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23 沖虛至德真經四解--高守元 (HFL)


[019-001a]
沖虚至德眞經四解卷之十九德八
    和光散人高守元集
   說符張曰夫事故無方倚伏相推言/而驗之者攝乎變通之會○盧
   曰此篇去末明本約形辯神立事以/顯眞因名以求實然後知徇情之失
   道從欲以喪眞故知道者不失其自/時任能者不必遠害○政和善言天
   者必有驗於人天瑞自然之驗說符/言人事以合之此書名篇始終之義
   ○范曰事物之變有萬不同成敗之/相因倚伏之相禪言而驗之豈苟然
   哉契乎自然之符而己孔子曰予欲/無言則無言者聖人之本心卒不得
   已而有言者期於明道故也使天下/之人皆造乎道尚何事於有言哉故
   老子之書終於信言不美所以總叙/其作經之意列子之書終於說符所
[019-001b]
   以自祛其/著書之迹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
後則可言持身矣
 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
列子曰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
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
隨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
持後而處先
 物莫能與爭故常處先此語似壺子答而
 不條顯列子一得持後之義因而自釋之
[019-002a]
 壺子即以爲解故不復答列子也
 盧曰夫影由形立曲直在於形生形由神
 存眞偽在於神用若見影而形辯知形而
 神彰不責影以正身不執身以明道觀其
 末而知其本因其著而識其微然後能常
 處先矣
 政和道以柔弱謙下爲表故隨感而應未
 嘗先人也如彼桔槔俯仰隨人不與物爭
 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則後其身而身先有
 在於此故曰屈伸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
[019-002b]
 持後而處先
 范曰影之爲物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
 代也疑若有待矣而實無所待彼往則我
 與之往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强陽則我與
 之强陽或枉或直隨形而已故列子觀之
 而得持後之說也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日
 受天下之垢是之謂持後則不與物爭而
 天下莫能與之爭故常處先老子曰聖人
 後其身而身先又曰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義與此協
[019-003a]
關尹謂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
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
者影也
 夫美惡報應譬之影響理無差焉
故曰愼爾言將有知之愼爾行將有隨之
 所謂出其言善千里應之行乎邇見乎遠
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
以先知之理也
 見言出則響入形往則影來明報應之理
 不異於此也而物所未悟故曰先知之耳
[019-003b]
 盧曰響之因聲聲善則響美名之因實實
 善則名眞故名者聲之響身者神之影也
 聲出而響和行習而神隨故聖人聞響以
 知聲見行而知道也
 政和言發而響應形動而影從美惡長短
 在此而不在彼故君子將有言也將有行
 也必愼其獨易曰先知其幾於神乎見出
 以知入觀往以知來爲之於未有非幾於
 神者與
 范曰言行之接物若聲之於響形之於影
[019-004a]
 聲有美惡響則應之形有長短影則從之
 故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
 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愼乎惟研
 幾之聖人朝徹於見獨之先作炳於眇綿
 之上見出知入觀往知來言行之大始於
 擬議而終有成變化故言無瑕謫之可累
 行無轍迹之可尋
度在身稽在人人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
必惡之
 禮度在身考驗由人愛惡從之物不負己
[019-004b]
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此則/成驗
所稽也
 盧曰禮度在於身稽考在於人若影之應
 乎形響之應乎聲湯武桀紂其迹可稽也
 其度可明也愛惡之心不可不愼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
徑也
 稽度之理旣明而復道不行者則出可不
 由户行不從徑也
以是求利不亦難乎
[019-005a]
 違理而得利未之有
 盧曰稽度之事可明而不爲道者譬行不
 由門户與街衢耳欲以求利身於天下者
 不亦難乎
嘗觀之神農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書
度諸法士賢人之言所以存亡廢興而非由
此道者未之有也
 自古迄今無不符驗
 盧曰考其行稽其迹自古帝王賢聖之言
 猶人存亡廢興粲然可明若不由此道而
[019-005b]
 爲理者未之有也
 政和度言其可度稽言其所考欲知己之
 可度當念彼之所稽斯得矣是故人之愛
 惡於我自我之愛惡爾帝之所興王之所
 起縉紳先生多能明之驗其廢興之道未
 有不由此者
 范曰以身爲度者其本在此以稽爲决者
 其效在彼有以愛人人斯愛我矣有以惡
 人人斯惡我矣愛惡之情未嘗不本諸已
 湯武積德有海内愛之可知故其興也勃
[019-006a]
 然桀紂不仁失天下惡之可知故其亡也
 忽焉豈非稽在人之驗與是道也自古及
 今未有不由此者
嚴恢曰所爲問道者爲富問猶/學也今得珠亦富
矣安用道
 道富之本也珠富之末也有本故末存存
 末則失本也
子列子曰桀紂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
 非不富失本則亡身
幸哉余未汝語也人而無義唯食而己
[019-006b]
 義者宜也得理之宜者物不能奪也
是雞狗也彊食靡角勝者爲制是禽獸也
 以力求勝非人道也
爲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
 豈欲人之尊己道在則自尊耳
人不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樂推而不厭尊己之謂苟違斯義亡將至
 盧曰無乏少者謂之富非謂求利之富也
 若重利輕道桀紂所以亡也雞犬禽獸不
 知仁義爭食恃力不知其他行此則危辱
[019-007a]
 及身欲人之尊己豈可得矣此謂因名求
 實
 政和經曰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
 此道苟輕道而徇物則人不尊己而危辱
 及之
 范曰平爲福有餘爲禍物莫不然而財其
 甚者也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
 盡用其爲形也亦外矣又烏知體道之人
 有所謂知足者哉遊劵之内行乎無名有
 萬不同隨取皆備又國財在所并焉故莫
[019-007b]
 之爵而常自然天下樂推而不厭固未嘗
 重利輕道而以富爲是也
列子學射中矣
 率爾自中非能期中者也
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
 雖中而未知所以中故曰未可也
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
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
矣守而勿失也
[019-008a]
 心平體正内求諸己得所以中之道則前
 期命矣發無遣矣
非獨射也爲國與身亦皆如之故聖人不察
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射雖中而不知所以中則非中之道身雖
 存不知所以存則非存之理故夫射者能
 拙俱中而知所以中者異賢愚俱存而知
 所以存者殊也
 盧曰不知所以中者非善之善者也得之
 於手應之於心命中而中者斯得矣得而
[019-008b]
 守之是謂之道也能知其道非獨射焉爲
 國爲身亦皆如是也善知射者不貴其中
 貴其所以必中也善知理國理身者亦不
 貴其存貴其所以必存故賢愚理亂可知
 者有道也
 政和射者非前期而中謂之善射可乎蓋
 前期而中則所制在此使無二適唯我所
 爲推此以修身推此以治國是或一道也
 聖人不察其存而察其所以存不察其亡
 而察其所以亡存亡末也所以存亡者其
[019-009a]
 本也察其所以存則知免於亡察其所以
 亡則知保其存
 范曰古之射者内志正外體直奠而後發
 不失正鵠蓋有所謂前期而中者苟反求
 諸已而不知所以中之之道詎能矢矢相
 屬而發發相及哉雖然非獨射也爲國與
 身亦皆如之惟聖人深達神機明乎無眹
 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者故養生則裕
 於屈伸處已則適乎消長范事則知成敗
 之策御敵則達擒縱之權酬酢萬變無往
[019-009b]
 不暇與所謂前期而中者伺異矣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
 色力是常人所務也
故不斑白語道失而况行之乎
 色力旣衰方欲言道悟之已晩言之猶未
 能得而況行之乎
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

 驕奮者雖告而不受則有忌物之心耳目
 自塞誰其相之
[019-010a]
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盡而不亂
 不專己智則物願爲己用矣
故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自賢者即上所謂孤而無輔知賢則智者
 爲之謀能者爲之使物無棄才則國易治
 也
 盧曰俗之所恃者色與力也恃色則驕怠
 之心厚恃力則奮擊之志多不可以語其
 道也色力衰者爲班白白首聞道猶不能
 行況能行之乎故守單弱者道必親之自
[019-010b]
 强奮者人不肯告人不肯告寧有輔佐者
 乎賢者任於人故窮年而神不衰盡智而
 心不亂以此理國者知賢而任之則賢才
 爲之用自賢而無輔則失人矣
 政和道以素朴爲質以懦弱謙下爲表故
 以色驕人而不鋤其色以力尚人而不能
 不負其力皆未足以語大道之方也傳曰
 行賢而去自賢之行烏往而不愛哉故不
 自奮則人樂告以善道矣於是聞道則有
 年雖長而色若孺子者此之謂年老而不
[019-011a]
 衰於是知道則有達理而不以物害己者
 此之謂智盡而不亂此治國之道所以在
 於其身下人而惟驕矜之是去
 范曰汝惟不伐乃能無以色驕人汝惟不
 矜乃能無以力勝人以體道者不能進此
 又況天下之理自用則小好問則裕善爲
 國者以賢下人未嘗以賢臨人故聰明者
 竭其視聽智力者盡其謀能行賢而去自
 賢之行豈容有不治者哉
宋人有爲其君以玉爲楮葉者三年而成鋒
[019-011b]
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而不可别也
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
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
故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此明用功能不足以贍物因道而化則無
 不周
 盧曰夫斲雕爲朴遺淳之道也故曰善約
 者不用膠漆善閉者不用關鑰是以大辯
 若訥大巧若拙耳若三年成一葉與眞葉
 不殊豈理國全道之巧乎是以聖人恃其
[019-012a]
 道化如和氣布而萬物生不恃智巧也若
 違天理而偽巧出此之爲未明本末也
 政和道雕刻衆形而不爲巧竊竊然恃智
 力而爲之安得物物而給諸故匪雕匪琢
 運量萬物而不匱此聖人所以任道化而
 不任智巧
 范曰大制不割刻雕衆形彼盈於天地之
 間者幹而實條而蔓匪規匪矩而有形者
 剸裁自我匪丹匪青而有色者藻飾自我
 有萬不同一無不備豈固以人助天而有
[019-012b]
 刻楮之勞哉聖人者天地而已矣故以道
 爲化無爲而天下助孰弊弊然以智巧爲
 事乎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
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
無乃爲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
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
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爲有道者之妻子
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遇而遺先生食先生
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
[019-013a]
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
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
難而殺子陽
 盧曰夫食人之禄憂人之事君不知我因
 人之言而賜之若罪我也亦因人之言而
 責我也吾所貴夫知我者眞悟道之士也
 及子陽難作而不見害此眞所謂不爲外
 物之所傷累者也
 政和尊生者不以養傷身列子於是蓋有
 先知之理焉
[019-013b]
 范曰古之善爲士者三族之位不足易其
 介萬鐘之禄不足遷其守苟可以無與而
 與焉固未嘗受而喜之也其曰民果作難
 而殺子陽又以明聖人之知幾如此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
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爲諸公子之傅好
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爲軍正禄
富其家爵榮其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
子所業亦同而窘於貧羨施氏之有有猶/富也
從謂進趣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
[019-014a]
子之泰以術干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
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
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衛以法干衛侯衛
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
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
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爲吾之患不
輕矣遂刖之而還諸魯旣反孟氏之父子叩
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
謬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
[019-014b]
 應機則是失會則非
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此
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
屬乎智
 雖有仁義禮法之術而智不適時則動而
 失會者矣
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如吕尚焉往而
不窮哉
 二子之所以窮不以其博與術以其不得
 隨時之宜
[019-015a]
孟氏父子舍然無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

 盧曰學仁義之道善韜略之能文武雖殊
 同歸於才行之用必因智之適時智者道
 之用任智則非道矣夫投必中隙抵必適
 時應變無方皆爲智也故適時者無窘才
 明道者無乏智智若不足也雖文若孔丘
 武若吕尚不免乎窮困也孟氏旣悟故曰
 勿重言耳
 政和理無常是當時者爲是事無常非不
[019-015b]
 適時者爲非當時命而大通乎天下則所
 棄者或用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所
 用者或棄君子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
 則安時順命而已豈以其遇不遇而恃區
 區之智以投隙抵事爲哉
 范曰物無常宜宜在隨時一是一非特未
 定也孟氏之二子其道與施氏同而功與
 施氏異豈行之謬哉此所謂非遭時也
晋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公問
何笑曰臣笑鄰之人有送其妻適私家者道
[019-016a]
見桑婦悦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
矣臣竊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師而還未
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夫我之所行人亦行之而欲騁己之志謂
 物不生心惑於彼此之情也
 盧曰夫貪於得而不知得有所守者俗人
 之常情也故嗜慾無窮而眞道日喪矣所
 以貴夫知道者内守其道而不失外用於
 物而不遺世人則不然矣外貪慾色他婦
 是悦也内失於道者而已妻見招矣
[019-016b]
 政和察乎盈虚知分之無常則於去就安
 能獨以其身尚人哉此聖人所以睹蟬鵲
 之相累而不以物害己
 范曰侔物者物亦侔之害人者人亦復之
 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此栗林虞人以吾
 爲戮古之眞人所以三月不庭與傳稱吴
 王欲伐荆孺子諌之義與此協
晋國苦盜有郄雍者能視盜之眼察其眉睫
之間而得其情晋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
晋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
[019-017a]
爲盡矣奚用多爲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
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羣
盜謀曰吾所窮者郄雍也遂共盜而殘之
 殘賊殺之
晋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
言郄雍死矣然取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察
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此答所以致死
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
化行於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爲
[019-017b]
 此答所以止盜之方
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羣盜奔秦焉
 用聰明以察是非者羣詐之所逃用先識
 以擿奸伏者衆惡之所疾智之爲患豈虚
 言哉
 盧曰教者跡也衆人所以履而行焉化者
 道也衆人所以日用而心伏心伏則有耴
 跡明則教成舉賢任才盜斯奔矣或問曰
 莊子云聖人生而大盜起此云舉賢任才
 而羣盜去何謂耶答曰求虚名而喪其實
[019-018a]
 者大盜斯起矣得其實而去爲名者羣盜
 斯去矣故舉賢而任才者求名也用隨會
 者得實也理不相違何疑之有耶
 政和道之以德有恥且格聖人所以教民
 而化之以道雖賞之不竊也以苛爲明抑
 末矣剋核太至必有不肖之心應之郄雍
 視盜所以見殺舉賢而不仁者遠矣隨會
 知政所以羣盜去而他適
 范曰鑑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
 方圓曲直不能逃也善爲國者藏其利器
[019-018b]
 不以示人無爲而民自化無欲而民自樸
 又曷嘗務機巧滋法令飾智驚愚恃明察
 物而期以得盜爲哉若郄雍者不足以知
 此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
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鼈弗能游黿鼉弗能
居有一丈夫方將厲之孔子使人並涯止之
曰此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鼈弗能游
黿鼉弗能居也意者難可以濟乎丈夫不以
錯意遂度而出孔子問之曰巧乎有道術乎
[019-019a]
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對曰始吾之入
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
錯吾軀於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
復出者以此也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
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
 黄帝篇中已有此章而小不同所明亦無
 以異故不復釋其義也
 盧曰夫忠者同於物信者無所疑同而不
 疑不私其己故能入而復出也然則同而
 不疑不私其己知道矣夫黃帝篇中已有
[019-019b]
 此章
 政和至誠之道無所不通忠而不欺信而
 不疑誠心行之可以感物則動天地感鬼
 神横六合而無逆者故游金石蹈水火皆
 可也
 范曰游於吕梁者必順性命之理濟於河
 梁者必體忠信之道其㫖一也
白公問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
 白公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也其父建
 因費無極所譖出奔鄭鄭人殺之勝欲令
[019-020a]
 尹子西司馬子期伐鄭許而未行晋伐鄭
 子西子期將救鄭勝怒曰鄭人在此讎不
 遠矣欲殺子西子期故問孔子孔子知之
 故不應微言猶密謀也
 盧曰微言者密言也令人不能知也白公
 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建出奔鄭白公
 欲亂故孔子不應耳
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
没者能取之
 石之投水則没喻其微言人不能覺故孔
[019-020b]
 子答以善没者能得之明物不可隱者也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澠之合易牙
嘗而知之
 復爲善味者所别也
 盧曰以石投水喻跡不可見以水投水喻
 合不可隱也味者分淄澠不可合也唯神
 契理會然後得也
白公曰人故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何爲不
可唯知言不謂者乎
 謂者所以發言之㫖趣發言之㫖趣則是
[019-021a]
 言之微者形之於事則無所隱
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
 言言則無微隱
 盧曰夫情生而事彰味殊而可嘗唯神之
 無方知言之謂者神會也
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
 自然之勢自應濡走
故至言去言
 理自明化自行
至爲無爲
[019-021b]
 理自成物自從
夫淺知之所爭者末矣
 失本存末事著而後爭解鮮不及也
 盧曰魚在於水爭之者濡獸走於野逐之
 者趨非樂之也其勢使然也故至言者不
 在言至爲者無所爲也淺智逐末常失其
 理道之所行物無不當者矣
白公不得己遂死於浴室
 不知言之所謂遂使作亂故及於難
 盧曰忿而非理死以快意下愚之所以亂
[019-022a]
 常也
 政和以石投水旣有形矣若形形者未嘗
 形則非善没者所能取也淄澠之合旣有
 味矣若味味者未嘗呈則非易牙所能嘗
 而知之也微言固隱而未彰然言亦旣有
 唯目擊道存殆弗容聲則知言之謂而不
 以言言者也爭魚逐獸所爭末矣故至言
 必去言然後爲言之至至爲必去爲然後
 爲爲之至白公何足以與此
 范曰以石投水而善没者能取之以水投
[019-022b]
 水而善喊者能嘗之一涉於物固有不得
 而逃者矣然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知言
 之人默焉而意已傳將欲微言非知言之
 謂者不可也又況天下之理爭魚者濡逐
 獸者趨豈固樂之哉意之所至有不知所
 以然而然者何則物有感觸皆從意生意
 所偏係隨念而易發於言者一或不愼則
 幾事不密而至於害成者有矣故至言去
 言則雖言而未嘗言至爲去爲則無爲而
 無不爲夫淺智之所爭者末矣白公爭而
[019-023a]
 滅殆謂是與
趙襄子使新穉穆子攻翟
 穆子襄子家臣新穉狗也翟解虞也
勝之取左人中人
 左人中人解虞二邑名
使遽人來謁之
 遽傳也謁告也
 盧曰急來告捷也
襄子方食而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
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夫
[019-023b]
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
 謂潮水有大小
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
 勢盛者必退也
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施於積
 無積德而有重功不可不戒懼也
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
 不忘亡則不亡之也
 盧曰不能積德累行而以强力下二城夫
 物盛必衰不亡何待耶故貪不以忻賢者
[019-024a]
 所以懼知苟得之所以懼也然後能積其
 德矣
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者所以爲昌
戒之/深也喜者所以爲亡也將致/矜伐勝非其難者
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
後世齊楚吴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
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爲能持勝
 勝敵者皆比國而有以不能持勝故危亡
 及之
 盧曰矜功伐能所以亡也憂得誡强所以
[019-024b]
 昌也賢者以此福及後代道者以此澤被
 含生此之謂持勝持勝者持此誡愼勝彼
 强梁唯有道者所能行也
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勁者力也拓者舉也孔力能舉門關而力
 名不聞者不用其力也
墨子爲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
 公輸般善爲攻器墨子設守能却之爲般
 所服而不稱知兵者不有其能也
故善持勝者以彊爲弱
[019-025a]
 得爲攻之母也
 盧曰夫子之力能舉關墨子之善能制敵
 不以力謀顯而以道德聞者善此持勝以
 彊爲弱也夫藝成者必爲人所役好勝者
 必遇於彊敵唯道德仁義者可以役物而
 興化者也
 政和盈而處之以冲成而處之以缺持勝
 之道也剛而守之以柔彊而守之以弱常
 勝之道也江河之大也有損焉風雨之聚
 也有息焉日之中也有昃焉觀諸天地尚
[019-025b]
 不能乆而況於人乎惟始於憂勤者終於
 逸樂此憂者所以爲昌般樂怠敖者是自
 求禍此喜者所以爲亡知此則福及後世
 此之謂持勝之道力足以制衆而無勇功
 兵足以勝敵而無威名柔弱處下而攻堅
 强者莫之能先此之謂常勝之道然常勝
 之道是乃所以持勝也
 范曰戰勝易守勝難故非有道之主不能
 持勝
沖虚至德眞經四解卷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