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5 法華經入疏-宋-道威 (CBETA)




妙法蓮華經入疏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天台 智者 疏 并記
四明沙門 道威 入注


方便品第二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釋此品題有略廣。略為二。先略。次料簡。方者法也。
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三權是矩是方。一
實是規是圓。若智詣於矩。則善用偏法。逗會眾生。
若智詣於規。則善用圓法。逗會眾生。譬如偏舉指。
以目偏處。是舉偏法以目智。宜用法以釋方。將用
以釋便。若總舉指。以目圓處。宜將祕以釋方。妙以
釋便。舉偏法釋方便。蓋隨眾生欲。非佛本懷。如經
令離諸著。出三界苦。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方便。此
義可釋他經。非今品意。又方便者門也。門名能通。
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哢引。為真實作門。真實
得顯。功由方便。從能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經
[002-0040a]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可釋他經。非今品意。又方者
祕也。便者妙也。妙達於方。即是真祕。點內衣裏無
價珠。與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
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斯之言。是祕是妙。如經唯
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以祕釋方。以妙釋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
也。料簡者。初番釋是體外方便。化物之權。隨他意
語。次釋亦是體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權。亦是隨自
他意語。後釋是同體方便。即是自行權。隨自意語。
初釋方便。非能入。非所入。次釋方便。是能入。非所
入。後釋方便。是所入。非能入。故知名同。其義大異。
世人不見此意。浪釋方便品。問。方便與權云何。答。
四句分別。自有方便破權。權破方便。方便修權。權
修方便。方便即權。權即方便。方便破權者。四種皆
是祕妙方便。此方便破隨他意權。權破方便者。權
是同體之權。破於體外之方便。相修相即亦可解。
三句可釋他經。第四句今品意也。故正法華名善
權品。權即方便。無二無別。低頭舉手。皆成佛道。方
便善權皆真實也。略釋竟。廣釋者。破古文廣。略而
不注。如天親列十七名。第十三名大巧方便。又大
乘方便經明方便十種。第九名善巧。移二乘。令入
大乘。方便波羅蜜。當知今品是如來方便。攝一切
法。如空包色。若海納流。豈可以諸師一枝一流。釋
法界之大都耶。今明權實者。先作四句。謂一切法
[002-0040b]
皆權。一切法皆實。一切法亦權亦實。一切法非權
非實。一切權者。如文云諸法如是性相體力本末
等。介爾有言。皆是權也。一切法實。如文如來巧說
諸法悅可眾心。眾心以入實為悅。又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又云如來所說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又云皆實不虗。又大經。四句皆不可說。一切法亦
權亦實者。如文所謂諸法如實相。是雙明一切亦
權亦實。例如不淨觀亦實亦虗。一切法非權非實
者。文云非如非異。又云亦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
無為實不實法。非虗非實如實相。若一切法皆權。
何所不破。縱令百千種師。一一師作百千種說。無
不是權。如來有所說。尚復是權。況復人師。寧得非
權。如前所出。悉皆權也。若一切法實者。何所不破。
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但一究竟道。寧得眾多
究竟道耶。如前所出諸師。皆破入實。寧復保其巢
窟耶。若一切法亦權亦實。復何所不破。一切悉有
權實。那得自是一途。非他異解。一一法中皆有權
實。不得一向權一向實。若一切法非權非實。復何
所不破。何得紛紜強生建立。直列名尚自如此。遙
觀玄覽。曠蕩高明。為若此。況論旨趣耶。今就有權
有實句。更開十法。就十法中。為八番解釋。一列十
名。二生起。三解釋。四引證。五結十。為三種權實。六
分別三種權實。照三種二諦。七約諸經判權實。八
約本迹判權實。一列名者。謂事理。理教。教行。縛脫。
[002-0040c]
因果。體用。漸頓。開合。通別。悉檀。即是十種名也。二
生起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者理也。一切法
者事也。由理事故有教。由教故有行。由行故縛脫。
由脫故成因果。由果故體顯。體用故有漸頓之化。
由開漸頓故有開合。開合故有通別之益。分別兩
益故有四悉檀。是十章次第也。三解釋者。理是真
如。真如本淨。有佛無佛。常不變易。故名理為實。事
是心意識等。起淨不淨業。改動不定。故名事為權。
非理無以立事。非事不能顯理。事有顯理之功。是
故殷勤稱歎方便。理教者。總前理事。皆名為理。例
如真俗俱稱為諦。諸佛體之而成聖。聖者正實也。
欲以己法。下被眾生。因理而設教。教即權也。應知
非教無以顯理。顯理由教。是故如來稱歎方便。教
行者。依教求理。則生正行。行有進趣深淺之殊。故
行名權。教無進趣深淺之異。故教名實。非教無以
立其行。非行無以會教。會教由行。故如來稱歎方
便。縛脫者。為行。違理則縛。縛是虗妄。故稱權。為行
順理則生解。解冥於理。故稱實。非縛無由求脫。得
脫由縛。如因屍渡海。屍有濟岸之力。故稱歎方便。
因果者。因有進趣暫用。故名權。果有剋終永證。故
為實。無果因無所望。無因果不自顯。是以二觀為
方便道。斷惑成因。得入中道解脫之果。若非二觀。
豈契中道。果由因剋。故稱歎方便。體用者。前方便
為因。正觀入住為果。住出體用。體即實相。無有分
[002-0041a]
別。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種種芽。
非地無以生。非生無以顯。尋流得源。推用識體。用
有顯體之功。故稱歎方便。漸頓者修因證果。從體
起用。俱有漸頓。今明起用。用漸為權。用頓為實。若
非漸引。無由入頓。從漸得實。故稱歎方便。開合者。
從頓開漸。漸自不合。亦不合頓。故名為權。漸令究
竟。還合於頓。故名為實。由開故合。開有合力。從開
受名。故稱歎方便。通別益者。通則半字無常之益。
別則滿字常住之益。然常益道長。憙生退沒。故化
城接引。生安隱想。然後息化。引至寶所。若無半益。
不得會常。半有顯滿之功。故稱歎方便。四悉檀者。
三是世間。是故為權。第一義是出世。是故為實。非
世不得出世。由三悉得第一義。是故如來稱歎方
便。當用四句。釋十番權實。三番是他經意。一番是
此品意。四引證者。此十義通大小教。亘一切法。且
引今經。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三界是事。不如三界
見者。理也。諸法寂滅。不可言宣。是理。方便力為五
比丘說。是教。若聞此經。是善行菩薩道。證教行也。
又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又種種因緣。而求佛道。但離虗妄。名為解脫。未得
一切解脫。盡行諸佛所有道法。道場得成果。我以
佛眼。觀見六道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
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窮子初逃。中間
客糞。後則付財。初息化城。後引寶所。種種欲。種種
[002-0041b]
性。相憶念等。此通引一部為證。今別引一品。雖不
次第。十文具足。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
解難入者。一切事理境智等。悉名為實。施設詮辯。
阿含言教。悉是智慧門。此證理教論權實。難解難
入。一切聲聞支佛不能知者。即是縛脫論權實。所
以者何佛曾親近。至名稱普聞。即是教行論權實。
成就甚深。至意趣難解。即體用論權實。吾從成佛
已來者。成佛即是果。果必有因。即是因果論權實。
種種因緣譬喻。至令離諸著。即是漸頓論權實。所
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皆已具足。是開合論權實。
諸佛為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
入佛之知見故。是為利益論權實。取要言之佛悉
成就。即是三悉檀成就也。止止不須說。即第一義
悉檀。是四悉論權實。所以者何。佛悉成就第一希
有。至諸法實相。即是理。所謂諸法如是相者。即是
事。是為事理論權實。此一段長行。明五佛權實。佛
佛皆爾。次引法華論五種甚深。八種示現。五種成
就。證此方便品題。委如疏文。五結權實者。此十種
通四教。合四十權實。每教自行化他。自行化他各
三種。三四成百二十種權實。委如疏記。別結三語。
結成四句。結成三番。歷五時。最後結云。上兩意用
方便。從方便。此一意即方便。即真實。真實即圓因。
圓因即自行之方便。如此自行方便。今始證入。上
釋品云。方便者即是真實。從自行方便得名。故言
[002-0041c]
方便品。六分別照諦。七約諸經判權實。乃至第八
本迹。廣如疏文。若從佛迹說。是化他之權實。亦稱
方便品。若從身子迹權。亦是方便品。從身子迹入
實。亦是方便品。為諸義故。稱方便品。釋題竟。從此
下訖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或至偈後現在四信
弟子文盡。名正宗分。此據第九疏。準南北二師。作
此兩解。無失故竝存之。天台正取一部三分分節。
即正宗一段義也。若作本迹各三。從此下訖授學
無學人記品。是迹門正說分。今且逐近。就迹門正
說一段。消經更為兩。一從此下。略開三顯一。二從
告舍利弗汝已下。廣開三顯一。略又為二。初從爾
時世尊下。是略開三顯一。二從爾時大眾下。是動
執生疑。略開有長行偈頌。長行為二。一寄言歎二
智。二絕言歎二智。】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


【此乃阿難欲述如來正說。經家先提起其由也。爾
時者。即現瑞後。正說之初。當爾之時也。世尊者。即
指釋迦十號極之一也。從三昧安詳而起者。即出
定威儀。佛常在定。何故言起耶。此有所示。往古諸
佛。說此經時。必前入無量義。即入法華。今佛亦爾。
此示世界悉檀慈從定起。履歷法緣。二俱審諦。說
必不謬。出入稱理。增長物信。此示為人悉檀慈從
定起。又佛寂而常照。尚須入定方乃說法。況復散
心。妄有所說。此是對治悉檀慈從定起。入定緣理。
[002-0042a]
安心實相。出定令他安心實相。此是第一義悉檀
慈從定起。愍物之方。必內四悉。故定起化他。由安
此四法。故言安詳而起也。疏作此釋。亦與天親論
合。然唯告舍利弗。不告餘聲聞者。為智慧第一故。
將欲因其破小智顯大智。有十種義。如妙玄辨。不
告諸菩薩者。有五意。一為聲聞所作事故。二迴趣
大菩提故。三令無怯弱故。四發餘人善思念故。五
令不起所作已辦心故。當知此五意兼異他經。昔
顯露教。不云聲聞得入佛智也。故知告舍利弗四
字。全屬經家之語。理應更著舍利弗三字。集者省
繁。此乃經家提起正說文竟。】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此文始是如來金口正說分。此初釋迦歎諸佛實
智也。簡昔日三種化他權實之智。故標諸佛也。顯
自行之實。故言佛智慧也。此智慧體。即一心三智。
圓中自行。故屬實也。甚深無量者。即稱歎之辭也。
明佛實智豎徹如理之底。故言甚深。橫窮法界之
邊。故言無量也。譬如根深則條茂。源遠則流長。實
智既然。下釋權智。亦應準此也。】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次釋迦歎諸佛權智也。所言其者。乃指上實果
之前因智也。此智慧即門。門是屬權。權即是佛智
為門也。蓋是自行道前方便。有進趣之力。故名為
門。自十地以去名為道前。妙覺為道中。證後為道
[002-0042b]
後。從門入到道中。道中稱實。道前為權。故知文意
在因之位。除真如外。凡有修入者。餘皆屬權也。唯
以果位真如究滿。為清涼池。此文正是以初住佛
智為門。入佛果智。說此圓因開示悟入。皆名智慧
門。故將此中圓因之門。立方便品名。即是自行觀
智為門。即是今經圓教四門。為佛稱歎也。難解難
入者。稱歎道前因位始末之辭。此約自行因果相
望。因皆屬權。故佛稱歎諸佛實果之前。真因之位
也。又真因之用。不謀而了。無方大用。七種方便不
能測度。十住始解。解是開之異名。十地為入。舉初
後。中間難示難悟可知。而別舉其聲聞緣覺所不
能知者。為執重故。乃別破之耳。】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
無量道法。」


【此是釋迦釋上二智。初釋實智也。所以者何者。此
則佛徵起釋上二智之言。須以此一句示冠下權
智之文。然從佛曾親近。至盡行道法。是此佛釋上
諸佛實智也。良由外值佛。多稟承至要故。實智甚
深也。良由內行純厚。盡行道法。故實智無量。以無
量則釋橫廣。以甚深則釋豎高。此釋上諸佛實智。】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此二句。是此佛釋上諸佛實因權智。即釋其智慧
門難解難入也。良由勇猛精進。能入難入之門。既
入門已。澤被無壃。物欽勝德。入已恩霑百界。界雖
[002-0042c]
有限。益物不窮。故得名稱普聞。又亦可分句。勇猛
精進一句。是能入法門。此釋權智深也。名稱普聞
一句。即標權智廣也。觀權文。雖無深廣之語。例實
智此義則成矣。豈有不盡行道法。不勇猛精進。而
能令二智橫廣豎深耶。此釋權智竟。】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此二句。此佛結上實智也。稱理究竟。故言成就。到
彼岸底。故言甚深。實必成就。此二句可結自行權
實二智。以自行不專於實故也。】


「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此二句。佛結上權智也。稱機適會。故言隨宜。非七
方便所知。故言難解。此結成權智也。此隨宜亦兼
因果。以由因權用橫俱名權故。以用權中。復通因
果故也。此之二句。亦可結化他權實二智。以利他
不專於權耳。始從諸佛智慧至此。是諸佛二智歎
釋結三段文竟也。】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


【此下是釋迦自歎權實二智也。此中舍利弗。方是
佛語親告。下告亦然。吾從成佛已來。正是釋迦。自
歎實智。若實智不圓。則佛道不成。既云成佛。則一
成一切成。即是歎究竟實智也。】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
令離諸著。」


【此是釋迦自歎權智也。良由眾生理具及宿善根
[002-0043a]
為感佛因。如來果滿。能應眾生之緣故。四十餘年。
以三種化他權實。逗會眾生。故言種種因緣也。種
種譬喻者。小乘中以芭蕉水沫等譬。大乘中以乾
城鏡幻等譬也。廣演等者。能於一法。出無量義也。
無數方便者。通而言之。則無量也。總而言之。則七
種方便也。引導至離著者。說散十善。離三途著。說
定十善。離欲界著。說三藏法。離見思著。說三教菩
薩法。離涅槃著。說佛法。令離順道法愛無明之著
故。】


「所以者何。如來。」


【此是佛自釋上歎實智也。欲釋上二智。即徵起。言
所以有何者。此一句。亦須冠下釋權之文。如來半
句。即是釋實智。良由如來從真如實相中來。乃得
成佛道。故名如來。即是釋成上歎實智明矣。】


「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此方便二字。即是此佛釋上權智。何者。由於方便
善巧故。能種種因緣。即釋上權智明矣。言知見波
羅蜜者。即是雙舉權實知見也。一切種智名實知。
佛眼名實見。道種智名權知。法眼名權見。當知權
實知見。悉到事理邊底。故悉名波羅蜜也。皆已具
足者。以佛權實之智。悉皆究竟也。】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此是釋迦結上實智也。如來知見。如前解。言廣大
者。結上歎釋實智橫該無際也。深遠者。亦結歎釋
[002-0043b]
實智豎徹無極也。此釋迦實智既然。橫智例亦深
廣耳。如此實智。非橫非竪。且寄究竟言音。往歎論
其橫竪。照無限極。如函大蓋大故也。】


「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
一切未曾有法。」


【此是釋迦自結上權智也。無量者。即佛地四無量
也。亦名四等。無礙。即佛地四辯也。力者即佛十力。
畏者即佛四無所畏。禪者即佛究竟盡禪之實相。
定者即首楞嚴本性徤相定也。解脫者亦窮八脫
之源也。三昧者究竟王三昧也。上諸法門。其名或
通大小乘菩薩所行。須解。今經諸法唯在佛地。究
竟道前方便。自行之權。自等覺已還。皆所不及。深
入無際者。結上諸權法門。竝在佛地究竟竪深也。
成就一切至有法者。結成橫廣。當知一切無量。種
種法門。以皆果德。究竟稱理。橫豎不二。此自行之
權。全指圓因。是結上權智明矣。
△從舍利下。正用
起後。將欲絕言。更舉權實為絕歎之由。文為二。初
舉絕歎之由。次指絕歎之境。】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輭。悅可
眾心。」


【將欲絕言。此中重舉權實。為絕言歎之由也。然前
諸佛與釋迦。各有歎釋結三。乃成六重權實竟。何
此由中。又明兩重權實耶。當知所歎之法。一代所
無。故佛鄭重以表殷勤也。況西方重聞以表不輕。
[002-0043c]
不同此土重聞生慢。乃鄭重以表勤重言。如來能
善分別。巧說諸法者。即舉權也。言辭柔輭。悅可眾
心者。即舉實也。問既云言辭悅可眾心。此是赴物。
應是舉權。那云舉實耶。答眾心以入實為悅。如上
見他土說頓。云其聲清淨出柔輭音。下身子領解。
云聞佛柔輭音深遠甚微妙。據前後兩文。知是舉
實智明也。問。前歎中前實後權。今何前權後實耶。
然前欲寄言。故從實而舒權。今欲絕言。須卷權歸
實。各有意。】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又指權實絕言之境也。從取要言之一句。是指
實境。要者莫過于實也。無量無邊未曾有法。是權
境也。又舉要。是創指之瑞。以此一句冠下。權實取
要。不過權實二文故也。以無量無邊。是指權境也。
未曾有法。是指實境也。言此二法佛悉成就者。由
修道究竟。雙得權實。故言悉也。此雙指二境。其意
明矣。】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此正絕言歎也。只云止者。指止之字。為絕言歎也。
良由此經妙法深寂。言語道斷。體不可說。故如來
絕言。但止而歎之。有三意故。一以此理妙叵說故
止。二欲說妙理。止而歎之。令生欽慕。三設慈悲為
說。五千在座未起。如來知五千未脫。聞不能解。傷
其善根。將護物機。似止未說。知佛言音妙赴眾心。
[002-0044a]
是故止而歎之。不須復說者。但對告之辭也。】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此是佛自釋出止歎之意。上云止不須復說。今徵
起云。所以者何。不須復說也。此中就佛是最上人。
成就修得權實。究竟橫滿最上法故。止之不可說
也。既佛自釋云佛所成就。乃是以果對其因人。自
他相對。辨佛橫滿也。以佛成就。對其因人。始自三
教。乃至圓人等覺。皆未成就。故又須以今經成就
時會對昔。始自華嚴。終至般若。四時諸會。皆未成
就也。又第一者。以今經佛修得第一。對昔人教時
部。未名第一。又以今經佛修得之希有。對昔人教
時部。未名希有。又以今經佛修得之難解。對昔人
教時部。未名難解。既以佛自得之果。對他昔未解
等。即是橫明顯佛成就等修道究竟橫滿最上人
法故。故不可說也。以由今經圓中極果。一切諸經
皆所不及故也。】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此是佛釋最上人。已證權實。豎深不可說故止。前
句既以成就等。對他為橫滿也。今有究盡之言。此
乃對已因。顯果豎深也。唯佛者即釋迦也。與佛者
三世十方諸佛也。乃能究盡者。初中分獲。未盡其
源。如十四夜月光用未普。未極究盡。獨佛與佛。究
盡邊底。如十五日之月體無不圓。光無不徧。如此
豎深。故不可說。上人修得故。止而歎之也。】
[002-0044b]


「諸法實相。」


【此是如來欲廣釋甚深境界。先標權實章也。既云
諸法。即是今經妙權。既云實相。即是今經妙實理
也。此權實體。以十如是。約十法界。謂六道四聖。收
諸凡聖理性。無漏失也。此十界十如。作三轉讀文。
即是真俗中。又是三諦之文。理無漏失。然法雖無
量。數不出十界十如。始自地獄極至佛界。收無不
盡。一一界中。雖復多派種種差別。不出十如。罄盡
因果也。又下經云。世間相常住故。今文如是等常
住。就三種世間。一一各具十界十如。一法界十如。
具九法界。各具十如。成百界三千。收一切善惡依
正。三世佛法無所漏失。以一中有無量法故。雖無
量法。不離一心。一心既爾。乃至內外六塵。虗空大
地。莫不皆然。無非實相。如何一法界。具九法界性
相耶。如毗曇婆沙第七云。地獄界中。成就他化天
法。小乘尚爾。況圓頓大教耶。即是其例。餘九法界
亦如是。以理準知。一一界中。皆具九界十如。是但
舉一法。即具無量法。無量法即一法。不可以一說。
不可以多說。不可以權說。不可以實說。若因果。善
惡。空有。大小。凡聖。漸頓。開合。心法。依正。一多。自在。
一切諸法。互融徧入。皆是實相。如此妙法。說在今
經。昔諸圓經竝未曾說。以未談十如實相故也。是
知談法界者。未窮斯妙理。應須先了今經十如是。
廣約十句。釋上諸法實相。明文顯此。是能開妙法。
[002-0044c]
方異諸經。當知十如。乃是法華之理本。諸教之端
首。釋義之關鍵。眾生之依止。發心之凭仗。權謀之
用體。迷悟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窮。五時
之終卒。所以先歎諸佛能依之智。即五佛權實。權
實何依。所謂妙境。若迷此意。諸教之蹊徑。任運失
趣。一化之條流。於茲枯竭。天台玄疏。及以止觀。以
此為主。一家用義。大括包富。莫不由茲十如實相。
此是最上終窮巧妙。顯示實相三千明文也。世間
之相。即三種世間諸法實相之相。當約時味部教
委判麤妙。方顯此境。文廣更不具錄。今欲消通下
文十句。廣釋權實明文。今具依南嶽天台三部中。
釋十如文。約三法釋義。謂眾生法佛法心法之義。
令經文顯然。更用文句四釋點之。初約十界。次約
佛界。三約離合。四約位釋點。與論一十八重釋十
如等。使一一法攝事理周足。貴文易了。此是一代
極說。無嫌文繁。何名眾生十如法妙耶。如經云。為
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佛知見。何
所論開。當知十如實相佛之知見。蘊在眾生也。又
經云。但以父母所生眼。即肉眼。徹見內外彌樓山。
即天眼。洞見諸色而無染著。即慧眼。見色無有錯
謬。即法眼。雖未得無漏。而其眼清淨。具足諸眼用。
即是佛眼。此是今經明眾生法妙。大經云。學大乘
者。雖是肉眼。名為佛眼。一根既爾。餘根亦然。又央
掘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
[002-0045a]
分明見。又大品般若云。六自在王性清淨。又云。一
切法趣眼。是趣不過。乃至意亦如是。此即諸經明
眾生法妙也。若佛法妙者。如經云。止止不須說。我
法妙難思。佛法不出權實。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
了。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即佛實智妙。及佛諸
餘法。無能測量者。即佛權智妙也。如是二法。唯佛
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十如妙。佛豈別
有法。只百界千如。為佛所究也。三心法妙者。如安
樂行云。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又一念隨
喜等。又普賢觀云。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
法不住法。又心純是法。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
生心行中求。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破
一心塵。出大千經卷。是名心法妙。是則心法十如
皆妙也。然天台又約十界三種世間。成不思議三
千實相。示人非緣生數法。即三佛性。又依南嶽讀
下十句釋文。皆以如為句末。即依真諦讀文。今依
南嶽通皆稱十如也。若天台作三轉。讀下十句。初
云是相如是性如等。即真諦讀也。二云如是相如
是性等。即俗諦讀文也。三云相如是性如是等。如
於中道實相之是。即中諦義也。此約分別門示人。
令易解故。明空假中。乃以得意為言。約如明空。一
空一切空。點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論中。一中
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如八相遷物。物在相
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
[002-0045b]
不可。祇物論相遷。祇相遷論物。非縱非橫。非一非
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名為實相。唯佛
究盡。此之十法。攝一切法也。若依義便。應作三意
分別。若依讀便。當依下偈文如是大果報種種性
相義。今且從讀便。以相為句末。非但云實相。亦須
云實性實體乃至實本末。此釋略標權實境界竟。
下佛以十句明文。廣釋實相。】


「所謂諸法。」


【此先徵起指法所由。故云所謂諸法也。佛既以十
如轉釋諸法。當知如無別體。全依於界。須約十法
界釋。方無漏失也。十法界三字。亦作三轉讀之。方
稱經旨。】


「如是相。」


【夫相以據外。覽而可別。釋論云。易知故名為相。如
水火相異。則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諸休否。覽外相
則知其內。眾生相隱。彌勒相顯。若言有相。闇者不
知。若言無相。占者洞解。當隨善相者。信人面外具
一切相。心亦如是。具一切相。如來善知。近遠皆記。
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隨如實觀者。信心
具一切相。此從心法釋也。二從眾生釋相者。眾生
既該十界相廣。避繁束為四番。取氣類相似。以釋
其相。初四趣相者。即是惡相。表墯不如意處。即四
趣眾生相也。二人天表清升。為樂即善相也。三二
乘表涅槃為相。四菩薩有四種菩薩不同。初小乘
[002-0045c]
三藏教菩薩。以事六度為相。次大乘初門通教菩
薩。以有餘無餘為相。三大乘別教菩薩。從空出假。
以恒沙佛法為相。四大乘圓頓教菩薩。佛以約中
道不可分別。而論相則一切眾生皆菩提相。不可
復得。此即緣因為佛菩薩相也。三約佛法者。佛界
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即佛法相也。故經云。眾
寶莊校。即其義也。然雖有十界之相不同。來至今
經。悉入佛之一實相。仍用三無差別。此之一句須
見。即一而三諦。即三而一諦。三一俱不可分別。言
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方名實相。下性等例
皆如此。】


「如是性。」


【心法釋如是性者。性以據內。總有三義。一不改名
性。無行經稱不動性。性即不改義也。性名性分。種
類之義。分分不同。各各不可改也。又性是實性。實
性即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異名耳。初不動性扶
空。次種性扶俗。次實性扶中道也。今明內性不可
改。舉一即三也。如竹中火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
燧人乾草徧燒一切。心亦如是。具十法界一切五
陰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以智眼觀見心具一切
性也。二約眾生十法界法明性者。亦束為四番。初
四趣定惡聚為性。黑自分性。純習黑惡難可改變。
如木有火遇緣即發。大經云。有漏之法。以有生性
故。生能生之。此惡有四趣生性。故緣能發之。即四
[002-0046a]
趣性也。二人天性。表白法定樂善聚為人天性也。
三二乘性者。是非白非黑。以解脫法為性也。四約
菩薩佛界。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薩。以人天善為性。
次大乘通菩薩。以無漏慧為性。三別菩薩定。入生
死為性。四圓頓菩薩與佛法界。以中道一切智願。
猶在不失。智即了因為性也。十法界眾生性。一切
諸性。悉入今經一實究竟性海中。名今經性也。三
約佛法者。佛即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故經云。
有大白牛。即究竟智慧了因性也。此句須約三諦
義。如相中說。】


「如是體。」


【初約心法釋。如是體者。主質故名體。一切陰入。俱
用色心為體質也。二約眾生法釋體。初四趣體者。
攬被摧折麤惡色心。以為體質也。復次此世先已
摧心。來世果報。亦摧色心。故以被摧色心。為四趣
體也。二人天以升出安樂色心為體也。三二乘體。
以五分法身為體者。一無作為戒體。二無漏淨禪
為定體。三無漏慧為慧體。四盡知為解脫體。五無
生智為解脫知見體。即二乘體也。四菩薩體。復為
四。初小乘三藏菩薩。以三十二相為體。二大乘通
菩薩。以勝應色心為體。三別菩薩。以變易色心為
體。四圓頓菩薩與佛。以中道自性清淨心。即正因
為體也。至今經須不轉十界體。即一實不可思議
實相體也。三約佛法釋體者。佛法非體非不體。而
[002-0046b]
名如是體。即指究竟實相正因。為佛法體。經云。其
車高廣。即其義也。亦更準相中三諦說之。】


「如是力。」


【初約心法釋力者。堪任力用也。如王之力士有千
萬技能。病故不能。謂之無。病差還有此用。心亦如
是。具有一切諸功力故。以煩惱病故。不能運動。如
實觀之。心見一切十法界力也。二約眾生法。釋力
亦四。初四趣力者。有登刀上劒。吞銅噉鐵。強者伏
弱。牽車挽重。皆是惡力也。二人天堪任善器受樂。
為人天力也。三二乘能動能出。堪任道器。擇滅無
繫為力也。四菩薩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薩。以生滅
四弘為力。二大乘通菩薩。以無生四弘為力。三別
菩薩。以無量四弘為力。四圓頓菩薩與佛。以無作
四弘。初發菩提心。即超二乘上。名為菩薩佛力也。
三約佛法者。佛非力非不力。而名為力。即指究竟
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故經云。又於其上張設幰
蓋。亦復如前。三諦說之。】


「如是作。」


【初約心法者。運為建立名作。若離心者。更無所作。
故知心具一切作也。二約眾生亦四。初四趣作者。
搆造經營。運動三業。建創諸惡。起十不善。名四趣
作也。二人天作者。起五戒十善。造止行二善之作
也。三二乘作者。精進勤䇿道品為作。四菩薩亦四。
初小乘三藏菩薩。以事六度行為作。大乘通菩薩。
[002-0046c]
以無生六度為作。三別菩薩。以無量六度為作。四
圓頓菩薩與佛。以六度萬行。四弘誓願。要期為作
也。三佛法作者。佛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究
竟任運無功用道。故經云其疾如風。即佛法作義
也。亦須約三諦例前說之。】


「如是因。」


【初心法因者。招果為因。亦名為業。十法界業。起自
於心。但使有心則諸業具足。故名如是因也。二約
眾生法。釋亦四。初四趣因者。有漏惡業習惡為因。
自種相生。習續不斷。以習發故。為惡易成。故名四
趣因也。二人天。即白業為因。三二乘。以無漏慧行
正智為因。四菩薩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薩。善業為
因。二通菩薩。以無漏習因為因。三別菩薩。以真無
漏慧為因。四圓頓菩薩與佛。即智慧莊嚴為因也。
三約佛法為因者。佛非因非不因。即指四十一位
真因。故經云乘是寶乘遊於四方也。亦須準三諦
說之。】


「如是緣。」


【初心法釋者。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無明愛等。
能潤於業。即心法為緣也。二約眾生釋緣。亦四。初
四趣緣。即緣助。所謂諸惡我我所所有惡具度。皆
能助成習業。如水潤種。故用報因為四趣緣也。二
人天緣。以善我我所所有善具度。為人天緣也。三
二乘。是行行助道為二乘緣也。四菩薩亦四。初小
[002-0047a]
乘三藏菩薩。以煩惱為緣。二通菩薩。以生滅助道
為緣。三別菩薩。以助假觀為緣。四圓頓菩薩與佛。
即以福德莊嚴為緣也。三約佛法者。佛法非緣非
不緣。而名如是緣。指一切助菩提道。經云又多僕
從而侍衛之也。亦須三諦如前說之。】


「如是果。」


【初心法釋者。剋獲為果。習因習續於前。習果剋獲
於後。為心之果也。二眾生法亦四。初四趣習果。如
多欲人受地獄身。見苦具謂為欲境。便起染愛。謂
此為四趣習果也。二人天。以任運酬善心生為果。
三二乘。以證四果為果。菩薩亦四。初三藏菩薩。三
十四心斷結盡為果。二通菩薩。斷餘殘習盡為果。
三別菩薩。假觀成為果。四圓頓菩薩與佛。即一念
相應。大覺朗然。無上菩提為習果也。三約佛法者。
佛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究竟妙覺朗然圓
因所剋。經云直至道場。即佛法論果。亦須舉一即
三。全三是一。悉入今經一佛果法也。】


「如是報。」


【初心法為報者。酬因曰報。習因習果。通名為因。牽
後世報。心即此報酬於因。二約眾生法亦四。初四
趣報者。如多欲人在地獄中。趣欲境時。即受銅柱
鐵牀之苦。是四趣報也。二人天。以有為自然受樂
為報。三二乘論報。小乘本教。果證無生。既二乘不
生。是故無報也。若爾何故發真是果。而不論報耶。
[002-0047b]
然果名仍通。報名則別。是故凡夫有果。則定有報。
若二乘人亦通名果。而不論報。無漏是損生。非牽
生法。且據小乘本教。不說生處。故無報也。若爾三
果位。亦得本教無漏。何得有七生一生。及上界生。
豈非報耶。然三果去有報者。由殘思未盡為漏緣。
而受生非無漏報。二乘本教。定無報義。若依大乘
見。此無漏猶名有漏。以不損別惑。猶受變易之生。
則無漏為因。無明為緣。生變易土。大判二乘即有
報也。四菩薩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薩。猶有正使。故
報在三界。二通菩薩。六地已下。斷疑與二乘同。亦
不論報。三別教菩薩。約修中道行次第觀。此人雖
斷通惑。自知有生。受變易報。則具十法也。四圓頓
大乘菩薩與佛。報即大涅槃。果果斷德。禪定三昧。
一切具足。為報果也。三約佛法者。佛法非報非不
報。而名如是報。指究竟大涅槃。經云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也。又佛損生義足。那得論報。唯佛一
人居淨土。不受後身。則無報。約現則亦有。未來則
無。】


「如是本末究竟等。」


【初心法釋者。相為本。報為末。本末悉從緣生。緣生
之心空。故本末皆空。此就心法空為等也。又相本
但有字。報末亦但有字。悉假施設。又本末互相表
幟。覽初相表後報。覩後報知本相。初後相在。此就
心法。約假論等。又相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
[002-0047c]
報無報。無報而報。非報非無報。二皆入如實之際。
此就心法中論等也。二約眾生法者。亦四。初四趣。
當知四趣本末皆癡為等。若惡本空故。末亦空。此
就空為等也。又惡果報在本相性中。此末與本等。
本相性在惡果報中。此本與末等。若先無後事。相
師不應預記。若後無先事。相師不應追記。初後相
在。此假事論等也。黑惡四趣。皆有中實理。心與佛
果不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約理論四趣等也。
二人天本末。皆清升白法為等。初本空末亦空。即
空等。又善果報在本相性中。此末與本等。本性相
在善果報中。此本與末等。初後相在。此就假等。善
中實理心與佛果不異。無非中道。即中說等也。三
二乘與菩薩及佛。本末隨教說之。可解。三約佛法
者。佛法非本非末。而言本末。非本非末。究竟空等。
初後相在。究竟俗等。悉入中道。究竟實相中等。究
竟三諦。非等非不等。而究竟等。指於實相。故標云
實相也。此是如來自行權實。最為無上。無相乃至
無上果報。橫廣豎深。極邊徹底。而無有上。故標章
言諸法實相也。唯有如來。徧照此十如法。橫豎悉
周。如觀掌果。祇為凡夫如雙旨。二乘如眇目。菩薩
如夜視[朦-卄+並-前-刖-一]朧不曉。不可得說。唯獨自明了。餘人所
不見。不可宣示。止止絕言。其在此耳。且依天台廣
演。南嶽師舉法。謂三種。略示不委。天台更自立四
釋。明理攝徧。約十界釋。明自證極。約佛界釋。明佛
[002-0048a]
化用。約離合釋。明三德徧。約諸位釋。此但語正。正
必收依。故經云諸法。用十法界釋之。一一界互具
九界。一中無量。無量中一。舒之則充滿法界。不知
從何而來。卷之則一法不存。莫知所在。不知從何
而去。但凡夫雖具。絕理情迷。二乘雖具。捨離求脫。
菩薩雖具。照則不周。唯有諸佛如來。照十法界。十
如因果。洞見了了。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者。良由此
也。二者經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故用
佛法界釋。如自行權實。最為無上。無上相乃至無
上果報。橫廣豎深。而無有上。故標章諸法實相。唯
佛成就也。三經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既云
難思。方能徧逗。故約離合釋。若佛心中十界十如。
皆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唯是一佛法界。如海總
萬流。若千車共一轍。此即佛自行權實合也。若隨
他意。則有九法界十如性相等。即是化他權實離
也。化他雖有實。對佛皆束為權。佛自行雖復有權。
望他皆束為實。隨他則開。隨自則合。橫豎周照。開
合自在。雖化他開無量法。無量而一。雖合為一。一
而無量。雖無量一。而非一非無量。雖非一非無量。
而一而無量。唯佛究盡也。四經云唯佛與佛乃能
究盡。須約六即位釋。如是相者。一切眾生。皆有實
相。本自有之。乃是如來藏之相貌。以由眾生為菩
提相。即是緣因相也。如是性即是本具性德智慧
第一義空。一切智願猶在不失。語本性德。即取煩
[002-0048b]
惱即菩提了因也。如是體即是本具中道。自性清
淨理體也。是為三德。通十法界。界界三德。同在理
性。故十法界之言。亦唯在理。六即之位。位位皆有。
即理性三德。位定在凡。理即之位。合名正因也。若
研此三德。入五品位。名力。入十信名作。入住已上
真修緣了。名因名緣。若入佛位。菩提名果。涅槃名
報。初三名本。後三名末。初後同是三德。故言究竟
等。故理性三德。其文在斯。今見此文應貫諸說。初
位三德。通惡通善。通賢通聖。通小通大。通始通極
也。雖在惡而不沈。在善而不升。在賢而不下。在聖
而不高。在小而不窄。雖在大而不寬。雖在始而非
新。雖在極而非故。雖有十界相性權實開合差別
若干。以平等大慧如實觀之。究竟皆等也。若迷此
境。即有六界相性。名為世諦。若解此境。即有二乘
相性。名為真諦。若達此境非迷非解。即有菩薩佛
界相性。中道第一義諦。若以此慧等於俗諦。俗諦
非迷。若等於真諦。真諦非解。非迷非解。雙非迷解。
但名平等大慧。此權實不二之境。七種方便。不能
以不二智。等不二之境。唯有諸佛。能以不二智。等
不二境。天台四釋。冠絕古人。如此消文。方稱經旨。
此十如法。為佛所歎。下文身子三請由此。十方三
世諸佛開顯由此。釋迦仰同。無復異趣。大車譬此。
宿世示此。久本證此。根敗適復獲記由此。菩薩除
疑。損生增道。始初發心。終訖補處。竝訖於此。藥王
[002-0048c]
十喻。稱歎於此。菩薩發誓。流通於此。若得此意。廣
演於八年。不出乎一念。經五十小劫。詎動於剎那。
例知一代逗機。居于心性。法華一部方寸。可知十
方佛事宛然矚目。法界根性。覽而易通。隨宜所說。
咸指藏理。論中約二十句。十八番釋上十如。與今
四釋。冥會經旨。論文豐富。人莫知之。此且略撮疏
文。粗消經旨。廣細委釋。具在疏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夫偈與長行。互廣略。令義易顯。如下頌十如則略。
欲舉不知之人則廣耳。】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此四句。頌上諸佛寄言。歎權實二智也。初世雄者。
頌上諸佛智慧也。不可量者。頌上甚深無量。此一
句。頌上諸佛歎實智也。上文不分四佛。但云諸佛
故。今但云世雄。即當諸佛。祇云世雄。似非諸佛。然
以字義。分既云世。字可屬三世。三世必有十方。知
是頌諸佛也。次三句。頌上歎諸佛權智也。此中頌
之文。與上長行。而有三異。一上長行舉人。又標法
云諸佛智慧。此合頌但云世雄。將人以美法。二者
上諸佛二智開歎。各有歎釋結。此合頌但云人者。
以人總故。人必兼法。有無雙隻之異也。有此開合
之異者。蓋長行二佛權實各歎。表化緣異故也。此
頌中。合上諸佛寄言歎權實二智。示二智理同。成
三異。】
[002-0049a]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此四句。頌上寄言歎釋迦二智也。佛者頌上吾從
成佛已來也。正頌實智。力無畏等。頌諸功德。是用
權之由。即頌權智也。餘法者。即指化他之權。是實
之餘助耳。正頌上歎種種因緣。即果用之權也。此
但云佛力。不云吾今者。但以前文中釋迦權智。具
有力無畏等。知是頌釋迦權實二智也。】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


【此四句。合頌上諸佛釋歎結歎二文也。本從下二
句。頌上釋歎佛曾親近。至盡行道法。即正頌實智
也。既云盡行道法。須由勇猛精進。亦義兼頌釋權
也。甚深微妙法。頌上結歎諸佛實智。成就甚深未
曾有法文也。難見難可了。頌上結歎諸佛權智。隨
宜所說意趣難解文也。】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此四句。頌上釋迦釋歎結歎知見波羅蜜皆已悉
具足等也。初兩句舉因具足。即釋權也。次句舉果
具足。兼頌釋實智也。我已悉知見一句。頌上結釋
迦二智如來知見廣大之文。既云悉知。驗知雙頌
結文也。從偈初至悉見。頌上寄言歎釋結二智三
文竟。】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此二句。頌上長行絕言歎不可思議境。但舉初後。
中間可知。義字兼頌究竟等三諦義也。大即大多
[002-0049b]
勝。如前辨。】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此二句。追頌上取要言之乃至佛悉成就。即絕言
之由。文中所指境是也。正絕言歎文。在後頌是也。】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此二句。追頌上正絕言歎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文
也。以由實相非方所故不可示故。非言語可道。故
云言辭相寂滅也。】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此二句頌總簡不入者。即七方便人也。】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此二句頌。揀能入者。即圓教十信。故言信力堅固
者。能知入也。若爾。長行明唯佛能知入。云唯佛究
竟。何故頌云明初信能知入耶。若據圓入初心名
字。發心便自畢竟不二。此由進舉似位。何疑。但初
發互舉耳。】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六句頌。通揀二乘不知。後身者。但果縛在耳。】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此四句。頌別舉身子利智。徧一方世界。亦不能知
也。】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002-0049c]


【此六句頌。廣舉身子等滿十方。亦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


【此八句。頌支佛亦不能知。】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此十句。舉發心菩薩。不能知也。發心語通。或可六
度菩薩。三僧祇。未斷惑。名發心者。或可指上人天
中。自攝得六度。而發心之語。別擬大乘通別等發
心。】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復亦不能知。」


【此四句。揀不退菩薩。亦不能知也。通教不退。斷界
內惑。是故不知別理。別教地前。亦有證位行不退。
亦所不知。】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六句。頌上難解法。佛能知實相境也。初無漏不
思議一句。頌上絕言之由。結要舉權實所止境也。
次甚深一句。頌上最上果人橫滿不可說。即第一
希有難解之法文也。次從我今下三句。頌上最上
人權實豎深不可說。即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更
明諸佛道同。同皆究竟。故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
亦然。又不思議者。不決定也。如如意珠無毫𨤲之
[002-0050a]
有。能雨眾寶。實相不生。能生般若。又天台依此六
句頌。結要出四種解釋十如實相。一依無漏半句
為本。作十法界釋。以十界十如。收諸凡聖理性無
漏。又收三諦無漏失。又收權實無漏失。二依不思
議半句。為開合作本。即權而實。即實而權。是開合
不思議。三依甚深微妙法二句為本。作佛法界釋。
四依唯我知是相二句為本。作約位釋。當知。四釋
解甚深境界。引證及與作本。皆依佛語。驗契經旨。
偈從始至此。頌上寄絕二歎文畢。
△此後三行半
文。孤起頌。正當略開三顯一。動舊執。生新疑。為騰
疑致請之由也。】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


【此二句頌。明彼此諸佛化道是同也。】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此二句勸信也。佛既如實語勸信。何事聞略開三
顯一。却復生疑耶。為防因疑起謗者故。須勸信耳。】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此二句。正明諸佛顯實。即一真也。身子聞此所以
疑。其實未曾聞。動昔之執。生今之疑。將非魔作佛。
正由聞此語故。】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此正明釋迦開三。即施開也。上諸佛但明顯實。此
釋迦但明開三者。頌略顯互明一邊耳。此一行將
明二乘之非。故言逮得涅槃者也。又初二句。明開
[002-0050b]
二乘。我令二句。即擬六度菩薩乘之自行。何以知
之。修六度行。即免四趣縛。未能入滅度。三祇百劫。
乃得涅槃。逮之言遠及耳。又六度行。先度他。故言
我令脫苦縛。後方自取無漏。故言逮得涅槃。此義
推之。知是六度乘也。又據下數。推之云佛以方便
力示以三乘教。若不指此。將何為三。不應重數二
乘。以為三乘也。】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此二句。正斥三乘皆是虗偽也。由聞三偽一真。是
諸聲聞。聞三乘皆是方便。方便即偽。既方便是偽。
何故如來定起。却稱歎方便耶。故下騰疑由聞此。
故乃疑歎二智方便也。】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此二句。出立三之意。意是權引離諸苦。故非是真
實。但是方便。此正頌略開三顯一經竟。
△此下即
是第二騰疑致請。】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
千二百人。」


【從爾時大眾下。並名騰疑致請。此一節文。即是結
集經家。敘千二百疑也。】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此亦是經家。敘四眾疑也。】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


【此亦經家。敘其當機正疑。此是總疑佛權實二智
[002-0050c]
也。】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此疑佛實智也。】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此疑權智。以由聞諸佛語無異。要當說真實。從此
疑生。何者。佛昔說三乘智慧。同證不差。但餘習有
盡不盡耳。今總稱歎如來二智。非我所及。是故四
眾。疑佛二智。】


「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
是義所趣。」


【此是身子自疑所得。三乘聖道。是真出要。我修此
理。亦到涅槃。而今忽言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真實。
故言而今不知是義。此因上斥三為偽。而生是疑。
上斥三乘皆是方便。敘疑但在二乘者。以其執重
疑深偏舉。若至下除疑中。即云大數有八萬。求佛
諸菩薩。亦皆有疑。故三乘僉疑。但舉二乘耳。此敘
身子生疑竟。】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
何因何緣。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
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
有疑。」


【此一節。是身子正陳自他皆疑稱歎二智也。】


「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
難解之法。」
[002-0051a]


【此一節。是初番陳請。為自他求所決也。】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


【此二句。頌上疑實智也。】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


【此十二句。頌上疑權智。釋權如前。】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墯疑網。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


【此十二句。頌三乘四眾疑也。初一句。明羅漢。次一
句。稱及求涅槃者。此中稱及者。此菩薩自求涅槃。
又以及他。故異二乘。定是菩薩也。今皆至解說。是
即疑相。其求下有八句。明緣覺請。】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此六句。明身子自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此四句。頌佛子疑也。以真慈悲。能紹佛種。故言佛
也。】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此八句。頌總述同疑致請。夫偈頌長行。可以意推。
[002-0051b]
如其非頌上。即是長出。或廣略互明。於義非急者。
不能繁文。此是初番為自他。求決疑請竟。】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
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此一節。對上止歎中。乃是第二止也。其止意者。若
更說者。恐其當機驚疑不信。故止之也。亦表下第
二周之意。】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
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
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
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從舍利弗重白訖偈。此一節文。是身子第二騰眾
宿植利根故。久植必解。更牒致請。】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
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阬。爾時世尊。重說偈
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此從佛復止訖偈。明佛第三番止。為護上慢聞說
必謗墯惡故止。亦表下第三因緣周也。】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
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
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爾時舍利弗。
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02-0051c]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從爾時重白。是身子第三述慧益多。牒疑更請。此
六段第三騰疑請竟。始從定起。訖此偈。總是正說
分中。初略開三顯一文竟。


次下當廣開三顯一也。此一節文。下經從爾時佛
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下去凡有七
品半經。是正廣明開三顯一。此段文有三。一為上
根人法說。二為中根人譬說。三為下根人宿世因
緣說。亦名理事行三。此正說經文。自古多有紛諍。
今依天台評判。以十義料簡。因為十門。故撮錄此。
冠下經文。使無惑矣。


一明通別者。初周別名法說。通則具三。如優曇華
時一現耳。即譬說。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即因
緣說也。二中周別名譬說。通則亦三。我先不言皆
為化菩薩故。又合譬。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即是法
說也。於二萬億佛所。常教化汝。即因緣說。若謂此
文屬法說者。可長者聞已。驚入火宅。方宜救濟。即
因緣也。三下周別名宿世因緣。通亦具三。我涅槃
時到。眾又清淨。令入佛慧。是法說也。有一導師。是
譬說。而作三周者。從多從正。從略從傍。欲令名字
不濫。各據一意耳。問。三周為三根人。一周通有三
[002-0052a]
說者。一說應具三根否。答。法說非止逗上中之上。
又有中下。但法說自被法說中三。餘二周亦爾。欲
明所被之人。先明能益之法。故先譬三周通別
也。


二明有聲聞無聲聞者。不可偏執。若從長者實智
往觀。則無客作人。若就窮子根性。自謂作人。依經
望論。應有幾種聲聞。一久習小。今世小道熟。聞小
教證果。如論決定者是也。二本是菩薩。積劫修行
大道。中間疲厭生死。退大取小。是別異善根。佛且
成其小教。斷結取果。為退大未久。習小來近。理應
易悟。論名退菩提者是也。三以有此二故。諸佛菩
薩。內祕外現。成就引接。令入大道。論名應化者是
也。四為見權實兩種能出生死。欣樂涅槃。修戒定
慧。微有觀慧。未入似位。薄有所得。便謂證果。此名
未得謂得。論名增上慢者是也。五者今教開前權
實兩種聲聞。故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即五種聲聞
也。若從小決定退大兩種。即有聲聞。若從大乘。理
無[厂@火]斷永住化城。終歸寶所。實者既爾。則無有權。
若增上慢。則非權實二種攝也。次明大乘應化佛
道有無者。若權作應化。外現小迹。內隱大德。從隱
德說。則無大乘聲聞。若自行發迹顯本。則言有大
乘聲聞。彰言發迹。仍示聲聞。名為大乘也。今經開
三顯一正意。為決定退大聲聞。令成大乘聲聞也。
今經若未聞未記之前。則有實行聲聞也。若從開
[002-0052b]
已記了說之。則此經無聲聞。後云聲聞而退即聞。
安通序之義。乃集經者從昔安名。論云前二未熟
不記。後二與記。天台四種相望。近遠皆記。論據在
座得記。今據通途被開。既彼此聞經。必彼此與記。
一開之後無所間然。論涉有餘之說。無以經意靁
同。為所被觀實有無。故二明之也。


三明惑有厚薄者。前明實行中得入之人。三周不
同。由惑厚薄故。明根有利鈍。皆論大乘根性。別惑
有厚薄者。即為四句。一別惑輕大根利。一聞即悟。
二惑重根利。再聞方曉。三惑輕根鈍。三聞乃決。四
根鈍惑重。止為結緣眾耳。復次初品無明三重。覆
初住中道。初聞法說。上根之人。三重一時俱盡。開
佛知見。入菩薩位。得記。中根斷二重。下根斷一重。
次譬說時。中根聞斷三重盡。開佛知見。入菩薩位。
得記。下根進斷二重。次聞因緣說時。下根方斷三
重盡。開佛知見。入菩薩位。得記。既三周入住。前後
不同。須辨根之利鈍。惑有輕重也。


四明根轉不轉。夫眾生心神不定。遇惡緣轉利為
鈍。遇善緣轉鈍為利。若先值佛聞法。自有轉下中
為上。初聞法說便悟。自有轉為中。聞譬說得解。下
者不轉。三周乃了。由宿生轉已成三根。致使今聞
三說。前後悟入也。譬三刀斫木。利一。中二。鈍者三
下。利鈍之名不失。木斷之處是同。問。三根若入初
住位。猶有利鈍否。答。真修體顯。則無差降。問。若爾
[002-0052c]
初住已上。更起緣修。有優劣否。答。此同位人。無復
勝負。真修體融。寧得有異耶。先雖明惑厚薄。須由
宿根。故明也。


五明有悟不悟。前根雖成。要須有悟。經中多明菩
薩為上根。緣覺為中根。聲聞為下根。若菩薩併是
上根。應併在法說中得悟。緣覺併在譬說中得解。
聲聞併在因緣中得悟耶。然經中一往。釋出三根。
至於悟解。義未必然。當知三周一一皆有三乘悟
解。若爾今經何意。但見聲聞得解。不見支佛得入
者。何耶。以由支佛乃是中根。既值佛出世。入聲聞
數。隨根得悟故。不別標緣覺耳。故身子請偈云。其
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依此文。即知緣覺入四眾
攝。又法師品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
聞者。求辟支佛者。豈無緣覺得解耶。當知菩薩三
周。亦得悟解矣。


六明有領解無領解者。若三乘同悟。何意但見聲
聞領解。不見緣覺菩薩領解耶。今明無佛出世。名
獨覺。既聞佛說十二因緣。乃名緣覺。既入聲聞數
中。得悟領解。皆不別出也。菩薩不領解者。聲聞之
人。前不明得佛。今經開其歸大之路。自恐解謬。故
對佛述。菩薩不爾。故無領解。又其意有三。一菩薩
本意求佛。設有異執。而執輕。終歸取佛。無有不得
之慮。今聞三周之說。但是正其觀慧。故不須領解。
二菩薩悟大。處處有文。二乘作佛。始自今教。逐要
[002-0053a]
流傳。故略耳。胡文或有。漢略不書。三菩薩。位行深
絕。諸新小菩薩。不敢領解。至說壽量竟。彌勒都總
領解。初從無生法忍。終訖餘有一生在。則是今經
具足。有三乘領解也。


七明得記不得記者。若三乘同皆領解。何故但見
聲聞得記。不見緣覺菩薩受記耶。若緣覺既入聲
聞數。故不記別也。若菩薩亦有三意。一者昔明二
乘入正位。不能發心。何由得記。今既悟入大。欣斯
別決。故為記劫國名也。菩薩發心求佛。行成自滿。
故不欣急求。佛亦不促授。又前教處處授菩薩記。
亦是逐要傳譯。如上所說。二菩薩亦有別記。如調達
龍女。豈非別記耶。又法師品云。求聲聞者。求辟支
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法華經一
句一偈。我皆與授記。當得三菩提。豈非三乘同記
耶。三二乘昔來未曾得八相記。故記其劫國。菩薩
先已曾記。故不重明耳。淺近之記。初住已得。非菩
薩所欣。菩薩所欣。乃是圓極妙覺遠記耳。故壽量
中。始從發心。訖一生得。妙因斯滿。極果頓圓。此乃
授法身記莂。故知今經三乘具記也。


八明悟有淺深者。一往同破無明。入證初住。細尋
必應明晦。初聞法說。尚入佛慧。更聞譬說。豈不重
明。又聞因緣。理自增進。更聞壽量。彌復優深。如聽
法人。重聞勝前。單複厚薄。方之可知也。


九明權實得益不同者。古人云。三乘實行獲益。權
[002-0053b]
行止為接引影響。不論其益。天台不爾。若至壽量。
權實悉得益。增道彌高。損生彌盡。隣圓際極。唯一
生在。豈非權者益耶。所以初為影響。共熟實行。後
說極果。則自道明。文云出入息利乃徧他國。息利
在他。即是己利。實行得益。由於權引。化功歸己。權
亦得益。若宜密聞久遠壽量。一音演說法。眾生隨
類各得解。何必須待本門耶。又我自欲得此真淨
大法。即是自益。當知今經權實皆益也。


十明待時不待時。爾前不悟。必待法華悟者。名為
待時。法華前教已解者。名不待時。何故爾。佛有顯
密二說。若顯說為論。法華之前。二乘未悟大道。要
須五味調熟。會在法華。故云說時未至故今正是
其時決定說大乘。此即待時也。若密教為論。未必
具待五味。在法華方會。爾前密有入者。故名不待
時。此乃今昔大判時不時。若就三周。亦是待時不
待時。迹本二門。亦是待時不待時。致有前後悟入。
即此意也。問。本論中。明決定性非密非顯。二時不
攝者。應是失時永不得悟耶。答。餘經或謂此為失
時。今經不爾。此雖於密顯不悟。而生滅度之想。入
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故無失時。
乃是待彼土之時耳。問。下五千起去應是失時否。
答。此等應以如來滅度後弘經人受益。或在涅槃
得度也。問。身子初周為四眾三根請。譬周為中下
請。云何言佛各為三根人。三周說法耶。答。此語不
[002-0053c]
便。請則普請。說亦普說。但上根智利。聞法得悟。中
根處中。聞譬得悟。下根居下。聞三得悟。鑑物機情。
理須預照。及至為說。何擇中下。聞者未悟。自在物
機。汝當隨義。云何隨語。已上十門。出天台法華經
疏。預出此義。貴臨經不惑。記中釋此委悉。避繁不
錄。須者尋之。】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此一節是如來順許。汝已等順也。豈得不說。是許
也。】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此一節。是誡許也諦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
是修慧。此是三慧。大經明四善法。為大涅槃因。此
經一善知識。即如來也。三句即三慧。故佛誡之。是
近因緣。
△此下第三簡眾許。經分為五科。】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
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此正是簡眾許。五千在座。故如來三止。今將許說。
威神遣去。故名簡眾也。】


「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
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二明簡眾所以。五濁障多名罪重。執小翳大名根
深。但五濁障罪。其根猶未名深。更加執慢。方名為
深。未得三果。未證無學。未得謂得。名增上慢也。有
如此失者。謂障執慢三種之失也。】
[002-0054a]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三明去住化儀。而不制止者。上聞開三顯一。言略
義隱。猶未生謗。足作繫珠因緣。去則有益。若聞廣
開三顯一。乖情起謗。住則有損。是故如來不制止
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


【四歎當機之美。言枝葉細末。不任器用。此等執方
便之方便。於大非器。大品云。攀附枝葉。棄於根本。
是人為不黠。即是此義也。】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
說。」


【此慶喜退座。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復妨他大
光。今退無謗法之愆。復無障他之過。故云佳矣。上
枝葉未去。如來三止。貞實願聞。故身子四請。師弟
鑑機。非徒靳固也。問。佛大慈悲。何不神力使其住
而不聞。如華嚴聾啞。何不增狀毒鼓。如喜根勝意。
答。各有所以。華嚴末席。始開於漸。未破小執。故在
座而隔應。彼末席者。此且一往寄結集說。舊經三
十七云。時舍利弗祇園林出。不見如來自在。莊嚴
變化。及師子吼。妙功德等。不見諸大菩薩等。亦無
智眼能見覺知。及生意念。亦不樂說。亦不讚歎。以
聲聞人出三界故。此即如聾如瘂之文。於彼末會。
即當漸初。然亦寄於娑婆一期。設化漸教。以說用
通。今意應知。華嚴盡未來際。即是此經常在靈山。
[002-0054b]
何殊十方更互主伴。至三十八入佛境界品。文殊
從善住閣出。與諸天龍等。至如來所。頭面禮足。設
供養已。辭遊南方。時舍利弗。承如來力。見文殊從
祇洹出。而作是念。今與俱行。時舍利弗有六千弟
子。從自房出。禮佛足已。至文殊所。此六千等。皆新
出家。已曾親近過去諸佛。皆是文殊之所化度。舍
利弗為諸比丘。廣讚文殊。文殊語諸比丘。汝等善
能成就十種大心。則得佛地。況菩薩地。自古皆云
華嚴時長。若爾乃是結集後教至般若來。方可得
云令諸比丘。成十大心。此乃義當轉教時也。結此
等文意。入華嚴中。故云時長。當知以法界論之。無
非華嚴。以佛慧言之。無非法華。道理雖爾。若約次
第部類不便。則鹿苑諸教。皆應結取。但大小不同。
機見不等。故令教主說亦不一。驗舍利弗。已有六
千弟子。故似方等般若教時。何但鹿苑耶。今文復
云。未破小執。即似鹿苑之始。準下釋信解品中長
者之文。但是機見著脫前後。今亦且寄漸教。大末
小初。為釋。今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正欲滅化
破庵。宜須揀遣。若去住俱謗。宜如喜根強說。今去
則有結緣之益。為當來得度之因。那忽令住。住則
有必謗之損。那忽不遣。喜根以慈故。強說如來以
悲故發遣。今汝善聽。即是結許也。從汝已殷勤。訖
此三節。總許說竟。】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02-0054c]


【此是身子等受旨也。願樂欲。義當一請。并前為四
請。
△此後正是廣說五佛開權顯實也。何名廣開
耶。對上略開有三。一上經文句逗少。是文略。此中
章句多。是文廣。二上總云諸佛。是人略。此中廣明
五佛。是人廣。三上但略開三顯一。是義略。此中廣
明六番。是義廣。有此三意。故名廣開。六番者。一歎
法希有。二說無虗妄。三開方便。四示真實。五舉五
濁釋權。六揀偽敦實。然此五佛章中。竝以三四為
今經正意。餘四番彼此存沒。共成一意。六番故也。
又略開有通有別。通則始從定起。訖此偈終。別則
略開。在偈後三行半孤頌是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
鉢華。時一現耳。」


【此是第一總明諸佛開權顯實。章句中初佛歎法
希有。法譬雙歎。時乃說之者。諸佛同出五濁。必前
開三。如今世尊四十餘年。始顯真實。久久稀疎。故
言時乃說之。久不說者。為昔人未堪故。時未至。故
五千未遣故。今何說耶。為今人已堪。時已至。五千
已去。決定說大乘。故言時乃說之。問。且如華嚴方
等般若諸部圓經。皆談佛慧。何名稀疎耶。答。此約
二乘鈍根菩薩。及時部說。初於華嚴而不聞。次於
鹿苑而入小。後於二味而不取。今始得聞。則成稀
疎。若諸利根菩薩。何甞不聞。但以增進為今經益。
約教。爾前非無圓中。約時。待絕俱妙。指獨顯說。故
[002-0055a]
云稀疎也。優曇華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
金輪王出。表三乘調熟已後。方說妙法。授法王記。
聞此妙法。照心即中。必獲佛記。名為靈瑞。此華定
表當來果位。故譬先兆也。】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虗妄。」


【汝等當信者。勸信無虗妄法也。此理至深。理與昔
異。此言至妙。言與昔反。此行至普。行與昔乖。此人
至勝。勝於昔劣。至者實之極也。何故勸信。欲明昔
麤即今妙。故恐物生疑。故預勸信。如何即麤。還指
客作之麤。全成長者之子。故四一妙。更無所改。全
成妙四。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恐物生謗。故勸
信也。信無虗妄人。說無虗妄法也。】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此明第三諸佛開方便。欲開顯實相。先敘所開。即所
施是。意為顯實之所。故敘施權之意。初明佛道隨
三種機。宜說方便教。故言隨宜。佛知物機未純。悉
莫能解。故言意趣難解也。當知為實施權。意在於
實。是法皆為一佛乘也。開權顯實。意在於權。汝等
所行是菩薩道。聲聞之法。是諸經王客作賤人。是
長者子。治生產業。即常住之理。若昔以實為權。權
名隱實。今開權顯實。實外無餘。潛之與顯。利在物
情。常住本源。未甞增減。故未開之。前非但不說顯
實之名。都無施權之語。故說宜權之言。即須顯實
故也。須知此是法華之宗致。實教之源由。釋義之
[002-0055b]
指歸。眾行之府藏。若不體之。徒施徒運。善須解此。】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
諸法。」


【此釋上施權意也。舉今佛之權能。釋諸佛之方便。
以巧慧同故。借此釋彼。如我以無數方便者。諸佛
開權。亦如我也。正意引諸佛證此。故且以此釋彼。
意明彼此道同。悉皆施開權故。須釋出也。亦可指
下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
之。一節結上開權。即以是法兩字。指向說諸法。開
權意者。佛意難知。唯佛能了。稟教當機。昔謂為三。
諸佛知一耳。即用下是法等。結此中文。亦是法等
正屬下顯實者如此。兩句意顯權是即實之權。下
正顯實。實是即權之實。佛意經語。深有妙旨。此敘
諸佛施開權意。】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此是諸佛正廣顯中。初先標勝人法也。舉無分別
法。唯是佛所知。佛以無分別智。解知無分別法。即
是顯實法也。指向是法之權。即是顯實法也。】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此第二標出世意也。一大事者。即是今妙法華經
也。夫諸佛覺如實之相。乘此實道。出現於世。祇令
眾生得此實相。唯為此事。出現於世。曾無他事。除
諸法實相。餘皆魔事。又一則一實相也。非五非三。
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廣博。能博三五七九。故
[002-0055c]
名為大也。諸佛出世。以此威儀法式。教化眾生。故
名為事。自行化他。俱名為事也。又一即法身。大即
般若。事即解脫。諸佛出世意。令眾生顯此三法即
一不可決定。是祕密藏。故云唯以一大事也。因緣
者。眾生有此一乘之機。能感故。故名為因也。佛承
機而應。故名為緣。是為出世一乘之本意。而昔施
三者。為此一弄引耳。如人欲取。先當與之。雖說種
種道。其實為一乘。即此義也。】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
於世。」


【此第三重更標起者。將欲分別。更重提起。為解釋
之端。又此大事。佛所尊重。故數言之。表法尊不輕
易也。
△下從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至一
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正明總諸佛正顯實文。此
之真實妙理。何人能知見之。佛乃約開等。方能知
見。良以開等竝是證佛知見位也。故佛約人理教
行四一。釋出今經所依諦理。實相境界也。故法華
論約四義釋之。謂證不退地。知如來能證實。法身
同義。及不知究竟處也。四種釋開示等。天台順經
依論。四種一中。一一約位智門觀四義。消此一段。
正顯實文。約橫豎。皆是顯於一實也。若云顯實。即
無量法。皆一法也。廣則一切心塵。行法入理等。無
非一實。此所照妙境。唯一乘實法。何四之有。理雖
如是。就解釋門。太成通漫。但可覽照己心而已。消
[002-0056a]
經且約四義釋之。當知此之一乘實理。理不獨顯。
須以智門觀三。歷所涉位。共方顯理。故佛以位教
行人四種。是能釋此實理。故天台順經論旨。四義
消之。使佛出世。為令眾生佛之知見。不妨高位。不
棄凡夫。罄盡經意。所以四釋者。見理由位。位立由
智。智發由門。門通由觀。觀故則門通。門通故智成。
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為理一。是以
一一四義。方見經文矣。此一乘諦境。不可知見。約
於智眼。乃能知見。此之一乘。何種人能知見之。當
知四眼二智。萬象森羅。不能知見。唯以佛眼種智。
真空冥寂。則能知見。然四眼二智。與佛眼種智。雖
體相即。顯勝須分。經云為令眾生開佛知見。不論
佛果自知自見。若偏語佛果。即失眾生。若唯語眾
生。則無佛知見。故不可偏取。所以眾生義兼。佛果
唯極。極果知見。令物即得。故異諸經。若三教行人。
雖是眾生。未有佛眼佛智。不能知見。則眾生開佛
知見未成也。唯圓教名字。至相似人。乃能知見。且
約解觀。猶未灼然名開。故至分真四位。方乃名開。
亦是眾生。蓋分得佛眼佛智。則眾生義成。知見義
亦成。故佛知見開。定在初住已去也。自非天台委
出妙境眾生心佛一體無差。豈知眾生有佛知見。
自古釋佛知見。約為眾生。其理不顯。唯天台大師。
約教位人行。判眾生佛知見。其理宛然。所以序中
瑞相。預表天雨四華。表萬善同歸。得。入四位華。以
[002-0056b]
趣佛果。故至下消文。乃用四義。當以此冠。消經文。
四一義顯。此下正理一也。】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
世。」


【諸佛者。不獨五佛而已。須談一切十方剎塵諸佛
出世。莫不皆為眾生開佛知見。一乘妙法。是佛佛
之本意也。開者。一約位。即是十住。初破無明。開如
來藏。見實相理。何者。性德之理。而為通別兩惑之
所染著。此通別兩惑。同在一念。念體即是。是體非
理。是事非是。是非一如。同體為障。難可了知。初心
名字能圓信。五品能圓受。相似能圓伏。而未能斷。
不名為開。內加觀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別兩惑。顯
出如來藏。修性知見。朗然開發。譬如日出闇滅。眼
目有用。故名為開。緣修破惑。故名便得清淨也。仁
王云。入理般若名為住。住於十住小白華位也。二
約智者。即是圓頓道慧。見道實性。實性圓中得開。
故名開佛知見也。三圓教門者。即是空門。一空一
切空。故名開佛知見也。四約觀心者。觀於現前妄
念。即三諦之理。不可思議。此觀明淨。名之為開也。
此位智門觀四義之中。先明位者。以見理親故。是
以先列。經文亦然。須曉一一位智門觀。各各具四。
親疎互攝。能所映顯。方見體圓理一也。】


「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示者約位釋。則惑障既除。知見體顯。體備萬德。法
[002-0056c]
界眾德。顯示分明。故名為示。即是十行大白華位
也。約智者。即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別。解惑之
相。一一皆顯示佛知見也。約門者。即是有門。一有
一切有。即示佛知見也。約觀者。然上開中。明淨雖
不可思議。而能分別空假中心。宛然無濫。名為示
佛知見。理一也。】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悟者約位。則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
二趣。即圓頓理量不二。故名為悟。即十迴向小赤
華位也。約智者。即是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
寂滅即悟佛知見也。約門。即是亦空亦有門。一切
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見也。約觀心者。即是空假中
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為悟佛知見。理一也。】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入者約位。則事理既融。自在無礙。自在流注。任運
從阿至荼。入薩婆若海。圓妙如理如量。通達自在。
如量知見。能持眾德。如理知見。能遮諸惑。即是十
地大赤華位也。約智者。即是一切種智。知一切法
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識。即入佛知見也。
約門。即是非空非有門。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
見也。約觀者。即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
中。名為入也。然始從諸佛開佛知見。訖入佛知見。
竝是理一也。然此一節。何名理一耶。依義依文。故
名理一。依義者。若無理一。眾事顛倒。悉是魔說。非
[002-0057a]
復佛經。故須理一釋也。依文者。文稱佛知見。今取
所知見。所見即諦也。所知即境也。境諦即實相之
理。故名理一也。然開等四句。句句各別。約位智門
觀。別釋者。欲顯如量知見。故且分別四位耳。經云
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既云難易。即
知初心與畢竟心。應有明晦淺深之別。猶如月體。
初後俱圓。而有朔望之殊。四位知見。皆明照實相。
而說開入之異耳。當知如理知見。實無分別淺深
之異。以圓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
秖開即具示悟入等。更非異心也。位釋既爾。智門
觀三。亦約實理。無淺深之別。須一智具四智。一門
具四門。觀中一義。亦具四義。下釋人行教三。亦應
準此四釋。下更不別出也。】


「舍利弗。是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此即結上理一義也。昔方便教。亦得義論開示悟
入。何者。如別教。亦可三賢十聖。對開示悟入。雖證
道同圓。而帶地前。非佛知見。故別知見不可即為
眾生開之。通人。見地開。薄地示。離欲悟。已辦入。藏
中二乘。準通可知。若約菩薩。則初祇為開。二祇為
示。第三為悟。百劫為入。若兼聖位。則合第三百劫
為悟。三十四心斷結為入。此之三教。義說雖有開
等。而始終不明佛知見。故竝是權也。今約部簡。純
一無雜。明佛知見圓融三諦一大事之實。實即理
一故。結上理一竟。】
[002-0057b]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此明人一。若就昔方便說。謂教化三乘人也。理實
而言。但化菩薩。佛意所觀。即是己子。無非人一。如
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今日開顯。自知是子。實非
作人。故名人一也。】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此明行一也。諸有等者。諸謂三乘眾行。名之為諸。
常為等者。昔設諸行。為圓故諸。即是一事。此行何
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見。即行一意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此明教一也。即圓頓之教。名一佛乘。純說佛法一
乘教也。自偏小三教。皆名有餘之說。俱不了義。非
一佛乘。言無餘乘者。須約部消。何者。既云無餘。則
已簡偏小。又云若二若三者。約部純圓故也。當知
無餘之外。復無二三。無餘乘者。今教無華嚴中帶
別方便有餘之說也。若無二者。即無般若中之帶
二也。無三者無方等中所對之三也。既無三昧。無
鹿苑小則可知。今以教部消經。妙義顯矣。】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此即總結上顯實一段文也。當知一切十方諸佛。
皆為開示一佛上乘故也。始從如是妙法時乃說
之。訖此。是總明諸佛章開權顯實竟。】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
[002-0057c]
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此明第二過去佛章。正明施開權教之法。然此過
去章。及下未現二佛章。文理亦如前總佛章。具足
六義。此但有開權顯實二義。闕歎法希有與說無
虗妄二義。義有指前即具。又後闕舉五濁釋權。與
揀偽敦實。此二指後釋迦章中。即三世佛章。具足
六義。經為避繁。前後顯映。至下釋現在未來二章。
準此可解。此明過去開權也。】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
得一切種智。」


【是法者。即指權是也。實此正明過去顯實文也。言
須過去之中。自具三世。且舉其總耳。此顯實例上
具四一者。一佛乘即是教一。從諸佛聞法。是誰聞
法。法被眾生。兼得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所知
即是理一。能知即行一。文雖不次。四一兼足。過去
佛章竟。】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
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此明第三未來佛亦先施開權法也。未來佛章。亦
須自論三世。亦且舉總耳。如前說也。】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
一切種智。」


【此明未來佛。後乃顯實。但具二章。須具六義。如前
說。】
[002-0058a]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
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此一節。明第四現在佛開顯章。此中正是化主。初
標佛出之意。如前諸佛章中。唯以一大事因緣出
現於世。此亦如是。唯為饒益安樂眾生。而出於世
也。】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
為眾生。演說諸法。」


【此明現在十方佛。亦先施開權法也。】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
一切種智。」


【此明現在佛正顯實也。一佛乘則教一。眾生所被
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所知理一。能知是行一。
文具四一。現在章竟。】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
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
故。」


【此一節。總明上諸佛入理。上文諸佛但有教行二
文。義兼四一。此總出人理。三世四一義足。焉知此
文是總耶。以初文云是諸佛等。故知是總。三世佛
開顯畢。】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
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故。而為
說法。」
[002-0058b]


【此明今釋迦正施開權法也。我即現在釋迦。自指
所謂也。先三後一。如上四佛不異。故言亦復如是。
知諸眾生至本性。即感也。言眾生有種種欲者。即
是五乘根性欲也。現在名欲。此欲由過去之根。宿
種難轉。隨習不捨。名為深心所著。即是其根也。隨
其本性者。即未來名性也。根者以能生為義。由根
習種。成於現欲。欲以取境為能。以能取於五乘教
故。習欲成性。故性望欲。性名未來。未來望今。名為
本性。然以根欲性三。為感佛機也。以種種因緣。預
測即應。隨宜開三乘權法故。】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此正明釋迦顯實也。如此即指權為實。故名顯實。
何者。在昔施權。尚無權名。何況有實。故今開權。權
即是實。故云如此。當知述其施權。意在開也。此是
顯實也。佛乘是教一。種智所知理一。一切是行一。
能稟是人一。當知如上五佛開權顯實。佛佛出世。
莫不皆為一佛乘故。三世既然。十方亦同。十方若
同。則塵剎一切國佛。皆先施方便。次乃顯實。斯經
約部。純圓無雜。故云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是知今
經永超一代。諸大乘經。皆所不及。經文旨趣。灼然
明白。當依佛語。顯實文竟。】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此明釋迦第三舉五濁釋權。將舉五濁。先標其意。
由上佛佛雖明開權顯實。而未明隱實施權之意。
[002-0058c]
當知一乘妙法。其法清淨。湛一如空。尚無帶二帶
三之權。況有鹿苑單三單五之權。祇為五濁障重
根鈍。實不得宣。我若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作是思
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須施單五單三之
權。方施帶二帶三之權。故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說於帶二帶三。單五單三之三。恐不了所施之意。
故先以一實。況無二三也。】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


【上已標施權意。今欲釋出。先唱數。為下釋之本。】


「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此即列五濁名。】


「如是。」


【此即指體也。五濁體相不可具頒。但云如是也。然
五濁之體者。劫濁以何為體。劫無別體。劫是長時。
但約四濁。立此假名也。如下云劫濁亂時。即其義
也。眾生濁亦無別體。攬見慢果報上。立此假名。文
云眾生垢重。即此義也。煩惱濁。指五鈍使為體也。
見濁。指五利使為體也。命濁。指煖息識三相續
不斷。故曰連持色心而為體也。此略出濁之體
也。】


「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
根故。」


【此略舉其濁相也。初經云劫濁亂時者。即劫濁之
相。何故劫乃得濁。以由四濁增劇。聚在此時。故名
[002-0059a]
劫濁。劫有大中小三。亦空成壞住四種。俱名為劫。
四劫之中。空成壞三。而無劫濁。濁在住劫。悲華經
云。於住劫中。從八萬減至三萬。亦未有濁。至二萬
歲。為五濁始。廣明劫義。淺近易知。出經論文。不煩
具錄。若瞋恚增劇刀兵起。貪欲增劇饑餓起。愚癡
增劇疾疫起。由此貪瞋煩惱癡等故。起小三災。由
三災起故四濁增。煩惱倍隆。由劫濁。由劫煩惱二
濁故。致諸見轉熾。由前三故。眾生乃濁。攬麤弊惡
五陰。成惡眾生。表惡名穢稱。成濁眾生。由前四故。
其命則濁。積年成壽。年摧壽減。年壽相逼。故曰命
濁。當知四濁與劫。更互相由。故名劫濁。如水奔昏。
風波鼓怒。魚龍攪撓。無一憀賴。時使之然。是名劫
濁相。經云眾生垢重者。即眾生濁。由攬五陰色心。
立一宰主。譬如黐膠無物不著。流宕六道。處處受
生。如貧如短。名長名富。是為眾生濁相也。經云慳
貪嫉妬者。即煩惱也。貪海納流。未曾飽足。瞋[虺-兀+元]吸
毒。撓諸世間。癡闇頑嚚。過於漆墨。慢高下視。陵忽
無度。疑網無信。不可告實。由此五鈍使故。是為煩
惱濁相。經云成就諸不善根故者。即是見濁相也。
以無人謂有人。有道謂無道。十六知見。三世一世。
或六十二。或六十五。乃至徧一切處。及一切法。猶
如羅網。又似稠林。纏縛屈曲不能自出。是為見濁
相也。命濁者。朝生暮殞。晝出夕沒。波轉煙迴。瞬息
不住。是為命濁相也。然濁相眾多。不能具說。且依
[002-0059b]
略釋。粗陳大綱。當知五濁竝以煩惱見為根本。皆
從二濁。成於眾生。從眾生有連持命。此四經時。謂
為劫濁也。問。若云為眾生有五濁。而障於大者。且
如華嚴中。有未除五濁凡夫。而得聞大法者。何耶。
答。此應四句分別。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
障不能障。此土華嚴初聞大者是。二根利障輕。三
根鈍障輕。他方淨土聞大乘者是。四根鈍障重。如
此土身子之流。除濁方聞大故。故云五濁障大也。
五濁遮鹿苑方等般若等。如天台疏委釋。根遮障
重。四悉及一十四門分別。須者當尋彼疏明矣。】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此總結上第三施權意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
辟支佛。」


【從此至下決了一節。總是釋迦第四揀偽敦實。此
明不聞不知。揀非真弟子。如世弟子。隨順師法。繼
嗣傳燈。若不聞不知。則無法可順。何謂弟子。如來
昔說五濁開三。汝隨順得涅槃。得聞得知。名為弟
子。今五濁既除。為汝說一。若不聞不知此一乘法。
自謂已證。則非真弟子也。問。前經文。佛自云唯有
諸貞實。即是真弟子。今何言非真弟子耶。答。前云
貞實。即真弟子也。今言非真弟子者。以大逼小。小
謂是真。大判非真。故以大敦逼時眾。令信受解。若
[002-0059c]
自謂真。則不聞不知也。不聞者即不聞教一。不知
即不知行一。非真非理一。非弟子即非人一也。此
乃以大乘。密而斥之。故云非佛弟子等。】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
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
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此明若不志求。不信此者。成增上慢也。上以不聞
知。斥非真弟子。今以不信為增上慢。此敦其現座
時眾。即席必信。何者。汝等若保小真。自謂後身。身
尚有變易。處處受生。實非後身。汝自謂究竟。猶有
餘二百由旬。實非究竟。未得謂得。豈非增上慢耶。
若真羅漢。須信此法。濁除根利。知非究竟。既信今
實。知身非後。不起上慢也。知非究竟。信於究竟。即
信理一。無增上慢。即成行一。信即信教。是為教一。
是佛弟子。則是人一。揀偽敦實文竟。】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此明開除。若佛在世正說是經。不信不受。非真羅
漢。成增上慢。若佛滅後。方得羅漢者。偏執權經。不
信圓法。聽許非增上慢也。】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其義者。
是人難得。」


【此明佛滅後。好人難得。深經難解。亦不成上慢。佛
雖入滅。此經尚在。不信不受。應是上慢耶。即開除。
[002-0060a]
佛滅度後。雖有此經。解其文義者。此人難遇。致令
羅漢不信不解。亦應聽許非增上慢也。】


「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此即釋疑。若佛滅後。解經人難遇。得羅漢者。即永
入涅槃。一向不聞。永不成佛耶。即釋疑云。是人雖
生滅度之想。捨命已後。便生界外方便。有餘之國。
值遇餘佛。得聞此經。即便決了。釋論假設問云。羅
漢受先世身。身必應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答。
羅漢三界漏因緣盡。更不復生三界。出三界外。有
淨佛土。無煩惱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
佛道。故法華云。有羅漢。若不聞法華。自謂得滅度。
我於餘國。為說是事。汝皆作佛。論既引經為證。今
釋經還用論解。又南岳師云。餘佛者。四依也。羅漢
若遇之。聞經決了。又羅漢修念佛定。見十方佛為
說此經。便得決了。當知羅漢念十方佛者。則從已
發大心者說。若唯釋尊。乃因小感大。亦是機發。使
之然耳。小乘中諸部不同。亦有信有十方佛者。即
小乘人。修第四禪邊際定力。見十方佛等。念佛觀
成。感佛為說此經決了。又凡夫行人。苦禱懺悔。見
十方佛為說。亦得決了。】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此明釋迦第五用無虗妄者。止物謗心。以勸信也。
此勸信釋迦實說。故云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
語。但云佛者。即釋迦佛也。】
[002-0060b]


「諸佛如來。言無虗妄。」


【此勸信諸佛實說。故云諸佛言無虗妄。諸佛道同。
彌加信受也。】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此結成上之實說。言無虗妄。故云唯一佛乘。當生
實信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


【此頌上許答中。五千拂席者。正頌揀許。然上慢。我
慢。不信。此之三失。四眾通有。但出家二眾。多修道
得禪。謬謂聖果。偏起上慢也。在俗矜高。多起我慢
也。女人智淺。多生邪僻。不自見其過者。有上三失
覆心。藏疵揚德。不能自省。是無慚人也。若自見過。
是有羞僧也。於戒有缺漏者。即大論大經十戒之
中。即前不缺不穿不破不雜等。即律儀之戒有缺。
故云缺也。漏者定共道共有失。名之為漏。護惜其
瑕疵者。以無道定等故。內起惡覺。如玉含瑕。以無
律儀故。外動身口。如玉露瑕。覆罪自得。故名護惜
也。是小智等者。不得學與無學之智。而但有世間
小智。妄謂有漏以為無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
眾中之糟糠者。是五千等。但有世間之禪如糟。無
[002-0060c]
無漏禪定潤之酒。五千但有文字之解如糠。而
無理慧之米。以無無漏禪定及以理慧二德加之。
三失覆心。佛威令去。是人尠福。不堪聞法。故須揀
遣。】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此二句。頌上眾已清淨。枝葉譬其非好器。悉不任
用。故佛遣之。】


「舍利弗善聽。」


【此一句頌上誡許。即前誡令善思念之。已上頌上
許說竟。
△下當頌上如來正答。五佛開權下文頌
前諸佛門。與長行凡有四異。一彼此互無者。上長
行諸佛中。有歎法希有。而無五濁。頌中但有五濁。
而無歎法。二前後間出。上先歎法。次明不虗開權
顯實。今先開權顯實。後明不虗。三開合不同者。上
勸信與不虗合說。今頌中分。勸信在前。不虗在後。
中隔五濁文也。四上以釋迦方便。釋成諸佛之權。
偈中以釋迦之實。釋成諸佛顯一。故頌與上長行。
有此四異。雖有此異。不出六義也。六義是同。於理
無妨。事須辨之。故此先明。貴臨下文不惑矣。】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并祇夜。
優波提舍經。」
[002-0061a]


【此四行一句。頌上諸佛正施權。言諸佛所得法者。
修道得於諸權法也。自行因滿所感權法。正當自
行體內權也。無量力便力已下。頌上諸佛隨宜說
法乃至演說諸法文也。此中廣頌隨宜之相。即是
照九界機。說七方便法也。諸佛所得。即法體亦不
可說。以方便故為眾生說。成化他權也。眾生心所
念者。現起希望名念。念則且語內心。種種所行道
者。化他權行法門不同名種種也。若干諸欲性者。
說七被九。七九之中。隨何等機。聞何等法。遇機便
逗。不可定判。故言若干諸欲也。現在欣樂名欲。過
去所習名性。或可習欲成性。成性生習欲也。先世
善惡業者。七方便通途傳傳為善惡也。佛悉至舍
經者。佛以權智。照諸方便性欲。然後以諸因緣譬
喻。隨其所宜。設九部經也。或說十二部。文中且出
九部爾。當知五佛章章。皆立一施之言。於今乃成
二意。一者騰昔施權。二為顯實之所。不指所開。無
由說實。況指權是權意。今當機知非究竟。既顯實
已。權全是實。唯一佛乘也。】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此一行半。結施權意。乃是長頌。上無此出。互現要
列也。前世根鈍。今世無機。不堪聞大。故言不行深
妙道。前世貪著障重。今世眾苦所惱。唯可聞小。故
為是說涅槃也。此頌上諸佛施權文竟。】
[002-0061b]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此下是頌上諸佛顯實。此初三行。頌上理一。令得
入佛慧。頌上一大事因緣也。決定說大乘。總頌上
開示悟佛知見也。入大乘為本。頌上入佛知見也。
經文多云是說。那云是理。此是以能顯所。準前可
知也。】


「有佛子心淨。柔輭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徧身。
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此四行半。頌上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以明人一。
上直云教化菩薩。頌中廣出諸方便人。皆成實人
也。言有佛子心淨。至故為說大乘者。即別教之人。
為此佛子說大乘經。得記心喜。即成圓教真實之
人。聲聞若菩薩者。聲聞須該兩教。兼得藏通緣覺。
以緣覺有值佛者。若菩薩者。亦是藏通等諸菩薩。
聞佛所說。乃至一偈。皆成佛無疑。即是七種方便
人。到今經無非佛子。即是頌人一也。又誠言成佛
無疑。當知此是極聖誠說。彌須信受三乘作佛。】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002-0061c]


【此一行三句。頌上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
法無有餘乘等也。若十方佛唯說一法。即是教一。
假名引導。即方便教也。教本一實。故三是假。為物
假設三藏等權。今既顯實。重舉所除以示佛慧。經
牒假名三教。顯佛慧一教。教一之方轉明。更取上
文。無有餘乘者。顯唯一。無別教中圓入別之餘也。
無二者。無通教中半滿相對之二也。無三者。無三
藏中三也。如此等二三。皆是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今但一佛圓教乘也。此指乳及二蘇三味等。竝為
所除罄盡矣。】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我則墯慳貪。此事為不可。」


【此三行三句。頌上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即頌行一
也。事即是行。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即是頌上
常為一大事之意。佛自住至度眾生。頌上唯以佛
之知見示悟眾生。後一行釋不以小乘度之意。此
四節頌上諸佛顯實經竟。】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


【此頌上諸佛勸信。上云汝等當信佛之所說。此一
行二句。舉果人內心勸信。明佛心清淨。無明慳垢
眾惡已斷。淨心中說。是故可信。】
[002-0062a]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此一行。舉果人外色。更勸信。佛外色身相炳著。光
好端嚴。內無闇惑。外有光明。則口無欺誑。為眾所
尊。說大乘印。則可信受。舉果勸信畢。】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此一行。舉本因時昔誓勸信也。】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此一行。明昔願今滿也。我昔誓願。非但自誓菩提。
亦誓眾生同入佛慧。今酬願故說。是亦可信。今菩
提既滿。眾生亦入。汝既自證佛慧。亦驗我願不虗。
結成舉因勸信也。問。佛初立誓。誓度一切。今眾生
尚多。願云何足。答佛有三世益物。今且從一期現
在。總而說之。但令眾生得入佛乘。即名願滿。經云
如我無異。頌勸信畢。】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此去長頌五濁。上明五濁。在釋迦章後。今頌文在
總佛門末。至釋迦門中。又更重出。意明諸佛同出
五濁。須皆先三後一也。此一行。總明五濁障大。若
論濁不障大。遇者蓋令入於佛道。眾生根鈍。無智
不受。故云障大。言眾生者。中含經云。劫初光音天
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
最初。對他。得名也。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
一期受報。從自立稱。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
此據業力五道流轉。即是功能彰名。故云眾生也。
[002-0062b]
正法念經云。十種眾生。謂長短方圓三角。青黃赤
白紫。如是等眾生。若與佛相遇。眾生以苦惱自煎。
諸佛以大悲濟物。悲苦相對。故言相遇。又佛如。眾
生如。一如無二如。天性相關。故言我遇眾生也。盡
教以佛道者。夫佛大悲。恒愍眾生。若以人天教。我
則墯闇惑。止免青黃赤白紫方圓楞角等生死。非
教佛道。若遇眾生。令修小乘。我則墯慳貪。此事為
不可。祇出二十五有。若遇眾生。教令通別。我則墯
偏僻。失佛知見。竝非佛道。來至今經。普令眾生得
實相妙慧。體達一切皆是佛法。無非正道。此名盡
教以佛道。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云無智等者。
但眾生根鈍罪重。不肯受教。不可如願也。過去有
佛。號住無住。發願。使己國眾生。同日同時成佛。即
日滅度。又賢劫前有佛。號平等。亦願。己國及十方
眾生亦同一日成佛。即日滅度。今日有佛。復有眾
生。云何通耶。佛言。止止。我前所言得人身者耳。復
問云。頗有發願令五道眾生。同日成佛不。佛言。不
可以非器身。成無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身。
然後乃可如願。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如人求寶
聚。不於空中求。若爾。龍畜等那有成佛者耶。此當
乘戒緩急四句。辨之無惑。此明總五濁畢。】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墜墯二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此去別明五濁。此二行。明眾生濁也。善本。真如實
[002-0062c]
相也。不依此種善根。故不感大也。堅著五欲。即諸
惡之本。從癡有愛。則我病生。備受苦毒也。】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此一行。明命濁也。受胎之微形者。形即五陰。陰名
世。壽命連持諸陰入世。從初薄酪。乃至老死。故名
世世增長。是命濁相。受胎之相。委如疏引受陰身
經說。】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此一行。別明見濁。五見交加。如稠林密茂。若有是
常見。若無是斷見。因此二見。生六十二。或云。外道
計我。有四句。五陰一一四句。為二十見。約計三世。
成六十。及根本二見。為六十二見等。如大品中說。】


「深著虗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此一行。頌上煩惱濁文也。】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此一行。頌劫濁也。長時無佛法。即劫濁。又上來四
濁。集在時中。故名劫濁。如是人難度者。五濁障故。
不信一乘。則不可度。由劫濁使然。】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此一行。明權為說小。由上五濁障故。】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此一行半。明即終令入大。折三界妄盡。滅色取空。
則非真滅。若體達無明本無常寂。即是真滅。本無
[002-0063a]
雖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故言佛子行道已來世
得作佛也。此頌上五濁章竟。】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此頌上不虗中。初二句。先明釋迦開三。故云我有
等。】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此次二句。即明諸佛後顯實。彼此互現耳。】


「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此一行。正明諸佛皆先權後實。誠言不虗。勿生疑
也。頌總諸佛章竟。
△此下二十七行半。頌過去佛
門。】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此初二行。頌上過去佛章開三施權文也。】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此去頌上過去佛顯實。上顯實中。只有教理兩一。
兼得人行。今頌中有二十五行半。具頌四一。初一
行。略頌上三文也。皆說一乘法。即是頌教一。化無
量眾生。頌人一。令入於佛道。即理一。所趣是理。
能趣是行。兼得行一。此略頌竟。下廣約五乘顯
一。】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初此一行半。總明五乘。以顯一。天人群生類。是舉
[002-0063b]
諸乘以明人一。更以異方便。舉諸行以顯行一。兼
得教一。第一義即是理一。異方便下。正因佛性。即
第一義理也。若用圓妙正觀。此即實相方便。不名
為異。若用七方便觀。助顯第一義者。名異方便。令
開歸一方便也。】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此去別約五乘顯一。此二行別開菩薩乘。若作五
乘釋者。此菩薩但是六度菩薩乘。若作七方便釋
者。兼得通別菩薩乘。何者。三教大乘。皆行六度。而
運心有異。若相心行六度。即三藏菩薩。無相即通
教菩薩。非相非無相。次第行六度。即別教菩薩。今
但列六度。未知定判屬誰。尋上文云更以異方便
者。非獨五乘中六度菩薩。即七方便中。三教菩薩
方便也。若五乘之稱。但有鹿苑。七方便名。通於三
味。六度之行不局一教。故知此文可通三教菩薩
也。若昔聞法者。皆已成教一。昔六度行。皆已成行
一。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人一。皆已成佛道。即已成
理一。若菩薩不開。何須引昔令成教一。今正語昔
聞權者。故須開。】


「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輭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此一行。開聲聞緣覺。皆入一乘。何以得知是開聲
聞緣覺。大品歎阿羅漢心調柔輭。又淨名云。住調
伏心。是賢聖行。是以知之。昔善輭心。皆成行一。諸
[002-0063c]
眾生是人一。成佛道是理一。兼得教也。此開二乘
竟。此下當開人天乘。成佛道也。】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趣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瓈
硨磲與碼碯。玫瑰瑠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木櫁并餘材。甎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


【從佛滅度已供養舍利去。竝是人天成緣因種也。
此三行半。約造塔明天乘。因時至心傾財捨寶。果
時自然受樂。故是天乘也。金光明云。以佛舍利如
芥粟許。置小塔中。三十三天。已有自然果報。即是
天業義也。】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次一行。明童子戲沙作塔。即是人業。因時汎汎悠
然作善。果報時須作意勤求得樂。故是名人業。至
今開此人業。即成佛道緣因種也。問。天人小善。應
住果報。云何皆言已成佛道。答。此應明三佛性義。
故大經言。復有佛性。善根人有。即是人天小善低
頭舉手。為山始簣。合抱初毫。昔方便未開。謂住果
報。今經開方便行。即是緣因佛性。能趣菩提。如火
𦦨向空。理數咸滅。水流趣海。法爾無停。但由願智
未資。便封果報。故待今開。方是緣因。若據佛化意。
何待此開。苟順凡情。立以近稱。今開近執。法界本
如。豈由凡情。局彼流𦦨。應知曾昔酬者。其因已謝。
未酬者毫善不亡。若曾發心。如水寄海。酬局因者。
[002-0064a]
如果酬華。故今於彼未酬之因。開其局情。及曾趣
向權乘道者。今以一實觀一大弘願。體之導之。悉
成佛道。若不然者。徒云說開。若不觀者。則應善體
自至菩提。何須佛說修菩薩行願耶。問。若爾何故
天親法華論。云童子戲沙等。謂發菩提心。行菩薩
行者。所作善根。能證菩提。非諸凡夫及決定聲聞
未發心者之所得耶。答。論中乃從開竟說之。非語
本善。故知定性聲聞。及凡夫未發心時。縱有宿善。
如恒河沙。終無自成菩提之理。故云非其能得。若
未開頃。則往已成非。今若被開。宿作成種。故知善
體本妙。隨執者心。是故今經開人天宿作小善。咸
遂佛因。童稚戲沙。亂心歌詠。指微即著。如凡夫度
海不可思議。經中分明廣會五乘。毫善不漏。橫收
童稚之廣。豎顯微著之深。經旨佛心罄無不盡。若
恐童子事微不稱佛道。散心一唱。如何消融。舉手
低頭。須應理釋。下去諸文。竝準此意。】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鍮鉐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彩𦘕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此四行。約志心造像。明天業今開成佛也。】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茟。或以指爪甲。而𦘕作佛像。」


【此一行明人業也。】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002-0064b]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此一行半。結成上之顯實。如是諸人等。成人一也。
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即成行一。皆成佛道。即
理一。既已成佛。復能四一。但化諸菩薩。即是教一
也。】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𦘕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此三行半。約諸塵供養佛像。以明天業也。】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𦘕像。漸見無數佛。」


【此一行。約散心。用塵供養。重明人業。】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


【此一行。約身業供養。明人天報。禮拜一句。五體著
地。是上禮即天業。合掌低頭。是中禮。即是人業也。】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


【此一行半結成。非但顯實自成佛道。亦能開權。薪
盡涅槃也。】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此一行。約口業供養。例上約專散。具天人業也。南
無此云度我。五戒經云歸命。那先經云。人臨死時。
一稱南無佛。得免泥犂。報恩經云。華林園第三大
會。九十二億人。是釋迦遺法中。稱南無佛人。得見
[002-0064c]
彌勒。今開此善。即成緣因。】


「於諸過去佛。現在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一行。明了因種子。若至心聞一句。是天業。散心
聞一句。是人業。若例上。皆有相無相。非有相非無
相。至心散心等。五乘種子。今皆開入一實。然亦須
知開之所以。若心麤境妙。但開其心。如以相心持
法華經。及聞一句一偈等。若境麤心妙。境已隨轉。
不須論開。若心境俱麤者。必須俱開。亦可但開其
心。境無不轉道理必須知善體性。方乃名開。總而
言之。心境竝開。尚開久遠四惡麤智。况人天智。若
不開之。則佛知見。永埋四惡。長沒人天。問。何意約
過去佛門顯實中。廣明開五乘耶。答。三世佛皆有
開五乘權。但未來未起。現在始行。於證義弱。過去
開權已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竝於十方。施權顯
實。證義事強。搆之虗言。不如驗之以實。故開彼過
去微善。正擊現在執心。過去既爾。我豈不然。故廣
明五乘也。此釋過去佛章竟。
△此下有六行半。頌
未來佛章。】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


【此一行半。頌上未來佛中施權文也。】


「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此去竝是顯實也。此一行。頌上人一文也。】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002-0065a]


【此一行。頌上行一文。】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此一行。頌教一也。初行三句。指七方便。一切權說
同成了因。其實為佛乘一句。明說權之意。諸佛兩
足尊一行。明說一之所由。由知無性而修淨緣。令
得成就。能演此乘也。言知法常無性者。實相常住
無自性。乃至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是名無性。此
即一實理上。本自不思議之二空也。言佛種從緣
起者。中道無性。即是佛種。立本無性。為本性德。故
知今種即性家之種。種者能生為義。即十界界如
理性。俱性竝種也。若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
眾生起。即是性種從迷緣。故起於眾生。即是真如
隨於染緣也。若解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
起。即佛果種。從淨緣起。欲起佛種。須一乘教。此即
頌教一。又無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佛種從緣起者。
即是緣了。以緣資了。正種得起。一起一切起。如此
三性名為一乘。故云教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此一行。頌理一也。是法者。眾生。正覺。染淨之法。皆
名是法。法不出如。染謂眾生。淨謂正覺。眾生正覺。
是能住法。染淨一如。是所住位。分局定限。故名為
位。位無二稱。同立一如。不出真如。故唯局此。此局
即通。徧一切故。局之極也。通之盛也。相殊性一。故
[002-0065b]
眾生正覺。一如無二如。悉不出如。皆如法為位。故
言是法住法位也。世間相常住者。出世正覺。以如
為位。亦以如為相。位相常住也。世間眾生。亦以如
為位。亦以如為相。豈不常住。世間相既常住。豈非
理一也。當知相可表幟。位可久居。眾生正覺相位
無二。顯迷即理。理即常住。佛已證常。眾生理是。故
眾生正覺相位常住。染淨相位既同一如。是故相
位其理須等。佛依世間。修成極理。驗知世間本有
斯理。問。位可一如。相云何等耶。答。位據理性。決不
可改。相約隨緣。緣有染淨。緣雖染淨。同名緣起。如
清濁波。濕性不異。若同以濕性為波故。皆以如為
相也。若同以波為濕性故。皆以如為位。所以相與
常住。其義雖同。染淨既分。如位須辨。今且以悟顯
迷。將淨顯染。則淨悟得於常事。迷染但名常理也。
又世間之名。通收依正。常住之稱。不礙二途。故
云理一也。若單約眾生。釋世間者。即陰界入也。此
乃的示理境所在。故以陰入對正因說。九界陰入
位。本常住。即正因也。然此正因不即六法。緣了不
離六法。正因常故。緣了亦常。故言世間相常住也。
即是眾生性德。正因六法。與修得緣了。不即不離。
是故修六性六。一體無殊。當知陰入。祇是常住也。
言於道場知已。此舉果釋成開權顯實。道場朗然。
斯理久暢。物情障重。方便施三。今說時既至。悉開
是實。此未來佛開權顯實竟。
△此下有四行半。頌
[002-0065c]
現在佛章也。】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


【此去頌上現在佛開顯也。此一行半。是佛為化之
意。正為安隱眾生也。】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此一行頌上顯實。知第一寂滅。即頌理一。其實為
佛乘。或頌教一。或頌行一。即正顯實也。】


「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此二行。頌上開權文也。現在佛章竟。
△此下畢卷。
頌上明釋迦佛章也。】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然此釋迦一章。有頌上本下之義。蓋迹門大意。正
是開三顯一。前直說法。上根悟解。更有中一之機。
未悟如來善權。更為作譬。譬此法說開三顯一。令
得悟了。前法說中。既略廣開三顯一。後譬說中。亦
應略廣許三賜一。因緣周亦應引三入一。故下之
譬說。既譬此中法說之文。須於此法說中。示其作
譬之本。頌上本下。承躡有由。法譬相成。聖說符契。
譬不孤起。法亦齊等。三周之文雖異。一乘之唱無
差。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此之謂也。又復須知。
此之一章。頌上凡有兩殊。本下則有四義。且頌上
有兩殊者。初偈與長行。有無之殊。長行有五。一開
[002-0066a]
三。二顯一。三五濁。四真偽。五不虗。偈亦有五。但長
行有真偽。偈則無也。偈有歎法。長行則無。此是映
顯互現耳。二者是次第之殊。長行先開三後顯一。
偈先顯一後開三。此偈與長行之殊也。言本下者。
四義。初是開合義者。開三顯一。為下總譬本。二偈
合而不開。次離五濁文。為下見火中三譬之本。開
而不合。不虗為下不虗譬本。不合不開也。二明取
捨者。以別見火等四譬四段經文。為下六譬之本。
取而不捨也。若歎法一章。非六譬本。故捨而不取
也。三論總別者。初開三顯一。總敘釋迦一化教門。
從五濁去。皆屬別譬也。四本迹義者。總敘佛教。總
含本迹。從五濁去。別明本迹。五濁一章。正明居法
身本。見眾生苦。起大悲。從一乘化不得者。垂迹也。
又須當知。承上本下。若作略廣二頌。及約廣頌中。
更開四意。頌上本下。俱通三周及信解中。文義不
闕也。若於四中。細開為下譬者。但在法譬二周。不
通信解及因緣文也。蓋由下文。譬喻及因緣等。皆
譬上法說為要。上下文義相冠。故須依天台進退
盈縮三節分經。深有妙旨。非是謾作。此預敘示。至
下消文。以此照之。今義可曉。然上從今我。至佛道
一行。是頌上釋迦顯實章中。如此皆為得一佛乘
一切種智文也。今我亦如是。如於諸佛之是。同以
一實教化眾生。此總頌上顯實也。安隱者。涅槃祕
藏。是安隱處。佛自住其中。亦安置眾生。入祕密藏
[002-0066b]
也。安隱處即頌理一。眾生頌人一。種種法門入於
佛道。即頌行一。宣示即是頌教一也。】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此一行頌上開權。我今亦如是。乃至言辭方便力
而為說法文也。言智慧力者。即權智力也。知眾生
性欲者。鑑小機也。方便說諸法者。正施權也。皆令
得歡喜。隨宜稱機也。然上二行偈文雖略。收佛一
化。開權顯實。原始要終。罄無不盡。故稱略頌。此明
頌上竟下總譬六義作本者。初今我亦如是。我即
釋迦是一化之主。為下長者譬本也。二安隱者。即
大涅槃常樂住處。此處寂靜。無五濁障。故名安隱。
即對不安隱。不安隱即三界生死。行化之所。有五
濁障。名不安隱。即為下火宅譬本也。三眾生者。即
五道受化之徒。為下五百人譬本也。四又安隱者。
即是安隱法。還對不安隱法。不安隱法。即五濁法。
為下火起譬本也。五種種法門。即對不種種。為下
唯有一門譬本也。六知眾生性欲。即是五道根性。
有三乘差別之機。為下三十子譬本也。向上即是
頌略。向下即是總譬本。本末相承。文義整足。此上
二行。亦名合而不離。為下總譬本故。略頌權實文
竟。】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


【此去畢卷。是釋迦章中。第二廣頌上權實。大分六
段不同。是第一頌上五濁開三。別四譬中。初見火
[002-0066c]
中。自分為三。初十一字。明能見眼。為下能見人。長
者譬本。下文長者在門外立。以下驗上知。佛在法
身之地。以常寂眼。圓照群機。若根利濁輕。則以盧
舍那像。說一乘法。若根鈍濁重。則脫瓔珞。以老比
丘像。驚入火宅。方便開三。祇是于時鑑機。故言我
以佛眼觀見也。問。觀色法應用天眼。若分別根機。
應用法眼。云何言以佛眼見耶。答。佛眼圓通。舉勝
兼劣。故言佛眼也。又四眼入佛眼。故皆名佛眼也。】


「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
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
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


【此二行三句四字。是五濁開三中。第二明所見五
濁也。六道因果報。如上疏廣釋。言六道眾生貧窮
無福慧者。貧故由無福。癡故由無慧。癡貧眾生。聚
在一處。故名眾生濁也。入生至不斷二句。此頌上
命濁也。深著至所見一行。頌上煩惱濁也。不求至
苦法二句。頌上劫濁也。深入至捨苦二句。此頌上
見濁也。或云五熱炙身。欲望捨苦。反得苦報。或云
諸見即是受。則有三受。見家之受。三受皆苦。行此
苦因。望欲捨苦。豈可得耶。此明頌上竟。若為下譬
作本。此二行三句四字。是別四初中。第二所見五
濁。為下所見火譬本。】


「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此二句。是初五濁開三中。第三悲濟也。初舉能見
[002-0067a]
眼。次明所見火。今此二句。明大悲熏心。應入三界。
施設方便。引趣佛慧也。若作譬本。為下長者驚入
火宅譬本。始從我以佛眼觀。至此三段。總是頌上
五濁開三顯一文竟。上所明三譬本。總是四譬中。
初見火譬中三譬文竟。】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我始下有十七行半。是廣頌中第二大科。頌上施
方便化意也。此科有六行半。明念用大擬不得。是
別四第二寢大施小也。此一行半。明用大擬宜。始
坐道場者。至理無時。假時化物。為化之初。故言始
也。若事釋者。初在此處。修治得道。故言道場。坐此
樹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樹。感樹覆恩。故觀察。念地
載德。故經行。道成賽澤之時。欲以大法擬宜眾生。
故言始也。又觀心十二因緣之大樹也。深觀緣起。
自成菩提。欲以無漏法林之樹。蔭葢眾生。故言觀
樹也。經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
履一切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眾生。故起經
行表之也。問。樹地無有分別。豈須報恩耶。答。未曾
有經云。祇以通化傳法。名報恩耳。言三七日思惟
等者。明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覽
無遺。豈始至道場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日
者。明有所表。表佛初欲三周說法。故假言三七耳。
初七思法說。次七思譬說。後七思因緣說。皆無機
[002-0067b]
不得。是故息大施小也。此唯就圓教大乘為釋。以
今經是終窮極教故。且依之。若通途約大乘釋者。
初七思惟欲說圓教大乘。次七思惟說別教。後七
思惟說通教大乘。皆無機不得。是故息大。說三藏
三乘。為方便之化也。因果經云三七日。四分律并
薩婆多。皆云六七。興起行等經云七七。五分八七。
大論五十七。地論等皆二七。此竝機見不同。不須
和會。此明用大擬宜畢。此下明無機。】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


【此去至請我轉法輪三行。明無機。此半行。眾生障
重。】


「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此半行。明機不堪聞。】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此二行明諸梵雖請說大。佛知無機。所以不說。問。
焉知梵王請說大耶。答。據下佛酬云若但佛讚乘。
驗知請大也。明無機畢。】


「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


【此一行半。明無機強說。聞則有損。故息化。】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此半行。正明無機息化。若作本下者。即為寢大捨
凡譬本也。故下譬此云。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
[002-0067c]
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舍出之。視父而已。譬
此中也。即是四譬第二開三譬中。初譬捨几也。即
頌上施方便化。念用大擬宜不得竟。下去有十一
行。明念同諸佛。用三乘化。擬宜可得也。】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此一行。正明三乘擬宜。頌上於一佛乘方便說三。
言尋念者。念彼雖無大機。不容永捨。要以方便而
誘濟之。非是如來都不知方便。思後方能。意欲引
同諸佛。亦先以方便開三。諸佛皆爾。我豈不然。故
云尋念。使物必信。尋念表之也。】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


【此去六行半。明有小機。上欲大化。於彼無機。故諸
佛不歎。今欲說小曲會根緣。若不先小。則大小俱
失。若先用小。則終必大益。巧逗機緣。念同往聖。所
以十方佛歎也。此上三句。乃是釋迦自敘諸佛現
在佛也。由念方便力故現。現由擬法會機二義故
現。】


「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此一行一句。明諸佛正歎釋迦。能隱實設權。故云。
善哉。為一施三。引入佛慧。即是第一導師。得是無
上法者。即是得實智微妙第一也。而用方便力者。
隨諸一切佛。隱實用權故。諸佛稱歎也。】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
[002-0068a]


【此一行。明諸佛亦隱實用權也。】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此一行。雙釋上隱實施權二義也。為眾生少智不
堪聞大。所以隱實。而復樂小。所以施權。故釋上二
義也。】


「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此半行雙結二義。雖復說三。終為顯實也。從作是
思惟。訖此明諸佛歎畢。】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


【此一行。明釋迦發言酬順。既聞諸佛歎。釋迦對曰。
乃稱南無。南無此云敬從也。此佛對佛。不同上文
機稱南無義也。】


「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


【此一行。即念順物機。是釋迦酬順竟也。】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此一行半。正明施教也。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者。即是前法說中道無性佛種之理。非數。數是三
權。權則可說。一實寂理。即不可說。今以方便作三
乘說也。又此妙法非生非滅。而以方便作生滅說
也。又小真之理。亦非說示。以方便故。作四門說。大
理亦爾。雖方便可說。佛意在大。眾生於實。竝非其
宜。故思方便。作生滅等。為五人說無常有門。言五
比丘者。如前通序中略釋也。】
[002-0068b]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此一行。機受行悟入也。機會名受。隨聞觀轉。即煖
法去名行也。入世第一位名悟。獲初果名入。轉佛
自證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陳如初
得見諦。即斷見惑。分證滅諦。亦是分得有餘涅槃。
涅槃之音。起由於此。得成無學。由弟子受行。煩惱
斷處。涅槃名生。音者聲教。眾教之始也。能說三乘
法者名佛。所說三乘即法。見諦羅漢名僧。三寶是
以現世間也。】


「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此一行釋疑也。由上佛說尋念施權。機則證果。故
此一偈雙釋二疑。先疑佛不能自鑑機。尋念諸佛。
始知根性。故即釋云。非我不知用方便法。特欲引
同。故念諸佛。非始念方知。從久遠劫來。先自見汝
等樂其小道。已為讚示令盡眾苦。所以聞小即得
解脫。釋其疑師也。二疑諸弟子。云何凡夫眾生。一
世暫聞即證羅漢。乃即釋云。從久遠劫來。為其讚
示。今稱本習故。速得證果。此釋弟子疑也。若本下
者。始從尋念訖此。為下設三車施小譬本。故下譬
云。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乃至
爭出火宅。譬此中法說文也。從我始坐道場。訖此。
總是廣頌上施三方便化竟。】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002-0068c]


【此去六行。頌上顯實也。此二行頌上人一也。若作
本下。即是為下第三等賜大車譬中。初大機動索
車本也。志求佛道者。即是索大也。索有三意。一大
機有感果之義。機中論索。二情中密求。為得為不
得。即此意。三發言索。即是殷勤三請也。當知昔教
之中。已有二求。但未發言。至於今日。具此三索。從
強屬口。機情亦殊。若在昔。但潛伏居懷。於今乃助
彰於口。應知此文義涉二酥。但是機情求佛爾。問。
下文索三小車。今文佛道求大。何得以大為小本
耶。答。下口雖於索三車。而情求於大。將昔許三。以
求異意耳。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此中初味調
伏。受行三藏六度通別等三教方便。由此調熟故。
使障除機發。而求於大也。】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此一行頌理一。為說佛慧。即是上一切種智知見
也。】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此二行頌教一。但說無上道。若作本下。我即作至
無畏。為下觀喜免難本。然上二行一句。明障除佛
喜。蓋如來為佛慧故出。為昔機障重。未發大心故。
不得即說。而中間二味。雖障除又未得說。今大機
發。故云正是說時也。昔時小智。恐聞其謗法墯惡。
故未曾說。今根利志大。聞必信解。故佛歡喜也。無
[002-0069a]
畏者。不畏機熟。謗大起罪。墯惡故。言無畏也。即是
為下歡喜免難本也。從於諸菩薩至上道。即為下
等賜大車譬本。此二譬本。總是三等賜中第二第
三本也。】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此一行頌上行一。既悉亦當作佛。故云行一。即是
受行悟入。六度通二菩薩。初聞略說。動舊執。致新
疑。今上聞五佛開權顯實。新舊兩疑俱遣。非獨菩
薩。二乘亦除疑盡。而云聲聞作佛者。昔教不說二
乘作佛。今行與授記。授記不獨二乘。除疑豈獨菩
薩。乃互存兩備矣。問。菩薩何故疑耶。答。如來昔說
六度三祇未斷惑。一斷即入真。通教說菩薩斷正
使留習。習盡即成佛位。今初聞略說。如來斥云悉
是方便。則疑我向所稟。昔真昔成。教理安在耶。又
疑三乘同學一道。菩薩既得記已。今亦斥云非。別
菩薩。中實在後。初帶方便。聞斥亦疑。今日開顯。聞
法華妙。掃蕩諸疑。無復遺芥。作佛無疑。當知此中
通記千二百人。故知法說獲益。不獨身子。故下身
子領解中云。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
音。疑悔悉已除。故千二百皆記成佛。但身子領解。
諸皆亦然。此頌行一畢。若作本下。此之行一。乃是
第三等賜中第四。為下諸子得一大車歡喜譬本。
故下譬云。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
望。即譬此文。從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訖此。頌第
[002-0069b]
三顯實文竟。又從上我以佛眼觀至此。亦名離而
不合作譬本。】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此去五行半。頌上歎法希有。此一行。頌上如是妙
法。妙法者權實也。如三世者。引同諸佛用權。權是
引物之儀式。說無分別法。引同諸佛顯實。實則言
語道斷。豈存儀式。又權實本無分別。為鈍根小智。
分別權實。今還悟入。一三不二。即知佛說三一無
分別也。諸佛皆爾。何獨我耶。皆顯權實不二。】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


【此舉人難。上亦舉曇華。頌中還說。諸佛興出世兩
句。久久懸遠。時有佛出。舉人難也。六四二萬佛。卒
難值故。】


「正使出于世。說是法復難。」


【此二句。舉說法難。如今佛出世。四十餘年。始顯真實。】


「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


【此二句。舉聞法者難。如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起席
而去。聞豈不難乎。】


「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此二句。舉信受者難。初周普說。唯身子等前達。中
下雖聞。猶未能了。】


「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
[002-0069c]


【舉曇華譬上四難。但合聞者難。餘例可解。頌上歎
法文竟。】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


【此去頌上不虗。此一行半。勿於可信人而生疑也。
況汝。王者。凡為人王。言則不二。況佛是法王。豈容
虗說。是可信也。】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


【此一行。勿於可信法起疑也。夫方便可是權假。真
實寧應是妄。聞法王說法。勿生疑也。然昔權教引
物而施已復廢。終歸真實。今已說實。故勸勿疑。始
從汝等勿有疑訖此。頌上不虗竟。為下不虗譬本。
正文也。故下譬云。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
珍寶大車。寧有虗妄否。譬此中文也。亦為不離不
合譬本也。】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


【此去畢經。頌上揀眾敦信也。此一行。頌上揀非佛
弟子。何者。若樂諸欲。是行魔業。上云。若我弟子自
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乃至非辟支佛。著於涅槃。尚
非佛弟子。此文著生死。那為佛弟子。以生死涅槃。
上下互揀非耳。終不求佛道者。頌上揀增上慢。蓋
上慢者。未得謂得。是故其人不求佛道。乃頌上揀
非佛弟子顯矣。亦可釋祕要。為障重之人。終不能
解。故使如來祕不妄宣。】
[002-0070a]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墯惡道。」


【此一行。頌如來滅後解義者是人難得也。上云。除
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
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也。亦可明不善人
勿為說是經也。】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


【此一行。頌上若遇餘佛便得決了。始從五濁訖此。
是總頌上簡眾。此亦明善人當可為說。】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


【此一行半。敦信於權。雙結二義。初一行結祕要。明
此法如是。先以萬億方便。然後乃示真實。次兩句
結弘經體。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正結不善者
勿為說也。兼對習學者則能曉了。乃可為說也。】


「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此一行半。敦信於實。實權無疑。自知作佛。頌上敦
信竟。又始從如三世諸佛。為非離非合譬本。始從
方便品初訖此。是初正法說文竟。餘四在後。】
妙法蓮華經入疏卷第二
[002-007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