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明夢餘録卷十三
吏部左侍郎孫承澤撰
皇史宬
皇史宬在重華殿西建於嘉靖十三年門額以史為㕜
以成為宬左右小門曰歴以龍為
皆上自製字而
手書也中貯列朝實録及寳訓每一帝山陵則開局纂
修告成焚稿椒園正本貯此實録中諸可傳誦宣布者
[013-1b]
曰寳訓宬中四周上下俱用石甃中具二十臺永陵定
陵各占二臺
周禮宰夫八職有史以贊治漢法太史公位丞相
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唐宋宰相皆
兼史官自成周有左右史漢有起居注唐宋之起
居舍人著作郎皆史官也明初猶設起居注如洪
武中宋濓為起居注劉基條答天象之問命付史
舘永樂中王直以右春坊右庶子兼記起居後不
[013-2a]
知廢於何時惟以脩撰編脩檢討掌國史遇有纂
修以勲臣爵高者一人監脩閣學士為總裁翰林
學士為副總裁至萬歴初閣學士張居正言國初
設起居注後定官制設翰林院脩撰編檢等官以
記載事重故設官加詳非有所罷廢也但自職名
更定之後遂失朝夕記注之規以致累朝史文闕
略世宗皇帝嘗諭大學士張璁曰古左右史即今
編檢等官今居此職者弗盡乃事何也是記錄之
[013-2b]
職本自備官而臣下曠廢之耳邇者纂修世宗穆
宗實錄臣等秪是總裁凡所編輯不過諸司章奏
稍加刪潤櫽括成篇至于仗前柱下之語章疏所
不及者即有見聞無慿增入是以兩朝之大經大
法罔敢或遺而二聖之嘉謨嘉猷多所未備此皆
史官職廢致然也今日講官宻邇天顏見聞真切
又每從閣臣後出入便殿即有宻勿謀議非禁秘
不可宣洩者皆得知聞宜令講官日輪一員專記
[013-3a]
起居錄聖諭詔勅册文及内閣題稿其朝廷政事
見諸司章奏者另選年深文學素優史官六員編
纂仍遵照祖制除御殿外例内史官侍班常朝列
班六科給事中之上午門列御座西稍南專記注
言動凡郊祀耕籍幸學大閲諸大典有舉輙書至
不時宣召及大臣秘殿獨對恐有宣洩則自紀聖
諭及奏對始末封送史館詮次其諸司章奏該科
奉㫖發部即全抄送閣轉發史館其紀錄體例祗
[013-3b]
備事由顛末日月先後待異日之考求所貴核實
不尚文詞不得妄以已意及輕信傳聞為褒貶每
月終史官編草稿為七册一起居六册六曹于册
面記年月記史官姓名送閣驗訖即投小櫃用文
淵閣印封鎖嵗終内閣同各史官開取各月草稿
収入大櫃印封如前永不開視㫖允行一日神宗
顧見史官還宫偶有戱言慮外聞自失曰莫使起
居聞知聞則書矣起居之有益於主徳如此元宰
[013-4a]
相拜珠言朝廷雖設起居注所錄皆臣下聞奏事
目上之言動宜悉書付史館蓋起居之廢其職自
元已然觀通鑑續編所紀元人事實與明之實錄
規格不甚相逺以此知明之實錄乃國初諸人襲
元人之法而成所以逺不及古
大學士王鏊云前代修史有起居注左史記言右
史記動如晉董狐齊南史皆以死守職司馬遷班
固皆世史官通知典故所紀君臣言動皆得之親
[013-4b]
覩記後世讀之如在目前我朝翰林皆稱史官立
班雖近螭頭然猶逺在殿下未能執筆左右成化
以來職纂修者惟取六部前後章奏分為十館以
年月編次成書總裁官惟略加刪削便稱實錄不
知後世將何慿以成信史乎竊惟國家二百餘年
制度文為咸正罔缺惟正史未有成編將來何所
考信王文恪慮之甚是至萬歴年間閣臣陳于陛
請修正史詔從之於是開館分局集累世之實錄
[013-5a]
采朝野之見聞紀傳書志頗有成緒忽遭天灾化
為煨燼史事益屬茫然矣然古今正史自遷固外
如左邱明范煜陳壽王隐于寳裴子野習鑿齒袁
宏之倫各有藏史傳之永久不必皆世史也倘一
日開𢎞文延儒碩寛忌諱之網採稗官家乗之言
博覽廣詢寜無左邱明軰贊成筆削盛典者乎
史貴世官官廢則貴世才司馬談之子遷劉向之
子歆班彪之子固尚矣後尚有王銓之子隐姚察
[013-5b]
之子簡李太師之子延壽劉知幾之子鍊以後更
無聞矣史之職壊于宋之李昉宋琪建議復時政
記自送史館先進御而後付有司史遂不敢有直
筆
唐修史例
後唐同光二年四月勅史館司本朝舊例中書并
起居院諸司及諸道州府合錄事件報館如左時
政記中書門下錄送起居注左右起居郎錄送兩
[013-6a]
省轉對入閣待制刑曹法官文武兩班上封章者
各錄一本送館天文祥變占候徴驗司天臺逐月
錄報并每月俱送歴日一本祥瑞禮節逐季錄報
并諸道合畫圖申送蕃客朝貢使至鴻臚寺勘風
俗衣服貢獻物色道里逺近并具本國王名錄報
外藩入冦來降表狀中書錄報露布兵部錄報軍
還日并主將姓名具攻䧟虜殺級數并所因繇錄
報變改音律及新造調曲太常寺具錄所因并樂
[013-6b]
詞牒報法令變革斷獄新議赦書徳音刑部具有
無牒報詳斷刑獄昭雪寃濫大理寺逐季牒報州
縣廢置及孝子順孫義夫節婦有旌表門閭者戸
部錄報有水旱蟲蝗雷風霜雹戸部錄報封建天
下祠廟叙封追封邑號祠封司錄報京百司長官
刺史以上除授文官吏部錄報公主百官定諡考
功錄行狀并諡議逐月具有無牒報宗室任官課
績并公主出降儀制宗正寺錄報刺史縣令有灼
[013-7a]
然政績者本州官錄申奏仍具牒報武官兵部錄
進報諸色宣勅門下中書兩省逐月錄報應碩徳
殊能高人逸士久在山野著述文章者本州縣各
以官秩勘問的實申奏仍具錄報應中外官薨已
請諡許本家各錄行狀一本申送此唐故事也後
之史館但取辦於升遐之後遺漏紕謬已多此當
脩明典章以補不逮
宋史
[013-7b]
宋元祐中修神宗實錄頗不直紹興中昭慈太后
孟以誕辰天子置酒上壽歡甚昭慈忽泣數行下
已慨然曰吾老矣國家多難猶幸見今日也有一
事當為官家言吾不言死不瞑矣帝頓首請太后
曰吾逮事宣仁古今母后之賢罕有其比奸臣快
其私憤厚加謗誣建炎初雖下詔昭雪而國史未
經刋定謂後世何吾意在天之靈不無望于官家
也帝頓首受教遂命直史館范冲等刋定噫後世
[013-8a]
誣史安得此賢明太后耶
曾布修定神宗實錄舊本則用墨書新修者用朱
書之刪去者用黄抹之每一卷竟納禁中將滅其
迹而使新錄獨行也及梁師成用事自謂蘇氏遺
體頗招元祐諸家子弟為道之諸家子弟幸其書
尚存固勸令傳錄師成如其言而舊本遂傳及紹
興中以昭慈太后之言令范冲等刋定舊文墨書
刪去者黄書新修者朱書世謂之朱墨史明光廟
[013-8b]
實錄成于初者大約出侍郎張鼐之手而少師葉
向高取裁焉及以黄承昊之言魏廣㣲軰復嗾魏
忠賢令改修及告成之日則崇禎改元之嵗矣衆
正未登書仍進呈頒賚送至皇史宬閣臣有欲焚
舊本者頼大璫王體乾不可而止兩存宬中信史
之不冺皆頼兩璫之力亦一奇也
嘉靖中閣臣李時言宋史當另修上曰修史甚好
既要公又要出一人之手乃好世宗此言甚確蓋
[013-9a]
班馬荀范諸史出一手故佳即歐陽文忠與宋景
文同修唐書已不及五代史矣
宋遼金三史
元命托克托修三朝史山隂楊維禎上正統辨謂今
日之修三史宜莫嚴于正統與大一統之辨矣吾
嘗究契丹之有國自灰牛氏之部落始廣其初枯
骨化形戴猪服豕見扵葉隆禮所撰契丹圖志中
八部之雄至于安巴堅披其黨而自尊迨耶律光
[013-9b]
而其勢浸盛契丹之號立于梁貞明之初大遼之
號復改于漢天福之日自安巴堅訖于天祚凡七
主歴二百一十有五年夫遼固唐之邊藩也乗唐
之衰虎視而起石晉氏通之且割幽燕以與之遂
得據有地利而石晉氏不得不亡矣而議者以遼
承晉統吾不知其何統也再考金之有國始于完
顏氏初實臣屬于契丹者也至阿固達攘袂奮發
于道宗之世遂得因契丹之衰而據有其國改稱
[013-10a]
國號于宋重和之元相傳九主凡歴一百一十有
七年而議者又以金之平遼尅宋帝有中原而謂
接遼宋之統吾又不知其何統也再考宋祖生于
丁亥而建國于庚申我太祖之降年與建國之年
亦同宋以甲戌渡江而平江南于乙亥丙子之年
而我王師渡江平江南之年亦同故世祖平宋之
時有過唐不及漢宋統當絶我統當續之諭是世
祖以歴數之正統歸之于宋而以今日接宋統之
[013-10b]
正者自屬也元人不能用於是宋遼金各為史
金史
元學士王惲記王鶚事云王承㫖名鶚字百一東
明人金正大元年甲申狀元入元授官翰林承㫖
日見寵遇一日以祭葬故主上請允之為位哭汝
水上哀動左右乃私諡為義宗據法君死社稷曰
義其忠不忘君如此又上史院奏帖有云自古有
可亡之國無可亡之史蓋前代史冊必代興者與
[013-11a]
修蓋是非與奪待後人而可公故也上允之然彼
時有元好問者金亡隐居于家築野史亭著南冠
錄以載金事元人修史多採之金史不亡二人之
力也
歐陽元曰明宗皇帝詔修遼金史揭公傒斯與其
選人問修史之道何先公曰收書用人又問用人
何先曰用人先論心術心術者修史之本也心術
不正其他雖長不可用此千古篤論
[013-11b]
元史
洪武元年上命起居注宋濓漳州府通判王禕為
總裁徴山林遺逸之士汪克寛胡翰趙汸陶凱高
啓等同修元史自元統至正間事無可據遣儒士
歐陽佑等詣北平采訪明年再修仍濓禕總裁而
以趙塤朱佑貝瓊張孟兼等同修然備員而已筆
削皆取上裁且見文稍深古者輙芟去曰惡用是
獨即舊志為書可矣時楊維禎年七十餘亦聘至
[013-12a]
修史史成作老客婦吟見意放歸
宋濓修元史記洪武元年秋八月上既平定朔方
九州攸同而金匱之書悉輸於秘府冬十有二月
乃詔儒臣發其所藏纂修元史以成一代之典而
臣濓臣禕實為之總裁明年春二月丙寅開局至
秋八月癸酉書成紀凡三十有七卷志五十有三
卷表六卷傳六十有二卷丞相宣國公臣善長率
同列表上已經御覽至若順帝之時史官職廢皆
[013-12b]
無實錄可徴因未得為完書上復詔儀曹遣使行
天下其渉於史事者令郡國上之又明年春二月
乙丑開局至秋七月丁亥書成又復上進以卷計
者紀十表二傳三十有六凡前書有所未備頗補
完之其時與編摩者則臣趙壎臣朱佑臣貝瓊臣
朱世亷臣王亷臣王彛臣張孟兼臣高遜志臣李
臣張宣臣李汶臣張簡臣杜寅臣俞寅臣殷弼
而總其事者乃臣濓與臣禕焉合前後二書復釐
[013-13a]
分而附麗之共成二百一十卷舊所纂錄之士其
名見於表中者或仕或隐皆散之四方獨壎能始
終其事云昔者唐太宗以開基之主干戈甫定即
留神於晉書勅房元齡等撰次成編人至今傳之
肆惟皇上龍飛江左取天下於羣雄之手大統既
正亦詔修前代之史以為世鑒古今帝王能成大
業者其英見卓識若合符節蓋如是嗚呼盛哉苐
臣濓等以荒唐繆悠之學義例不明文詞過陋無
[013-13b]
以稱塞詔㫖之萬一夙夜揣分無任戰兢今鏤板
訖功謹繫嵗月次苐於目錄之左庶幾愽雅君子
相與刋定焉洪武三年十月十三日史臣金華宋
濓謹記
明史
洪武實錄凡三修建文即位初修王景充總裁靖
難後再修總裁解縉縉得罪後三修總裁楊士奇
初修再修時士奇皆秉筆以一人而前後依違者
[013-14a]
甚多
明史可議者如建文嗣位頗稱賢明乃以靖難之
故去其年號不存實錄之未輯楊文懿守陳曰國
可滅史不可滅靖難後不記建文君事遂使當時
政典方黄死事諸臣皆闕落無傳及今蒐采猶可
補輯此偉議也崇禎壬午都尉鞏永固給事沈𦙍
培俱疏請未行
景帝已正位號英宗實錄猶稱郕戾王附夫景帝
[013-14b]
與于忠肅再造乾坤有功宗社當時戾字之諡已
違公議後憲宗追稱景帝乃不為之稱宗改諡而
實錄仍書郕戾王附
嘉靖初纂修武宗實錄差進士訪求事實蘇州府
聘楊循吉主之其所修有呉郡纂修實錄冊凡例
可觀及隆慶以後改行提學行邑行學學官令禮
生秀才抄錄一二大臣墓誌塞責于是史無所取
材
[013-15a]
監修實錄惟用元勲一人此非定制考英宗修仁
宗實錄以英國公張輔成山侯王通少師蹇義少
保夏原吉為監修官則文武並用官不必盡詞林
元勲亦不止用一人此可為修史例
石民集云列朝皆有寳訓如穆宗於隆慶六年正
月下旬不豫二月十二忽出視朝諸相趨而往則
已下金臺怒而欲出執高文襄拱手語不甚了了
文襄固請其所以怒曰甚事不是内官壊了此言
[013-15b]
何等明切可以式子孫戒後世寳訓乃不載
天啓初議修神廟實錄御史郭增光疏云請就徃
日輔臣中功罪較然在人耳目者略陳大槩為授
簡佐一得焉高拱以裕邸之舊知受托孤之明命
雖崎嶇於雲間江陵兩才相阨卒能總持銓衡懋
建功業所稱經濟之名流非乎張居正得君行政
致治精嚴固自有功於國而奪情起復獲罪名敎
則瑕瑜存而名實不相掩可已王家屏以講幄之
[013-16a]
特遇矢建儲之孤忠雖徼倖於批鱗抉纓一去為
恝然而竟令君心感悟嘿定元良所稱翼戴之誠
臣非乎至於王錫爵大略雄才高睨濶歩豈不顯
名於時而三王並封幾危宗社則得失衡而失浮
於得多矣趙志臯鄙而荏張位狡而狠臯輕主封
貢貽害尚在屬國位宻揭礦税流毒則在生靈二
臣相較而位之罪大於臯不獨以其貪也沈一貫
之惡莫甚于楚事妖書駢僇諸宗羅織無辜皆一
[013-16b]
貫以前所未有朱賡之失又在黨助一貫傳衣扇
惡妨賢蔽主皆一貫之後所隐留二臣同傳而貫
之罪重乎賡亦不以其貪也假令於此隨人立論
據事直書則正人一生志行不白于羣奸者待信
史而白奸囘無窮過惡不誅於生前者待信史而
誅授簡之光也臚列諸輔功罪可謂史之董狐未
可以人廢言
崇禎十五年六月有御史呉履中一疏可備授簡
[013-17a]
者之助其略曰皇上臨御初年天下猶未大壊也
特用一溫體仁顯託嚴正之義隂行嫉之私凡
正人君子必百計摧折以致賢士解體救過不遑
使朝廷不得任人以治事而釀成大害之源者體
仁之罪狀也專任一楊嗣昌以欵撫為忠謀以四
事為實政加練餉以刈割海内致使民怨天怒災
旱頻仍四海困窮盗賊蠭起而結成大亂之勢者
嗣昌之罪狀也又曰皇上治尚嚴明也而引之於
[013-17b]
苛刻刑欲當罪也而引之於從重皇上念與事之
善無由見於天下而亂臣賊子無知小民遂見為
朝廷闕失敢於非議而叛背之此亡國之定案
朱閣學國禎云正徳四年孝宗敬皇帝實錄成時
焦芳操筆褒貶任意葉盛何喬新彭韶謝遷天下
所稱正人皆肆詆誣嘉靖元年御史盧瑗奏孝宗
實錄多焦芳曲筆乞改正上曰焦芳任情天下自
有公論不必改修
[013-18a]
又曰我朝攻道學者自焦芳始然只從聲音容貌
描寫已不堪讀越六十年㳺居敬攻湛甘泉則進
一歩矣又六十年郭興治郭允厚朱童蒙連攻鄒
元標允厚比之山東妖賊非所謂愈趨愈下者耶
三朝要典
朱閣學大事記曰天啓五年禮科給事中楊所修
請編纂三案事成書如明倫大典例其黨起而和
之六年正月開館五月書成閣臣請其名曰傳信
[013-18b]
鴻編曰三大政紀中㫖定曰三朝要典梃擊始于
萬歴乙卯五月紅丸始于泰昌庚申八月移宫始
於是年九月先梃擊首列詔諭之關係者為原始
閣臣顧秉謙黄立極馮銓等總裁掌院施鳯來等
為副刋行頒布天下
大事記曰甚哉小人之愚自供罪案又代為他人
發揚盛美也要典一書先叙爭者之疏附以史斷
曲詆妄詈無所不至然後綴以駁者之疏主其事
[013-19a]
者徐大化等五人由今而觀五人何人肉足食乎
骨之臭可洗乎前之爭者不啻百十人或死或廢
其疏稿未必盡存子孫未必能盡守纂者亦安能
一一捜集而要典収之略備借天子威靈既藏内
府又下郡邑遍散民間幾與六經四書並行可謂
宻矣未幾内府告燬而散者不可収人皆得而見
之于爭者無不擊節歎賞于駁者無不切齒唾罵
而史臣數語叚叚可恨可羞穢莫加焉罪莫甚焉
[013-19b]
是殆天奪之魄自投穢厠中唼唼有味而没頂不
可㧞也五人既坐大詬其二又攖大僇如劉廷元
如岳駿聲對質求勝猶曰常情又霍維華者天分
儘高筆底甚鬯只以一外轉憤憤入其中兩出疏
為助既躋崇顯欲以視師避逆賊之染計其生平
果可當此任而事則已無及矣廷元自請南兵亦
是此意二人與駿聲皆有才皆可為平世卿士吾
甚惜之如逆賊既害多少善人又累多少才人從
[013-20a]
古已然立身者不可不察總之功名之念一澹則
思過半已
蔣閣學徳璟曰嘉靖中明倫大典為議禮諸臣發
然實出上意若天啓中三朝要典則諸人嗾魏璫
為之以為諸君子罪案中作論斷尤多舛倪公元
璐上疏請燬之時徳璟在禮部亦言于内閣謂既
有實錄此書可燬内閣楊公景宸深以為然遂焚
其板楊公亦與修要典者侍讀孫之獬力言不可
[013-20b]
燬痛哭失聲相傳以為怪
崇禎元年侍讀倪元璐上言窃見主梃擊者力䕶
東宫爭梃擊者計安神祖主紅丸者仗義之言爭
紅丸者原情之論主移宫者弭變幾先爭移宫者
持平事後六者各有其是不可偏非也未幾而魏
忠賢殺人則借三案羣小求富貴則借三案故凡
推慈歸孝於先皇正其頌徳稱功於義父批根今
日則衆正之黨碑免死他年即上公之鐵劵由此
[013-21a]
而觀三案者天下之共議要典者魏氏之私書以
臣所見惟燬之而已是年五月燬三朝要典諭朕
惟皇祖皇考洎於熹皇止慈止孝炳若日星載之
實錄自足光昭盛美乃復增三朝要典一書原不
能於己明之綱常復加揚闡徒爾刻深傅會偏駁
不倫朕無取焉可將皇史宬内原藏一部取出燬
之仍傳示天下各處官府學宫所有書板盡燬不
存自今而後官方不以此書定臧否人材不以此
[013-21b]
書定進退惟是三朝原無遺議紹明前烈注意編
摩諸臣各宜捐去成心勿滋異論務襄朕清平之
治欽哉
光宗實錄
朱閣學大政紀云實錄改修惟文皇行之於建文
尋以未備重修光宗在位止一月實錄先上以三
案改修蓋羣奸仗魏逆之勢恣行如此首先建議
者黄承昊也把持塗改者霍維華謝啓光徐紹吉
[013-22a]
也
葉文忠向高曰光皇在位僅一月實錄所載多潛
邸時事然其間亦有干礙而難直書牽連而難盡
書脱草日余與同官互閱皆以為允而自余歸後
言者鬨然以張差進藥移宫三事為非是得㫖改
正余思移宫事原未敘及其敘進藥亦甚平惟張
差事則因王之寀疏侵張太宰余偕同官往問張
曰此事之發生軰皆里居不及知其詳公親讞此
[013-22b]
獄虛實云何張曰謀逆事千真萬真之宷所發覺
事情無一不實某當時讞奏皆與之宷同何以罪
我余又問當時風癲之説云何張曰此飾辭也安
有持梃入宫門而可稱風癲者此余與同官共聞
朝紳議論亦皆如是故實錄中稍採其説而詞亦
委婉乃當時之言風癲者遂耽耽矣問官如岳駿
聲遂上疏力駁時局已變無敢出片辭言官從風
而靡皆附會駿聲而之宷被重譴矣余念事關宫
[013-23a]
闈似屬曖昧但罪疑惟輕施于他事則可東宫何
地而持梃突入當時頼有中官格之耳萬一進而
不止則跬歩間便成大難而宗社有不測之憂矣
在禮齒君之路馬有誅而春秋于許世子趙盾皆
書弑君凡以絶干犯之萌為萬世立此大防也今
毋論風癲之真假即使真癲而持梃入宫幾危儲
貳可但以風癲蔽罪而遂已乎况禁中千門萬戸
他處不入而獨闖于東宫乎當王日乾告變已云
[013-23b]
劉成龎保二奄有謀今張差所供復與之同似又
不出于癲者之口而神祖斃二奄于禁中不遣之
就理亦聖意淵㣲可以黙喻者惟是事體重大難
以深窮當日聖斷處分原自妥當至欲併此一叚
情形而盡没之竊恐千秋萬世而下終無以厭人
心也
詞臣文震孟孝思無窮疏臣猥以菲才備員史局
頃因纂修熹宗皇帝實錄從閣中㳟請光宗皇帝
[013-24a]
實錄副本較對見其間舛誤甚多而悖謬之大者
如先帝之冊立與梃擊紅丸大事皆祖三朝要典
之邪説而應和之蓋天啓三年七月十六日實錄
進呈則禮臣周炳謨等史官莊際昌等所纂修而
閣臣葉向髙韓爌等所總裁者也至天啓六年逆
黨崔呈秀等謂實錄非實請㫖重修則崇禎元年
二月十七日所進今皇史宬之所藏者也是時皇
上初登大寳要典未燬逆案未成閣臣黄立極等
[013-24b]
不行奏明含糊從事後來諸臣亦無復發金匱之
秘洗石渠之穢者要典雖焚邪説未殄凡先帝二
十年靑宫之憂患與夫一月天子萬年聖人等事
俱隐而不彰斯固臣子之所痛心者也臣見皇上
追念先帝冊封敬妃慎嬪以寄永思皇衷純孝孺
慕彌殷薄海臣民咸為感動乃先帝紀載尚未清
明使今日編修將何所據流傳後世又安取衷國
是所關良非細故若謂已入史宬不可復出則逆
[013-25a]
璫之矯㫖且能行於當年聖明之獨斷豈不易於
反手視為緩圖置不上聞亦非臣子之所安也臣
謹摘其甚者上瀆睿覽一云當命哲之日詔誥恩
賚儼然負震器之重儲宫既定典制大明而浮議
外滋無端蔓引皆好事者之過云云臣謹按先帝
冊立一事自萬歴十四年以至二十八年廷臣羽
翼國本有貶謫者有削籍者有遣戍者有廷杖者
忘身殉國九死不移諸臣亦何利於己而為之縱
[013-25b]
皇心有主未忍言夾日之功而精忠自盟豈可没
囘天之力乃為浮議外滋無端蔓引一語抹殺謂
皆好事者之過此與三朝要典所稱姦黨搆釁希
圖定䇿與三案諸姦一脉相貫者同一邪説也宜
改正者一一云四十三年五月有男子張差持梃
入東宫殿簷下擊傷門者中官共執之廵視皇城
御史劉廷元回奏張差話不情實語無倫次按其
迹若渉風魔稽其貌的是黠猾而刑部提牢主事
[013-26a]
王之宷揑謀危東宫之説詞連二璫科臣何士晉
行人陸天受主事張廷等附和其説愈加激聒云
云臣按此即要典中梃擊一案也即據劉廷元疏
亦明言稽其貌的是黠猾而必欲以風癲二字草
草結局不容王之宷奏張差口詞指為揑謀何也
且張差有口舉朝豈應黙然而一有言者輙曰附
和曰激聒則必使東宫無一䕶衛之人而後快乎
正與要典同一邪説宜改正者二一因工科給事
[013-26b]
中惠世揚疏論劉廷元遂謂初張差狂闖薊道闌
入宫門廷元廵視皇城按狀風魔皇祖是其奏讞
决平允自王之宷突揭搆釁徒黨因以為利借他
事衊廷元未幾果顯攻風癲之案一時邪説世揚
實為之倡云云臣按王之宷摘發張差之逆至於
察處至於削奪後逮死詔獄莫敢議䘏即惠世揚
身被五毒體無完膚所以不即死者逆璫欲借為
戎首遍殺天下名流非宥之也幸聖明御宇僅免
[013-27a]
一死尚稽啓事乃云徒黨因以為利斯亦何利之
有焉况風癲之案忠臣義士所共明目張膽而攻
者何俟世楊為倡始顯攻之要典邪説宜改正者
三一云張差闖入東宫言者紛紛御史劉光復言
致辟行刑一獄吏任似不必言官詫為奇貨居為
元功以此二語為異議者刺骨云云臣按劉光復
之得罪也實以奏對越次然據其語但言皇上極
慈愛太子極仁孝兩言亦未見其有功於神祖及
[013-27b]
先帝而竒貨元功之語不可謂非抹殺忠義矣大
抵闖宫一事梃及殿簷近侍俱踣亦天下奇變也
必欲視為平常不當根究以為僅一獄吏之任此
何心哉要典邪説宜改正者四一云方上疾大漸
召李可灼并趣和藥悉出聖意一時臣工所共聞
共見其後有造為許世子不嘗藥之論羣小附和
囂然鼎沸汚衊君父幾成晦暝之世亡何正論大
明邪説漸滅且云李可灼往來思善門中使以聞
[013-28a]
其傳奏姓名莫可得而問云云臣按此即要典中
紅丸一案也昔唐憲宗殁杖殺方士柳泌泌蓋為
憲宗製長生藥者彼豈不願其主之長生而餌藥
不效則殺之而不為過後世亦不以為寃今可灼
進藥而先帝賔天縱謂之誤庸醫殺人律有明罪
况誤傷天子乎此即肆諸市朝亦人情所愜而乃
與顧命大臣同賜金帛比屢經論劾僅准致仕囘
籍此何以解於天下後世且宫闈之中傳奏姓名
[013-28b]
豈遂不可窮詰稍欲窮詰即曰羣小曰汚衊曰晦
暝此皆要典邪説也宜改正者五以上五條僅摘
其尤悖謬者伏乞聖裁即勅史館逐一改正或取
天啓三年所進遺稿再加勘定入皇史宬庶千古
之是非不悖一代之袞鉞可慿而於皇上之逹孝
亦有光矣方今兵戈未靖四郊多壘或謂臣言非
其時而邪説之害甚於兵戈自古記之矣况目覩
止孝之聖主永言維則何不俯循職掌仰佐涓埃
[013-29a]
西垣筆記
光宗實錄進於天啓三年七月十六日實錄八卷
寳訓四卷合目錄凡例十四冊監修英國公張惟
賢總裁内閣大學士葉向高韓爌何宗彥史繼偕
孫承宗朱國禎顧秉謙朱延禧副總裁尚書林堯
俞侍郎鄭以偉周如盤錢象坤纂修侍郎周炳謨
來宗道汪煇張鼐少詹董其昌諭徳蔡毅中洗馬
成基命贊善李康先中允姜逄元羅喻義孟紹虞
[013-29b]
王祚遠曾楚卿修撰莊際昌張翀侯恪傅冠丁乾
學其書立論頗正而又忠厚不盡人之情良史也
自經改修人鮮有見其原本者謹錄其大要以備
採擇
國本
萬歴十四年丙戌正月皇第三子生貴妃鄭氏出
也貴妃進封皇貴妃時主鬯未定而貴妃最愛幸
廷臣不無私憂會輔臣申時行等請冊立神宗諭
[013-30a]
以元子嬰弱少待再請再諭如前㫖禮臣沈鯉有
折衷典禮疏請加封恭妃得㫖子顯母貴待元子
冊立加封科臣姜應麟疏請首冊恭妃次及貴妃
明詔冊立元嗣為東宫以定天下之本有㫖謂其
疑君賣直降極邊雜職已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
主事孫如法連疏言之俱被謫科臣楊廷相等論
救奉㫖立儲以長㓜為序祖宗家法朕仰遵成憲
俯察輿情豈肯以私意拂公論姜應麟等揣摩上
[013-30b]
意置朕于有過之地故特降處示懲非為奏請冊
立之故國本有歸朕已明白曉示待期舉行毋得
妄疑瀆擾又傳諭内閣亦云然蓋神宗英明沉毅
修紀叙倫以為天性至親儲宫大典權統一尊事
宜獨斷至於宫闈倫序祖宗舊章宸慮先定矣
十五年丁亥正月申時行等請並舉建儲封王吉
典皇長子正位東宫皇第三子宜封大國聖諭候
㫖行御史許守恩更申前封妃之説不報十八年
[013-31a]
庚寅正月朔日神宗召見輔臣于毓徳宫談論良
久乃共以冊立豫教請將退有㫖令宣長哥來與
先生每一見時上至皇三子亦至上侍立榻右神
宗手携之輔臣仰視睿容稱賀神宗悦諭以此祖
宗徳澤聖母恩庇所致輔臣再進諦視神宗手引
上向南正立輔臣因再請早定大計神宗頷之出
再疏申請慰答不必煩擾以間天性禮部尋上疏
請有如何紛紛奏擾意欲離間之㫖十月兩京九
[013-31b]
卿科道合詞懇請而輔臣請之益力禮部尚書于
慎行以催激奪俸三月諭内閣以皇子長㓜之序
豈有揺動朕意必待朕自處不喜于聒激耳凡諄
諄數百言輔臣錫爵又上疏申言凡稱間者貴而
使賤之親而使疏之也今上親挈元子明示臣等
以長㓜之序臣等因勸冊立以成上之所欲貴又
因請豫教以成上之所欲親何名為間也且建儲
一事前有皇長子始生之明詔後有屢奉之明㫖
[013-32a]
公有兩部臣僚之合奏私有皇親鄭國泰之專請
近有京城之流言逺有海内之喁望重以九廟之
神靈兩宫之屬望皇上豈可差舉一念臣等亦豈
敢茍順一言詞尤剴切神宗諭朕以誠實待天下
豈有溺愛偏執之理侯過十齡冊立豫教當並舉
十月内閣共疏請冊立有詔切責三輔臣各引疾
輔臣王家屏獨當直謂欲釋衆疑莫若大信之蚤
全欲解揺亂莫若聖志之蚤定疏凡再上神宗遣
[013-32b]
内官傳諭以明年春夏科道等衙門不來瀆擾便
於冬冊立而又傳各衙門造辦錢粮俟後年春舉
行是時聖意已定蓋前詔所云自處者也而科臣
胡汝寜以瀆奏罰俸
明年辛卯秋工部主事張有徳以大禮儀物未備
疏請有詔謂其邀功催激奪俸改冊立期于次年
會内閣臣合疏爭之有㫖詰責時首輔時行以病
在告宻揭言故科臣羅大統中書黄正賔遂連疏
[013-33a]
劾首輔皆削籍正賔仍下詔獄杖百時行去國亦
尋去家屏乞與國同去不允
又明年壬辰科臣李獻可等以請豫教降職列名
者奪俸輔臣家屏封還御批疏救不報會申救者
皆獲譴家屏凡五疏爭之蓋念明主可以理奪引
義决去事宜少濟神宗雖聽家屏去而聖心益動
時以申救削籍者科臣鍾羽正舒𢎞緒陳尚象張
棟丁懋遜葉初春呉之佳楊其休李周䇿御史鄒
[013-33b]
徳詠錢一本而科臣孟養浩杖一百為民賈名儒
降邊方雜職
又明年癸巳有三皇子進封之㫖時首輔王錫爵
以召至宻揭建儲事言前皇上業有今春舉行之
㫖乃兹屇期廷臣未有先發一言者故臣具疏手
封以進乞乗此時從中降諭决于春月舉行使盛
美盡歸于獨斷神宗復稱引祖訓立嫡條謂中宫
年尚少朕欲三皇子並封王而虛儲位以待嫡即
[013-34a]
令輔臣擬諭錫爵擬二諭以進隨疏言待嫡之説
臣未之前聞安敢奉詔昔漢宋母后有養育庶子
故事無已請令元子母中宫而正儲位神宗不許
曰奈何以偽亂真遂下前擬而並封之爭起光禄
寺寺丞朱維京科臣王如璧戍邊俄免戍光禄寺
卿凃杰寺丞王學曾削籍部科諸臣皆言與歴年
成命不合語侵錫爵輔臣請九卿會議及面陳可
否不允而科臣史孟麟上所撰條議錫爵以三誤
[013-34b]
自劾神宗報曰卿自引咎置朕何地議乃寢是時
爭者則郎中于孔兼主事張納陛顧允成陳泰來
賈嚴薛敷教岳元聲若而人云
二十二年甲午二月上出閣講讀告于奉先殿朝
謁兩宫上之御講筵也儀度熟閑舉止凝重儒臣
進説經㫖潛心聽受間有問答旁通大㫖一日講
官焦竑仰叩以維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大義上應曰只天命之謂性是已講官董其昌講
[013-35a]
擇可勞而勞之上答曰此所謂不輕用民力也講
官驚喜歎服時神宗深拱靜攝上習讀經典皆有
恒度神宗喜悦間與諸王子偕召防䕶有加焉而
先是科臣張貞觀以請備出講儀仗降黎道照磨
以論救罷
二十八年庚子三月詔議移皇長子居于慈慶宫
再諭内閣以冊立有期而惡刑部主事謝廷讚之
疏瀆且曰使天下臣民曉然知出自朕心斷不惑
[013-35b]
于奸小之口也會是時天雨傳諭凡遇雨皇長子
講學暫免一日十月戚畹鄭國泰疏欲先請冠婚
次舉冊立科臣王士昌糾之禮部署部事侍郎朱
國祚以國泰顛倒其詞與明㫖相背恐釀國家無
窮之禍無何科臣王徳元請篤厚中宫之疏上神
宗震怒杖之百且傳諭廷臣無瀆救以致遲延冊
期
二十九年辛丑二月上移居慈慶宫是年輔臣沈
[013-36a]
一貫屢揭催請諭以俟即擇日舉行九月十八日
漏下二鼔諭内閣傳示禮部上冊立冠婚儀注十
月十五日冊上為皇太子并封諸王上聖母徽號
大赦天下
妖書
楚宗室訐奏楚王事行勘勘上事皆有跡于是物
論紛然以楚藩為假王下廷議獨戸部尚書趙世
卿總督倉塲尚書謝杰謂王非假餘皆如楚宗言
[013-36b]
郭正域請再勘神宗意殊難之沈一貫亦從中阻
格與正域相口語正域疏侵一貫且言其受楚王
金輔臣鯉頗右正域彼此之嫌生矣其後楚王復
訐奏正域勒歸聽勘楚亊竟寢楚王遣人奏謝因
遺書謝諸貴人楚宗率衆途奪之備兵副使周應
治鄞人也恐事露遣兵捕楚宗械而繫之獄諸宗
羣訴于廵撫趙可懐可懐譙責之中有一人發憤
突起以手械擊可懐立斃傳者遂以楚宗為謀叛
[013-37a]
捕治坐死斬絞者六七人禁高墻者數十人議者
多以為寃正域行至揚村屬妖書事起諸獻䛕遂
言此正域所為一貫意動故揭言此書必出於臣
下相傾之詭計特借國本為名而自請絶私為公
以身討賊必得真正主使之人殄滅之以洩廟社
之憤其言甚危神宗覽之倉惶故下令大索緹騎
兵番四出追捕而給事中錢夢臯遂露章攻正域
且及鯉御史康丕揚佐之隨發卒圍正域舟盡捕
[013-37b]
其僕𨽻佐書乳媪等下詔獄嚴行考訊無所得其
株連波及奪官削籍幾斃杖下者甚衆邏卒又圍
輔臣鯉第日夜偵伺長安中人皆重足屏息無敢
偶語又行文天下搜捕騷然煩擾矣最後乃得皦
生光業已欵服然非一貫意故獄久不成禮部侍
郎李廷機及趙世卿皆告輔臣賡謂即此可以具
獄毋他求語甚切至賡亦力勸一貫如廷機言得
㫖廷鞫生光仍欵服而刑部尚書蕭大亨不欲坐
[013-38a]
生光再三誘令扳扯同謀主使之人生光抗言我
自為之誰為主使廷機與御史沈裕湯兆京牛應
元軰皆言生光宜坐大亨曰脱他日獲有真犯誰
當其辜廷機曰某請任之沈裕等亦曰某願同坐
大璫陳矩方主讞深然之拱手曰朝廷有人議遂
定乃具奏神宗亦心悟磔生光于市其獄乃得解
夢臯等後挂察典復奉㫖留用物論愈喧彼此紛
挐縉紳之釁卒從此起焉
[013-38b]
挺擊
萬歴四十三年五月乙卯有男子張差持赤挺突
入東宫殿簷下并傷門者璫軰共執之東宫奏聞
下法司提問御史劉廷元疏言其迹渉風魔貌是
黠猾刑官胡士相等及一二言官緣此遂有風癲
之説提牢主事王之宷詳加詰問乃言有馬三道
誘至龎劉二中官處與以棗木棍令至東宫逄人
即打語多渉翊坤宫之宷以聞科臣何士晉力言
[013-39a]
當窮其事太常少卿史孟麟亦有疏神宗不得已
召上慰諭因率上及皇長孫諸皇孫詣慈寜宫聖
母几筵行告慰禮召見羣臣于宫門外神宗白衣
冠立左簷前上靑袍侍于右神宗召羣臣諭曰皇
太子國家根本朕豈有不愛諸皇孫振振衆多朕
喜甚何外廷疑朕有他也時御史劉光復從班後
抗稱皇上東宫慈孝語不甚明神宗責其恣肆震
驚几筵令緹騎捉出笞杖亂下上亟止之得㫖下
[013-39b]
法司神宗復諄諄理前諭命决張差龎保劉成等
上從旁請無株連以傷天和神宗復命上代諭羣
臣上承㫖諭爾等毋得流言為不忠之臣使本宫
為不孝之子神宗悦命閣臣速擬諭以進尋誅張
差于市斃龎劉二璫内廷比獄上率從寛典方事
初起中外聞者心知其故而難于言至風癲之説
倡則議者謂其意有所為而王之宷直發逆狀刑
部尚書張問逹深以為然形迹愈露顧必欲窮究
[013-40a]
其由來則所傷實多神宗黙念大臣中無足與計
不得已而自行召諭其不下二璫于理亦有深意
而主風癲者遂齮齕王之宷罷其官史孟麟謫何
士晉補外人甚不平焉
紅丸
八月二十一日丙寅召太醫院官診視進方賞銀
六十兩次日大學士方從哲以未獲入宫候安上
疏曰臣詢醫官知聖體御膳减少兼有疾喘必須
[013-40b]
一意調養除每日發票本章外俱宜暫輟至於進
藥一節尤宜十分謹慎昔人謂治病者以服藥有
效為上䇿以不服藥保養為中策蓋欲寡心清元
氣自固用之不當其害更不可言惟聖明留意
兵科給事中楊漣疏陳聖躬違和之由保攝萬安
之法先是十二日諸臣見天顏頓減不似登極之
初至十六日諸臣到宫問安旋奉有頭目眩暈身
體軟弱不能動履之諭各相驚駭不知其故及十
[013-41a]
七日諸臣敬問聖安因大選問内官以違豫之故
因知外廷所傳進御不節流言絶謬乃是崔文昇
用藥差誤所致至是上召見大臣親奉天語兩夜
未睡米粥日不多食困頓至此于是給事中楊漣
言文昇不知醫不宜以宗社託重之身妄為嘗試
如其知醫則有餘者泄之不足者補之其事明白
易見以皇上之日日萬幾㷀㷀哀痛精神耗費于
法止宜清補文昇何投相反相伐之劑然則外傳
[013-41b]
流言必文昇藉口以蓋其誤藥之奸耳既益聖躬
之疾又損聖明之名且皇上初用文昇一劑泄補
倒置若此有心之誤耶無心之誤耶有心則虀粉
不足贖或其無心一誤寜堪再誤臣念皇上睡少
食少此豈是大小諸臣安枕之時閣部大臣各宜
尋諸臣中有知醫者日於宫門前齊心候問同欽
召御醫細細講求藥餌多方斟酌封付忠順内官
如法煎和以進至如文昇者宜發司禮監究問處
[013-42a]
分傳示中外使知聖躬不安全是藥餌之誤以解
道路紛紛之口并祈皇上召皇長子同衆皇子承
顏導喜於前以發天性之真和又擇一二通書史
大義内臣時在左右説誦古聖帝明王通快可喜
之事以清宸聽以醒脾神如此自獲勿藥之慶矣
又臣接都督僉事鄭養性一本為懇乞天恩收囘
封后成命此一事也祖宗典制難干聖明當已有
裁决第無上尊稱告播中外必有其名今所稱封
[013-42b]
尊之以嫡母乎則於大行皇后有礙尊之為生母
乎則於本生皇太后有礙或以往日之恩當酬耶
今日之請難已耶當年主鬯未定實不聞調䕶之
深心而此時長君踐祚儘無取於沾沾承奉之虛
文矣總之皇后非可以輕乞恩之名天子無可以
輕自卑之理宫嬪無可以妄自尊之事貴妃試思
聖母仁慈配天育聖辛苦勞劬垂四十春秋我皇
上孝思無極止能崇上此皇后二字之追尊如貴
[013-43a]
妃當年今日舊眷新恩已是隆厚無涯柰何又多
生此必不可萌之妄念故養性前日之請收成命
正所以善安其始在皇貴妃今後養老别宫省心
囘念凡朝見必須啓請侍御無相攙越更所以善
保全先帝之明徳於有終與殊恩於無已也有㫖
所奏朕母皇貴妃鄭進封皇后朕遵皇考遺囑昨
覽都督僉事鄭養性所奏收囘封后成命以全體
制特允所奏已輟㫖不行外庭不得再行瀆擾其
[013-43b]
御藥房提督崔文昇已有㫖皇長子擇用端人朕
已知之
二十八日癸酉上疾彌留召大學士方從哲劉一
燝韓爌及英國公張惟賢尚書周嘉謨李如華孫
如游黄嘉善黄克纘左都御史張問逹給事中范
濟世楊漣御史顧慥于乾清宫上御東煖閣倚榻
几今上侍立諸臣問安畢上命諸臣前降色連
諭云朕見卿等甚喜又云朕在東宫感寒症調理
[013-44a]
未痊值皇考妣相繼大喪典禮殷繁悲傷勞苦朕
不進藥已兩旬餘卿等大臣勿聽小臣言令上承
㫖再申前諭上又諭冊封皇貴妃禮臣言二后封
諡東宫冊立諸大典禮當次第行諸臣叩頭退先
是給事中楊漣疏陳保攝參論内監崔文昇醫藥
之誤故召見部院吏科河南道外特及漣因諭及
此云
甲戌上再召見輔臣方從哲等十三員于乾清宫
[013-44b]
諸臣問安畢上乃諭冊立皇貴妃從哲等對以冊
儲原卜期宜移近蚤竣吉典以慰聖懐上因顧今
上諭曰卿等輔佐為堯舜又語及壽宫輔臣以皇
考山陵工有次第對則自指云是朕壽宫諸臣言
聖壽無疆何遽及此上仍諭𦂳要者再因問有鴻
臚寺官進藥何在輔臣奏鴻臚寺寺丞李可灼自
云仙丹臣等未敢輕信上即命中使傳宣諸臣退
出可灼至同進診視具言病源及治法甚合上喜
[013-45a]
命進藥諸臣復出令李可灼與御醫各官啇確未
决輔臣一燝言其鄉兩人同用此丸一損一益非
萬全藥禮臣如游言此大有關係未可輕易乳嫗
至上趣和藥諸臣復入可灼調藥進上飲湯輙喘
逆藥進乃受喜稱忠臣者再諸臣出宫門外俟少
頃中使傳聖體用藥後暖潤舒泰思進飲膳諸臣
歡躍而退可灼及御醫各官留時日巳午比申未
可灼出輔臣邀詢之可灼言上恐藥力竭欲再進
[013-45b]
一丸諸醫言不宜驟傳趣益急因再進訖輔臣亟
問藥後何狀云聖躬傳安如前先是可灼來閣門
言有仙丹欲具本進輔臣出所具問安揭中有進
藥宜慎及不效傷害等語遂諭之去是早輔臣恭
視寫篆大行皇帝冊寳兩内監在云有鴻臚官李
某在思善門具本進藥輔臣應以難信俄蒙召見
蓋可灼時從諸御醫往來思善門中使徧聞以逹
于上其傳奏姓名莫可得而問是日仍以問安賜
[013-46a]
諸臣錢幣燒割可灼與焉次日五鼔内宣召急諸
臣趨進而龍馭以卯刻上賔矣蓋九月一日也
崇禎九年禮科給事中馮元飈熹朝信史急冝纂
成疏臣待罪禮科與聞掌故每見鉅重諸務類多
廢弛習為固然莫之省究如謚法五年一舉所以
風世也今或有再訪而無一報歴法終古不易所
以奉天也今或持各是而滋大疑積怠成荒葢難
枚舉苐以四郊多壘未敢一切具陳至若實錄一
[013-46b]
書則萬世是非之衡亦一時勸懲所恃也凡禮樂
沿革征伐次第刑政施設羣臣功過四裔朝貢之
類莫不具載太祖高皇帝曰國史貴于直筆是非
善惡皆當書之使後世觀之不失其實世宗肅皇
帝曰史之可否一出于公非公則鬼神亦察之在
祖宗之世重史若此而又慮其書藏之金匱副在
秘書人欲見之有不可得更就其事輯為寳訓以
傳於天下賢者有所勸而不忠不孝之臣有所畏
[013-47a]
至盛典也故歴朝以來雖御世長久事蹟繁重實
錄之成無踰至數年者今熹廟之政前後七載實
錄故事以月繫年總其成書不過八十餘卷耳夫
古之修史者或訪諸故老或採及輶軒故其編次
至煩折衷匪易若我昭代則法制既詳官事畢具
在翰林有起居之職在六垣有章奏之抄在内閣
有票擬之籍纂輯磨對豈待九年何狥何疑坐成
廢閣此固非一政一事之蠱惰也臣嘗誦孟子曰
[013-47b]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天啓之間是稱陽九
其為忠逆殆亦多途法誡所陳至非𣺌小徒以實
錄未上寳訓弗傳遂使衆志紛營猶思擾溷保奸
舉逆蠅集兎爰外患未寜其漸方長臣所竊竊良
抱深憂非敢過執硜迂徒于奮武之秋漫作揆文
之論也伏乞皇上毅然獨斷即勅所司將實錄寳
訓立行竣役如寳訓頒而是非曲直有不合匹夫
匹婦之公者許廷臣據實糾正按治如法如此則
[013-48a]
人心自定政體肅然天下幸甚萬世幸甚
[013-48b]
春明夢餘錄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