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90 東里集-明-楊士奇 (WYG)


[045-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里續集巻十七    明 楊士竒 撰
  跋
   四書集註二集二首/
右四書集註其句讀旁抹之法兼取勉齋黄氏北山何
氏魯齋王氏導江張氏諸本之長宣城張師曽為之㕘
校加以音考盖今最善本也刻板在常州府學此集六
冊永樂十年二月余奉命考㑹試常州府學教授金原
[045-1b]
祺時預同考余從求而得之者也其刋刻亦間有錯誤
右四書集註三冊刻板在鄞句讀一用黄勉齋法又有
熊勿齋標題便於學者盖善本也勉齋名榦字直卿朱
門髙第勿齋名禾字去非受學進齋徐㡬子與子與學
於節齋蔡淵伯靜淵源之正如此此書吾得之春坊司
諫周冕汝服盖鄞人云
   四書輯釋
四書輯釋倪士毅編朱子集註四書之後儒先君子著
[045-2a]
述推廣發明之者無慮十數家而今讀集註者獨資集
成及此書為多他盖不能悉得也集成博而雜不若此
書多醇少疵也憶余少貧得書甚難十二三從里人劉
文璧乞得論語輯釋半部盖斷簡也寳之如拱璧後授
徒武昌始得此本凡九冊夫知吾少時得書之難其必
知所愛重也
   大學中庸日録
右大學中庸日録元吳文正公門人袁明善述其師授
[045-2b]
之㫖而為之者也有文正公補大學第五章傳文此冊
吳司業徳潤以見遺者
   孟子節文
右孟子節文一冊考翰林學士劉三吾題辭盖三吾等
奏請而為之者也總一百七十餘條此外惟課試不以
命題科舉不以取士而已刻板在太學
   大學衍義三集三首/
宋儒真文忠公著此書所以備有天下國家者之法戒
[045-3a]
也為人主及其輔臣皆不可離此董子論春秋謂有國
者及為臣者皆不可不知余此書亦云
右大學衍義凡四冊余授徒武昌時而得其末一冊相
姪以歸讀而厄於火今存三冊藏之以俟補完
宋真文忠公大學衍義四十三巻著述之意見公所上
劄子及敘盖其為書廣大精密綱目畢備有天下國家
之任及為臣欲致其君於唐虞三代者必考之於斯焉
   四書管窺三集三首/
[045-3b]
閩黄澤敷仲永樂壬辰余校文禮部時所選奏進士也
而未嘗識之其佐外藩也嘗見其封事惓惓愛民之意
卓然今之賢方岳也今從吾友朱與言寄恵此本因併
志其人云
四書管窺四冊永嘉史伯璿文璣著盖出饒氏輯講何
氏集成胡氏陳氏發明金氏考證許氏叢說倪氏輯釋
之後其論諸家之失皆平正的確刻板在永嘉郡學吾
得之黄宗豫學士聞黄州郡學近嘗刻此書不知何如
[045-4a]

四書管窺舊刻板在永嘉葉琮洪武乙丑進士知黄州
府又刋置府學吾友吉水周君公明為黄岡縣教諭從
求而得之總五冊二本余皆有之於是補闕正誤得互
相資也
   理學類編二集二首/
此書及策要宋史略元史略皆刋板在清江退菴學士
之壻袁鵬所惠清江三十年前老師宿儒多在獨梁張
[045-4b]
二先生有著述而其鄊又有好事者為刋刻以傳文物
遺風故未泯也
此編出於臨江張九韶先生而吳文正公之孫伯尚為
之序盖臨江有刻板使學者一覽而得夫天道性命之
㫖不為無助吾得此於恂如云
   十一經問對
此書為小學設所謂十一經者書詩春秋儀禮周禮禮
記論語孝經大學中庸孟子不及於易者非小學所及
[045-5a]

   孝經吳文正公校定
此編及私録一冊皆文正公之孫徐州判官子尚所寄
恵者公之後以先世通家故皆與余往還所刻先世文
字皆數見遺而子尚寄此未久遽聞其沒甚可惜也
   四書待問
四書待問一冊八巻元臨江蕭鎰南金編為科舉之學
設也元場屋有四書疑問國初三科猶然洪武甲子始
[045-5b]
改為四書義此書余初習舉業時受之司倉伯今吾所
畜書獨此最久也
   元程文四集四首/
右詩禮記春秋三經義雖斷簡然元前七科之文又選
其精者也
右元前八科程文不完獨有四書疑及易義一巻耳然
具載當時程式可備稽考
右元至正二年江浙江西湖廣三省鄉試及㑹試廷試
[045-6a]
選中之文而擇其佳者盖元順帝嘗罷科舉至是始復

右延祐乙卯㑹試程文一冊不完是編總十巻今存三
巻首巻䝉古色目人答四書疑及策二巻三巻皆漢人
南人答四書疑考之盖當時選刻者先待制所答四書
疑吾家兵後録本止存一篇此篇二篇皆在永樂乙未
春吾得之天台張廷璧
   元延祐初科㑹試程文
[045-6b]
内左榜闕四名闕文更多錯誤尤甚盖匆匆不及對過

   策要
此集退菴之壻所惠
   朱子語略
余少則聞先生長者言學者日誦五經四書諸史外閒
暇宜玩朱子語類一日過水南叚福可福可先待制侍
史其家有語類二巻福可謂此楊氏故物即以歸我雖
[045-7a]
不完然始識此書喜持歸先宜人見之泣指所題簽帖
語不肖曰小子敬之此汝父手筆也無㡬先叔子超携
入灌塘尹氏館中失焉自是所至求語類全書不可得
此集二冊特語畧耳朱子門人楊與立編刻板在北京
國子監永樂庚寅楊庶子扈從還以見遺所闕什一得
鄒侍講本補録遂為完書總二十巻二千四百八十條
凡學者明善誠身之方大要具是誠能身體力行之可
以馴致乎古人然語類固學者不可少哉
[045-7b]
   白虎通
録白虎通一冊洪武乙亥春余客武昌偕蔣隠溪父子
遊東山得諸野人
   忠經
忠經一冊漢南郡太守馬融撰其篇義篇數皆依倣孝
經鄭𤣥為之註蜀中有刻板余得之徳讓云
   武經
武經七書孫子吳子司馬法唐太宗李衞公問對尉繚
[045-8a]
子黄石公三畧六韜是已吾家七書總一冊獨孫子有
魏武註得之江夏宋惟憲云
   說苑二集二首/
說苑二冊余得之今大理寺丞鄒師顔聞刻板在四川
視袁州本其優多矣
說苑廿巻漢劉向采傳記百家所載言行可為法戒者
類録之為此書余家二冊刻板在袁州訛闕盖多得之
友人宜春令蔡胄用嚴蔡操行潔清其在官市此書㡬
[045-8b]
於李及之白集吾從而得之宜在所愛重也
   列子
列子八篇古列禦冦書唐號冲虚真經宋加至徳真㫖
道家其見寵於後世益久益重其為書栁子朱子論之
至矣余家録本一冊洪武庚午冬自武昌舟還阻風雪
盤塘累日無所為鄰舟人上虞張肅有此書遂借録之
出一時草率後欲録過未暇也
   五子
[045-9a]
老莊荀揚文中世所謂五子然老莊道家荀揚文中皆
儒家而未醇者吾家五子總七冊
   道徳經
草廬先生註道徳經一冊余得之先生曽孫子常後世
註是經者非一家要之此註為得老子本意雖老子之
言儒者不取若所謂治國如烹小鮮佳兵不祥之類聖
人復起不易其言也
   戰國䇿
[045-9b]
古戰國䇿婺人吳師道以鮑彪校注多謬誤而重為校
正者也後世文章家以其先秦之言皆愛重之然有志
於聖賢誠意正心之學者無取乎此也蘇州有刻板吾
家四冊得之吉水周敘
   小四書二集二首/
小學之教其廢久矣歙人朱昇輯方逢辰名物䝉求程
若庸性理字訓陳櫟歴代䝉求黄繼善史學提要為一
編謂之小四書以教初學庶㡬古人遺意其上及旁皆
[045-10a]
有註釋尤便於教者刻板今在婺源余得此冊於婺源
秀才汪樵
此編永樂丁酉秋九月得之陳克永典籍
   敘古千文
右胡致堂敘古千文嘗聞長老言先諭徳五嵗侍先待
制教讀此書已曉知大義洪武庚申余始求得此書於
蕭尚魯所盖生十有五年矣不肖頑鈍廢墜家學類如
此後之人可以為戒也既得又三十五年為永樂甲午
[045-10b]
八月六日識
   太極解
南軒張宣公太極解余録於廬陵清湖羅徳崇先生先
生名獻先待制同年寧都州判求師之從子少從游先
祖兄弟與先諭徳相好為人狷介不茍合嘗為武昌府
學訓導時余客武昌無日不辱見過所畜雖片簡尺牘
無不辱恵教一日酌余江濵小樓醉留宿覺夜已二鼓
起燒筍瀹茗論太極先生誦此解甚熟余時未有本也
[045-11a]
遂請録之明日就他處求本㕘對無一字誤因竊歎前
軰讀書用功切實如此非後學所當師乎自余録此本
至今二十有四年矣用志之以示後人
   朱子語録
昔陳忠肅公每得明道先生文必冠帶而後讀然則讀
此書者其可以不加敬哉
   楚辭二集二首/
楚辭出於忠臣愛君憂國惻怛之誠故先正以為三百
[045-11b]
篇之續此編余得之劉伯塤云
余少貧無書間從人假借甚難得既壯頗置書而来借
者輙不靳而楚辭借而不歸者凡五矣余前後所遇如
此甚可嘆故志以戒
   史漢異同
史漢異同廬陵劉㑹孟先生作欲知西漢文章之妙者
必考於此盖先生用功遷固最深前所未有此冊不完
徳安貳守羅先生手筆也
[045-12a]
   資治通鑑釋文
右資治通鑑釋文一冊宋右宣義郎眉山史炤見可著
而天台胡三省通鑑音註有辨正其誤六百六十餘條
此書余昔得之亡友陳一敬云
   史畧釋文
右史畧釋文一冊余在京師并史畧二冊皆得於鄰舍
之罷官去者憶年十四五坐貧不得已出為村落童子
師以謀奉養之計而急欲此編及十書直音是時二書
[045-12b]
市直百錢然不能得也家獨畜一牝雞數嵗矣先宜人
命以易之今致書頗多而先宜人棄背已二十年不及
見也嗚呼慟哉
   諸儒史評
諸儒史評五冊所選擇皆精確前大理寺丞山東耿通
家書耿死其子盡賣家物為路費以歸此書其隣之𨽻
以五百文市之後余聞之益以五貫從𨽻得焉時書肆
非十貫不可得夫有子不教之學問使賤書如此孰之
[045-13a]
過歟噫
   隋書
右隋書詳節一冊自一巻至十巻紀及十志耳後闕傳
十巻洪武庚申余館山東蕭尚魯先生塾中得之者也
   通鑑續編
右通鑑續編六冊得之國子司業張智𤣥畧余識張時
已老矣洪武中嘗為禮部侍郎其少居江右最久猶及
親炙亡宋老儒知當時事間與余言此書有謬妄處如
[045-13b]
載文天祥請為黄冠之類大不可信其說甚詳不及備
載然此事本於宋史天祥傳
   史畧二集二首/
宋進士吾郡曽先之編史畧以便初學而大字刻本尤
便於老者之目此板在國監吾家四冊惜其間多錯誤

史畧二冊書坊舊本永樂丁酉余在京師隣家有罷官
去者留以見遺盖書坊新刻本多錯誤余家有國學大
[045-14a]
字本亦然皆不若此本錯誤差少也
   通鑑總類
通鑑總類者宋沈樞編分一百七十一門總二十巻刻
板在蘇州郡學余初得十二冊於晏彦文而闕其八冊
吉水周功敘自蘇州為余印補遂為完書此書蕪雜不
足觀而周伯温以儗袁氏紀事本末過矣
   通鑑綱目書法
通鑑綱目書法五十九巻六冊吾得之國子司業張智
[045-14b]
𤣥畧頗有缺折未補録此書吾郡永新劉水窓先生著
先生諱友益字益友與龍麟洲李省中蕭芳洲同軰行
其平生精力萃於此書掲文安公敘之曰其辭公羊穀
梁其義春秋其志朱子盖甚推重云
   通鑑綱目凡例
通鑑綱目凡例十九類朱子所定讀綱目者必得此而
後灼見古人精意之所寓今太學有刻板余家一冊鄒
仲熈侍講所恵又有鈔録汪克寛凡例考異在後
[045-15a]
   元史節要
元史節要者續曽先之史畧以便初學耳又有元史畧
其體不同二書皆出臨江全史刻板今在太學
   通鑑綱目
朱文公因司馬温公資治通鑑別為義例作綱目五十
九巻至矣哉其春秋之意也其條貫皆出文公而綴緝
於諸門人之手間有異同或者亦鈔録傳刻之失乎吾
居京師與給事中林從為隣其出為陜州判官賣家具
[045-15b]
給行費余從市得此書凡十六冊
   通鑑紀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四十二冊此書宋袁樞機仲編吾家文
節公為之序凡四十二巻二百三十九事皆關渉大端
始末畢具觀者便之吾居京師時市於晏彦文盖吾授
徒廿餘年積其勤力僅得五經四書及唐人詩文數家
而已子史皆從人借讀皇上龍飛之初擢官翰林俸賜
有餘不敢妄費一以置書自是簡帙始富矣夫吾之後
[045-16a]
世知吾所畜書皆出上恩之所致其必能敬重而寳藏
之也
   元史畧
元史畧及節要皆出臨江體製不同如不得全史得二
書兼看亦可知其大槩矣
   續宋編年資治通鑑
續宋編年資治通鑑起太祖至欽宗十八巻禮部員外
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李燾著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
[045-16b]
起髙宗至寧宗十五巻户部架閣國史院檢討兼編修
官劉時舉著宋季三朝政要起理宗至少帝五巻無編
著人氏名二王本末一巻則取諸陳仲微所録總三十
九巻吾家治為四冊總題曰宋鑑此本節畧已甚又多
差誤盖近年書坊翻刋文籍簡省率畧多如此不獨此
書亦可為人心風俗之一嘅也
   晉書
晉書百三十巻唐太宗命房𤣥齡等因舊史再加譔次
[045-17a]
紀傳論太宗御製之外其餘皆出顔師古孔頴達之徒
志出于志寧之徒而天文律厯一出李淳風朱子極善
其天文志吾家晉書廿六冊永樂乙未族人忠襄公九
世孫東平知州之子民服舉進士在京師泊然無他嗜
好惟志學問聞國監有書板悉貲以求印余助之工力
以此見贈云
   三國志
三國志晉陳壽撰宋文帝以其過畧命裴松之博采為
[045-17b]
之註後世以裴註過繁而合壽所書裁定之為一家者
凡數人而皆未就葉水心曰壽盖盡取為書矣註之所
載皆壽所棄者且謂裁定者為輕議害事又曰壽髙處
逼司馬遷而勝班固其重壽如此夫紀魏而傳蜀者葉
固不能獨右壽也近世廬陵貢士蕭常正其名為續漢
書起昭烈至少帝為紀魏吳皆為載紀而擇裴註之善
者併書之盖至當矣周益公為之序然其書今世學者
少見也吾家三國志三十冊刻板在太學
[045-18a]
   前漢書
班固譔前漢書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其八表
及天文志固妹曹世叔妻昭之所成也世稱良史必曰
遷固固才不及遷也若鄭夾漈譏固無學術專事剽竊
斯論過甚矣哉余家二十五冊國學印本
   後漢書
范曄後漢書盖刪取劉珎謝承薛瑩劉義慶等漢史為
之然曄所成紀傳耳志未成伏誅後人取司馬彪所譔
[045-18b]
補之非曄譔也余家所藏四十七冊國學印本
   史記
史記百三十巻司馬子長才識髙邁文章疏蕩竒偉至
於狀寫之妙超然獨出也朱子謂其麄率且疑史記當
時未刪改脫稿吾郡劉申齋云史記初看甚有羨字羨
句再看但覺好三看元無一字一句羨減一字一句即
不佳豈求之篤者獨得之深耶吾家八冊刻板在太學
吾初印此書及文獻通考皆有闕板嵗餘弗克補録永
[045-19a]
樂二年友人湯如川曽與賢余學䕫蕭省身獨孤樂善
歐陽允俊登第後為庶吉士在翰林數就吾家借讀一
日節假欣然来過取二書闕者共為補録及暮而畢其
簽帖悉如川書也今如川與賢允俊不可作矣每覽手
筆嘅然興懐
   兩朝實録纂修始末
右恭修兩朝實録始末一巻臣士竒所録勅下之初臣
通率師往征交阯叛冦不及預事事未半臣淮引疾去
[045-19b]
既就緒户部尚書臣陳山禮部尚書臣張瑛皆以兼學
士職奉命預事凡歴六年始克成書表詞臣士竒所譔
書奏恩㫖甚厚命吏部敘勞進秩禮部宴賚於是論勞
賜白金寳楮文綺鞍馬有差然自纂修以下至雜執事
均進一官盖吏部不復差別勞績也臣士竒謹志
   宣廟實録纂修始末
右恭修宣宗皇帝實録本末盖歴四年始克成書表詞
臣直所撰既奏恩命加厚臣輔加號與禄臣士竒臣榮
[045-20a]
遷少師臣溥陞少保臣直臣瑛陞禮部左侍郎兼官悉
如舊纂修皆陞官一級凡主事御史評事皆入翰林餘
參對催纂謄録等官皆陞禄一級布衣士謄録者皆授
試中書舍人賜白金寳楮文綺鞍馬有差皆上所親命
不出有司秩乎有倫而不紊盖軼於前矣用謹志之臣
士竒謹志
   兩漢詔令二集二首/
右兩漢詔令三冊刻板在太學張守初真人来京師以
[045-20b]
上清紙貺余曰少助書簡之用余素寡交雖有至親交
者亦懶於作書而計其紙可印漢詔令一部遂託歐陽
助教允賢成之此書是也每退朝閉户謝客坐南軒翠
竹之下清風徐来獨取此書因其優柔深厚之詞以考
夫寛大忠愛之意反復涵泳亦一快哉
右兩漢詔令西漢十二巻宋吳郡林虙輯東漢十一巻
四明劉昉輯元蘇天爵合為一書又取洪咨䕫兩漢詔
令總論冠諸巻首洪亦嘗輯此書而今不傳余家三冊
[045-21a]
頗有脫誤誤者多就考正脫者雖補録未完也
   楊鐵崖三史正統辨
前年病中有遺予此編者不記其人其間多闕誤頗為
正之盖吾舊有貝廷臣著鐵崖傳載此文差詳辨末云
私著其說以俟千載之君子而傳云欲獻不果此編又
有表表謬誤尤多不知果何如也
   歴代大統易見
右歴代大統易見一冊舊録於王詢謨不知何人編王
[045-21b]
云在臨江邂逅録之比年於内府見有進此書者亦不
記為誰作也
   宋史畧
永樂甲辰十月甲子淦人袁鵬恵此書樸學齋志
   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巻宋相馬廷鸞之子端臨所輯
間有複出刪治未盡然立體正大載事詳覈有益實用
非其他類書之比盖類書如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猶或
[045-22a]
傷於汎濫不切或雜於怪異不經况其下者通考刻板
在太學吾家所有凡四十冊郊社考一冊嘗為行儉借
去而厄於火欲印補更數嵗未暇一日過沈民則修譔
見有斷簡數冊則此書也郊社考在焉紙板視吾家所
有無二遂乞補之亦竒遇哉
   玉海
玉海二百四巻分為六十七冊又有六經天文編一冊
周易鄭注周書王㑹詩考共一冊詩地理考一冊踐阼
[045-22b]
篇漢制考共一冊漢藝文志考證一冊通鑑答問二冊
通鑑地理通釋三冊急就篇二冊姓氏急就篇一冊小
學紺珠四冊總八十四冊此書皆宋王應麟輯刻板在
太學玉海本為應博學宏辭者設而其孫云未脫稿豈
亦未成之書耶頗聞松江府學亦有刻板
   稽古定制
右稽古定制一冊我太祖髙皇帝命儒臣考唐宋制度
酌其中示法於民者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又
[045-23a]
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惟禮制行而後民志定故聖
人之為天下國家者必重焉永樂癸未臣士竒在京師
始遇此書謹録而識之
   賜諡録
余客武昌時遇宋賜諡編於湖廣參議吳文家既借録
之余又嘗集録唐及元所賜諡遂合為一編總曰賜諡
録然有私諡者亦頗附載焉
   通典
[045-23b]
通典唐宰相杜佑著盖因劉秩政典三十五篇之舊而
廣之又㕘以新禮凡二百篇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刑
法州郡邊防八門今少見全書士大夫家所有者皆節
本余家四冊近年書坊新刋盖又節矣
   官制沿革
右録官制沿革一冊先師海桑陳先生家書也其中有
先生手筆士竒少孤貧先生以先考妣故召而教之年
十二三習舉子業而於古官制不能知也遂予此書盖
[045-24a]
於此書今四十年矣手澤宛然於乎痛哉謹識
   方輿勝覽
方輿勝覽三巻不著編次者氏名盖元之人作也時又
有輿地要覽二書皆出一統志互有詳畧而要覽尤簡
又不載沿革今書坊皆有之吾家獨有勝覽三冊其末
巻尾題曰大明者後之人改之也
   西昌志
右西昌志宋淳熈三年知縣事陳秀實命貢士嚴萬全
[045-24b]
倪求已㑹稡為之者也淳熈至今二百四十三年未有
繼作豈非鄊邑欠事此集劉仲兼梁叔莊共録以寄余
者盖以余嘗有志乎此姑識而藏之
   桂林郡志
右桂林郡志四冊凡三十巻歐陽允和以見遺者而闕
二巻桂林舊有志洪武中教授陳璉因而續之其間論
夷獠則必載昔人制馭之說論瘴癘則詳列昔人治療
之方仁者之用心也璉字廷器今守滁州有惠政民甚
[045-25a]
戴之聞亦修滁陽志然余未及見也
   茆山志
右茆山志二冊太子少師姚公所惠其編刻皆不苟
   西域記
右西域記一冊吏部郎中吾郡陳誠子魯著子魯永樂
十一年奉使西域所歴哈宻和卓巴實伯里哈里賽瑪
爾堪諸畨之地凡往復踰二嵗而留哈里最久故特記
之詳焉子魯又為余言諸畨風俗大抵與哈里相似云
[045-25b]
   契丹志
右契丹志一冊不完忘所自得但記洪武辛酉假館淘
金袁氏同薌城張子震觀此書作詩寓嘅歎之意於今
三十有七年雖斷簡不失也盖余平生於古書遺文雖
殘缺不完未嘗不保愛之
   吉安府志
右吉安府志一冊盖余與錢檢討習禮在京師同有志
斯事遂以所有鄊郡舊志及於前軰文集中采録近事
[045-26a]
而附益之未㡬習禮被召赴北京而余亦以公務無暇
此所録者如城郭官府之類於郡中頗詳未及諸邑餘
諸類亦皆未就也獨科目一類後得陳村民先生吉州
進士録補之諸邑皆備云
 
 
 
 
[045-26b]
 
 
 
 
 
 
 
 東里續集巻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