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f0003 六經天法編-宋-王應麟 (WYG)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天文編卷下
            宋 王應麟 撰
  詩
   三五參昴
毛氏曰三心五噣參伐昴留 正義曰心實三星而列
宿之尊故元命苞曰心為天王公羊又云心為大辰故
言三星此及綢繆苕之華皆云心也元命苞云栁五星
[002-1b]
釋天云咮謂之栁天文志曰栁謂鳥喙則喙者栁星也
以其為鳥星之口故謂之喙 天文志云參白虎宿三
星直下有三星鋭曰伐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則參實
三星故綢繆傳曰三星參也以伐與參連體參為列宿
統名之若同一宿然但伐亦為大星與參互見皆得相
統故周禮熊旂六旒以象伐注云伐屬白虎宿與參連
體而六星言六旒以象伐明伐得統參也公羊傳曰伐
為大辰皆互舉之文故言參伐也元命苞云昴六星昴
[002-2a]
之為言留言物成就繫留是也 解頤新語曰元命包
以栁為五星天文志星經以栁為八星後之明厯象者
皆以元命包為非以天文志星經為是又心以三月見
於東噣以正月見於東詩人言三五在東乃一時所見
耳心噣見於東方既不同時則五非噣明矣或者又謂
心之東見其次相連者亢氐房也心三星亢氐房各四
星合而言之為十有五故曰三五 朱氏曰三五言其
稀葢初昬或將旦時也
[002-2b]
   定之方中
李氏曰爾雅曰營室謂之定左傳曰凡土功水昬正而
栽杜氏注云謂今十月定星昬而中於是植板築而興
作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葢定星昬中之時於是而作宫
也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者揆度其日之出入以定其東
西南北也攷周禮匠人云水地以縣置&KR0527以縣視以景
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攷
之極星以正朝夕此所謂揆之以日也毛氏云度日出
[002-3a]
日入以知東西而視定北凖極以正南北毛氏之意則
以謂定星之昬正四方而中取則視之以正其南因準
極以正其北作為楚邱之宫也度之以日影度日出之
影與日入之影以知東西而作為楚邱之室也其説不
然按詩但言得土功之時制不聞有東西南北之别也
不如王氏之説曰方其庀徒而作宫則占營室之中及
辨内外之位而作室則揆之以日占營室之中者序所
謂得其時揆之以日景者序所謂得其制 朱氏曰定
[002-3b]
北方之宿營室星也此星昬而正中夏正十月也於是
時可以營制宫室故謂之營室楚宫楚邱之宫也樹八
尺之臬而度其日出入之景以定東西又參日中之景
以正南北也楚室猶楚宫 正義曰傳言南視定匠人
云晝參諸日中之景不言以定星參之經傳未有以定
星正南北者故箋以定為記時
   挈壺漏刻
朱氏曰夏官挈壺氏下士六人挈縣挈之名壺盛水器
[002-4a]
葢置壺浮箭以為晝夜之節也 易氏曰挈壺之制不
可攷以唐制推之水海浮箭四匱注水始自夜天池以
入于日天池自日天池以入于平壺以次相注入于水
海浮箭而上以浮箭為刻分晝夜計十二時每時八刻
二十分每刻六十分箭四十八二箭當一氣嵗統二百
一十九萬一千五百分悉刻於箭上銅烏引水而下注
浮箭而上登至於晝夜之别分至之候冬夏長短昏曉
隠見與周官晷影無差 王氏曰日月之行有冬有夏
[002-4b]
而晝夜之晷有短有長先王由是分十有二時於一晝
一夜之間以漏箭凖十二時而為百刻寅申巳亥子午
卯酉之八時每時各占八刻則合而為六十四刻辰戌
丑未之四時每時各占九刻則合而為三十六刻以百
刻定長短而分晝夜於是立挈壺氏之職以壺盛水而
為漏水以正十二時之刻早暮之期於此正矣後世挈
壺氏不能掌其職不能辰夜不夙則莫此詩人所以刺
也 陳氏曰挈壺之法葢為箭四十八以候二十四氣
[002-5a]
大率七日大半而易一箭孔穎達謂浮箭壺内以出刻
為准賈公彦謂漏水壺内以沒刻為度葢各述其所聞
而已雖浮沒不同大槩一也 正義曰挈壺者懸繋之
名刻謂置箭壺内刻以為節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
下以記晝夜昬明之度數也案乾象厯及諸厯法與今
太史所候皆云冬至則晝四十五夜五十五夏至則晝
六十五夜三十五春秋分則晝五十五半夜四十四半
從春分至於夏至晝漸長增九刻半從夏至至於秋分
[002-5b]
所減亦如之從秋分至於冬至晝漸短減十刻半從冬
至至於春分所加亦如之又於每氣之間加減刻數有
多有少其事在於厯術以其算數有多有少不可通而
為率故太史之官立為法定作四十八箭以一年有二
十四氣每一氣之間又分為二通率七日强半而易一
箭故周年而用箭四十八也厯言晝夜者以昬明為限
馬融王肅注尚書以為日永則晝漏六十刻夜漏四十
刻日短則晝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日中宵中則晝夜
[002-6a]
各五十刻者以尚書有日出日入之語遂以日見為限
尚書緯謂刻為商鄭作士昬禮目録云日入三商為昬
舉全數以言耳其實日見之前日入之後距昬明各有
二刻半減晝五刻以禆夜故於厯法皆多校五刻也鄭
於堯典注云日中宵中者日見之漏與不見者齊也日
永者日見之漏五十五刻日不見之漏四十五刻又與
馬王不同者鄭言日中宵中者其漏齊則可矣其言日
永日短之數則與厯甚錯馬融言晝漏六十夜漏四十
[002-6b]
減晝以禆夜矣鄭意謂其未減又減晝五刻以增之是
鄭之妄説耳漏刻之數見在史官古今厯者莫不符合
鄭獨有此異不可强為之辭 史記正義曰馬融以昬
明為限鄭𤣥以日出入為限故有五刻之差
   三星在天
毛以為三星者參也首章言在天謂始見東方十月之
時故王肅述毛云三星在天謂十月也在天既據十月
二章在隅謂在東南隅又在十月之後也謂十一月十
[002-7a]
二月也卒章在戸言參星正中直戸謂正月中也故月
令孟春之月昬參中是參星直戸在正月中也鄭以為
三星者心也一名火星凡嫁娶者以二月之昬火星未
見之時為之首章言在天謂昬而火星始見東方三月
之末四月之中也二章言在隅又晚於在天謂四月之
末五月之中也卒章言在戸又晚於在隅謂五月之末
六月之中故月令季夏之月昬火中是六月之中心星
直戸也 朱氏曰三星心也在天昬始見於東方建辰
[002-7b]
之月也 李氏曰仲春之月心星未見至三月四月則
見而在東方左氏曰火出於夏為三月周官季春出火
言三月之時已失其時矣況於在隅在户乎在隅則四
月之末五月之中在戸則五月之末六月之中月令曰
仲夏之月昬心中是也鄭以三星為心星則可若以心
為有尊卑夫婦父子之象則其説鑿矣 吕氏曰三星
見則非昬姻之時在天在隅在戸隨所見而互言之不
必以為時之先後
[002-8a]
   七月流火
左傳張趯曰火星中而寒暑退服䖍云火大火心也季
冬十二月平旦正中在南方大寒退季夏六月黄昬火
星中大暑退是火為寒暑之候又曰火猶西流謂火下
為流 朱氏曰火以六月之昬加於地之南方至七月
之昬則下而西流矣 曹氏曰季夏昬正在於南方暑
已極矣過是而流流則暑退故七月流火也至九月流
盡而伏於戌寒氣始勝 王氏曰七月九月一之日二
[002-8b]
之日何也陽生矣則言日陰生矣則言月與易臨至于
八月有㐫復七日來復同意然則四月正陽也秀葽言
月何也秀葽以言陰生也陰始於四月生於五月而於
四月言陰生者氣之先至者也 胡氏曰星辰之運始
則見於辰至未然後得其中至於申則流至於戌則伏
傳言火見於辰又以大火為大辰又以日月星為三辰
豈非日月星辰至於辰而畢見故邪詩言定之方中左
傳言火星中而寒暑退及月令所紀昬旦中星非他取
[002-9a]
也取其中於未耳詩言七月流火豈非至申則流歟傳
言火伏於戌豈非至戌則伏歟餘星皆類此然堯典特
取其見於午者何哉葢聖人南面而聽天下以荅陽為
義也
   嵗亦陽止
正義曰十月為陽者時純坤用事而嫌於無陽君子愛
陽而惡陰故以陽名之詩緯曰陽生酉仲陰生戌仲是
十月中兼有陰陽也四月秀葽靡草死豈無陰乎明陰
[002-9b]
陽常兼有也 張氏曰陽雖生於子實兆於亥故十月
薺麥生陰雖生於午實兆於己故四月靡草死 朱氏
曰復之一陽非頓然便生乃是坤卦中積來一日生一
分至十一月一陽始成也以此見天地無休息處十月
未嘗無陽此理分明列莊之徒葢已窺見之矣故有宻
移之説 漢上朱氏曰十月純坤用事而稱龍者天地
未嘗一日而無陽亦未嘗一日而無君子
   正月繁霜
[002-10a]
曹氏曰霜者陰之凝也正月建巳之月夏之四月周之
六月也純陽用事不宜有霜陽微而為陰所勝則霜為
之降是以王者惡之 沈氏曰先儒以日食正陽之月
止謂四月不然也正陽乃兩事正謂四月陽謂十月詩
有正月繁霜十月之交日有食之二者先王所惡也葢
四月純陽不欲為陰所侵十月純陰不欲過而干陽也
 蔡氏曰陽包陰則為霰離/陽和陰則為雪離交/坎陰包
陽則為雹坎/陰入陽則為霜坎交/離
[002-10b]
   十月之交
朱氏曰十月以夏正言之建亥之月也交日月交㑹謂
晦朔之間也厯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
旋於地一晝一夜則其行一周而又過一度日月皆右
行於天一晝一夜則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
之七故日一嵗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竒而一周天
又逐及於日而與之㑹一嵗凡十二㑹方㑹則月光都
盡而為晦巳㑹則月光復蘇而為朔朔後晦前各十五
[002-11a]
日日月相對則月光正滿而為望晦朔而日月之合東
西同度南北同道則月揜日而日為之食望而日月之
對同度同道則月亢日而月為之食是皆有常度矣然
王者脩徳行政用賢去姦能使陽盛足以勝陰陰衰不
能侵陽則日月之行雖或當食而月常避日故其遲速
髙下必有參差而不正相合不正相對者所以當食而
不食也若國無政不用善使臣子背君父妾婦乗其夫
小人陵君子夷狄侵中國則陰盛陽微當食必食雖曰
[002-11b]
行有常度而實為非常之變矣蘇氏曰日食天變之大
者也然正陽之月古尤忌之夏之四月為純陽故謂之
正月十月純陰疑其無陽故謂之陽月純陽而食陽弱
之甚也純陰而食陰壯之甚也凡日月之食皆有常度
矣而以為不用其行者月不避日失其道也然其所以
然者則以四國無政不用善人故也如此則日月之食
皆非常矣而以月食為其常日食為不臧者陰亢陽而
不勝猶可言也陰勝陽而揜之不可言也故春秋日食
[002-12a]
必書而月食則無紀焉亦以此爾 張氏曰詩有夏正
無周正七月之陳王業六月之北伐十月之交刺純陰
用事而日食四月維夏六月徂暑言暑之極其至皆夏
正也漢厯幽王無八月朔食而唐厯則有之議者疑其
傅㑹而為此也 補傳曰詩人於夏正皆以月言於周
正則以日言故不曰朔日而曰朔月也日月皆右行月
行天一周追及於日而與之㑹則食杜預曰日月動物
不能不少有盈縮故有雖交而不食者有頻交而食者
[002-12b]
孔穎達曰月或在日道表或在日道裏故不食月與日
同道乃食也又曰若月先在裏依限而食者多若月先
在表雖依限而食者少此皆據厯而言若然則詩人以
為孔醜何也唐志日食議曰日君道也月臣道也望而
至於黄道是謂臣干君明則陽斯蝕之朔而至於黄道
是謂臣壅君明則陽為之蝕十月之交於厯當蝕君子
猶以為變詩人悼之然則古之太平日不蝕星不孛葢
有之矣若過至未分月或變行而避之或五星潜在日
[002-13a]
下禦侮以救之或涉交數淺或在陽厯陽盛陰微則不
蝕或徳之休明而有小眚焉則天為之隠雖交而不蝕
四者皆徳之所由生也故説者謂交而食陽微而陰乗
之也交而不食陽盛而陰不能掩也此則係乎人事所
感葢臣子背君父妾婦乗其夫小人陵君子夷狄侵中
國所感如是則陰盛陽微而日為之食矣曰彼月而微
此日而微者意當時月食又適與日食相近 正義曰
厯家為交食之法大率以百七十三日有竒為限古之
[002-13b]
厯書亡矣今世有周厯魯厯者葢漢初為之其交無遲
速盈縮攷日食之法而其年月往往參差是以漢世通
儒未有以厯考此辛卯日食者 大衍厯議曰虞&KR1184
厯推之在幽王六年開元厯定交分四萬三千四百二
十九入蝕限加時在晝
   大東衆星
朱氏曰漢天河也跂隅貌織女星名在漢旁三星跂然
如隅也七襄未詳傳曰反也箋云駕也駕謂更其肆也
[002-14a]
葢天有十二次日月所止舍所謂肆也經星一晝一夜
左旋一周而有餘則終日之間自卯至酉當更七次也
晥明星貌牽牛星名服駕也箱車箱也啟明長庚皆金
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謂之啟明以其後日而入故謂
之長庚葢金水二星常附日行而或先或後但金大水
小故獨以金星為言也天畢畢星也狀如掩兔之畢行
行列也箕斗二星以夏秋之間見於南方云北斗者以
其在箕之北也或曰北斗常見不隠者也翕引也舌下
[002-14b]
二星也南斗柄固指西若北斗而西柄則亦秋時也
歐陽氏曰譚人仰訴於天言我民困矣天之雲漢有光
亦能下監我民乎其不言日月之明而言雲漢之光者
謂不能下監也天雖有織女不能為我織而成章雖有
牽牛不能為我駕車而輸物雖有啟明長庚不能助日
為晝俾我營作雖有天畢不能為我掩捕鳥獸雖有箕
不能為我簸揚糠粃雖有斗不能為我挹酌酒漿箕斗
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引其舌反若有所噬斗西其柄反
[002-15a]
若有所挹取於東也 李氏曰爾雅曰明星謂之啟明
孫炎曰明星太白也出東方髙三舍今曰太白觀此則
啟明即是太白也長庚不知是何星毛氏云只是一星
故後世亦以長庚為太白鄭漁仲乃謂啟明金星長庚
水星金在日西故日將出則東見水在日東故日將沒
則西見又似是二星不得渾而為一也唐盧仝月蝕詩
厯言星辰不救月蝕之事其體製正類此詩 劉氏曰
金星朝在東所以啟日之明夕在西所以續日之長
[002-15b]
   雲漢
楊泉物理論云漢水之精也氣發而升精華浮上宛轉
隨流名曰天河一曰雲漢 埤雅曰萬物之精上為列
星河精上為天漢詩曰倬彼雲漢昭回于天言水氣之
在天為雲水象之在天為漢今皆倬然昭明回轉於上
則非雨之候也又曰瞻卬昊天有嘒其星言旱久而繁
星備見則尤非雨之候也且其正言昊天則夏之時也
以今觀之炎夏旱暵而熱則小星森布如棊星陽之精
[002-16a]
也陽盛而亢則星稠於上其理然也
 天道
  周禮
   圭景
鄭司農曰測土深謂南北東西之深也日南謂立表
處大南近日也日北謂立表處大北逺日也景夕謂
日跌景乃中立表處大東近日也景朝謂日未中而
景中立表處大西逺日也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
[002-16b]
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
潁川陽城地為然 康成曰晝漏半而置土圭表陰
陽審其南北景短於土圭謂之日南是地於日為近
南也景長於土圭謂之日北是地於日為近北也東
於土圭謂之日東是地於日為近東也西於土圭謂
之日西是地於日為近西也如是則寒暑陰風偏而
不和是未得其所求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景
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地與星辰四遊升
[002-17a]
降於三萬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畿方千里
取象於日一寸為止 疏曰馮相氏云冬夏致日春
秋致月皆以土圭度之是以冬官考工記云土圭尺
有五寸以致日三光考靈耀云四遊升降於三萬里
中下云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則是半三萬
里而萬五千里與土圭等是千里差一寸算法亦然
言此者欲見經日南日北之等皆去中表千里為術
景長景短皆差一寸通卦驗云冬日至樹八尺之表
[002-17b]
日中視其晷是以知用八尺表而以晝漏半度景也
景一寸差千里故於地中尺五寸景去南戴日下
萬五千里考靈耀言四游升降者春分之時地與星辰
復本位至夏至之日地與星辰東南游萬五千里下
降亦然至秋分還復正至冬至地與星辰西北游亦
萬五千里上升亦然至春分還復正進退不過三萬
里故云地與星辰四游升降於三萬里之中是以半
之得地之中也元命包云日圓望之廣尺以應千里
[002-18a]
故鄭注王制云象日月之大也考靈耀曰從上臨下
八萬里天以圓覆地以方載河圖括地象曰天不足
西北地不足東南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户天門無
上地户無下又云極廣長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五百
里東西二億三萬三千里又云天左動起於牽牛地
右動起於畢廣雅云天圜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
里七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周六億十萬七百里二
十五步從地至天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七里半下
[002-18b]
度地之厚與天髙等天度云東方七宿七十五度南
方七宿百一十二度西方七宿八十度北方七宿九
十八度四分宿之一四方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二十八宿間相距積百七
萬九百一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里 易
氏曰鄭氏之説本於考靈耀謂土圭之法以一分當
百里以一寸當千里日景於地凡千里而差一寸故於
潁川陽城之地置一表為中表又於中表之四面各
[002-19a]
去千里而置四表晝漏半則各參以土圭之景以驗南
北東西其景皆有一寸之差其説果可從乎殊不知大
司徒所謂日南日北日東日西者特四時測景之灋如
夏至日在南陸躔於東井景長尺有五寸故曰日南則
景短多暑冬至日在北陸躔於牽牛景長丈有三尺故
曰日北則景長多寒秋分日在東陸躔於角其景常候
以夕故曰日東則景夕多風春分日在西陸躔於婁其
景常候以朝故曰日西則景朝多隂四時之間春秋不
[002-19b]
可致日故日景不言尺寸之度冬至日景雖言尺寸之
度而實過於土圭之制惟夏至之日景長尺有五寸正
與土圭等所以求地中昔堯之敬授人時皆以中星驗
日景而獨於仲夏言敬致致即致日也致日於尺有五
寸之景此即求中之法地中既正是以因其日之東南
西北而知天地於此乎合因其景之長短朝夕而知四
時於此乎交多風多隂得其序而知風雨於此乎會多
寒多暑得其序而知隂陽於此乎和以至百物阜安又
[002-20a]
造化冲和之氣其應然也匠人建國主王國而言也大
司徒之建國以土圭之灋測土深以正日景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謂之地中此則賛大司徒求地中而已水地
以縣置槷以縣者此二縣字有先後之序先於造城之
處以水平地於四旁立四柱以繩縣之其繩附柱不偏
量其四旁適均則其地平矣方於中立八尺之表表即
&KR0527也復以繩縣之其繩附柱不偏而後眡表之景又於
四旁之地為規圜之勢畫以識之日出於東其景在西
[002-20b]
則識其出景之端日入於西其景在東則識其入景之
端景之兩端既定中屈其所量之繩而兩者相合則地
中可驗又慮其所規之不正也復以出入之景與日中
之景三者相參故曰參又慮其所參之或偏也復以日
中之景與極星之度兩者相攷故曰考且極星之度何
與於日中之景凡以驗日景之中而已蓋夏至日在南
陸躔於東井去極六十六度有奇而其景尺有五寸冬
至日在北陸躔於牽牛去極一百一十六度有奇而其
[002-21a]
景丈有三尺春分日在西陸躔於婁秋分日在東陸躔
於角去極九十一度有奇而其景均焉觀日躔去極之
逺近以驗四時攷四時日景之短長以求地中則東西
可正故曰以正朝夕東西既正然後度日景兩交之間
屈其繩之半以指&KR0527而求合乎規圜之勢則南北亦正
矣 王氏曰以日景正其朝則地之中得矣以極星正
其夕則天之中得矣書曰自服于土中又曰其自時配
皇天則洛邑非特地之中亦天之中矣 大衍厯議曰
[002-21b]
宋元嘉中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交州影
在表南三寸林邑九寸一分交州去洛水陸之路九千
里蓋山川囘折使之然以表考其弦當五千乎開元十
二年測交州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與元嘉所測畧同
使者大相元太言交州望極纔高二十餘度八月海中
望老人星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衆古所未識乃渾天
家以為常没地中者也大率去南極二十度已上之星
則見太史監南宫說擇河南平地設水凖繩墨植表而
[002-22a]
以引度之自滑臺始白馬夏至之晷尺五寸七分又南
百九十八里百七十九步得浚儀岳臺晷尺五寸三分
又南百六十七里二百八十一步得扶溝晷尺四寸四
分又南百六十里百一十步至上蔡武津晷尺三寸六
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晷差二寸餘而
舊説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妄矣吳王蕃考先儒所傳以
戴日下萬五千里為句股斜射陽城考周徑之率以揆
天度當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有餘今測日晷距陽城
[002-22b]
五千里已在戴日之南則一度之廣皆三分減二南北
極相去八萬里其徑五萬里宇宙之廣豈若是乎然則
蕃之術以蠡測海者也 隋天文志曰先儒皆云夏至
立八尺表於陽城其影與土圭等案尚書考靈耀稱日
永景尺五寸日短景尺三寸易通卦驗曰夏至景一尺
四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周髀云成周土中夏至景一
尺六寸冬至景一丈三尺五寸劉向鴻範傳曰夏至景
長一尺五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二分
[002-23a]
景七尺三寸六分後漢四分厯魏景初厯宋元嘉厯大
明祖冲之厯皆與考靈耀同漢魏及宋所都皆别四家
厯法候景則齊且緯候所陳恐難依據劉向二分之景
直以率推非因表候定其長短考靈耀周髀張衡靈憲
及鄭𤣥注周官並云日影於地千里而差一寸宋元嘉
十九年壬午使使往交州測影夏至之日影出表南三
寸二分何承天遙取陽城云夏至一尺五寸計陽城去
交州路當萬里而影實差一尺八寸二分是六百里而
[002-23b]
差一寸也又梁大同中二至所測以八尺表率取之夏
至當一尺一寸七分彊後信都芳注周髀四術稱永平
元年戊子當梁天監之七年見洛陽測影又見公孫崇
集諸朝士共觀祕書影同是夏至日其中影皆長一尺
五寸八分以此推之金陵去洛南北略當千里而影差
四寸則二百五十里而影差一寸也 王朴曰古者植
圭於陽城以其近洛也蓋尚慊其中乃在洛之東偏開
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横野中得浚
[002-24a]
儀之岳臺應南北弦居地之中
   正月正嵗
王氏曰元者德也正者政也德欲終始如一故即位之
一年謂之元年政欲每嵗改易故改嵗之一月謂之正
月正月之吉則朔月也朔月謂之吉則明生之幾故也
三代各有正月而周以建子之月為正夏以建寅之月
為正夏正據人所見故謂之人正授民事則宜據人所
見故周亦兼用夏時而以夏之正月為正嵗始和布治
[002-24b]
以周之正月而正嵗又觀象灋則以兼用夏時故也兼
用夏時而以正月之吉使萬民觀治象則正嵗先王之
正也正月之吉時王之正也萬民取正於時王而巳若
夫百官則又當取正於先王也 易氏曰夏正建寅謂
之正嵗周正建子謂之正月建子為時王之正月示萬
民以更新之意故大宰縣治象於月吉而復歛於挾日
建寅為民時之正嵗吏治於是乎始故小宰帥治官之
屬觀治象於已歛之後 張氏曰周官於布治言正月
[002-25a]
之吉此周正也而以夏正為正嵗所謂正嵗十有二月
令斬氷此其證尤彰明又七月言月皆夏時而以周之
正為一之日觀此可見兼存之法其兼存之何也周人
雖以天統改用建子為正月而以夏數得天故未嘗廢
   星辰
疏云五緯即五星言緯者二十八宿隨天左轉為經五
星右旋為緯星備云五星初起牽牛此云星明是五緯
又星備云嵗星一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嵗而周天
[002-25b]
熒惑日行三十三分度之一三十三嵗而周天鎮星日
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嵗而周天太白日行八分
度之一八嵗而周天辰星日行一度一嵗而周天是五
緯所行度數之事二十八星面有七不當日月之會直
謂之星若日月所會則謂之宿謂之辰謂之次亦謂之
房故書云辰弗集于房 朱氏曰緯星隂中之陽經星
陽中之隂
   司中司命
[002-26a]
鄭司農云司中三能三階也司命文昌宮星 疏云案
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為太尉中
台司中為司徒下台司禄為司空文昌宮第四曰司命
第五曰司中二文俱有司中司命故兩載之 康成云
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或曰中能上能也 疏云
先鄭以為司中是三台司命是文昌星今案三台與文
昌皆有司中司命何得分之武陵太守星傳云文昌宮
六星第一曰上將第二曰次將第三曰貴相第四曰司
[002-26b]
命第五曰司中第六曰司禄是其本次也或曰中能者
亦據星傳而言 洪氏楚辭注曰按史記天官書文昌
六星四曰司命晉書天文志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西近
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夀然則有兩司命也祭法
王立七祀諸侯立五祀皆有司命疏云司命宮中小神
而漢書郊祀志荆巫有司命說者曰文昌第四星也五
臣云司命星名主知生死輔天行化誅惡護善也大司
命云乘清氣兮御隂陽少司命云登九天兮撫彗星其
[002-27a]
非宮中小神明矣
   飌師雨師
疏云春秋緯云月離於箕風揚沙故知風師箕也詩云
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是雨師畢也鄭義大陽不變隂為
金雨為木風為土明為火晦為水若從妻所好言之則
洪範云星有好風星有好雨鄭注云箕星好風畢星好
雨是土十為木八妻木八為金九妻故東方箕星好風
西方畢星好雨 洪氏楚辭注曰按豐隆或曰雲師或
[002-27b]
曰雷師屏翳或曰雲師或曰雨師或曰風師歸藏云豐
隆筮雲氣而告之則雲師也穆天子傳云天子升崑崙
封豐隆之葬郭璞云豐隆筮師御雲得大壯卦遂為雷
師淮南子季春三月豐隆乃出以將其雨張衡思𤣥賦
云豐隆軯其震霆雲師&KR1949以交集則豐隆雷也雲師屏
翳也天問曰萍號起雨則屏翳雨師也洛神賦云屏翳
收風則風師也淮南子云雨師灑道風伯掃塵説者以
為箕畢二星列仙傳云赤松子神農時為雨師風俗通
[002-28a]
云𤣥冥為雨師其說不同據楚辭則以豐隆為雲師飛
廉為風伯屏翳為雨師
   十煇
易氏曰煇者日之光氣也日以光為主是謂太陽隂邪
侵之則為祲此眡祲占象所以有十煇之法祲謂隂氣
薄於日而浸淫相侵也象謂隂柔附日而凝結成象也
䥴謂隂氣刺日如童子所佩之䥴也監謂隂氣抱日如
冠珥而背璚也闇謂隂氣蔽日方晝而闇者也瞢謂隂
[002-28b]
氣蒙蔽日光瞢然也彌謂隂氣貫日彌天不竟也敘謂
隂氣不常以敘而至也隮謂隂氣自下而升於上也想
謂隂氣無迹形似可想也以洪範五行推之陽為君子
為中國隂為小人為夷狄妖祥可以類求 王氏曰氣
祥謂之祲以日傍之氣相侵也形本謂之象謂氣在日
傍未成形也鑴如童子佩鑴之鑴謂傍氣刺日也監如
王啓監厥亂之監謂雲氣在上而臨日也闇謂晝晦或
日蝕也瞢謂日無光也彌如彌縫之彌謂氣貫日也敘
[002-29a]
如時敘之敘謂雲有次敘在日上也隮如朝隮于西之隮
謂虹氣見日傍也想謂雜氣有似可形想也
   嵗年
注云中數曰嵗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
今時作厯日 疏云一年有二十四氣皆節氣在前中
氣在後節氣一名朔氣朔氣在晦則後月閏中氣在朔
則前月閏節氣有入前月法中氣無入前月法中氣匝
則為嵗朔氣匝則為年假令十二月中氣在晦則閏十
[002-29b]
二月十六日得後正月立春節此即朔數曰年至後年
正月一日得啓蟄中此中氣匝此即中數曰嵗 月令
正義曰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
一謂之一嵗十二月之朔一周謂三百五十四日謂之
為年此是嵗年相對故有朔數中數之别若散而言之
嵗亦年也故爾雅釋天云唐虞曰載夏曰嵗商曰祀周
曰年是也
   十有二嵗
[002-30a]
注云嵗謂太嵗嵗星與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樂說
嵗星與日常應太嵗月建以見然則今厯太嵗非此也
嵗星為陽右行於天太嵗為隂左行於地十二嵗而小
周其妖祥之占甘氏嵗星經其遺象也 疏云太嵗在
地與天上嵗星相應而行嵗星為陽右行於天一嵗移
一辰又分前辰為一百三十四分而侵一分則一百四
十四年跳一辰十二辰匝則總有千七百二十八年十
二跳辰匝以此而計之十二嵗一小周謂一年移一辰
[002-30b]
故也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十二跳帀故也嵗左行
於地一與嵗星跳辰年數同此則服䖍注春秋龍度天
門是也以嵗星本在東方謂之龍以辰為天門故以嵗
日跳度為龍度天門也嵗星為陽人之所見太嵗為隂
人所不覩既嵗星與太嵗雖右行左行不同要行度不
異故舉嵗星以表太嵗言嵗星與日同次之月一年之
中惟於一辰之上為法若元年甲子朔旦冬至日月五
星俱赴於牽牛之初是嵗星與日同次之月十一月斗
[002-31a]
建子子有太嵗至後年嵗星移向子上十二月日月會
於𤣥枵十二月斗建丑丑有太嵗自此已後皆然 大
衍厯議曰嵗星自商周迄春秋之季率百二十餘年而
超一次戰國後其行寖急至漢尚微差及哀平間餘勢
乃盡更八十四年而超一次因以為常此其與餘星異
也姬氏出自靈威仰之精受木行正氣嵗星主農祥后
稷憑焉故周人常閱其禨祥而觀善敗其始王也次于
鶉火以達天黿及其衰也淫于𤣥枵以害鳥帑 易氏
[002-31b]
曰先鄭以嵗為太嵗後鄭謂大嵗所在嵗星所居要之
二者並行初不相悖然春秋所述妖祥之事則皆嵗星
也襄二十八年嵗在星紀而淫於𤣥枵是謂蛇乘龍梓
慎以為宋鄭必饑則言其所屬裨竈以為周楚所惡則
言其所衝其嵗星乖次之所應乎昭三十二年嵗在星
紀而吳伐越史墨以為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以嵗星
十二年而一周存亡之數不過三紀非嵗星順次之所
應乎此保章氏所以言十有二嵗之相相謂有相可覩
[002-32a]
者也其相有嬴縮暈角之變而妖祥應焉豈太嵗可以
並言哉
   致日致月
陳氏曰禮曰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詩曰日居月諸出
自東方又曰東方之日東方之月蓋月之始則生於西
其盛則生於東揚子曰月未望則載魄于西既望則終
魄于東漢書謂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黄道也黄道
北至東井南至牽牛東至角西至婁夏至日在東井而
[002-32b]
北近極星則晷短故立八尺之表而景尺五寸冬至日
在牽牛而南逺極星則晷長故立八尺之表而景丈三
尺春分日在婁秋分日在角而中於極星則景中故立
八尺之表而景七尺三寸六分日陽也陽用事則日進
而北晝進而長陽勝故為温為暑隂用事則日退而南
晝退而短隂勝故為涼為寒若日失節於南則晷過而
長為常寒失節於北則晷退而短為常燠此四時致日
之法也月之九行在東西南北有青白赤黑之道各二
[002-33a]
而出於黄道之旁立春春分月循青道而春分上弦在
東井圓於角下弦於牽牛立秋秋分循白道秋分上弦
在牽牛圓於婁下弦於東井立冬冬至北從黑道立夏
夏至南從赤道古之致月者不在立春立秋而常在二
分不在二分之望而常在弦者以月入八日與不盡八
日得隂陽之正平故也考之於經仲夏平秩南訛敬致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則致日不於春秋致月不於冬夏
而漢書有春秋致日之事蓋兼後世之法也然日之與
[002-33b]
月其隂陽尊卑之辨若君臣然觀君居中而佚臣旁行
而勞臣近君則威損逺君則勢盛威損與君異勢盛與
君同月逺日則其光盈近日則其明闕未望則出西既
望則出東則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説蓋足信也 易
氏曰冬至日在牽牛景長丈有三尺夏至日在東井景
長尺有五寸此長短之極所以致日春分日在婁月上
弦於東井下弦於牽牛秋分日在角月上弦於牽牛下
弦於東井此長短之中所以致月然致日必於冬夏致
[002-34a]
月必於春秋者何也天度一月易一位一時易一方以
牽牛東井運於四方者推之日月所經正在分至為天
度之中 天文録曰冬至之日日出辰入申晝行地上
百四十六度强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晝短
夜長夏至之日日出寅入戌晝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
少弱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强故晝長夜短春秋分
之日日出卯入酉晝行地上夜行地下皆一百八十二
度半强晝夜長短同 邵子曰天行所以為晝夜日行
[002-34b]
所以為寒暑夏淺冬深天地之交也左旋右行天日之
交也日朝在東夕在西隨天之行也夏在北冬在南隨
天之交也天一周而超一星應日之行也春酉正夏午
正秋夘正冬子正應日之交也
   二十八星
北方九十八度四分一斗二十六四分/退二牛八女十二虚
十危十六室十六壁十 西方八十度奎十六婁十二
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二參九 南方百十二度井
[002-35a]
三十三鬼四栁十五星七張十八翼十八軫十七 東
方七十五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
十一
 右赤道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一後漢志/
  漢志斗二十六不載四分度之一危十七壁九一/晉志斗二十六分四百五十五 淮南子箕十
  四分一九五代欽天厯虚十少畢十七觜一參十/鬼三北 十八度少西八十一度南一百一十一
  度東七/十五度
北方九十六度四分一斗二十四進一/牛七女十一虚
[002-35b]
十危十六室十八壁十 西方八十三度奎十七婁十
二胃十五昴十二畢十六觜三參八 南方百九度井
二十鬼四栁十四星七張十七翼十九軫十八 東方
七十七度角十三亢十氐十六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
 右黄道度永元黄道銅儀斗二十四/四分度之一 後漢志
凡二十八宿分為十二次寅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
至斗十一度夘為大火宋之分自氐五度至尾九度辰
為夀星鄭之分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已為鶉尾楚之
[002-36a]
分自張十七度漢志/十八至軫十一度午為鶉火周之分自
栁九度至張十六度漢志/十七未為鶉首秦之分自井十六
度至栁八度申為實沈魏之分自畢十二度至井十五
度酉為大梁晉之分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戌為降婁
魯之分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亥為娵訾衛之分自危十
六度至奎四度子為𤣥枵齊之分自女八度至危十五
度丑為星紀吳越之分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唐六典/
沈氏曰二十八宿為其有二十八星當度故立以為宿
[002-36b]
前世測候多或改變如唐書測得畢有十七度半觜只
有半度之類皆謬說也星既不當度自不當用為宿次
自是渾儀度距疎宻不等耳凡二十八宿度數皆以赤
道為法唯黄道度有不合度者蓋黄道有斜有直故度
數與赤道不等即須以當度星為宿唯虚宿未有奇數
自是日之餘分厯家取以為斗分者也餘宿則不然
朱氏曰天有黄道有赤道天如一圓匣赤道是相合縫
處在天之中黄道半在赤道之内半在赤道之外東西
[002-37a]
與赤道相交度是横分為度數會是日月在黄道赤道
相交處望是月與日相向如一在子一在午皆同一度
謂如月在畢十一度日亦在畢十一度雖同此度却南
北相向日蝕於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相會月在下
遮日故日蝕望時月蝕固是隂敢與陽敵然厯家又謂
之暗虚蓋火日外影其中實暗望時當其中暗處故月蝕
   星土分星
注云星紀吳越也𤣥枵齊也娵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
[002-37b]
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夀星鄭
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據鄭注與班固地理志分野合
志魏即晉地/韓即鄭地帝王世紀亦用其說考之左傳國語皆合
但以國為斷則疆土變易不合天文之正
 呉越揚州/斗牛青州危/女虚冀州/室壁青州/奎婁趙晉冀并州觜/胃昴畢
 參/雍州/井鬼豫州張/栁星荆州/翼軫豫州/角亢豫州心/氐房幽/州
 尾/箕
六家分星異同之譜
[002-38a]


[002-39a]
 
 
 
 
 
 
 
 
[002-39b]
 
 
春秋緯文耀鈎北斗七星主九州華岐龍門積石至三
危之野雍州屬魁星大行以東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
屬樞星三河雷澤東至海岱以北兖州青州屬機星蒙
山以東至南江會稽震澤徐揚之州屬權星大别以東
至雷澤九江荆州屬衡星荆山西南至岷山北嶇鳥鼠
梁州屬開星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豫州屬揺星
[002-40a]
陳氏曰九州十二域或繫之北斗或繫之二十八宿或
繫之五星雍主魁冀主樞青兖主機揚徐主權荆主衡
梁主開陽豫主揺光此繫之北斗者也星紀吳越𤣥枵
齊娵訾衛降婁魯大梁趙實沈晉鶉首秦鶉火周鶉尾
楚夀星鄭大火宋析木燕此繫之二十八宿者也嵗星
主齊吳熒惑主楚越鎮星主王子太白主大臣辰星主
燕趙代此繫之五星者也然吳越南而星紀在丑齊東
而𤣥枵在子魯東而降婁在戌東西南北相反而相屬
[002-40b]
何耶先儒以為古者受封之日嵗星所在之辰其國屬
焉觀春秋傳凡言占相之術以嵗之所在為福嵗之所
衝為災故師曠梓慎裨竈之徒以天道在西北而晉不
害嵗在越而吳不利嵗滛𤣥枵而宋鄭饑嵗弃星紀而
周楚惡嵗在豕韋而蔡禍嵗及大梁而楚凶則古之言
星次者未嘗不視嵗之所在也梓慎曰龍宋鄭之星也
宋大辰之虚也陳太皥之虚也鄭祝融之虗也皆火房
也衛高陽之虚也其星為大水以陳為火則大皡之木
[002-41a]
為火母故也以衛為水則高陽水行故也子産曰遷閼
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
主參唐人是因故參為晉星然則十二域之所主亦若
此也 易氏曰在諸侯則謂之分星在九州則謂之星
土九州星土之書亡矣今其可言者十二國之分考之
傳記烖祥所應亦有可證而不誣者昭十年有星出於
婺女鄭禆竈曰今兹嵗在顓頊之墟姜氏任氏實守其
地釋者以顓頊之墟為𤣥枵此𤣥枵為齊之分星而青
[002-41b]
州之星土也昭三十二年吳伐越晉史墨曰越得嵗而
吳伐之必受其凶釋者以為嵗在星紀此星紀為越之
分星而揚州之星土也昭元年鄭子產曰成王滅唐而
封太叔焉故參為晉星實沈為參神此實沈為晉之分
星而并州之星土也襄九年晉士弱曰陶唐氏之火正
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此大火為宋之分
星而豫州之星土也昭十七年星孛及漢申須曰漢水
祥也衛顓頊之墟故為帝丘其星為大水此娵訾為衛
[002-42a]
之分星而冀州之星土也襄二十八年春無氷梓慎曰
嵗在星紀而淫于𤣥枵蛇乘龍龍宋鄭之星此夀星為
鄭之分星而亦豫州之星土也鄭語周史曰楚重黎之
後也黎為高辛氏火正此鶉尾為楚之分星而荆州之
星土也爾雅曰析木謂之津釋者謂天漢之津梁為燕
此析木為燕之分星而幽州之星土也以至周之鶉火
秦之鶉首趙之大梁魯之降婁無非以其州之星土而
為其國之分星所占烖祥其應不差然亦有可疑者武
[002-42b]
王伐殷嵗在鶉火伶州鳩曰嵗之所在我有周之分野
蓋指鶉火為西周豐岐之地今乃以當洛陽之東周何
也周平王以豐岐之地賜秦襄公而其分星乃謂之鶉
首又何也如燕在北而配以東方之析木魯在東而配
以西方之降婁秦居西北而鶉首次於東南吳越居東
南而星紀次於東北此皆稽之分野有不合者賈氏以
為古者受封之月嵗星所在之辰恐不其然若謂受封
之辰則春秋戰國之諸侯以之占妖祥可也後世占分
[002-43a]
野而妖祥亦應豈皆古者受封之辰乎此堪輿之書雖
足攷古而言郡國所入之度則非古之灋 一行曰近
代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國虞夏秦漢郡國廢置
不同周之興也王畿千里及其衰也僅得河南七縣今
又天下一統而直以鶉火為周分則疆埸舛矣七國之
初天下地形雌韓而雄魏魏地西距高陵盡河東河内
北固漳鄴東分梁宋至於汝南韓據全鄭之地南盡潁
川南陽西達虢畧距函谷固宜陽北連上黨皆綿亘數
[002-43b]
州相錯如繡考雲漢山河之象多者或至十餘宿其後
魏徙大梁則西河合於東井秦㧞宜陽而上黨入於輿
鬼方戰國未滅時星家之言屢有明效今則同在畿甸
之中矣而或者猶據漢書地理志推之是守甘石遺術
而不知變通之數也 春秋正義曰星紀在於東北吳
越實在東南魯衛東方諸侯遙屬戌亥之次又三家分
晉方始有趙而韓魏無分趙獨有之地理志分郡國以
配諸次其地分或多或少鶉首極多鶉火甚狹徒以相
[002-44a]
傳為説其源不可得聞 通典曰凡國之分野上配天
象始於周季 呂氏曰十二次蓋戰國言星者以當時
所有之國分配之星經出於戰國之末故舉當時東西
周疆界以言之 唐氏曰子產言封實沈于大夏主參
封閼伯於商邱主辰則辰為商邱分參為大夏分其來
已久非因封國始有分野若以封國嵗星所在即為分
星則每封國自有分星不因相土因閼伯晉人因實沈
矣 陳氏曰所可據者其惟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
[002-44b]
維燕可以言東北也十有二次而可言者一 魏氏曰
星不依方而以受封之日為次此傳注之可疑班志始
著十二國分野所屬然獨秦周韓燕有所入宿度他皆
無之既言角亢氐為韓矣又自井六度起井乃秦分也
既言尾箕為燕矣又謂自危四至斗六然危斗乃齊吳
分也以漢晉二史所載宿度較之劉昭所注則漢志之
差多至十餘度而晉志不過差一二度而已 洪氏曰
衛本受封於河内商虚後徙楚邱河内乃冀州所部漢
[002-45a]
屬司𨽻其他邑皆在東郡屬兖州於并州了不相干魏
分晉地得河内河東數十縣於益州亦不相干
   十二風
易氏曰三代不推厯而厯未嘗不正以厯起於律而每
月足以候其氣也昔黄帝得嶰谷之管而神瞽為之制
十二律以此候十二月之氣無非天地之中氣以此調
十二月之聲無非天地之和聲是謂十有二風之占何
謂十有二風艮為條風從大吕大蔟之律震為明庶風
[002-45b]
從圜鍾之律巽為清明風從姑洗中呂之律離為景風
從蕤賓之律坤為涼風從函鍾夷則之律兊為閶闔風
從南吕之律乾為不周風從無射應鍾之律坎為廣莫
風從黄鍾之律傳所謂八風從律是已然特八風而已
每風行於兩月之間各得四十五日有奇如八卦之分
直四時亦然以十二月言之亦曰十有二風其法於緹
室之中因逐月律管以為入地之淺深月氣至則葭灰
飛此所以察天地之和然左氏載師曠歌北風又歌南
[002-46a]
風而知晉楚之勝負妖祥之應可決於此即治厯之道
 王氏曰十有二風風之生於十二辰之位者也蓋天
地之氣合以生風八風本乎八卦四維之風兼於其月
故艮為條風而立春亦曰條風巽為清明風而立夏亦
曰清明風坤為涼風而立秋亦曰涼風乾為不周風而
立冬亦曰不周風故八風變而言之又謂十二風
   三辰
易氏曰三辰日月斗也日合於天統故天神可得而猶
[002-46b]
其居月合於地統故地示可得而猶其居斗合於人統
故人鬼可得而猶其居猶即圖也天神位乎上其居為
陽即日合天統之法而圖之地示位乎下其居為隂即
月合地統之法而圖之人鬼位乎隂陽之間即斗合人
統之法而圖之 沈氏曰日月星謂之三辰者日月星
至于辰而畢見星有三類一經星北極為之長二舍星
大火為之長三行星辰星為之長故皆謂之辰
   司民司禄
[002-47a]
司民軒轅角也司禄文昌第六星或曰下能也 疏云
武陵太守星傳云軒轅十七星如龍形有兩角角有大
民小民文昌宮有六星第一為上將第二為次將第三
為貴相第四為司命第五為司中第六為司禄是司民
在軒轅角司禄在文昌第六星也石氏星傳曰上能司
命為太尉中能司中為司徒下能司禄為司冦是司禄
在下能也以二處並有司祿故舉二文以見義
   極星
[002-47b]
朱氏曰北辰之為天樞何也曰天圓而動包乎地外地
方而靜處乎天中故天之形半覆乎地上半繞乎地下
而左旋不息其樞紐不動之處則在夫南北之端焉謂
之極者猶屋脊之謂極也然南極低入地三十六度故
周囘七十二度常隠不見北極高出地三十六度故周
囘七十二度常見不隠北極之星正在常見不隠七十
二度之中常居其所而不動其旁則經星隨天左旋日
月五緯右轉更迭隱見皆若環繞而歸向之知此則知
[002-48a]
天樞之説太一如人主北極如帝都帝坐惟在紫微者
據北極七十二度常見不隠之中故有北辰之號而常
居其所蓋天形運轉晝夜不息而此為之樞如輪之轂
如磑之齊雖欲動而不可得非有意於不動也若太微
之在翼天市之在尾攝提之在亢其南距赤道也皆近
其北距天極也皆逺則固不容於不動而不免與二十
八宿同其運行矣故其或東或西或隠或見各有度數
仰而觀之蓋無晷刻之或停也 蔡氏曰日晷有差如
[002-48b]
千里差一寸極星無差
   日辰月嵗星之號
日謂從甲至癸辰謂從子至亥月謂從娵至荼嵗謂從
攝提格至赤奮若星謂從角至軫 爾雅疏曰日為陽
辰為隂甲寅之嵗曰閼逢攝提格乙夘之嵗曰旃蒙單
閼丙辰之嵗曰柔兆執徐丁巳之嵗曰强圉大荒落戊
午之嵗曰著雍敦牂己未之嵗曰屠維恊洽庚申之嵗
曰上章涒灘辛酉之嵗曰重光作噩壬戌之嵗曰𤣥&KR1580
[002-49a]
閹茂癸亥之嵗曰昭陽大淵獻甲子之嵗曰閼逢困敦
乙丑之嵗曰旃蒙赤奮若以此推之周而復始以日配
月之名設若正月得甲則曰畢陬二月得乙則曰橘如
三月得丙則曰脩寎四月得丁則曰圉余五月得戊則
曰厲臯六月得己則曰則且七月得庚則曰窒相八月
得辛則曰塞壯九月得壬則曰終𤣥十月得癸則曰極
陽十一月得甲則曰畢辜十二月得乙則曰橘涂周而
復始史記歴書云月名畢聚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
[002-49b]
東方龍西方虎皆南首而北尾南方鳥北方龜皆西首
而東尾 詩正義曰二十八宿連四方為名者唯箕斗
井壁四星而已
  禮記
   天地日月星辰
月令正義曰老子云道生一者一則混元之氣與大初
大始大素同又與易之大極禮之大一其義不殊皆為
氣形之始也一生二者謂混元之氣分為二二則天地
[002-50a]
也與易之兩儀又與禮之大一分而為天地同也二生
三者謂參之以人為三才也三生萬物者謂天地人既
定萬物備生其間分為天地説有多家狀貌之殊凡有
六等一曰蓋天文見周髀如蓋在上二曰渾天形如彈
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猶如鷄卵白之繞黄揚雄桓譚
張衡蔡邕陸績王肅鄭𤣥之徒並所依用三曰宣夜舊
說云殷代之制其形體事義無所出以言之四曰昕天
昕讀為軒言天北高南下若車之軒是吳時姚信所説
[002-50b]
五曰穹天云穹隆在上虞氏所説不知其名也六曰安
天是晉時虞喜所論注考靈耀用渾天之法案鄭注考
靈耀云天者純陽清明無形聖人則之制璿璣玊衡以
度其象如鄭此言則天是太虚本無形體但指諸星運
轉以為天耳但諸星之轉從東而西必三百六十五日
四分日之一星復舊處星既左轉日則右行亦三百六
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舊星之處即以一日之行而為
一度計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002-51a]
一是天之一周之數也天如彈丸圍圜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案考靈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
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七萬一千里者
是天圓周之里數也以圍三徑一言之則直徑三十五
萬七千里此為二十八宿周迴直徑之數也然二十八
宿之外上下東西各有萬五千里是為四遊之極謂之
四表據四表之内并星宿内總有三十八萬七千里然
則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處則一十九萬三千五百里
[002-51b]
地在於中是地去天之數也鄭注考靈耀云地蓋厚三
萬里春分之時地正當中自此地漸漸而下至夏至之
時地下遊萬五千里地之上畔與天中平夏至之後地
漸漸向上至秋分地正當天之中央自此地漸漸而上
至冬至上遊萬五千里地之下畔與天中乎自冬至後
地漸漸而下此是地之升降於三萬里之中但渾天之
體雖繞於地地則中央正平天則北高南下北極高於
地三十六度南極下於地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之下三
[002-52a]
十六度常見不没南極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見南極
去北極一百二十一度餘若逐曲計之則一百八十一
度餘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謂之赤道去南極九十一度
餘去北極亦九十一度餘此是春秋分之日道也赤道
之北二十四度為夏至之日道去北極六十七度也赤
道之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去南極亦六十七度
地有升降星辰有四遊又鄭注考靈耀云天旁行四表
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東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於
[002-52b]
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蓋極地厚也地
與星辰俱有四遊升降四遊者自立春地與星辰西遊
春分西遊之極地雖西極升降正中從此漸漸而東至
春末復正自立夏之後北遊夏至北遊之極地則升降
極下至夏季復正立秋之後東遊秋分東遊之極地則
升降正中至秋季復正立冬之後南遊冬至南遊之極
地則升降極上冬季復正此是地及星辰四遊之義也
星辰亦隨地升降故鄭注考靈耀云夏日道上與四表
[002-53a]
平下去東井十二度為三萬里則是夏至之日上極萬
五千里星辰下極萬五千里故夏至之日下至東井三
萬里也日有九道故考靈耀云萬世不失九道謀鄭注
引河圖帝覽嬉云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東赤道二出
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日春東從
青道夏南從赤道秋西從白道冬北從黑道立春星辰
西遊日則東遊春分星辰西遊之極日東遊之極日與
星辰相去三萬里夏則星辰北遊日則南遊夏至星辰
[002-53b]
北遊之極日南遊之極日與星辰相去三萬里以此推
之秋冬放此可知計夏至之日日在井星正當嵩高之
上以其南遊之極故在嵩高之南萬五千里所以夏至
有尺五寸之景也於時日又上極星辰下極故日下去
東井三萬里也然鄭四遊之極元出周髀之文但日與
星辰四遊相反春分日在婁則婁星極西日體在婁星
之東去婁三萬里以度言之十二度也則日没之時去
昏中之星近校十度旦時日極於東去旦中之星逺校
[002-54a]
十度若秋分日在角則角星極東日體在角星之西去
角三萬里則日没之時去昏中之星逺校十度旦時日
極於西去旦中之星近校十度此皆厯乖違於數不合
但二十八宿從東而左行日從西而右行一度逆㳂二
十八宿按漢書律歴志云冬至之時日在牽牛初度春
分之時日在婁四度夏至之時日在東井三十一度秋
分之時日在角十度若日在東井則極長八尺之表尺
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婁秋分在角晝夜等八尺之表七
[002-54b]
尺五寸之景冬至日在斗則晝極短八尺之表一丈三
尺之景一丈三尺之中去其一尺五寸則餘有一丈一
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徃來之景也凡於地千里而差一
寸則夏至去冬至體漸南漸下相去一十萬五千里又
考靈耀云正月假上八萬里假下一十萬四千里所以
有假上假下者鄭注考靈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萬三
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時日在上假於天八萬里下至
地一十一萬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時日上極與天表平
[002-55a]
也後日漸向下故鄭注考靈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萬
三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時日在上假於天八萬里下
至地一十一萬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時日上極與天表
平也後日漸向下故鄭注考靈耀云夏至日與表平冬
至之時日下至於地八萬里上至於天十一萬三千五
百里也委曲俱具考靈耀注凡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循
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計一
年三百六十五周天四分度之一日月五星則右行日
[002-55b]
一日一度月一日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相通之
數也今厯象之説則月一日至於四日行最疾日行十
四度餘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行十三度餘自九日
至十九日行則遲日行十二度餘自二十日至二十三
日又小疾日行十三度餘自二十四日至於晦行又最
疾日行一十四度餘此是月行之大率也二十七日月
行一周天至二十九日强半月及於日與日相會乃為
一月故考靈耀云九百四十分為一日一十九日與四
[002-56a]
百九十九分為月是一月二十九日之外至第三十日
分至四百九十九分月及於日計九百四十分則四百
七十為半今四百九十九分是過半二十九分也月是
隂精日為陽精故周髀云日猶火月猶水火則外光水
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當日則光
盈就日則明盡京房云月與星辰隂者也有形無光日
照之乃有光先師以為日似彈丸月似鏡體或以為月
亦似彈丸日照處則明不照處則闇劉熈釋名云日實
[002-56b]
也大明盛實月闕也滿則缺也說題辭云星精陽之榮
也陽精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下生也天高地下日
盈月闕觜星度少井斗度多日月右行星辰左轉四遊
升降之差二儀運動之法非由人事所作皆是造化自
然 邵子曰天圓而地方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
倚蓋然地東南下西北高是以東南多水西北多山天
覆地地載天天地相函故天下有地地上有天月者日
之影也月體本黒受日之光而白 方氏曰日者循星
[002-57a]
以進退者也月者應日以死生者也星者日所舎辰者
星所次以其得陽之精故謂之星以其所次有時故謂
之辰也日月星辰即堯典所言歴象洪範所言五紀是
矣宿言宿之於此離言離之於彼 劉氏曰隂氣合陽
於天上則為日星是以其光下垂焉陽氣合隂於地下
則為山川是以其竅上通焉山川者五行之本也故天
之氣出入於地中則升為四時地之氣凝結於天上則
降為五行 真氏曰日星麗乎天陽之為也山川麗乎
[002-57b]
地隂之為也秉者主持之謂陽主精氣故為日星之光
日太陽也星少陽也隂主形質故為山川之竅播者布
也謂隂陽二氣分為五行而布為四時也和猶合也謂
隂陽和合而月始生也月太隂也本有質而無光其盈
虧也以受日光之多少月之朔也始與日合越三日而
明生八日而上弦其光半十五日而望其光滿此謂三
五而盈也既望而漸虧二十二日而下弦其虧半三十
日而晦其光盡此所謂三五而闕也方其晦也是為純
[002-58a]
隂故魄存而光泯至日月合朔而明復生焉和而月生
蓋取此義 朱氏曰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耳湯
谷蒙汜固無其所然日月出水乃昇於天及其西下又
入于水故其出入似有處所而所行里數厯家以為周
天赤道一百七萬四千里日一晝夜而一周春秋二分
晝夜各行其半而夏長冬短一進一退又各以其什之
一焉日以其光加於月魄而為之明如人登車而載於
其上也故曰月未望則載魄於西既望則終魄于東其
[002-58b]
遡於日乎言月之方生則以日之光加被於魄之西而
漸滿其東以至於望而後圜及既望矣則以日之光終
守其魄之東而漸虧其西以至於晦而後盡蓋月遡日
以為明未望則日在其右既望則日在其左故各向其
所在而受光如民向君之化而成俗也説揚子者皆以
載為哉固失其指而李軌解魄為光尤為乖謬至宋貫
之司馬公始覺其非然遂欲改魄為朏則亦未深考此
載字之義而失之愈逺矣唯近嵗王伯照以為未望則
[002-59a]
魄為明所載似得其理既而又曰既望則明為魄所終
則是下句當曰終明而不當為終魄矣星亦受日之光
凡天地之光皆日也 陸氏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則昭
布在上皆地之精神也
   月令夏時
正義曰案呂不韋集諸儒士著為十二月紀合十餘萬
言名為吕氏春秋篇首皆有月令與此文同是一證也
又周無太尉唯秦官有太尉而此月令云乃命太尉此
[002-59b]
是官名不合周法二證也又秦以十月建亥為嵗首而
月令云為來嵗授朔日即是九月為嵗終十月為授朔
此是時不合周法三證也又周有六冕郊天迎氣則用
大裘乘玉路建大常日月之章而月令服飾車旗並依
時色此是事不合周法四證也然案秦始皇十二年呂
不韋死十六年并天下然後以十月為嵗首嵗首用十
月時不韋已死十五年而不韋不得以十月為正不用
秦正而用夏時者以夏數得天正故用之也周禮雖以
[002-60a]
建子為正其祭祀田獵亦用夏正也 通典曰按月令
本出於管子即周時人也至秦呂不韋編為呂氏春秋
漢戴聖又取集成禮記證其根本並周制 大衍厯議
曰夏小正雖頗疎簡失傳乃羲和遺迹何承天循大戴
之説復用夏時更以正月甲子夜半合朔雨水為上元
進乖夏厯退非周正故近代推月令小正者皆不與古
合開元厯推夏時立春日在營室之末昏東井二度中
古厯以參右肩為距方當南正故小正曰正月初昏斗
[002-60b]
杓懸在下魁枕參首所以著參中也季春在昴十一度半
去參距星十八度故曰三月參則伏立夏日在井四度
昏角中南門右星入角距西五度其左星入角距東六
度故曰四月初昏南門正昴則見五月節日在輿鬼一
度半參去日道最逺以渾儀度之參體始見其肩股猶
在濁中房星正中故曰五月參則見初昏大火中八月
參中則曙失傳也辰伏則參見非中也十月初昏南門
見亦失傳也定星方中則南門伏非昏見也 林氏曰
[002-61a]
小戴氏之書謂孔子於杞得夏時焉鄭氏以為夏后氏
四時之書也今小戴氏月令則呂不韋所作也其於季
秋之月合百縣為來嵗受朔蓋秦人以建亥為正故也
小戴知夏時出於夫子而近取秦人所作為何耶世所
傳大戴禮而夏小正在焉鄭氏注釋月令引夏小正蓋
不一而足也欲以夏后氏之遺書發揮後來者耳是夏
小正之書所為近古不可誣也今其書具存其於春正
月則魚陟負氷農緯厥耒二月則有鳴倉庚三月則田
[002-61b]
鼠化為鴽此於月令句讀或小有不合者如所謂昴則
見初昏參則見浮游又有所謂俊風寒日耰黍蓄蘭剥
鱓鳴札此其戞戞乎為三代遺篇也
   日度
陳氏曰陽生於子故日之行也自北而西厯南而東冬
至在牽牛春分在婁夏至在東井秋分在角月令正月
在營室二月在奎三月在胃四月在畢五月在東井六
月在栁七月在翼八月在角九月在房十月在尾十一
[002-62a]
月在斗十二月在婺女則婁井角以三仲月中言之也
斗以仲冬月本言之也其餘或舉月本或舉月末不必
皆月中也 方氏曰日月所會謂之辰每一嵗而十二
會焉日與月會而此獨稱日者蓋陽以成嵗為事而隂
特從之故以日為主與書言出日納日而不及月同意
 素問注曰日行遲故晝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
五日一周天而猶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速故晝夜行天
之十三度餘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言有竒者謂十三度
[002-62b]
外復行十九分度之七故曰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禮
義及漢律厯志云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從東而循天西
行日月及五星皆從西而循天東行今太史説云並循
天而東行從東而西轉也 魏氏曰月行十三度餘者
特約法耳其實則一日至四二十四至晦行十四度餘
五日至八二十至二十三行十三度餘惟自九日至十
九僅行十二度餘此猶二至之晷刻最遲 正義曰一
辰有三十度十二辰總有三百六十度餘有五度四分
[002-63a]
度之一度别為九十六分總五度有四百八十分又四
分度之一為二十四分并之為五百四分十二辰分之
各得四十二分則是每辰有三十度九十六分度之四
十二計之日月實行一會唯二十九分過半若通均一
嵗會數則每位有三十度九十六分度之四十二 大
衍厯議曰夏厯十二次立春日在東壁三度於太初星
距壁一度太也顓頊厯上元甲寅嵗正月甲寅晨初合
朔立春七曜皆直艮維之首蓋重黎受職於顓頊九黎
[002-63b]
亂德二官咸廢帝堯復其子孫命掌天地四時以及虞
夏故本其所由生命曰顓頊其實夏厯也湯作殷厯更
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為上元周人因之距羲和千
祀昏明中星率差半次夏時直月節者皆當十有二中
故因循夏令其後呂不韋得之以為秦法更考中星㫁
取近距以乙夘嵗正月己巳合朔立春為上元洪範傳
曰厯記始於顓頊上元太始閼逢攝提格之嵗畢陬之
月朔日己巳立春七曜俱在營室五度是也
[002-64a]
   中星
方氏曰中謂中於南方也先昏而後旦者順隂陽之義
也書於春言星鳥夏言星火秋言星虚冬言星昴與此
不同何也蓋書言分至之所中者此言昏旦之所中者
彼以時為主此以月為主故詳畧不同然其見於南方
則一也弧與建星非二十八宿之數而仲春昏旦舉之
者由弧近井建近斗井三十三度斗二十六度其度最
寛難以明其星之中故也至於孟秋昏舉建星者亦以
[002-64b]
是爾考之厯法其間固不能無差經之所言亦要其大
畧姑以記時而已 大衍厯議曰古厯冬至昬明中星
去日九十二度春分秋分百度夏至百一十八度率一
氣差三度九日差一刻秦厯十二次立春在營室五度
於太初星距危十六度少也昬畢八度中月令參中謂
肩股也晨心八度中月令尾中於太初星距尾也仲春
昬東井十四度中月令弧中弧星入東井十八度晨南
斗二度中月令建星中於太初星距西建也甄耀度及
[002-65a]
魯厯南方有狼弧無東井鬼北方有建星無南斗井斗
度長弧建度短故以正昏明云
   氣候
素問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
之嵗 正義曰漢時以驚蟄為正月中夏小正正/月啟蟄雨水
為二月節月令仲春/始雨水漢末以雨水為正月中驚蟄為二
月節是劉歆作三統厯時改之也三統厯二月節穀雨
清明中按通卦驗及今厯唯以清明為三月節穀雨為
[002-65b]
三月中餘皆同 漢上朱氏曰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見
於周公之時訓吕不韋取以為月令焉其上則見於夏
小正夏小正者夏后氏之書孔子得之於杞者也夏
建寅故其書始於正月周建子而授民時巡狩烝享皆
用夏正故其書始於立春夏小正具十二月而無中氣
有候應而無日數至於時訓乃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
十日為節二書詳畧雖異其大要則同豈時訓因小正
而加詳歟左氏傳曰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
[002-66a]
中歸餘於終中謂中氣也漢詔曰昔者黄帝合而不死
名察發斂定清濁起五部建氣物分數氣謂二十四氣
也則中氣其來尚矣仲尼贊易時已有時訓觀七月一
篇則有取於時訓可知易通卦驗易家傳先師之言所
記氣候比之時訓晚者二十有四早者三當以時訓為
定故子雲太𤣥二十四關子 明論七十二候皆以時
訓 太衍厯議曰七十二候原於周公時訓月令雖頗
有增益然先後之次則同自後魏始載于厯乃依易軌
[002-66b]
所傳不合經義今改從古 春秋正義曰夏小正曰正
月啓蟄其傳曰言始發蟄也故漢氏之始以啓蟄為正
月中雨水為二月節及太初以後更改氣名以雨水為
正月中驚蟄為二月節以迄於今踵而不改 呂氏曰
月令本於呂氏春秋呂氏本於夏小正而小正之文乃
曰魚陟負氷淮南時則訓亦曰魚上負氷上猶陟也小
戴去一負字於文為闕夏小正正月雁北向呂氏春秋
淮南時則訓皆曰孟春之月候鴈北蓋鴈以北方為居
[002-67a]
自北而南則謂之來自南而北則謂之北正月非來南
之時也其誤可見當從小正呂覽淮南作鴻雁北為允
夏小正正月鴈北鄉九月遰鴻雁記其來以九月歸以/正月如是而已呂覽月令時則訓凡四見者按高誘注
呂覽云八月少者其父母也九月者其子也推此/則知季冬北鄉亦其大者而正月則其小者也
   日至
方氏曰陽生於子而其氣舒故晝刻多日浸長隂生於
午而其氣促故晝刻少而日浸短以隂生於午則陽極
於此故仲夏言日長至陽生於子則隂極於此故仲冬
[002-67b]
言日短至所謂冬至夏至者其名蓋出於此然而以刻
數之則如是爾以景量之夏至日極北而在東井其景
尺有五寸冬至日極南而在牽牛其景丈有三尺以為
長短之極則與此異矣蓋刻之長短由日出之早晚景
之長短由日行之南北故也 高氏曰一隂生於午一
陽生於子當此之時正隂陽爭死生分之際也故人君
合於二至之時盡齋戒之誠躬掩身之德止聲色薄滋
味節嗜慾定心氣百官靜事無以瀆人主之聴以定晏
[002-68a]
隂之所成以待隂陽之所定蓋古人養氣必於子午二
時而推廣之故於子午二月 春秋正義曰日之行天
有南有北常立八尺之表以候景之短長夏至之景尺
有五寸日最長而景最短是謂日北至也自是以後日
稍近南冬至之景一丈三尺日最短而景最長是謂日
南至也
   星囘於天
正義曰去年季冬日次於𤣥枵從此每月移次他辰至
[002-68b]
此月窮盡還次𤣥枵故云日窮于次去年季冬月與日
相會于𤣥枵自此月與日相會於他辰至此窮盡還復
會於𤣥枵故云月窮於紀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
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此月復於故處與去年季冬早
晚相似故云星囘于天
   土牛
陳氏曰土勝水牛善耕勝水故可勝寒氣善耕故可以
示農耕之早晚後世土牛之法以嵗之幹色為首甲至
[002-69a]
癸為十幹甲乙木其色青丙丁火其色赤戊己土其色
黄庚辛金其色白壬癸水其色黒支色為身子至亥為
十二支寅夘木其色青巳午火其色赤申酉金其色白
亥子水其色黑辰戌丑未其色黄納音色為腹若甲子
乙丑金其色白丙寅丁夘火其色赤他皆放此以立春
日幹色為角耳尾支色為脛納音色為蹄設令甲子嵗
甲為幹其色青則青為牛首子為支其色黒則黒為身
納音金其色白則白為腹又若丙寅日立春丙為幹其
[002-69b]
色赤則赤為角耳尾寅為支其色青則青為脛納音火
其色赤則赤為蹄其説蓋有所傳然也 景祐元年以
土牛經四篇頒天下丁度為序
   三光
鄉飲酒義注三光三大辰也天之政教出於大辰焉正
義曰案昭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公羊云大辰者何大
火也伐為大辰北辰亦為大辰故爾雅云大辰房心尾
也大火謂之大辰北極謂之北辰是三大辰也何休曰
[002-70a]
大火與伐天所以示民時早晚天下取以為正故謂之
大辰辰時也
  春秋
   元
胡氏曰即位之一年必稱元年者明人君之用也大哉
乾元萬物資始天之用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地之用
也成位乎其中則與天地參故體元者人主之職而調
元者宰相之事元即仁也仁人心也春秋深明其用當
[002-70b]
自貴者始故治國先正其心以正朝廷與百官而逺近
莫不壹於正矣春秋立文兼述作按舜典紀元日商訓
稱元祀此經書元年所謂祖二帝明三王述而不作者
也正次王王次春乃立法創制裁自聖心無所述於人
者非史冊之舊文矣
   春王正月
程氏曰春天時正月王正書春王正月示人君當上奉
天時下承王正明此義則知王與天同大而人道正矣
[002-71a]
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時以立義耳 胡氏曰按左氏曰
王周正月周人以建子為嵗首則冬十有一月是也前
乎周者以丑為正其書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則
知月不易也後乎周者以亥為正其書始建國曰元年
冬十月則知時不易也建子非春亦明矣乃以夏時冠
周月何哉聖人語顔囘以為邦則曰行夏之時作春秋
以經世則曰春王正月此見諸行事之驗也或曰非天
子不議禮仲尼有聖德無其位而改正朔可乎曰有是
[002-71b]
言也不曰春秋天子之事乎以夏時冠月垂法後世以
周正紀事示無其位不敢自專也其㫖微矣加王以正
者公羊言大一統是也 春秋史外傳心之要典可得
聞乎書王正月者心之體也伊尹所謂一哉王心箕子
所謂無偏無黨是也及儀父宋人盟心之妄也克段于
鄢心之賊也歸仲子之賵心之邪也祭伯來心之貳也
益師卒而不日心之慢也按周公作詩以陳王業而其
詩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周書作周月以紀王政而其
[002-72a]
書曰維十一月既南至日短極是周人雖以建子為
正亦不改夏之月也然則周王之月紀當世之事夫
子革之明矣周書有周月以紀政而其言曰夏數得
天百王所同其在商周革命改正示不相沿至于敬
授民時巡狩承享猶自夏焉 朱氏曰春秋書正據
伊川説則是周正建子之月但非春而書春則夫子
有行夏時之意而假天時以立義耳文定引商書十
有二月漢史冬十月為證以明周不改月此固然矣
[002-72b]
然以孟子考之則七八月乃建午建未之月暑雨苗
長之時而十一月十二月乃建戌建亥之月將寒成
梁之候又似并改月號此又何耶或者當時二者並
行惟人所用但春秋既是國史則必用時王之正其
比商書不同者蓋後世之彌文而秦漢直稱十月者
則其制度之濶畧耳注謂十月乃/後人追改孟子所謂七八月
乃今之五六月所謂十一月十二月乃今之九月十
月是周人固已改月矣但天時則不可改故書云秋
[002-73a]
大熟未穫此即止是今時之秋蓋非酉戌之月則未
有以見夫嵗之大熟而未穫也以此考之今春秋月
數乃魯史之舊文而四時之序則孔子之微意伊川
所謂假天時以立義者正謂此也若謂周人初不改
月則未有明據故文定只以商秦二事為證則無他
可考必矣如胡傳之説則是周亦未嘗改月而孔子特
以夏正建寅之月為嵗首月下所書之事却是周正建
子月事自是之後月與事常相差兩月恐聖人制作不
[002-73b]
如是之錯亂無章也考之劉質夫説亦云先書春王正
月而後書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天理也似亦以春字
為夫子所加王字亦非/史策舊文但魯史本謂之春秋則又似元
有此字春秋紀春無氷為異則固以周正紀事也石林
葉氏又考左傳所記祭足取麥穀鄧來朝三事以為經
傳所記有例差兩月者是經用周正而傳取國史有自
用夏正者失于更改也 陳氏曰魯謂之春秋者其書
法以四時冠月也西周之史言時皆夏時也言月皆周
[002-74a]
月也未有以夏時冠周月也以夏時冠周月則魯史也
夫子之修春秋每孟月書時以見魯史每正月書王以
存周正蓋尊周而罪魯也 李氏曰書泰誓一月戊午
武成惟一月壬辰一以周正而以晦朔弦望繫其下不
用春夏秋冬紀事也春秋書春王正月者因魯史之舊
孔子不刪去春字者因其舊以譏之也 呂氏曰堯授
舜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舜授禹正月朔旦受命于神
宗書載舜禹受命之始正月之外未嘗復加一辭也春
[002-74b]
秋樂道堯舜之道而以王冠正月其書法與典謨不類
是獨何歟天下皆知有帝故虞之正月不冠以帝天下
皆知有王故夏之正月不冠以王大綱已舉大法已明復
加一辭則為贅矣春秋之時人欲肆天理滅夫子不得
已而標王之一字出諸正月之上然後天下知自隠至
哀二百四十二年之間予奪褒貶無非王道之流行自
嵗首至嵗窮三百六旬之間視聴食息無非王道之發
見 張氏曰書元年春者魯史舊文也書正月者亦魯
[002-75a]
史舊文也夫子筆一王字於其間而精神皆變儻止如
舊史豈不陋哉以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以言王即
天也故典曰天敘禮曰天秩命曰天命討曰天討天子
豈得以私意亂之乎以正次王以言禮樂征伐皆自天
子出也諸侯豈得以私心干之乎於王之一字則知二
百四十二年之筆削皆王道之所寓也
   閏月
劉氏曰前閏後閏大約相去三十二月十九年七閏為
[002-75b]
一章杜預長厯既違五嵗再閏又非歸餘於終但據春
秋經傳考日辰晦朔前後甲子不合則置一閏非厯也
 大衍厯議曰列國之厯不可以一術齊矣而長厯日
子不在其月則改易閏餘欲以求合故閏月相距近則
十餘月逺或七十餘月此杜預所甚謬也夫合朔先天
則經書日蝕以糾之中氣後天則傳書南至以明之其
在晦二日則原乎定朔以得之列國之厯或殊則稽於
六家之術以知之此四者皆治厯之大端而預所未曉也
[002-76a]
 正義曰長厯稱大凡經傳有七百七十九日漢末宋
仲子集七厯以考春秋魯厯得五百二十九日失二百
五十日是其不與春秋相符也長厯僖元年閏十一月
五年閏十二月又閏之相去大率三十二月杜於此閏
相去凡五十月不與厯數同者杜推春秋日月上下置
閏或稀或穊自凖春秋時法故不與常厯同 程氏曰
孔子所書加王於春正之間明為周王之正則所用必
周厯也夫周正皆建子也而今也推之厯法積之氣候
[002-76b]
驗之日食則春秋所書隠桓之正皆建丑莊閔僖文宣
之正建子及丑者相半至成襄昭定哀之正而後建子
間亦有建亥者非一代正朔自異尚也厯亂而不知正
也其正者偶然也
   日食
春秋日食三十六穀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二二日
一公羊以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左氏以為朔十六
二日十八晦一不書日者二穀梁之例書日食有四隠
[002-77a]
三年二月己巳傳云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桓十七年
冬十月朔傳云言朔不言日食既朔也是二日食莊十
八年三月傳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桓三年七月壬
辰朔傳云言日言朔食正朔也公羊以為不言朔者是
二日食也左氏以為不言朔者史失之 沈氏曰後世
厯家推驗精者不過二十六惟唐一行得二十七而本
朝衛朴得三十五獨莊十八年三月古今筭不入蝕法
 祖沖之曰春秋書食有日朔者凡二十六其所據厯
[002-77b]
非周則魯以周厯考之檢其朔日失二十五魯厯校之
又失十三 大衍厯議曰春秋日蝕有甲乙者三十四
殷厯魯厯先一日者十三後一日者三周厯先一日者
二十二先二日者九 正義曰自隠之元年盡哀二十
七年積二百五十五年凡三千一百五十四月唯三十
七食是雖交而不食也襄二十一年九月十月頻食二
十四年七月八月頻食是頻交而食也漢以來為厯者
皆一百七十三日有餘而始一交會未有頻月食者
[002-78a]
許氏曰春秋三書食既桓三年以周桓敗宣八年以楚
莊興至襄二十四年而中國諸侯皆受盟於楚矣 胡
氏曰經書日食三十六去之千有餘嵗而精厯筭者所
能攷也其行有常度矣然每食必書示後世治厯明時
之法也有常度則災而非異矣然每食必書示後世遇
災而懼之意也日者衆陽之宗人君之表而有食之災
咎象也克謹天戒則雖有其象而無其應弗克畏天災
咎之來必矣凡經所書者或妾婦乘其夫或臣子背君
[002-78b]
父或政權在臣下或夷狄侵中國皆陽微隂盛之證也
是故十月之交詩人以刺日有食之春秋必書以戒人
君不可忽天象也
   嵗星
正義曰以古今厯書推步五星金水日行一度土三百
七十七日行星十二度火七百八十日行星四百一十
五度四者皆不得十二年而一終唯木二百九十八日
行星三十三度十二年而彊一周舉其大數十二年而
[002-79a]
一終服氏以為有事于武宮之嵗龍度天門謂十五年
嵗星從申越未而至午厯家以周天十二次次别為一
百四十四分嵗星每年行一百四十五分是嵗星行一
次外剩行一分積一百四十四年乃剩行一次故昭十
五年得超一辰 周語昔武王伐殷嵗在鶉火月在天
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劉歆三統之術
筭此五位所在武王以殷之十二月二十八日戊午發
師其年嵗星在鶉火之次也其日月合宿于房五度房
[002-79b]
即天駟之星也日在箕七度箕于次分在析木之津也
日月之會謂之辰斗柄斗前也戊午後三日得周二月
辛酉朔日月合宿於箕十度在斗前一度是謂辰在斗
柄也星在天黿者星於五星為水星辰星是也天黿即
𤣥枵次之别名也於是辰星在&KR0276女之宿其分在天黿
之宿次也鶉是張星也駟是房星也天宿以右旋為次
張翼軫角亢氐房凡七宿是自鶉火至駟為七列列宿
有七也鶉火在午天黿在子斗柄所建月移一次是自
[002-80a]
午至子為南北之揆七月也 大衍厯議曰太初三統
厯嵗星十二周天超一次推商周間事大抵皆合驗開
元注記差九十餘度蓋不知嵗星後率故也皇極麟德
厯七周天超一次以推漢魏間事尚未差上驗春秋所
載亦差九十餘度蓋不知嵗星前率故也天保天和厯
得二率之中故上合於春秋下猶宻於記注以推永平
黄初間事逺者或差三十餘度蓋不知戰國後嵗星變
行故也夫五事感于中而五行之祥應於下五緯之變
[002-80b]
彰于上若聲發而響和形動而影隨故王者失典刑之
正則星辰為之亂行汨彜倫之敘則天事為之無象當
其亂行無象又可以歴紀齊乎故襄公二十八年嵗在
星紀滛于𤣥枵至三十年八月始及陬訾之口超次而
前二年守之 陳氏曰步五星之法莫難於火莫易於
木雖見伏留行逆順遲速五者皆然而前後之數惟火
為多端木謂之嵗者以一朞一次十有二次而周天指
諸掌而可定也夫以易推之星而見於左氏史記二家
[002-81a]
之所載則有甚難曉者焉襄二十八年其在年表則丙
辰也嵗在星紀而淫於𤣥枵非梓氏之云乎辰而在丑
巳而在子矣越三嵗而戊午也嵗在娵訾之口其明年
乃及降婁非禆竈之云乎午而在亥未而在戌矣逮昭
之八年丁夘也今在析木之津非史趙之云乎夘而在
寅矣故杜預於襄之十八年丙午也釋董叔天道西北
之語而知其嵗在豕韋豕韋者何亥之謂也攝提格嵗
嵗隂左行在寅星右轉居丑單閼嵗在夘星居子執徐
[002-81b]
嵗在辰星居亥大荒落嵗在巳星居戌史記之天官書
則云乎爾也如左氏之説則寅而在夘午而在亥矣如
司馬之説則寅而在丑辰而在亥以次推之皆不同焉
 三禮義宗曰嵗星為陽太嵗為隂今厯太嵗不與嵗
星辰合襄十六年嵗夀/星而太嵗在酉 鄭氏曰占候之學起於春秋
戰國其時所謂精於其道者梓慎禆竈之徒耳後世之
言天者不能及也魯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
及漢禆竈言於子産曰若我用瓘斚玉瓚鄭必不火子
[002-82a]
産弗與明年五月壬午四國皆火竈曰不用吾言鄭又
將火子産復弗與曰天道逺人道邇竈焉知天道卒弗
與亦不復火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
將水昭子曰旱也是秋大旱如昭子之言夫災旱易推
之數也慎竈至精之術也而或中或否後世之愚瞽若
之何而談吉凶知昭子之言則知隂陽消長之道可以
理推不可以象求也知子産之言則知言而中者亦不
可聴况於不中者乎 程氏曰按三統厯法嵗星一年
[002-82b]
而行一次一次分為一百四十四分其實嵗星一年而
行一百四十五分然則每嵗而剩一作/成一分一百四十
四年而滿本數所以每一百四十四年而超一次也
 隱元年嵗在豕韋一名陬訾之口襄十八年天/道多在西北
 桓元年嵗在𤣥枵昭十年嵗在/顓頊之虛
 莊元年嵗在鶉火二十三年超在實沈
 閔元年嵗在大梁
 僖元年嵗在鶉首
[002-83a]
 文元年嵗在降婁
 宣元年嵗在夀星
 成元年嵗在降婁
 襄元年嵗在夀星二十八年嵗在星紀淫於𤣥枵及/三十年嵗在陬訾之口明年乃
  降/婁
 昭元年嵗在大梁八年史趙曰今在析木之津鶉十/五年有事於武宫之嵗合在 首
  而超居鶉火十十三年蔡復楚凶謂/大梁也 三 二年越得嵗在星紀
 定元年嵗在𤣥枵
[002-83b]
 哀元年嵗在大梁
   星變
隕星一莊七年夏四月辛夘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
雨 胡氏曰恒星者列星也如雨者言衆也人事感於
下則天變動於上前此者五國連衡旅拒王命後此者
齊桓晉文更霸中國政歸盟主而王室遂虚其為法度
廢絶威信陵遲之象著矣
星孛三文十有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昭十七
[002-84a]
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哀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
東方 胡氏曰孛者惡氣所生闇亂不明之貌也入于
北斗者斗有環域天之三辰綱紀星也宋先代之後齊
晉天子方伯中國紀綱彗者所以除舊布新也禎祥妖
孽隨其所感先事而著後三年宋弑昭公又二年齊弑
懿公又二年晉弑靈公此三君者皆違道失德而死于
亂符叔服之言大辰心也心為明堂天子之象其前星
太子後星庶子孛星加心象天子適庶將分爭也後五
[002-84b]
年景王崩王室亂劉子單子立王猛尹氏召伯立子朝
歴數載而後定有星孛于東方不言宿名者不加宿也
當是時吳人僭亂憑陵上國日敝於兵暴骨如莽其戾
氣所感固將壅吳而降之罰也故氛祲所指在於東方
假手越人吳國遂滅天之示人顯矣史之有占明矣
程氏曰孛與彗相似而不同彗如帚而芒直上孛如彗
而圜其芒四出而氣孛孛然彗與孛固二也傳者一之
非也 髙氏曰晏子曰君若不改孛星將出彗星何懼
[002-85a]
乎然則孛之為變甚於彗矣 昭二十六年齊有彗星
不書魯不見哀十四年冬有星孛在獲麟後劉歆以為
不言所在官失之也
   北陸西陸
爾雅釋天云北陸虚也西陸昴也孫炎云陸中也北方
之宿虚為中也西方之宿昴為中也 詩正義曰日在
北陸謂日體在北方之中宿是建丑之月夏之十二月
也劉歆三統厯術十二月小寒節日在女八度大寒中
[002-85b]
日在危一度是大寒前一日日猶在虚於此之時可藏
氷也西陸朝覿而出之謂日行已過於昴星在日之後
早朝出見也三統術四月立夏節日在畢十二度星去
日半次然後見是立夏之日日去昴星之界已十二度
昴星得朝見也於此之時可出氷也 呂氏曰天道左
旋日月右行自北而西自南而東
   六氣
葉氏曰醫和以隂陽風雨晦明為天之六氣素問以寒
[002-86a]
暑燥濕風火為隂陽之六氣與洪範小異隂之氣為寒
陽之氣為燠明之氣為暘暑之氣為燠燥之氣為暘濕
之氣為雨要不逃乎五行則亦洪範而已 呂氏曰五
六天地之數素問書亦不出五六兩字如六元六氣之
類皆是雖所用處有不同而五六之數則一蓋隂陽互
相交也天之數是五而今却是六地之數六而今却是
五正是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八風
[002-86b]
正義曰服䖍以為八卦之風乾音石其風不周坎音革
其風廣莫艮音匏其風融條風一/名融震音竹其風明庶巽
音木其風清明離音絲其風景坤音土其風涼兑音金
其風閶闔 沈氏曰案樂緯云坎主冬至樂用管艮主
立春樂用塤震主春分樂用鼔巽主立夏樂用笙離主
夏至樂用絃坤主立秋樂用磬兊主秋分樂用鐘乾主
立冬樂用祝敔此八方之音既有二説未知孰是 陳
氏曰主朔易者坎也故其音革其風廣莫為果蓏者艮
[002-87a]
也故其音匏其風融震為竹故其音竹其風明庶巽為
木故其音木其風清明兑為金故其音金其風閶闔乾
為玉故其音石其風不周瓦土器也故坤音瓦而風涼
蠺火精也故離音絲其風景
 
 
 
 
[002-87b]
 
 
 
 
 
 
 
 六經天文編卷下