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困學紀聞卷四
宋 王應麟 撰
周禮
漢河間獻王得周官而武帝謂末世瀆亂不驗之書唯
唐太宗夜讀之以為真聖作曰不井田不封建而欲
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人君知此經者太宗而已劉
歆始用之蘓綽再用之王安石三用之經之蠹也唯
[004-1b]
文中子曰如有用我執此以往程伯子曰必有闗雎
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儒者知此經者
王程二子而已
漢志謂之周官若璩按河間獻/王𫝊亦曰周官經序録云劉歆始建立
周官經以為周禮意者周禮之名昉此乎然後漢書
云鄭衆𫝊周官經後馬融作周官𫝊授鄭𤣥𤣥作周
官注猶未以周禮名也隋志自馬融注已下始曰周
官禮隋志三禮目録一卷鄭𤣥撰今見於釋文氏若/璩按鄭康成序云世祖以來通人達士鄭 父
[004-2a]
子衛宏賈逵馬季長皆作周禮解詁周禮之名已見/於此賈公彦曰以設位言之謂之周官以制作言之
謂之/周禮
五峯胡氏云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司空掌邦土居
四民世傳周禮闕冬官未嘗闕也乃冬官事屬之地
官程泰之云五官各有羡數天官六十三地官七十
八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蓋斷簡失次
取羡數凡百工之事歸之冬官其數乃周俞庭椿為
復古編亦云司空之篇雜出於五官之屬九峯蔡氏
[004-2b]
云周公方條治事之官而未及師保之職冬官亦闕
首末未備周公未成之書也若璩按古者三公多繫/兼官惟六卿是實職周
禮蓋載其實職者也其中有三公云何孤云何/皆六卿職之所及亦莫或遺蔡氏説頗傅㑹
考工記或以為先秦書而禮記正義云孝文時求得周
官不見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記補之馬融云
孝武開獻書之路周官出於山巖屋壁漢書謂河間
獻王得之非孝文時也序録云李氏上五篇失事官
一篇取考工記補之六藝論云壁中得六篇誤矣齊
[004-3a]
文惠太子鎮雍州有盜發楚王冢獲竹簡書青絲編
簡廣數分長二尺有得十餘簡以示王僧䖍僧䖍曰
是科斗書考工記周官所闕文也漢時科斗書已廢
則記非博士所作也易氏云考工記非周書也言周
人上輿而有梓匠之制言周人明堂而有世室重屋
之制言溝洫澮川非遂人之制言旂旗旟旐非大司
馬司常巾車之制眡周典大不類若璩按科斗書漢/世盛行且著之功
令見漢蓺文志/蕭何草律云云
[004-3b]
禮器經禮三百鄭氏注謂即周禮三百六十官漢志禮
經三百臣瓚注云周禮三百是官名也禮經謂冠昏
吉凶蓋以儀禮為經禮也朱子從瓚説謂周禮乃設
官分職之書禮典在其中而非專為禮設也
鄭康成釋經以緯書亂之以臆説汨之而聖人之微指
晦焉徐氏微言謂鄭注誤有三王制漢儒之書今以
釋周禮其誤一司馬法兵制也今以證田制其誤二
漢官制皆襲秦今引漢官以比周官小宰乃漢御史
[004-4a]
大夫之職謂小宰如今御史中丞如此之類其誤三
鶴山若璩按鶴山/魏了翁號謂以末世弊法釋三代令典如以
漢算擬邦賦以莽制擬國服止齋謂以周禮為非聖
人之書者以說之者之過也
張禹以論語文其諛劉歆以周官文其姦猶以詩禮發
冢也禹不足以玷論語而以歆訾周官可乎西山曰/歆之王
田安石之泉府直竊/其一二以自蓋爾
易氏總義云府史胥徒通典總言其為六萬三千六百
[004-4b]
七十五人愚考之通典周六萬三千六百七十五員
内二千六百四十三人若璩按文獻通考云此數未/知何據據周禮當作二萬五
千二百六/十六人外諸侯國官六萬一千三十二人按通考/又云此
據王制殷時天下/諸侯官數則合此乃官數非謂府史胥徒也
嬪御奄寺飲食酒漿衣服次舍器用貨賄皆領於冢宰
冕弁車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皆領於宗伯此周公
相成王格心輔德之法周之興也滕侯為卜正呂伋
為虎賁氏侍御僕從罔非正人左右攜僕庶常吉士
[004-5a]
及其衰也昬㭬靡共婦寺階亂膳夫内史趣馬師氏
締交於嬖寵瑣瑣姻亞私人之子竊位於王朝至秦
而大臣不得議近臣矣至漢而中朝得以詘外朝矣
至唐而北司是信南司無用矣由周公之典廢也間
有詰責幸臣如申屠嘉奏劾常侍如楊秉宫中府中
為一體如諸葛武侯可謂知宰相之職者唐太宗責
房𤣥齡以北門營繕何預君事豈善讀周禮者哉我
朝趙普於一熏籠之造亦制以有司之法李沆於後
[004-5b]
宮之立奏以臣沆不可若璩按宜增一事曰文彦博/於疾勢增損責宦者必以告
趙鼎於内苑移竹責宦者罷其役庶幾古大臣之風
矣五峯乃謂周公不當治成王燕私之事殆未之思
也
李泰伯曰内宰用大夫士世婦每宫卿二人皆分命賢
臣以參檢内事漢世皇后詹事以二千/石為之猶有成周遺意
漢食貨志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顔師古注周官太府
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内職金職幣皆掌財幣
[004-6a]
之官故曰九府愚按爾雅醫無閭之珣玗琪㑹稽之
竹箭梁山之犀象華山之金石霍山之珠玉崑崙之
璆琳琅玕幽都之筋角斥山之文皮岱岳之五穀魚
鹽是謂九府五峯胡氏皇王大紀所述與爾雅同而
繼之曰尚父立圜法輕重以銖通九府之貨又按史
記列𫝊吾讀管氏輕重九府劉向别録曰九府書民
間無有索隱謂其書論鑄錢之輕重鹽鐵論文學曰
管仲設九府徼山海通典亦云太公立九府之貨然
[004-6b]
則九府太公立之管仲設之其名列於爾雅蓋即管
氏書也大紀之説得之顔注恐非曲禮天子之六府亦/與大禹謨之六府異
九嬪注引孔子曰日者天之明月者地之理孝經援神
契之言也何休公羊𫝊序引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孝經鉤命決之言也漢儒以緯書孔子所
作康成注中庸亦引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宮伯掌王宮之士庶子漢諸侯子入宿衛齊王之弟章
是也入京師受業楚王之子郢客是也其制猶古
[004-7a]
奄止於上士抑其權也唐太宗詔内侍省不立三品官
不任以事然内侍並列於六省開奄尹與政之階與
周典統於冢宰異矣
八則禮俗以馭其民呂微仲謂庶民可叅之以俗士以
上專用禮此説非也大𫝊百志成故禮俗刑呂成公
謂禮俗不可分為兩事制而用之謂之禮習而安之
謂之俗若禮自禮俗自俗不可謂之禮俗
王之膳服雖不㑹而九式有羞服之式冢宰所均節也
[004-7b]
待王之膳服不過以關市之賦則其用簡矣
司徒掌教不言財司馬掌政不言兵鄉遂九畿兵財在
其中井田封建足食足兵之本也周官之法不行無
善教善政於是憂財用畏夷狄矣
鄉有軍制無田制遂有田制無軍制疏云鄭注/互見其義
大司徒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匠人建國晝參諸日中
之景夜考之極星詩定之方中𫝊云度日出日入以
知東西南視定北準極以正南北愚按晏子春秋景
[004-8a]
公新成柏寢之室使師開鼓琴師開左撫宮右彈商
曰室夕東方之聲薄西方之聲揚公召大匠曰室何
為夕大匠曰立室以宮矩為之於是召司空曰立宮
以城矩為之明日晏子朝公曰先君太公立宮何為
夕對曰古之立國南望南斗北戴樞星彼安有朝夕
哉而以今之夕者周之建國國之西方以尊周也公
曰古之臣乎樞星即極星也公劉居豳既景迺岡然
則尚矣
[004-8b]
蔡邕明堂論曰王居明堂之禮南門稱門西門稱闈故
周官有門闈之學師氏教以三徳守王門保氏教以
六藝守王闈然則師氏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
門也朱子大學章句序王宫有學蓋謂此魯孝公之
為公子嘗入京師為國子人稱其孝宣王命之導訓
諸侯他書言國子者唯周語焉
師氏三德朱子曰至徳以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
以為行本司馬温公以之孝徳以知逆惡趙無愧徐
[004-9a]
仲車之徒以之若璩按趙無愧名君錫洛陽人事父/良規至孝絶𩔖除仲車厯官神宗哲
宗朝見宋史列/𫝊第四十六
牧誓顧命皆言師氏雲漢之𫝊曰年穀不登則師氏弛
其兵文王世子大司成注以為師氏而楀維師氏以
刺匪其人九兩師以賢得民注謂諸侯師氏言賢者
以身教也后妃亦有之葛覃云言告師氏
保氏九數鄭司農云今有重差夕桀句股釋文夕音的
此二字非鄭注愚按少儀正義引鄭司農云今有重
[004-9b]
差句股馬融干寶等更云今有夕桀各為二篇未知
所出則夕桀二字後人附益非鄭注信矣劉徽九章
算經序云包犧氏始畫八卦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
之變黄帝建厯紀協律呂𨽻首作數周公制禮有九
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漢張蒼耿壽昌皆善算因
舊文刪補故校其目與古或異而所論多近語
里宰以歲時合耦于耡注云耡者里宰治處也若今街
彈之室於此合耦使相佐助疏謂漢時在街置室檢
[004-10a]
彈一里之民金石録有中平二年正月都鄉正街彈
碑在昆陽城中趙明誠失於考禮注而酈氏注水經
洪氏𨽻釋皆以街為衛又誤矣漢食貨志言古制云
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
然後歸夕亦如之里胥之塾其即里宰所謂耡者歟
庖人注青州之蟹胥釋文胥息徐反劉音素/字林先於反蟹醬也集韻蝑蟹
醢四夜切當從/集韻籩人注鱐者析乾之出東海陸廣微
吳地記云闔閭思海魚而難於生致治生魚鹽漬而
[004-10b]
日乾之故名為鯗讀如/想
管子地員篇九州之土為九十物每土有常而物有次
羣土之長是唯五粟次曰五沃次曰五位次曰五蘟
次曰五壤次曰五浮凡上土三十物種十二物中土
曰五怸次曰五纑次曰五壏次曰五剽次曰五沙次
曰五塥凡中土三十物種十二物下土曰五猶次曰
五次曰五殖次曰五觳次曰五鳬次曰五桀凡下
土三十物種十二物凡土物九十其種三十六按大
[004-11a]
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土宜之法辨十
二壤之物而知其種此篇亦古制之存者河圖謂東
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卭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淊土
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
土北方𤣥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
信土
地員篇凡草土之道各有穀造或髙或下各有草土葉
下於□□下於莧莧下於蒲蒲下於葦葦下於雚雚
[004-11b]
下於蔞蔞下於荓荓下於蕭蕭下於薜薜下於萑萑
下於茅凡彼草物有十二衰注□即鬱也衰謂/草上下相重次也按周
官有草人此豈其遺制歟
土圭度地之法景一寸地差千里一分地差百里王畿
千里以寸為法五等諸侯之地以分為法尺有五寸
者一萬五千里之景也天地相去三萬里嘗攷隋唐
志宋元嘉十九年測於交州何承天謂六百里差一
寸後魏永平元年測於洛陽信都芳謂二百五十里
[004-12a]
差一寸然宋之於陽城魏之於金陵皆隃度未可據
也唐開元十二年植表浚儀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
百七十步差二寸餘遂以舊説千里一寸為妄王朴/曰陽
城乃在洛之東偏開元得浚儀/之岳臺應南北弦居地之中司馬公日景圖云日
行黄道每歲有差地中當隨而轉移故周在洛邑漢
在潁川陽城唐在汴州浚儀潏水李氏云周於洛陽
測景説者謂地形西北髙東南下極星在北斗亦在
北極星乃天之中也天之中則地之中
[004-12b]
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與武成孟子之言不合子産曰列
國一同孟子亦曰魯方百里明堂位乃云魯方七百
里或謂周官明堂位兼附庸而言職方氏疏云無功
縱是公爵惟守百里地謂若虞公虢公舊是殷之公
至周仍守百里國以無功故也愚按左氏傳虞仲大
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皆周所封謂舊是
殷之公誤矣
歲終正治而致事注上其計簿疏云漢時考吏謂之計
[004-13a]
吏今按説苑晏子治東阿三年景公召而數之明年
上計景公迎而賀之韓子外儲説西門豹為鄴令居
期年上計君収其璽新序魏文侯東陽上計錢布十
倍史記秦昭王召王稽拜為河東守三歲不上計然
則春秋戰國時已有上計非始於漢
朱文公曰讀曹公杜牧孫子見其所論車乘人數諸儒
皆所未言唯蔡季通每論此事以考周禮軍制皆合
愚按孫子作戰篇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乗
[004-13b]
𢃄甲十萬曹公注馳車輕車也杜牧注輕車戰車也
古者車戰革車輜車重車也載器械財貨衣裝司馬
法曰一車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
守衣裝五人廐養五人樵汲五人輕車七十五人重
車二十五人故二乘兼一百人為一隊舉十萬之衆
革車千乘校其費用支計則百萬之衆皆可知也左
氏𫝊乙卯楚師軍於邲丙辰楚重至於邲呂成公謂
凡戰兵車在前輜重常在兵車之後楚重次日乃至
[004-14a]
後一日故無鈔擊之患唐説齋云儒者謂甸出七十
五人不知實出百人其七十五人戰車也其二十五
人重車也
古者步百為畝古之百畝為今四十一畝一百六十步
古之一井為今三百七十五畝竇儼曰小畝步百周
之制也中畝二百四十漢之制也大畝三百六十齊
之制也今所用者㵄之中畝鹽鐵論御史曰古者制
田百步為畝先帝哀憐百姓制田二百四十步為一
[004-14b]
畝通典謂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更以二百四十
步為畝二説不同
禹貢之田九等為掩别楚地亦九等孟子王制為五等
而周官止三等解者謂大司徒不易一易再易三等
都鄙之制也小司徒上中下地三等六鄉之制也遂
人上中下地三等有萊者六遂之制也大司馬上中
下地三等諸侯之制也
遂人治野乃鄉遂公邑之制匠人溝洫乃采地之制鄭
[004-15a]
康成云周制畿内用夏之貢法税夫無公田邦國用
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税夫朱文公亦云溝洫以十為
數井田以九為數井田溝洫決不可合而永嘉諸儒
欲混為一康成注分為二是也愚按李泰伯平土書
云周畿内及諸侯一用貢法蓋泰伯已與康成異矣
非始於永嘉諸儒也劉氏中義以匠人溝洫求合乎
遂人治野之制謂遂人言積數匠人言方法然周禮
考工各為一書易氏謂匠人前代之制
[004-15b]
禹盡力乎溝洫濬畎澮距川遂人五溝五涂之制因於
古也以水佐耕者豐稻人掌之以水佐守者固司險
掌之自鄉遂之法弛子駟為田洫而䘮田者以為怨
子産作封洫而伍田疇以為謗晉欲使齊盡東其畝
而戎車是利甚而兩周爭東西之流至商鞅決裂阡
陌呂政決通川防古制蕩然矣古者内為田廬外為
溝洫在易之師寓兵於農伏險於順取下坎上坤之
象溝洫之成自禹至周非一人之力溝洫之壞自周
[004-16a]
衰至秦非一日之積先儒謂井田壞而戎馬入中國
如入無人之境悲夫
人耦牛耦鄭氏注合耦並言之疏謂周時未有牛耦耕
至漢趙過始教民牛耕今考山海經后稷之孫叔均
始作牛耕周益公云孔子有犂牛之言冉耕亦字伯
牛賈誼書新序載鄒穆公曰百姓飽牛而畊月令季
冬出土牛示農耕早晩何待趙過過特教人耦犂費
省而功倍爾
[004-16b]
盬鹽引池而化山海經盬販之澤穆天子傳至于盬晉
郇瑕氏之地而猗頓用是起者也散鹽煑水而成夏
書青州之貢職方幽州之利齊之渠展燕之遼東而
宿沙初作者也形鹽掘地以出之周公閲所云鹽虎
形也飴鹽於戎以取之伊尹所云和之美者大夏之
鹽也後周四鹽之政倣此古者川澤之饒與民共之
自海王之篇祈望之守作俑于齊至漢二十倍於古
考之漢志鹽官三十有五唐有鹽之縣一百五本朝
[004-17a]
鹽所出者十二路為池二為監七為場二十二為井
六百有九若璩按玉海作/井八百二十二法益詳而利無遺矣
玩物喪志召公以為戒凡式貢之餘財以共玩好之用
恐非周公之典無逸曰惟正之供
外府注泉始蓋一品周景王鑄大泉而有二品韋昭注
周語曰單穆公云古者有母平子子權母而行然則
二品之來古而然矣
古者以射御為藝孔子曰執射乎執御乎詩曰叔善射
[004-17b]
忌又良御忌四黄既駕兩驂不猗御之善也不失其
馳舍矢如破射之善也學射者多矣造父之師泰豆
氏尹需之習秋駕皆學御者也説苑謂御者使人恭
射者使人端亦正心修身之法若璩按朱子言六藝/之射猶略見鄉射大
射篇御法則廢不可考矣余每讀其言而三歎之鄭/司農註五馭曰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
左惟漢時猶流𫝊此名目恐後并名亦不能詳/惜哉 淮南説山詶射者使人端釣者使人恭
貨賄用璽節注今之印章也司市注云如今斗檢封職
金云楬而璽之左𫝊季武子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
[004-18a]
之戰國䇿欲璽者段干子也蔡邕獨斷云古者尊卑
共用之衛宏云秦以來天子為璽又獨以玉為之臣
下莫敢用唐又改璽為寶五代史臣曰國以玉璽為/傳授神器遂古無聞運斗
樞曰舜為天子黄龍員璽/世本曰魯昭公始作璽
司門正其貨賄正者禁其侈而歸於正也注讀為征
非是
迹人春秋末宋猶有是官左氏哀十四年𫝊迹人來告
曰逢澤有介麇焉
[004-18b]
司禄闕孟子云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趙氏注
今周禮司禄之官無其職是諸侯皆去之故不復存
若璩按欲以此補/集註為以經解經
槁人注今司徒府中有百官朝㑹之殿後漢蔡邕集所
載百官㑹府公殿下者也古天子之堂未名曰殿説
苑魏文侯御廪災素服辟正殿五日莊子説劒云入
殿門不趨蓋戰國始有是名燕禮注當東霤者人君
為殿屋也疏謂漢時殿屋四向流水舉漢以況周然
[004-19a]
漢黄霸𫝊先上殿注謂丞相所坐屋古者屋之髙嚴
通呼為殿不必宫中也
大宗伯疏星備云五星初起牽牛歲星一日行十二分
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熒惑日行三十三分度之一
三十三歲而周天鎮星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
八歲而周天太白日行八分度之一八歲而周天辰
星日行一度一歲而周天馮相氏疏星備云明王在
上則日月五星皆乘黄道保章氏疏星備云五星更
[004-19b]
王相休廢其色不同王則光芒相則内實休則光芒
無角不動揺廢則少光色順四時其國皆當也星備
之書僅見於此隋唐志皆不著録
周五禮之别三十有六唐五禮之儀一百五十有二唐
志云自梁以來始以當時所行傅於周官五禮之名
各立一家之學
九㲈之舞注云當為大㲈愚謂九㲈之名尚矣不必改
字説苑孔子至齊郭門之外遇一嬰兒挈一壺相與
[004-20a]
俱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謂御曰趣驅之趣
驅之韶樂方作孔子至彼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齊景
公作徵招角招蓋舜樂之存者劉原父云九招者九
名予識其三焉祈徵角之謂也山海經夏后開得九
辯九歌以下始歌九招於大穆之野帝王世紀啓升
后十年舞九韶竹書曰夏后/間儛九招史記禹乃興九招之樂
索隱曰即舜樂簫韶九成艾軒謂勸之以九歌即九
招之樂呂氏春秋帝嚳命咸黒作為舞若璩按舞/字宜衍聲
[004-20b]
歌九招六列六英帝舜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
帝徳然則九招作於帝嚳之時舜修而用之秦惟韶/武二樂
存之若璩按後漢孔僖傳章帝幸闕里祠孔子作六/代 樂疑此時安得備此樂蓋秦得天下唯餘韶武
耳後讀玉海載劉子文武篇漢祖海内大定以文正/戈召鄒魯儒生而制禮儀修六代之樂朝諸侯於咸
陽則闕里所作樂其漢祖之所遺/與抑出於夸飾而史家沿之也
班固律厯志述劉歆之言以律為下生呂為上生鄭康
成以黄鍾三律為下生以㽔賓三律為上生梁武帝
鍾律緯謂班固夾鐘中呂過於無調鄭康成有升陽
[004-21a]
而無降陽陳用之禮書謂自子午以左皆上生子午
以右皆下生以鄭説為是張文饒翼元曰十二月之
律以候月六十日之律以候日月律當一下一上依
次而生日律當用㽔賓重上生司馬遷劉歆之法月
律也呂不韋淮南京房之法日律也晉志取司馬而
非淮南梁武是京房而非班固皆非通論
大卜三兆其頌皆千有二百夏后鑄鼎繇曰逢逢白雲
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于三國懿氏占曰
[004-21b]
鳯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于姜成季卜曰
間于兩社為公室輔驪姬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
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衛侯繇曰如魚竀尾衡流而
方羊裔焉漢文兆曰大横庚庚余為天王夏啓以光
皆龜繇也若璩按漏齊世家西伯卜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覇王之輔晉語史蘓卜
曰挟以衝骨齒牙為猾戎夏交捽漢元后傳晉史卜/曰隂為陽雄土火相乗故有沙麓崩後六百四十五
年宜有聖女興襄十年孫文子卜曰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䘮其雄哀九年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
利以伐姜/不利子商
[004-22a]
卜師四兆鄭氏鍔以理推之謂方兆占四方之事也漢
武帝發易占知神馬從西北來功兆占立功之事也
楚司馬子魚卜戰令龜義兆占行義之事也惠伯曰
忠信之事則可弓兆有射意後世有覆射之法
龜人六龜易十朋之龜爾雅/十龜唐六典辨龜九類五色依
四時用之
列子夢有六候與占夢同噩作蘁東坡曰髙宗言夢文
王武王言夢孔子亦言夢其情性治其夢不亂西山
[004-22b]
曰正夢不縁感而得餘皆感也
大祝九祭九曰共祭注云共猶授也王祭食宰夫授祭
孝經説曰共綏執授疏云孝經説孝經緯文共綏執
授謂将綏祭之時共此綏祭以授尸愚謂疏謂綏祭
非也後漢禮儀志注孝經援神契曰尊三老者父象
也謁者奉几安車輭輪供綏執授宋均曰供綏三老
就車天子親執綏授之永平二年養老詔亦有安車
輭輪供綏執授之語蓋取孝經緯
[004-23a]
鄭司農注肅□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項氏云古之拜
如今之揖折腰而已介胄之士不拜故以肅為禮以
其不可折腰也其儀特斂手向身微作曲勢此正今
時婦人揖禮也漢時婦人之拜不過如此或謂自唐
武氏始尊婦人不令拜伏誤矣周天元令婦人拜天
臺作男子拜則雖虜俗婦人亦不作男子拜也内則
尚右手者言斂手右向非若今用手按膝作跪也男
之尚左亦然今考太祖問趙普拜禮何以男子跪而/婦人不跪普問王眙孫對曰古詩長跪
[004-23b]
問故夫婦人亦跪也唐武后時婦人始拜而不跪普/問所出對曰唐張建章渤海記備言之 若璩按嘗
共胡朏明讀此條舉劉熙釋名云拜於婦人為扶自/袖扶而上下也證漢婦人之拜朏明為解頤 朱子
曰古者婦人首飾盛多如副筓六珈之類自難以俯/㐲地上此解為正 又辨樂府只説長跪問故夫
不曾説伏拜引者亦非以余謂婦人拜之重者莫遇/昬禮之扱地拜扱地拜 手至地猶首不至手首至
手則書所謂拜手大祝所/謂空首矣婦人無此等
眡祲掌十煇之法占日旁之氣也二鄭解其同者六其
異者四大卜掌三夢之法其經運十其别九十謂占
夢之正法有十也一運而九變十運而九十變注以
[004-24a]
經運為十煇先儒謂日之煇光夢之變通其占不同
不當改運為煇
大史正歲年以序事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數三百
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朔數三百五十四日漢厯志
曰閏所以正中朔也或謂周以建子為正而四時之
事有用夏正建寅者用建寅則謂之歲用建子則謂
之年洪範正義從冬至及/明年冬至為一歲
馮相氏致日致月注冬至日在牽牛景丈三尺夏至日
[004-24b]
在東井景尺五寸此長短之極春分日在婁秋分日
在角而月弦於牽牛東井左氏𫝊日月之行分同道
也至相過也正義云春分朔則日在婁朢則月在角
秋分朔在角朢在婁婁角天之中道故晝夜等冬至
朔則日在斗朢則月在井夏至朔在井朢在斗斗井
南北故晝夜長短極冬至古日在牽牛今在斗鄭注
與孔疏異厯法歲差也
保章氏星土按乙巳占論十二次云北方之宿主吳越
[004-25a]
火午之辰在周邦天度均列而分野殊别一次所主
或亘萬里跨數州或於寰内不布一郡國語歲在鶉
火有周之分野今豐鄗當秦宿而周分𨽻豫州理實
難詳至如熒惑守心宋景禳其咎實沈為祟晉侯受
其殃事驗時有相應賈公彦謂吳越在南齊魯在東
今歲星或北或西不依國地所在此受封之日歲星
所在之辰國屬焉故也或云十二次可言者一其惟
析木乎尾箕艮維燕可以言東北然若按保章氏/星土之説康成尚襲舊聞 亦直至唐浮圖
[004-25b]
一行始闡發無遺見唐天文/志余欲取以補鄭註之不逮
十有二歲注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隂左行於地
十二歲而小周潏水云歲星在天歳隂在地天官書
曰歲隂在攝提格歲星在星紀歲隂在單閼歲星在
𤣥枵自嘉祐丁酉驗之多差近年尤甚歲星常先月
餘近年以來常先一百二十餘日愚考大衍厯議曰
歲星自商周迄春秋之季率百二十餘年而超一次
戰國後其行寢急至漢尚㣲差及哀平間餘勢乃盡
[004-26a]
更八十四年而超一次三山陳氏謂如左氏之説則
寅而在卯午而在亥如史記之説則寅而在丑辰而
在亥以次推之皆不同汲冢師春謂歲星每歲而成
一分積百四十四年而滿本數則為超辰之限
外史達書名鄭康成謂古曰名今曰字字者滋也聘禮/記云百名以上
書於䇿不及/百名書於方王文公云文者竒偶剛柔雜比以相承
如天地之文故謂之文字者始於一而生於無窮如
母之字子故謂之字夾漈謂獨體為文合體為字主
[004-26b]
類為母從類為子六書象形指事文也㑹意諧聲轉
注字也假借者文與字也諧聲與五書同出五書尚
義諧聲尚聲説文形也以母統子廣韻聲也以子該
母字書眼學韻書耳學中庸或問曰司徒教民書居
其一外史達書名於四方大行人又九歲一諭焉其
制度之詳如此秦以小篆𨽻書為法而周制始改
鎛師注引春秋𫝊賓將趨今左傳作掫環人注引御下
掚馬今作兩職方氏注引國語閩芈蠻矣今作蠻芈
[004-27a]
司爟鄭司農引鄹子與論語馬融引周書月令同春取/楡柳
之火夏取棗杏季夏取桑/柘秋取柞楢冬取槐檀王劭曰周官四時變火以救
時疾火不數變疾必興聖人作法豈徒然也晉時有
以洛陽火度江者代代事之相續不滅火色變青東
漢禮儀志日夏至浚井改水日冬至鑽燧改火改水/唯見
於/此
水有疏導火有出納山林金錫之地皆為之厲禁時而
用之先王財成輔相之妙也鹽鐵論大夫曰五行東
[004-27b]
方木而丹章有金銅之山南方火而交趾有大海之
川西方金而蜀隴有名材之林北方水而幽都有積
沙之地此天地所以均有無通萬物也管子出銅之
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唐六典天下
水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有九若壉按丹謂丹/揚章謂鄣郡
漏刻之法晝夜百刻易氏云十二時每時八刻二十分
每刻六十分王昭禹云寅申巳亥子午夘酉八時各
八刻辰戌丑未四時各九刻愚謂易氏之説與古法
[004-28a]
合司寤氏掌夜時注謂夜晩早若今甲乙至戊疏云
甲乙則早時戌亥則晩時愚按衛宏漢舊儀中黄門
持五夜甲乙丙丁戊夜今謂之五更疏以戊為戌誤
矣馬融以昏明為限鄭康成以日出入為限有五刻
之差蔡邕以星見為夜日入後三刻日出前三刻皆
屬晝鄭與蔡校一刻王伯照云晝夜長短以岳臺為
定九服之地與岳臺不同則易箭之日亦皆少差
職方氏漢樊毅修西嶽廟記作識方氏史通云周書職
[004-28b]
方之言與周官無異
兖州其浸盧若璩按周禮作廬/此促漢地理志維注云當為雷雍字誤
也顔師古曰盧水在濟北盧縣說文濰水出琅邪箕
屋山東入海徐州浸夏書濰淄其道鄭讀非也
王有三朝一曰治朝在路門之外宰夫司士掌之二曰
燕朝在路門之内大僕掌之三曰外朝在皐門之内
庫門之外朝士掌之内朝二/外朝一唐六典承天門古之外
朝大極殿古之中朝兩儀殿古之内朝若璩按此則/蔡氏書𫝊外
[004-29a]
朝在路門外内朝在/應門之内之説全非
鄭康成因左氏三辰旂旗之文謂王與公同服九章之
衮考之經無所見司服云公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則衮冕而上之章日月星辰也冕十二旒取法天數
豈同服九章無君臣之别哉郊特牲王被衮以象天
注謂有日月星辰之章此魯禮也豈有周服九章而
魯乃服十二章者乎漢明帝采周官禮記尚書皐陶
篇乗輿服從歐陽氏説備十二章得古制矣
[004-29b]
五刑之法疏謂宮刑至隋乃赦崔浩漢律序文帝除肉
刑而宮不易書正義隋開皇之初始除宮刑按通鑑
西魏大統十三年三月除宮刑非隋也若璩按宮刑/西魏雖除而
於時土字分裂北齊天統五年猶有應宫刑者之詔/不似隋開皇元年永行停止詳見尚書古文疏證卷
四第六/十三條
孫君孚若璩按君孚名升高/郵人坐元祐黨謫談圃謂周官贊牛耳荆公
言取其順聽不知牛有耳而無竅本以鼻聽有人引
一牛與荆公辯今按周禮義云牛耳尸盟者所執無
[004-30a]
順聽之説蓋荆公聞而知之若璩按尸盟者所/執五字用鄭註
萍氏幾酒猶妹土之誥也禹惡㫖酒易未濟之終以濡
首為戒曷嘗導民以飲而罔其利哉初𣙜酒酤書於
漢武紀其流害萬世甚於魯之初税畝
大戴記朝事篇取周官典命大行人朱子儀禮經傳以
為朝事義
考工記貉踰汶則死先儒以汶為魯之汶水列子釋文
云案史記汶與㟭同謂汶江也今江邊人云狐不渡
[004-30b]
江説文貉狐類也踰越大水則傷本性
有虞氏上陶舜陶河濵器不苦窳周陶正猶以虞閼父
為之
周人上輿中庸或問軌者車之轍迹輿之廣六尺六寸
其轍迹在地者相距之間廣狹如一無有逺邇莫不
齊同至秦然後車以六尺為度
輪人注揱讀為紛容揱參之揱疏云今檢未得愚謂即
上林賦紛溶箾蔘
[004-31a]
冶氏注鋌讀如麥秀鋌之鋌表記注移讀如禾汜移之
移六字未知出何書疏不釋其義或者農書所載歟
移昌/氏反
潏水云㮚氏為量鄭𤣥以方尺積千寸此乃九章米粟
法某家舊有一古銅敦乃周成王時物甘人侵扈命
正人出師復扈邦賜有功師氏而數亦皆備
嘉量之銘祭侯之辭皆極文章之妙而梓人筍虡之制
文法竒古有飛動之狀蓋精於道者兼物物而後能
[004-31b]
制器莊子謂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以
天合天道與藝俱化豈物物刻雕之哉
大戴記投壺篇云嗟爾不寧侯為爾不朝于王所故亢
而射女强食食爾曾孫侯氏百福此祭侯之辭也與
梓人同而略異萇𢎞設射不來不來者/諸侯之不來朝者也侯者射垜也
因祭寓意以為諸侯之戒
司儀問君君問大夫君勞客注云問君曰君不恙乎對
曰使臣之來寡君命臣於庭問大夫曰二三子不恙
[004-32a]
乎對曰寡君命使臣於庭二三子皆在勞客曰道路
悠逺客甚勞勞介則曰二三子甚勞疏云未知所出
何文或云是孔子聘問之辭亦未得其實愚按説苑
魏太子擊封中山遣倉唐使於文侯文侯召倉唐見
之曰擊無恙乎倉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
子而封之國君名之非禮也文侯怵然變容問曰子
之君無恙乎倉唐曰臣來時拜送書於庭鄭氏所述
蓋古禮也大行人注亦云問不恙字若璩按説苑/太子擊舍人趙倉唐趙 似不宜脱
[004-32b]
周禮劉向未校之前有古文校後為今文古今不同鄭
據今文注故云故書朱子曰八法八則三易三兆之
類各有書屬民讀法其法不可知如戰之陳其陳法
不可見矣
㝠氏注鄭司農云讀為㝠氏春秋之㝠按儒林傳㝠都
𫝊顔氏春秋之學疏謂若晏子呂氏之類非也
王肅聖證論譏短鄭康成謂天體無二郊丘為一禘是
五年大祭先祖非圜丘及郊祖功宗德是不毁之名
[004-33a]
非配食明堂皆有功於禮學先儒韙之聖證論今不
𫝊正義僅見一二唐禮志曰讖緯亂經鄭𤣥主其説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此天也𤣥以為天皇大帝者北
辰耀魄寶也兆五帝於四郊此五行精氣之神也𤣥
以為靈威仰赤熛怒含樞紐白招拒汁光紀者五天
也由是有六天之説顯慶二年禮官議六天出緯書
南郊圜丘一也𤣥以為二郊及明堂祭天而𤣥以為
祭太微五帝啓蟄而郊郊而後耕而𤣥謂周祭感帝
[004-33b]
靈威仰配以后稷因而祈穀皆繆論也
古未有筆以書刀刻字於方䇿謂之削魯為詩書之國
故考工記以魯之削為良
沙隨程氏曰禹貢冀州之北不可畫五服之地周官雍
州之西不可畫九畿之地
師氏使其屬帥四夷之𨽻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門外司
𨽻帥四翟之𨽻使皆服其邦服執其邦兵守王宮唐
太宗擒頡利其酋長𢃄刀宿衛亦古制也然結社率
[004-34a]
之變幾至危殆蓋先王徳化之盛非太宗所能及慕
冠𢃄百蠻之名而不虞後患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
心服也
遂師抱磨音厯史記樂毅書故鼎反乎磨室徐廣注磨
厯也戰國䇿新序作厯室蓋古字通用
大史大師抱天時注云大出師則大史主抱式以知天
時史記日者𫝊旋式正棊唐六典太卜令三式曰雷
公太一六壬其局以楓木為天棗心為地六壬之説
[004-34b]
許叔重曰水者準也生數一成數五以水數配之為
六壬也遁甲者推六甲之陰而隱遁也本黄帝風后
之術孤虚者一畫為孤無畫為虚二畫為實以六十
甲子定四方占其孤虚實而向背之吳越春秋計/曰孤虚謂天門
地户/也
鄭剛忠解義如冕服九章授田三等治兵大閲旗物之
互建六鄉六遂師都之異名陰陽之祀有用牲之疑
九畿之國有朝貢之惑豆區鍾釡有多少之差世室
[004-35a]
重屋非明堂之制皆辯明使有條理
古者國有閒田田有餘夫夫有閒民民有羨卒不盡其
財力也至秦而自實田至漢而覈墾田至隋而閲丁
口至唐而括逃户隱田於是財殫力盡民無樂生之
心矣若璩按楚子重為政猶曰大戶已責晉尹/鐸為晉陽猶曰損其戶數則周官可知矣
取士之制其塗有三諸侯三年一貢士侯國之士也鄉
大夫興賢能王畿之士也大司樂教國子國之貴游
子弟也
[004-35b]
漆林之征二十而五漆以飾器用而已舜造漆器羣臣
咸諫防奢靡之原也種漆成林重其征所以抑末而
返撲也
困學紀聞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