出現品云。是時十方各
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塵數。同名普賢佛。
[001-0571b]
讚普賢菩薩言。善哉佛子。乃能說此法。今此會中十
方佛剎塵數菩薩。得一切菩薩神通三昧。我等皆與
授記。一生當得阿耨菩提。復有佛剎塵數眾生。發阿
耨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當來不可說佛剎塵劫。皆
得成佛。同號殊勝境界。我等為令未來諸菩薩聞此
經故。皆共護持。離世間品云。十方諸佛。告普賢菩薩
言。我等諸佛悉共同心。護持此經。令現在未來諸菩
薩眾未曾聞者皆當得聞。賢首品云。賢首菩薩說此
偈已。惡道休息。釋曰。此惡道眾生。與法宿緣。應得法
力。感茲教起。又如天上諸會中天女等。皆是現在應
教之機令此教起。又三世十方所有佛教。無非機感。
所以者何。離機之外。佛無說故。問機感既通現未。何
故不入現緣中攝。答只為通現未。不唯現在緣故不
入也。問向引發心等品。皆云諸佛為未來菩薩護持
此經者。自餘眾生豈絕無分。答若兼正通為則遍該
四類。如下被機中說。今就正為。唯說菩薩。


二為顯行位故。此有二種。一者行布行位。如三賢十
地等說。二者圓融相攝行位如普賢行品等說然上
二門互無障㝵。所以者何。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是
理性德用。相即性之相故。行布不㝵圓融。性即相之
性故。圓融不㝵行布。故世親菩薩。以六相門圓融十
句也。


三為顯果德故。此亦二種。一依果。謂華藏世界海。二
正果。謂十佛身通三世間。如初會中四十三眾內。除
[001-0571c]
座中眾。餘眾所讚佛德。及第二會中。佛光名號德。第
六會中。十地果分德。第七會中。相海隨好不思議法
等德。出現品中。十種現世間德。第八會中。二千句內。
末後一百九十句。化用德故。度世經二千答內分為
六段。其第六段中。有五百一十句。前三百二十句。明
因圓。後一百九十句。明果滿也。第九會中。佛入三昧。
放眉間光。現法界身雲。令眾覩見。自在之德也。


四為顯佛田生福勝故。出現品云。於如來所。見聞親
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虗。何以故。此小善根。不與有為
諸行煩惱而共住故。譬如丈夫食小金剛。又如小火
能燒如須彌山大乾草𧂐。又如善現大藥王樹見聞
覺知皆獲利益無空過等。廣如下說。


五為顯於法獲勝益故。此有二種。一於佛現在。聞法
得益。如前機感中說。二於佛遺教時。聞法得益。此通
十法行。攝論第七云。書寫供養轉施聽聞披讀受持
開示諷誦思惟修習。餘論中初名信樂。最後名修行。
中間大同。勝天王第七。初書寫。末後修行。中間亦略。
賢首品云。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況能
誦持為人說。如法修行真實解。乃至云。十剎塵數眾
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德未為勝。信此法者
為殊勝。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
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出現品云。一切二乘不
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唯諸菩薩乃能如
是。是故菩薩摩訶薩聞此法門。應大歡喜以尊重心
[001-0572a]
恭敬頂受。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信樂此經。疾得阿耨
菩提故。設有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
蜜。修集種種菩提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
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
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聞此經。信解隨順悟入。
當知此人生如來家。乃至云。深入如來無㝵境界。又
云。菩薩聞此法已。則能以平等智。知無量法。乃至云。
恒以一法。觀一切法。成就如是功德故。少作功力。得
無師智自然智。廣如彼說。又頌云。若聞此經生欣慶。
彼曾供養無量佛。為佛加持所攝受。人天讚歎常供
養。


六為顯具分唯識理故。夜摩天宮偈讚品。覺林菩薩
云。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虗妄取異色。大種無差
別。乃至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如是十頌皆明唯識。廣說應知。十地品云。
菩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一心作。世親釋論云。唯
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云何差別隨順觀世
諦。即入第一義諦。上下文中所明唯識。皆此門攝。


七為顯廣大菩提心故。此中三種。謂體相德。初即大
悲願力智故。下文七十八云。菩提心燈。大悲為油。大
願為炷。光照一法界。釋曰。光即慧也。二相者。即前三
法所有行相皆無限量。如初發心功德品云。不但以
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眾生。經百千那
由他劫。及令修五戒十善。教住四禪四無量四無色
[001-0572b]
定。教得四果辟支佛故發阿耨菩提心。乃至云。不齊
限但供養爾所佛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
故。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
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解故。種種根故。種種
方便故。種種心故。種種業故。種種煩惱故。為供養盡
法界虗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
有諸佛故發阿耨菩提心。又如七十八中顯菩提心
二利行相利益安樂離過自分勝進等。具說如彼。三
德者。謂功德。如賢首品云。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
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如是
等三百餘頌。顯菩提心德。又初發心功德品中。十重
校量。一一皆云。比初發心菩薩。百分不及一。千分不
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分。百千那由他分。
數分歌羅分。笇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又
七十八中。二百二十一問。歎菩提心。於中或讚體具
勝德。或形劣顯勝。或福或慧。生善滅惡。制伏邪魔。上
攝佛果。廣說如彼。又上下文中。但明菩提心處。皆此
門攝。


八為顯諸法無性理故。須彌頂上偈讚品云。了知一
切法。無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又云。諸
法無真實。妄取真實相。是故諸凡夫。輪迴生死獄。又
云。現在非緣合。去來亦復然。一切法無相。是則佛真
實體。若能如是觀。諸法甚深義。則見一切佛。法身真
實相。夜摩天宮偈讚品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
[001-0572c]
以生無有故。滅亦不可得。一切法無生。亦復無有滅。
若能如是解。斯人見如來。以法無生故。無性無所有。
如是分別知。此人達深義。又云。云何說諸蘊。諸蘊有
何性。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分別此諸蘊。其性本
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眾生既如是。諸佛亦
復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如是等文。遍九會中
處處皆有。不可繁引。


九為顯理事無㝵法界故。夜摩天宮偈讚品云。如金
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又第
四迴向云。菩薩解了世間皆如變化。明達眾生。唯是
一法。無有二性。不捨業境。善巧方便。於有為界。示無
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
分別無為之相。第四八迴向云。譬如真如真實為性。
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真實為性。譬如真如
以一切法無性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
無性為性。譬如真如無相為相。善根迴向亦復如是。
了一切法無相為相。譬如真如興一切法同其體性。
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三世佛同一體性。如此等文。
九會經中處處皆有。不能具述。


十為顯事事無㝵法界故。此中略有十種。謂主伴隱
顯微細重重等。廣如下卷第九顯義中說。上來諸門
言為顯者。謂聖意為顯此等令世知見。故起斯教。又
有十種教起所因。如發心品云。悉以佛神力故。乃至
第十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廣說如彼。起所
[001-0573a]
因門竟。


二藏部所攝


第二藏部所攝中二。先釋藏部。後辨所攝。前中藏謂
三藏二藏。部即十二部經。於中先釋三藏。即分為三
初修多羅藏者。或云素怛[怡-台+覽]。此中有二。先解通名。後
釋別目。初通名三藏者。世親攝論第一。莊嚴論第四。
皆作是問。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攝故。謂攝一切
所應知義。十地論中兩義解釋。或通三義。兩義者。一
堅實。二出生。三者於出生中。開出包含義。如孕在藏。
有二義故。故彼第一云。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
孕在藏。是諸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
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今此三藏其義亦然。能詮所
詮不可壞故。由此能壞難壞惑故。二於能詮中。蘊積
所詮諸義理故。三由能所詮成深無善因果故。三是
數即帶數釋也。二別釋中三。一辨名。二釋相。三異名。
初中修多羅者。此云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即貫穿
攝化。此或契理合機之經。或契即經。又契經即藏。古
來相傳多同此釋。今詳諸論及以梵言。良恐不爾。所
以者何。此中通辨有三失故。一敵對翻名失。二譯義
為名失。三總別不分。失初失者。古德解云。脩多羅者。
此翻為線。此方不貴線稱。癈線名經者。按五印度中。
呼線席經井索。聖教皆曰修多羅。古人不知修多羅
音含於眾目。乃執線為正翻。而經非敵對。但此國聖
典。既號為經。佛演修多羅。寧應異召。敵對而譯。正合
稱經。二以義為名失者。翻譯之家自有規准。若名梵
[001-0573b]
漢共有。則敵對而翻。如其彼有此無。或即令留梵語。
或復借義充名。凡是此方所無。翻為漢稱者。皆其類
爾。其譯脩多羅為契經者。便是半義半名。非純借也。
若契經兩字皆是名者。如何梵本不云欲底脩多羅
耶。欲底。具翻總有三義。一契。二順古所行。三依正道理行。今取契義。有膚受云。欲底但是道理之言者。
謬矣攝大乘論佛地論等皆云。由能貫攝故名為經。不

言貫攝即是經目。蓋知經有貫攝業用。義當契合。貫
穿即為契理。攝持即是合機。由此譯家依筆削之理。
取呼召之便。借義助名稱契經爾。此即綴增一雜心
文者。作古於前。譯華嚴涅槃經等者。取則於後。遞相
祖習。不復研覈。隨遠法師。雖亦蹖駮。未竭其源。今依
敵對。但可稱經。故智度第二。呼脩多羅藏。以為經藏。
此經之一字。尚非六釋所收。況通持業依主。若帶藏
教之名。容有持業。應知諸論所釋契字。自解經之契
義。非釋契是經名。若不爾者。而雜心五義。既亦經之
義。用何不譯作經名謂涌泉經等。又如質多名心集
起為義。詎翻集起亦作名耶。一切名義當知皆爾。問
名依義立。名豈異義。答義定名不定。隨方名字。種種
差別。義則不然。三總別不分失者。但藏部立名。各有
兩重總別。一謂三藏十二部為總名。脩多羅等為別
稱。二謂修多羅為總號。毗奈耶應頌等為別目。古來
相傳。唯辨前門。不論其後。隨遠法師。雖說脩多羅總
別略三。初順涅槃。二無聖教亦乖正理。三違雜集云
雜集修多羅者。謂長行綴葺略說所應說義。釋曰。此
[001-0573c]
略說所應說義。即是長行綴葺曾無。先略標。後舉廣
釋之相。當知略者總之異名。謂脩多一分是總。餘十
一分是別。故今謂脩多。依藏部中總相業用。而立其
名。餘藏部名。依藏部中別相業用。所以者何。脩多羅
業能貫攝故。餘藏餘部所詮所化。由此有貫攝。彼方
成故。涅槃十五云。始從如是我聞。終至歡喜奉行。一
切皆名修多羅故。又仁王二諦品中。名修多羅為法
本故。故知是總。若不爾者。餘藏餘部。或不皆能合機
契理。或應各各皆名修多。無所餘稱。由非總別相依
持故。所餘之名別相立者。毗奈耶藏依調伏業用。阿
毗達磨依智對業用。本事本生方廣記莂希法等五
依所詮業用。因緣自說依起教業用。應誦諷誦依教
相業用。譬喻論議依善巧業用。別是能依必帶於總
故。應頌等亦帶經稱。總是能持不依於別。是故不帶
應頌等稱。問若修多是總。餘是別者。何故涅槃第十
四云。從牛出乳從乳出酪。酪出生蘇。出生蘇出熟蘇。
熟蘇出醍醐。佛亦如是。從佛出於十二部經。從十二
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大
般涅槃。大般涅槃猶如醍醐。醍醐者譬於佛性。佛性
者即是如來。答此文正顯修多是總。然有兩釋。一云。
言從佛出十二部者。此即本質十二部教。從十二部
出修多羅者。此即影像十二分教。修多是總。但舉修
多也。從修多羅出方等者。方等是別依於總故。從方
等經出涅槃者。依方等教顯所詮故。一云。兩文互舉。
[001-0574a]
顯總別相從之理。非總無以成別故。十二皆名修多。
非別無以顯總故。從十二出修多。言從十二部者。通
相說也。二言釋相者。諸論配屬貫攝不同。或具二義。
各別配屬。或以貫攝通配二用。或雖具二無別分配。
故佛地論第一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
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又世親攝論云。素怛纜
有四義。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依者。謂於是
處由此為此而有所說。相者。謂世俗諦相勝義諦相。
法者。謂蘊界處緣起諦食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
遍處菩提分無㝵解無諍等。義者謂隨密意說。又瑜
伽二十五顯揚二十皆云。素怛纜者。謂佛世尊於彼
方所。為彼有情。依彼所化諸行差別。演說無量蘊相
應語。乃至廣廣說。結集法者。攝取聖語。為法久住。以
美妙言。次第結集。貫穿縫綴。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
善妙義。是名素怛纜。三異名有三。一仁王經中。名為
法本。按隨遠法師。釋有五義。一教為理本。二經為論
本。三總為別本。謂十二部中。初是總修多羅。如涅槃
云。始從如是我聞。終至歡喜奉行。一切皆名修多羅
故。即於前總中。開分十一。餘不收者。還復攝在修多
羅中。名之為別。四初為後本。謂即前別修多羅。望於
祇夜重頌及譬喻論議等。是其本故。五略為廣本。謂
十二部中。初略標舉一切通名修多羅。後廣解釋說
為十二。如言色者即是根本略修多羅。後云青黃等。
是其廣修多羅。今解不然。應如前敘兩重總別中後
[001-0574b]
總別義。總為別本。名法本也。若依隨遠前五義釋名
法本者。則餘十一部。應非理所依。應非論所釋。應非
契理機。十一既無不契理機。故無脩多羅十一不攝。
應唯脩多有重頌祇夜亦應頌脩多。除諷重外餘九
皆應無重頌。除論喻外餘九皆應無論喻。彼等既並
有。應皆名法本。分教既爾。藏亦應然。略為廣本。亦遍
一切。凡是藏教。皆有標釋。若爾一切悉是法本。何獨
脩多。理既不然。遠釋非也。二依成實論。名直說語言。
斯即尊者訶梨䟦摩。約佛語總相而言名為直說。一
一語言多義分別。名非直說。三依智度第二。明三藏
中。此名經藏。斯即正是敵對翻名。廣如前說。


二毗奈耶藏中三。一辨名。二釋相。三異名。初辨名者。
翻毗奈耶義名調伏。若敵對譯。正稱為律。然調練三
業。伏即制伏過非。調是行體。伏是行用。調即是伏。持
業釋也。然行體用。俱藏所詮。此則調伏之藏。依主釋
也。或能詮藏有此調伏行之業用。有財釋也。相者。世
親攝論云。毗奈耶有四義。謂犯罪故。等起故。還淨故。
出離故。犯罪者。謂五眾罪。等起者。謂無知故。放逸故。
煩惱盛故。不尊敬故。而犯諸罪。還淨者。謂由意樂。不
由治罸。如受律儀。出離者。有七種。一各各相對說悔
所犯。二誓受治罸謂受學等。三若有妨害先制學處。
後由異門。還復開許。四別處止息。謂眾僧和合。還捨
所制。五轉依。謂苾蒭苾蒭尼。轉男女形故。捨不共罪。
六由真實觀。謂作殊勝法殟駄南諸行相觀。七由法
[001-0574c]
爾得。謂由見諦法爾得。無小隨小罪。明了論釋無小
隨小。自有兩說。一云小謂第二篇罪。隨小謂二種方
便罪。一云小謂性罪。隨小謂諸戒中制罪。言已見諦
者。於彼諸罪。法爾得出離故。問今明大乘三藏。何故
此中依聲聞教。顯毗奈耶相。答理實三藏大小不同。
然今且就引接教說。古來同此。三異名有六。一曰波
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然有二種。一約因。名別解脫。
自有二義。一簡異定道俱起。名之為別。二以三業十
支各各防非離過。故名為別。前依簡持。後約離過。若
無簡持。定道亦應名別解脫。皆具別別離過義故。或
應無此離過解脫。二據果。名隨順解脫。謂方便淨涅
槃離障所顯。戒能順彼。故立此名。相續解脫經注云。
五分法身名解脫。梵云毗木叉。涅槃解脫梵云木叉。
遠法師云。涅槃是無為解脫。五分法師是有為解脫。
今解不然。離過無障。名為木叉。業用無㝵名毗木叉。
經注五分法身者。意取解脫解脫知見。非是令取五
分也。以於境自在名解脫故。審決解脫之事。名解脫
知見故。二曰尸羅。義取翅恒羅。翅恒羅。此云清涼。此
亦二義。離熱惱因故。得清涼果故。三日優婆羅叉此
西域外道律名。亦名為縵。四曰剌闍你地。地音田夷
反。此西域王法律名也。五曰守信。謂如本言期無違
犯故。六曰性善。此於三性。唯善攝故。


三阿毗達磨藏中三。初辨名。二釋相。三異名。初者阿
毗達磨。義名對法。若依敵對而譯。或應名傳。如公羊
[001-0575a]
等。但此非勝。故不用爾。然阿毗言對。達磨稱法。舊云
阿毗曇。譯為無比。詮慧勝故。今按諸家更有三釋。一
云對是所對。謂即涅槃。法是藏法。由此藏法。能令脩
行向涅槃故。此即對之法故依主釋也。二云對是智
用。法是智體。故真諦三藏。翻有二義。一趣向至得對。
謂無流慧根趣向涅槃故。二如實相知對謂無流慧
根緣諦理故。釋曰。此但於一無流智體。隨用分二。緣
果緣理。有差別故。問如何辨藏乃釋智耶。答此有二
義。一依所詮智。二依造論者智故。瑜伽八十一云。論
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怛理迦。乃至云諸聖弟
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性。此亦名
為阿毗達磨。釋曰。即准此文。三賢菩薩七方便人所
造解釋。非對法攝。三云依藏對藏解釋為名故。順正
理云。契經名法。論能決了名為對法。此即法之對故
依主釋也。二釋相者。世親攝論云。阿毗達磨有四義。
謂對故數故伏故通故。謂阿毗達磨名為對法。此法
對向無住涅槃。能說諸諦菩提分解脫門等。亦名數
法。於一一法。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自共相等無量差
別故。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伏他論故。亦
名通法。此能通釋素怛纜義故。三異名中三。一名優
波提舍。此云論議。二名摩怛理迦。此云本母。謂藏是
解本。能生解故。稱之為母。本即是母。持業釋也。三名
摩夷。此云行母。謂依藏生解。依解成行。從本為名。稱
日行母。生行之母。依主釋也。三藏竟。
[001-0575b]


第二二藏者。一菩薩藏。二聲聞藏。然此二藏體不異
三。約所為異。分之為二故。莊嚴論第四云。此三藏由
上下乘差別故。復說為聲聞及菩薩藏。攝大乘云。如
是三藏上乘下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一聲聞藏。二
菩薩藏。言菩薩者。佛地論中三師別釋故。彼第二云。
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
取大故。復說此摩訶薩言。又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
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薩
埵者。勇猛義謂。能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初後依
主中。一有財。後或有財。言聲聞者。成實云。聞法得悟。
曰聲聞。佛地論故云。聞佛言音而入聖道故曰聲聞。
瑜伽八十二云。從他聽聞正法言音。又能令他聞正
法聲故曰聲聞。法華第二云。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
名聲聞。此上諸釋。或依他聲而自聞。或依自聲令他
聞。皆依主釋。然此二藏。若據所詮。菩薩聲聞理行果
等。以名其藏。皆有財釋。若依菩薩聲聞。以立藏名。皆
依主釋。二藏竟。


問攝論莊嚴論。皆云由上下乘差
別故於三藏分為二藏。何故普超普曜闍王大悲等
經。及入大乘論。皆說三乘為三藏耶。


答前據二乘
理果同故。聲聞教行多故。緣覺多分不籍教故。依藏
合乘也。後約二乘教行異故。依乘開藏也。雖各有據。
而前具三義。後唯一義。多義勝故。今就勝說。廣如瑜
伽二十五三十八八十一八十五雜集十一顯揚第
六等說。
[001-0575c]


第三十二部經者。亦曰十二分教。於中二。初總後別。
總者十二是數。部類。經即是教。總言十二等。帶數釋
也。然其部名濫於部𧙍。經稱涉於卷軸。不爾如言若
干卷經。應云若干卷教。為止謬解。新名分教爾。別中
有三。一列名。二釋名。三辨相。初列者。涅槃十五曰。知
法者。菩薩知十二部經。所謂脩多羅。祇夜。受記。伽他。
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毗佛
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受記梵云和伽羅那。解深
密第三云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乃至云能善毗
鉢舍那。佛言。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立。所謂契經。
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
論議。二釋名者。初辨契經。廣如前釋。應頌者。應即相
應。謂與長行相應之頌。或為後來應更頌故。依主釋
也。記別者。玉篇云記錄也。說文云別解也。謂錄彼果
示令解知。錄是教體。令解為用。記即是別。持業釋也。
有云。差別之記識名記別者。本事本生豈非差別記
識耶。諷誦者。說文云。諷誦也。諷即誦故。持業釋也。自
說者。通依主有財。謂依自說故。自有所說故。因緣者。
因即是緣。譬喻者。阿波陀那。譬即是喻。本事本生者。
猶因也。謂因時之事因時之生。有財也。方廣者。謂業
用廣大。猶如虗空。充滿十方。如涅槃說。此方即廣。有
云正方也。正理廣陳故名方廣。希法者。謂希奇之法。
論議者謂循環研覈。論即是議。若此十二各帶分教
二字之名。皆持業釋。謂脩多分即教故。乃至一切。三
[001-0576a]
辨差別相者。十二分教各有二義。初契經二者。一總
相。二略相。故雜集十一云。契經者。謂長行綴葺略說
所應說義。釋曰。長行簡伽他等教。略說簡對法等藏。
餘如前說。此論且據一相而說。理實如前總別分別。
後引雜集。皆是此卷。二應頌者。一為長行未說故。雜
集云。不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二為後來者故。
涅槃十五云。佛告比丘。我昔與汝愚無智慧。乃至云。
如佛昔日為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利根眾生。
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即便問人。如來向者。為說何事。
佛時知已。即因本經。以偈頌曰。我昔與汝等。不見四
真諦。乃至更不受諸有。下所引文皆同此卷。三記別
者。一記弟子生死因果。故雜集云。記別者。謂聖弟子
等謝生過去記別得失生處差別。二記菩薩當成佛
事。涅槃云。如有經律中。佛為諸大人。受佛記別。汝阿
逸多。未來有王。名曰蠰佉。當於是時。而得成佛。號曰
彌勒。是名受記經。四諷誦者。一為易誦持故。二為樂
偈頌說者故。涅槃經云。除脩多羅。乃至云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名伽陀。今依別相
業用為名故。云除脩多羅。餘教分有此言。亦同此會。
五自說者。一為令知諸法故。十地論云。何故不請而
說。若不自說。眾則不知為說不說。又復不知欲說何
法。二為令所化生殷重故。念佛慈悲為不請友故。涅
槃云。如佛晡時入於禪定。乃至云明旦從禪定起。無
有人問。以他心智。即自說法。乃至云是名優陀那。六
[001-0576b]
因緣者。一因請方說。表重法故。如雜集云。緣起者。因
請而說故。二因事方說。知本末故。涅槃云。如舍衛國
有一丈夫。羅網捕鳥。乃至世尊知其本末。而說偈言。
莫以小罪以為無殃。乃至云是名尼陀那。雜集云。又有因緣。制
立學處者。此與涅槃因事說同七譬喻者。一為深智說似令解真故。

如法華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是也二為淺識就
彼所類。誘令信故。如對擔人說二蘊等。雜集通說。為
令本義得明了故。八本事者。一說佛往事故。二說聖
弟子往事故。瑜伽中。但明初相。雜集唯說後義。涅槃
通二種故。瑜伽八十一云。本事者。說佛前際諸所有
事。除說所生之事。雜集云。本事者。所謂宣說聖弟子
等前世相應事。涅槃云。我所說者名曰界經。乃至云。
是名伊帝曰多伽。釋曰界者因義性義種子義。本因
之言。通佛及弟子故。九本生者。一說昔所行故。二說
昔受身故。雜集顯揚。但辨初相。涅槃經中。唯顯後義。
瑜伽通二說。顯揚第六云。本生者。謂於是中。宣說世
尊過去彼彼方所若死若生行於菩薩難行之行。涅
槃經云。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作鹿罷獐兔金翅鳥等。
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瑜伽八十一云。本生者。所謂
宣說諸菩薩相應事。十方廣者。一義廣大故。涅槃云。
所謂大乘方廣經典。其廣大猶如虗空。是名毗佛略。
二業用周遍故。雜集開為五義故。彼云方廣者。謂菩
薩藏相應言說。亦名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亦名
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
[001-0576c]
處故。宣說廣大甚深義故。十一希法者。一德業殊異
故。二法體希奇故。顯揚第六云。謂於是處。宣說諸佛
及聖弟子所有共不共德及諸最勝殊特驚異甚深
之法。名為希法。即准此文。佛及菩薩現無㝵自在神
通。及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世及二乘。皆未曾有。雜集
云。宣說聲聞諸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
法。名為希法。涅槃云。菩薩初生即行七步。乃至云初
生入天廟時。令彼天像起迎禮敬。名未曾有。釋曰。雜
集且依通相而說。若分別言。希相全殊。十二論議者。
一佛自宣說。二諸菩薩等互相論難故。瑜伽八十一
云。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怛理迦。謂於是處。
世尊自廣分別。乃至云。摩怛理迦。亦名阿毗達磨。此
經問明品等。諸菩薩。更相問難。即論議經也。辨相竟
第二辨所攝者。此經於三藏中。正唯脩多羅攝。兼通
餘二。謂十藏品中。說戒藏故。第二地中。明戒品故。淨
行賢首十住梵行十行等中。皆有其文。不可繁引。由
此故通毗奈耶攝。又此經。或佛自說。隨好品等。或加
持說。十地品。莫不皆悉循環研覈甚深了義。由此亦
是對法所攝。此經於二藏中。唯菩薩藏。十二分教一
切皆攝。所以者何。文中具有十二分故。初有契經者。
如涅槃說。始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
名脩多羅故。二有應頌者。上下文中。多有此分。不可
具引。三有記別者。如說十住品初發心功德品出現
品等。十方佛為聞法者授記是也。廣如前說。四有諷
[001-0577a]
誦者。如賢首品及三天偈讚品等。五者自說者。如十
忍住處等品。六有因緣者。除前自說。所餘皆是。七有
譬喻者。上下文中。多有此分。不可繁述。八有本事。九
有本生者。如毗盧舍那品中說。大威光生處及其逢
事諸佛獲利益事。并入法界品中。諸善知識。說自在
往世本生事等是也。十有方廣者。此經名義令分正
攝。十一有希法者。上下文中。說無㝵法界體德用等
自在之相。非權小凡等所有境界。故希有也。十二有
論議者。上下經文。若佛自說。若加持菩薩說。所有脩
環研覈甚深了義。皆論議攝。辨攝竟。問若此大乘具
十二分。涅槃等說。當云何通。故涅槃第三云。護大乘
者。受持九部。法華第一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
瑜伽二十五三十八八十五地持十一。皆云聲聞藏
中無方廣故。答彼諸經論。各依別義。且約一相故作
是說。理實大小皆通十二故。深蜜第三說。菩薩依十
二分教。修奢摩他毗鉢舍那。瑜伽二十一云。佛為聲
聞。一一具演十二分教。而涅槃說九部大者。由依三
部小乘相故。一據因緣中因犯制戒。不據因請因事。
二依譬喻中誘引義。不依顯深廣義。三約論議中非
了義說。不約了義說。具顯如前。法華經說九部小者。
由依三部大乘相故一依記別中記作佛義。不依弟
子死生記故。二據自說中不請友義。不據為重法義。
三約方廣中廣大利樂義。不約正法廣陳義。瑜伽地
持。同此會釋各有所據。不相違也。問若藏部中。脩多
[001-0577b]
唯總而非別者。餘中豈不各有餘部。謂一切分中。各
有一切。廣如諸經。不可繁引。然其應頌與諷誦。本事
與本生。及本事本生與記別。互望並無。而自說因緣
容得互有。如涅槃經說因緣相無人請故。答脩多羅
是總名義俱令。餘但義通故。並別攝門。諸分別具顯
如章。上來第二藏部攝竟。


三顯教差別


第三立教差別中三。一敘異說。二辨順違。三顯正義。
就初門中。略敘一十九家。勒為六門。


第一立一音教門。自有兩家。一後魏菩提留支云。如
來一代說法不離一音故。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
並陳。是故聖教雖多差別。不離一音也。二東秦羅什
三藏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自殊。非
謂言音本陳大小故。維摩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
各各隨所解故。


第二立二種教門。自有四家。一者齊朝武丘山隱士
劉虬立漸頓二教。謂云如來一代所說。無出漸頓。華
嚴經等是其頓教。餘名為漸。漸約五時。以顯其相。一
佛初成道。為提謂等說五戒十善人天教門。二佛成
道已十二年中。說三乘差別教門。如為聲聞說四諦
教等。三佛成道後三十年中。說般若空相教門。四佛
成道已四十年後。於八年中。說法華經。明破三皈一
教門。五佛臨涅槃。一日一夜。說大涅槃。明佛性常住
教門。如是約時。次第說故。名之為漸。


二隋朝誕法
師等。亦立漸頓二教。與前稍異。謂若約直往頓悟機。
[001-0577c]
大不由小。所說唯是菩薩乘教。則名為頓。若約漸悟
機大由小起。所設具有三乘之教。則名為漸。


三西
秦曇牟讖三藏。立半滿二教。謂依涅槃經喻顯大小
乘教如半滿字。隋遠法師亦同此立。


四唐初南印
法師。亦立二教。一屈曲教。謂釋迦經遂機性說隨計
破著故。如涅槃經等。二平道教。謂盧舍那經遂法性
說故。如華嚴經。又此二教。略有四異。一主異。謂釋迦
化身。與舍那十身異故。二處異。謂娑婆界中木樹草
座。與華藏界中寶樹寶座異故。三眾異。謂地前菩薩
二乘凡夫等雜眾。與唯十地菩薩眾異故。四說異。謂
局處之說。與通方之說異故。廣顯差別。如彼華嚴疏。
第三立三種教。亦有四家。一後魏光統律師。立漸頓
圓三種教。謂初為根未熟者。先說無常。後方說常。先
為說空。後說不空。如是漸次故名為漸。二為根已熟
者。於一法門。具足演說一切佛法常與無常空不空
等。更無由漸。故名為頓。三為於上達分階佛境者。說
於如來無㝵解脫究竟果德圓極祕密自在法門。故
名為圓。其門人遵統。亦同此立。


二玄奘三藏。依解
深密經。立三時法輪教。初為發趣聲聞乘者。於波羅
奈國施鹿林中。創開生死涅槃因果。此即第一四諦
法輪。次為發趣菩薩乘者。鷲峯山等十六會。說諸般
若。此即第二無相法輪。後為發趣一切乘者。蓮華藏
等淨穢土中。說深密等。此即第三了義法輪。此如測
法師解深密記第一中敘。


三真諦三藏。依金光明
[001-0578a]
經。立轉照持三法輪教。謂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
日於波羅奈鹿野苑中。為聲聞眾。轉四諦法輪。後於
成道第七年中。在舍衛國。去祇園五里。智慧江邊。為
諸菩薩及二乘眾。說般若等經。此時具二。謂轉照法
輪。又於成道三十年後未涅槃前。在毗舍離國鬼王
法堂。為真常菩薩。說解節經。此時具有轉照持等三
種法輪也。


四唐吉藏法師。立三法輪教。一根本法
輪教。即華嚴經。佛初成道說故。二枝末法輪教。謂佛
成道已。五十七日後。於波羅奈林。轉四諦法輪故。三
攝末皈本法輪教。謂法華經。如來成道四十年後。說
會三歸一理故。


第四立四種教門。於中自有五家。一齊朝大衍法師
立四宗教。一因緣宗。謂薩婆多。二假名宗。謂經部教。
三不真宗。謂般若教。四真宗。謂法界真理佛性等教。


二陳朝智顗禪師立四教云。一三藏教。此教明因
緣生滅四諦理。正教小乘。傍教菩薩。乃至云此之三
藏。的囑小乘故。名三藏教。法華云。貪著小乘三藏學
者故。二通教。通同也。三乘同稟故。此教明因緣即空
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初門。正教菩薩。傍教二乘
故。大品云。欲學聲聞者。當學般若等云云。三別教。別
是不共之名。不共二乘人說故。此教正明因緣假名
無實四真諦理。的化菩薩。不涉二乘。聲聞在座。如聾
如啞。乃至云非如方等大品二乘共聞而教菩薩兼
欲簡非圓教。名為別。不名不共。四圓教以不偏為義。
[001-0578b]
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理事具足。不別為最
上利根人說故。華嚴云。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無
量諸眾生。悉受菩提記。乃至廣說。具如顗師別行四
教中辨。


三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彼依法
華譬喻品說。以臨門三車。為權教三乘。四衢等授大
車為實教。大乘權實合論故。立為四。故云若不爾者。
諸子出宅。各應得車。無宜更索。謂羊鹿是權。可使出
門。不得牛車。是實如何齊素。又若四衢等授即是三
中牛者。且二子先自無心得大。是不期而會。求牛正
當無志。何說非本所望。又若不爾者。經不應言。初以
三車引誘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如來亦爾。初說三乘。
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又不應言於一
佛乘分別說三。又不應言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
願故說三乘法。解云惡世本願方說三乘。不爾諸佛
唯說其一。明知三中之大。非實教大也。具釋如彼法
華疏中。


四隋朝笈多三藏。亦立四教云。一四諦教。
謂四阿含等諸小乘經。二無相教。謂諸部般若。三法
相教。謂楞伽經等。四觀行教。謂華嚴經。


五唐新羅
國元曉法師。亦立四教。一三乘別教。如四諦教緣起
經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經等。三一乘分教。如
梵網經等。四一乘滿教。如華嚴經等。然三乘共學名
三乘教。不明法空。名別相教。通說法空。是為通教。不
共二乘。名一乘教。於中未顯普法。名隨分教。復明普
法。名圓滿教。具顯如彼華嚴疏中。
[001-0578c]


第五立五種教門。自有三家。一齊朝護身法師。立三
宗教。一因緣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上三教同衍
師說。四真宗教。謂涅槃經。說佛性常住等故。五法界
宗教。謂華嚴經。說法界法門故。


二唐初波頗三藏。
亦立五教。一四諦教。謂小乘經。二無相教。謂般若經。
三觀行教。謂華嚴經。此上三教。同笈多說。四安樂教。
謂涅槃經。說常樂故。五守護教。謂大集經。說守護正
法事故。


三有古德。亦立五教。一小乘教。二初教。三
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五大都影響天台。唯加頓教
令別爾。然以天台呼小乘為三藏教。其名謬濫故。直
目為小乘教。通教但被初根故。改為初教。別教被於
熟機故。改名終教。圓教之名仍其舊也。所立頓名。不
據根機。入法非漸故。引思益經云。得諸法正性者。不
從一地至於一地。又引楞伽云。初地即八地無所有
何次。又云呵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淨名哩住顯不二等。
是其頓也。其相同此


第六立六種教門。唯有一家。謂耆闍法師。云教有六
種。一因緣宗教。二假名宗教。此上二教。同衍師說。三
不真宗教。謂諸大乘通說諸法如幻化理故。四真宗
教。謂說諸法真空理故。五常宗教。謂說真理恒沙功
德常恒等義故。六圓宗教。謂法界自在緣起無㝵德
用圓備故。


第二辨違順者。前之所敘一十九家。雖各有憑教理
[001-0579a]
成立。中間非無名義可不。故此略明順違之相也。


初一音教中兩師俱依本質教說若□唯識教分本
影。則非唯一音。影像多故。隨聞者識聚集異故。若依
無㝵法界。則說聽圓融。令互相攝一多無㝵也。


第二二教門內。初劉虬立漸頓中云。初時但說人天
教者。此判若唯對一類機。理則無爽。若用五時刻定
全斷。便乖提謂密迹等經。彼經皆云。第二七日說三
乘故。若十二年中說三差別。則深密應非說三差別。
真諦記中。佛成道後三十八年。說解節經故。若十二
年後三十年前。說般若空教者。龍樹菩薩。釋大品經。
則不應云諸比丘眾聞說般若各脫三衣施佛。不犯
缺衣者。由是十二年前未制廣戒故。又與真諦引教
相違。記中說佛成道七年後。即說般若經故。又云說
般若時。未說破三皈一教者。何故大品云。舍利弗問
須菩提言。若都不退空復不異。何故得有三乘差別
不唯一乘。須菩提言無二無三。若聞不怖。能得菩提。
據此已說何言未耶。若三十年後。說破三皈一教者。
深乖前引大品所說。若臨涅槃時。唯說佛性常位了
義者。遺教應非臨涅槃說。此上且約隨說乖妨。大都
此人未識佛法。謂不知如來本質色聲。聞同時異。應
一切時處。但與諸機作增上緣。非目前後說大小法
故。不識佛也。又不知影像教。但結集家。隨機見聞故。
前後大小之相故。不識法也。由不知判教多失。諸有
同者準此應知。


二誕法師等漸頓教者。教既有憑。
[001-0579b]
義復無失故出現品云。若即說深法。眾生恐怖。是故
如來漸降法雨。如摩那斯。若頓說大乘法。如大莊嚴。
又法華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是故以方便。分
別說三乘等。廣說應知。文既至義。教復極成。無過故
也。


三曇牟讖三藏立半滿教者。文義令依涅槃所
說。既亦教義至極。無所違也。


四江南印法師等。立
平道屈曲二種教者。義寬斷狹。多所違犯。何者謂云。
釋迦說經。皆是遂機隨計破著。舍那說經。皆遂法性。
自在而說。若爾者。涅槃法華維摩楞伽密嚴勝鬘佛
藏經等。皆釋迦說。應不明於如來藏性實相法界等。
華嚴梵網既舍那說。何故華嚴於四諦普賢行等品。
皆云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又問明淨行梵
行三賢十地離世間入法界等諸品之中。不應皆說
對治行法。梵網應唯遂法性說。不隨雜類畜生等器
方便而說。亦不應說化身佛禮報身佛請問法等。四
異中眾處兩異皆違經說。七處並是娑婆界故。出現
品云。十方諸佛讚普賢言。能說此法。今此會中。有佛
剎塵數眾生。發菩提心故。發心功德品中。亦同此說。
准此故知。有地前器。是此師所立。多違教理。甚難依
也。


第三三種教門內。四說之中。初光統立漸頓圓者。若
漸根生熟俱漸。頓根生熟但頓。漸頓可分。既云未熟
名漸。已熟名頓。此則於一漸根生熟為異。無頓義也。
或應彼一有漸頓二根。生必至熟。熟必從生故。或應
[001-0579c]
一切皆是漸根。無有不從生至熟故。又圓機既是分
階佛境。則地前無有堪聞此經。此經此釋。便有自教
相違。出現品云。今此會中。有佛剎塵數眾生。發阿耨
菩提心故。又發心功德品。及離世間品。皆云我等諸
佛悉共同心。護持此經。令現在未來諸菩薩眾未曾
聞者皆當得聞故。釋曰。此未曾得聞之輩。應是地上。
既爾必唯被上達分階佛境者耶。


二玄奘三藏三
時法輪。祇可唯是漸教。唯論三性。一法唯為一機。不
可以為定量剖判一切佛法。測法師。解深密記宗趣
中。敘清辨護法兩家判教云。問諸部般若宗明無相。
此經了義淺深何別。清辨解云。深密等經。明有所得。
淺而非深。諸部般若顯無所得。為最甚深。護法判云。
二時所說無相之理。理無淺深。而說深密為了義者。
約三性義。決判諸經。有無道理。顯了說故。名為了義。
非無相中有淺深故名為了義。又成唯識記第八卷
中會釋云。清辨菩薩。說解深密為不了者。有所得故。
諸部般若名為了義。無所得故。而彼經中。說深密等。
為了義者。以對機根。說三性義。易可了知。勸令受覺。
於一時間。說為了義。非約盡理名為了教。釋曰。准此
所敘。故知深密不能定斷一切佛法。若不爾者。則眾
生界中無頓機故。又使佛無圓音應故。又不能斷佛
性常住法界解脫具分真性如來藏等無量法門。約
時尅教難極成也。若謂三時約義淺深不據時節者。
深密不應說初昔今故。彼第二云。世尊初於一時。在
[001-0580a]
波羅痆斯國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
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乃至云。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脩大乘者。以隱密相。轉正法輪。乃至云。世
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以顯了相。轉
正法輪。又前敘異說中。引深密記。辨三法輪。時處前
後。歷然差別。如何拒諱也。三真諦三藏。三時法輪。尅
定年月。斷教淺深。會同前說。


四吉藏法師。三法輪
中。若初時唯是根本法輪。無技末者。何故此經入法
界品云。譬如餓鬼至恒河邊而不見水。設有見者。見
其枯竭。此喻聲聞在根本教法界會中。雖不見聞佛
菩薩境。然能見聞自分境界。又此所立亦違密跡提
謂等經。彼經皆云第二七日。說三乘故。若四十年後。
總是會末皈本教者。佛臨涅槃。不應更說遺教誡經。
又此所判為漸為頓。若為漸根。則不應說先大後小。
若為頓根。則不應有以後會前漸次之相。又按無量
義經。佛一切時。說大說小。機一切時。有大有小。各別
自聞。各別獲益。是故約時尅教。皆不可也。


第四立四種教門內五說之中。初衍法師四教。第一
名因緣者。此名寬濫。何教之內。不說因緣。經部標為
假名宗者。仁王大品皆立三假。豈唯經部。又不真之
與假名。難表差別也。


二智顗禪師四教。初名三藏
教者。按立此名。本依智度。謂對迦陀延尼子弟子。而
言三藏中如是如是說。非謂一切也。故彼論一部文
中。通名小宗。或云聲聞法。或云二乘法。或云小乘法。
[001-0580b]
或云三藏法。當知小乘之名。隨自宗語。三藏之稱隨
他宗言。非共名也。而顗禪之徒。不曉此意。務存詭異。
誤製教名。自成四失。一濫涉大乘失。謂若小有三藏。
則名三藏教。大既有三藏。何不名三藏。二大無三藏
失。謂小乘有三藏。獨名為三藏。大不名三藏。大應無
三藏。三特違至教失。謂法華云不得親近小乘三藏
學者。既以小乘。為能別之言。明知三藏不唯屬小。諸
大乘經皆無偏目。小乘為三藏者。闍王下卷。及入大
乘論。皆破小乘。不許立三藏也。四有不定失。謂智度
十一。龍樹自云。如提達呵多等。亦以三藏聲聞法摩
訶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獄。是事云何等。又經量部。唯
立經律二藏。經詮慧處。是對法故。大眾部師。說有四
藏。三藏之外更立雜藏。通詮三學故。犢子部師。亦立
四藏。於三藏外。立呪藏故。成實論宗。立有五藏。於三
藏外。更立雜藏及菩薩藏。准上諸部。立藏多少。數既
不定。何得都名小乘為三藏教。故今與作不定過云。
為如一切有部立三藏故。小乘定名為三藏耶。為如
經量部等不立三藏。小乘不定名三藏耶有喻云云又若
此教傍教菩薩。則應一切菩薩皆因小起。總無頓機。
無簡言故。二以三乘同稟名為通教。此明因緣即空
無生四真諦理者。小宗之中。亦說聲聞辟支菩薩。同
稟小教。亦應名通教耶。又佛說般若時。二乘在會。為
聞生空。為聞二空。若唯生空。則與菩薩異。何名同稟。
若言聞之雖異。以同會故名同稟者。則諸教皆爾。何
[001-0580c]
直般若。一音異應豈不然乎。亦不可說聞二空教獲
二乘果。行果雜亂故。又別圓兩教。豈亦不說因緣。即
空無生。四直諦理。三別教。以不共二乘人的化菩薩。
二乘在座。如聾如啞。此教明因緣假名者。圓教應共
二乘人說。非的化菩薩。又別圓二教。所相因緣。應不
即空。應執一切為實有也。四圓教。明不思議因緣。二
諦中道。理事具足。不別為上利根人說者。華嚴為是
別教。為是圓耶。若別非圓。則應說因緣假名。不說不
可思議因緣。二諦中道所說。理事應別不具。不為上
利根人說。若圓非別。二乘在會。應不如聾。若亦圓亦
別。有前相違。或無四教也。


三光宅雲法師四乘教
者。一三之名。備陳眾典。權實之說尤著法華。能詮則
憑於實教。所詮則當乎了義。權實合論。總目為四。依
乘立教。理極成也。


四笈多三藏四教。四諦之名大
乘亦有。無相之理楞伽不無。楞伽雖有。法相宗豈存
乎相也。四諦無相皆是觀門。何獨華嚴。唯明觀行僧
祇壽量住處等品。說何觀耶。若謂宗明。則諸經甚眾
矣。


五曉法師立四教中云。唯明生空。名三乘別教
者。此但是小乘教。何用三名。若言是三中小與大別
故名別者。有大乘經。為異小乘。唯說法空。彼亦應名
三乘別教。又云具顯二空。名三乘通教者。一乘亦應
名為通教。分滿教中具二空故。一三雖殊。空無異故。
又不共二乘名一乘者。法華維摩涅槃等經。應非一
乘。彼經會中有聲聞故。
[001-0581a]


第五立五種教。三說內。初護身法師五宗教中。初之
三教。會釋如前。衍師所說。四五兩教。但是部別之宗。
非通宗之教。


二波頗三藏五中。初二同前笈多所
會。餘之三教。亦但一部之宗爾。


三古德五教中立
頓。既引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等。及楞伽云無所有
何次等。又云呵教勸離毀相泯心。乃至云如淨名嘿
等者。當知此並亡詮顯理。何復將此立為能詮。若此
是教更詮何理。若言以教離言故與理不別者。終圓
二教豈不離言。若許離言總應名頓。何有五教。若謂
雖說離言不㝵言說者。終圓二教亦應名頓。以皆離
言不㝵言故。又此頓望誕及光統所立之頓。便有兩
重。以彼漸頓機中皆有勸脩離言者故。蓋知此所立
頓。但是餘教所詮法性。非能詮教也。


第六耆闍法師六宗教中。初二同前衍師所會。第三
第四只是一義。謂不真如幻約喻顯空。真空理性。就
法說空。法望於喻。豈二門也。第五恒沙功德。與第六
無㝵德用。此之二宗相望稍別。亦無過也。


第三顯正義中二。初以理成立。後問答分別。前中古
來立教各據不同。或依言音。或約時機。或就別宗。或
據乘立。此之多類。具述如前。今依所詮法性。以顯能
詮差別。謂有全隱全顯分隱分顯。以立四教故。寶性
論第四云。有四種眾生。不識如來。如生盲人。一者凡
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初心菩薩。今之所存。依
此而立。初迷真異執教。當彼凡夫。二真一分半教。當
[001-0581b]
彼聲聞及辟支佛。三真一分滿教。當彼初心菩薩。四
真具分滿教。當彼識如來藏之根器。准法華。譬喻品內三品大乘。當
此第三教法。彼四衢等授一乘。當此第四教。大寶積經無盡慧所問會中。及寶性論第四。皆云初心菩薩教者。
當此第三教智度論三十七云共教者。〔互〕當此第三教又云不共者。當此第四教。解深密第二云。世尊在昔第
二時中。唯為發趣脩大乘者。又云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等。此二時教既俱大乘。有了不了。
當知二中。有權有實。性各隨宗。諍了不了。大乘權實。終自有憑寶性等云初心教者。約根勝劣。名其初終。非據
修行初終時位。不爾凡夫於茲絕分


初迷真異執教者。謂世及出世情非情類。莫不皆依
真性建立。而諸凡夫。福慧微薄。於正法中。不中不得
真實。於虗妄法。橫起推求。謬執異因。將為正道。無利
勤苦。不免輪迴。由先業力。堅執不捨。此等皆由迷真
所致。故密嚴經第二云。諸仁者。意在身中。如風速轉。
業風吹動。遍在諸根。七識同時。如浪而起。外道所計
勝性微塵自在時等。悉是清淨阿賴耶識。由先業力
乃愛為因。成就世間若干品類。妄計之人執為作者。
此識體相。微細難知。未見真實。心迷不了。此經宗意。以生滅與
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故。以阿賴耶名。名如來藏也就此教中有二。先敘西

域。後述此方。前中西方外道。色類總有九十五種。其
中執有異因。傳習文教者。有十一□□□論師計。立
二十五諦。謂從自性三德。變成大等二十三法。真我
於中但能受用。而非作者。此計自性。為萬物因。是常。
是涅槃因。二勝論師計。立六句義。謂實德業大有同
異和合。於實句中。真我能為作者。互能受用故。此真
我。是萬物因。是常。是涅槃因。三塗[厂@火]外道計。三界中
[001-0581c]
有所一切大地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羅天之所生
故。此天是實。是常。是周遍。能生萬物。是涅槃因。四圍
陀論師計。圍陀此云明也。彼計那羅延天能生四姓。
煞生祭祀梵天。得生彼天。是即涅槃故。那羅延是一
切物因。是常是涅槃因。五時散外道計。一切萬□□
時生滅。是故時即是常。是萬物因。是涅槃因。六方論
師計。方生世人天地。後滅還入於方。是故方即是常。
是萬物因。是涅槃因。七安荼論師計。世間最初唯有
大水。時有大荼安出生。如雞卵金色。後為兩段。上為
天。下為地。中生一梵天。能作一切有命無命。故此梵
天是萬物因。是常。是涅槃因。八無因論師。計一切萬
物無因無緣。自然生自然滅。故此自然是萬物因。是
常。是涅槃因。九口力論師計。虗空為物因。從空生風。
風生火。火生水。水生凍。堅作地。地生五[穀-一/禾+釆]。五穀生命。
命歿後還歸虗空。是故虗空為萬物因。是常。是涅槃
因。十宿作論師計。一切眾生受苦樂報。皆隨往日本
業因緣。是故若持戒精進。受身心苦。能壞本業。本業
既盡。滅眾苦盡滅。即得涅槃。是故宿作為一切因。廣
破此計。如涅槃經第四十說。十一路伽耶論師計。色
心等法。皆是極微所作。是故極微為萬物因。是常。是
涅槃因。此上諸計。若廣分別。具如瑜伽第六顯楊第
九第十婆沙第十一第十二金七十論等。敘西域竟。
第二述此方者。除偽書之外。說天地萬物本所從生。
莫出於易老莊也。此三家。大意略同。而文稍異。初依
[001-0582a]
孔丘。述易為萬物之始。生於萬物故。易繫云。易有大
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業。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
神。二依李聃計。自然為萬物因。則萬物無非自然故。
道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
有名萬物母。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計道即自然。或道
次於自然三莊周計。道為萬物因。則道無不在故。莊子內

篇太宗師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
生地。釋曰。此上三家所計。物生自虗萬無而響像
學人摸塔釋教。即謂如藏隨緣是彼無生萬有。若此
者豈唯不識如來之藏。抑亦未辨虗無之宗。何則如
寧有生生萬物耶。如寧先無有後方生有耶。如寧有
所在而無不在耶。有無在〔有〕非即離故如寧展轉生諸法耶。空即
薀故如寧可傳有可得耶。離名言故。無所得故。若謂無傳傳無得得者。愛之與見。何
不爾耶道豈同如體相用耶。相即相在耶。主伴隱顯耶。

純雜微細耶。重重無盡耶。同時具足耶。既於如藏。未
能巨細。許別建立染淨同如隨緣。深可悲愍。與夫執
礫為寶謂蠹知文。其何爽矣一切外道。不說因緣無〔性有〕空空有有不即〔不〕
不離。摸搭之人。持由迷此。若〔諦〕心不可為說。慮其竊真飾偽故也


第二真一分半教者。謂於真如隨緣不變二分義中。
唯說生空所顯之理。雖一切有部及多聞部說三無
為。分別論者立四無為。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等部
[001-0582b]
說九無為。化地部說真如等九。而擇滅等。皆是凝然。
生空所顯。仍有數量。以其根劣。未堪聞說二空所顯
無分限真故。智度三十一云。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
眾生空。起信論云。法我見者。依二乘根鈍。如來但為
說人無我。涅槃第五云。以諸聲聞無有力。是故如來
為說半字九部經典。而不為說毗伽羅論方等大乘。
釋曰。當此教機雖不同前別執異道。然由未聞真具
分義故。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所依故。阿含云。
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乃至云以此三毒為因緣故。
起於三業。三業因緣起於三界。是故有一切法。又云
眾生癡所覆。為後起三行。乃至云是謂為生死諸法
之根本。此據染根本說。具如中觀第四引。又二十部
中分別說部。立一切凡夫聖眾生皆以空為本。所以
凡聖眾生皆從出。如佛性論第一卷說經部師計。以現在色心
等為染淨因。然有三說。一根本經部計。六識及色不
相應并心法。受熏持種。二末經部計。識類受熏持種。
三復有末計。雙熏事類。具如順正理第八卷說。上座
部計。色心前後各各自類。前為後因。因果義成。如成
唯識第三中說。又計微細意識為染淨因。撿犢子部
計。補特伽羅為染淨因。故宗輪云。犢子部說。諸法若
離補特伽羅。無說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
有轉移故。薩婆多計。雜染清淨依未來藏得建立撿。
又說隨眠為雜染依故。俱舍十九云。隨眠諸有本。此
差別有六。謂貪瞋亦慢無明見及疑。廣說如彼。經量
[001-0582c]
部計。異生位中。亦有聖法執有勝義補特伽羅。如宗
輪說。釋曰。此教雖有多部異計。莫不皆迷真具分義
故。別建立染淨之因。問此教若於真如隨緣不變義
中。唯說生空所顯之理。名真一分半者。智度論說。當
云何通。三十二云。問聲聞法中。何故不說如是法性
實際。而摩訶衍法中處處說耶。答聲聞法中。有說處。
但少爾。如雜阿含中說。有一比丘問佛。十二因緣為
是佛作。為是餘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緣。亦
非餘人作。有故是事有等。答雖有此說。由四義故。但
為真一分半。一者諸大乘經多分說。彼二乘智劣。佛
不為說法空理故。二者彼小教中多分不說法無我
故。三者智度所引但是少分說彼無故。四者彼雖說
名而不釋義。隱密相故。如攝大乘。亦引彼說阿賴耶
名欣喜愛樂。豈即由此都名滿分。故今所立依多分
說。第二教竟。


第三真一分滿教者。謂於真如隨緣不變二分義中。
具說不變生法二空所顯真性。當此教機。雖不同前
執法有體。而二空所顯還是凝然故。成唯識第九云。
真如者。真謂真實。顯非虗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
此真如。於一切位。常如具住。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
虗妄義。釋曰。由此真如。但是不變無隨緣故。故依生
滅八識。建立生死根本及涅槃因故。無性攝論第一。
引阿毗達磨大乘經頌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無性釋云。此引阿笈摩。證
[001-0583a]
阿賴耶。名所知依。無始時者。初際無故。界者。因也即
種子也。是誰因種。謂一切法。此唯雜染。非是清淨故。
後當言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所攝。彼一切法等。
所依者。能住持義。是所依義。非因性義。所依能依。性
各異故。若不爾者。界聲已了無假依言。護法論師釋
前頌文。與無性異故。成唯識第三云。頌中初半顯第
八識為因緣用。後半頌顯為流轉還滅作依持用。界
是因義。即種子識。無始時來。展轉相續。親生諸法故。
名為因。依是緣義。即執持識。無始時來。與一切法等。
為依止故。名為緣。謂能執持諸法種子故。與現行法
為所依故。釋曰。此教既說依生滅識成世出世。是故
四智心品為相所遷。說佛三身具常無常。以有為智
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非一。真俗二諦迢然別故。
依他起性。似有不無。非即無性真空圓成釋經空義。
但約所執同時四相滅。表後無非斷非常。果生因滅。
根本後得。緣境斷惑。決定不同義說雙觀。而實別照。
既說有為不即無為故。亦不說流即無流。佛果說有
有為無流。眾生識中建立本有無流種子。理行二性
根本既異。是故五性畢竟差別。說眾生界有佛化境
各殊。如是義類廣有眾多。皆由真性唯凝然故。准釋
可知。


第四真具分滿教中有二門。一理事無礙門二事事
無㝵門。初中聖教說。真如隨緣。作一切法。不失自體。
諸法即真。不㝵生滅。所以者何。由無自性理。諸法得
[001-0583b]
成。由諸法成。方顯無性理。為顯此義。諸聖教中。總有
三說。一依理成事。二會事歸理。三理事互成。且說初
者。如寶性論第四云。無始時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此
有諸道及證涅槃果。堅慧論師釋云。性者。謂如來藏
性。如聖者勝鬘經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
故有涅槃。起信論意亦同此說。密嚴第三云。世間諸
眾生。染淨等諸法。皆依於藏識。為因而得生。佛說如
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此經問
明品中。顯一心生種種果。意亦同也。二會事歸理者。
法華方便品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云。諸佛
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仁王觀空品云。若有脩習聽說
無聽無說。如虗空法同法性聽同一切法皆如也。維
摩菩薩品。云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又觀眾
生品云。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此經十忍品云。譬如谷
響。從緣所起。而與法性。無有相違。涅槃第八云。若言
無明因緣諸行。凡夫聞已。生二法想。智者了達其性
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乃至云。若言一切法無我。
如來祕藏亦無有我。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第八迴向云。譬如真如。以一切
法。無性為性。無相為相。涅槃四十云。無相者。謂一切
法。無自相。無他相。無自他相。乃至云。如是等相隨所
滅處。名真實相。名為法界。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
三理事互成者。此經第四迴向中云。於有為界。示無
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
[001-0583c]
分別無為之相。第七迴向云。法性不違相。法相不違
性。法生不違性。法性不違生。離世間品云。於有為無
為。不生二想。佛所攝持。密嚴第三云。如來清淨藏世
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維摩弟子品云。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乃至廣說。大品三十
九云。諸法平等所謂無相。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
為是有為。為是無為。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
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
得。須菩提。是有為無為二法。不合不散。釋曰。由上教
理。顯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不同前教。說生滅智證
無生滅理。不說如外智證智外如。緣境斷惑。不二而
二。說能所斷。二而不二。說為內證。照惑本無。即是智
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若依此釋。無能所斷證方為
真斷。證始本無二之智。應用無邊說無盡智。非唯二
四等。如是智體。非相能遷。非為無為。三界唯心。依第
一義。非唯生滅識。理行二性。不二而二故。凡有心悉
有佛性。但有流心。會自本性。成無漏智。非無漏外有
別有漏心能得無漏法。無此失故。不別立有為無漏
無因緣種。是故乘破三殊。姓無五異。依他無性即是
圓成。更無二執。三性一觀不待別脩。同時四相。滅非
後無。因果即空即有非斷非常。如是義類。廣有眾多。
不可繁文。應准思擇。


二事事無㝵門者。謂此事彼
事。或由法性力所致。或由神通等轉變。是故互望於
同類異類中。有相即相在等相作相入等。然此總依
[001-0584a]
三相以顯。一體事。二德相。三業用。初體事者。謂色心
時處身方教義行位等。此通二種。一純淨無漏。謂佛
菩提。從無生智。證淨法界所起依正。此即德相所依
體事也。二通染無染。此即業用所依體事也。二德相
者。謂相即相在等。由佛菩提無染依止。莫不皆以真
如為體。真如既具過恒沙德。真所起事德量亦然。是
故此事德相一同真性。無㝵自在。三業用者。謂佛菩
提證得淨法界故。成就通明三昧解脫。而能於彼染
淨體事。示現自在相作相入等。上來略顯事事無㝵。
若廣分別。明行相證成。如下第七顯義中說。


第二問答分別者。如別行三教對辨中說。上來真具
分滿教了。上來總辨第三大段立教差別門竟。


四簡所被機


第四教所被機中二。初明正為。後辨兼為。前中即是
具分教機。於三乘中。唯是實教大乘菩薩故。出現品
云。此法門。如來不為餘眾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
說。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釋曰。此簡持名也。簡中
二種。一者二乘。二是漸悟。俱非正為。故云唯為趣向
大乘菩薩也。持者乘是運載之義。謂無分別智所有
脩行。及所成位等。一切諸法。不同行布乘教。彼中行
但一。多行但多。上位但上。下位但下。理在事外。事在
理外。今此不爾。一即多而不壞一。多即一而不失多。
上即下而不壞上。下即上而不失下。事即理而非理。
理即事而非事。恒是不是。不是而是。理事鎔融。互無
障㝵。如斯運載乘。謂一不可以一思議。以即多故。乃
[001-0584b]
至理不可以理思議。由即事故。是故名此為不思議。
此亦可是簡非名爾。又此簡彼二乘小故。名為大。非
彼下乘所能測故。名不思議。雖有兩釋。前說為勝也
後兼為中三。一引為。二轉為。三遠為。初是真一分滿
教機也。於三乘中。權教大乘菩薩。五種姓內。菩薩種
姓。及不定性中。一分菩薩。由此根性。未可正為。但應
且依權教脩習。從此引入實教中故。出現品云。設有
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
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
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釋
曰。理實菩薩。經爾所時。脩六度等。無有不聞此經不
信不解。今假設言。設爾所時。依彼權教。脩六度等。而
未聞此實教大乘。或聞不信。此尚不名真實菩薩。況
聞權教。少時脩行。而得名為真實菩薩。問若權教菩
薩。畢竟還須入實教者。權教所說。十他佛他。豈虗設
耶。答權教所設。因果行相。非實非虗。非虗者為接引
故。長養根器故。無實十地佛地故。非是實也。亦如小
教說佛菩薩因行果證。彼說非實非不實也。是故實
證實果。唯在實教。以此教中說如來藏具分義故。因
果行相稱法性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至廣說故。
出現品云。此法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
法。又云此經珍寶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
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乃至廣說。


二轉為者。謂即真一分半教機也。於三乘五姓中。隨
[001-0584c]
其所應。今依此經。但應轉為不可直被故。出現品云。
如藥樹王。唯除三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地獄
深坑及水輪中。然亦於彼初無厭捨。如來知慧大藥
王樹。亦復如是。唯除三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
二乘墮無為坑。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
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釋曰。無厭捨言。非畢竟無
生長利益菩提涅槃故。然諸二乘以根鈍故。不能直
入實教之中。要先迴至權教大乘。捨二乘名。得菩薩
稱。然後方入真具分教。有釋此經。亦直被小。現相品
說彼獲益故。第九會列聲聞眾故者。今按此釋乃為
謗經。所以者何。出現品說。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
受持書寫等故。而現相品說二乘獲益。非在此會聞
此法故。第九會中。正為簡彼非此所被故。列彼眾顯
如聾盲。問此經既不被於二乘。何名具分。答若被二
乘。何名具分。思之可見。


三遠為者。謂即迷真異執
無聞非法。亦即是前壞於善根。溺見水等。於五姓中。
畢竟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也。今依此經。但得遠為。
非可正被故。出現品云。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
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㝵智則得現
前。譬如有大經卷。量等大千。書寫大千世界中事。一
切皆盡。乃至云。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在一微塵
之內。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如來智慧亦復
如是。無量無㝵。普攝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在於眾生
[001-0585a]
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乃至
廣說。寶性論宗亦同此教。故彼第三云。向說一闡提。
常不入涅槃。無涅槃性者。為欲示現謗大乘因故。為
欲迴轉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無量時故作是
說。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
性。上來聖教。除正為外。無有凡愚不至二乘。無有二
乘不至權教大乘。無有權教不至實教是故一切三
乘五姓。無非此經之所被者。此中總攝現為當為四
生六趣外道闡提。一切皆盡。無一眾生無佛智故。出
現品云。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
億小洲。有穿鑿者。無不得水。佛智慧海亦復如是。流
入一切眾生心中。若有眾生。觀察境界。脩習善法。則
得智慧清淨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乃至廣說。此
猶且約行性而說。若依法性。非情亦是此經所為。所
以者何。情與非情。其性一故。攝相歸性。相亦無二。是
故但被有情。則為已被非情也。第四門竟。


五能詮教體


第五教體中。兼辨諸宗。通有其三。一薩婆多宗。二經
部宗。三大乘宗。就初宗中。自有三說。一大婆沙中。於
四法內。唯取音聲。以為教體故。彼一百二十六云。問
如是佛教。以何為體。為是語業。為是名等。答應作是
說。語業為體。問若爾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
名為何法。


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
布。次第連合。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教
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有
[001-0585b]
說佛教名等為體。問若爾。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
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路語業表是
謂佛教。


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世子孫展轉生
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評家釋云。如是說者。語業為
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雜心論說。意亦同此。


二依
順正理。於四法中。用名句文三法為體故。彼第三云。
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
俱舍第一。亦有此頌。正理釋云。論曰。有說佛教語為
自性。彼說法蘊。皆色蘊攝。語用音聲。為自性故。有說
佛教名為自性。彼說法蘊。皆行蘊攝。名不相應行為
性故。問語教異名教。是語名別體。教何是名。


答要
由有名。乃說為教。是故佛教體即是名。所以者何。詮
義如實故名佛教。名能詮義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
名為體。舉名為首以攝句文。顯宗第三亦同此說。問
豈不正理依婆沙等。如何乃違評家正義。


答眾賢
論師。無適莫。但理長者即為自義故。順正理名等為
正。發智論說。意亦同此。


三依俱舍。通取四法。總為
教體故。彼第一中有頌。同前正理。而長行但敘兩家
無偏定斷故。彼敘云。諸說佛教語為體者。彼說法蘊。
皆色蘊攝。諸說佛教名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行蘊攝。
次後文中。釋蘊量云如實義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
如彼所說八萬法蘊。皆此五中二蘊所攝。釋曰。准此
論文。既無別斷。當知意在通取四法。問婆沙俱舍。只
是一宗。豈應別立。


答俱舍婆沙。理實無異。今且據
[001-0585c]
文而有差別。一則不同正理定取名等。二則不同婆
沙評家定斷。今故別列也。


第二依經部宗。聲為教體故。正理十四。破彼計云。汝
不應說名句文身即聲為體。無性攝論第一亦云。諸
契經句。語為自性。且不應理。然此宗中。自有三說。一
云十二處中。聲處為性。離聲無別名句字故。一云法
處相續假聲為體。唯是意識所緣境故。一云通假及
實。二聲為性。由前二說皆有理故。


第三就大乘宗中。自有四宗。一真俗俱有宗。二真俗
雙泯宗。三理事無㝵宗。四事事無㝵宗。初謂真諦理
實故說為有。俗諦不壞故說非無。於中三。一隨相辨
體。二唯識辨體。三會性辨體。初中復三。一唯能詮。二
通所詮。三通諸法。初能詮中復有三說。一云教體唯
是音聲。由聲是實名等假故。故深密第五云。如來言
音。略有三種。一者契經。二者調伏。三者本母。一云教
體用名句文。由名句文有別體故。故成唯識第二。破
經部云。若名句文不異聲者。法詞無㝵境應無別。一
云聲名句文合為教體。由前二說皆有教理為定量
故。又深密第四云。不可捨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是
故我依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問教豈
非一。如何辨體諸說不同。玄奘三藏。釋此義云。以假
從實。聲為其體。離聲無別名句等故。以體從用。名等
為性。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故。生解究竟要由
文義二種合為教體。瑜伽八十一云。諸契經體。略有
[001-0586a]
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
一切所知境界。釋曰。此論意。顯無教則無義無義則
無教。教之與義。不可離異故。合為體。三通諸法者。謂
餘一切情非情境。所以者何。如來身二業。能為自身
他身非身等三相應化故。意唯二化。非情已是心等
現故。如佛地論第七卷說。又阿彌陀經云。彼國常有
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宣暢菩提分法。乃至微風吹動
諸寶行樹。出微妙音。眾生聞者。皆發念佛念法念僧
之心。釋曰。此文即顯自身相應或非身相應。彼土無
有實畜生故。依此三化。所顯之教。皆是通明三昧解
脫。以為其體。


二唯識辨中二。一本質教體。二影像教體。言本質者。
諸佛自宣說。若文若義。皆是如來妙觀察智相應淨
識之所顯現。離識無別文義可得故。佛地論第一云。
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
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此顯如來
淨識為教體也。


二約顯影像教體。謂聞者識上。所變文義。皆不離識
故。佛地論云。佛說法時。聞者識心。雖不取得。然似彼
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又云。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
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
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自心變現。名為我
聞。又無性攝論第一云。貫穿縫綴故名為經。此中即
是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教
[001-0586b]
體。釋曰八時者。舊人四說。一云如來說法。於八轉聲
中。隨用一聲。逗機說故。一云佛說華嚴八會時故。一
云依聲明論。晝夜各有四時。如來隨於此時。應機說
故。一云依十地論。如來說法。離八非時。依八正時故。
故彼論第十一云。如王懷憂。惱。病。恚。著諸欲。險處。無
侍衛。纔侫。無忠臣。於此八難時。智臣不應語。心王亦
如是。非時不應說。釋曰。尋上諸說。雖各有據。然勘梵
本。並不相應。謂梵稱一瑟吒。此云欲樂。梵言遏瑟吒。
此謂之八。而攝論梵本。則是一瑟吒。非遏瑟吒也。由
其兩音相濫。致使時譯者謬傳。既翻欲樂為八。大復
虗如時字。故勞諸德。擾動智海。玉巵雖寶。無當奈何。
是故正譯。應云隨墮欲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
顯現。釋曰。此文意。顯聞而欲樂成聚集故。言直非直
說者。五釋不同。一云詮法自性。名為直詮法差別。名
非直說。一云長行名直說。偈頌非直說。一云十二分
教中。契經名直說。餘十一分。名非直說。一云直爾說
法。名為直說。以譬喻說。名非直說。一云如實說者。名
為直說。方便說者。名非直說。言聚集顯現者。今且依
未自在位。聞四字句。五心次第。以辨聚集。謂如佛說
諸行無常四字之時。此中即有四聲。四字。四名。一句。
及所詮義。於聞者識。聚集顯現。然此義中。西方四釋。
一云如說諸字。有率爾尋求二心。然未定知諸字所
屬。無決定故。次說行字。由先熏習。連帶解生。有三心
起。謂率爾。尋求。決定知諸字所屬一切行故。聞諸行
[001-0586c]
字。雖知自性。然未知義。為令知義。復說無字。但有二
心。謂率爾。尋求。未有決定。以未定知無字所屬。後說
常字。由前字力展轉熏習。連後字生。具起五心。謂率
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心等。於最後時。四字周圓。方
能解義。總十二心。初二。次三。次二。後五也。十四相謂。
四聲。四字。四名。一句。一義。名聚集也。一云說諸字時。
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但緣其聲。是現量故。尋求心中。
唯尋耳識所緣境故。亦但緣聲。不緣字名。此之三心
所變聲上。雖有字名。如生等相而不緣之。至決定心。
緣聲字名。有三相現。說行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
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三相現。
說無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
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九相現。說常字時。率爾耳識。
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
經十六心。有十四相。謂四聲。四字。四名。并句。及義。名
為聚集。若不散亂。起染淨心。及等流心。若散亂時。生
心不定。一云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但緣於聲。是現量
故。尋求心中。緣聲字名。非現量故。由此然小經十二
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若不散亂。決定心
生。若散亂時。生心不定。一云卒爾耳識。但緣於聲。同
時意識。緣聲字名。若不爾者。尋求意識。尋何等名。此
中曲有兩釋。一云四率爾耳識。各緣其聲。四同時意
識。緣聲字名。是其現量。四尋求心。方得圓滿。經十二
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一云同時意識。容
[001-0587a]
非現量。得緣過去。緣於八心。四率爾耳識。四同時意
識。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問同時意識。既是
現量。何得緣字名耶。


答現量亦緣名字自相。不緣
名義相繫屬故。上來且依未自在位。五心次第聞教
聚集。若傳教者。是自在位。則非此說。所以者何。自在
位者。得淨耳根。一剎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就
領受。無障礙故。或有聞說先受持教。由純熟故。不待
率爾耳識引發。及尋求等。雖有決定。或染淨。或等流
等。或有字句增減之者。亦即非如前說相心數量多
小。但隨所應字句而說。若具顯五心。如瑜伽第一及
餘處章說。


問此既說有本影二教。何故有聖教說佛無色聲心
意識耶。


答教說有無各別所據。今約五義。會其違
相。一遮過顯德。二真俗二諦。三傳古非作。四悲願所
成。五本質影像。初中為遮過患故說非有。為顯實德
故說非無。如十卷楞伽第八云。如來不說墮文字法。
若人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即妄語。四卷楞伽第
三云。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
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是佛說。佛性論第二
云。如實義者。如來無有色聲麤相功德可得。檢兜率
偈讚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
神通力。釋曰。此上意。顯有過失之色聲則佛非有。無
過失之色聲則佛非無。然此非無。是不有之非無。不
無之非無也。故密嚴第一云。或說菩薩入於諸地。乃
[001-0587b]
至淨所依止。入於佛地無漏蘊界。常無變易。涅槃三
十七云。凡夫之色。從煩惱生。是故智者。說色無常苦
空無我。如來色者。遠離煩惱故。說是常恒無變易。乃
至云。以是因緣。如來色常。乃至識常。此經現相品說。
如來六根。皆無有量。出現品說。如來三業。亦無有量。


二真俗二諦者。真諦離相故說非有。俗諦隨機故
說非無。金光明云。佛果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大
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從成佛已來。不說一字。汝亦
不聞。維摩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
得。仁王觀空品云。若有脩習聽說無聽無說。如虗空
法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釋曰。此上唯就真勝義說。
兜率偈讚云。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
無佛無世界。大般若五百六十七云。眾生各各謂佛
獨為說法。而佛本來無說無示。涅槃二十六。明菩薩
具足多聞中。亦同此說。釋曰。此上雙約真俗以顯。


三傳古非作者。謂佛所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非自
製造。楞伽云。如來不說法者。緣本位法故。般若論云。
須菩提言。如來無所說。此義云何。無有一法唯獨如
來說。餘佛不說故。


四悲願所成。謂佛所無有盡。三
業應眾生者。皆是廣劫悲願。為眾生感。非自所有。故
說佛果無有色聲。然即以此為他為自故。亦說有。下
文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以本大願力。顯現自
在法。出現品云。如來身遍一切處。乃至非至非不至。
何以故。如來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五本質
[001-0587c]
影像者。謂佛三業平等普應。無彼差別影像色聲故。
說非有。然即與彼差別聞見。為增上緣。因質有影故。
說非無。上五義。會諸聖教。不相違也。


三會性辨體者。謂此教雖不說真如隨緣之義。然說
佛正體智證最淨法界。而於後得安立教法故。亦說
如為體性故。成唯識第十。釋真如云。三勝流真如者。
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七法無別
真如者。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釋
曰。教法既從法界流。是故教法依真建立。上來第一
門竟。


第二約真俗雙泯宗。出體者。謂真諦離相故說非有。
俗諦無性故說為空。次第如前。三門出體。皆悉是空
畢竟非有。即以此空。為教體性。如清辨論師掌珍頌
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
華。此二比量。依真勝義。不依世俗故。說皆空。廣說云云


第三理事無㝵宗。出體中三。一隨相。二唯心。三法性。
初隨相中三。一約能詮。二通所詮。三通諸法。就能詮
中亦三。一唯音聲為體故。維摩第一云。佛以一音演
說法故。二唯名句文為體故。仁王觀空品云。是經名
味句。百佛千佛百千萬佛說名味句故。三合前二說。
四法為體故。十地品云。如空中彩畫。如空中風相。牟
尼智如是。分別甚難見。佛藏經第一卷初亦同此說。
十地論云。說者以此二事說。聽者以此二事聞。謂音
聲及善字。釋曰。此文舉下攝上故但云字。或舉所依
[001-0588a]
攝能依故。問前來諸宗皆說聲等四法為體。今此亦
爾。何以甄別。


答名言雖同。理趣胡越。所以者何。初
有實體故。二唯是聲有體假故。三就大中。一稱實故。
二俱不立故。三即理事故。後第四宗中四法融故。二
通所詮者。十住品云。文隨於義。義隨文故。三通諸法
者。謂非但如前依能所詮取耳意識境以為體。亦復
通於六識之境。以為教體。由悉能為開悟利益所知
境故。維摩香積品云。眾生香菩薩謂維摩詰。我土如
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
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得藏三昧。釋曰。但
示此香。即為說法故。彼文次前云。彼土無有聲聞辟
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故。又菩薩行
品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菩薩。或佛化人。或菩
提樹。或以衣服臥具。或以飲食園林臺觀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或以佛身。或以虗空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
月熱時焰。或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佛土。
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而作佛事。阿難。諸佛
進止威儀。無非佛事。乃至廣說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而作佛事。十卷楞伽第四云。佛告大慧。非一切佛土言
語說法故。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名為說法。
有佛國土。宜爾示相。名為說法。有佛國土。但動眉相。
名為說法。有佛國土。唯動眼相。名為說法。有佛國土。
咲名說法。有佛國土。欠呿名說法。有佛國土。咳名說
法。有佛國土。念名說法。有佛國土。動身名說法。釋曰。
[001-0588b]
准上二經。種種境界。開悟眾生。皆名說法。是故教體。
隨其所應。非但四法乃所詮也。


二唯心辨體者。謂
前所說能詮等三。莫不皆是真心所現。離此真心。更
無有法故。起信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者心真如
門。二者心生滅門。如是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
云何。以此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
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但依妄
念。而有差別。釋曰。各攝世出世間。故無漏散。不離真
心也。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
他悟故。問此中即依真心辨體。有本影不。


答有無
無㝵。本疏釋此四句分別。一唯本無影。謂令唯能說。
以聽者不離說者真心故。二唯影無本。謂令唯能聽。
以說者不離聽者真心故。三亦本亦影。謂令說令聽。
俱時現前。以真心不壞說聽故。四非本非影。謂令說
令聽俱非現前。以真心無二非說聽故。


三法性辨
體者。謂前相心二教。即令法性所成真心。即法性之
別號。是故離真如外。更無有法。仁王二諦品云。大王
法輪者。法本如。應誦如。乃至云論議如。此名味句音
聲果文字記句一切如。上來隨相等三。總會為一。理
事無㝵教體也。


第四事事無㝵宗。出體者。此中聲名句文能詮所詮
等。莫不一一皆具無盡無㝵法界。謂具正智所生法
性所起色心時處身方行位等體事相等德相相入
業用。所以然者。此中無有一法而不具足一切法故。
[001-0588c]
廣釋體事等三義如下第七顯義門說。問此宗亦有
本影義不。


答有無無等㝵成一四句。所以者何。佛
中有眾生。眾生中有佛故。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
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等正覺。乃至普見入
般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廣說云云。又佛性論第
二云。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以如如智。稱如如境
故。一切眾生。決定無出如如境者。普為如來之所攝
持故。名所藏眾生。為如來藏。此明眾生在佛中也又出現品云。
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
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中。一切眾生
心中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此明佛在眾生中也言四
句者。一果門攝法界盡故。則因無異果之因。而唯本
無影。二因門攝法界盡故。則果無異因之果。而唯影
無本。三法界緣起因果無礙互相在故。則亦本亦影。
四法界緣起因果相攝。雙相辨盡。俱非二心。則非本
非影。是故。由前第三句故。佛心中眾生聽眾生心中
佛說法。眾生心中佛為佛心中眾生說法。由前第四
句故。佛心眾生無聽。眾生心中佛無說。問何故前立
教中。明體事業用通於染淨。今此教體唯局淨耶。


答前辨業用所依體事。故通染淨。今顯諸相及淨業
用所依體事故不通染也。問此中地身非情等說法
與前一分滿教通諸法說有差別。


答彼據三種化
說已如前辨。今此所有菩薩說。剎說。眾生說業。即是
佛說。所以者何。三種世間無非佛故。是故教體該攝
[001-0589a]
法界所有諸法也。上來教體門竟


六所詮宗趣


第六宗趣者。宗謂尊崇。趣即意指。謂此一部經內所
詮義中。最所珍貴高尚之義。謂之宗也。宗意所向謂
之趣也。此宗即趣。或宗之趣。通其二釋。因此部宗二
門分別。初通論三教。後別明當部。前中三教各有四
宗。謂一通宗。二別宗。三隨部宗。四隨義宗。又有會宗
品宗。恐繁不述。


初真一分半教中。通宗者。謂二十部對法。及四阿含。
雖多所立。莫不同詮生空之理。是故通名生空法有
宗也。二別宗者。謂即前之二十對法。各立宗別。如宗
輪論中說。不可具引。略顯三宗。


一三世俱有宗。此
一切有部。計謂過未名色體是實有同現在故。



法無去來宗。此大眾部計。謂去來色體用俱無。唯有
現法及無為故。


三現通假實宗。此說假部計。謂去
來二世法定非有。唯有現法。於中在界處是假。在蘊
是實。經部同此。


三隨部宗者。謂即於前二十對法。
一一宗內。有多部論。宗有不同。如薩婆多中。婆沙正
理俱舍等。當當部部宗各別故。又如四阿含中。各有
多部經。詮宗各別。又如正法念雜寶藏等。並准應知。
四隨義宗者。謂即前諸經論中。凡所立義。一一皆有
宗旨。廣說應知。


第二真一分滿教中。初通宗者。謂或有大乘經說真
俗俱有。或有說言真俗俱空。雖此有異。莫不皆辨生
法二空。是故通名生法俱空宗也。二別宗者。謂即於
[001-0589b]
前通宗之內。開成兩宗。然有兩說。一云一三性皆空
宗。如三無性論等。


二三性空有宗。如深密等。此二
學從互言顯密。一云即真俗俱空有等是前宗也。謂
勝義真實故不無。世俗因果不失故是有。此則真俗
俱有。如深密瑜伽等。二若二勝義相盡為空。世俗緣
生如幻非有。如前所述清辨比量。此則真俗俱空。如
大般若等。


三隨部宗者。深密以境行果無等為宗。
十輪以佛輪等十輪為宗。阿彌陀經以稱淨土為宗。
大般若十八空為宗。


四隨義宗者。謂前深密十輪
大般若中。隨所說義。有所成立。即以為宗。問大般若
等。亦說色空相即之義。此則正當理事無㝵。何故列
在一分滿教。


答此色義。兩宗釋異。一分滿云。依所
執性故說為空。具分滿云。依他無性故說為空。設依
後釋。而般若中。復有說處是不了義故。大般若五百
九十二中說。三乘五姓畢竟差別。唯說色空。依所執
說。是故且配屬前教攝。若所說色空。依緣生死性。則
具分滿攝。


第三真具分滿教中。初通宗者。謂此宗中雖說理事
無㝵真。莫不皆顯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是故通名為
無為非一異宗也。二別宗者。謂於前通宗之內。分成
兩宗。一理事無㝵宗。此即楞伽密嚴維摩法華涅槃
勝鬘仁王等經。


二事事無㝵宗。謂即此經及如來
不思議境界經等。問華嚴等。亦說理事無㝵。何獨事
事無㝵宗攝。仁王維摩涅槃經等。亦說事事無㝵之
[001-0589c]
相。何不事事無㝵宗收。


答兼正異故。又仁王等。唯
依業用說故。此經具德相等故。


三隨部宗者。初理
事無㝵宗中。如楞伽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
宗。內證聖智所行境界為趣。或以一百八句為宗。一
心為趣。密嚴以現法樂住內證智境為宗。維摩以抑
挫二乘顯菩提解脫為宗。法華以會三歸一為宗。勝
鬘以空智如藏及攝受正法為宗。涅槃以佛性常住
為宗。仁王以三種般若為宗。後事事無㝵宗中。不思
議境界經以如來不思議境界三昧為宗。


後別明當部宗者。古來異釋。總有七家。前六古說。後
一現傳。前中一笈多三藏云。此經以三十二聖觀行
為宗。二敏法師云。以因果為宗。印法師亦同此說。三
遠法師云。以華嚴三昧為宗。由此經意。令觀因果成
三昧故。四衍法師云。以無障㝵法界為宗。五裕法師
云。以甚深法界心境為宗。法界門中。義分心境。諸佛
證之。以成淨土。法界即是一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
故。此經初品內頌云。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
來身。又經最後品內明入法界。故知唯以法界為宗。
六光統律師云。以因果理實為宗。


二現傳者。即是
本疏所立也。於中二。初簡持。後釋義。前中謂前六家
宗內。初三但顯所成因果。次二唯明所依理實。後一
雖該前二。然以名意不具。令義不明故。現所傳。具言
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以為宗趣。


後釋義中二。先釋別名。後解通稱。謂因果緣起理實
[001-0590a]
法界唯囑此經故。名為別。宗趣之目。通餘一切。前中
四。一因果緣起。與理實法界。分相別顯。二融理實法
界。以成因果緣起。三會因果緣起。以歸理實法界。四
雙融次前二門無㝵存泯。初中有十法五對。一無等
境。此有二種。一在纏。為所信境。二出障。為所證境。二
無等心。此亦二種。一大菩提心為主故。二喜捨等心
為伴故。三無等行。此亦二種。一差別行。歷位顯故。二
融攝行。一即一切故。四無等位。如前行說。五無等果。
此亦二種。一依果。謂華藏世界海故。二正果。謂十身
故。此上五對。初一是理實法界。次三緣起因。後一緣
起果也。


第二中亦十法五對。一所信因果。二差別
因果。三平等因果亦是出現因果。四成行因果。五證
入因果。此門配經。如第二卷疏科文中說。


第三中
亦十法五對。謂即會前理實之因果。而還歸於理實。
所以者何。五對因果。莫不皆以無㝵法性而為自性。
是故不㝵即相即性也。


第四雙融次前二門無㝵
存泯者。謂即於一無㝵法界。而性相混融。自在成就。
亦有十義。一由離相故。因果不異理實。即因果非因
果也。二由離性故。理實不異因果。即理實非理實也。
三由離相不壞相故。理實即因果。以非因果為因果
也。四由離性不泯性故。因果即理實。以非理實為理
實也。五由離相不異離性故。因果理實二俱泯絕。逈
超言念。六由不壞不異不泯故。果因理實。二俱現前。
熾然言念。七由上存泯不相異故。常以絕見聞而見
[001-0590b]
聞故。此即無見聞之見聞也。常以離言念而言念故。
此無言念之言念也。八由理實性融不可分故。即理
實之果。統攝理實無不盡。即因隨所依而在果中。是
故佛中有菩薩也。九即理實之因。攝義亦爾。是故菩
薩中有佛也。十因果二位。各隨所應。收攝無邊差別
諸法。相即相在。微細帝網等。此十義中。初七是理事
無㝵宗。後三是事事無㝵宗。


後尺通稱中。義類繁廣。略顯十法五對。一人法相對。
謂舉人為宗。顯法為趣。如佛華嚴之大方廣故。或反
上。謂大方廣之佛華嚴故。二理事相對。謂舉事為宗。
會理為趣。或舉理為宗。融事為趣。如舉具分真性故。
三境智相對。謂舉境為宗。成觀為趣。或舉智為宗。攝
境為趣。如心性是一等。四行位相對。謂舉位為宗。成
行為趣。或舉行為宗。顯位為趣。如圓行成圓位。五因
果相對。謂舉因為宗。成果為趣。或舉宗為宗。脩因為
趣。然此宗之與趣。及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等。互望融
鎔。相即相在。皆無障㝵。謂因之果。果之因。或因即果。
果即因。或因果即緣起。或理實即法界。或因果緣起
之理實法界。或因果緣起即理實法界。或宗即趣。宗
之趣。或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之宗趣。或即宗趣。皆准
思之。上來四宗相望。寬狹有三。謂初一唯寬後一唯
狹。中間別及隨部二部。互寬狹。望前後故。此經於三
通宗。是為無為非一異宗攝。於三別宗。是事事無㝵
宗收。於三隨部宗中。是因果緣起理實法界宗。於三
[001-0590c]
一隨義宗內。即諸法相即相在相攝相入等宗。於色
大小。無增減。於時長短。無延促。餘一切義准應知。第
六宗趣門竟。


七顯義分齊


第七顯義分齊者。於中有別有通。別謂隨會隨品隨
文句字等。一一皆有義分齊故。通謂一部大宗義之
分齊。今此所辨。唯通非別。謂即事事無㝵法界宗中。
義之分齊爾。於中二。初辨相。後問答。前中三。一體事。
二德相三業用。初體事者。即是德用所依。此通二種。
一純淨無漏是德相所依體事。二通漏無漏。是業用
所依體事。今通前二體事。略舉十法。餘可思准。謂色
心時處身方教義行位初色者。謂外器世間能造所
造。下至微塵。上至廣剎。及中一切所有事物。二心者。
謂佛菩薩及諸眾生。所有染淨心及心法。三時者。謂
迦羅時。三摩耶時。大劫小劫。九世十世。下至一剎那
等。四處者。謂盡十方世界依色所顯大小方量。上至
廣剎。下至一塵毛端等處。五身者。謂佛身。菩薩身。二
乘人身。乃至一切眾生身。下至一毛孔。上至全身。六
方者。謂東方南方。乃至上方下方。上至盡十方虗空
界分。下至一毛端量處。七教。謂能詮名句字聲。及通
一切。下至一名一句一字一聲一光香等。上至種種
無量差別名句字等。八義者。謂教之所詮一切法門。
下至一義。上至一切。九行者。謂諸菩薩所有脩行。無
邊行海。下至一行。上至無盡。十位者。謂三賢十地等。
上至佛位。下至十住初心等。
[001-0591a]


第二德相者。第八迴向說真如一百門德。皆名真如
相。又起信論云。真如相大者。具足無量性功德故。此
德即是相名德相也。今此將顯如所起果。故以如德
而名其果。就此門中二。先通辨德相因。後別顯德相
果。前中謂佛菩薩從初發意。修諸行時。一一皆與法
性相應。常觀諸法。若同類。若異類。若同體。若異體。若
雜染。若清淨。相雖差別。其性是一。所謂無性。以無性
故。性相無㝵此相彼相。既同一性。相隨性而融通。是
故此事彼事。成即在等。無障㝵也。又由大願迴向善
根同如相故。證淨法界所感依正。還同真性。具足一
切無邊無㝵德相。普賢行品云何況最勝智三世諸佛法。從於法界生。充滿如來地
真如性既具過恒沙德。真所起事。德量亦然。是故此
事及德。同無為性。非相所遷非分限取。唯普眼見。非
餘境界。今略舉真如十種德相。以顯此中體事德相。
第八迴向云。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不相捨
離。不離諸法。恒守本性。無有改變。無所不在一切法
中。性常平等。性常隨順。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常住無
盡。普攝諸法。一切法中畢竟無盡。釋曰。此十德相。凡
有其一。必具餘九。具餘九。具百。具十。具過恒沙。如八
德水。何以故。同體性故。無分限故。法界體事既全如
起。是故一一具餘一切。今且依總別分相。略辨十門。
餘應思准。謂一由法界體事。一一皆有同法性中。與
一切法而共相應。不相捨離德故。一一隨應。同時具
足一切體德。二由此彼事。各有同法性中不離諸法
[001-0591b]
德故。相望有相即德。三由此彼事。各有同法性中無
所不在德。相望有相在德。四由諸體事。各有同法性
中。性常隨順德。及恒守本性。無改變德故。一一隨應
有隱顯德。五由此彼事。各有同法性中與一切法共
相應德故。相望有主伴德。六由諸體事。各有同法性
中與一切法同體性德故。一一即是一切諸法德。七
由諸體事。各有同法性中常住無盡德故。一一自具
無盡法德。八由諸體事。各有同法性中。普攝諸法德。
及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德故。一一隨應。有純雜德。九
由諸事一一。皆有同法性中。普攝於法德故。一一隨
應。具微細德。十由諸體事。一一各有同法性中。無所
不在德。及一切法中。畢竟無盡德故。互望重重。有如
因陀羅網德也。


二別顯德相果者。准前略顯十種德相。餘類應知。


初同時具足相應德者。謂後九門。所有體事。同類異
類。及中一多大小長短位上下等。同時具足在於一
法。是故此門。為後九門之總。後九是此一門之別。然
以總別不相離故。凡舉一法必具所餘一切門者。是
此門攝。若舉一法。但具當自一門法者。是餘門攝。華藏
頌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妙嚴品初顯佛法界身德云。譬如虗空具含眾像。舊經性起品云。三
世一切劫。佛剎及諸法。諸根心心法。一切虛妄法。於一佛身上。此法皆悉現。是故說菩提。無量無有邊


二相即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
短位上下等相望。此中同異體事相望。但各兩句。謂
此即彼。彼即此等。其中同類體上一多等相望。或有
[001-0591c]
六句。謂此一即彼一。多即多。一即多。多即一一即多
一。多即一多。乃至餘大小長短位上下等。互望皆爾。
異類體上互望相即。當知亦爾。思準可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
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一切展轉成。釋曰。既云展轉。即是異體也。四十七云。諸佛知一切佛語即一佛
語。知三世一切劫即一剎那。初發心品云。以發心故。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乃至云。真實智慧等者。此
顯位上下相即也。七十八云。彌勒告眾云。言餘諸菩薩。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行願。乃能親
近諸佛菩薩。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剎。乃至云。則能具足普賢諸行。釋曰。此顯行位及時相即也


三相在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
短位上下等相望。是故非但一多相容。此中體事。同
類自相望。但各兩句。謂彼在此。此在彼。若異類及中
一多等相望。各有六句。初六句者。且如身土相望。依
中有依。正中有正。依中有正。正中有依依中有依正。
正中有正依。餘體事准思。後六句者。謂一中有一。多
中有多。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一。多中有一
多。餘大小等准之。普賢三昧品初說。佛身中有國土及諸佛菩薩等者。是正中有依正也初
發心品云。一微塵中無量剎無量諸佛及佛子諸剎各別無雜亂等者。是依中有依正也。現相品云。如來一一
毛孔中。一切剎塵諸佛坐。菩薩眾會共圍繞等。七十九云。善財入樓閣。見種種境界。乃至云。又見其中。有無量
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皆悉如前。廣博嚴麗。同於虛空。不相障㝵。亦不雜亂。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處中
悉如是見。釋曰。此百千閣分量皆等。不礙內外。互相容在而不相雜


四隱顯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
短位上下等。一一隨應。有隱有顯。如見此者不見彼。
見彼者不見此。雖不互見。而各收盡。雖各收盡。而不
相雜。如見既爾。聞等隨應知亦然。如一人身六親所
望。雖各不同。然各全得亦不雜亂。夜摩偈讚云。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
[001-0592a]
此。或見在人間。或見在天宮。十定品第七定云。或見佛身其量七肘。或見八肘九肘十肘。乃至或見佛身量等
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如來本身無增無減。譬如月輪。閻浮提人見其形小。而亦不減。月中住者見其形大。而亦
不增。釋曰。如佛身隱顯既爾。當知言音依果所有及一切法門教義行位等亦然。諸大菩薩。成就如是法界體
事德相者。並準可知


五主伴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位
上下等相望。此中據兩法已去互隱顯相望不同。前
門但一法上即有隱顯。諸會中說。普賢等類輔翼之眾。皆是果海菩薩。更相主助。
同遍法界。主主不並。伴伴不俱。主伴伴主同時成就。又脩多羅光明總持三昧。乃至菩薩無邊行海。皆有主伴。
如第二中說


六同體成即德。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
長短位上下等。一一即是一切諸法。此中不同前相
即門。前據此彼。相望相即。此約即體。是一即是一切
諸法。此中不同造色地。即是一切法如體事能造色
地。即是水等。亦即所造香味觸等。亦即異類心心法
乃至一切。悉亦如是。餘一切法一一亦然。並應類准。
妙嚴第一云。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充遍十方。第二云。十方虛空可知
量。佛毛孔量不可得。又說依即正。謂摩尼幢放光說法菩提樹亦爾。並出菩薩眾師子座亦然。又見毛孔中說
法。乃至眼即耳等。不同權宗。諸根互用。夜摩偈讚云。佛坐夜摩宮。普遍十方界。此事甚奇特。世間所希有。七十
六說。摩耶夫人。如常之身。能容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並各乘宮殿。及八萬龍王。皆在胎中。而不迫窄。七十八云。
彌勒菩薩謂善財言。汝但遍觀樓閣。則能了知學菩薩脩行菩薩道。釋曰。此色法即是教義也。八十云。善財從
初發心。乃至得見普賢已前。中間所入一切諸佛剎海。今於普賢一毛孔內。一念所入諸佛剎土過不可說不
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緣盡〔來〕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乃至邊際。釋曰。此顯一毛孔量
不增即如是廣大也


七具足無盡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
[001-0592b]
小長短位上下等。一一自體。皆無窮盡。如水中文。此
不同。後如帝網德。此但當體。即具無盡。彼依互在。重
重無盡。又亦不同微細德相。彼據一中多法齊現。此
約一一即無盡窮妙嚴品云。佛身普遍諸大會。充滿法界無窮盡。又云。其菩提樹。恒出
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十住品頌云。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窮盡。而今文義各不同。菩薩以此初發
心。六十五說。具足優婆夷。於一小器中出一切資具飲食等。畢竟無盡。然不減少。釋曰。此皆體德自在。非約解
脫等業用


八純雜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
短位上下等相望。各具普別。然普與別。非即非離。融
無障碍。非即故。諸體諸德。繁興萬品。非離故。一體一
德。即為究竟。妙嚴品說。諸異生眾及餘同生。各各唯得一解脫門是純門也。普賢菩薩。得不
思議諸解脫門。是雜門也。六十五云。慈行童女。見三十六恒河沙佛。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慈行入般若波羅
蜜普莊嚴門者。此純雜無碍也。又善財童子。所求諸善知識。各言我唯知此法門。又皆云。多劫唯修。此純門也。
彼諸善知識。皆推進云。諸大菩薩種種知見。種種脩行。〔種〕證得者。此雜門也。自言唯一。他推有多。自他雖異。然
屬一身。此亦純雜無碍也。又善財。普獲諸善知識解行德證。亦雜門爾。上下文中。更有此類準知


九微細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
短位上下等。一一之中。即具諸法。此不同前相在之
義。彼約解別體別德相望相在。此但當法即具一切。
炳然齊著。此門亦可名普門德故。七十一云。寂靜音海謂善財言。此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
嚴解脫門者。即是普門。於一事。普見一切諸神變故。第九迴向中說。微細智。微細境。各七十二門。不可繁引。六
十二中。善財於德雲比丘所。聞勝進行法廣說念佛門中云。住微細念佛門。於一毛端處。有不可說如來。出現
悉至其所。而承事故。又離世間品說。菩薩有十種甚微細至相。依之總名微細。相容安立。今分德用。彼文屬用。
如後業用門。具引應知


十如因陀羅德者。謂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
[001-0592c]
小長短位上下等。相望此門。據互相容在。展轉重重。
無有窮盡阿僧祇品頌中從不可言說諸佛剎。至此剎。為塵說更難等。有四重也。又四十七云。
諸佛有十種知一切法盡無有餘。乃至第十云。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羅網差別。盡無有餘。


上來十種德相。於前純淨無漏體事。一一具有。是故
成百成千等門也。


第三業用中二。先通顯所因。後
別辨其相。前中謂佛菩薩成就無㝵法界相應三昧。
通明解脫陀羅尼等用。前體事對應度者。轉變自在。
此所轉境。通於染淨。如後所引。


二別辨相中。略顯十類。餘可准知。謂同時具足相應。
相即相在。相入相作。純雜隱顯。主伴。微細。如因陀羅
網。


初同時具足相應用者。謂以諸體事。同類異類。
及中一多大小延促去住染淨定散位上下等。對應
度者。隨於一法。即普示現後之九門。同時具足。乃至
盡法界所有染淨法。無不同時具足相應。所以者何。
一切染法一真性故。一切淨法真所起故。故於堪應
者。現此境界。普賢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悉能容受無邊法界。第十行文云。此菩薩
於其身中現一切剎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諸佛。八十云。善財見普賢。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有十方一切世界
三千界中地水等輪諸山河海人天宮殿時劫佛菩薩。如見現在世界。如是前際後際一切世界中悉爾明見。
乃至十方剎塵中。現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剎一切眾生一切佛出興一切菩薩。及聞佛菩薩眾生言音。釋曰。
此一普賢身。遍十方一切世界塵內無邊佛會中。一一毛孔。現法界中所有諸法。莫不皆令同時具足也


二相即用者。謂以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
長短去住染淨定散位上下等。相望成用。忉利。夜摩。兜率等三
處。昇天品中皆云。爾時佛神力故。不離於此菩提樹下。而上昇天宮者。此顯坐即昇昇即坐也。五十三云。菩薩
有十種入劫智。所謂入可數劫即是不可數劫乃至入劫即一念。入一念即劫。釋曰。此上約異體相望。顯相即
[001-0593a]
用。若得同體。亦有即義。而不名相。准前德相第六。此應名同體成即用。五十六云。菩薩有十種遊戲。乃至第十
云。菩薩不分身遍一切佛會者。此一身即是一切身故也。摩耶夫人。如常之身。量同虗空者。若依大願智幻解
脫力。而成就說。亦即是此業用門也。勝熱婆羅門刀山火聚。即無分別慧。能斷惑網破癡闇故。七十七說。善財
歎樓閣云。不動本處。能普詣一切佛剎者住處。不離一毛端處。而普現身一切世界者住處。釋曰。此皆一即一
切也


三相在用者。謂以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
長短去住染淨定散位上下等。相望成用。此中有二
六句。准前德相相在中說。現相品。一一塵中無量身。復現種種莊嚴剎。三世所
有一切劫。一剎那中悉能現。賢首品云。一微塵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塵定。而彼微塵。亦不增。於一普現難思
剎。彼一塵內眾多剎。或有有佛或無佛。或有雜染或清淨。或有廣大。或狹小。乃至云。如一塵中所示現。一切微
塵悉亦然。此大名稱諸聖人三昧解脫神通力。第九迴向云。此菩薩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於一毛端量處。悉能
包容盡虛空遍法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國土。皆使明見。如一毛端量遍法界虛空界一一毛端量處悉亦如
是。又云。於一念中。現一眾生不可說不可說劫念心。乃至現一切眾生爾所劫念心。六十八云。一一毛孔內。各
現無數身。一一毛孔內。各現無數剎釋曰。上下文中。同此門者。準之


四相入用者。謂以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
長短去住染淨定散位上下等。相望成用。此亦同前。
有二六句。十行品云。能於一一三昧中。普入無數諸三昧。無量無邊諸國土。悉令共入一微塵。
第八迴向云。此菩薩於一毛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第九迴向云。於一身中。悉能包納盡法界不可說不可
說身。而眾生界無增無減。如一身。乃至周遍法界。一切身悉亦如是。十地品云。第十地菩薩知佛十種入劫智。
所謂一劫入多劫。多劫入一劫。乃至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十定品第二定云。三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
世界。悉入是菩薩身。是菩薩身。亦入是諸世界。第十定云。菩薩自見其身往彼眾會亦自見身普入諸地釋曰
此文即是諸位相入也。普賢行品云。菩薩有十種普入。謂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乃至云。一
世入一切世。一切世入一世。離世間品。十種無碍用中。亦說眾生一多相入。六十云。上方菩薩以自在力。令一
切世界展轉相入。六十一云。此諸菩薩入一切無諍境界。乃至能令小大自在相入。此一切方普入一方。釋曰。
[001-0593b]
此約方體事。顯相入也


五相作用者。謂以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
長短去住染淨定散位上下等。相望成用。此亦同前。
有二六句。第八地前頌云。大剎隨念變為小。小剎隨念變為大。如是神通無有量。世間共說不
能盡。又後長行云。此菩薩隨眾生所樂。能以眾生身等十種身互相作。第十文云。此菩薩神通隨能以廣狹〔活〕
淨亂住〔住〕次第住倒住正住等世界皆互相作。五十六云。以一國土作多國土。以多國土作一國土。以不可說
劫作一劫。以一劫作不可說劫。光明覺品云。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


六純雜用者。謂以諸體事。同類及異類中一多大小
延促前後染淨定散位上下等。相望成用。第九迴向云。以無縛
無著解脫心。成就普賢佛自在力。於一門中。示現種種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窮盡。令一切眾生皆得悟入。以
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佛自在刀。於種種門。示現種種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窮盡令一切眾生皆得悟
入。其身普現一切佛前


七隱顯用者。謂以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
長短染淨定散位上下等。相望成用。賢首品云。有勝三昧。名方網。菩
薩住此廣開示一切方中普現身。或現入定。或從定出。乃至廣說。釋曰。菩薩一身隨應見異。七十六云。摩耶夫
人。告善財言。菩薩將下生。放一切如來受生功德光輪。入於我身。爾時我身雖不踰本。然其實已超過世間。乃
至云。如於此處為菩薩母。三千世界閻浮提中。悉亦如是。由得菩薩大願幻解脫門故。釋曰。本身無二非一處
住故。一隱多顯也。非多處住故。多隱一顯也


八主伴用者。謂以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
位上下等。相望成用。現相品說。佛眉間出勝音菩薩與諸眷屬坐華鬘臺。顯示主伴
教差別相。出現品說。佛放眉間出現光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以為眷屬。釋曰。人光教等主伴既爾。
餘法准知


九微細用者。謂以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多大小長
短去位位上下等。隨其所應。當體即全具一切法。同
[001-0593c]
時炳然齊現成用。第九迴向云。此菩薩於一念中。現一切眾生各不可說不可說念心。
離世間品云。菩薩十種甚微細極。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乃至灌頂地。住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初
生童子地。處王宮。出家苦行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般涅槃。乃至云。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
在神力無量差別門。六十七云。一一毛孔內。各現無數身。一毛孔內。各現無數剎


十如因陀羅網用者。謂以諸體事。同類異類。及中一
多大小長短位上下等。相望互在。重重無盡成用。普賢
三昧品云。佛身所現。一切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塵數諸佛。一一
佛前。有世界海塵數普賢。入此三昧。阿僧祇品頌中。從一毛端處所有剎已下。有多重重。同類異類。皆神力現。
六十四說。體捨優婆夷。答發心久近。謂善財言。菩薩神通無有量。普現一切剎網故。


第二問答者。具如別行旋澓章說。第七門竟。


八部類傳譯


第八部類傳譯者。依教流次第。應云翻譯部類傳通。
今准此分三。一翻譯時代。二部類本末。三傳通感應。
初中。此經前後翻譯補闕。四本不同。初本者。晉義熈
十四年。此天竺三藏佛度䟦陀羅。此云覺賢。於揚州
謝司空寺。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漢經五十卷或六
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


第二本者。大
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云日照。於西
京大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內兩處脫文。一從摩耶夫
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脫天主光等十善知識。二
從彌勒菩薩後。至普賢菩薩前。中間脫文殊師利申
手過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等半紙餘文。大德道成
律師。薄塵法師。大乘基法師潤色。依六十卷本為定。


第三本者。證聖元年。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此云
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
[001-0594a]
千頌。通舊。總翻四萬五千頌。合成漢本八十卷。大德
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寶法法師。
華嚴和上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


第四本者。謂前
第三本中。雖繕數處。然復漏脫。日照三藏所補入。法
界品內文殊手按善財頂處一段要文。由此遂令前
文虗指於後後經來無所因。謂前七十七及七十九
中。皆云彌勒善財。詣文殊所。後文既𨷂。便將善財違
彌勒命。又前七十九中。彌勒告善財言。文殊師利。為
汝說一切功德。既漏此文。及使彌勒記言無驗。又八
十初云。善財一心願見文殊師利。見三千大千世界
塵數知識者。此文失次。居然可見。謂上句既云願見
文殊師利。次句忽云見三千等。此語斷緒無來由故。
是故知上以新舊兩經。與梵本讎校。還將日照補文。
安喜學脫處。遂得斷文再續缺義復全。今之所傳。即
此第四本也。


二部類本末中三。一本部。二別行。三論釋。初中西域
相傳。佛涅槃後六百年時。龍樹菩薩入龍宮。見此經
有上中下三本。其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
頌。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十八百頌
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頌三十九品。龍樹乃誦得
下本。流布人間。今此所傳。即其本也。


二別行者。一
切經中。兜沙經一卷。是名號品。菩薩本業經一卷。是
淨行品。小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大十住經四卷。是
十地品。如來性起微密藏經兩卷。是出現品。顯無邊
[001-0594b]
佛土功德經一卷。是壽量品。度世經六卷。是離世間
品。羅麻伽經三卷。是入法界品。等目菩薩所問三昧
經二卷。是十定品。又于闐國三藏提雲陀般若所翻。
脩慈經一卷。金剛鬘經十卷。並實叉難陀三藏譯。如
來不思議境界經等。並是華嚴眷屬。非本部內。別行
之經。以其三種世間嚴事劣故。


三論釋者。龍樹菩
薩造。大不思議論。有十萬頌。備傳西域。此方漢本。十
住毗婆沙論十六卷。是彼中釋十地內初兩地也。又
世親菩薩造。十地論。釋十地品。魏朝勒那三藏。及菩
提流支。各翻一本。于時光統律師。自善梵文。又奏二
三藏對御參詳。糅成一部一十一卷。見傳於代。又魏
朝僧靈辨。愛重此經。於五臺山。頂戴祈請。經于三載。
遂感冥加。悟斯玄旨。爰詣懸瓮山。造此經釋。凡一百
卷。頗傳於代。


三傳通感應者。舊本靈徵。具如五卷華
嚴傳說。今此八十卷本。初釋之後。佛授記寺諸大德
等。共請華嚴和上講此經。其年十月十五日開講。便
即入文。至十二月十二日晚上講。講至華藏世界海
震動之。其講堂中及寺院內。忽然震動。于時聽眾道
俗有數千人。共覩斯徵。歎未曾有。時三藏法師實叉
難陀。及寺大德明詮律師。德感法師等。述茲靈應。具
狀以聞。都維那慧表署狀為首。即以聖曆三年臈月
十九日進。


則天聖皇后。親運神筆批狀報云。省狀
具之。昨因敷演微言。弘揚祕蹟。初譯之日。夢甘露以
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而標異。斯乃如來降跡。用符
[001-0594c]
九會之文。豈眹庸虗。敢當六種之應。披覽來狀。欣暢
兼懷。此批並狀。具如別錄。第八門竟。


九具釋題目


第九具釋題目中二。初通辨諸經。後別顯當部。前中
諸經得名。大例有二種。一單名。二複稱。單中六。一依
說法者名。如無盡意菩薩經等。二依請法者名。如賢
護經思益經等。三依所為者名。如大集經須達經優
填王經等。四依說法處名。如密嚴經楞伽恒水經等。
五依喻名。如大雲經大寶積經等。六依所說立名。此
類稍多。略顯八種。餘准應知。一依所說人名。如僧染
經孛經等。二依所說處名。如阿彌陀經阿閦佛國經
等。三依所說時名。如時經賢劫經新歲經等。四依所
說喻名。如群牛譬經雜譬喻經等。五依所說行名。如
正恭敬經施燈功德經善戒經大悲經修慈經諸三
昧為經忍辱經等。六依所說依名。如十住經佛地經
等。七依所說事名。如華手經胎藏經等。八依所說法
門名。如僧伽吒經緣起經等。


二複稱者。謂即如前
單名之類。或有二三四等和合一處。共目一經。此類
亦多。略顯三五。餘准應知。謂或以法喻合名。如法華
經等。或以智果為名。如大般若等。或智喻為名。如金
剛般若等。或以教義為名。如解深密等。或是約人為
名。上首菩薩同此名故。或有以數喻為名。如百喻經
十輪經等。或人法數喻為名。勝鬘經等。乃至廣說。其
單名複稱。皆有釋名得名。不可具敘。


二別顯當部中二。初辨異名。後顯本號。前中二初明
[001-0595a]
餘部中所說。後明當部中所說。前中三。一以所說法
為名。如智度論屬累品中。此經為不思議解脫經故。
二喻名。如涅槃經及觀佛三昧海經。名此經為雜華
經故。三數名。如梁攝論第十勝相中。名此經為百千
經故。後明當部中異名者。如下文出現品及離世間
品。依別德用。各立十名。至後當辨。


後顯本號者。謂此一部經首。總相稱為大方廣佛華
嚴故。於中三。一總相科簡。二別顯義類。三釋名得名。
初中有四對八事。一教義相對。謂大等字是所詮義。
經之一字是能詮教。二就義中人法相對。謂大等三
字是所得法。佛等三字是能得人。三就人中行果相
對。謂佛字是所嚴果。華字是能嚴行。嚴之一字通前
能所。無別自體。四就法中體用相對。謂大之一字。是
無㝵法界體。方廣兩字。是無㝵法界用。


二別顯義類者。謂大等六事。各有多義。且初大義。具
顯則無量。略辨十種。餘准思之。一處大。謂此經充遍
十方法界一切世界乃至塵內空毛端處微細重重
一切剎故。二時大。謂此經遍前後際九世十世乃至
念劫重重故。三歸大。謂餘所得終歸此故。如被機中
說。四信大。謂此教中說信能具一切佛法故。如賢首
品說。五心大。謂初發菩提心。所期無限。皆與佛等故。
如發心品說。六願大。謂凡所脩行迴向三處無自為
故。如迴向品說。七行大。謂菩薩行海一一悉包無盡
法界故。如普賢行品及離世間品說。八果大。謂依正
[001-0595b]
二種具足十身通三世間故。如華藏品及十身相海
品等說。九能詮教大。謂此經一一名句字。即是盡十
方法界世界前後際劫。乃至微細重重時剎中諸佛
所說教海無有餘故。如上下文中具顯。十義大。謂稱
前教故。二方廣有十義。謂雜集有五義。入大乘論有
六義。中間除共同者。合有十義。初雜集中五者。彼論
第十一云。方廣者。謂菩薩藏相應言說。一切有情利
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義故。廣破一切障
故。無有諸法能比類故。入大乘論六義者。彼第一云。
毗佛略者。為眾生說對治法故。亦有眾多義故。亦以
多莊嚴具故。亦能出生無量大果報故。非是稱量所
能知。除斷一切諸邪見故。釋曰。前論破重障。後論隨
對治。此二同也。是故合有十義。三佛有十義。然有兩
說。一如佛地論第一說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
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一切
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二如真諦三藏
七事記中引真實論。佛具十義。謂覺勝天鼓。不由他
悟。離二無知。已過睡眠。譬如蓮華自性無染。具足三
義。一假名佛。謂六神通。二寂靜佛。謂惑不生。三真實佛。謂即真也具足三德般若。解脫。法身
具足三寶性。自知令他知謂自覺謂他也四華是雜華。喻
於萬行。略顯十義。餘准應知。一無染著義。謂雖為能
造水等。所造不為水著。喻離相行。雖因有漏境界脩
成。而不為漏法所染。二柔耎義。喻柔和行。三自開義。
喻無功用行。四可觀義。喻慈忍行。五馚馥義。喻戒定
[001-0595c]
等行。六鮮淨義。喻離障行。七相狀巧成義。喻中道無
住行。八味甘美義。喻禪行適悅故。九堪為嚴義。喻脩
顯行。十能感果義。喻脩生行。五嚴有二義。謂能嚴所
嚴故。即以前無盡行華。嚴前無邊佛果也。六經有八
義。或十義。謂雜心五義。一出生。二顯示。三涌泉。四繩
墨。五結鬘。佛地論中。說有二義。一貫穿所說。二攝持
所化。依涅槃仁王。同說一義。謂總相義。如藏部中辨。
或十義者。於前更加常法二義。此如俗書訓釋可知。
三辨得名釋名中二。初得名。後釋名。前中大以當體
為目。包含為義。方廣就用標稱。周遍為義。佛以覺照
彰名。果滿為義。華是喻名。感果為義。嚴以資莊得名。
通能所為義。經以總相得名。契合為義。後釋名中四。
一以體望用有一釋。謂瑜伽二十一云。佛為聲聞說
十二分教。今為簡彼方廣故。謂之大。准此而言。則大
之方廣。依主釋。二以人望法。通有二釋。謂以法簡人。
即大方廣之佛。非下乘佛也。以人簡法。即佛之大方
廣。非因依所得法故。皆依主釋。亦通有財。三就人中。
行望於果。即佛之華嚴。而行非餘果之行。果望於行。
即華嚴之佛。而果非餘行之果。皆依主釋。亦通有財。
四教義相望。教是義教。即大方廣佛華嚴之經。義是
教義。即經之大方廣佛華嚴。皆依主釋。有有財同。第
九門竟。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一
[001-059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