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91 道德真經註(四)--吳澄 (YP-C)


[05xinji-10-0067a]
道德眞經註卷之四         臨川吳澄述
 
德經下
治大國若烹小鮮
 小鮮小魚也國大則民眾治大國當以簡靜不可擾動其民
 如烹小魚唯恐其壞爛而不敢擾動之也
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莅臨也鬼天地之氣神靈怪也人之氣與天地之氣通爲一
 有道之主以道臨莅天下簡靜而不擾其民故民氣和平充
 塞兩間相爲感應而天地之氣無或乖戾故鬼不爲靈怪興
 祅災也
[05xinji-10-0067b]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
 鬼所以不靈怪者非不靈怪雖能靈怪而不爲妖災傷害人
 也所以不傷害人者非自能如此也以聖人能使民氣和平
 不傷害天地之氣天地之氣亦和平而不傷害人也曰鬼曰
 神皆天地之氣名二而實一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交皆也天地之氣不傷害人者以聖人不傷害天地之氣也
 聖人不傷害天地之氣者以其簡靜而民氣和平也兩者不
 相傷皆由於聖人之德故皆歸德於聖人也
  右第五十一章
[05xinji-10-0068a]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交會也大國者諸小國之交會如水之下流爲天下眾水之
 交會也
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
 牝不先動以求牡牡常先動以求牝動求者招損靜俟者受
 益故曰以靜勝牡動求者居上靜俟者居下故曰以靜爲下
 或曰牝字其一疑衍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或下以
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恃其尊謙降以下小國則能致小國之樂附小國甘
[05xinji-10-0068b]
 處於卑俯伏以下大國則能得大國之見容下以取謂大國
 能下以取小國之附下而取謂小國能下而取大國之容也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大
者宜爲下
 大國下小國者欲兼畜小國而已小國下大國者欲入事大
 國而已兩者皆能下則大小各得其所欲然小者素在人下
 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下或恐其不能下故曰大者宜
 爲下章首下流之喻以喻大國非在人下而能下者牝牡之
 喻以喻小國素在人下而能下者
  右第五十二章
[05xinji-10-0069a]
道者萬物之奥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萬物之奥萬物之最貴者奥室之西南隅寢廟之制有堂有
 室室在内故室爲貴室中之制東南隅曰突東北隅曰䆠西
 北隅曰屋漏奥尊者所居故奥爲貴道之尊貴猶寢廟堂室
 之奥寶人所重善人向道而進修可以取重於人不善人因
 之而改悔亦可以自保其身○突音杳音頤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申言善人之寶善人以道取重於人嘉言可愛如美物之可
 以鬻賣卓行可宗高出眾人之上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05xinji-10-0069b]
 申言不善人所保不善人以道保身者畏威寡罪身獲全安
 是不善之人道亦何嘗棄之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申言道者萬物之奥有道之人天命之以君師之位則立之
 爲天子君命之以師傅之職則置之爲三公皆以有道而貴
 也拱璧合拱之璧駟馬一乘之馬拱璧先駟馬猶春秋傳言
 乘韋先十二牛也坐跪也朝騁之享駟馬陳於外執拱璧以
 將命曰先朝聘以拱璧駟馬爲至貴而未足貴也不如跪而
 進此道之尤貴天子三公之貴以此道拱璧駟馬不如此道
 故萬物貴之而以爲奥也
[05xinji-10-0070a]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爲天下

 又總上三節而言貴此道言萬物之奥求以得言善人之寶
 罪以免言不善人所保自古所以貴此道者何也豈不曰善
 人以此道爲人所寶得遂所求邪不善人以此道保其身免
 陷於罪邪道所以爲天下貴也天下釋萬物貴字釋奥
  右第五十三章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
 凡以無爲而爲者老氏宗旨也身行之事以無事爲事口食
 之味以無味爲味皆演爲無爲一句之旨
[05xinji-10-0070b]
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
於細
 作起也所以得遂其無爲者能圖其難於易之時爲其大於
 細之時也天下之事始易而終難始細而終大終之難起於
 始之易終之大起於始之細故圖之爲之於其易細之始則
 其終可不至於難可馴至於大而不勞心勞力所以能無爲
 也若不早圖之急爲之於其始則其終也易者漸難細者不
 大心力俱困無爲其可得乎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
於未亂
[05xinji-10-0071a]
 此言圖之於其易
命抱之木生於豪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此言爲之於其細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
 上言事之難易此言心之難易始焉輕易諾人者其終難於
 踐言則寡信矣始之多易者終必多難故不待至終難之時
 而心以爲難雖始易之時而心猶難之始終皆不敢易所以
 終無難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上言事之大小此言心之大小雖已大而心常自小已多而
[05xinji-10-0071b]
 心常自少雖有怨當報然不自恃其大且多而急求伸直欲
 報其怨亦惟自處於小與少而甘受屈辱姑報以德也葢始
 小而少之時心固不敢自以爲大卽大而多之時則心亦不
 敢自以爲大始終皆能自小所以能成其大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又承上文終無難與終不爲大二終字而言始雖以爲難至
 終而不以爲難始雖不敢以爲大至終而自以爲大則事幾
 成而敗於終者有矣故必慎終如始始以爲難而終亦以爲
 難始不爲大而終亦不爲大則終無敗事也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05xinji-10-0072a]
 又承上幾成而敗與無敗事二敗字而言有心於爲其事者
 意欲求其成而或反敗之有心於執其物者意欲保其得而
 或反失之無所爲則無成與敗矣無所執則無得與失矣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
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上言爲者不若無爲執者不若無執此言聖人之欲以不欲
 爲欲聖人之學以不學爲學難得之貨人所欲者不貴重之
 是不欲人之所欲也故曰欲不欲眾人所趨者我則不趨眾
 人掉臂過而不顧我則還反其處是不學人之所學也故曰
 學不學凡此不欲不學者葢以萬物之理無爲而自然故吾
[05xinji-10-0072b]
 亦無爲而與萬物同一自然如輔之於輪輻相依附而爲一
 也章首言爲無爲章末言自然而不敢爲此一章之意相始
 終
  右第五十四章
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有所知爲明無所知爲愚古者聖人明已之德以明民德亦
 欲民之愚者進於明而有所知也惟其愚而不能使之知非
 不欲其明而固欲其愚也老子生於衰世見上古無爲而治
 其民湻樸而無知後世有爲而治其民澆僞而有知善爲道
 者化民爲湻樸非欲使之明但欲使之愚而已此憤世矯枉
[05xinji-10-0073a]
 之論其流之弊則爲秦之燔經書以愚黔首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民之所以難治者以其明智之多是以法出姦生令下詐起
 以智治國謂聰明睿知以有臨使其民亦化而明智則機巧
 慧黠而難治以智治國者國之賊害也不以智治國謂自晦
 其明以莅眾使其民亦化而愚昧則倥侗顓䝉而易治不以
 智治國者國之利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
 兩者以智與不以智也楷者以爲模楷效法之也式自處於
 卑也乘車者直躬慿較則爲自處於高上俯首慿式則爲自
[05xinji-10-0073b]
 處於卑下不自處以智而自處以愚者不高上而自卑下也
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迺至於大順
 能知效法自處卑下之聖人則爲玄妙之德玄妙之德深遠
 而不淺近故人不可測知人皆欲智我獨欲愚是與物相反
 也相反相逆也不相反相順也與物相順而不足以爲順相
 逆雖不順迺所以爲順之大故爲玄妙深遠不可測之德也
  右第五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爲百谷王
 百谷之水同歸江海如天下之人同歸一王也江海之委在
 水下流能下眾水故能兼受百谷之水爲之王也王之所以
[05xinji-10-0074a]
 能兼有天下之人者亦若是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言下之卑屈其言而不尊高身後之退却其身而不前進此
 聖人謙讓盛德非有心於上人先人爲之讀者不以辭害意
 可也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
 重難也害患也聖人能下之後之處人之上人不以爲難處
 人之前人不以爲患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樂於推戴使之處上處前而不厭惡葢以其卑抑退遜
[05xinji-10-0074b]
 不爭處上處前故天下之人莫能與之爭上爭先者而聖人
 得位得時竟得以上人先人也董氏曰德下之則形上矣德
 後之則形先矣楊雄云自下者人高之自後者人先之
  右第五十六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
 不肖無所肖似疑若一無所能道大似不肖猶達巷黨人言
 孔子大而無一善之成名也葢惟大而不可名故無可稱而
 似不肖董氏曰有所肖似則同於一物何足以爲大
夫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持守而不失慈柔弱哀閔而不剛强儉寡小節約而不侈肆
[05xinji-10-0075a]
 不敢先謙讓退却而不銳進持此三寶故雖大而似不肖也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
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慈者似怯而不勇迺所以爲勇儉者似狹而不廣迺所以能
 廣器有形之無長爲之上也不敢先者居人後而不爲長然
 自後者人先之迺所以首出庶物之上而爲器之長也舍而
 不用慈儉退後之寶而剛强以爲勇侈肆以爲廣銳進以求
 爲先則將不能保其生皆死之徒也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衞之
 慈者生之道仁之德爲三寶之首此下專言慈之一寶而二
[05xinji-10-0075b]
 寶在其中矣慈者人人親之如父母豈有子而敵其父母攻
 其父母者哉故以慈而戰守則人不忍敵攻是能勝能固也
 縱有來敵來攻之寇人助其父母者多亦必能勝能固或人
 力不逮天亦將救助之不令其敗且潰天所以救助之者以
 其能慈而衞護之也曹操苻堅吞噬無厭不慈之甚吳晉雖
 非能如聖人之慈其禦㓂也不得已而應之比之曹符則此
 善於彼亦近於慈者赤壁風火勢順而北船燬靑岡風鶴聲
 聞而氐眾奔吳晉雖弱挫曹符百萬之兵是亦天救之也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05xinji-10-0076a]
 申言慈之寶四句四善字三句言用兵一句言用人也古者
 車戰爲士甲士三人在車上左執弓右持矛中御車掌旗鼓
 皆欲其强武戰卒七十二人在車下將戰必激發其眾欲其
 奮怒然後能與敵爭雄而取勝慈者之用兵則不以此爲善
 也士不欲其强武戰不欲其奮怒勝敵不待與之對陣較力
 兵刃不施彼將自屈吾之智能雖在人上歉然若不智已雖
 有能退然若不能自處於其下用他人之智爲智用他人之
 能爲能不武不怒不與爲敵而自勝者以不爭爲德如天之
 不爭而勝也爲之下者不恃智能而用人之力成已之事如
 天之無爲而成故曰配天惟上古聖神之至極者能如此故
[05xinji-10-0076b]
 曰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
 又申言慈之寶不敢字言用兵用兵有言者用兵者嘗有是
 言爲主肇兵端以伐人也爲客不得已而應敵也進寸難進
 也退尺易退也仍就也不爲首兵但爲應兵雖爲應兵亦不
 欲戰不敢近進甯於遠退進戰者整其行陣而行攘臂以執
 兵而前進以仍敵不行則雖有行如無行不攘則雖有臂如
 無臂不執則雖有兵如無兵不仍之則雖有敵在前如無敵
 也○無行音杭
[05xinji-10-0077a]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行三軍臨事而懼不敢輕敵也輕敵則輕戰以至殺人而喪
 吾慈寶矣禍莫大焉雖未進戰然一有輕敵之心則已有殺
 人喪寶之漸故曰幾喪吾寶抗舉也哀者慈心之見蘇氏曰
 兩敵舉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閔殺傷之心哀心
 見而天人助之勝矣葢慈者之勝不慈非戰而敗之不戰而
 屈之卽勝也
  右第五十七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教人柔弱謙下而已其言甚易知其事甚易行也世降
[05xinji-10-0077b]
 俗末天下之人莫能知其言之可貴莫能行柔弱謙下之事
 者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宗貴於族而統一族君貴於國而主一國柔弱謙下可以爲
 眾言之統如族之有宗可以爲諸事之主如國之有君老子
 嘆時人愚而無知是以不知我言之可貴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旣已嘆之又若幸之非幸之也深惜之爾謂之我言之可貴
 者少此我之言所以爲貴若使人人能知我之言則我與眾
 同不足貴矣褐毛布賤者所服人不知聖人但見其外之所
[05xinji-10-0078a]
 被如褐而不之貴不知其中之所懷如玉而可貴也
  右第五十八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而若不知上智之人聰明睿知守之以愚故曰上不知而
 以爲知下愚之人耳目聾瞽自謂有所聞見故曰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病病猶患其所患以不知爲知病也以爲病而病之則不復
 有此病矣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生而知之雖知猶若不知豈有不知爲知之病乎其不
[05xinji-10-0078b]
 病也自然而然非由病病而然也聖人不恃其生知已雖無
 病可病然見不賢而內自省於眾人有病之可病者亦惕然
 以爲病而病之以其病人之病若已之病是以自己始終不
 病也
  右第五十九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威可畏者損夀戕身之事大威大可畏者死也人不畏其所
 可畏必戕身損夀以速其死有大可畏者至矣莊子曰人之
 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爲之戒者過也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05xinji-10-0079a]
 無毋通禁止辭狎玩習所居身之所處厭猶惡而棄之也平
 日所處凡損夀戕身之事無所畏憚狎習爲常安然爲之言
 不畏威也厭所生謂傷生速死是厭惡其所生而棄其命大
 威至矣
夫惟不狎是以不厭
 不狎舊本作不厭盧陵劉氏云上句不厭當作不狎今從之
 夫惟不狎其所居而畏所畏是以不厭其所生而大可畏者
 不至矣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自知自知愛身之道自見自顯著所知以示人自貴卽後章
[05xinji-10-0079b]
 貴生言貪生之心太重也聖人於自愛之道雖自知於中然
 含德襲明知若不知亦不表表示人自見於外雖自愛之篤
 然體道自然若無以生爲亦不切切貪生自貴之過彼謂自
 見自貴此謂自知自愛上文言不畏則有大威之禍不狎則
 有不厭之福皆爲眾人言爾若聖人則不待畏而自無可畏
 不待毋狎而自無所狎内有自知自愛之實外無自見自
 之迹所無者所去也所有者所取也
  右第六十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此言用刑力之過人者勇也敢敢爲惡不敢不敢爲惡設言
[05xinji-10-0080a]
 二人皆麗於法其一勇於敢者敢爲惡之心過於人葢怙終
 故犯之人也則當殺之虞典以爲賊刑周誥以爲非眚惟終
 迺不可不殺也其一勇於不敢者不敢爲惡之心過於人葢
 眚災誤犯之人也則當活之虞典謂眚災肆赦周誥謂非終
 惟眚時乃不可殺是也刑故宥過兩者帝王之刑老子之意
 則又不然言此兩者一利一害利謂勇於不敢而活之者爲
 宜害謂勇於敢而殺之者恐或誤殺也然則不敢者固宜活
 之敢者亦不宜殺之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敢爲惡之人乃天所惡然天之所惡深昧難測何以知其果
[05xinji-10-0080b]
 爲天所惡之人乎其人雖可殺聖人猶有難之之意而不敢
 輕易殺之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
綱恢恢疏而不失
 聖人不輕易殺之則爲惡者皆得漏網而天網不漏也天之
 於惡人非如人之以力與爭而天定自能勝人非如人之以
 口與言而其應如響應聲其報應之速不待召之而自來至
 惡有惡報雖用智計不可逃免天雖無心坦然平易而巧於
 報應有非人謀之所能及此天網恢恢廣大似若疏而不宻
 然未嘗失一惡人無得漏網者聖人雖不殺之而天自殺之
[05xinji-10-0081a]
 也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
殺之孰敢
 奇不正也使愚民常有畏死之心而奇邪爲惡者吾得執而
 殺之則人人知畏孰敢爲惡然雖殺惡人而人之敢爲惡者
 不止則是民愚不知畏死雖爲惡者必遭刑殺彼亦無所懼
 上之人奈何以死懼之而輕易殺人乎
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希有
不傷手矣
 不以死懼其人爲惡者可不殺乎曰有司殺者在司殺者天
[05xinji-10-0081b]
 也惟天爲能殺人惟大匠爲能斵木人欲代天殺人猶代匠
 斵木也代斵者手必多傷以譬代殺者身必多害也葢不有
 人禍必有天刑
  右第六十一章凡五節一節言用刑正例不可盡從葢哀閔過厚之意二節言
天之不可知而不輕
   殺三節言天之能爲人殺者以示教四節言民不可懼而不輕殺五節言人欲代天殺者以示戒大哉老子之
   慈乎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食謂君所食於民者稅則民之所出以供上之食者也上多
 取於民則民飢且貧矣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05xinji-10-0082a]
 上有爲以智術御其下下亦以姦詐欺其上故難治也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爲者是賢於
貴生也
 輕易也生生之厚求生之心太重也賢猶勝也貴生貴重其
 生卽生生之厚求生之心重保養太過將欲不死而適以易
 死至人非不愛生順其自然無所容心若無以生爲者然外
 其身而身存賢於重用其心以貴生而反易死也
  右第六十二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人生則肌膚柔軟而活動可以屈伸死則冷硬而强直不能
[05xinji-10-0082b]
 屈伸草木生則枝莖軟脆死則枯槁堅硬因言人而并及於
 草木
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上文言人與草木生柔而死堅推此物理則知人之德行凡
 堅强者不得其死是死之徒也柔弱者善保其生是生之徒
 也
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共
 用兵示弱者謀深而工敵輕而玩之故勝恃强者慮淺而驕
 敵懼而備之故不勝兵法始如處女敵人開戸示之弱也後
 如脫兔敵不及拒則能勝之矣秦兵過周超乘三百竟敗於
[05xinji-10-0083a]
 殽齊兵入晋桀石投人竟敗於鞌此恃强不勝之驗也共兩
 手所圍也木之弱而揺動者爲近末之小枝强而不揺動者
 則爲近根合拱之大幹也因言兵而并及於木
故堅强處下柔弱處上
 上文言兵强者爲人所勝是處下也不能如勝人者之處上
 木强者近根之幹是處下也不得如小枝之處上推此物理
 則知人之德行凡堅强者矜己凌人必蹷其貴高而反處人
 下矣柔弱者眾所尊戴而得處人上矣
  右第六十三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
[05xinji-10-0083b]
補之
 抑之舉之二句言張弓有餘不足二句言天道凡弛弓俯其
 體則弣在上弰向下張之而仰其體則弣向下弰在上是抑
 弣之高者使之向下舉弰之下者使之在上天道之損有餘
 如抑其弣而使之下其補不足如舉其弰而使之高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虧盈而益謙人則并寡以益其多吞小以益其大取貧
 以益其富此所以逆天道也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
 有道之君貴爲天子富有四海而不自有其貴富菲飲食惡
[05xinji-10-0084a]
 衣服卑宫室爲天下惜財而不苟費制田里教樹藝薄稅歛
 使民家給人足是以己之有餘而奉天下也
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
 聖人之功能葢天下此有餘者也不恃其所爲之能而若無
 能不居其所成之功而若無功不欲顯示其功能之賢於人
 皆損己之有餘也
  右第六十四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金石至堅强然磨金石皆須用水是水爲攻堅强之第一物
 莫有能先之者雖欲以他物易之而無可易之者也
[05xinji-10-0084b]
柔之勝剛弱之勝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水爲至柔弱之物而能攻至堅剛之金石此柔弱能勝剛强
 天下之人莫不知之而莫有能行柔弱之事者葢歎之也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垢污穢也不祥不吉善也污穢不吉善人所恥賤以爲卑辱
 聖人則不然雖一國以污穢不吉善之名歸之己皆受之而
 不辭葢能柔弱甘以卑辱自處非如剛强之人欲以尊榮上
 人也然神所歆享而可以主社稷民所嚮往而可以王天下
 剛强者神怒民叛而失國失天下柔弱者神祐民附有國有
 天下此柔弱勝剛强之效也
[05xinji-10-0085a]
  右第六十五章
正言若反
 老子以反爲道之動德之玄故雖正言之每若反於正正而
 若反亦如明而若昧進而若退直而若屈巧而若拙之類葢
 若昧乃所以爲明若退乃所以爲進若屈乃所以爲直若拙
 乃所以爲巧若反乃所以爲正下文言和怨者正欲救助善
 人而反不足以爲之此正言若反也舊本以此爲上章末句
 今按上章聖人云四句作結語意已完不應又綴一句於末
 他章並無此格絕學無憂章希言自然章皆以四字居首
 一章之綱下乃詳言之此章亦然又反怨善三字叶韻故知
[05xinji-10-0085b]
 此一句當爲起語也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
 和平之也怨有所憤恨於人大怨其怨深至餘怨其怨藏宿
 於中而不盡爲如夫子爲衞君乎之爲猶言救助之也善善
 人也怨者兩相仇必和而後解兩善人自無怨而何待於和
 兩惡人有怨則惡貫滿盈而自相殘或一勝一負或俱傷兩
 敗旁人靜觀之可也惟善人不幸與惡人有怨善人平恕雖
 無仇惡人之心惡人忿恨必有仇善人之事惡人報怨則善
 人受害矣故有心救助善人者必須和其怨使之解仇釋憾
 意欲爲善人也然阻遏惡人報怨之心使不得逞中有藏宿
[05xinji-10-0086a]
 不盡之怨暫和於今暴發於後是今日之和怨不能已其他
 日之報怨也而安可以爲善人乎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執左契不責於人無心待物也契者刻木爲劵中分之各執
 其一而合之以表信取財物於人曰責契有左右左契在主
 財物者之所右契以付來取財物之人臨川王氏曰史記云
 操右契以責事禮記云獻田宅者操右契則知左契爲受責
 者之所執證謂執左契者己不責於人待人來責於己有持
 右契來合者卽與之無心計較其人之善否和怨者有心於
 爲善人也不若無心待物如執左契而不責於人靜中觀物
[05xinji-10-0086b]
 而任其自然也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德無心待物無德有心待物徹通也古法助法一井之田
 分爲九區八家各受私田一區其中一區爲公田八家同耕
 公田而各耕私田私田百畝所收或食九人或食八人或食
 七人或食六人下食五人由其各家丁力多寡强弱不同故
 也周改助爲徹法恐八家私田所收之不均故八家私田亦
 令通力合作而均收之八家所得均平而無多寡之異司左
 契者任人來取無心計較其人故曰有德司徹法者患其不
 均有心計較故曰無德和怨者恐善人受害有心爲之亦如

 司徹者有心於爲力弱之家恐其所得者寡矣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與猶爲也聖人無心待物不遏惡人之報怨忍坐視善人之
 受害乎曰天道無所私親常救助善人聖人雖無心於爲善
 人而天常爲之必不令惡人得以肆毒也前言聖人不用刑
 而天殺惡人此言聖人不和怨而天爲善人老子之道無爲
 自然一付之天而已然天之殱惡祐善豈若人之有心哉惡
 者必禍善者必福理之自然而然爾
  右第六十六章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十人爲什百人爲伯什伯之器重大之器眾所共也不用者
 不營爲不貪求則重大之器無所用也重死者視死爲重事
 而愛養其生不遠徙者生於此死於此不他適也老子欲挽
 衰周復還太古國大則民眾難治得小國寡民而治之使其
 民毋慕於外自足於內如此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舟輿甲兵非一人所可獨用謂什伯之器也無所乘無所陳
 不用也無所往則無用乎舟輿無所爭則無用乎甲兵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民湻事簡上古結繩之治可復雖有書契亦可不用不但不

 用什伯之器而已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此言重死而不遠徙也以所食之食爲甘以所服之服爲美
 充然自足愛養其生言重死也以此身之居爲安而安之以
 此地之俗爲樂而樂之言不遠徙也惟老死於所生之處孰
 肯輕易遠徙哉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此言民皆懷土雖相鄰之國目可以相望雞犬之聲耳可以
 相聞如此至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但不遠徙而已
  右第六十七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言之實者不飾美言之美者必虛飾而非實寔有能者口不
 好辨好辨以誇者非實能其事也實有知者學不務博務博
 以廣者非實知其理也此書卒章其言如此則其書和平簡
 約不辨不博蓋實善實知故皆眞實之言而不虛飾以爲美
 也
聖人不積旣以爲人已愈有旣以與人已愈多
 不積謂虛而無有爲人以所善言與人以所知言虛而無有
 故所應不窮以積爲有則所應有限豈能愈有愈多也哉莊
 子曰以有積爲不足無藏也故有餘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利者害之對有利則必有害天之道雖利而不害以不利而
 利之是以不害爲者爭之端有爲則必有爭聖人之道雖爲
 而不爭以不爲而爲之是以不爭也
  右第六十八章總結二篇以見五千言之意皆不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