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與陳進士時周
時周水菽之養自垂髫迄今三十年韓退之稱孟東野
無田而衣食事親左右無違混混與世相濁獨其心追
古人而從之時周葢有之矣時周别去益思時周平生
履歴之難大略與老朽同而又過之求之古人如徐節
[003-1b]
孝者眞百鍊金孝子也頃歲有答林府主壽老母生日
詩云有
任錦段拈香拜仙醅喜盞斟獨慙非節孝未了百年心
因事惟賢寄不足於詞詩中發之盡矣抑聞之子不私
於親非子也士不明於義非士也賢者審擇内外取舎
之宜以事其親愛日之誠而無不及之悔在我而已
與袁進士書
足下去青山登黄甲一旦取貴官如反掌人皆華足下
[003-2a]
而不知足下之不樂乎内足下之心形
辭甚直誦之揆之凡足下之事無是非可否得失足下
一一具言之足下過於時人逺矣時人或錚錚自許其
不欺反出足下下雖然足下慷慨自任不能吞炭為啞
以取容於時則將大聲長鳴於仗馬間乎此非僕所敢
聞也緝熈坐青湖山三年矣徳孚旦夕過我其問足下
也告之
復林府尊
[003-2b]
順徳令來辱書承以送東山先生序文屬之僕
生愛百姓如已子百姓戴之如父母徧觀當世未見有
如此者僕所目擊序奚宜辭顧僕平生拙學於出處語
默有不容不致其愼者不敢不告也僕於送行之文間
嘗一二為之而不以施於當道者一則嫌於上交一則
恐其難繼守此戒來三十餘年矣茍不自量勇於承命
後有求者將何辭以拒之僕聞愛其人必欲其美僕之
辱愛於執事不可謂不厚獨於此偶未之察耳伏惟執
[003-3a]
事終始此愛不强其所不能幸
人近自其鄉來白沙其人東山先生知之其為文有氣
采僕讓之慷慨特達樂聞人之善而樂道之僕謂執事
倘可以此文托之乎然否惟命
與黄太守
聖天子即日命下拜端守黄公叅政病夫某聞之喜連
日病夫與公舊故能知公剛方有力能集事使得髙位
以行其志以有聞于後病夫之心公之心也能勿慶乎
[003-3b]
謹具羊酒菲儀帕一方
與張太守克修
邇者修建祠宇墓亭各已有緒實賴仁者廣濟之力知
感知感竊聞治郡以嚴令下而人爭趨之無敢後者向
去買木人不知所裁木被雨漂流者民之負約者一切
宜置之而以聞於左右夫利乃衆人所趨義則君子所
獨萬一以我故干累於民非細事也告乞已之千萬之
懇自兹以徃更不發人買木亦乞明示該縣將來切囑
[003-4a]
切囑制中不他及
與丘蘇州
辱書知起處甚慰僕以疾病跧伏海隅比於縉紳往還
中非平昔素知不敢輒上問多罪多罪承喻周翠渠守
廣徳有聲因記曩歲周侯贈賀克恭詩云黄門仙客歸
遼左少室山人憶嶺南我亦塵埃難乆住木蘭溪上浣
青衫周侯後以進士留京以書來番禺僕次韻戲之未
及寄去周侯尋守廣徳僕以不能默默而竊喜周侯之
[003-4b]
有為又喜先生能與人善益思周候所以處於克恭與
僕之間其始終去就可不可之權先生葢未知之也為
絶句一篇并前次韻録去以發千里一笑
又
自閣下領郡去京師與僕不相見者五年矣閣下宦業
益進僕沾疾來凡百事不如昨今羸然一衰氓矣常常
思慕閣下然但意其在黄耳不知其去而為蘇也比者
獲手教承先府君棄世
[003-5a]
忻終闕弔賀不罪不罪閣下秉好徳之常性有成物之
美意辭氣所發藹然盛大如閣下之心達之天下有餘
也奚論一郡僕於是不能不一賀非賀閣下也賀蘇之
人得賢守使鰥寡孤獨者得其所也雖然閣下不以行
道自任而以養親為辭僕於此葢又不能無疑也郡準
古封建爵為諸侯出入備五馬之容刑賞行一郡之政
邦之安危民之休戚無不繫也孟子曰有官守者不得
其軄則
[003-5b]
在我者不必其在人者茍吾之所為不畔乎道不愆乎
義則其為孝也大矣禄之失得弗計也閣下以為何如
朱侯詩跋向何處批判幸飛示僕在京時居仁嘗通一
札但未識面耳梁石克恭皆僕平生所深望便中聲意
為感
與鍾地曹
所卜新兆形勢甚具穴甚的竊料其中當有好土昨日
所見止是膚淺處更宜深掘見之但不
[003-6a]
害葢土色美惡不同氣亦隨之而異乗其美者則吉乘
其惡者則否此可理推不可拘泥葬法淺深之文如范
越鳯云凡穴宜及一丈外則不為草木之根所及其説
亦似有拘若掘止八九尺間見有好土不止則傷龍若
深掘而無好土則無如之何今限以葬隴宜淺之説恐
其下實有好土而或為浮面粗惡所隔則舉全地而棄
之矣可不愼歟程子以土色光潤為地之美葬家以驗
土色為辨吉凶㨗法此
[003-6b]
來勢極是雄猛必得融液之土方為全美亦不可草草
也
與林春官
辱書乆未謝今者寄到手札并手扇二握仰仞來忱可
勝愧感閣下以六品之秩居部官非禄仕明矣要能脱
外榮樹立功名天下共責望况於僕者哉僕非不願為
此顧無閣下之才與閣下之位矧今髪日就種老逐病
來病與懶遭於世間凡百事脱落盡故於左右期之耳
[003-7a]
承諸公
蘇州書來亦謂如此可賀可賀往者京師與廣徳歩月
閒談異日或出或處必相料理今日閲此紙罷因寄木
蘭溪上浣青衫之句不覺呵呵遂成拙詩梁石終為廣
徳州木蘭溪上水空流詩中往昔三人共海上如今兩
鳥囚給事易為清靜退山人眞脱網羅愁如何皂葢不
歸去應為蒼生未肻休以為使廣徳及克恭軰見之當
發一笑故并録奉左右倘達之諸公亦足當一
[003-7b]
與吳惠州繹思
僕腐儒也生嶺左四十又七年矣乃無以自見於天下
頃因一二軰流妄加推讓於有所不為之中置賤姓名
焉執事從而齒録之乃不自矜重具酒與幣勤一介於
千里賜之手札而問焉僕何足以當此慚悚慚悚然僕
之所以不辭於執事非昧於自度辱執事使也徒欲以
廣執事之心使天下稱執事者以執事為有禮且曰執
[003-8a]
隗始之義也郡大封也太守大官也當風化未還之日
獄訟日繁幸而主者不敢怠於其職疲神竭知夜以繼
日孳孳猶恐弗及如此者今之所謂賢守也執事光明
磊落優游而敦大規模氣象逈異常流使勤於聽訟矣
而又不遺其本焉此僕所以乘風而知慕覽幣而弗辭
其心葢又有激於此也若夫君子進為君退為親進退
可否之機執事研之熟矣僕何敢仰疑
并此布悃不罪
[003-8b]
與汪提舉弘治戊午/月九日作
白沙陳某啓千里一緘由辭以得意足下垂愛之至非
尺牘能盡章何徳以報之承示近作足見盛年英邁之
情大抵論詩當論性情論性情先論風韻無風韻則無
詩矣今之言詩者異於是篇章成即謂之詩風韻不知
甚可笑也情性好風韻自好性情不眞亦難强説幸相
與勉之知廣大髙明不離乎日用求之在我毋泥見聞
[003-9a]
功之偉阮從事至益聞所未聞足慰翹企雖然局於
見聞者未必知也如修古等作誠美矣人徒知慕修古
之名抑孰知修古之實之著於今日者何如也觀往可
以知來一眞一切眞得其門而入者無逺弗届也慕竹
記文章心許之病未能耳足下欲顯其親於無窮豈專
待是耶白洋眞境想像不來别紙塞命良慕高尚耳不
多及
[003-9b]
足下事功之竒襟韻之勝安得一寄目於冷香以盡作
者之妙今者畵圖能令武夫俗吏見者莫不鼓舞稱快
况吾人哉雖然非病夫意也病夫何足以當之足下以
是心求進於古之人庻乎無逺之不至矣嘉貺不一照
領録來諸作毎讀一篇輒欲奉和而病未能慕竹記文
大書表墓均之未可牽勉小詩四首録於巻中徒於阮
從事過江門一次依准還海上耳高明必能亮
卿期我於朱陵沈督府書來問行張東所已辦一杖雙
[003-10a]
屨隨我顧今病勢尚未可動餘無足道者
與顧别駕止建白沙嘉㑹樓
執事未有不以公務而止敝邑者今日之事欲為名教
樹無窮風聲於後代而姑托始於僕以為之名伏惟按
治廣東侍御熊公揭名嘉㑹選能集事一人使相地白
沙問於我府主林先生以得執事遂盡聞於我藩憲諸
老先生倡斯和
知勸百餘年間嶺海之内未聞有如今日之盛者也顧
[003-10b]
僕何人俾以虚譽濫竽斯㑹區區不勝感激愧悚之至
執事以才識卓異見重於時諸公誠信而委之僕愚以
今地方多虞民苦力役斯亭之建雖以賢别駕主之然
寸土尺木不無勞費在民願執事再加處分以復按治
之命茍可已之不但紓民之力而負且乘之譏亦且不
及老朽以貽玷諸賢尤見執亊相愛之至也幸甚幸甚
山樓小搆清白俸餘之助得之公不以隗謝士詘於不
[003-11a]
知已而信於知已此僕所以每受賜而每不辭於公也
雖然厚徳不可以不報尚友古人永矢一心進以禮退
以義不受變於時俗近之則可親逺而望之益光此僕
所願望於公如是若徒以身為溝壑無所規益舎已循
人與時勢上下非僕之志也鐫者偶有所適碧玉樓詩
刻俟後寄所示從吾先生送張廵檢詩何不類
言也分惠諸兒軰及諸士友厯日分付一一感公盛徳
并此為謝
[003-11b]
與金通守
某啓今日里長付到黄歴五本前此寄來鄉試小録一
本具有封識已一一驗領疊辱台貺豈勝榮幸某本田
野之人濫竽士列凡於公卿之門惟知尊敬盡禮而已
不敢隨衆奔走以負其初其有賜於某者既於家中拜
受更不進謝惟照亮不具
辱書英特不羣之氣溢於言外而其中耿耿欲與世抗
[003-12a]
尤於詩焉見之前數日托倪指揮送去手書弗及想未
達也承以得卑官為喜古之善處困者如是雖然未若
忘之愈也忘之都無亊矣詩本温厚和平深沉婉宻然
後可望大雅之庭執事之作其果近之乎如其未近則
當易故求新増其所未高濬其所未深然不獨作詩為
然也臥病餘旬不能舉動感兹逺别又重違左
數紙不能佳也不審何日離省區區馳戀之私想能亮
之書墨并此謝
[003-12b]
與左知縣
章啓頃者欲留一飯為他客所併别去匆匆一語不能
究至今惜之黎生來辱書兼多貺硯石之竒尤為難得
昔伊川先生以一詩酬王佺惠藥傳之至今明府善為
邑使百姓歌之老朽雖不習於辭尚能為明府執筆作
循吏傳傳之天下後世以為美也明府寧不許我耶瞻
奉未涯
又
[003-13a]
昨來枉顧老夫胸中又著一左明府矣由鄧生之言知
明府遺愛仁化已多今者隣封得此賢牧幸甚幸甚老
病林下每聞四方郡縣得人輒為生靈喜况目擊其人
乎公程還日過白沙少留片餉細話平生志業以慰老
懷是所願也
與順徳吳明府
頃者從事至辱書貺為感適姜仁夫在坐不即
夫説足下縷縷去歲首夏李世卿過白沙至臘初始别
[003-13b]
閒與論一時人物世卿亦以後進之才稱足下章於足
下所存不待書而悉也念昔蒼梧之㑹潦略幾於失君
矣顧今乃蒙不鄙瞻望清光於咫尺得非幸歟章衰疾
不出足下拘於官守未有相見之期惟當洗耳林下以
冀隣壤頌聲之來足下將不以循吏之事讓古人也
又
先生與獻臣近日所為章皆未得其詳不敢懸决是非
[003-14a]
俟面盡
又
梁生至辱手書具審被誣亊今已釋然甚慰明府惠愛
在民民以是報何耶凡天損之來吾無以取之可以言
命矣唐中丞稱潘時用之賢悼鄒汝愚之死小抑大扶
朝低夕昻張梧州之於督府皆可謂知已之遇夫復何
憾承一一示明
能禦暴便可當一面之寄其它未敢輕議大抵用人不
[003-14b]
求備議者謂中丞公人物一大鑪冶百錬之則眞金出
焉順徳小邑治之不難而有難者其誠乎誠則不言而
民信無為而化成觀於明道先生治縣則可知用智之
不足貴矣承下問不敢不盡明府以為何如
與趙明府
平後山碑文僕已謝於陶公非敢有愛於言也
紀功必書首事主後山之役者誰乎今秦公已去存者
兩府皆非知僕者也孟子譏未同而言此豈止於未同
[003-15a]
而已也一二十年來僕與人為記序等文多不過十數
碑而已為陶公者半之謂僕於公有所擇於言乎必不
然矣司馬公作相欲除諫官而難其人問於伊川先生
不對公曰出於子口入於光耳何害伊川終不為言之
語默要自有當也若不問可否惟以相與之宻而責之
言伊川為不忠矣僕廢退之餘
累實非有他也惟執事亮之
答陽江柯明府
[003-15b]
頃者有胡秀才來謁白沙能道執事志行之美章多病
少出於執事無一日之雅聞秀才言為之動容起敬已
置執事於東南十郡内賢守宰之列所謂生而民愛戴
之死而且爼豆之以此期待陽江而注仰之乆矣蒙辱
手教承已表識張太傅墓又於墓前搆祠祀之與厓山
同幸甚幸
是簿書俗吏取辦於目前耳何嘗望見陽江脚板耶祠
記某當作昔聞秀才言執事表墓建祠某已心許執事
[003-16a]
矣顧今拙病未能脱體少延歲月為之未晩也病倦不
能具大狀使囘聊此復餘不一一
與任明府
昨蒙枉顧感感一談之頃愧乆病未得脱體精神不能
自達愧負何限雖然造次間已覺明府
人上者可畏可喜異時當為賢宰牧有聞於天下後世
新寧之民一何幸歟今日又蒙多貺之及感怍感怍以
新作之邑遇新除之令凡百政令皆自我出未有壞於
[003-16b]
前者事機之㑹如此亦可賀也老拙以為天下之事成
之惟在威信威信一立無事不可為茍無威信則無其
本難乎其立政矣明府裁之病倦執筆匆匆不究所欲
言謹此布謝而已惟照亮幸幸
與曹知縣
接四方賓友與言昔者土木之興衆工一日具舉執事
悉心於名教常在人目雖不見猶見也堂成而執事解
[003-17a]
官堂今存而老母下世俯仰今昔情如之何恭惟執事
才足以立事勇足以行志而竟不為世用或云見曹長
官於京師或云退而家居慷慨如平時欲致一書慰執
事無可托者男子葢棺事方定士所遇有時焉耳鮑叔
有聞於後代以其能眞知管仲也雖不
諸侯一匡天下鮑叔賢之烏乎世復有斯人乎執事以
某之言為然則凡世所汲汲而後見者皆不足以望執
事亦非所以厚執事也李世卿還嘉魚輒此奉候粗布
[003-17b]
二端表逺忱制中不多及
與梁知縣
三郎囘能道漳平初政甚慰懐仰居下而能獲乎上事
功將日大聲聞將日著可賀今之從政者豈必盡如古
之人但髣髴其一二世必以良
裏無間將來必大有可觀幸卒勉之老拙之望也比者
小廬山塋封粗畢逺煩致奠哀感無涯竒娘子母計各
安好漳平風土想與此間無甚異惟善調攝勿令生疾
[003-18a]
惠絹感感耳邊常得好消息不用寄物也
與鄺知縣兄弟
丁明府彥誠今之良宰官也遺愛在邑邑人思其徳欲
為廟以報之此義舉也吾軰當為之倡今附去疏文一
首幸留意富者多助貧者一錢
勸來出於民心之公庻幾光明正大可以傳逺今卜地
在白沙里社前與嘉㑹樓相望亦其平生所樂遊之地
留題眞蹟尚在壁間吾知其必享也
[003-18b]
與林郡博先生/門人
近連得緝熈兩書烏乎尚忍言哉平湖别家踰十年官
滿來歸不見仲氏見母夫人豈非幸耶再如京師謁選
未及一載歸哭几筵前有就禄之請而人見疑後有終
養之圖而母不待且母
尚可割哭母之恨無時休不肖孤不丐先帝之仁寧
免終天之憾耶緝熈孝禀自天豈無念母之誠因斗升
之禄以求便養無難處者特於語默進退斟酌早晩之
[003-19a]
宜偶欠一决遂貽今日之悔而世之議緝熈者多矣當
是時雖使一恒人非沉酣利欲得已不已者處之亦必
不能不為之動心而變色况賢者乎自茲以往緝熈其
皎潔磊落不為混混之迹所以慰慈靈於地下而解羣
惑於當年
十四州鐡打不就矣素辱厚愛計必不見訝是以盡言
之定山近日之出誰實啓之其意云何希垂示江西來
日者未過白沙銀瓶嶺合葬只看年月利否餘不用問
[003-19b]
人憂病中未由奔慰謹奉疏不盡欲言
又
子逢家人至得書具審太夫人以正月六日祔于竹齋
府君銀瓶嶺之墓褒亦祔焉為慰是月
先考墓于小廬山與先妣同處日者云是歲官交承之
日百無所忌遂用之居喪不能免俗多此類也君子所
以報其親葢自有其大者顧吾之所立何如耳來喻知
孔而不知毛老朽所朢於賢非歟此翁明年滿七十世
[003-20a]
寧有七十老人發狂著書與故舊作炒也有言無補於
人之不足託於靈龜以正朶頥而不知止耶李世卿自
嘉魚來與湛民澤往遊羅浮今殆一月矣未知所得何
如老朽亦欲深潛逺去
方多虞白洲李先生為卜地於省城破數百金古人之
事不意今復見之顧今暮景所以落莫耳目之用不息
事隨日生委餘齡於尋常喧囂之境恐卒不能成其美
未易裁也歲首白沙嘉㑹樓成白洲李先生遣人走定
[003-20b]
山求記比得南京李學録書中間報莊驗封以去秋八
月履任尋得疾臥家至冬間發此書時已聞定山將出
謝病未審然否想欲知故及
碧玉樓上聨句云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吾以待時
之人可也聖人不為也吾以待門人子弟不已薄乎有
不得不然者免怨而已緝熈抱耿耿于茲幾年今發於
此適有客及門求見不暇詳答然大略具矣如何如何
[003-21a]
又
違濶日多忽枉來問不啻如珠貝之入手也亡兄不幸
早世十月在殯後此尚二十日始克就
不足念如老母何承少寛之喻伏紙摧咽頃者與子逢
書中間一二近况與悼秉之等詩想次第經目矣餘非
面莫究主考閩藩令譽藹然可賀可賀傳聞鄉試録好
文字想皆出總裁之手恨未及見耳别紙見示奏草此
事在今日不言而去揆諸易果不當歟夫以無所著之
[003-21b]
心行於天下亦焉往而不得哉老孺人之旁計未能猝
離而平湖之斾亦難乆留不審何以處之區區注仰之
私與月俱積録近作一
景雲如桂陽未返張憲僉日夕至學景昜惟課訪是急
諸姪營塟事往候無人惟加照
又
承諭進學所見甚是超脱甚是完全病臥在床忽得此
柬讀之慰喜無量自不覺呻吟之去體也終日乾乾只
[003-22a]
是收拾此而已此理干渉至大無内外無終始無一處
不到無一息不運㑹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
在我矣得此覇
都一齊穿紐一齊收拾隨時隨處無不是這個充塞色
色信他本來何用爾脚勞手攘舞雩三三兩兩正在勿
忘勿助之間曾㸃些兒活計被孟子一口打併出來便
都是鳶飛魚躍若無孟子工夫驟而語之以曾㸃見趣
一似説夢㑹得雖堯舜事業只如一㸃浮雲過目安事
[003-22b]
推乎此理包羅上下貫徹終始衮作一片都無分别無
盡藏故也自茲已往更有分殊處合要理㑹毫分縷
義理儘無窮工夫儘無窮書中所云乃其統體該括耳
病中還答不周言多未瑩乞以意㑹前此所諭命之理
以下數段亦甚切實有味愧不時復草席香各領賜感
感
復梁二教伯鴻
尹秀才至辱書兼拜汝帖之貺感感足下病不能任官
[003-23a]
貧不能供母迂不能入俗直不能干人足下持此孑孑
何以度世哉承欲挾卜以遊足下設言之以自遣耶將
仰給於是如昔君平之
肆竟無一人售者足下聞之否耶此非愚慮所及足下
善自謀之無令古人笑今人也顏淵季路皆可師法聞
足下有少田業勤耕而節用可以不死雖甘㫖之奉不
足亦士之常分揆於道義無不安也舎此而他圖心日
勞而困日甚足下其如命何哉人還匆匆聊此復不能
[003-23b]
悉
與湛民澤先生/門人
來諭與拙裁意不相渉無怪乎前此之多言也
危不在仕止之間葢嘗兩遭不測之變幾陷虎口矣不
得已為謁銓之行所以避之非出處本意也吾子其亦
聞之否乎平生故人朱少保李閣老潘待詔往往寄聲
以不能去離此邦為懼假令見幾而作當不俟終日遑
恤其他特患不得其時耳康節詩云幸逢堯舜為眞主
[003-24a]
且放巢由作外臣然則百年之遇宜未有今日所恨子
孫世家于越老朽亦欲為後人立少基緒使可傳也目
今要建幾祠宇修幾墳墓政恐
循措辦不來更一轉瞬大祥至矣吾事不了奈何奈何
憂病相持歲云暮矣安知其終不汨没於塵土耶區區
可疑者吾子其深亮之
又
飛雲之高幾千仞未若立本於空中與此山平置足其
[003-24b]
巔若覆平地四顧脱然尤為竒絶此其人内忘其心外
忘其形其氣浩然物莫能干神遊八極未足言也承羅
浮之游甚樂第恐心有
俗樂耳黄龍朱明不可居吾之此心已在祝融之上矣
吾非厭近而求逺顧民澤何以處我耶世卿録去近稿
二幅可以代面語不具
又
碧玉樓臥病踰半月忽得手札讀之喜甚遂忘其病也
[003-25a]
學無難易在人自覺耳才覺退便是進也才覺病便是
藥也眼前朋友可以論學者幾人其失在於不自覺耳
近因衰病精力大
是譬之行萬里之途前程未有脱駕之地眞自枉了也
思於吾民澤告之非平時漫浪得已不已之言也倘天
假之年其肻虚擲耶附去藥錢一百煩手丸寄渡子囘
景雲在病也
囘祝主簿
[003-25b]
未拜一顧之勤此貺疊至皇恐皇恐閣下以至公待民
使一邑受賜則惠之所及廣矣豈獨某哉夫公必有養
而後能某於今日之賜不敢不
閣下之亷以養公也僣率不罪
與寳安諸友
章衰矣齒髮日變于舊亡兄屬纊之初老母哭之欲絶
積憂之餘面足俱腫由某獲罪于天不死延禍同氣以
上累于高堂痛徹骨髓如何可言諸君不遺老朽慰之
[003-26a]
咫尺撫狀不勝悲哽傾感之至子逢别紙具得平湖履
任之詳可歎可歎彭澤不折腰於督郵平湖不屈膝於
當道樂
舊詩改贈平湖章云偶從道路得行藏南北東西又此
鄉滄海一身堪自逺平湖數口為他忙江山舊宅香株
老籬落東風荳角長小與先生分出處扶留窓下細抄
方又改次章頷聨云到手閑官如處士從頭詩巻又江
湖去秋與張進士唱和絶句云不求老馬在長途誰道
[003-26b]
乾坤一馬無伯樂未來幽薊北憑君傳語到平湖諸詩
謾爾豈遂為之兆乎諸君其亟椽㰖山之室南
無日矣景易今秋不免隨俗應試非得已也家貧不能
日給無可仰干於人一也祖母年高氣衰悼往憂來懐
抱作惡希得一解可以慰解二也是兒賦分已定責之
以越常之事必不能堪三也功服不得科試程子㨿禮
言之當如此亦古人常事耳在今日可以望於賢者而
不律衆人也若曰祖父喪在淺土雖服已除亦不應試
[003-27a]
此又過今之人逺甚子逢自量力為之孟子曰持其志
無暴其氣為之而力弗逮反暴
禍變之成非一朝夕今日之事不知秉之平生費多少
麯糵醞釀來也為我謝平湖秉之雖窮使甘心觚翰如
藏用軰低佪於里塾寧有此惜哉
與鄧勝之
勝之足下自頃歲寒舎一話别去未嘗忘但懶作書耳
春初聞太夫人委蜕又闕一疏多罪多罪僕之心事惟
[003-27b]
足下知其無他則知僕之交於人者如是使世之知僕
者異於足下幾何不斥
僕之意每見徳孚與語未嘗不増戚戚於胸次顧足下
之所欲為者其機未始不在我如足下亦何所不至愼
勉之母以畏難止也承枉隂陽家諏日等問僕不究其
得失然大槩以為術家之書其説主於禍福故不宜盡
拘盡拘則害理聖人無是也吾徒作事宜何所法守聽
命於術家之説而我無所可否焉僕竊惟今人不取也
[003-28a]
小五星等書自地理家秘而不傳然其説亦動靜兩端
而止耳
抑徒寳愛其術而思藏其故紙耶足下欲之必有其指
不愛一言以慰懸仰幸甚幸甚
復李世卿先生/門人
圭峯山靈相候已乆何濡滯爾耶世情不可盡狥盡狥
則失已與諸鄉老龍興寺舎相對竟日孰與置一榻於
圭峯為足快也邑中山水白龍玉臺最勝諸前軰有賦
[003-28b]
詠可盡收拾志中愼勿留意拙作為世卿累也切囑切
囑昨晩陳伯謙
不審聞於邑主否封去某近作記文一首㨿拙見詞格
不古終傷安排不知世卿以為何如朋友間評論文字
在於求益奚事虛讓為讀畢還一字示可否乃老拙所
望於世卿者也
與賀諮
賀生秀才得生書把讀未半亟乎童子使召犬子來讀
[003-29a]
之何生之言似乃翁也幸甚昔在長安日過乃翁生時
方毁齒能知兩翁意見輒呼曰
生膝前撫生項與乃翁語至今岐嶷可想生猶略記老
先生面目乎味生之言其志逺且大恨生不生南海又
恨夙疾支離老脚不能及逺冀一見生容止接生言論
有疑相與對面折衷之何可得哉里生陳紹裘行託以
告區區禮闈之㑹可必否耶
答陳宗湯先生/門人
[003-29b]
得宗湯六月十日書書中作字太竒老眼不識服周讀
之以告我耳丘侍御取道還閩過白沙
考察事詳微侍御宗湯索我於黄雲矣周憲長半辭之
頃詘已信人洞見肺腑二公為天下惜人才公去取同
此心也侍御尤拳拳於桓溫問孟嘉之一語噫何愛人
之無已也宗湯念之一時交游東顚西覆民澤可期逺
到西望衡山神爽飛去然自去秋感疾迄今未堪舉踵
餘亦無足觀者所須縣誌謾往一册世卿為此書葢亦
[003-30a]
自以為未足云
與周文都先生/門人
合耳然不害為義也非子來死於道路乆矣度來之心
不肯舎子而之我來若自記日不違主之命是亦報子
也吾斯納來矣來雖小所以處於來大者存焉吾此心
是也此心滌之則明物涴之則暗此吾所以不敢茍於
子也傳曰以友輔仁
[003-30b]
與梁貞先生/門人
肺病外感則風内感則煩調攝之方莫先虚靜
切人能置之否耶戒鄺珙闕/覆轍念老朽闕/
與羅冕先生/門人
得是月十九日手書具審比來侍奉吉慶徒以老朽旦
夕以來于心憂之深言之切有如吾服同者不肖老不
勝喪賴諸友之助亡妣得安小廬山之兆域今塋封麤
畢遣人去買藤縣木歸建塋前小祠為祭享之所立祭
[003-31a]
田使人守之孝子欲報於親之心如此而已耶痛哉無
可議者
幸未即死吾子無為老朽戚戚也官窰牛商云於館中
便略此見區區不能悉
與鄭文吉
章之内兄羅經水母灣金氏之婿闕/ 内兄存日窘
甚棄其居第還車闕/ 二親女一居孀一在其
室其困日甚章欲來白沙恃愛干瀆倘遇人船之便先
[003-31b]
令金成支車彼闕/至廣信附來白沙極感極感頃者市
闕/
闕/ 者借勞一日盖有弗獲已者闕/恃知愛𤨏瀆為
愧老朽衰替之餘一坏土賴闕/ 有雖在螟蛉吾闕/
且隨力剪闕/ 徳之也茶果闕/ 前
此藥資闕/ 名二裹表忱
與黎潛羅倫先生/門人
[003-32a]
先妣不幸卒於今年二月十六日即日塋封甫
小廬山圖新書舎旁某以衰疾執喪氣息奄奄如賓客
知舊往來記一忘十間獨於潛也倫也思之不置二生
之思我從可知矣愛之深言之切老朽何以答二生之
拳拳發憤進歩一日千里
與趙日新
乆不見生一日得生手書如語予館中不知其在羅城
也去白沙幾年味生之言欲再見白沙而不可得甚矣
[003-32b]
生不忘白沙也憂病之餘泯泯
生忠信之人可與共學然問之者未切告之者無序生
雖有求於我其何補於日用乎賓陽陳掌教可人也可
一通之餘不具
與太虛
太虛師眞無累於外物無累於形骸矣儒與釋不同其
無累同也太虚尚能覔我於衡山否耶别紙録去舊稿
試為我誦之章非能言者太虚豈俟多言哉
[003-33a]
與鄭舉人
昔錢宣靖公推官同州有富民亡其女奴女奴父母訟
于州州命録事參軍鞫之録事實貸於富民不獲乃劾
富民父母其殺女奴罪應死公疑其獄留數日不决録
事詬曰若受富民錢欲出其死罪耶公笑謝宻使人訪
求女奴得之則免富民父子於死知州以公雪寃死者
數人欲為論奏其功於朝公固辭曰若水但求獄事正
人不寃耳論功非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為若水
[003-33b]
置録事於何地耶録事詣公叩頭請謝公曰獄情難知
偶有過誤何謝也僕每讀書見此等事未嘗不歎息古
人用意之厚而平生區區所存亦未多愧頃因田土細
故與足下有言足下遽賜之手札辭亦費矣假令質成
於官司尺寸壤得未足為喜而此事一白則直在已而
曲在人斯自慚耳僕非不願為古人之高特事有專主
義不容於自遂惟足下亮之而已
與鄧球先生/門人
[003-34a]
韶廣相去未逺一問不通今幾年悵想無已即日蒼頭
至辱手書并惠米布諸物具審雅履佳勝志業日新為
慰某奉母之外無他况惟益衰耳首夏湖廣嘉魚貢士
李承箕世卿者過白沙甚聰明有文章留白沙數月不
忍别去議論間頗覺有益恨足下不與同也眼中朋友
求可與言者不可得世味之移人者不少大者文章功
業然亦為道之障為其溺也足下茍有見於此幸甚幸
甚章所欲告於足下者非尺牘能盡
[003-34b]
與趙壽卿
蔡三兄弟欲求壽卿長蓢田耕住以舊於我佃故求通
一言為裁之不可則止亦無固必也謝伯倚近至白沙
以前所托通好於李氏者委之唯唯可見人心所同也
知之
與周用中兄弟
天地自然之利人得而取之何分彼我使諸子姪如老
朽何所不讓使老朽如諸子姪亦何所不爭向義不如
[003-35a]
就利尚徳不如用智朝三暮四
不能則怨諸君豈不謂然乎今只以鄭明府所書劵為
實更不問其是非但據用中用到價銀若干老朽願償
之如此既不獲罪於鄭又不負用中諸子姪亦可以釋
然矣解紛之䇿莫過於此諸君其亮之
與李孔修先生/門人
子長乳瘡當一塲重病今脱然矣聞之慰喜賴朋友之
助先妣得安小廬山之兆即日塋封甫畢三月而葬禮
[003-35b]
也亦時也始以吾為殯宮論者
寐舉安事不揆諸道徒人言是狥奚可哉未有㑹晤之
期惟加愛
與范規先生/門人
近有人自南京來承定山先生偶得右手足風痺之疾
近雖小愈尚未脱然欲求養生之術非能用莫能盡之
以此相托定山平生故人老而嬰疾可念可念能用定
山之交亦不可謂淺淺者何愛一行如能用寄跡山水
[003-36a]
間去來自由自此至彼數千里坦途計日可到然亦不
敢必葢
耶專此馳問倘蒙金諾先乞飛示早晩須一至精舎商
量切望切望
與趙汝䕫
即辰聞舜英護母夫人喪歸無逺道無虞幸甚幸甚但
未審几筵安在何處近來邑里中夜刼之盜横甚可畏
宜得一穩便處無水火盜賊之虞方可停柩此送死第
[003-36b]
一義君子見幾而作時義當然幸自裁之勿奪於浮議
憂病中未由奔
與董子仁
前九月得周文選書知子仁乆乞省家居多賀多賀又
云在高亦養病歸或不可起不審此語何謂前此獲手
教及克恭書感歎屢日凡百且置之勿論只平生問學
一事極索理㑹不可悠悠人一身與天地參立豈可不
知自貴重日與逐逐者伍耶某奉别後更無他惟一味
[003-37a]
守此益信古人所謂自得者非虚語今幸老母麤康地
者少薄俗振作尤難日邁月征良可憂耳聞羅先生杜
門廣昌張内翰㑹講西山克恭闢書齋於後圃靜坐皆
不以病廢學子仁何日復京尚希一札以慰惓惓某自
春間一病自汗到今尚未脱體臨紙牽勉言不能盡惟
亮察
與張聲逺先生/門人
[003-37b]
乆不得字去年託賀官人往一紙尚未卜沉浮一别音
耗便爾難得可歎可歎秋試㨗否不足
耳時用孑然客帝京忍寒餓二十年為母家不去誠亦
可憫萬一了此心事不東入吳即南走羅浮與兒軰下
上四百峯頭采蕨亦可供也謾思及之此日病正愈臨
紙不復一一
又
得正月十一日手書悲憤塡紙幾不可讀平居相與論
[003-38a]
議慷慨未始不以外生死為達塡溝壑為賢一旦臨大
故不可堪忍之時尊卑疾病盈室
况於束吳反葬水陸數千計亦不下二十金所費將誰
仰耶勢利風馳朋友道缺昔人所能者例不可望於俗
軰如某一二麤知抑皆所謂旋渦裏佛不能捄落水羅
漢奈何奈何情切事違心邇人逺撫紙興懷徒増悲怍
惟亮察不具
與譚有蓮
[003-38b]
比日家僮自貴里來承口諭欲為小孫田議婚以平卿
之孫女平卿善士與古愚先兄游處亦
甚第恐傳言或誤好事多魔於是叩諸蓍得大過之豫
葢吉占也未審果如尊意否夫量才求配聞之先賢計
産許婚甚於流輩癡孫疑未中東床之選世業恐重貽
西隣之憂是以未能釋然於鬼神之謀也專此馳白庻
幾為是一來倘不以疎外見疑拱俟拱俟
與陳徳禎
[003-39a]
聞近被繫郡獄懸切懸切計今當道多明察想不加害
於無罪之人否泰數也勿過為隕越人
於此者亦無可奈何且安心順命善將攝為禱
復陳冕
蒼頭至得書承貴恙漸平復喜慰之至更愼小愈以赴
秋闈之選幸甚幸甚得失雖云有命然更委之命亦恐
未盡今一科所取士若干多備數一時耳安可據以自
比耶如莆中舉子多眞舉子與僥倖尋常者相去奚啻
[003-39b]
十倍如是而失解誦伊川之言以自解可以無愧矣餘
不悉
生仰給歲月於鉛槧瓶無贏粟以畜其妻子年幾六十
益以疾病困以盜刼士一窮至若是哉昨望見生龍鍾
如東田老人稍就之疲頓與石翁異者幾希然與之論
舊事寫平生於我三沐三熏之歴歴猶是也使我囊中
有九還大丹能反老為童與生共之庻幾其成也可待
[003-40a]
生既絶望於我矣我更望於何人惟日孜孜斃而後已
生與我皆然復何道哉復何道哉佃者還聊此
不具
與容一之先生/門人
幾日不得至祠下眠食何如一之平時筋力倍予今云
瘠甚則老者可知矣古人處老有道處病有道處死有
道夫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處之之道乎旦夕欲見
一之與論之不審力疾乘竹兠子能一至碧玉樓否耶
[003-40b]
專此馳問惟自量
又
書與陶公勸勿建書舎未見報札為此一事數日往來
于心殊無好况章因多病厭苦人事决䇿往平岡朋友
間多不省事多言平岡土瘠難朢成田老母聞之遂阻
此行奈何奈何此非不忠愛於我抑未知所以忠愛也
平岡土雖瘠然便謂其終不成田則又疎矣天下豈有
[003-41a]
棄物而人欲爭者乎不信人之言眼前事所見往往如此
可笑也何日可動到齋一話甚懸懸
勞而發由老朽故今思之但有慙負而已奈何奈何先
妣墓即日塋封麤畢遣人去采藤縣木為祭享之室使
人守之立祭田求墓誌事皆不可缺又不知人子思慕
其親而欲報之其大者安在耶困於財限於分葢亦無
可議矣近苦憂病相持無以自遣尋思只有虚寂一路
又恐名教由我壊佛老安能為我謀也付之一歎而已
[003-41b]
何日對面罄其所欲言
與馬貞
滅人不知此虚生浪死與草木一耳神理之物非但不
可戀着亦其勢終不能相及於我何有伯幹病至此當
大為休置縱未至灑脱地亦漸省得些撓亂幸而天年
未盡便從此覺悟神理日著非小益也老倦不能再省
視令眞福往候以此能一開目否
[003-42a]
與陳秉常先生/門人
辱書見勉勿斷酒肉扶養衰軀眞情苦語足仞
者賴諸友之助先妣得安小廬山之兆即日塋封甫畢
遣人去采藤縣木為祭享之室立祭田求墓誌事皆不
可缺又不知人子思慕其親而欲報之大者安在耶限
於分困於財葢亦無可議者矣到京見定山先生潘時
用姜主事問我以是告餘不敢囑别紙所議禮想是但
老朽檢閲未得且置之病畏多言念吾子逺别聊復此
[003-42b]
耳途次見東山劉都憲先生告厓山慈元廟成甚完好
因以先母訃告某在病不具疎
承示諸作見意思始者期民澤九月入羅浮四百僊峯
依舊見之但不在脚底耳來喻不忘在學幸甚但恐進
退未决不立背水陣終難勝敵希説勉之歲月不待人
也李子長落水羅漢吾軰皆旋渦佛耶何故無一人救
之狶薟草果神效當求識者致之感掛意某復希説秀
[003-43a]
才
又
某疏不意先府君奄忽頃逝衰病多遺不時奉
比日寒甚想孝履如宜棄禮從俗壊名教事賢者不為
願更推廣此心於一切事不令放倒名節道之藩籬藩
籬不守其中未有能獨存者也老拙所見多矣願希説
勉之
與伍光宇
[003-43b]
昨晩景雲歸具悉老兄動定某通夕為之不能寐覺得
老兄此病非止疾痛之為心害心寓於形而為主主失
其主反亂於氣亦疾病之所由起也今人惟知形體之
為害而不知歸罪其心
爭夫有所不平然後爭爭至於忿斯不平之至而氣為
之逆逆則病生矣雖所致疾之由寒暑饑飽勞佚失節
居多而此之弗謹實吾自為之不可不知也據景雲所
説老兄於此一項罪過全未肯認全未磨洗縱疾痛不
[003-44a]
積於此氣象所關尤非細故林緝熈所謂怡怡之説殆
亦忠告之言也盍深省之否則未有入道之期也不罪
不罪
又
試效立見驗但日用應接事煩不勉妨奪工夫不精今
欲自五月一日為始以家事權屬之老母非大賓客令
諸兒管得及光宇未復白沙借尋樂齋靜居百日有驗
[003-44b]
即奉還也光宇决䇿往青湖則此屋亦須有分付某將
來却是東道非僦屋人矣呵呵
又
今晩叔貞兄弟過白沙適有客逺方來而賤疾
辭去晡時螟姪歸自南山具審比日遺恙増劇皇恐皇
恐天果無意於善類耶未可知也陳後山之詩一時人
皆不好獨山谷與坡翁知之卒能行於世後山亦到今
不死夫茍有可恃雖死可也况未必死乎不具
[003-45a]
與陳徳雍
某啓清江之去白沙幾山幾水一夕恍然與徳雍先生
葛巾青藜相值於寳林拍手笑語坐佛燈前促膝嬉戲
若平生不知其在夢也及覺始
目入華胥尋向來所見一恍惚既不可得則又歎清江
之去我逺徳雍今存亡不可知况欲與之握手耶某别
後况味如昨但年來益為虚名所苦應接既多殊妨行
樂耳平生只有四百三十二峯念念欲往亦且不果男
[003-45b]
女一大俗縁何日可盡雖云道無凝滯其如野性難抝
尋欲振奮一出又未能也徳雍老矣頗復能記憶寳林
昔日之言否乎臨紙不勝悵惘
某聞古之亷士資送其子有鬻一犬而足者今犬之值
幾何貧者雖有百犬不以資送鬻也不鬻則耻之矣耻
非其所耻何所不至甚矣俗之能移人也别紙稱清門
羅某何敢不從脱尚未免芥葉人言則莫若崇儉以導
[003-46a]
之令盡去俗様異時資送之來白沙必勿留一塵以累
吾自然幸甚幸甚凡此一聘之費大率不過十金但如
來教則太近俗而惡無文故以釵與幣易之而
酒不審以為何如
又
別紙乞恕專擅聞老兄近復假館禪林靜坐此囘消息
必定勝常耳根凡百所感便判了一個進退老兄今日
此心比諸平時更穩帖無疑否賤疾幸少脱體但尋常
[003-46b]
家中亦被聒噪情緒無歡大抵吾人所學正欲事事㸃
檢今處一家之中尊卑老少咸在才㸃檢著便有不由
已者抑之以義則咈和好之情於此處之必欲事理至
當
戾非細事也將求其病根所在而去之秪是無以供給
其日用諸兒女婚嫁在眼不能不相責望在已既無可
増益又一切裁之以義俾不得妄求此常情有所不堪
亦乖戾所宜有也
[003-47a]
與潘徐二生
去冬得二生手書半月置床頭日一展展時一發歎後
生所急者何後生所畏者何轉瞬來便都望三十四十
不自激昻不自鞭䇿將來伎倆又似拙者模様耳奈何
奈何蕭先生書報潘生近聘岳家甥女可喜可喜然自
是轉多事矣拙者正在不了中自曉事者觀之未必不
以為憂也呵呵
與伍伯饒
[003-47b]
有牛眠於此意中了了而不能使人信得伯樂一顧増
價十培幸甚幸甚山人眼家人夢卜人卜三事不期而
合復奚疑謹此馳賀餘不具
與林蒙庵
某啓不聞問乆矣忽得手書讀之恍若蒙庵之登我堂
也昔者嘗一造蒙庵於京師則拜蒙庵今思蒙庵而不
見見蒙庵之書則拜其書如對蒙庵焉嗚呼可勝慰哉
賢者之愛人也期於徳不賢者之愛人也期於姑息讀
[003-48a]
蒙庵之書知蒙庵之愛我亦如我之愛蒙
甚愛者有甚憂也蒙庵之愛我甚其於人也則憂僕之
自愛則憂其於人也則否憂其憂無憂人之憂其亦有
以異乎蒙庵官於朝也則行乎朝僕之居山林也則行
乎山林蒙庵欲以其道施諸人僕猶未免於自治其不
能無憂一也在已在人則殊耳梁石時可之憂在已者
而亦為人憂克恭則舎其在人者以自憂是三人者僕
皆有慕焉而其憂不同又何怪乎出處之殊也蒙庵所
[003-48b]
稱胡提學亦如蒙庵之憂
徵於今則人不信不信民弗從是固憂時者之所圖也
其為人也雍容平恕樂善而忘勢其於僕也有一日之
雅焉僕之得譽於提學茍非其為人之急亦朋友相好
之私耳非提學之心本然也蒙庵置之勿言可也古之
為士者急乎實之不至今之為士者急乎名之不著周
子曰實勝善也名勝耻也僕竊願與諸公共勉焉若夫
往來音問之有無各隨所感應之宜疏疏宜數數不過
[003-49a]
乎情不弛
無利乎彼我勿言不可也持此以廣蒙庵之意何如
與時矩先生/門人
宇宙内更有何事天自信天地自信地吾自信吾自動
自靜自闔自闢自舒自巻甲不問乙供乙不待甲賜牛
自為牛馬自為馬感於此應於彼發乎邇見乎逺故得
之者天地與順日月與明鬼神與福萬民與誠百世與
名而無一物奸於其間烏乎大哉前軰云銖視軒冕塵
[003-49b]
視金玉
便我大而物小物盡而我無盡夫無盡者微塵六合瞬
息千古生不知愛死不知惡尚奚暇銖軒冕而塵金玉
耶
又
某慰言四月二十五日得黎三報悲惋連日太夫人一
旦厭世時矩不幸遭此痛極奈何奈何今日之慟昔日
之思何者為怨何者為憾縱浪大化此往彼來吾將校
[003-50a]
計其短長非耶溝塡壑
於水菽非耶賢者力行已志惟恐一事不底於道其能
合於親者幾何吾重為時矩悲之老病支離不供走弔
惟强粥自大不宣
又
禪家語初看亦甚可喜然實是儱侗與吾儒似同而異
毫釐間便分霄壤此古人所以貴擇之精也如此辭所
見大體處了了如此聞者安能不為之動但起脚一差
[003-50b]
立到前面無歸宿無準
勘破也拙和一首奉去可一閲更將中庸首尾緊要處
沉潜要見著落却還一字也獻章書於時矩
與謝伯欽
聞子酣於鬬矣老衰無能為援請竭端未利害為子籌
之知貪得之為害絶禍於未形上䇿也不役一錢不損
一人以直道爭之官府失得付之於數必不已而與之
均焉中䇿也損財而爭而家日耗殺人以爭而寃日積
[003-51a]
僥倖錙銖難得
能歸咎於已舎之勿爭以分産悉推諸弟清修苦節以
立於世如子才不出十年天下皆服其義而仰其徳令
聞洋洋播於四方輝光赫赫流于無極視平生不得意
處如秋風之振木葉零亂脱落無復芥蒂之蹟因敗成
功此又䇿之竒者也諸䇿惟上䇿省力而易行然已無
及矣其餘可否更請擇之
又
[003-51b]
葫蘆甚美山厨得此免乞憐之瀆感感聞近欲遷居木
洲求靜可喜可喜然未若北角就田而家尤便也韓子
云恨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宻去煩入靜當亦有漸乎
未間閒來一話
與潘舜絃
儀禮一書訛缺板多一經先生與黄大理手校便為完
帙野人平生際遇未有如此竒者敢不拜賜空山深夜
兀爾一榻撫巻即如對面耿耿達旦
[003-52a]
與庠中諸友
春初承諸君枉顧屬有哀事既不獲披接又不果以時
還謝多罪多罪近按察胡先生過白沙青燈叙舊之餘
輒及此方人士惓惓以為已之學望諸君甚盛意也某
親領誨言不勝感感尋欲與諸君共言之賤疾固未及
諸君方急於秋試區區迂濶之談恐難驟聽然又不敢
淺窺諸君而謂吾言之無益而不言也謹此奉瀆萬一
諸君之留意焉
[003-52b]
與僧文定
僧文定嘗參學四方坐關於觀音山三年葢廣僧中之
知者也偶以事繫縣獄慮是非之不見察也懇予為白
之予以邑主楊侯公明必不妄加害於無罪之人予嚴
干謁人之戒乆不可破文定從西方之教茍有得焉則
能以四大形骸為外物榮之辱之生之殺之物固有之
安能使吾戚戚哉示以是詩一戒持來三十年何曽長
揖長官前山僧若有西來意不把形骸乞世憐
[003-53a]
慰馬黙齋喪子
吾子得數之竒孰與孟郊孟郊産三子哭之連日今吾
子之哭凡幾抑又有不盡同者焉郊為詩盡泄天地鬼
神之秘而不為造物所予不知其後何如吾子厚積隂
徳知必有鳯雛麟種降為家寳此未足深惜也
慰鍾五
令兄竟為泉下客矣足下當甚悲痛令兄今生幾何矣
眼中如此逝者不少又何足怪但人未
[003-53b]
信著此事終日勞勞而不自足及至死時便無可主張
亦可悲也已拙疾未由奔慰謾往此紙惟足下亮之
與林時表
時表而代而父侍奉大夫人几筵何得舎朝夕奠而來
應試老朽聞之竟日不樂欲致一書計已無及於事遂
不果比發去兖州訃否褒弟去冬死北京果然惜哉適
得尊甫翁濟寧四月望日發來手書進退不能無遺憾
矣奈何奈何老
[003-54a]
緝熈行時云到部須求便養而自去冬謁選至今年春
四越月矣授以山東兖州府教授然後奏請便親冡宰
不許前此何不引例告選司當言而黙欲焉待哉舉措
如此謂之不濡滯人孰信之宜其不見許也中間揀選
冡宰見怪假令不病將不計其不便於養而就選耶自
古進退不决於内則其形於外依違可否之間而欲人
之不我疑不可得也烏乎惜哉
[003-54b]
陳白沙集巻三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陳白沙集巻四 明 陳獻章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