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59 文章軌範-宋-謝枋得 (WYG)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章軌範巻三
            宋 謝枋得 編
 小心文            將字集
  議論精眀而斷制文勢圎活而婉曲有抑揚有頓
  挫有擒縱塲屋程文論當用此様文法先暗記侯
  王兩集下筆無滯礙便當讀此
   管仲論蘇洵/
[003-1b]
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彊諸侯不
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于亂五公子争
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嵗公子武孟公子元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公
子昭昭立是爲孝/公故曰五公子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盖必有所
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文有/斷制故齊
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鮑叔薦管仲/威公用之及其亂也
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
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後
[003-2a]
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
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
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
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嗚呼仲
以爲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
知威公之爲人矣乎威公聲不絶乎耳色不絶於目而
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
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
[003-2b]
以爲将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
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
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其餘者仲
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
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爲無仲
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此一段是代管仲爲謀文/章最高處既攻擊管仲須
是思量吾身生管仲之時居管仲之位爲管仲之事當/如何處置必有一䇿東坡作鼂錯論范増論皆用此法
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
[003-3a]
狐偃趙衰先/軫陽處父靈公之虐文公/子不如孝公之寛厚威公/子
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襲文公之餘威猶得爲諸侯
之盟主百餘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
公之薨也一敗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
死矣夫天下未嘗無賢者盖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
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
其将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爲人且各疏其短此事見/管子
其心以爲是數子者皆不足以托國而又逆知其将死
[003-3b]
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
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
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先得此二事爲/證然後立論夫國以一人興
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
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高祖論蘇洵/
    此論因高祖命平勃即軍中斬樊噲事有所
    見遂作一段文字知有吕氏之禍而用周勃
[003-4a]
    不去吕后二事皆是窮思極慮刻苦作文非
    淺學所到必熟讀暗記方知其好
漢高祖挾數用術以制一時之利害不如陳平揣摩天
下之勢舉足摇目以刼制項羽不如張良微此二人則
天下不歸漢而高帝乃木強上/聲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
定後世子孫之計陳平張良智之所不及則高帝常先
爲之規畫處置使中後世之所爲曉然如目見其事而
爲之者盖高帝之智明于大而暗于小至于此而後見
[003-4b]
此一段如/論之冒頭帝嘗語吕后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
必勃也可令爲太尉方是時劉氏安矣勃又将誰安耶
故吾之意曰高帝之以太尉屬勃也知有吕氏之禍也
此一問可見老泉讀書有眼力作文有筆力衆人讀漢/書然安劉氏必勃可令爲太尉二句只說高帝知勃重
厚可當大事誰能思量劉氏既安矣勃又将誰安耶高/帝之以太尉屬勃也知有吕氏之禍也四句老泉學識
未易/及也雖然其不去吕后何也勢不可也昔者武王沒成
王㓜而三監叛帝意百嵗後将相大臣及諸侯王有如
武庚祿父而無有以制之也獨計以爲家有主母而豪
[003-5a]
奴悍婢不敢與弱子抗吕氏佐帝定天下爲諸将大臣
素所畏服獨此可以鎮壓其邪心以待嗣子之壮故不
去呂后者爲惠帝計也又揣摩髙帝不去吕后之意作/一段議論皆是駕空憑虚自出
新意無中生有文法最高/○此一段如論之原題吕后既不可去故削其黨以
損其權使雖有變而天下不搖是故以樊噲之功一旦
遂欲斬之而無疑嗚呼彼獨於噲不仁耶且噲與帝偕
起拔城陷陣功爲不少方亞夫嗾項荘時微噲誚讓羽
則漢之爲漢未可知也一旦人有惡噲欲滅戚氏者時
[003-5b]
噲出伐燕立命平勃即軍中斬之夫噲之罪未形也惡
之者誠僞未必也且帝之不以一女子斬天下功臣亦
明矣彼其娶于吕氏吕氏之族若産祿軰皆庸才不足
恤獨噲豪傑諸将所不能制後世之患無大于此者矣
本以高帝病中命平勃斬樊噲事有所見遂作高祖論/前面不說破必逐節出新意立竒論直到此方入事
夫高帝之視吕后猶醫者之視堇也使其毒可以治病
而不至于殺人而已噲死則吕氏之毒将不至于殺人
高帝以爲是足以死而無憂矣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
[003-6a]
噲之死于惠帝之六年天也使其尚在則吕祿不可紿
太尉不得入北軍矣此一段如/論之講題或謂噲于高帝最親使
之尚在未必與祿産叛夫韓信黥布盧綰皆南面稱孤
而綰又最爲親幸然及高祖之未亡也皆相繼以逆誅
誰謂百嵗之後椎埋屠狗之人見其親戚得爲帝王而
不欣然從之耶吾故曰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此一段/如論之
結/尾
    此篇以高帝命平勃即軍中斬樊噲一事立
[003-6b]
    一篇議論斬樊噲如一篇題目命周勃爲太
    尉一事如論之原題高帝不去吕后者正爲
    惠帝計斬樊噲可以去吕氏之黨制吕氏之
    變論之主意
   春秋論蘇洵/
    此文有法度有氣力有精神有光燄謹嚴而
    華藻者也讀得孟子熟方有此文章
賞罰者天下之公也是非者一人之私也位之所在則
[003-7a]
聖人以其權爲天下之公而天下以懲以勸道之所在
則聖人以其權爲一人之私而天下以榮以辱周之衰
也位不在夫子而道在焉夫子以其權是非天下可也
而春秋賞人之功赦人之罪去人之族絶人之國貶人
之爵諸侯而或書其名大夫而或書其字不惟其法惟
其意不徒曰此是此非而賞罰加焉則夫子固曰我可
以賞罰人矣賞罰人者天子諸侯事也夫子病天下
之諸侯大夫僣天子諸侯之事而作春秋而已則爲之
[003-7b]
其何以責天下位公也道私也私不勝公則道不勝位
位之權得以賞罰而道之權不過于是非道在我矣而
不得爲有位者之事則天下皆曰位之不可僣也如此
不然天下其誰不曰道在我則是道者位之賊也一/難
夫子豈誠賞罰之耶徒曰賞罰之耳庸何傷一/解曰我非
君也非吏也執塗之人而告之曰某爲善某爲惡可也
繼之曰某爲善吾賞之某爲惡吾誅之則人有不笑我
者乎夫子之賞罰何以異此然則何足以爲夫子何足
[003-8a]
以爲春秋二/難曰夫子之作春秋也非曰孔氏之書也又
非曰我作之也賞罰之權不得以自與也曰此魯之書
也魯作之也有善而賞之曰魯賞之也有惡而罰之曰
魯罰之也一篇主意/正在此何以知之曰夫子繫易謂之繫辭
言孝謂之孝經皆自名之則夫子私之也而春秋者魯
之所以名史而夫子託焉則夫子公之也公之以魯史
之名而賞罰之權固在魯矣二/解春秋之賞罰自魯而及
于天下天子之權也魯之賞罰不出境而以天子之權
[003-8b]
與之何也三/難曰天子之權在周夫子不得已而以與魯
也武王之崩也天子之位當在成王而成王幼周公以
爲天下不可以無賞罰故不得已而攝天子之位以賞
罰天下以存周室周之東遷也天下之權當在平王平
王昏亂故夫子亦曰天下不可以無賞罰而魯周公之
國也居魯之地宜如周公不得已而假天子之權以賞
罰天下以尊周室故以天子之權與之也三/解然則假天
子之權宜如何四/難曰如齊桓晉文可也四/解夫子欲魯如
[003-9a]
齊桓晉文而不遂以天子之權與齊晉何也五/難齊桓晉
文陽爲尊周而實欲富强其國故夫子與其事而不與
其心周公心存王室雖其子孫不能繼而夫子思周公
而許其假天子之權以賞罰天下其意曰有周公之心
而後可以行桓文之事此其所以不與齊晉而與魯也
又生一/段議論夫子亦知魯君之才不足以行周公之事矣顧
其心以爲今之天下無周公故至此是故以天子之權
與其子孫所以見思周公之意也此一段直是論/得痛快感動人吾觀
[003-9b]
春秋之法皆周公之法而又詳内而畧外此其意欲魯
法周公之所爲且先自治而後治人也明矣夫子嘆禮
樂征伐自諸侯出而田恒弑其君則沐浴而請討然則
天子之權夫子固明以與魯矣五/解子貢之徒不達夫子
之意續經而書孔丘卒夫子既告老矣大夫告老而卒
不書而夫子獨書夫子作春秋以公天下而豈私一孔
丘哉嗚呼夫子以爲魯國之書而子貢之徒以爲孔氏
之書也歟遷固之史有是非而無賞罰彼亦史臣之體
[003-10a]
宜爾也結/尾後之效孔子作春秋者吾惑焉吕氏春秋/呉越春秋
秋有天子之權天下有君則春秋不當作天下無君則
天子之權吾不知其誰與天下之人烏有如周公之後
之可與者與之而不得其人則亂不與人而自與則僣
不與人不自與而無所與則散嗚呼後之春秋亂耶僣
耶散耶
   范増論蘇軾/
漢用陳平計間疎楚君臣項羽疑范増與漢有私稍奪
[003-10b]
其權増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爲之願賜骸骨
歸卒伍歸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蘇子曰増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増獨恨其不早耳然
則當以何事去増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
當于是去耶曰否増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
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増曷爲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
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維霰増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
軍時也陳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
[003-11a]
楚懐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弑義帝義帝命宋義爲/上将號曰卿子
冠軍後爲項羽所殺陳渉初起兵假楚将項燕秦太子/扶蘇爲名二人已死矣陳渉詐稱其尚在感動人心楚
懐王入秦無罪而亡楚人憐之南公曰楚雖三户亡秦/必楚范増勸楚項梁求懐王孫名心者立以爲楚懐王
項羽陽尊懐王爲義帝/後隂使人弑義帝江中且義帝之立増爲謀主矣義帝
之存亡豈獨爲楚之盛衰亦増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
義帝亡而増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弑
義帝之兆也其弑義帝則疑増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
[003-11b]
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
也獨遣沛公入關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
而擢以爲上将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
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
也増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弑之非
増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聽也不用其
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増必自是始矣方羽殺卿子冠
軍増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爲増計者
[003-12a]
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此一段最妙乃無/中生有死中求活増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
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増高
帝之所畏也増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増亦人傑也哉結/尾
不貶盡范増反許之爲人傑正如韓文公争臣論攻擊/不遺餘力結句乃曰陽子将不得爲善人乎如此方是
公論若斷人之過攻人之/惡沒人之善皆非老手
    此是東坡海外文字一句一字増减不得句
    句有法字字盡心後生只熟讀暗記此一篇
[003-12b]
    義理融明音律諧和下筆作論必驚世絶俗
    此論最好處在方羽殺卿子冠軍時増與羽
    比肩事義帝一段當與鼂錯論並觀
    凡作史評斷古人是非得失存亡成敗如明
    官判斷大公案須要說得人心服若只能責
    人亦非高手須要思量我若生此人之時居
    此人之位遇此人之事當如何應變當如何
    全身必有至當不易之說如奕棊然敗棊有
[003-13a]
    勝着勝棊有敗着得失在一着之間棊師旁
    觀必能覆棊歴說勝者亦可敗敗者亦可勝
    乃爲良工東坡作史評皆得此說人不能知
    能知此者必長於作論
   鼂錯論蘓軾/
    此論先立冒頭然後入事乂是一格老于世
    故明于人情有憂深思逺之智有排難解紛
    之勇不特文章之工也
[003-13b]
天下之患最不可爲者名爲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
之憂暗說景帝時諸侯强大削亦/反不削亦反○此如破題坐觀其變而不爲之
所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爲之則天下狃于治平之
安而不吾信此如/破題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爲能出身爲
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朞月之間而苟
以求名之所能也暗說鼂錯/削七國事天下治平暗說景/帝時無故而發大
難之端暗說削/七國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于天下暗/說
七國/反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暗說鼂錯/欲使天子
[003-14a]
自将而/已居守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此袁盎所以進/斬鼂錯之說昔者鼂
錯盡忠爲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並起以誅錯
爲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錯爲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
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
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决大河
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
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爲之圖是以得至
于成功用大禹治水事乃是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丈夫以七國之强而驟削
[003-14b]
之其爲變豈足怪哉錯不于此時捐其身爲天下當大
難之衝而制呉楚之命乃爲自全之計景帝之怒錯錯/之受禍果是因
此非假/設之辭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主意/在此且夫發七國之
難者誰乎已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與
居守之至安已爲難首擇其至安而遺天子以其至危
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惋而不平者也此一段判斷鼂錯/之罪至公至平錯
聞之亦/必心服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于禍何者已欲
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
[003-15a]
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于其間使呉楚反錯以身
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則天
子将恃之以爲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此一段最/妙乃是無
中生有死中求活方成議論凡作史評判斷古今之功/罪須要思量使我生此人之時居此人之位處此人之
事當如何處置必有一長䇿如奕棊然雖敗局未/嘗無勝勢雖勝局未嘗無敗勢善奕者能知之嗟夫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爲自全之計使錯自
将而討呉楚未必無功此是高見逺/識深謀至論惟其欲自固其身
而天子不恱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
[003-15b]
所以自禍歟
   留侯論蘇軾/
    主意謂子房本大勇之人唯年少氣剛不能
    涵養忍耐以就大功名如用力士提鐵鎚擊
    秦始皇之類皆不能忍老父之圯音怡論/中同
    始命之取履納履與之期五更相㑹數怒罵
    之正以折其不能忍之氣教之以能忍也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
[003-16a]
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鬬此不足爲勇也能忍/不能
忍是一/篇主意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
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逺也好句/法夫子房
授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當看漢書張良/傳知此本末然亦
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
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爲鬼物
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
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雖
[003-16b]
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
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
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盖亦危
此時子房尚不能忍此事見子房傳得力士提鐵鎚/重百斤以擊秦始皇于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始皇怒
大索天下十/日竟不獲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可愛而
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爲伊尹太公
之謀而特出于荆軻聶政之計兩刺/客以僥倖于不死此
圯上老人所爲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
[003-17a]
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此/是
老父墮履橋下命子房取履又命之納履與子房期以/五更相㑹于橋上子房後至怒爲一段事老父正以折
子房少年剛强不能/忍之氣使之能客忍楚荘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
荘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宣公十/二年
勾踐之困於㑹稽而歸臣妾于呉者三年而不勌且夫
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
以爲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
剛鋭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
[003-17b]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暗說圯/上相遇而命以僕妾之役暗說/取履
事/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
不能怒也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
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
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
教之也因子房能忍又教得高帝能忍/所以得天下此一段議論尤高當淮隂破齊而
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是觀之猶有剛强不能
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引/證大史公疑子房以爲魁梧
[003-18a]
竒偉而其状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
所以爲子房歟
   秦始皇扶蘇論蘇軾/
秦始皇時趙高有罪䝉毅按之當死始皇赦而用之長
子扶蘇好直諌上怒使北監䝉恬兵于上郡始皇東遊
㑹稽並蒲浪/反海走音/奏琅琊次子胡亥李斯䝉毅趙高從
道病使䝉毅還禱山川未及還上崩李斯趙高矯詔立
胡亥殺扶蘇䝉恬䝉毅卒以亡秦
[003-18b]
蘇子曰始皇制天下輕重之勢使内外相形以禁奸備
亂可謂宻矣䝉恬将三十萬人威震北方扶蘇監其軍
而䝉毅侍帷幄爲謀臣雖有大奸賊敢睥睨其間哉不
幸道病禱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䝉毅故高斯得成其
謀始皇之遣毅毅見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
可以言智雖然天之亡人國其禍敗必出于智之所不
及聖人爲天下不恃智以防亂恃其無致亂之道耳始
皇致亂之道在用趙高夫閹尹之禍如毒藥猛獸未有
[003-19a]
不裂肝碎首者也自有書契以來惟東漢吕强後唐張
承業二人號稱善良豈可望一二于千萬以取必亡之
禍哉然世主皆甘心而不悔如漢桓靈唐肅代猶不足
深怪始皇漢宣皆英主亦沉于趙高恭顯之禍彼自以
爲聰明人傑也奴僕薫腐之餘何能爲及其亡國亂朝
乃與庸主不異吾故表而出之以戒後世人主如始皇
漢宣者或曰李斯佐始皇定天下不可謂不智扶蘇親
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陳勝假其名猶足以亂天下而
[003-19b]
䝉恬持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誅而復請之則斯高
無遺類矣以斯之智而不慮此何哉蘇子曰嗚呼秦之
失道有自來矣豈獨斯高之罪自商鞅變法以殊死爲
輕典以參夷爲常法人臣狼顧脅息以得死爲幸何暇
復請方其法之行也求無不獲禁無不止鞅自以爲軼
堯舜而駕湯武矣及其出亡而無所舍然後知爲法之
弊夫豈獨鞅悔之秦亦悔之矣形容商鞅之慘刻秦/法之酷烈可謂盡矣
軻之變持兵者熟視始皇環柱而走而莫之救者以法
[003-20a]
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復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
而臣子不敢復請也答前一/段問二人之不敢復請亦知始
皇之鷙悍而不可回也豈料其僞也哉周公曰平易近
民民必歸之孔子曰有一言而終身行之其恕矣乎夫
以忠恕爲心而以平易爲政則上易知下易達雖有賣
國之奸無所投其隙倉卒之變無自發焉其令行禁止
盖有不及商鞅者矣而聖人終不以此易彼蘇東坡作/史評必有
一段說萬世不可磨滅之理使吾身生其人之時居其/人之位遇其人之事當如何處置此作論妙法從老泉
[003-20b]
傳來今人作塲屋程文論當以此爲法凡議論好事須/要一段反說凡議論不好事須要一段正說文勢亦圎
活義理亦精㣲/意味亦悠長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棄灰刑其親戚
師傅無惻容積威信之極以至始皇秦人視其君如雷
電鬼神不可測識古者公族有罪三宥而後致刑今至
使人矯殺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請則威信之過
也夫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孫皆是/至人
之/言漢武始皇皆果于殺者也故其子如扶蘇之仁則寧
死而不請如戾太子之悍則寧反而不訴知訴之必不
[003-21a]
察也戾太子豈欲反者哉計出于無聊也故爲二君之
子者有死與反而已李斯之智盖足以知扶蘇之必不
反也答前段/設問吾又表而出之以戒後世人主之果於殺

    此論主意有兩說斯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
    䝉恬䝉毅其禍不在于䝉毅之去左右而在
    于始皇之用趙高後世人主用宦官者當以
    爲戒一說李斯趙高敢于矯詔殺扶蘓䝉恬
[003-21b]
    而不憂二人之復請者其禍不在于斯高之
    亂而在于商鞅之變法始皇之好殺後世人
    主之果于殺者當以爲戒前一段說始皇罪
    在用趙高附入漢宣任恭顯事後一叚說始
    皇之果于殺其禍反及其子孫附入漢武殺
    戾太子事此文法尤妙
   王者不治夷狄論蘇軾/
    此是東坡應制科程文六論中之一有冒頭
[003-22a]
    有原題有講題有結尾當熟讀當暗記始知
    其巧
夷狄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也譬若禽獸然求其大治必
至于大亂句有/氣力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治之以
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春秋書公㑹戎于潜何休曰
王者不治夷狄錄戎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也此是/冒頭夫天
下之至嚴而用法之至詳者莫如春秋凡春秋之書公
書侯書字書名其君得爲諸侯其臣得爲大夫者舉皆
[003-22b]
齊晉也不然則齊晉之與國也其書州書國書氏書人
其君不得爲諸侯其臣不得爲大夫者舉皆秦楚也不
然則秦楚之與國也夫齊晉之君所以治其國家擁衛
天子而愛養百姓者豈能盡如古法哉盖亦出于詐力
而參之以仁義是齊晉亦未能純爲中國也秦楚者亦
非皆貪冒無恥肆行而不顧也盖亦有秉道行義之君
焉是秦楚亦未至于純爲夷狄也齊晉之君不能純爲
中國而春秋之所與者常在焉有善則汲汲而書之惟
[003-23a]
恐其不得聞于後世有過則多方而開赦之惟恐其不
得爲君子秦楚之君未至于純爲夷狄而春秋之所不
與者常在焉有善則累而後進有惡則畧而不錄以爲
不足錄也是非獨私于齊晉而偏疾于秦楚也以見中
國之不可以一日背夷狄之不可一日向也其不純者
不足以寄其褒貶則其純者可知矣故曰天下之至嚴
而用法之至詳者莫如春秋此是/原題夫戎者豈特如秦楚
之流入于戎狄而已哉然而春秋書之曰公㑹戎于潜
[003-23b]
公無所貶而戎爲可㑹是獨何歟夫戎之不能以㑹禮
㑹公亦明矣此學者之所以深疑而求其說也故曰王
者不治夷狄錄戎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夫以戎之不
可以化誨懐服也彼其不悍然執兵以與我從事于邉鄙
固亦幸矣又況知有所謂㑹者而欲行之是豈不足以
深嘉其意乎不然将深責其禮彼将有所不堪而發其
暴怒則其禍大矣仲尼深憂之故因其來而書之以㑹
曰若是足矣是将以不治深治之也此是/講題由是觀之春
[003-24a]
秋之疾戎狄者非疾純戎狄也疾其以中國而流入于
戎狄者也此是/結尾
   荀卿論蘇軾/
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然莫不有規矩不
敢放言高論言必稱先王然後知聖人憂天下之深也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逺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
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婦之所共知而所行者聖人有所
不能盡也嗚呼是亦足矣使後世有能盡吾說者雖爲
[003-24b]
聖人無難而不能者不失爲寡過而已矣子路之勇子
貢之辨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
者也然三子者每不爲夫子之所說顔淵嘿然不見其
所能若無以異于衆人者而夫子亟稱之且夫學聖人
者豈必其言之云爾哉亦觀其意之所嚮而已夫子以爲
後世必有不足行其說者矣必有竊其說而爲不義者
一篇主意/在此二段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爲非常可喜
之論要在于不可易也昔者嘗恠李斯事荀卿既而焚
[003-25a]
滅其書盡變古先聖王之法於其師之道不啻若冦讐
及今觀荀卿之書然後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
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爲異說而不讓敢爲高論
而不顧者也其言愚人之所驚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
軻世之所謂賢人君子也荀卿獨曰亂天下者子思孟
軻也天下之人如此其衆也仁人義士如此其多也荀
卿獨曰人性惡桀紂性也堯舜僞也由是觀之意其爲
人必也剛愎不遜而自許太過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003-25b]
今夫小人之爲不善猶必有所顧忌是以夏商之亡桀
紂之殘暴而先王之法度禮樂刑政猶未至於絶滅而
不可考者是桀紂猶有所存而不敢盡廢也彼李斯者
獨能奮然而不顧焚燒夫子之六經烹滅三代之諸侯
破壊周公之井田此三句斷李斯之罪/可見李斯之罪大此亦必有所恃
者矣彼見其師歴詆天下之賢人以自是其愚以爲古
先聖王皆無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時之論而不
自知其禍之至于此也其父殺人報仇其子必且行刼
[003-26a]
苟卿眀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其高談異
論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論未嘗異也而天下卒無有及
者苟天下無有及者則尚安以求異爲哉
    孔子立言平易正直而不敢爲非常可喜之
    論故其道歴萬世而不可易荀卿喜爲異說
    而不讓敢爲高論而不顧歴詆天下之賢聖
    以自是李斯學其學無忌憚有甚于荀卿者
 
[003-26b]
 
 
 
 
 
 
 
 文章軌範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