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眞經指歸卷之十三能十一
蜀郡嚴遵字君平撰谷神子註
人之飢也不充/飽也上食稅之多爲美/好也是以飢衣/食
少/也百姓難治盜賊/起也以上有爲動爲/己也是以不治
國亂/擾也民之輕死不自/有也求生之厚欲不/止也是以輕
死易患/咎也無以生爲同生/死也是賢於貴生安寧/乆也
指歸道德之生人也有分天地之足人也
有分王侯之守國也有分臣下之奉職也
有分萬物之守身也有分禀受性命陶冶
群形開導心意己得以生藏府相承血氣
流行表裏相應上下相任屈申便利視聽
聰明道德之所以分人也含吐覆載雲行
雨施雷風動作日月更代春生夏長秋收
冬藏陰陽和洽萬物豐盛民人動作皆足
以生天地之所以分人也因道修德順天
之則竭精盡神趣時不息抱信效素歸於
無極纖微損儉爲天下式各守其名皆修
其德樂生安俗四海賔伏侯王之所以守
任也大通和正直方不曲忠信順從奉其
分職善善惡惡不變名實不小其位不賤
[007-120388c]
其服臣下之所以守貞也小心敦樸節儉
强力順天之時盡地之力適形而衣和腹
而食日岀而作日入而止不薄所處不厭
所食萬民之所以守其身也動靜失和失
道之分耕織不時失天之分去彼任己失
君之分創作知僞失臣之分衣食不適失
民之分失道之分性不可然失天之分家
不可安失主之分國不可存失臣之分命
不可全失民之分身不可生道德天地君/臣吏民動靜
所爲各有分部得其分部上/下俱全失其所爲大小俱困守分如常與
天地通損己餘分與道俱行祭祀不絶後
世繁昌過分取大身受不祥重累相繼後
世有殃此古人之所以棄損形骸飢寒困
窮者以其動靜不和耕織不時適情順性
嗜欲不厭食窮五味衣重文綵麗靡奢淫
不知畏天功勞德厚不尅其分衣食之費
倍取兼人也夫人之所以飢者由上食稅/之多更不安其分而相學奢
侈故/也是以身獲其患事及子孫故布衣弊
而不周疏食乏而不厭百姓之所以偷利
化惡公廢私行營家者富圖國者貧直者
[007-120389a]
先死廉者困窮風流俗敗是僞非眞豪亂
豐擾君子深藏衆寡相暴强弱相凌貧者
臣役富家如王以其淫主亂君不覩自然
反情縱欲違道去天飾知創作以順其心
也百姓之難化/以上之有爲以是淳消樸滅巧故孳生
奇物日進不可勝形佞諂親幸邪僞者封
臣術大勝君道浸壅弊欺之路飾滅危之
患生忠正之士疏而日遠詐世之人群而
並翔煞人不死奸禁不論權立勢行威動
三軍目之所視意之所指應聲而至在所
欲存俱過於世或如彼或如此恍惚悒悒
存不如亡生不如死志勇膽橫瞋目相視
君臣相謀父子相揆湯鑊不能畏鈇鉞不
能止民之所以細其命而大財寳乗危狹
觸重禁赴白刃冒流矢不顧其身得利爲
右者以其欲名之榮而求生之厚也所謂/人之
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失財亡爵或傷腸折肝狂
易絞頸損精棄神心常樂死擢刃自刑或
赴深水是以/輕死是以自然之道常與物反無
身者生有身者死趨利者逢患求福者得
[007-120389b]
禍不召自來不迎而遇我雖欲勿然世不
得解故生生趨利爲死之元也無身去利
爲生之根也雌下無名可以無患卑賤汙
辱可以無咎蔬食藜羹可以長厭布衣鹿
裘可以長好無以民爲可以康寧無以生
爲可以長乆是無以/生爲也是故能除分損己至
於無取卧則如尸立則如表不異變化不
殊生死不貴侯王不賤奴虜唯在所遇聽
造化者煞之不憂生之不喜然後與道爲
人與天地友長生乆視終而復始富貴無
期爲天下市是賢於/貴生也
人之生柔弱神在/身也其死堅强神去/身也草木之生
柔脆陽氣/在也其死枯槁陽氣/遯也故堅强者死之徒
亡之/形也柔弱者生之徒存之/容也故兵强不勝敵四/應也
木强則共生者/衆也强大處下其道/窮也小弱處上和/得
中/也
指歸有物俱生無有形聲旣無色味又不
臭香出入無户往來無門上無所蔕下無
所根清靜不改以存其常和淖纖微變化
無方與物糅合而生乎三爲天地始陰陽
[007-120389c]
祖宗在物物存去物物亡無以名之號曰
神明生於太虚長於無物禀而不衰授而
不屈動極無窮靜極恍惚大無不包小無
不入周流無物之外經歷有有之内天犇
地馳而不能及陰騁陽騖而不能逮響窮
竭而不能應影糜散而不能類取而不能
以息予而不能以費去取有分無所憎愛
留柔居弱歸於空虚進退屈伸常與德俱
爲道先倡物以疏瞿受多者聖智得少者
癡愚故神明聖智者常生之主也柔弱虚
靜者神明之府也所謂人之生柔弱/即神明在身也夫神
明之在人也得其所則不可去失其所則
不可存威力所不能制而智惠所不能然
苟能攝之富貴無患常在上位乆而益安
是以人始生也骨弱筋柔血氣流行心意
專一神氣和平面有榮華身體潤光動作
和悦百節堅精時日生息旬月聰明何則
神居之也及其老也骨枯筋急髪白肌羸
食飲無味聽視不聰氣力日消動作月衰
思慮迷惑取舍相違及其死也形槁容枯
[007-120390a]
舌縮體伸何則神去之也其死堅/强也草木之
始生也枝條潤澤華葉青青豐茂暢美柔
弱以和何則陽氣存也其衰也華葉黃悴
物色焦殃及其死也根莖枯槁枝條堅剛
何則陽氣去之也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也故神明
所居危者可安死者可活也神明所去寧
者可危而壯者可煞也陽氣之所居木可
卷而草可結也陽氣之所去氣可凝而冰
可折也故神明陽氣生物之根也而柔弱
物之藥也柔弱和順長生之具而神明陽
氣之所託也萬物隨陽以和弱也故堅强
實滿死之形象也柔弱滑潤生之區宅也
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凡人之性憎西鄰之父者
以其强大也愛東鄰之兒者以其小弱也
燔燒枯槁者以其剛强也簪珥榮華者以
其和淖也人愛幼而憎老者/由生氣所在多少是故上無天
子諸侯相侵敵國爭權舉兵相臨柔弱者
勝堅强者窮夫何故哉强大之兵非以順
天地本和弱主慈愛誅驕暴救不足破貪
叨也將恃國家之勢民人之衆好起功名
[007-120390b]
效其態故利人壤土欲人財貨樂煞安傷
夷人宗廟喪人社稷以顯其威重屈約而
畏下乗人之利而申其志親之者死事之
者禍咎責絶逆人心煞戮不合天意生而
天下病死而天下利衆弱爲一同憂共謀
雖有强名實不得勝所謂兵强/則不勝也夫何故哉
毒流死結天道不祐也何以明之昔强秦
大楚滅諸侯并郡邑富有國家貴爲天子
權傾天下威振四海尊寵窮極可謂强矣
垂拱而諸侯憂蹻足而天下恐發號而天
心悲舉事而神明擾亡國破家身分爲數
夫何故哉去和弱而爲剛强也及至神漢
將興遯逃龍隱萬民求之遂不得免父天
母地愛民如子賞功養善師於天士當敵
應變計如江海戰勝攻取降秦滅楚天下
欣欣立爲天子夫何故哉順天之心而爲
慈小也非獨人事萬物然矣夫巨木高百
尋大連抱頭剖中門尾判中户不蒙華實
常在於下千枝萬木舒條布葉青青葱葱
共生其上者以其形大而勢强也所謂木/强則共
[007-120390c]
是故神明之道天地之理小不載大輕不
載重故强人不得爲王强木不得處上强/大
處/下何則强人爲王萬國愁憂强木處上則
根本枯槁衆人爲大故居下聖人爲小故
居上强大居下小弱居上者物自然也小/弱
處上理/數必然
天之道陰且/陽也其猶張弓有煞/生也高者案之劑大/長也
下者舉之輔始/生也有餘者損之破滿/盈也不足者補
之予虛/空也天之道損有餘均爲/常也補不足資寡/亡也人
之道則不然所不/行也損不足奪弱/蒙也奉有餘與大/衆也
孰能損有餘明達/通也而奉天下福並/生也唯有道者
爲無/名也是以聖人謂明/王也爲而不恃無所/望也成功不
居去顯/榮也不欲見賢畏大/殃也
指歸天地未始陰陽未萌寒暑未兆明晦
未形有物參立一濁一清清上濁下和在
中央三者俱起天地以成陰陽以交而萬
物以生失之者敗得之者榮夫和之於物
也剛而不折柔而不卷在天爲繩在地爲
準在陽爲規在陰爲矩不行不止不與不
取物以柔弱氣以堅强動無不制靜無不
[007-120391a]
與故和者道德之用神明之輔天地之制
群生所處萬方之要自然之府百祥之門
萬福之户也故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
之謂之仁天下以之日夜不釋莫之能覩
夫何故哉以其生物微而成事妙也是以
天地之道不利不害無爲是守大通和正
順物深厚不虚一物不主一所各正性命
物自然矣故盛者自毁張者自弛隱者自
彰微者自顯不足者益有餘者損存者自
亡生者自死是非自反吉凶自取損不可
逃益不可距禍無常留福無常處各受一
分不得兼有故鱗者無毛毛者無羽𧣻者
無牙角者無齒見於晝者滅於夜得於前
者失於後再便重利未之嘗有事不並興/利不兩來
不大不小固一不變已中其惘不可得解
是以日中而昃月滿而缺四時變化一消
一息高山之下必有深谷大泉之流必有
激波爍金湯石存于凝冰裂地之端陰陽
所成此天之道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百工所爲靡不由然
夫弓人之爲弓也旣煞旣生旣翕旣張制
[007-120391b]
以規矩督以準繩弦高急者寬而緩之弦
弛下者攝而上之其有餘者削而損之其
不足者補而益之弦質相任上下相權平
正爲主調和爲常故弓可抨而矢可行也
天道亦然故/云其猶張弓夫按高舉下損大益小天地
之道也反天以順民逆民以順道賢者爲
佐聖人爲主務愛有餘以爲左右智者居
上癡者居下能大爵高伎小官卑功尟賞
微勞大禄重侯王之道人道之/所然也欺敦慤侮
忠信侵暴寡弱臣役愚民奪弛以與張損
小以益强逆微順顯以容其身此衆人之
道也所謂損不足/以奉有餘以大居小以明居晦以
强居弱以衆居寡以達居窮以高居下故
高而不可劑盈而不可毁大而不可破滿
而不可損剛而不可折柔而不可卷孤而
不可制弱而不可取愚而不可賤無而不
可有天地祐之若子人民助之若母與和
常翔與道終始天人交順神明是守至人
之道也至人常自不有而恒有餘同道洞/物以奉天下所以爲有道者也
是以聖人之動無名爲務和弱爲主隱而
[007-120391c]
不窮榮而不顯辭貴讓富餘力不取盈國
不入盈人不友恒若有失惕若遭咎履道
合和常與物友通天之經達地之理成功
不居德流不有所謂爲而不/恃成功不居逃名遁勢玄
冥是處滅端匿迹無形是守寂寞虚空莫
能奪與魁然獨立與天同道夫何故哉憚
道之殃不敢見賢也雖有蓋天之功而不/欲見所謂不欲見賢
聖哲之/行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體和/淖也而攻堅强者有磨/鑿也莫
之能先待水/成也其無以易之矣無可/若也夫水之勝
强沉萬/物也柔之勝剛旣不/弊也天下莫不知事明/白也莫
之能行寡能/弱也聖人言云傳國/式也受國之垢蒙醜/辱也
是謂社稷之主爲侯/伯也受國不祥蒙禍/殃也是謂天
下之王爲帝/王也正言若反與事/舛也和大怨咎怨/人也必
有餘怨及善/民也安可以爲善失天/心也是以聖人謂/明
君/也執左契德符/信也不以責於人道自/然也有德司契
求諸/身也無德司轍求之/人也天道無親正和/鈞也常與善
人德相/通也
指歸道德所包天地所載陰陽所化日月
所照物類並興紛繆雜亂盛衰存亡與時
[007-120392a]
變化積堅者敗體柔者勝萬物之理自然
之稱也是故水之所以能觸石貫金崩山
潰堤周流消息淪於無貲廣大無窮脩遠
無涯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濁而能清少能
復多危能復寧疾能復遲與時變化死而
復生浸濡萬物養育群形布施而不費贍
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無
以爲優游毫釐之内翶翔九野之外澤及
蒼天之上槃積黃壤之下强扶天地弱沉
毛羽微積集少以成江海上下無常終而
復始進退屈伸近於道者也以其形體柔
弱動靜待時不設首嚮和淖潤滑也故百
工之治殊事異方漚爛金石破堅折剛平
微正妙解緩群形和調五味蕩滌臭腥攻
堅陷大非水不行所謂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
夫何故哉衆物態能莫之與雙也故水之
滅火砥之利金角齒傷折舌耳無患卑損
制驕暴雌辱勝大怨天下莫不知世俗莫
不聞皆用私心不已莫有能行夫水之勝/强柔之勝
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故言爲禍匠默爲害工進爲
[007-120392b]
妖式退爲孽容勞而無德苦而無功長去
昭昭乆陷冥冥大變爲小存化爲亡是故
明王聖主將傳國家必有誓言受國之垢
爲社稷之主受國不祥爲天下王所謂聖/人有言
何謂受國之垢曰食民所吐服民所醜居
民所使樂民所苦務在順民不遑適己故
民託之如父愛之如母願爲臣妾與之俱
死是以處寒繫之地沙石之壤僻迥之國
阨狹之野因辱爲榮存其宗祖變禍爲福
長爲民主是謂受國之垢/故爲社稷之主何謂受國不祥
曰忍民所醜受民所惡當民大禍不以爲
德計在喪國不失天心慮在殺身不失民
福天地與之俯仰人物與之反側隨之東
西附之南北所加者亡所圖者服天下蕩
蕩并爲一域向風仰化靡不蒙澤故能矯
邪振亂無所不克變化淫敗以爲敦朴功
德至大名勢窮極是謂受國不祥/故爲天下王夫何故
哉柔心弱志輕己重民安於醜辱也是故
正言若反莫之能覆近而若遠莫之能測
求之大遠莫之能得皆在/於己何則奢侈在己
[007-120392c]
素儉於人邪枉在躬求正於民患禍生我
請福於天天地示之不能見神明告之不
能聞釋是廢然好用和心身動於此事應
於天去己怨彼天下大昏罔以明法誅以
信刑名實有孚賞罰得中公平無私逾失
天意正直不邪益失民心刑戮並用而姦
益起賞深賜重而亂益生當此之時善人
中罔賢者陷刑雖得名實何可善焉所謂/和大
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道之符操德之
信合之於我不以責人故有德之主將欲
有爲必稽之天將欲有行必驗符信求過
於我不尤於民歸禍於己不怨於人是以/聖人
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者也故是非自定白黑自分未動
而天下應未令而萬物然有德/司契無德之人
務適情意不顧萬民政失亂生不求於身
專司民失督以嚴刑人有過咎家有罪名
百姓怨恨天心不平其國亂擾後世有殃
無德/司轍是故天地之道與人俱行無適無莫
無疏無親感動相應若響與聲靜作相隨
若影與形不邪不佞正直若常造惡與之
[007-120393a]
否行善與之通柔弱與之相得無爲與之
合同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信不虚也
小國寡民狹以/少也使人有什伯之器殖財/寳也而不
用使遵/儉也使民重死得其/所也而不遠徙安鄉/里也雖有
舟輿家富/厚也無所乗之民朴/鄙也雖有甲兵充庫/府也無
所陳之大治/起也使人結繩而用之反太/古也甘其食
無味/美也美其服無色/好也樂其俗便生/道也安其居自保/有也
鄰國相望各自/守也鷄犬之聲相聞道理/人也民至老
死天年/盡也不相往來友者/鮮也
指歸國有大小地有險易民有衆寡貨有
多少形有高卑塗有遠近勢有强弱權有
輕重大勝小易勝險富勝貧衆勝寡高勝
卑近勝遠强勝弱輕勝重物之理也强弱
在將安危在相得失在主存亡在道天無
常與民無常處有德者歸之無德者見背
自然之道也故地廣民衆將勇主嚴不足
以爲强甲堅士練城高池深不足以爲安
辯利聽察甘言浮說假借阿順不足以爲
親割地獻賔結縱連横黨衆興盛不足以
爲全唯有道者無所不制德厚澤深無所
[007-120393b]
不勝小變爲大弱轉爲强輕化爲重寡易
爲衆故君子所處雖小必存小人所居雖
大必亡是以小國之君地狹民少德薄權
輕諸侯不市刑制不禁無有丘阜之阻江
河之險鄰國之親孤特獨處存乎大國之
間地寒□而不足割寳幣輕而不足獻將
相不附百姓輕往鄰人重求故無磐石之
固山陵之安常處乎累卵之危然則伐之
不足以爲暴德之不足以爲多故小國者
危亡之樞而安寧之機也小國寡人易爲/危敗則謙光以
道日益其高故云危/亡之樞安寧之機也是以聖人之治小國
也轉禍爲福因危爲寧富以舟輿實以甲
兵器械便利衣食有餘牛馬蕃息畜積充
滿什伯鄰國以固民心能而不爲知而不
作滋味不治庖厨不飾絶身滅色身爲之
式飲而後食勞而後息暑服一單寒衣一
複期於和適不厚其服務以便生不爲口
腹賦鮮徭寡民有餘力并兼之原絶而增
加之流息風俗敦厚遵儉忠慤有而若亡
能而若劣此有道之君能使小國寡/人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夫何
[007-120393c]
故哉建之以道抱之以德勞佚危寧與民
若一平心適和聽以督實敬順遜辭以褒
其神聰明盛德以匡流失鄰國不動百姓
和集樂生安壽惡爲盜賊當此之時無鐘
鼓而萬物足百姓和洽臣主相得安土樂
生故死於巖穴遷徙去鄉利雖百倍不離
其國是使人重死/而不遠徙者家有舟輿無所運乗户
有甲兵無所施力雖有舟輿無所乗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何
則將相明知人君有道民務耕織多積爲
好鄙朴在上柔弱爲右貴忠敬信下力賤
巧法明俗定上下相保未令而民從不戰
而敵恐求利者不議難勝趨名者不圖無
罪塊然獨安百姓不擾捐知棄僞復歸太
古結繩而識期素情而語事約物修文亡
言寡志皆合自然各得其所所謂復結繩/而用之者也
蔬食藜羹無味爲甘布衣鹿裘無文爲好
甘其食/美其服危狹險阻慄慄爲寧寒□僻迥厲
以爲厚安樂謡俗便習水土樂其俗/安其居道隆
德盛和睦鰥寡接地鄰境各自保守鄰國/相望
精神不耗魂魄不毁性命全完意欲窮盡
[007-120394a]
鷄狗之音相聞民人薪菜登山相視澗溪
共浴相去甚近君臣不相結男女不相聚
各自/止足自生至老老而至死非傳主命莫有
來往人至老死不相往來者/以至無爲而人無欲故
信言不美苦以/直也美言不信甘以/謾也知者不博歸/本
根/也博者不知務多/端也善者不辯質獸/醇也辯者不善
上飾/言也是故聖人無積其道/明也旣以爲人道施/行也己
愈有我益/深也旣以與人盡道/傳也己愈多我益/盈也天之
道陰且/陽也利而不害務以/生也聖人之道逃顯/榮也爲而
不爭辭功/名也
指歸虚實相歸有無相生寒暑相反明晦
相隨陰消而陽息陽息而陰消本盛則末
毁末毁則本衰天地之道變化之機也凡
此數者聰明之門情僞之根嫌疑之尺寸
眩燿之權衡也因其本修其無開以天心
督以自然要而推之約而歸之察近知遠
觀覆覩反聞名識實見始知卒聽聲見形
以喻得失則是千歲之情同符而萬世之
爲共術天地之心可見而鬼神之意可畢
況乎人事哉此天下之常然故/衆人之所共體也人懐自然
[007-120394b]
之道達人情之理秉造化之元明異同之
紀故苦言中適淡淡和德謂之信者下之
所仰於上彼之所取於此强大之元威令
之始民人所助成功之首權勢所因名號
所起也夫道淡淡無味故信言不/美然事由之成理而顯故一人
唱而千人和一人動而萬人隨破强敵陷
大衆赴水火之危亡死不旋踵而民不恨
者信也信雖不美/有此之益甘言流說衆諾美大謂
之不信何謂不信言而不然謂之不信人
而不信德澤不立威勢不行權重不顯名
號不明賞之不使罰之不禁故上下不附
舉事無功雖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孤特獨
處社稷不寧天下望幸盡遇罪刑者美言
也甘言無實/美而不信反本歸根離末去文元元始
始寡以然衆一以應萬要以制詳約守眞
一謂之少聞少聞故能知知者/不博何謂知達
人之情以及神明之謂知知者保身之數
全國之具也上之所依下之所附導天之
經達道之路也故總安危之大範秉治亂
之至要使海内之士盡忠竭能分職奉公
[007-120394c]
以寧其上權勢流行威德隆盛者知也知/者
雖不博而有此之功所謂/子能知一則萬事畢也心識萬端目闚
人事無所窮極衆臣分散謂之博聞博聞
故不知博者/不知何謂不知嫌於天道疑於人
事之謂不知不知之徒安樂萬事内多思
慮外多喜欲旣有所憎又多所惡易誘以
生可脅以死故見竒而動臨危而畏眩燿
物類詭誑時變違通背達歸於窮困動與
患鄰靜與禍比宗廟危殆萬民散離者博
聞也此博者不/知之遇也四通博達容䟽言訥謂之
不辯輓輓而成默默而信故能成善善者/不辯
故成/善何謂成善動合天心靜得地意言無
不通默無不利謂之善夫善者君子所本
百行所長吉祥所合萬福所往流而不竭
用而不絶萬王不變異俗不易天地所與
神眀所益故上以順天下以順人爲治元
始事之恒常成理萬物覆載群生天下懷
慕繼之無窮者善也善者雖不辯/而有此之功不識元
首不覩根本誣天誣地誣人誣鬼屬辭變
意故謂之辯抱嫌履疑順心妄動尚言美
[007-120395a]
辭故生不善辯者/不善何謂不善動與天逆靜
與地反言傷人物默而害鬼之謂不善不
善之人分道别德散朴澆醇變化文辭依
義託仁設物符驗連以地天因主熊羆世
俗所尊反指覆意逃實遁名耀人寂泊惑
人無端廢直立僞務以諂君飾辭以愉其
上朋黨以趨主心開知故之迹閉忠正之
門操阿順之術以傾國家之權生息暴亂
長育大姦天下上舌世濁主昏壅蔽閉塞
以之危亡者辯也辯者之不善/而有此之害是故聖人
愼戒其始絶其未萌去辯去知去文去言
虚靜柔弱玄默素眞隱知藏善導以自然
是非白黑昭如日月同異眞僞如地如天
空虚無積與物俱變是聖人/無積也無爲爲之與
物俱然畜之不盈散之未旣包裹萬方博
者深思不見其緒辯者遠慮不聞其端施
而不屈變化不窮終而復始大明若昏旣
以爲人己愈佚盡以治人己益眀旣以生
人己愈壽盡以教人己愈益所謂旣以爲/人己愈有旣
以與人己/愈多也旣陽且陰陰而又陽天之/道也利而
[007-120395b]
不害與天地同生而不殺與神明通建德
流澤常處顯榮辭巧讓福歸於無名爲而
不恃與道俱行天道旣利而不害聖人則/爲而不爭天人雖異利益
是同則天同/道吾無間矣
道德眞經指歸卷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