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97 道德真經集註雜說--彭耜 (YP-C)


[05xinji-08-0098b]
眉山蘇籕頴濱文定公之孫也記其遺言曰公爲籕講老子數
 篇曰高於孟子二三等矣又曰言至道無如五千文又曰公
 老年作詩云近存八十一章注從道老聃門下人蓋老而所
 造益妙錄錄者莫測矣並見遺言
唐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已未次亳州幸老君廟追號曰太上玄
 元皇帝
玄宗天寶二年正月景辰追號玄元皇帝爲大聖祖聖祖父周
 上御史大夫敬曰先天太上皇母益夀氏號先天太后又天
 寶十四載十月甲午頒御注老子并議疏於天下又天寶中
 加號老子玄通道德經世不稱之見新唐書藝文志大中祥符六年
[05xinji-08-0099a]
 八月庚午詔加老君號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春
 正月壬寅上發東京丙午至眞源縣戊申命宰臣王旦奉上
 册寶己酉朝謁太淸宫見九廟通略景德二年二月國子監直講
 孫奭言諸子之書老莊稱首其道淸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逍遥無爲養生濟物皆聖人南面之術也故先儒論撰以次
 諸經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三十卷內老子釋文三卷今諸
 經及老子釋文共二十七卷並已雕印頒行惟闕莊子釋文
 三卷欲請依道德經例差官校定雕印詔可見國朝會要天禧三
 年天書降乾祐山中知兗州孫奭上疏曰朱能小人妄言符
 瑞昔唐明皇得靈寶上淸護國經寶券皆王鉷田同秀等所
[05xinji-08-0099b]
 爲夫老君聖人降語固宜不妄而唐自安史亂離兩都盪覆
 豈天下太平乎明皇僅得歸闕復爲輔國刧遷卒以餒死豈
 聖夀無疆長生久視乎明皇旣惑左道卽紊政經民心用離
 變起倉卒願陛下鑒明皇之召禍庶幾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也見九朝通略
方臘亂浙右聲揺京師中書舍人程振謂太宰王黼言宜乘此
 時言天下獘事庶幾少革以順人心黼不悅時振兼太子舍
 人至東宫太子問焉振曰周公作鴟鴞之詩孔子以爲知道
 其言不過迨天之未陰雨綢繆牖戸而已老子亦曰爲之於
 未有治之於未亂蓋老氏與孔子合者如此今不固根本於
[05xinji-08-0100a]
 無事之時而徒爭目前之功非二聖人意也見九朝通略并東都事略本傳
李忠定公綱政和六年時爲比部員外郞因奏對乞解易劄子
 略曰恭惟陛下天縱睿智輔之以緝熙光明之學體元用妙
 該極象數萬幾之暇訓釋老莊之書以開悟天下之學者辭
 旨高妙足以發難言之意而道德性命之理燦如也夫易無
 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實與老莊之書
 相爲終始臣愚伏望斷自宸衷爲之訓釋以通神明之德以
 發乾坤之藴又題李伯時畫老子出關圖詩云請說常無
 妙門當時關尹意何勤靑牛西去連沙漠紫氣東來見瑞氛
 妙用不離三十輻至言都在五千文世人不解宗慈儉只欲
[05xinji-08-0100b]
 長生躡白雲並見梁谿集
伊川先生程頤曰道家之說更没可闢唯釋氏之說衍蔓迷溺
 至深又曰莊生形容道體之語儘有好處老氏谷神不死一
 章最佳並見程氏遺書
胡文定公安國曰老氏五千言如我無事我好靜我有三寶之
 說亦皆至論也見語錄
谿堂謝逸夀亭記曰孔子所謂仁者夀老子所謂死而不亡者
 夀釋氏所謂無量夀三聖人者其言雖異其意則同蓋仁者
 盡性盡性則死而不亡死而不亡則其夀豈有量哉彼徒見
 髮毛爪齒歸於地涕唾津液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而
[05xinji-08-0101a]
 以爲其人眞死矣然不知湛然常存未嘗死也見谿堂集
道鄕鄒忠公浩曰玄牝之門取諸吾身則鼻也鼻者息之所由
 以出入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則其息深矣孫叔敖鼻間栩栩
 然是已莊子曰眞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
 言若哇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素問曰非出入則無以生長
 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四
 者之有而貴常守知此然後知谷神之所以不死又曰虛其
 心則腹自實弱其志則骨自强並見道鄕集
康節先生邵雍曰皇帝王伯者易之體也意言象數者易之用
 也三皇同意而異化五帝同言而異教三王同象而異觀五
[05xinji-08-0101b]
 伯同數而異率同意而異化者必以道以道化民者民亦以
 道歸之故尙自然夫自然者無爲無有之謂也無爲者非不
 爲也不固爲者也故能廣無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故
 能大廣大悉備而不固爲固有者其惟三皇乎是故知能以
 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歸焉所以有言曰我無爲而民自
 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其
 斯之謂歟見本集觀物篇
邵伯温曰康節先公以老子爲知易之體以孟子爲知易之用
 論文中子謂佛爲西方之聖人不以爲過見邵氏聞見錄
東坡書上淸宮碑云道家者流本於黃帝老子其道以淸靜無
[05xinji-08-0102a]
 爲爲宗以虛明應物爲用以慈儉不爭爲行合於周易何思
 何慮論語仁者靜夀之說如是而已謝顯道親見程伊川誦
 此數語以爲古今論仁最有妙理見邵博聞見後錄謝氏語錄亦載
西塘鄭俠曰俠聞之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易曰亢之爲
 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知進退
 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然則進退存亡得喪之理
 其不一致乎何其知退知亡知足知止之難而聖人丁甯讃
 歎之深乎曰是皆一也進退有道則進不易而退不難存亡
 有道則存不喜而亡不憂進退存亡一歸於道時止則止時
 行則行孰不一致哉又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
[05xinji-08-0102b]
 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又曰惟道大故
 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肖也者以所養者小故也俗之
 所養無非小是以大者爲不肖然則欲爲道正得俗之所謂
 不肖者而俗之所不以爲不肖是皆未足與語夫道又曰道
 大而物小人之營營而卒乎小者累於物也元者善之長而
 至於大之謂也至而不知其爲大則同乎道而與世俗不相
 似故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蓋眾方察察髮較而錐競我
 獨悶悶以天下爲不足爲者宜乎其不相似故能成其大大
 而有之其去世俗不能以寸矣故卒之不肖下士聞之笑而
 後庶幾夫道不笑則不足以爲道也又曰老子曰水善利萬
[05xinji-08-0103a]
 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然則汨之隨變則臭腐
 濁穢不可以濯足亦其自取不幾於惡乎思復性者以是爲
 鑒知夫淸且明者自我性而濁且亂者亦自我之有以來之
 也去其汨且惑者而淸明在躬然後揚波淈泥與之偕而莫
 吾能化也以其莫吾能化彼將寖寖以明潔而莫之知予力
 焉又曰水之性淸以其出於土也而土汨之是以如是其濁
 也徐而淸之可以鑒毛髮人之識明以其出於物也而物惑
 之是以如是其亂也徐而明之可以燭日月夫曏也淸汨之
 則濁濁而徐之復淸曏也明惑之則亂亂而徐之復明也是
 濁且亂者常自外加我而淸且明者在我而已經曰天地相
[05xinji-08-0103b]
 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夫雨露之在天地細故也而
 猶平均如是況於人之靈識乎又曰三代而上無有孔孟老
 莊釋氏之教遇帝而帝遇王而王而衰周以降乃有三氏之
 教其實憂世之溺而致所以濟之者云耳又嘗自作大慶居
 士序曰居士本儒學以孔氏爲宗得老氏之說以明以上並見西塘
 集

葉夢得曰删書斷自堯舜而易獨及伏羲神農黃帝然後知堯
 而上蓋有其人六經存而不論嘗試會之以心則其說曰易
 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
 神孰能與於此然後知伏羲神農黃帝至於堯舜世世相傳
[05xinji-08-0104a]
 者皆不出乎易退而質諸老氏則與易異者無幾又曰論語
 記竊比我於老彭後孔子者孟子孟子之於儒蓋秋毫不以
 少亂也其拒揚墨排儀秦過於桀紂終不及老氏乃其言盡
 心知性以至於命則老氏之所深致意也然後知老氏之書
 孔孟所未嘗廢又曰老氏之書其與孔子異者皆矯世之辭
 而所同者皆合於易後老氏數百年復有佛氏者出其辭益
 荒遠深妙不近人情而要其至道與老氏殆相爲表裏並見經注
 又曰老氏論氣欲專氣致柔如嬰兒孟子論氣以至大至剛
 直養而無害充塞乎天地之間二者正相反從老氏則廢孟
 子從孟子則廢老氏以吾觀之二說正不相反人氣㪚之則
[05xinji-08-0104b]
 與物敵而剛專之則反於已而柔剛不可以勝剛勝剛者必
 以柔則專氣者乃所以爲直也直養而無害於外則所謂持
 其志毋暴其氣當如曾子之守約約之至積而反於微則直
 養者乃所以爲柔也故知道之至者本自無二見石林巖下放言
北山程俱老子論曰可道之道以之制行可名之名以之立言
 至於不可道之常道不可名之常名則聖人未之敢以示人
 非藏於密而不以示人也不可得而示人焉耳故西方之聖
 人其所示見設爲乘者三演爲分者十二命之曰教若夫傳
 於教外者則其不可道與不可名者也中國之聖人祖唐虞
 憲文武以訂詩書禮樂之文命之曰經若夫其所以言猶履
[05xinji-08-0105a]
 之非迹者則其不可道與不可名者也故老子著五千之文
 將以示天下廸後世蓋非退於道冥而獨於已者故其發言
 之首以謂可道之道可名之名者五千文之所具也若夫千
 聖之所不傳者不可得而言也又曰天地人一原耳天之所
 以爲天地之所以爲地人之所以爲人者固同而天地之能
 長且久而人獨不然何哉天不知其爲天地不知其爲地今
 一受其形而爲人則認以爲已曰人耳人耳謂其養生不可
 以無物也則騁無益之求謂其有身不可以不愛也而營分
 表之事厚其生而生愈傷養其軀而身愈病其不爲中道夭
 者亦幸矣老氏之旨如此而未之思者以謂黃老之徒率畏
[05xinji-08-0105b]
 死而求長生者豈不惑哉夫人而無生道安所載然世之喪
 其生者蓋反以有其生爲累有其生者且猶老氏之深戒而
 謂其外於道而求長生乎未之思也又曰萬物之變莫大乎
 死生人之爲道超然於生之際則無餘事耳生果來乎死果
 往乎以生爲實來則吾之所從來者宜可知矣南北耶東西
 耶上下耶審不可以言也而謂之實來可乎以死爲實往則
 吾之所從往者宜可知矣心耶物耶人耶天耶審不可以言
 也而謂之實往可乎然則吾之生也前不知其所起後不知
 其所斷貫萬古而常存者湛然也然後曉然知我之未嘗生
 未嘗死也將以奚爲死地哉又曰眾人之見易遣聖賢之疵
[05xinji-08-0106a]
 難除營欲𢦤性取舍淆心眾人之過也眾人之過大而有迹
 故其遣之也易以覺爲礙以解爲縛聖賢之疵也微而難知
 故其除之也難事之過顯理之過微以物爲病顯以法爲病
 微然則理障法病可勝疵乎滌除元覽蓋謂是也元覽聖人
 之所謂獨見者也人之有是元妙之見而不除之是爲解縛
 滌除元覽而卽非滌除則無疵矣滌除元覽而存滌除之見
 是爲覺礙又曰聖人不傷民固也而能使鬼神亦不傷人何
 哉蓋人之在道道之在人猶魚之在水水之在魚也亦何生
 死之辨乎方其以道蒞天下天下之民其生也泊焉所以善
 其生也其死也寂然所以善其死也寂然而已鬼安得而神
[05xinji-08-0106b]
 乎生也如彼死也如此尙安復有靈響祟厲之爲哉又惟常
 善也故能救人無棄人救物無棄物有爲之善其能爾乎唯
 無積也故能爲人已愈有與人已愈多住相之施其能爾乎
 推是道以濟天下而度羣生亦何儒釋老之分哉並見北山集
栟櫚鄧肅曰嘗考道教之所自來其源出於黃帝其道盛於老
 聃其末流詭異有眞可駭者其爲家三十有七其爲書九百
 九十有三篇凡有天下者必崇其道論其尤者有三帝焉秦
 曰始皇漢曰武帝唐曰明皇是三帝者才智絕人蔑視一世
 窮六合之大不足以厭其欲於是浩然有御風騎氣之志煉
 丹飛符雜以左道自謂其法可配天地殊不知飛騰之術卒
[05xinji-08-0107a]
 不能濟反禍其國眞可痛哉雖然漢高祖之取天下也則張
 良爲最其治天下也則以曹參爲最良之道蓋慕赤松子而
 參之居則避正室以舍蓋公是則道家之術又若無負於天
 下者蓋漢高祖所以取參與良者在道之本不過於清靜恭
 儉無爲與民息肩而已矣而始皇武帝明皇之所尙者區區
 竭力以事其末故妄誕不經者得以行其志此治亂賢否所
 以相絕不可同日而語也夫末流滋蔓變怪百出可以惑人
 主而禍天下者皆非黃帝老聃氏之道見栟櫚集
嚴谷山人江袤曰夫道窅然難言哉謂之道者蓋假以名道而
 實非道也五經之所言言其略老聃列禦㓂莊周之所言言
[05xinji-08-0107b]
 其詳詳略雖殊皆有以明道之本問道又曰或問老子著書有
 道德篇當時所述歟後人詮次歟余曰此不得而知也余昔
 於藏書家見古文老子其言與今所傳大同而小異考其義
 一也唯次序先後與今篇章不倫亦頗疑後人析之也曰道
 無所不該而五千文所紀者可道之道耳又離而爲德恐無
 是義余曰道德實同而名異曰道曰德亦何所不可也曰惡
 有是言哉吾嘗讀五經諸子凡言道德皆有小大後先之辨
 不可槪舉可考而知也余曰莊周言一曲之士判天地之美
 析萬物之理本於道德之不一重歎後之學者爲不幸子亦
 欲蹈之乎曰願聞其旨曰聞之無乎不在之謂道自其所得
[05xinji-08-0108a]
 之謂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試以水爲喻
 夫湖海之涵浸與㘭堂之所畜固不同也其爲水有異乎江
 河之傾注與溝澮之湍激固不同也其爲水有異乎水猶道
 也無乎不之而湖海㘭堂江河溝澮自其所得如是也謂之
 實同名異詎不信然學者之於道會之以心視之以神斟酌
 飽滿使自足則德成而有立進德者至於德兼於道則同於
 初矣由是觀之道非有餘於德也道散而德彰德非不足於
 道也德成而道隱故聖人則備道全美君子則明道全德茲
 所以爲異也曰道妙無形德審有所覩乎曰道無方體德有
 成虧有成虧者昭昭於心目之間豈無所覩耶合乎道則無
[05xinji-08-0108b]
 德之可名別於德則有名之可辨故曰道無常名德有定體
 老子之出當道術之變其立言皆以明至當之歸言雖不一
 如首有尾稽其至也何彼此之辨問德又曰生於心者不窮是
 以命於身者無已死而復生生而復死始終之端如循環無
 窮老氏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動之死
 地十有三三三而九自十言之則出乎生死者一而已一者
 謂何意復命之人乎士之志於道者能修身以俟之直而推
 之曲而任之庶幾乎可以語此問命又曰或問老聃列禦㓂莊
 周孟軻皆古之得道者也其立言各欲取信後世何自相詆
 忤如此聃曰吾有大患爲吾有身禦㓂曰內觀者取信於身
[05xinji-08-0109a]
 周曰吾身非吾有軻則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
 焉或厭其身之爲患而非其有或貴其身之皆備而取之足
 豈不詆忤耶余曰子未之思也子得其言而未得其所以言
 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該而存焉者謂之身視聽言貌思性
 所有也亦謂之身身之名則一而所以爲身者殊有所謂體
 有所謂性老聃莊周蓋卽體而言之者禦㓂孟軻蓋卽性而
 言之者卽體言之則四肢百骸五臟六腑有之則有患無之
 則無患故不可使之有也而所謂無者非亡夫其身之謂凡
 動作語默不見而已卽性言之則視聽言貌思一理所該萬
 物皆備苟內觀焉可以取足高之於天卑之於地俯仰洞鑒
[05xinji-08-0109b]
 孰有不備於我者乎孰有不足於身者乎以是言之老聃莊
 周之言身不得不使之無列禦㓂孟軻之言身不得不使之
 觀問身又曰或問何者爲息余曰循陰陽以左右隨子午以消
 長者是也其運如未嘗止之輪其旋如不可盡之環與元氣
 交通晝夜不息老子列禦㓂所謂沖氣者也子知所以守息
 則知所以養氣知所以養氣則知所以入道知所以入道則
 抱一禪定固無殊致也老子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子歸而
 求之斯有得也問息又曰莊周言養形之士吹呴呼吸此特其
 淺淺者爾形神俱妙蓋本於襲氣母老子曰玄牝之門是爲
 天地根不死之道本於是乎問氣又曰孔子曰毋意毋我老氏
[05xinji-08-0110a]
 曰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瞿曇曰毋眼耳鼻舌身意人之有生
 形色外具心意内知必使之無者何哉蓋無者萬善之所歸
 萬法之所宗人能外息諸緣㝠心於無則與道俱矣其歸一
 致若所謂坐忘息氣面壁果殊途哉袤字仲長三衢人嚴谷
 山人則其自號也養素邱園以經術教諸生紹興間大臣薦
 于朝召對竟力辭還里士論高之並見嚴谷集
楊文安公椿紹興間以從橐侍經筵有進讀老子講義一篇曰
 老子曰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
 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臣
 聞求道於聰明智力之所及則心勞而道愈不明舍聰明智
[05xinji-08-0110b]
 力而求諸日用之間則簡易至當道庶幾乎可見矣任聰明
 役智力是獘精神於蹇淺者之所爲以此應物殆有未能釋
 然忘情者存焉故欲慈焉則失於姑息欲儉焉則失於鄙吝
 不敢爲天下先則失於怯懦是心勞而道愈不明也審矣有
 道者則不然生知之妙渾然天成物之來干我者初無容心
 隨所遇而應之我無忮心故能慈我無欲心故能儉我無爭
 心故不敢爲天下先其所以日用者簡易自當果非由聰明
 智力之所能成就非天下之至聖其孰能與於此易之乾卦
 曰體仁足以長人坤卦曰坤至柔而動也剛則得乎仁者有
 勇之說故曰慈故能勇節卦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則
[05xinji-08-0111a]
 得乎儉以足用之說故曰儉故能廣謙卦曰謙尊而光卑而
 不可踰則得乎一謙而四益具之說故曰不可爲天下先故
 能成器長大易老氏之言若合符節帝不得不帝王不得不
 王至仁好生神武不殺非慈耶茅茨土階惡衣卑服非儉耶
 不矜不伐不競不絿非不敢爲天下先耶下至兩漢寬仁大
 度如高祖幾於慈以德化民如文帝幾於儉以柔道理天下
 如光武幾於不敢爲天下先是則有天下者寶其慈且勇寶
 其儉且廣寶其後且先雖二帝三王可以追蹤而並美區區
 兩漢之主不足進也又曰道家者流其來最遠爰自黃帝氏
 作至周有老聃得其傳戰國時列御㓂䝉莊之徒和其說逮
[05xinji-08-0111b]
 秦漢間遂名曰黃老之學其道以虛無自然爲宗以淸靜澹
 泊爲事其眞以治身其緒餘以治天下中古以來蓋嘗與堯
 舜周孔之道並行於世而不相戾異乎所謂浮屠氏之學者
 也浮屠氏本出西方至漢始入中國霍去病擊匈奴獲休屠
 王祭天金人顏師古曰金人卽今佛像明帝夢見金人飛空
 而下傅毅以爲西方之聖人遣使於天竺訪之以歸自是佛
 法始流傳於時究厥所由其與道家之學本原不同而塗轍
 各異曷不取道德經五千文考之其言微其旨遠其文簡而
 嚴其義宏以肆殆與六經相表裏非若冰炭枘鑿之不相入
 後世學者猥曰佛老佛老云者吁可怪哉並見芸室集
[05xinji-08-0112a]
光廟在潛邸程文簡公大昌時爲宮僚嘗索其所著易老通言
 大昌以劄子繳納其略曰夫老子之可重者何也秉執樞要
 而能以道御物是其長也貴無賤有而罕言世故者亦非其
 或短於此也故師老子而得者爲漢文帝蓋其爲治大抵淸
 心寡欲而淵默樸厚以涵養天下其非不事事之謂也則漢
 以大治而基業綿固者得其要用其長故也至於西晉則聞
 其言常以無爲爲治本而不知無爲者如何其無爲也意謂
 解縱法度拱手無營可以坐治無何紀綱大壞而天下因以
 大亂故王通論之曰淸虛長而晉室亂非老子之罪也蓋不
 得其要而昧其所長也區區之意深望殿下採其秉要之理
[05xinji-08-0112b]
 而以西漢爲法鑒其談治之略而以西晉不事事爲戒則老
 子之精言妙道皆在殿下運用之中矣又嘗著潛藩盛德錄
 內一篇曰某舊得侍談凡及大道常取易繫道器與孔子下
 學上達之語而參言蓋道器學達可從上下立爲形容正如
 燒火薪能生熖是上形之道必資下形之器學乎下可以達
 乎上是薪雖粗實而其英華能炎能上者也六經論孟說器
 多而說道少是蓄薪以求生熖者也老莊之書說無多於說
 有是謂六經說薪已多不必贅言者也儒者之於求道自有
 六經宜若無籍於老莊矣然老莊之書言微趣深助發道祕
 尤爲精要苟能博取當大有補特不可如晉人談虛直謂棄
[05xinji-08-0113a]
 捐禮樂刑政而天下可以自治焉耳天下嘗有無薪而能自
 起火熖者耶又曰今道士修老子教者舍道本不言而及方
 藥祈禳等事其譌失本意又益太遠惟唐人白居易詩語能
 明其確曰何況元元黃帝道德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
 白日升靑天元元皇帝卽老子也道家以老子爲教祖而八
 十一章自淸靜寡欲之外别無一語他及如何鑿空妄云有
 藥有仙及祈禳騰厭等事耶恭䝉聖諭以某言爲是且明誦
 白詩上語全文益深嘉居易之談老子能得要妙也並見本集
 曰世之尊老氏而謂上乎五三六經疑老氏而誚其空虛無
 用皆不得爲知老氏者乃若老氏之高致則有在矣知道之
[05xinji-08-0113b]
 奥而談無曲盡其妙運器以道而在有不局於有凡六經主
 於紀迹而不暇究言者此書實皆竭告也則論孟之所務明
 者於此乎加詳矣是故其書得與六經並行也見易老通言
沈莊仲問晦菴先生朱文公曰常有欲以觀其徼是如何文公
 曰徼是邊徼如邊界相似是說那應接處向來人皆作常無
 常有點不若只作常無欲常有欲看又問道可道如何解文
 公曰道而可道則非常道名而可名則非常名又問玄之義
 文公曰玄只是深遠而至於黑卒卒地便是眾妙所在
 張以道問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之義文公曰魄是一魂是
 二一是水二是火二抱一火守水魂載魄動守靜也
[05xinji-08-0114a]
 文公曰多藏必厚亡老子說得也是好
 陳仲亨問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今周書何緣無之文公曰此便是老子裏數句是周時有這
 般書老子爲柱下史故多見之孔子所以適周問禮之屬也
 黃義剛問原壤看來也是學那老子文公曰他也不似老子
 老子卻不恁地莊仲曰卻似莊子曰是便是夫子時已自有
 這樣人了莊仲曰莊子雖以老子爲宗然老子之學卻尙要
 出來應世莊子卻不如此曰莊子說得較開闊較高遠然卻
 較虛走了那老子意思若在老子當時看來也不甚喜他如
 此說
[05xinji-08-0114b]
 或問老子之道曹參文帝用之皆有效何故以王謝之力量
 反做不成文公曰王導謝安又何曾得老子妙處
 文公曰如漢文帝曹參便是用老子之效然他又只得老子
 皮膚凡事只是包容因循將去
 郭德元問老子云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孔子又卻問禮
 於他不知何故文公曰他曉得禮之曲折某初間疑有兩箇
 老聃橫渠亦意其如此今看得來不是如此他曾爲柱下史
 於禮自是理會得所以與孔子說得如此好只是他又說這
 箇物事不用得亦可一似聖人用禮時反若多事所以如此
 說禮運中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等語便自有這箇意思
[05xinji-08-0115a]
 文公曰老子之術沖嗇不肯役精神又曰老氏初只是淸靜
 無爲淸靜無爲卻帶得長生不死後來卻只說得長生不死
 一項如今恰成箇巫祝專只理會厭禱祈禳這自經兩節變
 了又曰伯夷微似老子又曰子房深於老子之學曹參學之
 有體而無用又曰孟子以後人物止有子房與孔明子房之
 學出於黃老若以比王仲淹則不似其細密又曰楊子雲作
 太玄亦自莊老來惟寂惟寞可見又曰文中有志於天下亦
 識得三代制度較之房魏諸公又稍有些本領若究其議論
 本原處亦只自莊老中來
 或問晉宋時人多說莊老然恐其亦未足以盡莊老之實處
[05xinji-08-0115b]
 文公曰當時諸公只是借他言語來蓋覆那滅棄禮法之行
 耳據其心下汙濁紛擾如何理會得莊老底意思
 文公曰康節嘗言老氏得易之體孟子得易之用非也老子
 自有老子之體用孟子自有孟子之體用將欲取之必固與
 之此老子之體用也存心養性充廣其四端此孟子之體用
 也又曰康節之學似老子只是自要尋箇寬閑快活處人皆
 害他不得張子房亦是如此方眾人紛拏擾擾時它自在背
 處萬人傑因問擊壤集序以道觀道等說果爲無病否曰謂
 之無病不可謂之有病亦不可渠自是一樣意思如以天下
 觀天下其說出於老子
[05xinji-08-0116a]
 陳器之問孟子平旦之氣甚微小如何會養得完全文公曰
 不能存得夜氣皆是旦晝所爲壞了所謂好惡與人相近者
 幾希因舉云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復早
 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大意也與孟子意相似但
 它是就養精神處其意自好平旦之氣便是旦晝做工夫底
 樣子日用間只要此心在這裏
 李敬子問神仙之說有之乎文公曰誰人說無誠有此理只
 是他那工夫大段難做除非百事棄下辦得那般工夫方做
 得
 蔡季通云道士有箇莊老在上卻不會去理會文公曰如今
[05xinji-08-0116b]
 秀才讀多少書理會自家道理不出他又那得心情去理會
 莊老蔡云列子亦好曰列子固好但說得困弱不如莊子問
 老子如何曰老子又較深厚
 文公曰佛徒其初只是以老莊之言駕說耳如遠法師文字
 肇論之類皆成片用老莊之意然他只是說都不行至達磨
 來方始教人自去做所以後來有禪以上並見文公語錄
象山陸九淵曰異端之說出於孔子今人鹵莽專指佛老爲異
 端孔子之時中國不聞有佛雖有老氏其說未甚彰著夫子
 之惡鄕原論孟中皆見之獨未見其排老氏則所謂異端者
 非指佛老明矣見象山集
[05xinji-08-0117a]
茗溪劉一止行簡曰竊惟天下之事下合人心上合天意中合
 大道者唯有一言曰公而已矣老子曰容乃公公乃王王乃
 天天乃道蓋混而爲一非容不能公王公之稱謂其容而能
 公也王訓大王者之稱謂其公而能大也則是公不可不與
 王同德王不可不與天同道此天下之至理也見茗溪集
永嘉鄭伯熊景望曰蓋公治黃老曹相國參用於齊而稱治儒
 家多訾黃老言何哉吾嘗杜門終日默坐謹動作薄滋味而
 心和氣平百病不侵節以備其無推以散其有不妄求不過
 憂而老者穉者安於恬淡嘗意此理推之天下有餘地何獨
 數百里之齊孔孟之術豈有外是者而訾黃老言何哉蓋今
[05xinji-08-0117b]
 道家所談淸淨者捨此而趨誕也見鄭先生戇語
劉淸源曰老子之言道德偶從關令之請矢口而言肆筆而成
 書未嘗分爲九九章也後人分爲上下二卷以象兩儀之妙
 用九九八十一章以應太陽之極數見道德經通論序
黃茂材曰道與德雖有二名實相爲用不可離也今世學者乃
 分上經爲道下經爲德甚非作書之旨又曰易六十四卦八
 八之數也老子之書八十一章九九之數也老子與易相爲
 表裏其後楊子雲作太玄以準易亦有八十一首蓋得於此
 見經注
林東曰夫子與老氏垂教蓋亦互相發明夫子以仁義禮樂爲
[05xinji-08-0118a]
 治天下之具老子以虛無恬淡明大道之所從出要之仁義
 禮樂非出於大道而何而虛無恬淡乃大道之本旨也特後
 世之不善用老氏者或純尙淸虛恬淡而至於廢務有以累
 夫老氏也且以道心惟微無爲而治吾儒未嘗不用老子如
 所謂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以道佐
 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未嘗不用吾儒也以是而推則
 大道之與道一而已矣特不無本末先後爾蓋所以互相發
 明俱爲憂世而作也或謂老氏有絕仁棄義禮爲亂首得非
 與夫子背馳蓋推尊道原之所從出以仁義禮樂非不可以
 爲治不如以道化民而相忘於吾道之中爲上也見經解發題
[05xinji-08-0118b]
劉師立自號眞靜子紹熙間人著道德經節解十六篇今取其
 五於右
 玄之又玄謂元之始自然是也此乃眾妙之門戸首論道次
 論天地又以次論人心可謂盡之矣學者當默識之
 玄牝玄陽也牝陰也門者二氣橐籥之門戸如前章云眾妙
 之門亦如語云誰能出不由戸何莫由斯道也大不可泥以
 口鼻爲玄牝之門謂天地根小其老子之說未有天地先有
 元氣是爲天地根
 盈則必虛戒之在滿銳則必鈍戒之在進金玉必累戒之在
 貪富貴必淫戒之在傲功成名遂必危戒之在不知止老子
[05xinji-08-0119a]
 之言深欲救人非謂絕人事處山林者可與入道雖居乎富
 貴功名之域皆可勤而行之張者必歙强則必弱興則必廢
 與則必奪物理之自然是謂微明微明謂精微明著昭昭然
 可考或以權術解其義天之道利而不害若是乎
 或謂孔子以直報怨今云以德報怨何也然老子教人惟欲
 處其柔弱與天爲徒而無所爭可以弭天刑遠人禍若以直
 報怨怨何由已當時孔子故有所激而言終不若以德報之
 爲善
觀復高士謝守灝曰道德經唐傅奕考覈眾本勘數其字云項
 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塚得之安邱望之本
[05xinji-08-0119b]
 魏太和中道士㓂謙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齊處士仇嶽傅之
 三家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與韓非喻老相參又洛陽有
 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有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
 五千六百一十字河上公本有五千三百五十五字或五千
 五百九十字并諸家之注多少參差然厯年旣久各信所傳
 或以佗本相參故舛戾不一史記司馬遷云老子著書言道
 德之意五千餘言但不滿六千則是五千餘矣今道家相傳
 謂老子爲五千文蓋舉其全數也見老君實錄


太上道德眞經集註雜說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