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9 法華經合論-宋-慧洪 (CBETA)




目次





* 卷第一

* 序
* 序品第一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二

* 譬喻品第三
* 信解品第四
* 卷第三

* 藥草喻品第五
* 授記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卷第四

* 五百弟子品第八
* 人記品第九
* 法師品第十
* 見寶塔品第十一
*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勸持品第十三
* 卷第五

* 安樂行品第十四
* 湧出品第十五
* 壽量品第十六
*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 卷第六

*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 不輕品第二十
* 神力品第二十一
* 囑累品第二十二
* 藥王品第二十三
[001-0361c]
* 卷第七

* 妙音品第二十四
* 普門品第二十五
*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 嚴王品第二十七
* 勸發品第二十八
* 䟦



法華經合論目次
[001-0362a]

No.603-A鐫法華合論序



上遡天台下及蕅益施註於玅經者不為少各自披
新獵異此立彼破始涉徒讀之三四過而不通未見
如石門圓明禪師合論能就自己所證向不說破處
說之者會有印氏將梓以傳余頷之曰足是為講經
者之點眼藥便加國字訓於其傍畁之然比年以抱
痾故氣懦不能參詳互校於罪我者所不暇計敢告
諸方幸下鉛筆焉刻成歲在壬午重自京華歸于東
奧之春也。



仙臺龍寶比丘實養長與題於洛之智積輪下
[001-0362b] No.603


玅法蓮華經合論卷第一
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論 宋寶覺圓明禪師 慧洪 造
附論 宋丞相無盡居士 張商英 撰


經題


「玅法蓮華經」


【論曰心法之微玅分別語言所不能形容然則終
不可見之歟曰唯以方便設象以達其意使學者
自求而得之為可見也此三世如來法施之式十
方菩薩悟入之因夫眾生難見者自心習見者蓮
華指其習見之象示其難見之玅故以經名玅法
蓮華其寂滅靈知之體廣大光明之用隨其所知
之量寓於七卷之文二十八品之義應機而答稱
性而談無詳略無麤玅皆象也蓮之方開已有子
子中已有蔤三際同時也以之觀自心則知古今
圓於一念在華嚴經則曰智入三世而無來往蓮
之子既已分布又會屬焉以之觀根境則知能所
分而不斷在般若經則曰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
故由是論之則古今圓於一念者三世之蓮也能
所分而不斷者十方之蓮也至於佛出廣長舌相
放無數光謦欬彈指聲震三千大千手摩微塵菩
薩之頂久已滅度多寶佛塔忽然現前三變淨土
[001-0362c]
各十方分身佛畢集微塵菩薩隨佛語聲從地涌
出而云在處有說法華經寶塔皆現當見我與多
寶及分身佛則非神變示現皆自心常分之象也
是意也豈特見於此經華嚴入法界品毗目仙人
執善財童子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佛剎微
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
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乃至或經百千億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乃至時彼仙人放善財童
子手即自見其身還在本處善財自見其身到十
佛剎微塵數佛所者十方不隔也或經百千億不
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者三世不移也學者於此能
見不傳之玅則名報佛恩經如織經經常而緯變
所言為經而已緯焉以成則經所不能言也。】


序品第一


「玅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論曰梁西域僧真諦曰依微細律阿難當升座結
集法藏之時其身如佛具足相好大眾仰瞻生三
種疑疑從涅槃起更為眾生說法疑他方佛來此
說法疑阿難成佛為眾說法為除此三疑故阿難
稱如是我聞一時於是三疑頓釋住王舍城耆闍
崛山中者說此經處也摩竭國王於其地作舍而
城之名王舍城耆闍崛此言靈鷲山形如之其山
在王舍城南。】


「與大比丘心得自在。」
[001-0363a]


【論曰比丘此言淨乞食言破煩惱言能持戒言能
怖魔阿羅漢此言賊破言應供言不生皆以一名
而含多義於此稱比丘而曰大者以一切眾中之
奇英天人所宗敬能勝九十六種議論故諸漏則
欲漏色漏無明漏由有漏故有煩惱夫能修無漏
法證無漏智則其神無隙而煩惱不能入矣結使
流則受扼縛葢見纏等皆煩惱也以其固結難盡
故謂之結若無三漏之因則無三有之果三有三
界之別名也聲聞未逮菩薩利他之功逮得己利
而已難盡者盡則心得解脫而自在矣無復煩惱
則賊破逮得己利則應供盡諸有漏則不生也此
特槩敘萬二千眾之所證而其魁壘秀出者又名
標而次于下文。】


「其名曰阿若與眷屬俱。」


【論曰阿若多此言解義其名也憍陳如此言火器
其姓也世事火天因以為姓摩訶迦葉此言大龜
其姓也其先有龜國之瑞而於諸迦葉中德臘俱
高故以大別之優樓頻螺此言木瓜林伽耶此言
城那提此言河此三迦葉兄弟也而其所居之處
曰林曰城曰河也舍利弗此言身子其母身儀美
好故世猶以子名之大目犍連此言萊茯其姓也
萊茯其先所嗜故摩訶迦旃延此言文飾其姓也
阿㝹樓䭾此言無貧亦言如意劫賓那此言房宿
父母禱此星而生因以為名憍梵波提此言牛相
[001-0363b]
離婆多此言室星畢陵伽婆蹉此言餘習有慢習
者薄拘羅此言善容摩訶拘絺羅此言大膝難陀
此言喜孫陀羅難陀此言艶喜富樓那此言滿其
父也彌多羅尼此言慈其母也從父母得名者也
須菩提此言空生生時其家倉廩器皿皆空故阿
難此言慶喜羅睺羅此言覆障能食月謂我法如
月此兒世世能覆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
世能捨也夫言有學則漏未盡而在學地者無學
則是阿羅漢同在此位者以有潛行密用非眾所
知識者則又別敘之摩訶波闍波提此言大愛道
尼此言女佛之從母而乳己者耶輸陀羅此言華
色如上所敘名氏譯有訛略如阿若憍陳如具云
阿若多憍陳那那之為言男也佛成道時最初悟
解此姓多女故稱男以別之又譯曰已知亦解義
之訛也如離婆多具云頡麗伐多又譯假和合以
其義較室星則大相遼智度論曰此比丘緣宿空
亭見兩鬼爭屍悟身假合則室星之譯可疑也如
迦旃延具云摩訶迦多衍那此言大剪剃種男葢
先世工刀籋因以為姓而曰文飾則為太略耳如
舍利弗具云舍利弗怛囉亦云鶖子亦云珠皆以
其母目媚好故方其娠於母母之辯慧已勝其舅
拘絺羅拘絺羅曰此兒生必易我發憤為學無剪
爪之暇者是也。】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001-0363c]


【論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言無上正徧正覺
陀羅尼此言總持於無上正徧正覺則曰皆不退
轉於總持乃至轉不退輪則曰皆得夫所謂皆得
不退轉者如金出鑛不復重鑛如木成[厂@火]不復重
木至於供養諸佛則曰植眾德本植之為言壅培
之謂也善入佛慧則曰以慈修身修之為言增益
之謂也壅培增益則十地菩薩長養大慈大悲之
法此諸佛稱歎之辭也而無著菩薩論分為十種
不退轉義是大不然諸佛既稱歎之矣則當示以
智悲及六波羅蜜故曰通達大智到於彼岸葢言
大智則兼悲言彼岸則兼六波羅蜜金剛般若經
曰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乃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者悲也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
得滅度者智也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施
名檀度檀度通於六度天親菩薩釋曰檀義攝於
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以是知
菩薩欲以方便度諸眾生越生死流到涅槃岸必
先悲智欲具足萬行莊嚴智地必先六波羅蜜故
以十八大菩薩證成前義文殊師利智也觀世音
悲也以知見力震動魔宮故名得大勢念念不與
世間心合故名常精進虗空可殞我無疲厭故名
不休息以此三位證成精進也見乏受用以資生
施故名寶掌見病緣苦以無畏施故名藥王見流
轉苦以法施故名勇施以此三位證成檀度也嚴
[001-0364a]
淨毗尼如月初現故名寶月隨順無欲修淨戒度
如月之光全是月體故名月光諸戒定慧及婬怒
癡俱是梵行如月臨照不擇穢潔故名滿月以此
三位證成戒度也離沉掉故獲變化定故名大力
三摩地中光嚴住持故名無量力以此二位證成
禪度也已盡世間心故名越三界善守護心城故
名䟦陀婆羅䟦陀婆羅此言善守以此二位證成
忍度也初登滿覺猶名智相故名彌勒莊嚴智相
令不住故故名寶積合是二法以濟羣生故名導
師以此三位證成智度也然金剛般若經之敘六
度必自檀度以及戒忍此獨不然何也曰經示一
佛乘欲凡夫實證故實證必藉精進之力所以六
度之首弁以精進以致其意焉。】


「爾時釋提二千天子俱。」


【論曰華嚴經曰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
界諸天宮殿次成人及餘眾生諸所住處四天王
天鄰於日月者居須彌山之半腹出海四萬二千
由旬日月自其宮前繞旋以照四天之下自其上
以至忉利天尚四萬二千由旬葢帝釋所居之處
山之頂也其四隅八天共三十二而帝釋主之經
言釋提桓因此言能作謂能作忉利天主故即華
嚴經所謂帝釋也名月普香寶光三天子者帝釋
之臣如世卿相等四天王者帝釋之衛臣如世武
將等自在大自在二天子者六欲之樂變化天及
[001-0364b]
他化自在天也此敘欲界來眾至於色界則瑜伽
論曰有十八處謂梵眾天梵前益天大梵天此三
由䎡中上品重修初淨慮故經言娑婆世界主梵
天王尸棄大梵者是此勝流娑婆此言堪忍梵此
言離欲尸棄此言頂髻此敘色界初禪來眾瑜伽
論又曰小光無量光極淨光此三由䎡中上品重
修第二淨慮故經言光明大梵等是此勝流此敘
二禪來眾特不敘兜率炎摩諸天何也曰智度論
曰欲界四王及忉利天所依止地近佛故佛生時
苦行時得道時轉法輪時常來供佛餘四天宮殿
在虗空五欲之妙染著深故不來耳兜率雖利根
自有補處說法故亦不來梵天雖遠以離欲故愛
法情深請佛轉法輪故來以智度所論觀此經知
五欲之為害也甚矣諸天值佛出世且為之障而
不聞法矧佛滅度之後六趣之異生乎。】


「有八龍王百千眷屬俱。」


【論曰八龍各因其所寓得名龍豈累於名哉或以
德或以威或以海或以池難陀此言歡喜䟦難陀
此言善歡喜二龍兄弟也以靈感故風雨時若人
心喜悅因以為名娑伽羅此言醎海和修吉此言
多頭德叉迦此言現毒阿那婆達多此言無熱惱
第八地菩薩為之摩那斯此言慈心將雨則雲陰
七日候眾生事辦乃雨優鉢羅此言黛色蓮華如
慈心歡喜則寓於德多頭現毒則寓於威無熱惱
[001-0364c]
黛色蓮華則寓於池娑伽羅則寓於海然龍無耳
何能聽法哉曰人其龍形則能之華嚴經曰文殊
師利化入人間覺城東大塔廟處轉說此經號普
照法界修多羅於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龍而來
其所聞法已深厭龍趣發大菩提心得不退轉言
無量百千億龍而來其所足矣必曰大塔廟處轉
說此經何也曰塔廟寂滅則說無所說諸龍無耳
則聞無所聞故也。】


「有四緊那羅百千眷屬俱。」


【論曰有世間之樂有出世間之樂出世間之樂法
樂也四緊那羅是也世間之樂四乾闥婆是也緊
那羅此言人非人又名疑人以其人而角見者疑
其為人也耶非人也耶天帝法樂之神倚聲奏四
諦之法故名法奏十二因緣之法故名妙法奏六
波羅蜜之法故名持法乾闥婆此言尋香謂其以
香為食樂者竿木等伎樂音者鼓節絃管美者艶
姬妙舞美音者皓齒清唱舊說絲不如竹竹不如
肉以其漸近自然四者俱以王稱而執樂解藝則
有男女之異鳩摩羅什曰緊那羅王天帝俗樂神
寧有奏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而名俗哉什雖
博聞然不能折之以理亦多誤也。】


「有四阿修羅退坐一面。」


【論曰阿修羅此言無酒常採華醞海以為酒魚龍
業力故味不能變於是大怒誓不復飲婆稚此名
[001-0365a]
被縛為天帝以五物繫其頸佉羅騫䭾此名廣肩
膊廣又勇徤便於涌海毗摩質多羅此言淨心能
波海出聲帝釋之姻家羅睺此言障持以手障日
月者也十地經曰有五類一極弱者住人間山林
西方山大深窟有非天之宮又譯阿素洛此言非
天也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有羅
睺之宮三又二萬一千由旬有勇徤之宮四又下
二萬一千由旬有華鬘之宮華鬘此言綺畫以文
其身五又下二萬一千由旬有毗摩質多羅之宮
凡八萬四千深於須彌矣迦樓羅此言金翅鳥翅
作金色張之直三百三十六萬里觀海之龍命將
盡者以翅劈海取而食之以威勝等類讋諸龍故
名大威德以身大於等類故名大身以所食龍足
已之意故名大滿頸有如意之珠故名如意韋提
希此言思惟即阿闍世王母也阿闍世此言不生
怨即摩竭國王以母名子故曰韋提希子。】


「爾時世尊身心不動。」


【論曰經文起伏頓挫為兩段而其辭互見但是一
意何則既言說無量義以教菩薩則義以無量言
之豈於眾集之頃便曰說此經已乎又言入於無
量義處三昧義無實相而曰有處乎茲可疑也華
嚴論曰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塲中始成
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明以法界身為
定體無三世性故從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七
[001-0365b]
十九年住世轉一切法輪總不出剎那際以此三
昧圓通始終非三世古今故以論較此經七十九
年住世轉一切法輪總不出一剎那際則眾集之
頃尚為廣長時分以法界身為定體無三世性故
則無量義處非多多無數之量也學者當深觀之。】


「是時天雨一心觀佛。」


【論曰摩訶此言大曼陀羅此言適意曼殊沙此言
柔軟謂天華柔輭適悅人之意耳東涌西沒南涌
北沒中涌邊沒謂地動驚震使達法相之虗誑耳
佛與大眾儼然寂住而天地為之變動則知一切
法即真故無情無情之異肇論曰玄道在乎妙悟
妙悟以即真即真則物己同觀物己同觀則彼己
莫二是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經將廣
明其意於此微見其端而已優婆塞此言近事男
優婆夷此言近事女夜叉此言輕捷摩睺羅伽此
言大蟒腹行之類也仁王經曰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
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下性種道種堅
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經言小王轉輪聖王
等者不欲略諸小王耳。】


「爾時佛放起七寶塔。」


【論曰以東方萬八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阿鼻此
言無間上至阿迦尼吒天阿迦尼吒此言礙究竟
無不周徧則此世界亦廣大矣乃現於一毫相光
[001-0365c]
之中乎六趣異生自其緣業之善惡至其受報之
好醜比丘菩薩行道以至於作佛諸佛說法涅槃
以至於起塔則此歲時亦長久矣乃見於一念之
頃乎經之意明如日星而文字之師為之疏釋方
毛數名相瑕求義理雜然而興雲升烟聚雷馳電
走使學者四方易位昏昕莫辨為可歎也眉間之
光如指井以示渴者告以水之所在也反愛其欄
楯之巧甃砌之工又以夸於人是豈能止渴也哉
華嚴論曰一剎那際三世互參乃至無量劫海依
今而住不移時也一切聖賢知此而得道情想妄
見三世者不知智為先導則能知之由是以觀則
十方器界皆顛倒所持三世根身皆情想所見所
謂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
者固自若也佛以方便光照一方便知十方悉亦
如是如甞一臠知鼎味不必盡鼎而食也經但舉
東方則可以知餘諸方此示器界也舉器界則可
以知根身欲學者互見而自明之耳舊疏曰西域
以東為上經被佛性大乘根機不被餘乘根性故
如日之出先照高原佛故先度上根失經之旨甚
矣。】


「爾時彌勒以偈問曰。」


【論曰文殊師利歡喜藏摩尼寶積佛過去之佛也
彌勒菩薩次補釋迦牟尼佛未來之佛也文殊釋
迦彌勒會干耆闍崛山釋迦之放光現瑞彌勒之
[001-0366a]
請問決疑文殊之稱性而說過去未來現在同時
互參之象經如前文則是頓見淨穢之土等觀劫
頃之時至於偈辭則加詳焉然彌勒之深悲欲眾
生之猛省如漢范增之愛項羽增勸羽殺沛公因
鴻門坐中增數目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項羽默然不應彌勒之偈敘所見聞掩抑重複千
餘言時時泄佛之密機如范增之數舉玉玦也臨
文當自見之。】


「文殊師利今當略說。」


【論曰彌勒言我於一毫光中所見之事葢有千億
今為偈句但其略說者如此如華嚴經曰善財童
子見彌勒樓閣周回四壁一一步內一切眾寶以
為莊嚴一一寶中皆現彌勒曩劫修行菩薩道時
或施頭目或施手足唇舌牙齒耳鼻血肉皮膚骨
膸乃至爪髮如是一切悉皆能捨妻妾男女城邑
聚落國土王位隨其所須盡皆施與牢獄者令得
出離被繫縛者使其解脫有病疾者為其救療入
邪徑者示其正道或為船師令渡大海或為馬王
救諸惡難或為大仙善說妙論或為輪王勸修十
善或為醫王善療眾病或孝順父母或親近善方
或作聲聞或作緣覺或作菩薩或作如來教化調
伏一切眾生乃至見彌勒菩薩百千萬億那由他
阿僧祇劫修行諸度一切色像善財於樓閣眾寶
莊嚴一一物中悉見如是及餘無量不思議自在
[001-0366b]
境界則眉間一毫光中現萬八千土猶為隨其所
知之量示導之也其言如是眾多今當略說者舉
玉玦之一者也。】


「我見彼土以求佛道。」


【論曰前言見聞若斯及千億事者敘其廣也此言
攝念山林億千萬歲者敘其久也意謂一毫之小
不應容受如是眾廣之事一念之促不應經歷如
是長久之時其辭贍博而旨微見又如舉玉玦者
二也神仙傳漢神爵元年東吳金華山世傳多地
行仙有木客薪於山中見兩黃冠碁於松下木客
隅坐而窺之黃冠碁自若也良久欠伸欲歸俄失
黃冠所在而碁殘之局在地未收舉手中斧視之
柄已爛壞大驚疾馳出山而陵谷已改國邑非舊
問路人今為何時有對者曰宋元嘉十三年也於
是木客太息因隱于山中又西域記曰中印度有
隱者能黃金瓦礫更求輕舉之術久乃得之法用
烈士抱劒立壇之側屏息不語一夕則自誦祕呪
然後仙去其後得一烈士傾意禮之將行法謂曰
君能為我一夕不語乎對曰公見禮之厚死且不
辭一夕不語豈難事哉於是使依法為之將旦烈
士者絕叫火自空中而下隱士蒼黃引入水避之
讓曰誡君勿語何妄呌呼耶對曰自受命後夢舊
主人責以不語遂為所殺託生南印度大婆羅門
家追惟厚恩終以默然忽生一子其妻曰汝今不
[001-0366c]
語即殺此兒舉刃擬之因急止之不覺語發耳碁
未終局木客坐易四朝夜未達旦烈士夢更兩世
覺夢雖殊不出一念以其所可信驗其所難信譬
如蜜味不見中邊也。】


「或見菩薩為說何等。」


【論曰偈辭之宏妙比類之富贍如開武庫眾寶縱
橫然至於其終則兩偈之中疊稱放光如曰佛放
一光又曰放一淨光何渠渠以光為言耶葢其欲
學者寤之之切如舉玉玦示之者三也而學者之
終不寤如項羽之默然何則計著語言文字之深
也楞嚴經曰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
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
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捨不能得
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爾時文殊天人師佛世尊。」


【論曰華嚴經之佛號盧舍那此言光明徧照圓覺
經之會號神通大光明藏夫言光明徧照則不可
以處求言神通大光明藏則不可以時求無處無
時則是剎那際諸佛三昧故此經兼言無處無時
阿僧祗此言無數劫此言時分經言過去無量無
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者思慮不及之地無時之
時也日以照晝月以照夜燈以照幽光明徧照之
地無處之處也然不直言如華嚴圓覺而必言無
數時劫及日月燈者經唯以象達意故也非特此
[001-0367a]
而已所言欲說大法而及雨者徧普之象螺者橫
亘十方之象鼓者竪窮三際之象葢吹螺必橫擊
鼓必竪也佛號日月燈者十號具足佛自如實道
來故名如來所作福德應受一切供養故名應供
諸法不動不壞為正不為知一法二法為悉知一
切法為徧故名正徧知福慧兩足故名明行足如
車兩輪所往隨意故名善逝知世間知世間盡知
世間盡道故名世間解於種種師為上故名無上
士調御丈夫以三乘法教化眾生故名天人師一
切世間煩惱睡能自覺覺人故名佛住最上處故
名世尊。】


「演說正法梵行之相。」


【論曰修多羅有不壞假名說實相義者初中後善
三法是也然此三句必相連以達其辭以初善為
假立以中善為實義以後善亦為假立故金剛般
若經曰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
波羅蜜無著菩薩釋曰如露形神所持之杵兩頭
闊其中狹故闊者虗狹者實故所言般若波羅蜜
者假名也即非般若波羅蜜者實相也是名般若
波羅蜜者亦假名也瑜伽論曰一初善謂聽聞時
生歡喜故二中善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
依中道行故三後善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
究竟離欲為後邊故法性離垢故修行究竟得果
離垢故所言離垢者假立之名是染汙故舊疏曰
[001-0367b]
聲聞法名初善辟支佛法名中善大乘法名後善
誤矣。】


「為求聲聞一切種智。」


【論曰此敘日月燈明佛昔出現于世時亦未欲便
示一佛乘故對機方便為說三乘我今得道尋念
前古法施之式亦當遵奉而為開演也長者之念
其子焄蒿悽愴若或見之幸其來歸望見大喜使
人急呼使者牽之其子舉身自撲稱怨大呌我不
相犯何為見捉常不輕菩薩見人則故往禮拜讚
歎曰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而屢遭以瓦
石杖棒打擲趕趁曰我不用汝虗妄受記夫長者
之心愛其子常不輕菩薩之愛其眾可謂至矣不
可以有加矣而所以致其自撲稱怨與夫趕趁打
擲者誘化之方告報之語大徑廷耳以是知三乘
說法者三世如來不刊之式也。】


「次復有佛初中後善。」


【論曰初佛自眉間放光而照東方者以根身六情
皆動眉獨靜故器界十方皆靜東獨動故光發於
靜中以及動處則知根身器界雖分能所而無情
無情之異也於此敘根身故以佛言之佛號日月
燈明而又重言之曰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
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何也曰欲示根身既具則
必連三世至於詳悉則言二萬佛皆同一字又同
一姓姓頗羅墮頗羅墮此言利根解若經曰一方
[001-0367c]
千佛則十方萬佛此經示光明徧照十方故言萬
佛初佛後佛是以二萬非特名同也而又字同非
特字同也而又姓同姓同者其宗同也字同者其
義同也名同者其實同也三者同則十號具足說
法以初中後善不得不同也然佛於器界則但示
東方之光而已至於根身則徧示一切處之明以
是知經之意使學者互見本一光明非二法故於
器界舉東方則十方自具舉所緣亦自具故於根
身則詳分三世而伴倡名字皆非苟然也。】


「其最後佛植諸善本。」


【論曰前文既敘日月燈明佛名同字同姓同者三
世之佛也而特言其最後佛有八王子則前之二
佛無容有不同者矣經言八王子各領四天下者
何也曰本識執識分別事識及眼耳鼻舌身之五
識為八種皆依地水火風四大軀命而住八王子
者八識也四天下者四大也圓覺經曰四緣假合
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
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此心本識最先所依止處
也執識唯自內緣而不外執介於八六之間故身
即八識相分也於此敘眾生依處故經言佛未出
家時也既已成佛號日月燈明則其光明照十方
界矣然亦必以身土為依圓覺經又曰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
土淨土即身土也所謂身土者即轉八識四大之
[001-0368a]
相而為之非別有也故經言聞其父王出家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也問曰
八王之子名何以分之曰本識微而難見二乘凡
夫以為無瑜伽論以八種義證其有一依止執受
相二最初生起相三有明了性相四有種子性相
五業用差別相六身受差別相七處無心定相八
命終時分相以是義知有本識八王子一名有意
是也緣本識有執識以執著為體與四惑相應性
有覆無記至阿羅漢位乃滅與涉玄途則順理生
善二名善意是也此則第八本識第七執識也至
於六識五識則維摩經曰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
與響等所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
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
則不滅起信論曰若有所見則有不見之相若無
所見即是徧照法界義故以是知所見色與盲等
者眼識體相如此故三名無量意首楞嚴經曰金
剛王寶覺者空法也以不動為義風體不動以緣
故動如其本動則寧有止時以是知曰所齅香與
風等者鼻識體相如此故四名寶意也智度論曰
二乘出無漏道時六情隨俗分別取諸法相故不
盡心力諸佛及大菩薩智慧無量無邊常在禪定
於世間出世間無所分別智慧增長以是知所食
味不分別者舌識體相如此故五名增意也華嚴
經曰應以智證明白自心夫自心既明則疑情盡
[001-0368b]
矣以是知受諸觸如智證者觸識體相如此故六
名除疑意也智度論曰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
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故不能分別不應聞
以是知所聞聲與響等者耳識體相如此故七名
響意也起信論曰凡所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
心無相可得分別而無相以是知本自不然今則
不滅者分別事識體相如此故八名法意也又問
曰然則皆以意稱何也曰意者末那染汙執識之
別名內緣本識外染六識而五識起時必與之俱
故總謂之意古釋曰如一幻士化而為七智者見
之知其化也而愚人謂真有七則過矣。】


「是時日月所為因緣。」


【論曰經以光明隱顯互見以示十方三世無不徧
周以動靜更用相參以示根身器界無不融攝於
一念之頃見廣大之境界於五蘊之軀證清淨之
身土古佛樣式昭然在前而二十億之眾亦欲知
光之所自也諦觀耆闍崛山今日一會如印印泥
弗差毫髮如晉陶侃少嘗夢生八翼飛而上天見
天門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門不得入閽者以杖擊
之因墜地折其左翼及寤左腋猶痛既老都督八
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
自抑而止方侃夢時即是自抑之日中間年歲亦
與此時一同元無先後以驗文殊師利所敘日月
燈明佛說無量義時不異世尊耆闍崛山之會也
[001-0368c]
然豈特放光現瑞之同出定說法亦同也豈特出
定說法之同入滅授記亦同也經之文勢具全但
辭略耳。】


「時有菩薩無餘涅槃。」


【論曰此段經放光入定說法授記至入涅槃雖辭
略而莫不同獨於毫相之光所現境界菩薩行道
經歷長久之意本具故經特曰六十小劫不起于
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
說法謂如食頃葢欲足前義耳華嚴論曰其為廣
也以虗空而為量其為小也虗極微而無跡十方
無卷匪虧於小相之中纖塵不舒含十方而非礙
一毫相中盡見廣大之境者纖塵不舒含十方而
無礙也一食之頃已經六十小劫者十方無卷匪
虧於小相之中也瑜伽論曰或增減為一劫謂飢
饉疫病刀兵或有二十劫為一劫謂梵眾天或有
四十劫為一劫謂梵輔天或有六十劫為一劫謂
大梵天或有八十劫為一劫謂火灾少光天乃至
不可數為一阿僧祗大劫雖分大小延促皆不出
一剎那也經言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玅光菩
薩說大乘經名玅法蓮華則與今佛已出定說法
同言中夜入無餘涅槃則與今佛將入涅槃同言
次當作佛號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
陀則與今佛授諸弟子記莂同也多陀阿伽度此
言如來阿羅訶此言應供三藐三佛陀此言正徧
[001-0369a]
覺十號之二也或全舉十或略舉三以此段文意
同而辭略故十號亦略也。】


「佛滅度後佛所護念。」


【論曰經稱八王子而皆以意為名者象八種識俱
為末那所汙染雖隨父出家以象轉而為智未見
所以轉依之意將發此意先稱日月燈明佛已入
無餘涅槃以起後文所言智者有四種一曰大圓
鏡智二曰平等性智三曰玅觀察智四曰成所作
智經言玅光菩薩持玅法蓮華經者轉汙染意識
為平等性智也此意在諸識位得汙染名今已成
智則沒汙染名成平等光故稱玅光經言八子皆
師玅光玅光教化令其堅固乃至最後成佛名曰
然燈者轉本識為大圓鏡智也此智在諸識位得
執持名入第七地方稱異熟至於佛地乃為智故
言最後成佛名曰然燈也經言八百弟子中有一
人號曰求名乃至爾時玅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
是也者轉第六分別事識為玅觀察智則文殊師
利也又言求名菩薩汝身是也者轉五識為成所
作智也問曰轉依之旨可得聞乎曰玅觀察智平
等性智俱為意識因其功用之精粗遂分汙染分
別之異今轉分別為玅觀察轉汙染為平等性則
合而為一矣故文殊師利自言我前身為妙光也
五識即本識相分相分葢三苦所成之趣也六根
皆有功德而全半不齊身具八百功德故經言八
[001-0369b]
百弟子然觸之一法味著深故號曰求名唯其味
著深故便細滑喜軟美故言貪著利養又觸以合
方知性鈍無記故言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
所忘失也然亦必至果位方轉與本識同故經言
彌勒為求名菩薩後身彌勒最後成佛故也八王
子及求名菩薩必言供養百千萬億諸佛者自凡
夫以至成佛必依善知識為勸發之友以是知善
知識者是成佛最大因緣故譬如乳中有酪酪非
自然而成須酵以作而發之。】


「爾時文殊內現真金像。」


【論曰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者經意佛道之玅
有不假修證而成者如首楞嚴經曰何藉劬勞肯
綮修證是也譯者潤色不工乃曰自然成佛道佛
道非自然而成自然而成者魔外所計耳夫不假
功力修證而成無上正等正覺之意難以語人也
語人則必驚疑不信佛知其如此故於圓覺經更
三菩薩之問乃盡其辭初告文殊師利則曰永斷
無明方成佛道次告普眼則曰始知眾生本來成
佛後告彌勒則曰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初則顯言
有無明可斷次則遮無無明而曰本來成佛至於
其卒乃曰皆證也皆證之旨如此其難知幸而知
之文字之師反罪譯者而易之曰證知眾生具有
圓覺甚矣三乘學者之難寤也昧一切眾生皆證
之旨而自然及譯者得之而講師又更易之以循
[001-0369c]
其私不可以不辨也。】


「世尊在大眾是事何因緣。」


【論曰經稱二十億菩薩而偈言四部眾經稱欲知
此光所為因緣而偈言各各自相問經稱如今所
見是諸佛土而偈言眾生業趣諸佛淨土種種莊
嚴種種修證者欲詳略互見耳偈敘六波羅蜜故
言精進持淨戒行施忍辱等深入諸禪定知法寂
滅相然亦先言精進經欲學者精進每於要會必
致其意焉晉僧曇翼以持律稱住江寧長沙寺修
精進行欲求佛舍利置寶瓶于齋几日夕拜之忽
光夜出瓶中五色一室如晝翼加精進更求瑞像
日夕向十方拜之曰像滿虗空願早感應太元十
九年二月八日光發城北白馬寺寺僧見像不能
舉翼後至曰像為我至即舉之泠然而起有旁行
字曰某年月阿育王造翼壽八十而化於像前魏
僧道進者甞詣曇摩懺受菩薩戒懺曰當洗心自
悔七日乃來既詣懺懺忽怒進默念曰此夙障也
加精進三年夢中見釋迦像為授戒同夕十餘僧
皆夢如進所見又詣懺懺大驚曰善哉已獲戒矣
曇翼道進之明驗精進之力也。】


「天人所奉尊今則我身是。」


【論曰問八識何以能轉而為四智乎曰以無性故
能轉也如其有性則是凝然不可更易之物聖應
自聖凡應自凡從古至今無一人發菩提心者一
[001-0370a]
切眾生流轉三界無有止息者不知無性之玅故
楞伽經曰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又問何
以能知汙染意識轉為平等性智乎曰經旨深玅
微見其端曰玅光菩薩持玅法蓮華經而八王子
皆師事之汙染意識者住持三世之法起信論曰
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
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
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
妄慮故此意識具如是堪能於轉依時但是轉其
名耳以其能持經而光無憎愛故知其為平等性
智也又問五識何以能知是求名菩薩為觸識乎
曰身者見聞覺知所依止處而經言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愛著深故無厭惑玅麗故多遊眼耳
鼻舌皆利而明了唯觸一法鈍故經言棄捨所習
誦癈忘不通利也又問何以能知玅觀察智為文
殊師利乎曰分別事識與意識皆因中轉亦但轉
其名葢分別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耳文殊師
利亦號玅德思益經曰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
起非法相故名玅德。】


「我見燈明佛令盡無有餘。」


【無盡居士論曰釋迦文佛既成道已釋梵諸天請
轉法輪佛觀諸眾生根器狹劣得少為足默而不
說則違我度人之本願說而不信則重彼謗法之
罪報隨宜方便演說三乘有餘涅槃非真滅度四
[001-0370b]
十餘年教化純熟乃於耆闍崛山集阿羅漢有學
無學菩薩摩訶薩天龍聖眾放眉間中道白毫相
光照見東方萬八千世界說妙法蓮華經者諸法
之相從本以來常自寂滅不可以言宣者也玅者
至玅而難思者也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猶如優曇
鉢華時一現爾優曇鉢華瑞蓮華也此華難有如
佛難值所謂玅法蓮華經者非如諸經蓮華或取
其開敷出水或取其因果同時也眉間相光中道
之光也表佛出現照東方者東者日之始且物之
始生以表此會始說佛乘也萬八千世界者一十
八界歷劫修行至此而佛光始現故以東方表之
也比丘萬二千人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
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大菩薩八萬人或二萬
或二千或六千或八萬者以表二乘十二因緣六
通八解脫也不標上首者所謂我此會中純是真
實無復枝葉猶日月燈明二萬佛同一字一姓也
佛光所照靡不周徧惟得道者見之六趣眾生現
於光中而不自知也此經會三乘歸一乘彌勒後
佛也文殊佛之師也故以二人為起疑問答之主
舍利弗受記以開其始普賢勸發以成其終文殊
宣說過去日月燈明佛說玅法蓮華經時放光現
瑞與今無異斯則前佛後佛無異法也佛為眾生
之父八王子聞父出家隨修梵行則八意識轉而
為清白梵行矣滿六十小劫不起此座則滿足六
[001-0370c]
波羅蜜不離當處此經謂之旋陀羅尼法音方便
陀羅尼旋者旋轉互攝而歸一也方便者得意忘
言不滯於名相算數之迹也得此二陀羅尼則法
華三昧照然現前矣。
序品終。】


方便品第二


「玅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所不能知。」


【論曰佛以諸佛智慧不可思議以玅方便示白毫
之相光入無量義處三昧便諸學者自求而得之
謂之智慧門然此為一佛乘境界三乘種性其能
入之哉維摩詰聞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
界號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彼佛長八萬四千
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
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二萬二千師子座
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等
昔所未見舍利弗曰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能容
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室無所妨礙此舍利弗佇
思其間自成妨礙非毗耶離室之罪也善財童子
至彌勒樓閣之前以彌勒菩薩威神力故及不思
議幻智力故能以幻智知諸法故得諸菩薩自在
力故見樓閣中一切莊嚴自在境界爾時彌勒菩
薩摩訶薩即攝神力入樓閣中彈指作聲告善財
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薩知諸法智因緣
聚所現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
成就爾時善財聞彈指聲從三昧起見種種境界
[001-0371a]
此善財於彈指頃自覺成就非彌勒閣之功也由
是論之則諸佛智慧之門所以難解難入固非聲
聞辟支佛所能知也。】


「所以者何令離諸著。」


【論曰佛以一切眾生覺性無性故不能自知無性
名曰無明若知無性無明即滅慧身成就雖曰不
由他悟然亦必藉善知識為緣故佛將說法首言
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雖有禪定觀照則是親
近方便雖有六度萬行則是長養成就皆所以隨
順之非修證也故又曰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
精進初於鹿野苑為小根者說小乘明心境俱有
次為中根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以
根劣故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說後乃為上
根說無相大乘辦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了義
如人劈木先用細楔後用麤楔故又曰隨宜所說
意趣難解也。】


「所以者何佛悉成就。」


【論曰經言所以者何疊前段經意之辭也經意有
三種所謂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者即隨宜所說
意趣難解是也所謂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
礙者即放毫相之光現凡聖之土是也所謂力無
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者即入無量義處
三昧身心不動是也一切未曾有法以是三種所
以成就豈特三種雖無量無邊皆悉成就故曰舍
[001-0371b]
利弗取要言之取要者槩舉之辭也。】


「止舍利弗本末究竟等。」


【論曰佛知時至當說而曰止不須復說者語枉意
直激之以奮發之辭不奮不發則不能以深觀諸
法實相也諸法實相而曰如是相者生而無生之
相也生而無生則無以名之但曰如是而已然相
言如是可也又申之曰其性體力作因緣果報皆
名如是何也曰此九種義起必同時於一剎那無
有先後所以結其辭曰本末究竟等等之為言齊
也楞伽經曰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當生即有
滅不為愚者說以其偈觀九義若合符契一切法
不生則如是性如是體也我說剎那義則如是相
如是力如是作也問曰三義同一剎那有據乎曰
瑜伽論曰唯有因法有諸行皆剎那住尚無況用
即說彼生起為用為作者之用力也夫一剎那生
起之相用與作便具則三義同一剎那明矣當生
即有滅則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也唯其
當生而滅則本末等之謂也不為愚者說則第一
希有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其下文之偈曰
世雄不可量言世雄者正以三乘之眾及天人等
皆雌伏故也隋僧智顗以九義為十如唐僧窺基
又以為五句葢不足恠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信力堅固者。」
[001-0371c]


【論曰經前文言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
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九種義一寂滅耳故偈曰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意義粲然無可疑者而
舊疏輙曰相如水火之相異故易知性如火以熱
為性水以濕為性體則以主質為義如十法界陰
入俱用色心為體力則以堪任為義心亦具有如
來十方作則以運為建立為義若離心者更無所
作因則以招果為因緣則以緣由助業果則以克
獲為果報則以酬因為報相以為本報以為末悉
入緣生緣生故空則空等也相但有字報亦但有
字悉假施設假等也又相即無相無相而相非相
非無相報亦然一一皆入如實之際則中等也經
示諸法之相如是皆本末等者以法當生即有滅
如前段所論詳矣文字之師乃撰造其辭入空假
中三觀之中譬如夷狄入華夏假華夏之語以遮
夷狄之形自以為至矣而華人聞其謦咳則掩口
而笑也。】


「諸佛弟子眾十方佛亦然。」


【論曰聲聞辟支佛多於稻麻竹葦矣而又滿十方
剎者廣也億無量劫者久也盡其思慮以度佛智
終莫能得非特然也諸新發意及不退菩薩多於
恒河沙矣而又滿十方剎者廣也恒河沙劫者久
也盡其思慮以度佛智亦莫能得是何也曰佛之
[001-0372a]
智境出於形數之表葢思慮所及皆形數也思於
文從囟從心說文曰造形上極思之又思之乃至
於無思如囟上達土氣然也所以童子之謠筮瓦
之卜其神驗如影赴形者出於無思無理故也華
嚴論曰如來第三會於須彌山頂說十住者以明
入理契智非生滅心所得至故如此山在海中高
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攬所及明八萬四千塵
勞山在煩惱大海於一切法無思無為即煩惱海
枯竭塵勞山成一切智山煩惱海成一切性海若
起心思慮有所攀緣則無明山愈高煩惱海愈深
不可至其智頂也。】


「舍利弗當知引之令得出。」


【論曰金剛般若經曰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
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
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
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
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
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自是而言則
信力之生非一朝一夕葢久積淨業曠劫修持所
致也舍利弗始從外道沙然學學成而去道逢頞
䫌比丘愛其威儀問曰汝師為誰耶頞䫌曰諸法
從緣生是故說因緣是法緣及盡我師如是說舍
利弗一聞而悟曰世尊有大智慧我亦當師事之
唐僧元曉自東海來欲傳習華嚴大教夜宿塚間
[001-0372b]
渴甚引手掬于坐旁得水甘涼明日見之髑髏也
欲嘔而悟曰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髑髏不二
經言三界唯心世尊豈欺我哉舍利弗聞偈而信
元曉遇緣而信則經誡令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
力是為剩語也。】


「爾時大眾中是義所趣。」


【論曰經言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者如黃金黑
金名同而精粗則異佛所證者自性清淨涅槃一
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
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
證黃金也聲聞則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
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涅槃而言所現則非自性清
淨涅槃黑金也世有以黑金為黃金非生盲則失
心者但離虗妄名為解脫而已而舍利弗便以為
一切解脫是黃金黑金之說也。】


「爾時舍利弗則生大歡喜。」


【論曰佛聞舍利弗勤請之語初止之曰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次請而止之曰若
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此會百
千萬億之眾但言天人阿修羅聞必驚疑何也曰
天人根利受法情深殊勝之境微玅之音乃其見
聞之習不復生疑阿修羅根鈍得預法會被佛威
神之力由昔熏蒸之善然方瞋故不暇生疑今天
人阿修羅皆驚疑則事之殊異非其所聞之習也
[001-0372c]
信敬如天人如阿修羅眾則驚疑矣不信敬如增
上慢者則必墜惡道以此故佛未欲遽說也。】


「爾時世尊願樂欲聞。」


【論曰耆闍崛山預法會者無慮百千萬眾推之人
情莫不欽奉慈嚴欣聞明誨不信是五千人自甘
刪去經必有意耶曰涅槃經曰譬如有人以雜毒
藥用塗大鼓於眾人中擊之發聲雖無心欲聞聞
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
亦復如是在在處處諸行眾中有聞之者貪欲瞋
恚愚癡悉皆滅盡其中雖有無心無念是大涅槃
經因緣力故能滅煩惱而自結滅犯四重禁及五
無間聞是經已亦作無上菩提因緣漸斷煩惱除
不橫死一闡提也推涅槃經之意以知此經之旨
龍女獻珠之頃忽然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
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者無心欲聞聞
之皆死者也而是五千人自甘刪去者不橫死一
闡提者也至於授舍利弗大弟子五百阿羅漢學
無學人成佛之記者即是涅槃經曰聞是經已作
無上菩提因緣漸斷煩惱如聞鼓聲而久乃死者
也然佛為世間大悲慈父等視眾生猶如一子豈
於五千人獨不憐愍之乎華嚴經曰金翅鳥王以
龍為食先觀大海諸龍命將盡者即以兩翅襞海
取而食之彼五千人者又如命未盡之龍而佛則
如金翅鳥王其不取之固其所以也。】
[001-0373a]


「佛告舍利弗時一現耳。」


【論曰十方三世微塵數佛以無礙辯才於此經不
能增一字以無量三昧於此經不能增一毫葢辯
才無所施其巧三昧無所施其力巧力絕矣而名
如是玅法者如夜半正明天曉不露也譬如射者
射至百步力也射中百步巧也至於箭鋒相直則
非巧力所能及也維摩詰聞三十二菩薩談不二
法門竟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曰我等各自說
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
默然無言而文殊師利歎以為是真入不二法門
龍勝菩薩聞迦那提婆來過將及門遣侍者以滿
鉢水置座前提婆既見以針投之於是龍勝欣然
付以祖位夫文殊師利之歎維摩詰迦那提婆之
契龍勝菩薩箭鋒相直也豈有法可傳或優曇鉢
此言瑞應三千歲乃華華必金輪王應世佛以況
第一希有之法故經言諸佛如來時乃說之也。】


「舍利弗汝等乃能知之。」


【論曰佛意若曰我種種譬喻而說者但能說諸法
耳至於適今所示如是玅法者則無有譬喻言辭
可形容之也華嚴經曰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
種種事無有譬喻能喻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
思議故譬如太末蟲處處能集唯不能集於火聚
之上眾生意識處處能緣唯不能緣般若何以故
般若如大火聚觸則為所燒故故經言唯有諸佛
[001-0373b]
乃能知之耳。】


「所以者何諸佛法亦如是。」


【論曰聲聞辟支佛之望登地菩薩其遠如天淵況
以凡失眾生而望佛地乎而經乃言眾生開佛知
見茲為難信也然佛不言以佛知見授之眾生而
言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
知見者則知眾生本自有之不從他以得之也雖
不從他以得之必藉善知識為之緣以方便為開
示而使之悟入也如世良醫之治目病者目以翳
故無所見哀求目明良醫笑曰我能去翳耳翳除
則明自現非有明持以相與也明如可與還應是
翳以是觀之則佛於佛之知見一大事因緣但曰
開示使之悟入者法如是故然此非佛自智故言
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言十方則自具三世故下文
又敘三世。】


「舍利弗過去何況有三。」


【論曰文起前義示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言以無
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者必說三乘法
也所以說三乘法者引令趣一佛乘故因一佛乘
以得一切種智則一佛乘者因也一切種智者果
也故三世聞法之眾皆言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
一切種智三世之凡聖頓漸之權實與夫一佛乘
之因果既已詳具之矣乃明告以所以謂之一佛
乘者欲示佛之知見令一切眾生悟入之耳夫佛
[001-0373c]
之知見不存三世情見凡聖權實之號故終則不
言皆為一佛乘便言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一佛乘一切種智同時言得則因果一念也楞伽
經曰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
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今
說是佛說以此而觀雖一佛乘亦為剩法也。】


「舍利弗諸佛分別說三。」


【論曰鳩摩羅什曰梵本多歲數名多由泓多由泓
者大劫也如賢劫比大劫中有小劫名諸過惡總
名劫濁也善良既盡純惡種類名眾生濁也諸貪
瞋癡等煩惱增長為增上緣重者能障道入惡趣
名煩惱濁也於煩惱中起邪見謗無因果罪福涅
槃名見濁也大劫初時人壽無量自後漸短乃至
一百二十歲及以下者名命濁也佛意若曰我於
是時知一佛乘之法微玅不可以驟語之故以方
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非真實也。】


「舍利弗若唯一佛乘。」


【論曰此一佛乘如來知見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若
二乘阿羅漢辟支佛之知見則不能知也葢二乘
所見狹小故經言自謂已得究竟涅槃不復志求
佛乘此則謂之增上慢人又言若有比丘實得阿
羅漢而不信此法是二者皆過矣佛所以誡學者
毋於二乘尋求但於佛乘生信故丁寧之曰除佛
滅後現前無佛則但受持讀誦此經而已受持讀
[001-0374a]
誦滋茂封殖譬也若遇有佛出世則以所甞滋茂
封殖者求決了之便當即獲本悟也故經言若遇
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圓覺經曰眾生有妄業
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是故不能入清
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非
覺入故猶言非入覺故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則經
言於教化菩薩事不聞不知者類也有諸能入非
覺入故者則經言實得阿羅漢而不信此法者類
也易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
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優波提舍經。」


【論曰修多羅此言法本亦言契經摩訶衍及四阿
含二百五十戒直說者是也伽陀此言不重頌一
切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等偈不重頌者是也祗夜
此言重頌義與伽陀同但重頌不重頌為異耳優
波提舍此言論議謂答諸問者并廣說諸義者是
也并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緣譬喻為九部然本十
二部而次第則一修多羅二祗夜三記莂四諷誦
即伽陀也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
十方廣十一希有即未曾有也十二優波提舍。】


「鈍根樂小法皆成佛無疑。」


【論曰如三乘知見則佛道之成必歷三大阿僧祗
劫盡行種種苦行始從凡夫而入信位自十信以
[001-0374b]
入十住自十住以入十行自十行以登十回向然
未及十地猶是地前假名菩薩其去等覺玅覺之
位尚遼邈而此經乃言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則知一佛乘知見決非
地位修行所能受攝佛初以非其時故未說今其
時矣則敢明告之也迦陵仙禽方出殻時鳴聲超
越已勝羣鳥堅好之樹初出土時高特敷茂已勝
眾木華嚴經曰譬如王子生於王家王后所生具
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眾。】


「十方佛土中如是人難度。」


【論曰以諸欲因緣乃至如是人難度重敘眾生濁
命濁見濁煩惱濁劫濁也然是五濁實本一念以
迷妄故境界則形經敘劫濁於先以示器界偈敘
眾生濁於先以示根身根身之增長如唯識論曰
第八識一念受生時有執取結生相續義結者繫
也於母胎中一念繫之方父母愛染之極自識攬
其流液如磁石吸鐵一剎那而住根塵等種從自
識中亦生現行名為執取結生故在胎則五位具
一七日名雜穢狀如薄酪二七日名靤猶如豌豆
瘡靤之形表裏如酪未生肉故三七日名凝結形
如就了之血四七日名凝厚漸成堅硬內風所吹
生諸根相一身四肢生差別故於此三十五日盡
其五根皆足是謂五位具也於六七日則髮毛爪
齒七七日則諸根皆具以五根圓滿次生識然未
[001-0374c]
具空明緣也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如此至於
以有為常見以無為斷見因此二見於色中計我
謂色即我離色非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
小色在我內五陰以前四種見計為二十二十之
數加三世計為六十并根本二見成六十二入邪
見稠林又如此。】


「是故舍利弗令入於佛道。」


【論曰如前所示眾生濁命濁者即是苦見濁煩惱
濁劫濁者即是苦集說諸盡苦道即是滅道示之
以涅槃即是滅然此特以假名字引導眾生令入
佛道而已故言是亦非真滅真滅者當觀諸法從
本來常自寂滅相不言寂滅性者經有微旨大乘
論曰諸法體相世間現見云何言無耶曰凡夫妄
見此非可信生滅之法皆悉是空猶如燈焰念念
生滅凡夫愚人謂為一𦦨涅槃經曰如燈雖念念
滅而有光除破暗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夫自燈
一法而觀則但自燈明法本無暗明暗俱空無作
無取明若有作不應容暗暗若有取不應容明豈
特燈體相如此法法皆然故首楞嚴經曰諦觀法
法何狀。】


「又諸大聖主其實為一乘。」


【論曰春在萬物大如山川細如毫忽繁如草木玅
如葩葉纖穠橫斜深淺背向雖不一而其明秀艶
麗之色隨物具足無有間限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001-0375a]
之玅見於日用亦復如是欲令眾生自證此玅則
必於因緣時節之中故佛於世間出世間之法名
標件數使之成就六波羅蜜者出世間之法也如
是諸法舉必全真無非佛者故經每言皆已成佛
今偈自若有眾生類至皆已成佛道敘六波羅蜜
也又自諸佛滅度已至皆已成佛道敘塔廟也然
聚沙之戲不如曠野積土曠野積土不如石香木
殖石香木殖不如寶飾萬億雖麤玅不等而成佛
等也又自若人為佛故至皆已成佛道敘佛像也
然戲𦘕易於彩𦘕彩𦘕易於塑像塑像易於鑄像
鑄像易於雕像而以爪甲之戲至於雕鎪寶飾增
積其功亦成佛道雖真戲不等而成佛則等也又
自若人於塔廟至皆已成佛道敘聲音也然一稱
南無輕於一舉手一舉手輕於小低頭小低頭輕
於合掌合掌輕於禮拜散華一華微於一音一音
微於歌唄歌唄微於眾玅音眾玅音微於眾玅供
雖勤怠不等而成佛則等也又自於諸過去佛至
其實為一乘結其辭以三世諸佛莫不皆以是異
方便助發之然法無生滅則生與滅等證知三世
同時也。】


「諸佛兩足尊天人所供養。」


【論曰般若燈論曰若諸緣起彼無起彼起自體不
可得若緣自在說彼空解空名為不放逸若人知
無一物起亦復知無一物滅彼非有故亦非無見
[001-0375b]
彼世間悉空寂本來寂靜無諸起自性如是已涅
槃然則何以知其然乎曰以緣起無性故知之夫
塵為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
生必無自性此一佛乘知見也成佛以是為種故
經言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於一切法不生異
見何以故任萬用之自然故其體本真無轉變相
故起信論曰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
與法違是故不能隨順世間種種知故經言是法
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即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也
然世之相既稱種種則非以本自性而從緣起乎。】


「現在十方佛而起大悲心。」


【論曰眾生以愛著故往來六趣而欲又助發其性
如火方熾而沃之以油也然顛倒貪戀至失軀命
而不自知故經言如𤛆半愛尾𤛆牛南夷之牛也
長[髟/鼠-臼+ㄇ@企-止]而尾佳每自愛之見人則以身自蔽遂為所
殺佛所嗟惜貪欲成性有欲斷者先須精進大勢
佛者精進力也故經言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
者謂不能以精進斷滅貪愛也智度論曰貪欲葢
非內非外亦非兩間何以故若內法有不應待外
出若外法有於我亦何患若兩中間有兩中間則
無處亦不從先世來何以故以一切法無來故如
童子無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應有以是故知先
世不來亦不至後世不從諸方來亦不常自有非
一分中非徧身中亦不從五塵來亦不從五情出
[001-0375c]
無所從生無所從滅若貪欲若先生若後有若一
時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有生後有貪欲是中
不應貪欲生未有貪欲故若後有生先有貪欲則
生無所生若一時生則無生名生處生者生處無
分別故以是觀之則貪欲本無生也知欲葢無生
則根自斷。】


「我始坐道場法僧差別名。」


【論曰華嚴論曰說經時分前後不同如力士經曰
佛成道一七日方說法大品經曰佛初成道即詣
鹿野苑說法矣而不言時四分律及薩婆多論曰
六七日方說法與起經及出曜經曰七七日方說
法五分律曰八七日方說法智度論曰五七日方
說法十二遊行經曰一年不說法而唐僧法藏決
定斷佛二七日說華嚴經然此經乃曰於三七日
中思惟如是事尚憂鈍根不信謗法入惡趣欲般
涅槃因念過去諸佛曾說三乘然後隨宜而說也
如依此經則諸經為不可信如信諸經則此經為
不可依矣而可乎曰十定品曰如來於剎那際出
現於世入涅槃總無時也言剎那際者猶是寄言
耳以無時即一切時出現一切時說法一切時涅
槃為寂用無礙隨眾生心所現故則下文曰吾從
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祗劫以無時可量故言無
量此為佛說法時也以此為定不逐世情遠思為
無量之想經首言眾方集便說無量義教菩薩法
[001-0376a]
佛所護念已夫眾集之頃已說無量之義則以無
時是說法時明矣。】


「從久遠劫來自知當作佛。」


【論曰經言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三復之為之流涕疏此經者能聽是
經者也而反不信如經言使諸眾生悟佛知見其
辭意皎如日星輙曲說曰悟者不知義以一切聲
聞辟支佛不知彼真實處故不知真實處者不知
究竟唯一佛乘故謂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
以無價寶珠繫之衣裏尋彼不覺後悟方知佛以
無漏智所示以如實語所演曰使諸眾生悟佛知
見而文字之師臆斷苟認曰悟者不知義特標聲
聞辟支佛為不知真實處如人失心以白為黑也
又經言聚沙為佛塔乃至皆已成佛道則疏之曰
謂發菩提心者行菩薩行者所作善根能證菩提
非諸凡夫及決定性聲聞未發菩提心者之所能
得故乃至舉手低頭等其義皆同佛方示誨時但
言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而疏者則枝辭蔓說
更易之審如疏者之論則何不明告曰諸發菩提
心聚沙為佛塔乃至小低頭皆已成佛道乎。


無盡居士論曰佛入無量義處三昧從三昧安詳
而起者佛曾親近百千萬億諸佛盡行諸佛無量
道法今涅槃時至末後垂範而我弟子等誰堪於
某劫某世界成某佛正法像法各住若干劫於三
[001-0376b]
昧中悉知悉見如是性相如是體力如是因緣如
是果報如是本末出定安詳隨宜宣示故舍利弗
承文殊說言先佛現瑞之因與諸大眾渴仰敬信
三請世尊惟願說之然猶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五千人作禮而退此五千人猶存五蘊
聞佛智慧微玅甚深難信難解望涯而返佛愍此
故為信心者方便演說導歸一乘爾四諦也十二
因緣也六波羅蜜也是皆方便以為開示悟入之
門苟知吾說之為方便則塔廟形像旛華音樂種
種供養至於低頭合掌一稱佛號無不成佛如是
悟如是入則佛之知見出現于世矣。】


玅法蓮華經合論卷第一



音釋




懾同

音密

去聲

音厄

去聲

去聲

鑷同

音申

皮變切



而兗切

音欣

星上聲

入聲

古穴切

音熏
徑廷
下勑定切


空旱切
便
平聲

音啟

音屑

音忽
頞䫌
惡葛切匹米切

蒲貌切


於丸切

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