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01a]
道德眞經取善集卷之五墨十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
杜光庭曰上清有雌一之道又有三奔五雌
之法皆柔弱其志和靜其神以致長生也
爲天下谿
王元澤曰谿以下資納流通守雌則能以虚
靜受一切法而不滯於物故曰爲天下谿
雄動雌靜至人知其動而不逐於動常守
[005-001b]
靜而不離於眞則以靜爲下道來歸己如
水流入深谿故爲天下谿
爲天下谿常德不離
吕吉甫曰谿之爲物受於谷而輸於江海
受之而不拒輸之而不積物之能通而無
迕者也能通則常德不離矣
王元澤曰常德分定而不遷道之在我者
也不離者一於性分内而不外
復歸於嬰兒
王元澤曰嬰兒含和守一欲慮不萌性之
[005-002a]
本眞渾而未散德厚之至乃同於初若然
者可名於大矣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
之心
雌主柔靜嬰兒骨弱筋柔其氣不暴欲慮未
萌其德不遷所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也
知其白守其黑
王元澤曰黑者北方之色靜不足以言之
聖人建一切法非守黑則無以爲本相彼
春夏發於玄冬此其驗也
爲天下式
[005-002b]
吕吉甫曰白於色爲受采於物爲明於行
爲金於數爲四黑於色爲不受染於物爲
晦於行爲水於數爲一知白守黑不受萬
物之染若晦若水終之於抱一抱一則能
曲能枉能窪能弊故可以爲天下式
白者明白也於物不染黑者默默也於數
爲一至人知其明白而默默守一天下是
則是效故爲天下法式
爲天下式常德不忒
吕吉甫曰爲天下式無往而非一則常德
[005-003a]
不忒矣不離者不離其故處而已而未必
能不忒不忒則不差矣
復歸於無極
吕吉甫曰嬰兒之爲物專氣致柔不失其
一體之和而已復歸於無極則嬰兒不足
以言之也
羅什曰忒謂爽失也若能去智守愚動與
機合德行相應爲物楷式顯則成行隱復
歸道道本不窮故成無極一是智慧無極
二是慧命無極
[005-003b]
知其榮守其辱
杜光庭曰榮尊榮也辱卑辱也人君富有
八極君臨九圍是尊榮也自稱孤寡不穀
是卑辱也
爲天下谷
舒王曰知其榮守其辱則守之以謙虚而
善應故爲天下谷
爲天下谷常德乃足
劉仲平曰谷者能虚能應能容能受故常
德乃足
[005-004a]
復歸於樸
蘇子由曰不知而不爲不若知而不爲之
至也知雄守雌知性者也知白守黑見性
者也知榮守辱復性者也諸妄已盡處辱
而無憾曠兮如谷之虚物來而應之德足
於此純性而無雜故曰復歸於樸
松靈仙曰足充足也復者反歸也樸者眞
本也始自知雄終乎守辱三行既備爲道
之要又如虚谷罄無所容所以常道上德
於是乃足故得反歸眞空與道合體故云
[005-004b]
復歸於樸
草木之蕃也爲榮其謝也爲辱人之所以
爲榮辱者亦若是而已至人知榮而不居
去華而歸根常守卑辱處衆人之所惡不
能累亦虚而已故爲天下谷谷虚而受應
而不藏德至於此則至矣盡矣不可以有
加矣故曰常德乃足樸者道之全體復歸
於樸乃能備道夫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
稱故抱樸而天下賔復歸於樸則無極不
足以言之所謂無名之樸也樸雖小天下
[005-005a]
莫能臣然則守雌守黑守辱足矣安用知
雄與白與榮哉蓋守之以爲母知之以爲
子守之以爲經知之以爲變也
樸散則爲器
御註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器者道之散也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隨其
器而用之
鍾會曰樸道也守則爲質樸之道散則爲
養人之器
聖人用之則爲官長
[005-005b]
御註道之全聖人以治身道之散聖人以
用天下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職
率屬而天下理此之謂官長易曰知微知
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與此同義
唐明皇曰含德内融則復歸於樸常德應
用則散而爲器既涉形器必有精麤故聖
人用之則爲羣村之官長矣
故大制不割
蘇子由曰聖人既歸於樸復散樸爲器以
應萬物譬如人君分政以立官長亦因其
[005-006a]
勢之自然雖制而非有所割裂也
曹道沖曰制度之大者無裁割之迹
原此章之義以常德爲本若守其常必以
知之爲變也故知雄守雌而其德不遷知
白守黑而其德不差知榮守辱而其德乃
全至是則非特復歸於嬰兒也無有窮極
與道同體夫道亘古今而常存德與道同
斯可謂之常矣此道之眞以治身也其餘
以用天下則各因其村而使焉故曰大制
不割
[005-006b]
將欲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
臧玄靜曰將是方將欲是輒欲謂人方將
輒欲力取天下有爲治之
王元澤曰取者取物是其有我爲者造作
是其有爲有己有爲之人方且存乎憂患
之間而何暇治人乎
蘇子由曰聖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萬物
歸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爲之也
因萬物之自然而除其害耳取而爲之則
[005-007a]
不可得矣
舜避堯之子非所謂力取天下也無爲而
治非所謂有爲治天下也
天下神器不可爲也
御註制於形數囿於方體而域於覆載之
兩間器也立乎不測行乎無方爲之者敗
執之者失故謂神器宰制萬物役使羣動
必有不器者焉然後天下治故曰上必無
爲而用天下
莊子曰天根遊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
[005-007b]
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爲天下無名人曰
去汝鄙人何問之不豫也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温公曰爲之則傷自然執之則乖變通
天下神明之器不可以力爲而固執之萬
物以自然爲性故可因而不可爲也可通
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爲之故必敗
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煦或吹或强或羸或載或
隳
[005-008a]
御註萬物之理或行或隨若日月之往來
或煦或吹若四時之相代或强或羸若五
行之王廢或載或隳若草木之開落役于
時而制于數固未免乎累惟聖人爲能不
累於物而獨立于萬物之上獨往獨來是
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故運神器而
有餘裕物態不齊而吾心常一
欲明爲則敗執則失故物或行之於前必
隨之於後如形影之不舍或煦之使温而
不知吹之者已至如寒暑之相生知强而
[005-008b]
已則羸弱有時而來知載而成則隳廢應
手而去此皆造化之大情朝暮之常態事
勢之相生不得不然也則安可以爲而執
之哉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河上公曰甚謂貪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
泰謂宫室臺榭去此三者處中和行無爲
則天下自化矣
陸佃曰聖人之於天下因之而不爲任之
而不執是以去甚慈也去奢儉也去泰不
[005-009a]
敢爲天下先也此三者所以取天下也
此章言天下不可以力取不可以有爲若
容力取又豈知聖人不得已而臨莅天下
乎治以有爲又豈知聖人無爲而治天下
之道乎故爲之者必敗執之者必失是以
聖人知八法之反復去三事之過分治國
則歷祚延長修身則長生乆視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
蘇子由曰聖人用兵皆出於不得已非不
[005-009b]
得已而欲以强勝天下雖或能勝其禍必
還報之楚靈齊泯秦始皇漢孝武或以殺
其身或以禍其子孫人之所毒鬼之所疾
未有得免者也
大臣者以道事君也若以兵强天下是佐
主以非其道也以道佐人主者尚不以兵
强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所以然者以
其事好還報而已以道服天下則天下莫
敢不服若抗兵加彼則殺人之父者人亦
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所謂出
[005-010a]
乎爾反乎爾者也
師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御註下奪民力故荆棘生焉上違天時故
有凶年詩曰綏萬邦屢豐年綏萬邦則人
和矣人和則天地之和應
農事廢田不修故荆棘生焉殺戮多傷和
氣故必有天灾農廢於前灾隨於後必有
凶荒之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吕吉甫曰果者尅敵者也敵而尅之造攻
[005-010b]
自鳴條朕哉自亳尅敵之謂也出於不得
已非特以取强也
果者勝之辭也成湯勝夏而有慙德之言
歸亳而有臨淵之懼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
是果而勿强
吕吉甫曰果而勿矜其能果而勿伐其功
果而勿驕其勢果常出於不得已是乃果
而勿强之道也如果而矜其能果而伐其
功果而驕其勢則是果於强非果於不得
[005-011a]
已者也
物壯則老
王元澤曰盛極則衰物理必然古有當此
禍者秦是也
物之用壯由兵之恃强物壯則衰兵强則
敗
是謂不道
御註道無終始不與物化
王元澤曰體道者兼萬變而不居一物故
無壯老之意
[005-011b]
不道早已
吕吉甫曰凡少則壯壯則老物之情也道
也者貴於守柔以爲强乃所以乆而不殆
者也若以兵强天下則是棄柔而用壯壯
而必老則物而已豈道之所以物物哉故
曰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道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得道者能却老
而全形老則不道也亦猶兵强則敗豈合
道乎既不合道豈能乆存故曰早已此章
戒人臣以道佐主不可以兵强天下也道
[005-012a]
貴柔服不用兵强若以兵强取勝猶物壯
則衰老豈道也哉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温公曰兵愈佳則害人愈多
纂微曰夫好飾戈矛鎧甲以爲服玩者是
尚不善之器
佳飾也祥善也佳兵者堅甲利兵也兵凶
器也所以爲不善之器不當修飾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005-012b]
御註吉事有祥兵凶器也故曰不祥兵戢
而時動有道者耀德不觀兵故不處
舒王曰佳兵者堅甲利兵也兵凶器也所
以爲不祥之器前篇言之已詳萬物無有
不被其凶害者故惡之有道者以慈爲心
故不處
兵者凶器動則萬物尚惡故有道者必無
處此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顧歡曰左陽也陽道主生故平居則貴之
[005-013a]
右陰也陰道主殺故用兵則貴之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御註左爲陽而主生右爲陰而司殺陽爲
德陰爲刑君子貴德而畏刑故曰非君子
之器
王元澤曰君國以無爲子民以慈惠故不
尚兵
不得已而用之
纂微曰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
尺皆不得已者也
[005-013b]
善用兵者感而後應迫而後動常出於不
得已也
恬惔爲上勝而不美
御註禁暴救亂逼而後動故不得已無心
於勝物故曰恬惔爲上無心於勝物則兵
非所樂也故不美
成玄英曰恬惔無爲也君子心尚無爲故
雖用兵而不以爲美
張君相曰不亂曰恬夷心曰惔
恬惔者道也以道爲上豈以用兵爲美乎
[005-014a]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王元澤曰兵器主於殺伐而過爲之飾使美
而可覿是以殺人爲美也
若以用兵爲美是以用兵爲樂也用兵爲
樂則樂致人於死地矣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纂微曰凶暴好殺之士不可使得志於天
下苟得其忘必逆天之德縱行誅戮視民
如草芥天豈祐哉天既不祐豈得忘者也
以殺人爲樂者則不可使得志於天下爲
[005-014b]
人主者無以妄行誅戮孟子所謂不嗜殺
人者能一之是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成玄英曰吉謂朝禮凶謂喪禮
河上公曰左陽主生右陰主殺
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
河上公曰偏將軍卑而居陽位以其不專
殺也上將軍尊而居陰位以其專主殺也
言以喪禮處之
用兵之勢以右爲上是以喪禮處之
[005-015a]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
曹道冲曰天下之民皆王者之民以其逆
順則異殺多則泣而傷之
羊祜曰明非所樂也
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御註易以師爲毒天下雖戰而勝必有被
其毒者故居上勢與戰勝者以喪禮處之
河上公曰古者戰勝將軍居喪主禮之位
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貴德而賤兵不得已
而誅不祥心不樂之比於喪也
[005-015b]
吕吉甫曰戰勝以喪禮處之則是不祥之
器而不美之可知已以悲哀泣之則是不
樂殺人可知也
李畋曰此章言君子當以道德爲材器勿
以戰伐爲功名若好彼兵强是樂其殺害
矣儻非喪禮無以處之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
王弼曰道無形故不可名以無名爲常故
曰道常無名
[005-016a]
劉仲平曰常者萬世不變之稱也天之高
也地之厚也日月之明也雖生物大而歷
世之非終可變者也其成象在上吾得以
謂之乾效法在下吾得以謂之坤故垂象
著明者吾得以謂之日月此三者皆不出
吾之所謂則非不可名者也至於道則物
之消息盈虚杳然而無所與古今相代於
無窮之中若湛然自知如非陰非陽非柔
非剛非小非大非圓非方非白非黑非宫
非商視之而莫之見聽之而莫之聞搏之
[005-016b]
而不可得此所謂常無名也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河上公曰道樸雖小微妙無形天下不敢
有臣使道者
樸者道之全體未始有物也其樸可謂小
矣雖小足以爲萬物之君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賔
吕吉甫曰夫何故人物資之以始萬物恃
之以生則天下孰有敢臣其所自始與其
所自生哉夫是之謂眞君萬物莫不有眞
[005-017a]
君焉此之謂也侯王若能守則是以眞君
萬物萬物孰有得眞君而不賔者乎
道者萬物之主侯王守之則不假威武勸
賞物不知其然而自賔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御註純素之道守而勿失匪特物將自賔
上際於天下蟠於地與天地同流則交通
成和而萬物咸被其澤甘露者天地之和
氣傳曰帝王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
及萬靈則甘露降
[005-017b]
王元澤曰守無名之樸以爲治則陰陽之
升降各由其叙而和氣應矣甘露者陰陽
交和所生自然均被無使之者蓋道之所
感無所不周故也孟子曰上下與天地同
流豈曰小補之哉此之謂也
此二解說侯王守道則天降甘露以爲瑞
應也
王弼曰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
守其眞性無爲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温公曰侯王守道則物服氣和民化
[005-018a]
吕吉甫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
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或謂之紀而莫見其形天地相合以降甘
露則成和之至也侯王執道而萬物賔之
也亦若是而已孰得見其形哉故人莫之
令而自均
蘇子由曰冲氣升降相合爲一而降甘露
脗然被於萬物無不均徧聖人體至道以
應諸有亦如甘露之無不及者此所以能
萬物也
[005-018b]
此四解說聖人體道而萬物賔亦如甘露
之無不及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
不殆
蔡子晃曰若能知止有名之末復歸無名
之本此則不死不生所以不危殆也
有名者道之散也初制有名之時即當知
止而復歸無名之樸則不隨物遷澹然自足
無復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與江海
[005-019a]
御註天下一性也道之在天下以性而合
由川谷之與江海以水而聚同焉者得類
焉者應聖人之臨莅何爲哉因性而已矣
盧裕曰川谷歸海海亦不召百姓歸道道
本不謀
王元澤曰江海不求水而歸之者由鍾水
之多則性同者往矣道民之性也聖人能
集其純全則有生之類從而賔之亦性然
也
蘇子由曰江海水之鍾也川谷水之分也道
[005-019b]
萬物之宗也萬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
谷歸其所鍾皆道也故萬物賔其所宗
此章言侯王守道物將自賔如天降甘露
不令自均夫道者人之所共由性之所同
得侯王先得人性之所同則天下弗賔而
焉往猶水歸海自然而已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御註傳曰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
能自見其睫察人之邪正若辨白黑是智
[005-020a]
之事知人而已
自知者明
御註易曰復以自知傳曰内視之謂明智
以知人則與接爲構日以心鬬復以自知
者靜而反本自見而已天地之鑑也萬物
之鏡也
温公曰自知自勝尤難
河上公曰人能自知賢與不肖是謂反聽
聲内視無形故爲明也
成玄英曰照達前境鑒人機性大小淺深
[005-020b]
無不悉知爲智自知己身宿命善惡三世
報應無不明了爲明
經言見小曰明小者性之微又知常曰明
常者命之正人自知性命歸根復命不爲
物蔽可謂明矣人徒知天地萬物而不自
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勝人者有力
王元澤曰力可以勝人而不可以勝己也
語曰羿善射奡盪舟皆以力勝人者也勝
之字從力在下力不足尚也
[005-021a]
自勝者强
王元澤曰自勝者克己從道能專氣者也
孔子曰棖也慾焉得剛不能自勝者也
楊子言勝己之私之謂克人能克己勝利
欲之私此所以爲强也非强梁之强乃守
柔之强
知足者富
唐明皇曰知止足者無貪求可謂富矣
王元澤曰性分之内萬物皆足窮居不損
大行不加而愚者或舍至貴而徇腐餘故
[005-021b]
知有萬之富則輕天下而不顧矣此眞富
也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豈非富乎
此上一說知止足之分爲富次一說取於
一性而足
强行者有志
舒王曰上士聞道强而行之故强行者有
志也
或志於高名或志於厚利非所謂志也惟
强行於道斯可謂有志之士
不失其所者乆
[005-022a]
河上公曰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
精氣則可長乆
王元澤曰性不爲物遷則乆矣此盡性也
河公說養精元澤說養神二說合而爲一
則妙矣易恒乆也君子以立不易方不易
方者不失其所也故能乆
死而不亡者壽
王弼曰雖死而以爲生之道不亡乃得全
其壽身没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陸希聲曰身死而道不亡故謂之壽
[005-022b]
王元澤曰賢人死曰鬼盡其道以反眞者
也聖人死曰神未嘗死未嘗生也愚人死
曰物雖生猶死爾盡道養神之人雖形體
萬變而眞性湛然無所終極可謂壽矣此
至於命也
陸佃曰列子之不化莊子之不死佛氏之
不滅與此同意是以聖人之生也與死同
謂之神聖人之死也與生同謂之壽言其
生死之未始有異也夫惟生死同狀而萬
物一府故夫身如蜩甲蛇蜕寓之而已矣
[005-023a]
蓋蜩之甲已死而其蜩未嘗亡如蛇之蜕
已腐而其蛇未嘗喪何則其眞者雖死不
滅也曰夫至人不焚於火不溺於水虎不
能搏兕不能觸乘虚不墜觸石不礙而未
嘗有死則又曰死而不亡何也蓋聖人之
於時隨之而已時之所當行聖人不强避
時之所當止聖人不强爲視其天而已故
有能之而能不爲之是以有生而不死有
死而不亡者也
嚴遵曰夫立身經世興利除害接物通變
[005-023b]
莫廣乎知人攝聰畜明建國於民達道之
意知天之心莫大乎自知柄政履民建法
立儀設化施令正海内臣諸侯莫貴乎勝
人奉道德順神明承天地和陰陽動靜進
退曲得人心莫崇乎自勝治家守國使民
佚樂虔順恭謹慈孝畏法莫高乎知足游
神明於昭昭之間恬惔安寧尊顯榮華莫
善乎得志任官奉職事上臨下成人之業
繼人之後施之萬民莫急乎乆天地所貴
羣生所恃居之不厭樂之不止萬福並興
[005-024a]
靡與爭寵莫美乎壽功用備成不名己有
蘇子由曰世有生物而不辭者必將名之
以爲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將辭物
而不生生而不辭成而不有者唯道而已
愛養萬物而不爲主一本作衣被
河上公曰道雖愛養萬物非如人君有所
收取
蔡子晃曰作衣被衣被者覆育也雖覆育
萬物故不爲主似若微小
常無欲可名於小
[005-024b]
吕吉甫曰凡物之大者則不可名於小小
則不可名於大是道也以其可以左右也
故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衣被
萬物而不爲主夫惟不居不爲主故常無
欲常無欲則妙之至者也故可名於小
王元澤曰此所謂小乃眞大也且以體道
者譬之欲慮不萌怕然内一豈非小乎易
曰復小而辨於物
萬物歸之不爲主可名於大
王元澤曰有意於主則反與物對唯其主
[005-025a]
萬物而未嘗有意乃所以充塞無外而莫
能離
道復於至幽則小而與物辨顯於至變則
大而與物交與物辨故覆萬物而不示其
宰制之功而不爲主故常無欲可名於小
所謂復小而辨於物也與物交故包容萬
物而莫窺其歸往之迹而不知主可名於
大夫道非小大之可名也云可名者道之
及乎物者爾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005-025b]
成玄英曰明體道聖人忘我存物靜退謙
恭終不爲大只爲先物後己忘於功大故
爲衆聖之長獨居三界之尊而成其大
杜光庭曰聖人愛民恤物巨細申恩若可
名於小矣任物隨性歸於天又可名於大
矣法道施化布德及人鼓以淳和之風被
以清靜之政忘功不有不自尊高故其盛
業可大聖德可乆以其不爲大故能成此
尊大矣修身之士汎然無著若雲之無心
水之任器可左可右隨方隨圓不滯於常
[005-026a]
物來斯應鑒物斯廣不均應用之心利物
雖多不矜兼濟之德仁逮蠢動未始爲私
衆善歸宗不爲之主是能彰非小非大之
德無自專自伐之稱可以契全眞之大道
矣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聖人抱樸常無欲可
名於小所謂終不爲大也至於天下莫能
臣獨成其尊大故能成其大也此章言道
用無方生成所賴辨於物而爲小交於物
而爲大是以聖人法道樸而爲小成至尊
[005-026b]
而爲大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吕吉甫曰道之在天下獨川谷之與江海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是無形也無形者大
象也則孰保我而不往哉故曰執大象而
天下往
執守也大象道也大象無形道之全體聖
人守之以御世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也
帝舜至鄧墟來之者十萬家太王居岐山
[005-027a]
從之者如歸市
往而不害安平泰
盧裕曰以虚受人何害之有無害於物則
泰然安平
吕吉甫曰失道而天下往則去之而已則
其往也不能無害執道而天下往則雖相
忘於道術而未嘗相離也故往而不害
車惠弼曰若往於生死有累憂悲斯則有
害若往大道無爲安樂此則無害而言安
平泰者不爲死生所遷名爲安諸法不二
[005-027b]
名爲平無爲安樂名爲泰
既往於道則國安民豐欣樂太平何害之
有安平泰所謂不害也安則無危亡之憂
平則無險詖之患泰者通而治也
樂與餌過客止
唐明皇曰樂以聲聚餌以味聚過客悦而
少留非乆長也
吕吉甫曰有樂之可樂有餌之可嗜則止
者過客而已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
[005-028a]
足聞用之不可既
御註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
故淡乎其無味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
者未嘗顯故視之不足見聲之所聲者聞
矣而聲聲者未嘗發故聽之不足聞若是
者能苦能甘能玄能黃能宫能商無知也
而無不知也無能也而無不能也故用之
不可既
此章言聖人守道以御世天下歸往而無
虞道淡無味非若餌之可嗜聽之無聲非
[005-028b]
若樂之可樂用之無盡豈若過客暫止而
已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
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
微明
御註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
相殺萬物之理人倫之傳其歛散也其盛
衰也其僨超也其虧盈也幾常發於至微
而莫睹其眹惟研幾之聖人得先見之吉
[005-029a]
賢者殆庶幾而已陽盛於夏而陰生於午
陰凝於冬而陽生於子句踐欲弊吴而勸
之伐齊智伯欲襲仇由而遺之廣車此聖
人所以履霜而知堅冰之至消息盈虚不
位乎其形故勇者不能弱智者不能奪
嚴遵曰道德所經神明所紀天地所化陰
陽所理實者反虚明者反晦盛者反衰張
者反弛有者反亡生者反死此物之性自
然之理也故反覆之便屈伸之利道以制
天天以制人君人君以制臣臣以制民含
[005-029b]
氣之類皆以活身虎豹欲據反匿其爪豺
狼欲食不見其齒聖人去意以順道智者
反世以順民忠言逆耳以含其正邪臣將
起務順其君知此而用之則天地之間六
合之内皆福也不知此而用之則闔門之
内骨肉之間皆賊也故子之與弟時爲虎
狼仇之與讎時爲父兄然中有否否中有
然一否一然或亡或存故非忠雖親不可
信非善雖近不可親此賢人之所嗟嘆聖
智之所留心也
[005-030a]
陸佃曰此天地之至權也非特聖人而已夫
權藏之以幽渺而行之以巽順之物淵者幽
渺之所易曰巽以行權又曰巽德而隱巽者
柔弱之謂也隱者微眀之謂也老子有曰是
謂襲明又曰是謂微明襲者密用其明微者
密隱其明蓋明者微之則神所謂微顯同意
陸希聲曰夫聖人之淵奥莫妙於權實實
以順常爲體權以反經爲用權所以濟實
實所以行權權實雖殊其歸一揆老氏既
以實導人立知常之教又以權濟物明若
[005-030b]
反之言易所謂曲成萬物而不遺範圍天
地而不過者也
鴻烈曰齊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子而餌
之虞君好寳而晋獻公以璧馬而釣之胡
王好音秦穆公以女樂而誘之是皆以利
見制於人也
柔弱勝剛强
御註經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
莫之能先莊子外篇論䕫蛇風目之相憐
曰指我則勝我䠓我則勝我而折大木蜚
[005-031a]
大屋者惟我能也
鍾會曰欲制剛强示乎柔弱先張後歙勝
負可知
唐明皇曰巽順可以行權權行則能制物
故知柔弱者必勝於剛强矣
近取諸身齒以堅而先弊舌以柔而自存
遠取諸物山以高而殺勢澤以下而增肥
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御註淵者魚之所藏其身利器者國之所
以制人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005-031b]
故不可脱於淵君見賞則人臣用其勢君
見罰則人臣乘其威賞罰治之具且不可
示況治之道乎聖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
非用其强也蓋有妙道焉能窮海内而無
智名威服萬物而無勇功不蘄於勝物而
得常勝之道陽開陰閉變化無窮馭羣臣
運天下而莫之測故制人而不制於人本
在於上要在於主而天下治
吕吉甫曰人之不可離柔弱猶魚之不可
脱於淵魚脱於淵則獲人離柔弱則死之
[005-032a]
徒而已矣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則器之利者也操利器以
馭天下國家則其所以圖迴運動者常在
於無形之際安可使知其所自來哉故曰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王元澤曰魚巽伏柔弱而自藏於深渺之
中以活身者也聖人退處幽密而操至權
以獨運斡萬物於不測故力旋天地而世
莫睹其健威服海内而人不名以武豈暴
露神靈而使衆得而議之哉嘗竊論之聖
[005-032b]
人之所以異於人者知幾也夫以剛强遇
物則物之剛强不可勝敵矣天下皆以剛
强勝物也吾獨寓於柔弱不爭之地則發
而用之其敦能禦之者觀夫天道則秋冬
之爲春夏亦一驗矣彼聖人者自藏於深
渺之中而託柔弱以爲表故行萬物於術
内而神莫能知其所自此所謂密用獨化
者易曰巽以行權莊子曰於魚得計義協
於此
此章言巽以行權柔弱勝剛强之義先張
[005-033a]
後歙柔弱勝剛强可知人不可離柔弱猶
魚不可脱於淵聖人操利器不示人非用
剛强也亦體柔弱而已所以爲常勝之道
也
道常無爲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
舒王曰前言道常無名言道之主此章言
道常無爲言道之變
凌遘曰無體之體獨立不改而體常寓於
至虚無用之用周行不殆而用咸該於萬
[005-033b]
有惟其獨立故寂然不動而體固渾全惟
其周行故感而遂通而用皆周徧道也者
在體而非體在用而非用雖無爲也而感
而遂通者不廢雖無不爲也而寂然不動
者與俱自其偶而應之所以每見其無不
爲究其所歸宿以無爲爲常而已
道以無爲爲常以其無爲故能無所不爲
無爲者寂然不動道之眞體所謂無體之
體也無不爲者感而遂通道之眞用所謂
無用之用也故曰道常無爲而無不爲
[005-034a]
侯王若能守
王元澤曰君人者體道以治則因時乘理
而無意於爲故雖無爲而不廢天下之爲
雖不廢天下之爲而吾實未嘗爲也天何
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侯王之道天其
盡之矣
萬物將自化
御註侯王守道御世出無爲之境而爲出
於無爲化貸萬物而萬物化之若性之自
爲而不知爲之者故曰自化
[005-034b]
舒王曰言道之主故曰萬物將自賔言道
之變故曰萬物將自化
侯王守道則無爲也萬物將自化於道故
無不爲也莊子曰無爲而萬物化
化而欲作
舒王曰化而裁之謂之變言化欲作作則
動而已
王元澤曰化而日進則如嬰兒之長必至
於智慮充起天和漸衰觀夫三代末流物
情彫弊則可知也
[005-035a]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纂微曰聖人之德化常善救人假有不從
其化而脩之身爲眞而以脩之天下爲普
使王侯者知而守之則脩之天下不亦普
乎夫不嗇其道而欲與天下同之仁也欲
同之天下而先之侯王義也而學者顧見
其言有絶棄仁義則曰老君槌提吾仁義
而小之也吾所不取嗚呼彼不見其所以
絶棄之意宜其不取焉爾
陸希聲曰首篇以常道爲體常名爲用而
[005-035b]
極之以又玄此篇以無爲爲體無不爲爲
用而統之以兼忘始末相貫而盡其體用
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
雖無名之樸亦將不欲則性靜而先自正
也故天下不期正而自正矣
李畋曰大道以虚靜爲眞常以應用爲妙
有俾其侯王守其眞常寂然不動法其妙
用感而遂通則萬物化淳天下正
此章首言道常無爲而無不爲終之以不
[005-036a]
欲無名之樸者若存欲樸之心非所謂無
爲也無名之樸兼忘則所謂道常無爲也
天下將自正所謂無不爲也
道德眞經取善集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