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05 法華經義記-梁-法雲 (T@JIA)




法華義疏卷第七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授記品六



此品中為四人授當果之記,仍為品目也。若
談受記則義在菩薩,若語授記則義關如來,
是則受是取義,授是與義也。但記有二種,一
者能記,二者所記。能記即是如來言教正是
記體,所記即是菩薩未來佛果及國土名號,
亦名為記,此是從他得名也。但譬說開三
顯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品,即為四段,今此
下一品是第四段為中根人授記。前又解言:
四段中例開為兩,今就此授記中有二者,
[007-0651c]
第一正為此四大弟子授記,第二品末一偈
即復許為下根之徒說同歸之義也。


正授
記中自有三段,第一先的為大迦葉授記,
第二即更為三聲聞授記,第三通為五百弟
子授記也。


「爾時大目徤連」此下第二更為
三聲聞授記。正由已請,是故別為一段。就中
自二,第一目連等三聲聞請記,第二如來為
三人各授記,即作三階也。


「我諸弟子威德
具足」此下有一行半,第三通為五百弟子授記。


「我及汝等」此一行是品中第二段,即許為
下根人說也。


化城喻品第七



明因中第三廣說開三顯一中自有三段,即
化三根人為三段。自此下竟學無學人記品
有三品經,是第三明宿世因緣說開三顯一
之理化下根人。但上根人、中根人中各自有
四段,今此化下根人若准上例應有四段,
以義相從只有三義,正有宿世因緣說有授
記,有領解、無有述成。雖有三義只有二段。何
以知之?領解入授記中文句既渾直分為二
段,第一此〈化城品〉正明宿世因緣說化下根
人,第二餘二品為下根人授記。大意正言,我
昔日已曾於大通智勝佛所于時在十六王子
數,已為汝覆講說《法華》,今者復為汝說,云何三
聞不解?是故下經文言「我在十六數曾亦為
汝說,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但下根執之,
徒聞此往因緣相與解悟。就此品中大判為
兩段,第一從長行初盡偈,先明佛智能見往古
久遠之事;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下長行初盡
[007-0652a]
偈,正明宿世因緣說也。又就此兩段之中各
有二重,皆有長行與偈為二重。今就前長行
明佛智能見古往久遠之事中自有三階:第
一先敘出往之事,即是大通智勝佛。第二
從「諸比丘彼佛滅度以來」以下,用三千大千世
界作墨,為往古久遠作譬也。第三言「我以如
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正明如來能
見久遠之事也。


「而說偈言」此下是第二偈
頌,上長行中有三,今此七行偈亦分為三:初
一偈頌第一也。第二「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
土」以下有四行,頌上第二久遠之譬也。第三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以下有兩行偈,頌
上第三正明如來智能見往事。


「佛告諸比
丘」自此下訖品,是第二正明宿世因緣說,亦有
兩重者,即是長行與偈為二。就長行之中
自有二階:第一從此下竟「住於禪定八萬四
千劫」,先明昔日結緣之因由也。第二從「是時
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以下竟長
行,正明結緣。又就此兩階之中各自有二。結
緣之因由中有二者,第一從此以下竟「十方
諸梵請轉法輪」以來,先明昔日結緣之遠由。
第二從「大通佛受諸梵王請」竟「入禪定」以來,明
昔日結緣之近由。又就結緣之因由,兩階之
中各有四階。今就第一結緣遠由有四階者,
第一先明大通智勝佛行道得佛,第二明十
六王子請轉法輪,第三明大通智勝佛得佛
之後神通感動之相,第四明十方諸梵請轉
法輪。又就此四別之中各自有三異。第一明
大通智勝佛行道得佛中有三異者,第一先
[007-0652b]
明大通智勝佛行道佛道難得之相;第二從
「爾時忉利諸天」以下,此明大通智勝佛未得佛
中間,諸天常設供養;第三從「諸比丘大通智
勝佛過十小劫」以下,此正明大通智勝佛得佛
道,此三異合是遠緣。四階之中第一明大
通智勝佛行道得佛也。


「其佛未出家時」此
下是第二,十六王子請轉法輪。就中亦有三
重者,第一先明王子為請故來至佛所;第
二「到已頭面禮足」以下,明既至佛所設三業供
養;第三「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
於法輪」以下,正明王子請佛說法。此三重合
是遠因,由中第二階明王子請佛說法也。


「佛告諸比丘」此下是第三,明大通智勝佛得佛
之後神通感動之相。就中亦有三重:第一
明佛神通動地;第二從「其國中間幽冥之處」
下,明光明普照之相;第三「又其國界」下,明佛
光、動二相至處遠至天宮也。


「爾時東方」此
下是第四,明十方諸梵請佛轉法輪。就中亦
有三者,第一先明東方、東南方二方諸梵請
轉小乘法輪;第二從南方乃至下方有七方
諸梵請佛轉大乘法輪;第三明上方一方諸
梵併請轉大小二乘法輪。就第一明東方、東
南方諸梵請中有二:第一先明東方諸梵請,
第二東南方諸梵請也。但就一方諸梵中凡
有七義:第一先明彼佛光明照相與驚怪;第
二明共議此光明所以;第三明諸梵眾中有
聰明者,仍大判光明之意;第四明諸梵等尋
光至佛所;第五明諸梵既至佛所,故三業致
敬;第六正明請佛轉法輪;第七明大通智
[007-0652c]
勝佛默然為許之。東南方諸梵七義亦爾。
「又諸比丘南方」此下是第二,明七方諸梵請轉
大乘法輪,亦有二,第一先具明南方諸梵
七義;第二西南方以下總據六方,帖同南方
也。「爾時上方」此下是第三,明上方諸梵併請
轉大小二乘法輪,唯有六義,闕無第七如來
默然許之。何以故?爾時已亦請竟,佛仍受
請說法,是故無有默然許之。但第六請說法
中兩偈,前偈請小乘,後偈請大乘法輪也。
此四階之中各有三重,合是結緣之遠由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此下是
第二明昔日結緣之近由。就中亦有四階:
第一先明大通智勝佛受諸梵請二乘轉法
輪;第二明十六王子于時請佛說《法華》;第三
明大通智勝佛受王子請說《法華》;第四明大
通智勝佛說《法華》之後,仍入禪定避坐作覆講
之由,若不入禪定那得覆講。又就此四階
之中各有三重。第一受十方諸梵請說二乘
法輪中有三重者,第一一往受請;第二「即
時三轉」下列出二乘法輪之相;第三從「佛於
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此下時眾有感悟之
相也。就第二列出二乘法輪中,初出四諦,後
出十二因緣,此二法輪各有二列四諦;二
者初總明三轉十二行,所謂示勸證也。第二
「所謂是苦」以下別出四諦也。第二列十二因
緣二者,初「及廣說十二因緣」下明順說,第
二「無明滅故」下明逆說也。


「爾時十六王子
皆以童子出家」,此下是第二明王子于時請佛
說《法華》,就中亦有三重者,第一先明十六
[007-0653a]
王子為請故出家;第二從「俱白佛言」下正請
佛說《法華》;第三言「爾時轉輪聖王」下,明王眷
屬亦出家也。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此下是
第三明大通智勝佛受王子請說《法華》,亦有
三重者,第一正明大通智勝佛受王子請說
《法華》;第二從「說此經已」下,明時眾有感悟不
同;第三重言「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明于時說法說法經劫數也。


「說此經已」此
下是近因由中第四階,明如來于時既說《法
華》竟仍入定,只緣佛入定王子覆講,亦有三
重者,第一言「說此經已即入靜室」,此先明入
定之相;第二言「住於禪定」,此正明在定;第
三言「八萬四千劫」,此明佛在定時經劫數。從
品初來至此,是長行中第一先明昔日結緣之
因由竟。


「是時十六菩薩知佛入室」自此下
竟長行,是第二正明結緣。就此中自有二者,
第一是法說,第二是譬說。就第一法說中自
有三階:第一正明昔日結緣,仍道第三今
日相值說《法華》;第二明結緣之後,今日相值
之前,結括釋迦如來始終教化大意。又就
此三階之中各自有四重。第一正明昔日結
緣中有四者:第一「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
入室寂然禪定」,先明王子得覆講之意,只
由大通智勝佛入室經八萬四千劫,于時法
座不可令空故;故第二從「各昇法座」以下正
明覆講;第三「一一皆度」以下明昔日覆講時
聽眾受悟多少;第四明大通智勝佛過八萬
四千劫從禪定出,讚歎王子也。


「佛告諸比
丘」下,第二結括始終教化大意,亦有四者,第
[007-0653b]
一從「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
華經」以下,正明昔日結緣之後、今日相值前中
間常相值遇;第二「諸比丘我今語汝」以下,明
昔日覆講十六王子已現成種覺;第三從「爾
時所化」下會通古今;第四從「我滅度後」以下,
此明今日相值而不解者,未來世中會得相
值,此則明一日結緣歷劫不朽之義。


「諸
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此下是第三階明
今日相值。就此中亦應有四重,文只有三,
略無第三重,亦可是傳者誤。雖無,今日義出。
何以知之?下譬中有故在。今玄出四重者:
第一從「諸比丘」竟「深入禪定」,先明眾生大乘機
發;第二為說《法華》;第三明以大乘擬宜不得,
此即是今義出者;第四為說小乘。今先明
大乘機發,言「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者,
如來說《法華》時去《涅槃》經教不賒,大乘機發
仍說《法華》,故言涅槃時到。又解言:正大乘機
發時如來三乘化功將斷,故言涅槃時到。「眾
又清淨」者,正明大乘機發。若使昔日五濁障
大乘機者,則不清淨,大乘機發五濁不復為
障是名清淨。「信解堅固」者,昔亦有信不成,使
今日大乘機發有大乘之信。今日大乘機發
則有大乘之解,解則慧,有信有慧有定相資
之力,是故大乘機發。「了達空法」者,明昔日無
相之法,故言了達空法也。「便集諸菩薩」此下
是第二正說大乘,即是說《法華》,便集諸菩
薩者,即是爾時世尊四眾團繞之義。「世間無
有二乘而得滅度」者,即是開方便門。「唯一佛
乘得滅」者,即是示真實相也。此下應有第三
[007-0653c]
用大乘擬宜化眾生不得,今者玄出應下譬
有,下即作懈退譬作本也。「比丘當知如來
方便之力」,此下是第四,明如來用三乘化得眾
生。就此第四用小乘化得眾生中自有四文:
第一言「如來方便之力深入眾生之性」,先明三
乘擬宜。第二言「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此
明如來見小乘機。「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此是
第三正為眾生說三乘教。第四言「是人若聞
則便信受」,此明三乘人受行。


問者言:「火宅
中明大乘化不得,然後三乘化得,爾後大乘
機發,機發之時為說大乘。今者何故無大
乘機為說大經,然後大乘化不得、小乘化得
耶?」解釋者言:「此意為古今因緣相對故爾。
我昔日是十六王子時已知汝有大乘機,即
為覆講說大乘;汝于時已得大乘解為因緣,
今日大乘機發,時我即為說大乘經,汝不可
不信也。火宅中作次第者,如來出世之始,本
欲為說大乘經,但于時無有大乘機,我用
大乘擬宜化既不得,不可令此眾生永淪長
苦,是故如來用三乘教化取眾生,後大乘
機發時方說大乘經也。」


下譬說中還依本
次第,大乘化不得,三乘化得,然後大乘機
發為說大乘。今者就上法說三段各有四階,
若取、若捨、若合、若離,持作五種法說,上則
擬窮子火宅方便品,下則為五種譬作本。
五種譬者,一將導譬、二懈退譬、三設化城譬、
四知止息譬、五將至寶所譬也。法說三段中
第二結括釋迦如來始終教化大意有四階,
今皆捨而不取,第三今日相值中有四階,
[007-0654a]
今者皆取。第一正明昔日結因緣中有四階,
有取有捨,不取第一階明得覆講之意,亦
不取第四階大通智勝佛從禪定起讚歎王子
也。唯取第二言「各昇法座」正覆講。又取第
三階言「一一皆度」。于時聽覆講得利益深廣
者。何以知然?覆講之主即是道師義,于時得
利益深廣即是所將人眾義,故合此二階以
為一段。上即擬窮子領解中第一父子相失
段,遠擬火宅中第一宅主總譬,亦遠擬〈方
便品〉中「今我亦如是」,明釋迦帖同諸佛作化主
同化五濁眾生,下為第一將導譬作本也。
第三明今日相值中有四階皆取者,第一言
「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下明大乘機,
上則擬窮子領解九譬中第七父見子志大
譬,亦遠擬火宅中第五長者見子免難譬,
亦遠擬〈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
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明時眾大乘機
發,下則為第四知止息譬作本。第二「便集諸
菩薩為說是經」,上則擬窮子領解中第八付
家業譬,亦遠擬火宅中第八長者賜大車譬,
亦遠擬〈方便品〉中第八言「於諸菩薩中正直捨
方便但說無上道」即是說《法華》,下則第五為
滅化城將至寶所譬作本。第三言用「大乘化
不得互出」者,上則擬窮子領解中第三喚子
不得譬,亦遠擬火宅中第三長者救子不得
譬,亦遠擬〈方便品〉中第三「我始坐道場」佛用
大乘化眾生不得之義,下則為第三懈退譬
作本。第四言「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明以
三乘化得眾生,上則擬窮子領解中第四喚
[007-0654b]
子得譬及第五教作人譬,亦遠擬火宅中第
四長者用三車救子得義,亦遠擬〈方便品〉中
第四「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佛用三乘化眾
生之義,下則為第三設化城譬作本也。是則
擬上法說與譬說十段中,唯擬第一第三第四
及第五第八五段義,不擬餘五段義也。


「譬如五百由旬」自此下是第二譬說。此譬說
中亦有三段,第一開譬,第二合譬,第三舉外
譬帖結也。就開譬中自有五譬,即譬上五種
法說本,第一明將導譬,第二懈退譬,第三設
化城譬,第四知止息譬,第五將至寶所譬也。


第一將導譬者,此為上正明昔日結緣中
兩階作譬,與火宅第一宅主總譬相應。上火
宅中本有六義,今此譬中以義相從可有四
義,略無一門及五百人也。「譬如五百由旬」
者,是則依俙似火宅義,欲界如一百、色界如
二百、無色界如三百,七地所斷三界餘習如
四百,八地以上至金剛心所斷無明住地煩
惱如五百也。「嶮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是則宅中有火義,是皆生死之地,故言嶮難
惡道。現見生死之中眾生餘蘊不可秖無,
今何故言無人?解釋者言:「所以言無人者,
但生死之中逆流去者蓋不足言,非不有一
兩人能逆流者,此不可言以字詺,故言無人
也。」「若有多眾」以下此即是三十子義,即譬
上第三階言「一一皆度」下,明聽眾得利益者。
「有一導師」此是長者義,即譬上第二覆講之
主,知眾生聞法得解折伏煩惱即是知通義,
既失正解更起煩惱即是塞義,于時令眾勿
[007-0654c]
沒生死遠求佛果,即是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也。


「所將人眾」此下是第二懈退譬,即譬
上今日相值中第三互出者大乘擬宜無大乘
機。若言中路者五百之中正應斷非想一半
煩惱,然理實無此。夫論退有兩種:一者已涉
半路方復退還,二者結契已定方生悔心。今
者據後談義正明于時時眾發意欲超越五百
由旬,渡兩種生死之意,仍失正解無求佛
之心,即是退義也。此下皆是理中作語也。
就中有二,初一句正明退,第二「而白導師
言」以下釋三種因緣故退:一疲極,二怖畏,三
路遠。「導師多諸方便」此下是第三設化城譬,
即譬上「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因
三乘化得眾生。上譬本中有四,今亦譬上四
也。第一先明導師用化城擬宜,第二明導
師見時人有樂化城之志,第三為設化城,第
四明疲極之眾即入化城也。今言導師多諸
方便,此即是上第一用三乘擬宜之義也。「而
作是念此等可愍」下是第二見有樂化城之
意,則是上見小乘機之義也。「云何捨大珍
寶」此是無大機而欲退,即是有小乘機之意
也。


「作是念已」此下是第三正為設化城,
此中自有兩段,第一先思惟作化城,此是譬
本所無說,盡智無生智此二智本出三界外,
即是過三百由旬之義也。「告眾人言」此下是
第二正為設化城,此中有四句,出上譬本,
是廣則與火宅中相類也。初言「汝等勿怖,隨
汝所欲皆當與汝」,此即是保與不虛,下合
譬言「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句也。「莫得
[007-0655a]
退還」此是第二,即是勤精進句,言「汝等於此
火宅宜速出來」也。「今此大城」此下是第三,
即是示三乘處,上言「如此羊鹿牛車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句也。「若人是城」中此下是第四,即
是上讚歎三乘,上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
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也。合譬言「汝等當知
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句」也。是時「疲極之
眾」此下是第四疲極之眾入化城,即是上諸人
受行,此中自有四義,於上譬本則廣只與
窮子及火宅中相應。初則是外凡夫修行,
即是「心各勇銳」義,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
是也。次則明內凡夫修行即是「互相推排」句,
從「我等今者」下是也。次則明入見諦思惟治
道即是「競共馳走」義,從「於是眾人前」此五字
是也。次明得無學果即是諍出之義,從「入
化城」下是也。自然因盡即是「生已度想」也,
自然果亡即是「生安穩想」也。


「爾時導師知
此人眾」,此下是第四知止息譬,譬上大乘機
發,言「諸比丘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下,是亦遠
是〈方便品〉中「我見佛子等」大乘機發之義也。


「即滅化城」此下是第五明將至寶所譬,
上便集諸菩薩為說大乘《法華》,此中言「寶處
在近」即是顯實之義,即是上「唯一佛乘得滅
度耳」,亦遠是〈方便品〉中但說無上道義也。「向
者大城我所化作」者,即是上法說中「世間無有
二乘」句明開權之義,亦遠是〈方便品〉中「正直
捨方便」句也。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此下
是第二合譬段,此中亦具合上五譬,但隱沒
兼復闕略也。上第一譬中有四義,今此中正
[007-0655b]
合導師一義,復得兼合三義。「導師」者即是合
上導師也。「生死煩惱」即合上怖畏之處也。「險
難長遠」即合上五百由旬火宅也。又言「應去
應度」即是合上若有多眾三十子義也。「若
眾生但聞一佛乘者」,此下合上第二懈退譬也。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此下合第三設化城
譬,先合第二無大有小,次合第一擬宜,次
合第三設化城,此中唯合「若入是城」句也。
若眾生住於二地,此一句上則合第四受行
中「生已渡想」等二句,「為二地」下則合第四知
止息譬,正由得盡、無生二智,故則大乘機發
也。「如來爾時」此下即合上第五滅化城將
至寶所譬,具合開權顯實句,先合顯實,「但
是如來方便」下合開權也。


「如彼導師」此下
是大段第三舉外譬帖合,唯帖四譬,略不帖
第二,今言「如彼導師」即帖合第一,「為止息
故」下即帖合第三也,「既知止息已」此即帖合
第四也,「而告之言」此下即帖合第五也。


「而說偈言」此有四十九行半偈,是第二重頌
也。上長行本有二:一者結緣之因由,二者
正結緣也。今四十九行半亦分為二:初有
二十二行半頌上因也;第二「是諸沙彌等知
佛禪未出」下有二十七行,頌上正結緣也。



上結緣之因由中本有近遠兩由,今二十二
行半亦分為二種:十二行頌遠由,第二「無量
慧世尊」以下有十行半頌近由也。前遠由中
本有四段:第一明行道得佛,第二明王子
請說法,第三明得佛後感動之相,第四明
諸梵請說法。今十二行亦頌此,四行頌第
[007-0655c]
一,次第有「彼佛十六子」有兩行半頌第二,
次「為覺悟群生」有半行頌第三,次有「東方諸
世界」有五行頌第四也。但上第一中本有三,
今四行中初一行即頌第一「佛道難得」也。次
「諸天神龍王」下兩行即頌第二「諸天供養」也。
次「過十小劫已」下一行頌第三「正得佛道」也。
「彼佛十六子」此下有兩行半,頌第二王子請說
法。上本有三,初有一行頌上第一為請故
來至佛所也。次「頭面禮佛足」一句頌上第二
致敬也。次「而請轉法輪」下有一行一句即頌
上第三正請也。「為覺悟群生」此下半行頌上
第三明感動之相。上本有三,今此半行唯頌
第一地動,不頌第二放光及第三二相至處
也。「東方諸世界」此下五行頌上第四,十方諸
梵請轉法輪。上本有三段:第一東方東南方
二諸梵請轉小乘法輪,第二南方乃至下方
七方諸梵請轉大乘法輪,第三上方一方諸
梵請轉大小二乘法輪。今此五行通頌上三
段,文句渾雜不可分也。


「無量慧世尊」此
下十行半頌上第二近因由。上亦有四段:
第一受請說二乘法,第二王子請說大乘法,
第三為說《法華》,第四入定。今此十六行半
中,初五行頌第一,次有兩行頌第二,次有兩
行半頌第三,次有一行頌第四。但上四段
各有三,今五行頌第一,上第一中有三段,
今初半行頌第一受請也。「為宣種種法」下一
行半頌第二轉法輪之相也。次「宣暢是法時」
下三行頌第三感悟也。「時十六王子」此下兩
行頌第二王子請,上有三,今初半行頌第
[007-0656a]
一為請故出家也。後一行半頌第二正請,略
不頌第三眷屬出家也。「佛知童子心」此下兩
行半頌第三受請說《法華》,上有三段,今唯頌
第一,而有兩行半者,先有四行明如來先說
三乘法。上言大通智勝受請之後,過二萬乃
說《法華》,是則未說《法華》之前,應先說三乘
次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偈」此半行正頌上第
一受請說《法華》也。「彼佛說經已」此下一行頌
第四入定,本有三,今「彼佛說經已靜室」此七
字頌第一,「入禪定一心一處坐」此七字頌第
二,「八萬四千劫」五字頌第三也。


「是諸沙
彌等」此下有二十七行頌上第二正結緣。上
長行中本有二,一者法說,二者譬說。今二十
七行中初有八行頌第一法說,次「譬如險惡
道」下有十九行頌第二譬說也。上法說中本
有三:第一明昔日結緣,第二明結括釋迦始
終教化大意,第三明今日相值。今八行中
初三行頌第一昔日結緣,次有四行頌第二
結括大意,次一行頌第三今日相值也。但
上第一昔日結緣中本有四,今前三行之中
初半行頌第一階得覆述之意,次「為無量億
眾」下一行半頌第二正結緣,次「一一沙彌等」
下有一行頌第三感悟不同,不頌第四大通
智勝佛歎王子所說也。「彼佛滅度後」此下四
行頌第二結括大意。上有四段,初一行頌第
一常相值也。次「是十六沙彌」一行頌第二,十
六王子已成佛也。次「爾時聞法者」一行超頌
第四未來復得相值也。次「我在十六數」下一
行追頌第三會通古今也。次「以是本因緣」此
[007-0656b]
一行頌第三今日相值。上本有四段,第一
明大乘機發,第二明說《法華》,第三義出以大
乘擬宜不得,第四明以小乘化得也。今唯頌
第二便集諸菩薩明說《法華》也。


「譬如險惡
道」此下十九行頌譬說也。上本有三段,今
此亦有三,初有十一行半頌開譬,次「我亦
復如是」下有六行半頌合譬,次「諸佛之導師」
下一行頌外譬帖合結也。上開譬中有五,
今十一行半亦分為五,第一三行頌第一,
「眾人皆疲倦」一行頌第二,次「導師作是念」下
五行頌第三。次「導師知息已」一句頌第四,
次「集眾而告言」下兩行一句頌第五。第一譬
有四義,今雖具足頌,四義不次第,第一行
頌第二怖畏處,次半頌第三若有多眾也。次
半行追頌第一五百由旬也。次一行即頌第
四導師也。「眾人皆疲倦」此一行頌懈退譬也。
本有二:初正明退,第二釋退意。今者亦有二:
初一句頌第一,次三句頌第二也。「導師作是
念」此下五行頌設化城譬,上有四,今不頌
第一也。初一行仍頌第二也,次三行頌第三
也,次一行頌第四也。上第三段中本有二:
第一思惟作化城,第二正設化城。今三行中
兩行頌第一,次一行頌第二也。「導師知息已」
此一句頌第四譬,「集眾而告言」此下兩行一
句頌第五譬也。「我亦復如是」此下六行半頌
合譬,初半行頌合第一也,次一行頌合第二
也,次一行頌合第三也,次半行頌合第四也,
次三行半頌合第五譬也。「諸佛之導師」此下
一行是第三頌帖合結,此中舉內合帖結,初
[007-0656c]
一句即帖合第一導師,次一句即帖合化城,
次一句即帖合止息也。次一句即帖合至寶
所也。唯不合懈退也。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宿世因緣說開三顯一化下根人有三品經,
即分為兩段,第一上段〈化城〉一品正明宿世
因緣化下根人,自此下有兩品,是第二,為
下根人授記。此下根人所以不先領解者,解
在人後不敢自定,是故如來知其得解仍為
授記,但自授記中自含有領解之義。此品亦
有富樓那授記,有千二百人授記,亦有五百
人授記,亦有總為諸聲聞授記。何故記上題
五百弟子?解釋者言:「五百人得授記,名號、眷
屬多少悉皆是同,復能領解,餘者不爾,是故
言五百弟子授記品也。」


此下兩品即為二段,
前品明無學人授記,第二品明學無學人授
記。


就此品中自有二:第一先明富樓那
蒙授記之事,第二明諸聲聞人蒙授記之事。
就富樓那事中自有二:第一先明經家敘富
樓那得解之相,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正
明如來述記富樓那。又就經家敘富樓那得
解中有二:第一敘其得解所由,第二正敘其
得解之相。


第一經家敘富樓那得解所由
中有四階:一者敘解上法說開三顯一,第
二言「又聞授諸大弟子記」,此明解上譬說開三
顯一化中根人,第三言「復聞宿世因緣之事」
親自解上〈化城〉中宿世因緣之說,第四言「復
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此敘其聞上〈化
城品〉初明如來有神通道眼能見久遠之事也。
[007-0657a]


「得未曾有」此下是第二正敘其得解之相,
亦有四階:第一先敘得解故內心歡喜;第二
從「即從座起」以下,經家敘得解故外形恭敬;
第三從「而作是念」以下,經家敘富樓那得解故
念佛功德;第四言「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
本願」,此明經家敘富樓那得解故默感如來。
「深心本願」者是十六王子時一切智願也。


「爾時佛告諸比丘」,此下是第二正明如來述記
富樓那,自有二段,即是長行與偈為二也。就
長行中自有二:第一記富樓那行因之相,
第二「過無量阿僧祇劫」下記其得果也。第一
記其行因相者,明富樓那於五佛所護持法藏
即成五段,一者先明於釋迦所護持法藏。
富樓那于時現在眾中何故言汝見不?佛意
只言汝等但見其形不見其行,故言見不也;
第二言「汝等勿謂」以下明富樓那於過去九十
億佛所能護持法藏,此中意皆發跡也;第
三言「於諸七佛所護持法藏」;第四言「於賢劫
中諸佛所護持法藏」;第五言「於未來無量諸
佛所護持法藏」,如此流例皆是行因之義也。
「過無量阿僧祇劫」此下是第二記其得果也。


「而說偈言」下第二正明佛記富樓那,中自
有二,長行與偈。今是第二偈頌,凡有二十一
行半偈,解有二種,一解云分為二,初有十四
行頌第一記其行因;後有七行半頌第二記
得果也。復有一解分為三段,第一先有七行
偈不頌上長行,義出汎明諸菩薩示現作聲
聞影響如來;第二有七行頌上長行中第一
行因;第三有七行半頌長行中第二記其得
[007-0657b]
果。


「今此富樓那」此下有七行,是第二頌上
第一述其行因,但上因之中本有於五佛所
護持法藏,今此七行唯得頌二佛所護持法
藏。初有五行頌上第二於過去九十億佛所
護持法藏,「未來亦供養」此下兩行頌上第五
未來諸佛所護持法藏也。


「供養諸如來」此
下有七行半,是偈中之第三,頌上長行中
第二正記富樓那得果。


「爾時千二百阿羅
漢」此下品中第二明諸聲聞授記事。就此中
自有二段:第一為諸聲聞授記;第二「爾時五
百羅漢於佛前」以下明得記人領解也。就正
授記中自有二:第一別為授記,第二一行半
偈總為諸聲聞授記。就第一別授記中有二,
即是長行與偈為兩。就長行中自有二:第
一先為千二百人授記,第二「其五百阿羅漢」
以下為五百人授記也。就初段中有二:一者
是千二百人請記,二者「言佛知此等」下正記
千二百人。就請記中有二:一者經家敘,第
二正明請記。但千二百人中正舉憍陳如為
端也。其五百羅漢是第二為五百羅漢授記。


「而說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頌,凡有九行半
偈,初有六行偈頌千二百人得記。


「其五百
比丘次第當作佛」下有三行半偈,頌五百人得
記。


「迦葉汝已知」此一行半偈,是第二總為
諸聲聞授記。雖是偈,由是長行類也。


「爾
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者,明諸聲聞授
記事中有二:一者正為諸聲聞授記,此下是
第二明聲聞得授記者有五百人領解。就此
領解中自有二,即是長行與偈為二也。就
[007-0657c]
長行中自有二:第一略領解,第二廣領解。
又就此廣略兩段之中各自有二。略領解中
有二者:第一法說,第二「今乃知之如無智者」
以下譬說也。第二廣領解亦有二者,即是
開譬、合譬為兩段。就開譬中文取只有五譬,
義取應有六,闕無第六,今者玄出。何以知
之?下合譬中有偈頌中亦有故也。第一詺為
繫寶珠譬,第二不自覺知譬,第三行他國譬,
第四相值譬,第五示寶珠譬,第六得珠歡喜
譬,是則文中所無者。第一繫寶珠譬者,此即
領上化城中將導譬,亦遠領窮子中父子相
失譬,亦領火宅中第一宅主總譬,〈方便品〉
中「今我亦如是」下明釋迦同諸佛化眾生也。
第二詺為不自覺知譬者,此即領上化城中懈
退譬,亦領窮子中喚子不得譬,亦遠領火
宅中長者救子不得譬,亦遠領〈方便品〉中如
來用大乘化眾生不得義也。第三名為行他
國譬者,此則領上化城中為設化城譬,亦
領窮子中喚子得譬亦教作人譬,亦遠領火
宅中長者用三車救子得譬,亦遠領〈方便品〉
「尋念過去佛」下明如來用三乘化得眾生也。
第四詺為相值譬者,此則領化城中知止息
譬,遠領窮子中見子志大譬,火宅中見子免難
譬,亦遠領〈方便品〉「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下
明見眾生有大乘機。第五詺為示寶珠譬者,
此領上化城中滅化城將至寶所譬,遠領窮
子中付家業譬,亦遠領火宅中長者賜諸子
大車譬,亦遠領〈方便品〉中「於諸菩薩中正直
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說《法華經》。此中應有第
[007-0658a]
六歡喜譬者,不領化城中則超領窮子火宅
及〈方便品〉歡喜義也。但〈化城品〉中將導譬有
四義,今此第一繫寶珠亦有四義譬。「若有人
者」則是下根人自譬,則是上譬說中「若有多
眾」下明三十子義,「至親友家」即是上五百由
旬及一宅也。「醉酒而臥」即是上怖畏之義,
「是時親友」以下即是領導師義也。內合十六
王子昔日覆講則是親友,于時聽眾即是
有入於生死,覆講之處即家也。「醉酒而臥」
者,煩惱自惛醉而臥。有人解言:「即來親友
家言親友與其酒。」親友是十六王子,云何言
子與眾生煩惱?諸佛聖人不為眾生作煩惱
因緣,故知入餘處飲酒來至親友家。下言
「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饍」,自有人一日恒設
[麩-夫+并]菓,只自無有酒也。「官事當行」者非是初行,
內合于時十六王子覆講緣既盡更為餘方便
法,故言官事行也。「寶珠繫其衣裏」十六王
子于時覆講為眾生說大乘,今于時眾生相
與得解大乘,大乘之理最貴,故言無價。此大
乘解可珍可重如寶,其理必圓如珠為因之
義,不亡名為繫,既是外凡不亡壞,故言衣
裏也。「其人醉臥都不覺知」,此是第二不自覺
知譬。此則領懈退譬,內合昔日十六王子既
為說大乘得行大乘解,王子便往餘方,眾生
遂失大乘解,自從失解來都不覺言我有大乘
解,不知此則無大乘機也。「起已遊行」此下是
第三行他國譬,內合眾生既無大乘根機唯
有小機,從小乘教修行求因覓果。此則領
上設化城譬,上譬中本有四重,一者用化城
[007-0658b]
擬宜,二者有堪聞化城之機,三者正為設
化城,此三階今者都不領,唯領第四諸人受
行。上受行中自有四階,今者亦具領四階,
一者言「起已遊行」此則領上「是時疲極之眾心
大歡喜」,明外凡夫修行即是「心各勇銳」聞法
信受。二者言「到於他國」此則領上言「我等今
者免斯惡道」即是內凡夫修行,信道五根立
故言他國。三者「為衣食故懃力」,此則領上
於是眾人前見諦思惟治道即是「競共馳走」。
四者言「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此則領上入
化城生已度想,明無學果,即「諍出火宅」義也。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此是第四相值譬,此則
領上知止息譬,言「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
息」下,明大乘機發也。「而作是言咄哉丈夫」,此
下是第五示寶珠譬,此則領化城中即滅化
城將至寶所譬,亦遠領火宅、〈方便品〉今行大
乘因取大乘果,故名貿易所須也。此下應
有第六歡喜,文中闕者今且懸出,對下合譬
也。


「佛亦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也。從此
下竟「令發一切智心」以來,合上第一繫珠譬。
「為菩薩時即合親友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
即合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也。「而尋廢忘不
知不覺」此則合上第二不自覺知也。「既得阿
羅漢道」此下合第三行他國譬。但上譬中本
有四階,今唯合第四階言「若少所得便以為
足」句也。「一切智願猶在不失」,此合上第四相
值譬,上言會遇見之也。「今者世尊覺悟我等」
此下,合第五示寶珠譬。「我今乃知實是菩薩」
以下懸合第六歡喜,上所無者。


「而說偈言」
[007-0658c]
此下十二行半,是第二,頌上長行。長行中本
有二:一者略領解,二者廣領解。今十二行
半偈亦分為二:初兩行半頌略領解,後十行
頌廣領解也。上略領解中自有二:一者法
說,二者譬說。初兩行頌法說,半行頌譬說。
「譬如貧窮人」此下十行偈,頌上第二廣領解。
上廣領解中有開譬、合譬為兩段,今六行頌
開譬,四行頌合譬。上開譬中有五,今六行中
具頌六義,初一行三句頌第一譬,「時臥不覺
知」此一句即頌第二譬,「是人既已起」此下兩
偈頌第三行他國譬,「與珠之親友」半行頌第
四相值譬,「苦切責之已半偈」頌第五示寶珠
譬,「貧人見此珠」一行義,頌第六歡喜譬,上長
行所無也。


「我等亦如是」此下四行頌合
譬,略不頌合第四譬。初一偈頌合第一繫寶
珠譬;「我等無智故」半行,頌合第二譬;「得少
涅槃分」半行,頌合第三譬;「今佛覺悟我」一偈,
頌合第五譬;「我今從佛聞」一偈,頌合第六歡
喜譬。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此品受記之中第二,為學無學人授記,仍為品
目也。就此品中自有二段:第一請記,第二
佛授記。就請記中自有二,第一阿難、羅睺羅
二人請記,第二明二千人請授記。


「佛告
阿難汝於來世」自此下第二正授記。就授記
中亦有二:第一先為阿難羅睺羅受記,第
二為二千人受記。就第一中自有二:初為阿
難受記,第二為羅睺羅受記。就阿難受記
中自有五階:第一正為受記,第二從「爾時
[007-0659a]
會中有新發意」者,見阿難得記心生疑念;第
三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下,明往因
緣釋大眾疑念;第四「阿難面於佛前」此下明
阿難因聞往昔因緣仍得宿命智;第五說偈
讚嘆如來也。


「佛告羅睺羅」此下次為羅睺
羅受記,自有長行與偈為二也。


「爾時世
尊見學無學人其意柔軟」,此是第二為二千
學無學人受記。就此受記中自有二:第一正
為受記,第二學無學人得受記已歡喜歎佛。


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五種法師之德,故
言法師品也。十二品經開三顯一以明因義,
自有四段:第一略說開三顯一動執生疑,第
二懷疑故致請,第三廣明開三顯一斷疑生
信,三段已竟自此以下有四品經,是第四名
別流通因義。前又解言:第一第二各開為二,
第三第四各開為三。就此第四段中三段者,
第一〈法師品〉、〈見寶塔品〉此二品經明受持此經
者勳深、流通者報重,則明勳深報重,命覓通
經之人。第二持品時眾既聞勳深報重,則能
通經者受命通也。第三〈安樂行品〉攝退墮之
人。何者?但時眾有小行菩薩亦欲信習流通,
見持品末明諸大菩薩於此惡世通經,有擯
黜之過、身命之危,則言我等既未及大士,何
能於此惡世流通此經?相與退沒。為此義故
有第三〈安樂行品〉,明四種安樂之行,攝退墮
之人。若欲於惡世中流通經者,當修四安樂
行,則免危得安、離苦得樂。又就此三段中
第三各開為二,中間第二受命中文有五別,
[007-0659b]
第一命覓通經人中有二者,即兩品為二,第
一〈法師品〉明釋迦自覓通經之人,第二〈見寶
塔品〉明多寶如來助釋迦命覓通經人。又就
釋迦自命覓通經人中有二:第一從初竟「我
今獲大利」偈已來,據勳深報重正命覓通經
人;第二從「藥王今告汝」下訖品,舉通經軌則
命覓通經人也。


又就第一據勳深報重命
覓通經人中有二階:第一據通經弟子以明
勳報;第二「若復有人受持讀誦」以下,據師以
明勳報也。所以知前者為弟子、後者為師者,
此經詺受持讀誦等以為五種法師,故前者
未能讀誦等,只聞經隨喜而已,故為弟子;後
者自能受持等,故作師名也。此二階中各有
二。就弟子明勳報有二者:第一就現在世
明弟子,第二據佛滅後明弟子。此二階中例
皆有二。就現在世明弟子中自有二者:第一
從品初竟「一念隨喜者」,先明現世弟子勳相;
第二言「我皆與受菩提記」,此明共得報重也。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後」此下是第二明佛滅
後弟子。就中例有二者:第一先出佛滅後弟
子勳相;第二言「我亦與受菩提記」正明報重
也。


「若有人受持讀誦」此下是第二據師明
勳報。就此有二者,即是長行與偈為二。且
就長行中自有二段:第一據別門明師;第二
「藥王若有惡人」下,據總門明師。所以言別者,
一段文中具三義故:一者佛在世師、佛滅度
後師異;二者上下品師;三者兩師各辨勳
報也。所以言總者亦具三義,反取即得。又
就別明師中有二:第一明佛現在世五種法
[007-0659c]
師,第二據佛滅後明法師。就現在世明師中
有二:第一明佛現在下品法師,第二明現
在世上品。所以名作上下品法師者,讀誦
少者為下品,讀誦多者為上品也。就現在
明下品法師中有二階:第一正出下品法師
勳相,第二從「若有人問何等眾生」下明下品
法師得報重也。


「何況盡能讀誦者」此下是
現在世法師中之第二明上品法師,亦有二
階:第一總況出上品法師勳深報重,上云
只能受一句一偈者,是下品法師也;今盡
能受持讀誦者,即是上品法師。第二言「藥王
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此則別明上品法師
勳深也。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
竊為一人」,此下是第二明佛滅度後法師。
就中亦有二:第一佛滅度後下品法師,第
二亦況出上品。就下品法師中自有二階:第
一正出下品法師相,第二言「當知是人則如
來使」下,明勳深也。「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
說」,此是第二言明佛滅後上品法師,此中應
有勳報而無,至偈頌中方有也。


「藥王若有
惡人」下長行中明法師自有二,此下是第二
據總門明法師。就中自有二:第一明逆之
者得罪,第二明從之者得福也。就第一階中
復有二:初正明逆之者得罪,第二「其有讀誦」
以下明法師勳相也。今者第一見受持讀誦
者不可輕毀,所以謗罪重於佛者,正由謗此
人,故今《法華》不通,遂斷三寶之種,故所以罪
重也;雖謗如來,不能令三寶永斷,故言罪輕。
只取一邊,不論福田厚薄也。「其有讀誦」下是
[007-0660a]
第二法師勳相,「為如來肩所荷擔」者,此人為
如來所重,故言荷擔,不言如來身荷擔也。


「其所至方」此下是第二明從之者得福,亦有
二,有正、有釋,即是報深也。


「而說偈言」據
師勳報中自有二,第一是長行,此下是第二
偈頌。有十五行偈自分為二段:第一有兩行
偈義出不頌長行,直漫獎勸時眾受持此經;
第二「若有能受持」此下有十三行偈,正頌上長
行。但上長行中本有二:一者據別門明師,二
者據總門明師。今就此十三偈亦分為二:
初有七行頌上第一據別門明師,第二餘有
六行偈頌上據總門明師。上別門明師中復
有二:一者明現在師,二者佛滅後之師。就七
行中亦分為二:前有四行頌現在師,後三
行頌滅度後師。就現在世師中本有二種:
一者下品,二者上品。今就四偈中初一偈頌
下品法師,後三行頌上品法師。但上明下品
法師中自有二階:一者正出下品法師勳相,
二者報重。今一偈中上半頌正出下品法師
勳相,下半頌報重也。「諸有能受持」此下三
行,頌上現在中上品法師。上本有二階:一
者總況出上品法師勳深,二者別明上品法
師勳深。今就此三行中亦復有二:初半偈
正頌法師勳深,上言「何況盡能受持」者也;下
餘兩半頌上別明勳深。「吾滅後惡世」此下三
行,頌上第二明佛滅後法師,此中有二種:一
者是下品,二者是上品。今就三行亦分為二,
小不次第,初有兩行先頌況出上品,上言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上又闕無勳報,
[007-0660b]
今偈中有。此兩偈亦有二階:初半偈頌正況
出上品法師,第二從「當合掌禮敬」下有一行
半義頌報深。長行所無者,「若能於後世」此
下一偈倒頌下品法師。上本又有二階:一者
下品師相,二者明勳相。此一行亦有二:初半
偈頌第一,下半頌第二。


「若於一劫中」此下
六行偈是第二,頌上第二據總門明師。中本
有二:一者言逆之者則得罪,二者言從之者
則獲福。今此六行亦分為二:初有兩行頌第
一逆之者得罪,第二從「有人求佛道」有四行,
頌上第二從之者得福也。


「藥王今告汝」自
此下品中第二段,上來舉勳報,命覓通經
之人,此下是第二段舉通經軌則,命取通經
之人。就此中亦有兩段,即長行與偈為二也。
就長行之中自有三段:第一從「藥王今告汝」
以下竟「當知是為增上慢者」,先讚歎此經;第
二從「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眾說,云何
應說」以下,正明通經軌則;第三從「藥王我餘
國遣化人」下竟長行獎勸通經之人。


就第
一歎經中有五重:第一先明格量,第二就人
歎,第三就處歎,第四據因為歎,第五據果
為歎也。以眾經格量乎此經,此經為第一者,
若明稱會物機為第一者,則五時經教皆是
稱會物機。今不論此處,只言會前開後詺為
第一,會前者談三乘無異路,語萬善明同歸,
開後者明萬善皆成佛、壽命長遠,此則開《涅
槃》前路、作常住之由漸。然則前後兩望二義
雙明,下即出言已說今說當說,已說者昔
來三乘等教,當說者即指《涅槃》為當說,今
[007-0660c]
說者即是《法華》,有如此義,故稱第一也。「藥王
當知如來滅後」此下是第二據人為歎,明此
經在人則人尊,慈悲覆護如衣覆也。如來
位心同歸之理,此人意無,二無之中,故云共
宿也。「藥王在在處處」此下是第三據處為歎,
明此經在處則處重。「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
此下是第四就因為歎。「其有眾生求佛道者」
此下是第五就果為歎。只就此第五自有五
重:第一法說歎,第二「譬如有人」下譬說歎,
第三「菩薩亦復如是」之下合譬歎,第四「所以
者何」下釋歎,第五「若有菩薩」下誡勸時眾歎
也。二乘教如燥土,說《無量義經》于時直明萬
善成佛如濕土,若說法華教決定無有三、一
時得佛果譬泥也。「藥王此經開方便門」者,開
三乘是方便。「示真實相」者,示同歸之理。「是
法華經藏」者,此經明因談妙果,在此中故言
藏也。「深」者,金剛方窮其底,故言深也。不可
破壞,故言「固」。其理杳然,故言「幽」。行因久到,
故言「遠」也。得之者少,故言「無人能到」也。


「若有善男子女人」此下是第二,正明通經之軌
則。就中有三段者,第一先假說問通經之
軌;第二「入如來室」下次第列出通經之軌三
種章門;第三別釋也。今明第二,此中則以
法為通經之軌,下總通經中以藥王等諸菩
薩則以人為通經之軌,下單舉人不無有法,
此中單舉法不無其人,人法互舉,欲令兩
義雙顯。「如來室」者,此下第三,次第解釋通經
之軌三種章門也。


「藥王我於餘國」此下是
第三獎勸通經之人,就中有五段:第一明如
[007-0661a]
來遣化人為通經之人集聽法眾;第二方亦
遣四部眾聽其說法通經;第三明若於山林
曠野無人民處,我亦遣天龍八部聽其所說;
第四言此人若在殊方異立,令通經之人時復
得見我身;第五言此人若通經之時有忘失
章句者,我以神通道力令其不忘。


「而說偈
言」舉通經軌。命覓通經人中,本自有二,即是
長行與偈為二。此下是第二偈頌,凡有十八
行半偈,自分為二:第一有一偈先總勸,此則
不頌上長行;「如人渴須水」此下十七行半是
第二正頌上長行。但上長行本有三:一者
歎經,二者正出通經之軌,三者獎勸使通經。
今此十七行半偈亦為三段:初四行頌第一,
次四行半頌第二,下餘有九行頌第三。上第
一歎經中有五種歎,今此四行唯頌第五據
果為歎。上自有五重,今此四行中初一行
半頌第二譬說,後二行半頌第五誡勸時眾,
餘三重略不頌也。「若人說此經」此下四行半
是第二,即頌第二正出通經軌則。上長行
中本有三段,今者不頌第一假問出通經之
經法,唯頌後兩段。初一行半頌通經之法三
種章門,次餘有三行頌第三解釋。「若我滅度
後」此下九偈頌上第三段。上本有五階,今亦
頌盡,但小不次第,初一行半偈頌第二,第二
從「引導諸眾生」下有一行半追頌第一第三,
從「若說法之人」下有一行半超頌第四,第四
從「若忘失章句」又有一行半仍頌第五,第五
從「若人在空閑」有三行追頌上第三。


見寶塔品第十一


[007-0661b]


命覓通經中有兩段,第一是〈法師品〉明釋迦
自命通經之人,此品是第二明多寶助命覓
通經之人。由多寶如來讚歎釋迦言誰能於
此廣此經,因此得助釋迦。此兩段各開為
二。前釋迦自命中有二者,一者舉勳報命通
經人,第二舉通經軌則已命覓通經之人,此
二已竟。今此品助命覓通經人,中有二段者,
即是長行與偈為二。長行中自有二十段:
第一經家敘寶塔之相;第二塔中出聲讚歎
釋迦;第三大眾起疑;第四大樂說諮問佛;
第五佛答寶塔來竟;第六大樂說願見多寶
如來;第七佛答應先集分身諸佛;第八大
樂說復欲見分身諸佛;第九釋迦放光照諸
佛;第十分身諸佛共議欲來;第十一釋迦三
過變土;第十二分身諸佛來相問於釋迦;第
十三釋迦在空開塔;第十四明大眾見多寶
佛之相;第十五明大眾散華供養;第十六
多寶分座與釋迦;第十七釋迦就座;第十
八大眾願在虛空;第十九佛神力接大眾在
空;第二十正唱慕覓通經人也。初品以來
是第一經家敘寶塔之相。從「爾時寶塔中出
大音聲」下是第二讚歎釋迦。從「爾時四眾」下
是第三,明時眾既見寶塔相與生疑。「爾時有
菩薩名大樂說」下是第四,明大樂說既知時眾
有疑,即諮問如來。從「爾時佛告大樂說」以下
是第五,明如來答大樂說述寶塔來意,下偈
正頌此也。從「是時大樂說」下,第六明大樂說
仍發願欲見多寶如來。從「佛告大樂說」下,第
七答大樂說,言「汝若欲見多寶如來者,應先
[007-0661c]
集十方分身諸佛」,下偈中亦頌。此中從「大
樂說白佛言」下,第八明大樂說既開佛道欲集
分身諸佛,仍發願欲見分身諸佛。從「爾時放
白毫一光」此下是第九,明釋迦如來放光照十
方分身諸佛如來,于時直放光無有言語,但
是經家語而已。所以放光集諸分身佛者,此
品為欲顯發願通經,告言十方諸佛尚為法
來尊重此法,汝等云何不流通此法?且自
十方佛在一處欲表明同歸之義。又解釋第
四疑,疑久滅度佛云何得來?今云應不實
應,顯滅不實滅也。「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
薩言」下,第十明十方諸佛既被光明所照與
諸菩薩共議欲來。「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此
下是第十一,明釋迦如來三過變土欲容諸分
身佛,于時只是如來神力變土,是故經家述
之。所以三變者,表明破三乘執心也。則其
土轉廣二乘之狹意也,下偈中亦頌此也。「是
時諸佛皆遣待者」此下是第十二,明諸佛既集
遣使相問於釋迦。「爾時牟尼佛見所分身佛
悉已來集」此下是第十三,明釋迦如來既得
相問欲開寶塔,即起在空開塔。「即時一切眾
會此」下是第十四,經家敘大眾既見多寶如來
之相。「爾時四眾等見過去」此下是第十五,明
大眾既見多寶如來,散華供養說如是言。有
人解言:「于時時眾有語,但經文略不載多。」意
謂不爾,此只取上多寶如來讚歎釋迦之言
也。「爾時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分半座」此下是
第十六,明多寶分座釋迦坐。「即時是釋迦牟
尼佛」此下是第十七,明釋迦就坐,所以言多
[007-0662a]
寶佛與釋迦共者,滅度佛既坐此,意表釋迦不
生而現生,釋迦與多寶竝坐者,此明雙樹滅
非實滅。「爾時大眾見二如來」此下是第十八,
明大眾既見二如來在空,仍復願在於空。「即
時釋迦以神力」此下是第十九,明如來即以神
力接大眾在空。「以大音聲」下竟長行是第二
十段,正唱慕覓通經之人,下偈亦頌此也。


「而說偈言」一品中有二段,即是長行與偈為
兩,自此下有四十八行偈是第二偈頌。長行
本有二十段,今唯頌四段:三行半頌第五,三
行頌第七,五行半頌第十一,三十六行頌第
二十段也。今初有三行半頌上第五。上第五
言佛答大樂說明多寶來意。「又我分身」此下有
三行頌長行中第七,第七明佛答大樂說言
「汝若欲見多寶如來,今應集諸分身諸佛」也。
「為坐諸佛」此下有五行半偈,頌長行中第十
一,上第十一言時娑婆即變清淨,明釋迦欲
容諸分身佛,故三過變相。但上是經家述如
來神力,今此五行半還是經家說偈也。「告諸
大眾我滅度後」此下餘有三十六行偈,頌長行
中第二十,上言「以大音聲普告大眾」正命通
經之人。就三十六行中自有六段:第一言「告
諸大眾」有一行半正頌上長行;第二從「其多
寶佛」有三行略勸時眾發願通經;第三從「其
有能護此經法者」有四行偈,則言若能弘通
此經者則是供養如來;第四從「諸善男子各
諦思惟」有十八行,廣寄諸難獎勸弘經;第五
從「我為佛道」下有三行半,釋迦自舉昔日弘經
以勸時眾;第六從「此經難持若暫持者」盡品
[007-0662b]
有六行,舉果報勸時眾弘經也。


持品第十二



此品明五種人受持弘經,故言持品也。四品
明別流通有三段,上來兩品是第一命覓通
經人,此品第二明通經者受命通經。有五種
人發誓通經以為五段,第一先明藥王菩薩
及大樂說,頒類有二:一者諸大菩薩自誓
通經。第二明眾中聲聞得記者,有五百人自
誓通經。第三明學無學人得受記者,自誓通
經。無學人已斷三界果,云何得在淨土通
經?解言:「無學淨穢兩土實無有生,但為弘經
故迴相似無漏業寄在三界內生,若論此報
實非三界果報。」第四段從「爾時佛姨母」以下
明尼眾自誓通經。「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此
下竟品是第五,明八十萬億諸大菩薩發誓願
弘通經也。雖有五種,以類相推應有三段:第
一明大行菩薩穢土流通,第二中間三人明
聲聞人於淨土流通,第三最後一人淨穢二
土悉皆流通此經也。


安樂品第十三



此品中明弘經菩薩具四種行,則能離危得
安、遠苦得樂,是故出經者仍為品目也。前
解言:第四段別流通開三顯一之義,有四品
經而判為三段,第一〈法師品〉及〈見寶塔〉兩品
經,先明通經者勳深、受持者報命覓通經之
人,第二〈持品〉一品則明會福樂善之徒,相與
佛前發誓受命通經,皆言不愛身命惜無上
道。但上〈持品〉未通經之時,有毀謗之咎、身命
[007-0662c]
之憂,是則下品菩薩本欲發誓通經,既見
惡世多難,便起退轉之心罷通經之意。是故
此品是第三如來則用安樂行故接下品退墮
之人,則言若能具此四行者天魔不能忤,
則於惡世中亡身濟物沒命度人,是則下品
之人因此起弘經之心,更起渡人之意也。前
又解言:此三段前一後一各有二,中間自有
五別。今此中有二者,第一文殊問,第二如來
答也。今且就問中自有二階:第一先讚上
能通經者,第二從「世尊」以下正作問也。


「佛告」以下是品之第二明如來答。就中自有
四段:第一唱四行之數,第二「此一者安住」下
出四行體,第三「我滅度後」下一行半總勸修
此四行,第四臨品末二十一行半通明四行
得果安樂相也。


釋四安樂義凡有四階:
第一正出體,第二明智慧功德為行,第三
明自行外化為行,第四明其四行之位。第
一正出體,四安樂者第一以智慧為體,第二
以說法為體,第三以離過為體,第四以慈悲心
為行體。第二明智慧功德往判者,第二同
是智慧欲智在說,故第二亦是智慧。第三
第四同是功德,故智慧門中離出說法,功德
門中離出慈悲,故有四行也。第三自行外化
判者,第一第三是自行,第四同是外化凡通
經之法,不過自行外化。所以有此四行者,
自行、外化各分為二。自行分為二者,有兩義
故,一者第一是照假實二空之解,此是智門,
第三明離過,此是斷門,所以自行須明二也。
第二義者智慧語其照境,自是行善取其離
[007-0663a]
過邊,即是止善,既有止行之別,故分為二。外
化所以分為二者,若語慈悲則談其本,若語
其說法則論其末,若使但有知說法無有慈
悲者,是則如無記語;若使但有慈悲無有說
法者,是則與樂拔苦之行終不能成,故以外
化須明此二也。第四明判此四行位,始則四
念之初未至世第一法也。何意判位但在
此處者?解釋者言:「此之四行本為接外凡夫
菩薩,不得過深也。」今當安住四法,此是第一
總唱數也。


「一者安住」此下是第二,出四安
樂行體相,即成四段。又就此四行之中文句
不同,但解前兩行之中各有三段解,後兩
行之中各有二文也。今且明初行中有三者:
第一「從此」下竟二十三偈以來,正解初行體
相;第二「若有比丘」有四行半偈,明得果安樂
之相也;第三「文殊師利是菩薩」有一行一句,
結此初行也。今且就第一正解初體相中行
自有二:第一是長行,第二是偈頌也。今且
就長行中自有兩段:第一有一行許文,先
據行作兩章門;次明後惡世中能流通此經
義。「文殊師利云何菩薩」下第二,正釋兩章
門,不釋能流通義也。兩章門者,行體章門、
方便章門也。「安住菩薩行處」是行體章門,
此行然解假名實法空為體,今假實二空為
解心所緣之境,故言行處也。「親近處」是第
二章門,即是而二空解方便道,次「能為眾生
說是經」者,正明始行菩薩佛滅度後於惡世
中流通此經時,要須解心安住假實二空及
方便道,怨親平等善惡齊勸者,則能天魔
[007-0663b]
外道不能傷害,離危得安,離苦得樂也。


「文
殊師利云何菩薩」以下是第二正釋兩章門,
先解二空解行處章門,後解兩家親近處章
門也。今且就解行處之中自有三段:第一總
章門,第二別釋兩行,第三總結也。今言「云
何菩薩行處」,此是第一總章門也。「若菩薩」此
下是第二別解,今就此中自有二,一者先解
假名空行處,第二解法空行處也。今解假名
空行處有二種,一解云:「菩薩住忍辱地柔和
善順」此一句明得假名空,故口無四過也。「而
不卒暴」第二句得假名空,故身無三不善業
也。「心亦不驚」第三句明得假名空,故意無三
不善業也;此三句皆就用以明假名空相。若
以此文檢假空,實自難見,故以下法空行處
得知,前是假空也。下明法空行處言「又復於
法」,故知前是假名空也。下偈頌中廣頌法空
後復言「亦復不見是男是女」,故知是假名空
也。又解三句解假名空行處,此則就人表假
名空相,初句據外惡來時我不起惡也。後句
據善境來時我心不驚也。何以知之?「聞聖
人說無我空之時我心不驚,中間而無卒暴」
句正據我內心也。若不得假空者,則不如此
也。「又復於法無所行」此下三句明法空行處,
此句明解法有智,不作實心行境也。「而觀諸
法如實相」第二句,明解法空智也。「亦不行亦
不分別」是第三句,則明得法空之時無有分別
彼此之義。昔日未得法空之時,作意言我只
能行、彼不能行,此有彼此分別之意;今日既
得法空,唯一相無相,無彼此之殊也。「是名菩
[007-0663c]
薩摩訶薩行處」,是第三總結二行處也。


從「云何名親近處」此下是第二,則解兩家親近
處。此中有二,第一「云何名親近處」提章門,
第二正釋。中自有二,第一先解釋假名空
親近處,第二解釋法空親近處,此則是兩家
方便道也。今日就解假名空親近處中,自有
三段:第一先明所不親近處,第二明所親近
處,第三總結也。若論方便體者,以實法過假
名未得真觀以來正是方便體,今者且就外
緣作方便,故如此說也。就解所不親近處中
自有八種:第一先明離力勢緣也。「菩薩摩訶
薩不親近國王」下是第二明離邪見緣,從「不
親近諸外道」下是也。第三明離惡業緣,從
「亦不親近」下是也。第四明離小乘緣,從「又不
親近求聲聞」下是也。第五明離愛染之緣,「文
殊」下是也。第六明離無志之緣,「五種不男」是
也。第七明離譏呵之緣,從「不獨入」下是也。
第八明離散亂之緣,從「樂畜年少」下是也。
「常好坐禪」此下是第二,正明所親近處也。「文
殊」下是第三總結也。


「復次」此下是第二,明
法空親近處亦有三:第一先明所親近處,
第二正明能親近體,第三總結也。所親近處
者,即是二諦境也。能親近者,是能觀之智也。
明所親近中有二:第一明真諦,第二「但以因
緣故有」下,明俗諦也。就此明真諦之中自有
三:第一「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一句,正明真諦
理;第二從「不顛倒」以下六句,明心行處滅;
第三「一切言語道斷」下十一句,明言語道斷
也。「但以因緣故有」下二句,是第二明俗諦也。
[007-0664a]
從「常樂觀如是法相」者,是法空中第二,明能觀
智也。「是名近處」是第三結也。


「而說偈言」
此下是第二偈頌。但上長行中本有二:第
一先據行作兩章門,次明於後惡世中能流
通此經。第二正釋兩章門,不釋能流通義
也。今此二十三行偈亦分為二:初有一行
半偈,頌第一舉行作兩章門;「常離國王」以下
二十一行半,頌第二正解釋也。第一段有二:
先作兩章門,次明能流通此經。今倒頌一
行先頌第二明能流通,次半行追頌第一兩
章門也。上第二釋中先明行處,後明親近
處為二。今此偈中不得依上直判為三段,第
一有十三行半,先頌假名空親近處;次有兩
行半,追頌兩行處;第三有五行半,頌法空親
近處也。上釋二親近處有二:初提章門,今
不頌之,唯頌第二正釋。但假名空親近處
中本有三:第一先明所不親近處,第二正明
所親近處,第三總結。今不頌第二所親近
處,十三行半偈中,初十二行半頌第一所不
親近,一行頌第三總結也。但上所不親近處
有八種,今此十二行半唯得通頌之不可分
也,是則名為此一行頌總結也。但本論近處,
此中何故舉行處結耶?解釋言:「此舉行處
近處,故前行也。此二處者,此近處是第二,前
行處是第一,故道二也。」


「又復不行」此下兩
行半是第二段,則頌上兩行處。上本有三:一
者提章門,二者正釋,第三總結。今不頌第
一唯頌後兩段,初兩行頌正解,次半行頌結
也。但上先解假名空行處,次法空行處也。此
[007-0664b]
二行則倒頌,初一行先頌法空行處也,次一
行追頌假名空行處也。「是則名為」此半行頌
上第三結也。


「一切諸法」下此五行半,第三
頌上法空親近處。上本有三:第一明所親近
處,第二明能親近,第三結也。今此五行半
直分六段:第一有一行半,先略頌上第一所
親近處也。第二「顛倒分別諸法有無」下有一
行,則舉非形是,上長行所無,則明此人不能
作法空親近觀也。第三「在於閑處」下有半行,
正頌上第二能親近處,即是上「常樂觀如是
法相」也。第四「安住不動」下半行,則廣頌所親
近處也。第五者「觀一切法皆無所有」下有一
行三句,倒頌上法空行處也。第六有一句,
則上第三法空親近處結句也。


若有比丘
但解初行中有三段,此下有四行半,是第二
明得果安樂之相。就中自有二:第一一行
半明離危苦,第二「菩薩有時入於靜室」下三
行明得安樂也。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下一行一句,是第三結初
行也。


第二安樂行正以說法為體,然說法本是口
業,今者正取動口善心為此行體也。前解言:
初兩行中各有二段,今此第二行中有三者,
第一先總勸人修此安樂行,第二「若口宣說」
下十一行半偈正明行體相,第三「最後我滅
度後」下五行偈,則明得果安樂相也。


從「又
文殊師利如來滅」下是第一總勸人,末世通
經應住安樂行也。


「若口宣說」以下竟十一
行半偈,是第二段正解釋此行體。今就此第二
中自有二,第一是長行,第二是偈頌。今且就
[007-0664c]
長行之中自有二,將欲明此行體是故第一
先明離惡;第二「諸有聽者」以下正明此行體
相。但下第三行亦明離惡,今此中復明離惡,
與下何殊耶?解釋者言:「凡有三意。初意言,此
中所以明離惡者,夫說法必清淨化物沒命
度人,是故將明清淨說法,先明離諸過惡也。第
二意,此中先明離惡後正明說法,下第三行發
初正明離惡也。第三意,言下偈頌之中則先頌
說法後頌離惡,是故驗知正以說法為體也。」
今且明離惡之中有三段,「若口宣說」下兩句明
說法時節,第二「不樂說人」以下正明離惡,第
三「善修如是安樂心故」一句結句也。就第二
離惡中凡離六種:一者言「不樂說人」此明不
說出經人過也。二者言「及經典過」者,此明不
諦經文辭句也。三者離,言彼通經是此通
經之非,從「亦不輕慢」下是也。四者從「不說他
人好惡長短」,可言不說他人之短。何故言不
說他人之長耶?解釋者本言:此中道長者
本欲為顯其短也。五者從「於聲聞人」下,則明
不說小乘之過,此中但明不稱小乘之名也。
「若有樂小乘」者,亦可慢稱有名也。六者言「亦
不生怨嫌之心」也。


「諸有聽者」下,此是第二
正明此行體相。此中自有二:一者明默來聽
者,不逆其意也。二者從「有所難問」下,明有諮
問不逆其意也。


「而說偈言」此下是第二,凡
有十一行半偈,今判為兩段,初有六行半,
先頌上長行中第二正明行體,次有五行倒
頌上第一離惡也。但上長行第二之中本有
二,初明默聽,後明問難。今此六行半宜分
[007-0665a]
為三段:第一有兩行半先明說法之方,此是
上長行所無也。第二「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下有
兩行,則頌上第一默來者聽也。第三「若有難問」
下有兩行,即頌上第二難問者。「除懶墮意」此下
有五行,則頌上第一離惡。然上本有三有,今
此五行之中,不頌第一與第三,唯頌第二。上第
二中本有六,今正宜分為二:初有兩行半,
先明離懈怠之惡也;次「衣服臥具」下有兩行
半,則明離貪欲希望之惡也。「我滅度後」此下
有五行是第三段,則明得果安樂之相,自有
二,初三行明離危苦義也。第二「智者如是」下
有兩行,正明所得安樂相也。
法華義記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