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宗精英集卷第三
仙都門人 普容 錄
* 四種華嚴
* 教證二道
* 六種性習
* 十行橫學
* 別向圓修
* 身子退位
* 三品塵沙
* 小乘懺重
* 所聞法體
* 能詮教體
* 別佛成道
* 玄文四序
四種華嚴
前文
五時首唱號曰華嚴頓悟則法界一理無殊被機則
乃有四種之別盡未來際法界寂場此三文義易明
是故不須復辨其時長者化意該羅非唯座席相參
亦則通局淆混古德異論今人評量未有指歸熟為
非是今陳短見四義伸之初辨通局二究座席三明
顯密四伸疑妨。
初辨通局
四種華嚴中時長一種還至法華涅槃
否若言通者且法華開權顯實部旨純圓獨妙華嚴
屬昔權部兼別之教既權實不同兼帶有異豈通二
經耶若謂不通釋籤那云一以法界為華嚴二以時
長通至於後二義俱通是故兩存且法界既至法華
涅槃驗其時長亦應至後化意有妨如何伸通或曰
時長但齊無量義經不至法華如玅玄引無量義經
云摩訶般若華嚴海空此是時長至無量義顯矣或
曰時長但齊般若不至法華既開顯竟廢偏明圓豈
[003-0248b]
有華嚴兼別之教來至法華籤云二義俱通者斯文
正明鈍根菩薩般若入法界及以時長至般若時故
云二義俱通是故兩存評此兩說義皆不然初師若
引妙玄之文證時長至無量義者且妙玄自引此文
證通五時要見華嚴通至般若何得謬判時長至無
量義經耶次師若謂時長但至般若者今且問曰時
長華嚴若以通別五時判之為屬何攝若是別五時
者華嚴但別在初不應至後若是通五時者且時長
應通法華涅槃豈得但至般若究而詰之進退偏局
自舊相循不原文意作此說者多矣至下正義出之
自見其謬今謂時長華嚴準文及義始從鹿苑終至
涅槃通後四時皆時長耳是故釋籤即云一以法界
為華嚴二以時長通至於後二義俱通是故兩存此
文明斷法界時長兩種華嚴通至於後何得曲說但
云唯至般若且時長是通五時者祖文非不分明人
自不曉如玅玄中先明別五時竟然後明通五時中
初判華嚴徧後乃云若華嚴頓乳別但在初通則至
後故無量義云次說般若歷劫修行華嚴海空法華
會入佛慧即是通至二經且無量義經重敘出生述
法華前事所云次說般若歷劫修行華嚴海空且歷
劫修行即是時長若華嚴海空即是法界此二華嚴
並通至般若又云法華會入佛慧即是華嚴通至二
經釋籤點云言二經者謂般若法華玅玄特引此文
證通五時者豈非時長通其後耶若爾大師既云華
[003-0248c]
嚴通至二經般若可爾既通法華莫妨開權純圓部
旨化意耶應知不然雖以時長通至法華但在法華
八年之內所被機別座席兩分若華嚴機不預法華
座席始終自歷華嚴如荊溪云大見華嚴不休又云
大覩始終無改由通五時與別五時被機碩異法華
雖以開顯若華嚴機並不遊歷法華座席兩處經部
被機不同座席有異不妨法華部旨化意然時長華
嚴非但至於法華亦則通至涅槃之後故玄文中復
引像法決疑經文為證故釋籤云彼經既有住世無
量劫之言又見報身蓮華藏海說心地法門等故知
華嚴至涅槃後以彼像法決疑結涅槃故文旨煥然
時長通後義無疑矣。
二究座席
時長既通後之四味還與鹿苑等時同
一座席各座席耶自舊先達皆謂時長與鹿苑等時
同座席說如玅玄云前分永無聲聞後分則有雖復
在座如聾如啞後分既有二乘豈非同席作此說之
葢緣不識經部化用被機不同致茲謬說今謂時長
華嚴與鹿苑等四時雖各座席略有四異一唱名異
二說法異三被機異四處會異且初唱名異者時長
作法界唱名方等般若作實相佛母唱名二說法異
者時長說別圓兩教鹿苑但說三藏乃至涅槃具談
四教三被機異者時長但被別圓二機且如方等涅
槃四機普被四處會異者華嚴有七處八會且鹿苑
乃至涅槃何嘗有之既乃四義不同各座明矣若爾
[003-0249a]
既各座席玅玄之中後分則有聲聞在座如何伸通
當知解一千從迷一萬失華嚴座中何妨聲聞到其
座席莫見到座便謂華嚴鹿苑同席而說雖復到座
但如聾啞化意不曉固執奚為今點要理如指諸掌。
三明顯密
時長通至鹿苑等時既各座席為顯為
密若謂顯說既各座席應是人不相見法不共聞是
祕密說若言密說凡言密者不應結集今此時長既
有結集那云密說然此意者若曉上意不須更明為
執迷者更為伸之應知時長華嚴座席雖異法還顯
說人自相見人雖相見法不共聞如玅玄云華嚴大
隔小鹿苑小隔大斯蓋如來神力不思議化雖於鹿
苑之中說小不妨七處八會自說華嚴若爾得經何
意判為各座人復相見所言各座者且華嚴諸會何
甞有其鹿苑一會驗是各席顯矣言人相見者聲聞
雖至座席大小相隔非其境界但如啞聾故玅玄云
後分則有雖復在座如聾如啞斯之謂矣。
四伸疑妨
問時長華嚴既通鹿苑是顯說別圓者
荊溪那云唯除鹿苑顯露無圓耶。
答言唯除鹿苑顯
露無圓者此約一類二乘小機而說葢鹿苑中但麤
無玅秪說三藏今言時長通至鹿苑是顯說者自約
華嚴純被別圓大機而論如荊溪云大見華嚴不休
小見諸教次第不可以小難大思之可知。
問像法
決疑經既說華嚴中事何不結歸華嚴卻為涅槃結
經者何。
答此經雖說華嚴究其部旨正是述結涅
[003-0249b]
槃中事以由部通四教大小根性不一部旨有妨今
取氣類相從是以得為涅槃結經耳。
問鈍根菩薩至
般若入法界還聞華嚴還聞般若若聞華嚴妙玄那
云又華嚴時節長昔小機未入如聾如啞今聞般若
得入即其義焉若聞般若何云法界華嚴。
答自舊悉
患此文孰能通曉今以二意伸之使無疑壅若是始
終時長之機須聞華嚴入法界如云大見華嚴不休
若橫來方等般若大機二時秪聞實相佛母而入法
界雖聞方等般若而入法界即是華嚴更無有異故
釋籤云以般若亦得名華嚴然此二種雖能入不同
所入法界無別橫來雖聞般若得入亦得稱為法界
華嚴如法性論云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上根般若
且中根是法華得入豈是聞華嚴耶若不爾者祖不
應云法界言之無非華嚴佛慧言之無非法華斯言
有在。
教證二道
前文
教證二道說行兩分理實教權意稍難曉疏記廣略
經論交羅故使臨文其義壅隔今陳己見評品是非
部判指歸大分為四初示文次分判三權實四釋疑。
初示文
妙玄云地持明地相明義說相似法地實
明義說真實法又教門方便即教道明義說所證法
即證道明義今借用之者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即
地實義道場所得法即證道明義是故妙也釋籤云
前文約行次文約教初言地持明地相等者地相謂
[003-0249c]
地前迴向位中道觀雙流地相現前登地已去明真
實法稱為地實初地即是初住故也次文言又教門
等者依教道義以四悉檀說登地法名為教道故知
初地已上仍存教道若說十地已證之法即證道也
凡釋別義多用此意具如止觀第五記又輔行云前
之兩教教證俱權圓教教證俱實此並易明但別教
中教權證實意稍難曉人多迷之使此別教其義壅
隔是故今家借用地論教證二道以消別門於中應
須先知二意一者約行地前為教登地為證乃至云
二者約說為地前說始終屬教云云。
次分判
四種教證一者約行地前為教登地為證
二者約說始終為教十地為證自昔疑云既約說教
道已該一教始終何須但立十地為約說證道者何
非但立義繁重抑亦被機不便未審此意如何甄分
或云別教但有三種教證無其約說證道如輔行云
一者約行地前為教登地為證二者約說為地前說
始終屬教準此之文但有三種玄文雖有四種及至
籤文但指如止觀記或云為地前人說一教始終之
法即約說教道然後說佛自證十地之法引己勸他
令生信樂即約說證道評此兩說義皆不然初師若
云若但有三種玄籤何意備明四種次師若將一教
為教十地為證者莫也別教有兩十地若有兩種如
何甄分深為不可今出正途其滯自遣應知四種教
證文義煥然人自苟執而生異端非是立義繁重亦
[003-0250a]
非被機不便一者約行乃屬於機地前歷別而修即
約行教道初地分破無明證道同圓初住即約行證
道如籤云迴向位中道觀雙流地相現前登地已去
明真實法稱為地實初地即是初住也二者約說乃
屬於應為地前人說十地始終之法即約說教道如
籤云以四悉檀說登地法名為教道故知初地已上
仍存教道又輔行云二者約說為地前說始終屬教
此則顯將十地以為始終並無一言涉於地前昔人
何得錯解謬判輔行始終二字為一教始終一何麤
弊乎既以十地始終為約說教道妙覺一位乃當證
道爾如籤云若說十地已證之法即證道也既云已
證即妙覺爾由別教中等覺一位或有或無開合不
定須指妙覺為已證人若非妙覺誰是已證請觀已
之一字對何而發況玄文顯云道場所得法即證道
明義道場所得豈非妙覺乎明文若此不知何意先
達相㳂而有斯惑今為出之無幽不燭爾。
三權實
約說證道若以圓融隔歷如何分判若云圓
融是圓非別若是隔歷玅玄引證法華實部判云是
妙於此兩途為屬何攝或曰約說證道多為十向被
接人說十地已證圓融之法名為約說證道若非被
接如何為迴向人說十地圓融之法由此之故玅玄
引二種證道證今日法華部教之玅也或曰約說證
道乃是圓融有乎三義一準玄文判權實麤妙之文
二者證謂證實凡稱證道必須圓中實道方異教道
[003-0250b]
位中三者輔行但明三義二證是同故但由地前一
類機緣宜聞證道圓融附昔所稟十地隔歷點示圓
融稱約說證道兩種證道是一說證乍分評此兩說
義恐不爾今明別教約說證道豈是被接及以圓融
一家教門即無此義須知四種教證對權實者即三
種是權約行證道是實若約行約說各論則兩種教
道是權兩種證道是實由約說證道雖是隔歷既云
證道就別自論望其教道亦得云實若爾其既是權
何以引證法華妙部須知借用非謂全同今家教門
引文證義凡有三種一借用二引例三引證證親借
疎例於其間相望而得今既借顯於義可知若一向
是實何須云借其義少同是以借用二種既云教道
是故引證在昔四時之權二種既云證道故引證今
法華實部如觀經疏明圓六即於名字即却引三藏
須達為證乃云須達聞名身毛皆豎昏夜大朗巨關
自闢此名字佛也此文且約聞名生覺義同是故引
證豈可便同圓教又如止觀明無師有師引大論云
我行無師保引瑞應經云受莂於定光俗書證云生
知者上學而次良但義少同生知如無師學成如記
莂豈可大覺頓同凡夫故輔行云書雖不論久遠因
果今且泛引相似之言以證二義於理無失又如法
華藥王品中有十義歎教相云如諸小王轉輪聖王
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乃至云如一切凡夫中四
果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此則但取第一義同
[003-0250c]
豈今法華如輪王支佛自在乎其例甚眾略引二三
舉一例緒耳。
四釋疑
問釋籤云凡釋別義多用此意具如止觀
第三記若爾輔行但明三種而缺約說證道玅玄具
明四種何故以廣指略。
答秪由自來不曉因有此疑
妙玄輔行並明四種非不分明爾妙玄中四人無所
疑輔行中四五今當示之如文云一者約行地前為
教登地為證二者約說為地前說始終屬教此是約
說教道斷十二品稱為玅覺即約說證道又搜要云
然別教教道人多迷之是故今文借地論判其有二
義一者約行地前為教登地為證二者約說為地前
人始終屬教親證為證四種教證其義顯然若釋籤
文指輔行者由輔行文所明四種其義詳委是以釋
籤指彼文爾。
問籤云說佛自證名為地實約佛自
行故云證道既云說佛自證正是約說證道何云地
實約佛自行正是約行地實何云證道。
答說佛自證
名為地實者說佛當時初地自證之實故名地實即
約行證道約佛自行故云證道者乃約如來自行所
證玅覺之法故云證道即約說證道也。
問四種教
證為出地持為出地論若云出地論玅玄自云地持
明地相名義若云出地持輔行何云是故今家備用
地論教證二道以消別門耶。
答二論俱出是故或云
地論或云地持然此二論雖彌勒天親所造不同不
出並是伸釋華嚴一經彌勒造地持別伸十地一品
[003-0251a]
天親地論別伸一經。
問約行約說兩種教證既約
機應以分應須應前機後何故諸文所列並以約行
在前約說在後。
答此約自行因果化他能所以說約
行人修證從因至果復能果後起化他用是故行前
而說後也。
六種性習
前文
六種性習別教所明經論廣略不同位次進否有異
人多解釋孰為是非今輒伸之用詒後學分四初判
廣略二辨進否三出同時四釋疑妨。
初判廣略
戒疏上卷云第二內凡習種性十住乃
至第三性種性十行第四道種性十迴向第五聖種
性一歡喜乃至十法雲地第六等覺地名金剛心菩
薩亦名無垢地隣真極聖眾學之頂也第七玅覺地
即見性究竟佛菩提果了了見性名妙覺也性習二
性若據位分習種在前性種在後若據行論性習同
時若爾上文既具明六種性習下文唯結性習二種
有其標結廣略不同者何或云唯結二種者此取中
邊以分性習地前雖有三十心但空假二觀攝之是
習種性地上中道方是性種性爾或曰上文具明六
種乃是約位別說下文唯結二種乃取修證以明由
其地前約位雖有三種附其修邊唯一習種以修習
故也地上約位雖有三種附證道邊唯一性種證其
種性是故云爾更有多說並未合轍今出正途其義
可了更不委引以由上文具明六種者依瓔珞經對
[003-0251b]
位而說下文唯結二種者依地持論據行以明故瓔
珞約位以分六種對別六位地持從行止有性習故
唯二種所以戒疏先明六種對辨六位有階差故而
有六種次論約行行有修性止論二種經論不同行
位有異戒疏雙用義匪殊途如地持論云略說二種
者一者性種性二者習種性種性是菩薩六入殊勝
展轉相續無始法爾是名性種性習種性若從前來
修習所得是名習種性驗其下文乃是地持中修性
之義非是標結不同廣略有異也。
二辨進否
瓔珞一經所明六種性習天台引用凡
有多處若戒疏淨名妙玄四教義等所引次第並不
違其本經皆以習種性對十住性種性對十行道種
性對十向唯四念處所列非特違於本經亦與諸文
頓異如四念處云若瓔珞明十信十住為習種性十
行為道種性十向為性種性對位前後如何不同或
曰經中既以性種性對十行道種性對十向今四念
處文乃是悞爾或曰玅玄諸文乃空假分性習故十
住修空為習種性十行修假為性種性四念處約中
邊說十向是中對性種性空假是邊是習種性亦多
異解少有洞明斯旨今直伸之令義可曉若戒疏諸
文依瓔珞經以十行對性種性十向對道種性者此
取自行修證從因至果而說十住修習空性故對習
種至十行中方證空性故對性種十迴向位修假觀
滿俗諦究顯道觀雙流乃對道種十地成聖故曰聖
[003-0251c]
種等也若四念處以道種對行性種對向者約化他
義說以由菩薩至十行中出假化導對其道種義便
十向修中屬性故對性種但自行化他不同是故文
旨對位有異。
三出同時
戒疏云若據位分習種在前性種在後
若據行論性習同時若據習種在其十住性種乃當
十行灼然前後何云同時或曰十住正修空傍修假
中十行正修假傍修中約此以判故曰同時或云約
修性說故云同時良以因中所修不出是修果上所
證之法果上所證不出證其因中所修法也今謂不
然所言性習同時者既以例同教證二道約其別教
得意之人說爾以由別人於其地前次第歷別而修
至迴向後心空假心滿智轉行融圓修三觀即是性
習同時教證不二若論體用前後者以修顯體故先
習而後性因由修習顯中道性若從體起用乃先性
而後習得中道體起化他用例其教證亦復然爾登
地所證之體皆籍地前緣修然後方顯證得體竟能
起八相之化分身百界作佛修有前後證不異時若
十住習種十行性種者正是瓔珞對位今云性習二
性同時者乃是地持約行而說位行不同良由此也。
四釋疑妨
問戒疏云習種能生報佛性種能生法
佛不云生應佛者何。
答正約自行修證所顯而說何
者所修空觀斷見思能生報佛所修中觀斷無明能
生法佛既云自行故但法報若論化他任運能起應
[003-0252a]
化之用。
問梵網經云習種性長養性性種性不可
壞性道種性王法性且長養性不可壞性正法性以
瓔珞六種如何收攝。
答長養性即是性種性如淨名
疏云此心增長名性種性也若不可壞性即道種性
收由證此性故不可壞如淨名云虗通無滯名道種
性正法性者即聖種性收所云聖者正也證中道性
返妄歸真得見正性名正法性如淨名云深見分明
名聖種性也。
問地持論出性習二性既不明位疏
中何意引同教證各有位行二義。
答不同瓔珞六種
性習別對諸位今例教證者地前為習種位登地為
性種位如真緣二修地前為緣修屬空假登地真修
屬中觀以例教證其義宛齊。
十行橫學
前文
三根出假雖通四教橫學之義唯別所論十行具出
一十六門無作四門意稍難曉今欲伸明聊分四意
初示文立難次敘斥舊解三正明今意四料揀釋妨。
初示文立難
妙玄明別次第五行至無作四諦文
云道滅即苦集苦集即道滅籤云但言苦集即道滅
者發心之來誰不為斷煩惱生死廣集佛法求無上
道但此教意達道滅體於生死煩惱之中故云眾生
心行中求此則實知真斷妙修理證云云然立難者
別教下根菩薩至十行位徹豎成橫即此自行而用
化他具出一十六門假無作四門為圓為別若是圓
者自行唯聞修但中化他曷說圓融若是別無作者
[003-0252b]
妙玄次第五行至慧聖行中具明四種四諦於無作
四諦那云道滅即苦集苦集即道滅耶。
次敘斥舊解
一云十行橫學無作四門是圓非別
以由菩薩雖聞教主為說別法而此菩薩自能作圓
而解喻如村夫子教書但說疎淺文章學生性利自
能通達高科及第舉選為官今此別教菩薩亦爾次
云輔行顯云若不全兼文之元意如何次第出假之
位即能授他圓教四門以由玅玄五行之文出於涅
槃四教俱知常住是故別教十行能說圓融三師云
十向圓修可由實道十行橫學且順權方良以修中
之位已深出假之位尚淺位深故知昔日化他無非
妙行位淺故知將來自行亦是但中不應以實難權
以他妨自斥曰初云出圓融之言所聞所修皆是但
中化他橫學安能說圓況云聞別解圓義似不定耶
次云文出涅槃俱知常住能出圓門者此人為悟未
悟耶悟則是圓非別未悟是別非圓無稽之言進退
咸失若四俱知常住便能出圓無作者莫也藏通兩
教亦是圓融況引輔行元意之文了無干涉須知五
行雖出涅槃釋義須依教旨也三師之說人皆共許
若準荊溪文旨義恐不然但云十行橫學且順權方
未審玄籤輔行等文皆出圓門如何消通耶。
三正明今意
須知十行橫學無作四門是別非圓
以由菩薩自行秪聞但中佛界是九界外中觀是空
假外如雲外月似出水華九盡方名緣了具足自行
[003-0252c]
既秪聞修但中隔歷之法於十行位徹豎成橫化他
無作豈是圓融今消玅玄輔行文者妙玄云道滅即
苦集苦集即道滅者此乃天台大師探取登地證道
同圓而說故有相即之言非謂便是圓融何以知之
明文顯著人自不知葢由玄文因明別破二十五有
無作四諦是學無緣慈圓破有行荊溪恐人疑云今
此慧行無作四諦是別破有應稱別慈別行天台那
云學無緣慈圓破有行荊溪即便釋云義雖次第依
於證道預說何妨得此文意相即之言乃是探取登
地證道邊說不究斯旨妄生異執耳輔行云若不全
兼文之元意如何次第出假之位即能授他圓教四
門者自來皆據此文作別教人出圓無作為妨今究
此文窮其來意義則不然以由止觀被圓頓人其有
鈍根修不入者於破法徧中具明四教菩薩從空入
假各有四門法藥授藥方法等雖明四教各有四門
若止觀元意正在於圓非前三教次第四門是故荊
溪即云若不全兼文之元意如何次第出假之位即
能授他圓教四門以由止觀文意正在於圓前之三
教次第出假非今所用研窮此義與舊不同若以別
教為妨謬矣。
四料揀釋妨
問若秖出但中無作者或有圓機起
時說何法耶若說圓法有違己義若說別者豈為圓
人說別法耶。
答別教雖具有四種四諦但唯被別機
不可以藏通圓三教為妨也法華已前偏圓相隔權
[003-0253a]
實各逗別教教主尚不被藏通之機況圓菩薩也。
問十行菩薩徹豎成橫即此自行而用化他故曰橫
學若據無作四門十向始修今在十行人尚未到觀
尚未修惑尚未破位尚未入自行未修如何即此自
行而化他耶。
答誠如所問此約菩薩始稟教時具聞
如來說一教始終四四諦法今在此位轉將此法為
機緣說故云即此自行而用化他若爾十信已聞一
教何不具出耶良由十信雖聞行位猶淺觀智未深
安能出之來至十行見思已破塵沙將盡雖未修無
作行位已深故能轉為說也。
問籤中因明別教復
有四乃問云住已習八何故行中更習十六。
答前是
自行隨用一門後為化他是故行中更習前八若據。
問中自問八門塵沙何故將自行斷見思一門而答
莫也答不應問耶。
答非謂答不應問以由塵沙非入
道之門前是自行但破見思隨機宜樂自何門而入
故云隨用一門至十行中為化他故更習前八具出
一十六門當知問中以隨功涉位為問答中以縮觀
對位答耳。
問三根出假上根十信中根十住下根
十向利鈍言之上根為利下根為鈍何故利根但出
生滅四門鈍根却出十六門耶。
答不約門數多少以
分利鈍今言利鈍乃約能出假未能出假分利鈍耳。
問十行出但中無作者但中無體如何出耶。
答但
中雖無其體對機教道說則何妨如別教教主說一
教始終破十二品無明成佛豈可但中無體不可說
[003-0253b]
耶今云但中無體者對證道說無人修證此之但中
故云無體教道權說義有何妨。
別向圓修
前文
圓修之道先達廣明雖章藻之繁多實難精於要旨
云云無益於道何為今欲伸明聊分四意初敘昔難
次騰舊解三明今意四釋疑妨。
初敘昔難
別向修中為修但中圓中耶若修但中
者輔行何云別教回向言修中者亦寄次第實而言
之三觀圓修若修圓中者釋籤那云十向始正修中
此中但理不具諸法耶。
次騰舊解
一曰輔行云實而言之三觀圓修即證
道之先容也然則教道雖該三觀意在住行空假二
修應知回向但中有教無人又復證道雖云登地誠
由回向圓修方獲登地證實乃至云秖緣被接方曰
圓修評曰圓修與被接點示不點示灼然不同那云
秖緣被接方曰圓修縱云被接但得下根被接一邊
有失當教得意之者況復但云回向不分初後耶次
云別向秖修但中而證圓融若輔行云實而言之三
觀圓修者且對十住之空十行之假次第得名其實
用二邊平等之心修中道無作之行是則圓修之名
乃三觀具足之圓非三觀圓融絕待之圓矣今評此
說迷文失旨謬之甚矣既云實而言之三觀圓修何
云是具足之圓非圓融之圓請觀實之一字如何消
通若修但中果證圓融者正所謂探[少/隹]殻而獲鳳雛
[003-0253c]
也三云被接既有三根出假亦乃有三今明圓修亦
有三根上根十住中根十行下根十向雖三根不同
並是修圓中非但中也今諸文但云十向圓修不言
住行者從下根說其位定故今評此說甚非初回向
圓修尚乃不可何得謬云住行亦圓修耶。
三明今意
別向修中乃修圓中無作非但中耳葢
由但中無體體是空假不通修證由前之三教因中
有教果上無人也秖緣行人初心秖聞但中期心欲
破十二品無明成玅覺佛此人依教次第修行至十
回向百所緣境界滿斷界外下品塵沙已盡空假心
滿智轉行融體其空假即是中道圓修三觀是以輔
行乃云實而言之三觀圓修也又止觀云若從空入
假修歷別行不得意者成前三十心伏惑之位即用
空假兩觀攝若得意能破三道成十地位即第三觀
攝。
四釋疑妨
問若云修圓中者何故籤云十迴向始
正修中此中但理不具諸法耶。
答別教之中自有縮
觀對位義自有隨功涉位義今云十迴向始正修中
此中但理不具諸法者此約縮觀對位而說十住修
空十行修假十向修中一往且以三觀對其三位故
云但中若約隨功涉位說之十向秖修假觀破界外
下品塵沙何曾修但中耶。
問十向後心便修圓中
者以教證二道如何收攝約行教道不應迴向圓修
約行證道應在初地。
答教證二道凡有二義一者約
[003-0254a]
位地前教道登地證道二者約觀空假兩觀是教道
中觀為證道如止觀云不得意者成三十心空假兩
觀攝若得意者能破三道即第三觀攝既云得意即
是中觀屬證道也。
問但中若不通修者三種意生
身中自性作中豈非修但中耶。
答自性作中者名緣
為作約教道說若彰灼修中自破無明生實報土不
應但破見思生方便土也。
問圓修若局迴向後心
者且四念處云回別向圓何不分初後耶。
答大師滅
後釋迴向名非謂圓修通初後也。
問若不許先達
修但中證圓中者荊溪何云入地自證權門自開耶。
答此文非是修但中證圓中以由別教教道有十二
品無明二人至迴向後心但秖修假觀破塵沙惑忽
然智轉行融得意圓修即入初地證道同圓了達別
教權道故云權門自開人不見之自生異論耳。
身子退位
前文
身子六心退者位次權實難明雖法智已明茲義而
後學尚昧斯言今輒扶宗聊分四意初示文立難次
敘斥舊解三今意扶宗四料揀釋妨。
初示文立難
如大論云舍利弗六十劫行菩薩行
有婆羅門從其乞眼舍利弗言當乞有所堪者此眼
無堪婆羅門言不須身及財物唯須於眼若汝實行
檀者當以眼與我便出一眼與之婆羅門得已嗅之
語言此眼臭唾而弃之以脚踐之舍利弗言此弊惡
人何由可度實無所用而強索之不如自度早免生
[003-0254b]
死退大已後輪迴生死名不到彼岸然立難者玅樂
云身子於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爾前見思俱斷至
六心時見猶未盡六心尚退若爾輔行云破見惑故
離四趣生破思惑故離三界生何故身子至六住中
退作逆人罪耶。
次敘斥舊解
或云非第六住退乃是初住中自有
十心至第六心退如瓔珞五十二位每位有十種境
界也評曰若是初住六心思惑未斷荊溪何云恐是
爾前見思俱斷耶或云是權退非實退以由身子本
是金龍陀佛迹示權退評曰若是權退何往不通至
七住退亦何所礙又復荊溪恐是爾前之文應無所
用耶。
三今意扶宗
四明云若常程別教皆云初住斷見
更不起諸重過也況見惑名數雖多乃一位頓斷思
惑乃經諸位方盡此常所談別教分劑也今記主見
其身子六住尚退復起重罪遂以義求有文見思俱
斷至六心時思既未盡見亦餘殘所以能牽惡道也
此是記主約義斟酌之辭不可將現行別教難也今
詳此說深有旨哉人不曉之妄生穿鑿耳然四明之
說即是荊溪之意文中既云恐是爾前見思俱斷乃
是別途之意若是常途別教初住斷見二住至七住
斷思至六位中不應有退所言常途者即次斷根性
若別途之說即是別教俱斷根性故荊溪云恐是爾
前見思俱斷者即其意焉例如大婆沙亦明俱斷根
[003-0254c]
性如云二十八使見道斷餘六十使修道斷此即俱
斷人也四明之說與荊溪意同散無異轍深可信矣。
四料揀釋妨
問若謂之常程別教者莫有別程別
教耶。
答別教是一根性有異次斷根性故曰常程俱
斷根性乃是別途若斷惑人雖則根性不同教秖是
一也。
問身子退時為大通前耶大通後耶若大通前
是者此是本門化用師之因果若大通後者結緣已
來流浪五道何嘗稟別教修行耶。
答是大通之後以
由身子退意乃出瓔珞此經屬昔且昔經中不應明
本門事也若其然者大通已後退大流浪五道何甞
稟別教修行耶雖云流浪中間亦有稟四教修行之
人如三種逢值之文初義是圓第三類人是藏既有
藏圓豈無通別。
問身子願說三乘若據當時遇惡
知識從其乞眼退墮惡道何得發願施三乘法有何
所以耶。
答以由因遇惡緣從其乞眼嗔心瞥起欲起
二乘心因此招惡報故便發願將來成佛願說三乘
或有機緣稟別修行至六心中或遇惡緣莫起二乘
之心二乘之法非為究竟若起此心須招惡報由此
之故願說三乘。
問身子願說三乘被機否若被機
者華光純圓淨土無三乘人若不被機豈有設教不
被機耶。
答還是被機乃是對圓機說三乘法恐彼土
菩薩將來或取穢土之化或有機緣稟別教修行遇
惡緣時莫起二乘心故是以對圓人說三乘法。
問
身子遇惡知識乞眼退墮惡道未審淨目天子八萬
[003-0255a]
人等值何惡緣退墮惡道耶。
答良由淨目天子八萬
人等是身子同會之人同時發心行菩薩行因見身
子遇惡緣故退是八萬人等各生退心耳。
問身子
是權退實退是權有妨己義是實本是金龍陀佛於
此二途如何判耶。
答身子約本雖權今約迹中斷惑
分齊而說是實而非權也。
問戒疏中古師亦云身
子十住第六心中退天台何不許耶。
答古師雖云十
住第六心並不云是別教無教眼是故為今所破若
爾止觀師謂是十法信中六心退天台何不破耶非
謂不破但由古師閉目穿鑿不見經論明文既任胸
臆不足可破也。
問瓔珞經云舍利弗等欲入七住
值惡知識退入惡道戒疏却云退作二乘者何耶。
答
不出二意若云退作二乘者約初退期心以說若云
墮惡道者約嗔心感報而辨。
三品塵沙
前文
塵沙一惑伏斷雖通於四教假觀正意唯在別教所
論但能障事不牽生品帙體相意難曉今欲研詳厥
旨略分三意伸之初明伏斷次究品帙三釋疑妨。
初明伏斷
然塵沙是障事之惑如云塵沙不是障
是障障塵沙未審如何說伏斷相耶或曰名知為伏
名見為破或曰名知為伏名解為破然此兩說各得
一途未為盡善今詳茲意須知塵沙伏斷之相乃名
其所見所聞以為伏名其所解所了以為破良由塵
沙之惑不了諸法返為所障解了諸法無非法門若
[003-0255b]
能曉了斯旨塵沙伏斷義甚分明。
次究品
帙昔四念處云十住斷界外上品塵沙十行
斷界外中品塵沙十迴向斷界外下品塵沙若爾三
惑之中見思無明牽生障理可分品帙且塵沙既不
牽生障理未審如何分其三品耶或曰約三根出假
位說故分三品以對三位評曰三根出假四教皆然
何獨別教分其三品況復三根出假上根乃是十信
且上品塵沙自對十住位次天殊云何謬說或曰約
教以分三品十住斷其藏通八門塵沙故曰上品十
行斷別教四門故曰中品十向斷圓教四門故曰下
品評曰三品塵沙並別教破那將四教對別三品今
略示之諸滯自釋別教塵沙分三品者約門分之住
破生滅無生八門故曰上品行破無量故曰中品向
破無作故曰下品約門而說故分三品雖有生滅等
十六門竝別塵沙不同昔人以對四教不了斯旨徒
自云云耳。
三釋疑妨
問四教皆破塵沙何獨別教以明三品
耶。
答別教約人但對菩薩約惑言之秖對塵沙約觀
言之唯對假觀由此義故以分三品餘教無此安可
例齊。
問諸文並云別教八九十住破界內八門塵沙
四念處何云十住破界外上品塵沙耶。
答約惑分齊
八九十住但破界內四念處謂十住斷界外塵沙者
不出二意一約假觀正意葢緣別教以假觀為正二
約以惑從教良由別教是界外教故。
問止觀云若
[003-0255c]
聞無量謂二乘無分但在菩薩菩薩用斷界內塵沙
亦伏界外塵沙若聞無量謂二乘無分但在菩薩菩
薩用斷界內外塵沙亦伏無明荊溪點云無量中分
為兩句初句在行次句在向若爾初句既云斷界內
塵沙亦伏界外塵沙正是十住荊溪那云初句在行
耶。
答如荊溪云今明無量不取十住故云初句在行
次句既云若聞無量謂二乘無分但在菩薩菩薩用
斷界內外塵沙亦伏無明既云次句在向且十向位
中正破界外下品塵沙那得又云斷界內塵沙耶當
知界內塵沙十住已斷至十向位望前總說故云界
內。
問禪門云金沙輪者金剛辨真沙喻無著行者
若發見思真慧無染無著得三道果若是菩薩即入
三賢十地位中能破一切塵沙煩惱是名金沙輪此
文圓別兩教如何收攝是圓初住已破無明不應三
賢十地尚破塵沙是別三賢位中可云破塵沙十地
無明尚教道說況破塵沙耶。
答有二解一曰是圓約
真出假位說圓人初住破無明已即能和光同塵出
假化物諸聲聞至法華開顯破無明後已入初住方
去淨佛國土與物結緣即真出假也一曰是別教始
終教道而說以由別教始終皆詮塵沙故云三賢十
地破塵沙其實十地因中有教果上無人今云破塵
沙者教道說耳然此二解皆有意趣取捨在人也。
小乘懺重
前文
小乘懺重持犯條然經律交參疏記互出有遮有性
[003-0256a]
或制或開罪分重輕懺明可否今輒和會令義有歸
略出四科疎通決擇初究懺重次辯足數三判定業
四釋疑妨。
初究懺重
小乘教中犯四夷罪還許懺否若云
可懺輔行乃云小無懺重之說仍成重罪未忘若云
不通光明疏中明小乘取相懺乃云犯欲人作毒蛇
口想此觀成時婬罪即滅豈非懺重或曰空有兩門
故有通懺不通懺異有門存相不容懺重空門忘相
事可通行或曰經藏通懺戒藏不通如妙玄云小乘
戒藏不許懺重修多羅藏使犯重人念佛身佛身者
念空是也此之兩說但是推托之辤全未合旨今謂
小乘懺重遮性兩分佛未出時輪王制者名為性戒
如來出世新醫重制名之曰遮在家人秖犯輪王業
道性罪若出家人非唯犯性亦則違佛重制夷罪曰
遮凡諸經律不許懺者業道性罪決不可容故云小
無懺重之說其可懺者但能懺其如來重制違無作
遮罪若四分律云比丘比丘尼犯夷罪已無覆藏心
令如法懺悔此則許懺遮罪若百錄云夫四重五逆
佛海死屍依小乘經如斷多羅樹必竟不生者此則
不許懺其性罪將此兩義收攝諸文罄無不盡也。
二辨足數
既許小乘懺重遮罪若滅復本清淨還
足大僧數否若云足數輔行乃云況寶梁誠制足數
無文若云不許下文又云南山行儀亦用此文若準
此意足數可矣或曰作法懺成未有表照不可足數
[003-0256b]
取相懺成臂有罪滅兩字為證故可足數或曰西土
大小分途不可足數此方雙弘大小故可通容今謂
不然應知所犯重人雖通懺悔其罪若滅但為學悔
沙彌秖於眾僧下坐故云寶梁誠制足數無文若下
文又云足數可矣者以由南山行儀明犯重人不許
足數若欲足數須依虗空藏經懺悔若於夢中若坐
禪中見奇異相或以摩尼珠印行者臂上作罪滅字
若得此相還入僧中如法說戒方可足數故荊溪云
若準此意足數可矣但南山小乘教門不許懺重乃
以足數此乃專依大乘懺法方可足數大小義別不
可混然故上斥云安用大教懺夷以足小乘僧數上
下一貫實不相違。
三辨定業
今來定業還通懺否若通懺者華嚴經
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
受若不可懺光明懺悔云所有業障皆悉消除又觀
音懺云即破業障現前見佛然此之意亦多異說今
直伸之應知若應親機疎或機應俱疎是故定業決
不可懺若機親應疎機應俱親感應道交所以定業
即通懺悔如玅樂云若其機感厚則定業亦能轉據
此明文定業通懺其義顯矣若今釋迦有九惱者是
為果上作利生本欲令眾生不敢造業如輔行云縱
至果位廣償作利物因豈同於違且沈三趣此文照
之不可異說。
四釋疑妨
問若謂小乘雖通懺遮不可足數者付
[003-0256c]
法藏傳那云滅重罪已時人號為清淨律師豈不足
數。
答由證果故既有證驗足數無妨如彼傳云闍夜
那為㛐送食比丘因此即犯重罪化作火坑令入懺
悔說法罪滅得阿羅漢時人號為清淨律師既證果
已入大僧數於理無咎若未證果但為學悔決不可
容足大僧數耳。
所聞法體
前文
經中首初如是兩字科家謂之所聞法體以由聖人
所說之法皆是阿難所聞體有當體所依自來異論
多轍今欲指歸一揆粗分四意伸之初來意次會異
三正途四料揀。
初來意
然所聞法體者即經中如是二字是也以
由如來滅度之後結集法藏之時迦葉而為首座阿
難乃能任持欲唱諸經總題問云仁者聞否然後答
曰如是我聞而此二字亦問答之辭亦指法之辭由
是之故既有其體必有當體所依今所辨者意在茲
焉。
次會異
一云所聞法體與能詮教體是同所以疏中
以傳釋如以詮釋是故云阿難所傳文句似水分瓶
由此知之在能詮邊則為教體在所聞處故曰法體
既與教體是同還以四法和合為當體空中二理為
所依評曰若云是同何分二體之別況能詮教體未
涉所詮何須妄說次云以能詮所詮為當體佛世金
口梵音為所依評曰金口梵音正是能說何得認為
[003-0257a]
法體所依耶三云乃以三經為體不分當體所依評
曰一家說義法不孤立若以事為當體即以理為所
依若以理為當體即以事為所依何云不分能所四
云以能詮所詮一實三假并其真中二理竝為當體
以十界色心諸法為所依評曰豈離一實三假真中
二理之外別有十界色心諸法說義重繁非文正意
也。
三正途
今明所聞法體者荊溪既云始自如是終乎
而去一部經文皆所聞體須以教行理三經為當體
以阿難想行二蘊為所依以由如來八音四辨而說
流入阿難想行蘊中至於結集之時彰灼形於紙墨
準此而判驗知法體所依須指想行二蘊若當體之
體直須通指三經故玅樂云故所傳所詮皆所聞體
能詮教體唯局教經故昔人不曉輒將教體同異為
妨殊不知其教體法體能所不同通局有異致茲謬
說以惑時情今直示之使如鏡像其義顯矣。
四料揀
問能詮教體所聞法體既皆通一經何
故教體乃指真中二理為所依體所聞法體却以阿
難想行為所依體不指真中二理者何。
答二體雖則
皆通一經能詮教體以能詮所詮對分當體所依若
所聞法體以能聞所聞相對而論當體所依能詮所
詮皆所聞當體指能聞阿難行蘊為所依體。
問所
聞法體若指阿難想行二蘊為所依體佛世可爾滅
後云何耶。
答所聞法體唯佛世可論不通滅後以由
[003-0257b]
佛說一切諸法流入阿難想行蘊中然後將此任持
之法傳於貝葉之上不可以佛世而妨滅後。
問若
以三經為所聞體教經可爾行理二經如何所聞耶。
答教必詮理即是理經諸教之中各明行位此即行
經如玅樂云豈可阿難傳佛無詮之教故彼文理相
稱之法是我所傳故下方云聞等。
能詮教體
前文
聖人所說曰教機緣行之曰效既有教名名下必有
其體所以肇云名有召物之功物有應名之實言教
體者由根利鈍不同六塵悟入有異當體所依略須
辨示佛世滅後同異須論今欲伸明聊分為四初所
出文旨次佛世辨體三滅後辨體四料揀釋疑。
初所出文旨
華嚴疏云大小乘中通明四法一聲
二名三句四文取捨不同名有三說小乘三者婆沙
云如是佛教以何為體一云語業為體乃音聲也二
云名等為體即名身句身文身也廣如彼文又楞嚴
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入三摩地皆因聞
中入又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
名皆色行蘊攝。
次佛世辨體
若以十方此土對論塵塵無非佛事
根根皆能悟入由根利鈍宜樂不同此方機緣多從
聲入耳根最利是所堪宜餘根鈍故偏愛聞聲各逐
方土各隨所宜或瞪目思惟或嗅香覺觸等是則六
塵皆能悟道雖以方土入道不同所論教體並皆是
[003-0257c]
一然教體者自昔宗計有二不同初語業師即執音
聲一實為體三假乃是佛之作用不能開示眾生不
得為體次名句師乃用三假為體一實音聲但依於
展轉因故謂語起名名能顯義即是色法不得為體
此之二說各執一邊則墮偏計應知教體須是一實
三假四法和合方得為體故妙樂云和合之言不可
欺也此意俱舍論中以評臧否如彼論云二師分諍
不同今準正理論宗計二師皆取故正理鈔云案上
二說各有所由諸論皆有兩緣之義未聞決判西方
傳說具乃無虧何者若據以教攝機非聲無以可聽
若據以詮求旨非名無以表彰然其教體雖通六塵
以本求之別在音聲為體如玅樂云雖有滅後色經
乃至名句行蘊所攝淨名香飰及以法行思惟悟等
並以金口聲教為本由是知之於聲塵上一實三假
和合而為教體玅樂復云若使一字一聲眼耳二識
不俱則名句文皆不成就葢由此三皆從如來金口
梵音之上屈曲建立若一實者毗曇三種色中可對
不可見色收。
三滅後辨體
亦乃不出一實三假為體但由一實
則與佛世不同三假乃與佛世無異以由佛世聲為
一實滅後色為一實黃卷赤軸是也若滅後未結集
前梵音雖謝名句文三置在阿難想行蘊中然後結
集方有紙墨之相故玅樂云有人不許滅後色經唯
名云句屬於行蘊若其全不許見經初盡合改聞得
[003-0258a]
此之意佛世滅後雖殊三假無別。
四料揀釋疑
問如上所明當體可見未審指何以
為所依體耶。
答今此教體所依即是事為當體理為
所依何者葢緣理由教顯教謝理立今此能詮不出
八教然此八教不離一實三假由是知之一實三假
為當體真中二理以為所依。
問此土聲塵可論一
實三假餘塵還可說否。
答餘塵亦明且如見色即是
一實色有青黃豈非是名揀非餘塵此非是句纔有
名句必依其文所言文者乃是文飾表彰亦有三假
明矣。
問佛世以聲為經滅後以色為經釋籤那云聲
為佛事且據佛世義通滅後耶。
答滅後如來梵音雖
謝四依流通經者於此得聞故云義通滅後。
問玅樂
云有人不許滅後色為經唯云名句屬於行蘊若其
全不許見經初盡合改聞若爾不許色經乃是黃卷
赤軸何故以佛聲塵為妨却云改聞者何耶。
答經初
盡合改聞者若不許色應不許聲先因眼耳所得次
方流入想行然後結集方乃成文既不許色亦不許
聲若其然者應須改聞以由聲是可對色也。
問淨
名香飰及以法行思惟悟等並以金口聲教為本何
故又云十方世界亦有嗅香覺觸瞪視而得悟者豈
可聲教求其初耶此文不以聲教為初者何。
答此乃
他土此土對說此土雖有六塵悟道並以聲教求其
本也他土雖於諸塵悟道不假聲教以為其初是故
乃云豈可聲教求其初也。
[003-0258b]
別佛成道
別佛成道其義難明先輩雖則研尋曾未達其膚理
予因暇日閱華嚴經偶得茲文洞明斯旨謹以抄錄
留寄後賢令心不狐疑使文無滯塞自舊疑云秪一
悉達太子金剛土臺成道其有四見不同何故玅樂
乃云或云三世諸佛皆色究竟天成無上道並別佛
相若其然者莫也別佛色究竟天成道非金剛土臺
耶因此一文疑情[立*立/見]起其有答曰秪是一佛金剛土
臺成道別機自見在色究竟天機見不同不須和會
作此判之誠為妄說未見其意今出正義自見其非
應知實而言之四佛成道並在金剛土臺今妙樂云
皆色究竟天成無上道並別佛相者此附別教教道
以十地對天而說如華嚴經以其十地對其天主四
天王天對初地乃至色究竟天對第十地如彼經云
十法雲地神通智慧說不可盡乃至云住此地菩薩
多作摩醯首羅天王又涅槃疏云大自在者即摩醯
首羅居色界頂主大千界十地菩薩迹現其中以此
究之十地對天其第十地正當色究竟天即是別佛
補處之位迹示天主之形於法雲位進斷一品無明
成於別教玅覺果佛若爾補處應指等覺一位那指
第十地耶當知等覺一位或有或無今取等覺合在
法雲故以法雲為補處位是以荊溪得此之意故云
別佛色究竟天成無上道也若爾文句秪云單現尊
特坐蓮華臺受佛職者即別佛自覺覺他荊溪得何
[003-0258c]
經論之意便云別佛色究竟天成道者何耶答華嚴
經文并涅槃疏竝云十地菩薩居色界頂作摩醯首
羅天主且法雲地既是別佛補處故指色究竟天為
別佛成道也若爾華嚴經云十法雲地多作摩醯首
羅天王此為教道為果有人若果有人且別法雲但
有其教何甞有人若云無人法雲可爾首羅天主安
得無人答華嚴經者法華已前別教教主對別教機
教道權說葢緣別教玅覺果佛有教無人悉檀赴物
為引下凡入地方便且作此說若首羅天主彰灼有
人若單修十善及修禪定但為天民加修四無量心
者得為天主妙玄文句及淨名疏並作此說何關別
教法雲菩薩來作天主也。
玄文四序
前文
三部之初四序為最括一經之大旨總兩部之緣由
文約義豐言深意遠欲得始終不壅當須於此洞明
今示大猷聊分為四初徵問二評謬三正義四覆疎。
初徵問
然玅玄中有乎四序初私記緣起乃是章
安總序二部緣起義則可知後之一序是大師玄文
本序亦則可見唯中間序王及私序王者釋籤點云
初一是大師別行經序次序王去是記者所序若爾
今此正序玄文何謂別行經序仍似繁重如何消遣。
二評謬
舊云荊溪科序王為別行經序者斯葢大
師別時或為王公大臣或為徒眾庶民等講經之時
而有此序非謂講玄有此序也所以記家結集在於
[003-0259a]
玄文初者由此序中既不序其三分但序五重大義
氣類相從是以集在玄文之初又況筆在章安之手
理亦無妨評曰荊溪科節玄文四序分為兩段初私
記緣起科為總序後之三序並則科為正序玄文何
謂別時講經有此序耶更有多妨不欲委評待出正
義自顯其非。
三正義
凡欲釋義先原本文方見其旨豈可棄本
而求其諸今判四序並在玄文不可別說如籤文釋
緣起序畢即云初總序竟次正序玄文總有三序既
云正序玄文豈是別時講經有此序耶且如荊溪釋
王字謂起也初也序起眾文之始故云序王既云眾
文之始豈非一部玄文又如大師序王中云經者外
國稱修多羅聖教之都名有翻無翻事如後釋荊溪
點云五味教法並稱為經故云都名具如第八故云
如後此文顯指經之一字如第八卷釋驗是玄序非
經序也若謂經序應云事如前釋那云後釋耶又復
中間二序乃是師資相成文義因依是故有之亦非
繁雜如籤文云從私序王去章安私序又為二先序
次釋序初又為二先談始末次釋經題大師序中總
以經題含於始末大師從義題中義必含於體等章
安從說說必體等與釋名異文義因依故復重釋是
則大師從義義含體等其旨幽隱章安從說說出五
章義方彰顯文義相須故有二序雖復兩途並是玄
序若將序王為別時講經序者返顯私序王文亦是
[003-0259b]
經序何以不究如此麤淺今出斯旨眾義泠然是其
玄序無復疑矣。
四覆疎
問大師從義章安從說其相云何答大師
從義者直序經題義含五章故云從義章安乃取如
來大通佛時及今日法華為一類小機說出五章故
云從說 問序王既是玄序何故却云別行經序答
秪緣大師有其兩序對本序說故云別行若玄文本
序乃序七番共解五義各釋等若序王文別序五字
經題故稱別行經序義含名體宗用豈非正序玄文
非別講經有此序也。
台宗精英集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