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04 華嚴經探玄記-唐-法藏 (TKD)


[47-0557a]
嚴經探玄記卷第六盡此第四會
宋元魏國西寺沙門法
藏述佛昇依摩天宮自在品第
十五初釋名者有二先會名約處名夜摩天
約法名十行會准釋可知二品名者佛是化
主依體起用赴機云昇應感何處所謂夜摩夜
摩者若具云蘇夜摩蘇者此云善也夜摩此云
時也謂此天無日月可知時節故大集經云觀
赤蓮華開是晝靑蓮華開是夜倶舎論釋名唱
樂天亦名多戲樂天天者是淨義光明義此天
著樂全不念善賴有孔雀王菩薩及彼天主名
牟修樓陀天王毎以開導或實天失伴悲泣告
王或化天墮水怖令生猒故也問前後倶是不
離而昇應齊名自在何故此會獨標自在荅不
動昇遊此空居天過前地居故稱自在創越地
居不同兜率故獨標名又約行入玄過前解故
以自在表之又以解行相接故次忉利而至夜
摩倶是内凣不同前信以感果在此表行離相
故届此空天二來意者亦二初會來謂依解
起行故荅前十行問故來也二品來者謂明法
是前會住極昇天是此會由致鄰接次第是故
須來又明法解深起用入行是故昇天故須來
也此約法弁三宗趣中亦二初會宗者約人
化主及助化約法敎事及義理皆各體相用相
融無㝵准前知之伹就行爲異二品宗者嚴處
請佛如來赴感是此所明四釋文者此會有
四品經初二是序後二正說前中二初是請佛
序後是讃佛序又初是佛昇天後菩薩集以佛
是主
[47-0557b]
探玄記第六第二愊故居
於先菩薩是伴次居後又初果後因初能化後
所化故也初中科文一釋同前會初說又釋有
七初十方覺樹法王同現二十方諸佛各昇夜
摩三十方天王各嚴座請佛四十方諸佛受請
昇殿五十方天王獲益歎佛六十方諸佛同昇
華座七十方寶殿各皆廣博何故皆於十方同
弁以圓敎法門亘周法界凡一法起必一切倶
現是故將說此法理非偏局故致十方無盡同
說卽一說一切說等故也此中有三重無㝵一
一卽多故一樹下佛卽一切樹下也二動卽靜
故樹下之佛卽昇天也三動靜則一多故是故
一切處不動昇天也此是十佛具德無礙圓融
之相非餘宗所弁思准之文中前之二叚同前
會釋就第三嚴請中有三初遥覩勝緣二嚴座
表根三請佛顯欲嚴座中初揔後別前會一万
此中十万者表位増相又前殿非寶此中寶嚴
者顯行可貴具德之相別中有二十三句初
七弁器世閒莊嚴次十万天子下七句顯衆
生世閒莊嚴後十万如來下九句智正覺世間
莊嚴又釋初七外事嚴次六内報嚴後十法門
嚴法門嚴中初句因相二果相三德相四定相
五願相六勝相七法相八用相九妙相十敎相
三請佛中初結前後正請第四受請昇殿顯機
緣相契先明此土後類餘方第五天王獲益中
亦先弁此界後類餘方前中先得定益後發惠
益慧中先憶自善根後歎昔十佛顯今處勝理
實過去一切諸佛皆同於此說十行法然今爲
表位相漸増故於前會十佛向前次第舉此名
[47-0557c]
探玄記第六第三愊稱佛等十佛歎
之向後迦葉等向前諸餘佛非不皆
曾同於此處說十行法第六昇座第
七廣殿並准前可知菩薩說偈品第
十六初釋名者自體妙因行集文班
敎則顯彰故云菩薩說偈餘義幷來
意及宗並同前釋四釋文者三義同
前初集衆内先此界後類通前中初
顯所從來處後佛神力不明菩薩集
來前中初分量遠近者顯位漸増故
前百此十万等餘分齊同上准之二
正顯本處三世閒相世界同名慧者
用前解慧爲行所依故也佛名同眼
者表行心見法明白故又表行諸度
導引世閒故也菩薩同名林者表行
法界之行成法界之德德高方樹行
廣釋林十度欝爾齊修万行森然潜
發法況相似故名爲林餘文可知第
二放光中足指是光出處伹足指有
行住二力前彰住此顯行故別也餘
同前釋第三偈讃中十菩薩偈卽爲
十叚初一揔敍此會事理後九別顯
佛德義門先德林者標別說人以是
會主故先首說承佛力顯歎說所依
普觀十方者四意一地論云顯無我
慢無偏心故二顯所說法遍十方故
三十方等化故四十方夜摩同有此
說合會同時而方說故十一行偈分
二初七揔舉會中事後四歎佛自在
德前中初一頌此品放光事以近故
先顯也次二頌前品中事於中初一
半頌此界下半頌類餘十方次三頌
此品中事卽十方處通頌顯示次
頌不離覺樹而至夜摩等文人中是
前一一閻淨也道場是前菩提樹下
也下四歎佛
[47-0558a]
探玄記第六第四愊德中
初一歎佛德深用廣各半偈顯次二釋前用廣
謂一應世離世亦各半顯二一多無㝵上半標
下半釋此卽現一盧舎那身一切樹王下現者
是也後一釋前德深亦上半標下半釋可知第
二悟因果益故名慧林十偈分二初一標章
謂上半舉佛德難逢明値可慶下半舉衆難遇
顯値可欣離垢大人是菩薩也後九釋中初一
釋菩薩衆難遇所以上半顯自智明下半弁益
物勝後八釋佛德難遇所由於中初六正顯佛德
後二約解校量前中初一明佛爲燈破闇二六
度圓照三勝德超情四寂用益生五見聞獲益
六因深果厚下明知解益中初一寄對供佛校
量解益後一寄對廣施以彰迷損第三由悟
殊勝法故名勝林十偈分二初四歎佛光深廣
後六明照理見佛前中初二舉喻後二法說前
中八句初句喻佛成佛之時二喻佛心垢障盡
三喻佛身放淨光謂曰喻佛身也四喻光普照
五喻光廣多六喻不知邊七喻智尙不知八喻
何况愚癡等下法說中初一顯光廣大後一顯
光甚深以同法性下六中初三離相次一離性
後二釋疑前中一離三世相二離生滅相下半
眀觀益後諸偈皆准此三離所有相次一離性
以從緣虛假是故無性無性故無所解也次二
釋疑顯無生疑云若緣起無性何因有生釋
由所生故所生卽是妄想以妄想依緣而起
故名所生由此妄想執故說有生而實無生此
約所執性又釋所生是果由待對此果說因能
生果旣依他無生因亦無待故不注也此
[47-0558b]
探玄記第六第五愊約緣
起性又釋所言有生者眀如來藏隨緣義也由
所生者由能熏熏故是故隨緣能熏旣虛所熏
不動故亦無生以彼能熏亦是心之所生故名
所生也此約圓成性此偈是待所生泯能生後
偈類能遣所生故云所生觀亦如是也第四
由信樂深理不懼惡趣故名無畏林十偈分五
初二眀聞信此佛所說法益先弁所聞此處者
此華藏處也又是此佛所說法處上二句顯廣
大次句弁隨緣下句顯不變後一偈顯聞信此
法利益也二有二偈眀聞餘方佛法有益先眀
所聞初半顯聞處廣也次句所聞深也下句聞
不忘也後偈彰利益上半牒前所聞次句用之
求佛下句眀求必得故云究竟等也三有二偈
眀聞信過去佛法有益各上半擧所信下半眀
信益可知四有二偈閒信現在佛法有益於中
初句能信次二句所信佛下句所信法後偈顯
益以得聞難聞故也又釋前偈上半眀信現佛
下半眀信益謂彼由此信成等正覺等也後偈
顯法勝難聞也五有二偈揔結上來一切佛法
結勸修學於中初偈勸持勸說初句牒上法次
句勸持次句勸說下句歎勝勸之後偈勸持勸
行上半勸行由勤修行成二嚴也次句勸持與
前別者前由持故能說此由持故能行下句眀
修行利益謂得菩提也第五離無慚分別故
名慚愧林十偈分二前九別歎佛法後一雙結
前二前中初一歎佛所證法上半法勝下半信
益後八歎佛能證智有二初一眀證法周盡上
半眀一切佛說自所證次句眀一佛慧證
[47-0558c]
探玄記第六第六愊無不盡是故難思也後七
明無證爲證於中初一標章謂上半無證下半
爲證謂上半中有五一約智釋謂此正證無分
別智不從世閒分別智生亦不從愚癡及色法
等生故攝論云此智非智非非智非智非是分
別智非非智非是色法此中非智據愚癡也二
約境釋謂所證理智伹爲了因非生因故愚癡
無智生了倶非故皆云不生也三約境智正會
釋謂智如境故非智境如智故非無智四約寂
照釋謂智卽寂故非智不失照故非無智五約
絕待釋謂智相盡故非智無智可待故非無智
也下半中如此無智之智方能照法滅闇故爲
證也後六偈中初五釋上半章後一釋下半章
五中皆上半舉喻下半法合初一愚智性別喻
二同成虛妄喻三二性相乖喻四愚智緣隔喻
五用無相成喻此五皆顯愚智事別倶不眞故
迷悟斯絕智相盡也後一釋妙智勝用中上半
舉喻伽陀此云良藥謂能除一切毒下半法合
可知後一雙結中上半結佛智勝下半結上
法勝第六勤觀理事而無分別故名精進林十
偈揔歎佛照無差別智初一揔餘九別前中諸
法性相無差別義唯佛能知然委細具知名分
別知也次句備知下句深知別中皆初喻後法
初一眞妄交徹喻謂依眞起妄如金現色非法
是妄喻以金色無體卽眞故性無別又眞心隨
緣爲法非法心體不殊故性無別是故楞伽云
如來藏作善不善因又涅槃云與不善倶名爲
無眀與善法倶說之爲眀眀與無眀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卽是實性
[47-0559a]
探玄記第六第七愊
此之謂也維摩經不二法門品皆是此義也二
兩倶無實喻謂衆生約内報喻法非衆生約外
器喻非法皆無定性倶不有又釋以衆生卽無
我故衆生不眞無我不㝵衆生故非衆生亦不
眞理事相奪故皆不眞經云於我無我無二者
是無我義又以衆生卽非故非相亦離故皆不
眞也法合可知三生無滅相喻謂生法卽無生
猶如無滅相又此未來當相卽無猶如未來無
過去相四滅無生相喻謂生法卽不生猶如巳
滅法又過法卽無過猶如無現未五法體離取
喻謂涅槃離相故不可取約報煩惱滅處說餘
無餘而實滅理無有差別六性無差別喻謂數
法不殊法同空性七隨緣成異喻謂以十數爲
本増至多十智慧於上作百千等解故云差別
然於彼數皆是諸十故云皆是本數況彼眞理
隨緣成異求彼異法不異一眞略無法合八體
堅無壞喻謂雖同有爲而恒常湛然九執異乖同
喻可知第七達世閒空名力成就林偈竟明
會染淨空顯歎眞佛十偈分二前九會境後一
成行前中初六約緣起性以顯無生後三約所
執性以顯無相前中二初四顯世法不生後二
類顯出世前中初二生空後二法空前中初一
偈半推末歸本後半以本顯末謂心隨熏變以
作衆生心旣如幻不眞卽心衆生寧容有實下
二中初由不知世閒虛故還復輪轉於空世閒
後由不知世閒苦故而常流轉於苦世閒此中
世閒非自作非他作有四重一約外道云云下二類
出世中初標謂翻此世閒名爲出世閒世閒旣
[47-0559b]
探玄記第六第八愊空寧
有出世而可取耶故云二倶非眞上半理實下
半情妄後偈精中初三句釋顯世空下句無世
對故出世亦不眞又准此文伹遮世名出無別
表示故亦空也二約所執無相中亦二初二世
閒空後一類出世前中初一徵情後一顯理前
中初句徵體次句徵相下二句眀凡迷失後偈
中上半眀情執無下半眀理性顯後類出世中
佛及法是出世並約情計倶無所有下明成行
上半滅妄見眞下半眀法佛常現第八照佛
法身名堅固林歎佛法身體寂十偈分二初七
顯法後三成觀前中初二標能所二章先顯所
歎體寂謂地生草木然於地中求草木種實不
可得喻佛應機現有差別於佛求別竟不可得
故下云無量身非佛等後顯能歎平等可見下
五廣釋中先三偈釋前能歎空一眀業非有二
業類身身亦非有三以業身類識識亦非有
下二偈釋前所歎非有中先眀應機大用後眀
體非若干下三眀行益中一證見法身益二破
相歸眞三證實離相第九由觀心眞如故名
如來林十偈分二初六眀心作凡後四眀心起
聖前中初四偈半舉喻後一半法合前中初二
提畫師造畫喻喻妄法依眞次二眀畫心造畫
喻喻妄依心後半眀畫師不知畫心喻喻緣
起無知此中意說一切衆生皆依眞緣起本識
之心隨名言有支我執等熏有六道身現緣起
虛假不礙無不壞有是故會攝有其二門若會
緣從實卽差別相盡唯一眞如若攝末歸本卽
六道異形唯心而轉約初緣起不存是眞如
[47-0559c]
探玄記第六第九愊門故約後緣起不壞是生
滅門故是故存壞無二唯一緣起二門無礙唯
是一心故起信論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
眞如門二心生滅門然此二門皆各揔攝一切
法此之謂也今此文中畫亦二義一依壁故唯
平也二依畫師巧心故似有高下也初二偈眀
初門謂初偈上半喻隨熏布異次句顯異在妄
情下句相盡同眞四大喻眞心也彩色喻緣起
虛相也後偈上半眀眞妄不卽上句眀能造非
所造喻攝妄之眞不卽妄以性眞故下句眀所
造非能造喻依眞之妄不卽眞以性虛故下半
眀妄不離眞謂以虛徹眞虛盡眞現故云不離
是故不離不異不卽思之次二偈眀畫像依畫
心喻後生滅門此畫師心喻本識等能變之心
畫色喻五藴身所變之報上半眀能所不卽下
半顯本末不離謂以心本形末所以不卽心變
爲報是故不離此眀心能變境心體非境境從
心變境相非心從心變故境不離心能變境故
心不離境是故雖不卽不離而要唯是識非唯
境也問前偈但眀彩不離四大不眀四大不離
彩何故與此不同耶荅前眀眞不變妄此顯心
變於境故不同也後偈上半眀畫師工巧心喻
能變識無住爲本故難思也下半顯所現畫色
喻所變相各從心現無體可相知後半畫師不
知此畫皆從心現喻諸衆生迷自心量下一偈
半法合可知第二眀心起佛中如心佛亦爾將
凡類佛如心造凡作佛亦爾皆從心起如佛
衆生然將佛類凡下二句會以顯同謂心作佛
心佛無別心作凡夫
[47-0560a]
探玄記第六第十愊心凡
無別能所依同故云無別也又釋此是第二結
勸修學中初一偈融結本末本未有三一唯本
謂眞理以就性淨本覺名佛二唯未謂所變衆
生三倶謂能變之心以依眞能變故此三緣起
融通無㝵隨一全攝餘性不異故云無差別也
次一舉益勸修上半眀佛巳知舉上勸下次句
勸下同上下句結眀知益次一偈眀身心不卽
不離上半身心相別故不卽下半依心現身故
不離下一偈勸修上半舉所求下半勸依理觀
謂此會心入實則是如來返此爲去故也又釋
亦是心變佛相而現故也第十知佛體用深
廣故名智林十偈分三初三歎佛法身離相次
一眀能歎佛得大功德後六歎佛應現色聲前
中初一眀離六塵相謂初句離香味觸三鹿故
云不可取也次句離色塵次句離聲塵下句離
法塵次一離量無量相無量是多有量是少皆是
妄計倶不可取次一離言說相有二義一謂如
八時不應說而說故自他無益二不知法身非
言說境而謂如言而爲他說則墮有無四謗等
故欺誑自他如下隨聲取義五過失等是也上
二偈眀法身心行處滅此偈眀言語路絕故不
可思議也第二一偈眀歎佛所得功德可知第
三歎佛應現德六偈分二初三眀佛身相謂無
身現身身則無身後三眀佛語相謂無聲現聲
聲則無聲前中一所現非眞喻謂如如意珠以
黃衣映則作黃色此有二義一珠非黃而現黃
二所現之黃非實黃佛身亦爾機映而現二義
同喻故下句荅云亦如是也如智慧莊嚴
[47-0560b]
探玄記第六第十一愊
經廣說此喻應知二能現離見喻謂依空現色
而空非可見喻佛應機現色而佛非色不可見
也下一舉法合謂佛地大智有二義一圓眀義
前喻顯之二離相義後喻顯皆有應機現色而
非色故云莫能覩也准此文自受用身無色等
麤功德眀矣佛地論云云第二眀佛言聲中初一
眀非聲非不聲各半偈顯以依詮會實故云離
聲不知也次一歎深勸學莊嚴無上道趣實之
益遠離諸妄捨虛之益後一明非說非不說各
偈顯可知亦是佛地無說說在機緣明矣功
德花聚菩薩十行品第十七初釋名者十度
利潤體名功德有莊感之功如花結果衆行交
飾如華藂聚又德是行體華是行用聚是行相
菩薩是人有彼德者則有財釋也此是功德林
之異名如下金剛幢迴向品相似十行是位法
則帶數立名菩薩之十行亦依主受稱人法題
章二來意者前序分旣彰正宗冝顯故也又
前衆旣集次正說授故次來也第三宗趣者
有三一眀約三乘寄位法二眀別行法三一乘
普賢行位法初中諸聖敎散說多門統牧有十
一因果二度中是因度位二七阿僧祗中地前
三内第二精進行僧祗攝三地前四行中成破
虛空器三昧行四法身四德了因中成樂德了
因種五地前方便四人中是等三十行人也此
上並如梁攝論等說六六慧中是第二思慧位
七六忍中是行忍八六種性中是性種性攝此
上並如本業經等說九三持中是行方便持攝
如瑜伽地持說十地前除四障中是第三伏
[47-0560c]
探玄記第六第十二愊除聲聞畏苦使得銀輪
王報王三天下第二眀其別行者仁王經第二
性種性位有十心謂觀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
無我三善根則施慈惠三意止謂過去因忍現
在因果忍未來果忍巳過我人知見衆生等想
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本業經亦同又行有二
種一通謂信等十行二別謂此十度此中眀別
非通別中復二一因二果此中眀因波羅密也
此並約三乘敎中寄法顯行第三就圓敎眀普
賢行者則此十行中具攝前後諸位中行一切
皆盡是故此位滿際則至究竟位如第十行滿
云入因陀羅網法界自在成就如來無礙解脫
爲人中雄大師子吼爲法輪王轉無礙法輪等
解云此是究竟中菩薩猶非是佛以果分當
不可說故第四釋文者此正說中有二品初品
明其所行後品以顯其所成又初是約位階降
行後是通相始終行又初是位後是行又初
自分後勝進就初品中七分同前一三味分二
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證成分七偈頌
分何故爾者欲眀依證起說故先入定顯法殊
勝故佛同加說時將至故後定起言不頓彰故
略標本分非略能具故後廣說顯所說稱周故
結證究竟於所說法令易受持故有偈頌分初
中何故入定者有六意同前釋此中三先舉入
定人謂行成功德如林說十故不異名入也二
顯非巳力謂推化歸佛故云承力也三正眀提
定謂潜神證契故云入也菩薩者標人別法簡
佛果定善伏者舉能顯異善有二義一巧能義
二順理義伏亦二義一
[47-0561a]
探玄記第六第十三愊制伏
義二調伏義初是約彰巧能制伏今永不起故
云善伏二是約行修行順理調伏之行故云善
伏三昧同前釋二加分中三初揔顯能加二
釋加所爲三正辨加相初中五一眀諸佛現身
二彰佛同名三歎此得定四眀由加得定五彼
佛自釋作加所因初中問此諸佛爲當過万佛
刹塵之外一處倂有爾許佛爲當散居耶荅是
散居云何散耶且如東方過万佛世界塵數刹
外有一功德林佛從此向東復過万佛世界塵
數刹外復有一功德林佛如是向東展轉數至
万佛世界塵數諸佛各各相去數亦同前如東
方餘九方亦爾又多佛加者増長大衆敬人重
法心故又顯諸佛聚力同說故二佛名同者四
意同前一令功德林増踴悦故二彼佛同得此
法故三顯此位中具因果二德故四於此門爲
能加佛法爾皆得功德林名以法力故三歎此
得定中乃能者是希越之辭顯能入此希有之
定何故爾者以功德林嘿入斯定衆旣不知所
入是何無心渴仰不得爲說須佛歎顯起衆欲
樂四由加得定者謂彼他方諸佛自說彰巳作
加令其得定五釋自作加所由中有三句初由
盧舎那本願力故是故作加何者地論釋舎那
過去曾見有一盧舎那佛加菩薩說此十行法
能加佛同名功德林因則發願願我成佛亦有
斯事今如本成是故加也二云亦是舎那現在
威力相感同加是故加耳三云又諸菩薩善根
之力應聞此法感佛同加故也又前說十住則
云以法慧善根力故今云諸菩薩者顯前
[47-0561b]
探玄記第六第十四愊劣
此勝故多也又前顯自利増此顯利他廣又是
文綺牙影略理實齊有第二眀加所爲中初句
是揔謂欲令汝廣說普賢十行法界前後諸位
及諸因行無不此至無不此收故云甚深甚深
有九種一養果深謂長本有之因令成果故此
約自智二照性深謂分析衆生性類差別故又
知性種異故又於衆生如來藏性開示解釋故
云分別又知一衆生則具一切法門及一切衆
生以性融通而分別故如下文第六行中云不
離一衆生著多衆生不離多衆生著一衆生不
増衆生界不損衆生界乃至云菩薩深解衆生
界法界無二無二法中無増無損無生無滅法
性眞實如是等此約所知三除障深謂障約煩
惱礙約所知種現正習無不盡故云離一切等
也若依三乘此中寄伏聲聞畏苦黑障現行四
入法深謂證入眞理境不礙心故云無礙下偈
云悉入諸法界隨順到彼岸究竟得自在法曰
之所行也又亦能入帝網法界相卽相入圓融
自在無礙之境下文云入因陀羅網法界自在
成就如來無礙解脫此之謂也五巧便深謂巧
以一法攝一切法又巧以一行一位各攝一切
一身赴一切有無倶不滯如是多門善巧故云
成就一切方便下云窮盡諸佛方便大海故也
六成果深謂能成就種智果故前養據始此成
約終是如量智種別而知故七理智深謂如理
知覺一切法皆同一性故也八知根深謂善知
衆生根器差別又知生熱不同又知同一如性
又知一根則一切根等如諸根海說九聞持
[47-0561c]
探玄記第六第十五愊深謂成十種大陀羅尼
如下第九行中說下一句結謂廣說如上揔別
十種甚深之法是何位法所謂菩薩十行是也
第三加相中三初一句告說是口業加二意加
中二先加後釋此並當時有事無說結集者如
事而結之前中十句初一揔餘九別問何故此
中與法前與智耶荅所與是一伹前會爲成解
見理増故名爲智此中爲成行軌範増故名爲
法㧾中謂起說自在名無障礙又與無礙辯令
說無滯礙故也下別中一於法不疑情無異緣
故云安住又與無畏智令說時心安不懼他壞
二解發自中故云無師又與同佛智令對衆說
同佛無師故也三見法分眀故云無癡不雜無
眀故又令說時無所知障閉故也四見法次第
故云不乱又不雜餘乘及世閒章句等五所解
眞正故云清淨又智體無過六所解廣多故云
無量又是稱法界法門七所解深勝故云最勝
又與果法相應入令說時不慢不諂不懈不貪
故云無垢九所得不忘故云不退又言無退失
又無退於理又無退尼故也下釋偏加所由幷
身加及起分並同前釋第四本分中二先行體
後行相體中行業不思者標體顯德謂此普賢
圓融之行具德超情名不思議此行不思揔有
十種一廣大故謂以一切身於一切處遍一切
時念念頓修稱法界行是故此行名不思議二
甚深故謂此廣大行則是思數皆無自性則同
眞如而彼行相宛然不大是性起之行故亦不
思三殊勝故謂超過餘乘非下位圖度故亦不
思四攝位故謂此在地
[47-0562a]
探玄記第六第十六愊前能
攝一切前後諸位名不思五證理故謂此行能
證不思之理名不思議六斷障故謂此行能頓
斷難斷不思之障故七利他故謂此行能一念
廣利盡窮衆生界故不思議八圓融故謂一行
則一切行一切行則一行難定量故名不思議
九重成故謂此所作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故
不思議十成果故謂能成佛不思之果故亦不
思也所以辨十欲顯無盡如下偈中大龍所行
等准知此約圓敎辨若約三乘則不得作如此
釋以此猶是有流位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空
者顯前不思之相然法界有十如下說今舉二
門以釋此行謂行寬名廣行深曰大此廣此大
皆稱性成故曰如法界虛空亦有十義如下第
八地虛空身處說今亦舉二義一行能破相證
入畢竟法性虛空故云究竟如空二行能出生
無量愛果如依空現色色無盡故云究竟如空
下釋中先徵後釋以此行是三世諸佛之所行
故是故如此也又釋前行業當觀相善決定不
思當眞實善法界當勝善如空當因善學三世
等當不怯弱餘同前會釋二行相中先標數
顯要謂三世諸佛同共說故二列名此
十行之義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名二體性三建
立四種類五修相六定位七行相八所依身九
所離障十所得果初釋名者有二施戒等十
從行體爲名觀喜等十約行用爲目今辯後名
於中揔名如品初釋二別名者施悦自他名爲
歡喜歡喜則行名歡喜行此約自喜是持業釋
又亦歡喜之行名歡喜行此約令他歡喜成自

[47-0562b]
探玄記第六第十七愊故依
主釋也二淨持三聚雙益自他三忍力息除自
他恚恨四精懃修攝勝德無盡五止觀雙運癡
乱斯絕六般若照理善現朗然又觀法實相般
若現前七巧起勝行於空不滯又以無著之心
起諸所行八無礙大願攝勝善根深可尊重九
深達根器善於法化十言行相應不空受稱又
此十中得名有三謂第八從德立名第三第五
第七約離過受稱餘並從功能爲目可知二體
性有二先揔後別揔中有三門一約所依以善
伏三昧爲體以依此定證十行體然後說故地
論云此三昧者是法體故二約本以本分中行
業不可思等爲性此是思數廣大等十義如前
釋以是廣說之本故爲體也三統收約境二諦
雙融約行悲智無礙復心境圎融無礙法界具
無邊德以爲體性思之可見二別辨體性者各
如下釋文處辨餘門待別作第五
說分中釋十行有二分一果分同性海平等不
可說故此中不論二因分約緣隨說有四重一
唯約比位行如仁王經及本業經等說二唯眀
自體普賢行如下普賢行品說此不依位三以
自體行從位而說卽如此中長行所說四會攝
位相從於自體圓融之行如下偈中說今說分
中唯辨後二文中有二初眀此一世界十行後
如此下眀十方界中十行以此一說則一切說
合爲一部前中有二初正辨十行後動地等
顯說益相前中別釋十行卽爲十叚釋初
行中作六門一辨體性有三一約隨相亦三一
以無貪善根二彼倶思三兼取三業無表
[47-0562c]
探玄記第六第十八愊彥光假實通論此三爲
性此約初敎二約性或以眞如爲性故起信論
云知法性體無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此顯
順同法性之中無貪之功德故也此約終敎三
終實准下文於施門中所攝無盡圓融法界
爲性此約圓敎二眀種類者施有三種謂財法
無畏財中亦三謂外内倶外中二一無過之物
隨索更施二有失之具謂刀杖羅網毒藥等皆
不應施増不善故二内中亦二一約自破慳心
於彼有益則便施與仍亦有二一施身力等二
施支節等二若自慳巳破於彼或雖有安樂無
饒益或倶無等於餘有情有廣利樂則不應施
與或天魔等故欲損害菩薩而不與無犯以救
彼惡業故此上並知瑜伽等說或初心菩薩未
能耐苦且許而未與是亦無犯故十住論令說
偈安慰彼乞者言我初發道心善根未成就願
我速成就後必當相與故也三倶中亦二一身
及王位依正同捨故云内外施如十藏說二吐
食及髮抓皆亦内外施如瑜伽等說二法施至
下第十迴向於彼當辨三無畏施者或以財施
濟危或施法存軀或施二免苦皆則無畏施也
或倶非謂於怨不酬等或救拔苦厄揔說有二
類一根緣相應者救之二作業受報二種定者
蹔時捨之又此施種類瑜伽地持九門十藏離
世閒各十門第六迴向一百二十門並如彼
等說三收攝者有二一約三檀攝六度行謂財
施攝初無畏攝二由持戒故應殺不殺由忍故
應酬不酬故法施攝三謂勤說一心說不倒說
故由方便等四助前六故是
[47-0563a]
探玄記第六第十九愊
故十行揔在初攝也二只一財施亦則十度及万
行等如下第七地中說應知之四因果者有
三一隨分果謂大財等云云二位果謂地前因地
上果云云三得佛果佛性論第二云捨有二種一
由昔捨物施他今卽損於貪愛二由昔捨法施
人今則輕滅無眀由此捨故貪愛無眀並稍輕
薄以是因緣得解脫果又成佛果大功德聚等
如賢首品說五秘密行者商主天子經云又
復問文殊師利汝寧慳耶荅言我實爲慳又問
何故荅若心不捨是卽名慳又問云何不捨名
慳荅我常不捨諸佛法衆而不捨一切衆生以
是義故說我爲慳六釋文中三謂標釋結釋
中二先明財施後觀察下眀法施前中北臺意
法師云先眀行體後從菩薩修歡喜行時下淨
治此行又釋分三初眀行順理自慶歡喜二菩
薩修下遂物求心令他生喜三從離諸我想下
眀離三輪以成檀度初中先釋後結釋中三初
正行施行二簡其所離三顯其所求前中三初
施主者對法論第八云爲大施主者此顯數數
施義由串習成性數數能施故爲主也捨離一
切釋顯主義則是解脫捨舒手施也二等心等
者是論中無偏黨施義三者行成大喜故云無
悔二所離者是對法中無染意樂也於中四句
一不望未來資財之報二不求現在名聞三不
期當來人天勝處四不悕現在利養三所求者
旣不求報等爲何事耶下十句顯其意一救現
貧苦二攝令向道三益令修行出離之行上三
是以施物攝生四學習諸佛本昔所行是自分
[47-0563b]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愊能大
始五正憶是自分終六勝進始七是勝進終上四
是隨佛而行八弘顯此行令他施習九兼行而
說令他受學十結傅授意上三以行益物第二
對緣行施生衆生喜中二初揔以標舉二隨方
下別顯其相於中有二先明修施方便後於念
念下正眀成行方便中貧處者是依止苦田願
生者是依止願對法云依止願修謂由依止本
願力於波羅蜜多修習正行豪貴者是對法依
止報修由勝自體力於波羅蜜多修習正行財
無盡者是依止大財修成施行二於念
下正眀施行中依對法論第十二中菩薩依止
六種意樂修波羅蜜多一無猒意樂者謂諸菩
薩於一有情一刹那頃假使殑伽沙等世界滿
中七寶以用布施又以殑伽沙等身命布施如
是經殑伽沙等大刧如於一有情所如是乃至
於一切有情界如是施時皆令彼於阿耨多羅
三⬤三菩提速得成就修行如是差別施時菩
薩意樂猶不猒足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無
猒意樂二廣大意樂謂乃至菩提施無暫息等
三歡喜意樂謂遇受施者等四恩德意樂謂見
受施者於巳有恩以助我菩提故五無染意樂謂雖
於有情興大施福而不悕報恩當來異熟六善
好意樂謂廣施之果皆施有情又以此福共諸
有情迴向菩提具說如彼論文此文有四初眀
無猒意樂及廣大意樂無財曰貧空盡曰寠二
從不以求索下眀歡喜意樂三作如是念下眀
恩德意樂謂生我福故名福田起我行故名善
友我今應下結報其恩四從我於三世下眀善
[47-0563c]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一愊能大好意樂於中三
初用行成果以濟衆生二施福与生令先成佛
三然後自得可知第三眀離三輪著成波羅蜜
於中二初觀解破執後如是觀時下觀成捨相
又釋初通離二執後別泯三輪前中先七句眀
離人執於中福伽羅者此云數取趣謂數數取
諸趣故舊翻名人是也依瑜伽第八十三有八
名一我者於五趣藴起我我所見現前行故二
有情者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性更無餘
故又復於彼有愛著故三意生者謂此是意種
類性故四摩納縛迦者謂依止於意或高或下
故五養育者謂能増長諸有業故能作一切士
夫用故六補特伽羅者謂能數數往取諸趣無
猒故七命者謂壽和合現存活故八生者謂具
生等所有法故依大般若有十三名八同瑜伽
更加五種一作者二受者三見者四知者五士夫更撿
三本波若論中釋二法界下七句眀離法執

一謂衆生界空与法界無別二體空無取故云
離欲三性無定實四相無所有五不能自住六
非可依據七緣成離作二觀成捨相中九句初
三見三事空莊嚴論云施有三礙謂我相他相
施相著此三相布施是世閒檀非波羅蜜以於
世閒中不動不出故離此三著名出世波羅蜜
以世閒中能動出故四不見生福之田五不見
所生福業六不見因施得異熟果七不見得等
流果八不見得佛地大果九不見於菩薩地中
所得少果第二法施中二初念傷物苦二起意
饒益前中謂觀三世衆生一無明所覆二四住
所緾此具苦因三受深苦果四
[47-0564a]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二愊眀闕
正濟謂不得佛三堅之法故也我當下起意饒
益於中先自修佛因化他同習二自當成佛令
他同得令淨對前苦因順滅對前苦果下結可
知第二
饒益行中亦作六門一體性者三門一隨相
門謂於思上假立無表亦有三事一思二無表
三身語表業故論云菩薩戒以三業善爲惟二
約本亦以眞如爲性起信論云知法性體淨無
染隨順修行戒波羅蜜三約實以無盡法界爲
云云二種類者有十類差別一依梵網等經
有菩薩三歸戒二依善生經五戒是在家菩薩
戒三依文殊問經八戒名世閒菩薩戒四亦依
經十戒謂則沙彌所持者名出家菩薩戒五
依方等經二十四戒亦在家菩薩受六依瓔珞
梵網經十無盡戒通在家出家菩薩所受七依
瑜伽地持四波羅夷戒觀此戒相多分似是出
家所受亦兼在家八善戒經及種樓戒經等八
重戒謂聲聞四重上加瑜伽中四重故爲八此
文局爲出家菩薩受以先受五戒十戒具戒方
得受菩薩戒如四重樓閣漸次成等故也九依
染攝論戒學云如毗奈耶瞿沙毗佛略經說菩
薩戒有十万種差別十依花嚴經有十十等無
盡戒品如十藏品及離世閒品說三攝行中依瑜伽論七
衆所持解脫戒是菩薩律儀戒攝六度十地等
是攝善法戒收四攝四無量等是饒益有情戒
攝又有攝義如對法論第十二中說四得果者
亦三初隨位得果攝論名大生攝故謂則由
戒所得勝利勝善趣攝二由
[47-0564b]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三愊此
資粮當得地上所得勝報及自性戒三得無上
菩提果謂由律儀戒得斷德法身果由攝善戒
得智德報身果由益衆生戒得化身恩德果五
秘密中菩薩亦破戒如商主天子經云又復問
云如我惟忖文殊所說汝於今者亦是破戒答
言我亦破戒問何故荅若人破戒彼墮三惡道
我故思惟墮於惡道成就衆生以是義故稱我
爲破戒六釋文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二先略
弁離過以眀行體二菩薩如是下對緣廣顯堅
固行用初中亦三先舉淨戒行謂自持淨戒不
染六塵說此化人成二利行下顯二意先眀所
離後伹堅持下眀其所爲其所爲中旣不爲求
世閒勝報爲何事耶爲有四種一爲離生死大
過患故煩惱等是苦因悲苦等是苦果此是律
儀戒所離二下於衆生不違悲願故云不負謂
稱本弘誓而救拔故此攝衆生戒所成三上順
佛意故令歡喜此是攝善法戒所成此上是因
圓四爲菩提果滿故也第二對緣廣顯中有三
先眀難持能持則律儀戒二從作是念衆生長
夜下眀難救能救則攝生戒三從我當捨離下
眀難作能作卽攝善戒前中有六一非其境逼
二爾時菩薩下深見其過三是故下眀心堅同
佛四不違方便而内心逾堅五不爲下釋顯堅
相於中先順釋寧捨下反釋六自見佛下舉輕
況重謂從自昔初發心來名見佛來中閒至今
來曾起想是舉輕也何況從事是況重也謂想
尙不起況有形事下反結其無二眀攝生戒中
三初念衆生爲欲所縛二我今下建志標其
[47-0564c]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四愊正藏所作饒益三觀
一切佛下依標順理以法正益前中五句一未
得思求名憶念二創見纏染名貪著三得巳深
味名愛樂四久處不捨名常流五於後不猒名求
沒莫能出也二標意作益中二先標所作後何
以下釋顯其意前中三先立地前淨戒二令得
地上不退三成菩提涅槃果下釋中先徵意他
人有惡於巳何急下釋此是我業謂令衆生立
於淨戒乃至涅槃是諸菩薩家業法爾是故應
作三世諸佛本在因時亦同作此安人淨戒乃
至涅槃故云離諸非行下傷巳不及行之太晩
由我無知昔來不作今始方爲猶恨遲耳三依
標順益中亦三初揔眀得平等法爲說除倒二
不離衆生下弁釋倒相卽是平等三悟一切法
下眀觀解之益第二中衆生是依他緣起性顚
倒是妄想所執性謂依似執實不離生有倒依
執似起不離倒有生二倒能起生倒内無生生
能起倒生内無倒三倒從生起而非生生從倒
有而非倒四卽生非倒倒非内離生無倒倒非
外五生亦爾相依相奪倶非内外空無所有下
類餘一切法皆是虛妄不實三觀益中先自知
之益未度下化他益於中九句一令度苦二令
脫集三授与戒學四与定學五与慧學六令離
麤惑七細習亦盡故云清淨八令得涅槃九得
菩提第三攝善戒中五一起願心修善上順故
令佛喜二出所喜事成就佛因安住佛果三成
觀解謂觀衆生平等了法亦空四遠離染障於
中離惡是捨業障餘是煩惱五成就淨德初句
是因悉得下成果初得敎智
[47-0565a]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五愊後空
慧是證智第三
無恚恨行卽是忍度亦作五門一體性者瑜
伽論云忍有三種一耐怨害忍以無恚善根相
應慧數爲體緣衆生爲境二安受苦忍以精進
相應惠數爲體緣法爲境三法思勝解忍以定
慧二數爲體緣無法爲境以正智入觀境智同
如故又通論四法爲體初無瞋次勤後慧幷思
是三業通前故也又起信論知法性體無瞋離
惱故隨順修行忍波羅蜜二修忍方便者約
初忍莊嚴論云由三思五想則能忍受三思者
一思他毁我是我自業若報則重自造苦不田
於他二思彼我倶行苦以彼無知於苦加苦我
今有知云何復爾三思聲聞自利尙不以苦加
人菩薩利他豈得以苦加物五想者一修本親
想一切衆生久來無非親屬故二修法想打罵
者不可得故三修無常想衆生性是死法尙不
應瞋況加害故四修苦想衆生不離三苦止應
令離不應加故五修攝取想本願令樂不令苦
故又智論若被毁害伹思對治法不應起瞋如
遭風雨伹求遮法而不瞋之廣如智論有多門
辨三種類者或唯一謂忍度或二智論云一
衆生忍二法忍或三如前或五謂信忍等或十
如下十忍品及離世閒品說四秘密者商主
經云又問文殊汝有瞋恚心耶荅言如是又問
何故荅寧不瞋心是不愛耶荅言如是文殊言
我於煩惱二乘無有愛念以是義故我有瞋心
餘門如別說云云五釋文中釋内初標行顯意二
菩薩成就下對緣辨相前中初一句揔以
[47-0565b]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六愊標舉
謙卑下別顯先自行後敎人前中先約二業性
有忍想謂自謙敬他是心忍相和顏是身忍相
愛語是口忍相下約離三毒現成忍相初約離
瞋謂不自害等自有苦事不能安忍自刑害等
違安苦忍行於怨不加名不害他此是耐怨忍
雙辨前二故云倶也智論有二忍一於違能忍
二於順能忍上是違忍二約離貪於順能忍謂
不爲名利起慢自高傲他及倶並可知三約離癡
不言自是離慢也不虛是他離諂也雙離不倶
也又於所作自不言是於所愛處不言是彼是
二倶捨不言兩是此是法思忍相又釋約三業
初由和顏故不害次由謙卑故不擧後由愛語
故不是也二敎他化亦是顯意爲欲敎人斷惡
先自修忍於中先敎離過二以大忍下成治行
謂具三忍治三毒等故云大忍二對緣辨忍行
相謂難忍能忍於中有二先廣舉害辱二於辱
能忍前中四一多衆生二多罵辱三多傷害四
經多刧此難忍也二安心能忍於中亦四一深
見瞋過忍二思往勵今忍三身苦倶空忍四同
佛攝生忍初中遭苦生恚反舉不忍下彰其過
有八句初七失自行過於中一不自調心過二
不護身口過此二無戒失三眀無慧由瞋覆心
不見法理名不眀了四由瞋喧心令不寂靜此
鄣修定方便五鄣修正定六行虛非實過上是
妨善失七増惡過謂由自愛身不受他侵故致
瞋惱以増惡業下眀失利他過何能令喜眀無
始善而得度脫眀無終利第二思往自勵中謂
自思於往昔因護此身心起諍造惡受苦
[47-0565c]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七愊無窮今若不忍更重
増苦多刧無憩以此自勵令心喜忍又釋由我
有此身心爲苦因故令他得有所惱害事苦本
在已何不自責故涅槃經云因手刀杖及以我
身故得名打我今不應橫瞋於他乃是我身自
招此咎譬如因的則有箭中我亦如是有身有
打以此自勵又釋我於往昔未曾不有凡愚身
心或由惡業於地獄等處尙無量刧虛受大苦
無一饒益況今受此少苦成就菩薩大忍之行
以此自勵故生歡喜對前門忍說此爲重勸心
不退勵心令進由見此益於辱喜受名心歡喜
調心離忿攝不造惡故云調攝下釋調攝意先
徵後釋爲令自他住無上法故此亦是安受苦
忍第三身苦倶空忍中對前二門說爲復更思
也思益經云諸法念念滅其性常不住於中無
罵辱亦無有恭敬若節節解身其心常不動知
心不在内亦復不在外身怨及刀杖背從四大
起於地水火風未曾有傷損此中初是生空無
眞實下眀法空此自觀也諸法空下眀利他方
欲爲他說空豈得自迷不忍是故下結可知此
亦法思惟忍也第四同佛攝生忍中先有七句
念衆生苦後一句欲同佛救護前七中一愍其
有惡二益令修善三安其樂果四不令著樂故
云攝取五速令至佛故云不捨此令至地前六
令得地上不退七令得究竟菩提果也下眀同
佛行謂諸佛因時修行此法我今亦同方於衆
生作大饒益何容不忍反
加惱害故云佛所行等也第四無盡行卽是
精進波羅蜜作四門一以
[47-0566a]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八愊得林
勤思一法爲體依起信知法性等二種類者
依瑜伽有三種精進一被甲精進是始修二加
行精進是次修三無猒足精進是修究竟以三
業䇿勤爲性依此文及下離世閒品倶說十種
精進三秘密者商主經云問文殊汝有懈怠
荅言有又問何故荅夫懈怠者不以身口意發
修諸行我今如是亦不發行亦不欲行不捨不
取以是義故我名懈怠四釋文釋内有二先
標行顯意後從菩薩成就如是釋進下對緣辨
相又亦前是當位行體後是難行能行淨治此
行前中二先標行後菩薩復作是念下顯意前
行中二先行體二彼菩薩下眀離過前中初句
揔餘九別別中一過凡名勝二越小名㝡三修善
行極名第一四化他行極名大五離過行極名
妙六上能過下名上七下不能加名無上八下
不能齊名無等九過下同上名無等等二離過
行中離大小煩惱通有十種如文云云上是被甲
釋進亦名勤勇精進二顯意中初不欲惱生顯
其所離後正顯所爲此中有二十句分三初三
爲斷惑次七爲知所化攝生後十爲知法理初
中初句伏離現行次句正害種子後句離殘習
氣知所化中初一揔餘六別別中初二知染過
一知苦報縛二知惑集因後四知受法之器一
樂欲多門二分齊差別三根有利鈍四心所念
異三爲知法中初句揔餘九別別中初四爲知
佛理法一知如來藏具恒沙功德不空實性二
知如來藏在染當相平等三約因位前後三際
不殊四在果淨位亦無生平等又此三亦是二
[47-0566b]
探玄記第六第二十九愊
種佛性初約自性住次約引出後至得果又初
是地論中自性無生次數差別無生三佛果作
業無生次二爲證果法初句標下句釋謂以一
巧智門廣攝佛果之法次二欲知佛果大用法
一知佛無盡神通德二知佛權實智慧德方便
是權也後一句知佛敎法又亦得初四約加行
次二約正體後三約後得又此二十句中初三
約自利後約利他利他中初七知所化器次九
知化法藥後一正以法授機可知第二對緣難
行顯行堅固於中有二初假舉重苦以要問顯
行先二問後兩荅二假以塵海令數要顯亦先
問後荅荅中二初令他免苦利後自他成果益
此上亦是攝論中難壞精進瑜伽中無猒足精

第五離癡乱行卽是禪波羅密亦作四門
一以別境中定爲體起信知法性等二種類
者依瑜伽亦有三種一現法樂住靜慮謂八定
等二饒益有情靜慮謂依此起四攝攝有情等
三引神通功德靜慮謂能引十八變等又下文
有十種以顯無盡三秘密者商主經文殊言
我有乱心何以故夫乱心者無有住處我於聖
中心得解脫成就一切諸衆生故無有住處以
是義故稱我乱心四釋文中釋内由修觀離
癡習止息乱梁欇論云諸菩薩於諸位中常修
二行一不顚倒二不散乱是此行也文中三初
是現法樂住禪二是菩薩成就寂靜下引生功
德禪三菩薩聞此下利益衆生禪初中二先揔
後別前中十一句初二句標二章謂初句標離
[47-0566c]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愊乱後標離癡次八句歷
法通辨相從爲四初一約所受持次二約流轉
受身此是悲願留惑受身故不癡乱下六地云
死有二種作一以不知故令後生相續者是約
凡夫說也又大集經云凡夫受胎男於母生愛
女於父生愛是故入胎癡乱也又在胎内情識
分眀出時苦逼遂卽昏乱菩薩異彼入出倶無
癡乱等也又瑜伽第二云四重入胎一正知入
而不正知住出謂輪王二正知入住不正知出
謂獨覺三倶能正知謂菩薩四倶不正知謂所
餘有情次三約修道起行可知後二約覺離魔
事以修止觀時多爲魔耶鬼等惱乱是故辨之如起信
疏中云云下一句結多刧修也第二別辨
中二先眀離癡後眀離乱前中初牒前於無下
顯後於中先由離癡闇聞法不忘二何以下釋
成前中三初揔二所謂下別後菩薩聞此下結
別中十七句法一體深二相妙此二理法三具
德四多德此二行法五敎法六因法七果法八
欲願法九處世離染法十巧分別於世法此二
智法十一所知普遍名廣法十二所知多門名
無量十三眀了剖析法十四眞通名共十五俗
別不共十六因位所知有限量法十七果位所
知無分限法下結由離癡闇雖聞多法經久不
忘下釋中先徵後釋有四句一不惱他定二常
護正法三修善不歇四智慧常行故不忘也二
釋不乱中二初聞多聲由無宿鄣是故不乱後
如是等下聞廣大聲由善觀察是故不乱前中
三先聞六聲次眀十二不乱後無四鄣釋十二
中初八自行不乱後四
[47-0567a]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一愊
利他不乱前中一知聲體空故念不乱然菩薩
於六塵境悉能不乱以高大聲是動乱中强是
故偏舉二正定不廢三所緣不錯四入理不散
五檀等常行六本心不忘謂習菩提願七念佛
定八證眞理下眀利他一將起化智二正成化
事三化所成益四觀化事空雖聞彼聲不廢此
等本所常行故云不乱也下釋成所由中由無
四鄣謂前二不行惑業兩鄣後二尊入重法故
得如是不爲乱也第二廣聲不乱中二先揔眀
廣聲不能乱一釋不乱所由有三初尋思方便
觀先觀聲相生滅不停次觀彼性亦不可得後
觀能聞緣會爲聞亦無聞者二聞好惡下眀如
實離染觀三知一切下眀正證法性觀於中先
助相盡與法性等眀性顯此聲非直不能壞乱
菩薩正念乃與菩薩作入法性境反成長道緣
非是乱心境如幻三昧經中假以大地爲皷須
彌爲搥於須菩提耳邊一刧打皷亦不能令微
念心乱何以故入空定故第二引功德中引成
六種功德漸次増長初眀離乱得定二離癡引
智三定増攝伴四智増長悲五定圓無閒六智
滿當果第三益衆生定中三初益令離乱二於
一切下益令離癡此令成因三究竟下益令得果
第六善現行卽般若波羅密一以別境中慧
法爲性二種類者唯識論有三一生空慧二
法空慧三倶空慧瑜伽亦三加行正體後得又
有四惠一能證智二後得智三利他智四倶生
惠下文十惠以顯無盡如彼應知又智論若無
般若五度如盲是以惠眼道餘令得成波羅密
[47-0567b]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二愊三秘
密者商主經云文殊言我是無智何以故夫無
智慧者不畏生死不怖煩惱共迷惑衆生同處
娛樂我亦於生死煩惱中不畏不怖共迷惑衆
生一處安住同彼娛樂爲成就故是故稱我無
有智慧四釋文内有三初牒前起後二無所
依下正眀行相三是菩薩住此下彰行益用初
中四句初二合標謂無所有三業體空無所示
現三業用空後二開釋謂開染淨無縛染空無
脫淨空釋前體空下句開釋用空由此體用染
淨倶空名爲寂滅身口意業欲依此起觀照達
深理故先牒舉二顯行中四先眀加行智推相
入實觀二不生不滅下眀正體智相盡證實觀
三菩薩作如是念下眀後得智依實起相實無
礙觀四以大悲隨相攝化觀由是卽實之相故
唯相亦無過前中初三句眀唯識無相觀謂觀
所取相空始無所依終無所住何以知境空無
依住以隨心住故此眀正住唯識觀此卽依識
妄境也辨中邊論云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
生舊論云由依唯識故境無體義成此之謂也
次眀識體無生觀無量心性等者觀能取心性
同一切所取法性同無性相等猶同也此是依
無塵以遣識辨中邊論云依境無所得識無所
得生舊論云以塵無有故本識則不生此之謂
也示現無相相者印前所取空謂無相之相現
前故也深無底者印能取識空以識空爲本識
盡故無底也如如性者雙印二空謂心如境如
同一眞性雖於如中無相可起名離業報然此
加行能起正證故云善方便出生離生離
[47-0567c]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三愊生則是證位謂揔結
前加行有起證功能自下第二眀正證智謂境
智相如之理不爲生滅所遷故云不生滅泯同
眞理故云涅槃等此眀不有不有卽是不無故
云非有說有有無旣絕言猶無起故云言語道
斷簡證異比謂世智有依任此中無倚故云
離一切等也下顯證益有五句一増善益由證
眞故令先所起善極倍増長故云長養等也初
刹那無流智起則更受熏成令其増益故也二
眀斷鄣益謂順證名入捨妄名離斷煩惱鄣種
名無縛害所知鄣種名無著三證眞益謂證昔
未證之眞理四超位益謂過世閒也五起智益
謂由此證理能起後智分別世法第三眀後得智
中二初眀以理會事方便思求二菩薩解如是
下眀理事無礙彰如實正解先揔次別別中八
旬初解世寂滅知妄體空二解佛深法知眞離
相三染淨雙融故等無別四卽染恒淨世入佛
法五不染而染佛法入世六染淨門別故不雜
謂全體卽淨而不失染舉體則染而不失淨是
謂染淨不一而二七釋不雜義以世法虛故不
待壞不礙存以不待壞故未曾不卽佛法以不
礙存故未曾雜於佛法故云世法不壞八以佛
法眞故不可破不礙隨不礙隨故未曾不則世
法不可破故未曾雜世法故云佛法眞實等也
又釋佛法雖入世閒不爲世法所壞何以故以
眞實法界不可壞故問若爾何以不言世法入
佛法世法亦不壞耶荅以世法入佛法可有壞
盡故不論也以眞妄不齊故如此也所以如此
柔蹋染淨爲欲常於世閒
[47-0568a]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四愊攝
化而恒住涅槃故下大悲攝生而不乖觀理者
是此法也第四大悲觀中有五初安住三世等
眀依理起悲二建攝生志三以巳愍物四自誡
不捨五對緣正救第二中五句一我不成生誰
成者化令成善二調離惡業三寂滅煩惱四喜
得因成五淨得果滿三以巳愍物中先一句顯
巳所解後正愍物苦有二先眀具諸重苦二不
離三鄣下無解脫樂前中法喻合法中見生受
苦是現苦趣危徑是當苦此是苦果煩惱纏是
苦因合法中恩愛繫是苦因在生死等是苦果
此四惡趣義云云其閻羅王依諸聖敎說有五種
一是地獄趣攝如瑜伽第二說二是鬼趣攝如
瑜伽菩薩地說更有經文未見三非二趣攝如
此經文別有閻羅王趣故四是變化作如觀佛
三昧經第五說及二十唯識論等說五是菩薩
作如瑜伽第七十七云炎魔名法王爲作益爲
作損應言唯作益故知是菩薩也又正法念經
中閻羅王爲罪人說偈云汝得人身不修道如
至寶所空手歸汝今自作還自受叫喚苦者欲
何爲問此王爲斷中有衆生爲斷本有衆生荅
斷本有衆生以中有不在地獄中故無解脫樂
中初眀有鄣謂不離煩惱業苦爲三鄣下眀無
脫文有三對一無脫因謂癡闇是有鄣不見眞
眀是無治二無解脫果謂無窮生死是有鄣不
得脫亦無治三成前二謂初眀有鄣不覩正道
眀無治第四自誡中衆生有是重苦若不先
化彼而自先成不應道理第五正攝生中三句
成善調惡度令解脫第三大叚行益以此般
[47-0568b]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五愊若
行勝餘行故是故前諸行後皆無此益如文可
知第
七無著行以無住心集諸善根又以悲智相導
巧無住著無著之行無著則行則方便度也以
後得智悲爲體種類有二唯識論云一迴向方
便二拔濟方便下文有十種可知釋内有三
初自分行中修無著行二菩薩於諸佛國下勝
進行中修三於一念下眀成滿行中修前中二
初眀大智行章自利無著二菩薩如是觀眞下
眀大悲行顯利他無著前中三先見淨不染二
覩穢不嫌三雙釋前二初中二先別釋後此菩
薩下牒結前中十四句初四成淨土行於念念
中是無閒修也於中一觀嚴刹無著二詣佛供
無著三造修巧無著謂無所行是無著也四所
成業無著謂思是業體泯以入眞名無思法住
是無著也二於念念下十句明法身行於中初
三見佛寶無著次二於法寶無著初一聞法處
後一正聞法次三於僧寶無著一見僧處二見
聲聞僧三見菩薩僧上八於三寶境修無著行
下二於自巳行修無著行一於攝法行中修二
造修正行中修二牒結中二初牒前淨土行二
見佛下牒前法身行下結以成嚴謂以此等法
嚴彼淨土結別成揔顯初句也二於染無著中
唯一句者以淨法順求易著難捨故約多門三
釋中先徵問一切世人愛淨憎穢菩薩何故不
如是耶下釋中初對問揔釋觀染淨法寂滅平
等故無憎愛下別顯六對法並相待相奪各無
自性故不憎愛也第二大悲行中初牒前入
[47-0568c]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六愊朴下後謂牒前觀法
性智便則順入衆生性中以同性故是故化生
而常無著下正顯相有七一於所化無著二於
化法不著三於化心無著謂大悲同果住佛所
住四於化敎無著謂隨方言異故云種種語等
五於化處無著謂六道等是衆生所居又是化
行無著謂以二乘等是所化行處故云道六於
起化所依無著謂依三昧起化他事七於遊刹
無著此等並於語行及事令智圓轉而無滯著
第二勝進行中三先自成勝行二得受記巳下
大悲攝化三不著身下大智照理以顯無著初
中九句一悟實敎於前所遊諸佛國處以無著
心領解佛說盡理之敎故云實敎二尋敎得旨
故於道無礙三依敎立行故云於法巳立四因
修行成故云具菩薩行五行成不動故云住菩
薩心六依心成德故云成寂解脫七德成離相
故云不念著所行入離相入證故云住淨道九
證成攝果故云受記受記義如下離世閒品中
具說二大悲行中二先念衆生無善有惡二爾
時菩薩下興悲濟度又前是大悲増長二是大
悲隨逐前中二初眀由癡愛故流轉生死謂不
知苦不見滅闇無信不斷集心不眞者遠離道
此上癡過也常行染者是愛過流轉者由前癡
愛集業故苦果相續二不見佛下眀由耶見慢
故受種種苦於中二初由鄣故不遇正人法是
故起耶見二不求下眀由慢故謗正人法入魔
耶境於中初不求善友二聞空生怖者拒聞正
法三不正思故謗四弃捨等眀倒修行下明由
此耶慢著有受苦二爾時菩薩
[47-0569a]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七愊見下
結一悲心増長不著自善二大悲隨逐中三先
起化心次顯無著後成化行前中初揔顯意謂
爲多衆生各經多刧各無蹔離不去如毫端眀
大悲心隨逐衆生如犢逐母等二別顯悲深謂
多處各多時爲化一生多生亦爾念念不絕眀
無閒修下一一毫處具等眀起化行是長時修
也第三大智照理以眀無著所由於中先有十
句直辨無著後何以故下釋成所由釋中先徵
問何故菩薩一切不著下釋中約八喻顯一謂
揔釋以觀一切緣起法界非有爲有猶如幻故
是故不著下次第遣疑疑云世閒幻火不成燒
用佛今出世廣益衆生豈同彼耶釋云如電亦
有照闇等用豈是實有然電有三義一忽有義
二照闇義三速滅義佛果三義一卽寂起用是
忽有義二卽用恒寂是速滅義三寂用無礙廣
益衆生是照闇義此顯上於佛不著三疑云若
佛如電何以菩薩起行法徃求因旣不虛果寧
不實釋云菩薩行如夢安得是實然夢亦三義
一體無義二現實義令夢者見有故三有用義
与覺爲緣故如夢中因走遂便驚覺返顧無來
不走望自身本不動菩薩旣未成佛於自心大
夢未究竟悟是故修行亦有三義一證理故空
二無眀未盡故實三能成佛果故用謂於無眀
夢内懃勇多刧豁然大悟佛果現前返望夢中
都無所作順顧本性具德宛然如下第八地中
夢度河喻知之由此釋上文於菩薩行無著四
疑云若菩薩行如夢無所有何故經說此是菩
薩行此是二乘行釋云所聞法如響響亦
[47-0569b]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八愊一中
三義一以聲谷等緣成義二無本義三言詮義
聖敎亦三一機感佛應二當體無本三稱根詮
示是故此敎是不說說也此等釋上於自行無
著五疑云向說果行等可狹是空世界事廣此
應爲實釋云如化化亦三義一神力持起二非
衆生數三有衆生用世界亦同一自識變起二
性相無實三盛貯有情此顯上文觀淨穢國心
無所著六疑云若土如化不有何故彼國有善
惡差別釋云報業起如摩㝹摩化身古德釋云
此名重化之身謂化上更起化是故因果倶化
故也今更問三藏師摩㝹摩此云意生或云意
成則意生身也彼身更起化故復云化身此亦
三義一兩化倶非有二兩相現宛然三有因果
生酬之用業果三義同此准知是故卽有是不
有也七疑云若業果倶空者衆生報類由何差
別釋云由心畫故畫像亦三義一平泯義以同
壁故二有高下義以畫工不失故三無礙義平
高無礙故衆生亦爾於眞如平壁心畫成像一
是空義泯同眞故二有義業果不失故心隨熏
變故三無礙義謂空有無礙則是全空相宛然
相顯無所有是故攝化不廢恒無所化故不著
也八疑云若衆生如此何故菩薩赴機說法釋
云所說法如實際謂卽此言說常同實際非謂
無言方爲同彼向來四門釋上利他行中無著
義第三就究竟滿足行中眀無著者於中三先
自行二化他三釋成前中三先行廣一念是時
速二滿十方是處廣三行大四如法界顯行勝
五如空彰行廣謂由照見法性而成此稱性之
[47-0569c]
探玄記第六第三十九愊一中行二明解廣謂
解知諸佛證理決定所有方便三釋成前二以
顯無著謂由了知自巳之心迅速一念能遍十
方世界頓成解行如前成就又知巳心性隨緣
起則亦無起理事無礙無一定住故云迴轉
迅速由此故能稱法而起大行二大悲利他行
中先行後乃至下眀無著前中五句初覩勝生
喜二起大慈下自化不憂三未成下標其化意
謂成善調惡四遠離下眀起其化行五若聞下
在有正化謂一言音不同二造業各異三諸方
法則名施設四攝衆差別故云和合五趣向不
同故云流轉六所修各別名諸行七分齊差別
亦是所緣八得位亦殊九趣果不等十
我當下起願正化三雙釋可知第八尊重行
作五門初釋名菩薩願行深廣高勝可貴立
名二體性者以大願爲行體然是後得智故瑜
伽第四十七云悕求後後智殊勝性名願波羅
密多又以信欲勝解三法爲性又如起信論
三種類者唯識論願有二種一求菩提願

二利樂他願或四弘五願如瑜伽說或十願
如下說四巧能者由此大願通遍諸行由
資令高勝從此功能名尊重行五釋文辨相内
有二先眀自分行後彼菩薩下顯勝進行前中
有三初眀行起所依謂諸善根善是順理義根
是増上義生長義於中九句初一捻餘八別別
中一起行心堅二高出情表三行深難測四生
德廣多五證寂難動六行妙無對七取捨心息
八廣行同佛具此諸義故名尊重第二正顯行
相於中有四一内心堅謂起願
[47-0570a]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愊行二念
二外緣勝謂逆順二緣魔是逆緣亦能成行
行成尊重謂淨苦二行四願成不退第三此菩
薩下眀行成利益於中安住尊重行巳者結此
自分行巳成也念念下正明二利先自利中於
患轉離於德轉増理實通増一切行願約願顯
者以此是願度位故也下明利他由此菩薩内
具實德令外見聞皆不虛也第二勝進行中三
初修成尊重心行二依心修成尊重慧行三依
慧修成尊重悲行初中亦三先明修無礙心行
二菩薩如是下明修無盡心行三而菩薩下雙
結二行初中二先依理起化明無礙行二於衆
生數下明理事混融無礙之行初中法喻合問
旣不趣生死不趣涅槃應言不住此二中流云
何偏言不住生死中流荅遠法師釋云前不趣
二處是離有也不住中者是離無也謂生死無
處名斷中流不住此無故云不住中流今更釋
如東流水不住南岸不住北岸亦得說言不斷
北岸中流以中無別體約岸分故若爾南岸亦
得何以不言涅槃中流釋以所度衆生在此岸
故是故偏就生死而論約彼亦得問何以離岸
無別中耶答如於一衆生以如水之如來藏爲
彼岸如波之妄心爲此岸以卽波之水非動故
彼岸非此以卽水之波非靜故此岸非彼由此
義故兩岸倶存又以非動之水卽波故彼非彼
岸非靜之波則水故此非此岸非此非彼是謂
中流是故菩薩居中未嘗不則岸九少在岸未
嘗不則中依此義故菩薩是能化終是不能化
衆生是所化終亦無化以中邊相卽能
[47-0570b]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一愊退失
應遠離者旣能具足佛法使能修道在緣不退
故云也初四失利他行後六失自利行勸令遠
離下第三有十種離生下九十句明四地巳上
至七地來出世閒行於中分三初三十眀因行
體廣二從十種名號下二十明行用殊勝三從
十種無量下四十顯行德成就前中初離生者
是捨有爲行故名離生又得無生故名離生又
顯行熱純離生澁等過患故名離生廣釋如婆
沙中又大小乘同辨離生位在見道今此寄在
四地巳上出世閒位於中初二約智悲次二就
捨著次三離惑就生若二乘捨惑離生不能隨
有親近衆生菩薩反此八離而不離九不離而
離十得果不捨因二有十種決定法者正以離
生之患能得法決定初五自分行一生佛種中
二入佛境界三解四行五成善後五勝進行一
住果體二得果用三順果位四同果身五同佛
住三有十出生佛道者於法旣決能從緣出生
聖道故云也於中初二順人信法次二願善不
虛次二時處廣長次二無閒普遍後二願行攝
生第二有十名號下二十句顯行用殊勝中初
十正以實德内充嘉名外響故云也菩提是所
求薩埵是能求之士以從所求名菩提薩埵於
中初四約所求菩提境爲名一揔舉菩提二約
過小乘三約過因位四約體勝殊次二約自行
爲名一惠無比二上精進次二約所知解爲名
一能示上法於衆生二能知十力於諸佛後二
約德爲名一福高二惠深又如瑜伽第四十六
云一切菩薩隨德假名有十六種所謂
[47-0570c]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二愊彼人名一闡提也第
二菩薩如是下依無盡心修無盡德於中二先
直顯後釋成前中先依理起行後勝德自嚴初
顯福勝善能分別下眀慧深以照法原際名到
彼岸二悉分別下眀外化普應初身業普現次
意業無染後語業廣說二釋成中法喻合法中
謂雖於一切法離諸欲際而不斷自行之道不
捨化他之行是故依寂起行行德無盡令前二
利德相殊勝故也言功德無盡者德廣也入淨
法界者證深也合中二利可知三雙結者謂融
前二心爲一行故是故形奪兩相倶泯於中五
對十句初對約行修謂究竟是無礙心行以入
理息求故非究竟是無盡心行以生德無窮故
以生德則入理入理恒生德是故雙非下並准
此二約斷惑謂照惑性空無可斷離異本未照
故非不離三約證理謂由理無相非是可依則
由照此無依之理令智圓眀非是不依四約所
成謂證理之時約染空無可捨故非世閒淨非
斯有故非佛法又無染可猒無淨可欣五約位
非凡少謂得果是二乘四果等自下第二依心
修成尊重慧行於中初句牒前起後謂成就重
心是牒前心也修習菩薩行者正眀依前修習
智慧之行於中二初眀照行入理智二譬如
空下理行雙融智前中初眀化行無敎二自行
無念前中初五對十句正顯可知二何故下釋
成於中無受無轉者無正法可領受無邪惑可
轉滅又不納異緣故無受正行堅住故無轉又
於上五對二乘等法而能不受於不教正理而
能不轉稱理起行而無退
[47-0571a]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三愊歇故
云不退也二自行無念中二先正顯後釋成前
中行是寂滅時者牒前也不念等正顯無念此
同八地無功用行故無念也不爲十法動念謂
三昧三科三位内是正報外是依報内外具二
又根境識三亦得後一就位結以此位中雖修
大願而亦無念下釋中二先釋何以無念者以
了達諸法平等之中無有智行而能趣向所緣
所成故無念也後釋何以無向者以能向所向
無二故無二亦離故云無不二也又此亦是釋
前起後謂理行不二釋前也雖合而無二然能
所宛然故云無不二此起後文也二理行雙融
智中二初正眀理行無礙二此菩薩下眀功成
德立前中二初法喻標起謂無差別顯行同於
理行相泯也非不成等眀理同於行行功存也
此二是一行准喻中只非無此無差別之虛空
非謂有餘物是則法中非不成此無差別之正
覺非謂無別無別約理成等約行此眀以無成
爲成思之下釋中先釋無行之行後釋行卽無
行又初眀理不違行行攬理而成功後眀行不
違理理泯行而歸寂先釋初義謂攬理之行雖
万行而恒寂此是入地之行也於中初一句正
顯眞理不違正行下彰卽理之行相先自利行
二調伏下利他行不壞因果結二行謂不礙存
故不待壞故也下釋行不違理可知二眀功成
德立中有二初於佛能等謂三世如來皆同成
此無礙之行今亦得彼是故同也此是捻下別
辯初顯内本覺故云不斷佛性二行雖卽理而
造修恒起故云不壞正法是故等佛二於
[47-0571b]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四愊
法能興初句捻辯才下別顯有三初興法之辯
無染二安住下眀興法之智無畏三不捨下眀
興法之行無著第三依慧修習尊重悲行於中
初眀牒前起後菩薩如是成就尊重智慧者牒
前所成深智慧也修菩薩行者依彼修此大悲
行也下正顯中二先捻標悲行之意謂先化令
出障敎化成下化令住道又前令出惡難得人
天益後令出生死得解脫益二如是敎下以事
考心顯成悲行於中有二初眀心無異求二伹
欲調伏下唯爲益生前中先直辨後釋前中先
惡人後善人謂設彼惡人各有眀惠善友滿世
閒我終不爲名利等故競化爲修又釋菩薩終
不於邪見惡人捨化以彼不顧思不得名利故
於眀惠善人而攝化以彼顧恩得名利故云我
不爲善人得名利處修菩薩行下釋無異求一
縷是利中極少一愛言是名中極少少尙不爲
況多也二唯爲益生中亦先直辨爲他調者授
三學淨者令斷惑度者令得果下釋中先徵何
以不求巳安伹爲益生釋云一切諸佛法如是
者舉佛類巳下彰巳同佛於中初化心同二欲
令下化益同
第九善法行中作七門一以得善巧智力說
法爲機故名也二來意者大願漸淨増成力
度又云云三體性者又依攝論以後得智大悲
無邊智能爲體四業用者依攝論有二種一
思擇力能伏一切正行等所對治障令不起二
修習力能令一切善行堅固夬定五種類者
或二力如前又有十種如前後說六差別者
[47-0571c]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五愊此位同第九地無礙
辯力故也以約圓敎此位滿後則便成佛
不待餘故文内顯之可見七釋文中四一標二
辨三結四歎第二辨相中二先目分行後勝進
行前中初捻顯其相有三句初以法益機謂能
以淨法除生熟惱名清涼法池二弘揚正法謂
以持辯弘顯正法名守護三弘法之益謂以十
身多刧宣化不絕名佛種不斷是故智論云令
般若流行世閒則是佛種不斷此之謂也此等
亦是略顯善法行名下別辨中有四一持成就
二說成就三問答成就四語益成就初中由持
法不忘方能演說故先眀之十中皆初眀持體
後顯業用由持法分眀故云清淨依此說法故
無障礙此是捻句餘九是別初四持起四辯五
由行入佛境諸佛爲說一切智甘露之法灌其
心頂持此不忘說稱物機故今歡喜六由内自
證法故起同證之辯無盡七由入同理之辯故
說文義廣多無盡入由善正方言故能異異言
論名無量辯與前何別前據語圓義足故名正
語又是當義之語故別於此也九能現身同佛
歎不可盡下顯業用可知第二隨所應化下眀
說成就中二初正顯說相二隨所應於一一下
眀開化無礙前中初眀所應之機三句一隨多
所化執機二各各以彼所解言音三各隨彼根
冝聞差別下正爲宣說稱化心名不違悲二開
化無礙中初多音開化無有障礙一設有下以
一音開化無礙自在又前是一多後是多一此
二無礙是一圓音第三爾時下眀問答成就者
有四義微細過前說成就
[47-0572a]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六愊一前
伹云世界未顯微細處自在初假舉此中一毛
頭一念中有無量衆二一念類餘念乃至盡過
未刧三異語異問四菩薩無怯畏言設一切衆
生問尙一言答況此少衆況以多言此眀智力
辯才有餘自在此在地前得此自在者是圓敎
中普賢位也若餘宗未得如此如瑜伽等說第
四語益成就者顯上所說言具義利五句初句
捻二言具深惠三能成福藏謂受持生福四照
理周備五能成果智第二勝進行中二初捻標
後如此下別釋前中初牒前謂自分行成故云
安住同下初地中安住地分次標二利兩章二
釋中二先略後佛子下廣前中先釋自淨前自
分中伹言於三千界現佛三業今顯過彼故云
如三千乃至不可稱數世界身口可知於一切
法無礙眀意業淨作佛事者眀此三業所作下
釋益他謂以前自淨之三業能作化他事二廣
釋中二先廣前自淨後廣訶薩下廣前利他前
中初標數二別釋十身作五門一辨體性者以
淨法界及根本智幷後得智三法爲體如文可
見又捻唯境智爲性又境智雙融唯一法界爲
性二釋相者一一身皆先標後釋初中理無不
證故入無邊法界世無不超故滅一切世世滅
理現爲法界身二理無能滯故向未來世無不
生故一切趣生前則超世令盡此則遍世同生
三雖遍趣同生然住寂不動故云不生四雖卽
生不生然彼趣中身恒不滅此不異不生而不
滅者言不及故言語道斷五彼離言身無有實
狀以則是眞如故又釋以眞如爲身然眞
[47-0572b]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七愊離相
故云不實以是理性眞實故是故離實也六離
癡者體出妄染隨應者淨用無礙如曰出雲照
用自在七雖起應用常無來去離死此等釋成
准此定出分叚生死八非但用無來去亦乃體
無變壞亦是緣不能沮九非直不爲四相所遷
亦乃妙絕三際不可以巳未等言而取故十無
相無礙相通名身者皆有依止義故也三相
攝者有二門一約三身謂此中法界不實不壞
一相此四是法身不生不滅無來去無相此四
是實報身未來離妄此二是化身二約十身三
初約下離世閒品說十身云云二約勝天王經十
身云云三約法集經十身云云四得處者有四位一或唯
地上得如勝天王及法集經十身此約三乘辨
二或唯地前得如此所說三或通二得如下離
世閒十身四或非地前非地上得如三身十佛
等果位得故五定分齊者若三乘中菩薩地前
必是分叚之身地上方有變易身除迴心二乘
地前亦有是故此十非彼所攝若一乘中有二
說若攝方便言地前地上倶有變易以一一位
終至佛地故若就自敎言倶是分叚以白淨寶
網轉輪聖王得普見肉眼等是十地菩薩故如
下文說又如善財童子以分叚身至普賢位然
並是卽法門之分叚故非過患也第二廣前益
他者先牒前起後謂依此十身化導衆生句別
有十一生善二離苦三住樂此上世益四示其
出路五令其趣入六令解俗諦七令得眞諦八
令其斷惑九令成因位十示果令向四歎中初
作清涼他捻歎也得佛法底釋能作
[47-0572c]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八愊法池所由也又初結
歎前自分後結歎勝進也第十眞實行中亦
作七門一釋名者依言依行成德稱言行不虛
故云眞實眞實卽行持業得名二次第者
行力轉勝増入實智三體性者以後得智用
爲性兼以大悲等四業用者依梁攝論不住生
死涅槃是智用利益凣聖是智所成事五種
類者有二一照物機智二授法藥智又有十
智如下說六所成者以此位同下第十地滿足
相故智波羅蜜増上餘行無不皆具是故此位
行滿巳入普賢無邊境界故下文云入因陀羅
網法界自在成就如來無礙解脫等也七釋
文中亦四標釋結歎釋中三初舉本誓言二此
菩薩下依言成行三得一切法下行成德立又
初卽言實二行實三益實初中亦三初捻標舉
二略釋三此菩薩成就下舉事廣釋初中如說
能行者謂行稱初誓而成顯先言實也如行能
說者言稱終成之行顯後言實也由此始終實
言無二故名第一誠諦之語然此始終二誠實
言捻有三類一約自行如菩薩初誓言捨眼若
有乞至如言而施有問其故答爲菩提此言何
證便發誓言事若不虛令眼平復表非妄語眼
隨言復此則初言能起行後言能増行二約利
他行如菩薩初誓度衆生如言救度縱自行滿
亦不就果要稱本誓以盡生界此亦初言能起
後言能滿三約因果謂如菩薩初發誠言要修
万行當成佛果如言行滿後果成佛師子吼言
我獨尊等此卽初言辨因後言顯果下云人中
雄大師子吼等是此門也
[47-0573a]
探玄記第六第四十九愊上三
義中於此行内義通具三文唯後二可知二略
釋中二句初釋如說能行謂如言起行故云實
語證入諸佛平等實性起入理行也善根齊等
起緣事行也二釋如行能說謂雖成廣善而不
乖化志不失先言故無二語以終不改始故名
無二此卽初能行故實後終不改故無二也此
並三世諸佛同行順佛果智故言隨順等也三
廣釋中二初行德雖高而不捨本誓二何以故
下釋不捨意初中先成十力智顯德尊高後而
不捨下眀不捨本誓救攝衆生菩薩之行十力
之義如淨行品處巳釋淨名經云雖得佛道轉
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
行下釋意中三初反釋謂舉失違誓自誡不應
二我當下順釋謂酬遂本願以理白開三何以
下轉釋謂憶本念今令心勇捍於中二先憶本
謂言發自裏豈還自食此恐違本誓失二是故
下念今謂由非他所請而能廢自爲他是故令
自德成殊勝今若捨救使乖此德此恐違現德
失由前起後故云是故也又釋我於衆生是有
勝德堪爲救度若捨不救則違此德於中六句
皆初標後釋一無著故勝二能調故上三解空
離闇四願滿巳得五具德能變六佛念能攝上
來成立本誓顯不可違自下第二依本誓言而
成所化於中三句初由前不捨得此度生無上
智慧二隨一切下正眀救度三隨其等眀成滿
本願謂如言所作無不究竟故云滿足巳也自
下第三行成德立者謂此位滿成就普賢法界
圓眀自在之德於中有二先成因滿足後
[47-0573b]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愊
摩訶薩住大悲下眀成果德備以德滿菩薩具
此因果二用故前中三先標二利二釋顯成滿
三此菩薩義身下結德無盡前中得自在智標
自行滿也令衆生淨者標利他圓也二別釋中
二先顯前自在亦二一眀身無不至等空法界
無量無礙者眀一處現卽一切處現故也無依
者眀身起無本故得自在二眀身無不容内含
一切謂三世閒等悉身内現由此法界之身堅
含三位橫該九世是故未來諸佛亦於中現二
此菩薩下顯前令衆生淨於中三先知化器二
隨其下現身說法亦是化自身内之衆生三於
化不著謂以諸幻法化夢衆生是故雖化恒是
無化三結德無盡中二先由前外化滿顯量智
無盡二入諸三昧下由因行圓現理智無二衆
生依二者擧凣顯聖上來因德竟同等覺位也
智度論第四十復次十住菩薩與佛無有差別
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
等而不作佛爲廣度衆生故乃至云是諸菩薩
於餘菩薩爲大比於佛不能遍知如月光雖大
於曰卽不現解云彼約十地名十住是第十地
同此第十行中業用也第二同果德用中初牒
前起後得佛下正顯所成此同妙覺位文中通
成如來十種功德智一得佛圓眀十力智二入
帝網法界智三成佛無礙解脫智謂不思議解
脫如不思議品說有十種四成人雄無畏智謂
吼其實德故也五得轉大法輪智謂法王宣法
故六成佛無礙智顯無微細礙無眀七絕生死
下成佛無垢智顯無微細著無眀亦顯變易盡
[47-0573c]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一愊處也八廣益衆生智
九興護正法智十無功攝化智謂能盡同古佛
攝化方便下結及歎可知上來正說竟自下
第二眀說利益有二初動地者生信功德二兩
供等者是敬重功德有四一雨供二作樂奏十
行曲三天光四天音讃十行德上來捻是一
世界中說十行竟自下第二大叚眀十方無盡
世界所說十行供等亦爾與此合同結成一部
謂一十行卽一切十行故也上來一說一切
說捻眀說分竟自下第六眀證成分於中二初
眀此處證後眀一切處證前中四初眀菩薩來
集二歎此所說三各舉證事四是故下述意成
證問旣由行法圓融令彼菩薩世界諸佛同名
功德何故此處佛及世界不名功德答此經中
凡是所證皆悉同是盧舎那佛世界同是華藏
娑婆其說法菩薩卽從法受名凡是能證必同
法名以主伴異故若此處望彼此爲能證卽此
名同彼彼名同此是此經中規例宏致之所爾
也上來十方各十万刹同說十行捻屬於此一主
之伴猶自非是十方主攝是故後更結於十方
眀一切處同證上來一證一切證揔眀證說
竟第七重頌分中二先敍意後正頌前中句
別有十一觀十方顯同說二觀眷屬令樂聞下
正顯說意三爲令紹果四爲令淨因五願堅六
行續此上自分七勝進攝佛此上自德下眀利
他八說十行衆生善根差別令物習學九量器
授法十揔結此等並約因門而說故倶名種又
是性種之位故也正重頌中七言五言梵本無
別倶以四句爲頌揔有百一
[47-0574a]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二愊偈耳
此中偈頌與前長行文勢不同略論五例一前
則約位始終布列而說今卽會融前說令無始
終是故一一行中具一切行也二前約別行此
明普行以普別無礙二文㸦顯三前唯約因此
通果行以因果圓融爲此行門法界故也四前
約同敎攝彼中根今顯別敎被斯上達以同別
無礙爲一圓敎故也五前約不雜辯才此約任
放辯才說不得次言辭不斷故也文中有二初
有五偈歎佛功德令人願求二十方一切下頌
菩薩行令人習學顯此位中具因果二行故又
爲由佛加說故先歎佛由行所說故後頌行前
中二初二頌歎舎那佛此化主故於中初一歎
佛無垢無罣礙智次二句歎佛勝德廣大後二
句歎佛證行圓淨二歎十方佛以是助加故於
中初一顯二嚴果滿謂解眞惠深無等福勝速
究滿果次一眞悲廣益後一顯智斷德齊第二
頌菩薩行中三初七言六偈頌前本分中行業
不思廣如法界究竟如空二句句廣分別下頌
前說分十行差別未後四偈結歎顯勝前六偈
中顯六種行業皆不思議初一見佛離妄行二
見理越德行三無功廣大行四寂用無礙行五
願堅尊勝行六攝位多門行各一頌顯可知二
頌前十行中初一捻說十行下別顯中初六偈
頌歡喜行於中初三無畏施一離害益生二濟
苦令安三語意受惱次二法施一究義二說敎
後一財施百福者涅槃經說下中上上中上上
五品心中各修十善卽爲五十始修五十終修
亦爾故有百福百福嚴一相也第二善入
[47-0574b]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三愊下五
偈頌饒益行於中初一頌律儀戒謂過不能動
次二頌攝善法戒一順法行二離二行次一偈
半攝衆生戒一化處上半化行下半捻結三聚
第三智慧不可量下四偈頌無恚恨行於中初
一法思勝解忍次二安受苦忍謂自修行時有
苦堪耐一忍心苦謂上半舉所修心無怠眀心
安忍二忍身苦亦上半舉所修身行無礙眀身
安忍次一他不益忍上半舉所忍境菩薩悉救
舉益翻損正眀能忍第四修習佛法下五偈頌
無盡行於中初二加行精進一頌前勤修精進
等十句二頌前欲悉知衆生根欲性等故修行
精進次一被甲精進頌前爲衆生受地獄苦等
後二無猒足精進一智光遍益物後一神力常
益生故無足也第五善解下二偈頌離癡乱行
於中一現法樂住禪上半加行頌前分別世閒
色法經論等下半住定眀惠彰離癡不動顯離
乱後一引功德禪無盡地者頌前聞受正法乃
至多刧不退忘等第六無量下二偈頌善現行
前加行正體略不頌後得智中一大智自行頌
前而亦不捨菩提心等二大悲利他頌前不捨
化衆生増大慈等第七佛甘露下四偈頌無著
行於中初一頌前受眞記以方便度此中滿足
故云究竟也次一頌前悲念衆生等後二頌前
於語言道心無著第八安住下八偈頌尊重行
於中初一頌前深解法界住無相住次一頌前
於無量却行菩薩道不計衆苦而生憂惱等次
二以普眼見佛亦是頌前與三世佛等次一
延促解脫是不思議解脫亦得頌前非究竟
[47-0574c]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四愊非不究竟等次一頌
前若有衆生恭敬見聞皆得住不退轉等次一
頌前心常愛樂諸佛妙法後一頌前不離一衆
生著多衆生等第九具足智下三偈頌善法行
於中初一頌持成就清涼法池等也次一頌說
及問答成就等後一依定現身頌前金色身及
十身等第十究竟下四十六偈頌前眞實行於
中分五初三捻頌初一忍智過盡次二身土無
礙一如意通一幻通次二有七偈頌前言行相
應於中初三偈頌所成十力智次一頌正言行
不虛下三偈頌入二世佛性及善根等三深入
智海下有十二偈頌前依誓起行如言攝生上
文略此中廣於中初三授眼雨法次二堅信知
心化次不思下四偈顯三業自
在化次二知根授法後一結歎顯勝四彼智無
与等下九偈頌前所成因滿之德於中初四二
嚴兩利滿後五三業二用極一身二意三語四
身用五語用如次應知是上文此菩薩義身味
身不可窮盡也五修習佛解脫下十五偈頌前
所成佛果德於中二初七偈別頌上文後八通
頌彼德前中初一頌前成如來無㝵解脫人雄
無畏等次一頌絕生死流入智慧海饒益衆生
等次三八相恒寂頌前窮盡諸佛方便大海次
頌前觀不二地等次一頌前護三世諸佛正法
下通頌此行德於中八偈初四二利成滿德先
三自利中初一偈歎色根勝偏歎眼耳及身是
通性故不論鼻舌次二歎心勝一惠一定又初
歎通歎智後一歎定歎惠下一利他次一切知
見下四偈三業殊勝德一生處勝二言
[47-0575a]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五愊
辯勝三身光勝四應機勝第三四偈捻結十行
歎以顯勝可知
十無盡藏品第十八釋名者標人別法故云
菩薩之十藏非是人法合目謂此十種是諸菩
薩所行之法菩薩之十藏依主立名一周圓數
依則說十含攝藴積出生名藏此一一藏内含
法界體非限分故云無盡二一一各攝一切行
相故云無盡三一一皆能出生果德無有窮竭
故云無盡無盡卽藏持業釋約十帶數菩薩依
主三釋可知二來意者有五義一爲答普光
十藏問故二前眀正位今依位起行故也同上
梵行品三前眀約位別行此辨始終通行四前
行位成立今辨淨治彼行同十地中信等十行
五前自分究竟今勝進趣後同上眀法品准問
應在迴向後今此辨者伹藏有二義約藴攝義
在十行後約出生義在迴向後義通二處問荅㸦
顯三宗中作二門先通辨藏義或一同一法
界藏或二謂大少或三謂契經等幷三乘等或
四加雜藏或五謂名相等或六謂大小各三或
九謂獨覺亦三或十如下離世閒品或無盡如
此品二別顯此宗者此中正十種行法該始括
終具足普賢法界行德爲此品宗四釋文中
通文及義捻作六門一舉數二釋名三體性四
攝行五釋相六結歎初中功德林說者以是
會主故又表此行法衆德建立故三世同說者
謂佛出雖異同說十藏顯此十種法界之行如
大王路三世無易故云同說二釋名者捻名
如前別中信者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
[47-0575b]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六愊對治
不信樂善爲業由此含攝出生諸德故名爲藏
則持業釋也下並同此二防非名戒三業善爲
性止惡作善爲業三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
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四愧者依世閒
力輕指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五
餐敎度多聞惠爲性聰敏爲業六輟巳惠人無
貪思爲性破慳爲業七惠者於所觀境簡擇爲
性斷疑爲業八念者於曾習境令心眀記不忘
爲性定依爲業九持者住持所記念惠爲性經
久不忘爲業十辯者巧宣所持以惠爲性應機
爲業此上十中信慚愧念惠此五各當體得名
餘五功能受稱謂戒施行用立名聞持辯智用
爲目三體性中有二門一約相謂信慚愧是
善十一中三法各當自體爲性念惠是別境五
中二法亦當自體爲性戒以三業善思及表無
表爲性施以無貪相應思爲性依智論持以定
惠爲性聞辯二種倶以惠用爲性二約融通謂
捻是一法界之行隨義說十一是法界性自澄
淨義如清水珠二法界性自離過義三四倶是
法界性能滅過義五法界攝德廣多義六法界
自性放捨義七法界自性開覺義八法界自性
眀照義九法界自體任持義十法界隨緣應機
義是故一法界爲性四攝行者作七門一
二利分別別論前九爲自利後一爲利他通論
皆具二行二約本未分別初一是行本故上云
信爲道元功德母等餘並依成故是未也三約
正助分別惠正餘助四約資導分別惠爲能導
餘爲所導餘是能資惠是所資五約財守
[47-0575c]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七愊仲*分別前七則是
七聖財由念持守護使不損失由辯販致令得
増長六約行相分別初四離過行一是本二防
未起過三四殄巳起過餘六修善行聞是修始
施惠修次六度皆修舉初舉後中閒可知後三
修終初二自熟後一化他七約生起次第分別
信爲入法之初是故先辨依信起行離過爲先
故次眀成戒或有犯深生慚愧莊嚴戒行令其
光潔故云有二白法能救衆生過旣防離將増
善品要以博聞爲首爲求所聞要必捨自内外
旣亡私爲法必正惠現前正惠旣現必湏溫念
増眀正念旣眀必須憶持令久持旣不忘要須
辯說於他令二利行圓方爲究竟五釋相
中釋此十藏則爲十叚就初信中四謂標釋結
歎釋中二先眀修相後成就如是無量下眀修
成前中三初眀對法起信二眀由信故聞法不
怖三何以下釋不怖所以又釋初信理法次信
敎法後信果法初中信十法於中初三信所執
無相空謂情有理無名空空無空相名無相無
相故無所願求次三信依他無生一緣起無作
二如幻不實三無體自守後四信圓戒無性一
性德無量二勝故無上三深不可到四常不可
生又初一切法中量不可得上亦不可得上文
云上相不可得故號爲無上此之謂也二由信
故聞法不怖於中十句初二於勝上法不怖次
四廣多法不怖何者所化謂衆生界以何法化
謂法界何處化謂盡空界化置何處謂
涅槃界後四寬遠法不怖謂三世入刧爲十世
也此十中不思有二義一則無所有而
[47-0576a]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八愊守具
說有故非可有無所能思議二此等十法並無
邊無盡非餘位智能知故云不思由二信故聞
之不驚一由信達三性三無性理故聞初門不
驚一由仰信佛智平等無量無邊此旣佛智所
知我亦隨信此聞後門而不驚也初義如前顯
後義釋中彰故也三釋中先徵後釋釋中初一
句顯信佛心堅次句眀前十法是佛智所知故
云佛如是知也彼境廣大佛云何知良以佛智
亦如彼境無盡無邊故彼旣佛知菩薩信佛故
不驚也十方下釋佛智是可信所由先大用不
虛故可信二彼諸佛下明體無増損故可信於
中有十不此文顯佛智非生滅法同無爲也第
二修成相中二初一句捻乘如來乘趣於佛果
二別顯中先成行體有八句一種所信故無邊
二體堅不退三所信不雜故名不乱四緣不能
沮五深信離相六信從惠起涅槃云從聞思生
也又有惠之信名有根無惠而信長無明無信
而惠長耶見信惠具足方得入法故梁攝論第
十一云由菩薩自證施故行施不由信他故行
施前信有根故成信後信無根故不成信七順
同古聖八家業法爾下顯行功能有四句一能
護法二能増因三能順果四德從佛生三是名
結四住此歎有二利可知第二戒藏中三謂
標釋結釋内二先開十章後一一牒章廣釋光
統云初一攝衆生戒次八攝善法戒後一律儀
戒又第二中不受外道烏鷄鹿狗戒等第四中
以先不犯故後無疑悔准此文似故犯一切戒
人往昔曾作五逆罪來是彼惡習也又涅槃經
[47-0576b]
探玄記第六第五十九愊守具
云何故持戒爲不悔故何故不悔爲歡喜故何
故歡喜爲悦樂故乃至爲得大涅槃故第五中
不食蘓益等爲更造立又斷穀服氣等法外立
制等第七中若以斷常見持戒則是雜無眀故
名犯戒第八中耶命或四種一方口食二仰口
食三維口食四下口食又十住論第二云誰名
五耶命法一矯異二自親三激動四抑揚五因
利求利矯異者有人貪求利養故若作阿陳若
著納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常坐若中後不
餘漿受如是等頭陀行作是念作是行得供養
恭敬我作是行或亦得之爲利養故改易威儀
名爲矯異二自親者有人貪利養至壇越家語
言如我父母兄第姉妹親戚無異若有所湏我
能相與若有所作我爲作我不計遠近能來問
訊我住此者正相爲耳爲求供養貪著檀越能
以口辭牽引人心如是等名自親三激動者有
人不計貪罪欲得財物作得物想如是言是鉢
好若衣好若戶鉤好若尼師檀好若我得者卽
能受用又言隨意能施此人難得又至檀越家
作是言汝家羙飯餠肉香羔衣服復好常供養
我我以親舊必當見與如是示現貪相是名激
動四抑揚者有人貪利養故語檀越言汝極慳
惜尙不能與父母兄第姉妹妻子親戚誰能得
汝物者檀越愧恥俛仰施與又至餘家作是言
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羅漢常入出汝家汝
與坐起語言作是念相檀越或生是心更無餘
人入出我家必謂我是是名抑揚五因利求利
者有人以衣若鉢僧伽梨若尼師檀等資生之
[47-0576c]
探玄記第六第六十愊物持示人言若王王等
及餘貴人與我是物作是念檀越或能生心彼
諸王貴人尙能供養況我不與是人因以此利
更求餘利故名因利求利第九中諸法無行經云
若見破戒人不說其過惡應當念彼人久久亦
得道問涅槃云見破戒者應當擯黜呵嘖舉處
當知是人得福無量此文何故將護不呵豈爲
攝生答彼據慈心呵令悔過以根熟故此約護
彼恐更増惡心根未熟故餘文可知三四二
藏慙愧者涅槃經云慙者羞天愧者羞人慙者
自不作惡愧者不敎他作惡慙者内自羞恥愧
者發露向人又倶舎論云無慙者若善人所呵
於中不見怖是名無慙無羞者於功德及有功
德人不尊重無敬畏心名無羞無羞者是無愧
經部說觀自身由過失不恥名無羞觀他身由
過失不恥名無慙又瑜伽菿法唯識云云慙藏釋
中三初念昔自他無慙之過於中先自後他也
六親者謂父母兄第妻子爲六二自惟下舉過
自誡三是故下正修斬行愧藏中三義同慚
可知第五多聞藏釋内二先所學之法後摩詞
薩下明其學意前中亦二先開十章後次第釋十中初
四約十二緣生撿瑜伽理實出世閒亦有無
取五藴今是取五藴擔苦積集故是世閒又約
小乘亦得又五分法身翻前五藴故爲出世又
理實有爲更通餘位今取三界及衆生並是惑
業之所爲故是有爲於無爲法中一開合者或
唯說三謂虛空擇滅非擇滅此約小乘或說四
加眞如如掌珎論說或說六加不動是第四禪
及滅定如百法論等
[47-0577a]
探玄記苐六第六十一
說此二約初敎初說或說八於眞如中開善法
眞如不善法眞如無記法眞如如瑜伽對法說
此約初敎終說四中擇滅有二義一滅惑鄣名
擇滅滅定鄣名不動及滅定是故捻攝在擇滅
中也人中欲漸展一切法悉眞如故開善等三
性詮門顯示二假實者唯眞如無爲是實餘並
是假以於如上假建立故如佛地論說云云又眞
如中亦二一安立是相分故二非安立非識現
故初假後實三轉異義者如此文六無爲一事
無處名虛空二性淨之果名涅槃三無閒道數
斷結所得名數緣滅四餘緣不起名非數緣滅
五十二因緣是無爲者依倶舎論僧祗部犢子
部並說十二因緣是無爲法以如來出世若不
出世此法常住故經部師破如彼說又遠法師
別涅槃經釋就人論三世流轉是其有爲廢人談法
法相常定故曰無爲如十二因緣陰界入等一
切皆然如涅槃經說今釋以此緣起各無自性
各無造作故名無爲涅槃云十二因緣則是佛
性又大品云菩薩觀十二因緣猶如虛空不可
盡等六法界者是如來藏體實不生滅故是無
爲又於一眞如義立此六一無相義二所證義
三戒盡義四性淨義五隨緣義六不變義亦是
爲因義有記中四諦等者約順理善有可記錄
故上來多是小乘法下無記中虛妄法不可記
錄故也智論說十四難此中十六種倶舎論有
外道名郁胝歌此云能說問佛世閒有邊無邊
等四此約始終爲問常無常等四約斷常問所
以不答者若彼執我爲世閒巳我無故答
[47-0577b]
探玄記第六第六十二愊不應
理若執一切生死名世閒四答亦不應理若世
閒常住者無一人得涅槃若非常住卽一切皆
斷滅自然涅槃若具二必定一分不得涅槃一
分自然涅槃若非常非非常者應非得涅槃非
非得涅槃問若自得涅槃有何失答若自然得
者田涅槃至得隨屬道故如尼乾握雀不可定
答如來有異死等四問此約縛解問以外執梵
王及巳師巳得解脫名如來由觀問人意故佛
不答以彼執巳解脫我名如來旣執有我故佛
不答餘撿智論第二第十七瑜伽倶舎舎利弗
阿毗曇幷正疏捻計會具作之第三四句中如
去不如去等四中如來者如從前來何後亦爾
故云如來非是佛四句何別有人計神我与陰
一陰滅我亦滅若言還如來時去此語不受二
計我与陰異陰滅我不滅若言不如來時去此
亦不受三計我體常如虛空說有來去倶不受
四執我有麁細說無來去亦不受謂麤我与陰
一同滅故如去細我与陰異不同滅故不如去
不受第四四句中我是體衆生是用由我有衆
生依體有用二反此三雙存四雙反餘文可知
大況上來所學之法並小乘及外道等法爲知
故爲欲因此攝衆生故下眀學意可知第六
施藏中釋内先列十門後一一次第釋一一各
三標釋結初中由久宿習乃至自食亦有施心
謂捨所極要命受中夭附近死邊名㝡後難又
諸施中㝡在後故内施中少壯輪王者明難捨
能捨故内外施依瑜伽剪髪剔吐等爲内外此
中通依及正唯除妻子一切施中幷有妻
[47-0577c]
探玄記第六第六十三愊子故別也八過去施
中初舉所貪境二聞巳下以理正觀於中先直
觀體空不失方便後況其謝滅三菩薩下正成
捨行此三世施但捨自貪心与無貪善根相應
故入此中收又通論四句一捨而非施如三世
施二施而非捨如自食施身虡等三亦施亦捨
如前門四非施非捨如信藏等未來現在亦各
三義同上可知現在所貪中淨法内伹舉二乘
者以佛菩薩現在緣成非不求故不同過未
及未至無緣起故是故不同前第十中四初乞
至二菩薩喜三觀身過患四開意成施謂縱是
好物我尙應捨況此惡物又縱無所益我尙應
施況復令我得三堅法身財自在第七惠藏
釋中三初眀照法成惠二菩薩成下明惠成益
相三顯無盡義初中二先眀惠自照法後眀爲
他正說前中初捻擧所知二釋成能知深妙前
中以四諦歷知十法謂五薀無眀愛及三乘五
薀約染果癡愛約因此七皆當相是苦緣成是集
無性卽滅顯滅爲道以爲詮門顯滅故又是菩
薩巧迴成道具用故如論諸惑成觀分生死爲
涅槃後三約淨聲聞是人四諦爲法所行道品
爲集所成果爲涅槃十二緣是緣覺法無邊法
界是菩薩法又釋知聲聞卽是知苦以聲聞苦
是巳知故伹舉其位二提彼所行法則道諦三
彼惑習等未盡則是集諦巳有斷故法後說之
涅槃是滅緣覺菩薩准可見二釋能知中初問
意知有二種一隨相知如小乘人二稱理知如
菩薩人今伹言知於此二中是何知故云云何
知也下釋是稱理知有六
[47-0578a]
探玄記第六第六十四愊句一
捻舉因起二非我丁二句顯無二我上句明相
不實下句體空無三不取下三句眀對法離
染不取堅固對前上句不取所有對前下句三
知一切下釋不取所由二爲他說中初句標二
云何下釋釋中三初捻二何等下別於前十法
略擧九門以卽同如故不可壞也三何以故下
拙所由先徵現見色等是可破壞何以言不壞
釋以從緣起自他共言皆不到故色心倶離也
二菩薩成就下惠成益中二句一少功廣達二
自悟非他三顯無盡義中十句内初三自分於
中先二自利後一利他後七勝進於中初四自
利後三利他第八念藏釋中三初對境眀念
二菩薩下顯念勝相三菩薩住是下彰念益相
初中有十一念過去一生至多二念過去一刧
至多三念一佛至佛量四念一佛授記至無量
五念一佛出世至無量六念從一佛受經至無
量十二部經如別章七念一貪一時說法至無
量八念一法器根至無量九念一所治煩惱乃
至無量十念一三昧乃至無量二顯念勝相十
句一妙念者妙過餘人二淨念者所記分眀三
不濁念者不雜闇障四遍淨念者於法悉眀五
離塵念者於所念事不生貪染六離種種塵念
者不生餘結七離垢念者不計我能八光曜念
者廣照無極九樂念者樂修不息十無礙念者
發意卽知不待思量三彰念益中四句一世苦
不乱二根淨不染三念堅不壞四持法不錯第
九持藏釋内十一法一一品經乃至無量一
佛名三界名四刧名五佛記六一部經至
[47-0578b]
探玄記第六第六十五愊多七
會名八說法九根十煩惱十一三昧下結歎中
准佛境者顯因深徹果故也第十辯藏中亦
四標釋結歎釋中二先擧辯體謂後得甚深智
故二顯辯功能有二先自分二此菩薩丁勝進
自分中初應說不違典是捻顯下別辯於中二
先眀說自在說前所持十法也二何以故下釋
自在所由二勝進中二初捻顯謂法光辯演深
法二以廣長下別辯於中二先無礙說有四句
一眀說益二善入下於敎自在三入普照下於
義自在四不捨下眀不失自行後何以下釋無
礙所由謂此位卽是究竟位故成此滿空法界
清淨法身是無垢眞身故云淨也歎中十句一
無量者多門故二無分齊者一一皆無邊故三
多門無閒四和雜不壞五自體無斷六不爲緣
斷以非是可斷法故七言無怯憚八懸遠甚深
九廓然無底十攝法釋成第六結歎十藏初
一句結下歎勝歎勝中初一句結歎謂令衆生
得菩提故下十門別顯別釋唯有七句各標釋
一歎行利二行常三行廣四行巧五行多六行
堅七行入理是名下捻結歎也此後應有證成
及偈頌等文不足或是略故耳上來捻第四會
竟花嚴
經探玄記卷第六乙巳
歲分司大藏都監彫造
[47-057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