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85 法華經大成-清-大義 (X)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八
金臺即山居後學 大義 集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008-0506b]


【由前分別持經功德。巳為殊勝。未盡其極。此品以
一念隨喜功德校量。方為極則也。又上品直起隨
喜科中。但舉人相。至此方明功德。顯一念隨喜之
功德尚然。況受持讀誦者哉。隨非用意在先。乃不
期而遇。隨其所聞也。喜者非但形色。乃心悅誠服
也。功者行之所趣。即一念隨喜之功。德者功之所
歸。即行隨喜之功。所得福報之德也。謂如來滅後。
有人偶至法會。見人說法。一入耳根。毫無違逆。不
生毀訾。隨喜於心。能生歡喜。名自利之隨喜。隨其
所聞。喜為人說。名利他之隨喜也。又前八部諸天。
見身子授記。生隨喜心。即得授記。地涌菩薩。聞如
來度生之事。亦生隨喜。即得付囑。此由如來說法。
色心業勝。易生隨喜也。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雖
有說經之人。或解行未能相應。或典章尚乏稽古。
因人輕法。易生毀訾。隨喜實難。此隨喜功德。所以
必校量也。
△二格量隨喜功德。分二。初彌勒請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彌勒意謂。前來受持讀誦。具行六度者。既有如上
功德。如來滅後。聞是經者。生喜信受。義理染神。舞
蹈之慶。發於天然。一念隨喜。豈無功德。故云得幾
所福。
△二如來垂答。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初明
隨喜能說功德。二明聽法勸人功德。初分四。初展
轉相教。】
[008-0506c]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先標四眾。內攝人天三乘。歸依三寶者。及餘智者。
乃未歸三寶之人也。或治世名賢。隱士高流。好閑
野叟。旁門異道。故云餘智。若長若幼。若男若女。或
有意來法會。或無心到講堂。或聽一章一段。一句
一偈。直起好樂之心。故云聞經隨喜巳。從法會出。
遇處相傳。隨力所能。為人演說者。標猥褺之處。以
況法會之精嚴。聽眾非誠。以況深信之隨喜。在法
會時。其說處輝煌儼煥。而說者臨之以莊。具四辯
之弘宣。詳而文也。其聽者視之以誠。攝一心之諦
審。精而思也。至潔者僧坊閑地。至陋者聚落田里。
或都城縣邑。華街柳巷。鄉黨閭閻。猥褻之處。其說
者或弟男子姪。隨力演說。其聽者或父母宗親。人
事雜亂。校法會之詳文精思。猶雲泥之隔也。是諸
人等。展轉至第五十人者。此標第二輩聞經。轉教
至第五十輩。方為校量也。諸人等。即前父母宗親
等人也。聞巳隨喜者。是在僧坊田里處。聞最初從
法會出之人隨力演說而聞巳。亦隨喜於心。喜為
人說。復行轉教第三之餘人也。此諸餘人聞巳。心
生歡喜。又復轉教四輩五輩。展轉相傳。至一十二
十。乃至最後第五十人。其中說聽之人。或高僧名
士。良朋善友。或黃童白叟。愚夫愚婦。其間相傳之
處。或茶坊酒肆。旅店遊場。或荳棚菜園。樵徑漁舟。
如斯展轉相傳。漸傳漸遠。至第五十人。人愈卑而
[008-0507a]
處愈猥。說愈乖而聽愈淡。尚得向下如是功德。況
最初在法會中。誠意之精勤。信力之堅固。豈第五
十人可同日語哉。必以五十為論者。由一念隨喜。
谿爾開明。與實相相應。斷除五陰中五十種惡也。


△二舉格量本。又三。初誡聽許校。二舉受施之人。
三舉能施之人。且初誡聽許校。】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意謂汝云一念隨喜得幾所福。姑且不論。如展轉
相傳。第五十人之功德。我今說之。知五十人之功
德。則知一念隨喜之功德矣。
△二舉受施之人。】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如是等在眾生數者。」


【六趣者。隨所作之業趣向六道也。卵唯想生。胎因
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也。俱舍云。人旁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若有等。示
四生體性及住止之處。有形欲色也。無形無色也。
有想空處識處也。無想無所有處也。非有非無者。
非識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第四
天也。爾雅云。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二足四足
多足。可知。
△三舉能施之人。】


「有人求福隨其所欲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有人下。隨上若干眾生所欲出所施之物也。是大
下。出行施之時也。作是念下。念其衰老。訓以佛法
各得道果也。金光明云。法施有五勝利。一者法施
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出於三界。財
[008-0507b]
施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唯增色身。
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
施唯伏貪愛。舉格量本竟。
△三問答顯勝。】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寧為多不者。謂如許之宇宙。土俗不同。若干之眾
生。好惡各異。博施濟眾。聖所病諸。是為難事。是大
施主。行惠布德。依正兩事。享用之資。饋給不絕。經
長年而不厭怠。使天下之遂生若此。復念財施有
益於生。不益於死。給於世。不給於道。又訓導以法。
均證四果。庶免沉溺之患。使天下之復性又若此。
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斯人矣
乎。以因推果。所得功德。感報何如。彌勒意謂。桴鼓
一接。擊重而聲洪。鸞鏡交涉。形妍而像麗。其人因
深果大應若影響。其福無量無邊。可涯量哉。但資
身之施。德巳難盡。況益之於聖道乎。
△四正為格
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阿僧祇不可得比。」


【不如是等。者以多寡相形。則輿薪安比寸金。貴賤
相校。則連城不易尺璧。如是布施。不如聞經一偈。
彼以其福。我以其慧。彼有其權。我有其實。即施充
滿四百萬億世界之諸珍。施有漏也。然一念含裹
十虗之深信隨喜無涯也。論其教。則偏果豈敵圓
因。論其行。則事度安等理度。論其理。則漸明焉同
頓悟。論其人。則麤人莫貴妙人。論法施。說十二部
[008-0507c]
經則易。說一乘妙法則難。論法門。則小乘與大乘
逈別。如斯校量。彼布施之功狹。而短也。此隨喜之
德。廣而長也。其功德豈算數所能知哉。如是第五
十人。況顯最初隨喜者。字經三寫。烏焉成馬。況五
十人之道聽塗說。其處之陋。人之卑。說之訛。聽之
乖。信之淺。解之謬。尚獲如是功德。何況最初法會
中親聞耶。其福勝無比。又何況受持讀誦耶。為人
解說耶。其福愈校。愈不可窮矣。
△一二明聽法勸
人功德。分四。初自往聽經。】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為是經故往詣僧坊。重道之精昭然。坐立聽受。寸
誠之心斯顯。故轉生得自受用之功德也。車馬士
夫所乘者。象輦王種所乘者。天宮天人所乘者。須
臾聽經有專心散心隨喜不同。故功報有天人君
王士夫之異也。
△二分座與人。】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勸坐分座不同。故報有天上人間之別。一坐之間。
揖讓之德。尚感天位其創席弘經之福。又何如哉。


△三勸往聽經。】


「阿逸多若復有人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若復下。生善處報。合伴往聽。須臾聞法。其事甚微。
其益弘大。心與聖相冥合。形與法身共處。形神俱
勝。道果可知也。十地論。陀羅尼菩薩居五地。利根
下。六根好報。言不成音。聲不出口。曰瘖瘂。不瘖瘂。
[008-0508a]
音聲清徹也。不臭者。常出香也。舌無病。語言敏捷
也曰無病。不歪斜也。齒不等。白淨齊密也。亦不等。
堅固端正也。不下垂。不脫脣也。不褰縮。不短脣也。
不麤等。色赤而潤。無病。不缺脣也。不咼鈄。口不戾
也。鼻非平薄塌鼻。亦非窊陷歪鼻也。面不等。面如
滿月也。文中具六根功德。利根智慧。意根也。不瘖
瘂。舌根也。鼻修高直。鼻根也。見佛。眼根也。聞法。耳
根也。餘皆身根。
△四具聽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二偈頌。有十八行。分二。初九行。頌隨喜能說功
德。二九行。頌聽法勸人功德。初又三。初一行半。頌
展轉相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至於第五十。」


【△二五行半。頌舉格量本。】


「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三明八解脫。」


【不牢固二句。如云是身無常無堅。速朽之法。身如
聚沫。不可撮摩。身如泡。不得久立。身如𦦨。從渴愛
生。
△三二行頌正為格量。】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初聞隨喜者。」


【△二九行。頌聽法勸人功德。分四。初五行。頌勸往
聽經。】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常從其口出。」


【昔育王請僧入宮供養。有一比丘。名優鉢羅。口中
[008-0508b]
乃出優鉢華香。王疑比丘年少。何以口中含香。即
勅水洗。洗巳倍香。王曰。久近含此香也。曰非也。過
去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我為高座法師。讚揚佛
法。故四十九億歲。生人天中。口出此香。王聞益敬。
今勸人往聽。復讚此經深妙。得如是報。法華神功。
豈思議哉。
△二二行。頌自行聽經。】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及乘天宮殿。」


【△三一行頌分座與人。】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四一行頌具聽修行。】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上二品明證解功德巳竟。】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此品明末世法師。內有宿因種子。外借佛法熏習。
恒常精進。一心勇猛。受持此經。會旨情忘。根塵兩
淨。六根互用之妙。發於藏性。故云以是功德莊嚴
六根。皆令清淨也。法指教體。有軌持義。師謂模範。
取陶鑄義。以法律巳。為巳之師。推以訓物。為人之
師。五種功備。曰功。於五種功中。而得六千德圓。曰
德。前法師品。依持經之人以彰圓記。此品依持經
之人以彰圓德。名同意異。故加功德二字別之。

二明持經根淨。分二。初總列六根清淨。】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六根清淨功德。自非精心不雜。進道不倦者。未易
[008-0508c]
能致。故常精進為此品之當機也。受持則堅守不
失。讀則熟文陶義。誦則吟味資神。解說忘詮薦巳。
書寫潤於竹帛。是五種法師之行。是人下。明所得
功德。若論六根功德。總括始終。六根各各功德有
千二百。若論互用之妙。則一根能作諸根用。一識
能緣一切境。六根各各圓滿六千功德。且依常眼
等世數論之。故有千二八百之盈縮也。如眼觀見。
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
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
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
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齅聞。
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騐於鼻根。三分闕
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
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
百功德。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
離一合雙。騐於身根。三分闕一。常知身唯八百功
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
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
百功德。皆令清淨者。以法師精持此經。開示悟入。
則見聞覺知。無非真覺。證諸實相。則色香味觸。無
非真法。故云清淨。既云清淨。無盈無縮。六根互用。
得大自在。不可思議也。
△二別作六章解釋。分六。
初眼根功德。有二。先長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果報生處悉知悉見。」
[008-0509a]


【清淨即互用自在也。肉眼即浮塵根也。謂眼如蒲
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
腰鼓顙。意如幽室見。俱舍云。眼根極微在眼星上。
傍布而住。如頗胝迦。耳根極微在耳穴內。旋環而
往。如卷樺皮。鼻根極微在鼻頗內。背上面下。如雙
垂爪。舌根極微布舌上。形如滿月。身根極微遍在
身分。如身形量。浮根五塵。即扶清淨根照境。自體
不能照。以浮根是麤顯色。為清淨根之所依故。此
中清淨。亦即勝義根也。浮塵意根。即肉團心。由最
初吸取附著於中。以奔法也。見是能見分。山河等。
是所見相分也。三千等者。一日月。一須彌。六欲。初
禪。為一世界。外一鐵圍繞之。如此倍增千數。上覆
一二禪天。外一小鐵圍繞之。名小千。增小千千倍。
為中千。即百萬日月等。一千二禪。一個三禪上覆。
外有中鐵圍繞之。合千個中千名一大千。即百億
日月等。百億二禪。千個三禪。上覆一四禪天。外有
一大鐵圍繞之。總名三千大千世界。業緣果報。即
善惡業緣。受報好醜等。
△次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肉眼力如是。」


【彌樓山。此云光明山。以金色光明故。即七金山也。
肉眼所見不遠。天根見大千內外。今因經之力。有
勝根用。即此肉眼作天眼之功也。文中具五眼之
用。見大千。天眼也。眾生業報。法眼也。其目清淨。慧
[008-0509b]
眼也。一切悉見。佛眼也。此中父母所生。即人人本
具者。清淨肉眼。即眾塵不隔者。不隔即正智現前。
故大千內外。一切色像。悉知悉見。所謂應眼時。如
千日。萬象不能逃影質也。問。理則然矣。事如之何。
答。六湛圓明。本所功德。現量如是。但隨所證耳。夫
小羅漢見小千。大羅漢見大千。支佛見百佛界。菩
薩見千佛界。如來見微塵界也。非獨果體。那律不
離父母生身。觀大千如掌果。則其中一切。烏乎不
見。葢塵消覺淨。冥遠則一。何理然事不然乎。眼根
功德竟。
△二耳根功德。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初
總標耳聞。】


「復次常精進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


【△二別列諸聲。分八。初明雜類聲。】


「象聲馬聲牛聲車聲鐘聲鈴聲咲聲語聲。」


【△二明六對聲。】


「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喜聲不喜聲。」


【循道合理。曰法聲。無道無義。曰非法聲。
△三明八
部聲。】


「天聲龍聲夜叉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


【△四明三災聲。】


「火聲水聲風聲。」


【△五明惡道聲。】


「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


【△六明二眾聲。】
[008-0509c]


「比丘聲比丘尼聲。」


【七明四聖聲。】


「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


【△八結其功德。】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而不壞耳根。」


【皆悉聞知者。以聖凡雜類之音。有情無情之聲。一
聞頓知。了然不錯。於聖人聲。則知宗旨何如。於鳥
獸聲。則知哀樂何如。於樂音風動之聲。則知吉凶
何如。古之觀牕艸。聽驢鳴。秀支替戾岡。僕谷劬禿
當。是其騐也。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音聲。萬籟俱作。
一聞盡解。非稱性之用。焉能如是。細研其意。實有
駭域之奇。大矣哉法華之學也。問。分別音聲不壞
耳根。如何是壞不壞義。答。常人聞聲聒耳。不能分
別。是壞義。今此行人。聞三千大小之音。善惡之聲。
如在耳邊。分別不錯。不致混亂。是不壞義。又欲聞
即聞。不欲聞即不聞不能聒耳。不昧諸聲。動靜自
在。方是耳根不壞也。
△二偈頌。有十八行。分二。初
一行頌總標耳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


【△二十七行。頌別列諸聲。分七。初一行半。頌雜類
聲。】


「象馬車牛聲鐘鈴螺鼓聲聽之而不著。」


【△二一行半。頌六對聲。】
[008-0510a]


「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童子童女聲。」


【△三五行頌惡道聲。】


「山川險谷中迦陵頻伽聲於此悉聞之。」


【迦陵此云好聲鳥。靈山有鳥。名共命。一身二頭。神
識各異。報命則同。故云命命。彌陀經云。共命。勝天
王經云生生。涅槃經云耆婆耆婆。皆此鳥也。楞嚴
云。四種修羅。一分下劣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
遊虗空。暮歸水宿。今云大海邊。擬此類也。
△四一
行半。頌諸天聲。】


「其諸梵天上光音及遍淨悉皆得聞之。」


【五一行半。頌二眾聲。】


「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悉皆得聞之。」


【△六三行。頌四聖聲。】


「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悉皆得聞之。」


【△七三行。頌結其功德。】


「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功德巳如是。」


【略三災不頌。八部義含。耳根亦具五耳之用。故能
遍聞十界音聲也。聞六道。即肉天二耳。聞二乘聲。
即慧耳。聞菩薩聲。法耳。聞佛聲。即佛耳。又父母所
生。即肉耳。能聞內外。即天耳。聽之不著。即慧耳。悉
能分別。即法耳。一時互聞。即佛耳。耳根功德竟。

三鼻根功德。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初總標鼻聞。】


「復次常精進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二別列諸香。分五。初人間無情香。】
[008-0510b]


「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於此間住悉能分別。」


【須曼那。此云善攝意華。闍提。此云金錢華。末利。此
云鬘華。堪作鬘故。瞻蔔。此云黃華。波羅羅此云薰
華。多摩羅䟦。此云性無垢。多伽羅。此云木香。
△二
人間有情香。】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


【△三天上無情香。】


「持是經者雖住於此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


【波利質多羅。此云圓生樹。在帝釋殿前。根莖枝葉。
逆風熏五十由旬。順風百由旬。拘[鞥-合+白-日+田]陀羅。此云大
遊戲地樹。天諸采女。與帝釋共遊戲娛樂處也。

四天上有情香。】


「又聞諸天身香并聞諸天所燒之香。」


【帝釋受娛樂時。每夜有八千天女侍奉。帝化八千
身以娛之。妙法亦云善法。帝釋所居之處。四齋日。
帝釋與諸天在此堂中。集議人間如法不如法事。


△五四聖人香。】


「及聲聞香辟支佛香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問。鼻根不壞不錯如何。答。常人聞香臭諸氣觸鼻。
法爾不禁。是壞義。不能分別。香臭。是錯義。今此行。
人遠聞三千世界香氣。如在鼻端。然不使觸鼻受
熏。是不壞義。又分別遠近。歷然明白。是不錯義。又
欲聞即聞。欲不聞即不聞。雖不使觸鼻。亦不昧香
臭。有無自在。為不壞不錯也。
△二偈頌。有三十行。
[008-0510c]
分二。初一行。頌總標鼻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二二十九行。頌別列諸香。分三。初十六行。頌人
間無情有情香。】


「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栴檀出處及所在。」


【須曼一行。頌無情香也。及知下。頌有情香也。諸天
一行。天上有情香也。此應在後。譯者誤也。諸樹下。
無情香。有情香也。阿修一行。長行無而偈頌有也。
曠野下。異類有情香也。問。象馬牛羊等有何香耶。
答。持經法師。得清淨鼻根。正知獨露。不二體現。觀
一切有情。具有智慧。無不具法身功德之香也。若
有下。有情生產香也。投胎生產。今何詳明。欲人知
虗妄因緣。輪迴根本故。地中下。知伏藏。貴賤出處
也。
△二七行。頌天上無情有情香。】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聞香悉能知。」


【天上等。無情香也。上中下者。六欲四禪各別。天王
臣民有異也。天園下。有情娛樂等種種香也。初生
者。初生天上也。退沒者。天福受盡也。亦是此天退
沒。初生彼天故。
△三六行。頌四聖人香。】


「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先得此鼻相。」


【諸比丘等。聲聞也。或在林樹等。支佛也。菩薩下。菩
薩也。在在下。佛說法香。眾生聞法修行香也。雖未
下結。菩薩離分段生。六根皆依無漏法生。故鼻身
[008-0511a]
意皆言無漏也。鼻根亦具五鼻之用。父母所生。肉
鼻也。聞內外香。天鼻也。不染不著。慧鼻也。分別不
謬。法鼻也。一時互用。佛鼻也。鼻根互用。經文顯然。
知好惡。別貴賤。覩天宮等。有眼用也。讀經說法。聞
香能知。有耳用也。知諸華蘇油香。有舌用也。入出
生沒。五欲戲嬉。即觸。聞香能知。有身用也。知染欲
癡。亦知修善。有意用也。鼻根自在。勝用若此。鼻根
功德竟。
△四舌根功德。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初
總標舌淨。】


「復次常精進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二別明說法。分四。初聞法歡喜。】


「若以舌根於大眾中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


【△二八部供養。】


「又諸天子天女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三王民供養。】


「及比丘比丘尼盡其形壽隨侍供養。」


【王有小大。輪有四異故。七寶者。若金輪王出世。七
寶自然而現。一輪。二珠。三象。四馬。五主兵臣。六主
藏臣。七玉女。以是下。菩薩善巧說法。四眾盡形供
養也。
△四佛聖護念。】


「及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此結舌根利益也。
△二偈頌。有八行半。分二。初一
行。頌總標舌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08-0511b]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


【△二七行半。頌別明說法。分五。初一行半。頌聞法
歡喜。】


「以深淨妙聲於大眾說法設諸上供養。」


【△二一行。頌八部供養。】


「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


【△三二行。頌王民供養。】


「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常來聽受法。」


【文中歡喜聽法。供養互現。長行偈頌。有無可知。

四二行。重頌八部諸天。】


「諸天龍夜叉羅剎毗舍闍常來至其所。」


【△五一行。頌佛聖護念。】


「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


【五舌之用。文不明顯。能作六道語。即肉天二舌。能
作二乘語。即慧舌。能作菩薩語。即法舌。一時互用。
即佛舌。舌根功德竟。
△五身根功德。有長行偈頌。
長行分二。初總標身淨。】


「復次常精進眾生喜見其身淨故。」


【△二別明現像。分二。初身中現六趣。】


「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


【△二身中現四聖。】


「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二偈頌。有七行半。分二。初二行半。頌總標身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08-0511c]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餘人所不見。」


【又如下。法喻合明。以顯菩薩淨身現相。猶如明鏡。
照物。歷歷分明。本無染著。長行其身淨故。是也。

二五行。頌別明現像。分二。初三行。頌身現六趣。】


「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羣萌皆於身中現。」


【△二二行。頌身現四聖。】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一切於中現。」


【若獨者。住禪定中。現光明身也。在眾者。現身為眾
說法也。悉皆現者。皆於行人身現其色像也。無漏
性身離於分段。常體不離分段。惟清淨故現一切
也。身根亦具五身之用。世界所有身中現者。肉身
用也。上至有頂身中現者。天身用也。二乘於身中
現者。慧身用也。菩薩於身中現者。法身用也。佛於
身中現者。佛身用也。夫十界頓現。海印森羅。一多
相容。大小無礙。各不壞相。即事事無礙義也。身根
功德竟。
△六意根功德。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初
標意根淨解。】


「復次常精進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義者。獲大總持。豁然
貫通。一聞千悟也。
△二明淨意說法。】


「解是義巳能演說一句一偈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西域歲分三際。謂雨際。熱際。寒際。四月。即一際。如
此方一季意。演一句偈至一歲者。一真如性。無法
不攝。稱性之談。豈止一季一歲哉。剖一塵經。能書
[008-0512a]
三千界事。演一字義。海墨不窮者此也。不違實相。
皆順正法者。萬法唯心。以實智了知。無非正法。瞬
目揚眉。語默動靜。皆合乎道也。寶積見屠子而有
省。樓子聞婬辭而悟道。知一切法。即自心性。世諦
語言。皆順正法也。三千下。觀機由於意淨。言說皆
合佛說也。
△二偈頌。有十一行。分二。初一行半。頌
意根淨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通達無量義。」


【△二九行半。頌淨意說法。】


「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持法華經故。」


【次第下。頌上可知。十方下。廣前聞解。是人下。結顯
利益。意根亦具五意之用。世間治世皆順正法。即
人意淨。天所行天所作。即天意淨。聞一句通無量
義。即慧意淨。與實相不違背。即法意淨。籌量皆佛
說。即佛意淨。詳此品。雖談所得功德。皆歸功於此
經。由持說此經。冥契實相。入佛知見。脫去情塵。六
根清淨。以清淨根。照清淨境。遂見山林周帀。禽獸
鳴叫。殊形異意。無非實相。無非妙法。即一身而圓
證。遍六處而常彰。本不欠缺。曾無窒礙受持讀誦
妙法華經者。於此宜盡心焉。上持經根淨竟。】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由前精進持經。得六根清淨。但明證入之法最妙。
此品顯能證之人為希有也。以此妙法。悟入為難。
[008-0512b]
既悟守之為難。若於惡世。弘持此經。尤為難也。所
以世尊憂懸意深。叮寧情切。引自往昔之事。勸人
當來進修。自持品巳來。皆明持經之功。文雖不一。
意實一貫。此品攝前數品之義。以顯能證之人也。
云常不輕者。二執巳盡。四相不生。虗心弘道。忘巳
利物。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
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故名常不輕。即
釋迦多劫之前身。於威音王時。精持妙法。以一聲
佛號。遍記四眾。不專讀誦。見人則拜打擲罵詈。歡
喜忍受。菩薩不專讀誦。持無相經。忍辱罵詈。修無
我行。遍記成佛。生佛平等。非入佛知見。深達實相。
人法雙空者。不能也。正宗之唱。畢於此品。
△三顯
能證之人。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三。初雙舉前品罪
福。二雙開今品信毀。三雙明信毀果報。且初雙舉
前品罪福。】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告得大勢者。此品一聲佛號。遍記四眾。經歷多年。
常被罵詈。非人法兩忘。得大法勢者。不能也。如前
所說者。如法師品云。若有惡人。以不善心常毀罵
佛。其罪尚輕。若人一言毀訾在家出家讀法華經
者。其罪甚重也。亦如二卷所明。如向所說者。即上
品所說六根清淨也。
△二雙開今品信毀。分二。初
明事本。】


「得大勢乃往古昔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008-0512c]


【此云事本者。通舉往昔威音王時。為不輕事之本
也。乃往下。明時節長遠。有佛下。舉佛名號。威音王
者。以形聲二益。得大自在故。劫名二句。劫國莊嚴。
離衰者。時清道泰。正法興隆。離諸衰惡故。大成者。
說法利物。所益弘多。究竟佛慧。集大成故。其威下
說三乘教法。得大下。明壽命無量。正法下。明法住
久近。正法像法下。有二萬億佛出世。同一名號。

二明本事。分二。初標時節人名。】


「最初威音王如來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云本事者。以最初佛時。不輕菩薩所行之事。為本
事也。增上慢有大勢力者。末法之人。身雖出家。性
具三惡。意中未得謂得。身有打擲之勢。口有罵詈
之力。為三惡也。更加留連濁世。時風熏習。粧飾畵
瓶。出入豪門。結交權貴。我慢貢高。不肎進修。非得
大法勢。三業至善者。不能化導。所以告大勢也。不
輕菩薩。是其人矣。
△二徵釋不輕之名。又二。先明
不輕之行。】


「得大勢以何因緣汝等皆當作佛。」


【深敬二字。是菩薩入道之基本。苟敬之不深。安能
視彼如佛。又安能受其罵杖哉。末法僧徒。役役權
豪。栖心世務。無所不至。豈是菩薩道。但菩薩以等
心觀之。無非菩薩道耳。所謂治世語言等。皆順正
法也。深敬不慢。意業善也。故往禮拜。身業善也。我
不輕於汝等。口業善也。三業至善。具大忍力。方名
[008-0513a]
常不輕也。
△次明得名所以。】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號之為常不輕。」


【四眾以瞋恚心。罵詈打擲。菩薩以慈忍力。遍記成
佛也。昔國清誦戒。眾集。拾得拍手曰。聚頭喧喧。那
事如何。維那叱之。拾曰。大德。無瞋即是戒。心淨即
出家。我性與汝合。平等元無差。所謂瞋來慈應也。
常作是語故者。結信者深信不休也。四眾為作名
者。結毀者毀訾不止也。問。釋迦出世。踟蹰不說。不
輕一見。造次而說者。何也。答。釋迦所化者。昔曾下
種。本巳有善。故以小乘而將護之。不即為說大也。
不輕所化者。本未有善。欲與下種。故以大法而強
毒之。
△三雙明信毀果報。分二。初信者果報。二毀
者果報。初又二。初正明果報。二結會古今。初又三。
初明現報。】


「是比丘臨欲終時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


【臨終具聞。更增壽命。六根清淨。現報也。威音雖滅。
法音不滅。故先所說經。可以具聞。於空中聞者。示
忘能所。絕影像。無人無我。方能具此法故。四眾聞
經信伏者。始而身業至善。故往禮拜。終則得大神
通。六根清淨。始而口業至善。不專讀誦。終則得大
辯才。廣說妙法。始而意業至善。深敬不慢。終則得
大善寂。壽命無量。慢流見菩薩有如是力。皆深信
敬從。隨法化矣。
△二明生報。】


「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
[008-0513b]


【△三明後報。】


「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前云為十六王子說經。此中威音像法中。日月燈
佛。雲自在燈王佛。為比丘。皆說此經。足見然燈授
記。王子覆講。皆方便也。又此引威音日月雲自在
者。意明釋迦遠從塵劫。直至今生。宣布法華。流通
此道。要使現前末世。說是經者。如威音王。得大無
畏。明是道者。如日月燈。相繼無窮。布是利者。如雲
自在。覆潤無極也。得大勢下。明因圓果滿。
△二結
會古今。】


「得大勢於意云何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意下。結會。若我下。明得果由於此經。以此經乃
佛果之直徑。未有不由此經而證果者。未有由此
經而不證果也。然此果報一科。文雖淡。其意最深。
序中文殊答彌勒。遡其原委。文殊乃釋迦九代師
翁。今不輕既是釋迦。歷二萬億威音。二千億燈明。
二千億雲自在燈王。復值千萬億佛。則釋迦又不
知是文殊幾許代之師翁矣。又大通時結緣。今據
此文。則結緣在威音時矣。又授記諸子文中。皆云
過無數劫。恐佛道長遠之計不除。故引不輕菩薩。
經無數佛無數劫。方得成佛也。
△二明毀者果報。
分二。初正明果報。】


「得大勢彼時四眾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毀者得善惡兩報。由謗罵故。千劫地獄受苦。
[008-0513c]
惡報也。由聞佛名。下一乘種。復遇教化菩提。善報
也。以是義故。上慢尚成遠因。聞信寧無現益。問。若
因謗墮苦。菩薩何故為作苦因。答。其無善因。不謗
亦墮。因謗墮惡。必由得益。如人倒地。還從地起也。


△二結會古今。又二。初結會。】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䟦陀婆羅。此云善守。思益經云。若眾生聞名。畢竟
得菩提故。或云賢首。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有
將尼字連上句者。據正法華云。師子月等五百比
丘比丘尼。則師子月自是比丘。不應稱尼。有將尼
字連下句者。考因緣經云。思佛千優婆塞等。則又
不應連下。姑存俟考。私謂連下意順。於出家舉比
丘。等比丘尼。於在家舉優婆塞。等優婆夷也。此等
昔為慢眾。今為哲人。昔人豈昔人哉。形骸雖異。秉
性是一。謂菩薩之名起自聞謗之日。罵藥服之愈
病。打沉燒巳還香。依經所化者。豈思議哉。葢昔迷
今悟。由迷悟不由人也。然迷者其誰乎。悟者其誰
乎。作昔人者其誰乎。作今人者又其誰乎。此由人
不由迷悟也。昔人非昔人。非不昔人哉。噫。人性皆
善。習迷有殊。善緣相熏。其善可復。闡提不斷性善。
即斯眾矣。
△二勸持。】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經有大功。終成大果。應當勤修五種之行也。
△二
偈頌。有十九行半。分二。初五行半。頌雙開今品信
[008-0514a]
毀。二十四行。頌雙明信毀果報。初又分三。初一行
半。頌事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後曰將。前曰導。言威音以神智妙力。前後導達羣
生。使趨於道也。天人二句。八部恭敬。
△二一行半。
頌時節人名。】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時諸四眾計著於法。」


【是佛一行。時節人名也。時諸二句。頌增上慢也。是
法不可示。若定謂是有。即是著法。乃至定是非有
非無。亦是著法。大論云。執有與無諍。如牛皮龍繩。
俱不免患。龍繩入水。牛皮向日。彌益堅緊。如著法
慢流也。
△三二行半。頌不輕之行。】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二十四行。頌雙明信毀果報。分三。初四行半。頌
信毀果報。】


「其罪畢巳臨命終時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初一句。準長行當在諸著法眾之下。明慢眾畢是
罪巳。復遇菩薩。聞經教化。成就菩提也。古以此句
謂菩薩罪畢也。以由四眾輕賤。作不輕之名。又以
瓦石打擲。悉能忍受。所有宿罪。因此罪畢。是故臨
終聞經根淨。如金剛經云。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
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得消滅同也。臨
命終下。頌上菩薩現報。諸著法下。頌毀者果報。不
[008-0514b]
輕命終下。頌菩薩生報後報也。此文錯訛。將不輕
命終等。置廣說是經下。頌信者果報。將諸著法眾。
移疾成佛道下。頌毀者果報。其義與長行方合。

二三行半。頌結會古今。】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今於我前聽法者是。」


【彼時二句。頌信者古今。時四部下。頌毀者古今也。


△三六行。舉益勸持。】


「我於前世勸是諸人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我於下。舉經益。由聞此經令住涅槃。世世下。明妙
法難遇。眾等億億萬劫得聞。諸佛億億萬劫方說
也。是故下。正頌勸持。末世之中。聞經生信。一心受
持。解說書寫。流通此經。斯人者。世世值佛。速成佛
道。上十九品正宗分巳竟。】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品來意。總收正宗。三周法竟。寶塔涌出。顯平等
大慧。唱滅募人。故藥王等。二萬菩薩。發願此界弘
經。五百聲聞。八千比丘。六千尼眾。發願他土持經。
其次他方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十方世界。往返
遊行。如來示以四行。召本弟子。開本壽量。顯師弟
之遠本。破人天之近迹。五種校計。持經之勝。六根
清淨。法師之勝。不輕菩薩。得益之勝。開示悟入佛
知佛見。正宗既訖。意將流通。利澤萬古。故此品地
涌之眾。願分身所在國土。持說此經。如來現大神
力。嘉讚經德。發起群心。將此一部法華。遍空遍界。
[008-0514c]
顯說密說。塵塵剎剎。一切大眾。見聞信受。大喜充
身。故流通分首。而明如來神力。神名不測。力名幹
用。不測天然之體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為付囑
則深法。現十種大用。故名神力品。


△大章第三流通分。文有八品。就分八段。且初神
力嘉讚。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三。初菩薩受命。二佛
現神力。三結要勸持。初又二。初經家敘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二發願弘經。】


「世尊我等於佛滅後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舉其處。則曰於佛滅後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
如來分身無量。國土無量。滅度之處亦無量。悉能
周遍廣說此經。無來往之相。則與周旋往返者不
同。舉其意。則曰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而供養之。
上不恃佛。下不畏眾。則與敬信忍惡。遙見守護者。
又不同也。法乃一乘妙法。曰真。非四十年前之談。
曰淨。如蓮華之在穢。曰大。囊括十虗。包羅羣品。此
地涌之眾。非但奉命益他。亦欲自得持說供養。自
他兼濟。二利並隆。如來召本門弟子者。正為此也。


△二佛現神力。分二。初明所對眾。】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人非人等一切眾前。」


【文殊等。迹中所化之眾。舊住乃十方本化之眾。即
下方住者。一切眾。即他方來者。及從分身來者。並
此土四部眾。皆是也。
△二正現神力。分十。初舌相
[008-0515a]
上舒。】


「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此第一神力也。舌相出現者。顯今經所演。開三顯
一。開近顯遠。三世益物。誠諦不虗也。福德人舌至
鼻。三藏佛舌至髮際。今至梵天者。出過凡聖之外。
極於淨天之頂。相既殊常。說彌可信。
△二通身放
光。】


「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現神力時滿百千歲。」


【第二神力也。通身毛孔。遍體放光。周遍十方。無處
不照。顯智境究竟也。眾寶下。分身諸佛亦然。顯此
智光。自我而人。自人而我。塞乎天地。無入而不自
得也。滿百一句。光相時節。
△三攝舌謦欬。】


「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


【第三神力也。謦欬者。將語之狀。亦是通暢之相。四
十餘年。隱秘真實。今得申舒。無復遺滯。出世大事。
於今通暢。是故謦欬。又欲以此妙法付諸菩薩。令
於末世。導利眾生。將語斯事。是故謦欬。一謦欬事
了。一謦欬付他也。
△四諸佛彈指。】


「俱共彈指。」


【第四神力也。彈指者。隨喜也。隨喜得記證解。菩薩
持真淨大法。將來獲無上法寶。此一彈指。橫竪徹
亘也。
△五十方震動。】


「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第五神力也。二音聲者。謦欬彈指聲也。六動者。開
[008-0515b]
會表六番破無明惑。今正宗巳竟。又動者。表法會
大眾。開示悟入。六根清淨也。
△六普見大會。】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第六神力也。
△七諸天唱勸。】


「即時諸天於虗空中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第七神力也。
△八眾生歸命。】


「彼諸眾生聞虗空中聲巳南無釋迦牟尼佛。」


【第八神力也。
△九遙申供養。】


「以種種華香纓絡旛葢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第九神力也。諸物變帳。覆諸佛者。心通法變。合眾
物而成一也。問。眾生見會。諸天唱勸。然後歸依興
供。此四何得為如來神力耶。答。不由如來光明遍
照。震動十方。發起群心。彼十方眾生。何能見聞此
會。歸依興供哉。
△十世界合一。】


「於是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第十神力也。通為一者。情消理融。合眾界而為一
也。開會至此。將此一卷大經。普覆世界。徹上徹下。
無有絲毫覆藏。故下文叮寧讚歎。令其一心受持
也。
△三結要勸持。分三。初稱歎付囑。】


「爾時佛告上行等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告上行等者。乃地涌導師之大眾也。以八萬等。各
有本事之佛。各受本師付囑。上行等。乃本時所化
嫡嗣。欲傳吾道。必我弟子。非弟子不足以囑累故。
又上行等。乃舊住此界之宿學。如來如是神力。非
[008-0515c]
耆宿不足為證故。又前召本弟子。地涌初出。禮拜
讚歎。於二世尊。四上首合掌問訊。本師應當付囑
弘經彼時彌勒領八千恒沙菩薩。決疑請問。如來
不及付囑。就顯壽量。到此在範巳盡。兼地涌發願。
故如來欲付囑。先告上行等也。以是神力者。總收
十種。以如是莫大之神力。不盡此經功德者。如來
一切深妙功德。盡萃於此經。故不可窮盡也。
△二
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要者統攝意。一切語寬。取略而言。四語殆盡。法即
道場所得權實之法。眾生性具如來修極。雖有在
纏出纏之異。其法體本來真淨故。開佛知見者開此
也。自在神力者。即稱性示現。三輪設化。三世益物。放
光現瑞。駭動物情等。示佛知見者示此也。秘要藏
者。即此法不可示。諸佛安身之鄉。三德秘密之藏。
久默不說等。悟佛知見者悟此也。甚深事者。即深
固幽遠。無人能到。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一佛之
知見。示悟眾生等。入佛知見者入此也。於此經示
說者。總結此經功德。說之不盡。撮其樞要。唯此四
語。而授與之也。
△三勸持付囑。又二。初勸持起塔。】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應一心者。或聞思修。得佛教道。如渴思飲。更無餘
想故。經所在處。其處有七。雖有城市山林。僧俗淨
穢之不同。起塔供養一也。
△二釋起塔意。】
[008-0516a]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四處起塔。是道場即法身主處。餘三如文。經功難
盡。四要撮略。盡在此經顯示。此經所在之處。即應
起塔。起塔之處。即阿含四處。四處即此經宣示顯
說之四要語也。道場釋上所有之法。菩提釋上甚
深之事。轉法輪釋上自在神力。般涅槃釋上秘要
之藏。此之四要。攝盡全經。
△二偈頌。有十六行。分
二。初六行。頌上長行。二十行。明持經功德。初又分
二。初三行。頌佛現神力。】


「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地皆六種動。」


【濁惡之世。眾生垢重。示現降迹。維持世道。挽回人
心。故稱救世者。十種神力。後五不頌。前五於佛切
近故。
△二三行。頌結要勸持。】


「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故不可得邊際。」


【初二行。讚美持經。次一行。顯持經功德。如虗空無
邊。
△二十行。明持經功德。分五。初一行半。明得見
三佛。】


「能持是經者則為巳見我教化諸菩薩。」


【見三佛者。靈山一會也。又見等者。開示悟入。佛知
佛見。教諸菩薩說今經也。
△二二行明諸佛歡喜。】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亦令得歡喜。」


【斯道得傳。稱可佛心。故皆歡喜也。
△三一行明得
近佛果。】
[008-0516b]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四四行明得大辯才。】


「能持是經者於諸法之義畢竟住一乘。」


【四無礙如文。如風於空中者。風喻說法。空喻理。風
有聲無形。空有名無相。稱性之談。即言忘言。如風
行空中。復何障礙。比興顯理曰因緣。文脉潛通。不
失倫次。曰次第。能破眾生無始妄習。如日月能除
幽暗。一言入耳。默沾懸記。曰畢竟住一乘。
△五一
行半。總結應持。】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決定無有疑。」


【△神力嘉讚竟。】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由前地涌菩薩。發願弘經。如來神力嘉讚巳竟。故
此品摩頂以付囑也。言囑累者。囑是佛所付囑。累
是煩爾宣傳。謂將此妙法付囑於汝。累汝末世宣
傳古德云。你若不是這等人。自然不來殃及你之
意。此從佛旨得名。又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
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又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
是菩薩甘心頂荷。此從授受合論得名。此如來叮
寧至囑。如人王之託孤。臨大節。遇顛沛。不忘靈山
之遺命。繼往開來。信與不信。方便善巧。示教利喜。
使道統相傳。斯文不泯。末世之下。知有所歸也。此
是諸佛一片慈悲之禍。祖禰不了。殃及兒孫。遞代
相傳。故曰囑累。聖言歷三灾而不朽。優曇映七日
[008-0516c]
而恒榮。賴此囑矣。問。作佛則曰授記。持經則曰囑
累者。何也。答。正顯作佛難。而持經為法師者。尤不
易也。成佛如登九五位。作法師如定天下時也。葢
闢土開疆。經無量勤苦。然後大業成就。故知作法
師難於作佛也。欲紹法王位曰授記。令其行法師
事曰囑累。如來先以法王授諸弟子。後以法師囑
累菩薩。所望於法師者重矣。居法師位者。寧不自
重歟。
△二囑累薪傳。分二。初囑累授受。二時眾歡
喜。初又三。初如來付囑。二菩薩領受。三事畢唱散。
初又三。初正明付囑。】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法座起者。從第一義空而起無邊慈悲之用也。以
一手一時遍摩諸菩薩頂。故名大神力。摩頂如世
間父囑子。拊其背而告之之意。菩薩弘經。如來付
囑。勉其諦聽。令無忘失。故舒其手而摩其頂也。無
量菩薩。即千世界微塵數地涌之菩薩也。如來授
道化他。名權智手。菩薩自行受道。名實智頂。以權
智手摩實智頂。顯即權即實。權實不二也。又頂是
最上義。諸佛授受。皆摩頂付囑。今欲付囑無上妙
法。故摩無上最尊頂也。難得者。約修。則三祇練行。
百劫調心。約斷。則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故。流布增
益者。以此妙法。流傳後世。布散十方。自今而後。自
狹而廣。等法界而無遺。衍塵劫而不滯。一切見聞。
共登長者之堂。均獲髻中之珠。各各開示悟入也。
[008-0517a]
三摩者。示付囑之諄諄殷勤也。令一切者。勿論責
賤等。普得見聞也。
△二釋付囑意。】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勿生慳悋。」


【所以令汝等廣宣此經普得見聞者。何也。以如來
是眾生之大施主。具三行。能與眾生三智。汝等應
當隨學也。一大慈悲行。平等滋濟故。二無慳悋行。
竭內外財故。三無所畏行。不憚煩難故。以此三行。
能與眾生佛智。離二乘見故。如來智。離菩薩見故。
自然智。離諸取證不由他悟故。三智唯是一乘實
智。但隨德用。其三稍異。佛覺了一切。逈異二乘。即
一切智也。如來果號。揀異因位。即道種智也。自然
者。任運而知。不然而然。俯會無差。如月臨淵。即一
切種智也。又慈悲行。如來室也。無慳悋。如來衣也。
無所畏。如來座也。室中能施三智。衣座亦然。三軌
各具三智。能施眾生果地三智之用。方為大施主
也。汝等既願弘經。當學如來三行。末世之下。隨今
日之見聞。宣傳流布。不可生一毫慳悋心也。
△三
誡勉隨宜。】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則為巳報諸佛之恩。」


【若根深智利。直說佛慧。若根器下劣。不具正信。當
秘此妙法。於餘法中。方便善巧而引導之。一乘佛
慧是深。權漸餘法。亦云深者。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亦得云深也。指受曰示。教詔為教。令得利益。得大
歡喜。當知佛恩無可報。唯宣大法。續佛慧命。始名
[008-0517b]
報佛恩也。
△二菩薩領受。】


「時諸菩薩摩訶薩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聞佛付囑。得如所願。皆大歡喜。踊躍無量。三業虔
誠。仰謝如來也。如來再三付囑。珍重此法也。菩薩
三反領受。敬謹奉行也。願不有慮者。謂如來勿以
將來為慮也。我等今日。耳提面命。親聞是經。親得
付囑。將來之世。如佛教勅。如法教化。如說修行也。


△三事畢云散。】


「爾時釋迦牟尼佛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多寶為證全經而來。分身為開寶塔故集。前開塔
後。如來即云。以此經付囑有在。今開塔事畢。付囑
巳竟。故遣分身各還本土。隨所安然。以大法得傳。
化身應隱故。後說未周。尚須圓證。故留多寶。以大
旨聊圓。幽宗未竭故。又如故者。前開今閉也。此下
如來出塔。與大眾復降靈山。再說後六品經文。其
實流通。上二品巳竟。向下六品。不過勗勉今會新
得記者。以堅固其志願耳。
△二時眾歡喜。】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化他事遂。故諸佛歡喜。自行得法。故菩薩歡喜。得
記作佛。故聲聞歡喜。均獲廣記。故八部歡喜。囑累
薪傳巳竟。】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顯精苦為法。弘傳斯道。竭其神力。盡其形命。
殷殷虔虔。志猶未巳。故以菩薩本事以立名焉。楞
[008-0517c]
嚴云。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艸
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酸鹹淡。
甘辛等味。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了知味
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
開悟。如來印名藥王。觀經曰。昔名星光。從尊者日
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眾僧。願我未來。能
治眾生身心兩病。舉世歡喜。名曰藥王。以此菩薩
遍知藥性。故能觀機逗教。應病發藥。一切眾生身
心二病。淨盡無餘。於諸法中。會取自性。得大自在。
故名藥王也。菩薩者。悲智雙運。二利齊修故。本事
者。本昔之事也。下文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頓捨
一身。復燒兩臂。輕生重法。命殞道存。舉昔顯本。故
言本事品。
△三藥王苦行。分四。初宿王請問。二如
來垂答。三聞品利益。四多寶稱善。且初又三。初總
問遊化。】


「爾時宿王華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


【此品明藥王宿昔苦行。非宿昔自在。久行因行者。
不能啟發也。又前因藥王告八萬者。豈無故而然
也。故宿王華舉而問之。菩薩既知藥性。遍治眾病。
凡有利益之處。菩薩當云何遊化耶。
△二別問苦
行。】


「世尊是藥王菩薩那由他難行苦行。」


【苦行雖多。難行者唯捨身耳。
△三請答歡喜。】


「善哉世尊願少解說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008-0518a]


【菩薩苦行多端。願於多中少分說一二事也。八部
得懸記。他土願弘經。聲聞得記。發起願樂。故聞皆
歡喜也。不言地涌。本門所化。知之不言。觀音文殊。
影響大化。不在此例。分身從來者。各還本土故。

二如來垂答。分二。初正答苦行。二歎經功深。初又
二。初明事本。】


「爾時佛告宿王華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爾時下。明劫數長遠。有佛下。通別名號。明德云淨
者。不為塵垢所染故。自利也。如日月。能破眾生惑
暗。利他也。其佛下。明眷屬眾多。佛壽下。明壽命長
遠。彼國下。明國土嚴淨。一箭道者。補註云。二里也。
今取射垛為則。或一百二十步。一百三十步。一百
五十步也。諸寶臺下。明諸天供養。
△二明本事。又
三。初彼佛說法。二廣修供養。三結會古今。且初彼
佛說法。】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


【彼佛普度一切眾生。故為喜見。及諸三乘說經。但
喜見為當機。付囑流通。如今身子同也。
△二廣修
供養。又二。初明現在。二明未來。初又二。初修行得
法。】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樂習苦行者。菩薩之行。行人所難行也。精進經行
者。即般舟三昧也。等持三昧。半行半坐。一行三昧。
長年坐定。般舟三昧。不坐不臥也。一心求佛者。以
[008-0518b]
精進苦行。專求佛道也。萬二千歲得三昧者。依根
塵十二處。圓融互照。以一實相融一切根塵。於一
根塵現一切色法。交徹融攝。重重無盡。是名萬二
千歲得一切色身三昧也。此三昧有三義。一者內
現。如今經身根清淨。十界依正於身中現。如明鏡
現像。二者外現。如妙音觀音。隨機示現十界色身。
三者內外現。如大集經觀於巳身。眾生身諸佛身
悉於巳身中現。又見巳身眾生身。現佛身中。又見
眾生身中。現巳身佛身也。
△二作念報恩。又二。初
以三昧神通力供養。】


「得此三昧巳心大歡喜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先念歸功此經。次念供佛及經。即時下。以神通力
雨華香供佛。得此三昧。理無出入。表用三昧神通
之力。故言入耳。海此岸者。正法念云。妙高山南海
此岸。即南岸也。六銖者。二十四銖為一兩。六銖即
一兩中四分之一也。
△二以正報色身力供養。又
三。初正明燒身。】


「作是供養巳從三昧起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神力所化。不過外財。財不及法。故復然身。作法供
養。薰陸出大乘國。西域記云。薰陸香樹。葉似棠梨。
兜樓婆出鬼神國。此云香艸。畢力迦即丁香。膠香
即松香。身為道器。但色身不淨。欲作供養。須滌之
令淨。故服六香。以表無上清淨之道器也。供養淨
明德佛者。淨因淨果。因果一致也。六香即六度行。
[008-0518c]
諸華香油。表微細小行也。千二百。表根塵十二處
也。塗身表外淨。欲希淨德之果。必內外一如。廣行
六度萬行。鎔鑄根塵。破色身之妄執。證法身之真
常也。神通力願者。明不以世火。還依三昧智火。自
然身者。表爍滅幻緣故。光明照等。表顯發真光。照
明法界故。又正燒身時。若覺痛。同於凡夫。若不覺
痛。同於木石。當燒之時。且道喜見菩薩。在甚麼處。


△二諸佛稱歎。】


「其中諸佛同時讚言作是語巳而各默然。」


【善哉下。乃八十億恒沙諸佛之語也。真法供養者。
菩薩內運智觀。觀此色身。由惑因故。感斯惑果。即
幻緣假合。今用空慧之火而蕩除之。故言真法也。
能燒者火。所燒者身。能供養者身火。所供養者佛
法也。能觀者智慧。所觀者身火。能供所供。境智不
二。能所斯亡。以不二觀。觀不二境。成不二行。會不
二空。作如是觀。燒身苦行等。皆為正行。所以投巖
無招外行之論。赴火不為內眾之譏。若不爾者。無
利勤苦。佛有誠誡。良由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
可廢。智不可亡。後之學者。無失法利。問。律制燒身。
得偷蘭遮罪。燒指得突吉羅罪。此中云何讚燒身
耶。答。大小開制不同。小制結過。大制令燒。故梵網
云。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故知順
小行易。不燒何難。從大誠難。燒乃不易。今藥王久
證。并出開制。重法忘懷。發起神通之願。為軌下愚。
[008-0519a]
當深思焉。昔智大師。初見南嶽思師於光州大蘇
山。師一見。乃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遣。今
復來矣。授以普賢道場。令修法華三昧。大師誦經
至此二句。寂然入定。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豁然
大悟。以所證白思。思曰。非汝不證。非我不知。汝所
得乃法華三昧前方便。獲一旋陀羅尼。自是以後。
照了法華。如曦和臨於萬象。達諸法相。似清風遊
於太虗矣。亦所不及者。彼華香繒旛之勝。特外緣
耳。國城妻子之重。特愛緣耳。非法供養。故皆不及
也。夫為法忘身。不特佛氏。至人得道。皆外形骸。若
孔子甘於夕死。楊雄不羨久生。達本知常。恃有不
亡者存焉。若識念未亡。諸蘊違礙。不達法行。空慕
其迹。彌增業苦。善男子下。顯法施尊上。作是二句。
經家敘相。
△三明燒身時節。】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巳後其身乃盡。」


【六根六塵。一切洞徹。我相乃盡。只怕此身煉不盡。
此身燒盡我無依者。此也。萬二千二。前後照應。皆
明十二處。鎔鑄鍛鍊也。上明現在竟。
△二明未來。
又分五段。初生在王家。】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結加趺坐忽然化生。」


【由無女人。故云化生。三昧功成。生死去來。猶如夜
旦故。父師不離淨德。表真俗常修妙行故。
△二說
昔本事。】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008-0519b]


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捨所愛之身。


說是偈巳而白父言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經行彼處者。即於淨德佛所聞法華經。一心求佛。
精進經行也。心者罪之源。身者業之藪。世人癡故
愛之。菩薩悟故捨之。有本於此偈後。添二句。義雖
足。乃後人擅加。考笈多所譯。亦但六句。法護所譯。
但四句耳。晉本偈後。有父王歎善同詣佛所之文。
其義更足。日月下。明前身供佛。得法聞經也。一切
眾生語言者。勿論雞鳴犬吠。鵲噪鴉喧。得此三昧。
普皆了知。又寶積經云。復有三昧。名解一切眾生
語言。得此三昧者。善能宣說一切語言。於一字中
說一切字。了一切字皆同一字故。初聞經後得色
身三昧者。由證得法身。故應物現形。無非妙體。然
身之後得語言總持者。由離諸相見。故圓通眾音。
無非真說。體無非妙。則森羅萬象皆一切色身。說
無非真。則鵲噪鴉鳴皆語言三昧。非深證行境。超
情離見者。何以當此。俱舍論云。甄迦羅。亦云矜羯
羅。五十大數中第十六數也。頻婆羅。亦云頻䟦羅。
第十八數也。阿閦婆。亦云阿芻婆。第二十數也。或
云那由他。是百萬億。甄迦羅。是千千萬億。頻婆羅。
是百千千萬億。阿閦婆。是萬千千萬億。大王下。欲
還供養。
△三往詣佛所。】


「白巳即坐七寶之臺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008-0519c]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世尊猶故在世。」


【坐臺升空者。菩薩以神力燒身。以神力化生。復以
神力見佛也。大抵得此三昧。來去自由。縱橫無礙。
方稱普現之名。三十二相曰奇妙。紫金光聚曰光
明。曾供養者。即前生三昧力正報力二供養也。還
親覲者。即今生值遇。又當供養也。問候之語不多。
讀之不勝親熱。令人想見當時。重法之殷殷也。覩
其容顏奇妙之相且喜現在之未滅。意謂前生既
親近。弟子又轉生矣。何幸又遇復還親近哉。忻忻
切切。翹翹顒顒。有不可以言語形盡者。故但云世
尊。世尊猶故在世。猶故二字當玩。如云弟子轉生。
世尊還在世。正啟下唱滅付囑之意。
△四如來付
囑。】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告一切下。唱滅也。又勑下。付囑也。先總付家業。通
指三乘人天等法。及諸下。別囑出世本懷獨指大
乘佛果。亦以下。付依報國土。正報使役巳。我滅下
託身後事。供養舍利起若干塔也。付囑巳竟。出世
事畢。故入圓寂。於夜後分者。表無為正位故。
△五
奉命任持。又四。初滅後起塔。】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垂諸旛葢懸眾寶鈴。」


【悲惱戀慕者。準涅槃經。世尊受純陀最後供巳。即
說涅槃。欲入滅時。脫却伽黎。上升虗空。唱言。大眾
當觀如來金色之身。只此一見不復再見。如是七
[008-0520a]
度。展轉二十四反示身。二十四反八禪。然後臥師
子床。中夜入滅。大眾悲痛感戀。如波羅奢佉。問。見
道之人。巳斷見愛。何至此乎。答。大士之情。非悲於
人而痛於法也。以如來聖道所託。今逝矣。人天眼
滅。七眾何依。斯道無傳。亘古長夜。故菩薩悲傷感
戀而痛慕之。𧂐聚也。謂聚此香闍維如來也。疑栴
檀為𧂐者。當準此土佛入滅巳。以轉輪王法茶毗。
即時作七寶金棺。微妙白氎。兜羅綿。栴檀沉水。百
千萬億種種香華等。積如須彌。況彼淨土。庸何疑
焉。又佛說火化之法。在巳則顯三昧之力。播熏煉
之功。故火化自焚。舍利迸透。在人則掩臭腐之穢。
免螻蟻之食。其魄不滯。其神清升。而此方臥淤膿
於荒郊。埋腐骸於朽壤為是。且以火化為不忍。方
其穴地負土。全體而坑之。為可忍耶。二者皆出於
不得巳耳。達人觀之。一等歸盡。沉之可也。露之可
也。棄諸溝中。內諸石槨。無不可也。收舍利下。起塔
莊嚴供養。高三世界者。三千世界也。小千覆初禪。
中千覆二禪。大千覆三禪。云高者。至四禪天也。

二燒臂供養。】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一切大眾。即佛所付之眾。汝等一句。誡無散亂也。
臂云百福者。種種因行所感也。七萬等。燒臂時節。
問。塔有八萬四千。所起定非一處。一身然臂。何能
遍供乎。答。菩薩證諸法實相。稱理而供。不壞一相。
[008-0520b]
而普供無遺也。問。燒身但千二百歲。今燒臂何故
七萬二千歲耶。答。前約自行。身盡入滅。今為弘法。
令物獲益。故燒身時少而燒臂時長也。又前表破
六識中我法二執。今表破七識中我法二執也。

三時眾獲益。】


「令無數求聲聞眾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令發菩提心者。不令此眾住於小果也。皆得住三
昧者。以巳之所證而證於人也。彼佛以大眾付囑。
豈徒然哉。菩薩善繼善述。信不誣也。
△四燒臂還
復。】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大眾憂惱者。皆謂大士佛法所寄。兩臂既然。形神
將沒。如之柰何。由此憂惱。以初心菩薩。愛見未忘
故。喜見作誓巳全其臂者。達境唯心。物隨心轉。然
臂復臂。心之所致也。善伏忍辱復全身等。皆斯旨
也。問。兩臂還復。二執復起否。答。前破二執。此表證
二空理也由斯等者。謂燒身身生。然臂臂復。不住
之因。稱其性而淳且厚。皆出於福德至誠之力。智
慧神通之妙。非今之好奇惑眾也。當爾下。結顯希
奇上廣修供養竟。
△三結會古今。】


「佛告宿王華菩薩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其所捨身下。結答若干苦行中。捨身之一事也。上
正答苦行巳竟。
△二歎經功深。分三。初明供養較
勝。二歎所持經法。三明持經福德。初又二。初供塔
[008-0520c]
顯勝。】


「宿王華若有發心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夫指有三節。足一指者。三節俱焚也。能然手指。是
燒一節也。愚謂即手一指。足一指。無不可也。楞嚴
云。我滅度後。其有比丘。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
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酧畢。長
揖世間。永脫諸漏。此中手指足指。皆身分也。表行
人不能斷二執。於六七二識中。相應貪瞋等心所。
隨斷一分。得一分真理耳。手指內身也。妻子外身
也。國城等。身外之餘物也。內重外輕。功福有異。故
然指供養。勝於身外諸珍寶也。
△二供人顯勝。】


「若復有人以七寶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三千世界七寶。供四聖人。不如持經一偈者。以財
況法也。葢法是聖師。能生。能養。能成。能榮。發心受
持此經。由法為生。始終隨法進修為養。令滿極果
為成。能應眾機為榮。四雖不同。以法為水。如父母
必以此四而護其子也。四句偈者。長行名散華偈。
四言五言等。名貫華偈。云一四句者。以少況多之
謂。
△二歎所持經法。分二。初歎法體。二歎法用。初
又曲分十一段。初河海淺深喻。】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川流江河四水。喻前四教。海喻法華。四水狹淺。大
海汪洋。喻四教不普。大法圓收。故最為深大。以說
窮本地為深。包羅一切為大。若別論川水獨清。通
[008-0521a]
四壑之寒泉。淺源止渴。成六合之神功。喻小教偏
空。明四諦之真理。劣志巳利。得六通之妙用。流水
長遠。涉十方之要津。來往通渠。濟萬物之枯乏。喻
始教大乘。行十度之初門。自他俱利集萬善之莊
嚴。江水通湖。混一味之涇渭。信流進浦。送人舡之
到岸。喻終教歸中。顯一心之體用。智波入俗。蕩我
法之雙空。河水一連接天際之高流。源從萬壑。通
南北之行程。喻頓教一乘。悟法身之真理。心空萬
緣。脫根塵之妄惑。海水洪深。納百川而同味。淵源
浩大。容萬派以朝宗。喻法華甚深。攝四教而同圓。
妙理廣大。會三乘而歸一。故云最為深大也。
△二
群山高低喻。】


「又如土山黑山於諸經中最為其上。」


【土山者。土石諸山也。黑山者。俱舍云。南洲從中向
北。各有三重黑山。小鐵圍者。繞小千界。大鐵圍者。
繞大千界。十寶山者。華嚴云。雪山。香山。軻利羅山。
仙聖山。乾陀山。馬耳山。尼民陀山。斫迦羅山。宿慧
山。須彌山。群山土積。十寶矮形。鐵圍雖高。非金所
成須彌四寶為體。坐鎮四洲。下旋香海。上宅群天。
居然群山之王也。諸教勢同群峯。一乘須彌齊峙。


△三星月校光喻。】


「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星月俱是陰精。同是夜現。朗夜之光。星不及月。喻
前諸教乃照世之典。權不及實也。照明二字取喻。
[008-0521b]
以大寶在暗。非燈莫照。一乘實相。隱於藏識。不得
今經開示。眾生佛知佛見不明。故最為照明也。

四日光破暗喻。】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當中天。幽衢頓破。此經入耳。昏障潛消。以此經
明一乘實相。能破一切眾生不善惑闇故。
△五王
位尊卑喻。】


「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於眾經中最為其尊。」


【小王封列一國之尊。金輪承統四洲之主。三乘之
典。各偏一宗。一乘之談。圓統其旨。尊卑之名分昭
然也。
△六天王優劣喻。】


「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諸經中王。」


【帝釋乃忉利之主。群天為輔佐之伴。喻群經為權
道之宗。此典乃實教之旨。
△七凡聖為父喻。】


「又如大梵天王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梵王統三千界。為六趣之父。此經詮一乘理。乃三
乘之父。
△八約聖顯說喻。】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支佛超七賢七位之群。拔四果四向之萃。獨顯支
佛一遠離行。亦得涅槃。更侵習氣。故為第一。喻此
經但一佛乘。一超直入。傳心之典。理拔群說。故稱
第一。
△九法妙人尊喻。】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法妙故為第一。人弘妙法。故於一切眾中為第一
[008-0521c]
也。
△十乘分大小喻。】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聲聞小艸。菩薩大樹。大樹之材。非藥艸可比也。

十一唯佛獨尊喻。】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如來乃究竟果人。非因人可比。於諸法中。得大自
在故。此經位在三乘之上。理御諸教之宗。無因不
收。無果不攝。群經了義中王者此也。此上歎妙法
之體。隨機在處。最尊最勝也。
△二歎法用。又三。初
歎拔苦用。】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離諸苦惱。」


【此經能令九界眾生。難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苦
惱。故云能救一切眾生者。
△二歎與樂用。】


「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


【此經二句標饒益滿願。下諸得字。皆是充滿之意。
清涼等十二事。皆是與樂之用。此經如池者。醍醐
上味故。如火者。發智慧𦦨故。如衣者。功德莊嚴故。
如主者。證法身真理故。如母者。眾生恃怙故。如舡
者載到彼岸故。如醫者。療身心病故。如燈者。破無
明闇故。如寶者。常可如意故。如王者。統攝群機故。
如海者。涅槃性海故。如炬者。慧𦦨破惑故。
△三總
結二用。】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今經力用。能拔一切眾生生死病痛之苦。而與究
[008-0522a]
竟涅槃之樂。能解一切眾生惑業之縛。而與究竟
解脫之樂。歎所持經法竟。
△三明持經福德。分二
初舉聞全經福。】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若人下。明聞經書寫功德。若書是經下。明華香種
種供養功德。瞻蔔黃華也。須曼那。善攝意華也。波
羅羅。熏華也。婆利師迦。夏生華也。又云雨華。雨後
生故。那婆。雜華也。摩利。鬘華也。諸華皆可作油。然
燈供佛。
△二舉聞今品福。分二。初格量。次囑累。初
又分四。初明聞品益。】


「宿王華若有人聞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先總明聞品功德。次明女人聞品受持利益。持經
者。障陋盡除。後不復受者。轉女成男也。
△二明勸
修益。】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若如來下。依經修行。往生淨土也。準大集經。有五
五百歲。第一解脫堅固。第二禪定堅固。第三持戒
堅固。第四多聞堅固。第五鬪諍堅固。後五百歲。即
鬪諍堅固時也。末法時代。善根轉少。大法冥利。雖
女人猶獲勝利。況男子乎。問。此中但云如說修行
即淨土因。如何修行耶。答。即受持讀誦深信解相。
問。彌陀攝念佛人生極樂。今聞法華何故亦生耶。
答。由解安樂行故。聞佛壽量故。此經名蓮華故。了
明唯心故。然諸經指歸淨域。佛佛讚往西方。淨土
[008-0522b]
法門。乃眾生歸依處也。故文殊大智求生。普賢萬
行願往。遠公始創東林。蓮師繼踵雲棲。若幽若顯。
乃聖乃凡。三學高士。九流名賢。無不修持。若萬派
以朝宗。似群星而拱北。彌陀願力弘深。眾生專念
必往。希淨土者。宜盡心焉。不復下。明離諸塵垢。貪
瞋癡乃根本煩惱。憍慢等垢。乃隨煩惱。既到安養。
所依者淨業。所會者善人。故遠離一切諸垢也。得
菩薩下。明證理根淨。心寂根淨。故能見若干諸如
來也。
△三諸佛遙讚。】


「是時諸佛遙共讚言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


【善男子。即前女人修行往生。得忍根淨也。受持為
人說者。即前聞經如說修行也。實相之理。非有為
之福。故水火不能焚溺。稱實相理。海墨不窮。故千
佛共說不盡。諸魔賊。即五陰煩惱等。生死軍。即無
明六識等。餘怨敵。即隨情對境之惑業。賊能侵害。
軍能攻擊。由得無生忍。故能摧滅一切煩惱諸垢
也。無如汝者。顯諸佛守護。與如來把手共行。豈天
人所及哉。無有與汝等者。以三乘智慧禪定。皆權
也思惟是經。是實也。權漸不及圓實。豈三乘可等
哉。
△四結聞品益。】


「宿王華此菩薩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此菩薩一句。總收藥王苦行。神通。三昧。種種功德
智慧也。若有下。明聞品隨喜讚善之益。一稱經名。
蓮華出口。一念隨喜。法香在身。善種不亡。功成自
[008-0522c]
著也。上說功德。即前往生離垢遙讚等。格量巳竟。


△次囑累。】


「是故宿王華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是故下。先以一品囑當機流通。宿王下。次教當機
神力守護全經。所以下。徵釋守護之意。此經開悟
佛知佛見。却除癡愛病緣。故云良藥。癡愛病除。生
死緣斷。頓證真常。何復老死。如般若智照。能空五
蘊。度苦厄。無老死是也。汝見下。明見持經者。散華
作念。生心如佛想也。取艸者。佛成道時。吉祥長者
施軟艸為座也。吹螺擊鼓者。既成佛巳。說法警悟
一切群生也。是故下結。上如來垂答巳竟。
△三聞
品利益。】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此結會眾聞此品之益也。
△四多寶稱歎。】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非宿昔因行成就。得大自在。不能發起是利。故雙
歎善哉善哉。上藥王苦行竟。】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八
[008-05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