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74 道德真經註(三)--蘇轍 (HFL)


[004-001a]
道德眞經註卷之四得十
    眉山蘇轍註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歸大國猶衆水之趨下流也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

 衆動之赴靜猶衆高之赴下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
則取大國
[004-001b]
 大國能下則小國附之小國能下則大國
 納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下以取人小國下而取於人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
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爲下
   道者萬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奥善人之寳不善人之所保美
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

[004-002a]
 凡物之見於外者皆其門堂也道之在物
 譬如其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見耳夫惟
 賢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寳愚者雖不
 能有然而非道則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
 之所保蓋道不遠人而人則遠之今誠有
 人美言之則可以爲市於世尊行之則可
 以加於人矣朝爲不義而夕聞大道妄盡
 而性復雖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
 可棄之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
[004-002b]
坐進此道
 立天子置三公將以道救人耳雖有拱璧
 之貴駟馬之良而進之不如進此道之多
 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
免耶故爲天下貴
 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則得之矣道無功
 罪人患不知知則凡罪不能汗也
   爲無爲章第六十三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004-003a]
 聖人爲無爲故無所不爲事無事故無所
 不事味無味故無所不味其於大小多少
 一以道遇之而已蓋人情之所不忘者怨
 也然及其愛惡之情忘則雖報怨猶報德
 也
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
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
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
以聖人由難之故終無難
 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難多而易少至於
[004-003b]
 難而後圖大而後爲則事常不濟矣聖人
 齊大小一多少無所不畏無所不難而安
 有不濟者哉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方其未有持而謀之足矣及其將然非泮
 而散之不去也然猶愈於既成也故爲之
 於未有者上也治之於未亂者次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
[004-004a]
里之行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
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治亂禍福之來皆如彼三者積小以成大
 聖人持之以無爲守之以無執故能使福
 自生使禍自亡譬如種苗深耕而厚耔之
 及秋自穰譬如被盜危坐而熟視之盜將
 自郤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爲非爲不成
 非執不留故常與禍爭勝與福爭贅是以
 禍至於不救福至於不成蓋其理然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愼終如始則無
[004-004b]
敗事
 聖人知有爲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終皆因
 其自然故無不成者世人心存於得喪方
 事之微猶有不知而聽其自然者及見其
 幾成而重失之則未有不以爲敗之者矣
 故曰愼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
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人皆徇其所欲以傷物信其所學以害理
 聖人非無欲也欲而不欲故雖欲而不傷
[004-005a]
 於物非無學也學而不學故雖學而不害
 於理然後内外空明廓然無爲可以輔萬
 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古之善爲道者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古之所謂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覽於物之
 終始故足貴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於
 小智以察爲明則智之害多矣故聖人以
 道治民非以明之將以愚之耳蓋使之無
 知無欲而聽上之所爲則雖有過亦小矣
[004-005b]
民知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應之而上下交相
 賊矣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
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
後乃至大順
 吾之所貴者德也物之所貴者智也德與
 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順者小而德之所順
 者大矣
   江海爲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004-006a]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
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
先人以其身後之
 聖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蓋下之後之
 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
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004-006b]
若肖乆矣其細也夫
 夫道曠然無形頽然無名充遍萬物而與
 物無一相似此其所以爲大也若似於物
 則亦一物矣而何足大哉
我有三寳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
敢爲天下先
 道以不似物爲大故其運而爲德則亦悶
 然以鈍爲利以退爲進不合於世俗今夫
 世俗貴勇敢尚廣大夸進銳而吾之所寳
 則慈忍儉約廉退此三者皆世之所謂不
[004-007a]
 肖者也
夫慈故能勇
 世以勇决爲賢而以慈忍爲不及事不知
 勇决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勝其終必至
 於勇也
儉故能廣
 世以廣大蓋物而以儉約爲陋不知廣大
 之易窮而儉約之易足其終必至於廣也
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世以進銳爲能而以不敢先爲耻不知進
[004-007b]
 銳之多惡於人而不敢先之樂推於世其
 終卒爲器長也蓋樸散而爲器聖人用之
 則爲官長自樸成器始有屬有長矣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

 勇廣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爲衆所疾故
 常近於死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

 以慈御物物之愛之如己父母雖爲之效
[004-008a]
 死而不辭故可以戰可以守天之將救是
 人也則開其心志使之無所不慈無所不
 慈則物皆爲之衛矣
   善爲士章第六十八
善爲士者不武
 士當以武爲本行之以怯若以武行武則
 死矣
善戰者不怒
 聖人不得已而後戰若出於怒是以我故
 殺人也以我故殺人天必殃之
[004-008b]
善勝敵者不爭
 以吾不爭故能勝彼之爭若皆出於爭則
 未必勝矣
善用人者爲之下
 人皆有相上之心故莫能相爲用誠能下
 之則天下皆吾用也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
之極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
[004-009a]
 主造事者也客應敵者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進者有意於爭者也退者無意於爭者也
是謂行無行
 無意於爭則雖用兵與不用均也
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苟無意於爭則雖在軍旅如無臂可攘無
 敵可因無兵可執而安有用兵之咎邪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者幾喪吾寳
 聖人以慈爲寳輕敵則輕戰輕戰則輕殺
[004-009b]
 人喪其所以爲慈矣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兩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心哀
 心見而天人助之雖欲不勝不可得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之大復性而足而性之妙見於起居飲
 食之間耳聖人指此以示人豈不易知乎
 人能體此以應物豈不易行乎然世常患
 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況行之乎
[004-010a]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迹也使道可以
 言盡則聽言而足矣可以事見則考事而
 足矣惟言不能盡事不能見非舍言而求
 其宗遺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蓋古之聖
 人無思無爲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
 則思慮之所不及是以終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衆人之所能知亦不足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004-010b]
聖人外與人同而中獨異耳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非思慮之所及故不可知然方其未知
 則非知無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知則
 病矣故知而不知者上不知而知者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既不可不知又不可知唯知知之爲病者
 久而病自去矣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004-011a]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
 所謂大威也人常患溺於衆妄畏生死而
 憚得喪萬物之威雜然乗之終身惴慄之
 不暇雖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誠知之一
 生死齊得喪坦然無所怖畏則大威熚然
 見於前矣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

[004-011b]
 性之大可以包絡天地彼不知者以四肢
 九竅爲己也守之而不厭是以見不出視
 聞不出聽蕞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無狹
 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狹
 也則愀然厭之欲脱而不得不知有厭有
 慕之方囿於物也故教之曰無厭其所生
 夫惟聖人不狹不厭與人同生而與道同
 居無廣狹淨穢之辨既不厭生而後知生
 之無可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
[004-012a]
取此
 聖人雖自知之而不自見以示人雖自愛
 之而不自貴以眩人恐人之有厭有慕也
 厭慕之心未忘則猶有畏也畏去而後大
 威至矣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勇於敢則死勇於不敢則生此物理之大
 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
[004-012b]
 死世遂以僥倖其或然而忽其常理夫天
 道之遠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惡之所
 從來哉故雖聖人猶以常爲正其於勇敢
 未嘗不難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如
 其已患天道之難知是以歷陳之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不與物爭於一時要於終勝之而已
不言而善應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未有求而
 不應者也
[004-013a]
不召而自來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斁思夫又誰召
 之哉
繟然而善謀
 繟然舒緩若無所營而其謀度非人所及
 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世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曲而不覩其大全
 有以善而得禍惡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
 網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終始而盡其
[004-013b]
 變化然後知其恢恢廣大雖疏而不失也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政煩刑重民無所措手足則常不畏死雖
 以死懼之無益也
若使人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

 民安於政常樂生畏死然後執其詭異亂
 群者而殺之孰敢不服哉
常有司殺者殺
[004-014a]
 司殺者天也方世之治而有詭異亂群之
 人恣行於其間則天之所棄也天之所棄
 而吾殺之則是天殺之而非我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
有不傷其手矣
 非天之所殺而吾自殺之是代司殺者殺
 也代大匠斲則傷其手代司殺者殺則及
 其身矣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
[004-014b]
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上以有爲導民民亦以有爲應之故事多
 而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上以利欲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雖死而
 求利不厭
夫惟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
 貴生之極必至於輕死惟無以生爲而生
 自全矣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004-015a]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萬物草木生也
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
 沖氣在焉則體無堅强之病至理在焉則
 事無堅强之累
是以兵强則不勝
 兵以義勝者非强也强而不義其敗必速
木强則共
 木自拱把以上必伐矣
强大處下柔弱處上
[004-015b]
 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
 弱其粗必强大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張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況天之抑高舉
 下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
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
不足以奉有餘
 天無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
[004-016a]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澹足萬物而不辭既以爲人己愈
 有既以子人己愈多非有道者無以堪此
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

 爲而恃成而處則賢見於世賢見於世則
 是以有餘自奉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
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强天下莫不知
[004-016b]
莫能行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爲辱受不祥
 爲殃故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
 夫怨生於妄而妄出於性知性者不見諸
 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
 末故外雖和而内未忘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
[004-017a]
無德司徹
 契之有左右所以爲信而息爭也聖人與
 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爲常馳騖於爭奪
 之場而不知性之未始少亡也是以聖人
 以其性示人使之除妄以復性待其妄盡
 而性復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
 不待責之而自服也然則雖有大怨懟將
 涣然冰解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和之彼
 無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則亦勞而無功
 矣徹通也
[004-017b]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私惟善人則與之契之無私亦猶
 是也惟合者則得之矣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老子生於衰周文勝俗弊將以無爲救之
 故於其書之終言其所志願得小國寡民
 以試焉而不可得爾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民各安其分則小有材者不求用於世什
[004-018a]
 伯之器則財堪什夫伯夫之長者也
雖有舟輿無所乗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
民復結繩而用之
 事少民朴雖結繩足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内足而外無所慕故以其所有爲美以其
 所處爲樂而不復求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

 民物繁夥而不相求則彼此皆足故也
[004-018b]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則爲實而已故不必美美則爲觀而已
 故不必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以善爲主則不求辯以辯爲主則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貫之則無所用博學而日益者未
 必知道也
聖人無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
[004-019a]

 聖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然施其所能
 以爲人推其所有以與人人有盡而一無
 盡然後知一之爲貴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力足以爲之
 則足以爭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爲
 能爭而未嘗爭此天與聖人所以大過人
 而爲萬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爲
 書與其所以爲道之大略也故於終篇復
[004-019b]
 言之



道德眞經註卷之四







[004-020a]
 予年四十有二謫居筠州筠雖小州而多
 古禪刹四方遊僧聚焉有道全者住黄糵
 山南公之孫也行高而心通喜從予遊嘗
 與予談道予告之曰子所談者予於儒書
 已得之矣全曰此佛法也儒者何自得之
 予曰不然予忝聞道儒者之所無何苦强
 以誣之顧誠有之而世莫知耳全曰儒佛
 之不相通如胡漢之不相諳也子亦何由
 知之試爲我言其略予曰孔子之孫子思
 子思之書曰中庸中庸之言曰喜怒哀樂
[004-020b]
 
 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非佛法而
 何顧所從言之異耳全曰何以言之予曰
 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惡方是時也孰是
 汝本來面目自六祖以來人以此言悟入
 者太半矣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
 樂之未發也蓋中者佛性之異名而和者
 六度萬行之總目也致中極和而天地萬
 物生於其間此非佛法何以當之全驚喜
[004-021a]
 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後始知儒佛一法也
 予笑曰不然天下固無二道而所以治人
 則異君臣父子之間非禮法則亂知禮法
 而不知道則世之俗儒不足貴也居山林
 木食澗飲而心存至道雖爲人天師可也
 而以之治世則亂古之聖人中心行道而
 不毁世法然後可耳全作禮曰此至論也
 是時予方解老子每出一章輒以示全全
 輒歎曰皆佛說也予居筠五年而北歸全
 不乆亦化去逮今二十餘年矣凡老子解
[004-021b]
 亦時有所刊定未有不與佛法合者時人
 無可與語思復見全而示之故書之老子
 之末大觀二年十二月十日子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