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于湖集巻十四
宋 張孝祥 撰
記
仰山廟記
仰山二王自江而西飮食必祭威德所被齊光日月乾
道元年張某來守桂林時李金方冦郴陽羽書交馳於
道某謁於祠禱曰使廣西不被兵者神之賜則請爲王
[014-1b]
廟于桂且奉神之像以俱其七月某至郡九月冦平蓋
嘗以萬人闖吾境知其備也引去惟王之仁之靈某不
敢盡述獨叙其答
王館御而書其所始使後有考且勸桂之民以䖍事王
二年二月旦張某記
棠隂閣記
君子之爲政去之久而猶見思者必有惻怛愛民之誠
心感於民也深故其來也如慈父母之撫其子其去也
[014-2a]
如父母捨其子而去父母捨其子而去子之心之思寧
有旣耶猶曰吾父母將復吾歸及其久而不復來也思
之之心益不能忘於是過其宮
愛樂起敬起慕尸而祝之社而稷之更數十百世而不
敢怠者蓋昔之人以爲父母則今之人皆其孫子孫子
而事其祖宜如何也余昔爲中都官聞閩有賢令曰張
君仲欽閩之人歌舞之去而思之前年余爲建康仲欽
適通判府事當塗闕守余檄仲欽攝焉居數月余罷建
[014-2b]
康仲欽亦代去余居當塗之别邑徃來田間聞民之思
仲欽飮食必禱也余曰張君之政何如而使爾不忘若
是民曰我
水今年水不爲害而吾懼然若將隕焉君之時吾與官
若相忘君去我我日與州縣之吏接我亦不知其故知
思君而已去年余來桂林仲欽提㸃廣西獄事下車一
月冐黄茅瘴走二十五州以扁舟渡海吏士扣頭涕泣
交諫仲欽搴裳登舟半濟風作舟師震駭仲欽怡然不
[014-3a]
爲動也黜陟罷行一皆考之民民扶輿讙噭以爲百年
未之見也夫以當塗之思則知閩之思以閩
仲欽之去嶺表而還天朝也民之思仲欽可勝述哉昔
召伯之敎明于南國而人愛其甘棠故余登仲欽之閣
名之曰棠隂以識民異日之思閣之前有榕木交䕃閣
上仲欽之所遊息乾道丙戌五月朔日歴陽張某記
遊朝陽巖記
丙戌上巳余與張仲欽朱元順來遊水月洞仲欽酷愛
[014-3b]
山水之勝至晚不能去僧了元識公意即其上爲亭面
山俯江据登覽
水潦方漲朝日在牖下凌倒景凉風四集仲欽忻然舉
酒屬余曰兹亭由我而發盍以名之余與仲欽頃同官
建康蓋嘗名其亭曰朝陽而爲之詩非獨以承晨曦之
光惟仲欽之學業足以鳳鳴於天朝也今亭適東鄉敢
獻亭之名亦以朝陽而巖曰朝陽之巖洞曰朝陽之洞
元順道深合辭稱善即書巖石記其所以張某記
[014-4a]
千山觀記
峯乾道丙戌歴陽張某因超然亭故基作千山觀高爽
閎達放目萬里晦明風雨各有態度觀成而余去廼書
記其極
衡州新學記
先王之時以學爲政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學無異
習政無異術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之天下元元
[014-4b]
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於學則爲奇言異行政不於學
則
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之憂此人倫
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後世
之學蓋盛於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飮食之豐訓約之
嚴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自爲學政自爲政羣居翫
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緝文以取科第旣得之則昔之
所習者旋以廢忘一視簿書期㑹之事則曰我方爲政
[014-5a]
學於何有嗟夫後世言治者常不敢
與政之分與國家之學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
之吏以學名官凡豈爲是觀美而已蓋欲還先王之舊
求政於學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者之
罪也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
士不爲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學據
瀟湘之㑹挾山嶽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㸃刑獄
王君彦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
[014-5b]
乙酉至官下
不遑暇然知夫學所以爲政兵其細也則謂教授蘇君
總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成兵事亦已環三君之巡
屬整整稱治夫兵之已而治之効未必遽由是學也而
余獨表而出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爲學之意於
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學成而兵有功治有績則余
安得不爲之言以勸夫爲政而不知學者耶凡衡之士
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也不專章句之務而亦
[014-6a]
日所以爲政不但爲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澤民之業使
政之與學復而爲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於
是而有獲與明年八月旦歴陽張某記
三河記
直秘閣胡昉治歴陽之明年令行禁止道不拾遺於是
始以民之餘力開三河曰千秋曰姥下曰石䟦因民之
利不勸以從雷動風偃天造地設知閤門事龍大淵將
上㫖視其成都統制劉源江東運使韓元
[014-6b]
梁竑皆㑹夫興事造業之難聖智懼焉是舉也惟天子
之信臣臨之而諸賢參同異之論稱其平以復于上將
不獨吾千里䝉其利爲保障爲繭絲昉其任是責哉乾
道丙戌十月旦張某書于三瑞堂
觀月記
月極明於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徃
獨徃之地去人逺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
安得皆臨水蓋
[014-7a]
之地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絶
蘄頃刻之翫也哉今余之遊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
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纎雲月白如晝沙當洞
庭靑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余繫
舡其下盡却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
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瑶臺廣寒之
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
水之觀獨徃而逺人於是爲備書以爲金沙堆觀月記
[014-7b]
萬巻堂記
歐陽文忠公之諸孫曰彚字晉臣者居廬陵之安成築
屋其居之東偏藏書萬巻扁之曰萬巻堂乾道丁亥冬
晉臣自廬陵冐大雪過余於長沙曰彚堂成久矣而未
有記也願以爲請夫人莫不愛其子孫也而爲之善田
宅崇貨財今彚有三子不願以此愚之也蓋辛勤三十
年以有此書以有
公之德宜有後也而今未之聞焉充晉臣之志其在兹
[014-8a]
已其在兹已晉臣歸幸爲我告之古之所謂讀書者非
以通訓詁廣記問也非以取科第茍富貴也亦曰求仁
而已仁之爲道天所命也心所同也聖人之所覺焉者
也六經之所載焉者也得乎此一巻之書有餘師矣不
然盡讀萬巻之書以爲博焉其可也以爲知讀書則未
也
壽芝堂記
[014-8b]
提㸃刑獄提刑置司衡州而衡州子禮落南寓家所在
於是有芝産於内寢一本九莖五色備具子禮築新堂
未有名也客或考芝之祥名之曰壽芝蓋五芝生五嶽
得以和藥皆致神仙壽千歲子禮今年七十有二康寧
而好德其奉使典州皆有績惠語曰仁者壽則芝之生
豈徒然哉余與子禮廣西湖南同官又有連也旣書其
扁又爲之記乾道丁亥十二月望
金堤記
[014-9a]
蜀之水旣出峽犇放横潰荆州爲城當水之衝有堤起
於萬壽山之麓環城西南謂之金堤歲調夫增築夏潦
方滛府選才吏分䕶堤上乾道四年自二月雨至于五
月水溢數丈旣壊吾堤又齧吾城晝夜澒洞如疊萬鼓
前尹尚書方公極救灾之道决下流以導水勢親督吏
士别築堤城中民安不揺越兩月而後水平秋八月某
自長
十日而畢已决之堤匯爲深淵不可復築别起七澤門
[014-9b]
之址度兩阿之間轉而西之接于舊堤穹崇堅好悉倍
于舊旣成某進府之耋老問堤之所以壊曰異時歲修
堤則太守親臨之庳者益之穴者塞之歲有増而無損
也堤是以能久今不然矣二月下縣之夫集則有職于
是者率私其人以充它役或取其傭而縱之畚鍤所及
併宿草與土而去之耳視堤旣平則告
以削而卒致於潰也予感其言因書之以告來者使知
戒焉築堤餘材裒之作小亭于堤之半取少陵江湖深
[014-10a]
更白松竹遠微靑扁之靑白亭而刻文于壁間五年三
月張某記
荆南重建萬盈倉記
按荆州圖經府倉在牙城西街北今之倉者乃在牙城
之南街西其遷廢歲月不可得而考也初荆州平時米
麥麻豆歲輸于府者合十四萬有奇今財七之一以其
少
于今十年來荆州屯兵諸道之饟者受給無所於是因
[014-10b]
倉之餘地續創爲屋横邪曲直隨地之宜如積薪如布
筭或高或庳上雨旁風至棟桷委地而猶藏穀軍士月
給皆黑腐以飼雞豚且不食余至官三月旣築潰堤間
與僚吏周視官寺蓋無有不敝壊者而倉爲急㑹朝廷
賜以峽州所買之木即檄統制官董江節度判官趙謙
攝掌書記汪琳撤舊屋而新之合爲
之曰萬盈倉外峻墻垣内謹扄鑰臺門高廣聽事深明
面勢位置稱其爲大有司也自湖之南北江之東西舉
[014-11a]
無與吾倉爲儷者是役也奔走程督又有攝潛江巡檢
郭撝凡用木九千枚緡錢六千米千斛旣成而余以親
疾丐祠去前所謂官寺之當葺者僅能畢甲仗庫若學
宮軍帑則已鳩工而未成也乾道五年三月旦歴陽張
某記
黃州開澳記
者以古澳之未濬也黃爲州臨江背山沙岸壁立客艘
[014-11b]
上下無所於治幸而畢關征則棄去如脫兔四方之物
至黃者不復貿易黃之民惟其土之毛晝合於市無所
售則悶然以歸夫然者以四方之來者不留故也今誠
還澳之舊使順流而下泝江而上者不于黃有風濤之
厄稍爲旦暮計黃之爲黃庶乎可也宜之惕然不皇顧
其帑廩之有無即日鳩工惟父老
於以用民而民無怨閱廿日而開澳之工畢始澳有上
源乘夏潦之滛沙水俱至水去沙積日濬治之亦塡淤
[014-12a]
也宜之謂澳者所以藏舟絶一源則下澳長無湮塞之
患蓋前之議者未及講也乃罷開上澳余來適丁其成
且宜之之言方公務德則啟其端余視方公爲丈人行
故樂記所以乾道五年四月八日張某記
[014-12b]
于湖集巻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