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a]
欽定四庫全書
古歡堂集巻四十二 戸部侍郎田雯撰
長河志籍考
州鎮七曰新安曰邉里曰王滿曰王解曰土橋曰桑園
曰曲陸是也
新安鎮在城東九十里古安悳縣地本屬舊悳州永
樂七年割屬今州漢書地理志有安縣謂之安侯國
屬平原郡王莽初始元年正月封孺子嬰為安定公
[042-1b]
以平原安徳漯隂鬲重丘凡户萬地方百里為安定
公國盖古有安悳又有安縣王莽國號曰新謂之新
安即此地舊唐書志隋於舊廣川縣東八十里置新
縣此地名新名安古有之矣其為鎮也似晉帝改始
新之縣楊僕移函谷之關焉
邊里鎮在城東六十里古安悳縣地本屬舊悳州永
樂七年割屬今州邊里之名不知所出顔真卿之守
平原在故悳州及李納之戍亦在故悳州南跨河而
[042-2a]
城謂之三王武俊令其子士清將兵先濟滳河李
師古毁三城具見唐書又鄭權之討李師道也權
身將兵出屯奏置歸化縣綏納隆附師道師古弟也
新唐書志元和十三年析悳州之安悳置歸化縣𨽻
悳州太和四年省入臨邑北有鹿角闗今悳州又有
鹿角闗古悳州嘗為爭戰之所故有邊里之名若今
州城西門名定邊矣
王滿店在州城東南六十里州之屯氏河舊稱王莽
[042-2b]
河莽與滿音近後人惡王莽之名從其訛耳漢書溝
洫志曰河之為中國害尤甚故導河自積石歴龍門
釃二渠以引河一則北瀆王莽時空故世俗名瀆為
王莽河也舊唐書朱滔傳興元元年滔次南河攻圍
貝州三月魏州亂滔令大將馬實分兵過魏州營於
王莽河今大名府元城縣有屯氏大河故瀆俗云王
莽河一名毛河凡屯氏所經俗皆謂之王莽河故訛
曰王滿也
[042-3a]
論曰昔漢明悳避何羅之姓見惡馬宗王皇后遭武瞾
之䜛斥為莽氏考孫禮之傳當時且號王翁凡屯氏
之河後世悉稱王莽殆亦紫色蛙聲之舊訛為别風
淮雨之儔與
王解店在州城東六十里解之字曰蟹如地理志河
東解縣及春秋時解揚以地氏姓並音為蟹王解之
名不知所出字學有通俗廣雅求其通廣雅俗二端
而已此地今俗稱螃蠏河盖古之徒駭也漢世九河
[042-3b]
故迹北亡八枝惟徒駭獨存後亦并塞河乃東徙此
必徒駭㫄流土人名為㫄駭或稱横音與/王同駭耳聲音
相近轉寫之訛字成虚虎矣黄河故道在平原安悳
之間即今州境徒駭河俗稱徒河又訛土河舊黄河
西南自濟河接於梁山北過臨邑曰大土河又西北
至悳州界曰土河此地雖非徒駭本道自塡遏八河
徒駭横流故地以此名王解其遺意也
論曰昔獵閭本䜲餘之聚亢仇舊䜱音武/安反音/
之亭若
[042-4a]
王解者此類是矣是以漢民記滹沱之字徒可為沱
今俗稱螃蠏之河駭復為解若聞一知二億則屢中
矣
土橋在城東四十里通陸縣土橋西南有張家莊古
張甲河亦名張公渡有張公城史記秦始皇至之罘
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漢書公
孫𢎞平津侯亦此盖平津即此津始皇渡此津而疾
即異苑所記沙丘之謡也陵縣志云今在縣西十五/里按陵縣西則悳州城東
[042-4b]
矣/又云韓信渡平原津襲齊歴下軍即此水經云大
河又北逕張公城臨側河按此知大河故瀆又有
張甲之稱矣東方朔别傳云父張氏名夷字少平母
田氏夷年二百嵗顔若童子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死
時漢景帝三年也鄰母拾朔養之時東方始明因以
姓焉按此知東方朔亦姓張矣漢書東方朔上書云
臣少失父母長養兄嫂文亦類之而論衡云姓金氏
變易姓名游宦漢朝新唐書志悳州長河縣東南有
[042-5a]
張公故闗
桑園鎮在州城北四十里以桑淵得名水經注竇氏
青山東逕董仲舒廟南舊溝又東逕修市縣故城北
地理風俗記曰循當作/修縣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
縣也又東㑹從陂子午潭漲淵而不流亦謂之桑此
淵逕循當作/修縣故城北東合清漳漳泛則北注澤盛
則南播津流上下互相逕道也又脩縣西北有桑社
一作/杜枝津逕弓髙城北謂之桑社溝漢書竇皇后家
[042-5b]
在觀津廣國嘗與其姨采桑墮用為符信知此地古
悉種桑為浴蠺之地故名桑園桑社新唐書猶稱悳
州土貢絹綾矣今桑園鎮北二十里為安陵鎮跨衞
河東西兩岸安陵故縣水經注本修之安陵鄉也舊
唐書志景州安陵縣永徽二年移治白社橋又悳州
長河縣元和四年移就白橋於永濟河西岸置縣是
長河近安陵之地此桑園鎮古安陵縣也
曲陸店在州城南五十里以載籍考之二字悉有其
[042-6a]
義公羊傳曰河曲流河千里一曲一直鉤盤河郭璞
以為水曲如鉤流盤桓也夫水號鉤盤則地稱曲陸
矣爾雅髙平曰陸此最古名史記陸賈傳索隱注曰
齊宣公友子逹食采於陸鄉號曰陸侯賈其孫也唐
書世系表陸氏出自媯姓田完裔齊宣王少子通封
於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故地因以氏焉是平原般
縣有陸鄉般即古鉤盤矣晉書陸機為平原内史集
中有謝平原内史表又陸雲為清河内史平原清河
[042-6b]
連竟雲撰祖考頌序云雲之世族承黄虞之苗裔襲
靈根之遺芳在周之衰有媯育姜而貞龜發鳴鳯之
兆周史表觀國之繇故能光字營丘奄有東海矣
古歡堂集巻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