玅法蓮華經入疏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天台 智者 疏 并記
四明沙門 道威 入註
「玅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此品。因上如來為中根善吉四大等。作譬喻正說
竟。此當第二四大聲聞。作譬喻領解段也。如何領
解。下發希有心。是心領解。即從座起。是身領解。而
白佛言。是口領解。當知四大聲聞。三業俱領。故名
領解段也。領解之義。具如前身子領解中委示。可
知此品是近領火宅譬說。遠領方便法說。既聞譬
解巳。必解於法。豈有悟後而迷前法。故須領解法
譬雙悟也。良由根有利鈍。惑有厚薄。說有法譬。悟
有前後。故法華會前。聲聞猶若豌豆。如云聞如來
[004-0101c]
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願。於
菩薩法。都無一念好樂之心。此即昔時未能信解。
來至此經。初聞略說。動執生疑。次廣聞五佛。蒙籠
未曉。今聞譬喻。方能歡喜踊躍。信發解生。疑去理
明。歡喜是世界。信生是為人。疑去是對治。理明是
第一義。況理善生破惡獲證。圓融四悉。一時俱得。
即分證之第一義。以此四悉俱實者。由聞妙法得
解故也。此是因緣釋爾。若約教釋信解者。以位言
之。中根之人。聞說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見道。即
初住見理。故名為信。初住必有加功。進入大乘修
道。即二住。故名為解也。文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我等今日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當知聞
圓教入圓位。故名信解品也。若本迹釋者。四大弟
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引中根示初信解。故名
信解品也。此一品經為二。一經家先敘歡喜。二白
佛自陳。於初敘歡喜中。先敘內心。次敘外敬。】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
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
【此一節。是集經者。先敘內心。言善吉獨稱慧命。三
人同云摩訶者。通論皆大皆慧。別論則善吉解空。
空慧為命。此約行說。故名慧命。諸慧人中佛慧第
一。佛於般若。命其轉教。其為慧人所命。故云慧命。
此約教釋也。三弟子通論。雖大雖慧。被命少故。不
[004-0102a]
以空為行宗。非不蒙轉教。且從多少為論也。摩訶
等三弟子。具如前釋竟。然得喜之由。遠聞方便品
五段法說。今始悟前。故歡喜也。經家但敘聞希有
法。及聞授記二種者。或可聞希有法敘四段。見授
記是第五段也。如此聞見。昔未曾有。歡喜之由也。
發希有心者。敘近聞譬喻長行偈頌。各有總別等
四番之說。希有心發。心發故名之為信。以信故入。
入歡喜位。即信解品意也。】
「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
躬恭敬。瞻仰尊顏。」
【此一節。是經家敘外敬。前云發希有心。是心領解。
此從座起。是身領解。并下白佛。三業領解。此經家
敘竟。
△下去是迦葉白佛自陳。初長行及七十三
偈半。正陳得解。次有十三偈。歎佛恩深。此解由佛
故。先陳次歎。長行又二。初略法說。二譬廣說。略說
又二。初正法說。次略舉譬。初正法說又二。先明昔
稟三故不求大。二明今會一故自得。初不求中。有
標有釋。標為三。初居僧首故不求。二俗年邁故不
求。三執巳證得故不求。臨文更明。】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
【此標居僧首故。述昔失不求者。我法臘既高。晚學
以我為軌。忽改途易轍。棄小求大。為後來所嫌。自
固護彼。所以不求。則有三失。執小臘則大法全闕。
不棄小由未識開三。自固則小執未移。護彼乃迷
[004-0102b]
大軌。此三不求故。述昔之失也。】
「年竝朽邁。」
【此標俗年邁故不求者。若作菩薩。當專任大道。廣
度眾生。今既朽老。無所堪任。是故不求。良以一生
斷證。是故自鄙年高。敗種未袪。不任之見仍在。】
「自謂巳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
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
眾生。心不喜樂。」
【此一節。標執巳證故不求也。昔巳得涅槃無為正
位。不能發大乘心。以昔迷義旨。徒計正位之功。由
斯固情。大心難發。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盡無
生智巳立。無所依求。此是標昔稟小三失不求竟。
△此下釋上文標。】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
【此釋上第三得證涅槃不求也。】
「又今我等。年巳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此釋上標第二年邁。及居僧首。或可指昔說法既
久。身體疲懈。心不喜樂。釋居僧首不求。既言在座。
復道年朽。知釋僧首義也。】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004-0102c]
【此一節。陳得解之由。由遠聞五佛章略廣開三顯
實。是故慶幸也。言獲大善利者。正陳得解。是近聞
四番總則譬喻希有之法。而得開悟。即今獲大善
利。】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此略舉譬。譬昔不求。而今自得希有法寶。在昔般
若領教。謂為菩薩。豈圖於今全蒙等賜。始從而白
訖此。是略法說文竟。】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從世尊去。下是廣喻領解。有開譬合譬。欲開譬說。
故先諮發。亦如世禮也。
△下廣開喻說中。大分五
段。初從捨父逃逝下。名父子相失譬。近領上火宅
總譬。遠領上方便品略頌。二從窮子傭債下。名父
子相見譬。近領上火宅見火。遠領上方便我以佛
眼觀見。三從即遣傍人急追將還下。名追誘譬。近
領上火宅捨几用車。遠領上方便寢大施小。四從
過是巳後心相體信下。委知家業譬。此非領上近
遠。乃追取方等彈呵。大品轉教意耳。五從復經少
時父知子意下。名付家業譬。近領上火宅賜一大
車。遠領法說正直捨方便。又合第四第五。共為一
領付譬。在下更明其意。此總分廣譬。大分五段文
竟。就初父子相失中。又為四段。一子背父去。二父
求子中止。三子遇到本。四其父憂念。此四中一一
各兩。初子背父去為二者。一背父而去。領總譬中
[004-0103a]
五百人。昔結大乘子父。尋復失解。流浪五道。故言
或十二十至五十歲。通是佛子。子義微弱。故言幼
稚。非結緣巳界。故言久住他國。二者向本而還。領
總譬三十子。此緣有微著之義。故言長大。緣既經
苦。關佛大悲。故言遇到本國。此是二義畢。下三科
中。各有二科。至下更明。】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
至五十歲。」
【此初譬若有人者。即二乘人也。領上二十子。譬二
乘人爾。何意不領菩薩耶。菩薩位行難知。且齊二
乘自巳分量領也。年既幼稚者。以無明厚重。䨱障
元結大乘圓頓解心。解心無力。故言幼稚。幻稚有
二義。一癡少故。二未遭苦故。則不知還。葢幼稚也。
捨父逃逝者。依文附義。若釋窮子逃去。取二乘人
半字法門消文。若釋父。取盧舍那佛。滿字法門消
文。何者。宅內長者。脫瓔珞著垢衣。衣瓔在殊。人秪
是一。譬盧舍那佛。隱無量神德。示丈六金輝。執持
糞器。設三乘教爾。當知父即舍那也。二乘退大為
捨。無明自覆。曰逃。趣向生死為逝。此竝從機說耳。
若從佛辨。佛豈捨物。物隔故不見。義當於逃也。問。
佛捨應後眾生起惑。是父離子。非是子捨於父。答。
由眾生不感。佛則去世。還成子捨父義也。言久住
他國者。涅槃法界。是佛自國。生死五欲。是為他國。
本求出離。而退墮不返。故久住他國也。言或十至
[004-0103b]
五十歲者。或十是天道。五十是五道。約於一人備
輪諸道也。此釋子背父去。領上五百人譬竟。】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
遇向本國。」
【此子背父去中。第二向本國而還。領上三十子。言
長大者。善根熏被。稍稍欲著。名長大。今習業冥熏。
微知向道。遭苦失樂。思求出要。為長大也。在三界
中。不見佛父。為窮。不得出要之術。又名為窮。被八
苦火燒。名加復困也。馳騁四方以求衣食者。佛既
未出。諸凡夫人。身受心法。起於四見。於中求正道。
如求食。求助道如求衣。以厭苦求理。為可化之緣。
漸漸遊行遇向本國者。明其厭苦希脫。邪求涅槃。
雖非本意。亦蒙值佛。故云遇向也。本國者。義如上
釋。問。下文明城舍。與上國云何分別。答。一切佛法
為國。此義則寬。城語小密。以斷德涅槃。防非禦惡
為城。似狹。舍語又親。同體大悲為舍。對子更近。但
約取機。以國望城。以城比舍。義立踈密。同是長者
實慧所依。同是應身權智所託。起應之前。機先扣
此。故先國乃至城舍也。從譬若有人至此。是初父
子相失中。初子背父去文竟。下去第二明父求子
中止譬。亦二。先明求子不得。次明中止。】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
【此明父求子不得。初從退大巳後。求機不會。不會
故名求子不得也。】
[004-0103c]
「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瑠璃。珊瑚琥珀。
玻瓈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
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
亦甚眾多。」
【此明父求子不得。第二中止一城者。不為一子而
廢家業。譬佛不以一處無機。而廢餘方施化。同居
機既未熟。且止方便土中。言中止一城。其家大富
者。方便有餘為國。在同居實報兩中間。名為中也。
以有餘涅槃為城。住此涅槃名止。所依實相為家。
起於二應。劣應應聲聞。唯在鹿園。勝應應菩薩。勝
兼兩處。五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為菩薩。佛以
勝應應之。純以大乘家業。訓令修學。故父長者。中
止於此。伺覓同居子機。非但中義得合。國城家業
皆悉分明。大富財寶等者。實相境為家。具足萬德。
名為富。五度福德名財。般若智慧為寶。能導一切。
悉摩訶衍。名無量。金銀珠等。是大乘三十七道品。
此領上長者大富義也。倉庫盈溢者。盛米曰倉。倉
譬禪定。禪生百八三昧。盛物為庫。庫譬實相。能發
十八空慧故。在內自資為盈。在外化物為溢。此領
上多有田宅義也。僮僕臣佐吏民者。僮僕即是方
便知見波羅蜜皆悉具足。屈曲隨機。稱事稱理。此
領上又多僕從。若就位為語。二乘及通菩薩。別三
十心。悉名僮僕。臣者亦可別教教道十地。及圓教
十地名臣。十向位名佐。十行位如吏。十住位如民。
[004-0104a]
以初入佛境界故也。又十地輔佛行化。降魔制敵。
故如臣。十向事理稍深。職近王邊。如佐。十行歷別。
修習禪法。種種驅馳如吏。率土之賓。無非王民。雖
得為民。比吏佐等。猶為疎遠。此淺深意耳。象馬車
乘牛羊無數者。一心三觀。圓頓大乘。如象之運。次
第三觀。別教大乘。如馬之運。通教菩薩。即空大乘
之觀。如牛之運。藏教二乘之觀自行。如羊鹿之運。
巳上竝就僮僕臣佐吏民所乘。不出諸觀故也。無
數者。權實諸法。皆是所乘車乘也。權實智觀。即能
導名象馬牛羊。當知權實教法。教教四門。門門有
觀。非但教法甚多。觀智亦復不一。故名無數也。出
入息利者。二而不二是入。不二而二是出。又不二
而二是入。二而不二是出。此兩解。約三諦釋。又無
量還一是入。一中無量是出。此就二諦釋。上之三
釋。竝從行義。又化他用為出。自行用為入。此從利
物釋。然此文意。竝是圓家所用也。又是長者聖位
所用自他。文義含富。故須眾解也。出法益於眾生
為息。化功歸巳為利也。乃徧他國者。法性之外。皆
名他國。從法性土出。益三土眾生。行於非道。通達
佛道。即其義也。唯法性是巳國耳。商估賈客亦甚
眾多者。諸菩薩是商人。又徧入三土。以求法利。故
云眾多。此土菩薩。往他方聽法。他方大士。來此聞
經。如世往還採利也。諸經十方菩薩。彼此受益。利
及眾生。即其類也。又應化二身如賈客。將實法徧
[004-0104b]
入三土。化益眾生而歸法身。故云甚多。當知佛自
化物無邊。亦令菩薩化境周徧。菩薩化利。猶資佛
本。如世間人令他捉財興生。亦自興生。往來諸國。
具如諸經十方菩薩來往受益。華嚴大集即其例
也。巳上明求子中止竟。下去第三是子還近父譬。
此亦二。一求衣食。二到父城。領上初火起中堂閣
朽故乃至欻然火起文也。】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
【此是父子相失中。第三明子到父城。以求衣食也。
此內合退大乘解巳。備遭諸苦。深起厭患。欲求出
離。取理不中。致成邪僻。因此邪慧歷心。易可入正。
以求出世。為感佛由。以此邪慧冥資於正。成見佛
由。還以斷常邪觀。觀歷五陰為聚落。十二入為邑。
十八界為國。歷此求理。名遊諸聚落以求衣食。】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此正到父城者。由向邪慧觀察苦境。助成正機。感
佛大悲。名為到城。城即涅槃。然外道苦因。應招苦
果。今取機發。由帶正種。熏邪慧心。故感佛正慧。名
到涅槃。涅槃通半滿。眾生習解。可有得涅槃之義。
涅槃名同體異。竝現所居。化物名殊。佛境無別。故
子所到二義雙成。機熟若證。證父所證。名到父城。
此乃小機。先扣大應。義立則大小雙得也。下去是
第四其父憂念子譬。此譬亦二。】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
[004-0104c]
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
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
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
【此第四其父憂念中。初念失子苦也。前雖機漸扣
聖。今明聖漸收機。化導之儀。且云憂念。然念失子
之苦。自子退大之後。如來從昔至今。恒思子大機。
故言每念。與子離別。自子捨大。尋復忘失。墯在五
道。機既未熟。佛在方便土中。且云離別。五十餘年
者。即五道也。開鬼出脩羅。故言餘也。未曾說者。未
向方便有餘土中臣佐吏人。說有此子機緣也。然
彼方便土中。非但唯有地前住前。亦有垂迹登地
登住。即臣佐等。豈全不知窮子機性。但約窮子。說
時未至。主伴相與覆實未宣。權從物機。故云不說。
又應世巳來。自昔華嚴。方等大品諸座。四十餘年。
未曾向諸大士。說此聲聞本是大乘子。既非佛子。
不解佛法。或如聾啞。華著拜座。棄鉢茫然。及無希
取。種種不逮。故由未說也。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者。
却釋遠由。遠由即是不說之緣。良由昔結大時。未
入相似。是我昔日不懃教詔。致令無訓逃逝。故云
悔也。恨子不惟恩義。疎我親他。且云懷恨。專指於
子。非但悔應早息。亦乃恨子機生。致令疎我正法。
親他六塵。內合如來誨不慇懃。令入內凡。遂使退
失本解。故言悔也。恨其無心。不能精進固志。逃迷
不返。故言悔恨。佛無悔恨。化儀以說爾。自念老朽
[004-0105a]
者。化期將畢。無傳大法之人。如老朽而無子也。即
準後意。從應世來。至法華前。云老朽爾。亦可以初
結緣。望今為老。頓漸之前。大機未發。名為無子也。
問。法身所化諸菩薩等。悉堪補處。何遽此憂耶。答。
法身所化。本無興廢誰談老朽此非所論。今明化
身眷屬。則有二種。一法身大士。共相影響。迹雖弟
子。本或是師。亦不約此自念老朽也。二取今同居
凡夫。始從化佛。初發道心者。名此為子也。子繼父
業。令胤族不斷。若身子受決。作華光佛。則一方佛
種。相續不斷。大乘家業。遞相傳付。若身子無可化
之機。則大乘法財。現無付囑。後來眾生佛種安寄。
老朽興歎正為此也。倉庫等如前釋。一旦終沒。即
指涅槃時也。亦可云機退則應息。頓漸之前。亦名
終沒爾。】
「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此第二念得子為樂。可度之機。名為得子。與授佛
記。名付法財。稱於本心。復言快樂。始從上譬若有
人訖此。是領上總譬竟。下去領別譬文也。
△下從
爾時窮子傭賃去。是領第二大科別譬文中。父子
相見譬。近領火宅中見火。遠領方便中五濁意。為
三。初明窮子傭賃。領火宅所見之火。法說所見五
濁也。二父見子。領火宅長者見。法說中佛眼見也。
三歡喜適願。領火宅中驚怖。法說中起大悲心也。
然法譬二處。竝明父前見子。此中明子前見父。若
[004-0105b]
就佛。則靈智先知機後起應。故言父先見子。若約
眾生。必先機而後應。故言子先見父。機應不可思
議。不前不後。故前後互舉也。今取文便。但為二段。
一子見父。二父見子。此兩段中。各復為四。初子見
父四者。一見父之由。由求衣食。二見父之處。處在
門側。三見父之相。踞師子牀。四生畏避。悔來至此。
分科示意竟。】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
【此是子見父中。初見父之由也。由子厭苦欣樂。邪
推求理味。見修二性。俱有厭義。修推理弱。見生奪
鈍。諸見互興。皆能推理。如傭賃之法。以力易財。本
起邪見。還悕脫苦。雖復邪求。冥資正道。故使世間
厭若。漸漸積習。遂成出世善根。世易出世。故云傭
賃。從一至一。故云展轉。以此善根。有轉至之理。能
叩佛慈悲。故言遇到父舍。不期而會。故名為遇。不
意因於世法。忽感出世慈悲。又不期世間邪推。而
生正見感佛。又不意小善之內。冥入大乘圓門。故
云遇也。父喻道後法身。舍喻無緣大慈悲。大小二
機。雙扣此舍。有大機故。故下言遙見其父。有小機
故。下言住立門側。若唯小無大。則應不見尊特之
身。父不應言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若唯大無小。
不應住立門側。子不應言非我傭力得物之處。當
知大機未熟。正見而遙。小感稍親。門側而近。所以
從退從末。義當雙扣。從本從大。獨在於圓。從近而
[004-0105c]
談。偏機先熟也。】
「住立門側。遙見其父。」
【此是第二子見父處譬也。前云大小雙叩。此那獨
指門側耶。然以小親。先遂故也。處即門側。二觀為
方便。如門二邊。俱有得見之理。圓中之機。當門正
見。二乘偏真。故言門側。但空三昧。偏真慧眼。傍窺
法身耳。遙見其父者。正見有二種。一近見。二遠見。
今言大機始發。扣召事遠。是故言遙。又機微非應
赴。名之為遙也。】
「踞師子牀。寶机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
繞。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
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
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
特尊。」
【第三子見父相譬。踞師子牀者。即所表。如華嚴中圓
報法身。安處空理。無復通別二惑八魔等畏。故云
踞師子牀也。華嚴說第一義空四無所畏。為牀。表
處理也。若事師子座。亦無師子之形。但有所表。故
大論云。佛為人中師子。故佛所坐。名師子座。佛之
所說。名師子吼。華嚴部雖兼別。從勝從本。且曰圓
報。此乃取機之本也。寶几承足者。定慧為足。實諦
為几。無生定慧。依真如境也。諸婆羅門至圍繞者。
良由勝應應菩薩。即盧舍那尊特身。大機所扣者
也。若劣應應小乘。丈六弊衣。小機所扣者也。今明
[004-0106a]
常住醍醐。與涅槃等。法身圓頓。與華嚴等。所譬長
者威德。侍衛。剎利。婆羅門。恭敬圍繞。悉指華嚴中
眷屬。皆無異也。所說法相。如彼所明。亦復無別。當
知今經之意。意在結會始終。設論法相。如彼圓說。
今經非無。但文相存略。華嚴部內。不出四十二位。
依正自在。近善知識。今經明位。具如四華開示悟
入。知識具如觀音妙音藥王嚴王。依正具如分別
功德寶塔神力。但廣略少異。舉一例諸。且如此經
十方之言。何所不攝。實相之理。無事不收。見佛常
在等人。此土不毀等事。堂閣種種莊嚴。眾生種種
遊樂。乃至迹門因果諸相。多以華嚴文消。算數孔
目。藏在此典。行頭取與。散在諸經。大本若亡。徒論
小利。言婆羅門。名淨行。貴族高絜。即等覺離垢菩
薩也。剎利即是王種。九地巳下初地巳上也。居士
富而不貴。即三十心也。真珠瓔珞者。即戒定慧陀
羅尼三昧四瓔珞。須從究竟。四是能嚴。身是所嚴。
價直千萬者。即四十地功德。以嚴法身也。吏民僮
僕者。異門明義。即稟方便教。斷通感者。名為民。稟
別教斷通惑者。名為吏。若同門明義者。還是方便
波羅蜜。內與實智同。外與機緣同。喻如吏民有內
奉外伇之義也。白拂者。即是權智之用。侍立左右
者。右即入空智用。拂四住塵。左即入假智用。拂無
知塵。此二為中道方便。故言侍立。當知此文。明父
與中止。雖同是他受用報。此既示入忍界。於菩提
[004-0106b]
道場。為諸教之始。故加之以破塵白拂。覆之以慈
悲寶帳。前敘長者所居所有。今明窮子所見所有
也。覆以寶帳者。真實慈悲也。垂諸華幡者。華即四
攝。幡即神通。香水灑地者。降注法水。灑諸菩薩心
地。以淹惑塵。亦是定水灑散心地也。散眾名華者。
布以七淨華。謂戒。定。慧。斷疑。道非道。知見淨。斷知
淨也。戒者。攝律儀等三種戒也。定即首楞嚴等。慧
者實智慧。斷疑者。巳度二諦之疑。道非道淨者。行
於非道。通達佛道也。知見淨者。智德圓滿。了了見
佛性。斷知淨者。斷德成就。無明永盡。羅列寶物者。
羅列諸地真實功德也。出內如前釋。威德特尊者。
光明無邊。色像無邊。相海巍巍堂堂。此義須作舍
那之佛。豈得作餘釋耶。即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
數相好釋也。】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
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彊使
我作。作是念巳。疾走而去。」
【此第四畏避悔來也。言大力勢者。智大故名大
力。神通大故名大勢。如上身手有力義也。即懷恐
怖者。小機劣弱。怯懼大道也。悔來至此者。佛本欲
以大乘擬之。應不稱機。但有退大之意。故言悔來
至此也。竊作是念者。機中潛密。冥有此事。非是顯
對見勝應身也。或是王王等者。波旬是王。徒輩為
[004-0106c]
等。此約在外釋也。又小機[厂@火]斷無言說道。絕於色
像。既見勝應之像。非天人所及。所說法相。迥異二
乘。小智薄德。未曾見聞。便謂是魔是魔所說。若以
後顯前。聞略說開三顯一。身子狐疑。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若初便用大逗小。疑佛為魔。有過今
日也。復次勝應譬長者。長者即表報身佛。故是王
等。法身是報師。師即如王。諸經多名是經王。智契
於法。即是智與法等。故名報佛為等。此乃大乘法
報。非小乘得益之處。故云或是王等。諸經縱有諸
經之王。不云巳今當說也。非我傭力得物之處者。
小機不能受大化也。不如往至至衣食易得者。淨
名云。能以貧所得法。度斯下劣也。但空之理。不含
萬德。非如來藏。故言貧里。偏空稱於小智。故言肆
力有地也。肆者放。洩。申也。衣食易得者。能得有餘
涅槃無漏衣食。行行衣也。慧行食也。若久住此或
見逼迫強使我作者。行大乘道。經無量劫。故言久
住。我本厭怖生死。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廣學萬行。
故言逼迫。我本樂小。而今令我發大乘菩提心。是
為強使。捨大取小。故言疾走也。始從上世尊爾時
窮子傭賃訖此。近領上別譬中。見是大火從四面
起。遠領上法說中。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至以苦
欲捨苦文也。巳上四段經文。總是別譬中。第二所
見火文竟。
△下從時富長者去。第二明父見子譬。
遠領法說我以佛眼觀見。近領火宅中初能見人。
[004-0107a]
云長者見文也。今領有四。一父見子處。二見子便
識。三見子歡喜。四見子適願。然諸聲聞。向施子見
父譬。巧喻領小遇大。而機中不受。今設父見子譬。
妙喻領佛見機。而不謀恒了。示意分文竟。】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
【此初父見子處也。即師子牀也。如來法身居第一
義空無畏之境。明照機也。】
「見子便識。」
【二見子便識者。如來知是往日結緣眾生也。】
「心大歡喜。」
【此第三見子。歡喜者佛恒伺子機。今機來稱慈。是
故歡喜。即是遠領法說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近領火宅即大驚怖而作是念。至安隱得出。彼明
如來興慈。驚其墯苦。故言驚怖。此譬諸子領受。荷
佛與樂。故言歡喜也。當知如來拔苦。本在與樂。子
領與樂。巳知拔苦。二處義同。隨文互出耳。】
「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
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此第四父見子適願也。昔見眾生退大取小。貧里
求食。資生艱難。常欲與財。無機不得。此述退大巳
來。既入五塵。大法非治。尋謀用小。小亦未遂。與財
不得。今日小機漸發。故施方便。小機既至。知大非
遙。稱大悲心。是故歡喜。付財有地。故財物等今有
所付也。我常思念。釋出諸子退大。非但貧無大財。
[004-0107b]
又流轉生死。眾苦所逼。為大悲所痛。故言常思念
之。雖欲救拔。無機叵濟。故云無由見之。今有可度
機生。故云而忽自來。稱大悲心。故云甚適我願。我
雖年朽猶故貪惜者。釋於適願之由。由一期化畢。
故言年朽。未見大機。法無委付。將來之徒。從誰得
脫。為可度者。故言貪惜。今機自來。無此憂念。故適
我願耳。
△下從即遣傍人去。此中第三明追誘譬。近
領上火宅開譬中。第二捨几用車。遠領法說我始
坐道場等。即寢大施小也。此文為二。初遣傍人追。
次遣二人誘。前追領上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方
便品總誡勸為一。釋文為三。次火宅開勸出誡。釋
各為三。而放捨文略。長行合勸不合誡。而息化文
廣。偈中但頌誡不頌勸。又不頌息化。皆有出沒。火
宅長行。誡勸釋各有三。今文則併領。即遣傍人疾
走往捉。領上勸門之擬宜。窮子驚愕。領上勸門之
無機。強牽將還。領上誡門之擬宜。窮子自念無罪。
至悶絕躃地。領上誡門之無機。從父遙見下。併領
勸誡之息化。此探取佛意。雖勸門擬宜無機。意猶
未息。更作誡門擬宜。事不獲巳。然後息化。此分科
對法竟。】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
【此是第三傍追二誘中。初領上勸門擬宜。智是能
遣。教是所遣。理義為正。教義為傍。從佛出大乘十
二部經。擬宜眾生。無機不受。於其如乳。故言遣傍
[004-0107c]
人。此約教釋也。又傍人者。傍即臣佐等也。即是遣
法身菩薩。為說大乘。如華嚴中令四菩薩說四十
位。即是遣傍人也。疾走往捉者。大乘明義。顯露正
直。用此赴機。疾趣菩提。故大車中云其疾如風。此
即正也。今以菩薩為傍人者。菩薩自有神力。又被
佛加。亦能令彼疾入菩提。此約勸門擬宜竟。即上
譬云長者作是思惟。乃至從舍出之也。法說云我
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乃至微妙最第一文也。】
「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
【此是第三傍人追中。初勸門中二無機也。既現無
機。縱昔曾發廢久不憶。卒聞大教。乖心故驚。不識
故愕。稱怨大喚者。小乘以煩惱為怨。生死為苦。若
勸煩惱即菩提。即大喚稱怨枉。若聞生死即涅槃。
即大喚稱苦痛。大乘無機故。不受勸門也。我不相
犯者。我不干求。何意用大化我。此領勸門二意。未
領息化。即上譬云。復更思惟。唯有一門。而復陿小。
法說云。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文也。】
「使者執之愈急。彊牽將還。」
【此是第三傍追中。第二領解誡門中初擬宜文也。
前明勸善。猶是容豫。我當為說怖畏之事。即是急
切也。彊牽將還者。誡以苦言。令其遠惡。內既無機。
外逼大化。即是彊牽將還也。前云。我當為說怖畏
之事。此舍巳燒。宜時疾出文也。】
「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
[004-0108a]
悶絕躃地。」
【此是第三傍追中。第二領誡門中二無機也。罪者
慈悲也。眾生罪故。入生死獄。菩薩亦同罪入獄。二
乘無大悲心。名為無罪。令入生死。即是而被囚執。
無大方便。而入生死。必當永失三乘慧命。故言必
死。思此等事。故言轉更惶怖也。彊以大教。小智不
解。故言悶絕。即起誹謗。必墯三途。故言躃地。亦是
迷悶。溺無明地也。即上父雖憐愍而諸子等。乃至
云何者為舍云何為失。領上無機文竟。
△下從父
遙見之。即是第三併領上勸誡二門息大乘化也。
就此為四。初思惟息化。二釋息化。三正息化。四息
化得宜。初有兩意。一知大志弱。二知小志彊。分文
竟。】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彊將來。」
【此傍追中第三息化中。初思惟息化。知大志弱也。
父遙見者。小去大遠。故名為遙。是結緣子。故言為
見。而語使者。約教為使者。智本說教。智知無機。智
息故教息也。約人為使者。語諸菩薩。不須現汝尊
妙之身。令二乘見。淨名中。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
生而起惑著。普賢入此娑婆。促身令小。皆是此義。
勿彊將來者。既無大機。恐傷其善根。故云勿彊。又
不須此人者。思惟息勸門擬宜。勿彊將來者。思惟
息誡門擬宜文也。】
「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
[004-0108b]
【此是小志彊也。冷水灑面者。宜以[厂@火]斷理水。除見
思之熱也。面者以向釋之。厭生死名背。有向涅槃
之機。如面。非謂灑彼涅槃名面。醒悟者。開施小教。
逗機稱宜。得離煩悶悟四真諦也。莫復與語者。決
定應息大乘教化也。此是初思惟息化二文竟。】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
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
【此是釋息化之意。正厭苦欣空。親狎下劣。無慈悲
心。即畏難大法。且任其小志。抑佛本懷。所以息化。
審知二萬億佛所。曾發大道心。非都無大機也。且
息大化。佛意未巳。更俟後期。不語他人者。於昔偏
小教中。隨他意語。方便䨱護。稱是聲聞。不說隨自
意語。云是菩薩也。即上勸門息化。云或當墯落為
火所燒文也。】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
【此正明息化也。我今放汝。即是知大機弱。隨意所
趣。即是知小善強。以此二緣。故息大化。即上法說
我寧不說法。疾入涅槃也。】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此是第四息化稱機。不為大教所逼。是故歡喜。無
謗大罪。得免三途。故言從地也。有小善生。故言而
起。又前擬宜大法。迷悶不解。臥無明地。今逗以小。
可得醒悟。故言從地而起。於四諦中。欲求道法。故
言往至貧里以求衣食。或於四見之中。求道法。故
[004-0108c]
言貧里也。即前誡門息化云但東西馳走視父而
巳文也。從上冷水訖此。息化文畢。始自即遣傍人。
至此。領傍人譬竟也。
△下從將欲誘引去。是二人
誘中。初齊教。近領火宅三車救子。遠領法說波羅
柰施權。次從又以他日下。取意領法身地上。久照
方便。非道樹始知用小。早鑑眾生致難尊特。親狎
垢衣。故追領往前。以成今解。問。四大弟子。何因能
知法身久照。答。推近知遠。若始道樹知無大機。不
應兜率降神。正慧託胎。乃至現有煩惱。納妃生子。
三十四心後身斷結。驗知脫大小相海。微妙瓔珞。
更著麤弊丈六垢衣。其巳久矣。今此下初且釋齊
教領者。譬喻品文有四。一用方便擬宜。二知先心。
三歎三車。四適所願。方便品亦四。今領亦四。分科
示意畢。】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
顦顇。無威德者。汝可詣彼除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
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
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此第二明二人誘文。初齊教領中。初念小擬宜也。
言將欲誘引者。既息大化。不容孤棄。將設方便。故
言將欲等也。密遣二人者。四弟子齊巳分領。不涉
菩薩。故言二人。若約法是因緣四諦。約理是真俗。
約人是聲聞緣覺二人也。當知此云密遣。是初擬
宜大乘也。若傍人自表一實諦。一大乘教。一菩薩
[004-0109a]
人爾。今明方便。隱實為密。指偏真為遣。約教。隱滿
字為密。指半字言遣。約人。內秘菩薩行。故言密。外
現是聲聞。故言遣。形色者。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
說苦無常不淨。即是形色憔悴也。約人。則諸菩薩
隱其本色。示以迹形。非了義說。無有十力無畏。名
無威德也。汝可詣彼者。即以小教。擬小機也。大教
明理真實。故言疾走往捉。小教明理迂隱。故言徐
語。此有作處者。見修兩道。是斷惑作處也。倍與汝
直者。五戒十善。止出三途。今四諦十二因緣。能出
生死。是為一倍。又外道六行。但能伏惑。今修四諦。
則能斷惑。得至涅槃。是為二倍也。窮子若許者。有
機是許。即設教。無機是不許。不設教。欲何所作者。
二乘唯欲除惑取證。不論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所
以言雇汝除糞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二乘鈍
根。憑教行行。方能修業。約理者。即是智諦相資也。
約人。即權人共實人修行也。即領前譬中。我今當
至得免斯害。法說中尋念過去佛。乃至我今所得
道文也。】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巳得之。」
【此是齊教領中。第二領知子有機。審知有機。故言
既巳得之。領譬中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情必
樂著也。】
「具陳上事。」
【此是齊教領中。第三領上正施方便歎三車也。除
[004-0109b]
苦集之糞。取道滅之價。即領上譬中。汝等所可玩
好希有。至皆當與汝。法說中云。思惟是事巳。即趣
波羅柰文也。】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此是第四齊教領。受行悟入。窮子先取其價等。領
上適願爭出火宅也。二乘慕果行因。所以先取也。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者。怪不求佛道。愍其取阿羅
漢果。所失者大。所得者寡。故言怪也。齊此領法譬
中齊教文竟。應知齊教領。且領漸初。以所稟小。名
齊教領也。即上譬中。諸子聞父所說玩好。至爭出
火宅。法說中是名轉法輪至法僧差別名。此是二
人誘中。初齊教文竟也。
△下去名探領。謂取意領。
佛靈智先照。久設權謀。崎嶇隨逐。非止樹下始見
因緣。巳如上說。此文為四。一從又以他日。取意領
先以權智久欲擬宜。二見子顦顇。是久知方便是
其玩好。三脫妙著麤。領久知須歎三車。四親教子
作。久知適願受行。此分文竟。】
「又以他日。於牕牖中。遙見子身。」
【此探領中。初領佛在法身地上。先以權智。久欲擬
宜也。今初又者鄭重辭也。將欲取意領法身之地。
久知大小之機。一三施化。重述佛意。故標章稱又
也。他日者二乘自謂方便為巳。非二乘法為他。即
擬法身名他也。日者。時也。亦智也。依法身之時。用
智照機。故言他日。若從此義。實智照實為自。權智
[004-0109c]
照方便為他。此分字釋。若更合字釋者。齊教領。領
化身用事。為巳日。非化身用事。為他日。此約化他
指齊教者。即法譬二文。但至鹿苑。依教所有。故云
齊教也。又更約自行及以化他。而釋他日者。若就
如來。自行權實之智。皆名為巳。如來化他權實之
照。皆名為他。又如來自他權實之照。照實為巳。照
權為他。此探領法身之時。用化他之權智。照於權
機若有若無。照用權事若可若否。皆是權智所照。
故言他日。若從此義。齊教領。領化他之權事。故二
乘稱巳事也。若探領。領自他之權。非二乘事。故稱
為他。雖有兩意。他日俱成。今依二乘所領。又逐他
日之文。以探領領法身中照機。故云他日也。牕牖
者。偏見則小。表權智照彼偏機也。遙者。小去大懸。
故名為遙。見子者。昔曾種大。稱之為子。以大擬之。
故言為見。牕牖偏陿。未宜大化。故息大而施小也。
須知因子隔牖之外。何關長者偏視之非。況是長
者欲取偏機。於圓仍遠。故名遙。又探領者。亦應云
齊教。皆指法身取機故也。】
「羸瘦顦顇。糞土塵坌。汙穢不淨。」
【此第二探領先知有小玩好也。修因智力少為羸。
修因福力少為瘦。內怖無常為顦。外遭八苦為顇。
四住為糞土。無知為塵坌。】
「即脫瓔珞細輭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
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004-0110a]
【此第三。是探領先知須歎三車希有也。脫妙服。譬
隱報身無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羅尼等。瓔
珞。寂滅忍細輭上服。大小相海。嚴飾之具。容服若
盛。子則驚畏。二乘不宜見此相好。是故脫之。更著
麤弊者。現丈六形。是麤也。生忍法忍是弊也。塵土
坌身者。現有煩惱有為有漏也。執除糞器者。但治
見思有漏之法。不論諸地清淨智慧也。左手喻實。
右手喻權。權用便易。自以此法。斷結成佛。又用此
化人也。狀有所畏者。示同怖生死。又有寒風馬麥
七九十惱之報耳。
△下語諸作人。第四親教子作
譬。受行外凡位。即是道品中七科法門。以顯除糞
之相。領上諸子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
出火宅文。有七段。一者語作人譬。譬四念處。是外
凡位。二令勤作勿得懈息譬。譬四正勤。三咄男子
勿復餘去譬。譬四如意足。四好自安意下。名安慰
譬。譬其五根也。五所以者何下。名無五過譬。譬五
力。此前四句。是第二內凡位。六即時長者字以為
子譬。譬八正。七雖欣此遇下。名教常令除糞譬。譬
七覺。此二句。是第三聖位也。】
「語諸作人。」
【此初語諸作人者。即是說三藏。示四念處。是除糞
之器。斷結之境。故遺教云。常依念處行道。能破四
倒。領火宅中適願心各勇銳。即是聞慧外凡。】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004-0110b]
【第二勿得懈息者。即是令勤修四念處也。若起懈
息。不能滅二惡。不能生二善。以二勤故。能發煖火。
對火宅互相推排。入修慧煖位也。以方便故得近
其子者。念處未得理火溫心。猶為疎外。不可附近。
以初得煖方便。則可附近。】
「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
有所須。瓮器米[麩-夫+丐]。鹽酢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
人。須者相給。」
【第三。咄是驚覺。亦是責數也。上正勤中紛動。即是
智法。如男子是陽性。如意足。是定法。如女人是陰
性。良以正勤不得與真相應。故咄驚責數。令捨散
入靜。故云咄男子也。汝常至餘去者。念處正勤。動
不專一。不名為常。四如意中。定不異緣。思惟則定。
思惟則斷。定斷專一故常一。常不紛動。故云勿復
餘去。此猶在互相推排中。即是頂法位也。當加汝
價者。煖法觀中。不能發真。如意觀中。能發無漏。故
言如價。若有所須者。漏無漏善。助道正道。皆從如
意觀求。欲須即得。四禪體含枝林。如盆器。生空麤
如米。法空細如[麩-夫+丐]。此即正道。四諦下十六諦觀無
常如鹽。苦如酢。此即助道。如米[麩-夫+丐]難食。須加鹽酢
和之。正道難顯。須助道助之也。莫自疑難者。結上
正助。審在如意觀中。故令勿疑。決定可辦。如巳物
想。故言勿難。亦有老弊使人者。若欲直取通。以代
手足。如使人驅役者。如意觀中亦有此通。但通劣
[004-0110c]
弱。事同老弊。雖不丁壯。亦堪運伇。又以正道求理。
正道弱未能發真。欲須助道。九想。十想。八背捨助
道使人者。如意觀中亦有此法。若得助助正。即成
共解脫人。巳上譬四如意足。】
「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
【第四好自安意者。得五根。安固難壞也。我如汝父
者。忍解隣真。似像未實。故言如父。亦是如子。勿復
憂慮者。令其安意。破壞見思也。】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小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
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巳後。
如所生子。」
【第五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終。巳具智斷。故言老大。
汝居道始。未有智斷。名為少壯。此即忍法位也。無
五過者。得五力。離五惡法也。得信力故不欺。精進
力故不怠。念力故不瞋。定力故不恨。慧力故不怨。
言餘作人者。遠指外道諸見求理。名餘作人。近指
煖頂四位。未免五過。亦名餘作人。此文無五過。即
五力也。自今巳後如所生子者。下忍十六剎那。時
節猶長。中忍雖復縮觀。亦未是一剎那。若上忍世
間。最後一剎那心。隣真逼聖。故名此位為如所生
子。即世第一法位。內凡四位畢。】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第六即時至為兒者。得八正。入見道。競共馳走。故
言名之為兒。世第一法與真不久。故言即時。阿含
[004-0111a]
說五種佛子。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子也。菩薩不
斷結。子義不成。若望二乘。有慈悲。亦得名子。】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
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第七常令傭作譬。譬雖為子。思惟未盡。猶居學位。
未得無難。故二十年常令除糞。亦復自知不任紹
大。正是依教修行盡苦耳。故云猶故自謂客作賤
人。若得初果。厭小樂大。大乘機發者。即應授以大
乘。又不須進斷其餘殘結。正由不捨小志。大機不
發。以是且令依教盡漏。故言由是之故二十年中
常令除糞。言二十年者。見諦一解脫。一無礙。思惟
九無礙。九解脫。故名二十年也。此約合數釋。又云。
見思二道中斷結。名二十年。又云。五下分五上分
為二十年也。又云猶於二乘法中。斷思惑故。名二
十年。又云。依二使人。共斷餘結。故名二十年也。又
從有二乘之機。而來感佛。故云自見子來巳二十
年。若住二乘位。轉大乘教。名為於二十年中執作
家事也。二十語同。各有所以。指此一句。即是爭出
三界火宅。即修道位也。從上語諸作人。訖此七文。
總是領久知第四親教子作適願受行一譬畢。始
從上即遣傍人急追至此。是領解中第三追誘。領
法譬寢大施小。捨几用車文竟也。
△下從心相體
信去。是大科第四領付家業譬。未入文先。預示四
義。初分章對上法譬。過是巳後下。是第四領付家
[004-0111b]
業譬。近領火宅等賜大車。遠領法說中無上道。就
此為二。初領後付。又各為二。共領火宅等賜大車
中四意。亦是方便品。顯實四意。初章二者。一心相
體信。即領上免難。二委以家業。漸以通泰。成就大
志。即領上索車。後章二者。一付家業。即領等賜大
車。二得付。領得車歡喜。然既合四五為一段。則使
鹿苑文後。不入方等之文。大章雖爾。細開仍有免
難等文。以應一代五時之說。今猶存開。標領及付。
領謂領業。指方等般若也。付財在法華中。此分對
法譬畢。二明下生起者。由心相體信故。得委以家
業。家業既諳。悉備知見。則成就大志。由意志通泰
故。得付與家業。是故歡喜。生起畢。三釋付財由者。
由有遠近。若不先教傭作。與一日之價。豈得相體
委業付財。內合由三藏斷結。堪竝聞大集。受折淨
名。轉教般若。而致付財。當知傭作取價。即是遠由。
體信委業。即是近由。此釋付財由畢。四約五味。示
探領始終之相者。又前誘引譬中。有齊教領。始自
道樹。終訖出宅。又有探領。始自法身。終訖思盡。此
兩合為一始終。今領亦二。始探領慈悲四味調熟。
終領付財究竟一味。遠近始終。合論五味。何者。即
遣傍人。傍人所說。乃譬華嚴圓頓。此教最初。傍人
譬牛。所說譬乳。內合從佛出十二部經。即初味也。
以此擬二乘人。無機不受。迷悶躃地。於其全生。如
乳味也。次明密遣二人。說除糞法。此譬息大之後。
[004-0111c]
鹿苑說三。於小即信。革凡成聖。如轉乳為酪。內合
從十二部出修多羅。即第二味也。次明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譬三藏之後說方等。淨名揚大折小。二
乘聞大不謗。折小不退。良以三藏斷結。取一日之
價。故得恣其褒貶。若未斷結。不堪聞揚大。如前不
受勸門。亦不堪聞折小。如前不受誡門。而今不謗
不退者。心相體信故也。親既證小。則信大不虗。得
涅槃價。故體折不瞋。雖非巳事。而不疑謗。此心淳
熟。如從酪出生酥。內合從修多羅出方等經。第三
味也。次明長者自知將死不久。下譬方等心相體
信入出無難巳後。委以家業。使其領教。為大菩薩。
說摩訶般若。既領知眾物。貫統法門。心明口辨。彌
益慕樂。但恨住小。非是巳分。脫更開許。豈不樂哉。
於是心漸通泰。成就大志。如似生酥出於熟酥。是
從方等出摩訶般若。第四味也。次臨欲終時。而命
其子者。此譬般若之後。判天性。定父子。會三歸一。
付財與記。說法華之教。開佛知見。示真實相。菩薩
疑除。聲聞作佛。悉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如從熟
酥出於醍醐。是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即第五味
也。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領一化。五味之教。始終
次第。經文顯然。明文出此。約五味。示探領始終畢。
就初領家業文。為二。一相體信。二命領業。就體信
復二。先明心相體信。二猶居本位。巳上分文竟。】
「過是巳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004-0112a]
【此初領家業。領心相體信。即第三方等時也。相者
互相信也。謂於三藏中。得涅槃價。此既不虗。今為
菩薩。說此大乘。亦復非虗。此即子信父也。佛知此
等見思巳斷。聞大必不謗。無漏根利。聞微生信。此
即父信子也。由此見方等尊特之身。聞大乘教。名
此為入。復被呵折。猶見丈六說小乘法。名此為出。
大小出入。而無疑難也。】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此領心相體信中。第二領。猶在本處者。雖復入出
無難。而謂是菩薩之事。非巳智分。不肯迴小向大。
猶居羅漢。不言未來當得作佛。此亦領大集淨名
生酥之教也。
△從世尊爾時長者有疾下。第二委
以家業。此領大品佛命。轉教般若。熟蘇時教也。就
此為二。一命知家事。二受命領知。二章各為四。初
四者。一明時節。二正命知家事。三誡令體我心。四
勅令無漏失。分科示章竟。】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
【此是初命知家業四中。初明時節也。將死不久者。
有機則應為生。機盡應謝為死今佛化機將畢。應
謝非久也。】
「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汝悉知之。」
【此第二正命知家事也。金即別教理。銀即通教理。
大品所明真諦。不出此二。但語通別理。巳攝餘二。
[004-0112b]
復二乘人。至此多成通別。而云多有者。理則非多。
約種種門。亦得言多。例如空非十八。約破十八法。
名十八空也。珍寶者。勸學中道。若解中理。則一切
法門。皆是珍寶也。倉是定門。即百八三昧。庫是慧
門。十八空境也。通別兩種定慧倉庫。包藏一切禪
定智慧。無所闕少。內充外溢。故云盈溢。其中多少
者。說於般若。則有廣略二門。菩薩行般若。應知略
廣相。略則為少。廣則為多。自行為取。化他為與。大
品中云。汝當為菩薩說。故云汝悉知之。】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此第三誡。體我心者。佛以般若為心。汝今傳燈。當
隨佛意說也。又二乘人。本解是折法空。命當體此
意者。命令轉教。用誡令同我。是體法空。實理無二
也。昔時被命。謂傳燈與他。今乃知佛令我識體之
門。故言當體此意。今我與汝便為不異者。釋此有
三。一被加令說。與佛不異。二就理以諸法皆如。故
得不異。善吉如。如來如。一如無二如。故言便為不
異。三就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而二乘人。
自謂被加耳。由機未轉故也。】
「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此第四勅無令漏失也。一者汝為菩薩。說般若教。
無令漏失。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後時當用。是故無
令漏失。從上長者有疾訖此。命知家業竟。
△此下
受教第二受命領。又為四。】
[004-0112c]
「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此初正受命領知也。】
「而無希取一䬸之意。」
【此第二無希取。善吉雖說般若。自謂我無其分。】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此第三猶居本處也。住羅漢位。雖復慕大。亦未定
言欲作菩薩也。未捨下劣心者。雖復恥小。亦未定
言捨於小證也。】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巳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此第四父知子意也。即是領上索車譬。鄙棄先心。
欲求大道。大機發也。問。何時名少時。答。一云。說般
若竟。於異處遊觀。尋思所領大乘法門。生心貪樂。
為失不失。如此等尋思。即是大乘機發時也。此時
去法華未遠。故言少時。又當說無量義時。大乘機
發。何以知然。無量義中。明七種方便。無量漸頓。從
一法生。既聞此說。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從一法
生。如是三乘。亦應入一。則極近極少時也。如是思
惟。漸巳通泰。四味之終。故云漸巳。機無隔異。故云
通泰。大心即發。故言成就大志。正發在三請時也。
始從上過是巳後心相體信。訖此。總是第四領付
中。初領家業文竟。
△下從臨欲終時下。第二正付家
業。又為二。謂一付業。二歡喜。初有四。一付業時。二
命子聚眾為證。三結會父子。四正付家業。分文畢。】
「臨欲終時。」
[004-0113a]
【此初付時也。臨欲終者。是明時節。化緣將訖。靈山
八載。說法華經。唱入涅槃時也。法界性論云。佛成
道後。四十二年。說法華經。】
「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巳集。」
【此付業中。第二命子聚眾也。而命其子者。即是二
萬億佛所。受化之徒。名之為子。大機熟人。十方雲
集也。上四眾圍繞者。是也。并會親族者。十方法身
菩薩影響者。為親族。影響之眾。多是釋迦昔日同
業。並共如來。於二萬億佛所。共開化之。於其悉是
伯叔之行。故用此為親族。國王者。一切漸頓諸經。
無不稱所詮之處為經王。當機益物。興廢有時。部
部不同。名之為國。皆言第一。即是王。須知今乃廢
諸小王。唯立一主。是故法華名王中王。又復須知。
此經會通諸教。豈非聚集國王。故無量義中。先巳
收集。彼云。初說四諦十二緣生。次說方等十二部
經。次說摩訶般若華嚴海空。此則普集諸經。融通
漸頓。會入此典。故名會國王也。以今經中部無餘
教。部即部中尊極為王。教即部內教主為王。既教
分大小。王亦尊卑。國界寬狹。民有多少。資產各異。
所出不同。故部內教。通別二轍。別則當界施恩。通乃
須歸大國。故知部教俱須會通。在昔未會。如一國
內二三小王。各理蒼品。未歸大國。故方便教主。王
名不無。但兼部中。圓極主弱。若會巳後。同霑一化。
民無二主。國無二王。自爾巳前。或歸不歸。仍是小
[004-0113b]
王被輔。不護巳而統之。小王本無背長。良由民心
未歸。民若歸從。王本一統。以此會法。義可比知。大
臣等者。彌勒等諸大菩薩。皆是等覺。名為大臣。初
地至九地。為剎利。法王種性中生。三十心為居士。
此等皆從釋迦受化也。】
「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
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
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
我實其父。」
【此第三結會父子也。實從我受學。實是我子。從我
起解。是我所生。我實曾於二萬億佛所。常教大法。
故我實是父也。於某城中者。此經西國文多。度此
甚少。或可說昔名字國土。如大通智勝因緣。今簡
略名字。直言某甲耳。是諸眾生。背此大乘。起無明
闇。遁入生死。故言逃走。備經六趣。故云五十餘年。
昔在本城懷憂推覓。自昔法身地中。常以二智。觀
覓可化之機也。始於今日。感應道交。故云忽於此
間遇會得之也。】
「今吾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此第四正付家業。一切大乘萬行之因。萬德之果。
故云一切所有也。先所出內是子所知者。追指昔
日大品領教。所委有廣略般若。共不共法。是汝所
知。即是汝有。故法華但明佛之知見。不更廣說一
切行相也。付家業竟。】
[004-0113c]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
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此是付業中。第二得付歡喜。領上各乘大車得未
曾有。自顧無心希望佛道。而今忽聞得記作佛。故
云不求自得也。三藏中。本心不求。方等中。恥小望
絕故不求。般若中。雖領非巳分故不求。如此不求。
而今自得也。巳上第四大段領付家業譬畢。始從
世尊爾時窮子備賃訖此。第二大科領開譬文竟。
下去合文。
△下從世尊大富長者。即第二合上譬
說也。光宅合之。或前或後。釋之甚略。今依文點意。
不復子派。經合譬略者。貴在得意。不俟費辭。下文
大富長者。合上父子相失譬。上譬文有四。一子背
父去。二父求子中止。三子遇到本。四其父憂念。今
但合父子。總得餘意。】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
【此合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也。則是如來。合上父也。
我等皆似。則合上子也。言似者有二義。一取大機
為子。昔未逃逝。既非真位。猶居外凡。故云似也。二
取小機為子者。小機似像大乘根性耳。雖大小俱
似。由結緣不壞。子義不亡。子既逃父。貶之曰似。若
論正因。不似亦子。況復似耶。既曾結緣。誰非真子。
據曾逃逝。父且貶之。由位淺迷深。斥之云似。問。初
釋品云巳得入真。此那言似。答。此合子逃父時。是
故言似。品初明子今日開悟時。此問非也。】
[004-0114a]
「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此合上第二父子相見喻。上見父有四。謂由。處。相。
逃。父見子有四。一見子處。二見便識。三見子歡喜。
四見子適願。今但合見子便識一句。即含前來八
文。文雖前後。意必同時。豈非子見父時。即父見子。
見故便識。雖復逃走。機在不久。故父亦喜。故知一
句即攝於八。
△下從我等以三苦去。合上第三傍
追二誘譬。上有傍追二誘。今合亦二。上初遣傍追。
次再追次放捨。】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
【此合上初遣傍追譬中二門無機也。上勸誡兩門。
先各論擬宜無機。後合論二門息化。今三雙合領
也。即是合上勸門何為見捉。及誡門中自念無罪
也。言三苦者。由三苦故。五濁加重。所以二門竝無
大機。但堪小化。五濁逼故。即是三苦。無明覆故。即
是無知。正合上勸誡二門無大機也。不合二門擬
宜者。即以二門無機兼之。】
「樂著小法。」
【此一句。合上勸誡二門息化中。合有小志也。上譬
文息化有四。一思惟息化。二釋息化。三正息化。四
息化得宜。初文有二。一知大弱。二知小彊。今但合
上第二。即攝下三及初第一。故上文正放捨。云我
今放汝。隨意所趣。巳知有小志故。於大放捨。放捨
即是息化爾。
△下去合上二誘譬。上有齊教探領。
[004-0114b]
今合二意。】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此合上齊教中。第三具陳上事。即歎三車。上齊教
有四。一小擬宜。二知先心。三歎三車。四適所願。今
合上歎車。兼得餘二。】
「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巳。
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
所得弘多。」
【此合上齊教中。第四先取其價。即適願也。合齊教
領竟。】
「然世尊。先知我等。」
【此初合上探領中見子喻擬宜。上譬有四。今但合
三。不合正教作。指上勤加除糞兼之。上言遙見。今
言先知爾。合上喻擬宜也。】
「心著弊欲。樂於小法。」
【此第二合上喻有機也。上言羸瘦顦顇。今言心著
弊欲爾。】
「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此第三合上脫妙著麤。是歎三車也。上言即脫瓔
珞更著麤弊。今言便見縱捨不為分別寶藏之分
爾。此合上探領竟。從上我等以三苦故。訖此。合傍
追二誘譬竟。
△下從以方便力去。合上付家業譬。
上有由有付。今合亦二。由為兩。一相信。二委業。今
合亦二。一相信。有二。】
[004-0114c]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
【此初合上心相體信近由也。此明帶三乘方便。說
大乘實相。故言以方便力。出辨二乘。以佛智力。入
明實相。若不體信。豈於我前明佛慧耶。】
「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
有志求。」
【此合上近由猶在本處竟。
△下又因去。合上正領
家業。上有命有受。今但合受。受又四。一受命。二無
希取。三不捨下劣。四漸通泰。今但合二。受命與無
希取。】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
【初合上般若受命領業也。】
「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合上無希取。兼得三四也。無志願者。明佛加威力。
令如佛心而說也。故我不志願。】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釋上無希取意。以方便力。隨小乘心。說言無分。
由此不知真是佛子。所以不取。佛以方便力。隨我
等說者。佛帶方便力。以實相法。共二乘說。我等不
識不共之意。故非佛子。釋合委業畢。
△今我等方
知下。合付家業。上有二。有付有喜。今合亦二。上付
業有四。今則總合付與。付與有二科。】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004-0115a]
【初明佛本於大無吝。】
「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
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今此經中。唯說一
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
乘教化。」
【此釋無吝。正由樂小。不早付大耳。言此經中下。舉
今證昔。今理唯一。故知昔三非實。但為未堪。故於
大前。毀呰小心。欲令捨偽取真。定知非吝。然佛實
以大乘。而教化我也。合付家業。】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
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巳得之。」
【此合上歡喜。亦是於三不求之意也。始從大富長
者則是如來。訖此。合上譬中四科竟。】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有八十六行半。初七十三行半。頌上。次十三行。
歎佛恩深。初又二。初二行頌法說。後七十一行半。
頌上譬說。】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踊躍。得未曾有。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初頌上法說中。但頌自得。不頌不求。
△此下譬說。
頌上開譬。又二。初四十一偈。頌開譬。次三十行半。
頌合譬。上開譬有四。初父子相失。二父子相見。三
追誘。四委業。今皆頌。初十三行。頌父子相失。上相
失譬有四。一子背父去。二父求子。三子漸還。四父
[004-0115b]
念子。今頌亦四。但不次第。初一行半。頌第一子背
父去。次第二七行。頌第二父求子不得。第三二行。
超頌第四憂念轉深。次第四二行半。追頌第三漸
還近父。上四文各二。】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捨父逃逝。遠到他土。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今初譬如下一行半。但頌子背父而去。不頌向國
而還也。上火宅中。明長者所王。國邑聚落語寬。此
中明窮子輪迴六道。三界名諸國。六道名五十餘
年也。
△其父憂念下。第二七行。是頌父求子不得。
上亦有二。今頌亦二。】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
【初半行。頌上覓子不得也。四方推求者。不同於上。
上四方。是約四諦推理。今四方。是觀四生中。覓可
度之機也。】
「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硨磲碼碯。真珠瑠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人民眾多。出入息利。乃徧他國。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
羣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諸緣故。往來者眾。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此六行半偈。頌不以失一子。癈家業事也。言頓止
一城者。頓謂頓乏。示迹之相。義同於乏。又頓止也。
即不行也。秖於此中。求覔子機也。造立舍宅者。有
[004-0115c]
餘國中有餘涅槃也。起慈悲舍。依性空宅也。往來
者眾者。諸土菩薩來往聽法也。】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夙夜惟念。死時將至。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此二行。超頌第四憂念轉深也。上文有二。此但頌
先失子之苦。無所委付。是故憂耳。當知子背父去。
即失子之苦。而無得子之樂。失苦得樂。俱在父懷。
是故失時。巳懷於樂。必知後時還來故也。遠鑑機
緣。未若於佛。夙夜者。有人云。自行為夜。利他為夙。
此不應爾。夙早也。謂晨起。夜暮也。謂黃昏。夙即化
初。夜即化末。大化始末。準說可知。若丈六佛。常說
無常。化欲終時。節節唱滅。若言自行為夜。不可自
行亦云死時將至也。
△下爾時窮子去。第四二行
半。追頌上第三漸還向父。上文有二。今頌亦二。】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飢餓羸瘦。體生瘡癬。」
【此二行。先頌近父之由。由求衣食也。從邑至邑者。
根塵相涉如邑。十八界如國。修有漏善。如有所得。
修二乘善。如無所得。不得大乘法食。為飢餓。無大
力用為羸。無大功德為瘦。有無善上起見思。如瘡
癬也。】
「漸次經歷。到父住城。」
【此二句。頌正近父城也。始從上譬如童子訖此。是
頌上開譬四中。初父子相失四譬文竟。
△下從傭
[004-0116a]
賃去。七行半偈。頌上第二父子相見譬也。上文有
二。今頌亦二。初六行半。頌子見父。次一行。頌父見
子。上子見父文有四。今但頌三。】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此初半行。頌上見父之由。由傭賃遂至父舍也。】
「爾時長者。於其門內。施大寶帳。處師子座。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或有計筭。金銀寶物。出內財產。注記券疏。」
【此第二二行半。頌上第三見父之相也。上明見父
之處。處是門側。今言長者於其門內者。兼得處也。
施大寶帳等。正見父相。處。踞師子座也。報應是長
者者。報是勝應故也。以廣顯略。如華嚴中廣明身
相國土行願。本欲以此廣佛知見。顯實相體也。註
記者。即是授記華嚴前文。無授記之語。入法界品
中。傍論授記。亦得名為授記也。券者。即四弘誓許
利他。如有劵約。弘誓及行。彼最委悉。疏者。即是修
行。隨修隨償。如疏隨還。訖至菩提。償之方畢。又華
嚴中。菩薩行願。多明事數。名為算計也。】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謂是國王。若國王等。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見逼迫。彊驅使作。
思惟是巳。馳走而去。借問貧里。欲往傭作。」
【第三三行半。頌上第四生畏避之心也。法身是王
是師也。報應是長者。如王王等。巳上明子見父相
竟。
△下長者去一行。頌上第二父見子也。上文有
四。一見子處。二見子即識。三見子歡喜。四者適願。
[004-0116b]
今但頌上二。不頌後二。】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
【此半偈。頌上見子之處也。】
「遙見其子。默而識之。」
【此半偈。頌上見子便識文也。巳上第二頌父子相
見譬竟。
△下從即勅去。十行半。頌上第三開譬追
誘文也。今初三行。頌上傍追。上傍人追文有三。初
喚子不來。二再喚不來。三放捨。】
「即勅使者。追捉將來。窮子驚喚。」
【初三句。頌上喚子無機不來。是勸門擬宜無機二
義也。】
「迷悶躃地。」
【次一句。頌上再喚不來。是誡門擬宜無機二義。】
「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長者知子。
愚癡陿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第三二行。頌上無機也。此乃重牒前二門無機。以
無機故。方乃息化。即是上釋放捨意也。巳上三行
頌傍追譬竟也。
△下即以去。第二七行半。頌密遣
二人誘引。上文有二。今頌亦二。初三行頌雇作譬。
即上齊教領也。齊教之意。自道樹來。以取小機。義
為雇作也。次四行半。頌上教作譬。即探領文意。法
身地時。無時不愍。何嘗不教。豈待雇作耶。初雇作
文有四。一設方便。二求之即得。三陳雇作。四取價
除糞。今但頌初後。】
[004-0116c]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除諸糞穢。倍與汝價。」
【此二行。頌上第一設方便也。眇目是偏空。矬者豎
短。不窮實相之源。陋者橫陿。無摩訶衍眾善莊嚴
也。非四無畏。名無威。異常樂我淨。名無德也。】
「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此一行。頌第四取價除糞。淨六根房五陰舍也。巳
上頌齊教竟。
△下長者去。第二四行半。頌上教作。
上文有四。今頌亦為四。】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
【此半偈。頌上又以他日。至遙見子身。】
「念子愚劣。樂為鄙事。」
【此半偈。頌羸瘦顦顇。乃至汙穢不淨。】
「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此一偈。頌上脫妙著麤也。】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既益汝價。并塗足油。飲食充足。
薦席厚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又以輭語。若如我子。」
【此二偈半。頌上正教作也。上有七科法門。語者。即
合四念處也。令勤作者。即四正勤也。既益汝價下
一行。頌四如意足也。油塗足。能履深水。如神通。又
油能除風。定是無亂也。飲食充足。即上米[麩-夫+丐]也。席
厚暖。即是觀練熏修定。能除散動也。如是苦言汝
當勤作半行。總頌上第四安慰第五無五過。根力
既成。乃堪苦言。又以輭語半行。總頌第六作字第
[004-0117a]
七令常作。竝是子位也。頌探領竟。巳上頌追誘大
科畢。
△下從長者去。第四十行。頌上第四領付家
業。上文有二。今頌亦二。今初三行半。頌付業之由。
次有六行半。頌正付業。初由中有二。今亦二。】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
【初半偈。總頌心相體信。即上入出無難也。
△下去
第二頌上由中委領家業也。上委業有命有愛。今
但頌受命。上受命有四。今但頌三。】
「經二十年。執作家事。示其金銀。真珠玻瓈。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此一偈半。先頌上受命也。云二十年者。不得同上。
上除見思。名二十年。此明執作家事。或言轉大乘
教。教諸菩薩。斷大乘別惑見思。名二十年。或言說
般若時長。凡二十年。或言住二乘位。轉大乘教。為
二十年。仁王般若云。二十八年。說摩訶般若。委如
上釋。】
「猶處門外。止宿草菴。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此一偈。頌上猶居本處未捨劣心也。】
「父知子心。漸巳曠大。」
【此半偈。頌上通泰大志。大乘機動也。巳上頌上付
業由畢。
△下從欲與去。第二六行半。頌上第二正
付家業。上文有二。今頌亦二。初四行半。頌正付家
業。次二行。頌得付歡喜。上正付業有四。今頌但三。
不頌時節。】
[004-0117b]
「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
【初一偈。頌聚會親族乃至巳集。】
「於此大眾。說是我子。捨我他行。經五十歲。自見子來。
巳二十年。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
【第二有二偈半。頌上第三結會定父子天性也。】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第三一偈。頌上第四正付與也。巳上付業三科竟。】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并及舍宅。
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是第二。二偈頌上得付歡喜也。始從長者有智
訖此。頌開譬中第四領付家業竟。
△下從佛亦去。
三十偈半。頌上合四譬也。上初父子相失有四。次
父子相見有二。先子見父又四。二父見子亦四。今
合文略。下文應以佛亦如是句。與下知我樂小句。
上下借勢。相成方顯。二句合上二譬總攝也。若單
以佛亦如是一句。與知我樂小一句。各合相見相
失。其意不顯也。】
「佛亦如是。」
【此一句。合上頌第一父子相失譬也。此一句須借
下句成之。由知樂小故。義當相失也。】
「知我樂小。」
【此一句。合上父子相見譬也。此一句須借上句成
之。由佛知樂小故。得相見也。當知樂小。由退大故。
所以相失。退大由樂小故。所以相見。故須二句相
[004-0117c]
成。攝上八句也。知樂小句。義當便識也。】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
【此是上第三追誘二譬中。此二句是合上初傍追
齊教領譬也。上合有二。一合再喚不來。二令放捨。
今文總頌其意。秪一追喚。即具上二義也。】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此一偈。頌上合密遣二人誘引譬。上合有齊教探
教二章。上二章各四段。擬宜有機。歎車適願。今此
一行。但總頌其意耳。既但說於成就無漏。以小乘
教中無漏之言。通於諸果。言成就者。唯在後位。故
亦總攝二四。合追誘譬畢。
△下佛勅去。二十八行
半。頌合第四領家業。上合有二。相信委業。今初十
八行半。但頌合委業。次十行。頌合正付也。上受命
中。唯有二。一受命。二無希取。】
「佛勅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
【今初一偈。長頌命領知。上領所無也。最上道。即是
空般若。更無過其上也。
△我承下十七行半。頌正
領受命及無希取等。無不捨及通泰也。】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諸佛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一切諸佛。
祕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此五行。頌上般若正受命時。佛子聞法得記者。明
轉教益他也。爾時謂轉教教化菩薩。不言為我也。
[004-0118a]
△下如彼去。十二行半。頌無希取。此文廣上。又二。】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悕取。」
【此一偈。牒前譬帖合。
△下從我等。第二有十一行
半。正合無希取。又為三。】
「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此一偈。正頌無希取。
△次我等下九行半。具智斷
故無希取。又為三。謂標釋結。初為二。】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
【初第一一偈。標斷德具故。無希取也。言內滅者。內
即惑體。三界惑盡。故云內滅。乃屬斷德也。】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次一偈。標智德具故。無希取也。既云若聞。聞教屬
智。故云智德。以小智具故。不欣大智。此二竝舉失
顯過。標竟。
△下去六偈。第二雙釋上智斷二章爾。】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初二偈。釋自住小斷。】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此一偈半。釋失大智。】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此一偈半。重釋小斷。】
「佛所教化。得道不虗。則為巳得。報佛之思。」
[004-0118b]
【此一偈。重釋失大智。】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此一偈半。結釋自無希取。巳上即釋具智斷竟。】
「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第三一偈。明佛見捨我。合上無希取也。始從佛勅
至此。頌合上般若中家業竟。
△下從如富長者下
十行。頌正付業。上合有二。初正付業。二得付歡喜。
今頌亦二。初三行頌正付。次七行頌得付歡喜。初
三行中。上總合正付業。今亦總頌也。】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
一切財寶。」
【此一偈半。牒譬帖合。】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此一偈半。正頌合付。】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此七偈。頌上付業中。第二得付歡喜也。世尊至得
道者。得實相道也。得果者。分得大乘習果也。習果。
[004-0118c]
得初住時。破一品無明。名為習果。此二句明開佛
知也。於無漏至淨眼者。此二句明開佛見。見實相
理也。昔日見無漏。不落凡夫。今日見無漏。不落二
乘也。昔日慧眼見空。今淨眼見中道也。我等長夜
至果報者。昔持戒梵行。共顯無漏。[厂@火]身滅智。無人
受此果報者。法王法中至大果者。今日梵行。能得
無漏。即了因取果義。持戒緣因義。清淨眼所見理。
即正因義。我等真是等者。即大乘真位也。十信。以
一音。徧滿三千界。似道非真。入十住。即是真也。真
阿羅漢有三義。此中但舉應供一義也。若不生變
易。殺通別惑。是不生殺賊義。堪為十法界福田。即
應供養。應供殺賊。互相顯也。巳上頌上法說竟。】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盡心恭敬。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及諸臥具。種種湯藥。牛頭栴檀。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寶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養。於恒沙劫。
亦不能報。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諸法之王。能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
隨宜為說。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為說法。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巳
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此十三行。是迦葉陳領解畢。歎佛恩深難報也。私
[004-0119a]
謂。世尊大恩難報者。且言十種。一佛始建慈悲。拔
六道苦。與四聖樂。普十法界。入四弘中。此如來室
恩。此一是通遍被之恩。乃四弘之始也。二如來行
菩薩道。示教利喜。曾教我大乘。雖復中忘。智願不
失。葢如來室。清凉溫煖。大慈與樂恩也。三眾生遭
苦。視父而巳。佛伺其宜。如犢逐母。備行六度。以利
眾生。葢如來室。遮寒障熱。大悲拔苦恩。此二恩。是
別拔與之恩。別被是填願中終。則發心後起行之
來。自成道前。處處蒙益。蒙益之相。不出與拔。與拔
之澤。知何可報。所以難報者。初以自行之真。令我
修習。自稟教後。退大輪迴。慈悲不離。處處與拔。此
室恩三也。四佛成道巳。應受無為寂滅之樂。而隱
其神德。用貧所樂法。示人天乘五戒十善。冷水灑
面令得醒悟。葢是佛衣遮貧欲熱恩也。五於鹿苑
中。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與一日價。葢佛衣除見
寒愛熱恩。六施方等會。過是巳後。心相體信。彈訶
眨斥。令恥小慕大。葢佛衣遮醜陋恩。七至般若中。
命領家業。金銀庫藏。皆悉令知。葢是佛衣與我莊
嚴恩。此四恩者。始我受教巳來。大小竝忘。處處調
停。知我機遂。即於此界。頓漸道成。雖先正為大機。
兼亦憂我善種。故於頓後。便垂小化。彈斥濤汰。鎚
碪鍛鍊。貶之以貧事草菴。誘之以富豪家業。宿萌
稍剖。尚未敷榮。長遠之恩。何由可報。此是衣有四
恩也。八會親族。定父子。付以家業。無上寶聚。不求
[004-0119b]
自得。葢如來座恩。九十既坐座巳。身意泰然。快得
安隱。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一切天人。普於其中。應
受供養。葢如來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此三恩
者。至法華時。始獲妙益。兼能利物。化道初成。難報
之恩。良有以也。所以三者。室得衣故。有覆育之恩。
室有座故。成與拔之用。座假衣室。令自他行成。衣
假座室。令初後理顯。是故三義合成大恩。此始終
恩。將何以報。兩肩荷負。所不能報。此之謂也。巳上
長行偈頌。總是中周領解段竟。】
玅法蓮華經入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