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244 陶菴全集-明-黃淳耀 (WYG)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陶菴全集巻三
            明 黄淳耀 撰
 論
  科舉論序
   三代以後設科取士之法莫善於漢之賢良方
   正莫不善于唐之詩賦取士宋初稍沿唐制及
   安石變法始專用經義而詩賦之科終宋世數
[003-1b]
   起數廢要其所謂經義者特安石之新說而已
   雖紹興以後王學稍衰而河南荆舒對立為兩
   則學者猶多䮞駁也至我明髙皇帝釐正經術
   宗濓洛之義理存先漢之注疏使士子有所據
   依于是釋老莊列影響依附之言廓然盡矣且
   其制有論有詔誥表判有時務策三塲並重而
   科舉之外有辟舉有歲貢三途並用故我國初
   得人之盛雄視西京士子之應科目者無上書
[003-2a]
   覔舉之弊無羣聚京師之擾無請謁舉主之隙
   規制之善漢唐宋皆不及也自憲皇帝以後所
   謂三途者遂廢其二而科舉始獨重矣近則三
   場之所重者止於七義七義之所重者止於三
   義而科舉之法弊矣或者議欲廢之或又以為
   國家三百年來文武忠孝之士皆出是科但當
   遵行無變余竊以為二者之論皆非也廢科舉
   者其意一出于薦辟而不得其法其弊更有甚
[003-2b]
   于科舉也然科舉之法則誠弊矣易曰通其變
   使民不倦今誠少變科舉之法參用辟舉歲貢
   之法何為不可夫天之有象緯一定者也然治
   厯者非隨時修改則數十年而一差况人才氣
   運之相推如江河而未有極乎使吾變之而畔
   違乎祖制無變可也其大者適與我祖制同而
   其小者質之立法之意而無謬何為不可愚不
   自揆作為科舉論三篇以俟知言者折衷焉
[003-3a]
  科舉論上
國家之以經義取士也將以明經乎抑以晦經乎其出
於明經也必矣然吾觀今之經義則其弊適足以晦經
夫晦經非設科意也蓋宋人之有帖書墨義也離其前
後之文以驗其記誦其事至陋才士恥為之至一變而
為經義則剖析義理不徒記誦矣故當時名之曰大義
而我國朝因之蓋其著為功令者不過以觀士之能通
經術與否而初非以此困之使出于不可知之途也今
[003-3b]
取洪永間經義讀之言約理明渾厚朴直亦何嘗剽剥
割裂而為無根之辭乎起昔人于今日而為其剽剥割
裂者將或有所不能進今人于洪永而為其渾厚朴直
者歲月之間可至矣惟昔之為經義也易而上下之好
尚出于一故士子氣完力餘得以究心于天下之實學
惟今之為經義也難故士子勞精神窮日夜以求工於
無益之空言而不可施于用且為之者益多則其趨益
亂趨益亂則上之人無所據以定其取舍而其途益惑
[003-4a]
趨亂而途惑則士子益咎其文之不工而無暇於實學
實學荒則其不遇者文質無所底而其遇者以貪冒為
得計以亷恥為迂疎且盡舉其所以徼幸于科名者而
推之于政事之間而科舉之法遂大敝夫科舉之法敝
則郡縣無循吏疆場無能臣欲寇盜平而四裔服不可
得也然而科舉之敝所以至此者無他上之人不知驅
士子以出于實學而聽其所趨反相率而從之故也嗟
夫如是而猶以科舉之設為明經者其亦不思而已矣
[003-4b]
吾故以為將驅天下之士而使之出于實學則必宜復
祖制五篇之法于七義中減其二道而閲巻必三場通
較不以一場為去取經義取辨析義理而已浮華者務
在必黜則士子亦安肯故為其難以出于必不利之途
哉論則求其馳騁經史表則求其駢麗四六判則求其
明習法令策則求其曉暢治道此雖與經義等為空言
然工拙易辨也宋人既立經義尚為宏詞科以收詞賦
之士以繼古者之制科今獨不可推其意于二三場哉
[003-5a]
昔黃庭堅在貢院四十六日九人半取一人今主司鑒
裁之明或不如古而以數十人取一人又程之于數日
之中日力無餘故所棄之巻有不及閲二三場者有不
及閲經義者有并不及閲書義者所棄如此則其所取
可知也吾又以為當寛其較閲之期使得研覈再四以
定其去取至於士子平日所習之書若經若史一以頒
諸學宫者課之而盡焚其私刻使耳目不淆此數者行
則天下之實學可以漸而復矣
[003-5b]
  科舉論中
驅天下之士而出于實學則制科之弊可革雖然所謂
實學者亦止於言詞之間而已矣吾他日之所取而用
者非即用其言詞也夫宋世偉人如富弼而猶以科舉
文字為難如司馬光而猶不長于四六近世如陳眞晟
胡居仁之流則又不屑為科舉之文矣使吾無以收之
則天下篤實之士皆格于科舉而不進而吾之法又敝
將救其敝非嚴薦舉之法重歲貢之科不可夫薦舉近
[003-6a]
固行之矣然而未覩其效者是不得其方也漢世之舉
賢良方正也天子臨軒親策至於再至于三其所言上
自君身中至貴戚大臣下及宦豎皆直言極論無所忌
諱不稱者罪坐舉主有保任之罰夫人情畏罰則不敢
妄舉而知上之重已也則不憚于直言故兩漢得才為
多然猶曰此往事也我明髙皇帝行薦辟法親自較閲
不稱職者輒坐舉主往往至于謫戌故當時文武忠孝
之士布滿在位内自卿宰外至藩臬皆是也今則不然
[003-6b]
名為保舉不復嚴重其事士之被薦詣闕下者吏部試
以策論而已天下不知其所謂策論者何等也故其願
仕者得一官以去而其不願仕者亦不至彼豈眞不願
仕哉知薦舉之重不及科舉故爾而薦人者則仍取諸
有聲場屋而不第與其平日所親幸之人薦墨未乾而
責任已塞矣夫薦至而不知其稱否姑試之而姑爵之
而薦人者又不尸其罰則又安能拒不肖之倖濫而致
竒偉非常之人哉且不幾以漢世賢良方正之名而居
[003-7a]
魏晉九品中正之實哉今如吾說不過兩言而已曰其
求直言也必重其罰不稱也必嚴此所謂明薦舉之法
者也按國初歲貢之科在薦辟之下科舉之上儒生之
居學校者先德行而後文藝歲課月考其法甚嚴成材
者循序而進之于國學與察舉之賢並擢為給事中叅
政主事等官故南北之二雍與郡國之學校表裏稱盛
今自歲貢之科輕而士之廩于學而厯年多者無賢不
肖皆得貢既貢則使之為學官歴一二遷至縣令或郡
[003-7b]
佐輒注下考罷去之故士之為歲貢者齒暮氣衰榮路
有限其自待甚輕在學校則壞學校在州郡則壞州郡
上之人知其如此復姑寛之曰是齪齪者為可矜憐而
已夫舉朝廷之士民姑寄此齪齪可憐之人以塞其無
聊豈理也哉竊以為學校所急在選學官學官得人則
士子之賢不肖可辨而歲貢之舊可復然所謂學官者
不復可求之于今日之貢舉也或取諸薦辟之中或擇
諸甲科之内務求其德醇而文髙者俾居其職以行先
[003-8a]
之以學課之其廩於學者不可專取文詞苟孝友忠信
發聞于鄉者學官言于督學覈實而廩之然後教以文
學而擇其士之尤異者不待年而貢之闕下而天子即
用薦辟之法親試之試可則不待選舉即為録用其次
則俟其材成循次貢之國學以待甄叙一如祖宗朝授
官之法有文無行者勿貢誤貢有罰此所謂重歲貢之
科者也薦舉之法明歲貢之科重則士之實勝者出此
兩科文勝者出于科舉不出于此必出于彼矣
[003-8b]
  科舉論下
嗚呼人才之生于今其能自立也難矣上所以成之者
未嘗有法而所以壞之者又不一端吾每見大比之歲
禮臣申明學制非嚴限字數即禁用子書以為文體士
習蓋在是矣而弊有積之甚久而其實不可以一日安
者則概未之及然則人材何由而成耶蓋今有漢唐宋
以來所無之弊而不幸有之者有數十年以來名為革
弊而其弊彌甚者此皆積于學校而病于科舉吾故盡
[003-9a]
言之今夫太學者天子所以教化天下之始而禮義之
宗也虞周宏逺吾不暇論論後世之尤敝者桓帝以鴻
都學生入太學士類恥之夫鴻都者天子之私學其人
本以經術相招後為尺牘及玉書鳥篆其在今日則亦
材藝過人之士也太學之士以其㣲蔑小道為天子私
人則恥之矣宋世立三舍之法朱子吕東萊皆非之夫
三舍之法考較藝文參以行實而降升其間其在今日
則亦奬誘人才之方也先儒以其試之以浮靡之文誘
[003-9b]
之以利禄之途則非之矣然則太學之重可知也太學
之人才宜有以長養成就之可知也非國子及四方之
成材者不宜入太學可知也今自援納例行百餘年來
蓫為功令士以廩増附之額分其入粟之等差而其餘
則學校之廢棄者入焉紈絝之不學者入焉商賈之多
金者入焉此何為乎入粟之後挂名其間有終身未嘗
踧胄監之席者問其人則國子生也此何為乎然而士
之貢于學舉于鄉者猶施施然與之並列則使東漢之
[003-10a]
士復興南宋之儒可作吾不知其歎息又當何如也此
吾所謂唐宋以來所無之弊而不幸有之者也古者較
士有中年比年之法蓋掌教之官視有司不同吕氏謂
周禮六官惟學校之官不在官聨官屬其意所當深思
者是也今者師儒之說既為具文而督學使者之官其
體尊嚴與生徒相去遼絶其所掌有歲試有科試其稽
考行義也不過俯聽于學官而其殿最文義也雖試有
前後而一人之目無大相逺今使督學官于三年之中
[003-10b]
科歲各一試士方試歸席未及煖而繼試者又至矣是
一歲之中嘗得一再試也然科試則郡縣之官必先去
取之而後進于督學是受試無已時也以不甚相異之
殿最與不甚稽考之行義而受試無已時乃欲望其敬
業樂羣知類通達則亦難矣此吾所謂數十年來名為
革弊而其弊彌甚者也吾以為援納之例必當禁絶而
一以勲戚命官子弟及士之貢于學舉于鄉者實之妙
簡儒臣以為祭酒司業其立教則當以胡瑗之教湖學
[003-11a]
及朱子分年立課之法為準督學則簡其考較即以科
試為歲試合格者使之試于鄉否則黜之而不必又為
歲試使士子得休其力以從事于學此二說行然後薦
舉歲貢之法可漸施也抑吾又得一說焉可暫罷而徐
議之者騎射是也夫射者學宫之古法我明髙皇帝嘗
用之以試士矣然前此不習既久一旦舉而責之綴文
之士則不便者十九夫將復古制固不論其便否也然
吾以為可暫罷者以其本之未立則不可齊其末也或
[003-11b]
曰考較之簡其法則誠善矣今天下兵寇交訌泥沙用
財取之援例入貲足以贍軍且騎射所以習兵也在平
世猶不可廢况多難乎曰子以東晉之南渡為盛于今
乎東晉猶能立太學徵生徒而謂今世不能者謬也謂
藉此以資財用者無術也且學校興人材盛則其所得
有過于騎射者矣今雖不罷騎射騎射其有益乎
  科舉論後語
   余既作科舉論向難余者又曰天之生斯人也
[003-12a]
   如置器然苟生金玉必不置之于泥塗苟生賢
   才必不使之阨窮于牖下也科名特寄徑耳子
   何患焉曰金玉之生于山川也制之而後生焉
   范之而後成焉不遇良工則没于丹矸朽石之
   下而已矣子何從知之由今之道而不變吾慮
   人材之日没也難者又曰今朝廷之所求者竒
   士耳非中人也經義能困中人豈能困竒士乎
   曰南宫三歲一試士士之釋褐者必三百人不
[003-12b]
   知此三百人者皆竒士乎抑中人襍出其間乎
   如中人襍出其間則其敗天下士多矣所學非
   所用所用非所學也又曰賢良方正之科固將
   器人于文辭之外也信如子說不過嚴責保任
   而已而取士之法終不能有異于漢世之對策
   是以行求之而以言取之也曰豈獨漢世哉敷
   奏以言雖堯舜不外是也今天子赫然震動引
   見闕廷而親策之假以言色通以問難則人之
[003-13a]
   賢不肖出矣夫人才之赴人主如百鳥之追鸑
   鷟也又曰學校之官吾何以識其賢而用之乎
   曰如東漢之先試博士可也如虞集所云令長
   各自禮聘亦可也其任必久其擢必優所以廣
   教化隆儒術也又曰凡學之掌教者三人焉試
   且聘之則不勝其優矣曰固也吾以為三人者
   可省其二也無已則虛其二焉以待教諭之擇
   賢者而聘之亦我國初之制也又曰胄監入貲
[003-13b]
   不自今日始也羅圭峰玘嘗以貲入矣已而為
   文人為名臣近則學校之有文者入焉何必禁
   也曰玘不足法也為入貲濫觴者未必非玘罪
   也我國家近有璫禍獻讇頌功者多出太學諸
   生何無一人如范滂陳東者乎史推東漢之亂
   而不亡歸功于太學數君子靖康建炎之間三
   學生義聲震天下彼皆養士之效也今則非止
   失養而已其溷淆而挫辱之抑亦甚矣有文之
[003-14a]
   士入焉者倦于場屋厭于考較不得已而入焉
   也非宜入也又曰子之論則美矣然子之論騎
   射也猶謂待學校興乃可徐議今一旦欲于二
   三場責經史時務之實學于薦舉責賢良方正
   之全材于太學鄉學責有道之師儒率教之生
   徒不已亟乎吾將以子之矛入子之盾也曰宋
   臣葉適有言今宜暫息天下之多言進舉無親
   策制舉無記誦無論著稍稍忘其故歩一旦天
[003-14b]
   子自舉之三代之英才未可驟得亦不至如近
   世之冗長無取也我明髙皇帝已行科舉法仍
   停至十餘年其時人材益出今能逺採葉適之
   言上師我髙皇帝通變宜民之意何為不成何
   求不得余之前論特平平者爾雖然使以余之
   論告當路則駭笑而目以為狂者不知凡幾矣
   時勢之變日新月異而天下大事獨曰守常痛
   乎成俗之難囘也
[003-15a]
  范增論
蘇氏論范增以其勸羽殺沛公為人臣之分而義帝之
立增為謀主羽殺卿子冠軍為弑義帝之漸弑義帝為
疑增之本故増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之時予獨疑
蘇氏之期增太重而未核其實也增智謀之士耳非能
以仁義事君者也其勸項氏立楚後非為懷王也為項
氏耳天下並起而亡秦秦有可亡之實而我無可亡秦
之名故不得不有所挾以令天下増之說項梁立懷王
[003-15b]
猶張耳陳餘說陳勝立六國後也使勝遂行耳餘之計
則耳餘將事勝乎將事六國乎夫人必有相許之素也
而後可責其相急之誠增之于懷王非若張良之于韓
五世相之而日夜求為之報秦者也彼其視喑嗚叱咤
之夫以為可定大事而杖策從之其視懷王直竒貨焉
爾羽之謀已集而事已濟則又贅旒焉爾彼豈與懷王
同禍福者哉使其心果在懷王必不勸羽殺沛公矣何
則沛公與宋義皆懷王所遣也沛公先入闗則其功不
[003-16a]
啻伯倍髙于義義且以懷王之故不可殺况沛公乎羽
即忌而殺之增宜奮起而爭之今羽且不忍于公而增
惓惓欲甘心焉是先有無君之心而後動于惡也其尚
得為有懷王矣乎夫羽之不殺沛公投鼠忌器也其卒
弑義帝蓋增有以啟之也羽以陳平間行故疑增稍奪
之權方圍滎陽時尚以增言急攻漢則前乎此者其不
聽増計亦鮮矣獨殺沛公之計未行耳置沛公于漢中
史固以為增計也使漫不見省則增之發憤而去不待
[003-16b]
攻滎陽之日也吾又烏知弑義帝之謀非增畫之而羽
聽之乎則謂弑義帝爲疑増之本殆亦遠于情矣至殺
卿子冠軍増又本不宜去夫卿子冠軍之先鬬秦趙也
其名曰乘敝乘敝之師深溝髙壘勿戰使人入敵境絶
其餉道然後彼坐困而我可得志漢之於楚是也李左
車以此說武安君不用而敗周亞夫用之于梁楚七國
而勝蓋其要在於絶敵餉道而不在于不戰明矣今章
邯甬道之粟義未嘗出偏師綴之士卒凍饑軍無見糧
[003-17a]
是自敝爾殺一自敝之將拔數百萬人之命於虎口是
羽有㣲罪於懷王有大功於諸侯也若之何以此時去
哉羽之言曰王坐不安席掃境而屬將軍今不恤士卒
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此雖假竊之詞然亦何遽爲弑
義帝之兆哉弑義帝之兆盖始於怨義帝之欲如約王
沛公于闗中此則增有罪焉而不可以此專責羽也夫
増之宜去亦多矣坑秦降卒二十萬人也屠咸陽也殺
子嬰也王三秦降將也分封不均也數者無一不足以
[003-17b]
失天下而增不去吾故曰増非能以仁義事君者蘇氏
期增太過而未核其實也
  衞青論上
淮南王安將反獨憚大將軍青與汲黯而蔑視丞相𢎞
以下大將軍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一與
單于戰収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其將兵多至五萬騎少
或三萬騎未嘗折北而李廣嘗以偏師出塞多不過萬
騎少或四千騎往輒無功間爲敵所生得其才器不及
[003-18a]
青遠甚然司馬遷爲兩人立傳譽廣不啻口出而於大
將軍青但記其斬首獲生之數至於壁壘行陣料敵出
竒之法闕如也心竊怪之及觀蘇建責大將軍選擇賢
士之言及大將軍謝以奉法遵職不敢招士乃釋然曰
遷所以不取大將軍之故在此矣蓋自戰國四豪以及
漢初張耳陳餘之徒好爲卑躬厚禮籠取天下之豪傑
流風餘韻浸淫成俗魏其武安以此搆大獄掇竒禍而
卒莫之懲如鄭當時見客無貴賤皆執賓主之禮張湯
[003-18b]
造請不避寒暑韓安國推舉壺遂臧固之屬爲士論所
慕至天子亦以是稱爲國器由三子者推之則西京士
大夫二百年之好尚略可見矣彼李將軍死日天下知
與不知皆爲盡哀以其結客多而延譽廣也大將軍奮
自奴𨽻托身椒房一日赫然威震四裔其意以爲非避
勢遠嫌謝絶賓客不能固結人主之心而免於禍患司
馬遷窺見其旨則曰是謹身媚上之人而已矣曷足道
哉於是并其戰陣方略俱抑没之而獨咨嗟嘆息於李
[003-19a]
廣然即其實而論之則廣雖有竒氣不過翹闗曲踴之
材而青能將數十萬衆而不亂則其爲大將之材終不
可得而掩也昔者淮隂侯謂髙帝曰陛下不過能將十
萬爾未榮謂兄子兆曰爾不過將三千多則亂矣蓋用
兵猶角力然有百鈞之力有數十鈞之力有不能勝匹
雛之力大將軍青百鈞之力也李廣父子數十鈞之力
也李蔡公孫敖不能勝匹雛之力也數十鈞之力過於
能勝匹雛者而亦終不可以舉百鈞今乃曰彼有他長
[003-19b]
遂并譽其力以爲出於舉百鈞者之上可乎故夫李廣
無功誠不可謂之數竒而大將軍之戰法不傳是亦有
遺憾爾
  衞青論下
嗚呼若衞青者可謂有大將之才矣而吾獨惜其不知
大將之道何謂大將之道荀卿有言曰可殺而不可使
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
此所謂大將之道也秦將白起不過一鷙忍之士耳非
[003-20a]
其有仁義節制爲之根本也然而秦王使起攻邯鄲起
眞見邯鄲之不可復攻也則爲之堅卧不起至於干犯
嚴主之怒身首分離而終已不悔此無他不勝不完不
可以冒而行之也今以武帝用兵言之今年出塞擊匈
奴明年匈奴亦入塞寇鈔不可謂之完沙漠之地如石
田之不可耕雖驅畜産百萬而還於胡漢之大勢不能
增損毫末也不可謂之勝虚内事外使海内蕭然繁費
天子卒爲之縱告緡置平準不可謂之不欺百姓此三
[003-20b]
者皆冒而行之而青以肺腑在行間鳴劒擐甲唯所發
縱不聞進一規獻一策以囘天子窮兵黷武之心此可
謂之知大將之道者乎今夫陷陣尅敵偏將事也長算
遠略大將事也青以大將行偏將之事雖材武優于李
廣十倍而其猥陋無術學不知軍國大計較之李蔡公
孫敖亦無異矣吾因有感于王忠嗣哥舒翰之事焉唐
𤣥宗欲攻吐蕃石堡城忠嗣謂非殺十萬人不可不如
休兵秣馬觀釁而動𤣥宗不悅李林甫因媒孽其短忠
[003-21a]
嗣知之而確守前說雖奉詔以數萬人給董延光而不
給軍賞隂奪其謀其謂李光弼曰忠嗣豈以數萬人之
命易一官哉未幾爲延光所奏幾陷極刑既而哥舒翰
大舉兵伐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嗚呼賢哉忠嗣
殆矣哉哥舒翰之爲將也其後安禄山反翰守潼闗是
時賊利速戰官兵利堅守翰實知之而爲中使所督責
不得已引兵出闗遂有靈寶之敗身爲俘虜唐室幾亡
由其中有所見而不能死守以輕陷于不勝不完之地
[003-21b]
也然則爲大將而不知道阿徇人主之意而以兵事僥
倖者幸則爲衞青不幸則爲哥舒翰矣悲夫
  諸葛亮論上
先主將東征孫權以復荆州之恥羣臣多諫一不從章
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
制主上令不東行就令東行必不傾危矣或曰甚矣武
侯之處此爲可議也法正之見信于先主孰若武侯運
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孰若武侯今伐吳之失計
[003-22a]
羣臣皆能知之武侯既不力諫於前傾危已及而始追
思法正何哉黄子曰此以形跡論人而未嘗設身處武
侯之地者也古者小臣之諫其君也爭之以是非而不
得則爭之以去就爭之以去就而不得則爭之以生死
大臣則不然彼其君臣相與之際義已深矣情已戚矣
勢不能以一言之不合奉身而去則度其君之不我從
也而其言不可以徒發必將權一敢言之人以去就生
死爭之於前而吾因而導之則吾之言行而無變色易
[003-22b]
容之患昔者髙帝入秦宫見其宫室狗馬重寶婦女之
美意欲留居之樊噲諫帝出舍帝不聽張良曰夫秦爲
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爲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爲資今始
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爲虐也且忠言逆耳利于
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帝乃還軍霸上
人知帝之從良而不知樊噲之言有以爲之先也及即
位數欲易太子周昌諫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
不可陛下雖欲易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帝欣然而笑叔
[003-23a]
孫通繼昌而諫至欲以頸血汚地帝曰公罷矣吾直戲
耳及張良招四皓從太子入見上乃遂無易太子志人
知帝之隂從乎良而不知周昌叔孫通之言有以爲之
先也先主孔明相與之際有過乎髙帝留侯而先主股
肱虧䘮義在復仇則其理之是非不至如留秦宫中與
欲易太子之斷然其不可也度孔明必嘗進諫諌而不
聽固無靣折廷諍之理而時又無法孝直佐之者故先
主遂行耳且正之爲人權譎多智與孔明好尚不同而
[003-23b]
以公義相取蓋先主之有孫夫人固肘腋之患也而正
爲之輔翼遂使先主翻然翺翔無内顧憂則其爲人可
知矣孔明以正法正以竒竒非大臣之所以施於其君
而或可以輔大臣之所不及此孔明之所以反覆嘆息
於其人也而豈可執此以議孔明爲不諫哉嗚呼古大
臣之所以匡君謀國者多存於不可見之間其言與事
之載諸史册者什二三而已而世之儒者乃欲執是以
議其短長亦多見其不知量也夫
[003-24a]
  諸葛論下
諸葛亮伐魏與羣下計議魏延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
㑹于潼闗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嘗謂亮爲怯嘆
恨已才用之不盡黄子曰蜀吳魏血食五六十年先主
備大帝權武帝操及漢丞相亮皆命世之傑也三國者
皆有事于戰而其意不同魏嘗以戰爲取吳蜀嘗以戰
爲守何以明之先主與操頡頏起兵而操得勝勢獨先
先主領徐州時操已破南單于降黄巾三十萬屢破陶
[003-24b]
謙挾天子令諸侯矣先主爲吕布所襲狼狽奔操則固
游操彀中者耳及先主得出而操已破吕布袁紹大勢
成矣計操之所憚者獨先主而天若杌先主以待操之
成及孫劉并力僅足支操故操之戰嘗主于取也孫氏
先蜀立國乘間抵巇可以難操而伯符降年速隕襲許
之計不成則過此無取操之時矣赤壁雖敗操之根本
尚完先主間闗入蜀復挫于吳雖有武侯爲之相而宿
將謀臣後先凋盡蜀民輕脆兵力單少則其不能難魏
[003-25a]
明矣故吳蜀之戰嘗主於守也武侯之屢出祁山所以
守蜀也而魏延之計乃欲懸軍深入是所以取魏也夫
使魏而可取也武侯豈不欲取之哉昔者曹操欺劉表
之不能襲許也冒兵家之忌以攻袁紹而倖勝于官渡
欺周瑜之非我敵也冒兵家之忌以攻孫權而卒敗於
赤壁故夫行師而不出於什全者非大勝則大敗之道
也操敗不可以遽亡蜀敗不可以復存曾是孔明而出
於不可復存之地以倖其一勝乎吾觀孔明之告後主
[003-25b]
曰今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若伐之又曰今民
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吾
是以知孔明之意常在于守也人之守蜀在劍閣孔明
之守蜀在祁山人之守吳在長江孫權之守吳在合肥
其意一也呉之諸葛恪破魏於東興遂欲違衆大舉幸
而身死吳得以延數年之命蜀之姜維破魏於狄道而
仍歲出師不幸而身不死蜀遂爲墟矣恪與維皆不知
大帝武侯之深意而從乎魏延之䇿者也吾嘗爲之說
[003-26a]
曰今有禦盜者於此盜至其門而禦之則無及也持兵
出門若將捕之而盜自不至此諸葛武侯之謂也一夫
奮梃而追盜此盜卻于前而彼盜入其室執其主以出
此姜維之謂也嗚呼後世之守危國者其必以孔明爲
法與
  馬謖論
天下有可用之才有無所不能之才無所不能之才甚
少而可用之才甚多因其爲可用之才也不顧其才之
[003-26b]
所長而泛用之則才窮于所短而反見爲無才昔者帝
舜之廷禹棄契臯陶垂益夷䕫之屬各擇其所長而命
之垂以工讓殳斨伯與則殳斨伯與亦必能爲工益以
虞讓朱虎熊羆則朱虎熊羆亦必能爲虞夷以禮讓䕫
龍則䕫龍亦必能爲禮而帝皆曰俞往哉汝諧是必垂
益伯夷較之所讓三人有專長者焉吾就其專長者而
命之則雖與之並長而不差及焉者舉可以不用且雖
若不用而其人又自有專長者焉則吾又就其專長者
[003-27a]
而用之已矣故曰及其使人也器之吾觀後世之謀國
者用人各當其才則興用人不當其才則亡或當焉或
不當焉或萬當而一不當焉則其害皆立發于所不當
之處此必然之數也昔諸葛亮以馬謖才器過人好論
軍計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先主嘗戒亮以謖不可大
用亮謂不然當亮討雍闓時謖進規曰夫用兵之道攻
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願公服其心而
已亮用其言七縱七禽以平孟獲終亮之世夷不復反
[003-27b]
此謖好論軍計之效也及亮出軍祁山不用舊將魏延
呉懿等爲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于街亭
謖兵大敗亮乃收謖下獄殺之後世咸以謖不可用而
亮知人之明不如先帝以余觀之謖可用之才也亮特
用之不得其當耳夫蜀之有南夷猶呉之有山越其性
不馴易叛難服以孫權之雄才而山越不賓至爲之屈
膝稱臣於魏然則南夷不服亮其敢北伐哉使亮强以
兵威臨之不服其心而惟絀其力既乃兵挂于祁山之
[003-28a]
野而不得觧夷叛其内魏攻其外蜀之爲蜀未可知也
自謖以心戰爲言亮始執其機而御之雍容翺翔如童
牛之加牿于其首而不得肆於是釋然北向無復腹心
之憂謖之運籌帷幄可謂精矣使謖但爲謀議之佐豈
非龎士元法孝直之流亞哉亮乃絀魏延吳懿不用以
謖爲前鋒則是以特將之任予謖也夫將才不可以叅
謀議謀議之才亦不可以爲將易之則將才失其勇謀
議之臣失其謀譬之牛可服也馬可乘也服馬而乘牛
[003-28b]
則牛馬兩失其用乃曰彼牛馬者皆棄物豈理也哉謖
敗之後衆皆星散惟裨將軍王平所領千人鳴鼓自守
張郃疑有伏兵不往偪也于是平徐徐收拾遺迸率將
士而還當是之時平能敗而不亂賢于謖多矣然當亮
南伐雍闓之時猝然問計于平吾知平之謀議必不能
如謖之切中機要也嗚呼人各有能有不能以張子房
之智略而但爲髙帝畫策臣未嘗特將謝晦嘗從劉裕
征討指麾處分曲盡其宜及宋文帝將討晦檀道濟曰
[003-29a]
臣昔與晦同從北征入闗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
爲少敵然未嘗孤軍決戰戎事恐非其所長未幾道濟
遂禽晦向使子房特將豈必能成淮隂之功而謝晦但
爲謀臣豈反出道濟之下哉吾故曰謖可用之才也特
亮用之不得其當耳
  夏侯𤣥論
夏侯𤣥求交于傅嘏嘏不納謂荀粲曰泰初志大其量
能合虛聲而無實才逺之猶恐禍及况昵之乎世以嘏
[003-29b]
爲知人以余論之嘏之策𤣥誠似矣而所以拒𤣥之故
則非其無實才也是時曹氏擁虛器于上國政兵謀皆
自司馬氏出士大夫策名其間者爲曹氏難爲司馬氏
易𤣥蓋爲曹氏者也嘏則爲司馬氏者也夏侯曹氏世
爲婚姻𤣥以貴戚之臣名冠四海賣國與人全軀保妻
子此非𤣥之所肯爲也而爲𤣥黨者何晏鄧颺李豐張
緝之徒皆纖利小材非有沉謀逺識足以集事且兵柄
又不在其手然則𤣥之危無智愚皆知之矣方司馬懿
[003-30a]
死許允謂𤣥曰無復憂矣𤣥嘆曰士宗卿何不見事乎
此人猶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子上不吾容也夫𤣥
且自知其不免而况嘏乎𤣥欲交嘏蓋以嘏才名素著
欲與同奬公室而嘏方傾心司馬氏則𤣥之來交所謂
載禍相餉者也故懼而辭之以見詰于荀粲故又飾爲
近似之言以匿其情實耳且鍾㑹奸人之雄以𤣥視之
猶奴𨽻也嘏以明智交㑹其所著論㑹又從而集論之
嘏不禁也是豈峻于𤣥而通于㑹哉以㑹與已皆司馬
[003-30b]
氏私人不復能異同也𤣥死之後毋丘儉文欽知司馬
氏將簒舉兵於外嘏力勸司馬師將兵自行而身與俱
東儉欽破敗嘏有謀焉此嘏黨于司馬翦伐曹氏之驗
也嗚呼自古側身危亂之間力不足而忠有餘者吾讀
史得三人焉孔融袁粲及𤣥是也融殺于曹粲殺于道
成舉世皆知其忠也而𤣥以嘏言故僅見其空虚無實
悲夫
  祖逖論
[003-31a]
祖逖牙門童建害新蔡内史周密遣使降于石勒勒斬
之送首于逖曰天下之惡一也叛臣逃吏吾之深讐將
軍之惡猶吾惡也逖遣使報謝自是兖豫間壁壘叛者
皆不納君子曰逖於是乎失策矣晉世之所以得其民
者非有如周漢之隆而所以失其民者亦非有如秦項
之虐石勒以無賴嘯聚其間不過乘司馬氏骨肉相殘
之隙煽惑逋逃迫而用之耳曏者逖進說元帝以爲遺
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大王誠能發威命將使若
[003-31b]
逖等爲之統主則郡國豪傑必當因風向赴此數言者
可謂得其要領矣故其濟江之日所將不過二千餘人
未幾而黄河以南盡爲晉土此雖逖之善于撫御然亦
人心未忍㤀晉之驗也石勒狡黠多智禽苟晞誘王浚
摧劉琨算無遺策而獨差憚于逖者以逖爲人望中州
豪傑多歸之顧已以反爲名能合其衆而不能固勢將
盡驅而歸逖也故爲逖修墳墓置守冡冀以感逖而又
因其叛臣之來斬而送之陽以禮交而隂以愚之逖乃
[003-32a]
不悟墮其術中以至兖豫間壁壘叛者皆不納於是乎
自墮其黨而敺慕義之人以歸賊也豈不惜哉夫天下
雄傑智計之士多出于虜掠之餘奔竄之中陳平歸漢
而項籍亡許攸歸魏而袁紹破兩人之在當日則亦叛
臣逃吏也設漢髙魏武皆拒而不納則兩人者雖有深
謀竒計何由而効于明主之前乎且夫慎固封守各保
分界斯乃敵國相交之禮如羊祜陸抗之時可爾逖之
視勒則賊也語曰名其爲賊敵乃可服背逖而往者逖
[003-32b]
得目之爲叛臣逃吏棄勒而來者勒固不得而臣且吏
之也爲逖計者斬勒使焚勒書正言以諭賊曰向爲石
勒詿誤者皆吾赤子自今以後有斬勒首來歸者請於
朝廷爵萬戶賜千金㧞身歸命者聽如是則足以寒亂
賊之膽鼓忠義之氣而亦示天下有能爲矣惜乎逖之
慮不出此也
  李密論
漢唐之得天下皆以先定闗中漢高帝之在河南也王
[003-33a]
離宿重兵於河北其勢可以躡漢兵之後而有項籍綴
之故髙帝得以入闗唐髙祖之在晉陽也王世充宿重
兵於東都其勢可以躡唐兵之後而有李密綴之故髙
祖得以入闗夫項籍李密豈知有漢唐者哉彼各爲其
事而適以取天下之機予漢唐所謂真主之興必有爲
之驅除難者此爾今夫李密之才雖不足以希太宗然
在隋末羣雄之中固亦未有其比也顧其人智足以知
天下之竒計而膽不能決爲人謀則長自爲謀則短始
[003-33b]
楊𤣥感以密爲謀主密陳三策其上以煬帝在遼隔絶
千里當長驅入薊扼其歸路其次以闗中四塞天府之
國勸𤣥感鼓行而西經城勿攻直取長安其下則謂襲
取東都而以百日不克四方兵至爲憂𤣥感從其下計
卒攻東都不克而敗此密之所扼腕而嘆也及其身自
起兵之時煬帝在江都徐洪客勸密沿流東指執取獨
夫此即密之上計也柴孝和說密留翟讓裴仁基等牽
制東都自簡精銳西襲長安此即密之中計也從其上
[003-34a]
計湯武之師也從其中計漢髙之師也密兩皆不從而
自用其下計卒兵敗洛水身死桃林是何爲𤣥感謀之
工而自爲謀之拙也密之言曰我所將皆山東人見洛
陽未下誰肯西入夫漢髙亦嘗將山東人所收陳勝項
梁散卒及奪剛武侯軍殆不滿萬而竟以入闗當帝未
入闗時攻昌邑未㧞則過髙陽攻開封未㧞則攻潁川
汲汲然以批亢擣虚爲事而未嘗一頓兵于堅城之下
譬如善奕者然得其大勢則雖有所捐以與人而吾固
[003-34b]
已勝矣今密散洛倉之粟而不能收席士馬之銳而不
能乘棄天下之上游而爭河洛四戰之地雖得東都唐
固將折箠使之矣况必不得哉吾嘗謂李密之智髙於
英衛項籍之勇過于英彭此兩人者皆可以爲人用而
不可以自用爲人用則將相之才自用則獨夫而已矣
若夫唐之髙祖則不然卑詞以謝密使之綴東都之兵
而我得專意闗中兩從裴寂世民之計分兵以攻屈突
通於河南而自引軍西上此二事者雖謂之彷彿漢髙
[003-35a]
可也
 
 
 
 
 
 
 
[003-35b]
 
 
 
 
 
 
 
 陶菴全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