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04 御製文集-清-高宗弘曆 (WYG)


[042-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製文二集巻八
 諭
  命國史館以明季貳臣傳分甲乙二編
我國家開創之初明季諸臣望風歸附者多雖皆臣事
興朝究有虧扵大節自不當與范文程諸人畧無區别
因命國史館以明臣之降順者另立貳臣傳據實直書
用彰公是兹念諸人立朝事蹟既不相同而品之賢否
[042-1b]
邪正亦判然各異豈可不為之分辨淄渑如洪承疇在
明代身膺閫寄李永芳曽乗障守邉一旦力屈俘降厯
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固不能為之諱然其後洪
承疇宣力東南頗樹勞伐李永芳亦屢立戰功勲績並
為昭著雖不克終於勝國實能効忠扵本朝昔戰國豫
讓初事范中行後事智伯卒伸國士之報後之人無不
諒其心而稱其義則扵洪承疇等又何深譏焉至如錢
謙益行素不端及明祚既移率先歸命乃敢扵詩文隂
[042-2a]
行詆毁是為進退無據非復人類又如龔鼎孳曽降闖
賊受其偽職旋更投順本朝並為清流所不齒而其再
仕以後惟務靦顔持禄毫無事蹟足稱若與洪承疇等
同列貳臣傳不示等差又何以昭彰癉著交國史館總
裁於應入貳臣傳諸人詳加考覈分為甲乙二編俾優
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鉞凛然於以傳信簡編而待天下
後世之公論庶有合於春秋之義焉然朕所以為此言
者非獨為臣子勵名教而植綱常實欲為君者當念苞
[042-2b]
桑而保宗社盖此諸人未嘗無有用之才誠使明之守
成者能慎持神器而弗失則若而人皆足任心膂股肱
祖業扵是延人才即扵是萃故有善守之主必無二姓
之臣所以致有二姓之臣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
也崇禎臨終之言不亦舛乎
  命館臣錄存楊維楨正統辨諭
元楊維楨著宋遼金正統辨大㫖以元承宋統而排斥
遼金其文不見本集惟陶宗儀輟耕錄載之今館臣編
[042-3a]
輯四庫全書謂其持論紕繆並輟耕錄内所載者亦與
刪除且言隋先代周繼乃平陳未聞唐宋諸儒謂隋承
陳不承周也此語似是而非盖嘗論之春秋大一統之
義尊王黜霸所以立萬世之綱常使名正言順出於天
命人心之正紫陽綱目義在正統是以始皇之廿六年
秦始繼周漢始於髙帝之五年而不始於秦降之嵗三
國不以魏呉之强奪漢統之正春秋之義然也楊維楨
撰三史正統辨凡二千六百餘言義本春秋法宗綱目
[042-3b]
其欲以元繼南宋為正統而不及遼金其論頗正不得
謂之紕繆夫維楨身為元臣入明雖不仕而應明太祖
之召且上鐃歌鼓吹曲頌美新朝非刺故國㡬於劇秦
美新其進退無據較之錢謙益託言不忘故君者鄙倍
尤甚向屢於詩文中斥之而維楨正統之辨則不可以
人廢言也夫正統者繼前統受新命也東晉以後宋齊
梁陳雖江左偏安而所承者晉之正統其時若拓跋魏
氏地大勢强雖北齊北周繼之亦較南朝為盛而中華正
[042-4a]
統不得不屬之宋齊梁陳者其所承之統正也至隋則
平陳以後混一區宇始得為大一統即唐之末季藩鎮
擾亂自朱温以訖郭威等或起自㓂竊或身為叛臣五
十餘年之間更易數姓甚且稱臣稱姪於契丹然中國
統緒相承宋以前亦不得不以正統屬之梁唐晉漢周
也至於宋南渡後偏處臨安其時遼金元相繼起於北
邊奄有河北宋雖稱姪於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
正統遼金不得攘而有之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統當
[042-4b]
絶正統當續之語則統緒之正元世祖已知之稔矣我
皇祖御批通鑑及朕向所批通鑑輯覽俱以此論定盖
春秋大義綱目大法實萬世不易之凖我朝為明復仇
討賊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為自古得天下最正然朕猶
扵通鑑輯覽内存福王建國之號一年使其能保守南
都未嘗不可如南宋之承統綿延不絶而奈其當陽九
之運
天弗與人弗歸自覆其宗社也此實大公至正天下萬
[042-5a]
世可以共見共守之論然館臣之刪楊維楨正統辨者
其意盖以金為滿洲欲令承遼之統故曲為之説耳不
知遼金皆自起北方本無所承統非若宋元之相承逓
及為中華之主也若以此立論轉覺狭小天下萬世必
有起而議之者是不可以不辨朕以為不但輟耕錄中
所載楊維楨之正統辨不必刪除即楊維楨文集内亦
當補錄是篇並將此諭各載巻首以昭天命人心之正
以存春秋綱目之義特諭
[042-5b]
  命皇子等編輯明臣奏議諭
厯代名臣奏疏向有流傳選刻之本四庫全書内亦經
館臣編次進呈其中危言讜論闗係前代得失者固可
援為法戒因思勝國去今尤近三百年中藎臣傑士風
節偉著者實不乏人跡其規陳治亂抗疏批鱗當亦不
亞漢唐宋元諸臣而奏疏未有専本使當年繩愆糾謬
忠君愛國之忱後世無由想見誠闕典也即或其人品
誼未醇而其言一事陳一弊切中利病有裨時政者亦
[042-6a]
不可以人廢言至神宗以後諸臣奏疏内有因遼瀋用
兵渉及本朝之處彼時主闇政昏太阿倒置閹人竊柄
權倖滿朝以致舉錯失當賞罰不明其君綴旒於上竟
置國是若罔聞遂至流㓂四起兵潰餉絶種種粃政指
不勝數若楊漣左光斗熊廷弼諸人或折衝彊場或正
色立朝俱能慷慨建議剴切敷陳設明之君果能採而
用之猶不致敗亡若是之極其事距今百十餘年殷鑒
不逺尤當引為炯戒則諸人奏疏不可不亟為輯録也
[042-6b]
除明史本傳外所有入四庫全書諸人文集均當廣為
蒐採裒集成編即有違碍字句祗須畧為節潤仍將全
文錄入不可刪改此事闗係明季之所以亡與我朝之
所以興敬怠之分
天人之際不可不深思逺慮觸目警心著派諸皇子同
總師傅蔡新等為總裁其皇孫皇曽孫之師傅翰林等
即著為纂修校錄陸續進呈候朕親裁書成後即交武
英殿刋刻仍抄入四庫全書將此㫖冠於簡端所有前
[042-7a]
次紀昀等選出神宗以後各奏疏即著歸入此書按其朝
代一體編纂特諭
  命館臣重訂契丹國志諭
四庫全書館進呈書内有宋葉隆禮奉勅所撰契丹國
志其説採摘通鑑長編及諸説部書按年臚載抄撮成
文中間體例混淆書法訛舛不一而足如書既名契丹
國志自應以遼為主乃巻首年譜既標太祖太宗等帝
而事實内或稱遼帝或稱國主豈非自亂其例又是書
[042-7b]
既奉南宋孝宗勅撰而評斷引宋臣胡安國語稱為胡
文定公實失君臣之體甚至大書遼帝紀元於上而以
宋祖建隆等年號分注於下尤為紕繆夫梁唐晉漢周
僣亂之主享國日淺且或稱臣稱兒稱孫於遼分注紀
元尚可若北宋則中原一統豈得以春秋分國之例槩
予分注於北遼之下又引胡安國論斷以劫廹其父開
門納晉軍之楊承勲謂變而不失其正時承勲同父被
晉圍慮禍及身乃刼其父致被晉戮而已受晉爵賞夫
[042-8a]
大義滅親父可施之子子不可施之父父即背叛子惟
有一死以答君親豈有蔑倫背義尚得謂之變而不失
其正此乃胡安國華夷之見芥蔕於心右逆子而亂天
經誠所謂胡説也其他乖謬種種難以枚舉朕詳加披
覽經指駮者數十條館臣乃請撤出此部書朕以春秋
天子之事是非萬世之公昨曽著正統辨論斷甚明今
契丹國志既有成書紀載當存其舊惟體例書法訛謬
於綱目大義有乖者不可不加釐正著總纂紀昀等詳
[042-8b]
加校勘依例改纂其志中之事蹟如祭用白馬灰牛氊
中枯骨變形視事及戴野豬頭披皮之事雖跡渉荒誕
然與詩書所載簡狄吞卵姜嫄履武復何以異盖神道
設教以溯發祥古今胥然義正如此又何必信逺而疑
近乎其餘遼帝過舉如母后擅權諸事足為後世鑑戒
者仍據志直書一字不可易該總裁等覆閱進呈候朕
親定錄入四庫全書並將此㫖書於簡端以昭綱常名
教大公至正之義特諭
[042-9a]
  命館臣編輯河源紀畧諭
今年春間因豫省青龍岡漫口合龍未就遣大學士阿
桂之子乾清門侍衛阿彌達前往青海務窮河源告祭
河神事竣復命並據按定南針繪圖具説呈覽據奏星
宿海西南有一河名阿勒坦郭勒䝉古語阿勒坦即黄
金郭勒即河也此河實係黄河上源其水色黄迴旋三
百餘里穿入星宿海自此合流至貴徳堡水色全黄始
名黄河又阿勒坦郭勒之西有巨石髙數丈名阿勒坦
[042-9b]
噶達素齊老䝉古語噶達素北極星也齊老石也其崖
壁黄赤色壁上為天池池中流泉噴涌釃為百道皆作
金色入阿勒坦郭勒則真黄河之上源也其所奏河源
頗為明晰從前康熈四十三年
皇祖命侍衛拉錫等往窮河源其時伊等但窮至星宿
海即指為河源自彼囘程覆奏而未窮至阿勒坦郭勒
之黄水尤未窮至阿勒坦噶達素齊老之真源是以
皇祖所降諭㫖并
[042-10a]
㡬暇格物編星宿海一條亦但就拉錫等所奏以鄂敦
他臘為河源也今既考詢明確較前更加詳晰因賦河
源詩一篇叙述源委又因漢書河出昆侖之語考之於
今昆侖當在囘部中囘部諸水皆東注蒲昌海即鹽澤
也鹽澤之水入地伏流至青海始出而大河之水獨黄
非昆侖之水伏地至此出而挟星宿海諸水為河瀆而
何濟水三伏三見此亦一證因於河源詩後復加案語
為之决疑傳正嗣檢閲宋史河渠志有云河繞昆侖之
[042-10b]
南折而東復繞昆侖之北諸語夫昆侖大山也河安能
繞其南又繞其北此不待辨而知其誣且昆侖在囘部
離此萬里誰能移此為青海之河源既又細閱康熈年
間拉錫所具圖於貴徳之西有三支河名昆都倫乃悟
昆都倫者䝉古語謂横也横即支河之謂此元時舊名
謂有三横河入於河盖䝉古以横為昆都倫即囘部所
謂昆侖山者亦係横嶺而修書者不解其故遂牽青海
之昆都倫河為囘部之昆侖山耳既解其疑不可不詳
[042-11a]
誌因復著讀宋史河渠志一篇兹更檢元史地理志有
河源附錄一巻内稱漢使張騫道西域見二水交流發
蔥嶺滙鹽澤伏流千里至積石而再出其所言與朕蒲
昌海即鹽澤之水入地伏流意頗合可見古人考證已
有先得我心者按史記大宛傳云于闐之西水皆西流
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潜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
焉河注中國漢書西域傳于闐國條下所引亦同而說
未詳盡張騫既至蒲昌海則或越過星宿海直至囘部
[042-11b]
地方或囘至星宿海而未尋至阿勒坦郭勒等處當日
還奏必有奏牘或繪圖陳獻而司馬遷班固紀載弗為
備詳始末僅以數語了事致後人無從考證此作史者
之畧也然則武帝紀所云昆侖為河源本不誤特未詳
伏流而出青海之阿勒坦噶達素而經星宿海為河源
耳至元世祖時遣使窮河源亦但言至青海之星宿海
見有泉百餘泓便指謂河源而不言其上有阿勒坦噶
達素之黄水又上有蒲昌海之伏流則仍屬得半而止
[042-12a]
朕從前為熱河考即言河源自蔥嶺以東之和闐葉爾
羌諸水瀦為蒲昌海即鹽澤䝉古語謂之羅布淖爾伏
流地中復出為星宿海云云今覆閱史記漢書所紀河
源為之究極原委則張騫所窮正與今所考訂相合又
豈可没其探本討源之實乎所有兩漢迄今自正史以
及各家河源辨証諸書允宜通行校閱訂是正訛編輯
河源紀畧一書著四庫館總裁督同總纂等悉心纂辦
將御製河源詩文冠於巻端凡䝉古地名人名譯對漢
[042-12b]
音者均照改定正史詳晰校正無訛頒布刋刻並録入
四庫全書以昭傳信特諭
 
 
 
 
 
御製文二集巻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