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l0090 山海經-晉-郭璞 (tls)


[005-1a]

5 中山經第五



《中山經》薄山之首,
曰甘棗之山。
共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河。
其上多杻木,
其下有草焉,
葵本而杏葉,
黃華而莢實,
名曰蘀,
可以已瞢。
有獸焉,
其狀如𤠢鼠而文題,
其名曰㔮,
食之已癭。
[005-2a]


又東二十里,
曰歷兒之山,
其上多橿,
多櫔木,
是木也,
方莖而員葉,
黃華而毛,
其實如楝,
服之不忘。
[005-3a]


又東十五里,
曰渠豬之山,
其上多竹。
渠豬之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河。
其中是多豪魚,
狀如鮪,
赤喙赤尾赤羽,
食之可以已白癬。
[005-4a]


又東三十五里,
曰葱聾之山,
其中多大谷,
是多白堊,
黑、青、
黃堊。
[005-5a]


又東十五里,
曰涹山,
其上多赤銅,
其陰多鐵。
[005-6a]


又東七十里,
曰脫扈之山。
有草焉,
其狀如葵葉而赤華,
莢實,
實如椶莢,
名曰植楮,
可以已癙,
食之不眯。
[005-7a]


又東二十里,
曰金星之山,
多天嬰,
其狀如龍骨,
可以已痤。
[005-8a]


又東七十里,
曰泰威之山,
其中有谷曰梟谷,
其中多鐵。
[005-9a]


又東十五里,
曰橿谷之山,
其中多赤銅。
[005-10a]


又東百二十里,
曰吳林之山,
其中多葌草。
[005-11a]


又北三十里,
曰牛首之山。
有草焉,
名曰鬼草,
其葉如葵而赤莖,
其秀如禾,
服之不憂。
勞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潏水。
是多飛魚,
其狀如鮒魚,
食之已痔衕。
[005-12a]


又北四十里,
曰霍山,
其木多榖。
有獸焉,
其狀如狸,
而白尾有鬣,
名曰朏朏,
養之可以已憂。
[005-13a]


又北五十二里,
曰合谷之山,
是多薝棘。
[005-14a]


又北三十五里,
曰陰山,
多礪石、
文石。
少水出焉,
其中多彫棠,
其葉如榆葉而方,
其實如赤菽,
食之已聾。
[005-15a]


又東北四百里,
曰鼓鐙之山,
多赤銅。
有草焉,
名曰榮草,
其葉如柳,
其本如鷄卵,
食之已風。
[005-16a]


凡薄山之首,
自甘棗之山至于鼓鐙之山,
凡十五山,
六千六百七十里。
歷兒,
冢也,
其祠禮:
毛,太牢之具;
縣以吉玉。
其餘十三山者,
毛用一羊,
縣嬰用桑封,
瘞而不糈。
桑封者,
桑主也,
方其下而銳其上,
而中穿之加金。
[005-17a]


《中次二經》濟山之首,
曰煇諸之山,
其上多桑,
其獸多閭麋,
其鳥多鶡。
[005-18a]


又西南二百里,
曰發視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砥礪。
即魚之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伊水。
[005-19a]


又西三百里,
曰豪山,
其上多金玉而無草木。
[005-20a]


又西三百里,
曰鮮山,
多金玉,
無草木。
鮮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鳴蛇,
其狀如蛇而四翼,
其音如磬,
見則其邑大旱。
[005-21a]


又西三百里,
曰陽山,
多石,
無草木。
陽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化蛇,
其狀如人面而豺身,
鳥翼而蛇行,
其音如叱呼,
見則其邑大水。
[005-22a]


又西二百里,
曰昆吾之山,
其上多赤銅。
有獸焉,
其狀如彘而有角,
其音如號,
名曰蠪蛭,
食之不眯。
[005-23a]


又西百二十里,
曰葌山,
葌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伊水,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青雄黃。
有木焉,
其狀如棠而赤葉,
名曰芒草,
可以毒魚。
[005-24a]


又西一百五十里,
曰獨蘇之山,
無草木而多水。
[005-25a]


又西二百里,
曰蔓渠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竹箭。
伊水出焉,
而東流注于洛。
有獸焉,
其名曰馬腹,
其狀如人面虎身,
其音如嬰兒,
是食人。
[005-26a]


凡濟山經之首,
自輝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
凡九山,
一千六百七十里,
其神皆人面而鳥身。
祠用毛,
用一吉玉,
投而不糈。
[005-27a]


《中次三經》萯山之首,
曰敖岸之山,
其陽多㻬琈之玉,
其陰多赭、
黃金。
神熏池居之。
是常出美玉。
北望河林,
其狀如蒨如舉。
有獸焉,
其狀如白鹿而四角,
名曰夫諸,
見則其邑大水。
[005-28a]


又東十里,
曰青要之山,
實維帝之密都。
北望河曲,
是多駕鳥。
南望墠渚,
禹父之所化,
是多僕纍、
蒲盧。
䰠武羅司之,
其狀人面而豹文,
小腰而白齒,
而穿耳以鐻,
其鳴如鳴玉。
是山也,
宜女子。
畛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有鳥焉,
名曰鴢,
其狀如鳧,
青身而朱目赤尾,
食之宜子。
有草焉,
其狀如葌,
而方莖黃華赤實,
其本如藁本,
名曰荀草,
服之美人色。
[005-29a]


又東十里,
曰騩山,
其上有美棗,
其陰有㻬琈之玉。
正回之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飛魚,
其狀如豚而赤文,
服之不畏雷,
可以禦兵。
[005-30a]


又東四十里,
曰宜蘇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蔓居之木。
滽滽之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河,
是多黃貝。
[005-31a]


又東二十里,
曰和山,
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
實惟河之九都。
是山也五曲,
九水出焉,
合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蒼玉。
吉神泰逢司之,
其狀如人而虎尾,
是好居于萯山之陽,
出入有光。
泰逢神動天地氣也。
[005-32a]


凡萯山之首,
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
凡五山,
四百四十里。
其祠泰逢、
熏池、
武羅皆一牡羊副,
嬰用吉玉。
其二神用一雄鷄瘞之,
糈用稌。
[005-33a]


《中次四經》釐山之首,
曰鹿蹄之山,
其上多玉,
其下多金。
甘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洛,
其中多汵石。
[005-34a]


西五十里,
曰扶豬之山,
其上多礝石。
有獸焉,
其狀如貉而人目,
其名曰䴦。
虢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洛,
其中多瓀石。
[005-35a]


又西一百二十里,
曰釐山,
其陽多玉,
其陰多蒐。
有獸焉,
其狀如牛,
蒼身,
其音如嬰兒,
是食人,
其名曰犀渠。
滽滽之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伊水。
有獸焉,
名曰𤢺,
其狀如獳犬而有鱗,
其毛如彘鬣。
[005-36a]


又西二百里,
曰箕尾之山,
多榖,
多涂石,
其上多㻬琈之玉。
[005-37a]


又西二百五十里,
曰柄山,
其上多玉,
其下多銅。
滔雕之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洛。
其中多羬羊。
有木焉,
其狀如樗,
其葉如桐而莢實,
其名曰茇,
可以毒魚。
[005-38a]


又西二百里,
曰白邊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青雄黃。
[005-39a]


又西二百里,
曰熊耳之山,
其上多漆,
其下多椶。
浮濠之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洛,
其中多水玉,
多人魚。
有草焉,
其狀如蘇而赤華,
名曰葶䔭,
可以毒魚。
[005-40a]


又西三百里,
曰牡山,
其上多文石,
其下多竹箭、
竹䉋,
其獸多㸲牛、
羬羊,
鳥多赤鷩。
[005-41a]


又西三百五十里,
曰讙舉之山。
雒水出焉,
而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
其中多馬腸之物。
此二山者,
洛間也。
[005-42a]


凡釐山之首,
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
凡九山,
千六百七十里。
其神狀皆人面獸身。
其祠之,
毛用一白鷄,
祈而不糈,
以彩衣之。
[005-43a]


《中次五經》薄山之首,
曰苟床之山,
無草木,
多怪石。
[005-44a]


東三百里,
曰首山,
其陰多榖柞,
草多𦬸芫,
其陽多㻬琈之玉,
木多槐;
其陰有谷,
曰机谷,
多䲦鳥,
其狀如梟而三目,
有耳,
其音如錄,
食之已墊。
[005-45a]


又東三百里,
曰縣斸之山,
無草木,
多文石。
[005-46a]


又東三百里,
曰葱聾之山,
無草木,
多𢈦石。
[005-47a]


東北五百里,
曰條谷之山,
其木多槐桐,
其草多芍藥、𧄸
冬。
[005-48a]


又北十里,
曰超山,
其陰多蒼玉,
其陽有井,
冬有水而夏竭。
[005-49a]


又東五百里,
曰成侯之山,
其上多椿木,
其草多芁。
[005-50a]


又東五百里,
曰朝歌之山,
谷多美堊。
[005-51a]


又東五百里,
曰槐山,
谷多金錫。
[005-52a]


又東十里,
曰歷山,
其木多槐,
其陽多玉。
[005-53a]


又東十里,
曰尸山,
多蒼玉,
其獸多麖。
尸水出焉,
南流注于洛水,
其中多美玉。
[005-54a]


又東十里,
曰良餘之山,
其上多榖柞,
無石。
餘水出于其陰,
而北流注于河;
乳水出于其陽,
而東南流注于洛。
[005-55a]


又東南十里,
曰蠱尾之山,
多礪石、
赤銅。
龍餘之水出焉,
而東南流注于洛。
[005-56a]


又東北二十里,
曰升山,
其木多榖柞棘,
其草多藷藇蕙,
多寇脫。
黃酸之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琁玉。
[005-57a]


又東十二里,
曰陽虛之山,
多金,
臨于玄扈之水。
[005-58a]


凡薄山之首,
自苟林之山至于陽虛之山,
凡十六山,
二千九百八十二里。
升山,
冢也。
其祠禮:
太牢,
嬰用吉玉。
首山,
䰠也,
其祠用稌、
黑犧、
太牢之具、
蘖釀;
干儛,
置鼓;
嬰用一璧。
尸水,
合天也,
肥牲祠之,
用一黑犬于上,
用一雌鷄于下,
刉一牝羊,
獻血。
嬰用吉玉,
彩之,
饗之。
[005-59a]


《中次六經》縞羝山之首,
曰平逢之山,
南望伊洛,
東望穀城之山,
無草無木,
水多沙石。
有神焉,
其狀如人而二首,
名曰驕蟲,
是為螫蟲,
實惟蜂蜜之廬。
其祠之:
用一雄鷄,
禳而勿殺。
[005-60a]


西十里,
曰縞羝之山,
無草木,
多金玉。
[005-61a]


又西十里,
曰廆山,
其陰多㻬琈之玉。
其西有谷焉,
名曰雚谷,
其木多柳楮。
其中有鳥焉,
狀如山鷄而長尾,
赤如丹火而青喙,
名曰鴒䳩,其鳴自呼,
服之不眯。
交觴之
水出于其陽,
而南流注于洛;
俞隨之水出于其陰,
而北流注于穀水。
[005-62a]


又西三十里,
曰瞻諸之山,
其陽多金,
其陰多文石。㴬水出焉,
而東南流注于洛;
少水出于其陰,
而東流注于穀水。
[005-63a]


又西三十里,
曰婁涿之山,
無草木,
多金玉。
瞻水出于其陽,
而東流注于洛;
陂水出于其陰,
而北流注于穀水,
其中多茈石、
文石。
[005-64a]


又西四十里,
曰白石之山,
惠水出于其陽,
而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水玉。
澗水出于其陰,
西北流注于穀水,
其中多麋石、
櫨丹。
[005-65a]


又西五十里,
曰穀山,
其上多穀,
其下多桑。
爽水出焉,
而西北流注于穀水,
其中多碧綠。
[005-66a]


又西七十二里,
曰密山,
其陽多玉,
其陰多鐵。
豪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旋龜,
其狀鳥首而鱉尾,
其音如判木。
無草木。
[005-67a]


又西百里,
曰長石之山,
無草木,
多金玉。
其西有谷焉,
名曰共谷,
多竹。
共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鳴石。
[005-68a]


又西一百四十里,
曰傅山,
無草木,
多瑤碧。
厭染之水出于其陽,
而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人魚。
其西有林焉,
名曰墦冢。
穀水出焉,
而東流注于洛,
其中多珚玉。
[005-69a]


又西五十里,
曰橐山,
其木多樗,
多𣖾,
其陽多金玉,
其陰多鐵,
多蕭。
橐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脩辟之魚,
狀如黽而白喙,
其音如鴟,
食之已白癬。
[005-70a]


又西九十里,
曰常烝之山,
無草木,
多堊。
潐水出焉,
而東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蒼玉。
菑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河。
[005-71a]


又西九十里,
曰夸父之山,
其木多椶柟,
多竹箭,
其獸多㸲牛、
羬羊,
其鳥多鷩,
其陽多玉,
其陰多鐵。
其北有林焉,
名曰桃林,
是廣員三百里,
其中多馬。
湖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珚玉。
[005-72a]


又西九十里,
曰陽華之山,
其陽多金玉,
其陰多青雄黃,
其草多藷藇,
多苦辛,
其狀如橚,
其實如瓜,
其味酸甘,
食之已瘧。
楊水出焉,
而西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人魚。
門水出焉,
而東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玄䃤。𦁎
姑之水出于其陰,
而東流注于門水,
其上多銅。
門水至于河,
七百九十里入雒水。
[005-73a]


凡縞羝山之首,
自平逢之山至于陽華之山,
凡十四山,
七百九十里。
嶽在其中,
以六月祭之,
如諸嶽之祠法,
則天下安寧。
[005-74a]


《中次七經》苦山之首,
曰休與之山。
其上有石焉,
名曰帝臺之棋,
五色而文,
其狀如鶉卵,
帝臺之石,
所以禱百神者也,
服之不蠱。
有草焉,
其狀如蓍,
赤葉而本叢生,
名曰風條,
可以為簳。
[005-75a]


東三百里,
曰鼓鍾之山,
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
有草焉,
方莖而黃華,
員葉而三成,
其名曰焉酸,
可以為毒。
其上多礪,
其下多砥。
[005-76a]


又東二百里,
曰姑媱之山,
帝女死焉,
其名曰女尸,
化為䔄草,
其葉胥成,
其華黃,
其實如菟丘,
服之媚於人。
[005-77a]


又東二十里,
曰苦山。
有獸焉,
名曰山膏,
其狀如逐,
赤若丹火,
善詈。
其上有木焉,
名曰黃棘,
黃華而員葉,
其實如蘭,
服之不字。
有草焉,
員葉而無莖,
赤華而不實,
名曰無條,
服之不癭。
[005-78a]


又東二十七里,
曰堵山,
神天愚居之,
是多怪風雨。
其上有木焉,
名曰天楄,
方莖而葵狀,
服者不㖶。
[005-79a]


又東五十二里,
曰放皋之山。
明水出焉,
南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蒼玉。
有木焉,
其葉如槐,
黃華而不實,
其名曰蒙木,
服之不惑。
有獸焉,
其狀如蜂,
枝尾而反舌,
善呼,
其名曰文文。
[005-80a]


又東五十七里,
曰大苦之山,
多㻬琈之玉,
多麋玉。
有草焉,
其葉狀如榆,
方莖而蒼傷,
其名曰牛傷,
其根蒼文,
服者不厥,
可以禦兵。
其陽狂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三足龜,
食者無大疾,
可以已腫。
[005-81a]


又東七十里,
曰半石之山,
其上有草焉,
生而秀,
其高丈餘,
赤葉赤華,
華而不實,
其名曰嘉榮,
服之者不畏霆。
來需之水出于其陽,
而西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鯩魚,
黑文,
其狀如鮒,
食者不睡。
合水出于其陰,
而北流注于洛,
多鰧魚,
狀如鱖,
居逵,
蒼文赤尾,
食者不癰,
可以為瘻。
[005-82a]


又東五十里,
曰少室之山,
百草木成囷。
其上有木焉,
其名曰帝休,
葉狀如楊,
其枝五衢,
黃華黑實,
服者不怒。
其上多玉,
其下多鐵。
休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洛,
其中多䱱魚,
狀如盩蜼而長距,
足白而對,
食者無蠱疾,
可以禦兵。
[005-83a]


又東三十里,
曰泰室之山。
其上有木焉,
葉狀如蔾而赤理,
其名曰栯木,
服者不妬。
有草焉,
其狀如𦬸,
白華黑實,
澤如蘡薁,
其名曰䔄草,
服之不眯,
上多美石。
[005-84a]


又北三十里,
曰講山,
其上多玉,
多柘,
多柏。
有木焉,
名曰帝屋,
葉狀如椒,
反傷赤實,
可以禦凶。
[005-85a]


又北三十里,
曰嬰梁之山,
上多蒼玉,
錞于玄石。
[005-86a]


又東三十里,
曰浮戲之山。
有木焉,
葉狀如樗而赤實,
名曰亢木,
食之不蠱。
汜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河。
其東有谷,
因名曰蛇谷,
上多少辛。
[005-87a]


又東四十里,
曰少陘之山。
有草焉,
名曰𦱌草,
葉狀如葵,
而赤莖白華,
實如蘡薁,
食之不愚。
器難之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沒水。
[005-88a]


又東南十里,
曰太山。
有草焉,
名曰梨,
其葉狀如萩而赤華,
可以已疽。
太水出于其陽,
而東南流注于沒水,
承水出于其陰,
而東北流注于沒。
[005-89a]


又東二十里,
曰末山,
上多赤金。
末水出焉,
北流注于沒。
[005-90a]


又東二十五里,
曰役山,
上多白金,
多鐵。
役水出焉,
北注于河。
[005-91a]


又東三十五里,
曰敏山。
上有木焉,
其狀如荊,
白華而赤實,
名曰葪柏,
服者不寒。
其陽多㻬琈之玉。
[005-92a]


又東三十里,
曰大騩之山,
其陰多鐵、
美玉、
青堊。
有草焉,
其狀如蓍而毛,
青華而白實,
其名曰䓳,
服之不夭,
可以為腹病。
[005-93a]


凡苦山之首,
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
凡十有九山,
千一百八十四里,
其十六神者,
皆豕身而人面。
其祠:
毛牷用一羊羞,
嬰用一藻玉瘞。
苦山、
少室、
太室皆冢也,
其祠之:
太牢之具,
嬰以吉玉。
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
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
[005-94a]


《中次八經》荊山之首,
曰景山,
其上多金玉,
其木多杼檀。
雎水出焉,
東南流注于江,
其中多丹粟,
多文魚。
[005-95a]


東北百里,
曰荊山,
其陰多鐵,
其陽多赤金,
其中多犛牛,
多豹虎,
其木多松柏,
其草多竹,
多橘櫾。
漳水出焉,
而東南流注于雎,
其中多黃金,
多鮫魚。
其獸多閭麈。
[005-96a]


又東北百五十里,
曰驕山,
其上多玉,
其下多青䨼,
其木多松柏,
多桃枝鉤端。
神𧕦圍處之,
其狀如人面,
羊角虎爪,
恒遊于雎漳之淵,
出入有光。
[005-97a]


又東北百二十里,
曰女几之山,
其上多玉,
其下多黃金,
其獸多豹虎,
多閭麋、
麖、麂,
其鳥多白鷮,
多翟,
多鴆。
[005-98a]


又東北二百里,
曰宜諸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青䨼。
洈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漳,
其中多白玉。
[005-99a]


又東北三百五十里,
曰綸山,
其木多梓柟,
多桃枝,
多柤栗橘櫾,
其獸多閭麈、
麢、㚟。
[005-100a]


又東北二百里,
曰陸䣀之山,
其上多㻬琈之玉,
其下多堊,
其木多杻橿。
[005-101a]


又東百三十里,
曰光山,
其上多碧,
其下多水。
神計蒙處之,
其狀人身而龍首,
恒遊于漳淵,
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005-102a]


又東百五十里,
曰岐山,
其陽多赤金,
其陰多白珉,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青䨼,
其木多樗。
神涉𧕦處之,
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
[005-103a]


又東百三十里,
曰銅山,
其上多金銀鐵,
其木多榖柞柤栗橘櫾,
其獸多犳。
[005-104a]


又東北一百里,
曰美山,
其獸多兕牛,
多閭麈,
多豕鹿,
其上多金,
其下多青䨼。
[005-105a]


又東北百里,
曰大堯之山,
其木多松柏,
多梓桑,
多机,
其草多竹,
其獸多豹虎麢㚟。
[005-106a]


又東北三百里,
曰靈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青䨼,
其木多桃李梅杏。
[005-107a]


又東北七十里,
曰龍山,
上多寓木,
其上多碧,
其下多赤錫,
其草多桃枝鉤端。
[005-108a]


又東南五十里,
曰衡山,
上多寓木榖柞,
多黃堊白堊。
[005-109a]


又東南七十里,
曰石山,
其上多金,
其下多青䨼,
多寓木。
[005-110a]


又南百二十里,
曰若山,
其上多㻬琈之玉,
多赭,
多邽石,
多寓木,
多柘。
[005-111a]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
曰彘山,
多美石,
多柘。
[005-112a]


又東南一百五十里,
曰玉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碧鐵,
其木多柏。
[005-113a]


又東南七十里,
曰讙山,
其木多檀,
多邽石,
多白錫。
郁水出于其上,
潛于其下,
其中多砥礪。
[005-114a]


又東北百五十里,
曰仁舉之山,
其木多榖柞,
其陽多赤金,
其陰多赭。
[005-115a]


又東五十里,
曰師每之山,
其陽多砥礪,
其陰多青䨼,
其木多柏,
多檀,
多柘,
其草多竹。
[005-116a]


又東南二百里,
曰琴鼓之山,
其木多榖柞椒柘,
其上多白珉,
其下多洗石,
其獸多豕鹿,
多白犀,
其鳥多鴆。
[005-117a]


凡荊山之首,
自景山至琴鼓之山,
凡二十三山,
二千八百九十里。
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
其祠:
用一雄雞祈瘞,
用一藻圭,
糈用稌。
驕山,
冢也,
其祠:
用羞酒少牢祈瘞,
嬰毛一璧。
[005-118a]


《中次九經》岷山之首,
曰女几之山,
其上多石涅,
其木多杻橿,
其草多菊𦬸。
洛水出焉,
東注于江,
其中多雄黃,
其獸多虎豹。
[005-119a]


又東北三百里,
曰岷山,
江水出焉,
東北流注于海,
其中多良龜,
多鼉。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白珉,
其木多梅棠,
其獸多犀象,
多夔牛,
其鳥多翰鷩。
[005-120a]


又東北一百四十里,
曰崍山,
江水出焉,
東流注于大江。
其陽多黃金,
其陰多麋麈,
其木多檀柘,
其草多薤韭,
多葯、
空奪。
[005-121a]


又東一百五十里,
曰崌山,
江水出焉,
東流注于大江,
其中多怪蛇,
多䲀魚,
其木多楢杻,
多梅梓,
其獸多夔牛麢㚟犀兕。
有鳥焉;
狀如鴞而赤身白首,
其名曰竊脂,
可以禦火。
[005-122a]


又東三百里,
曰高梁之山,
其上多堊,
其下多砥礪,
其木多桃枝鉤端。
有草焉,
狀如葵而赤華,
莢實,
白柎,
可以走馬。
[005-123a]


又東四百里,
曰蛇山,
其上多黃金,
其下多堊,
其木多栒,
多豫樟,
其草多嘉榮、
少辛。
有獸焉,
其狀如狐,
而白尾長耳,
名𤜣狼,
見則國內有兵。
[005-124a]


又東五百里,
曰鬲山,
其陽多金,
其陰多白珉。
蒲𪈘之水出焉,
而東流注于江,
其中多白玉。
其獸多犀象熊羆,
多猨蜼。
[005-125a]


又東北三百里,
曰隅陽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青䨼,
其木多梓桑,
其草多茈。
徐之水出焉,
東流注于江,
其中多丹粟。
[005-126a]


又東二百五十里,
曰岐山,
其上多白金,
其下多鐵,
其木多梅梓,
多杻楢。
減水出焉,
東南流注于江。
[005-127a]


又東三百里,
曰勾檷之山,
其上多玉,
其下多黃金,
其木多櫟柘,
其草多芍藥。
[005-128a]


又東一百五十里,
曰風雨之山,
其上多白金,
其下多石涅,
其木多棷樿,
多楊。
宣余之水出焉,
東流注于江,
其中多蛇。
其獸多閭麋,
多麈豹虎,
其鳥多白鷮。
[005-129a]


又東北二百里,
曰玉山,
其陽多銅,
其陰多赤金,
其木多豫樟楢杻,
其獸多豕鹿麢㚟,
其鳥多鴆。
[005-130a]


又東一百五十里,
曰熊山。
有穴焉,
熊之穴,
恒出神人。
夏啟而冬閉;
是穴也,
冬啟乃必有兵。
其上多白玉,
其下多白金,
其木多樗柳,
其草多寇脫。
[005-131a]


又東一百四十里,
曰騩山,
其陽多美玉赤金,
其陰多鐵,
其木多桃枝荊芑。
[005-132a]


又東二百里,
曰葛山,
其上多赤金,
其下多瑊石,
其木多柤栗橘櫾楢杻,
其獸多麢㚟,
其草多嘉榮。
[005-133a]


又東一百七十里,
曰賈超之山,
其陽多黃堊,
其陰多美赭,
其木多柤栗橘櫾,
其中多龍脩。
[005-134a]


凡岷山之首,
自女几山至于賈超之山,
凡十六山,
三千五百里。
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
其祠:
毛用一雄雞瘞,
糈用稌。
文山、
勾檷、
風雨、
騩之山,
是皆冢也。
其祠之:
羞酒,
少牢具,
嬰毛一吉玉。
熊山,
帝也,
其祠:
羞酒,
大牢具,
嬰毛一璧。
干儛,
用兵以禳;
祈,璆冕舞。
[005-135a]


《中次十經》之首,
曰首陽之山,
其上多金玉,
無草木。
[005-136a]


又西五十里,
曰虎尾之山,
其木多椒椐,
多封石,
其陽多赤金,
其陰多鐵。
[005-137a]


又西南五十里,
曰繁繢之山,
其木多楢杻,
其草多枝勾。
[005-138a]


又西南二十里,
曰勇石之山,
無草木,
多白金,
多水。
[005-139a]


又西二十里,
曰復州之山,
其木多檀,
其陽多黃金。
有鳥焉,
其狀如鴞,
而一足彘尾,
其名曰跂踵,
見則其國大疫。
[005-140a]


又西三十里,
曰楮山,
多寓木,
多椒椐,
多柘,
多堊。
[005-141a]


又西二十里,
曰又原之山,
其陽多青䨼,
其陰多鐵,
其鳥多鸜鵒。
[005-142a]


又西五十里,
曰涿山,
其木多榖柞杻,
其陽多㻬琈之玉。
[005-143a]


又西七十里,
曰丙山,
其木多梓檀,
多弞杻。
[005-144a]


凡首陽山之首,
自首山至于丙山,
凡九山,
二百六十七里。
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
其祠之:
毛用一雄雞瘞,
糈用五種之糈。
堵山,
冢也,
其祠之:
少牢具,
羞酒祠,
嬰毛一璧瘞,
騩山,
帝也,
其祠羞酒,
太牢具;
合巫祝二人儛,
嬰一璧。
[005-145a]


《中次一十一山經》荊山之首,
曰翼望之山。
湍水出焉,
東流注于濟。
貺水出焉,
東南流注于漢,
其中多蛟。
其上多松柏,
其下多漆梓,
其陽多赤金,
其陰多珉。
[005-146a]


又東北一百五十里,
曰朝歌之山。
潕水出焉,
東南流注于榮,
其中多人魚。
其上多梓柟,
其獸多麢麋。
有草焉,
名曰莽草,
可以毒魚。
[005-147a]


又東南二百里,
曰帝囷之山,
其陽多㻬琈之玉,
其陰多鐵。
帝囷之水出于其上,
潛于其下,
多鳴蛇。
[005-148a]


又東南五十里,
曰視山,
其上多韭。
有井焉,
名曰天井,
夏有水,
冬竭。
其上多桑,
多美堊、
金玉。
[005-149a]


又東南二百里,
曰前山,
其木多櫧,
多柏,
其陽多金,
其陰多赭。
[005-150a]


又東南三百里,
曰豐山。
有獸焉,
其狀如蝯,
赤目、
赤喙、
黃身,
名曰雍和,
見則國有大恐。
神耕父處之,
常遊清泠之淵,
出入有光,
見則其國為敗。
有九鐘焉,
是知霜鳴。
其上多金,
其下多榖柞杻橿。
[005-151a]


又東北八百里,
曰兔床之山,
其陽多鐵,
其木多藷藇,
其草多雞榖,
其本如雞卵,
其味酸甘,
食者利於人。
[005-152a]


又東六十里,
曰皮山,
多堊,
多赭,
其木多松柏。
[005-153a]


又東六十里,
曰瑤碧之山,
其木多梓柟,
其陰多青䨼,
其陽多白金。
有鳥焉,
其狀如雉,
恒食蜚,
名曰鴆。
[005-154a]


又東四十里,
曰攻離之山,
淯水出焉,
南流注于漢。
有鳥焉,
其名曰嬰勺,
其狀如鵲,
赤目、
赤喙、
白身,
其尾若勺,
其鳴自呼。
多㸲牛,
多羬羊。
[005-155a]


又東北五十里,
曰祑𥮐之山,
其上多松柏机桓。
[005-156a]


又西北一百里,
曰堇理之山,
其上多松柏,
多美梓,
其陰多丹䨼,
多金,
其獸多豹虎。
有鳥焉,
其狀如鵲,
青身白喙,
白目白尾,
名曰青耕,
可以禦疫,
其鳴自叫。
[005-157a]


又東南三十里,
曰依軲之山,
其上多杻橿,
多苴。
有獸焉,
其狀如犬,
虎爪有甲,
其名曰獜,
善駚𤘝,
食者不風。
[005-158a]


又東南三十五里,
曰即谷之山,
多美玉,
多玄豹,
多閭麈,
多麢㚟。
其陽多珉,
其陰多青䨼。
[005-159a]


又東南四十里,
曰鷄山,
其上多美梓,
多桑,
其草多韭。
[005-160a]


又東南五十里,
曰高前之山。
其上有水焉,
甚寒而清,
帝臺之漿也,
飲之者不心痛。
其上有金,
其下有赭。
[005-161a]


又東南三十里,
曰游戲之山,
多杻橿榖,
多玉、
多封石。
[005-162a]


又東南三十五里,
曰從山,
其上多松柏,
其下多竹。
從水出于其上,
潛于其下,
其中多三足鱉,
枝尾,
食之無蠱疾。
[005-163a]


又東南三十里,
曰嬰䃌之山,
其上多松柏,
其下多梓椿。
[005-164a]


又東南三十里,
曰畢山。
帝苑之水出焉,
東北流注于視,
其中多水玉,
多蛟,
其上多㻬琈之玉。
[005-165a]


又東南二十里,
曰樂馬之山。
有獸焉,
其狀如彙,
赤如丹火,
其名曰𤟑,
見則其國大疫。
[005-166a]


又東南二十五里,
曰葴山,
視水出焉,
東南流注于汝水,
其中多人魚,
多蛟,
多頡。
[005-167a]


又東四十里,
曰嬰山,
其下多青䨼,
其上多金玉。
[005-168a]


又東三十里,
曰虎首之山,
多苴椆椐。
[005-169a]


又東二十里,
曰嬰侯之山,
其上多封石,
其下多赤錫。
[005-170a]


又東五十里,
曰大孰之山。
殺水出焉,
東北流注于視水,
其中多白堊。
[005-171a]


又東四十里,
曰卑山,
其上多桃李苴梓,
多纍。
[005-172a]


又東三十里,
曰倚帝之山,
其上多玉,
其下多金。
有獸焉,
其狀如鼣鼠,
白耳白喙,
名曰狙如,
見則其國有大兵。
[005-173a]


又東三十里,
曰鯢山,
鯢水出于其上,
潛于其下,
其中多美堊。
其上多金,
其下多青䨼。
[005-174a]


又東三十里,
曰雅山。
澧水出焉,
東流注于視水,
其中多大魚。
其上多美桑,
其下多苴,
多赤金。
[005-175a]


又東五十里,
曰宣山。
淪水出焉,
東南流注于視水,
其中多蛟。
其上有桑焉,
大五十尺,
其枝四衢,
其葉大尺餘,
赤理黃華青柎,
名曰帝女之桑。
[005-176a]


又東四十五里,
曰衡山,
其上多青䨼,
多桑,
其鳥多鸜鵒。
[005-177a]


又東四十里,
曰豐山,
其上多封石,
其木多桑,
多羊桃,
狀如桃而方莖,
可以為皮張。
[005-178a]


又東七十里,
曰嫗山,
其上多美玉,
其下多金,
其草多雞榖。
[005-179a]


又東三十里,
曰鮮山,
其木多楢杻苴,
其草多𧄸冬,
其陽多金,
其陰多鐵。
有獸焉,
其狀如膜犬,
赤喙、
赤目、
白尾,
見則其邑有火,
名曰𤝻即。
[005-180a]


又東三十里,
曰皋山,
其陽多金,
其陰多美石。
皋水出焉,
東流注于澧水,
其中多脆石。
[005-181a]


又東二十五里,
曰大支之山,
其陽多金,
其木多榖柞,
無草。
[005-182a]


又東五十里,
曰區吳之山,
其木多苴。
[005-183a]


又東五十里,
曰聲匈之山,
其木多榖,
多玉,
上多封石。
[005-184a]


又東五十里,
曰大騩之山,
其陽多赤金,
其陰多砥石。
[005-185a]


又東十里,
曰踵臼之山,
無草木。
[005-186a]


又東北七十里,
曰歷石之山,
其木多荊芑,
其陽多黃金,
其陰多砥石。
有獸焉,
其狀如狸,
而白首虎爪,
名曰梁渠,
見則其國有大兵。
[005-187a]


又東南一百里,
曰求山。
求水出于其上,
潛于其下,
中有美赭。
其木多苴,
多䉋。
其陽多金,
其陰多鐵。
[005-188a]


又東二百里,
曰丑陽之山,
其上多椆椐。
有鳥焉,
其狀如烏而赤足,
名曰𩢢餘,
可以禦火。
[005-189a]


又東三百里,
曰奧山,
其上多柏杻橿,
其陽多㻬琈之玉。
奧水出焉,
東流注于視水。
[005-190a]


又東三十五里,
曰服山,
其木多苴,
其上多封石,
其下多赤錫。
[005-191a]


又東三百里,
曰杳山,
其上多嘉榮草,
多金玉。
[005-192a]


又東三百五十里,
曰几山,
其木多楢檀杻,
其草多香。
有獸焉,
其狀如彘,
黃身、
白頭、
白尾,
名曰聞𧲂,
見則天下大風。
[005-193a]


凡荊山之首,
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
凡四十八山,
三千七百三十二里。
其神狀皆彘身人首。
其祠:
毛用一雄雞祈,
瘞用一珪,
糈用五種之精。
禾山,
帝也,
其祠:
太牢之具,
羞瘞,
倒毛;
用一璧,
牛無常。
堵山、
玉山,
冢也,
皆倒祠,
羞毛少牢,
嬰毛吉玉。
[005-194a]


《中次十二經》洞庭山之首,
曰篇遇之山,
無草木,
多黃金。
[005-195a]


又東南五十里,
曰雲山,
無草木。
有桂竹,
甚毒,
傷人必死。
其上多黃金,
其下多㻬琈之玉。
[005-196a]


又東南一百三十里,
曰龜山,
其木多榖柞椆椐,
其上多黃金,
其下多青雄黃,
多扶竹。
[005-197a]


又東七十里,
曰丙山,
多筀竹,
多黃金銅鐵,
無木。
[005-198a]


又東南五十里,
曰風伯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痠石、
文石,
多鐵,
其木多柳杻檀楮。
其東有林焉,
名曰莽浮之林,
多美木鳥獸。
[005-199a]


又東一百五十里,
曰夫夫之山,
其上多黃金,
其下多青雄黃,
其木多桑楮,
其草多竹、
雞鼓。
神于兒居之,
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
常遊于江淵,
出入有光。
[005-200a]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
曰洞庭之山,
其上多黃金,
其下多銀鐵,
其木多柤棃橘櫾,
其草多葌蘪蕪芍藥芎藭。
帝之二女居之,
是常遊于江淵,
澧沅之風,
交瀟湘之淵,
是在九江之間,
出入必以飄風暴雨。
是多怪神,
狀如人而載蛇,
左右手操蛇。
多怪鳥。
[005-201a]


又東南一百八十里,
曰暴山,
其木多椶柟荊芑竹箭䉋箘,
其上多黃金玉,
其下多文石鐵,
其獸多麋鹿𪊨,
其鳥多就。
[005-202a]


又東南二百里,
曰即公之山,
其上多黃金,
其下多㻬琈之玉,
其木多柳杻檀桑。
有獸焉,
其狀如龜,
而白身赤首,
名曰蛫,
是可以禦火。
[005-203a]


又東南一百五十九里,
曰堯山,
其陰多黃堊,
其陽多黃金,
其木多荊芑柳檀,
其草多藷藇𦬸。
[005-204a]


又東南一百里,
曰江浮之山,
其上多銀砥礪,
無草木,
其獸多豕鹿。
[005-205a]


又東二百里,
曰真陵之山,
其上多黃金,
其下多玉,
其木多榖柞柳杻,
其草多榮草。
[005-206a]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
曰陽帝之山,
多美銅,
其木多檀杻檿楮,
其獸多麢麝。
[005-207a]


又南九十里,
曰柴桑之山,
其上多銀,
其下多碧,
多汵石赭,
其木多柳芑楮桑,
其獸多麋鹿,
多白蛇飛蛇。
[005-208a]


又東二百三十里,
曰榮余之山,
其上多銅,
其下多銀,
其木多柳芑,
其蟲多怪蛇怪蟲。
[005-209a]


凡洞庭山之首,
自篇遇之山至于榮余之山,
凡十五山,
二千八百里。
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
其祠:
毛用一雄鷄、
一牝豚刉,
糈用稌。
凡夫夫之山、
即公之山、
堯山、
陽帝之山,
皆冢也,
其祠:
皆肆瘞,
祈用酒,
毛用少牢,
嬰毛一吉玉。
洞庭、
榮余山,
神也,
其祠:
皆肆瘞,
祈酒太牢祠,
嬰用圭璧十五,
五彩惠之。
[005-210a]


右中經之山志,
大凡百九十七山,
二萬一千三百七十一里。
[005-211a]


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
居地,
大凡六萬四千五十六里。
[005-212a]


禹曰:
天下名山,
經五千三百七十山,
六萬四千五十六里,
居地也。
言其五臧,
蓋其餘小山甚眾,
不足記云。
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
南北二萬六千里,
出水之山者八千里,
受水者八千里,
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
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
此天地之所分壤樹穀也,
戈矛之所發也,
刀鎩之所起也,
能者有餘,
拙者不足。
封於太山,
禪於梁父,
七十二家,
得失之數,
皆在此內,
是謂國用。
[005-213a]


右《五臧山經》五篇,
大凡一萬五千五百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